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事故

2024-09-28

学生安全事故(精选12篇)

学生安全事故 篇1

摘要:校方应该从自我保护能力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 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 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 甚至自救的能力, 以及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这样学生离开学校之后, 才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 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 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 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 因此, 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 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 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 最新统计显示, 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 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 经统计, 仅2000-2006年间, 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 造成4026人死亡, 7513人受伤, 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 受伤人数约为88人, 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 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 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 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 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 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 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 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 (以完全小学为例, 12个班, 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 。然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 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 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 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 并且楼梯过少, 上学放学、上课下课, 学生集中在楼道, 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 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 就是下课、上课、放学, 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 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 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 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 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 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 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 随着合班并校, 学生扩招, 校园密度不断增加, 而学校统一活动时, 极易发生人员拥堵, 一旦发生骚乱, 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 某些偶然因素, 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 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 减小人口密度;第二, 减少引发骚动;第三, 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 在班级中, 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 结合新闻, 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做成幻灯片, 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 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 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 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 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 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 如地震演习, 恐怖袭击演习等, 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移走杂物, 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 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 如果事件发生, 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 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 阴天, 雨雪等特殊天气, 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 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 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 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 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 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 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 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 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 只要下课, 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 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 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 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 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 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 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 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 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 我们发现, 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 可以说, 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 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 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 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 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 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 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 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 甚至自救的能力, 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 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 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 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单雪强, 苏国锋.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

[2]孙强.我们的安全教育怎么了[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10) .

学生安全事故 篇2

2004年9月30日,福建省顺昌县两所小学突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164名学生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救治。据南平市卫生局副局长蔡康政介绍,30日上午10时许,顺昌县实验小学和双溪小学164名学生在饮用了福建省南平市大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9月16日生产的巧克力学生奶及甜牛奶后,陆续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少量学生还出现发烧现象。学校立即将这批学生送往顺昌县县医院和顺昌县中医院接受治疗。截至当晚6时30分,尚有46名学生在医院接受输液治疗,100多名轻微中毒学生已经出院返家。

对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教育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7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仅2000-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受伤人数约为88人,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完全小学为例,12个班,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并且楼梯过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学生集中在楼道,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课、上课、放学,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合班并校,学生扩招,校园密度不断增加,而学校统一活动时,极易发生人员拥堵,一旦发生骚乱,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减小人口密度;第二,减少引发骚动;第三,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在班级中,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结合新闻,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如地震演习,恐怖袭击演习等,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移走杂物,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如果事件发生,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阴天,雨雪等特殊天气,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只要下课,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可以说,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单雪强,苏国锋.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

[2] 孙强.我们的安全教育怎么了[J].基础教育论坛,2014(10).

学生安全事故 篇4

1 安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事前采取防范措施

1.1 校方

1.1.1 保证体育器材、场地安全性,并加强管理

具体表现在:(1)体育设施质量与安全责任伤害事故直接相关,应购买使用高质量体育产品。(2)体育场地应规范充足,应避免设计缺陷造成伤害事故,同时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式运动场地。(3)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保障资金供应。(4)注意体育设施的保养维修,建立维修与保养制度并责任到人,定期检查体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练习安全。

1.1.2 对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教育

(1)增强法律意识和保护学生的安全意识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校领导在加强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法制、纪律和安全教育,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内外典型案例,认识伤害事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教育工作,形成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安全的习惯和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认识到: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责无旁贷,为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陈旧、错误的教育思想常会导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热爱学生、顺利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保护学生、依法施教的前提。

(3)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驱除烦躁、抑郁或焦虑情绪的能力较弱,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容易将工作压力或个人生活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身体上会造成有意无意地伤害。因此消除不正常心态情绪,使教师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工作态度,将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4)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上已届成年,但心理、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局限使其在遭遇意外伤害事故时,往往会陷入慌乱、不能冷静、正确地处理问题,因此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如能临危不乱,镇静地正确应对和处理,就能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恐慌和受伤害的程度,所以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体育伤害的紧急救护和处理措施。

(5)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和掌控课堂、指导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水平,减少学生出现体育伤害事故的概率。

1.1.3 对学生采取经常性安全教育

(1)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和防范体育伤害事故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和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结合体育教学、竞赛实际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时效、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的教育,如普及各种常见体育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知识、通过学生体育伤害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认识其严重性,刺激学生自觉形成防范事故的主动性和警觉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生活内容稳定和相对单一,加之家长和社会过分看重理论知识学习,实际造成目前我国“学习成绩是家庭教育唯一重心”的不正常现象,过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惊慌失措、盲目冲动甚至自残和伤害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体育活动作为宣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通道,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对抗和摩擦,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任专业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咨询辅导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减少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3)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现行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挤占体育课现象极其普遍。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旺盛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但影响其健康发育,更易造成体质要衰弱,间接导致体育类伤害事故高发。因此,教育并组织学生经常进行适宜的室外体育锻炼对防范体育伤害事故意义重大。

1.2 体育教师

(1)保证安全知识的授课时间。体育教师在技术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安全卫生知识,同时在雨天等特殊情况下安排室内教授,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储量。(2)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科学调整运动量和强度,避免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运动损伤。(3)课前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4)通过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等手段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适应体育项目的要求。(5)上课过程中,注意因人、项目、天气、状态调控运动量和强度,并针对项目特点与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6)注意学生的表现,尤其重点注意“困难生”和“尖子生”,防止其因训练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或过于兴奋而出现运动损伤。(7)加强保护帮助,在进行体操等动作复杂、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项目时,有意识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帮助,并通过培养体育骨干、指导学生相互保护帮助及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受伤处理演练等措施,增强学生应对和处理体育事故的能力。

1.3 学生

(1)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保证良好身体状态。(2)认真做好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活动。(3)认真听、看教师的讲解示范,保证技战术的正确性。(4)仔细检查场地器材,避免因场地原因造成损伤。(5)练习和比赛中注意不做超出能力和可能伤及他人的危险动作。(6)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恢复知识。

2 安全保障机制的关键:事中及时应对处理

2.1 体育教师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时,教师应保持冷静,一方面检查学生受伤情况,对事情做出初步判断,并视伤害程度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暂停本班相关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其他学生进行安全性更高的锻炼或休息,同时通知体委监管,直至事情处理完毕。如外班学生受伤,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照顾其他学生的任务,协助出事班体育教师全力处理问题。

2.2 学生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首先待在原地、保持原状,然后冷静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判断受伤部位和程度,若损伤轻微略加活动后一切如常则不做要求,若发现行动困难、剧痛、昏厥甚至有断骨现于体外时,不要擅自移动身体任何部分,及时向教师或他人求援并拨打120。

3 安全保障机制的保证:事后处理

教师应将事故发生过程与处理措施写成报告上交教研室,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关心帮助;学校应通过相关调查对事故进行正确定性,同时委托班主任组织照顾受伤学生并积极联系保险公司办理赔付等相关手续;学生应积极进行正当权益的申诉和维护,同时积极恢复。

4 结论与建议

长期以来,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摘要: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认为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安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白莉,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务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学生交通安全事故案例 篇5

案例二:2005年5月18日19时10分,驾岭中学初三学生刘培培(男,16岁)未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其父刘呆锁的无牌摩托车在壁索线13KM+500M范文嫦蛐惺唬胗胬盍稚(男,42岁,驾岭乡三泉村人)未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的无牌摩托车后带李小明正面相撞,造成两车损坏,刘培培、李林社二人重伤、李小明轻伤,刘培培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5时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案例三:2005年5月20日18时许,次营中学学生张晋锋(男,16岁,次营镇黄甲村人)未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其父购买的无牌摩托车在南次营村西的公路上与路上行人王李兵(男,37岁,阳城县董封乡教委教师)相撞,造成王李兵受伤后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23时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案例四:2005年5月21日,寺头学校学生张泽坤(男,15岁)无证驾驶摩托车后带本校学生马刘伟(男,15岁)在马寨村路段与一辆桑塔纳相撞,造成两车损坏,张泽坤、马刘伟受伤住院的交通事故。

谎报瞒报安全事故 篇6

老板藏匿5具尸体

2003年12月14日,广东省揭阳市所辖普宁市流沙东街道湖东村秦坤伟服装加工场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在各方投入紧张的善后处理工作时,普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在明知事故已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的情况下,却商定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事故造成“4人死亡、5人受伤”;在上级追查的情况下,有关领导又编造称查出业主移尸5具的假情况,向上级报告事故的死亡人数增至9人。直到2004年3月,经上级多次追查,普宁市委、市政府才向揭阳市委、市政府正式报告了“12·14”火灾事故中人员伤亡的真相。

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苏志强透露骨,经查实,老板在消防官兵还没到的时候,将5具尸体拖走藏匿,当时消防官兵只找到4具尸体。经初步查明,火灾是由于服装加工场南侧墙顶电源线路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蔓延成灾。火灾发生后,老板秦某与其家人逃逸。据了解,发生火灾的家庭服装加工厂为家庭式作坊,主要生产内裤。车间、仓库与员工集体宿舍混置,属于典型的“三合一”厂房,整个厂房只有一出口,发生火灾时已上锁。

主要领导被严处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通报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有关部门依照程序对事故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学生安全事故 篇7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伤亡事故中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这几年随着法制的完备、家长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的保护特别是人身的保护正在加强, 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大保护未成年人,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教育理念上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 一句话: 学生是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的主体。这对于从民事责任角度来认定学校的责任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上讲意义重大。

从目前我国学者的争论中大抵可以归纳为两种主张:一、合同关系, 主张合同关系的学者省内有杭州师范学院法学院副院长罗思荣教授等。二、监护关系, 主张监护关系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张保新教授等。

( 一) 合同关系

主张合同关系说的学者认为, 学校只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 学生只是接受服务的对象, 学生在开学时到学校注册, 接受学校的规则和纪律, 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 两者之间有一种合同关系。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就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设置的一种协议。合同是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之一。而主张未成年学生和学校是合同关系说的学者认为未成年学生和学校之间是第三人关系合同也就是利他合同, 合同的双方主体是未成年的监护人和学校之间。我们知道利他合同是一种权利合同, 也就是说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只能为第三人设置权利而不能设置义务, 对于债务人而言他只能为第三人履行债的义务, 而不能要求第三人承当义务, 第三人可以接受债务人的债务, 也可以不接受债务人的债务。当第三人不接受债务的时候, 债务人是不能要求第三人接受的, 他只能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履行债务。如果说未成年学生和学校是利他合同关系, 那么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就只能说是未成年学生的一种权利, 未成年学生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也可以不接受学校的教育 ( 如逃学) 。而发生了未成年学生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学校是没有强制要求学生接受的权利的, 学校只能通过对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即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让学生接受学校的债务 ( 教育) 履行。

《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规定了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这个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果单一地把未成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利他合同关系, 学校的教育是履行学校债的义务就偏离了我们义务教育的本质。

( 二) 监护关系

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学生和学校是监护关系, 学校除了教育学生还应该保护学生。一般的监护关系说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关于监护权的理论。

我国的民法对监护的概念和性质在界定上很模糊, 这也是造成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监护关系不能被人认同的重要原因。首先, 监护制度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 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设立监护制度不仅仅是要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更是要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监护制度的社会性职能比它对个人权利保护的职能要重要的多。其次, 就监护的性质来说, 监护在性质上并不是一种权利, 也不是权利和义务的一体, 而是一种职责。它以保护为核心, 所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讲应该认为学生和学校是一种监护关系,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学生和学校的监护关系与学生和监护人之间的监护关系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民法没有亲权的概念, 但实际上我们的监护权应该包括了亲权的部分, 学校的监护权是一种没有亲权的监护权。所谓亲权, 就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以教养保护为目的, 在人身和财产方面, 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其中人身方面的亲权可以分为保护权、教育权和惩戒权; 财产方面的亲权可以分为财产管理权、使用收益权、处分权和财产上的代理权、同意权。最后, 学校行使的监护权应该看成是国家行使监护权的一种形式。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监护人的, 同时未成年人做为国家的未来, 国家有义务保护他们的成长, 国家通过义务教育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保护, 教育和管理他们, 促使未成年人朝着国家设置的目的成长。所以, 学校的监护是没有亲权的监护, 是国家承当监护职责形式。

二、合同关系与监护关系的比较

比较这两种关系他们有以下区别:

( 一) 归责原则的比较。传统民法对违约责任一般采用过错推定责任, 我国合同法则以严格责任为主。而我国的侵权行为法对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一般采用过错责任的原则。

( 二) 举证责任的比较。不同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不同的举证责任的承当。我国合同法采用了严格责任, 因而受害人只需证明违约行为的存在, 而无需证明违约方的过错。而一般的侵权行为中,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 受害人有义务就加害人的过错问题举证。

( 三) 责任构成的比较。根据合同关系的严格责任原则,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 就应承当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中, 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成立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责任。

( 四) 免责条件的比较。合同关系中的免责事由一般是不可抗力和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而侵权行为的免责条件一般不限于不可抗力, 还包括意外事故, 第三人的行为,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

( 五) 责任形式的比较。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多样, 当事人可以事先约定。包括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实际履行等。而侵权责任的形式是法定的, 主要的损害赔偿。

( 六) 对第三人责任的比较。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决定了合同关系的第三人责任中, 债务人首先应对债权人负责, 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尝。而在侵权责任中, 贯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原则, 行为人原则上仅对因自己的过错导致他人损害的后果负责, 而不对第三人的行为负责。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发现,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民事责任认定上很难说是一种合同关系的违约责任。结合《民法通则》第106 条第2 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 试行) 》第160 条以及法释 ( 2003) 20 号第7 条的规定, 可以得出校园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 而且是一般的过错责任的结论。在我国, 中小学教育是9 年制义务教育, 学校本事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在学校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经济力量、诉讼地位的明显不平等, 没有必要给予学生一方特别的保护。

三、结论

结合司法法解释 ( 2003) 20 号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所遭受的人身损害只承当与其过错相当的损害赔偿责任。

( 二) 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形下, 由第三人承当赔偿责任;如果学校也有过错的, 则应该承担补充的赔偿责任。

( 三) 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损害当事人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适用《民法通则》第132 条所规定的公平责任。

总之, 我们主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监护关系, 确切的讲是一种没有亲权的监护关系, 是一种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29.

[2]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632.

[3]王利民.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63.

学生安全事故 篇8

目前, 我国的全民安全意识虽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还不甚理想, 尤其是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 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将直接决定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我国煤矿事故频发, 每年约有四五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分析前人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和事故模式理论的研究发现其研究都是在输出结果为事故发生的前提下构建的事故致因模型, 而这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最终模型结果的本质, 从而在模型的整个流程中也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基于此, 由事故的本质原因出发, 深入研究事故致因理论, 以双重结果为模型输出, 由因致果, 由果至因双向构建事故模式模型, 并根据实际事故分析不断细化模型, 最终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 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进一步确保煤矿职工的人生安全。

1 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

通过分析我国近三年的煤矿现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在明显下降, 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2007年、2006年分别同比下降20.2%和20.1%, 但我国的煤矿现状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很多, 例如2006年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50倍。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努力将我国的煤矿现状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见表1)

2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的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矿事故的模式理论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 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 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这就要求对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根据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们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环节的原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等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当他满足一定条件时, 就会发生事故。不安全的环境也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 主要是指:a.自然环境的异常;b.生产环境的不良。同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 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 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 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

2.1.2 间接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 管理上的缺陷主要是:a.技术缺陷;b.劳动组织不合理;c.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d.没有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e.教育培养不够, 缺乏安全知识等。这些都将间接导致事故发生。

2.1.3 本质原因

通过上述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问题安全意识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在管理的身上。管理的问题又是导致物的原因的关键所在, 最终我们可以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都归结到安全意识上面, 确立了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安全意识缺乏。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必须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2.2 双重事故结果分析

从宏观上可知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 事故的发生除了可避免的一类外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一类也就是技术水平外的事故的发生。这也就决定事故最终的归类是责任事故, 还是责任外事故两重结果, 我们将事故结果分为三类输出:责任结果, 责任和责任外交叉结果即交叉结果以及责任外结果。

2.3 事故模式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的模型:

3 基于上述事故模式模型的事故分析

3.1 2001年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4.6”瓦斯爆炸事故

3.1.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2001年4月6日四点班, 在四石门采区生产区域有4个单位, 分别是综采二队在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出煤、综掘一队在施工总回风下山延伸、掘三队采用炮掘施工轨道下山延伸;综掘三队施工延伸皮带下山, 事故前, 由于瓦斯浓度大, 瓦斯浓度比较高, 部分职工在横川附近清理溜子、皮带。21时25分, 矿调度室值班员李继龙接到掘进三队工人尚桂岭在井下四泵房汇报, 他听到一声巨响, 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四石门轨道下山、采区总回风下山及41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等区域, 造成38人死亡, 16人受伤, 其中重伤7人, 直接经济损失136万元。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1.2 直接原因

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 在掘进的过程中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及时采取瓦斯抽放措施, 致使工作面瓦斯时常超限。事故当班415掘进工作面的局扇没有正常运行, 造成瓦斯积聚, 并达到爆炸界限, 电气失爆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3.1.3 间接原因

a.陈家山煤矿生产区域全部集中在四采区, 而四采区下山部分在没有构成主要通风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回采和掘进回采巷道, 违反原《煤矿安全规程》第118条“在准备采区时, 必须在采区内构成通风系统以后, 方可开掘其它巷道。”的规定。且生产布局不合理的集中。在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13条有规定。

b.415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达8m3/min,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四台风机和四趟风筒为其供风, 在4月1日采用边掘边抽措施前已掘进巷道180米,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150条关于“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 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时, 应采取瓦斯抽放措施。”的规定。为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28条规定:“严禁使用三台以上 (含三台) 局部通风机同时向1个掘进工作面供风。”

c.虽然按有关规定在四采区的三个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安设了瓦斯监控系统, 但瓦斯监控系统不能实施超限断电, 且瓦斯传感器严重失修, 不能正确反映瓦斯的变化情况。矿井也未按《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第25条的规定报送瓦斯监测日报。

d.矿井入井人员携带的是过滤式自救器, 违反《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101条关于“突出矿井每一入井人员, 必须随身携带隔离式 (压缩氧和化学氧) 自救器”的规定。

3.1.4 主要原因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管理不善, 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

综上所述, 认定这起瓦斯爆炸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3.2 2007年8月17日山东新泰的煤矿溃水事故

3.2.1 事故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事故损失

8月16日至18日, 煤矿溃水事件发生前后两三天, 华源矿业集团所在地新泰市的柴汶河上游突降大暴雨,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7日凌晨2时至下午15时, 从而导致山洪暴发, 柴汶河水位暴涨并漫溢, 冲毁了约65m的柴汶河河岸。矿井迅速被淹, 湍急的水流冲击力极大, 避灾路线均被水流堵死, 要想从垂直深度达1100多米的矿井下逃生到井口, 距离是11000多米, 井深路远, 道路难行, 矿工逃生极为困难, 最后, 有170多名矿工丧生。下面运用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2.2 主要原因

由于环境因素突变, 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岸垮塌、溃水淹井, 最终导致事故发生。这一原因导致的是责任外事故, 属于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3.2.3 次要原因

除了自然灾害, 另外一个导致事故的因素是华源公司接到险情汇报后, 在调度室指挥的矿井负责人对溃水淹井灾害认识不足, 未及时做出停产撤人命令, 延误了人员撤离时机, 致使部分有望逃生人员未能及时撤离。这一原因是安全意识导致的管理方面的缺陷, 最终导致的是责任事故。故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惩处。

综上所述, 该溃水事故应被认定为责任于责任外的交叉事故。

4 结论

在事故模式理论基础上,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层次性的分析, 构建了我国煤矿事故模式模型, 这是的创新之处。根据模型, 认为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本质原因。安全意识影响着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的缺陷, 其中管理的缺陷与物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是导致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另外, 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两起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进行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摘要: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并在前人对我国事故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更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 基于安全意识和双重责任结果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本质原因。并运用该模型对两例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安全意识,责任事故,交叉事故,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参考文献

[1]韩斌君, 俞秀宝.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J].煤炭工程, 2006 (, 9) .

[2]林柏泉.安全学原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 2005-2006[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室内燃气安全事故剖析与安全对策 篇9

关键词:户内燃气事故,CO中毒,爆炸

1 前言

随着城市燃气的快速发展、供气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增长, 与燃气有关的各类风险因素不断增加, 用气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户内燃气事故屡有发生, 且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为了有效的防止户内燃气事故的发生, 改变燃气安全管理多注重“事后过程”, 缺少预见性的现状, 有必要对户内天然气事故的原因、规律、危害进行分析, 并找出安全隐患与户内事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实施户内天然气风险评估, 并逐步建立燃气风险管理体系, 使安全管理从事故一调查一整治一再事故的事后处理的被动循环, 改变为事先分析、预测、主动防范及控制分析的管理, 从而最终保证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使燃气事故及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 室内燃气安全事故的特点及其类型

2.1 室内燃气事故的特点

2.1.1 突发性。

燃气事故发生往往都很突然, 根本意识不到, 这使得居民用户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地的防范。

2.1.2 危害性。

燃气事故发生后, 不管是中毒还是发生爆炸, 都会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尤其是发生爆炸时损失巨大。

2.1.3 社会性。

燃气泄漏会污染空气、水源;发生爆炸事故不仅造成用户自己的财产损失生命安全, 还会影响邻居的财产损失生命安全。

2.1.4 复杂性。

燃气事故中的火灾、爆炸及中毒, 往往还伴随着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 给救治伤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 室内燃气事故的类型

2.2.1 CO中毒。

引起CO中毒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工煤气泄漏引起的。由于人工煤气中含有CO, 泄漏后极易引起CO中毒;二是燃气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的CO未排出室内, 在室内大量积聚, 引起CO中毒。

2.2.2 燃气爆炸。

燃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 当燃气达到一定浓度时, 就会形成有爆炸危险的混合气体, 这种气体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爆炸的破坏力与混合气体的体积、浓度和房屋结构有关。爆炸造成的损失与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冲击波。

3 事故原因分析

3.1 燃气用户灶具连接胶管过长、老化和脱落。

一般, 灶具连接胶管不能超过2m, 中间不能有接头, 不能直接穿墙, 穿墙必须加钢套管, 胶管套入燃气管道和燃具接口后应用喉箍紧固, 凡使用超过两年以上的胶管必须更换新的胶管。用户在使用燃气过程中, 胶管过长, 可能会造成气体压力不足, 点不着火;胶管管径过大, 容易脱落, 造成燃气泄漏, 引起爆炸或中毒。胶管长期处于温度较高状态下工作, 极易老化、龟裂, 发生倔气, 不经常对胶管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换老化胶管, 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2 燃气燃烧不完全产生CO。

对于嵌入式灶具, 进风口被封闭在橱柜内, 容易造成燃烧不完全;对于燃气热水器来讲, 同样会由于室内空气量不足造成燃烧不完全, 使室内积聚大量的CO, 造成中毒事故。直排式热水器将烟气直接排入室内, 烟气中的CO极易造成用户中毒。

3.3 燃具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部分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没有安装熄火保护装置, 当燃气火焰由于自然因素熄灭时或者由于用户没有关好燃具阀门时, 会造成燃气泄漏, 遇到明火, 引起爆炸事故。

3.4 私自拆、改燃气设施。

《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 (建设部10号令) 第26条规定, 使用燃气管道设施的单位和个人, 不得擅自拆、改燃气设施和用具, 并不得擅自抽取或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燃气。有些用户出于家庭装修的需要, 把燃气管道、燃气表等设施私自改变位置, 容易使管道连接不好, 造成漏气;把燃气设施进行隐蔽包装, 在燃气发生泄漏时不易察觉, 也会引起安全事故。部分用户为了盗气, 拆下燃气表, 直接将胶管连接到供气立管, 遇到燃气部门检查, 再临时接上燃气表, 很容易造成燃气大量泄漏, 危及燃气用户及相邻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3.5 违反规范安装燃气设施。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1993) (2001版) “燃气应用”中规定, 室内燃气管道不得穿越易燃易爆的配电间、烟道、进风道等地方;燃气管道严禁引入卧室, 立管不得敷设在卧室、浴室或厕所中;用户计量装置宜安装在非燃结构的室内通风良好处, 严禁安装在卧室、浴室、危险品和易燃物品堆放处。违反以上规定安装燃气管道和计量仪表, 会留下安全隐患。一旦燃气泄漏, 将不能及时排到室外, 造成爆炸或中毒事故。

4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问题

燃气的户内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燃气企业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还应注意到燃气安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素质水平。就目前户内燃气安全形势而言,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 燃气法规、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企业、用户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待进一步明确;燃气器具安装市场的规范以及安全装置的推广应用和后期维护保养都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一些用户的安全和责任观念淡薄;受员工素质和用户配合程度的影响, 燃气企业在户内安全检查的质量和效果上还存在差距;燃气企业对燃气户内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缺少完整的事故统计资料等。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宣传教育

室内燃气事故不断发生, 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缺少安全意识, 对于能引起燃气安全事故的隐患不知道或者没有在意。如果用户能清楚知道引起燃气安全事故原因, 经常检查室内的燃气设施, 可以大幅度减少燃气事故。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技术, 还应积极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进学校的等活动, 以进行燃气安全、防护、救护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要将燃气安全知识印发到千家万户, 做到家喻户晓, 及时发现解决室内各种影响安全用气的因素。除此之外针对户内燃气事故的季节性特点, 实行安全提示和警示, 加强用户安全防范意识。

4.2.2 加强对居民用户燃气设施的检查

燃气供应企业必须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定期对用户的燃气管道设备进行检查, 并进行维修维护, 发现问题应协调用户及时解决, 防止由于解决不及时出现安全事故。唯有如此才能及时把燃气管道的先天性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2.3 加强燃气安全事故法规的建设

首先应该明确燃气供应商和用户对户内燃气设施的管理界限;明确燃气供应商和用户的安全管理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及相应的责任人。比如燃气供应商应保证燃气的质量和户内设施的完好;用户应购买合格的器具和软管并按规定的使用期限进行更换。其次推行和完善燃气具安装及维修许可制度, 规范安装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以保证安装维修质量和使用安全。

4.2.4 积极推广安全保护措施

有些事故隐患用户可能很难察觉, 可以采用一些高科技产品, 确保用户的安全。例如对于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用户, 热水器处应具有熄火保护装置和不完全燃烧保护装置, 应采用强制排风式热水器, 及时把烟气中的CO排到室外, 避免造成中毒事故。还可以安装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和自动切断装置来确保室内用气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户内燃气事故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 因而在解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思想意识、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工程质量、经济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宣传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有用户使用方面的问题。总之, 燃气的户内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技术、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所以, 要解决好户内安全问题就需要燃气用户、企业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建筑安全事故形成原因 篇10

直接原因:

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直接原因是指物、环境以及人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老化不良, 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它们构成了施工中的隐患和危险源,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成事故。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增加施工难度,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引起工人的情绪变化, 增加其疲劳强度, 这些都使得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人的不安全状态通常是指工人生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病理状态, 也包括工人的技能不熟练、知识水平不够, 甚至还包括工人的性格是否适合本职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工人大脑意识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正常反应, 造成建筑事故。

间接原因: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和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管理责任不明确等。比如:劳动组织不合理会造成施工场地狭小、相互干扰, 从而引起交错事故的发生;管理责任不明确进一步可以分为承包商责任不明确和业主责任不明确。对于承包商责任不明确, 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承包商必须为工人投保, 但投保只是转移了承包商安全管理的风险, 并没有实质上减少建筑工人作业的风险, 相反却削弱了承包商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承包商的责任;对于业主责任不明确, 主要体现在业主只关心工程投资、质量、进度等问题, 经常要求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而忽视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状况, 而一旦出了事故, 业主却一点责任都不承担。这些因素均为建筑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基础原因:

教育、体制及社会原因

基础原因包括教育原因、体制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总体上涉及经济、文化、学校教育、民族习惯、社会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原因, 建筑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工人中都是很低的, 具体到我国, 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存在, 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但是, 实践中某些管理人员往往忽视或者不情愿花钱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或者只是将安全教育走走过场, 使建筑安全培训不能彻底实行, 最终导致工人缺乏必备的安全施工知识而引发安全事故。

_2012年, 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87起、死亡624人, 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102起、死亡人数减少114人, 同比分别下降17.32%和15.45%。 (《2012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管理 篇11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6-01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也有事故发生时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险肇事故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次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对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 事故分析

事故大多属于事先没有预料的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事故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要复发。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即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技术和投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生产(施工)环境不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不懂操作技术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2]。

3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追究责任。

4 事故处理

4.1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不仅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依责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且也是为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切都源于事故调查的结论。事故的结论正确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就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自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挽回事故的影响。

4.2 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区分

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4.3 事故处理程序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內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4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谈明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J].青海电力,2003(4).

安全校车应对事故“黑手” 篇12

11月16日, 相信很多人都因为知道了一起交通事故之后变得格外地难过。甘肃省正宁县一辆接送孩子的幼儿园校车与一辆大货车迎面相撞, 造成21人死亡, 其中19个是孩子, 还有40多个孩子受伤。这辆车按理说只能搭载9个人, 却生生地挤进去64个人, 这辆车车内的面积也就8平米左右, 但却可以挤进去64个人, 让人想不通, 这是怎么做到的?事故发生了, 几十个家庭陷入悲伤之中, 更让无数的人陷入难过和沉思之中。

尽管个别地区已早有安全校车, 但是, 这种比例却并不高, 因此, 我们在此呼吁, 地方及企业应推出真正安全的校车来应对事故“黑手”。

人大代表拟提校车立法案

22日,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在微博上呼吁法律界人士在校车管理立法上为他提供支持, 以帮助他形成立法建议稿, 以便明年在全国人代会上领衔提出校车立法议案。

周洪宇在今年人代会上已经提出过实施全国校车安全工程的议案。甘肃庆阳校车事故发生后, 周洪宇认为要推动国家层面出台校车安全的立法。他前日已经和几位法律界人士交流, 认为先推动国务院或部委出台校车管理条例, 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人大制定类似校车安全法是可行的办法。

周洪宇计划在明年人代会上提交立法议案的同时, 附上一份完整的立法建议稿。该建议稿的框架应当包括总则、校车的责任主体, 投入保障机制、司机资格、校车优先规则以及法律责任。

对于建议稿, 周洪宇计划先在法律界人士的支持下, 拟定草案在网上征集意见, 收集更好的意见, 修改完成后在明年人代会上正式提交。

重庆:强化校车安全管理

24日下午, 重庆市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并下发《重庆市校车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强调加强该市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 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该规定对校车必备条件、校车驾驶人员、校车保养和检查等做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严禁车况不良、超员、驾驶人资质不合、校车证件不齐、照管老师未到位的校车上路行驶。

据了解, 甘肃正宁县校车特大事故发生后, 重庆一些中小学、私立幼儿园停运了校车, 给学生带来了不便。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对此表示, “各区县教委和学校不能因噎废食, 出于经济和安全的考虑停运校车。而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支持, 创造条件为学生和幼儿配备或租用安全车辆上下学。”

在11月月底前, 重庆有关方面将对学校和幼儿园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重庆市教委将于近期会同公安、安监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校车进行专项督查。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要求, 该市将增加500所寄宿制学校1000个床位, 解决50万个乡镇学生远距离上学问题。此外, 全市还将增加1000辆专业校车, 解决交通运力比较困难地区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问题。

福建:政府要为农村贫困与交通困难学生配租校车

福建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前下发紧急通知, 要求切实加强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管理。

福建省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中小学和幼儿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逐校逐园进行全面检查, 加大治理和防范措施工作力度。农村贫困地区、交通运输较为困难的地区, 当地政府要采取开通周末接送学生班车、统一为学生配备或租用安全车辆上下学等措施, 确保中小学生和幼儿安全。

通知明确, 福建省将加大监管力度, 切实加强校车和接送中小学生车辆安全管理, 各级公安交警部门、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的监督检查和动态监管, 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严厉查处超载、超速和社会车辆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对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的违法行为, 在查处的同时, 要及时通报车辆所属学校、企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同时, 福建省政府安委会要求,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 认真查找校车和接送中小学生车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查找学校、有关监管部门、政府在落实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逐校逐园逐车进行全面检查。

多地早有安全校车

铺天盖地的批评声浪中, 率先引进安全专用校车的浙江德清成为舆论亮点:德清政府今年5月份斥资2000万, 采购了79辆严格按照美国标准制造的宇通校车, 目前这批明黄色的“特权”校车已经行驶在路上, 为乡镇农村儿童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事实上, 德清校车并非唯一的个案, 全国各地多座城市早有安全校车的运营实践, 甘肃事故后这些案例都被媒体挖掘再次浮出水面:

早在2011年3月, 广东顺德乐从镇就由政府出资240万, 购置了6辆宇通“大鼻子”美式校车, 一度被媒体称为“史上最牛校车”;5月, 北京朝阳区在9所学校启动校车试点, 计划订购的宇通大鼻子校车开到中小学门口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检阅”;6月底, 雪域高原拉萨斥资千万采购了53辆宇通专用校车, 这批校车根据高原气压、气候、路况等实际条件量身定制, 安全性能卓越。

当然, 对于各地校车安全工程而言, 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只是其中一环, 后续的线路规划、运营管理、司机培训、财政补贴、校车维护等等, 也是持续安全运营必不可少的保障。

以北京为例, 去年12月, 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提出, 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 允许校车通行公交专用道;顺德乐从的校车日常运营费用由政府、村和学生三方承担, 学生每人每月缴纳120元;德清79辆校车每年获得县财政补贴400万元, 并且专门成立了负责学生接送管理的公司。

真正合格校车比例不高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 现在已有校车当中, 有当地政府租用的公交公司的车, 这种车辆是安全的, 但这种车辆也是不符合《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的校车标准, 不像小学生校车标准的要求那么高。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 确实比例不高。

其实现在的校车大部分不符合标准, 因此要排查现有校车是不是安全, 校车司机是不是符合资质, 还要看校车运行中的管理问题。所以我们提出, 要逐校、逐园、逐人排查。在制度产生之前, 要确保不再出任何安全事故了。

除了各个政府部门都要行动起来, 学校老师家长也要有安全意识。这种事情没有后悔药可吃, 孩子连生命都没有了, 不能大意。驾驶员资质不合格赶紧停了, 车不合格的赶紧停了, 否则说不定哪天又出什么事故。从长远角度讲, 下一步要规范校车肯定是建立国家校车制度, 要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有明确的标准。

上一篇:麻醉观察下一篇: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