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精选12篇)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1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优化服务流程, 变革医疗服务模式,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及提供方式的转变和优化, 需要连续、完整、统一的个体及群体健康信息支撑, 并通过互不相同的卫生信息系统之间互相连接和协调来实现。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1]。
1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应用
为了支撑异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提供以下服务:注册服务、文档共享服务、业务协同服务。
注册服务负责个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 区域平台为这些实体设置唯一的标识, 能够管理相关注册库, 解决单个实体对应多个标识的问题。整个注册服务对外只暴露一个接口, 所有实体注册时均调用同一个接口, 区域平台通过不同的交易码来区分不同类别的实体, 从而降低接口的复杂度, 提高业务的可扩展性。
“区域文档共享服务构件”满足基于HL7和IHE的卫生信息文档共享规范, 包括文档上传服务、文档订阅与发布服务。区域平台采集各个业务系统中的医疗文档, 各医疗机构订阅本机构管辖人员的医疗文档, 区域平台根据机构的订阅规则向其发布相应的业务文档[2]。
“业务协同服务构件”的目标是逐步建设区域影像、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双向转诊等业务协同系统, 建成区域影像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协同服务预留统一的接口, 通过业务交易码区分不同的协同业务。
2 区域卫生信息数据标准建设
数据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家和江苏省的卫生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 标准规范建设遵照以下原则:
(1) 有国家、江苏省 (行业) 标准的, 优先遵循国家、江苏省 (行业) 标准;
(2) 即将形成国家、江苏省 (行业) 标准的, 争取在标准基本成熟时, 将该标准率先引入试用;
(3) 无国家、江苏省 (行业) 标准, 等效采用或约束使用国际标准;
(4) 无参照标准, 按标准制定规范, 自行进行研制;
(5) 在编写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时, 需特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 在示范实施工作中, 充分结合业务实际, 提供数据标准的创建、测试、修正、验证等一系列标准处理流程, 为数据标准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弹性。
数据标准模块包括术语管理、数据元管理、数据集管理、文档管理、数据存储模型管理、文档与数据映射管理六大功能。
术语管理主要管理值域代码、诊疗项目、疾病诊断分类代码、药品目录等信息。
数据元管理维护国标数据元和本地化数据元, 初始化国家标准的数据元。
数据集管理主要管理国标与本地扩展的数据集, 维护数据集下的数据元, 初始化国家标准的数据集。
文档管理, 用于维护业务文档、CDA文档的文档结构, 描述文档元素的组成, 包括文档头、文档体、文档章节、文档条目、文档元数据、以及文档元数据的规则与值域, 文档内容编辑和展示。
数据存储模型管理, 用于维护业务数据库的表结构, 表结构的关系, 以及字段的详细信息。
文档与数据映射管理, 支持文档持久化到业务数据库当中, 建立文档与数据库存储的对应关系。
2.1 数据标准的创建
实际实施的时候, 首先通过注册服务, 对辖区内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注册, 并按照以下步骤创建数据标准:
(1) 初始化国家标准的值域代码, 区域内的三大目录 (诊疗项目、疾病诊断分类代码、药品目录) , 初始化国家标准的数据元和数据集;
(2) 对值域代码、数据元和数据集进行本地化扩展;
(3) 生成文档结构, 并将标准数据元加入到文档子节点下;
(4) 维护业务数据库的表结构和字段的详细信息;
(5) 配置文档结构和数据存储模型的映射关系;
(6) 结构化的方式来编辑文档内容, 填写数据节点的值;
(7) 导入导出标准文档。
2.2 数据标准的测试
数据标准正式应用之前首先在测试库中进行测试。从基本信息、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不同的业务范围中各选取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档对标准体系测试。测试人员利用SOAPUI5.0工具模拟前置机调用上传接口上传文档, 并通过运行监控平台查看校验结果。校验的结果决定文档是否能注册, 校验通过后文档可以进行向文档存储中心存储。
2.3 数据标准的修正
在数据标准的测试过程中, 会发现已经建立的数据标准会存在数据集、数据元、文档结构项目缺少, 或者数据元值域与格式不符合本地要求, 或者采集业务范围有缺失, 需要对数据标准进行本地化改造, 使其满足异构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与共享协同的目标。
2.4 数据标准的验证
当标准体系在测试运行稳定后迁入生产库使用。将测试库中的标准体系导入生产库, 导出标准文档, 将标准文档发送给需要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厂商, 和厂商一起制定出某个机构某个业务文档的上传工作计划, 平台管理员通过运行监控平台实时监控文档的上传、校验、存储、注册和解析状态。
3 结语
卫生信息化标准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合实际、科学、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是推进“3521”卫生信息化工程实施及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4]。
本文提出的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已经运用在相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中, 并在多个区域卫生项目的建设中得到应用, 实践结果表明, 该方案可以有效的建立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对于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具有重要保障意义。
参考文献
[1]汤学军, 王才有, 孟群.卫生信息标准工作进展及下阶段工作重点[J].2013, 1 (10) :40-44.
[2]魏永华, 李包罗, 宋斌恒.基于HL7标准可扩展的医院异构系统间统一集成平台的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08 (8) :35-37.
[3]杨丽静.肖晓旦.电子病历的结构和功能模型综述[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2 (3) :15.
[4]梁秀娟, 孙震.基于HL7CDA标准和XML技术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 (3) :21-24.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2
在即将过去的2012中,我校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县教育科技局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为统领,以“谋划发展思路,加强内涵建设,彰显特色文化”为工作方针,以“校园文化、团队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建设为主抓手,坚持以德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科学管理、狠抓常规管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突出重点、创优争先,在县教育科技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预定的目标。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因校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
我校根据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努力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学校建设及管理工作有机构,有制度,职责明确,逐渐形成学校各项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校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岗位责任制,使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和权限,做到了层层负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班子成员决不搞特殊化,凡事都要做教师表率。各级组织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件件能落实”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倡导教师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这样充分调动了各成员的积极性,又为他们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展示平台。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比较顺利,和谐的校园工作氛围也随之形成了。在今年11月,我校被自治州文明委命名为“州级精神文明单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各项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优劣。为此,学校始终把建设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体系作为学校工作重点,认真落实我校教师培训规划。
一是组织好每周的教研活动,开展专题发言,组织讨论。二是组织开展好“高级教师示范课,一级教师优质课,青年教师赛教课,新任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学习的良好风尚。三是学校领导采取推门听课的办法,经常深入班级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四是实施“青蓝工程”;同时,还组织了双语教师和汉族老师的“结对”活动。五是利用学校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及软笔书法培训)。六是重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成立了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做到学校继教工作落实有力。在近几年,我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积极委派教师赴巴州师范继续教育,并选派了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在县委对双语教育的重视下,增多了“双语”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年年初,我校又选派了部分骨干教师赴州梨乡中学交流学习“生本教育”,对教师转
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教育学意义 篇3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教育学 意义
[作者简介]李雪(1979-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干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2-02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建设“标准化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标准化学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也日益高涨。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等角度剖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来揭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标准化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目的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对象为全体适龄学生,教育结果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所有成员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义务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地区差别,也没有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别。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入学机会、办学基础、公用经费等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开始出现分化。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也逐渐导致人们在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呈畸态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目的的分化。标准化学校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对学校规模、校舍等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实施标准,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条件均衡的规范化学校。它是为了克服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种族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所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标准化学校要求同一区域内同级同类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品质不应存在等级上的区别;教学基本条件不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别;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需要条件。换言之,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其次,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精英教育观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增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薄弱学校的学生则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优质学校在师资、生源上享有垄断性优势,由此产生的择校风导致优质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急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而薄弱学校则由于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使其基本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标准化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再分配,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薄弱学校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优质学校的竞争也将使学生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功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功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不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上述描述相去甚远。教育以人为对象,其最基本的功能应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异常突出,其最基本的功能反而被人们轻视或遗忘。学生为了进入少数优质学校,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换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诸多“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拉大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标准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的差距,缓解优质学校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使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职能。另一方面,标准化学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公平地通过教育促进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当前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加剧了教育内部的不均衡。从起点公平来看,现有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没有考虑起点学校的差距。由于起点学校的差距过大,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而高额的择校费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不得不“望洋兴叹”。教材内容中的城市化倾向,又使农村学生处于学习劣势。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承受,从而选择逃离校园。从过程公平看,优质学校在师资、经费等诸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优质学校的学生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享用上与非优质学校的学生有着巨大差别。从结果公平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实现社会地位转换的结果不同。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不同地区、不同等級学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通过适当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通过关注学生,尤其是薄弱地区、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间接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建设标准化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影响因素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依据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即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方面也为我们建设标准化学校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使得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构想开始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1.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质量的体现,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下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对我国现有生源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化学校学生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同等教学质量的机会。调整的措施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学额、班额控制;探索和完善初中的招生方式,缓解“择校”压力;开设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进行资助等。
2.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由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更容易申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都好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因此,教师纷纷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向重点学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又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工资差距;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师资力量合理交流的机制;在教师评职和晋级时,优先考虑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国家或社会应为义务教育阶段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但每个人的能力、天赋等不同,建设标准化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型,而是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建设条件上,更要重视如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开设、教学过程的推进、质量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特色化”。总之,力求在保证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优良潜质,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完善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设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合理可行的设施标准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上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消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建设标准化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建设标准化学校,增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期望。但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标准化学校的建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德平,孙鹤.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2005(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彭波.湖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曾昭耀,等.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初探 篇4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提出, 给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装备保障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目前, 装备保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 各个系统的信息来源不同、采用的术语标准不同、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数据的应用要求不同, 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孤岛、信息错乱、信息冗余等问题, 难以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这些问题给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维护管理、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集成扩展等带来了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只有建立统一的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和规范, 才能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2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概述
2.1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与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依据以上二术语的定义,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可以定义为:在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实践活动中, 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装备保障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处理、使用等环节的相关管理和技术标准, 科学规范装备保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以期达到最佳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2.1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手段, 才能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从整体上把握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的重点和难点, 构建结构合理、规范配套、先进适用的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可以实现以最有效的规范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扩展, 统一规划装备保障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利用的一体化平台, 实现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消除信息系统“烟囱林立”的现象。
(2) 可以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数据在各系统间的自由流转, 促进装备保障信息的集成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3) 可以通过更兼容的形式促进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构建装备保障信息集成数据环境, 建设装备保障信息主题数据库, 加强对装备保障信息的管理维护。
3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3.1 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
装备保障信息是指与平战时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总和, 可以根据构成保障系统的基本要素, 将装备保障信息分为业务活动主体信息、业务活动客体信息、业务活动资源信息、业务活动内容信息和业务活动依据与环境信息五大类[1]。这些信息的涉及面广、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 并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量大。目前我军装备种类多、数量大, 且几代装备并存, 造成种类、型号繁杂, 生产厂家、生产年份、服役时间等各不相同, 装备的基本信息、使用信息数量巨大;同时战时的指挥控制、战场动态、保障人员、保障资源等信息量巨大。
(2) 复杂性。装备保障信息包括与装备保障活动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信息, 种类多样、形式各异、涉及面广, 造成了装备保障信息的复杂性。
(3) 整体性。装备信息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强调装备信息间的相关性, 各类信息必须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
(4) 分析性。装备保障信息的处理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 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分析, 而且需要定量和动态分析和评价。
(5) 时效性。海量的装备保障信息通常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地处理。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装备保障环境异常复杂, 对装备保障信息处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多源性。装备保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并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决定了装备保障信息的多源性。
3.2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以及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实践的需求,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 装备保障信息化术语标准
术语是对某一概念命名的语言单位[2]。装备保障术语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活动及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建立装备保障术语标准的目的是建立与装备保障概念体系相对应的术语体系, 统一和简化装备保障的术语使用, 避免出现歧义, 防止发生一词多义或者多词一义的情况。
装备保障术语标准规定了装备保障体系范围内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该标准具体由装备保障基本术语、装备术语、装备保障技术术语、装备保障业务术语、装备保障相关术语等部分组成。
3.2.2 装备保障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 将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 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 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3]。装备保障信息分类与编码, 就是把装备保障领域内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编码标准化, 建立便于计算机或人识别的符号体系, 以便于各种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交换。
装备保障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涉及装备保障人员、装备、保障装备、保障设备、保障业务、保障资源等信息, 主要包括装备保障业务信息和装备保障相关信息两大部分的分类编码标准。
3.2.3 装备保障信息采集标准
信息采集标准主要包括装备保障信息的采集规范、数据精度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数据采集规范主要用于规定各种装备保障信息采集的采集点、采集对象、采集方法等;数据精度标准主要规范各类装备保障信息采集范围、精细程度等;数据质量标准主要规范了装备保障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 包括过程控制标准和结果控制标准。
3.2.4 装备保障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主要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交换与应用、网络接口、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电缆光缆、综合布线、数据格式等相关标准, 适用于装备保障系统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为各种数据的互联和互通提供技术支撑。装备保障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主要是参照国家及计算机通信行业有关标准。
3.2.5 装备保障信息存储标准
信息存储标准适用于装备保障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相关装备保障信息数据表结构及标识符设计、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元数据标准和装备保障数据库数据字典及表结构标准。
装备保障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所有元数据语义层次上的著录规则和语法层次上的规定。其中语法层次上的规定描述所使用的元语言, 文档类型定义使用的语法, 具有内容的元数据的格式及其描述方法。装备保障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标准是为规范装备保障数据库建设, 为各类装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标准。表结构标准主要是指装备保障数据建设中所涉及的装备保障信息各类数据表的表结构设计、标识符命名、字段类型及长度、数据库表结构、表标识符索引和字段标识符索引等规定;装备保障数据库数据字典用来描述装备保障数据库字段名和标识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字段的意义, 主要包括对装备保障信息数据的字段名、标识符、数据类型、数据单位以及字段描述等内容。
3.2.6 装备保障信息处理标准
包括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等。其中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
3.2.7 装备保障信息管理标准
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招标文件编制, 信息系统建设监理规范, 信息系统验收规范, 信息网络管理规程等。装备保障信息管理标准主要规范装备保障信息的分类:采集与更新、报送与发布、存储与维护等方面内容, 并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
3.2.8 装备保障信息安全标准
该类标准主要包括系统网络安全设计指南, 系统涉密网安全技术规程,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等。此类标准主要参照国家标准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 如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网络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技术要求,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等。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工作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研究的深入, 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更好地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服务。
摘要:本文阐述了装备保障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的特点, 研究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装备保障,信息标准,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学强, 黄俊.装备保障信息分类与代码设计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6 (3) .
[2]李玉恩.术语与术语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3) .
特教学校建设标准 篇5
1998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已于1998年12月1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
第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第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为汉语言文字。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以及国家推行的盲文、手语。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使用本民族或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和盲文、手语进行教学,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开设汉语文课程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其它行政工作。
第八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施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应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要如实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学年末,学校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工作,重大问题应随时报告。
第二章 入学及学籍管理
第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招生范围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学校实行秋季始业。
学校应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
第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确定教学班学额。
第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因病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须具备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在报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准其休学。休学时间超过三个月,复学时学校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并征求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第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接纳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适合继续在普通学校就读申请转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根据其实际情况,编入相应年级。
学校对因户籍变更申请转入,并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应及时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拒收。
学校对招生范围以外的申请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准其借读,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
第十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修完规定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对不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对已修满义务教育年限但未修完规定课程者,发给肄业证书;对未修满义务教育年限者,可视情况出具学业证明。
学校一般不实行留级制度。
第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业能力提前达到更高年级程度的学生,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或者提前学习相应年级的有关课程。经考查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在经得本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后,应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转学。
第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应给予帮助或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学校一般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学生。
第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防止未修满义务教育年限的学龄学生辍学,发现学生辍学,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
第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 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应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十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使用的教材,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查通过;实验教材、乡土教材须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制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依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校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特殊教育学校不得随意停课,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停课的,一天以内的由校长决定,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一天以上的,应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的庆典、演出等活动,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不应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正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实施德育工作,注重实效。
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校长负责,教职工参与,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内容落实、基地落实、时间落实;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
第二十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不得讽刺挖苦、粗暴压服,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第二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在每个教学班设置班主任教师,负责管理、指导班级全面工作。班主任教师要履行国家规定的班主任职责,加强同各科任课教师、学校其他人员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学业、身心康复等方面的情况,协调教育和康复工作。
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写出评语。
第二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作业。
第二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
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要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他学科也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发挥美育功能。美育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服饰、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审美要求。
第二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要对低、中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培养从事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学校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做到内容落实、师资落实、场地落实。
学校要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好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的生产、服务活动要努力与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为原则。
第二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康复设备和器具。
第二十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
第三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做到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落实;要与普通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庭联系,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评奖活动,要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校不得仅以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
学校每学年要对学生德、智、体和身心缺陷康复等方面进行1-2次评价,毕业时要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报告要收入学生档案。
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1-6年级学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两科,其它学科通过考查确定成绩;7-9年级学生学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教学、劳动技术或职业技能三科,其它学科通过考查评定成绩。学期末考试由学校命题,考试方法要多样,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要适度。
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的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办法及命题权限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智力残疾学生主要通过平时考查确定成绩,考查科目、办法由学校确定。
第三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及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十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学活动时间,不得超过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接受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用于劳动实习的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毕业年级集中生产实习每天不超过6小时,并要严格控制劳动强度。
第四章 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
第三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可按编制设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和其他人员。第三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校长应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履行国家规定的职责。校长由学校举办者或举办者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副校长及教导(总务)主任等人员由校长提名,按有关规定权限和程序任命或聘任。社会力量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由校董会或学校举办者聘任。校长要加强教育及其有关法律法规、教育理论的学习,要熟悉特殊教育业务,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
第三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享受和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其他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其具体任职条件、职责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教师聘任、职务制度,对教师和其他人员实行科学管理。
第三十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进修计划,积极为教师和其他人员进修创造条件。教师和其他人员进修应根据学校工作需要,以在职、自学、所教学科和所从事工作为主。
第四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和业务考核档案,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科学考核教师和其他人员工作,注重工作表现和实绩,并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
第五章 机构与日常管理
第四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规模,内设分管教务、总务等工作的机构(或岗位)和人员,协助校长做好有关工作。招收两类以上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可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其具体职责由学校确定。
第四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四十三条 校长要依靠党的学校(地方)基层组织,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及其他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教育教学和其它档案。
第四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应与社区、家庭密切配合。
第四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按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安全的原则设置教学区和生活区。
第四十七条 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实行24小时监护制度。要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管理工作,并经常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
第六章 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
第四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
第四十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校舍、设备、教具、学具和图书资料等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做好预防传染病、常见病的工作。
第五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学校校舍、设施、设备、教具、学具等都应符合安全要求。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内、外活动,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
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在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能力。
第五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校医,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和教学、生活卫生监督工作。
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年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注重保护学生的残存功能。
第五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饮食管理。食堂的场地、设备、用具、膳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注意学生饮食的营养合理搭配。要制定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措施,建立食堂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制度。
第七章 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
第五十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经费由学校举办者负责提供,校园、校舍建设应执行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学校应具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检测设备、康复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要创造条件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
第五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五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遵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校舍、场地等,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其用途;要及时对校舍设施进行维修和维护,保持坚固、实用、清洁、美观,发现危房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主管部门。
第五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对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的管理,分别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完好率,提高使用率。
第五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特殊教育学校收费应严格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及办法执行。
各级政府应设立助学金,用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第五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收入上缴学校部分应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可按有关规定接受社会捐助。
第五十九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学校经费,提高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并接受上级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八章 学校、社会与家庭
第六十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同街道(社区)、村民委员会及附近的普通学校、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第六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指导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培训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出本地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第六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制度,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第六十三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特别加强与当地残疾人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需求,征求毕业生接收单位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
第六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为当地校外残疾人工作者、残疾儿童、少年及家长等提供教育、康复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章程。承担教育改革试点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报经省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调整本规程中的某些要求。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6
關键词: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湖北
中图分类号:S7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36-05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of Hubei Forestry Information
Yuan Chuanwu(1)Luo Yong(2)Huang Guangti(3)Ya Ping(4)Deng Xiaoming(5)
(1.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2. Hubei Provincial Forestry Information CenterWuhan430079;3.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Hubei ProvinceWuhan430079;4. Beijing KQ GEO Technologies Co.,LtdBeijing100081;5. Hubei Ontop Technology Co.,LtdWuhan430072)
Abstract: Based on existing information standard and standard technical documents, combined Hubei Provincial need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e proposed overal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ization standards, each part of framework was refined, and established standard schedule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then listed standard types need for forestry informa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each class standards, to ensure principle of “unified standard” designand construction,provided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forestry informationization;standard system;framework;Hubei
标准化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目前已成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1-6]。国家林业局在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要加快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并指出林业标准化工作是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09~2015年,已发布实施了34项林业信息化行业标准,为指导和规范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制工作,是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林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本文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构建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并建立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明细表,指出湖北林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类标准以及每一类标准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系明确、标准类目齐全的完整的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确保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建设,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统筹规划、全面协调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未来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从而为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先行先试,开拓创新,跨入全国林业系统领先行列,成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先后建设了湖北林业行政审批平台、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平台等,为湖北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使指导、规范全省林业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专用标准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1)缺乏科学的体系指导。导致已有标准之间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已经开展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国家林业局已发布的行业标准针对性和通用性不强,没有与地方上林业重点工程、重点规划和重大政策结合,标准的操作性、易用性和通用性不强。同时,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作指导,导致标准间的关系不明确,影响了标准的立项、制定、修订以及执行。
(2)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滞后。一方面,通用性、基础性标准空缺较大,无法满足对相关标准编制的指导作用,如林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森林资源元数据标准等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以前研究不充分,导致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预见性较差或制定、修订工作周期过长,使得指导、规范林业行业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专用标准滞后于林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nlc202309090710
(3)标准立项和研制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湖北林业行业各有关单位在林业信息化标准立项和研制中,存在重复交叉、关系失调、制定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各林业有关单位为应对急需的应用系统而立项编制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中,相当一部分过于零散或质量不高,难以协调,各用户引用标准造成混乱,使得林业信息资源难以交换和共享。
(4)标准化工作认识缺乏,应用意识低。在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仍然有一些单位对林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标准应用的意识低下,工作主观随意性大,在本地区、本部门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只满足于“自己干着方便、用着顺手”,不理会、不主动采用相关标准。长此以往,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不利于林业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助长了林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分散主义倾向,不利于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一套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的、与林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促进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范围包括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层次结构和标准明细表,用于指导湖北林业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以及林业信息化标准的制、修订与管理。
2.1标准体系的技术路线
在编制和研究中,从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借鉴了国家及林业行业指导性文件,吸纳了其它省市林业信息化建设经验,通过对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收集与学习,对已有标准的收集、分析和讨论研究,通过采用一套先进的分析建模工具UML,编制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见图1)。
2.2标准体系的组成
根据信息化的基本分类和当前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状况,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类、应用类、网络类、安全类、管理类等5个标准分体系,在5个分体系下再分成若干子体系。按照各子体系分类,再进一步细化分类,列出各分类的标准项目名称,标准体系框架结构(见图2)。
2.3标准体系的逻辑框图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指导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框架性文件,也是一幅描绘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该制定的标准的蓝图,它涉及到5个方面内容,各个方面的标准体系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内容复杂、数量较多的大体系,且各方面的标准化程度极不平衡。
基础类标准层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位,它为下边的其他4个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机制保障;安全类和管理类贯穿于网络类、应用类和基础类标准之中;网络类是信息安全和业务应用的根本保障。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图3)。
2.4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以框架形式进行体系的构建,体系表按不同的情况设计到第3级层次。标准体系采用不同类型的开放式框架形式,即把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内的标准按其性质、类别和隶属关系,分层、分类地安排在框架的确定位置上。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其各分体系、子体系均是开放型体系,并且随着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其各分体系、子体系均能增加与优化,不断完善,以适应湖北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基础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资源信息产品和资源目录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森林资源管理、湿地保护、造林绿化、产业发展等林业公共和基础数据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采集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湖北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采伐作业设计调查、湖北森林资源管理行政审批办理;湖北湿地普查、重点湿地监测预警、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湿地资源保护保护区审批、湿地资源变化预测模拟、湿地演变趋势动态模拟;湖北石漠化土地宏观监测、石漠化敏感地区监测、石漠化的定位监测;湖北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管理、野生植物调查监测管理、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濒危野生劢植物监测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等内容。
(2)应用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接口调用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核心业务系统建设、资源交换系统Web服务、资源交换系统服务接口、系统数据调用接口、GIS公共服务平台接口技术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行政审批系统、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系统、湖北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湖北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湖北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湖北野生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等内容。
(3)网络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林业专网、内外网、电子政务涉密网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专网网络互连及交互、内外网信息共享与交换、访问控制及加密认证、涉密网输入输出数据安全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网络机房建设、湖北林业视频会议室建设、湖北省森林资源数据编码体系、湖北林业基础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湖北林业业务应用系统相关的流程控制、湖北林业业务系统建模应用、湖北林业数据库数据更新技术等内容。
(4)安全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机房数据安全、网络端口入侵检测、用户存取访问权限、系统关键数据安全、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应用系统访问控制安全管理规范、通信与操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湖北林业安全保密与数据备份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动力系统维护、湖北林业中心机房介质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人員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湖北林业专网运行维护管理等内容。
(5)管理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运维管理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中心机房及网络设施管理、信息化项目及档案管理、运维管理及服务以及评估考核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 湖北林业厅门户网站管理、湖北林业网信息发布管理、湖北林业厅办公网管理、 湖北林业专网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管理、办公计算机安全管理、账号与口令管理、湖北林业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管理、电子邮件安全管理、设备运行监控管理等内容。
nlc202309090710
3结语
(1)本标准体系基于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确立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对标准体系的类目和内容的需求,为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所需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蓝图,保障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各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有章可偱、有法可依,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了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降低了运维成本,规范和促进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为湖北林业信息管理者了解、查询和选用所需标准、掌握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标准的需求等提供了详实的信息,使湖北林业信息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林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所有标准情况,能够发现其与国际国内现状的差距以及短缺程度,并根据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向主管部门提出标准制修订项目申请,使标准的制定工作紧密结合湖北实际需要,避免盲目决策和与现实脱节。
(3)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了标准的框架,以开发式框架和标准明细表的图表形式表示,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每个分体系根据不同的属性再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分支。也从技术角度规定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涵盖范围及对象,使得技术人员及用户能直观地了解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相互关系。
(4)建立了湖北林业标准化体系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实现了湖北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的网上查询、修改和实施信息反馈,优化了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了标准化体系推广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对推动标准的普及和提高标准的时效性,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晨,吴保国,靳爱仙.我国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现状[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5):8388.
[2]刘世洪,胡海燕,郦晶,等.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2):1317.
[3]杨杏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1):101103.
[4]李芳芳.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趋势分析及经验借鉴[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6):3135.
[5]罗志东,李智广,史明昌.水土保持信息化标準体系建设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3033.
[6]吴志刚.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2):5052.
(责任编辑:郑京津)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7
1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表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强调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的推动作用, 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 进一步加强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 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标准检索,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 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1.2 业务发展需求
工程建设活动中涉及到的标准种类很多, 从大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 从行业来分有水利、电力、交通、建筑、市政工程、铁路等领域的标准;从检测内容又可细分为:门窗、幕墙、混凝土结构、金属材料、涂料、玻璃、金属结构、验收和质量检验评定、无损检测、节能检测等、现场土工检验和桩基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近几年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 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 且工程地域性分布广, 对技术标准的需求量加大, 各工程组都根据各自的需求情况来申请标准, 这就意味着一份相同的标准可能分布在不同工程组使用, 加大标准的管理难度。而标准种类繁多, 容易造成部分标准变更遗漏, 进而影响工程质量。
1.3 创建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的优越性
计算网络化管理, 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管理标准。它无时空限制, 具有广泛性、快捷性、开发性, 是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技术标准管理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1) 速度快; (2) 计算机的存贮量大, 体积小, 节省空间, 使用方便; (3) 自动化程度高, 对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大范围和远距离的标准检索, 提供了有利条件; (4) 适应性强, 具有一次输入, 多次输出的优越性。输入同一条标准资料, 可以检索查看、复制, 还可以导出目录等;同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如标准编号、名称等方面进行检索查看。
2 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
标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用的需要,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方便利用, 实现标准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对标准信息的需求。利用计算机平台创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管理系统, 设立不同的模板, 建立“一个中心、多点结合”的管理模式, 将分散的各“点”通过计算机平台连接起来, 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
2.1 创建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研发属于自己的内部管理系统, 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然而管理系统的创建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买来硬件、软件、网络等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 建立一套符合现代信息化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纳入管理系统管理, 分模块创建, 每个模块均涵盖日常管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例如标准管理模块单条标准信息的维护功能包括标准的删除、修改功能, 还可编辑标准的相关信息, 如标准的持有部门、标准的替代情况、标准作废日期、标准状态 (现行、作废、废止) 等;创建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关键词模糊检索, 使标准信息能被快速获取。
2.2 收集网络标准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利用工业标准咨询网http://www.csres.com/查询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建设部标准公告等;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网站:http://www.moc.gov.cn/查询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水路工程标准规范、交通行业标准等;利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网站:http://www.cecs.org.cn查询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相关公告信息;利用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网:http://www.fjjs.gov.cn/查询福建省地方标准的相关公告信息。
2.3 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创建企业标准信息数据库, 将技术标准信息 (包括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持有部门等) 录入, 形成企业标准信息体系。其中涉及的标准类别主要有国家标准 (GB)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50×××, 建筑工程标准 (JGJ) , 建工城建新产品标准 (JG) , 建材行业标准 (JC) , 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 交通行业标准 (JT) , 其他类 (包括电力、化工、船舶、机械、铁路运输、通信等) 。
标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分布在各地区的利用者无须到资料室, 只要在自己办公的计算机上, 通过局域网按照标准号、标准名称、替代号等多个查询点直接浏览查询标准的分发情况和替代情况。节约了工作人员来回查询标准的时间,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现标准信息化管理, 为企业节约资源, 减少重复劳动。
2.4 信息的利用
通过管理系统来管理技术标准与以往的手工电子表格登记管理相比, 更快捷、方便, 利用者可以要求计算机对标准信息库中的标准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 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创建的信息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共享。所有的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在局域网内所有的终端上同时显示, 当接入互联网时, 还可以在所有与网络相连接的计算机上利用, 使利用者随时随地的利用。
权限的管理。由于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的便捷性, 因此就要通过一些技术限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完整、一致。标准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人员有标准管理员、标准利用者、数据系统管理人员等, 要根据所涉及人员的工作特点来设置权限, 进行分层次的管理, 标准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和利用者, 都应该有与其工作相关的身份认证、使用范围等控制措施, 使无关人员无法进行操作, 确保标准信息管理的严谨性。
信息的检索与统计。在标准管理系统上设置有模糊查询检索功能, 利用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检索:一是关键词检索, 通过标准名称中的关键词来检索标准信息。二是数字号码检索, 通过已知标准编号来检索标准信息。利用查询检索功能还能对标准的使用进行统计, 例如你想查询下某份标准的持有情况, 在管理系统查询界面上输入标准编号查询, 系统就可以统计出该条标准的信息, 包括标准的分发情况、替代情况、哪些人持有、现行的还是作废等。如果你想统计下某个部门总共持有多少种标准, 则在查询界面选择你要统计的部门, 系统即可调出该部门下的所有标准信息数据等等。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 在技术标准管理、信息传递、检索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大大提高了标准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给我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的项目不断增多, 施工设计任务加重, 对技术标准、规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标准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我们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空前发展的大趋势下,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改进,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技术标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往单纯的人工管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以标准管理系统为桥梁, 对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秀侠.技术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 2006.
[2]罗锋盈, 胡啸.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持续快速推进[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6) .
[3]赵雪锋.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信息系统应用助力农电标准化建设 篇8
农电配网现场标准化作业是开展农电标准化建设的8项标准化工作要求之一, 是通过将相关生产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运行操作规程、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反事故措施等与现场具体作业内容和作业环境有机结合, 并按照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及要求, 制定作业程序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通过在县供电企业推行应用现场标准化作业卡, 实行流程关键环节的控制, 规范作业行为, 增强作业中风险的控制能力, 保证人身安全, 提高工作质量, 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和农电安全长治久安。
浙江省电力公司要求各地区局、县供电局高度统一思想, 重视抓好农电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推行工作。
1 统一标准, 明确实施方案
从2004年起, 浙江省电力公司就开始在县级供电企业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为全面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在县供电企业全面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 2007年浙江省电力公司重新整理出版了《10 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应用手册》及《10 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导则》, 形成现场标准化作业卡, 其中巡视类4项、检修 (安装) 类35项、带电作业17项、分绝缘杆和绝缘手套作业2类, 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意见》, 对全省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
明确实施方案, 积极采用科技手段, 确定试点先行, 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配网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 (以下简称浙电SF2008系统) 的应用推广, 建立统一的作业流程, 制定管理与考核办法, 结合应用实际, 不断优化标准化作业, 加深对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认识, 为浙江农电系统全面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2 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浙电SF2008系统是以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的“SF2008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为基础, 结合浙江省农电管理特点、管理模式开发的, 并在金华市电业局试点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系统简便易行, 实用高效, 实现了现场作业的闭环管理。该系统在2008年4月通过浙江省电力公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目前已在浙江全部基层供电所安装, 并投入运行。
2.1 系统主要功能
(1) 对《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应用手册》中的39张作业卡以辅助系统知识库体系进行梳理, 形成浙江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基础知识库。
(2) 作业卡形式以指导书范本格式为基础, 结构以指导卡结构为基础, 形成封面、作业前准备 (6个子项) 、作业阶段 (3个子项) 、验收总结 (2个子项) 四大项11个子项目的内容结构;合并签字栏, 简化现场签字程序;增加作业阶段的打勾栏对同类作业对象多次作业的支持。
(3) 满足县级供电企业各级配电生产班组作业卡的编制和使用需求。
2.2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网络化的专家知识库体系全面指导县级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开展。基于智能客户端体系的多层结构使系统能快速部署、操作直观、维护方便、管理有效。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3 主要业务流程设计
SF2008项目组通过对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业务组织机构及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工作环节分析, 并充分结合试点供电局近几年应用作业卡的模式和经验, 对作业卡编写、签发、回填、评估、完善、部门设置、权限管理等功能流程进行了调整优化, 实现了作业卡全流程、闭环管理 (见图2) , 满足了县级供电企业所有配电生产班组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的业务需求。
2.4 综合卡模式:
浙江省电力公司在《10 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导则》中的39种标准作业卡梳理完成, 且辅助系统投入试点应用后, 注重作业卡应用的实用高效, 把一次作业中, 同一班组的顺序工作、平行工作, 整合在一张综合卡中。通过辅助系统综合卡功能的开发, 目前已实现39种工作卡作业任务的任意组合, 既保证了单个作业的完整性, 又把不同的作业有机结合在一张卡中, 便于使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施工单位也不再因编卡复杂而放弃作业卡的使用, 从而影响现场标准化作业。同时, 还优化了巡视卡的功能, 明确了巡视的任务, 为开展有目的的巡视工作提供保证;增加辅助系统作业卡编制对重复作业项目的支持, 实现了一张作业卡可以完成多次相同任务的功能。
3 多管齐下, 推动系统应用
3.1 培训先行, 做到人人会用
浙江省电力公司组织开展对地、县2级从事配电网生产运行管理部门的主管及专职、安监主管与专职, 从事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施工作业 (含带电作业) 的班组长、安全员及骨干等进行为期1周的现场标准化作业和辅助系统应用培训, 并进行相关作业卡编写练习, 掌握熟悉系统应用流程的各个环节。共举办培训班16期, 培训各类人员2 357人次。
3.2 优化流程, 提高作业效率
在确保实现对现场作业全过程的全面指导和控制前提下, 本着“安全、合理、高效”的原则, 在推行标准化作业过程中, 加强对供电所操作票、工作票、施工作业票等票 (卡) 的研究和归并工作, 优化作业流程, 提高作业效率。
3.3 强化管理手段, 促进系统全面推行
为全面有效推行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 浙江省电力公司组织开展配电线路现场技能比武, 通过对从事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现场标准化作业相关知识考试和技能比武, 促进系统全面推行, 同时对各单位配电线路标准化作业实施工作进行评估。
3.4 加强考核, 责任与业绩挂钩
为确保SF2008系统正常运行, 浙江省电力公司对全面推行配电线路标准化作业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各地市局相继制定了《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卡及辅助系统使用管理办法》和《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卡奖惩制度》, 以切实加强现场标准化作业卡的使用管理。
3.5 丰富内容支撑, 完善知识体系
依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力量, 对《10 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导则》及农配网作业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了具备浙电特色的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应用知识库, 不断优化完善作业卡应用流程, 围绕《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制定县局标准化作业工作开展实施流程和实施方法, 为全面推进实施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提供系统的科学工具及知识体系保障。
4 SF2008系统实施与应用成效
浙江省电力公司以SF2008系统作为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的主要手段, 以地市局为单位进行部署, 系统服务器统一部署在各地市局信息中心, 至2008年6月底系统在全省完成部署。其中县局部署1 438个客户端, 分别部署在局领导、生技科、安监科、运行工区配电班、电建公司等部门与班组。系统覆盖全省共1 058个供电所, 系统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整合现场标准化作业
通过SF2008系统的试点应用, 使系统得以优化, 系统开具的作业卡符合浙江省配电管理企业的实际应用习惯并收到良好成效, 把浙江《10 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导则》中的39种作业卡进行系统整合, 同时将辅助系统中自带的近80多种指导卡进行梳理, 使得班组人员在实际应用时有更多的指导卡可以使用, 提高了标准化作业卡的编制速度和质量。管理部门能在线随时查看作业班组标准卡的使用情况, 便于标准卡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指导, 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配网作业过程的可控能力明显增强, 有效控制了各类违章, 基层单位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2 网络集中管理
辅助系统的数据库放在市局信息中心, 各市县通过内网可以对指导卡的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分析, 同时对各项工程施工人员等积累了长期记录数据, 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据可查。
4.3 拓宽教育培训模式
拓宽了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模式, 统一了作业标准, 做到了“六个明确” (即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范围明确、安全措施明确、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和人员职责明确) , 每一位员工均能学习到相同的知识, 按标准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作业, 继而形成技术水平齐头并进、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4.4 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
为班组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台, 由辅助系统生成的各种标准作业指导卡让作业人员快速掌握作业流程、各作业环节控制的标准和方法, 规范了原来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所养成的不良习惯、不规范的动作和程序, 员工的标准化作业意识已逐步树立。
4.5 提前预防, 超前控制事故风险
SF2008系统可以做到对危险点和事故的“提前预防、超前控制”, 弥补安全生产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漏洞, 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 避免其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杜绝违章的发生。
通过SF2008系统的应用, 截止2008年8月, 累计编制作业卡18 367份, 已签发18 299份, 其中:施工类作业6 119份, 检修类作业4 109份, 运行类作业5 178份, 带电作业2 961份。
5 结语
在SF2008系统开发、试运行、完善、推广应用的过程中, 采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规范作业卡的形式、应用流程及使用范围着手, 以信息化为载体, 研究确立了县级供电局全面推进实施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 快速全面地实现了浙江农电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的全面展开。
今后, 在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全面实施应用的基础上, 110 kV及以下输、变电作业将延伸拓展, 力争在2009年底, 浙江所有农电作业项目全面实现现场标准化作业。同时在现场标准化实施应用过程中及时修改完善辅助系统的功能和内容, 不断优化应用流程及配套管理制度, 坚持考核与奖励并举,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常态化、持续化。
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9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已发展为包括OA、PSMS、SAP、95598、EMC等全局性的重要系统在内的多套应用和业务系统,支撑和保障了湖州电网安全运行和湖州电力现代化经营管理。如何做好大量信息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水平,是摆在全体信息专业人员面前的难题。
1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系统设备的日常巡视、检修和维护等工作,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目前信息系统运维作业在精细化和标准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作业过程存在不安全隐患。未按标准化作业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危险点分析和作业现场危险源辨识,未对操作人员、操作步骤和工器具准备等进行细化,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和作业过程的安全预控措施没有落实,导致信息系统维护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作业过程存在不安全隐患。
2)运维作业规范性差。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存在作业内容简单、作业方法不统一和作业记录不规范等问题,信息系统和设备型号和规格繁多,系统包括OA、PSMS、SAP、95598、EMC等;设备包括小型机、服务器、工控机、磁盘阵列、交换机等;品牌包括HP、IBM、DELL、CISCO、华为等。除硬件设备外,还包括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软件,并且大部分信息系统设备和软件都使用英文界面。因此,信息专业人员熟练掌握全部信息系统和设备的运维操作,尤其是精通各种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上述原因导致作业质量一般,一次正确率低,返工率居高不下,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影响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3)缺乏有效的维护作业技能培训。持续有效的技能培训对于提升信息运维人员作业能力、保证信息系统运维质量至关重要。由于针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操作技能缺乏专项的学习和培训,信息系统运维人员进行作业时主要根据平时对系统、设备的了解和以往的作业经验,作业步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业过程一旦有突发情况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后续工作。采用专业技术骨干讲解和传授作业步骤和作业方法的技能培训,往往只注重具体操作的结果,而对作业程序和各项安全、质量要求掌握不够,对标准、规定、规程理解不深,制约了运维人员业务技能的快速提高。
2 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根据《国网公司关于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湖州电力局于2007年初启动信息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整个实施过程实行统一管理、分层负责。通过1年时间对信息系统各类运行维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于2008年年初确定了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格式模版。2008年3月-6月间,开始了《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2008年7月-8月开展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试用和修改完善,2008年9月-12月正式发布了23份《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初步建立了信息系统作业标准化体系。
要建立全面、标准和实用的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就要有一系列《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作为依托。《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指导书适用范围、引用标准、作业前准备、作业流程图、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缺陷及异常记录、作业完工验收、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和附录等。
《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主要分为巡视、检修和应急3类。信息系统巡视类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巡视周期和巡视路线图,巡视作业内容包括设备电源指示灯、设备运行指示灯、操作系统运行情况和机架接地状况等。信息系统检修类作业指导书主要分为主备机切换和系统维护2类。主备机切换作业指导书的作业前准备明确了危险点分析、安全预控措施和工器具准备等内容;系统维护类作业指导书统一了各类系统和设备的维护周期和维护记录,维护记录以表格形式要求信息运维人员详细记录每次维护作业的人员、时间、范围和结果等信息。信息系统应急恢复类作业指导书从数据备份、服务器安装和应用服务器测试等3个方面对应急恢复作业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为保证执行的效果,在《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过程中注重提高信息运维人员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整体认识。对各类信息系统的整体运维作业编制了总体流程图,对运维作业中的关键步骤编制了具体作业流程图和作业卡,明确了每个作业子项的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在运维作业中对信息系统重要数据及时进行测试。考虑信息运维人员整体英语水平一般的现状,《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大量的英文操作界面编制了中文说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力求一目了然,为作业指导书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目前,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覆盖各重要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全部运维作业,形成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
3 信息系统作业标准化体系架构
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共包括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3套,其中巡视类作业指导书9套,日常检修维护类作业指导书4套,应急恢复类作业指导书10套。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 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及效果
2008年9月起,湖州电力局全面发布实施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每次运维作业前,由班组技术员负责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并确定工作负责人和作业时间。作业指导书经部门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由班组技术员发包给作业人员。各信息运维作业的工作负责人按照作业指导书对作业程序的执行负全责,保证运维作业质量符合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全体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操作程序和作业内容,逐项对照、逐项操作、逐项检查、逐项记录。运维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操作结果,就可操作项、不可操作项、修改项和遗漏项等内容,对作业指导书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班组技术员负责收集评估结果,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正和完善。
迄今为止,各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已在1 200余次典型作业和30余次班组技术培训中使用,在实施过程中还针对设备变更等情况,对部分作业指导书进行了近20次的修编和完善。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在湖州电力局的实施,提高了信息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了信息运维作业的安全、质量和效率,提升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水平。
1)作业安全得到了保证。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对各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明确了作业人员和工器具的要求,并根据具体作业内容,通过作业全过程的危险点分析制定了详细的风险预控措施,有效保证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的安全。
2)实现了作业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标准、规程和规定,结合信息系统设备现状,对各项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实现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3)作业效率得到了提高。通过编制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全体信息运维人员增强了对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各项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运行规定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信息系统设备的原理、性能和运维要求,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运维作业的效率。
4)技能培训得到了促进。信息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现有信息系统设备,针对日常信息系统运维作业进行编制和修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界面友好,有力促进了信息运维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5 结语
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和实现“三集五大”的现代企业模式,都对做好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州电力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提高信息专业人员的作业技能的基础上,规范了信息系统现场作业,统一了作业标准,保证了作业安全,提升了作业质量,提高了作业效率,为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奠定了基础。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拓展了国网公司标准化作业的覆盖面,填补了目前国内信息专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空白。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具有目标明确、内容清晰、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和易学易用等特点,可作为信息专业人员操作技能培训的基本教材。信息系统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在湖州电力局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亚亮,田建设,周庆捷,等. 电力标准化 作业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电力信息化, 2010,8(6):54-57.
监狱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的研究 篇10
1.1 监狱信息化的定义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承担着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职能。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今天, 积极推行监狱信息化建设, 是促进现代监狱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监狱信息化呢?监狱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一个子系统, 是把现代信息技术 (IT技术、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 与监狱业务工作相结合, 控制和集成管理监狱职能的所有信息, 实现狱内外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以提高监狱工作效率的技术。
1.2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监狱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监狱外部诸多机关和内部部门, 如公安、检察院、法院、武警部队等都要与之发生信息流。在系统内, 与监狱管理局、省司法厅乃至司法部或是兄弟监狱也因职能工作的串联与贯通, 产生信息流;因此, 监狱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 实现监狱系统内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工作协同, 实现与外部机关应用系统、各级部门关联的综合性信息化工程。该工程将建设以司法专网为中心, 实现司法系统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实现跨省区、跨监狱的信息交换、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的综合与分布式信息系统。
在这样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下, 为实现监狱信息最大限度地协同操作、互联互通, 进行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提高监狱信息化标准的可持续发展, 是监狱信息化建设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2 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目标与作用
2.1 目标
监狱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监狱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 以监狱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为指导, 借鉴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参考其它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确定以下建设目标。
(1) 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应包括确保建设所需的各项标准。
(2) 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由多个相互作用、制约、补充的子标准构成。
(3) 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不但要包括标准、还应具备与标准直接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规章制度。
(4) 对监狱信息化建设有参考价值的标准。
2.2 作用
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能够科学地确立监狱信息化体系标准内容和发展趋势。
(2) 通过监狱信息化体系标准, 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监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全部标准的情况。
(3) 提供监狱信息化标准总体框架和发展蓝图, 指明监狱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提供相关规划和计划依据。
(4) 为监狱信息化建设趋向科学化、结构化和现代化打下基础。
3 监狱息化标准体系的构成
标准体系建设是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 根据监狱管理和执法工作流程, 建议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由八个子标准组成:监狱信息化基础子标准、监狱信息资源子标准、监狱数据交换子标准、监狱业务应用子标准、基础应用平台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子标准、监狱信息安全子标准和监狱信息管理子标准。
3.1 监狱信息化基础子标准
基础子标准包括监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总体标准和通用标准, 是根据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制定监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基本术语等, 使得监狱信息化建设这个复杂的工程建设能够讯速、高效、稳定地发展。
3.2 监狱信息资源子标准
监狱信息资源子标准包括监狱信息资源采集、传输、共享、处理等标准, 是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该标准主要依据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从监狱信息资源整体统筹规划出发, 面向监狱信息化建设内容, 针对各信息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 采取统一制定、统一管理的办法, 具体有监狱管理编码标准、罪犯信息编码标准、警察职工信息编码标准等。
3.3 监狱数据交换子标准
主要包括:监狱信息化建设涉及的监狱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业务单位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司法部、省和其它监狱之间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换的数据格式标准。其中包括监狱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监狱信息平台内部以及监狱信息平台与政府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武警部队等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还包括监狱业务中所使用的具体文本格式标准。
3.4 监狱业务应用标准
监狱业务应用主要包括监狱安全防范与应急指挥系统、监管与执法管理系统、教育改造管理系统、生活卫生管理系统、警察职工管理系统、狱务公开系统、生产管理与劳动改造系统、监狱建设与保障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业务应用标准是监狱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直接遵循使用的标准集合, 包括监狱信息化应用系统所涉及的各类标准, 主要规定各监狱业务系统的功能、流程、接口等内容。
3.5 监狱信息基础应用平台标准
监狱信息基础应用平台位于监狱业务应用层和网络基础设施层之间, 是一个与网络、应用无关的中间件层, 在整个监狱信息化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子标准约束监狱信息化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规范诸多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接口标准, 并提供安全、可靠的监狱信息交换渠道, 使监狱业务系统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运行。
3.6 网络基础设施子标准
主要解决司法部、各省级广域网和各监狱级节点局域网的建设, 以及网络的维护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各级网络的设计规划、网络拓扑、硬件设备、域名规划、IPV4或IPV6地址划分等技术要求。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网络技术的讯速发展, 监狱信息化网络标准研究范围也应该扩大到新兴科技领域。
3.7 监狱信息安全子标准
主要为监狱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技术标准, 包括为监狱网络系统、监狱业务系统、监狱信息数据库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各种技术标准, 以及对监狱系统的人员安全、环境物理安全、通信与操作管理、访问控制系统、监狱业务持续控制、定义监狱信息安全策略及监狱信息管理安全系统的内容等各种标准。
3.8 监狱信息管理子标准
监狱信息管理子标准为整个监狱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的手段和措施, 是实现监狱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包括监狱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开发建设、过程测试、工程验收等环节所需要的统一标准。
4 结语
制定监狱信息化标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权威性工作, 需要在司法部组织下、集中业内外专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为行业应用标准本身也需要不断扩充和完善, 因此, 本文提出的是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议框架, 而不是制定具体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于爱荣.监狱信息化导论[M].法律出版社, 2009, 8.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11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学校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01-01
一、打造标准化学校要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控机制研究
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化体系并非无差异,整齐划一,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一,农村和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由以上差异造成的各地的生活方式也很大,即使是一个县域范围内,还存在偏远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差异,应该容许一定的标准差异,这个差异是尊重学校发展的逻辑,尊重起点的不同,如果不分学校所在的地域,一概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会存在适应性问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比如在校舍和设备的配置方面,有些学校占地面积偏小,但辖区内还存在很大的入学压力,虽然可以增加建筑面积来补充,但效果未必好,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就近设置教学点来缓解暂时的入学压力,这就是班额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遗留的办学基础条件;另外,标准也不是静态的,需要不断调整,并用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一是辖区人口发展规划,二是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建设,这些都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问题,因此,不但标准体系需要一定的“容许度”,而且,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需要构建一个标准体系的动态调控机制,这个调控机制应该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教育推进的设备、仪器应该充分留够发展的空间。
第二,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设立教育发展规模的上限和下限。相对于教育发展,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本来就不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有限的资源中还要重点投入所谓的“重点学校”、“窗口学校”,而使广大的更需要资助的学校占有很少的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除了要尽快用各种办法把低水平教育的地区、没有达到标准化的学校扶上去,同时也要限制一些条件已经相当优越的学校无限制的发展。如有的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一所中学竟投资数个亿,国家对此就应该给以适当的规范,这并不是限制其教育发展,因为这已经背离了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公平。设立上限和下限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为了让国家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均衡的教育。
二、国家要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
中央政府要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重要职责,政府应制定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建立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也可考虑单独征收高消费场所的教育附加税,集中财力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学校,保证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而义务教育对于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有具有重要意义,是公民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保障,是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的,因此,建议在预算中,单独列支“标准化”项目,当前主要任务肯定是薄弱校改造问题,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义务教育“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实现的重要措施。
三、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重点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标准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国家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根据标准化学校对教师学历等的基本要求来聘任教师,并根据需要和教育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对于以往的教师,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集体培训,特别要加强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整体提高落后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历水平是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关键。最后,各地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实行教师定期“轮岗制”,组织大中城市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短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偏差的问题。在待遇方面,应逐步提高县级以上统筹的力度,对于偏远地区任教的老师,给予津贴,这恰恰是尊重差异,加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四、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确保义务教育的高质量也是打造标准化学校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为保证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加大调研力度,对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对标准化学校存在的问题,根据标准化学校的基本指标进行评估,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
五、建设标准化学校还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个性化、标准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标准化并不是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否定学校的差异、个性和特色。千校同面,无差异,那是对标准化学校的错误认识。学校的标准化、个性化、现代化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办学特色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实际上是无数学校办出其特色的自然结果,是学校面对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家长、学生对学校多样性要求所做出的反应。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 篇12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所谓会计信息化, 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其理论基础依托于会计学,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发展手段, 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 能够将更有针对性的会计模型构建起来, 从而达到将会计信息共享出去的目的。
而所谓的会计信息化标准, 则主要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重复性事物, 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 来实现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储存等活动, 建设信息技术的相关标准的根本目的, 是将全行业的活动统一起来, 是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该标准体系中, 主要包括应用环境、综合控制、有效评价等方面, 其主要目的便是将会计信息化中的相关标准具体化, 这些要素的完善程度能够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在建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 需要具有整体性, 这一原则主要是将不同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并建立起要素之间的联系, 产生制约效应, 是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1+1>2”的效果。第二, 要具有结构性, 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一定的规律为基础, 可以是时间序列, 也可以是空间序列, 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分布, 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处理工作。第三, 要遵循分类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会计信息的相似度为基础, 运用基础、技术等分类标准, 对会计信息进行划分。
二、框架建设与限制因素
( 一) 框架建设
想要构建起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首要工作便是将体系的框架结构确定下来, 根据框架结构, 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构建原则, 从而建立起相关模型[2]。现阶段, 该体系框架结构的建设主要分为前导、规范、结构以及解析等四个层次。在建设框架的过程中, 需要先对整个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定位, 找到其与其他信息化标准之间的联系, 制定相应目标, 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 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目的, 实际上是为了提升相关领域的会计管理效率, 进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所以, 需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化建设, 着重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与总结工作, 并整合出有效的总结经验, 用以完善与规范会计信息化标准, 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 二) 限制因素
现阶段, 我国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面临很多限制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相关体系不完善。这是限制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体系的不完善, 会计信息在分类标准方面出现的差异, 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对标准体系的构建造成阻碍[3]。而科学合理的体系能够提升信息效能, 帮助相关决策人员作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 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会计领域来说, 会计信息标准化是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变革, 其中不仅涉及到会计学, 还涉及到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 可以提升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但现阶段我国对该体系的认识并不深刻, 很多企业也没有树立起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这也是限制该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再次, 会计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并不平衡, 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水平更高, 因此, 想要构建起统一的标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最后, 相关专业人才少。会计信息化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的业务与道德素质, 但从我国当前发展和情况来看, 会计信息的相关专业人才比较欠缺,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都不能运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三、建设标准体系的思路
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 想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强化人才建设
相关专业人才过少, 是限制标准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 我国需要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运用多元化的方式, 将专业人才的队伍壮大起来, 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 使其与当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4]。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 达到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的目的, 完善标准体系的构建。
( 二) 健全内部机制
在构建标准体系的过程中, 完善内部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部机制的完善需要达到以下两方面要求:其一, 构建公平的奖惩制度, 通过工资与奖金的发放来控制会计审核质量, 从而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二, 构建科学的人才标准, 将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职权等信息进一步标准化。
( 三) 制定技术标准
构建标准体系, 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与资源标准。其中技术标准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规范, 该标准需要以专业人才为依托进行构建, 要求在进行会计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的过程中, 有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换标准, 并构建起系统集成以及数据结构等一系列标准, 将会计信息相关资源统一起来。
( 四) 明确根本功能
在构建标准体系时, 相关企业需要以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 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准确定位, 改变传统的会计工作思路, 将信息化技术与会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5]。想要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 首要工作便是将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明确下来, 之后以目标为基础, 深刻剖析相关会计管理案例, 形成工作经验总结, 最后在此基础上, 作出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资料, 这个过程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来说, 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是促进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的主要手段, 在产业结构转型的条件下, 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中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面对当前存在的限制因素, 我国需要运用强化人才建设、健全内部机制、制定技术标准、明确根本功能等方式, 以促进标准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五[J].财务与会计, 2012, 02:10—15.
[2]王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J].财务与会计, 2012, 06:4—13.
[3]吴沁红.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下会计信息化:使命、挑战、展望——第十一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 2012, 10:91—94.
[4]王军.深入学习贯彻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促进会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会计研究, 2011, 02:3—8.
【学校信息标准建设】推荐阅读: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07-29
学校信息化建设汇报09-09
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09-13
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07-24
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10-05
城郊结合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07-29
加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论文10-16
学校安全工作信息05-14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09-14
学校信息组织机构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