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山区

2024-10-04

边远山区(共12篇)

边远山区 篇1

1 基本情况

新疆巴州祁曼管委会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以下简称祁曼管委会) , 管辖一镇 (依吞布拉克镇) 、两乡 (铁木里克乡和祁曼塔格乡) 和一个工业园区, 平均海拔3138.5m。祁曼管委会驻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 位于若羌县东南的阿尔金山南部, 海拔3200m, 距离巴州首府库尔勒市742km, 距离若羌县城298 km, 东距新青边界40km, 是青海省进入新疆的第一镇。依吞布拉克镇总人口约7000人, 面积5.5km2,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之海拔较高, 依吞布拉克镇的各类报纸和杂志均不能准时到达, 最快时8天左右可以收到《巴音郭楞日报》, 报刊杂志要十多天才能收到, 有线电视也只有管委会办公大楼附近居住的居民可以收看。经过实地监测, 当地无法收听到任何调频广播节目, 整个调频广播频段内都没有信号, 在中波广播频段偶尔可以收听到信号微弱的中央台《中国经济之声》广播。

依吞布拉克镇作为内地进入新疆的第一镇, 是巴州向东开放的桥头堡, 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广播电台是党和政府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流媒体,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作为引领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阵地, 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服务各族人民等基本职责。同时, 广播电台也是各种自然灾害降临时的应急通信指挥手段, 当遇到风雪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时, 广播电台即可转为“应急广播”, 成为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2 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落地覆盖建设项目

祁曼地区广播覆盖项目主要是要实现三套广播节目的调频广播覆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汉语新闻综合节目和维吾尔语综合广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广播信号的远距离传输系统、调频广播发射和天馈线系统、应急广播播出系统、供配电和控制系统。

根据对巴州祁曼管委会周边的地形勘测, 管委会办公大楼处的地势较高, 也是所在地的最高建筑物。为节约建设资金, 确定在管委会办公大楼楼顶设置安装轻型发射天线支架。管委会办公楼高度为15m左右, 发射天线支架高度为18m, 发射天线的高度30m左右。祁曼管委会所在地依吞布拉克镇的民居大部分是平房, 部分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办公楼、宾馆饭店和宿舍楼都是3层左右。这样的天线高度完全能够满足覆盖全镇的需要。根据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 计划开通的调频广播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的汉语新闻广播和维吾尔语综合广播, 基本可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内外和新疆巴州的新闻信息。

3 广播音频信号的远距离传输

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 已有不少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模拟和数字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按传输链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电话线路、internet/internet IP网络、数字调制专线三种方式。数字信号传输按编码协议不同又可分为实时编码协议 (以Adobe RTMP、Microsoft MMS为代表) 和碎片编码协议 (以Apple HTTP Live Streaming HLS为代表) 。

模拟电话线路主要传输语音信号, 频宽较窄 (只有3400Hz) , 造成传输音乐信号时高、低频衰减严重。模拟电话线路传输因其传输音频失真严重、传输质量不高而逐渐被淘汰, 目前仅作为音频现场直播时的备用手段使用。

数字调制专线以E1使用最为广泛, E1电路是原电信部门用作语音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时使用的数字链路, 以30路话音为一组, 共分为32个64k, 其中时隙0和时隙15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当E1接入服务器时就不划分时隙了, 而是作为一条2M (2048k) 线路使用。以我国广播电台中常见的S48格式 (比特率为256kb/s, 采样频率为48k Hz的MP2格式) 的音频为例, 用E1线路来传输S48格式的音频, 理想状态下可以同时传输8路立体声信号, 实测传输4路立体声信号可靠性最好。由于E1线路是在电信部门的数字中继间链接的, 所以可以做到与internet互联网物理隔离, 安全系数很高, 但租用E1专线的费用相对较高。

目前, 互联网的建设已基本实现了光纤入户, 即使在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网络带宽也已普及到了8M水平, 费用仅相当于E1电路的1/20, 固定IP的价格仅相当于E1电路1/10, 再加上加密编码, 其网络安全性也是相当高的。目前, 国内外一些厂商据此开发出了音频编码传输设备, 以法国digigram公司出品的PYKO系列产品最具代表性, 该系统产品以IP为传输协议进行高品质音频流媒体的传输。如图1所示。

PYKO要进行IP音频流媒体传输需要两类个设备:PYKO-in和PYKO-out。

PYKO-in是流媒体编码服务器, 音频 (平衡输入) 进入PYKO-in设备后经过编码加密, 再通过IP协议发送给PYKO-out设备解码成为音频信号。PYKO-in可以将音频转换为MP3和PCM两种格式的音频流。一个PYKO-in可以同时向6个PYKO-out设备发送音频流。PYKO设备还可以进行远程管理监控, 使远距离传输的管理更加方便。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域辽阔, 南北跨度千余公里, 大部分牧业乡地处偏远山区, 居住分散、条件艰苦。为解决偏远农牧区群众收听广播的问题, 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一主一备的方式, 实现向偏远山区传输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的汉语综合广播和维吾尔语新闻广播广播信号:以固定IP的internet线路为基础在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库尔勒市设立流媒体服务器, PYKO-in和Adobe RTMP分发服务器, 传输两路立体声广播信号;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的两套广播节目信号从首府库尔勒市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千里之外的祁曼管委会, 设立接收站点PYKO-out和RTMP播放器还原出两路立体声广播信号, 两条线路并行传输。如图2所示。

两路立体声广播信号分别进入调音台进行信号调整。采用国产MON-DAS MSB-802U型调音台, 具有8路单声道输入, 具有断点插入口Inrsert, 内置效果器, 具有USB输入插口, 可以播放U盘内的MP3音频文件, 方便播出本地制作好的广播节目。为了方便当地党委政府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进行应急广播, 每个调音台都安装了电容话筒, 方便进行本地广播播音, 随时可以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平台。

4 调频广播覆盖

经过调音台处理的两路音频信号分别进入2部1k W立体声调频广播发射机。另外, 接收中星9B卫星《中国之声》信号的卫星接收机, 输出的音频信号进入1部1k W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3部1k W调频发射机分别使用3副两层单偶极子垂直极化的发射天线。

供配电系统控制所有的发射机、调音台和其他附属设备的供电。机房设备全部由配电柜控制实现定时自动开关机。为保障安全播出, 电源配电柜采用主/备两路供电输入, 设置了1个双路电源自动切换开关、1个100A的空气开关做为总开关、10个分路空气开关, 10个分路空气开关输出连接10个交流接触器, 每个交流接触器控制1部用电设备。由定时器控制每个交流接触器线包的供电/断电时间, 从而控制每一个设备工作时间, 为防止设备瞬间同时启动电流过大, 每个定时器设置的开/关机时间相差3~5分钟。为预防因交流接触器或定时器损坏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每个交流接触器并联一个空气开关当旁路开关, 正常情况下空气开关是断开状态, 当定时器或空气开关损坏和失灵时做为应急人工供电开关。

5 结束语

2014年12月13日北京时间16点25分, 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工程技术人员对调频广播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 依吞布拉克镇结束了无法收听广播的历史,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可以清晰地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巴音郭楞人民广播电台汉语新闻广播、维吾尔语综合广播三套调频立体声广播节目。经实地测试和收听, 广播信号可以很好地覆盖距离祁曼管委会35km铁木里克乡 (当地海拔2800m, 比管委会海拔低400m) , 车载收音机在距离55km处可以清晰收听, 实测场强为47~53d Bm V/m。调频广播覆盖工程建成开通至今运行良好,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结合新疆若羌阿尔金山深处的祁曼管委会调频广播覆盖项目的实际建设经验, 系统地介绍了偏远山区广播覆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调频广播,信号传输,覆盖

边远山区 篇2

和平小学 提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平小学地处瑞昌西南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辖区内学生99%以上是农村户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学校的生源出现了匮乏现象,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原有的大坑教学点现已不存在,和平中心小学下辖三个教学点:和平村教学点、杨塅教学点、程家教学点,生源极为匮乏,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和平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杨塅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程家教学点一个学前班、一年级一个班,两个班共4人。中心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共4个教学班,学生13人。通过深入分析调研这种现状,主要原因是:

1、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逐年减少,教师队伍出现严重老龄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令人不满意。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教学点的校园、校舍建设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

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和平、杨塅教学点的教学楼还是D类

3、受人口居住变动情况的影响。由于学生家长在城里务工或家庭搬迁到城里,学生就被转到城镇小学就读。

4、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和近几年的印象,尽管学校曾经有过辉煌,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庭富裕了,生活更加无忧了,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更心切,一心只想城镇学校才是孩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二、思考与对策:

(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尽管有些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

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何况部分老教师还有厌教情绪,无上进心,教育教学不能更新理念。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不仅在大范围上需要这样,在中心小学(学区)内也应合理搭配。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力度。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教师老龄化尽管学校的领导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老教师多,他们大部分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继续教育就成了走过场,没有起到有效作用。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了它,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信任。

2、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的结果,又要关注教育的过程。而家长,更多的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孩子考几分了?在班上排几名?„„因此,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不管教育理念怎样改变,提高教学质量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3、抓特色。一种特色,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它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教师它会凝聚起一种战斗力。

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思路探索 篇3

关键词:边远山区;小学美术;美术教育;教育思路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小学生将来走入美术的殿堂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边远山区中的小学美术教育,情况更不容乐观。

一、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在边远的山区,人们往往把考上大學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对像美术一类的副科根本不予重视,有的小学甚至根本不开设美术课。

(二)师资力量缺乏

山区小学由于地处偏僻,教师待遇较低,造成师资力量的极端缺乏。很多山区小学一个班只有一名教师,所有的课程都要一个教师来教,甚至在学生人数特别少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个教师教几个班的情况。因此,很多时候,美术课形同虚设。

(三)美术课教学目标错位

小学美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学生将来投身美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山区的美术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产生了错位。首先,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美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很容易扼杀他们的美术才能和艺术天赋。其次,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美术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对美术教育的普及。

(四)教学方式陈旧

边远山区由于条件所限,缺乏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材,再加上教师的一张嘴,就是课堂教学的所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奉行的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山区小学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二、边远山区美术教育思路探索

(一)重视山区小学的美术教育

首先,教育部门要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扶持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要对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补助,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到山区的教育事业中来。其次,教育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在职的山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部门要鼓励一些条件优越的城镇学校和山区小学结成互助对子,帮助他们提高教师的素质。最后,边远山区小学的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把教学中心放在语数外等主科的教学上。

(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于教师的话,学生只有绝对服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小学生虽然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但他们胆子比较小,如果师生之间还是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势必会大大扼杀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尊严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内心里真正地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教学。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合作愿望,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在学画动物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最熟悉的动物,然后再教给学生怎样去运用基本的线条去描绘、组合,并且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最后再让学生自由地去创作。

3.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创新

善于幻想是上帝送给孩童最好的礼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不能因为学生画的和现实事物不符而对他们的作品予以否定,甚至批评。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对于学生作品中闪现出的创新的火花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不能因为不合规矩而予以否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问题,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探索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就成为摆在小学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仁能够继续探索,促进边远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华.边远山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9,(06).

[2]江山野.课程改革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01).

[3]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效果评价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灵山县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国家机构妇幼卫生年报表。

1.2 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我县文利、太平、佛子三个镇, 其中佛子镇与县城距离相对较近, 山区率80%, 到达县城平均需要2h, 人口70 077人, 2011年产妇总数1 160人。文利镇与县城距离较远, 山区率90%, 到达县城平均需要3h, 人口37 547人, 2011年产妇总数585人。太平镇与县城距离中等, 山区率85%, 到达县城平均需要2.5h, 人口126 867人, 2011年产妇总数2 076人。2011年灵山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为5 967元。分析比较三个镇实施系统管理模式前后的情况。

1.3 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模式

2010年我县开始实施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模式, 建立了以系统管理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信息网络为依托, 以高危筛查为重心的管理模式:三级保健网竭尽所能做好孕产妇的发现、宣传、动员, 各级网络之间有效配合, 做到资源、信息共享, 实现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高危管理100%的目标。

1.4 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模式前、后的系统管理情况, 评价系统管理效果。

1.5 统计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类试验研究方法, 新模式建立前、后情况自身对照, 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各年数据的均数进行z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产妇、围产儿、新生儿情况比较

实施系统管理后, 太平镇孕产妇死亡率有显著降低 (z=7.197 665, P<0.05) , 太平镇围生儿死亡率和文利镇、太平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低不显著。见表1。

2.2 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分析

通过实施边远山区孕产妇管理系统, 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从全县看, 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系统管理率均有较大提高, 且差异显著 (z=-4.206 71、-2.069 84、-3.669 34, P<0.05) ;其中, 太平镇的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系统管理率差异显著 (z=-5.759 89、-4.002 32、-5.355 35, P<0.05) , 文利镇的住院分娩率、系统管理率差异显著 (z=-5.068 95、-4.057 04, P<0.05) , 而佛子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系统管理率提高不明显。见表2。

2.3 高危管理

从表3中可见, 太平、文利、佛子这三个镇的高危孕产妇数中, 在实施系统管理后被发现率明显上升, 而危重孕产妇的发生数越来越少 (P<0.05) , 抢救成功率提高了3.12%, 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孕产妇的死亡率得到了下降。

3 讨论

3.1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妊娠管理概况) 。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小区域管理, 是对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完善。实施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新模式能有效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降低危重孕产妇发生率, 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及保健质量。

3.2 分层进行统计分析, 佛子镇临近县城, 地形简单, 经济发展较好, 交通较好, 太平镇与文利镇距离县城较远, 虽然直线距离差不多, 但太平镇较为平坦, 高山不多, 经济发展和道路设施也较好, 文利镇却地处山地, 地形崎岖, 山高路难走, 经济贫穷, 甚至有出入靠竹排的情况。

3.3 加强对孕妇在妊娠期间的管理是保证母婴健康,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做好妊娠管理[1], 一方面管理方需加强力度, 另一方面服务对象也应该有接受服务及认真实施干预措施的主观能动性, 健康教育可以较好地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使妊娠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妊娠管理的主要内容:在新模式中着力在孕前管理,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 降低或消除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除了对孕产妇开展一对一个性化、针对性健康指导外, 还延伸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内容, 给孕妇讲解孕期正确的生活方式, 包括孕期卫生、营养、性生活、运动锻炼、旅行、工作和休息等。要告诉孕妇保持心理健康, 解除精神压力, 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宣教的内容也从仅对孕产妇开展改变到孕产妇家属, 增加优生优育教育, 进一步拓展保健服务范围, 从而建立一个家庭正确的生育观, 良好的宣传教育构建良性的沟通平台, 能很好的提高孕产妇的依从性, 从而为后续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

3.4 信息化平台是系统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从国家卫生管理机构到各级医院都在加强对妊娠阶段各情况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对我国推行妊娠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对产前检查、妊娠期产前检查的开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在我国城市中虽然住院分娩率较高, 但也不是所有医院都能适应所有患者的需求, 因此需要相互配合。在农村孕产妇中需要根据危险因素的高、中、低危运用妊娠管理来促使孕产妇得到恰当的处理和安排。如何充分利用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规范全县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到各级保健网, 是孕产妇管理系统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摘要:目的:针对影响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各种因素, 制定有效系统管理措施, 减少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 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难产发生率, 切实保护母婴安全。方法:分析我县3年来边远山区孕产妇的保健现状, 统计出孕产妇系统管理的相关数据。结果:边远山区孕产妇登记造册率、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人数等得到明显的提高, 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及难产的发生率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对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 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及保健质量, 提高孕产妇及家庭的自我保健意识, 让她们自觉地参与保健, 以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边远山区,孕产妇,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边远山区 篇5

写在前面:

五年前,这个报告作为成都市规划课题成果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甚至有评委在意见中写到“建议向全川推广”。在评奖活动中,该报告获得了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初评是二等奖,因未公开发表,又未能取得省部级政府采纳的证据,被降级),县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事小,关键是其中的观点和建议,在目前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事实上仍有启迪意义。仔细考查,五年来,我们的教育进步了多少?五年之后,我们又能进步多少?这样的研究不一定能解决多少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却帮助我们发现不少问题。教育是需要研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成因及对策研究

——金堂县教育局 罗军 研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

前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 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10月29日颁发)中把“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作为“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十大措施”之首。《意见》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造薄弱学校的整体规划。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三部委《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持基层教育工作的指示》通知精神,切实采取充实、培训、交流和调整等措施,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理论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以“薄弱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被作为一条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重要经验来交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办好每所学校,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湖南衡阳市教育委员会)。

成都市在承担全国教育学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个案)研究与实验》中,也把“薄弱学校建设研究”作为十个分课题之一。

我县是地处成都东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辐员面积1154平方公里,兼有山区、丘陵、平坝,人员83万,辖24个乡镇,461个行政村。现在校初中、小学学生共96342人(1998年春统计数)。其中59%的小学生在村小就读,70%的初中生在条件较差的深丘或山区乡镇初中就读。我县1996年完成“两基”任务之后,影响“两基”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山区边远薄弱学校的办学问题。金堂县教育局在1998年春以“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生源得不到保证,教师生活待遇低”为标准,共确认乡镇薄弱初中5所,小学12所。同时,本届教育局党组经过充分的调研认为,我县中小学教育整体上的薄弱环节在初中和村小。以国家的教育规范化为标准,可以认为我县的薄弱学校面近50%。其中问题最严重的自然是占我县学校总数19%的边远山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施,根本目的是解决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问题。是力图实现教育公平,贯彻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宗旨的具体行动。扶持和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是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区域内各校均衡、协调发展,保证群众子女受教育质量的必需措施。但从已有文献看来,薄弱学校建设基本上只关注城市薄弱学校问题,热点也在解决于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后出现的教育平等问题。我们认为,农村义务教育比城市面临更多的问题。农村山区薄弱学校的存在,不仅涉及学生受教育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当部分山区边远地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影响政府普及义务教育任务的完成。为此,充分认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形成对加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理性的、富有针对性的认识和措施,是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认真完成和巩固“普九”成果的重要职责。

基于以上认识,我室提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丰富的调查和文献查阅认识当前边远山区薄弱的问题,并为我县和其他地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1、总体对象

我县现有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含部分丘陵乡镇学校的所属村小)。

2、样本

在我县教育局确认的薄弱学校确确定一所高完中、一所初级中学、三所小学(含所属村小)为样本。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现状调查及薄弱形成原因分析。

2、面向二十一世纪金堂县边远地区学校建设目标、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3、先进地区薄弱学校建设的启示——比较研究与政策性建议。

4、结合我县实际与研究,提供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决策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调查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

1、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个案调查,充分认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现状和建设的成功经验。

2、文献法。主要通过查阅《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江苏教育》等报刊,充分了解国内关于“薄弱学校”分析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对文献查阅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本县若干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相互对比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形成的较本质原因和可行的成功建设经验。

四、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基本情况调查阶段(1997年9月——1998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拟定方案,申请立项。采用访问法、观察法等搜集典型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情况等原始材料。形成阶段性工作总结——《关于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初步调查与思考》。

第二阶段:深入调查和专项研究阶段(1998年9月——2000年12月)。以个案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作为重点,并将纯调查研究与教学“扶薄”相结合,重视走行动研究的路线,获得诸多有参考价值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效果。

第三阶段:文献集中查阅及归纳概括阶段(2001年1月——2001年2月)。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五、研究结果

(一)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内涵的理解

“薄弱学校”作为对某些学校办学水平的概括,是一个相对的和历史的概念,对其的理解和衡量的标准因地、因时、因人、因学校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理解。前国家教委1995年6月22日颁发的《关于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的通知》将“薄弱高中”描述为“由于多种原因,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高级中学”,其特征为“有的办学条件困难,生源素质不高;有的领导班子和教师力量薄弱,教育质量较低;有的规模过小,办学水平和效益较差。”有的地方通过调查分析,将“薄弱学校”特征概括为“三差两低”,即“校舍设备差、领导班子和师资水平差、学生生源和社会声誉差、学校管理水平低、教育质量低。”成都市教委副主任雷解民认为:“薄弱学校有存在,是一种客观的教育现象。但由于其模糊性和动态性,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给其规定一个精确的定义,只能揭示其本质特征。即至少其办学的物化条件、学校的内部管理、办学的综合效益被学校所在地域的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多数学生及家长评价为‘不能接受’的学校。办学的物质化条件、学校的内部管理、办学的综合效益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力学综合效益。”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薄弱学校”因其相对性,其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薄弱”作为一种特征,也是一种某类学校作为系统的内外因素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本课题所指的“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既具备上述“薄弱学校”的基本特征,也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存在。其特征还应包括:①地处山区。经济条件差,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如1997年为2110元)。离县城或乡镇政府所在地远,一般超过10公里。生活条件艰苦,如缺水、缺电、缺通讯条件,信息闭塞。②办学规模小。初中不超过200人,班额不足40人,小学不超过250人,班额通常在30人以下。③教学质量低。在全县正式考试中,各项指标综合得分通常在全县名列后10名内。④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素质差,办学信誉差。表现为领导、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学生流失率高。这些学校可以认为随着“普九”的实施,已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群众“不能接受”的学校,因而称其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感到,我县还有相当部分丘陵乡镇村小,其外部条件与上述山区学校并无质的区别,因此认为“山区边远薄弱学校”也可包含这部分学校。

(二)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1、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整体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因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是一个综合性、模糊性概念,对形成和分析也须从学校内外因素作系统调查与分析。根据《研究方案》和对学校办学系统的粗略构成因素分析,我们在研究初始阶段,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调查从以下方面展开:⑴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当地的经济状况,村镇居民对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等。⑵学校规模。包括所辖村小数、学生数、教师数、班级数等。⑶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状况。包括年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学科分布,待遇与稳定情况等。⑷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⑸学校办学面貌与教育教学效果、社会声誉。⑹学校办学的优势与不足,办学的困难与今后的打算。⑺其他。

对村小教师,主要从基本情况、教学负担、教学成绩、教学常规、教研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体会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

上述调查因为涉及范围广,操作较烦琐,难以得出一个精确结论。但获得诸多整体性认识:

(1)我县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已基本合格,但有效利用率不高。随着“普九”的完成,我县各类学校的办学硬件得到根本改观,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已基本达到“够用、实用、耐用”的标准,教学器材也“普九”标准基本配齐(但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农村高完中的教学设施日渐紧张)。大多数被调查学校都配置了音乐室、实验室、教学器材、图书等设备,但得到有效使用的并不多。

(2)受经济发展制约是学校办学困难的重要原因。

许多边远山区学校所在地都还是农村自然经济,易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不能足额收齐学生的书杂费。有的教师每期需为学生垫支书杂费上千元,导致教师自身生活也非常困难。于是有了山区教师“教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书易、收费难”的口头禅。另外,山区学校生源有限,可供支配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工作举步维艰。

(3)村小问题是学校“薄弱”的主要问题(后面将详细论述)。(4)学校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所走访的学校,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素质的确不尽人意。边远山区学校的干部队伍90%以上是当地人,基本都是从长期在所在学校工作中逐渐提拔上来的。其中相当部分并未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文化程度大多在后继教育中达标。因为对外办界信息并不了解(也不敏感),再加上对升迁不抱太高的期望值,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依靠经验操作,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干部队伍配备不完整,缺乏进取心是边远学校干部存在的重要问题。教师问题主要表现为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不配套、队伍不稳定等几个问题。师范院校的学生较难分至这些学校。既使已分配至这些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想调离。因为正式教师严重缺编,许多学校还聘有大量临时代课教师(个别学校达50%),有的村小还完全是临时代课教师担负教学任务。因为这些临时代课教师学历低(80%以上为初中生)、待遇低(月收入不足100元)、生活负担重(大多要种责任田)、教学任务重(周课时超过一般超过20节),因而教学质量低下。另外,边远学校的教学骨干——大量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转公”的教师已日益老化,并进入退休高峰,造成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状况进一步严重化。在职的中青年教师因为参加教研教改、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其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也亟待提高。

(5)山区教师的待遇、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和改善。

山区的公办教师除国家财政拨付的基本工资外(近年来还常常出现拖欠现象),没有任何补贴。代课教师的待遇基本只能解决“糊口”问题(近年来也出现严重拖欠现象。某乡镇一村小代课教师,因其一年的工资被拖欠,年终时连家中的电费也无法缴纳)。山区学校的住校教师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常常出现生活用水缺乏的现象。1998年春旱期间,我县龙泉山脉有两所学校的村小老师,“靠学生用瓶子从家里带水凑给教师作生活用水”(教师自述)。有山区教师这样总结其生活:“总之一个‘苦’字:工作担子重累得苦;离校很远走得苦;用水艰难生活苦;文化枯燥精神苦。”(问卷调查教师自述)

(6)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亟需加强和改进,学校自身办学努力不够。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囿于信息闭塞和管理水平的问题,日前几乎所有山区边远学校仍沿袭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教师工作唯一标准的做法,挫伤了山区教师全面育人、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因为山区学校布局分散(许多村小距中心校超过10公里),增加了学校教学监控的难度,也使教师难以及时吸收教学信息,使这些学校的教学单纯依靠教师的职业觉悟和肤浅的经验开展,教学质量很难得以保证。问卷调查也表明,大多数山区教师认为,制约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信息闭塞,缺乏指导,没有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

在学校办学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许多山区学校并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一表现为缺乏改善学校办学处境的信心和决心。总是以学校外部条件差作为问题难以解决的借口,出现“悲观论”、“难办论”、“条件论”、“依靠论”。二是表现为学校没有根据其内外部的诸多特点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措施,习惯于依赖常规办学经验开展工作。

另外,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格的办学要求不利于山区学校。如对办学规模的要求、办学条件改善的要求和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划一。等等。

综上所述,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存在是一个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一部分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形成“薄弱学校”。

在对“薄弱学校”成因的调查分析中,我们感到对学校方方面面进行调查分析是不能有效进行的,也无法得出较精确的结论。在“薄弱学校”各方面问题中,从目前最有可能解决、能对“薄弱学校建设”产生持续而深远影响的因素来分析,才能提高本研究的价值。就我们对所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看,村小管理问题、教学问题是这些学校内部的根本性问题。以下详述对这两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2、对“薄弱村小”的调查与分析

我县现有村小298所,在校约42000人。其中70%以上在深丘或山区,教学质量长期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县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998年3月,我们根据前期调查基础编制了《金堂县村小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12所山区或深丘学校的539名村小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1999年4月,教研室抽调近10名学校管理骨干对三所村小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剖式”深入调查;1999年底,教研室在教育局领导下,对全县小学三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六年级语文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数学开展了统一调研考试,对村小特别编号,之后对村小教学质量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近年来,教研室把教研中心落实在村小,先后对数十所村小开展调研;1999年3月,金堂县教育局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颁发了《金堂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1999年—2001年教研室组织系列“村小教师献课活动”,力图推进村小教学质量;通过上述努力,结合我县级教研规划课题——《村小教师教学工作“量”与“质”的调查研究》的开展,我们获得了诸多对村小问题的了解与认识。

(1)1998年春开展的《金堂县村小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学负担情况、教学成绩、教学常规、教研与继续教育、对自身教学问题的认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工作生活体会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我县70%以上村小教师趋于老化,教师学历以中师(一般为后继教育)、初中居多,临时代课约占教师总数的3/1,教师周课时总量约在20—25节之间,平均班额浅丘41人,深丘或山区20人左右(大山地区均在20人以内,有的仅为8人);班平均教师(含教学辅助人员)1.2人,师生比浅丘地区为1:29人,深丘、山区为1:21人(大山地区为1:13)。村小自认为大都能按教学常规要求(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等)开展教学工作,但囿于水平和精力所限质量得不到保证;每个教师每期能参加3—4次常规教研,但很少或根本没有学习过教学理论,所接受以培训、教学基本功训练等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大;100%的村小教师感到教学负担重,对教学常规(如备课)的执行消极应付上级检查的成分较重,针对性、实效性差;影响村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达不到教学要求,不了解教学改革信息和教学设备缺乏;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和片面,90%以上认为“素质教育=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工作中最苦恼的是生活艰苦和“收费难”。

(2)1999年春教研室组织了对三所村小的“解剖式”教学诊断。调查组通过采取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对三所村小的制度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教学“六认真”等六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各村小的教学设备基本合格。只有一所村小制定较完善的制度(共18项),三所村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都不彻底,随意增减课程课时现象普遍;教学计划有,但指导性不强;教师备课照抄《教案集》是普遍现象,10%的备课过于简略,对教学没有指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导价值;调查组所听的30节随堂课中,被认为“不合格”课25节,多达83.4%,主要问题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随意性大”、“课堂结构无序”等;教师课后主要是为“差生”“补知识”,且效率不高;学生作业布置不合理,表现为单

一、量多、重复、批改及评讲质量差;对学生学业情况的阶段诊断不落实,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教学;上级管理部门对村小教学“管而不理”,习惯于较多地用考试去 “管”,较少去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教师外出教研学习少,甚至没有,没有被调查村小教师撰写过教学经验论文。可以用“管而不实、管而不细、管而无序”来概括村小教学管理现状。

(3)1999年底对村小教学质量的调研考试结果显示:我县村小教学发展很不平衡,校际差距越来越大。在六年级某科测试中,县平均分为76.3,及格率为94.4%,优生率为40.%,而某山区学校所属村小上述三项分别为57.78,39.5%,0。在1999年全县小学毕业统一考试中,某科校平均分全县最高的为86.88分,最高及格率为95.87%,而某边远山区学校平均分为48.55分,及格率仅为27.67%。通过仔细分析还发现,除山区学校整体水平较低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个别村小、个别班级的教学成绩令人难以置信地差。这些学校、班级的学生的受教育质量远远低于国家要求,是“薄弱学校”中的“最薄弱”环节。这也提示我们,对“薄弱学校”问题必须加强从“薄弱村小”和“薄弱班级”入手。

概而言之,我县村小布点多又不够合理,在校学生多,规模因地域不同而参差不齐。其问题主要有教学管理不善、教师队伍老化且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负担重但质量差、个别村小教学质量十分低下等问题是当前乃至将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县教研室一直把“教学扶薄”作为教研室的重要工作。近来先后深入20余所乡镇薄弱中学、30余所薄弱村小进行教学视导与指导。概括地说,农村薄弱初中、小学的常见问题有: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学过程管理不够落实,效果不好;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率不高。通过我们对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与教学管理专题调研发现:教师都具有搞好工作的愿望,也能努力工作,但都不善于钻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研业务,长期依靠经验的惯性开展工作,效率较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心仅仅围绕“传授知识”,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思想、方法落后;学校教研教改意识淡泊,教师教学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改进。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山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学习动机非常低、厌学情绪严重。通过一项专门调查,我们发现:初二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关键时期。主要原因一是学习困难。初二课程设置骤增、学习任务突然加重、难度加大,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加快加大。二是家长期望发生变化。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家长看到已基本成人的初二学生成绩太差,逐渐萌发让辍学的愿望,以减轻其经济压力。三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不好。多数厌学学生也承认知识很重要,但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当、毅力不强,体验不到学习乐趣。四是教师教学处理不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单

一、教学要求过高、搞题海战术、不研究和认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感到学习又苦又枯燥。

对山区教师教学问题的研究,我们虽然没有系统进行,但根据我们对山区学校的整体把握,下述一项对农村乡镇初中的调查结论也是符合我县边远山区学校实情的。

⑴教师教学能力不理想。约30%的教师只能基本胜任本职工作,个别教师不能胜任工作。

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约1/3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长期存在不健康心理,常常表现在教育教学中缺乏耐心、乱发脾气,以及不能有效地与同事、学生进行沟通。这实际上在无形中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损害学生受教育质量。

⑶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能获得县以上荣誉符号的教师很少或基本没有,职称评定也处于不利地位。这对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是一种很重要的挫伤,它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

⑷教师基本不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关心教改。不懂教育教学规律或不能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工作的教师达到近80%。教师基本不写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即使写也只能重复一点他人经验,没有创新性和指导性。教师基本上不阅读专业教育教学报刊(大多数学校也不订)。90%以上的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归罪于学生,而且是表面的“懒、不想学、基础差、纪律差”等。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⑸难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工作。不了解中外教育家。绝大部分教师连杜威、皮亚杰、布鲁姆等中外教育名家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其教育思想。基本不能认识清楚教学中各种基本因素及相互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教学管理薄弱,教师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理想,教研教改意识差,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厌学情绪重,流失率高,办学效益低且每况愈下。

综上所述,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形成,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的发展变化,政府办学行为调整,学生入学动机发展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一些处境不利的边远山区学校呈现出师资力量弱、校舍设备跟不上教育发展趋势、内部管理水平相对低下、教学质量与其他学校及上级要求差距拉大、社会声誉降低、学生流失增多的现象,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群众“难以接受”的学校,将其称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其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和诸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三)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考

有人认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操作层次,即直接作用于改造薄弱学校的具体措施;二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政策调控层次。即从宏观上制定和落实扶持“薄弱学校”的政策;三是理论层次。即树立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科学的原理、理论、相关的方法论等。

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层次的措施,它所指的对象都应包括被扶助“薄弱学校”的外部力量(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教育培训部门、社区和家长等)和内部力量(如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教改、自身“造血”功能、学生管理等)。

基于以上认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对策,结合对其形成的调查分析,大体可以从认识层次、政策调控层次、具体操作层次展开论述。以学校为主体出发,可以从其外部措施和内部措施两个方面开展论述。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范围和深度,再加上本研究仅为提供决策参考,难以也没有必要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借鉴多数相关文献的表述方式,仅在此提供若干“条款式”对策建议。

1、加强对认识的引导,充分重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地方各级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和提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是巩固“普九”成果的重要的具体行动。办好每一学校(重点是扶持薄弱学校),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各级政府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是维持一个地区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树立义务教育良好形象,贯彻《义务教育法》,实现政府办学、人民受益的政府行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新的相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会不断涌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薄弱学校”是一项长期工作的观念,应该认识到“薄弱学校”建设是一个艰苦的、渐进的、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边远山区薄弱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努力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克服“悲观论、条件论、依靠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积极引导教师克服消极情绪,增强事业进取心,加强师德修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学校建设的参与中去实现其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克服“妄自菲薄”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学习观,做到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力争成为改变当地经济文化落后的有用之才。

在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指导思想上,我县教育局党组提出的“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四实”精神、“低重心、重基础、重过程、重衔接”的“四重”教学管理思路鼓舞、引导了绝大多数学校和师生,也成为我县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加强学校内部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学校的“自适应”能力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我们认为,“薄弱学校”的产生外因是客观存在的,内因是外因作用于事物的根本因素。改变外因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远远低于对因内的控制。所以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该从学校自身入手。根据对成因的分析,下面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教学管理问题。首先要注重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学校领导一定要加强学习,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校行政领导对所属学校分片包干联系负责制。第二是加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克服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牢固树立“常规立校”意识,尤其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特别加强对“薄弱村小”和“薄弱班级”的教学监控力度。第三是高度重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想方设法要求掌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善于选用教学辅助材料。我县在1998——1999年开展了系列村小教师教材教法培训过关考试,对提高村小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四是加强学风、考风建设。学习风气是教师教风、校风的重要反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深远影响。因为边远山区学校管理不便的因素,一些学校错误理解考试的功能,在学生学习学业测查中怂恿甚至组织学生作弊,对学校教学正常化产生严重影响。第五是重视对教研教改的组织和引导。要认真要求教师在吃准教材的基础上,认真了解研究学生的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班额较少学校,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复式教学”和“小班化”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上努力,以此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第六是重视教学评价问题的改进。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改革不必要的、形式的教学管理(如规定教师备课科目完整、备课量等),重视对教师辅导“差生”、总结教学经验、开展班队活动、进修与教研的管理、引导,努力实现对教师教学工作全程、全面、全员的评价。第七是重视对教学信息的管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尤其要注意给教师及时提供教学信息。要引导教师关心教学发展形势、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创造条件为接触吸收这些信息提供机会。

(2)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问题。因为教师素质问题和教学管理薄弱,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很不理想,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大、效率低下。根据我们的调研,当前应在这方面特别注重:一是强化课前研究。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学习《教学参考书》和教材,注重分析学生学情,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缺陷有比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较清楚的把握下,设计好教学思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处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三是加强课堂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针对性、强化个别辅导。“复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在边远村小和小班额学校,提倡“同班复教”无疑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四是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非智力因素。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愉悦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的培养,促进学生在“会学”中“学会”、在“学会”中“会学”。我县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课堂教学作了以下简单明了的要求:

①目标明确

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②内容正确

传授知识正确无误,注意寓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③方法恰当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语言无语病,基本做到板书工整、简明;尽可能地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注意教学反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方法。

④气氛良好

教师注意衣着、仪表,做到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师生互相尊重,学习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学得比较生动。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边远山区学校的学生有两个常见问题,一是学习习惯差,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一个德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问题,是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边远学校的德育应加强自身特色上努力。首先是对学生加强生存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观念,以此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其次是重视法制教育。既要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争取和保护自我权益。第三是重视学生学习责任感、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树立认真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观念。第四是坚持不懈地重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4)学校课程改革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边远山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为所学内容“没有用处”。结合当地实际,适应设置对学生有用的“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的努力方向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联系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习同对当地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学生学科的看法,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科学习。宣汉县西北初中在尝试办“综合初中”的探索中积累非常好的经验。

综合初中是由乡镇人民政府主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学校。它是以一种办学模式统筹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这三种教育校舍共用、师资互用、经费合用,从而形成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改革的基本保证。在反复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拟定了《农村综合初中课程设计(试行)》,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文化基础(补习)课、职业(劳动)技术课、活动课(课外活动与生产实践活动课)并举并重、相互沟通、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课按国家课程计划执行,地方课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强化职业(劳动)技术课。在办初三职业班的同时,加强普通班文化课对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补充和渗透(如政治补充《职业指导》,语文课补充《农村应用文写作》等),增设职业(劳动)技术必修课(如《农村种养殖》)和选修课(如《食品加工》、《电工基础》等)。上述改革提高了农村学生成才水平,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教育科学论坛》2000年第4期)

(5)加强对村小的教学管理与辅导。因为村小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而是乡镇学校的构成部分。对其的教学管理责任基本上由所属乡镇学校负责。因布点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常出现管理失范。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村小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重视对村小负责人的选用,重视对村小一年级、六年级教师的任用;二是加强学校领导对村小的分片包干联系负责制(一般落实并不理想);三是重视对村小教学常规的监控,如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教学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计划与总结情况。但对村小教学实际促进作用不大。四是特别关注对村小学生考试成绩情况,一般以此对村小进行考核评比。本办法失之片面,且导致村小考风混乱。在这个问题上,仁寿县教育局、教研室在开展《加强中心校对村小的教学辅导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研究》中积累许多好经验。

该研究重点探索在教学领域内通过中心校对村小的教学辅导与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在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所谓课题中的“加强”,指中心校对村小的教学辅导与管理做到目的明确、计划落实、任务具体、措施得力。所谓“教学辅导”,指在县教研室、区镇教办的指导和各校具体组织下,以乡中心校为基地,以教学、教研、教改三结合为主要形式,通过各教学业务组织和各辅导教师对所属村小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研教改和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不脱产培训。所谓“教学管理”,指县教研室、区镇教办和各校对村小的村小教师的办学思想、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研教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育人环境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通过一系列相关内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村小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改革政策调控措施,提倡“以校为本”

“薄弱学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调整有关,反之,通过政策的重新调整,又成为扶助“薄弱学校”的最重要手段。就我们对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调查了解,当前须重视对下述政策的调控。

(1)学校办学类型的确定。在服务半径较大(超过40平方公里),服务地区人口以较少(15000人以内),最好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适当撤消部分村小,而将其降格为“教学点”,一般只办幼儿班和小学中低年级。对少数山区学校,可尝试办成“三教统筹”的综合初中。

(2)加强对山区边远学校的教师配备。根据中央精神,可规定教师在边远学校任教的资历要求,建立边远学校与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首先到边远学校任教,也允许和帮助边远学校教师在适当服务年限后调到条件较好学校。注意对边远学校教师施以富有人道的关心。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3)认真研究解决好边远学校的招生政策。尽量保证边远学校有稳定的生源,加大政府对不送子女入学的教育监管力度。应当恢复重点中学对边远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政策。

(4)加大评优、评职、工资优升等的倾斜力度。以此激发教师在边远学校任职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荣誉感。

(5)加大物质、经费拨付等倾斜力度。为山区学校配备教学器材、增大基建补贴比例、减免学生杂费。尤其要注重减轻对学校的各种摊派。

(6)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激发学校办学积极性。克服用统一标准去评价学校的办法,避免用学生考试成绩简单衡量学校的做法。尽量推进和完善督导评估制。在“督导评估”中尽量从学校自身的努力中评价学校,激发学校从实际出发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7)努力扩大边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考试、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的校本培训上、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尽量给学校留下适当的空间。

(8)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关键环节。各校应就学校办学处境和学校发展方向认真研究,做到学校办学方向明确、思路清楚、运行有序、激励有方。

4、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外部输血”

(1)确保山区边远学校必要的教育经费到位。近年来边远学校教师工资拖欠情况日益严重,伤害教师的合法权宜和感情,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一个重要问题是,当前必须根据中央精神加快对基层教育投入的县级统筹步伐,强化“依法治教”,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不受影响。

(2)为山区薄弱学校输入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建议采用双流县的办法,新提拔的青年干部首先应到边远学校挂职锻炼。落实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县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具备边远学校任教或到薄弱学校支教经历的措施。

(3)重视教研教改“扶薄”。“积极开展重点校、示范校对薄弱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对一”支援,通过重点校、示范校名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和实施“师徒式”结对子,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各级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向边远山区学校传递教学信息,指导这些学校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当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地实情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认真思考、积极改革。尤其要在构建办学和教学特色上下大力气。

(4)想方设法减轻边远学校的经济负担,并积极引进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助学。

我县一山区学校长期受到一合法慈善机构的援助,避免了当地许多儿童失学;我县原四方小学(现松枝小学)受到日本女士松枝的长期援助,改善了学校办学环境;我县福兴镇、金龙镇的两所村小长期成都市台盟和一台湾人士资助,现两校办学条件均较理想;我县教育局将地处山区的九龙镇第二小学学生的学杂费减免比例由15%提高到30%,同时实施“希望工程”重点资助,资助贫困学生81人,使该地儿童入学“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5)加大教学物质援助力度。努力为边远山区学校配备图书、学生课桌椅、教师办公桌、学生床、生活取水器材、教学仪器挂图、信息技术软硬件等急需物资。

5、积极而稳妥地进行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对不同类型学校研究制定不同的布局调整策略。对高完中要着重增强其办学规模上入手,发挥规模办学的效益。对农村初级中学应兼顾考虑服务半径和规模办学问题。对小学着重从地域特点、服务范围和规模办学三方面考虑。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因素和群众教育观念问题。我县近来在学校布局调整上动作较大,取得了劳动显著效益。

2000年秋,金堂县教育局将三所农村初级中学与当地三所农村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全并,重新任命学校领导班子,改原乡镇属学校为县直属,使在校学生数达到规模办学(1000人以上)标准,也使原利用率太低的教育资源和教师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金堂县广兴镇在1998—2000年间,将所属18所小学(含村小16所)调减为中心校2所,基点校5所,教学点3个,节约了人力资源,校均学生数由原155人上升为近300人,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并且每年节省经费约9万元。双流县自1998年起,在两所深丘地区学校实施寄宿制,将所有边远村小的学生全部转入中心校或完小住读,并大力撤并村小,到1998年底,将382所小学(含村小)减至204所(含村小)。一些暂时难以撤消的村小,先将中高年级学生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益。此举改善了村小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使农村学生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减少了代课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据《教育导报》2001/3/23)。

学校布局调整影响面大,应认真调研,结合实情进行。特别是山区村小调整,走读要考虑学生上学路程(原则上在3公里以内,最远不超过5公里),住校要考虑政府投入问题(宿舍、食堂、饮水和学生生活管理人员配备等)和家长经济负担能力(生活费、住校费、衣被、水电费等)。另外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学生生源的发展变化、新布点学校建设投入、教师生活用房建设投入、闲置校产的合理处置等诸多问题。还应关注布局调整后学生失学率在一段时间内提高的问题、群众的认识问题、分流教师安置问题。

六、几个问题及讨论

(一)“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主体问题。“薄弱学校”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对其的建设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但既然办学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关注和改造“薄弱学校”也应该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为“薄弱学校”建设的主要承担者。那种认为“薄弱学校”的形成是某个人、某个学校自已的事情的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强调“边远山区薄弱学校”自身努力的重要意义,但“边远山区薄弱学校”作为一个问题存在,毕竟是政府办学的问题。从法制上,从贯彻中央要求把“普九”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县级统筹,从办好义务教育是政府搞好公益事业的最重要任务来看,关心和加强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长期的工作。

(二)“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扶硬”与“扶软”的问题。从一般的经验出发,认为“扶薄”就是“人、财、物”的援助。事实上,这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有的地方提出,“扶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扶志”、“扶人”,即引导当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发扬“艰苦奋斗、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再者,边远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积极进取精神的树立、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何尝不是应“扶”的范围?

(三)“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建设的现状与发展问题。“薄弱学校”原本就是“相对薄弱”。如果对“薄弱学校”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要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想彻底改变其处境恐怕难能为之。注意把“薄弱学校”问题放到一个地区、一段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综合环境中去考虑,不光关心“薄弱学校”的今天,更要关心“薄弱学校”的明天,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预测,找到“扶薄”最佳突破口,从而产生长期的、持续的效应。另外,一部分未被关注的学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学校自身问题,很容易成为新的“不能接受”的“薄弱学校”,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牢固“薄弱学校”意识,在这个问题上也注重“预防为主”。

(四)“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扶薄”讲的外部力量对“薄弱学校”的影响。事实上,外部力量不可能持续地、长期地作用下去。比如承担教学任务重担的是“薄弱学校”自身的教师,支教、援教不可能长期支撑。最重要的还需靠“自己”。所以,“薄弱学校”造血应该比“输血”重要。具体说来,建立一种稳定的有助于山区边远学校和所有处境不利学校的教育政策应该是“扶薄”的核心。比如加强义务教育的县级统筹和建立骨干教师愿意去、也能够走的教师流动制度。

七、结语

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的形成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学生入学动机发展变化,政府办学行为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一些处境不利的边远山区学校呈现出师资力量弱、校舍设备差、内部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低、社会声誉差、学生流失增多的现象,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群众“难以接受”的学校。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和诸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建设要注意从理论上、政策上、操作上和学校内外部多角度思考。要以提高学校在社会及教育发展变化中的“自适应能力”为核心,强化学校内部制度管理,重视对师生的“人本”管理,结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控、布局调整和社会各界的援助,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力争优化学校内外环境,使学校能够适应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家长、教育管理部门认为生机盎然、适于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学校。

附:本研究所参考的主要资料来源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汇报材料》 金堂县人民政府(1996年)2.《金堂县教育志》 金堂县教育局 编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⒊《金堂县高中、初中、小学成绩统计表》(1997——2000)金堂县教育局

⒋《金堂县1999——2000学年上期末小学调研考试成绩统计册》 金堂县教育局

⒌《金堂县巩固“两基”成果汇报册》 金堂县人民政府 ⒍《金堂县巩固“两基”成果文件汇编》 金堂县教育局 ⒎《教育科学论坛》——《四川省村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专辑》 ⒏《加强中心校对村小的教学辅导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研究》(四川省仁寿县教育局、教研室)

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城市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冯象钦 等/文

⒑《关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思考》程斯辉 等/文《中国教育学刊》1997/6 ⒒《农村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对策》李学维/文 《教育导报》1998/3/27 ⒓《扶助薄弱学校对策初探》雷解民/文 《成都教育》1998/2 ⒔我县县级课题《村小教师教学工作“量”与“质”的调查研究》总结材料,土桥中学、永乐中学、广兴镇小学、青松小学等“脱薄”总结材料,教研室“扶薄”工作总结等。

14.《论薄弱学校的更新和提升》雷解民/文,《探索教育扶薄新途径,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对教育扶薄工作的几点思考》双流县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个案)研究与实验研究论文选编》成都市教育委员会 2000/11 15.《100所乡镇初中办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山西省教育学会课题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边远山区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庆边远山区;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2-0026-05

Ideas 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CHEN Qi-an,XIAO Ying-hong,CHEN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Abstract:Currently,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s,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s of county,town and village,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basic rights of the peasants should be sufficiently protected but not be excessively boosted,the basic position of educ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rol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external market should be sufficiently utilized,and the role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also be attached importance i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 words: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ongqing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建设模式,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1,2],例如,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盲目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造成开发思想与地方发展实际脱节,进而造成国家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违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事实上,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应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虽然重庆是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但其基本格局仍然是“大城市加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别显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且有效耕地面积比较少、山地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非常艰巨,探索和研究适合于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土地和粮食生产问题

1.有效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不高。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土地大多是25°以上的坡地,有效耕地面积非常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8分地,而且大多数耕地只能种植红苕、土豆、玉米、高粱等粗粮品种,不能种植作为人们主食的水稻。在这种土地上,本来可以种植效益更大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很低,根本就不知道该种什么?如何种?种出来以后如何卖出去?这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民生活非常贫苦。

2.耕地荒芜面积大,利用率不高。在一些农田较多的村庄,我们发现大量田地荒芜。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进城打工,农田大多由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耕种,而且一般一年都只种植一季水稻,这导致农田使用效率低下,农村粮食生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和部分农民进行了交谈,他们给我们算了如下一笔经济账:一亩水田一年产1 200斤谷子,全部卖出可以得到1 200元钱,花费的时间是6个月左右,化肥、农药、种子和人工等要花费800元左右,如果一家人3亩田,半年的纯收入也就1 200元左右(包括自己的生活费在内),如果出去打工,就算在城里做“棒棒”,一个月少说也能挣600元,半年能挣到3 600元,除去每月生活费200元,也能拿回家2 400元。因此,重庆边远山区的农民只要有机会,宁愿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地。

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己的感觉和喜好。而且大多数在家种地的劳动力除了农忙时间外基本处于半失业状态,总体劳动生产率极低。

(二)农村农民增收问题

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在自身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在自身土地上获得增收的可能也非常小,他们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不高,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不大,有的农民年收入有时还会减少。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边远山区农民每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不超过4%。

(三)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目前来看,重庆边远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转移方向。主要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这些进城人员主要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所谓“下等”工作,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收入也比较低。二是从西部向东部和广东沿海地区转移,这类转移人员主要在当地的工厂里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劳动时间比较长,单位时间报酬比较低。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有65%以上的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

2.转移方式。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两种输出方式:一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在亲戚朋友的“传、帮、带”下实现就业;二是通过自发形式出去。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务工农民中,有50.9%为自发外出,有47%为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只有约2.1%为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可见,重庆边远山区农民主要以自发输出和亲朋好友介绍为主,通过中介组织和政府引导的量很少,这导致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盲目性较大,基本权益大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转移稳定性差。由于转移比较盲目,工作技能不高,转移稳定性也比较差。能够在转移目的地长期居住下来成为当地居民的人非常非常少,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结果,重庆边远山区农民能够实现真正转移的比例不到1%。大多数人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回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移,这种转移也不是国家城乡统筹规划中提出的“从农民到市民”的转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伪转移”。

4.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1)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当前的重庆边远山区,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康的青壮年劳动力,看到的只有15岁以下、无人管教的儿童和60岁以上、整天在地里忙碌的老人。(2)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形成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问题。由于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差,个人素质也不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不相同,很难得到城里人的真正接受和认可,有时还会受到极不公正的歧视,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因素可能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发生转变和扭曲,失去平衡,进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外出务工农民出事的比例每年不低于3%。

(四)经营体制问题

现在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虽然在过去20多年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找到一种更能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新的土地经营体制。

(五)农村基层组织问题

1.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行政和决策能力、政策领悟和理解能力、制度执行和创新能力等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镇里的从业人员中,包括书记、镇长在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一两个,村长、村支书最多就是初中、高中毕业生。

2.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大多是上传下达、处理一些杂七杂八的一般事务,很少有人去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村要改造其已经破败不堪的村小学,但是又没有钱,怎么办呢?最后的办法是一方面向镇政府要,一方面在年终的时候把该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召集起来要他们捐款。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不能解决该村长远的困难。

(六)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

1.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大多数病人、老人都是死在家里的,大多数孕妇都是在家里采用土办法生小孩的。这种严重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山区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些地方的执行难度非常大。

2.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大多数边远山区农村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饮用水大多还是用井水,在天旱时就要到处找水吃,更不要说农田灌溉了。有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有的虽然通了公路,但是公路质量相当差,只能过拖拉机,小车是根本无法通过的;有的行政村电力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电力供应时断时续。

(七)农民孩子教育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质量较差。一方面,有些小学只有4、5个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身份是代课性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走不上中小学教育岗位,而外出打工、自谋生路。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求。有些小学校舍破败,教室地面凹凸不平,桌子板凳摇摇欲坠,更不要提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了。有的乡镇为了节约教育成本,集中教育资源,全镇只设立一个所谓的中心校,要求全镇的小孩都到中心校读书。而一个镇的面积少说也有几十平方公里,有些离镇中心远的小孩不得不早晨6、7点钟就出发,步行几十里路去上学,下午7、8点钟又走路回家。

3.经济落后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心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读书无用论”思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昂的学杂费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承担,他们同时也看到临近的有些家庭因为小孩读书而变得更加贫困;二是有些农村小孩读完大学、大专和中专后,因没有关系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打工,进而使得全家所寄托的厚望落空。

4.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学龄儿童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生活上没有父母的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小孩草草读完初中、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辍学进入社会。

二、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从总体上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尊重和维护[3]。

(一)強化政府,特别是县、镇、村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政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工作。县政府要对整个县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镇政府要对整个镇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村级组织要对整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各级规划从下往上层层落实,从上往下层层监督。

2.县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这主要有三个方面:(1)要为新农村建设大力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2)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人才支持,主要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3)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技术支持,主要是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支撑能力。

3.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当地镇政府应该组织高素质的精干人员成立镇农村经济建设总公司,并在各个村分别成立相应的分公司,他们的任务和职责包括:(1)组织科研人员对当地的土质、资源、人文景观等进行考察,确定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2)与当地在外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知名人士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请他们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3)积极向上级政府寻求政策支持,向相关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支持。(4)引导农民自觉转移到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上来,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5)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努力成为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中介,进而使得外部市场信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农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也能够顺利投入市场。(6)积极招商引资,根据县、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将那些自身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引进来,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当地经济。(7)积极筹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农村保障体系。总之,镇农村建设总公司承担着镇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其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等双重属性,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其统一计划,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其统一按不低于保底价的价格收购,然后销往外部市场。

(二)农民在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权益应该得到尊重,但不宜过分渲染其主体地位

由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素质不高,在这种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该成为受益主体,他们的基本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但他们不应该成为政府的直接资助和扶持主体,也不应该成为效益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不应该过分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通过新成立的农村建设公司把他们引导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待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这些地区,如下几个问题应该特别处理:

1.农民土地问题。如果农村建设公司根据总体规划的需要,有必要占用当地农民承包的土地,那么可以将他们的土地作为资产入股,每年按照股份的比例从农村建设公司获得一定的股利,但是农民手中的土地股份是不能转让的,另外,这些被占用了土地的农民有优先在农村建设公司或当地其他企业就业的权利;否则,农民继续按照公司的规划种植相应的农产品。

2.农民住房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农民原有住房最好保持不变。如果有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想新建住房,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一是在住房建设审批的时候,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他们在规定的地方、按规定的样式修建规定面积的住房;二是根据建房成本,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将政府集中修建的楼房出售给他们或租给他们使用。经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将农村现在的分散居住方式转变为相对集中居住方式,进而节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3.农民的劳动激励问题。在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农民的劳动基本上仍然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只不过是将原来一家一户的无序生产转变为农村建设公司指导下的有序生产而已,无论是耕种土地、还是在公司工作,劳动成果多的、劳动质量高的人,收入一定多,生活水平当然会高;那些不劳动的、懒惰的人,除了能从土地股份中分到一些股利外,将一无所获,生活水平自然会比较低。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当地贫困家庭的扶持中,不能直接把钱无偿地给予他,而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得到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是他们劳动的报酬,而不是别人的施舍。

4.农民的安置和转移问题。在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继续从事农产品种植,特别是在农村建设公司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二是进入当地的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三是在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下,向大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送富余劳动力。

(三)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重庆边远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把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的有效措施,是完成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4]。

1.成年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一是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给他们定期讲授农业种植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二是聘请社会学专家、经济学专家、法学专家给他们定期讲授社会、经济和法律知识,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定期召集当地在外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知名人士和他们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党性较强、思想觉悟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农民和农村干部,县、镇政府可以向重庆市人事局申请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他们送到高等学校进行有目的的短期培训,以使得他们尽快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2.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学校硬件建设。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所足以容纳全镇适龄学生的大型小学和初级中学。建设资金可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出一部分、从农村发展公司的赢利中出一部分、从农民土地股利和农产品销售收入中出一部分来解决。二是学校师资建设。县、镇政府可以通过重庆市实行的西部人才资助计划和自身的优势吸引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当地的中小学工作,进而将当地师资提高到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学生教育和培养。镇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强制当地农村的适龄青少年进校读书,而且必须是封闭式的住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本来就应该减免,至于生活费、住宿费、书费和其他杂费,可以采用政府出1/3、公司出1/3、农民自己出1/3的方式解决,而且农民自己出的那1/3还可以从他的土地股利或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中直接扣除。农民小孩读高中、大学、中专、职高的费用可以由农民自己出大部分、由农村发展公司出小部分来解决。

(四)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

在重庆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市场只能在外部有效,在内部只能在相应的农村建设公司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外部市场需要什么,内部就有计划地生产什么,这个过程主要靠农村建设公司去完成。因此,农村建设公司应该主动去接触外部市场,及时获取和正确处理外部市场信息,积极利用外部市场为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也要积极通过外部市场将当地的产品、特色传播出去。

(五)重视旅游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重庆边远山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态环境比较好,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工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养生旅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目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之一[4],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5):83-88.

[2] 李庆章.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3 ]邹伟进,李红军.绿色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63-65.

[4]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边远山区 篇7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有效提升的重要意义

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能力, 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还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 有效培养边远山区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切实提升其信息素养, 是实现2020年教育现代化这一伟大目标的强烈召唤, 也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还是激活边远山区及其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 更是山区青年教师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促使专业健康成长的必须途径。

二、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 硬件不硬

在地方经济和地域偏僻的双重因素制约下, 这些地区的信息技术硬件配置存在明显劣势, 不是新的、先进的优质数字资源少, 就是已有的技术设备更新、升级不够, 让互联网走进校园更是一种奢望, 这些逐渐无法满足当时的教育教学需求。

(二) 意识淡薄

从个别主管领导到学校校长再到教师个体, 他们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 不能准确定位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教学上以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致使部分一线教师在自身素养提升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主观积极性。

三、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 加大投入, 加强硬件建设

加大投入, 加强硬件建设是持续有效提升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发与升级面广、量大、任务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新路子, 在紧密依靠政府财力增加预算的基础上, 主动寻求社会上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和具有良好信誉的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成功人士结成帮扶对象。对于山区, 在设备的配置上不求多先进、多高档, 只图实用、好用;不求在“量”上做文章, 只在“有”和“全”上下功夫。也就是在有限的财力、物力前提下精打细算、均衡配发, 打破地域先天不足的人为限制, 让同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均等地享受社会信息化大发展带来的福利, 杜绝同一地区个别学校太强而部分学校太弱的不良现象。

(二) 完善机制, 形成浓厚氛围

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重要依据, 结合本地教师专业素养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是持续有效提升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制度保障。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教师的信息素养或许在短时间范围内会有所提升, 但形成持续的、一贯的提升是不切实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顾全大局、立足长远, 用前瞻的思维来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 形成科学的、实用的、系统的激励、评价以及考核制度。

(三) 转变观念, 强化应用意识

转变教师观念, 强化其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 这是持续有效提升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一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广大山区青年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宣战, 要以新课改和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为背景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应用信息技术形成先进的教改意识, 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平时要多在网络上阅读有关知识, 搜寻相关信息, 不断关注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以便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 用最新的理论来支撑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要经常在电脑上写作 (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 , 这不仅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 还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四) 深入调研, 创新培训模式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 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模式是有效提升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必须途径。具体以“国培计划”及其他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为依托, 一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 即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 建立专门培训基地, 配置专职培训人员。二要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培训专题, 制定培训内容, 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 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 (Flash, Power Point等) 。三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多采用生动案例教学, 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 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 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山区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在直接的交流与研讨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总之, 有效培养边远山区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切实提升其信息素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某一单位、某个教师做好某一环节就能办好的事。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巨大推力下, 我们只要上下齐心改观念、攻坚克难转思路、集中财力办实事、统筹兼顾各环节, 山区青年教师就会保持旺盛的成长力, 山区就能形成鲜活的生命力, 山区人民就会更快实现甜美的教育梦。

关键词:边远山区,青年教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友彪, 程同舟, 宋瑞, 等.提高边远地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初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12) .

边远山区 篇8

关键词: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是我们社会目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在正常成长的年纪, 缺失了父母的教育和关怀, 这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出现及产生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边远山区的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落后, 迫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发展, 而将孩子都留在农村, 由老人照顾, 导致农村出现了一大群的留守儿童。2015 年9 月, 我国教育部召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座谈会, 会议资料统计2014 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2075.4万,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1]。

不少调查发现, 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良行为, 如早恋、打架斗殴等行为, 这些都和边远山区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 他们缺少必要的父母教育, 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 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已经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二、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 留守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由于生活条件所迫, 农村的大量劳动力不得不进城务工, 维持生计, 所以将孩子留在了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在幼年时就离开了父母, 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严重缺失, 内心孤独无助, 生活中毫无安全感。虽然有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照顾, 但是与父母的照顾差距较大, 对孩子的性格和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

(2)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严重。儿童之间大都喜欢彼此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 而且小孩子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 小孩子就显得很自卑, 他们感觉生活中没有依靠, 也没有人保护他们, 而这种心理的逐渐发展就会使得孩子自暴自弃, 对所有事情缺乏信心。

(3) 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柔弱内向。由于边远山区生活条件的限制, 留守儿童本来和人的交往就比较少, 再加上父母离开, 小孩子相对更不喜欢说话和交流。而且, 爷爷奶奶的年龄都比较大, 沟通一些事情也比较困难, 所以留守儿童渐渐会变得不爱说话或者很少说话, 再加上自己的内心没有安全感, 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2]。

(4) 留守儿童内心对父母疏远, 甚至怨恨。对于小孩子来说, 他们更喜欢自己的父母做什么事情都能陪着他。他们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离开他们, 一年只见一两次,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 不仅和父母产生了隔膜, 还会产生一些怨恨。

三、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加强边远山区的教学建设。边远山区的学校条件都很艰苦, 留守儿童上学的困难也非常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劳作, 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努力学习, 以后能够走出边远山区, 靠知识改变命运。所以, 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捐赠, 积极进行教学建设, 给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对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保证。实现心理健康的教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态度,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各级政府要给予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经济上的帮助。边远山区的经济水平落后, 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 学习环境基本无法保障。所以, 各级政府需要对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给予关注, 帮助他们接受教育的熏陶和改变,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个重要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他们需要外界对他们的帮助。心理健康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教师角色认同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4) .

边远山区 篇9

1 当前边远贫困山区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边远贫困山区的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费少、设备差、人员和经验不足, 执法者、相对人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在队伍建设上,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编制不够、专业性不强。南江县近70万人口只核定了4名农业行政执法编制。全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组成为:一是临时抽调的以前从事其它农业技术工作的事业人员;二是经过公开招聘进入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 新进人员虽是法律专业毕业, 但对农业专业知识还不熟悉;以前抽调的都是事业人员, 由于没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随时可能回原单位工作, 没有合理的身份让这部分执法人员有了后顾之忧。

(2) 在农业行政管理上, 相对人法律意识不强, 执法中, 一方面处罚相对人时, 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 死缠烂打、推卸责任、逃避处罚, 甚至严重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边远贫困山区县的农资经营者, 绝大多数都是小本经营, 如果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罚, 往往会导致处罚结果难以执行;如果处罚过轻, 则对相关当事人员起不到惩戒和威慑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边远贫困山区消费者的法制观念不强, 自我保护意识差, 往往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知道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应有的惩罚。

(3) 在装备手段上, 与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没有专用执法车辆, 开展市场检查和查处举报均靠临时租车, 成本高且无保障;二是基本设备不足, 缺乏现场辩别真伪、检验农资产品质量的设备和手段, 对存在疑点的农资产品只能抽样送省检验, 程序繁琐, 不能及时处理;三是市场监管难度大, 山区县经营网点分散, 加大了农资监管难度, 尤其是部分实行季节性销售和摆地摊销售农资的农户,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不能入户检查;还有对各市县交界区内无经营场地、肩挑背驮、走乡串户的无经营资格非法经营者, 管理难到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因历史和体制原因, 执法环境差。一是农业行政执法起步较晚, 四川还未成立农业行政执法总队, 执法体制尚需健全;执法经费投入少, 装备落后, 工作条件差,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统一的标识, 难以形成威慑力。其次, 很多经营者都和农业系统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导致执法工作中面对的大都是内部同事, 在执法力度上难过“人情”关。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人对农业行政方面法律法规了解不够, 不少部门及广大群众认为, 农业是“弱职部门”, 农业行政执法制约力不强, 执法力度不大, 不像公安、工商、税务、质监等“强职部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 社会公信力不高, 调查取证难, 使农业行政执法面临尴尬, 也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在工作保障上,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边远贫困山区县的农业行政执法面临经营网点分散、没有配备执法用车、靠租车下乡等情况, 执法成本高。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没收的国家禁止销售的各种剧毒急性杀鼠剂, 以及其他限制使用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期、假冒、劣质农药必须由专人专车送至有资质的单位依法销毁, 所需专项经费应该由执法机关所在地同级财政纳入预算, 但这些经费大多数地方没有足额预算或者根本就没有纳入预算, 所以经费不足也严重制约着边远贫困山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加强边远贫困山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深化改革,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机构, 省、市、县各级都要主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足额核定各级农业行政执法编制, 公开招考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 充实农业行政执法队伍, 做到上下统一, 形成一个以各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为主, 专业管理机构相互协调配合, 纵横交错、多层次、广范围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体系。二是在各地各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网络, 使不同地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形成合力、密切配合, 做到信息共享, 同时可由共同的上级部门牵头开展一些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 使农业行政执法真正在社会上有影响, 对违法者能震慑, 在群众中有好评。

(2) 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一是要抓好对领导的宣传, 要向领导宣传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 农业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动态,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困难和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信心, 农业行政执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等等, 使各级领导了解、重视和支持农业行政执法。二是抓好横向宣传及对社会的宣传。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农业法律法规, 使各部门了解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职责, 进而支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让执法相对人知道什么是守法经营, 什么是违法及要承担的后果;让社会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主动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三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月”活动和利用日常市场检查以及各种专项活动等, 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执法、支持农业执法的氛围。

(3) 切实改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条件。如今, 依靠法律来保证和维护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已成为保障农业市场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完善, 使农业行政执法的责任更大, 任务更重。因此, 要多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创造环境和改善条件, 加大对基层农业行政执法的投入, 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和检测设施, 以保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强化源头监管, 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 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市场经营单位强化重点管理, 加强信用监管, 建立完善预警机制, 经常组织日常工作检查, 利用新闻媒体通报检查结果, 使农资市场监管处于一种高压态势。及时掌握违法线索, 通过对一些典型重大案件的查处, 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5)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培训, 方式上要采取集中培训、轮训、调训等, 每名执法人员每年要在省级部门组织下集中培训1周以上;二是要保持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相对稳定, 执法工作骨干不得随意调换岗位, 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不得进入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 培养一支正规而强大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

(6) 积极争取经费, 保障工作运转。农业行政执法事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执法检查、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罚没农药的依法处理等经费要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县财政大多数是入不敷出。目前正在进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 建议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经费从省里足额列入预算, 再直拨到县, 同时加强督导检查, 做到专款专用, 保障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7) 加强司法对接, 提高执行能力。一是要建立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让他们了解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 共同研究破解工作难题。二是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要坚决及时移送, 不能为部门一点小利搞以罚代刑。三是积极争取法院对农业行政处罚案件执行的支持。凡是到期不履行的农业行政处罚案件, 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地位。

边远山区 篇10

一、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看,男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比女生更好些。无论是及格人数还是优秀人数,男生都更占优势。在平时的课堂表现上,男生大胆外向,好动,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也很高。提问回答问题时,女生胆怯内向,害羞且不善于表达,说明平时缺乏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在课堂上下,女生都比男生自卑内敛。这与学校所处地区的民族宗教观念以及与女孩子所处的家庭地位和家庭教育观念无不相关。

措施:

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堂内外应多提供给女生更多的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与她们沟通交流,多传授一些“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信息和知识,鼓励她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喜恶和真实的想法。女生身心胆小乖巧,应少施与体罚,多了解她们,走近她们,鼓励她们,帮助她们。

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原因分析

1.生字词汇量积累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的学习方法仍然保留固有的模式,“死记硬背”,不知道如何举一反三或者是灵活运用。

2.对知识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在学习上依赖性和懒惰性非常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3.没有自觉性,不愿意写作业,对学习和作业完全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此,今后的教学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4. 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差完全是老师教学能力不行。作为教师,本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养成学生优秀品德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边远山区 篇11

关键词:边远山区;教育;挑战

虽然现在边远山区的学校教育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受边远地区地域条件的限制,边远地区的学校教育面臨着很多新的挑战与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不断解决这些问题,让边远地区学校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实施。

一、边远地区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缺失

边远地区通常属于劳务输出地,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自己外出工作挣钱。负责照顾他们的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很少会注意到。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法给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留守儿童们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使得他们的思想很难得到控制,不愿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话,使得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且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多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觉得教育对他们没有用,经常会逃课、沉迷于网吧和游戏厅。

2.尊师重教氛围不够

党和政府已要求全社会要尊师重教,但是社会上总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的注重点在于关注学校和老师出错的地方,与学校和老师变成了敌对的关系。而有的家长文明素质不够高,只要觉得自己的子女受到委屈,就会在第一时间冲去学校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争吵,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总会顾虑重重。

二、边远地区教育解决对策

1.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学校可通过开家长会、下乡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赢得家长对学校的认同与支持。

2.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地方政府对在学校无理取闹的家长或校外人员,可实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制度,及时整治学校周边不良的环境。学校可召开一些全体会议,为学校的工作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对于表现优异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以上只是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做了简短的概述,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全体人员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赵杰.农村中心学校的现状与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边远山区 篇12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一般三年级便开始进行英语课程教学。但小学生在学习中对英语的热情会逐步弱化,渐渐产生一些学困生。有部分小学生对英语的语法掌握较差,然而英语语法是关于语言组织规律的一门科学语言,能够利用科学的结构模式来传递信息和进行语言的准确表达。

还有部分农村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偏弱。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使得口语较为中国式化,单词语调发音比较单一,听起来没有语感,使得学生也没有形成好的语感。同时学困生听力理解也较为困难,经常在听听力材料时,习惯性地将材料翻译成汉语,导致听力材料下句开始,学生注意力还在上句。学困生英语写作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例如:Do you often read books in this park?部分学生在描述回答时,会书写成Yes,I doing.这是错误的书写,文章所用时态并不是进行时态,因而正确描述应当是Yes,I do。

二、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是在家庭教育中学到的,然而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小学英语知识掌握有效,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示范。同时还有些家长会给学生灌输一些小学英语不重要的错误观念,使得这类学生逐步发展成为小学英语学困生。

2. 学校原因

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小学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作业较多,进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还有部分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方式不合理,使得学困生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3. 学生原因

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很刻苦,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单词的记忆只会单纯地死记硬背,没有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还有些学困生虽然能记住一些单词,但却不知道单词的含义,不懂得运用。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便越发困难。

三、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需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英语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觉枯燥。同时教师也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比如说,低年级英语教学Unit 6的in the part A部分,在教学What’s that?It’s a bee.a bee,a bird,a kite,a balloon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What’s that?让学生抢答,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全面提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2. 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性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例如,有些学生在背诵单词方面较弱,教师便可以给这类学生提供相关的单词记忆方法,如按音节记单词中importance这类较长较复杂的单词便可以拆为im、port、ance来组合记忆。

3. 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之间相互探究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说,在教学PEP版三年级上册Unit 2时,文中关于感官的单词有:head,face,mouth,eye,ear。在学生学会单词之后,将每五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先进行单词的背诵,最后让一个学生指不同的感官,让其他同学来说出这个感官对应的单词。这其间务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尤其是学困生。

摘要:简要分析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而研究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而后提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实施分层教学等。

关键词: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丹.江苏省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中学英语专家型教师下一篇:新进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