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发生(共11篇)
安全事故发生 篇1
海因里希、杜邦公司等很多学者、企业都曾通过研究发现, 大部分生产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虽然具体比例有所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安全行为的百分比和事故发生率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 即安全行为比率越低, 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 对预防事故来说, 笔者认为, 从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入手就是抓住了事故防范的“牛鼻子”。
本文通过剖析安全动机对操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尝试找出杜绝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办法, 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不安全行为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了解“安全动机”
想要了解“人的不安全行为”因何而来, 员工“三违”动机是什么, 应如何杜绝违章, 就要深入分析安全动机。
当人在生理或心理失去平衡时, 往往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 而人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就是动机。心理特质的差异决定了期望值的不同, 期望值的不同决定了需要的不同, 需要的不同决定了动机的不同, 进而决定了人的行为各不相同。安全动机就是人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衡, 于是希望追求一种新的平衡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简而言之, 动机就是心里边特别急切想干的事。人有了期望, 就会导致需要, 有了需要就会出现动机, 动机出现以后, 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 行为则指向目标, 目标一旦实现了, 人就又出现新的期望、需要、动机、新的行为。这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期望激发需要、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 目标又产生期望”。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安全动机就是安全行为的基础。通过安全动机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 能够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需要, 再加之若干限制因素, 就能够有效地使“不安全行为”变为“安全行为”。
剖析“安全动机”
下面, 通过分析4 类人的心理表现, 剖析安全动机的差异性。
兴奋型
兴奋型的人, 容易冲动、急于求成, 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忙乱、粗心大意、顾此失彼、行为变化莫测、难以监控等问题。例如, 在某检修车间工间休息的时候, 有一个工人看到另外一个工友, 站在一个没有防护罩的大型排风扇前 (现在检修车间的排风扇基本上都设置有防护罩, 但是这个刚好没有防护罩, 属于物的不安全的状态, 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 当时那个排风扇没有运动, 他看到这个人站在排风扇旁边, 就想吓他一下, 开个玩笑, 过去突然把闸一合。这个大型排风扇有着很大的叶片, 由于突然一开, 声音特别大, “轰”一响, 旁边这个人突然之间受到惊吓, 不慎倒在这个扇叶上, 导致扇叶打在其头上受了重伤。这是一起典型的, 兴奋型的人因为不安全期望, 导致不安全动机, 最终出现不安全行为的例子。
另外, 兴奋度过高的人还容易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过高的兴奋度, 往往会产生不太切合实际的期望, 而由这种不太切合实际的期望所产生的行为, 往往容易失败, 即不能达成目标, 如此一来, 原本兴奋度很高的人容易因挫折而感到一落千丈, 从而使其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过分消极”, 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 不感兴趣, 包括安全规章, 这同样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乐群型
所谓乐群, 就是乐意和大家一起来干一些事。这类人通常比较喜好交际、愿意扎堆、性格比较外向。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乐群型的人, 在工作中经常会存在浮躁、散漫、对什么都感兴趣、愿意猎奇、比较难约束等问题。
这类人通常会期望和所在的“非正式群体”保持一致, 因此, 容易由于“随大流”的动机而出现各种不安全行为。
示强型
示强型的人, 一般都比较固执, 愿意示强, 自以为是, 习惯以自己的方式去工作。与乐群型的人相反, 这类人往往不容易盲从, 但同时也很容易无视各类安全规章和制度, 如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当不平衡出现时, 这类人往往会期望按照自己认为正确或安全的方法来达到新的平衡, 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正确、安全, 因此, 这类人在工作中通常具有比较明显的冒险倾向。
例如, 有一个人在变电站工作, 某次检修以后, 需要由其恢复送电。在进行恢复送电操作的过程中, 为了图省事, 其没有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 而是跳过了其中某个步骤, 这导致了设备启动了自动闭锁功能 (一种安全联锁功能) , 但其认为是闭锁失灵, 就手动解除闭锁, 继续操作, 最后造成线路停电20 min。
疑虑型
疑虑型的人, 通常考虑问题过细、谨小慎微, 又不善于表达出来, 性格内向、不大合群。在遇到事情的时候, 往往拿不定主意、瞻前顾后。因此, 一旦遇到危险, 特别是一些紧急的危险, 这类人往往期望解决所有问题后再行动, 但如此一来, 反而容易因“行动迟缓”而贻误战机, 导致事故的发生、扩大。
“安全动机”调理
要实现“不安全行为”向“安全行为”的彻底转变, 企业必须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为目的, 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手段, 从根本上将员工在约束下的、相对被动的安全行为, 改变为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安全需要。
其实, 每种类型的人, 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想要解决前文所述问题, 使每一类人都化“被动”为“主动”, 就要扬长避短, 尽量规避前述“消极”面的东西, 然后从中挖掘出“正能量”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兴奋型
兴奋型的人, 通常反应灵敏、直率、办事快捷。因此, 企业应该将其热情, 引导到参与安全生产竞赛等良性竞争当中, 为其发挥兴奋与热情提供机会。由于这类人的兴奋, 有时会引起问题, 所以一方面要进行疏导, 另一方面还要找到其兴奋点, 有针对性地为其降温, 制约其冒险、草率的行为, 从而避免“过度兴奋”等问题的出现。
乐群型
乐群型的人, 通常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企业可以考虑利用这类人人际关系好的长处, 来组织诸如危险点控制的、排查安全隐患等工作, 将其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尤其, 对于乐群型里面的“带头人”, 如果使他们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将能够带动起一批人。
示强型
示强型的人, 通常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不盲从、会思考问题, 而且其考虑的问题一旦定型, 往往很不容易改变。因此, 企业可以运用“参与式”管理方法, 使其参与到各类安全管理工作当中, 尊重其意见、发挥其长处。例如, 可以使其参与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当中, 如果这些规章制度中都有其意见在内, 那么这类人不仅不会违反, 而且还可能会成为最坚定的“遵守者”。
疑虑型
疑虑型的人, 通常考虑问题很细, 所以企业应该就细而细, 来细化其工作目标, 引导其往这些方面发展, 明确职责, 并且通过热心的关怀, 使其能够融入到集体里面来, 避免其形成孤僻的性格。由于这类人考虑问题很细, 让其参与各类风险辨识等工作, 可能能够更有效、更全面地识别出各类风险, 进而起到及时为大家敲响警钟的积极作用。
持续培育安全动机
员工的安全动机是在安全科学的生产氛围中逐步提高形成的, 需要企业中各个层面都充分发挥作用。首先, 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安全法规, 做到率先垂范, 不违章指挥, 不盲目指挥, 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程序和要求做好各项生产组织工作。其次, 安全主管部门要定期做好安全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再次, 各班组、各机台要编制科学的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最后, 由员工严格操作。
珍视生命,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篇2
【关键词】珍视生命 食品安全 规章制度 管理 培训
人以“食”为天,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党计民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着全校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学校食堂管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是各级领导最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社会、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还是广大教师、学生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向“制度”要安全
要建立学校食堂各种管理制度,首先要深入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它是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它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要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学校食堂,就要对加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教师和学生的饮食安全负责,就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食堂组织管理机构制度,餐饮服务许可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培训制度,食品原料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饮用具洗涤、消毒制度,操作间冷热、生熟食品加工流程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档案建设及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急演练制度等等。学校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督查,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项制度的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日常管理,向“管理”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校在依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外,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校法人、家长代表、社会公众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一名懂得法律法规、受过专业培训、会经营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其次要配置适量从业人员,即从事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保管、加工、清洗消毒、记录建档等的工作人员。再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配置便于操作、坚固、易清洗、通风利水的基础设施。
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链条,才能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才能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发生。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就要从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着手。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手段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1、及时清理整顿。对操作间或库房要及时清理,有用的或无用的,耐久的或易变质的,过期的或有效的,该上架的上架,该归位的归位,该处理的处理。做到定位、定量、明确标志、摆放整齐、一目了然。解决一个“乱”字。
2、每餐清洁、消毒。包括对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实施的清洁消毒,还包括用餐器具的清洁消毒。做到时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卫生、个人卫生和设施器具的干净卫生。解决一个“脏”字。
3、坚持事不过夜。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完成,绝不推后。包括出入库记录,消毒、留样记录,废品剩渣处理、票据归档等。解决一个“拖”字。
4、加强督导检查。在要求工作人员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规范操作变成自觉行为,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迫使每个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约束,克服不良习惯,摒弃工作随意性,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杜绝操作事故发生,保障食品安全。解决一个“差”字。
5、发扬团队精神。学校食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在按照日常分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应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只有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解决一个“散”字。
三、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向“人”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安全管理,无外乎是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场所和设施、加工过程的管理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1、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学校食堂安全管理人员具备:身体健康、有安全管理工作经历、合格的培训证必须明等。因为他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如采购进货、卫生、设施设备及餐具的清洗消毒、留样、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餐厨垃圾处理、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必要性,杜绝因不良的、随意地操作习惯和不卫生的、邋遢的操作行为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在制定培训的目标、任务时,要让工作人员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本食堂对食品安全的控制要求,强化补充新的食品安全知识。对于培训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a、个人卫生方面。可能会要引起污染食品的不良行为,手的保养及清洗消毒,个人卫生清洁,衣帽着装,健康状况等。b、食品原料的采购、加工过程方面。食品原料从采购、验收(索票索证)、入库保存、出库、加工、温度和时间的掌握、生熟器具等的要求。c、清洁和消毒方面。对象主要有:加工器具、餐饮用具、盛装工具等。熟练掌握清洁方法:一清、二洗、三冲,熟记消毒方法:高温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制剂消毒法(化学消毒法),能正确使用洗涤剂和消毒剂。d、职业道德方面。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个人修养,注重对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对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认真负责、服务师生、奉献学校为内容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责任、纪律、技能,培养他们遵纪守法、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学校师生的饮食安全。
如何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篇3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特别是1998年以后,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时间维持在6.6%~6.8%, 仅次于工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占居第四, 成为我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建筑业, 但也是多发事故的行业, 跟其它行业相比更需要加强生产的安全。
1.1 建设工程安全的近状
我国建筑工人占世界建筑从业人数的约25%, 算得上世界最大的行业劳动群体, 不过他们的工作环境及安全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其行业的特点、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人和工作管理上的难度等等原因, 加上不同的文化观念、社会发展水平等社会现实,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建筑业成为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与此同时, 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每年由于安全事故死亡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 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虽然各级政府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 但安全生产的整体态势还是比较严峻。
1.2 工程建设安全系数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标准也需要完善。
第二、政府监管存在真空环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四、企业安全管理不受重视。
2 提高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系数的主要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是要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工程建设, 特别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和安全相辅相成, 没有好的工程质量, 就无法保证工程的安全, 讲质量就是讲安全;建设事故频发, 建设质量无从谈起。讲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的生命权, 就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质量安全生产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 坚持质量为先、安全至上。
2.2 依靠科学管理提高安全生产质量
要改变依靠事后检查、总结教训来提高工程质量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全面推广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融管理思想、理论观念、手段、方法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是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 将组织所有的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为实现工程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 现阶段的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 运用科学技术, 施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综合运用多种质量控制方法的管理。
2.3 提高安全防范标准
工程建设安全形势严峻、事故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于很多部门和领导, 对工程安全管理只重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追责, 而不是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 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 必须预防无伤害虚惊事故;预防无伤害虚惊事故, 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则取决于日常安全风险管理是否到位, 也就是常说的细节管理, 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现实中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 抓好日常安全风险的细节管理工作, 善于查找隐患, 善于查找事故苗头, 降低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从而消除事故征兆, 实现预防重大事故。因此, 我们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应该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 即进行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安全风险管理。
为了扭转工程事故发生后再进行管理和追责的被动局面, 就应该将监管的关口前移, 在各类事故产生的“萌芽”状态, 就有效监管, 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大量工程实践统计表明, 绝大多数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前会有事故前兆出现, 对安全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 可以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2.4 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工程领域存在“重新修、轻维修”倾向和不惜以牺牲质量安全为代价、谋求“高速度、高利润”的不良现象, 所以我们亟需树立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的概念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物的实际平均使用年限仅为30年, 其中一些建筑甚至大型建筑的寿命仅仅10年左右, 比如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而国外一些建筑的寿命可以达到百年, 甚至超过百年。相对国外长寿命建筑, 我国建筑物的短命造成了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巨大浪费, 同时还增加了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采用高质量的规划和设计, 延长工程寿命, 避免短命建筑、重复建设、交叉建设, 减少浪费。对工程项目所有建设和运行过程进行计划、协调、监督、控制和总结评价, 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工作, 以满足建设项目功能和使用要求, 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最优。
2.5 确立科技创新观念
科学技术是建设质量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向科学技术要质量和安全, 就要强化科技意识, 确立科技创新观念,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推进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重大技术突破。在工程建设领域, 必须加强工程建设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究, 加强安全事故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 加强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加强工程建设专业软件研究, 加强现代化、信息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 要采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 通过提高技术含量, 在确保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节约工程投资, 达到最佳的经济技术效益。
3 结束语
正如海恩法则强调的, 事故的发生一是矢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 再完美的规章, 在实际操作层面, 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提高防范意识, 防微杜渐才是确保工程生产安全进行的必胜法宝。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 2008.1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 2008.11
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篇4
对安全培训教育的强化还不够,安全氛围营造的还不够浓厚,致使职工安全意识薄弱,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工作。例如:未开修理证书就进行维修操作,容易产生触电事故。某些工作需要停电之后才可以操作,但是工作人员平时并不注意,同样易引发伤亡事故。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安全培训教育是减少电力企业事故发生的前提。
1.2 责任划分不明确
目前电力生产发生安全事故究其主要因素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未能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如今,几乎每个电力生产企业都采取措施并编制出一些列方针和政策,要求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职,因为少数单位缺乏安全生产的意识,对待工作往往只是持有简单应对的态度。个部门领导指示忙于表面工作,并未进行更深层面的调查,这就从根本上发现不了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问题了;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不认真,对某些事故的情况尚未了解清楚就草草了事。
1.3 应急体系不健全
某些企业的应急指挥体系或者应急指挥机构等不健全,不能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有序、有力、高效的抢救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应急准备和应急策划,在事故发生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1.4 安全监督上措施不力
安全事故发生 篇5
【关键词】产科护士;护理安全;差错事故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4-01
孕产妇是一些在生理、病理、心理上处于特殊状态的群体,护士对她们的护理不仪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仅应提供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为单一目标。还要让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等细节服务。产科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风险最大的部门,因为产科病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并且对于诊疗的结果诊疗的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见性差,所以稍有不注意就会发生医疗事故。对于产科而言,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以及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1影响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这是由其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所决定的。护理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会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带来遗憾。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1技术水平不到位 目前本院产科低年资护士比较多,护理经验不足,而且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增高,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工作压力大,影响产科护理安全。
1.2 责任心缺乏 护理工作除了技术的要求以外,更多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个良心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并且进行记录,就会造成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从而会造成胎儿或母亲的死亡或出现生命危险等状况。这些危险后果的产生大都是缺乏责任心所至,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
1.3 缺乏法律意识:护理记录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真实情况的有效记录,也是当发生纠纷或者在对患者进行后续诊疗的一个依据。有时护理记录的不规范会给护理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一旦发生纠纷,因此失去法律效力而造成院方无法举证。法律意识缺乏的另一表现,护理人员缺乏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这种情况源于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1.4 缺乏沟通:护理关系是否融洽是决定在护理中是否会有利于病人恢复的一个主要积极因素。但是产科常常由于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护理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造成许多的问题出现。
2、 产科护士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应做到以下措施:
2.1 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第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使产科的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服务素养,具备一定的安全护理能力。第二:作为产科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护理人员有意识地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因为这样可以使得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本能的要求。第三: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并尽可能地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
2.2 技术精益求精:产科护士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利用自学、函授、外出进修等机会,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能、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护理动态,熟悉一切新的仪器设备、新开展的手术护理。从意识上认识到护理工作重要性。除技术培训外,还要严格护理文件的规范性,如何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记录操作过程,如何能保证其记录的可靠性,都对护理人员在技能培训时应该选择的内容。
2.3加强专科业务学习,不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专科的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使护理人员能通过孕产妇的相貌、特征、年龄、性别,联想到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给予恰当的护理。观察产程,根据产程的变化给予相应的各种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4 加强工作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对每一项工作均应有严谨的态度,思想不放松,应一丝不苟完成每项工作。利用每一个治疗与护理的机会,对孕产妇进行察言观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产妇所需,解决各种护理问题。
2.5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做好交接班,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严格操作规程,及时做好护理文件书写,做好护生带教工作,做对放手不放眼,尤其要加强“慎独”修养。抢救工作时做到头脑清醒、忙而不乱、用药准确,急救措施正确,在临床工作中相互监督、互相提示,不遗漏、不抱怨。每一项护理工作时时警惕,以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2.6加强护理之间的沟通:护理成败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护理的过程是否具有专业性,二,是护理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前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后者是心理层面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仅有利于病人的病情恢复,同时也有利于医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会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合理地定位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在语言上的粗暴,以及态度上的蛮横。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依据患者的要求尽量地保证患者的隐私。
3.讨论。
产科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这当然是由于产科的高风险本质所决定的。要保证产科质量防止差错事故,护理人员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要懂得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性,对差错事故苗头要立即根除。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安全意识,打造护理安全文化。实践证明只要护士在思想上重视,时刻把产妇安危放在心上,严守操作规程,遵循护理法规,强化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是可以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
参考文献
[1] 万春玲:加强产孕护理管理与防范事故差错的发生探讨
【J】中国学杂志。2007.7(12)
安全事故发生 篇6
1开采方式
炮采炮掘方式出现事故偏多, 综采综掘方式出现事故较少。
(1) 炮采炮掘方式。
手工方式作业, 原始落后;支护条件差, 采面一般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钢丝网支护, 锚网工字钢支护;容易冒顶塌方;放炮容易引起明火, 诱发瓦斯、煤尘爆炸。
(2) 综采综掘方式。
机械化程度高, 科技含量高, 大幅减少手工劳动;支护条件良好, 液压支架密实地支撑起了顶板, 几乎无冒顶伤人的可能;综采综掘机械不会引起明火。
防范措施:改进采煤方法和工艺, 增加科技含量。如果条件允许、采面煤层稳定、坡度小、厚度适宜、断层少, 尽量采用综采综掘,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采煤, 摒弃落后的炮采炮掘工艺。
2开采时段
(1) 午夜时段。
午夜到8:00这一时段发生事故偏多, 其他时间发生事故相对偏少。原因:这一时段一些工作人员刚倒过班, 不适应, 精力不集中, 生物钟被扰乱, 头脑昏昏沉沉, 疲劳干活, 容易出事故。而其他时段, 一般来说, 与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起居习惯相一致, 精力相对集中, 不容易出事故。
防范措施:避免设备和人员“连轴转”, 避免设备疲劳和人员疲劳。所以尽量把0:00班改成检修班, 搞设备检修、人员休整, 下井人员少, 不生产。
(2) 交接班时。
交接班时出事故偏多。原因:交接班时, 容易出现放松警惕、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易出现管理空当和管理盲区, 事故就会乘虚而入。
防范措施:制定详细的交接班制度并严格执行,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3开采人员
(1) 年轻人。
年轻人易出事故, 老职工出事故偏少。原因:年轻人相比而言缺乏经验, 不知道事故发生的前兆;因为无知而胆子大, 敢冒险;不会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了不会控制事故的发展;控制不了的情况下, 不知道躲避, 不会避险逃生, 不会自救。而下井多年的老工人出事少, 是因长期从事井下作业, 工作经验丰富, 且时时准备制止事故、躲避事故, 逃生自救。
防范措施:对青工强化安全培训力度, 上岗前要培训, 工作中也要培训, 班前班后会上也要不断培训, 反复强调。
(2) 新职工。
新职工出事故较多, 下井时间长的职工出事故较少。原因:新工人无经验。这就需要基层管理者一定要安排专人带新人入井, 并进行指导工作。直到他对井下熟悉后, 才可允许其自己行动。
防范措施:对新入井人员最好实行师傅带徒制度, 做好“传帮带”, 做好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3) 农民工。
农民工出事故偏多, 正式工出事故偏少。原因: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较低。现在煤矿的井下生产设备、电气设备较多, 技术含量较高, 许多农民工对电气线路问题、井下电气设备一窍不通, 不会操作;有的不懂装懂, 乱操作;刚下井也没有井下实际经验, 不知道躲避事故, 较容易出事。而正式工一般知识水平较高, 受过较多培训, 会操作一般的井下生产设备, 对安全知识掌握较多;对各种事故了解也较多, 出事故的几率小得多。
防范措施:对农民工进行文化补课和操作技能培训, 提高其素质。
4事故类型
(1) 人为事故。
人为造成的事故较多, 自然事故偏少。原因:造成“三违”事故, 一个是态度问题, 一个是认识问题, 一个是知识问题。“三违”者总是怀着侥幸心理, 这一次没事, 只这一次, 下次就改。但往往没有下一次, 事故就像一个藏在暗处的野兽, 随时准备扑上来。
防范措施:煤矿大部分事故是人为事故, 是“三违”造成的。这主要是态度问题、觉悟问题, 所以要多进行教育, 加强杜绝“三违”的制度建设, 加大奖罚力度。
(2) 机电事故。
机电事故较多。原因:现在技术的不断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煤矿生产已经离不了机电设备, 煤矿工人不得不与它打交道。机电事故频发的原因:①违章操作;②作业者不懂机电知识;③作业者有机电知识, 但没有实际操作技能, 操作不熟练。
防范措施:对井下工人多进行通用电气原理、电子线路、机械设备基本操作、简单机修等知识灌输。加强新工人专业技能培训, 如连线、漏电、“鸡爪子”、误操作等尽量避免, 要求他们学会现场处理简单事项。
(3) 冒顶事故。
煤矿五大灾害中, 冒顶事故较多, 其他事故出现的较少。原因:井下的顶板情况复杂, 三软煤层、不稳定煤层、破碎顶板等, 有的地方断层多, 险情难料, 防不胜防。
防范措施:对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对岩性有科学认识, 对支护方式进行改进, 对支护强度等要准确掌握。在出现顶板下沉、离层、出现裂隙时, 采用相应的科学手段, 进行及时、适当的支护;同时, 要根据实情调换选用最合适的支护方式, 如光面爆破、架棚支护、锚网、锚索、锚喷支护等, 以防止冒顶甚至大面积垮塌。
5结语
只有充分了解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煤矿生产和其他行业不同, 属于高危和高风险行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业场所为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处的巷道及工作面。从开采方式、开采时段、开采人员以及易发生事故的类型, 多方面分析了煤矿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篇7
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其产生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它包括建筑行业本身的高危性,现代化工程建设所使用的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技术所引发的不安全因素等。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直接方面则是现场的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等,从其根源上来说,则是与安全管理密不可分,可以说,它对安全事故是否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1.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
1)产品的单件性。任何建筑物都是单件的,具有设计和施工上的单一性特征,这导致经验技能往往难以积累,建设中,具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客观上给施工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建筑产品具有场地固定性的特点,并且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单位面积内人员与材料密度大,这也给施工现场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2)环境恶劣性和变化性。建筑工程高空、露天作业多,而施工现场的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尘土飞扬,噪声大,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要忍受光线、雨雪、风霜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施工程序的进展,施工的环境也会发生改变,这样,往往施工人员刚适应了某种环境,而环境却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极容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3)施工内容富于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而变化,开挖基地,浇筑混凝土,安装钢结构,处理建筑垃圾等每一个工序,施工工艺、材料、设备以及施工条件都各不相同,这样,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也伴随着施工进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客观上,为控制不安全因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观原因分析
从主观方面来说,造成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究其根源则是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建设主体行为不规范,为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在当前的建筑市场秩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唯利是图,为承揽工程,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恶意串标,非法转包等方式,扰乱市场秩序,尤其是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以及旧村改造等工程项目上尤为严重,由于这类企业往往并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改善企业硬功夫上,而是放在企业外部软功夫上,这样,就给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淡薄。这些施工单位只注重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等硬性指标,不重视安全管理,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由于不重视安全生产,相应地安全管理所应有的投入也大大缩水,导致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其次,由于不重视安全生产,相应地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水平也大大降低,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落不到实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导致事故失控,引起事态扩大。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这些企业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其施工队伍多为对工资要求不高的70后以及部分80后农民工组成。这些人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而施工单位,为了经济效益,也很少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他们通常都会手忙脚乱,加剧事故带来的危害。3)建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制不健全。由于施工单位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节约工期和资金,施工单位往往心存侥幸心理,没有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即便制定也往往形同虚设,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事故中的人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导致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2 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2.1 组织措施
1)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大建筑市场执法力度,对建筑市场加强整顿,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市场风气,杜绝不正当竞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杜绝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从而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2)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筑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以必要的安全管理设备和资金,给予足够的安全管理权力。施工队、项目部,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配备必要的安全专职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第一,一票否决制度。3)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只有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追究相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施工单位及其相关管理人员才会真正重视安全施工,真正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施工的安全管理,从而提高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4)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素质通常包含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法制观念。现场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专门的、全方位的安全培训,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只有现场的工作人员普遍具有了较高的安全素质,才会让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5)完善应急机制。建设单位,尤其是施工单位要建立事故应急机制以防止突发的事故升级。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制定内容翔实,操作性好的应急方案,并组织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将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切实保护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2技术措施
1)在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之前,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分析施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按照防雨、防风、防洪、防电、防晒、防沙尘等安全规定要求,对现场的规划认真设计,做好必要的安全组织及技术措施。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在施工现场,必须对不利的环境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且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施工人员受光线、噪声、尘土的影响,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3)要保证施工现场交通通畅。施工现场以及工人生活区要设有足够的消防水泵和安防器材。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应当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安放施工材料,生活区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的危险品。4)安排专门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各种机械设备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维护,使得现场的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防止因机械故障引起安全事故最有效的保障手段。5)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任何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都按照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否则不得进场。严禁穿拖鞋、高跟鞋、硬底鞋、易滑鞋和裙子进入现场,严谨不系安全带进入高空作业,同时对于各类高出出入口要设防护栏;施工架子要按规定在操作层中间每隔两层满铺跳板;拉结、顶撑、剪刀撑、扫地杆符合安全规定,设置踢脚板,挂设安全网。
3结语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由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有原因多、涉及面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因此,我们组织生产的时候,对其安全性就要尤为重视,要通过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完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防患于未然,那么安全事故必然会大大减少,这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从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安全预防措施,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业,施工,安全事故,组织措施,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秦春芳.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安全事故发生 篇8
在现代社会中, 电力生产的安全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极大。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 突发、频发的重、特大事故明显增多, 对事故规律认识的不足和事故预防措施的乏力与电力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电力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劳动机制有待完善、设备隐患有待治理、安全基础有待巩固”四大问题。为改变这一安全生产现状, 发、供电企业纷纷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通过对设备系统、劳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大安全基础的评价和分析,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 实现人、机、环境、管理四者安全的优化匹配, 从而实现对事故的超前控制, 进而降低火力发电厂事故发生。
2 如何提高评价机构评价员在火力发电厂评价的能力
2.1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全面了解企业的设备设施,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设施包括锅炉、汽轮机、电气设备 (发电机及励磁系统以及变配电系统) 组成。在日常培训中要求评价员钻研以上系统的组成、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2.2 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能力
为适应公司的安全评价需要, 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 购置了半自动化封闭档案柜、购置打印机2台、装订机1台、切纸机1台、计算机5台、车辆2台、开发修改评价软件12项、购买红外线测距仪2台、购置消检、电检设备2套、购置测温、测厚、静电检测装置5套并购置防静电服等, 固定资产已达到510万元, 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安全评价在电厂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开发评价软件, 与电厂管理有机结合
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针对电厂的事故开发“事故树分析”软件“事件树分析”软件, 软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得以运用, 并取得一定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分析事故规律, 和人机工程学原理改善设备、设施、环境及操作, 在改善安全生产和劳动条件方面以及把安全行为科学与安全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安全管理实践得以在电厂中运用。
事故树软件包括锅炉事故树、变配电系统火灾事故树、电缆火灾事故树、作业人员触电事故树、汽轮机事故树等。
3 结束语
3.1 全面学习发电厂内的设备设施知识, 能够更好的针对性的分析辨识电厂中存在危险、有害因素, 为定性、定量提供充分的依据。
3.2 加大资金投入, 购买检验检测设备, 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到电厂中的隐患, 进行全面的整改, 从而为杜绝企业的事故发生起到作用。
3.3 开发事故树软件和事件树软件, 并结合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人机工程学原理、科学与安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电厂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评价, 最终提出对策措施,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平稳运行起到作用。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火力发电厂呈几何倍的方式增长, 这些火电厂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电荒, 但是与此同时,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增加, 也产生了很多的安全事故,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产生因素有多方面, 包括管理问题和设备问题。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火力发展长频发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团结。通过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现状评价, 如何能够发挥安全评价机构的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评价专业知识用以充分全面的辨识火力发电厂危险、有害因素, 全面的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提出可靠有价值的安全对策措施, 用以降低火力发电厂事故发生, 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事故,安全评价,降低,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兴旺.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2007 (09) :11.
[2]赵腊红, 程五一, 王冬梅.对火电厂验收评价现场考评发现的安全问题的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 2011, 13 (3) .
安全事故发生 篇9
一、事故在各月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 事故分布主要分布在3月~4月份及第四季度, 这是因为, 在南方春夏是雨季的多发期, 容易发生水灾等重大事故特别是已开采10年左右的煤矿, 近年来, 煤矿水害事故频发, 有自然灾害严重这一因素, 也有煤矿重视度不够, 存在侥幸麻痹心理的因素。水害事故暴露出一些煤矿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应对不足, 预警机制不完善, 防水害基础设施不完善, 科技和装备投入不足等问题, 特别是没有建立健全透明的地质平台, 超前探测、预报机制没有做细。其次进入冬季, 煤炭的需求增加, 无形的扩大生产规模, 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设备得不到检修, 工人得不到休息, 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状态是矿山事故频发的又一原因。
二、事故的地理位置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 事故多集中在煤炭生产大省, 在这些省份煤矿生产比较分散, 煤矿生产企业多并且分布广, 给煤矿的安全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随着近几年的行业发展需要, 新增矿井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有规模生产的需要, 人员结构复杂且变化频繁是事故频发的根结所在。同时华北及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资金投入, 管理能力也明显不济, 许多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都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事故的频繁发生。
三、事故类型的分布
事故的类型分布图可以看出, 事故主要集中在水灾和瓦斯爆炸, 是矿井的五大灾害之中从技术上最难控制, 从管理上最难杜绝的灾害。水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防治水工作重视不够, 体制机制仍不适应工作的要求;二是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和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三是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矿井水害严重, 相应的技术措施不到位, 装备投入不足。
四、事故原因综合分析
微气候是指特定范围的空间中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等气候因素的组合, 微气候环境条件对人的生理功能、健康和劳动能力都有影响。煤矿井下点多、面广、线长, 现场环境复杂多变, 温度、湿度、噪声、照明等环境因素都影响到煤矿工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仅极大地影响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增大了事故的发生率。机械设备的设计不合理或机械与人的配合性差, 许多设备没有从源头的设计上消除操作隐患, 特别是机械自身的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2]。
1.煤矿自然条件恶劣, 设备落后, 安全设施不完善
温 度:矿井中的微气候比较复杂, 一般会使人产生不适感。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作业, 操作者的自觉速度和操作准确程度及反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具体表现在注意力不够集中、烦躁不安、易激动、造成工作效率低, 事故发生频率高。
噪 声:噪声评价曲线 (NR) 表明:不同声压级、不同频率的噪声对人造成的听力损失、语言干扰和烦恼程度差异很大。煤矿井下设备工作时噪声污染严重, 多在90dB (A) 以上, 严重影响操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的精确程度, 增加人体的疲劳, 影响人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情绪, 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噪声引起的掩蔽效应会对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产生障碍或误差, 导致人的行为出现差错[3]。
照明度:煤矿井下环境黑暗潮湿, 照明度普遍较低, 大部分巷道没有安装照明系统, 分辨物件较困难。设备多为灰黑色, 在黑暗的环境中不醒目, 即使许多设备在使用前都设计了炫亮的颜色, 但是在使用、拆装的过程中磨损、脱落, 影响工人操作的准确性和识别能力, 极易引发事故。
2.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人员结构复杂
海因里希事故连锁论指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4]。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对设备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不到位, 岗位培训不够, 劳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不齐全。煤炭开采工作相对危险、工作环境艰苦, 很多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受教育较低的农民工、临时工为其主要从业人员, 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不强, 往往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较好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程和规定, 导致事故的频发。
3.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 管理存在漏洞
市场经济下, 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非煤产业 (电解铝、钢铁、水泥等) 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过热, 使得煤炭供应特别紧张, 在煤炭行业市场化的情况下, 煤炭价格急剧飙升,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不少生产者不惜铤而走险, 在没有进行系统升级改造的情况下一味提升、扩大产能;通过减少成本投入的手段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使得设备、人员都处于疲劳工作状态;设备故障和人员操作失误增多, 诱发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
五、综合防治措施
1.正确处理影响人、物和环境不安全因素, 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根据职工的个性心理差异, 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 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强化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察觉职工的心理变化, 排除心理障碍, 克服个性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境, 减少操作失误。
2.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强化人的思想教育, 从而达到行为上自察自觉, 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三违”行为。
3.加强设备、设施的安全完善设备的检修制度消除不安全因素, 率先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加大科技成本投入, 杜绝盲目追求效益。
4.改善作业环境, 加强重点环节及特殊环境的照明度, 特别是操作设备比较集中的区域。外界环境影响控制就是作业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控制, 即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协调职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家庭关系, 保持职工的家庭和谐, 为矿工创造必要的便利条件;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大环境;提高作业环境社会氛围, 特别是企业文化, 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宣传,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创建环境的优良度。
5.强化责任事故的提前预防, 加强管理。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有前兆性, 要做到事故的提前预防就是在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提前预防, 防止造成严重后果。加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安全防护、应急救援“PCPR”新型煤矿安全体系建设,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将事故控制在生产过程的初期, 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6.确保地质灾害规划、调查、评估、防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透明的地质管理平台, 杜绝大型地质构造事故的发生。
六、结论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分布广、规模大, 技术、管理及效益的不均衡发展, 在开发生产中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也给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降低事故, 实现安全生产是当前行业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尽快实现“安全·生命·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4]。
参考文献
[1]慕庆国.煤矿事故预防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7.
[2]张风伟.煤矿机电事故原因与预防浅析[J].煤矿天地, 2009, (29) .
[3]乔杰鹏, 赵妍, 乔双鹏.浅析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0) .
安全事故发生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预见性 安全事故
记得以前老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干什么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自从2008年实施体质监测以来,学生监测的成绩情况每况愈下。体育课中学生猝死、生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也给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具备充分的“预见性”,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见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见、人性化的预见,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见。
一、课前安全的预见性
每一节体育课前,老师都要仔细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预设再一次在脑海中进行回放,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中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是否预设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各方面有无充分的准备和心理认识,这种课前思考也有益于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烂熟于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师生着装安全的预见性
其次,老师和学生的着装应该加以预见。老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得体的着装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示范。那么,学生的服装是否规范宽松,鞋带是否松散,提醒学生把佩戴的饰物、钥匙取下等。决不能让学生着奇装异服参加体育课。学生合适的运动着装也给体育课的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学生的预见性
1.学生精神安全的预见性。小学体育课一般设在上午的第三节开始。学生前两节课是主课,精力相对高度集中,下来上体育课,学生的身心都放松下来。一上体育课学生总是有点“得意忘形”,在走道和楼梯易出安全事故;在操场说不定就有点打打闹闹,有时候上课班级比较多,人多也复杂了,如果老师这个时间段不当有心人,安全事故说不定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2.学生状态安全的预见性。体育课因为学生都很喜欢上。所以经常会有带病坚持上课的,老师要酌情对待。对特殊体质的学生要经常了解其情况,关注上课状态。对请病假的学生,要询问病情,如果是大病,安排到合适地点休息。对有些小病如女生例假期可以安排在操场四周做一些轻松的徒手操和散步等,一定要在老师关注的范围内。
3.学生安全教育预见性。每一节课适时讲安全,多说比少说好,少说比不说好,说得多了,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如在游戏活动中开展逃生避险训练,在素质练习中开展安全知识场景训练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规则意识和常规意识的培养。如游戏规则、准备活动规则、比赛规则等,长期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形成定式。
4.学生课内安全的预见性。在体育课中,有很多项目要老师加强对学生的保护,例如技巧练习,老师要教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练习中加强对学生的保护。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是尊重生命的体现。对学生进行保护生命的教育,能够经受挫折,也要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教学中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经常进行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如出现轻扭伤,教育学生不要摇动扭伤部位,应立即用冷水冲,达到泛敷的效果,可减轻扭伤的程度等。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全场的监控,所有的学生活动应该在自己的掌握中,如跑步下来学生的面容、激烈的游戏竞争等,这些活动老师要一目了然,有敏锐的洞察力,保证学生活动安全进行。现在学校一般会有多个班同时在操场上课,老师一定要做个明白人,关注全体,监控全场,保证学生活动安全。
5.天气变化的预见性。天气变化对健康人产生不了多少影响,但对身体存在潜在病因的学生来说就是相当危险了。所以,对天气的预见可以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下雨天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没问题,如果遇到突然降温的天气,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将室外课调整到室内进行。另外,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将运动量和难度降低,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6.不可预见的预见性。体育课在室外,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意外总会发生,老师要做到遇事不慌,沉着应对,如跑步中学生晕倒,篮球赛中碰伤等。这些事件一旦发生,老师怎么指挥,如何参与救护都要做到有序进行,不能忙中出乱。一节课结束了,很多老师总让学生归还器材,很多学生也乐意做这些事,老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学生可能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也有可能在器材室玩其他器材而造成伤害等。这些防范措施老师一定要想周全,自己要亲力亲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印在老师们的脑海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规避风险比妥善处理事故意义更加重大。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要重在事前的防范,考虑的应是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减少学生受损伤的可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锐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强健体魄、愉悦心身、发展个性。
安全事故发生 篇11
1 基于风险评估的危害分析
HACCP体系中关注的三类危害分别是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和物料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是考虑各种细菌、霉菌、酵母菌、致病菌等各类生物、微生物引起的危害;化学危害主要是指转基因 (GMO) 、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过敏原 (从2008年12月23日起, 过敏原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将禁止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重金属、二氧化硫、残留溶剂、二英等系列化学物质引起的危害;物理危害主要指一些金属碎屑、玻璃、毛发、纤维、石子、昆虫等系列异物所引起的危害。
2 确定OPRP/CCP点及食品安全管理计划
通过危害风险的分析来确定OPRP和CCP点。PRP为操作性前提方案 (食品生产企业即为GMP) , 提供食品生产的最基本的硬件 (厂房、设施和设备) 、软件 (文件系统) 和湿件 (人) ;OPRP是可操作性前提方案, 为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或产品加工环境中引入和 (或) 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 通过危害分析确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方案;CCP点即关键控制点。OPRP与CCP点的共同点是通过危害分析过程所确定的需要重点关注的生产过程, 都需要定期监控, 发生偏差时都需采取纠偏行动, 过程均需要验证。
3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验证规程
(1) 控制措施组合方案的确认, 即一种危害可能由多个OPRP和或CCP点来控制。当出现原材料改变、工艺流程改变、设备改变、重复出现不合格、顾客投诉等情况时, 应对控制措施和 (或) 其组合进行修改和重新评价。
(2) 监视和测量的控制, 对于各OPRP及CCP点应采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和设备、适宜的计量器具。
(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 包括内部审核和单项结果的验证。其中单项结果的验证包括: (1) 现有的程序和沟通渠道的验证; (2) OPRP及CCP点的符合性及有效性验证; (3) 对食品安全管理计划的确认; (4) 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活动有效性的评审, 包括人员的健康、虫害控制和食品安全体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4) 验证活动结果的分析, 食品安全小组根据验证情况进行总结, 包括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结果。并在验证结束后编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体系验证报告, 内容包括:证实体系的整体运行满足策划的安排和本组织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识别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改进或更新的需求;识别表明潜在不安全产品高事故风险的趋势分析 (包括顾客投诉、产品中的残留溶剂及杂质概括、虫害控制及异物方面的偏差等) ;建立信息, 便于策划与受审核区域状况和重要性有关的内部审核方案;提供证据证明已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新, 是指预备信息 (原辅料规格说明书、工艺流程图、危害分析等) 、前提方案和HACCP的更新。评价和更新活动应基于: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沟通的输入;来自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其他信息的输入;法律法规更新的输入 (如过敏原标识要求等)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的输出;前次管理评审的输出等。体系更新活动应予以记录, 并以适当的形式报告, 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4 建立纠偏程序
一般包括恢复受控, 重新加工, 改做其他用途等。如发现杀菌过程中, 杀菌参数偏离, 将参数调整回原来的状态;同时, 将评价为不安全的食品重新杀菌, 或将加工的食品隔离并做好标识。纠正措施包括原因分析和采取措施防止再发生。
5 建立食品安全防御措施
(1) 原料供应区为国家公布的疫区或原料短缺时的预防:物料部门需及时上网或通过其他有效途径, 了解国内外流行病的爆发区域, 避免从该区域购买原材料;当原料短缺, 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 考虑增加备选供应商。
(2) 机器设备发生泄漏时的预防:设备能源部门应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和日常巡检制度, 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 确保所有设备都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 发生火灾时的预防:企业生产及仓储区域, 禁止吸烟;如进行动火作业, 须履行企业动火作业手续, 并做好现场监护。
(4) 人为破坏 (如投毒等) 的预防:对产品暴露的关键岗位、毒性试剂库等区域安装摄像头, 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防御知识的培训, 能有效地抑制人为破坏行为的发生。
(5) 对外来人员的限制进入: (1) 凡是生产、储存、运输、接收等区域均需采取限制进入措施。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区、中间体及返工区;对外门窗、室外的储罐及仓储区;室内的原料、包材、中间体、成品储存区;化验室、试剂库及杀虫除草剂的使用和储存区域;企业能源和设施系统如电话、服务器等区域。 (2) 对参观人员、运输承包方、外请的清洁人员等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只允许授权和安全货品进入和离开企业。 (3) 采取限定停车区、车道和入口的方式。 (4) 危险品和化学品的储存区域由专人看管, 并做好出入库的账册记录, 发现遗失及时报告, 并追踪去向。
(6) 运输安全:物料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 应明确规定确保运输过程中物料的安全, 对散装液体物料采用使用一次性铅封等措施, 对于固体物料,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证包装的完好性。
(7) 环境等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预防: (1) 水的污染:确保企业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均由市政输水直接管道输送, 减少人为破坏的可能; (2) 大气的污染:加强有毒、有害原辅料 (盐酸、硫酸等) 的储存管理, 减少意外泄漏、挥发的发生。
6 形成完好的记录, 以便追溯
所有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必须保存完好, 必要时便于追溯。FDA对记录的要求是:真实性、易读性、完整性、及时性、时间顺序性和永久性。当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时, 生产企业必须及时通知食品监管部门, 必要时启动产品召回程序, 并对一切可能受到影响的其他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及时追回所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
总之, 食品生产企业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才能有效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确保“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安全, 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摘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食品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 更是一种社会义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是食品生产企业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必要条件, 是确保“农田到餐桌”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22000-2006idt ISO22000:2005.
【安全事故发生】推荐阅读:
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11-20
未发生过安全质量事故证明07-02
如何防止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10-13
无发生事故证明05-13
防安全事故安全教育06-27
安全事故10-04
特大安全事故07-05
安全事故案例08-30
安全事故预防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