发生趋势(精选11篇)
发生趋势 篇1
现在, 天然环境已经不是阻隔物种分布的屏障了, 在人为的活动下, 部分物种形成了入侵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仅次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且, 外来物种不仅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还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我国的林业所面临的形式也十分严峻, 不管是人工林、天然林还是天然次生林几乎都有外来有害生物的身影。
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入侵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外来杂草107种, 外来病原菌22种, 外来害虫32种, 其中的31种外来害虫已经入侵并定居我国, 有水椰八角铁甲、红脂大小蠹、褐纹甘蔗象、苹果蠹蛾、蔗扁蛾、茶蔗子透翅蛾、曲纹紫灰蝶、红棕象甲、红火蚁、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美洲斑潜蝇、刺桐姬小蜂、温室白粉虱、苹果棉蚜等等, 在此不一一列举, 其中有一半左右对林业造成过巨大灾害。
过去, 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 人为因素、气候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是主要原因。当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生态意识比较淡薄, 盲目引进未经风险分析的物种, 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 检疫体制和机制也不全面。现在, 我国的植物检疫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 国内的森林植物检疫与农业系统检疫脱节;进出境农林植物检疫与森林植物检疫的相关法规不配套;检疫手段落后;对外来生物缺乏超前的调查研究, 往往灾害发生后才会对相关有害生物进行研究。
2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来源及其传播途径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非洲占有一小部分的比例, 绝大多数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都源自亚洲和美洲。其中日本松干蚧、椰心叶甲、苹果棉蚜等源自亚洲;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源自美洲;蔗扁蛾等源自非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人为传播和自然传播两种。在原产地有害生物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自然传播为主, 人为传播的方式主要出现在一种有害生物从原产地蔓延到新的地区或国家时。因而, 有害生物的最初传播地点主要在人为活动密集的铁路、公路沿线或旅游热点附近。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到达传播地后, 定居繁殖的前提条件是适宜其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寄主植物。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定居繁殖的本质是在传播地生物链的建立。生物链是否能建立成功取决于种群竞争的强弱、食物来源的多少、天敌的控制能力和寄主植物的抗性以及人为管理方式等条件。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在定居繁殖后再进行扩散的进程则又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例如, 日本松干蚧原最初入侵我国时只存在于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逐步向我国的内陆入侵, 现在的分布区已经到达了吉林省的中部。
3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产生的影响
外来有害生物几乎对我国所有的生物圈都造成了危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高达上千亿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通过降低森林物种的多样性、破坏数木的生长、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 影响甚至危害当地的社会、生态、文化甚至人类的健康生活。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生态两方面。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区域内同植物相关联的微生物和动物受害、林木的管理和防治的无效投入、森林植物群落受损害、林业用地的无效利用、森林环境资源的破坏以及森林生态方面的损失等都是无法估量的。在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上, 我国每年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财力, 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我国固有的生态系统本身的安全受到危害;二是外来有害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人们的安全以及健康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森林本身就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在抵御风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对林木危害严重的外来有害生物每年都会造成大量树木死亡, 使多年的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导致森林被风沙吞没, 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 外来有害生物会通过竞争占据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间, 甚至会导致某种物种的灭亡。例如飞机草、紫茎泽兰、薇甘菊等外来物种的入侵, 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态景观, 还破坏了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
4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国的传播特点
我国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 传播速度快。一些外来有害生物不仅在侵入点附近传播, 还可能跳跃式的跨省区传播。比例, 著名的美国白蛾就是一种传播能力极强、速度极快的外来有害物种。该虫原产于美国, 在亚洲, 美国白蛾从日本传到朝鲜半岛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到我国辽宁一带, 现在, 从南至北都能发现该虫身影, 美国白蛾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 且食量极大, 危害的寄主植物范围十分广泛。
第二, 外来生物的入侵频率逐渐加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仅有十二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我国, 仅仅三十年的时间, 又有十九种有害生物入侵了我国。这些有害生物的快速传入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城乡绿化的进行, 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有害生物就被引入了我国。这一类比较具有代表的有害生物有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等。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林业的快速发展, 在引苗造林的同时也加速了有害生物的传入。这一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外来有害生物一是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是有史以来对我国松树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病种之一, 也是世界四大森林病害之一。松材线虫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 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二是松突圆蚧, 也是一种危害松树的外来有害生物, 随风力传播, 速度极快, 栖息隐蔽, 已经造成了广东省的马尾松林大面积死亡。三是薇甘菊, 属攀援类藤本植物, 是世界十大重要的害草之一。薇甘菊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入侵我国南部, 由于生命力强、生长迅速, 严重危害了当地的次生林和生态系统。薇甘菊的危害特点表现在遇草覆盖、遇树攀援, 能够迅速地覆盖整株树木以致受害林木难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第三, 一些在原产地危害并不严重的生物在传入我国以后危害严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等。
第四,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数量逐年递增, 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5 我国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过程一般要经历传播、定居和生长繁衍等几个阶段。入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生态适应阶段、改变适应性阶段、丧失自然控制阶段。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都没有达到丧失自然控制的阶段, 虽然传播扩散的潜力都很大, 但尚未大面积扩散。
6 结语
随着旅游业、运输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 有害生物被带到全球各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现在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还不到位, 防范意识还比较弱, 无法完全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 因而, 我国仍然会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面临有害生物入侵的威胁。据报道, 入侵美国的非土著有害生物已达到几千种。由于我国的地域面积广阔, 生态类型多种多样,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与扩散将会我外面的严重威胁。
参考文献
[1]周茂建, 赵翔宇, 李永成.我国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趋势分析[J].植物检疫, 2008, (2) .
[2]陈守常.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危害的策略思考[J].四川林业科技, 2009, (10) .
[3]崔永三, 赵翔宇, 胡学兵.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 2009, (3) .
发生趋势 篇2
2009年,我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趋势基本平稳,大致分析可以体现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四大类。
首先,自然灾害方面,我乡紧靠五盖山,因此,易发山林火灾和山体滑坡。2008年我乡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了防范工作,今年我乡各林地处于平稳期。根据相间原则,2009年五盖山林地防火任务较重,可能会对我乡有较大影响,但是由于我乡村民防火意识较高,加之区乡两级防火体系健全,五盖山森林火灾形成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只要我们加以防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2008年我乡水旱灾,相对去年而言影响有所减轻,因今年我乡降水量较少,造成个别村组有不同程度的旱灾,部分村民饮水困难。由于我乡处于五岭山脉正中,又受台风影响较大,2009年仍然有较大可能发生水旱灾害。2008年的冰灾,属于百年一遇,2009年再发冰灾的可能性很小。
其次,事故灾难方面,我乡碎石厂业发展速度较块,因此,比较容易产生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几个比较大的碎石厂,如腊叶山碎石厂等企业,更是安全生产高隐患企业,为此,我们将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对我乡碎石厂业,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各类隐患,及时落实整改责任人员和整改措施。二是加强视频监控力度。我乡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筹资方式,对整个碎石厂区的重点部位,特别是重大危险源监控点实现了全天候监控。下一步将监控进一步延伸,将视频探 1
头扩大到企业的生产车间、重点操作工段,并安排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并做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报告,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消灭可能发生的事故。三是加强夜间值班巡查。碎石企业一般都是三班倒,夜班是事故易发时段。我们将加大行政监管力度,特别是在高温和恶劣天气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都组织夜查,消除企业职工的麻痹思想。督促企业加强夜间值班巡查,严肃当班纪律,有效地避免夜间事故发生。
公共卫生方面,2008年我乡发生了手足口病疫情,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乡卫生院组织精干力量迅速把疫情控制,因此我乡没有因为疫情的发生造成严重影响。2008年针对三聚氰氨事件,我乡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调查和宣传工作,截止目前我乡未发现一起三聚氰氨中毒事件,也没有发生其它食品中毒事件。2009年,我乡卫生院在两湾洞村的新办公楼正式对外开放,对于我乡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利用这个机会,我乡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上,进行重大调整,定期对全乡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排查,确保我乡公共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社会安全方面,2008年我乡继续维持了稳定的社会局面。重大节假日和奥运期间,我乡未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乡没有吸毒人员、邪教和法轮功人员,地下“六合彩”现象基本杜绝,没有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没有一起民转刑事件发生。2009年,由于武广高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的修建,征地工作的开展,对我乡社会形势造成较大影响。村民间的土地权属争议,征地补偿纠纷将有上升的趋势。因此,2009年,我乡社会安全工作将以调处村、组及村民间的土地争议为
主。主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力度,完善治安、调解网络组织,进一步做好信息上报制度、矛盾纠纷调解制度的制订完善工作。争取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纠纷不出乡的目标。
邓家塘人民政府乡办公室
小儿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篇3
小儿药物性肝炎常不易发现,一方面由于患儿年龄小,述说不清病情;另一方面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的症状不明显,仅有转氨酶值升高,如不作实验室检查难以发现,有的酷似各种病毒性肝炎,不作细致鉴别,很难区分。更为困难的是在原有各种肝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药物性肝炎,加重病情,构成恶性循环。南京市第二医院8年里曾收治小儿肝炎739例,其中药物性肝炎77例,占小儿肝炎发病率的10%,一岁以内的患儿发生药物性肝炎达36.36%,这与近年来药物种类不断增加,儿童用药品种相应增多有关。
由于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因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健全,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年人更为敏感,临床医师必须重视对小儿药物性肝炎的防治。该临床分析反映,药物引起肝损害在儿童中以肝毒性多见;药物引起的免疫损伤性肝炎少见;而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患儿病程长,病情重,治疗难度大。这就提示儿科医师,要充分了解已上市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慎重选择药物,及时检测反映肝脏损害的有关指标。
南京市第二医院专家认为,尽管儿童药物肝损害的预防不是简单和容易的,但却十分重要。在临床治疗中,充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严密观察患儿有关肝病的症状和体征,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玉米大斑病发生趋势预测技术研究 篇4
根据对忻府区南胡、定襄县横山、原平市下大林等村玉米大斑病的系统观察, 我们发现田间始见病株时间最早的年份出现在6月28日—30日, 多数年份在7月5日—8日, 最迟的年份在7月19日—22日。一般病害偏重流行、大流行的年份, 病株在田间的始见期出现得早, 扩展速度快。病害的盛发期, 偏重流行、大流行的年份大多出现在7月中旬末、下旬初, 偏轻发生、轻发生的年份出现在8月上中旬, 中度流行的年份则出现在7月下旬末、8月上旬初。
1.大斑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为了探索降水量、气温与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的关系, 我们把忻州滹沱河流域有关的气象资料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分析, 以6月下旬降水量35 mm以上、7月上旬降水量20 mm以上、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50 mm以上、6月份平均气温20℃~22.5℃、7月份平均气温21℃~23℃等5因子来重点考虑。经统计分析, 如果某一年适宜大斑病发生的因子达到4个或5个, 就很可能是偏重流行或大流行年份, 如1994年、1996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如果某一年适宜病害发生的因子仅有1~2个, 玉米大斑病很可能是轻发生或偏轻发生, 如1991年、1992年、1999年、2001年、2006年、2010年;如果某一年适宜病害发生的因子是3个, 玉米大斑病就可能是中度发生, 如1993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2年 (见表1) 。
用这种方法来验证1991-2010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为害程度, 准确率可达85%左右, 只有1995、2005、2009年有些偏差。
2.大斑病发生程度与玉米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从田间的实地调查来看, 在同一年份玉米品种间抗病性能的差异十分明显。首先是大田玉米与甜 (糯) 玉米、制种田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悬殊。2005年, 在定襄县横山村调查, 忻黄单71号玉米发病株率为18%, 晋玉811制种田的发病株率为53%;2008年忻府区南胡、南义井村糯玉米田平均发病株率75%~85%, 每个病株上有3~4个病叶, 每个病叶上有2~3个病斑, 病情指数多为4~5级, 而大田玉米三北7号、奥玉3号等平均发病率均在10%以下, 病情指数多为1~2级。
其次, 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1995年玉米大斑病在忻州滹沱河流域蔓延, 发病面积占到播种面积的65%, 晋单29、烟单14、忻抗1号和掖单系列的品种, 田间发病株率均达100%, 病情指数为4~5级, 而中单2号、农大60、掖单2号等品种的发病株率多在30%以下, 病情指数为1~2级。
3.综合分析, 提高预测准确率
在进行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的预测中, 我们应先考虑降水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其次是主推品种中的抗 (感) 病性能;再次是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最后考虑玉米的轮作倒茬面积、施肥水平、灌溉面积和耕作管理水平。
发生趋势 篇5
广州市番禺区测报站 第一期 2012年3月12日
2011年甘蔗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根据近期对我区田间病虫调查的材料及气象情况的分析,预计今年我区甘蔗主要发生的虫害有:条螟、黄螟、大螟、二点螟、蔗龟、蚧壳虫、棉蚜虫、蔗飞虱、蔗蓟马、羽爪螨、跗线螨等;病害有:凤梨病、根腐病(茎基根腐病)、梢腐病、赤条病及嵌纹病等。
一、发生程度预测
偏重发生的有:大螟、黄螟、蔗龟、棉蚜虫、蚧壳虫、跗线螨;中等发生的有:条螟、二点螟、羽爪螨、蔗蓟马、凤梨病、梢腐病、赤条病、根腐病(茎基根腐病);局部田块发生的有:蔗飞虱和嵌纹病。
二、第一代条螟的发生期预测
成虫期 “花叶”期
始盛期:3月17—24日 3月28日—4月2日 高峰期:3月25—30日 4月6—9日 盛末期:4月1—6日 4月13—16日
三、分析依据
1.条螟:根据3月5—8日调查榄核、大岗、东涌及桥南等四个镇街种植甘蔗的田块,总虫蛹47头,其中预蛹44头占93.6%,一级蛹2头占4.26%,二级蛹1头占2.12%,合计化蛹率为6.38%(去年为10.71%),由于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2.4℃,比历年平均偏低1.5℃,月降雨量54.5毫米,比累年平均值偏多4成,因此 预计化蛹进度比去年同期约迟3—4天。
2.大螟及黄螟:根据近期田间调查,部分早种的甘蔗,目前已有少量大螟和黄螟为害,枯心率为5—6%,比去年稍重。
四、虫害的防治意见
由于蔗螟发生量较大,越冬死亡率低,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虫害发生情况,及早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1.条螟在药剂防治上,要注意合理用药,要抓准在“花叶”盛发期进行施药,在主治条螟的同时兼治蓟马和棉蚜虫。可选用以下药剂:
(1)40.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2000倍;
(2)15%三唑磷〃哒螨灵乳油(蔗虫螨净)1:1000倍;(3)20%威宝(杀虫单阿维微乳剂)1:1000倍;(4)15%三唑〃阿维菌素乳油(超力)1:500倍。
2.蔗龟密度大的田块,建议在种植前或出土为害高峰前施药,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
(1)亩用3%呋喃丹(克百威)粒剂4—5公斤均匀撒施蔗床处后覆盖薄土;
(2)亩用4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加水250公斤淋施蔗床处。
五、病害的防治意见
1.凤梨病:由于甘蔗在苗期较易感染凤梨病,建议用50%的多菌灵1:600—800倍药液进行浸种消毒,浸种时间约5—10分钟。
2.根腐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1:600倍,或15%敌磺钠(敌克松)1:1500—2000倍淋施蔗床位。
3.梢腐病:可选用66.8%霉多克(拜耳)1:1500倍,或39%恶甲霜1:800—1000倍,或20%恶霉灵(土菌消)水剂1:800—1000倍进行防治。
4.赤条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2%细菌特克1:1500倍,或50%细菌铲除灵1:1000倍药液,或72%农用连霉素1:2000倍药液喷 2 施,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
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 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 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 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发生趋势 篇6
玉米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8000万亩次,其中,虫害6000万亩次,病害2000万亩次。
虫害。以玉米螟、地下害虫、蚜虫、粘虫、双斑萤叶甲为主。其中,玉米螟全省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500万亩。西部的白城、松原偏重发生,局部存在重发的可能。四平、长春、辽源、吉林中等发生,局部偏重。通化、白山和延边偏轻发生,白山的临江、长白局部重发。地下害虫全省中等发生,松原、四平、吉林、通化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种类以金针虫为主,发生面积1000万亩。玉米蚜虫全省中等发生,通化、长春、四平部分县(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二、三代粘虫如遇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异地虫源,中西部地区局部有偏重发生的可能。双斑萤叶甲在平原玉米种植区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土蝗中等发生,东部丘陵及中西部农林交错区偏重发生,局部会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全省发生面积200万亩。亚洲飞蝗在农安、大安、前郭等泡泽宜蝗区如遇干旱存在局部暴发可能。草地螟一代幼虫在西北的农牧交错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不排除境外虫源迁入造成局部严重发生的可能。
病害。以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苗期病害为主。其中,大斑病在白城、松原、长春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1500万亩。丝黑穗病在松原、长春、四平等玉米主产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玉米苗期病害局部地区有加重流行趋势。
大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400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300万亩次,病害发生100万亩次。
大豆蚜虫中等发生,延边的敦化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大豆食心虫中等发生,吉林、通化、延边部分县(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灰斑病、褐斑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对产量影响较大。
水稻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00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500万亩次,病害发生800 万亩次。
虫害。以二化螟为主,全省中等发生,长春、吉林、通化、辽源部分县(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350万亩。稻水象甲、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稻蝗等在部分稻区呈加重发生趋势。
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主。其中,稻瘟病全省中等发生,吉林、通化局部地区偏重发生,舒兰、永吉、梅河、柳河等稻瘟病常发区仍有潜在重度流行趋势,发生面积400万亩次。纹枯病中等发生,通化、延边的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稻曲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
农区鼠害
山区、半山区及农牧交错区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3500万亩。
马铃薯晚疫病
发生趋势 篇7
森林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具有发生面较广、突发性较强、破坏性较大、处置管理较困难等特点, 联合同粮农组织 (FAO) 将其列为重大自然灾害, 控制和管理森林火灾无论对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有重要意义。景谷县作为普洱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林产工业大县, 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由于气候复杂和地形多样以及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较落后等因素, 景谷县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为进一步做好景谷县森林防火工作, 笔者根据景谷县2004~2013年森林火灾相关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 初步找出了全县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为切实采取森林火灾管理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中部, 经纬度在东经100°02′~101°07′与北纬22°49′~23°51′之间, 是典型的横断山脉山地高原山区半山区, 海拔在600~2920m之间, 平均气温22.2℃, 年均相对湿度77%, 年均无霜期354d, 年均降水量1354mm, 年蒸发量1916.4mm, 年均雨日数164.1d。据2011年底有关数据, 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08941.90hm2, 活立木蓄积量达57329560m3, 森林覆盖率达78.8%。
2 火灾数据选择
根据2004~2013年度景谷县森林火灾统计报表, 选择该县发生森林火灾次数 (包括森林火警、一般火灾、较大火灾、重大火灾、特大火灾) 、火场总面积、受害森林面积 (包括原始林、人工林) 、损失林木数量 (包括成林蓄积、幼林株数) 、火源 (包括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用火) 等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
3 分析与讨论
3.1 森林火灾次数
2004~2013年, 景谷县共发生38次森林火灾。其中:森林火警21次, 一般火灾5次, 较大火灾12次。主要表现为:2004~2008年以发生森林火警较多, 2009~2013年以发生较大森林火灾较多, 10年内均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近年来, 森林火灾次数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图1) 。
3.2 森林火场面积
2004~2013年, 景谷县共发生森林火场面积1065.425hm2。主要表现为:2010年森林火场面积最大, 达652.65hm2, 是其他年份的数倍至数百倍;2004~2009年和2011~2013年, 森林火场面积缓慢增加的趋势 (图2) 。
3.3 受害森林面积
2004~2013年, 景谷县因森林火灾共受害森林面积202.443hm2, 均为人工林。其中: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无受害森林。主要表现为:2010年受害森林面积最大, 达137.65hm2, 是其他年份的数倍至数百倍;近年来, 受害森林面积有缓慢增加的趋势 (图3) 。
3.4 损失林木数量
2004~2013年, 景谷县因森林火灾共损失林木7675m3、损失幼木22.3986万株。主要表现为:2004至2009年无林木损失, 其他年份均有损失, 2010年损失林木最多, 达6828m3;2004年、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3年无幼木损失, 其他年份均有损失, 2010年损失幼木最多, 达15.4万株;近年来, 损失林木有增加的趋势 (图4) 。
3.5 森林火灾火源
2004~2013年, 景谷县共有32起森林火灾是由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引起的, 6起森林火灾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16次森林火灾是由烧荒烧碳、练山造林和烧牧场等生产性火源引起的, 16次森林火灾是由野外吸烟、痴呆弄火、烧山驱兽和上坟烧纸等非生产性火源引起的, 3次森林火灾是由外县烧入和故意纵火等原因引起的, 3次森林火灾未查明火源;近年来, 生产性火源有减少的趋势, 非生产性火源保持相对稳定 (图5) 。
4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景谷县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火场面积和森林受害面积有缓慢增加的趋势, 损失林木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全县森林可燃物逐年增加, 一些林区内林地农地相互交错, 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管理难度依然较大, 发生森林大火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
景谷县要进一步狠抓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 严格按照“三线责任制, 四个责任人、五个关键人”的要求, 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 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 做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培训, 抓好3月林区中、小学生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4月“防森林火灾, 保平安清明”宣传活动, 进一步强化学生和祭祀人员这两个重点群体的森林防火意识, 对重点林区乡 (镇) 集市、涉林风景区等地段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安全用火宣传。要强化野外火源管理, 严格执行五个百分百的野外火源管理制度, 切实加大巡山堵卡力度, 加大检查、巡查、督查的力度和密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森林防火检查。要严格执行双岗值班及带班制度, 坚持高森林火险期实行森林火灾日报制度, 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归口管理制度, 及时上报火情和卫星热点核查情况, 确保信息畅通。
参考文献
[1]刘德晶, 翟洪波.森林火灾扑救指挥及战术系统开发与示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9) .
[2]袁建, 江洪, 徐建辉, 等.重庆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与发展趋势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 2013 (1) .
[3]朝志刚, 田大伦, 张贵.湖南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6) .
[4]赵辉.福建三明2000~2009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 (1) .
发生趋势 篇8
关键词:牛,病症,特征,趋势
伴随着牛场科技化、规模化、人性化的加强,使得养牛数量逐年增加,养牛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传统的养殖业水平相当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一定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手段,导致我国的养殖业,特别是对牛的饲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养牛的数量逐年提升,但牛业发展同时也引发了疫病难以控制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究目前牛发生病症的特征及发病趋势分析。
1牛病发生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养殖业规模逐日增大,各种疾病也随即而来,如何利用现有的管理手段和医学技术控制牛疾病的发生是当前牛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难题。在现有的养殖业管理模式下,牛的安全措施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安全手段,导致各类疾病传播和蔓延,如部分养殖场过度的使用抗菌类药物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导致牛对很多药物产生免疫力。为增加牛的成长速度,很多养殖场过度的饲喂牛,导致饲喂过度引起的胃积食,引起牛的消化不良[1]。在牛的饲养过程中,牛生长环境的卫生情况特别重要,如果管理不善、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易导致牛周围环境产生寄生虫,促使疫病的发生和传染,严重时可能导致牛的死亡。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牛的饲养状况并不良好,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合理的管理手段。
2牛发生病症的症状
2.1传染病流行趋势难以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牛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技术有限,因此,目前对养牛业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多种多样,在这些传染病中主要以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病为主,具有流行极快、传播广、发病急等病症。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牛结核病逐渐蔓延到牛群中,通过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将牛体内组织器官破坏,严重情况下可导致牛死亡。
2.2产科病发病率得不到有效控制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牛的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技术全面推广,面对广大的农村饲养户的人工配种水平较低及消毒意识淡薄等一系列不科学的方法,使牛的生殖器官损伤越来越严重,造成一系列的细菌性疾病,如牛子宫内膜炎、犊牛下痢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导致牛的产科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临床上盲目用药、不愿用药、托病、乱用药用药剂量有误、用停药时间不准确等。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使得部分养牛场在牛犊出生时就患上各种疾病,由此引发的并发症状多种多样,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必要加强牛产科病的控制,保证牛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均衡发展[2]。
2.3寄生虫感染率逐年升高
对于牛养殖来说大体都是规模养牛,然而规模养牛密度大,因此牛寄生虫病也逐渐成为危害养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多数养牛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和应有的安全卫生保障体系,导致牛群内寄生虫感染率逐年提高。目前,对牛产生危害的寄生虫多种多样,其中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有吸虫、线虫和疥螨等。由于驱虫程序不合理及用失效的驱虫药,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牛的生长速度受限,饲料报酬降低,使牛的生产性能降低。因虫体寄生于皮肤内形成结节和穿孔,导致皮张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引起细菌感染,甚至导致直接死亡。
3牛发病趋势的分析
3.1神经症状的传染病
面对牛群的传染病,科学的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有一部分神经症状传染病未能得到有效抑制,如狂犬病、牛散发性脑脊髓炎等。神经性疾病可以干扰牛的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紊乱,可能导致牛生产能力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依靠现有的技术仍无法彻底控制传染源的蔓延[3]。
3.2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是我国牛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传染源通过感染牛的呼吸道等系统引起牛流行性感冒、鼻气管炎等症状,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牛肺结核、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流行热等,这类疾病可以导致牛的生产性能降低,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养牛数量逐年增多,由于缺少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技术导致牛类各种疾病的发生。本文首先分析了牛病发生的现状,接着重点探究了牛病发生的症状及发展趋势,最后理性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建国.犊牛发病症状与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4,(19):48.
[2]邹莉萝,刘耳,梁开烈.牛流行热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防制[J].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4:77-81.
发生趋势 篇9
1、红脂大小蠹
全省发生情况总体继续呈下降态势, 危害程度进一步减轻, 发生面积继续回落, 不会出现大的灾情。预测发生面积2.67万hm2。
2、油松毛虫
主要发生在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晋城、中条山林局、吕梁山林局等地的部分县 (市区) 、林场。发生危害将呈上升趋势, 但全年不会形成大的灾害。预测发生面积1.33万hm2左右。
3、杨树蛀干害虫
光肩星天牛发生较为稳定, 危害程度减缓;青杨天牛在朔州、大同、临汾等地发生呈上升态势;桑天牛在临汾、运城等地处于上升趋势, 部分县将可能出现灾情;杨干透翅蛾处于下降趋势。预测发生面积1.0万hm2。
4、经济林虫害
包括核桃举肢蛾、枣步曲、枣粘虫、桃小食心虫、柿蒂虫、云斑天牛等, 种类多、分布广, 几乎遍及全省各地。预测总体较为稳定, 发生面积4.33万hm2。
5、森林鼠 (兔) 害
主要为中华鼢鼠、棕背平鼠和野兔, 分布于晋北、晋西北、晋中和临汾的西山一带丘陵山区。预测发生面积4.67万hm2左右。
6、森林病害
杨树腐烂病, 枣、核桃等经济林病害处于上升趋势, 其他病害相对稳定, 预测发生面积约6 667hm2。
发生趋势 篇10
1 发生趋势
(1) 水稻病虫。稻瘟病预计中等发生 (见图4) , 局部偏重发生 (3 (4) 级) , 发生面积23.33万公顷次左右, 重发区域为盆东北、盆周山区、盆中深丘区及盆西局部;稻曲病预计偏重发生 (4级) , 发生面积26.67万hm2, 重发区域为川西、川北;水稻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 (4级) , 发生面积60万hm2。水稻螟虫预计偏重发生 (见图5) , 局部大发生 (4 (5) 级) , 发生面积220万公顷次。其中, 二化螟发生200万公顷次, 重发区域为川西、川南;三化螟发生20万公顷次, 重发区域为攀西及川西部分地区, 近几年三化螟在四川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 (4级) (见图6) , 发生面积26.67万公顷次;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 (3级) , 发生面积10万公顷次, 重发区域均为川南、川东。
(2) 玉米病虫。玉米螟虫预计偏重发生 (4级) , 发生面积40万公顷次, 重发区域为盆地及盆周山区玉米主产区。玉米纹枯病预计中等发生 (3级) , 发生面积23.33万hm2。玉米大小斑预计中等发生 (3级) , 发生面积13.33万hm2。
(3) 西藏飞蝗。预计中等发生 (3级) (见图7) , 发生面积6.67万hm2, 发生区域为金沙江、雅砻江河谷。
(4) 马铃薯晚疫病。预计中等发生, 局部偏重发生 (3 (4) 级) , 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6.67万hm2, 重发区域为川西高原及盆地西、北局部。
2预测依据
(1) 病虫害基数。
一是水稻二化螟、玉米螟虫冬后基数较高, 水稻三化螟冬后基数偏低。据全省37个监测站点上报数据显示, 2011~2012年冬季, 全省冬水田面积比率为20.41%, 比2010~2011年冬季减少32.2%, 比常年减少44.3%, 导致二化螟虫源田面积大幅增加。水稻二化螟全省每公顷活虫数为23 635.05头, 与常年平均值增加10.9%。二化螟死亡率为12.12%, 比常年平均值低5.2%。2012年大英县二化螟4月15日始见, 比2011年提前5天, 截至5月4日, 共诱蛾63只, 比2011年同期增加13只。双流永安测报点2012年4月13日始见, 早于2011年, 截至目前共诱蛾102只, 比2011年同期高出15只。三化螟全省每公顷活虫数为3 831头, 比常年平均值低46.8%。同时, 据全省玉米病虫监测站点调查结果显示, 玉米螟虫越冬基数偏高。全省平均百株活虫数为10.6头, 比2011年平均活虫数高109%, 比常年同期高45.6%。
二是稻飞虱在国内南方早稻区局部严重发生, 四川灯下见虫早、虫量大。其一, 广西、云南稻飞虱迁入峰期早、峰次多。广西浦北县2012年3月4~5日即出现迁入峰, 比常年偏早15~20天;云南勐海2012年3月21日首次出现迁入峰, 较2011年偏早1~4天, 富宁2012年4月16日灯下出现白背飞虱迁入峰, 较2011年偏早25天。其二, 迁入虫量大。广西2012年3月份单灯平均诱虫量为283.6头, 比常年同期高75.0%。受较强西南气流影响, 突增峰迁入虫量显著高于2011年和常年同期, 广西沿海稻区在2012年3月16~21日灯下出现突增峰, 其42个县 (市、区) 共诱虫8.2万头, 分别是2011年同期和常年同期的57.4倍和1.9倍, 其中钦北区总诱虫量为7.2万头, 是2011年同期的109倍。云南潞西、景洪、江城、勐海等地均出现单日单灯百头以上迁入峰, 其中勐海已出现一次千头以上迁入峰;江城2012年4月4~10日迁入峰虫量3 502头, 是2011年同期的49倍。其三, 田间虫量多。云南勐海、孟连、思茅田间虫量已达防治指标, 田间百丛虫量一般1 500~2 400头, 高的3 800~4 700头, 思茅区南屏镇最高达6 700头。广西沿海局部稻区略高, 其中钦南、钦北两区系统观测田百丛虫量为400~430头。
据四川川南稻飞虱监测点截至目前监测情况, 其一, 灯下见虫早。泸州已在灯下见虫, 古蔺2012年4月24日始见白背飞虱1头, 比2009年早14天, 比2007年迟8天。叙永2012年4月29日始见白背飞虱12头, 比2009年早13天, 比2007年迟12天。合江2012年4月26日始见白背飞虱1头, 比2009年早12天, 比2007年早15天。其二, 虫量大。宜宾兴文县2012年4月20日灯下始见稻飞虱, 截至5月1日灯下诱虫总量为11268头, 为近5年来同期诱虫数量最多的一年, 比大发生的2009年同期虫量高42.3倍。古蔺县灯下虫量属历史罕见, 古蔺彰德点2012年4月1日~5月12日共计诱虫4 119头, 分别是特大发生2007年、2009年同期的22.6倍和22.5倍。古蔺永乐点2012年4月1日~5月12日共诱虫62 045头, 是2007年同期诱虫量的371.5倍、全年总诱虫量的2.57倍, 是2009年同期的283.3倍。
三是2011年水稻病害发生程度较轻, 田间残留菌源较低。2011年稻瘟病、稻曲病均为近5年来发生最轻的一年。各地穗期调查, 穗瘟平均病穗率1.99%、平均病指1.13, 比2010年分别减少33.2%、38.6%, 稻曲病平均病穗率0.8%~5.8%, 病原菌基数低。2012年4月上中旬, 据四川省稻瘟病监测站点调查, 全省稻草平均带菌率为7.45%, 比常年减少26.7%。截至5月9日, 四川水稻苗叶瘟累计发生126.67万hm2, 比2011年同期减少88.3%;平均病叶率0.3%, 比2011年同期减少97%。另外, 2012年种子带菌率较高为9.43%, 比2011年高7.2%, 比常年高28.5%。
四是马铃薯晚疫病苗期发病重于2011年及常年。据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站点调查数据显示, 2012年截至目前, 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病田率为32.75%, 高于2011年147%, 高于常年47.4%;平均病株率11.5%, 高于2011年360%, 高于常年2.7%;平均病指3.02, 高于2011年56.5%, 低于常年14.9%;发病面积比23.8%, 高于2011年216%, 高于常年141%。截至5月9日, 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累计发生3.77万hm2、平均病株率31.3%, 分别高于2011年同期132%、11.4%。
五是西藏飞蝗越冬卵块有效卵率高。据甘孜州植保站2012年3月在石渠县、甘孜县、炉霍县、理塘县等地调查, 每平方米平均越冬卵块密度1.24块、平均卵粒数9粒, 均与常年相当;平均有效卵率70.4%, 比2011年同期高66.4%, 比常年同期高56.4%。
(2) 作物品种抗性及栽培措施影响。
水稻主推品种抗性较低。一是高感品种所占比例高。2011年生产品种抗瘟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 高感品种占48.75%, 感病品种占45%。二是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较强。据四川省植保所和省植保站监测, 2011年仍以ZB群为主, 出现频率为62.90%, 为优势种群, 强致病的ZB31的出现频率较高, 为37.90%, 为主要小种。三是稻瘟病菌对四川主推水稻品种的侵染频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 各品种毒力频率为6.67%~56.67%, 平均为33.84%。四是2012年观测圃内水稻品种发病率高。根据省植保所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跟踪监测结果, 截至2012年4月3日在蒲江、资中、泸州、营山、雅安5个稻瘟病观测圃, 圃内的120个四川主栽水稻品种有53个品种发生苗瘟, 表现出典型病斑, 发病率为44.2%。其中, 资中观测圃内有37个生产品种苗瘟表现为9级, 14个品种出现化苗。五是适合高产的宽叶大穗型水稻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等的发生。四川推广的旱育秧、抛秧、秸秆还田、免耕等栽培技术为病虫的发生带来新的影响。旱育秧、抛秧分蘖力强、长势旺, 有利于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虫的发生。秸秆还田、免耕、稻草覆盖技术的推广, 导致水稻螟虫越冬基数成倍上升, 每公顷残虫量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显增加, 同时还导致螟虫田间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峰次增加。再生稻在川南、川东的推广有利于后期螟虫及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旱地改制, 抓早、增密、增肥, 有利于纹枯病、稻曲病等发生。
(3) 气象因素影响。
当前牛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 篇11
1.1 疾病种类增多, 发病率增高, 危害严重
口蹄疫、布病、结核是以前常见的牛病, 现在在常见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轮状病毒病、冠状病毒腹泻、腹泻粘膜病、鼻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其中牛支原体病、隐狍子虫、新狍子虫病等有着严重的危害。各国牛病发生的情况各有不同, 危害我国养牛业的重要疫情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等。
1.2 牛源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明显上升
以前大部分的牛源性人畜共患病以前都只是在动物之间进行传播, 人类不易感染, 但随着人类开发大自然力度前所未有的扩大,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变化, 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 而在这种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中, 人类也增加了感染各种疫病的机会, 如结核病、弯曲杆菌性腹泻、沙门氏菌病等本来是在牛群之间传播的疾病, 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 人类与牛接触时间的增多, 这些牛源性的人畜共患病通过呼吸道、血液等方式在人类中传播, 尽管这类疫病数量并非急剧增多, 但确实存在着疫病种类不断增加的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1.3 多病源混合感染增多, 细菌抗药性日益严重, 治愈难度加大
近几年, 由于集约化养牛密度大, 饲养管理存在误区等原因造成多病源混合感染, 继发性感染的新疾病的蔓延和爆发, 为集约化养牛场带来了巨大损失, 损害了养牛场的经济效益。养牛场要把疾病的防治重点放在提高牛的自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上, 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损失。以结核病的防治为例, 结核病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最易感、最多发的传染病,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病菌随着咳嗽、喷嚏排出体外, 奶牛吸入后即可感染, 因此感染率普遍较高。为进一步加强奶牛结核病防治工作, 确保奶业健康发展, 就要定期对饲养的奶牛实施严格的监测、扑杀阳性畜、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防疫监管、生鲜乳销售监管和对调入的奶牛实施严格的调运检疫、隔离观察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管理措施。
1.4 营养代谢病日趋严重
近年来日趋严重的奶牛营养代谢病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有关调查显示, 国内外高产牛群亚临床的酮病、脂肪肝可达30%以上,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可达20%以上, 亚临床低血钙症可达60%以上, 泌乳量越高亚临床病例也越高。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北美为例, 奶业每年由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造成的损失高达5~10亿美元。造成奶牛牛运动量减少、生产性疾病尤其营养代谢病频发的原因是为了使奶牛摄入最多的能量, 往往给奶牛提供大量的谷物饲料, 少量的纤维, 过多的精饲料, 干物质摄入的减少会导致奶牛机体能量和钙能量失衡[1]。
2 当前牛病的流行趋势
2.1 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腹泻是反刍动物非常容易引发的肠胃疾病, 发病原因是饮喂失调或劳役过度, 耗损气血, 致使脾胃虚弱, 水谷不能腐熟, 精微不能运化, 久则日渐消瘦, 形成脾虚慢草之症, 它给世界各国的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统计每年因病毒性腹泻而死亡的牛的数量超过500万头, 我国牛群中流行以腹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犊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犊牛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性腹泻、副结核病、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冠状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等。其中犊牛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犊牛沙门氏菌病、牛轮状病毒感染、牛冠状病毒感染多发生于新生犊牛身上, 成年牛则很少受到这些病毒的感染[2]。
2.2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牛传染病主要包括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牛肺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副流行性感冒、牛流行热等。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牛传染病具有潜伏期长, 不易察觉的特点, 特别是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和牛副流行性感冒二者的病程长达20~30 d, 病牛或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随呼吸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 经消化道或生殖道传染, 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2]。牛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均易感染但以仔牛和架子牛发病率较高。牛流行性感冒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牛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多发生于春季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整个牛群。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死亡率达到10%、脑炎型高达50%, 主要发生在3岁以上的成年牛中, 其中黄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奶牛[3]。
2.3 以猝死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牛猝死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的病症, 其特点是发病急, 症状不明显, 死亡快, 常来不及治疗即死亡, 近几年多发的疾病有牛链球菌病、牛肺炎克雷伯菌病和牛坏疽性乳房炎, 可采取加强宣传, 防止鼠药污染饲草或饲料, 对于缺硒地区, 应定期给牛补饲含硒维生素E, 对以A型魏氏梭菌感染为主的地区, 可选用多联魏氏梭菌苗, 给牛进行定期免疫等措施进行预防。
2.4 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群中发生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主要有狂犬病、牛散发性脑脊髓炎、牛昏睡嗜血杆菌感染、伪狂犬病、李氏杆菌病等。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养牛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要实现养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牛病的预防工作, 明确牛在不同的季节和生长时期的发病特点和发展趋势,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疗, 以避免各种牛疫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本文介绍了牛病在当前时期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 为牛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牛病,发生特点,流行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笃兰.耕牛冬季易发生九种病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0, (31) .
[2]朴范泽, 夏成.当前牛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J].兽医导刊.2011, 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