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发生

2024-09-28

粘虫发生(精选8篇)

粘虫发生 篇1

粘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和短时间内暴发成灾的毁灭性害虫, 俗称行军虫、夜盗虫。粘虫食性很杂, 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 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为害, 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 仅剩光杆, 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为害, 老熟后则停止取食。

义县的粘虫主害代为二代, 偶尔三代粘虫也较重发生, 如2012年8月三代粘虫大面积发生, 危害较重。总结近年粘虫的发生规律, 结合测报资料、气象资料, 分析对其发生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

由于粘虫是间歇性猖獗危害的害虫, 因此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要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

1、物理防治方法。

(1) 产卵前诱杀成虫。利用成虫产卵前需补充营养、容易诱杀在尚未产卵时的特点, 以诱捕方法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用糖醋液夜晚诱杀。糖醋液成分为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 调匀即可。

(2) 卵化之前诱蛾灭卵。粘虫产卵有趋枯性, 喜欢在干枯叶尖上产卵, 因此可以在麦行间棋盘式插草把10个, 谷草秸顶高出麦株约17厘米, 每3天更换一次, 蛾蜂出现3米后, 剥开干叶和叶鞘查卵并集中消灭。在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地块, 进行固定诱卵灭卵。每块谷地以1米双行为距离, 玉米、高粱地每点要相邻30株。

2、化学防治方法。

(1) 喷雾法。用90%敌百虫1000~15000倍液, 用20%灭幼脲1号悬胶剂10克, 或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30~40克喷雾。这类药剂是除治粘虫较理想的药剂, 药效期长达20天左右, 防治麦套玉米或玉米二代粘虫的二龄幼虫初盛期施药为好。此药对天敌较为安全, 而且不怕雨水冲刷。

(2) 喷粉法。可用2.5%敌百虫粉, 或0.06%戊菊酯粉喷撒1.5~2.5千克/亩。如用动力机具喷撒, 粉量可以减半。

(3) 敌百虫毒土扬撒法。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亩, 用0.5千克热水化开, 兑沙壤土15~20千克扬撒 (高粱田禁用) 。还可以用2.5%敌百虫粉, 4%敌马粉, 马乐粉, 撒粉2千克/亩, 也可以用上述一种药剂1~1.5千克拌干沙15~20千克制成颗粒剂扬撒。但是, 凡含敌百虫制剂的均不得用于高粱田, 以免发生药害。

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 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 要求喷雾均匀周到, 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 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 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至地面, 再向地面喷药,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 戴好口罩。

3、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天敌防治粘虫是最环保、最安全的防治方法。粘虫的天敌很多, 如蛙类、线虫、寄生蜂、寄生蝇、金星步甲、菌类等, 在粘虫高发地块适量地放一些对庄稼生长有益的粘虫天敌, 不但可以降低粘虫的危害, 而且还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4、人工捕杀及中耕除草。

消灭幼虫。在幼虫发生期, 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 杀死幼虫, 同时也降低了田间湿度, 增加了幼虫死亡率。

总结:在粘虫防治过程中, 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因地因时、有主有次地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并不断在工作中探索防治粘虫的新方法, 总结新经验, 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粘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粘虫;玉米;爆发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21-03

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为杂食性暴食害虫,危害玉米正常生长,易造成大面积减产。从范围来看,玉米粘虫害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此,有必要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减少农业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1 玉米粘虫的特征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一条深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呈黑色。

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蛹:呈红褐色。

玉米粘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分别见图1—图3。 1.2 生长特性

玉米粘虫一生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成虫、卵、幼虫和蛹。玉米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为害。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成虫淡灰色或淡黄褐色,雌成虫体长18~20 mm,雄成虫体长16~18 mm。卵半球形,有光泽,卵产在植物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孵幼虫灰褐色,2~3龄幼虫取食嫩叶时,身体前部或大部呈绿色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蛹体长约20 mm,红褐色,有光泽。乱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便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

2 玉米粘虫爆发原因分析

2012年8月上中旬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地区爆发成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8省市发生粘虫已超过333.3万hm2,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发生面积大,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成为那一年粘虫发生的显著特点。现对2012年玉米粘虫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爆发原因。

2.1 粘虫生活习性

玉米粘虫食性较杂,具有迁飞性和暴食性,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蚕食后造成玉米缺刻,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光杆,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和绝收。玉米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遇上持续高温、降雨偏多,对粘虫的发生、繁殖有利。玉米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造成危害,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粘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直接影响其发生程度。

2.2 降雨影响

2012年北方降水量偏多,尤其是7月下旬降水异常偏多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粘虫无法向南方迁飞。粘虫是迁飞性害虫,每年南北往返迁飞,春天由南方飞往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回南方。迁飞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很大。2012年东北和华北的二代粘虫化蛹羽化后,粘虫蛾应于7月下旬向南方迁飞,但该时段降水偏多,连降暴雨及多沉降气流,使粘虫无法迁飞,被迫降落在当地发生危害。这是2012年粘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3 虫口基数大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2011年夏天高温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较轻,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不需要进行防控,使得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为2012年的粘虫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2012年6月发生的二代粘虫防治面积少,造成残留虫量多,这是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内在原因。

2.4 食源充足

粘虫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而东北和华北是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的主要产区,加上降雨多使植株高大繁茂、叶片浓密,加上大量的草荒地,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2.5 用药不及时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爆发性、杂食性害虫,也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且具有隐蔽性,幼虫3龄前不易发现,所以,在幼龄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用药。粘虫被发现时已到5~6龄的暴食期,食量最大,短时间爆发成灾,将作物秆吃光,造成作物减产绝收。加上三代粘虫已多年没有大发生,让人产生了麻痹心理,导致严重虫灾。2012年的粘虫突然大爆发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教训,摸清其发生规律,提高监测和预警水平。

3 玉米粘虫的危害及防治

3.1 危害

粘虫主要危害的作物种类是玉米等禾谷类秋粮作物。粘虫成虫昼伏夜出,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5~6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

一二龄幼虫仅啃食叶肉,三龄以后沿叶缘蚕食,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幼虫受惊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以二代、三代危害夏玉米为主。一般水浇地、前茬小麦多肥密植田块以及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疏于防治的地块,遇上温湿度适宜条件,极易促进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玉米粘虫为害症状主要是幼虫啃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可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3.2 防治措施

1) 把握防治粘虫最佳时期。最好在3龄之前防治,此时粘虫食量小、抗药性低。粘虫的防治指标为每百株30头。或玉米出苗后,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2) 加强华北地区3代粘虫成虫的监测。粘虫在华北地区可以发生3~4代,如果防治不彻底,气候条件适宜会造成4代粘虫继续发生。因此,应加强监测,开展早期预警,把危害降到最低。

3) 建议国家各级财政事先留出一些突发性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应急防控资金,各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做好农药和药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专业化防控队伍,做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研究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爆发危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5) 针对一些突发性、爆发性的重大病虫害,加强迁飞流行规律爆发危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控制其大爆发。

6)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强化田间监测和预测预报等公益性工作,做到对突发性和爆发性病虫害及早发现及时预警,确保有效防控。

7) 面对灾害性天气日趋频繁及气候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应灵活机动,做好测、防、治的协调统一。

8) 苗期多雨时应及早喷施多菌灵、禾果利防治苗枯病、纹枯病。偏旱年份及时喷施蚜虱净、大功臣等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介体。在粗缩病、矮花叶病等发生初期应喷施病毒A、OS-施特灵、菌毒清等。7月份以后,用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喷雾,10~15 d喷1次,连喷2~3次,可兼治多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若给各种农药添加新高脂膜,可提高农药药性300%以上。

9) 用适乐时、立克莠、玉米种衣剂等为种子包衣,可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预防苗期病害。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预防和消除玉米粘虫为害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但是玉米粘虫的抗药性和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近几年,辽宁省乃至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因此应高度重视玉米粘虫害的防治,以确保增产增收。

玉米粘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3

1 危害作物种类

粘虫对于茎秆含糖有甜味的作物有喜食性, 所以危害的作物种类很多, 像玉米、高粱等禾谷类秋粮作物都很容易发生粘早危害, 而且粘虫具有迁飞特性, 常常在一个地方进食一晚, 然后又迁移到其他地区, 常常一夜间把作物苗叶吃个精光, 造成巨大的损失, 轻则缺苗断垄, 重则绝收, 不得不翻耕重新再种, 所以一旦发生而得不到有效控制, 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 发生危害习性及规律

粘虫的幼虫喜欢在早晚进行活动, 10:00以前和太阳快落山之后, 对于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特别喜食, 而且食量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等幼虫长到5、6龄时, 达到最大食量阶段, 开始暴食, 繁殖快, 数量大, 群集性强, 而且杂食, 所过之处, 基本上是一扫而光, 然后群体迁移, 所以也称为“夜行虫”。幼虫在1、2龄时, 只食叶肉, 所过之处, 叶片会被食咬成天窗;3龄以后, 沿叶缘蚕食成缺口, 危害严重时吃光叶片。成虫白天潜伏, 晚上出来活动, 常在植株上产卵繁殖, 单雌产卵1000~2000粒, 所以繁殖速度惊人。幼虫受到惊吓还会装死或潜入土中。

粘虫喜欢潮湿而闷热的天气, 但如果雨量过多或干旱天气, 特别是暴风暴雨天气, 则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粘虫产卵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9~22℃, 如果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 则粘虫就不适应, 繁殖率会大幅降低。低温或高温下, 幼虫都不能成活, 一般湿度在50%~80%时最适宜繁殖, 而湿度降到18%时, 则无法繁殖了, 所以粘虫在东北地区来讲多发生在6、7月份, 而一般到8月以后, 基本就不再繁殖了。

3 粘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粘虫的发生与一定的温度、湿度、充足的食源及天敌数量多少、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东三省2012年暴发的二代粘虫然害, 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有直接关系。2012年6、7月, 东三省大部地区连续多雨, 空气湿度大, 而光照又不足, 气温始终不高于25℃, 大田的湿润环境给粘虫的发生提供了适合的条件, 引发大规模暴发, 一度造成吉林省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减产, 严重的绝收断产。降雨和温湿度变化是影响黏虫发生的重要因素。温暖高湿, 禾本科植物丰富有利于粘虫发生;水肥条件好、长势茂密的田块虫害重;干旱或连续阴雨不利其发生。

4 粘虫的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及时地进行中耕除草, 破坏粘虫的生存环境, 降低虫源。现代农机具的应用, 往往中耕只是进行2次趟地, 铲地基本都省去了, 趟地要及时, 并根据苗情控制深浅。除草要本着“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使用除草剂。秋后要进行灭茬翻耕, 春耕时要清理干净, 切断虫源。

4.2 人工捕杀

玉米出苗后, 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 定期巡查, 发现有少量粘虫产生时, 可以在幼虫取食的早晚人工捏杀幼虫, 避免进一步扩大, 但要注意数量的增加快慢, 如果发现人工捕杀不足以控制灾情时, 要立即采用其他办法。

4.3 化学防治

4.3.1 毒饵诱杀

这种办法适宜灾情略微轻一些的时候。人工捕杀不足以控制时可以结合采用。每667m2用90%敌百虫100g兑适量水, 拌在1.5kg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 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 进行诱杀。

4.3.2 叶面喷雾

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 用于大面积暴发粘虫时, 用药快, 效果好。每667m2用2.5%敌杀死、2.5%功夫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m L兑水30kg均匀喷雾;灭幼脲3号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4.3.3 撒施毒土

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g适量加水, 拌砂土40~50kg扬撒于玉米心叶内, 即可保护天敌, 又可兼防玉米螟。

二代粘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篇4

关键词:黏虫,危害,防治

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暴发性害虫, 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黏虫主要危害小麦、粟、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 大发生年份也危害豆类、花生、棉花等, 主要咬食作物叶片, 严重时将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 仅剩光秆, 造成颗粒无收。

据山西省气象中心预测, 2013年6月全省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西部、运城市、晋城市东部偏少10%~20%, 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0%~20%, 大部分地区6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7月降水量除大同市、忻州市西部偏少10%~20%外, 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0%~20%, 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 气候条件总体对二代黏虫发生有利。

1 危害情况

2013年6月份以来, 山西省中北部降水偏多, 气温偏高, 田间湿度较大, 作物长势良好, 给草地螟和黏虫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经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吕梁市、太原市等农业植保部门调查, 二代黏虫在部分区域的玉米、高粱田已有发生, 目前虫龄大多在二三龄期, 少数4龄。发生较轻田块的危害株率达5%左右, 百株虫量不足10头;发生严重田块的危害株率达50%以上, 百株有虫50~100头。在太原市清徐县的一块糯高粱田里, 危害率达到80%以上, 百株有虫100~200头。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成虫体长15~17 mm, 翅展36~40 mm。全体呈淡黄色至灰褐色, 雄蛾体色较深, 有的个体稍显红色。黏虫头部与胸部呈灰褐色, 腹部呈暗褐色。前翅有2个土黄色圆斑, 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 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 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后翅暗褐色, 向基部色渐淡。

2.2 卵

卵长约0.5 mm, 呈半球形, 稍带光泽, 初产时为白色, 颜色逐渐加深而变成黄色, 将近孵化时呈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 头盖有网纹, 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 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 变化甚大 (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 ;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 腹面淡污色, 背中线白色, 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 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呈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 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 头部为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二三龄幼虫呈黄褐至灰褐色, 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 身上有五条彩色背线, 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 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2.4 蛹

蛹长约19 mm, 呈红褐色, 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 臀棘上有刺4根, 其中中央的2根刺粗大, 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3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山西省每年发生黏虫三四代。越冬代成虫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上旬, 以幼虫危害为主, 其食量随龄数增加而剧增;第1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进入暴食期;第2代幼虫于6月下旬—7月上旬危害;第3代幼虫于8月份危害。成虫昼伏夜出, 傍晚活动最盛。雌蛾喜欢在生长茂密、湿度大、枯心苗多的地块和未展开的叶尖、折缝内产卵。幼虫夜间取食, 能成群迁移危害, 有假死性, 喜潮湿多雨天气, 尤其初龄幼虫, 怕干燥和高温。作物长势好、低洼、杂草多的地块的黏虫发生较重。

4 防控措施

黏虫发生重点区域要逐块调查, 根据虫情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对于发生较重的区域或荒地, 要组织机防队进行统一防治。

4.1 防治指标

玉米、高粱田百株虫量达20~30头时应立即进行防治。

4.2 防治方法

防治中要严把“三关”, 即捕蛾于产卵前, 灭卵于孵化前, 药剂防治于3龄前。

4.2.1 成虫发生期的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

4.2.2 成虫产卵期的防治

在田间插杨树枝把、谷草把等引诱成虫产卵, 在卵孵化前集中烧毁。

4.2.3 幼虫发生期的防治

抓住3龄前低龄幼虫防治的有利时机, 用质量分数25%灭幼脲3号悬浮液1 500倍液, 以及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虫龄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

越西县粘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篇5

越西县地处大凉山与小相岭之间,位于凉山州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夏季雨量集中,空气湿润,秋季降温迅速,多绵雨,冬季少雨,日照充足,干燥多风。境内历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1 113mm,无霜期247d。粘虫是越西县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以危害小麦、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猖獗发生年,也为害豆类和蔬菜,为多食性害虫。常年发生1 333.33~2 000hm2,大发生年份发生达3 333.33~4 666.67hm2,常在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粘虫观察站设在越城镇、书古乡、白果乡,海拔分别为1 661.6m、2 100m、1 530m。根据测报越西县掌握了粘虫的发生规律,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1 越西县粘虫发生规律

粘虫是间歇性猖獗害虫,具有局部区域爆发的特点,又有远距离迁飞特性。本县粘虫发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一时期气候温和雨日多,湿度大,适宜粘虫各虫态的生长发育。2010年粘虫发生面积1 266.67hm2,防治面积1 266.67hm2,挽回粮食损失380t,2011粘虫发生面积733.33hm2,防治面积733.33hm2,挽回粮食损失220t。为控制粘虫危害,根据越西县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粘虫危害。

1.1 发生区划

越西县海拔在1 200~2 100m地带,5~7月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利于粘虫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属粘虫常发生区,该区包括城关、中所、新民、顺河、中普雄、下普雄6个区。越西县海拔2 200m以上,气温较高的年份,粘虫可向这些地带发展,而一般年份不发生或发生轻微,属间断发生区,该区包括申果庄、书姑、上普雄等地区。

1.2 种类

粘虫主要有普通粘虫、劳氏粘虫、白脉粘虫3种,3种粘虫常混杂发生,其中普通粘虫危害最为严重。

1.3 发生期

根据诱蛾和田间调查情况看,越西县粘虫的发生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

1.4 成虫诱测

根据1979~2010年诱蛾器观测,粘虫以普通粘虫为优势种群,发蛾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少数年份5月上旬可见。盛蛾期集中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少数年份可延续到7月上旬。

1.5 各虫态历期研究

根据观察,各虫态历期卵期6d,产卵始期从6月上旬开始,至6月下旬产卵结束;虫期26~30d,蛹11~13d,成虫期11~15d。

1.6 越冬虫源研究

经1979年普查越冬虫源,基本查明粘虫不能在越西县自然越冬,故粘虫基本为外来虫源。越西县一代粘虫数量较少与二代成虫发生数量相差悬殊,况且越西县一代粘虫幼虫发生期偏晚,群体发育进度也慢,在6月中、下旬才能羽化,对二代粘虫的发生不起主要作用。越西县二代粘虫激增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发生危害,7月中旬至下旬陆续化蛹羽化,除少数成虫留在本地继续繁殖外,大部份又向3~4代区(北纬36°~39°)及4~5代区(北纬33°~36°)迁飞,成为该区的外来虫源。

2 防治粘虫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粘虫的生活习性,是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在掌握粘虫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后,则可利用其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用各种防治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目的。

2.1 粘虫趋化性

粘虫成虫羽化初期,其性器官尚未成熟,需要吸取各种植物花蜜及汁液等作为自身的补充营养。此时,对糖、酒、醋气味有强烈的趋性。

利用趋化性诱杀粘蛾。诱杀粘蛾最佳时期在每年6月上旬。具体方法:用375g红糖、500g食用醋、125g白酒、250g水,先将红糖,用水溶化,然后加入醋、白酒和2.5%敌杀死乳油4~6ml搅匀后,盛于盆内,置于距地面1m左右的田间,约500m左右设1个点,每3~5天更换1次药液,把毒死的成虫深埋处理。

2.2 粘虫趋黄性

粘虫成虫喜欢产卵在枯黄麦桩及玉米、水稻枯叶尖上。从越西县粘虫发生较重的1985年、1990年水稻田间调查情况看,长势较好的田块相对较轻,每公顷幼虫数为3 000~9 000条左右,而水稻迟栽田和长势较弱的水稻田以及农户附近或有灯光附近的稻田中枯黄叶片多,粘虫趋于较重,在越城镇城南村、普雄、乐青地村和顺河片区长势差的水稻迟栽田上,每公顷幼虫数高达31~81万条。

2.2.1 利用趋黄性诱杀成虫和卵

根据越西县历年的测报资料和粘虫历期推算,草把诱卵最佳时期在每年6月上旬。具体方法:用稻草或其他干草捆成10cm粗的草把,每公顷插300~375把,草把下端与地面保持0.5m的距离,每天早晨震动草把,将落下的成虫踩死即可。每3d左右更换一次草把,并用火烧掉旧草把,以消灭虫卵。

2.2.2 养鸭捕食幼虫

在幼虫密度小的情况下,利用养鸭捕食幼虫是一项有效措施,农户要充分利用鸭群捕食幼虫。

3 粘虫暴食性

粘虫初龄幼虫食量不大,为害不显著,而到5、6龄时则食量暴增,约占一生食量的95%左右。同时,该期幼虫的抗药力也比2~3龄时高10倍左右,所以防治适期应在低龄阶段。

粘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发育进度不同,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掌握在3龄以前。按历年的测报资料和粘虫历期推算,防治适期分别是:顺河地区6月25日~7月9日,越西河各地区6月26日~7月15日,普雄地区和苏姑等二半山地区7月1日~7月15日,用2.5%的敌百虫粉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喷施,或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

4 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诱杀粘蛾最佳时期在每年6月上旬,有条件的地方利用粘虫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5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栽培技术

近几年来,越西县改革了一些耕作制度,推广了一些先进技术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作物、粘虫、天敌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有利于作物、天敌的生活条件,达到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或消灭粘虫的目的。如历年来稻麦两熟田、小麦套玉米地、迟播玉米地,粘虫发生都比较严重。越西县改革育秧技术,即改大水秧为两段育秧后,提高了秧苗素质,缩短了大田返青期。由小麦套玉米改为马铃薯套玉米,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大大降低了大田虫口密度,有效地控制了粘虫发生程度,减轻了危害。

6 结语

粘虫是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的杂食性害虫,降虫分布不均匀,容易局部暴发成灾,因此,要加强弱势田、迟栽田和干尖田较多田块的监测,做好田间调查,及时掌握虫情动态,抓住低龄幼虫期开展药剂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其对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危害。

稻飞虱发生预报及防治技术

□陈光喜/叙永县江门农技推广服务站

1发生预报

2013年稻飞虱始见于4月下旬,灯下诱虫量1 784头,比历年同期高20.74倍,比大发生年同期高12.22倍。随着近期的降雨天气过程,2013年稻飞虱第一次迁入期出现在5月初,比常年提早15天以上。迁入虫量较大,主要降落在二半山区,其中早栽秧本田和长势较好的田块虫量大,笔者在双莲、向坝、光照、九江、青云、永胜、大田等村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发现有虫田块达80%,有虫田块百丛虫量600~5 380头,平均2 358头。调查田块中,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比例为67.3%,目前稻飞虱发生面积已达1 000hm2以上。

2稻飞虱的种类及识别

稻飞虱常见的有二种,即白背飞虱和褐背飞虱。当前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稻飞虱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稻飞虱产卵于叶稍,茎杆的组织内,卵长0.8㎝左右,呈香蕉形,排列成串,初产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若虫近椭圆形,形态与成虫相似,长度一般3.8㎝以内,褐背飞虱若虫为褐色,白背飞虱若虫为灰白色;稻飞虱成虫个头小,头顶一般向前突出、较尖,两眼距离近,褐背飞虱为褐色,头部后面有3条明显的纵隆线,白背飞虱淡黄色,头顶显著突出,头部后面中央黄白色、纵隆线不明显。

3防治策略

科学防治,责任到位,以“预防为主”,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及时压低前期虫口基数,同时采用长效药剂和速效药剂混配的方法同时进行。

4防治技术要点

(1)加大宣传力度。建议镇政府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做出工作部署,组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利用逢场赶集通过散发稻飞虱防治技术宣传资料等方式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

(2)坝区水稻正处于分蘖期,半山区及以上地区处于返青期,田间稻飞虱处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因此选择长效药剂与速效药剂混配,以早栽或长势较好的田块为重点防治对象。

(3)药剂选择: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70%蚍虫啉水分散粒剂60g/hm2;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ml/hm2;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150g/hm2。

(4)农药混配选择上述任一药剂,加上80%敌敌畏乳油1 500ml/hm2。先用少量的水稀释药剂,再与每公顷所需的用水量均匀混和后喷雾。

(5)用水量:手动喷雾器兑水675kg/hm2,机动喷雾器兑水15药箱/hm2。

粘虫发生 篇6

1 冀北地区粘虫发生规律

粘虫不能在冀北地区越冬, 1代成虫由南部麦田迁飞而至, 5月下旬始见成虫, 6月上旬为1代成虫高峰期, 1代成虫多在谷叶、禾本科杂草叶的叶尖、嫩叶上产卵, 每头雌蛾可产卵500~1 000粒, 卵期7~10 d, 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幼虫蜕皮5次, 共6龄, 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 mm处化蛹, 蛹期平均9 d, 7月下旬始见2代成虫, 2代成虫高峰期在8月上旬, 3代幼虫为害期是8月上旬末中旬初, 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2 危害特点

粘虫属于杂食性害虫, 在冀北地区主要以2、3代幼虫为害谷子、玉米等禾本科作物。1、2龄幼虫白天隐藏于草的心叶或叶鞘中, 晚间取食叶肉, 形成麻布眼状的小条斑 (不咬穿下表皮) 。3龄后将叶缘咬成缺刻, 此时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6龄为暴食期, 能吃光叶片, 食量为整个幼虫期食量的90%以上[2,3]。

3 2012年偏重发生原因分析

2012年在冀北地区粘虫大发生, 其中谷子发生面积0.5万hm2, 虫口密度在50~150头/m2, 玉米发生面积5万hm2, 虫口密度为50~1 350头/百株, 造成粮食损失10%~15%, 是2005年以来发生最重的1年。适合的作物布局与气候条件是粘虫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3.1 冀北地区作物布局适合粘虫发生

玉米、谷子是冀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随着先玉335等密植品种的推广, 玉米田间密度增大, 生长茂密的玉米与谷子利于粘虫取食与产卵, 为粘虫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3.2 气候条件利于粘虫发生

6月上中旬年平均气温20.9℃, 降雨量118.5 mm, 田间湿度大, 温湿度均适合1代成虫产卵与幼虫存活 (产卵适温19~22℃, 适宜相对湿度90%) , 使2代幼虫发生量比历年有较大提高, 加之7月21日以来的连续暴雨造成北方粘虫随下沉气流大批迁入冀北地区, 使2代成虫虫口基数明显高于往年, 7月下旬至8月初降雨多, 湿度又适合2代成虫产卵与幼虫存活, 造成2012年粘虫大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准确测报

测报包括成虫诱测、田间查卵、田间查虫3个环节。利用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准确查出1、2代成虫始见蛾期、蛾高峰期;蛾高峰期2 d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玉米、谷子的不同类型地块, 每田块均采用5点取样, 每点查1 m2。谷子注意检查干枯叶、枯心苗和上部1~4片嫩叶尖端的卵量;玉米对所有作物和杂草进行检查, 调查时应注意干叶尖、苞叶、花丝、前茬作物上的卵量;查卵1周后到田间查虫, 看是否达到防治指标。

4.2 适期防治

粘虫防治包括诱捕成虫、引诱成虫产卵、防治幼虫。诱捕成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引诱成虫产卵指成虫产卵期, 在田间插杨树枝把、谷草把等, 引诱成虫产卵, 在卵孵化前集中烧毁;幼虫在3龄前用药防治。

4.3 科学用药

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 可选择25%灭幼脲3号悬浮剂悬浮剂1 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4 000倍液、20%高绿·马乳油1 000倍液喷防[4]。

摘要:介绍冀北地区粘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偏重发生原因, 并提出防治方法, 以为冀北地区粘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粘虫,发生规律,危害地点,防治方法,冀北地区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高振江, 张宝棣, 等.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原色图鉴[M].北京:远方出版社, 1999.

[2]吴成久, 吴丽丽, 李海侠.玉米粘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121.

[3]陆军.浅谈粘虫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 (8) :75.

粘虫发生 篇7

关键词:粘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的突发性重大害虫, 黑龙江省虫源主要来自江淮麦区。由于2012年6月下旬二代粘虫在全省发生范围较广, 田间残虫数量较大, 同时部分二代成虫受天气条件影响未能及时回迁南方, 滞留在黑龙江省产卵孵化出三代幼虫。三代粘虫具有集中、隐蔽、暴发、迁移危害的特点, 黑龙江省已经二十多年未大面积发生危害, 如防治不及时, 短时间内可造成作物严重损失, 甚至大面积绝产。2012年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70.8千公顷, 其中绝收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 mm, 翅展36~40 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 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后翅暗褐色, 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 mm, 半球形, 初产白色渐变黄色, 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幼虫及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 头盖有网纹, 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 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 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 mm, 红褐色, 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

2 粘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

粘虫又称五色虫、行军虫、食性较杂, 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 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黑龙江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喜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块产卵, 田间杂草丛生的地块产卵也多, 因此, 在密植、多肥、灌溉条件好、生长繁茂的小麦、谷子、水稻田或荒草多的玉米、高粱地里粘虫发生较多。成虫卵产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 常使叶片成纵卷。幼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蚕食后造成作物叶片缺刻, 大发生时, 可将叶片吃光, 仅剩光杆, 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 持续高温, 降雨偏多, 对粘虫的发生、繁殖危害权其有利。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 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 白天也能危害, 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成虫必须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主要是糖类) , 卵巢才能发育成熟并正常产卵。粘虫幼虫食禾本科植物时发育快、虫体重, 羽化后产卵量大。

3 气候影响

今年黑龙江降水量偏多, 尤其是7月下旬, 降水异常偏多, 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由于受到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黑龙江的二代粘虫化蛹羽化后, 粘虫蛾本应于7月下旬向南方迁飞, 但该时段降水偏多, 连降暴雨, 多沉降气流, 使粘虫无法迁飞, 迁飞中的粘虫被迫降落, 在当地发生危害。这是今年粘虫大发生的气候原因, 也是主要原因。

4 虫口基数偏大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 2011年夏天高温, 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 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 不需要进行防控, 使其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 为2012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今年6月发生的二代粘虫, 防治面积少, 也造成残留虫量多, 这是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内在原因。

5 食源充足

粘虫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黑龙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 到处都可以看到玉米的海洋田, 由于降雨多, 植株高大繁茂, 叶片浓密。另外, 今年雨水充足, 杂草大发生, 出现大量的草荒地, 这也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6 防治措施

三代粘虫的幼虫最佳防治适期为8月5日至15日, 防治方法如下:

6.1 农业防治三代粘虫

虫卵和低龄幼虫较多时, 可采用人工捕杀或除草的方式来消灭虫卵和低龄幼虫。具体做法为:一是砍除田间大草;二是铲除地头、地边杂草, 留出3~5m隔离带, 在隔离带附近杂草喷洒农药, 彻底隔离粘虫进入田。

6.2 生物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 (夜蛾科) 其成虫交配产卵前需要采食以补充能量的生物习性, 采用具有其成虫喜欢气味配比出来的诱饵, 配合少量杀虫剂进行生物诱杀。

6.3 物理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 在田间插谷草把或稻草把, 每亩60~100个, 每5 d更换新草把, 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压低虫口。

6.4 根据预测预报, 掌握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 利用3WX-3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和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

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225~300 m L/公顷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对水喷雾, 尽量喷到玉米心叶内。用有条件的可用运-5型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 适用于大面积联防。

粘虫发生 篇8

1.1 二代粘虫残虫量大

今年二代粘虫在双城市个别地块发生较重, 持续时间长, 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1次、2次施药都不能彻底控制危害, 加之后期玉米长势较快, 没有高杆施药机械的农民无法进行防治, 人工背喷雾器防治太困难, 容易中毒, 因此导致后期田间危害的大部分幼虫入土化蛹。

1.2 成虫量较大

各乡镇测报点从7月9日开始设杨枝把、诱蛾器, 同时开黑光灯, 每天都能诱集到不同数量的成虫, 尤其是黑光灯和杨枝把诱集到的成虫数量较多, 第1个蛾蜂7月17~20日, 1台黑光灯4d累计诱蛾152头, 雌雄比1.4:1;5把杨枝把3d累计诱蛾60头 (7月20下雨) ;第2个蛾蜂7月23~26日, 1台黑光灯4d累计诱蛾139头, 雌雄比接近1:1;5把杨枝把4d累计诱蛾144头;7月28日黑光灯诱蛾45头, 其中雌蛾21头, 雄蛾24头, 雌雄比接近1:1 (7月27日和28日又连续2d下雨) 。另外, 7月24日夜间晴天, 北风达到3级以上, 正是第2个蛾蜂期, 雌蛾卵巢发育50%是1级, 可能会有部分成虫迁飞出双城市。

1.3 解剖抱卵情况

从解剖情况来看, 第1个蛾蜂抱卵较好, 2~3级的达到50%, 后期的雌蛾卵巢发育不是很好, 多数都是脂肪体, 少部分形成卵粒, 如果不能迁飞, 雌蛾卵巢也会逐渐发育成熟。

谷草把诱卵情况:7月18日田间设置20把谷草把 (其中10把高出玉米顶部20cm) , 7月22~29日连续4次检查, 均没有发现粘虫卵块。

2 气象因素

气候条件对粘虫的发生数量影响很大。特别是温湿度及风的影响, 粘虫对温湿度要求较严格, 7月中下旬以来, 双城市有六天降雨天气, 土壤及空气湿度大, 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季玉米地块粘虫的发生。粘虫产卵最适温度一般为19℃~22℃, 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是75%以上。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 产卵数量明显减少, 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 产卵量会更少。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湿, 气温19℃~23℃, 相对湿度50%~80%最有利。当温度高达35℃或相对湿度降低到18%时, 初孵化的幼虫都不能成活。风也是影响粘虫数量的重要因素, 迁飞的粘虫蛾遇风雨, 迫其降落, 则当地粘虫发生为害就重。双城市8月上旬仍多阵性降雨天气, 降水形成的下沉气流较多, 使当地虫源不能外迁。另外, 下沉气旋也容易使迁飞过程中的粘虫成虫易于在当地降落, 气象条件对粘虫发生比较有利, 容易在个别地块形成集中危害, 但是天敌对粘虫发生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粘的主要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线虫、蚂蚁、步行甲、红蜘蛛、花蜘蛛及一些菌类。

3 防治措施

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采卵在孵化之前, 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有条件者, 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

3.1 诱捕成虫 (蛾)

利用成虫产卵前需补充营养, 容易诱杀在尚未产卵时的特点, 以诱捕方法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用谷草把和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化;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 调匀即可。夜晚诱杀。

3.2 诱卵、采卵

利用成虫产卵习性, 把卵块消灭于孵化之前。从产卵初期到盛期以后为止, 在田间插设小谷草把, 在谷草把上洒糖醋酒液诱蛾产卵, 效果很好, 就有为时采摘卵块加以消灭。

3.3 农药防治

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功夫等菊酯类农药防治, 50~100m L/667m2, 兑水15kg, 全株喷雾。

3.4 挖防虫沟

如果发现粘虫迁移, 可在两块玉米地之间挖防虫沟, 宽和深都是30cm。沟内铺上塑料布, 并撒上甲拌磷颗粒剂。

4 注意事项

4.1 选择适宜天气施农药

施农药最好在早上9:00前和下午17:00后, 做到大风、大雨天和晴天中午高温不施农药。

4.2 严格遵守施药操作规程

配制农药时要穿戴防护用品, 禁止使用瓶盖倒药, 禁止用饮水桶配药, 禁止用盛药水的桶直接下井、下河、下池取水, 禁止用手搅拌药液。喷施农药时, 要穿长袖衣、长裤和棉袜, 暴露的皮肤还要涂上肥皂, 坚持顺风隔行喷药, 不吃东西, 不吸烟, 施农药后要洗手、洗澡并换衣, 喷雾器应清洗干净等。儿童、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可喷施农药或接触有毒的溶剂。

4.3 喷雾方式

人工喷雾时要采取倒退喷雾的方式, 防止药液溅到面部。要杜绝使用敌敌喂、辛硫磷、乐果等有机磷农药, 以免作业人员中毒。

4.4 提前检修机械

提醒有高杆喷药机械的农户要提前检修好机械, 达到正常作业状态, 如果喷洒过除草剂的药箱, 一定要清洗干净, 避免药害产生。

4.5 随时注意施农药时的身体变化

一旦有头晕、恶心、呼吸急促、出汗流涎等轻微状况, 就要立即停止喷药, 离开田间, 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 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并用清水洗净皮肤, 但不要用热水洗。如果中毒状况较严重, 应服用一些解毒药品或到附近诊所医疗诊治。

摘要:玉米粘虫属迁飞性害虫, 并且具有爆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其发生情况受气候影响很大。是属鳞翅目, 夜蛾科, 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是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虫害之一, 体长1720mm, 淡灰褐色或黄褐色, 雄蛾色较深。前翅有2个土黄色圆斑, 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 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 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 严重时, 短期内吃光叶片, 造成减产至绝收。1a可发生3代, 以第2代危害为主。据双城各乡镇测报点监测, 今年2代粘虫在双城市持续危害时间较长, 40d左右, 导致双城市玉米地块基本都有粘虫危害。虽然进行了防治, 但是由于受气候和玉米生育期以及施药机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6月下旬7月上旬田间危害的粘虫幼虫大部分都已入土化蛹。从监测情况来看, 7月10日开始, 各测报点杨枝把陆续诱到羽化出来的成虫, 雌蛾抱卵情况很不整齐, 但是鉴于粘虫的隐蔽性和爆发性等特点, 结合7月下旬的气象条件, 预计双城市3代粘虫个别田块仍有发生危害的可能, 尤其注意二代粘虫危害较重的地块及附近地块。

【粘虫发生】推荐阅读:

三代粘虫07-30

粘虫防治技术07-20

杂草发生06-27

发生状况07-13

发生式07-22

神经发生08-03

发生防治08-07

发生频率08-20

再次发生09-07

发生方式09-13

上一篇: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下一篇:消化道黏膜下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