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对比

2024-11-02

支付方式对比(精选7篇)

支付方式对比 篇1

一、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近二十年, 我国并购方面的法律文献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而并购支付方式的变化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993年4月22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其中第四十八条规定:“要约收购要以货币付款方式购买股票”。而经过资本市场的发展, 加上国外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 现金支付并购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并购发展的瓶颈, 进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

2002年10月8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第六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现金、依法可以转让的证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支付方式进行”。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 造成股权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定价, 即存在股东利益在不同股东之间转移的不平等现象, 除了现金, 其他支付方式并不被普遍接受。即使股权支付方式被允许使用, 但实用性不大而且《办法》中规定略显简单。

随着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序幕的拉开, 并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2005年6月16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管理办法》试行, 为上市公司回购其流通股创造了条件。2005年9月4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出台,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在第八十八条规定:“投资者进行要约收购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要约”, 同时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免除发出要约的除外。部分要约收购可以使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不必实行全面收购, 因而大大减轻了收购方的负担。

2006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这一办法的出台成为我国并购在法律条文上的分水岭。其中, 在第三十六条中规定:“收购人可以采用现金、证券、现金与证券相结合等合法方式支付收购上市公司的价款。收购人聘请的财务顾问应当说明收购人具备要约收购的能力”, 同时规定:“收购人以证券支付收购价款的, 应该提供该证券的发行人最近3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证券估值报告, 并配合被收购公司聘请的独立财务顾问的尽职调查工作”等相关内容, 而且在第六十六条七款和第六十七条五款附有相关规定细则。

2007年8月15日证监会签发《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管理细则》对非公开增发做出了规定:对以重大资产重组、引进长期战略为目的的发行和以筹集现金为目的发行采取了不同的定价机制。2008年3月24日证监会通过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其中, 第五章“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特别规定”对发行股份作为支付方式做出了具体规定。

总之, 允许换股收购和股票加现金收购等方式, 体现了鼓励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精神, 有利于活跃上市公司并购市场, 发挥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

开始于2005年9月的股权分置改革成为我国收购市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股改之前, 并购支付方式单一, 现金支付方式成为主流, 企业可选择的支付方式的余地很小。股改之后, 并购双方可以权衡各种并购支付方式的利弊, 选择一种或几种支付方式的组合完成收购。股权分置改革使得我国收购支付方式迎来了新的时代。

1、并购支付方式多元化

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使得并购方企业难以承受大规模的现金支付, 必须借助于外源借款。公司在高负债情况下可能陷入“高负债—高筹资成本—低利润—低资本储备—更高债务”的恶性循环 (王培东, 2008) , 而国际上多采用换股收购的并购支付方式, 避免了并购方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 降低了收购的风险, 且为日后创造了宽松的经营环境, 而被并购方则得到了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并购方优质股票。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并购支付方式, 且通过股票置换、定向增发股票, 发行可转债或支付方式的综合使用的方式有效规避支付风险。

2、并购支付方式合理化

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是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股改之前, 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受流通股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其更加关注利润和每股净资产;流通股股东更加关注股票的价格, 双方利益不一致, 因此支付方式的选择往往只体现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从而忽视甚至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 无法体现公平原则, 支付方式选择的不合理性凸显。

股改之后, 大股东更加关注股价, 即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波动。特别是全流通时代, 股价的加速下跌会带来被并购的压力, 从而相对保持较高的股价对大股东是有利的;相对于中小股东来说, 股价能够较公允反映企业的利润与每股净资产, 小股东把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放在更高的关注点上。总之, 股改之后双方利益的一致使得全体股东共同承担股价波动的风险, 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以提高全体股东价值为目的, 趋于合理化。

3、并购支付方式的专业化

股改之前, 我国的并购方式往往采用协议收购, 交易双方以目标公司的净资产值作为议价基础, 多数以现金支付, 同时商业谈判的内容主要是双方讨价还价, 很少用到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

4、加快了企业整体上市的步伐

股改之前, 由于支付方式单一化, 使得企业集团的发展缺乏灵活性, 分拆上市成为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同时, 分拆上市增加了交易的成本, 无法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股改之后, 伴随着国企改革, 支付方式的转变, 特别是股票支付方式的应用, 整体上市成为主流, 它有利于关联交易内部化, 改善公司治理, 实现公司和财务上的协调效应, 使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了金融创新。

三、对于后股权分置时代完善并购支付方式的建议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全流通时代即将到来, 而并购支付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市场、政府、企业三方在并购中都将决定并购是否成功。

1、在市场方面:

(1) 加快金融工具创新机制的建立。积极发展金融市场, 促进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我们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要不断的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 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相协调,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国际板共同发展, 股市和债务市场相互补充, 从而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企业通过发展换股并购、定向增发股票、定向增发可转债、等并购支付方式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完成并购。

(2) 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应大大加强。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收购人进行上市公司的收购, 要聘请在中国注册的具有从事财务顾问业务资格的专业机构担任财务顾问。并购相关事宜的确定需要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而与企业并购相关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为并购公司双方提供信息, 并策划并购策略, 从制定交易计划开始直至并购后的整合过程, 全程参与、跟踪服务。所以中介公司要加强对并购业务资源的投入和对并购业务人员的培训。成熟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具有强大金融创新能力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司并购需求。

(3) 积极建立公司并购基金。公司并购基金的建立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公司并购活动的进行。该基金具有“集体投资、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受益”的一般性质, 同时又因其有明确的投资倾向而独具特色, 主要体现在高风险、高收益、筹资迅速, 并能为并购双方提供其他服务等 (王培东, 2008) , 加速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

2、在政府方面:

(1) 放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强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在有效监控的前提下, 对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负债比例较好、经营前景广阔的前提下, 国家可以允许多种资金进入并购融资领域。在全流通时代, 股票价格更加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定价更加合理, 商业银行可以以股票作抵押发放并购贷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增加, 规模扩大, 更加要求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与之相配合, 除了银行, 证券公司、保险、外资可以进入并购融资领域, 从而进一步加强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

(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约束并购行为。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出台, 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定更加详细的监管办法来约束并购活动的发生。例如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空白等。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促进了金融工具的创新, 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同样是把“双刃剑”, 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引起的。

相对于我国来说, 金融工具的创新仍处于红利区, 所以我们在加强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同时, 还要加强监管。完善的资本市场要具备内容成熟、体系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有效的监管环境下, 努力使得资本市场在一个透明的法律环境下有序进行。

3、在企业方面:

(1) 以提高股东价值为目的, 合理确定并购支付方式。并购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对于收购者与被收购者来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收益和风险。股东价值增加值 (SVA) =预计并购协同价-并购溢价 (王培东, 2008) 。例如并购企业选择现金支付, 被并购企业风险和收益全部转移, 若实现协同效应, 将获得全部SVA, 当然要承担不能实现协同效应得风险。若选择了股票支付, 风险收益并未全部转移, 并购方只能获得部分SVA, 承担部分风险。

同时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还与规避股价风险、纳税优惠等相关联, 因此, 企业在选择使用并购支付方式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得失, 以提高股东价值为目的合理确定并购支付方式。

(2) 企业整体上市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增加了企业选择的余地, 因此, 企业集团进行整体上市时, 向上市公司注入什么样的资产进而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成为并购的关键。为了防止股东权益的稀释, 现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为了增加企业股票的关注度进而募集更多资金, 选择注入优质资产, 采用股权支付方式等。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整体上市。

(3) 实现定向增发向公开增发的转变。定向增发作为企业进行整体上市主要的并购支付方式, 诱发了一系列市场风险, 市场投机和炒作频繁发生, 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开增发可以先从市场中筹集资金进而收购拟整体上市的母体资产, 实现整体上市 (张洁梅, 2009) , 通过这种支付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

四、结论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并购支付方式的对比, 从而使得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合理化和专业化对我国并购活动的发展起到的决定作用。同时促进市场的完善、加强政府的监管以及企业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 促进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培东.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研究[J].货币与资本.2008.3

[2]、张洁梅.国企整体上市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9.9

[3]、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J].证监会2005.9

[4].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管理办法[J].证监会2005.6

[5]、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J].中国证监会.2006.5

[6]、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管理细则[J].证监会.2007.8

[7]、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J].证监会.2008.3

[8]、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J].国务院2005.10

[9]、安丽.浅谈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J].经济论丛.2008.10

[10]、刘崇明.陈丹.企业并购支付方式合理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9

支付方式对比 篇2

一、未来适用法与追溯调整法

(一) 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未来适用法适用范围较广,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均可采用未来适用法。

(二) 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 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追溯调整法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

二、股份支付可行权条件的修改

可行权条件是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 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对于可行权条款和条件的修改, 如果增加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或者增加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数量, 或者按照有利于职工的方式修改, 应考虑修改后的可行权条件, 将增加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相应确认为取得服务的增加。

三、对于可行权条件有利修改的不同会计处理

例1: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向其60名高级管理人员每人授予200000份股票期权, 根据支付协议的规定, 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在公司服务三年。授予日每份期权的公允价值为6元。2013年年底, A公司股价已经大幅下跌, 于2014年1月1日, 管理层决定降低期权的行权价格, 在重新定价的当天, 原授予的每份期权的公允价值为2元, 重新定价的每份期权的公允价值为4元。授予日管理层估计将有10%的职工在三年内离职。2014年期间, 实际离职人数明显少于管理层的预期。因此, 管理层将离职率修订为5%。2015年实际有55名职工行权。

采用未来适用法的会计处理:

2014年12月31日累计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60× (1-5%) ×200000× (6×2/3+2×1/2) =57000000

2014年计入管理费用金额=57000000-21600000=35400000

2015年12月31日累计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55×200000× (6+2) =88000000

2015年计入管理费用金额=88000000-57000000=31000000

采用追溯调整法的会计处理:

2013年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60× (1-10%) ×200000×6×1/3=21600000

2014年12月31日累计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60× (1-5%) ×200000× (6+2) ×2/3=60800000

2014年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60800000-21600000=39200000

2015年12月31日累计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55×200000× (6+2) =88000000

2015年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88000000-60800000=27200000

参考文献

[1]潘丽萍.股份支付交易的会计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 2014.

[3]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辅导.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支付方式改革赢得各界认可 篇3

为进一步提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2014年起,嵋阳镇中心卫生院在创建群众满意的卫生院活动中,开展了住院定额付费、门诊总额预算等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现象得以缓解,同时实现了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促改革、以创建促业务、以创建促满意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第一,制定改革方案。支付方式改革是新农合基金对定点医疗机构传统支付方式的改革。根据新农合定额付费实施方案,将我院疾病分类为21个疾病组,并根据三年费用测算出各疾病组核定费用和日费用,新农合按患者疾病组实际住院天数费用核定拨付。住院患者支付100元起付线,其余医药费用按100%比例报销。

第二,加强动员宣传。一方面,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学习定额付费政策,转变既往固有思维,消除职工对改革的担忧和疑虑。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制作1万份宣传资料,让辖区群众对定额付费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第三,做好后勤服务。扩建食堂,设立病员食堂,为病房安装数字电视、空调、饮水机等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加强住院后勤硬件保障。

(二)落实奖励制度,提高医护人员改革积极性

定额付费实行“超支不补、结余归己”分配方式后,卫生院对结余奖励费用按照院方、主管医生、科室医务人员分配单元三方3:3:4比例进行绩效考核分配,建立奖励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疾病组核定费用范围内,医生结合患者疾病情况,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前提下,通过规范诊疗、规范检查、规范用药,使患者医疗费用得到进一步降低。

(三)转变运行机制,加大内部质控力度

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定额付费规范运行,院方成立医疗质量控制组,着重考核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控制情况,对于住院费用低的病例,考核医生有无恶意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必要检查,影响医疗质量的行为;对住院费用高的病例,主要考核医生有无乱检查、乱用药等过度医疗行为。同时,加强对次均费用、药占比、抗生素使用率、大型仪器检查阳性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返诊率等指标进行监控考核。

(四)制定保障措施,提高危重患者服务质量

以往在治疗重症患者时,医疗费用超出核定费用,由医生承担超额费用,但是由于影响个人收入,出现了医生推诿病人现象。对此,卫生院建立了危重患者就医保障措施,即在收治危重患者时,由主管医生提出申请,由质控组成员对申请病历进行审核,治疗合理者,超额费用由院方承担。此举一方面从制度上杜绝了医生推诿重症患者行为,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重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服务质量。

(五)完善配套改革,试点门诊总额预算工作

定额付费开展后,受价格杠杆作用影响,门诊患者要求住院治疗的骤然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卫生院一方面严查门诊转住院的违规做法,制定入出院指症标准;另一方面推进门诊总额预算。办法是根据上年度门诊基金使用情况,计算出本年度的门诊预算金额。将门诊个人补偿最高额度由每年50元增加到300元,引导群众自觉到门诊就医,打消小病也要住院的想法。

二、取得成效

(一)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定额付费工作开展后,辖区群众住院治疗只需缴纳100元,其余费用全报销。在自付费用明显降低的同时,医疗质量和服务并未降低,群众对新农合政策和医院服务满意度大大提高,达到99%。地方党委、政府也把定额付费方案列入群众性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惠民、便民工作之一进行开展。运行半年后,新农合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将定额付费作为改革重点在全县推广,推动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二)规范了医疗行为

支付方式实行“超支共担,节约归己”的原则,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杜绝了院方和医务人员从过度医疗中捞好处的弊端,从而使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服务成为自觉的行动。据统计,支付方式改革后,药占比由改革前的60%下降到40%,次均费用由改革前的1380元下降到1080元。

(三)提升了服务能力

以经济挂钩为支点的定额付费,在病源稳步增加的同时,也有效调动了院方和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的积极性。改革后,住院患者同期增加283人次,其中外科手术类患者增加142人次。新农合定额付费政策促进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高辖区居民对卫生院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有利于居民参与开展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活动。

(四)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支付方式改革前,住院报销有起付线,药品、诊疗报销有限制,住院病人实际报销比例75%。改革后,不设起付线,取消了药品、诊疗的报销限制,住院病人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提高了15%。人均自付费用由改革前350元,降低到目前的100元。改革至今,受益支付方式改革患者达2680人次,群众自付费用减少70余万元。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定额付费工作管理

加强定额付费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和长远规划。要加强职工对定额付费工作重要性、工作开展背景和意义的认识。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分工职责和工作流程,定期举行例会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还须制定本院定额付费中长期发展规划,分解目标,细化管理,定期落实。

(二)严格落实节省部分奖励政策

新农合定额付费节省部分奖励政策是改革工作的重点,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的有效抓手。只有严格执行奖励政策,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定额付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制度的约束,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杜绝开单提成、收受回扣的现象。

(三)加强质量,提高费用

门诊自助挂号的支付方式 篇4

1 付费方式

1.1 后付费方式

所谓后付费方式, 就是患者在挂号过程中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而在随后交纳药费或检查费时补缴挂号费的方式。一般过程是:患者把就诊卡放到自动挂号机的刷卡处, 系统自动识别患者身份信息, 然后患者在自动挂号机上选择普通号或是专家号, 再选择科室和专家, 确认后, 系统即自动打印挂号单。患者就诊后, 按医生处方, 到收费处交检查费、检验费或药费等相关费用时, HIS系统一并收交挂号费和诊疗费。

从患者的角度, 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 操作最简便, 节省的时间也最多。同时避免了在自助机上付款的各种不利情况, 如现金支付中的假币问题。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医院有挂号费流失的风险, 尤其是资深专家、特需门诊等金额较高的挂号费。患者就诊后, 没有去收费处交检查费、检验费或药费等相关费用, 导致挂号费用的流失。杭州邵逸夫医院耳鼻喉科试行后付费两年来, 诊疗后没交挂号费的患者约占5%, 上海瑞金医院部分科室试行后付费以来, 逃费比例也在3%左右。

1.2 现金付费方式

患者在选定科室或专家后, 按屏幕提示的金额把硬币或纸币放入投币器或纸币识别器, 挂号机便自动打印出挂号单并通过退币器找回零钱, 完成挂号程序。由于投币的办法在地铁、自动贩卖机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较容易为患者所接受。而诊前付费的办法又能降低医院挂号费流失的风险, 容易得到医院的认同。如浙江省人民医院投入使用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货币识别器的技术现在比较成熟, 能自动识别人民币的真伪与残缺, 并拒绝假币与残缺币的使用, 但防伪拒收有个灵敏度调节的问题, 灵敏度越高, 识别越严, 就会有误拒真币的可能, 引起患者不满;如果灵敏度低, 则会收入相对较多的假币。另外, 每天货币的清点对帐、异物对货币识别器的破坏等都会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

1.3 银行卡付费方式

患者在自助挂号机上付费时, 根据提示插入相应的银行卡或银联卡, 输入密码, 银行扣款后, 自助挂号机打印挂号单和银行扣款回执单。这种付费方式类似于POS机的刷卡消费, 也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不存在现金付款的弊端。通过银行卡支付, 医院需要支付交易额一定比率的手续费。患者支付后, 如果因系统问题没有打印挂号单, 会有补挂号单或退费的问题, 院方如果没有周全的措施, 会引发患者不满。

1.4 医保卡付费方式

通常, 医保卡具有就诊卡的功能, 患者刷医保卡后, 自助挂号机显示患者身份, 患者选择科室和专家后, 系统即打印挂号单。对于患者来说, 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对于医院来说, 由于是与医保中心结算, 不会造成费用流失, 而且各医院的医保接口现存, 不会增加系统开发。有些专家挂号费会有自费部分, 可能流失, 但医保卡由社保局制作, 一人一卡, 对于本次就诊没有付费的患者, 可以考虑挂帐的方式, 在下次就诊时一并结算。由于目前各地的医保并不统一, 各家医院一般仅覆盖周边地区的医保, 对其他地区的患者不适用。

1.5 预付费方式

所谓预付费, 就是患者预先在医院的就诊卡中存入一定金额, 自助挂号时, 系统直接从就诊卡帐号中扣除费用, 余额不足时, 系统提示充值。这种方式类似于公共交通卡, 也比较方便, 而且就诊时可以先检查后结算, 减少排队次数。这种方式, 首先要主管部门允许, 方可实施。对于患者来说, 有充值的过程, 可能会排队, 而且有部分资金被占用。对于医院来说, 要给每个用户建立就诊卡帐户, 对预存款要严格管理, 防止挪用;除了提供充值窗口外, 还要做好余额查询、退费等服务, 应周到细致, 充分保障患者权益。

1.6 第三方结算方式

主要是通过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结算。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成熟, 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第三方支付方式。国内商业医疗保险并未十分普及, 保险覆盖率不足, 保险构成单一, 而且现有商业医疗保险基本都是先由患者付费, 再到保险公司保销, 没有实现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结算, 所以目前国内这种方式并不适合。

2 总结

不同的支付方式, 各有优缺点, 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实际环境, 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可以是一种方式, 也可以结合几种方式。各种支付方式的比较, 如下表1:

表中系统指付费相关系统, 非自助挂号机整个系统。预付费方式自助挂号机中没有付费模块, 但需要额外的充值、查询、退款等系统。第三方方式参照医保卡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家骧, 刘林, 孙毅等.医院自动投币挂号机的研制[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1) :20-22

论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篇5

一、并购的概念及基本分类

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 从而影响、控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 其他企业保留或者取消法人资格。其基本分类为:按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 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是否取得目标企业的同意与合作, 并购可以划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按并购双方是否直接进行并购活动, 并购可以划分为直接并购和间接并购;按并购完成后目标企业的法律状态来分, 并购可以划分为新设型并购、吸收型并购和控股型并购;按并购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资金, 并购可以划分为杠杆收购和非杠杆收购。

二、并购支付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当并购企业决定在市场上发动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战时, 要决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支付问题, 二是融资问题。支付问题是并购企业以何种资源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 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支付方式或支付方式组合:

(一) 现金支付方式

现金支付方式是指收购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获得目标企业资产或控制权。一旦目标企业的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 就失去了对原企业的任何权益。在实际操作中, 并购方的现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出售资产等方式。

现金支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现金收购操作简单, 能快速完成并购交易。其次, 现金支付是最清楚的支付方式, 目标公司可以将其虚拟资本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确定的现金, 股东不必承受因各种因素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等风险, 因此有利于快速促成并购交易。最后, 现金收购不会影响并购后公司的资本结构, 因为普通股股数不变, 并购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不会由于稀释原因有所下降, 有利于股价的稳定。现金收购的缺陷在于:对并购方而言, 现金支付方式需要企业筹集大量现金, 是一项重大的即时现金负担, 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对目标公司而言, 无法推迟确认资本利得, 当期交易的所得税负大增。因此, 对于巨额收购案, 现金支付的比例一般较低。

(二) 换股支付

换股并购是指并购公司将本公司股票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以按一定比例换取目标公司股票, 目标公司从此终止或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司。可以说这是一种不需动用大量现金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换股并购在国际上被大量采用, 具体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和股票回购换股三种形式。

换股支付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首先, 具有减轻财务压力, 适宜大规模并购的优势。对并购公司而言, 换股并购不需要即时支付大量现金, 不会挤占公司营运资金, 购并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因此, 换股支付可使并购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大。其次, 原股东参与新公司收益分配。采用换股并购完成交易后, 目标公司的原股东不但不会失去其股东权益, 还可分享并购后联合公司可能产生的价值增值的好处, 有利于促成并购交易。最后, 延期纳税的好处。与现金支付方式比较, 换股并购无须过多地考虑税收规则及对价格安排上的制约。换股并购也存在很多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控制权风险、收益稀释风险、交易风险等。

(三) 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是指收购方为了筹集收购所需的资金, 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高利率、高风险债券, 并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为这些债务提供担保, 同时用后者未来的现金流偿还债务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杠杆的原理, 使收购方可以用少量的资金 (通常只占收购资金的5%~20%) 得到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的股权。

这种支付方式的优点主要是:首先, 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的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 从而减轻了收购企业的短期财务压力。其次, 杠杆收购的股权回报率远高于普通资本结构下的股权回报率。杠杆收购就是通过公司的融资杠杆来完成收购交易。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 便可大幅度提高普通股收益。最后, 享受税收优惠。杠杆收购来的公司其债务资本往往占公司全部资本的90%~95%, 由于支付债务资本的利息可在计算收益前扣除, 杠杆收购公司可享受一定的免税优惠。同时, 目标公司在被收购前若有亏损亦可递延, 冲抵被杠杆收购后各年份产生的盈利, 从而降低纳税基础。该种支付方式的缺点主要是:融资成本高, 偿债压力大。由于资本结构中债务占了绝大比重, 又由于杠杆收购风险较高, 贷款利率也往往较高, 因此杠杆收购公司的偿债压力较为沉重。若收购者经营不善, 则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四) 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并购方以优质资产注入目标公司, 并置换出目标公司原有的劣质资产, 以保持并购后的公司是一个优质资产的组合。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目的一般是调整资产结构, 提高资产质量, 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主营市场, 巩固或改变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保持或扩大其持续融资的能力。资产置换也是买壳上市的一种资产注入方式, 很多时候表现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为了上市, 选择、收购一家上市公司, 然后利用这家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 将公司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置换等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这种支付方式具有:方式简便, 节约收购现金, 快速改善目标公司资产质量, 提高获利能力等优点。同时也具有:并购公司在接受上市公司不良资产后, 如何消化和盘活仍是问题。

(五) 承担债务

承担债务是指并购方以承担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债务为条件, 取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当目标企业资不抵债或资产债务相等的情况下采用。

承债式收购的优点在于无须并购方立即支付大量现金, 收购比较容易。但这种方式的风险在于:承债式收购的对象一般经营困难, 财务状况不佳, 净资产很少甚至为零, 因此, 并购后的整合难度比较大, 需要并购方注入大量资金。并且很多目标公司可能深陷债务困境, 各种担保以及其他或有债务的风险较大。

三、并购支付方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成熟, 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企业可利用的并购支付方式也不断增多。企业在制定并购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并结合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 选择支付方式或支付方式组合。

(一) 并购交易的规模和并购方的现金头寸及其现金创造能力

这是并购方决定是否采取现金支付方式或现金支付在支付方式所占比例多少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并购规模较小, 且并购方现金头寸较充裕时, 出于抓住战机和竞争的需要, 可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而当并购规模较大, 或并购方现金头寸不充裕时, 并购方应考虑采取换股并购、资产置换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为主, 以现金支付方式为辅的策略。

(二) 所处的融资环境和自身的融资能力

融资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融资活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包括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进行并购决策时, 必须对所处的融资环境做出正确评估。评估其是否支持并购战略的实施, 其中包括拟采取的支付方式的支持。如在一个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的融资环境, 其金融工具单一, 决定了可利用的支付方式单一。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影响着对并购行为的现金支持力度, 也是并购方决定是否采取现金支付方式或现金支付在支付方式所占比例多少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 融资风险和资金成本问题

为了满足并购所需资金, 并购方经常需要对外融资。对外融资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并购方在采取债务融资时, 必须对融资风险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 对融资杠杆利益和融资风险进行慎重权衡, 特别是高风险融资, 如杠杆收购融资要面对很大的债务压力, 有操作不善无法还债的风险。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 承担不同的资金成本, 通常股权融资的成本要高于债务融资的成本。并购方在做具体选择时, 在注意控制风险的同时要考虑降低融资成本。因此, 融资风险和资金成本是并购方确定采取支付方式或支付方式的重要决策依据。

(四) 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态度

如果并购公司管理层占有的股份比例较大, 对公司有控制权, 则管理层担心并购公司股权被稀释, 就可能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一项研究表明, 收购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票被使用的概率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25%之间时, 使用股票支付的可能性更低, 而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25%或小于5%时, 股票支付的概率相对就比较大, 因为这时管理层不担心控制权被稀释。

(五) 收益稀释

收益是否被稀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并购后并购公司的总收益;二是并购后公司的股份总数。如果并购后收益增长赶不上股份增加的比例, 则每股收益将被稀释。但值得注意的是, 并购后由于需要整合, 协同效应可能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发挥作用, 因此, 并购后的短期内公司收益可能被稀释, 但长期可能会提高。

(六) 税收问题

税收是选择并购支付方式要审慎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并购公司不仅要考虑并购交易时的税收, 而且要筹划并购后运营期乃至再出售时的税收问题, 如:债务融资的税盾作用等。

(七) 满足并购计划对时间的要求

如果并购方出于抓住并购机会、竞争等目的, 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并购。此时, 采取:发行股票、债券募集并购资金, 换股并购、资产置换等显然不合适。而应采取以内部积累或银行借款为来源的现金支付方式, 达到快速完成并购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提升竞争力和对外扩张的主要途径。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企业并购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和可选择的支付方式越来越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 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有关知识和政策的学习, 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并购支付方式和金融工具, 紧紧围绕并购的战略目标, 根据各种并购支付方式和金融工具的优劣,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并购支付方式及组合, 设计出最佳的并购支付方案, 完成并购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先治企业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三友会计论丛2003

【2】史红燕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述评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03

【3】董力为企业并购会计问题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支付方式对比 篇6

1 美国医保支付方式主要演变过程

美国1965设计Medicare公共医疗保险项目,主要服务于65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士,至今有近4800万参保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5%。在过去的40多年中,Medicare的支付方式历经数次改革,走过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1.1 按项目的后付费模式

Medicare在设立之初,采用以治疗项目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后付费方式。所谓后付费是一种在治疗结束后再定价的模式。医疗政策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模式鼓励医疗单位多服务多收费高收费,导致的过度医疗服务可能毫无医疗价值,甚至有害健康。在这种支付方式下,Medicare年住院治疗费用从1967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19833年370亿美元。

1.2 按病种的预付费模式

为遏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势头,19833年美国国会授权Medicare与Medicaidd服务中心(CMS)推行按病种预付费(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PPS)支付系统。所谓预付费是在治疗前预先设定支付价格。PPS是一种按例计价模式,根据诊断主要症状、并发症、主要治疗措施(手术)、性别、年龄的相似性对患者进行归类,同一病种内的病例根据历史平均治疗费用在每个财政年度开始前预先定价。

1.3 与健康管理组织合作的按人头付费模式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Medicare与健康管理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MCOs)签定合同,受保人可以自由选择通过MCO享受Medicare保险服务,并从2004年开始演变为Medicare优良计划(Medicare Advantage)。Medicare受益人每年在特定时期内可以选择加入、退出或更换不同的MCO,合同期通常为1年。截至2011年,有近1/4的Medicare受益人加入优良计划。Medicare采用按人头费的模式支付MCO。

1.4 新医改方案对按病种付费的改进和复合支付模式

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新医改方案,其中有多项内容涉及Medicare支付机制改革,总体改革思路是支付与治疗质量、成效和创新挂钩,而不是单纯的基于服务量的购买。一方面,在传统Medicare按病种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医疗价值的购买方式(Valuebased Purchasing,VBP),并加强对重复入院和院内感染率的监控与惩罚。VBP体系的建立以近10年医疗质量指标开发和报告为基础。新医改方案规定,从2013年开始,Medicare将从按病种支付中截留1%作为质量奖励奖金,截留比例逐年增加,到2017年增加到2%。到2013年,质量指标将分为临床过程和患者反馈两大部分,临床过程指标占总评分70%,患者反馈占30%。医院要上报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心衰、肺炎、感染预防、手术处理五大状况的12个临床过程指标,同时CMS向出院患者收集对于医患沟通、医院环境、出院管理等8大患者反馈指标。另一方面,尝试一系列新的复合支付方法,比如,建立可依赖的医疗组织(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ACO)和进行捆绑支付(Bundled Payment)。这都是在按病种基础上增加总量控制的复合支付方式。ACO为医疗服务机构联合组织,对所覆盖的Medicare受益人的医疗质量、费用和整体健康负责。ACO支付方式设定一个预期总费用,如果实际医疗支出低于预期,Medicare与医疗机构共享节省的医疗费用,但与人头付费对总费用支出的硬性控制不同,ACO的控制手段相对更有弹性。捆绑付费是一个短时期的人头付费,将更多医疗服务捆绑在一起统一支付。

2 主要付费模式的定价方式

2.1 按病种付费模式

2.1.1 分类。

将收费单上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并发症和主要治疗措施(手术)等信息输入到一种称为Grouper的病种分类软件或模块,以确定所属疾病诊断分组或简称病种(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国会要求CMS每年对DRG分类软件进行更新,以及时反映医疗技术进步和其它因素造成的治疗方式的变化。

Medicare DRG分类软件在过去20多年经过多次调整,但基本逻辑思路相似。首先根据主诊断将患者分配到25个互相独立的主诊断类中。在确定了主诊断类后,分类软件根据影响医疗费用的患者特征将其归入不同的基本病类。大多数的主诊断类首先根据有无手术分为手术类和治疗类DRG。手术类的DRG通常根据手术难易程序和费用消耗情况由高到低分层级划分DRG。治疗类的DRG通常根据年龄和诊断进行分类。某些基本病类可以根据患者次诊断码中是否有主要并发症与合并症、一般并发症与合并症进一步分层,分入权重高低不同的3个DRG。

2.1.2 定价。

按病种的定价包括3部分:基准价、DRG相对权重和医院相关服务补助。基准价为全国统一定价,包括人员费用和非人员费用两部分。人员费用部分根据区域工资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基准价每年根据医院生产成本价格指数进行调整。DRG相对权重反映不同病种治疗费用的相对关系。基准价与DRG相对权重的乘积为按病种的定价。如果一个医院所服务的患者中低收入人口比例较大,或是承担教学任务,可在DRG基准价基础上获得一定比例的附加补助。此外,一般预留出5%的预算用于补偿费用特别高的特异案例,以降低医院治疗疑难复杂患者的费用风险。

DRG相对权重是区分不同病种价格的关键。在2007年以前,CMS以收费数据为基础计算DRG相对权重。其基本方法是,先对Medicare收费单上的收费数据进行标准化去除医院补助部分,然后计算每个DRG的平均收费额。DRG相对权重是DRG平均收费额与所有病案平均收费额的比重。但是,由于各医院对各种医疗服务的定价方式不同,医院成本与收费定价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以收费价为基础计算的相对权重不能真实反映某些病种的实际费用水平。因此,2007年,CMS推出了基于成本的DRG相对权重计算方法。CMS选择了15大服务类,确定与每种服务类对应的收费中心和成本中心。根据所有医院成本报告中相关成本中心的收费和成本数据,计算每个服务类的成本-收费比。将医院上报的收费信息按收费中心归入15大类,用全国统一计算的成本-收费比逐一核算每个服务类及整个病案成本,以病案成本为基础计算DRG相对权重。

2.2 向MCO按人头付费模式

最初,Medicare以行政县为单位,以传统Medicare项目人均费用的95%为标准,并根据参保人的年龄、性别、收入状况、是否接受长期护理以及是否有其它保险为参数对人均价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人均价乘以参与MCO的人头数则为Medicare对MCO年总支付,通常以按月人头费的方式给付。这一方式的缺陷是MCO根据投保人的健康状况逆向选择,且参加MCO者集中在大都市。

上世纪90年代,国会希望推动M C O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展,控制Medicare费用增长,对MCO的支付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MCO定价50%基于县基本价,另外50%基于全国平均价,这实际上是降低高费用地区的定价来贴补低费用地区。此外,为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Medicare开始根据患者病史、年龄、收入等变量开发对投保人医疗费用风险的评分办法。但这一调整非但没能推动MCO向农村及边缘地区扩展,反而使MCO纷纷退出Medicare市场。

从2003年起,国会通过限定最低价、保证一定的价格增长率等措施,提高对MCO的支付。这种调整导致MCO的支付率实际上高出传统Medicare的平均支付水平。为鼓励MCO降低费用,2006年开始,CMS推出竞标定价的方式,以2005年定价为基础并根据每年传统Medicare费用平均增长率向上浮动作为标定价。如果MCO的投标价低于这个标定价,CMS留下差价的25%,剩余的75%MCO可以退还给投保人或扩增投保的医疗服务范围。如果MCO的投标价高于标定价,多出的部分由投保人自行支付。

2.3 对ACO的支付方式

CMS以ACO前3年覆盖人群平均医保费用为基础设定预期支出,预期支出每年根据全国Medicare费用增长率进行调整。参与ACO的医疗机构仍按现有的支付办法进行结算,在财政年度结束后,综合质量和费用节约情况计算奖金(罚金)。CMS提供单向和双向两种ACO奖励资金计算办法,ACO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单向模式没有惩罚性措施,如果ACO达到质量和费用控制目标,可以按比例从节约的费用中获得奖励,如果没能达标则没有奖励。在单向模式下,根据其质量表现,ACO可以最多获得50%节约的医疗支出,但总奖励资金不得超过ACO总Medicare收入的10%。

在双向模式下,ACO没有达标要受罚。但作为对承担费用风险的回报,这一模式下的奖励比例较高,ACO最多可以获得60%节约的费用,同时其奖励上限为Medicare总收入的15%。ACO支付同时设计了一个费用自然波动区间,超过这一区间的费用节约才被计入ACO奖励。

2.4 捆绑支付方式

传统上因为美国医生大多不受雇于医院,所以按病种定价并不包括对医生的支付。捆绑支付是对按病种付费的扩展,将更多的医疗服务捆绑在一起统一支付。CMS设计了4种捆绑支付模式。模式1为对住院治疗捆绑;模式2为住院与院后康复的捆绑,同时该捆绑包括出院后30天或90天的费用,含可能的重复入院;模式3为院后康复的捆绑,一般覆盖期限不得少于30天。模式1~3采用后支付捆绑模式,医疗机构可以事先对所捆绑的服务进行报价,CMS根据历史数据最终确定目标价,一般是在原有平均费用的水平上降若干百分点。CMS仍按现有支付方式支付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但留下几个点,财政年度结束后,CMS对捆绑服务的实际费用进行评估,节约的费用将部分返还医疗机构作为奖励。模式4为住院治疗的捆绑,但采用前付费模式,即事先为所有捆绑的服务统一定价。

CMS在捆绑支付项目的设计中,给申请机构很大的选择权。医疗机构可以在现有的按病种中选择感兴趣的病种,自行设定捆绑支付覆盖的时间段和医疗服务。申请单位同时要明确质量监督与提高的措施并上报质量指标。

3 对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按病种、人头付费还是新推出的ACO或捆绑支付,究其根本都是对价格、治疗强度和流量几大治疗费用变量的控制模式。医疗机构单次治疗成本是治疗项目费用C与数量V的乘积,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治疗成本与所覆盖的患者群Q和单位患者就医的频率F成正比。医疗单位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总成本可表示为C×V×Q×F。如表1所示,不同支付办法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其所控制的成本变量不同。

各种支付方式,无论是按项目收费、按病种还是人头付费(总量控制)都各有利弊,都要在治疗费用、质量、供给、公平性等多要素间选择和平衡。对医疗费用变量中的任何一项缺乏控制都会导致该变量的增长,而当费用变量受控后又不可避免地要防范使用不足所带来的对医疗质量、供给和公平性等负面影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都是对经济利益诱导的负面反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按项目支付模式下的过度治疗和无节制费用上涨已被广泛诟病,但该支付方式可以有效保证供给,对于需要确保的医疗服务,如急诊、预防等仍有其应用优势。按病种实行后,在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治疗费用转移到了门诊和院后专业护理,同时仍面临重复入院等问题。此外,按病种支付模式本身设计比较复杂,病种的分类、定价需要结合临床知识和数据统计分析,管理难度较高。人头付费从方法设计上对费用有比较好控制能力,而且操作相对简单,但在美国实践中对患者选择权和医疗使用的限制引发比较大的争议和不满,医疗机构的抵触也比较大。美国新医改所提出的复合支付方式,比如ACO和捆绑支付,在思路上都是力图综合不同支付方法的利弊,在“过”与“不及”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两种方式都是在按病种的基础上增加了总量控制的部分,但与硬性的总量封顶不同,均采用较为弹性的收益共享模式,同时着眼于未来,把焦点集中在控制费用增长上,以争取医疗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经过40多年的不断摸索,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费用风险调整和质量评估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费用控制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建立根据患者差异性对治疗费用风险进行调整的模式,有效解决医疗机构对患者“挑肥拣瘦”逆向选择的问题。在按病种支付模式下,合并症或并发症清单的设计是一种对费用风险的调整机制。在人头付费模式下,根据患者基本特征和既往病史所设计的风险调整系数,可以比较好地补偿由于受益人既有健康状况所导致的费用差异。另一方面,美国Medicare在质量评估、质量指标及报告方面有很大进展。从1965年建立Medicare之始,就建立了对医院服务进行使用评估的机构,此后机构不断更迭,机制不断完善。1999年,美国成立了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组织——国家品质论坛(NQF),致力于推广标准化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和数据报告。2009年起,CMS与NQF签订合同,帮助Medicare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并选择、设计相应的质量评估指标,并以VBP的形式将质量表现与经济支付挂钩,推动Medicare支付由以数量为基础向价值为基础的转变。

4 对中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启示

4.1 扩大医保覆盖控制费用增长

医保支付的设计必须确保能在扩大医保覆盖的同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在国家一级可以逐步摸索为医疗总支出或医疗支出的增长率设定一个合理的预算范围,并探索通过支付办法结合行政、财政等各种手段逐层分配并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可以从相对弹性的总量控制手段开始,逐步加强控制力度。

4.2 探索复合支付模式平衡单一支付负面影响

积极探索复合支付模式,以平衡单一支付方式的负面影响。基层医疗单位可以尝试工资+流量+质量+费用控制奖励的综合支付办法。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保证基层队伍的稳定性;流量支付保证基层医疗单位的生产力和服务积极性;对质量和费用指标的评估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质量和费用指标的设计应突出基层医疗服务定位。对大型综合医院可以尝试总量支付,按病种+总量支付,按病种+出院30天内的捆绑服务等支付模式。积极探索并鼓励基层医疗单位与大型综合医院联合的支付方式,加强疾病预防与管理。

4.3 建立必要配套措施

医保支付改革的成功需要配套措施建设。一要统一医保收费报表,实现医保收费信息化,建立全国医保数据中心,开展医保精算等方面的研究,为总量预算及其它支付方式设计、定价等提供数据依据。二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开发医疗质量指标和报告办法,并为临床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开发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实践指南。三要开发对患者费用风险进行评估调整的办法。

4.4 新支付体系推出前要控制医疗支出上涨势头

4G时代移动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 篇7

1移动电子支付概述

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大数据三个明显特性, 并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 第一是无线宽带, 必须有足够的带宽, 才能构成互联网的发展;第二是智能手机, 没有智能手机, 靠家庭电脑、传统的打电话的手机, 形不成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第三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正是这三大要素支撑起了移动互联网的繁荣, 手机打车、代驾、家政服务等基于人、基于位置、基于明确需求的各类服务应用层出不穷。

2013年底,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 (即4G牌照) , 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及应用, 也使得移动电子支付的模式、内容越来越丰富。

移动支付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结合了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性, 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信息获取更为及时, 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

2移动电子支付方式的发展

传统的移动电子支付方式

红外线支付技术

红外线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技术。使用的是980nm红外频段, 接收角度为120度, 传输距离为定向1m, 速率最高可达16Mbps。特点:红外线支付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存在视距角度问题, 也就是说两个具有红外端口的设备之间如果传输数据, 中间就不能有阻挡物。这在两个设备之间是容易实现的, 但在多个设备间就必须彼此调整位置和角度等。

蓝牙支付技术

蓝牙作为一种低功耗、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传输技术从1998年提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四代, 目前的蓝牙支付技术改进主要体现在电池续航时间、节能和设备种类上。有效传输距离也有所提升, 最大可以到60m。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支付技术

近场通信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 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cm距离内。NFC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NFC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 (RFID) 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 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 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相对于蓝牙以及红外线支付, 支持NFC的手机即使在电池没电的情况下, 依然可通过其射频模块激发来完成电子支付, 因而NFC支付对终端的依赖性低。

声波支付

声波支付系统是一个集密码应用、信道编码、调制与解调、音频信号处理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 是对源数据加密、编码并调制成音频或超音频信号, 通过播放和录制将音频信号传递给接收方, 再通过信号处理、解调还原后经译码、解密恢复成源数据。声波支付目前的应用有国外的Naratte和Zoosh;国内的支付宝和蝙蝠支付等方式。

以支付宝声波支付为例:打开支付宝钱包, 进入支付宝钱包后点击右上角的“我的生活”, 然后点击“条码支付”。然后再选择“声波支付”, 那么现在只要找到自己手机的扬声器, 然后将扬声器对准收款方感应区, 支付宝会生成一个账单, 再发到用户手机上, 待对方确认付款后, 那么此交易就成功了。支付宝钱包声波支付主要用于地铁、商场、校园内的自动售货机等设备上, 只要采用支付宝当面付, 即使手机没有连上网, 也可以用“当面付”内声波支付功能完成支付。

3.磁场支付

磁场支付系统利用手机内置的磁力计 (手机上的指南针APP靠的就是它) 来接收附近的电磁铁发出的磁信号。由于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具有大小和方向特征。磁场支付就是利用变化的磁场进行信息编码。研究者现在已经可以利用电磁铁向手机传输包括网站链接、MIDI序列在内的多种信息。

磁场支付系统还将进一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现在的近场支付的有效距离为20cm, 而磁场支付系统的有效距离只有2cm。目前磁场支付还没有实用的报道, 但由于有低成本、高安全性、支付方式简单等优点, 这必然是移动支付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移动电子支付方式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移动电子支付必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主要有两个个方面, 一是手机病毒, 尤其是支付类病毒, 如“盗信僵尸”等转发用户手机验证码的病毒给手机用户支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二是手机漏洞, 安卓系统的漏洞使得黑客可以通过漏洞直接用他人账号登录。

2.支付终端改造普及问题

从上文的支付方式比较我们可以知道, 目前的移动支付技术要在终端上实现必然要对支付终端进行设备改造, 改造的普及率其实决定了未来几年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 又要使广大用户能够迅速接受, 这就需要一个支付简单安全, 改造成本低的方式。

3.支付行业标准问题

比如主导者、合作方以及运营模式不统一;此外, 不同主导方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差别, 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载体及其工作频段不统一;还缺乏广泛认可的行业标准等。

4结语

上一篇:文士精神下一篇:故障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