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状况研究(精选11篇)
发展状况研究 篇1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省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开发实体。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宗旨是以促进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出发点,建设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研究、验证设施,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培育、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区域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概况
从1999年至2012年底,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建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作为联系科技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利用有限的人员、资金、设施、场地等科技资源条件,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建设创新型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4年来,山西省共培育和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中药材、煤炭、农药、食用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领域,基本覆盖省内主要行业。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山西省成为综改试验区以来,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主体。2008年之后建立的16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高达12家,组建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会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表1 为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时间。
(家)
出台政策规范管理
为了贯彻“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加强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在2005年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2010年8月2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实施了《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职责和义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与批复、建设与核定、投资补助、评价与管理等,为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和良好运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西转型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明显
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围绕“创新、产业化”的建设方针,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作用发挥明显。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紧密联合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多具备了完善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工程化综合配套条件,具备了自我良性发展机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增强了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2年,山西省除“山西省电池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外的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定资产总值达147 818.97万元,建立生产实验基地106个,仪器设备共11 653台/套,总金额115 196.34万元,生产线65条。同时,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密依靠依托单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优势,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可供转化的专利成果。2011年,5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新产品、新工艺、新研发项目304项;发表论文1 840篇;申请专利543项,其中,发明专利366项。2012年,完成研发项目333项;发表论文1 915篇;申请专利608项,其中,发明专利406项。
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工程化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业务收入达55 881万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5 935.4万元。2011年,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5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4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科技成果5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550项,推广新技术或新工艺63项,推广新产品2 652项,总收入1 284 943.52万元。2012年,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5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2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科技成果6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671项,推广新技术或新工艺69项,推广新产品3 343项,总收入378 673.1万元。
建立了层次较高、结构较合理的研发和工程化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养、引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层次较合理的研发和工程化人才队伍,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或技术带头人。目前,山西省除“山西省电池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外的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汇集了3 246名工作人员,科研人员2 124名,其中,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58人,硕士生导师38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 04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87人,博士516人,硕士555人。在人员培训方面,为科研机构、企业等培养各类人才10 461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0期。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存在的不足
山西省近年来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同行业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总体质量不太高且数量偏少。截至目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294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然而,山西却无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种现状与山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地不匹配,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山西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此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不仅是研究开发新产品,还要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头羊”。但是,目前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开发类比重明显偏大,而带动行业技术发展的中心偏少偏弱。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领域分布不太均衡。为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崛起和发展,山西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强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力度。山西省现有的5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领域分布情况为:农业4家,分别占55家的7.27%;光机电一体化7家,分别占55家的12.70%;环境、资源3家,分别占55家的5.45%;新材料11家,分别占55家的20%;装备制造、机械20家,分别占55家的36.40%;生物技术、制药5家,9.09%;化学、化工5家,分别占55家的9.09%。
各依托单位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培育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从山西省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的区域可以看出,位于太原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5家之多,这是由于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大型企业多数分布在太原。此外,每年依托单位对各工程技术中心的投入差异很大。通过对除“山西省电池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外的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分析,可知每年依托单位对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差异情况为:10 000万以上1家,分别占53家的1.89%;5 000万元~10 000万元1家,分别占53家的1.89%;1 000万元~5 000万元3家,分别占53家的5.66%;100万元~1 000万元10家,分别占53家的18.87%;5万元~100万元12家,分别占53家的22.64%;5万元以下26家,分别占53家的49.06%。
另外,就企业为依托的工程中心而言,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要依靠企业自筹经费,政府财政拨款相对较少,尚未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科研投入体系;二是政府科研经费的导向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于企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工作引导不足;三是当研发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时,以企业为载体的科研机构就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支持。这也是很多企业对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差异较大的原因。
科技人才资源总体不足,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首先,山西省科技人才的总量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8年山西省科技人才平均增长率为9.6%,而2000—2008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0.16%。由此看出,山西省科技人才虽平稳增长,但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增长速度低于区内生产总值的生产速度。2008年山西省有R&D科学家和工程师28 224人,居全国第19位;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8人,居全国第15位,可见山西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其次,山西省科技人才的层次偏低。统计数据表明,在山西省科技人才当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0%,具有高级职称的不足20%,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此外,各工程技术中心彼此之间相互合作较少,缺乏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更加凸显了山西科技人才不足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制约了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
发展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经验与建议
加强对重点支柱产业的科技引领能力。应有重点地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早日实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装备制造业是山西省的主导产业之一,“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应该重点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同时,应把煤矿机械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另外,山西省内的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煤矿机械设计和科研的研发队伍,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速创新步伐,提高煤机行业的整体实力,可成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所需技术的后备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
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加强产学研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引导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加强与国内高层次科研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就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言,可通过与高校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技术中心,采取产学研合作、独立研究开发或与外协单位合作等方式,形成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获得长久技术支撑。同时还能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队伍,改善科技人才不足的局面。
以山西省现代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采用“委托开发模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其中,“大型轧机轴承延寿技术”成功应用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2030轧机改造,荣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宽厚板矫直成套设备与技术”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中心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基于科研需求的雄厚人才储备,不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关系,通过阶梯式的专利群,巩固并壮大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基础是以市场为需求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经过长达8年的、系统的攻关研究及工业生产,该中心积极促进了专利技术与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和产业化生产的实现。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是阶梯式“专利群”,该中心自建成以来,不仅实现了“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还发挥着持续创新的作用,使中心呈阶梯式群状发展。
山西省现代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利,以一种衍生发展的方式持续发展。其中,滚切剪取得4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液压滚切剪,又取得2项发明专利;矫直机取得2 项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了全液压矫直机,又取得2 项发明专利;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项目,荣获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此基础上,大型化设备研究又取得了2项发明专利。可以看出,山西省现代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围绕一个核心项目(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两大核心产品(滚切剪和矫直机)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在开发出新的科研成果之后,以专利的形式进行自我保护,并将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及财政经费投入力度。人才是发展科技的基础条件之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平台。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将人才引进作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为稳定工程技术中心队伍,应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切实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校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相应的资金等支持,同时,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应切实地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引进优秀人才。
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工程中心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处于起步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资金主导、科研部门资金和技术入股的创业投资机制。此外,山西省应继续通过制定符合山西实际的科技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管理地方性法规,为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营造有力的法制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形成体系。应培育增强行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各工程技术中心要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好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类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为企业的相关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支持。同时,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在政府引导下,以适用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工程化成果扩散、辐射机制,不断地向行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逐步增强。
建立健全评价管理体系。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评价体系的建立重点应侧重持续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行业作用、对外开放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同时,开展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对于产业结合度紧,科技开发成效大,自我发展水平高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发挥产业技术源头,科技人才凝聚载体的作用,择优重点扶持冲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于发展不好、不能积极发挥作用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限期责令整改,连续考核不合格,撤销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资格。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概况以及政府相应的规范管理政策,阐述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西转型发展中的明显作用,分析了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地方政策,山西
中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篇2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产值 市场 对策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
1.体育产业的内涵。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体育事业被国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具体讲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各类产业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服装、器材、用品等的生产和经营,可称为“体育复合产业”。
2.体育产业的分类。第一,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供观赏的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服务。第三,为培养竞技运动人才而提供的各层次的运动训练服务,向社会提供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各种学习班等。第四,向某些慢性病患者或肢体损伤患者提供的运动处方、体育医疗康复手段等。
二、世界强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概况
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均在40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国外资本市场无不青睐体育产业,以美国体育产业为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体育产业概况
美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尤其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发展势头更加迅猛。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即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一般产业。至1988年,美国的体育产值就已超过石油、化工和汽车业,在全国各大行业排名榜上居第二十二位。据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统计,美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值在90年代中期已达1520亿美元,占GDP的2%,在各大行业排名榜中跃居第十一位,在一些州甚至跻身前3位。由此可见,美国的体育产业已步人稳健、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态势。
2.美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1)雄厚的经济财力为基础。美国的经济进人20世纪以来一直较稳定、高速发展,尤其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被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近年虽然新经济泡沫破裂,2001年遭遇“9.11”事件的打击,使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发展趋缓,但美国经济仍然无可争议地处于“老大”的位置。据资料统计显示,美国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8330亿美元,是名列第二的日本的两倍多,是排名第三的德国的5倍多,仅加州的总产值就超过了名列世界第五位的法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投资,使美国各种体育设施,无论是技术水准还是门类完备乃至人均占有率都属世界一流。另一方面,在经济极度低下的时期,人们自然只关注生存的问题,而当经济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追求体育休闲和锻炼身体。美国拥有近3亿人口,国民参与体育休闲和锻炼的人数是极为可观的。由于国民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不仅推动了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对体育运动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产生消费行为,激活了体育市场,得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使美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成功的商业运作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由于体育产业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美国人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它产生出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经过尤伯罗斯的运作,结果未花政府一分钱,却盈利3.4亿美元,即成功的一例。风靡全世界的NBA也是通过商业运作推向市场的。它在纽约大律师大卫·斯特恩运作下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其经营收人在1984年就达到了1.92亿美元。现在,NBA在商业运作下已创造出近50亿美元的高额利润。NBA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进入市场是关键。正是因为有了市场才有今天的NBA。篮球运动给NBA带来了巨大财富。市场给篮球运动带来了商机,篮球运动又为市场创造了财富,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离。同时NBA中的知名俱乐部也通过成功经营,从股票市场上吸纳了大笔资金,这庞大的财政收入使NBA不断扩张,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真正的产业。
(3)合理的经营手段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NBA自主的经营方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多种手段进行经营。主要方式有:门票经营、电视转播权经营、广告赞助经营、球员转会经营、球迷产品的经营。其中门票和电视转播权经营,占据重要位置。以2000-2001赛季为例,门票收入,占联盟总收入的40.6%,电视转播收入占36.9%。NBA以其高质量的比赛吸引了庞大的观众群,又通过多种的渠道销售相关产品.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成功的商业运作也是美国体育产业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的体育产业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与美国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差距较大,还处于十分稚嫩、不完善的阶段。目前,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I%~2%左右。但中国的体育产业前景很好,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产业。足球是我国最早步人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尽管在商业开发方面亚足联实行全面垄断,而组委会只能利用所剩不多的商务权开辟商源,球迷的着装、挥舞的旗帜、十强赛的宣传画册、秩序册,以及十强赛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賽、门票、街道灯箱等都成了商业广告的载体,最后广告收人达到600万元。在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目前能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企业首推首钢。2001年,首钢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动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I5辆彩车钢结构的制作。为增进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了解,首钢出资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中英文百科全书。首钢主要领导是北京奥申委中惟一来自企业的代表。首钢以篮球为中心迈出了走向体育产业化的决定性的一步。1988年,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北京首钢篮球队,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并很快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沈阳十强赛和首钢的成功经验充分向国人显示:体育产业在中国同样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2.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1)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般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还需要一系列特殊政策的支持。首先包括财政拨款,即国家向体育产业提供资金援助。第二是减免税收,即在一些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部分产业中,国家减免或免除其税收。第三是贷款,即国家对一些体育场馆、项目的开发和发展提供适量的贴息贷款。第四是土地征用,即国家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所需征用的土地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
(2)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化要加速发展,首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一些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有条件的项目实行职业俱乐部制,并应给予政策性措施。
(3)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开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饮食、体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
(4)对于事业型、经营型以及企业管理的单位,都要扩大业务活动和经营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待聘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以及从行政机关精减下来的人员从事体育产业的发展。
(5)对实行企业化经营,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编制,给予用人自主权。对体育部门的企事业单位都应扩大招聘范围,逐步建立辞退、辞职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和就业职工双项选择。
(5)对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单位,应扩大分配自主权,职工收入总额可参照政府关于企业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规定,在单位提出的工资总额中,有权自主决定分配。
(6)建立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制定体育行业的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发放经营许可证,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7)对竞赛用的运动器材及体育用品,制定其质量标准,进行检验。
(8)开发原有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还要有计划地投资建设多功能、多样化、适合群众活动的中、小型体育场地。
(9)体育运动商业化必然导致体育产业化,我国要想加快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对职业化运动员应有较好的训练条件、丰厚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象商品一样估价转卖,这就与其他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竞争性。
(10)及时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修改、完善现有体育政策法规,加快制定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法规,使我国体育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市场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0.7.1一9
[2]陶涛:从美国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2.(6)
[3]刘新卯:市场经济与现代体育[J].经济论坛,2004(6)
发展状况研究 篇3
为此,对本世纪初来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讨,尤为重要和必要。以下仅从来华研究生的发展规模、生源地、接受地、专业分布、资助状况等主要维度,剖析当前来华研究生教育基本状况,以期有新的研究发现。
一、世纪初来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
2000年以来,全国来华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日益加快(见图1)。从2000年接受规模3251人,到2011年增至30376人,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22.7%,与同期来华学历生增长率(22.0%)相当,略低于来华本科生增长率(23.5%);近5年来华研究生增长速度加快,年均增幅达29.8%,每年净增4400余人。此前(2001-2006年),年均增幅为16.9%,年均净增长仅1000余人。
从两类研究生的发展状况来看,来华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研)总体规模大于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研),发展速度也快于博士研究生。2000-2011年,硕研总规模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73.3%,博研仅占总数的26.7%,硕研是博研的2.7倍。从增长的速度看,硕研年均增幅为24.3%,年均净增长1900余人;博研年均增幅为18.9%,年均净增长500余人。可见,硕研增幅要多于博研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多增加1400余人(1)。
从学历生类别来看,2000-2010年,来华本科生规模占绝对优势,约占来华学历生总数的七到八成(年均为78%),次之是硕士研究生(约占13%),再次是博士研究生(约占6%),最少的是专科生(约占2%)。由此可知,作为高层次的硕博士研究生规模之和仅占来华学历生总数的19%,而本专科生规模则占总数的80%以上。因近几年来华本科生增长率一直高于研究生,故这种二八分成的学历生格局在未来若干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动。
与当今世界留学生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来华研究生规模还比较小。2010年,只有24866人,而同年日本近4万、美国27万多、英国则在2004年已超过31万;从研究生占外国学历生比例看,2010年来华研究生仅占23.1%、日本占28.0%、美国占48.5%,英国更高,在2004年已达52.0%(见表1)。但我国在增长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2000-2011年,年均增幅达22.7%,远远高于同期美国、日本等国家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教育规模上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相对落后的局面也将逐步得到改变。
资料来源:美国数据来自http://www.iie.org/en/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英国数据来自http://www.ukcisa.org.uk/;日本数据来自http://www.jasso.go.jp/statistics/index.html;中国数据来自http://www.cafsa.org.cn/。
二、世纪初来华研究生的生源地
分析来华研究生生源地可以从洲别和国别两个角度进行探讨。在洲别分布上,2000年以来,五大洲来华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长,但在增长速度和规模上有所差别。以2001、2005、2009和2010年统计数据之和为例(2),亚洲由2570人(2001年),增至15388人(2010年),增长了6倍,净增加12818人,占五大洲来华研究生总数的67.1%;非洲由724人,增至4330人,增长了6倍,净增加3606人,占总数的17.5%;欧洲由97人,增至2901人,增长了30倍,净增加2804人,占总数的7.4%;美洲由143人,增至1964人,增长了14倍,净增加1821人,占总数的7.0%;大洋洲增长了8倍,净增加246人,占总数的1.1%。以上可见,从研究生总规模看(见图2),亚洲最大,次之是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从净增人数看,与上述排序相同,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最快的是欧洲(245.4%),次之顺序为美洲(166.7%)、大洋洲(113.4%)、非洲(101.9%)和亚洲(86.8%)。
从生源国别看,来华研究生国别分布日益多样化。从2001年的126个国家和地区增至2010年的173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五大洲。总体看,绝大多数国家来华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生源地相对集中在中国周边国家这一基本格局长期保持未变。以2003、2005、2007和2010年为例(见表2),在规模前十名国家中,除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外,都是我国周边国家。且这些国家来华研究生之和占当年来华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6%(2003年)、63.0%(2005年)、58.0%(2007年)、54.0%(2010年)。此数据表明,当前来华研究生生源地比较集中,有半数以上来自亚洲周边少数国家,但这种相对集聚的生源格局随着来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壮大,日益呈现分散化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03、2005、2007、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23、28、30、41页。
从规模前十名国家看,2003-2010年韩国来华研究生数量一直最多,2010年增至4110人。同年,来自越南(2643人)、泰国(1247人)、蒙古(982人)等国家研究生都在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日本来华研究生增长速度比较缓慢,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以外的美国和俄罗斯近几年来华研究生增长很快,美国从2003年的116人增长到2010年的951人,进入第五名;我国近邻俄罗斯2010年也跃入前七名,达826人。
以上研究表明,来华研究生的生源地具有近邻性特点。这与美、日等国家生源地特点基本相似。2010年(1),美国国际学生规模为723277人,从洲别分布看,亚洲占总数的63.9%,其次分别是美洲(22.8%)、欧洲(11.7%)、非洲和大洋洲。亚洲与美国隔海相望,堪比近邻,故赴美留学人员多年来一直高居榜首;从国别(地区)看,规模前10名国家和地区留学生之和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65.2%,其分别是中国(21.8%)、印度(14.4%)、韩国(10.1%)、加拿大(3.8%)、台湾(3.4%)、沙特(3.1%)、日本(2.9%)、越南(2.1%)、墨西哥(1.9%)和土耳其(1.7%)。其中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占总数的57.8%。显然,美国外国留学生生源地主要集聚在亚洲少数国家。同年,日本外国留学生更加集中于亚洲(占总数的92.4%),余次分别是欧洲(3.1%)、美洲(2.6%)、非洲和大洋洲。规模前5名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60.8%)、韩国(14.2%)、台湾(3.7%)、越南(2.5%)、马来西亚(1.7%,同等规模还有泰国和美国),上述国家留学生之和占日本外国留学生总数的86.6%(2)。可见,日本生源地近邻性特点比美国和中国更加凸显。
三、世纪初来华研究生的接受地
受来华留学生政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影响,建国以来来华研究生的接受地一直高度集中在我国京、沪等大城市和国家重点院校。以下从接受研究生的省市(直辖市)和接受院校两类接受地,对留学生在国内区域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以年度接受研究生超过100名的院校为统计单位,对全国各省市接受规模进行排序,取其前五名形成如下表格(见表3)。以2003、2005、2007、2010年为例,北京、上海、湖北等5省市接受规模分别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47.0%、46.8%、51.5%和50.1%,这些比例接近总数的一半。这表明当前来华研究生主要集中于少数省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接受规模遥遥领先,两者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34.9%,接受院校(100名以上)占总数的66.5%。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03、2005、2007、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25、30、32、47页。
事实上,来华研究生不仅集聚在少数大城市,也相对集中在少数国家重点院校。以2003-2010年接受研究生规模前10名院校为例(见表4),除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外,其余院校都是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且招收规模都在逐年快速增长,其中清华、北大和复旦等名牌院校来华研究生规模一直名列前茅。据统计,年度前10名院校接受规模之和约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31.8%,其中2003、2005、2007、2010年分别为36.1%、33.4%、31.3%和26.5%。由此也能发现另一种发展趋势,即前10名院校的接受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国内其他院校近年来总体接受规模增长速度更快些。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03、2005、2007、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25、29、31、45页。
以上可见,来华研究生接受地具有集聚特点。这与美、日等国家也基本相似。2010-2011学年,美国国际学生主要聚集在纽约、马萨诸塞、得克萨斯、伊利诺伊、加尼弗尼亚、密西根、印第安纳、明尼苏达和宾夕法尼亚等十多个洲,各洲留学生规模相差不大,比较均衡;留学生规模居前25名院校主要包括南加州大学、伊利诺州立大学(香槟)、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其规模之和仅占当年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0.0%,院校分布也比较均衡(1)。与之相比,2010年日本外国留学生区域分布较为失衡,关东地区留学生占总数高达48.0%,余次是近畿(17.4%)、九州(12.7%)和中部(11.2%)等。在院校分布上,规模居前10名大学(包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九州大学、筑波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等)之和仅占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5.0%,其中数量最大的是早稻田大学(3568人)(2)。这说明日本外国留学生院校分布比中国要均衡一些。
四、世纪初来华研究生的专业分布
关于来华研究生专业分布统计口径,近年来基本形成了13大类(见表5)。以2001-2010年为例,留学生规模进入过前5名的专业包括文学、工科、管理、经济、法学、中医、汉语言等。其中,文学和工科专业排名稳居前3位;管理专业增幅最大,从2001年第8名,上升至2010年的第1名;中医专业排名逐年下降,2010年降至第8名,汉语言专业经历多年下跌后,又升至第5名。规模久居最后3名的专业主要有哲学、农科、教育和历史等,这些专业规模占总数比例一直在4%以内。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01、2005、2007、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23、32、34、49页
按照传统的文理科大类划分,2001、2005、2007和2010年,理科(理、工、农、医科)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2.1%、42.6%、39.1%、34.6%。此数据显示,理科所占比例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而文科比例则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科专业(管理、经济和法律)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1、2005、2007和2010年3者之和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0.5%、27.0%、35.4%和36.1%;而理科类专业中的医科、理科和农科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主要还是靠国家奖学金的拉动。
有研究表明,自费和奖学金来华研究生所学习的专业有一定差异[3]。以2007年为例,自费研究生规模居前10名专业是管理、文学、中医、法律、工科、经济、汉语言、西医、艺术、理科和历史;而奖学金研究生规模前10名分别是工科、管理、西医、法律、经济、理科、文学、农科、汉语言和中医。不难看出,在自费生中,管理、文学、中医、法律等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经贸类专业规模较大,其中管理专业规模占自费生总数的16.6%。在奖学金生中,工科、管理、西医等专业规模较大,其中工科奖学金生占当年奖学金研究生总数的23.3%。总体看来,工科、西医、理科和农科等专业奖学金研究生约占该类专业总规模的60%;人文社科类专业奖学金生约占该类专业规模的30%以下。
在外国研究生专业分布上,我国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2005-2006学年美国博研规模居前三名的专业分别是工程学、商业与管理、物理与生命科学,硕研规模排名前3位的专业是商业与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概观之,关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科技领域等专业,如商业与管理、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社会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都受到外国研究生的青睐[4]。2010年,日本各类外国留学生专业规模居前5名分别是社会科学(占总数38.6%)、人文科学(23.7%)、工学(15.9%)、艺术(3.2%)和教育(2.4%),该五者之和占留学生总数的83.8%。其中前三者之和占总数的78.2%。可见,日本外国留学生高度集聚在社科、人文和工学三个学科,而人文社科类(含艺术、教育、家政等)规模约占总数70%以上,理工科类约占20%。显然,这种专业结构分布不够均衡,与日本作为工业化强国地位也不一致。
五、来华研究生的资助状况
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来华研究生资助力度。2000-2010年(1),来华奖学金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4.3%,高于同期来华研究生增长率22.7%,由此导致来华奖学金生比例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奖学金研究生比例已增至43.8%。尽管如此,自费生规模仍然占来华研究生主体,年均占研究生总数60.7%。奖学金研究生占奖学金学历生和奖学金生的比例,都在稳步快速上升,前者由42.7%升至58.7%,后者由24.2%升至48.7%(见表6)。显然,当前国家奖学金名额的分配倾向资助来华研究生类别。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01、2003、2005、2007、2009、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122、126、146、114、185、194页。
从2000-2010年,来华奖学金研究生增加了17028名。若把来华留学生粗略分为三大类别——研究生、本科生和非学历生(2)(见图3),统计分析表明,来华研究生类别增长率最快,由2000年占奖学金生总数的24%(1300名),升至2010年占总数的49%(10902名);本科生增长率经过小幅下降后升至34%(2010年),奖学金本科生增至5917名;非学历生呈现负增长,由2000年占奖学金生总数的43%,降到2010年的17%,奖学金生仅增加1509名。以上数据也说明,2000年以来,国家奖学金资助重点倾斜来华研究生,而非学历和本科奖学金生名额遭到压缩。
从奖学金研究生洲别分布看(见图4),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研究生获得中国奖学金资助的总名额位居前3名,其中,亚洲和非洲奖学金研究生规模一直稳居榜首;2005年以来欧洲奖学金研究生数量在快速增长。以2001、2003、2005、2009和2010年统计数据之和为例(3),来自亚洲奖学金研究生占全国奖学金研究生总数的52.7%,非洲占32.6%,其次分别是欧洲(8.5%)、美洲(5.4%)和大洋洲(0.7%)。这种奖学金研究生洲别分布状况与来华研究生总量的洲别分布基本一致。但从奖学金研究生占各洲研究生总量来看,非洲比例最高,占该洲研究生总数的78.4%,次之是欧洲(39.3%)、亚洲(34.1%)、美洲(29.6%)和大洋洲(28.2%)。由此可见,在当前非洲来华研究生中,奖学金研究生占总数的七到八成;而其他各洲自费研究生规模已占总量的半数以上。这表明非洲来华研究生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奖学金的拉动,而其他各洲来华研究生规模扩张则得益于自费研究生的快速增加。
从奖学金研究生国别分布看,2010年(1)规模居前10名国家分别是越南(946名)、韩国(757名)、蒙古(718名)、巴基斯坦(559名)、俄罗斯(537名)、泰国(450名)、尼泊尔(335名)、日本(296名)、老挝(295名)和也门(191名)。除尼泊尔、老挝和也门外,其他7国来华研究生人数在2010年也位居前10名(表2)。但上述7国来华奖金研究生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差异较大:奖学金研究生数量超过总量一半的国家有4个,分别是蒙古(73.1%)、俄罗斯(65.0%)、巴基斯坦(60.4%)和日本(53.7%);其余3国分别是泰国(36.1%)、越南(35.8%)和韩国(18.4%),3者奖学金研究生比例皆低于40%。这说明前4国来华研究生规模扩大归功于中国奖学金的拉动,而后3国则依靠自费研究生的快速增加。
从奖学金研究生接受地分布看(2),北京、湖北和上海3个省市奖金研究生规模位居前3名,其中北京市规模自2001年来一直稳居榜首,湖北省奖金研究生在2005后快速增长,已超过上海市(见图5)。吉林省奖学金研究生规模长期小于江苏省,但2007年后逐步超过江苏省,跨入第4名。近10年,北京、湖北、上海和江苏等地区来华研究生规模一直稳居前4名,但其奖学金研究生占本地来华研究生总数比例有较大差异。其中,湖北省最高,奖学金研究生高达70.7%,次之分别是江苏(34.5%)、上海(33.2%)和北京(31.6%)。显然,湖北省来华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国家奖学金拉动密切相关,而其他3个省市规模增长则主要依靠自费来华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从奖学金研究生院校分布看,2010年规模居前10名的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470名)、吉林大学(386名)、清华大学(290名)、武汉理工大学(249名)、厦门大学(231名)、武汉大学(229名)等(表7)。以上院校奖学金研究生比例总体较高,均值为65.6%,其中湖南大学(90.7%)、武汉理工大学(88.0%)、中南大学(83.4%)等,奖学金研究生比例都在80%以上。与之相比,清华、北大等院校奖学金研究生比例不足30%,这意味着该类院校对自费研究生有较大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司编《2010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第45、237-244页。
从自费研究生院校分布看,对外经贸大学(85.9%)、复旦大学(76.6%)、北京大学(74.7%)等文科类院校自费研究生比例较高,接受规模较大,而理工科类院校自费研究生比例则较低。统计表明,无论是奖学金研究生还是自费研究生,国家重点院校都是接受来华研究生的主体。在2010年,表7中规模最大的10所院校接受的来华研究生之和占全国来华研究生总量的26.5%,奖学金研究生之和占当年全国来华奖学金研究生总名额的25.1%。因此,国家重点大学已经成为今后扩大来华研究生规模的主阵地。
六、发展来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对策
以上统计表明,来华研究生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总体规模不大,但增长速度较快;生源地和接受地有集聚现象,但趋于分散;专业结构中文科留学生数量占主体,理工类专业优势有待发挥;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占奖学金生比例较高,占4成以上。从国际学生流动趋势来看,外国研究生选择留学目的国家时主要考虑的是拟留学国家经济发达程度、高校学科优势、资助力度以及地缘文化相似性等因素。鉴于此,可采取如下基本对策发展来华研究生教育:
(一)积极发展来华本科生教育
大力发展来华本科生教育,能为来华研究生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生源。因为从教育层次看,“高一级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低一级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5]。新世纪以来,来华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但规模不同,本科生是研究生的3-4倍,约占学历生总数80%;在增长速度上,本科生快于研究生(约3%)。这要求把来华本科生教育作为来华学历教育的工作重心。随着来华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能提高来华本科生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同度,激发其继续在华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初期,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也主要是本科生层次,研究生规模一般比较小。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长,研究生规模才逐步扩大。据统计,美国和日本1960-2001年间[6],外国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使两者规模逐步缩小。1960年,美国的留学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是1∶2.0,日本两者之比是1∶7.0。到2001年,美国的留学研究生超过本科生规模,两者之比是1∶0.9;日本研究生仍然小于本科生,两者之比为1∶1.4。到2010年,美国的留学研究生数量增加到42.4万人,本科生只有34万人,两者之比为1∶0.8;日本研究生数量依旧少于本科生,两者之比为1∶1.8(研究生3.9万人,本科生7万余人)。
实践表明,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来华研究生和本科生之比为1∶3.3(研究生为24866人,本科生为81388人)。其中,自费留学研究生占来华研究生总数56.2%,而自费的留学本科生高达90.6%,这说明来华本科生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竞争优势凸显。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来华本科生教育,使其成为来华研究生的重要生源基地。
(二)完善来华奖学金管理制度
研究表明,奖助学金制度对吸引外国留学生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等留学生教育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2010-2011学年,获得美国大学资助的外国留学生为165544名,占全体留学生的22.9%;获美国个人资助的有0.8%;获美国政府资助的仅有4219名,占全体的0.6%[7]。这表明美国大学已成为向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主要渠道,且奖学金名额多,参与资助的主体也多。在中国,国家奖学金是来华留学奖学金的最主要类别,其他类别奖学金名额很少。2010年国家奖学金总人数为22390人,仅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8.4%,而其他类别奖学金人数占留学生总数不足1%。其中,国家奖学金研究生10902名,约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43.8%。这种倾斜性资助是推动当前来华研究生规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后,要想利用奖学金资助途径来扩大来华研究生规模,必须积极鼓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和个人,为外国学生提供更多的来华研究生奖学金。目前北京、上海、云南等地方政府已设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重点资助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北大、清华、复旦、华中师大等)也开始设立院校奖学金,以扩大本校来华研究生规模。笔者认为,国家在加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积极推动设立校级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设立来华留学生专项奖学金,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奖学金体系,以吸引更多的国外优质生源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
(三)发挥学科优势,扩大接受规模
外国研究生比较关注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因为“学科建设是学校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是出高质量人才、高水平成果的基地”[8]。近年来,美国高校利用自身商业与管理、理工科等专业优势,日本则利用其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研究生。因此,我国有必要从学科专业优势的角度,探究来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道:
其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学、汉语言、中医、中国艺术等富有中国文化特色专业的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该类专业具有显著、甚至是绝对竞争优势。近10余年,该类专业接受来华研究生占来华研究生总数30%以上。
其二,要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经济、法学等经贸类学科专业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该类专业近年来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从2001年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18.5%,猛增至2010年的36.4%,预示着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
其三,积极发挥我国工科、西医、理科等专业的相对优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理工科类专业有一定差距,但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尤其是那些正在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相比,我国该类专业有比较优势。
因此,今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会成为我国招收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地。据统计,近10年理工科专业奖学金研究生约占来华研究生总数60%以上,这说明我国理工科专业竞争优势有待发挥。但随着奖学金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理工科专业及课程进一步国际化,将会有越来越多自费研究生来华深造。
(四)以周边国家为主要生源地,以重点大学为主要接受地
从生源地看,当前来华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我国周边国家,其中亚洲约占来华研究生总数的67%,非洲占18%。在生源国别上,留学生规模靠前的也大多数是我国周边的韩国、越南、泰国、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在来华研究生招生时,应当以亚洲及周边发展中国家为生源重点,从而降低招生成本。
从接受院校类型看,国家重点院校接受的来华研究生数量一直占主体地位。据统计,2004年上海市9所国家重点院校接受的长期生占该市长期生总数的87.3%。其中,4所“985工程”院校(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和华东师大)接受规模占总数的60%;5所“211工程”院校(华东理工、东华、上海财大、上外和上大)仅占27.3%。而其他13所院校仅占12.7%[9]。可见,重点大学已经成为接受来华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主阵地。从全国来看,清华、北大、复旦、对外经贸、华中科大等名牌大学的来华研究生规模,一直遥遥领先。究其原因,重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教学研究机构。进入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受到现有条件下最好的培养,占有了中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因此,我国重点大学备受国际学生青睐,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龙头。
(五)扩大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
汉语言是被外国留学生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已成为外国研究生进入中国高校学习的一道语言壁垒。为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尝试用外语授课方式来培养来华研究生。1989年,我国首次从巴基斯坦等国招收直接用英语授课的博士生;1990年,国家教委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招收252名用全外语(主要是英语)授课方式培养的来华研究生[10]。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改革适应了国际留学生教育发展形势需要,受到了派遣国政府和留学生本人的普遍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来华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其后颁布的《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试行办法》(1992年)明确指出:“用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留学研究生的论文可用外语撰写和答辩。”[11]这标志着以外语授课方式培养来华研究生的做法有了制度保障。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要“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12],这为高校进一步扩大外语授课范围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几年,我国在西医、工科以及经贸类专业,都积极采用全英文教学方式培养来华研究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当然,实施这种全外语授课方式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需要高校一手重点抓好现有学科骨干教师进修培养,一手抓好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随着大量外语授课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高校中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范围逐步扩大,将能吸引越来越多母语非汉语或汉语基础较差的外国研究生来华深造。
(程家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范海洲,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陈松林,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董美英,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71)
摘要:大力发展来华研究生教育是提高留学生教育层次的主要抓手。新世纪以来,来华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体现在发展规模、生源地、接受地、专业分布、经费资助等诸多方面。通过历史与国际比较,可以总结当前来华研究生教育基本特点,寻求科学发展对策,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来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教育结构,基本特点,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17.html.
[2]国家教委.关于1990至1991学年度招收来华留学生工作的通知[M]//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42.
[3]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2008)[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4]孙冬梅,柴小娜.高等教育阶段留学生学科分布的中美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8(01):86-89.
[5]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6]于富增.当前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问题[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2(02):2-5.
[7]IIE.International Students:Primary Source of Funding[EB/OL].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Leading-Places-of-Origin/2009-11.
[8]吴松,沈紫金,等.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54.
[9]程家福.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结构研究(1950-200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28.
[11]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4.
大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docx 篇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申请入党、成为积极分子接受党课的洗礼以及成为预备党员直至转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在这几个阶段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党员是优秀的学生骨干的同时,也发现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数量的发展却没有呈现一个正比的关系,而是学生党员的质量是略微滞后于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的。
以下内容,本文将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存在问题方面探讨,但作为个人并不否定学生党员中的优质性以及比之普通群众所发挥的带头作用。
就党员的起初阶段发展形式来看,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班级投票制的形式,什么样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党员的标准,可以发展入党,经验中学生的入党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学习成绩好;第二是学生干部.为集体所作贡献比较多;第三是在纪律方面表现优秀;第四,人际关系良好。把以上四点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这些表现作为主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他们表现往往很突出,但是也容易出现一旦成为党员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马上松懈下来的情况。或者在少数高校里党员的推荐仍采取班委推荐的形式,但由于处于党员推优的最底层,被关注的可能性就很是渺小,采取这种方法就使得党员的推荐过程中可能存在微小的“裙带关系”以及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系亲疏的影响,使得在进入党组织之前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就大学生自身入党动机来看,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使党组织对其个人的考察难度逐渐加大,同时也就使党组织在发展中,战斗力逐步下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日益发展与观念的开放,各种价值观念也快速涌现,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撞益激烈,个人的价值倾向也将直接影响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一部分同学弱化甚至失去了对事物和价值观念的常规判断能力,加上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入党上的一个不良倾向就是在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由原来的荣誉型、报恩型、冲动型和从众型发展到了功利型,认为入了党可以凭一张党票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升官发财,可以搞特殊化,可以谋取私利,可以捞取钱财,可以„„如此等。总之,不
少大学生已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而其在加入党组织队伍中之后,在党组织理论、政治修养方面严重不足,缺乏本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党建思想的感触。
再者,就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预备党员的考察来说,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培养考察范围上局限性较大,从侧面就给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后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加大,发展数量大幅增加,党员发展及考察工作难度随之增大。另外,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地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但考试成绩排名和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与思想信仰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因此导致考察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要么由细节问题决定考核结果,要么大而化之,难以落实到实处。
最后,从长期党组织建设的发展中,我们似乎也有此种体会,学生党员队伍虽然逐年庞大,但较之广大群众相比,高校大学生的党员作用不甚明显。在学校中,大学生党员经常被埋没于广大学生当中,虽在党组织的建设以及数量方面得到充给,但在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作用,略显微薄。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虽有考验,但令其深入具体活动中的实践具体党性锻炼却不甚明显。
上述种种,足以说明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如何建立学生党员发展之路的高效运行,提高党的战斗力以及党组织的活力尤为重要。针对此类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健全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控制体系。
1.针对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东西,可塑性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应注重培养教育,为党员质量提供思想保证。
A 开展入学“主题教育”。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因着力抓启发性教育,由“坐等上门,变主动登门”。在培养教育工作中紧紧抓住“三早”,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在新生入学后,由辅导员在班上进行教育,讲一些党的基础知识,对新生进行积极引导,利用班级课上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积极地在同学中进行宣传,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B 组织党组织内部成员学习党章。党章是为实现党的纲领所制定的根本法规,是党赖以建立的准则,是党的思想的结晶。学生的入党思想基础一定要紧紧围绕抓住党章这一根本。因此,每学期开学,党支部都要向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
子和预备党员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并作为发展党员和教育管理党员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提出坚持一个信仰即信仰马列主义的口号,同时要求积极分子写心得和思想汇报,并把思想汇报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发展党员的一个考察细节。我们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学习党章,掌握基础知识,为培养积极分子打下基础。
C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一则是在革命活动纪念日或重大活动纪念日进行演讲、征文、歌咏比赛,瞻仰烈士陵园、知识竞赛、观看电教片等,使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对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组织其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政治觉悟,增加知识和才干,逐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新的飞跃。
D 定期开展党课学习班。为了让有入党意愿的同学了解党的有关知识,了解党的历史,关注时事,使他们能走近党,了解党,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同时也有助于预备党员和党员增强党性。每个月一次的常规活动,学习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结合时政,全部由党员或预备党员授课,不仅对听课的同学,对授课的同学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2.健全党组织基层服务组织,为学生党员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A 着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合战斗力。在党组织的建设中,加强党组织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吸收有能力,优秀的学生党员,虽然组织机构庞大,但党员质量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党组织的选建中,要切实做好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挂钩与联系,使组织能够办实事,为学生党员提供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B加强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建水平。从党组织队伍的选拔中,我们知道,党员的推荐制受到很大程度上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组织的发展中,克服其中的推荐的生疏关系就需要更多的参与,以及评选者的公正、公平。加强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监督制度以及学生干部的素质建设,是选拔优质学生党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党员发展走向壮大的重中之重。
3.健全规章制度,为确保党员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一个组织,在思想上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既然是组织,就应确立明确的规
章制度,以确保组织成员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奖惩实施性。党组织队伍是学生党员 发展壮大的结果,形成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学生党员严明的纪律性,规范化,使党组织走向制度化的管理。
旋耕机发展应用状况研究 篇5
关键词:旋耕机;种类;推广;性能;整地质量
中图分类号:S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37-02
旋耕机又名旋转耕耘机,是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驱动型土壤耕作的机械,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旋耕机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的特点,一次作业即可使土壤达到待播状态。为增强旋耕机的耕作效果,许多国家在旋耕机上加装各种附加装置。目前,旋耕机在我国农业中广泛应用,在南方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作业及北方水稻生产、旱地灭茬整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旋耕机的分类
目前,旋耕机的形式多样。按刀轴的位置,旋耕机可分为卧式、立式和斜置式,其中卧式旋耕机使用较为普遍。旋耕机的分类方式及特点见表1。
2 旋耕机国内外发展状况
2.1 国外
150多年前,英、美等国发明了一种由3~4 kW内燃机驱动的机械,用于庭园耕作,这就是旋耕机的最初雏形。L型旋耕刀的成功研制,使旋耕机真正进入大田作业。20世纪初,日本成功研制出适于当地水田耕作的弯刀,解决了刀齿和刀轴的缠草问题。此后,伴随着突破性技术革新,旋耕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致力于旋耕技术及机具研究,并取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等国家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上广泛应用小型旋耕机械;德国将旋耕播种技术用于大面积谷物生产;美国采用旋耕和松土联合耕作替代桦犁耕翻。近年来,为改善深层土壤透气性,满足薯类、根茎类作物栽培需要,国外开发研制了间隔窄幅深耕旋耕机和全幅深耕旋耕机。
2.2 国内
我国对旋耕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研制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此后研制出与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70年代初,我国研制了与各类拖拉机配套的系列旋耕机,并在北方平原旱田大面积推广应用。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与轮式及履带式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90年代以来,国内研制出一批旋耕复式或联合作业机具。系列旋耕机采用新型旋耕刀,速度参数合理,具有幅宽和复式作业功能,且可组装成多种机型,能够满足不同的用途与农艺要求。新型的自走式驱动型旋耕机,能在不同条件及不同土壤中作业,一次进地可完成多项作业,且作业时不需要牵引功率,减少了功率消耗,更加节能环保。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水田旋耕埋草机具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机耕船配套的旋耕埋草机不仅适用于一般水田,还适用于深泥脚水田,是水田作业的新型适用机具。
随着我国温室技术的发展,农村大棚耕作面积日益增大,适于大棚内作业的小型旋耕机械成为研究新重点。小型旋耕机省时、省力、操作方便,耕后土壤细碎,能使农家肥与土壤混合均匀。现有的小型旋耕机多为一机多用,可进行旋耕、碎土、犁地、开沟、喷药、排灌、培土等多种作业,在设施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深旋耕机在我国应用还比较少,相关理论及技术还有待进行一步研究和发展,但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深耕旋耕机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重要的整地机械。
3 影响旋耕机性能的因素
旋耕机在整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耕层浅,易形成犁底层,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土壤翘空不实部分整地质量差,土壤孔隙度大,保肥保水保温性能差;深翻入土效果差,影响施肥、播种等农艺措施的实施。目前,旋耕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整机消耗功率较大;旋耕刀轴缠草严重;旋耕刀片排列问题。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旋耕机作业质量和功耗的主要因素有:旋耕刀齿和旋耕刀的排列、刀辊转速和机组前进速度、耕深、切土进距、滚筒直径及切土角等。
旋耕刀是旋耕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刀片的形状和参数对旋耕机的工作质量和功率消耗影响很大,为确保耕作质量,合理的刀片排列及其正确使用、调整十分重要。直角刀刚性好、刀身宽,适用于土质较硬、杂草不多的旱地;凿形刀刃口窄,适于在较疏松的土壤里作业。Ⅰ型弯刀主要用于水田和旱田耕作;Ⅱ型弯刀适于在水田绿肥、稻茬、麦茬较多的田块耕作。为使旋耕机在工作时不产生漏耕和堵塞、刀轴受力均匀、耕后地表平整,刀片在刀轴上的排列应满足一定要求。常用的刀齿排列方式有双线单向螺旋排列、人字形或V字形排列和多区段排列。
4 结语
旋耕机切土、碎土能力强,一次旋耕能够达到犁耙作业几次才能達到的效果,且旋耕后的地表平整、松软,更能满足精耕细作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技术必将在旋耕机上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旋耕机得到空前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研究 篇6
一、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迅速,总量规模扩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年末,我国小微企业①达到785万家,与2008年相比,增加300多万家,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到95.6%。其中,2009—2013年新开业小微企业合计达到449万家,占全部小微企业的57.2%。2013年年末,我国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729.7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50.6%。其中,2009—2013年新开业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964.6万人,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40.5%。分年份看,新开业小微企业规模逐年增加,占当年全部新开业企业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结果表明,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多数为私营企业
2009年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简政放权,逐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企业,并逐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私营和混合所有制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私营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达到545.5万家和8918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9.5%和60.5%;有限责任公司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39.3万家和3152.2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17.7%和21.4%。
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国有、集体小微企业分别为9.5万家和12.1万家,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的1.2%和5%;国有、集体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82.5万人和329.7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2.6%和2.2%(见表1)。
(三)趋势向服务业领域集中,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
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分布在服务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达到518.6万家和14729.7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6.1%和38.4%。其中,2009—2013年新开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323.7万家和5964.6万人,分别占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72.1%和49.4%,分别比全部小微企业相应比重提高6个和1 1个百分点。从开业年份看,新开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均逐年增加,其占当年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小微企业呈现出逐渐向服务业领域集中的趋势。
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分布在制造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219.1万家和6877.1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27.9%和46.7%。其中,2009-2013年新开业制造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01.7万家和2422.5万人,分别占全部新开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22.7%和40.6%,比全部小微企业相应比重下降了5.2个和6.1个百分点。从开业年份看,新开业制造业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其占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四)主要布局在东部,中部地区逐步加速
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布局在东部地区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达到485.4万家和8446.8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1.8%和57.3%。其中,2009—2013年东部地区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271.7万家和3297.1万人,分别占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0.5%和55.3%,分别比全部小微企业相应比重下降1.3个和2个百分点。从开业年份看,2009年以来,东部地区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占当年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比重虽均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单位数维持在6成左右,从业人员维持在55%左右。
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全部小微企业中,布局在中部地区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34.9万家、3052.8万人,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17.2%和20.7%。其中,2009—2013年中部地区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80.5万家和1350.6万人,分别占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17.9%和22.6%,分别比全部小微企业相应比重提高0.7个和1.9个百分点。从开业年份看,2009年以来,我国中部地区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占当年全部新开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比重虽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二、小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一)扩大了社会就业
2008—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由21889.4万人扩大到29123万人,增加7233.6万人,增长33%。期间,新开业小微企业吸纳5964.6万人,对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长的贡献达到82.5%,拉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长27.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2013年年末,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6729.3万、5790万、4736.9万和1866.7万人,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4035.7万、1644.8万、1390.6万和184万人,分别增长31.8%、39.7%、41.6%和10.9%。其中,新开业小微企业分别吸纳3297.1万、1350.6万、985.9万和331万人,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长的贡献分别为81.7%、82.1%、70.9%和179.9%,分别拉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长26个、32.6个、29.5个和19.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对东北地区就业人员增长的贡献最高,不仅抵消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造成的老企业就业人员规模缩减的影响,而且保持了东北地区就业人员规模的稳步扩大,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丰富了群众生活
与生活相关的服务领域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活跃了商品交易市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截至2013年年末,在我国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272.9万家和2224万人,分别占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97.5%和67.5%。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78.4万家和945.3万人,分别占全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单位数与从业人员的99.5%和80.1%。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8.9万家和425万人,分别占全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数与从业人员的96.3%和62.2%。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17万家和175.4万人,分别占全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单位数与从业人员的98.5%和66.7%。
(三)优化了产业结构
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3年年末,我国第三产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占全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66.4%和33.8%,与2008年相比,分别提高10.8个和5.7个百分点。其中,2009—2013年新开业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323.7万家和2945.4万人,分别占全部新开业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72.1%和49.4%,分别比全部企业相应比重提高了5.7个和15.6个百分点。从年份看,2009—2013年,新开业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占当年新开业企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比重,均明显高于全部企业相应比重,且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对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促进了经济增长
2008—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企业由496万家扩大到820.8万家,增加了324.8万家,增长65.5%。期间,新开业小微企业449万家,对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的贡献达到138.2%,拉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90.5个百分点,不仅抵消了企业关闭破产影响,而且还保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8.1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123.9万亿元,增长118.9%,翻了一番多。其中,2008—2013年期间新开业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万亿元,对第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为21.7%,拉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8个百分点。2013年年末,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466.8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259万亿元,增长124.6%。其中,2008—2013年新开业小微企业资产总计50万亿元,对第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增长的贡献为19.3%,拉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增长24.1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在看到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死亡率高。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关闭破产小微企业16.8万家,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8.8%。其中,关闭破产微型企业15.8万家,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2.9%。按照OECD推荐的企业仿生化指标测算,我国小微企业死亡率达到2.3%,分别是大型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其中,微型企业死亡率达到2.9%,分别是大中小型企业死亡率的29.9倍、8.7倍和5.5倍。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死亡率较高,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现象。
二是平均寿命短。
据测算,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关闭破产小微企业累计生存年限为115.9万年,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不足大型企业平均寿命的1/3,仅相当于中型企业平均寿命的60.2%。其中,关闭破产微型企业累计生存年限为105.6万年,平均寿命为6.7年,仅分别相当于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平均寿命的31.5%、59.3%和81.7%。从年限看,5年内关闭破产的小微企业占51.5%。其中,微型企业占51.7%。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与企业平均寿命成反比,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平均寿命较短。
三是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资产总计达到138.3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1.8万亿元,全年资金产值率为59.1%,分别比大型、中型企业低34.2个和21.3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资金产值率为26.2%,不足大型企业资金产值率的30%,仅分别相当于中型、小型企业的32.5%和32.6%。2013年,小微企业全年人均实现营业收入55.5万元,不足大型企业的1/2,比中型企业低32.6万元。其中,微型企业全年人均营业收入30.3万元,不足大型企业人均营业收入的1/3,仅分别相当于中型、小型企业的34.4%和45.2%。
从中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偏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偏弱。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等形势下,必须加大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工作力度。
首先,要抓好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小微企业发展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对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继续保持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能够全面落实到位。要加大对各地区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做好小微企业工作的信心。
其次,要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
要加大面向小微企业的培训工作,提高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并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帮助小微企业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和潜在创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并鼓励大众创业,提高小微企业成功率和成活率。同时,要加快小微企业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强化对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鼓励小微企业采取抱团方式“走出去”,支持并引导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受教育者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德国、日本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创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小微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主要布局在东部和服务业领域,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人口、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效益低、寿命短和死亡率高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田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俊峰.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2(9).
[4]王磊.美日德三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国外经济管理,2006(4).
[5]来玉申.美日韩及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模式和经验[J].商场现代化,2007(4).
[6]刘劲聪.日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与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7(2).
[7]刘红霞.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实力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
[8]江建云.意大利中小企业及其创新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
[9]梁剑.中德中小企业比较研究与启示[J].当代财经,2008(1).
中法贸易投资发展状况研究 篇7
关键词:中法贸易,投资
一、中法贸易发展现状
中法贸易的开展历史悠久。在中法建交前, 两国就有着约3000万美元的年均双边贸易额。1964年中法建交后, 两国的双边贸易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中法的双边贸易额从1.1亿美元, 持续增至40亿美元。在进入21世纪之后, 中法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 并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 2007年中法双边贸易额达到371.1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 远远高于法国货物贸易的平均增幅。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2009年, 中法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8年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84.8亿美元, 较上年仅增长12.9%, 而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加深,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25.5亿美元, 同比下降10.5%。
2010年, 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法双边贸易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达到45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其中, 法国对中国出口144.9亿美元, 同比增长36.1%;自中国进口30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3.7%。而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 达到162.3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中国已成为法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
一直以来, 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 2010年出口额为44.1亿美元,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0.4%, 增长19%。运输设备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 2010年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7.8%, 为40.3亿美元, 且贸易额增长迅速, 同比增长71.4%。化工产品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2%, 为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9.6%。前三大类产品占法国对中国总出口额的约70%。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食品、饮料、烟草, 塑料、橡胶, 皮革制品、箱包等出口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其增长幅度分别为57.9%、49.6%、62.9%。而其他商品如纤维素浆、纸张, 纺织品及原料的增长幅度也超过35%。同时, 在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中, 机电产品, 运输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制品,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五大类商品占到了法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7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法国对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占主导地位的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10年法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不到10%, 但对中国出口增长36.1%, 中国也是法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分别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36.2%、19.1%、10.9%。2010年上述产品累计对法国出口203.1亿美元, 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66.1%。此外, 贱金属及制品也是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占出口总额的5.5%。从总体来看,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尤其是2009年同期出口下降的化工产品, 在2010年也取得了29.6%的恢复性增长, 并且法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增长幅度也在其主要进口市场中居于前列。从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的前十类商品中, 机电产品,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运输设备, 这五大类商品总额占我国出口法国商品总额的49.9%。这表明, 我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技术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大约持平。但就增长率来看, 技术密集型商品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二、中法投资发展现状
(一) 中国对法国投资现状
1.中国对法国投资规模
自2008年起,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法国吸引外资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但中国对法国的投资却有着大幅增长的趋势。2008年中方在法投资项目仅为11个, 2009年增至18个, 2010年, 中方企业继续在法保持高速增长活跃态势, 在法投资项目增至30个, 新增就业岗位537个, 比2009年增加67%。截至2010年底, 中国 (大陆) 对法投资企业总数为80个, 对法投资企业雇员总数为5000名。从法国吸引外资来源国别分布情况变化来看, 2010年, 中国在法国投资项目数量超过日本, 成为法国第九大吸引外资来源国。
2.中国对法国投资领域
近些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逐渐得到扩展。2000—2008年, 中国对法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塑料, 电器、电子和信息设备, 运输和后勤服务三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35%。2009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主要领域为能源及其他服务, 玻璃、陶瓷, 贸易和金融, 机械设备, 电信等几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67%。2010年, 中国在法投资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能源项目比重的增加, 由2008年的1个增加至4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比重的13%。此外, 食品、农业、渔业, 香水化妆品、电子、电力和信息设备领域的投资项目比重分别达到13%、13%、10%。
3.中国对法投资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驻法国使馆经商处。
近些年来, 中国对法投资方式有所变化, 主要体现为向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及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展, 一些企业已建设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决策中心类型投资项目也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0年的9个。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总部型投资项目也明显增加, 2010年也达到9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 占法国吸收该项目比重的23%。此外, 为企业提供服务型和生产、施工型投资项目也得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并出现了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投资项目。
(二) 法国对中国投资现状
1.法国对中国投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受欢迎的对外投资地, 法国是传统经济强国, 对外投资活跃, 并占有全球FDI输出总量的5.2%。2009年, 法方在华投资新设企业200家, 合同金额19.1亿美元, 同比增长77.4%。截至2011年2月底, 法在华投资项目4147个, 合同外资169.8亿美元, 实际投资109.5亿美元。在欧盟国家列第三位、世界第九位。2010年, 法国成为欧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法国企业在华雇佣工人已达20万人。总体来看, 法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较大, 且大多数中法合资企业的资金也大多按期到位。如2001年, 法国著名电信企业阿尔卡特收购上海贝尔股份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是外国通讯行业第一家外商投资的股份制企业, 成为了环球领先的交流社区NGN研发核心、宽带接入研发核心、SDH/CWDM杰出核心及无线开拓核心。
2.法国对中国投资领域
法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航空航天、环保、汽车、化工、通信、金融等诸多法国的优势产业领域, 且主要为生产性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与法国空客已建立了重要的工业合作伙伴关系。在核能领域, 2010年, 阿海珐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2008年合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后, 又签订30亿美元协议, 未来十年向广东核电供应2万吨铀。在金融领域, 法国开发署于2007年在中国开展了总额为6000万欧元的第一期绿色中间信贷项目。
3.法国对中国的投资方式
法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采取合资新建、合作开发和股权并购等方式。如2011年法国科蒂集团已与中国防晒品销量第一的护肤品公司丁家宜达成股份购买协议, 将获得丁家宜的大多数股份;欧莱雅集团成功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 (中国) 公司, 同时也将其自有品牌推广到中国。
三、中法贸易与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双边贸易规模较小
2010年,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452.1亿美元, 增长27.4%。而2010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27.6亿美元, 中法双边贸易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 贸易规模偏小。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次于德国、荷兰和英国。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48.4亿美元, 同比增长34.4%。2010年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额仅相当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额1/3左右。
(二) 贸易发展不平衡
自2007年起, 法方对中方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欧盟统计局统计显示, 2007年, 法方逆差122.7亿美元, 比2006年的97.5亿美元增长25.3%。2008年法方逆差319.4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9.3%, 尽管2009年法方逆差305.4亿美元, 比2008年减少5.2%, 但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法国从中国进口额减少所致。2010年, 中国已成为法国第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法方逆差162.3亿美元, 占法国总贸易逆差的19.03%, 与2009年相比增加14.4%。造成法方贸易逆差扩大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法国参加欧盟对华军售禁运并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和尖端设备等诸多贸易保护倾向, 导致法中双边贸易逆差规模一直维持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其次, 目前世界各国消费的电脑、电子和光学等产品已基本上由中国制造, 而法国进口此类产品的数量又呈快速增长态势。最后, 造成这种巨大逆差也与中法双方对双边贸易额统计方法的差异有关。
(三) 中国对法国投资总量较少
2010年, 中国对法国直接投资存量只有3.75亿欧元左右, 这与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590亿美元相差甚远。2010年, 德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数量占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43%, 居欧洲各国之首, 其次是英国, 占项目总数的19%。法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仅占当年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9%。
(四) 法国对华贸易壁垒日益加剧
法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 由欧盟委员会的贸易事务专员统一负责制定贸易政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减少逆差, 欧盟及法国对华商品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日益增多。自1993年以来, 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 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
四、发展中法经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加强双边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中法两国应不断深化和巩固两国在核能、航空、铁路等法国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中法核能合作前后历经30年, 合作时间长, 双边人员交流密切频繁, 合作范围广泛, 通过多年的合作, 中法双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信任。并取得了成功建造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等成就。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 世界对核电的未来发展产生疑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中法作为世界上两个核工业大国, 在核能发展遇到疑问时, 不应影响双方合作, 而是应通过更加紧密和全面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双方核电安全。此外, 欧洲空客A320飞机在中国天津总装交付, 中法联合研制的Z15直升机也在法国马赛成功首飞。深化两国在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有利于密切双方联系, 巩固和保证中法双边贸易顺利发展。
(二) 展开新领域的合作, 寻求中法经贸新增长点
中法两国目前在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高新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以及金融及服务业等新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上, 如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法国将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并希望与中方企业合作, 而中国西北地区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 这为两国在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合作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外, 中法在金融业领域的合作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法越来越重视关于金融监管和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加强与合作。
(三) 深入开展两国中小企业间合作
目前中国和法国小企业数量众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的中小企业甚至被看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也是最能反映其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中法中小企业不断加强和扩展合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2009年12月29日, 中法共同签署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合作谅解备忘录》, 提出“双方2005年签署《中法中小企业合作协议》涉及的相关事项, 纳入工业信息化部与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的职责范围”。双方将在新的政府职能部门框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合作的支持力度, 拟成立联合委员会, 并筹组中法中小企业基金以推进相关工作。金融危机过后, 中国和法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就需要两国抓住机遇, 积极引导和深化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投资, 扩大投资和交流规模, 以适应两国经贸发展新要求。
(四) 加强沟通和健全对话机制,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
近年来, 中法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虽然中法贸易呈高增长的态势, 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和谐之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法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其经济低迷, 国内失业率较高, 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国际市场流失的情况下, 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法国的一些传统领域如纺织品和服装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法方对中方的贸易壁垒有所抬头, 中法贸易摩擦增加, 影响了两国关系和经贸发展。此时, 健全磋商机制, 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 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在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下, 应该针对贸易摩擦的具体情况制定稳妥的应对措施, 甚至是反制措施。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 在处理法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 中国应积极展开合作对话, 以求得法国向中国开放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很有益处。
(五) 不断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中, 接近1/2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价格低廉, 自相当一部分缺乏科技含量, 有些产品的质量也不过关, 经常遭到法方的质疑和反倾销诉讼, 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中法的经贸关系。中方企业应将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设备的改进和工艺的提高中, 尽快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 加快设备的更新和技术进步, 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 提升自己的水平, 由此进一步扩大自身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竞争优势, 形成国际市场上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法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法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09.
非洲矿业的地质发展状况研究 篇8
一、金属矿床
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博茨瓦纳、肯尼亚、南非、乌干达、马里、中南部非洲, 总体以金和铂族元素金属为主要特色。
1.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矿产是金刚石, 其次是铜、镍、金、铂族金属、煤、钴、铁矿、宝石、天然碱等。据美国地调局1997年估计, 博茨瓦纳工业级金刚石储量1.3亿克拉, 储量基础2亿克拉, 分别占世界的13%和10.5%, 宝石级和近宝石级金刚石资源更为丰富。估计各种级别金刚石储量近4亿克拉, 居世界第三, 其中, 宝石级和近宝石级金刚石资源量居世界第二。博茨瓦纳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是非洲国家中依赖矿业最重的国家之一。1995年矿业产值是GDP的33%, 约41亿美元, 占出口值的80%, 占政府年收入的50%。矿业中70%来自于金刚石。1996年金刚石出口值为15亿美元, 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主要出口欧洲。钴、铜、约占总出口的10%。1996年博茨瓦纳金刚石产量1 770万克拉, 居世界第三位, 宝石级和近宝石级金刚石产量居世界第一。博茨瓦纳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由政府矿产资源和水事务部 (MMRWA) 负责。该部有两个主要负责矿产资源的部门, 即地质调查部 (CGS) 和矿业部 (DOM) , 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能是基础地质调查和监督私人部门督查。博茨瓦纳矿产权政策为: (1) 鼓励矿产勘查和新矿山开发; (2) 创造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联系的机会和增加当地的收入; (3) 为博茨瓦纳增加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4) 环境保护, 博茨瓦纳矿山和矿产法规定:博茨瓦纳矿产权属于国家, 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获得政府批准的矿产权。从地质成矿条件和近年来发现的矿床情况来看, 博茨瓦纳东部太古代Tati绿岩地区是寻找金、铜、镍的最有利地区。金刚石勘查有利地区为朱瓦能地区、察内地区。1997年5月博茨瓦纳矿产资源和水事务部在美国非洲矿业投资会上提供了多个矿产勘查和开发 (Tshane) 的项目, 包括: (1) Thakadu/Makala铜矿床, 位于Francistown西北, 其中的两个矿体证实矿石储量达800万吨, 品位2.2%, 并富含银; (2) The Bushman Cu/Ag勘探项目; (3) The Ngwako Pan Cu/Ag勘探项目; (4) Rainbow金矿开采项目。这些项目资源潜力都比较大[2]。
2. 肯尼亚。
肯尼亚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银铜、铅、锌及铌、钍等。目前除纯碱和萤石外, 多数矿藏尚未开发。较大的矿业企业主要是炼油、水泥、轧钢等。肯尼亚的主要矿业产品有重晶石、硅藻土、长石、石膏、石灰、硅藻盐、萤石、盐、蛭石。生产的建筑材料有水泥、珊瑚、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页岩。肯尼亚还生产少量的金属产品, 包括金、加工的铝、铅、钢、还生产二氧化碳、雕琢的宝石、精练的石油产品。矿产资源开采主要集中在石油、金、硅藻土、萤石、纯碱等[3]。
3. 南非。
南非是一个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不足5 000万的中等国家。就是这个地处非洲最南端的国家, 地底下埋藏极为丰富的, 与其面积极不相容的得天独厚的矿藏。如位于南非豪腾省的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金矿带。在原德兰士瓦省中部的一个浅碟形地质构造区, 蕴藏着多种重要矿物, 包括铂和铂族金属、铬、钒、镍、萤石和硅酸盐, 其中铂、铬、钒的储量居世界之首。开普敦西北部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锰矿, 金伯利一带有闻名于世的钻石矿带[4]。
4. 乌干达。
乌干达太古宙分布在南半部, 为坦桑尼亚地盾的北延部分, 岩性以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 一般称为“基底杂岩”。太古宙分为Nyanzian系和Kavinondian系上下两套岩系。Nyanzian系主要由镁铁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 在东部基底杂岩中形成了一些绿岩带。其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 部分达到铁铝榴石角闪岩相。Nyanzian系记录岩带赋存有金等贵重金属矿床, 又有形成铜等金属矿床的潜力。元古宙有自下而上初步划分为三个地层单位:Buganda-系, Karagwe-系和Bukaban系。金分布比较广泛, 已探明的矿床和矿化点有100多处。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Busia地区, 金矿有次生型和原生型两种。大多数次生型砂金矿产于下伏太古代绿岩的风化形成的红土建造中。工业矿物主要为磷灰石, 其次为粘土类矿产、水泥灰岩、玻璃级石英砂岩等。磷灰石产于东部第三级碳酸岩中[5]。
5. 马里。
马里东西中部不同的地质条件形成的不同成矿环境, 产生于马里矿产资源的不同分布, 马里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 基础是东部, 中部和北部较少。马里已知金矿床 (包括矿化点) 有数百个,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西非克拉通地区。大体集中在凯涅巴 (Kenieba, 主要矿床有卢洛, 储量50吨) , 卡伊 (Kayes, 主要矿床有萨拉, 储量120吨) 、布古尼 (Bougouni, 主要矿床有康加巴, 储量20吨;卡拉那, 储量60吨) , 锡卡索 (Sikasso, 主要矿床是锡雅马, 储藏100吨) 四个地区。在东部地区, 尽管没有大的矿床发现, 但充足零星的金矿化分布广泛, 特别在特萨利特 (Tessalit) 地区。
马里金矿床以原生矿为主, 受断裂和岩性控制明显。砂金矿床分布在该国南部地区。马里金矿床类型主要有四种: (1) 剪切带型, 金矿床主要产在上、下比里姆系地层中, 常伴有厚度不等的石英脉, 代表性金矿床为梅迪南迪 (Medinandi) 矿床。该矿床位于梅迪南迪剪切带中, 靠近塞内加尔边境, 容矿岩石为片岩和变质硬砂岩, 剪切带长4~6公里, 其内含石英脉和硫化物矿脉。马里境内其他含金剪切带有萨焦拉、锡塔基里 (Sitakili) 、迪亚巴如 (Diabarou) 、贝塔基里 (Betakili) 等。 (2) 层控浸染型, 主要产在下比里姆系地层中, 矿体呈层状、浸染状赋存在弱变质的砂岩、粉砂岩中, 常伴有电气石, 代表性矿床为卢路 (Lulo) 金矿床, 该矿床位于马里西部, 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毒砂、镍黄铁矿、辉砷镍矿、自然金、石英、黄铜矿、电气石、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碳酸盐等, 矿化深度达300米以下, 矿化长度达1000米。 (3) 残积型, 主要分布在马里西部, 产于红土层中, 代表性矿床为萨卢库 (Saroukou) 。 (4) 冲积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凯涅巴地区, 形成于河流沉积物中。马里金矿床以前两种为主[6]。
6. 中南部非洲。
工作区及周边为金矿成矿区, 地质工作程度较高, 已勘探出中型Titek金矿和大型Amesmessa金矿, 成矿预测和研究工作开展较早。分析以往资料, 结合工作区勘查情况, 对矿床成因及控矿要素进行初步探讨。 (1) 变基性组是金矿形成的主要矿源层, 达到角闪岩相的斜长角闪岩和产在构造带附近的斜长角片麻岩原岩为变基性岩组, 直接来自地幔, 金丰度虽不大, 但该类岩性中金容易活动迁移及萃取, 为主要矿源层。紧邻大理岩出现的火山沉积变质岩卷入构造带中, 常形成硅化蚀变岩, 有低品位金矿体赋存, 亦是矿区矿源层之一[7]。谦比希铜矿床行政区划上属于赞比亚金铜矿省, 地理坐标为南12°40′, 东径28°00′。产于世界著名的中南部非洲赞比亚—刚果 (金) 铜钴成矿带的中部偏南。该成矿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在赞比亚境内长约180km, 宽约50km, 自北西部的孔科拉 (Konkola) 到南东部的卢安夏 (Luanshya) , 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分布于卡富埃 (Kafue) 背斜的北东翼和南西翼, 形成两个次级成矿带。孔科拉 (Konkola) —恩昌加 (Nchanga) —谦比希 (Chambishi) —恩卡那 (Nikana) —卢安复 (Luanshya) 铜矿床, 分布在南西次级铜矿带;穆富里拉 (Mufulira) 铜矿, 分布在北东次级铜矿带上, 谦比希铜矿床位于南西次级成矿带中部。谦比希盆地的北缘。在Cu-Co成矿带内, 硫化物的存在分两种形式, 一种为存在于交代石膏假晶中的块状、细脉状硫化物, 该种硫化矿物形成晚于白云石, 因为白云石首先交代石膏, 而后又被Cu-Co硫化物和自生石英交代。另一种Cu-Co硫化物和自生石英先于白云石形成, 呈分散状和粒状矿化。石膏假晶中的块状、细脉状Cu-Co硫化物的δ34S为14.4‰~+27.8‰, 暗示矿化源于富含SO42-的矿化流体 (氧化态的SO42-) 中富集34S, 还原态HS2-中富集32S) , 与其共生的自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盐度 (8-18eq.wt%Na Cl) , 暗示流体包裹体源自地下深部的浓缩海[8];黑色页岩中分散状、粒状Cu-Co硫化物的δ34S组成为-14.2‰, 表明硫的来源是细菌改造硫, 因为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被还原。先于硫化物形成的白云石中的87Sr/86Sr) 0.71012~0.73567, 比元古代—古生代海相碳酸盐中87Sr/86Sr 0.7056~0.7087明显较大, 可能表明在成岩—成矿期曾发生于硅质沉积岩或基底花岗岩强烈的交代作用。
二、石油
目前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已经占进口总量的1/3, 非洲在中国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石油公司已投资数十亿美元, 购买了尼日利亚、苏丹、安奇拉的油气开采权, 并与刚果 (布) 、埃塞俄比亚等国鉴定了很多勘探协议。在非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中, 已有28个发现了油气, 其中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油气投入了开发和利用, 其余10个国家各种原因尚未投入开发。非洲东部发现了一些气田, 但尚未投入开发。它们是: (1) 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的卡卢布气田, 储量为765×108m3; (2) 莫桑比克近海岸的布慈气田、潘迪气田、蒂马尼气田; (3) 坦桑尼亚1974年发现的Songo大气田, 虽然这是项目的唯一气田, 但尚未开发; (4) 马达加斯加的穆伦达瓦盆地和马任加盆地, 预测天然气储量约为2 878×108m3; (5) 卢旺达的水溶天然气多分布在湖区, 其面积为1 460~2 400km2, 湖水深度为500m, 水溶天然气资源量为5 800×108m3[9]。赤铁矿体虽然不是本次物化探工作的目标物, 但根据区域罗安群的岩性组合特征, 罗安第四亚群有赤铁矿层亚层, 故可以依据赤铁矿层的分布, 推测罗安一、二、三、四亚群的分布, 进而指导铜钴矿的找矿工作[10]。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大海域:墨西哥湾、巴西近海、西非近海和亚太地区大陆边缘, 其中墨西哥湾深水钻探最多, 占32%, 其次为巴西, 占30%, 第三为西非, 这些地方存在具世界意义的含油气盆地, 如巴西坎波斯盆地、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盆地等。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成藏条件好, 油气资源远远超过东非, 其中西非中南部地区的含盐盆地和三角洲盆地成藏盆地条件最好, 不但发育规模大、丰度高的裂陷期湖相页岩及三角洲泥岩, 而且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发育物性很好的海相砂岩、三角洲砂岩和深水浊积砂岩储集层, 塑性地层形成了多种类型构造圈闭, 有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 勘探潜力巨大[11]。
1. 北非油区是一个广泛沉降的沉积盆地, 分布有厚层三叠系岩盐。
(1) 三叠古达米斯盆地:位于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和突尼斯东南部, 面积28×104km2, (2) 锡尔特盆地:位于利比亚的中北部, 面积约40×104km2, 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是在古生代侵蚀面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海侵时沉积了含有大量浮游生物的沉积物, 在一系列规模巨大而良好的储层圈闭条件下, 形成了巨大的油气藏。
2. 西非含油气区。
(1) 尼日尔河三角洲盆地:位于尼日尔河游海岸平原, 北缘为阿南布拉盆地、西北缘为贝宁盆地、东南部是奥班地块和咯麦隆火山脊。 (2) 加蓬盆地:位于赤道几内亚和加蓬南部的马永贝山嘴之间, 为大西洋盆地的一部分, 面积7.2×104km2。 (3) 宽扎盆地, 位于安哥拉境内宽扎河下游平原上, 面积2.2×104km2, 白垩纪—第三纪沉积盆地。
3. 中西非裂谷含油气区西非裂谷是南大西洋和赤道大
西洋初始破裂扩张时三叉裂谷的一支, 从大西洋几内亚湾呈NE-NNE伸入尼日利亚和尼日尔境内, 以乍得湖为转折点, 形成南部NE-NNE的盆地和北部NNW的断陷群。
4. 红海裂谷含油气区红海裂谷位于非洲东北部, 是第三
纪非洲大陆内部发生的红海—亚丁湾陆间洋裂谷, 使阿拉伯板块从非洲分离, 伴随有多次的岩浆活动, 形成的主要盆地从北至南主要有红海盆地、苏伊士盆地、亚丁湾盆地。 (1) 苏伊士盆地, 是非洲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处于亚、非两大洲的交接处, 红海丘陵和西秦地块之间, 呈NNW展布, 面积2.5×104km2, 是一个新三纪的裂谷盆地。 (2) 亚丁湾盆地:位于红海以南, 走向东西, 两端通过曼德海峡与红海相连, 面积37×104km2, (3) 红海裂谷系是高成熟的勘探区, 进一步勘探的潜力不大。 (4) 东非裂谷:东非裂谷的东支裂谷沿维尔利亚湖东侧贯穿肯尼亚中央高地进入坦桑尼亚境内, 两支裂谷从乌干达北部经蒙博托湖和坦噶尼咯湖、向东南伸入马拉维湖, 穿越莫桑比克延伸至赞比亚河以南, 最终入南印度洋[12]。
三、结论
非洲国家的矿产资源因为储量巨大, 种类繁多, 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应该在博茨瓦纳、肯尼亚、南非、乌干达、马里、中南部非洲地区以及中西非的油气生成地区等进行金属矿产和石油矿产的寻找。无论投资有多少风险, 不许采用无目标、无简单勘探、无循环市场的开采方法, 而要对重点矿产资源进行积极评估。
参考文献
[1]王昌贵.非洲的矿业投资回顾与展望[J].采矿技术, 1994, (22) :6-7.
[2]吴智慧, 何金祥, 吴初国.非洲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博茨瓦纳[J].中国地质, 1998, (1) :44-48.
[3]李海英, 崔荣国.肯尼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11) :27-29.
[4]宝增.南非资源甲天下[J].世界知识, 1998, (13) .
[5]吴智慧, 吴初国.非洲国家矿产勘查和开发——乌干达[J].中国地质, 1998, (9) :45-46.
[6]吴智慧, 芮仲清, 何金祥.非洲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马里[J].中国地质, 1998, (7) :47-48.
[7]章贤能, 李德成, 王拥军, 曹诚, 李友恒.撒哈拉地台霍嘎地区某金矿地质特征[J].安徽地质, 2011, (2) :143-149.
[8]Roger Sassen, E.W.Chinn, and C.Mccabe, Recent hydrocarbonalteration, sulfate reduction and formation of elemental sulfur and metalsulfide in salt dome cap rock (in fluid-rock interactions in the salt dome environment) [J].Chemical Geology, 1988, 74 (1-2) :57-66.
[9]华爱国, 关增淼, 关辉.非洲油气资源及主要生产国概述[J].天然气技术, 2007, (3) :88-96.
[10]张东风, 柳建新, 谢维.激电测深法在非洲刚果 (金) 某铜钴矿区的勘查应用[J].地质与勘探, 2010, (4) .
[11]孙海涛, 钟大康, 张思梦.非洲东西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分布差异[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5) .
宋代债法发展状况研究 篇9
一、宋代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其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1.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对债法发展的影响。宋代建立于五代十国之后, 是中国历代封建帝国中疆域最小、最为动荡和孱弱的时代, 与宋统治期间, 相互对峙的国家还有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 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 以及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宋代从960年建立到1279年被忽必烈所灭, 总共经历三百多年, 在这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 宋代的经济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 中华的法制文明也处于世界前列。宋代的统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就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局势下作出的选择。由于宋代建立于动乱、割据的五代十国之后, 统治者特别注重国家的中央集权和对军事、经济的绝对控制, 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基本国策。在经济上, 宋代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但是在土地制度和农民的身份上, 宋代进行了改革, 虽然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但是客观上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建国之初, 为了休养生息, 宋代采取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制度, 加速土地的流转速度, 迅速提高了中小地主与自耕农的数量。同时, 宋代还在法律层面上解决了制度对佃农的束缚, 建立了租佃制, 只要佃农从地主手中将土地承租下来, 就可以享有土地使用权, 并且成为国家保护的正式编户, 从而使得大量的原本私属于主人的部曲得以解放, 成为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积极力量, 从整体上刺激了生产积极性。从政治统治角度来看宋代的这些经济制度, 一方面刺激了生产, 另外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 比如“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加速土地流转的同时, 也加快了地主对土地的垄断, 租佃制度在刺激生产的同时也保护了地主对农民和佃户的剥削, 从而加大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对立。然而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宋代的这些政策却是激发了社会活力, 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流转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使得人口的流动性加大, 物资生产量和流动量加大。而部曲身份的解放也释放了大量的社会生产活力, 出现了大量没有土地, 原本私属于地主的群体, 这些群体有些租种了地主土地, 还有一些则从事了手工业生产, 这样在宋代的城市和集市上, 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数大大增加, 脱离了土地专门从事贸易的群体开始出现, 商品交换频率逐渐增加, 商品交换制度也逐渐发达, 整体上的商业发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整个宋代的经济就呈现了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格局, 为法制建设尤其是债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宋代之前的封建国家, 为了确保社会安定和农业发展, 大都限制农民迁徙, 反对商业贸易, 认为商品的交换职能是让商人谋取个人利益, 并不能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效益, 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而宋代的经济制度让商业贸易成为了一种合法的常态经营方式, 同时加大了法律对包括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保护力度。宋统治者认为法律是 “理国之准绳, 御世之衔勒”, 只有“法制立, 然后万事有经, 而治道可必”, 因此将法律对经济社会的调整和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保护作为国家统治的原则[2]42。
2.社会与政府层面的积极影响。宋代的经济政策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观念方面, 义利观开始发生了动摇。中国的传统义利观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 重义轻利, 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重视“义”, 而轻视“利”, 如果在义利的选择上将“利”看得更加重要, 就是“不义”的行为。然而, 在商品经济之下, 追逐利益就是最大的目的, 人们的义利观在商品贸易中开始发生变动。任何经济形式和经营模式一旦脱离了社会传统就丧失了活力, 商品贸易同样如此。义利观的改变在短期内促进了商人获得利益的机会, 然而从长远来看, 任何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诚信作为基础, 这样在商业经营者群体自身也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经营、交换规则, 这些规则要求商人不得采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 要讲究贸易的公平等等, 这些制度经过发展, 逐渐形成了习惯法, 成为宋代债法体系的一部分。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打破了原来的市场制度, 国家出现了开封、临安这样的拥有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型城市, 形成了近代化的贸易体系和市场, 贸易自由进一步扩大, 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商品经济的繁荣在造就了商业巨富的同时, 还使得政府开始蠢蠢欲动, 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富商的经济实力, 使商业利益流入国库。在这样的背景下, 调整民事经营活动的债法规范就得到了发展。
二、宋代债法发展状况
1.宋代债法立法概况。在立法上, 宋代涉及债法内容的立法很多, 在其最为重要的法律《宋刑统》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债法相关条文, 与《唐律疏议》相比有着明显的增加, 增设了许多在之前朝代的法律当中都没有出现过的制度与条款, 比如在《宋刑统·户婚律》中就在 《唐律疏议》的基础上增设了“户绝资产”门“、死商钱物”门“、典卖指当论竞物”门“、婚田人物”门, 在内容上相当于今天法律当中的没有继承人的财产继承问题、没有找到家属的客死他乡的商人的财物处分、设定权限的物品处分以及涉及婚姻的不动产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在之前法律当中没有出现过, 就是在今天的法律中也没有丰富的理论和制度。此外, 宋代的法律中还对涉及债权债务的诉讼时限、 遗失物的处理等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出现了《户婚敕》、《户绝条贯》、《遗嘱财产条法》、《户绝田敕》、《元丰市舶法法则》等等法律, 对相应的民事财产关系进行规范。
2.宋代的债法制度概况。宋代的债法制度在唐律的基础上更加进步, 立法内容的丰富与立法结构的严谨和制度的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些方面连以民商法著称的欧洲同一时期的法律都无法相比。宋代的债法规范了债的发生、债的担保、债的履行和消灭制度, 同时还规定了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佃与租赁契约、合伙契约、信用契约等等契约形式, 几乎囊括了现代债法体系的所有内容。 在债的发生的制度性规定上, 宋代法律当中规定了四种债的发生原因。一是契约之债, 是指通过契约关系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包括了买卖契约、典当契约、雇用契约、借贷契约以及租赁契约等等;二是侵权之债, 是指因为行为人在过错情况下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和人身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些制度一般与刑事犯罪同时出现, 尤其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产生的债务, 通常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实行保辜制度;三是不当得利之债, 主要是调整那些没有正当理由占有他人利益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四是无因管理之债, 由于宋代战事很多, 农民逃亡时有发生, 当经营者逃亡时, 土地可能会被他人耕种, 这样就会产生纠纷, 宋代法律当中规定了类似今天的无因管理的规范, 规定管理者应当返还土地, 但受益者应当补偿管理人的付出[3]18。
在债的担保上, 《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税钱未纳, 听以物克当, 别注历, 收经一年, 不赎者没官, 其物准钱, 不足, 干系人赔”。这里的规定类似于今天民法当中的抵押权、留置权的相应规定。同时在该部法律中还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 官为理索, 欠者逃亡, 保人代偿”, 该条款当中规定了担保当中的人保和物保规定。在债的履行和消灭方面, 《宋刑统》当中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 一匹以上, 违二十日鞭笞二十, 二十日加一等, 罪止杖六十;三十匹, 加二等;一百匹, 又加三等。各令备偿”。这些规定当中都体现了宋代对于债务不履行行为的惩罚。同时还规定了债务人有能力履行时再令履行的中止履行制度。 债的消灭制度, 宋代也有相应的规定, 规定了清偿可以消灭, 还规定了因债务人即担保人确实无力偿还或者死亡的情况下, 经过一年债务自然消灭;超过时效又没有契书为证的自然消灭制度。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宋代的债法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宋代的商品经济在土地政策和身份制度改革之后得到了高速发展, 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改革进而推进了社会经济规则的变化, 从民间到政府都对经济交往制度进行的改革, 形成了习惯法和政府制定的债法体系。同时债法制度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债的发生、债的履行与消灭制度都得到了丰富, 将中国封建法制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摘要:宋代国家统治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 另外一方面社会经济又高速发展。宋代的债法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 形成了债的发生制度、债的消灭与执行制度等等一系列债法制度, 远远超出了当时西方欧洲国家的法律水平。
关键词:宋代,经济基础,债法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D].河南大学, 2006.
发展状况研究 篇10
关键词:动漫产业链;衍生产品;漫画
0 引言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国外以美日韩国家为代表的动漫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年市场总量都在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之上。近年来,美日韩动漫疯狂入侵中国市场,而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和足够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模式。因此,本文探索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与良性循环对于我国动漫产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现状
中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早,但是发展较晚。20世纪40年代问世的《铁扇公主》标志着中国动画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动画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展,而美国和日本都在七八十年代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它们的产品向世界各国输出。根据《2015动漫产业研究报告》蓝皮书中的研究,美日韩占据着中国庞大的动漫消费市场,而国产动漫只占据了10%。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美国日本就占据了90%。如此庞大的动漫消费市场竟然被外国牢牢占据,导致政府在2006年下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此来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晚,因此在产业链上,想学习美日韩三国的成功经验,走漫画——动画——周边产品的动漫产业链。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也未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原创动漫精品匮乏,未能被市场接受
近些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各种动漫产品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产品中,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很少。《大鱼海棠》《秦时明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各类国产动画片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口碑,但是里面的动漫形象却很难被观众记住。而现在观众喜爱的动漫形象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如孙悟空、葫芦兄弟、哪吒等。年轻的动画师受美日影响太大,追求欧美插画风格和日本宫崎骏动画风格,但是大部分都只学到皮毛,不伦不类。而中国的古典线条,水墨画等这些真正好的东西却没有发扬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适合市场的,有特色的画面与故事。相比较而言,近年来美国的很多动漫产品都摄取了中国元素,比如《功夫熊猫》,已经拍了3部,《花木兰》讲述的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兰从军故事。熊猫本是中国的国宝,中国人都不能设计出一个被市场接受的熊猫形象而美国却可以,这不由得引起人们的反思。
1.2 动画师待遇差,人才培养不足导致恶性循环
中国动画设计师水平良莠不齐,人才短缺,而国内动画师生存环境恶劣也导致了人才的恶性循环。目前国内动漫产业基地主要是深圳、杭州和朝阳,大部分有名的动画团队都驻扎在这几个地方,但是生存状态却很恶劣。就岗位来说,做前期策划的相对好些(包括导演、编剧),但是底层制作真的是辛苦,所以动画从业人员经常被冠以另一个名字——动画民工。加班、通宵是常态,但是经常没钱。据调查,刚毕业的动画从业人员月薪2000都难拿到,基础较好的三年后5000左右,工作十来年的老员工月薪也仅1万余元,这些与动画师的付出极不成比例,所以也导致现在很多动画师纯粹地去从事外包,不再关注原创的设计。而在动画人才培养这块,高校一直是动画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动画专业连续3年被教育部列为最不好就业的红牌专业,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插画、广告或其他行业,真正坚持做动画的少之又少,导致动画设计人才极度缺乏。
1.3 衍生产品开发不到位
一个好的动漫形象往往是伴随着很多衍生产品的生产,如图书音像、网游、玩具、食品等等。动漫衍生品往往作为动漫产业的另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整个动漫产业链中70%左右的利润都是靠周边产品来实现的,而在中国,最多只占30%。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整个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基本上,在市场上看得到的动漫周边产品都是外国货,史卢比、米老鼠、流氓兔、hellokitty、西瓜太郎等清一色的都是洋產品,国货偶尔能看到最近幼儿比较喜欢的《熊出没》和《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角色,但是质量不敢恭维,购买者很少。以前中国经典的卡通角色孙悟空、黑猫警长一类的因为当时市场不发达没有及时推出衍生品,导致这些角色渐渐地消失而被后来居上的外国文化所充斥。中国衍生品市场的生产商们宁愿做大量盗版的变形精钢、圣斗士,也不愿发掘本土动漫形象,这也是由市场需求所驱使的。
2 中国动漫产业链升级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动漫产业受日韩影响很大,动漫产业链单纯的模拟日本和韩国来发展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对于中国动漫产业链构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06年谭玲、殷俊著《动漫产业》一书,提出动漫产业链的建立和运行首先需要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此外,动漫产业链的建立和运行还需要良好的产业环境,包括舆论与人文环境、政策环境、产业孵化环境和行业合作环境等。2008年,浙江大学的刘飏着重研究了美日韩三国的产业链,并对中国动漫产业链的构建提出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原创与加工、突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商品与品牌、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比的问题。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的李蓓研究中国动漫产业链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大部分动画制作出来不能在电视台播出导致产业链的断裂;第二,大部分动画公司仅仅只做动画,缺乏动画改漫画,再到动画衍生品这种专业的产业链模式,导致产业链的“断链”现象;第三,衍生品市场开发不成功———优秀的作品产出量不够导致衍生产品无市场。以上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动漫产业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针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在传统动漫产业链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产业链模型:
整个流程为:
首先进行影视动画片的创作生产,拿到电视台和电影院播出和放映,根据播出的反馈来进行动漫图书音像的出版发行和网络游戏的开发,最后进行玩具、文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在模型中,动漫的源头不是一个卡通形象,而是动画影视制作,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到目前为止其实是缺少动画文化的,而美日韩的动画产业如此发达,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化市场,中国的市场还在培养中。至今,中国的动漫文化仅仅是存留在低幼年龄人群中,动画片就是做给小孩看的这种观念还深深的存在于很多人心中。所以,像日本韩国那种依靠漫画和卡通形象就能风靡全国的现状在中国是不会出现的。而通过动画影视作品创作出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是可行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样一部动画片,能創造出几只可爱的羊和狼的形象,如果能继续发展相关的图书绘本、玩具等也有很可观的利润,可惜最后这个也不了了之。
既然动画影视作品是产业链的源头,那就需要扩大它的受众体,而不是专为儿童制作的。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已经慢慢的在打开这种局面,《大圣归来》这部电影就吸引了很多成年人观看,所以票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的动画市场潜力无限,只是暂时没有好好的挖掘。中国的编剧们应该潜心写出更多题材的动画剧本,而不是那些傻瓜式的说教式的剧情。另外,中国动画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标准,但是,讲故事的能力却很弱,近年很多动画片画面制作花了大力气媲美迪士尼大片,观众看了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情节漏洞百出,好的制作团队的缺乏也限制了动画作品的开发。
在图书、玩具、文具、食品等衍生品市场中,生产商们应该抓住机遇,及时推出热门的卡通形象。中国是世界玩具生产基地,所生产的玩具出口到全世界,完全有能力制作出质量精良的产品,只需加载上国产动漫形象,慢慢地也能为大众所接受。
3 结语
国内动画行业还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整个行业都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产业链,对中国动漫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进忠.美日韩动漫产业模式对辽宁省动漫产业链发展的启示[J].学术探讨,2011(7):283.
[2]潘瑞芳.浅谈动漫产业链[J].文化产业与理论探讨,2010(4):185-186.
发展状况研究 篇11
1. 政府帮扶和学生特色
政府在制定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 特别强调要充分落实好独立学院健康发展问题, 并给予相应扶持。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家境好, 有足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帮助他们增加见识, 打开视野, 帮助其更早地融入社会, 更好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2. 站在母体巨人的肩膀上
独立学院的最大特点, 就是可以依托并且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仪器等教学资源。其规模小, 运行机制灵活, 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招生计划、开办新专业。再者, 独立学院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 ( 校长) 制, 管理体制较灵活, 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 及时开展教学改革。
二、独立学院存在的劣势
1.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 目前经济增幅下降, 工作岗位减少, 而高层人才竞争空前激烈, 使得他们不得不到中游寻找机会, 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的竞争空间被大量挤占, 竞争加剧。
其次, 独立学院创校晚, 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一些用人单位, 明确表示只招收“211”或“985”毕业生。虽然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但在这样大的环境下, 一旦拿出独立学院的毕业证, 就业效果马上大打折扣。
最后, 学生自身素质与知识储备不过关。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的不足, 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 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方式“依葫芦画瓢”
独立学院部分教师来自母体学校, 或者聘用其他高校兼职教师, 流动性大, 教学热情不够。他们常常会选择母体或者其他院校曾使用过的教材, 而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 学生在自学时会遇到理解困难, 导致学习积极性减弱。
三、 独立学院隐含的机遇——“转设”
从教育部2003 年清理整顿, 要求做到“七个独立”, 再到2009 年提出“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等出路, 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积极鼓励、支持独立学院转设。以“26 号令”为核心的政策出台, 为独立学院转设的合法化和璀璨的未来提供了发展方向。
独立学院诞生初期比较孱弱, 必须借助公办高校的品牌效应来获得发展。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办学经验的积累, 社会影响的提升, 独立学院“独立性”逐渐增强。脱离母体, 走向转设, 将成为独立学院的一条新出路。
独立学院脱离公办母体后, 各界对招生情况一直广为关注。从调查情况来看, 少量独立学院在转设时存在一定的招生波动, 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上升, 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四、独立学院必须面对的挑战
1. 学生流失现象严重
一方面, 毕业生竞争激烈, “上大学无用”“北大毕业生回家卖猪肉”等言论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学生思想压力大。另一方面, 高中学习负担重, 在大学得到释放后, 少数学生因旷课, 无法通过学业考核, 导致退学。
2. 学生就业压力大
目前学生就业, 一方面受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独立学院还受到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三面夹击。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水平明显不足于公办高校;而相较于民办高校, 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无法得到体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付出低成本、高回报的优势, 也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3. 公众的不信任
受传统“‘公’为主, ‘民’为辅”的思维定势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民办”教育办学不正规;独立学院只是公办高校变相扩招, 用来赚钱的工具。
五、可持续发展的构思
独立学院未来将何去何从?对此笔者还是希望, 独立学院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地走下去, 但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的配合。
一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政府需要加大干预力度,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独立学院转设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年金制度、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公民办学校教师统一管理平台等措施, 逐步提高独立学院教师待遇。
二是需要学校完善自我结构。首先, 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 充分利用优势, 弥补自己的劣势, 取长补短, 来谋求更好的发展。其次, 需要广泛地寻求可靠的资金链, 加强自身的经济力量支撑。再次, 因地制宜地根据生源条件, 完善自身的办学体系以及招募优秀的有经验的全职教师, 弥补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弊端。最后还需拓宽就业渠道,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 通过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结对, 创造更多的勤工俭学条件, 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摘要:独立学院是独立于国家财政经费却实施本科教育的学校。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和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旨在帮助独立学院得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分析,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晓星.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特点及其就业现状——以丁学院为例[J].文艺生活 (中旬刊) , 2014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