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生成要素论文

2024-10-07

质量生成要素论文(精选4篇)

质量生成要素论文 篇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因此,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促使课堂动态生成。我从课堂动态生成要素方面,对如何促使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作了思考和探索。

一、和谐关系———课堂生成的基本土壤

师生和谐关系是课堂生成的基本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充分认识到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根基于彼此的真诚,也存在于彼此的宽容,特别是最为上位与强势一方的教师,他的真诚与宽容,是师生关系走势的关键指引。教师的宽容与真诚,自然地构筑起学生学习中一种打开心扉、倾吐思想、勇于自我表达的安全感和责任感,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自信、机智等自我发展的表露与展示会受到保护和滋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真诚宽容,是以教师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个性的片断的参差的思想与情感,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这块安全的土壤上,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这样动态的课堂就会呈现出理想的走向。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二、动态的课堂,基于充分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地活动,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种预设留给教学足够的空间,包含着丰富的生成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要求摒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并动态生成,只有课前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那如何精心预设呢?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计划(教案)。

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教师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另外开辟一栏,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预设几个不同的板块,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再次,要“粗”“精”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小,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

最后,要重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再者,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三、对话中适时点拨,让生成升华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平等对话中适时点拨,就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促使课堂动态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就需要平等对话,在对话中适时点拨,让生成升华。

平等对话是师生间心灵、情感、思想、经验、感受、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相互交融基础之上的认知深化、知识建构、思想形成。在平等对话中,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教师准确地把握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能力的提升。这样,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的对话,才会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在充满灵性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语言也许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知识,也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但教师恰当的“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想到更大的空间,从具体的变化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向明朗,使创造激情得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只有这样,才会了解他们的思维,才能找到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兴趣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捕捉到他们忽现的创造灵感,才有可能给予他们最客观、最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最富有启发性的点拨。另外,还要把握好引发师生对话点拨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发对话点拨,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引发对话点拨,去伪存真,明晰认识;在规律形成时对话点拨,取长补短,引导概括;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点拨,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点拨,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四、赏识评价,推动课堂生成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而精彩课堂的生成资源才有可能随时生成。

五、结语

在教学反思中,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动态生成”理论指导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变能力和本身的学科底蕴得到挑战。教师应不断加厚自身的底蕴,不断锤炼,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预设,适时引导,巧妙点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黄济主编.教育学.人教社, 1987.

[2]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

[3]彭玉华.课堂教学要预设更要生成.教育科学论坛, 2005, 9.

[4]邱才训.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教育导报, 2001, (2, 3) .

[5]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质量生成要素论文 篇2

提供方:京诚鼎宇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撰写人:周超

日期:2009-01-1

41.选择生成质量证明书的钢板

由操作人员在系统前选择要生成质量证明书的钢板,按照发货信息进行选取。选取时操作人员应核对订单信息,判断是否可以生成质量证明书。发货信息由销售系统提供。

2.按一定规律对钢板进行分组

系统对已选择的钢板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组,例如可按钢种、标准、规格进行分组,统计每组的钢板数量、总重等信息。生成钢板组信息。

3.添加成分实绩与性能实绩

系统对钢板组添加成分实绩与性能实绩,成分实绩通过炉号获取,性能实绩通过检验批号获取;在钢板交库时,MES将钢板信息、炉号、检验批号一同发送给销售系统。

成分实绩信息、性能实绩由MES提供(已提供)。

4.添加订单信息

系统添加已选钢板的订单信息,如合同号、客户名称等信息。

订单信息由销售系统提供。

5.添加客户特殊要求信息

操作人员在系统前,根据订单等信息,将一些无法从系统自动带入的客户特殊要求信息手动录入到质量证明书中。

订单信息由销售系统提供。

6.添加发货信息

系统添加已选钢板的发货信息,如发货单号、到站、发货时间等信息。发货信息由销售系统提供。

7.添加质量证明书生成信息

系统添加质量证明书生成信息,如质量证明书编号、生成人、生成时间等信息。

8.核对生成的质量证明书信息

操作人员参考订单等信息,对已生成的质量证明书信息进行核对,进行适当的修改。确定是否可以打印。

订单等信息由销售系统提供。

9.选择质量证明书格式

对确认可以打印的质量证明书,由操作工选择质量证明书的格式,将该质量证明书的信息,逐项带入到表单中,在系统界面上生成电子版的质量证明书。质量证明书的格式由厂方提供。

10.打印质量证明书

质量生成要素论文 篇3

一、情境:相机引导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 在设计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交流、思考的情境, 在情境的辅助下, 自然而又不露痕迹地引导, 将其“引导”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1. 游戏之境———引需要。

一个高明的教师应是一个会“抛砖引玉”的高手。不管是在课始、课中甚至课堂结束后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对学习欲罢不能, 从而树立学生强烈的自觉学习的需要。

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创设“击掌示数”的游戏情境: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叫“击掌示数”, 就是老师出题目, 你们认为得数是几, 就用掌声拍几下表示。

师:“有6个月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到几个?”

学生很快地拍了3下。

师:“有2个月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到几个?”

学生又拍了1下。

师:“有1个月饼,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到几个?”

这时, 学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及时地提问:“为什么不拍了?”

生:“因为每人分得半块。”

师:“那半块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能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这时,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不能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就形成了认知冲突。于是引发解决新问题的欲望, 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 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萌发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探索欲望, 学习内因有效被激活。此时, 教师顺应学生需要,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线索加以引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新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将学习新知识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交流之境———导特征。

王尚志教授曾精辟地说:“好教师引导学生会不露痕迹, 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如, 教学“角的认识”时,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给每个同学一个文件袋, 袋子里面放了一些物品, 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顺利摸出角后, 教师进行以下引导:

师:“看看你们摸得这么好, 我也想摸一摸。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吗?”

生:“角有一个尖点。”

教师伸手摸出了一个图钉, 展示给学生, 说:“角长得是这样吗?”

生急忙补充:“角还要有两边。”

教师伸手摸出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 问:“现在老师摸对了吗?”

生又急忙补充说:“角是平的。”

教师摸出一片树叶, 问学生:“现在是角了吗?”

生犹豫了一会, 很肯定地说:“还不是角。”

教师追问:“尖尖的、平平的, 怎么还不是角?”

生肯定地回答:“角的两条边应该是直的。”

这时, 教师借助学生完整的回答, 准确地摸出了角。

众所周知, 处于第一学段的学生, 对于图形的认识, 要注重结合生活情境, 让其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过程。在这个案例中, 明显看到教师是在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使学生认识并抓住角的关键特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探究欲”特点, 让学生经历操作、体验、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 进而对角的知识从最原始的直观印象上升到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很自然地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

二、生成:因势利导的资源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 一个会引导的教师, 是很懂得利用学生在课堂“生成”的或错误, 或卡壳, 或偏离预设的资源, 及时给予启发性、有效性、科学性的引导。

1. 生成错误时———科学引导。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 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 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也是稍纵即逝的。

(1) 利用错误, 引悟正确。

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后, 出这样一道思考题: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 每锯一段用4分钟, 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很显然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 但教师没有直接捅破, 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真的是20分钟吗?请你用折纸条或折小棒等方法试试看。”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学生很快按要求操作、讨论起来。反馈时, 绝大多数学生说是16分钟。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学生会说:“因为锯成5段, 只要锯4次, 每锯一次4分钟, 所以4乘4等于16, 就是16分钟。”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有根有据, 信心十足。试想, 如果当时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错误抢过来自己说, 而不是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 那么, 这么好的契机就会错过, 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发展, 也很难将知识内化、理解。

(2) 善待错误, 导悟精彩。

学生们开始动手折纸片涂色, 并把自己涂好颜色的纸片贴在黑板上。这时, 教师发现一位学生折错了, 对他说:“你能把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去吗?”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遇到学生出错和意外情况时, 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 或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 而是给予宽容和鼓励;当学生处于出错的尴尬境地时, 教师制止了同学们的取笑,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出错者的闪光点, 并“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再创造, 使错误“变废为宝”。把原来单纯的认识二分之一, 变成了渗透分数基本性质的舞台, 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 思维发散、课堂气氛活跃。

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 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析错、纠错活动,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去伪存真, 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领会和掌握内隐的数学规律及本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现。

2. 问题卡壳时———启发引导。

教师在公开课或常态课教学中, 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形。学生们刚开始都回答得很不错, 跟教师配合得也很好, 可是当提到某个问题时, 学生们卡壳了, 全场突然安静下来,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

如,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 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 游戏温故。创设了“植物大战僵尸”的电脑游戏为情境。借助游戏情境, 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2) 描述位置。让学生利用旧知, 描述物体的位置。

(3) 精确描述。教师又让学生描述点B的位置, 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叙述点B的位置——在豌豆射手的东北方向。

师课件演示, 第一次射击, 未击中目标。

师:没事, 我们调整一下, 再射击一次。

师课件演示, 第二次射击, 还未击中目标。

师:同学们, 是东北方向吗?为什么没有击中目标呢?

生:东北方向不够精确。

师:怎样才能更精确呢?

生:可以去测量角度呀。

教学到此, 由于情境的作用, 学生们很感兴趣,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应该说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 都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4) 启发引导。接下来, 教师又问学生:哪里有角呀?当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的时候, 全场安静了, 先前活跃的场景顿时消失了。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卡壳了, 教师马上追问:你们能创造出角吗?片刻之后, 一位学生小心翼翼地做了一个连线的动作, 教师发现了这样的生成, 抓住这个机会, 马上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可是, 这位学生不敢确定自己的想法, 不愿意说。此时教师心想:“这个问题怎么突破呢?”教师犹豫了一下, 走到投影屏幕前对学生们说:“大家看, 老师看到刚才有一位同学做了一个这样的动作,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 学生们霎时恍然大悟, 激动得叫起来:“将观测点和点B相连, 就有夹角啦!”如果当时教师选择自己讲, 或许能很快解决这个卡壳, 但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枯燥的, 是被动的, 学生没有丝毫的成就感, 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师这样启发式的引导后, 学生的话匣子也随着这个卡壳的开启而重新打开。

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质量 篇4

一、 Q(质量)=QA(功能质量)+QB(适应质量)

质量在营销、技术开发了两大部门中的实践。

QA是实验室完成的,是某一产品具有什么性能、技术特点、能给应用者及客户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QB是实践出来的,是经验累积,是一种实践过程,没有QB的实践应用过程,就没有QA功能体现,当然了,没有QA的功能之源,就谈不上QB的实践应用过程,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对应用非常强的涂料行业来说,更是如此,QB的应用过程同样对QA的技术开发非常重要。

QA是理论的,没有相当的化学知识,想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产品性能是非常艰难的,QB是经验的,是长期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消化,所以涂料工程师年龄越大,越受欢迎,原因就在此,与QA相关的化学理论是化学家,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但与QB相关的则是公司企业组织的任务、经验的积累、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管理。

化学工程师们的优势就是QA,劣势是QB,但可怕的是长期以来,化学工程师们不重视QB,觉得那不是科学,是应用者即客户做的,有的化学工程师甚至对化学反应类的运作、加热降温过程都不了解,对涂装即人们常说的喷油漆、刷油漆的环境等过程更不了解,那怎么能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呢?许多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成堆,为什么应用不好?或者这些技术一经办厂应用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缺陷即技术指标达不到,功能质量体现不出来,所以常说到“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穷人”,这就是轻视实践,轻视应用过程,也就是说轻视QB的结果,当然了,许多化学工程师对怎样去有效的工作,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的这个过程是模糊的、不清晰的,那么这些工程师对涂料应用出现的问题将责任毫不犹豫地推到应用者身上,这与现代社会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愿望的市场竞争经济是逆向的,因此相对应的Q是没有竞争力的。

二、成功=技术权威性+QB的准确诊断

QB的准确诊断是市场营销人员在技术工程师指导下,对客户的环境、施工条件、甚至涂装底材、操作者的文化素质、经验多少都要记录,并分析清楚,这样,开发出符合不断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竞争优势产品。

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ISO9001:受控文件,成功七要素:

1. 客户产品名称及用途;

2. 目前使用何种产品、品种、价位的油漆,月用量多少,并简述施工 工艺;

3. 油漆师傅对目前使用的油漆有何评价(优点及缺点,即适应质量);

4. 取回干样及湿样技术指标及相关要求;

5. 油漆师傅对新产品有何特别要求(新的功能质量及适应质量);

6. 客户最关心的核心问题(至少三点);

7. 与技术部协调样品完成日期及相关资料;

成功七要素是工作思维的一种变革,传统观念强调的是QA即功能质量,对QB极不关心,而现代思维是从QB入手,对环境、条件、施工要求、工艺详细描述及分析后才作开发。

这里举一个实际例子说明,在开拓一国际公司的市场时,该公司非常出名,试样不能超过5次,用量非常大,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涂装好的产品不能有丝毫的色差,表面状态不能有丝毫缺陷,仅施工该品种的油漆喷工就多达近50位,而且当时在用一著名企业的油漆,那有些人在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换油漆呢?就是因为这家著名企业工程师是用传统思维模式在工作,如果客户有问题就将所有责任推到厂家(当然,绝大多数确实是施工过程中引起的问题),责备喷漆工没有按照操作工艺严格施工,因此施工人员意见很大,生产中心人员更是有意见,但无话可辩、无话可说,因为油漆厂家工程师在现场指导下,是能喷涂出好的表面效果来。我们利用现代市场竞争思维进行工作。

首先从QB入手,成功七要素入手,发现几个非常重要因素:

① 由于其涂装的产品量非常大,因此经常出现其底材颜色不一样;

② 喷漆工人多,技术水平、操作水平不一样,即有些人加稀释剂多,出气量大,喷涂距离远,而有些喷油工喜欢少加稀释剂,气压小,近距离喷涂;

③ 不同底材,其表面受溶剂侵蚀很不一样,其涂装的表面效果很不一样;

由于是闪光漆,上面三种条件都能非常明显地影响喷涂效果,

那诊断清楚了环境、条件、涂装工艺影响因素,就反反复复不断调整配方、助剂等因素,让在不同底材、不同压力、不同稀释剂加量、不同喷涂距离等条件下喷涂效果完全一样的配方工艺,这样客户使用过程中就方便多了,简单多了。售后服务几乎降到零,这就是真正以市场为中心,客户要求为技术指标的真正含义和作法。

我们的研究和方法基础就是在寻找逻辑推理的前点,到底哪一个点在影响后者的结果,不能成功的研究、试验,都是逻辑的前点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认为的前点是错误的,那么怎样才能彻底准确快速的发现逻辑前点,那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发现逻辑前点的唯一正确又快速的方法,只有大量实验、试验,才能找到切入点,因此,逻辑原点=理论+实践+经验

DO = DA + DB + DC

只有切准DO,规律性轴才会出现,核心问题就容易解决。

三、 Q=缺陷管理

没有学过管理的管理人员将管理看成很简单的事情,认为严格控制、多扣工资奖金、多严厉批评就可以将质量提高。当然,这些措施是在管理中必要的,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但这是传统思维观念,只能解决量,而不能解决质,现代思维模式是6σ缺陷管理法。举一个例子说明,某职员在操作一个工序,一千次/年都达到了控制指标,而第1001次时超出了指标,传统观念认为,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是否不认真、不细心造成?这个人脑子肯定很愚笨,因为1000次都很好,为什么1001次就出问题?此人不可重用,而且要重罚;而现代观念认为,这个人操作1000次,失误1次,那么,操作10000次,就要失误10次,那么如何利用什么方法和措施让操作10000次的失误次数减少,控制在0~10次范围内,如果突破此界限,将奖励,鼓励其利用不同方法、手法就改进工艺提高素质,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具体6σ管理以下表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你取得的绩效目标

对于发送的每300 000封信

正确投递率为99% 正确投递率为6σ

3 000封误投 1封误投

对于每500 000次开机

正常运转率为99% 正常运转率为6σ

4 100次死机 死机小于2次 对于5的每月月尾结帐 正确率为99% 正确率为6σ 60个月不能平帐 只有0.018个月不能平帐对于每周的电视播送(每个频道)

正常率为99% 正常率为6σ

无信号时间有1.68个小时 无信号时间只有1.8秒

人们对Q认同就是平稳,从第一次到100万次,或者更多都是一样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

四、 Q服务=Q技术+Q管理

服务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也分为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供永远大于求的形势再也不会改变,专家预告二十一世纪就是服务的世纪,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服务加快,现在的企业、公司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管理,不断保持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服务除了传统的技术服务以外,管理服务就显得更加突出,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产品,不懂管理服务,那么客户就会怀疑你们公司在没有管理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尽管质量是较好,但还是不放心,不能认可其质量。我们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产品标志认证;以核心流程为竞争优势,以战略、结构与流程、人员、文化、奖励相互协调为基础架构的管理体系,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和我们的客户交流,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在他们产品和管理决策上,不仅有我们的产品,更有我们的管理服务,那么,这样共同建立 。专家总结,和客户关系有五种:

A. 基本型:销售人员把产品卖出去以后,就不再与顾客联系。

B. 被动型:销售产品时,告诉顾客有问题就和公司联系,在顾客通报 问题后,能提供解决办法。

C. 负责型:继续和顾客联系,询问是否满意,征询改进建议,提供服务(汇报、询问)。

D. 能动型:不断地联系顾客,提供有效适用产品的建议和新产品信息。

E. 伙伴型:长期合作,帮助顾客解决问题,支持顾客成功,共同、发展推动顾客成功,自己也成功。

我们再加上一种第六种,就是客户管理中有我们的思维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打造好。

五、 管理是一种语言,管理是一种实践。

上一篇:动漫教育下一篇: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