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毕业生论文(共12篇)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1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以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系2007届毕业生163名同学为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2年5月以来, 通过多种形式对该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向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82份, 有效回收率达82%。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毕业生目前的工作情况
1. 毕业生工作岗位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因经济学所含内容比较广泛, 就业面覆盖较广, 涉及到经济行业的各领域, 就业岗位对口率比较高, 82人中有68人从事经济学及其相关工作, 岗位对口率为82.9%, 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岗位比较满意, 只有8个同学对自己目前岗位表示不满意, 仅占9.76%。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大多数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安心本职工作, 对所从事的岗位有较客观的认识。
2. 毕业生工作单位地点分布情况
在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中, 在四川地区就业的有38名毕业生, 占调查总人数的46.3%;重庆地区7名, 占调查总人数的8.53%;6.1%的毕业生去了北上广, 还有39.07%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地区就业 (如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地) 。在调查样本中, 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四川、重庆地区就业, 主要因为学校在四川, 学校就业在川渝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工作单位地点和我校生源地有一定的重合趋势。
3. 用人单位性质
从图3中得知, 经济学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私营企业为主, 人数比例高达73.9%, 而仅有4.3%的毕业生在外资企业就业, 相对来说去外资企业的概率较小, 而民营企业在吸纳毕业生的行业中占据相当大的主体,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也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生力军。
(二) 毕业生对学院的评价
1.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根据网络交流和电话访谈得知, 毕业生根据就业经历认为虽然经济专业开设了大量专业课, 但总体来说, 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精简, 缺乏深度, 专业内容更新不快, 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同时, 实践课与职业相关联过少, 比如金融教研室没有综合实验室, 没有开设金融管理实际操作的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 专业实习流于形式, 毕业实习名存实亡, 这给他们的就业之路增加了阻碍。
2. 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如表2所示, 在这5项指标中, 毕业生相对最满意的是教学手段, 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能熟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上课。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效果这一指标, 不满意的毕业生高达20.7%, 结合前面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指标的数据, 可以看出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毕业生对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不是很满意, 无法更好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因此更谈不上创新了。
3. 毕业生对考试管理的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 毕业生对考试管理不满意程度相对较高, 毕业生对教师的考试分数论颇有微词, 多数毕业生认为考试内容过于呆板, 过于注重简单记忆, 没有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 还容易导致学生抱有作弊的思想倾向。
4. 毕业生对初入职具备基本能力的评价
经过统计, 不难看出, 大部分毕业生初入职时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把握还可以, 具备开展工作、适应环境的条件, 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觉得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 未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导致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 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具体工作。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笔者发现我校经济学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 整体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重视:如毕业生普遍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欠缺, 致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进入角色较慢, 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影响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根据这次结果, 对今后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 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 比如管理学、法律、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与强化学识,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岗位技能。
(二)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投入,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 经济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 就业面较广, 人才培养要区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学生培养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 真正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深层次综合教学, 着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处理实际案例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弥补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继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开拓校外资源, 与企业一起联合开发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加强同行业更加先进的管理与理论的交流, 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就业场所, 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三)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应紧密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优势, 依托行业背景, 面向市场和需求, 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从重实践、重创新能力培养出发, 注重创新课程模块建设, 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倡启发式教学, 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 强化学生的实践, 倡导创新文化, 包括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参加建模、设计大赛等。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输送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西南科技大学经济学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追踪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 为建立科学的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及完善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济学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蔡中兴.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分析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届毕业生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12)
[2]崔家新, 马建新.商科学生就业力培养探究——基于对淮海工学院商学院2011届1290名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 2011 (9)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2
为了检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下政府能力和发展之家的关系,变量的定义和与测定现有的研究中,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经济增长状况,但是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难以反映区域内生产效率的增长情况,因此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生产效率的更为合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1978年作为基年的CPI数值进行调整,模型中用本年的GDP对数减去上年的GDP对数进行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指标主要参考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测度方法,用各地区本年度的存贷款总量与本地区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指数测定用各个地区当年的支出水平与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方程,在人力资本总量和资本投入增加总量上进行测度。因为各个地区的人口具有流动性,特别是接受的人口,所以用各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来指代人力资本的增加额更为合适。另外在控制变量中还要加上区域力人口的变动情况。在外部资本流入上,因为缺少各个地区利用国内外部资金的数据,因此只能用各个地区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加以计量。数据来源本文重点考察区域金融因素和政府因素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经济体中所起作用,因此选择河南省18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组团式发展,以-数据作为时间节点。因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数据采集中存在着单位的不一致,所以本文统一了不同年度数据的单位值。外资投入以美元计价,为了能在分析中与人民币的计价方式一致,用各个年度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对外资投入量值进行换算。并且按照价格指数对历年的数据进行了换算,以保证比较的真实性。
实证结果与分析
随机效应估计是假设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变化,无法观测到的地区效应构成的残差随机分布,与解释变量严格不相关,因此将模型看成有随机截距项的回归方程,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解决误差项中的序列相关问题。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则依赖hausman检验,如果统计结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为了减少变量的内生性导致的估计误差,需要选取若干工具变量来减少随机扰动项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所以采用的估计方法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为了预防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需要用面板数据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添具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与未添加工具变量之前估计结果差别不大,表明原估计结果较为稳健。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方程1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推动作用为负值,长期作用可能为正值。这说明目前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推动力作用不显著,也可以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并且还引起了资金的外流,这与地方推动区域金融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金融发展和地方能力的交叉项指标为正值,但是估计的回归系数很小,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控制变量中,虽然所有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都显著,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力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特征。在截距项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表明此经济区的大部分城市区域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效果较为显著。豫北经济区城市中,截距项也为正值,但是回归系数较小,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三门峡的截距项为正值,但是南阳为负值,说明此经济区的内部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但是黄淮经济区的所有城市截距项均为负值,而且效果较为显著,说明此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造成了区域资金的流出,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2)根据方程2的估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明显,回归的结果结果既不显著,回归系数的量值也很小,这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强势政府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为负值,而且检验结果显著,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还是施加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控制变量回归参数与方程1的结果相差不大,进一步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质和有限开放的特征。截距项中,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而且系数较大,表明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较强,而且政府掌控区域经济资源的能力也较强。豫北经济区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但是数值较小,表明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较弱。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两个城市的截距项差异较大,表明此经济区个体差异较大,内部联系不强。黄淮经济区中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负值,说明此区域政府过于强势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3)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都不能显著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共同影响,结合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以表明政府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区域金融的发展对政府能力也有显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面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3
经济危机引发美国毕业生赴中国淘金热潮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国内失业率急速攀升,愈来愈多面临求职困境的美国大学毕业生舍近求远,远赴中国寻找发展机会。
中国汽车配件巨头亚新科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杰克·斐可斯基说,1994年出现了第一波美国人涌入中国的淘金潮,2009年则正值第二波美国人到中国的淘金热潮。
2006年毕业于巴纳德学院的莎拉·贝缅23岁到北京,她在中国第一间现代舞蹈公司担任策划主管,而当时在美国她很难获得这个职位。之所以被聘用,是因为她熟悉西方舞蹈,而不是因为她了解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后,莎拉已能熟练地运用中文。该公司的负责人说,聘用莎拉是因为她可以帮助搭建一座中西方的桥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良好,据调查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9%,城市人口失业率为4.3%,这对于公司和应聘者来讲都是良好的发展契机。
(苑苑编译自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8月10日)
外国留学生用假文凭申请瑞典大学
瑞典大学2009年秋季的申请人数增加,凭借假文凭申请入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加,尤其以外籍学生居多。其中使用假学历申请经济和工科的学生数量最多。瑞典各大学加强申请学生的文凭查证工作。
目前已查获,以假文凭申请大学的巴基斯坦藉学生1 000名。隆德大学已与瑞典相关部门合作加大对假文凭的查处力度,以保证合法申请学生的权益。此外,也有奈及利亚留学生用假文凭申请瑞典大学。
瑞典大学招生中心必须检查国内各大学的学生文凭以检验申请的入学资格。查证工作不但费时,而且对具备申请资格的外国留学生的查证工作也有很大难度。
用假文凭申请入学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奈及利亚和一些欧盟国家。另外,瑞典本国学生也有持假学历申请大学的现象。
(瑞典《瑞典日报》2009年8月10日)
美国未来10年统计分析师最抢手
美国未来10年内最吃香的行业不是律师和医生,也不是网络工程师,而是统计分析师。美国各界一致认为,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爆炸的年代,愈来愈多的行业需要聘请统计人员分析电子数据,尤其是IT和网络行业。预计到2012年,电子信息的数量将是现在的5倍,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统计分析人员。
向来被视为埋首于数字、工作沉闷的统计分析师,如今的待遇可是十分优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年薪12.5万美元。谷歌首席经济师瓦瑞安称,统计分析师在未来10年内是最让人羡慕的工作。
统计分析师这一行业地位的提高,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很大关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布里恩·约夫松说,世界正在急速走进信息时代,已到了任何事情都可量化和分析的地步;然而数据只是最原始的知识形式,只有通过整理才有意义,人类如何善用数据改善未来生活就成了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社会,不管是电子数据充斥的网络业,还是保安、公共记录以至医疗中的基因研究,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对国民影响最大的统计莫过于国家的经济施政。
以高薪网络统计专业为例。谷歌聘请了250名统计分析师,目的是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提升搜寻工具中Crawler软件的表现,从而加快搜寻器的效率。同样是科技界巨擘的IBM公司,也在2009年4月新设了统计部门,目前已有200名拥有数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估计未来IBM的统计分析员人数会增至4 000人。
美国统计协会表示,2009年在首都华盛顿举办的周年大会有6 400人参加,为历年之最。专家指出,有意投身统计分析师这一行业的人士,需接受经济、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培训,但与学历相比,还是计算和数字方面的天赋最重要。
(苑苑编译自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8月5日)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美国认为中国应重视职业教育
全球经济衰退给中国的两种人带来了最大冲击,一种是农民工,另一种就是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逐渐发现,学费昂贵的高等学位,特别是MBA学位,不再是致富和就业的捷径。农民工也发现,1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也能说服老板雇用自己。
教育侧重点发生转变的一个显著迹象出现在2009年夏天的高考中。2009年的高考考生数量减少了30万,降至1 020万人。许多放弃高考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2008年,12%以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教育部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接受过2年~4年职业教育的中职毕业生中,只有不到5%的人没找到工作。中国进入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不到40%,低于韩国和日本50%的比例。在许多方面,中国都仍然是一个工人阶级国家,蓝领行业才是就业机会所在。
为了弥补技能缺陷,许多公司自筹资金,让新员工在工作前参加1年~2年特定的职业培训课程,这被称为“订单式”培训。
目前,实用技能培训没有MBA学位那样令人羡慕,所保证的就业机会也没有跨国公司职位那么吸引人,但在这样的艰难时期,只要找到工作就是胜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8月10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生买学分趋势引发关注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生需要取得高分才能进入一流大学学习,学生的压力由此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是打开书本努力用功,而是打开钱包,以求取优异成绩。高中生公认,只要花钱参加私立学校开办的暑期课程,就可以取得A等成绩。
17岁的肖恩支付2 000加元参加为期20天的12年级英文辅导课程。他说,全班只有7名学生,不可能学不好,成绩不会低于80分。
多伦多央街地铁沿线多间私立学校的学生表示,买学分的做法众所周知。安大略省共有339所私立学校获得安大略省教育厅颁发的执照。
安大略省教育厅在2004-2005年吊销了5所私立学校授予学分的资格,2005-2006年没有此类情况发生。安大略省教育厅发言人史蒂文·罗比森表示,为提高学生取得学分的透明度,2009年秋季将采取新措施,让大学清楚学生学分的来源。当学生将高中成绩单递交至大学申请中心时,如果学分是由私立学校颁发,将在该科目中附加介绍,并由接收学生资料的大学查明学生所得学分的合法性。
(加新社2009年8月10日)
英国名校拒绝扩招
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政府宣布,高校将在2009年秋季扩招10万人,以便让更多人在学校里渡过经济危机。但是,英国政府的这一扩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力。
目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13所英国知名院校已经表示拒绝扩招。此外,还有6所高校提出,政府的扩招政策负担过重,学校无力承担。
英国名校联盟——“罗素集团”的负责人温迪·皮亚特说,保证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如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招,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不过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表示,英国大多数大学支持大学扩招计划。
英国政府此次扩招的专业都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紧俏专业。英国政府扩招名额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
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表示,对于那些因故不能完成扩招计划的学校,政府已经对名额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广播公司 2009年8月3日)
失业大学生控告美国大学
特里娜·汤普森2009年4月一毕业,就将她的母校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门罗学院告上了法庭。汤普森现年27岁,是门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汤普森控诉的理由是,她毕业后之所以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是因为门罗学院未能履行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建议的承诺,学校也没有尽力予以帮助。汤普森要求学校归还其7万美元学费。
汤普森控告母校一案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门罗学院的发言人加里说,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没有一所大学能给学生提供毕业后就能就业的保证。门罗学院坚称,校方一直在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美国全国高校和雇主协会5月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7年51%的就业率相比,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到20%,下降了一半多。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质疑特里娜·汤普森控告母校的行为,他们认为学校的真正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就业,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苑苑编译自英国《卫报》2009年8月3日)
苏格兰等级考试通过率创新高
英格兰15岁~16岁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通过等级考试。在16万名15岁~16岁的苏格兰学生中,98.5%的学生通过了标准等级考试,其中20%的学生取得一等(grade 1)的好成绩,超过25%的学生达到二等(grade 2)的成绩。
2009年3/4的16岁~17岁的学生通过了高等考试,17岁~18岁提高班的学生中,77.8%的学生通过了高级高等考试。
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表示,这是该等级考试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以来通过率最高的一年。
2008年标准试卷和高等试卷的通过率分别为98%和73.4%,高级高等考试的通过率为75.8%。2009年报名参加高级高等考试的学生数比2008年上升了4.2%,达19 645人次。
2009年夏季,15岁~16岁参加基本文学和数学考试的学生人数比2008年减少了28 398名。
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称,因为苏格兰15岁~16岁年龄段的学生人数减少,所以一些学生参加了其他类型的学历考试。2009年参加高等和高级高等考试的学生数量创5年来最高。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4
就业权是每位公民应有的权利, 确保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人实现就业,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要前提。最近几年, 受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状况与就业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存在较为突出的就业问题。
现阶段,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新增青年劳动力群体之一, 其就业问题深受影响。去年年底, 1300名研究生争相卖猪肉,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 就引起了社会热议;今年3月份, 上海殡仪馆空缺418个岗位面向社会招聘, 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到现场咨询, 并收到简历3220份。
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受经济危机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为严峻。据统计, 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11万人, 再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710万人左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问题, 当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时,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问题是过去十多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所谓就业能力, 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 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对个人而言, 持久的就业能力可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获得和拥有满意的工作;对组织而言, 员工的就业能力能使组织更加适应环境变化, 提高组织的弹性;对一个国家而言, 国民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国家的竞争力。
就业能力不是先天赋于劳动者体内的, 它的取得并不是免费的, 它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就业能力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成本的投入才能形成。就业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但就业能力的取得需要耗费稀缺资源。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形成, 是投资的结果, 掌握了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源, 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和培训成为形成、提高就业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每一个劳动者个体必须具备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和就业的能力, 那些缺乏全面就业能力的雇员将被淘汰或者很难找到新的工作。对于青年新增劳动力群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 接受高等教育就成为其就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主要手段, 提升和维持就业能力是个人的责任。在个人层面,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职业生涯发展工具, 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 个人必须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投资。
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下降及其原因分析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指大学生获得就业。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职业和职业生涯保障。
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投资者在教育投资前, 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人们之所以投资于高等教育, 是因为人们认为投资高等教育, 通过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 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就可以顺利就业, 带来收益从而弥补教育支出, 并且收益是长远的, 既有直接收益 (如理想的薪资水平、稳定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等) , 又有间接收益 (如更广的择业范围、良好的职业适应性等) ;另外, 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不仅影响受教育者个人, 还将影响到其所在的家庭和后代。
然而,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去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 中国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就业的比例已在15%左右, 远高于社会4%至4.5%的平均失业率, 高校毕业生失业和隐性失业的情形明显增多。
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失业率居高不下, 似乎接受高等教育并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不能为受教育者带来明显的收益。那么, 阻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造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就业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现有企业的整体低技术性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粗放性使经济增长中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成分太少, 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竞争, 特别是一些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中小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限。
第二, 部分高校盲目扩招, 专业设置不合理, 师生比例失调, 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所下滑。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 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 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 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第三,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课程和教学设计缺乏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合适反应的适应能力。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所培养的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而现在的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和合适的工作技能。
第四,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的经济因素。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个人在某一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结果, 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反映。经济危机背景下, 许多企业纷纷裁员, 缩小或者取消招聘计划, 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下降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下降, 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如果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
第一, 无法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求职困难, 心理压力大, 日益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就业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得到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非经营性工作的机会。其实质是个人得到了以特定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而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机会。就业是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人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享有的权利。一定的就业量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从经济的角度看, 因为无法就业, 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生活困苦,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心理上讲, 他们的社会心态普遍脆弱, 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等不满情绪;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 他们缺乏系统的社会保障, 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风险。如果长期无法就业, 他们将不能以特定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 将会逐渐被社会排斥和边缘化。更为严重的是, 生活的困难、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匮乏、被社会排斥和被边缘化的客观事实, 导致他们对自我、对群体的消极评价, 时常感到自己无能、缺少自信自尊、自我贬低, 更不相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
第二, 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就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收益预期, 滋生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
很多研究表明, 中国的教育收益率是明显的,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是明显提高的, 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和职业地位都有很高的相关性。然而,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 个人人力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正影响力下降, 毕业生个人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初始工资率没有显著正影响。
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 无疑将改变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收益预期。一方面, 高等教育产业化, 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难以顺利就业, 甚至要与农民工争饭碗, 那么还会有多少家长进行这项人力资本投资呢?人们看不到教育投资的收益, 就会滋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认为读大学没用, 接受高等教育也无法改变命运。于是, 有些地方流传出这样的顺口溜:“上学也考不上, 考得上也供不起, 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 还不如个打工仔。”更为严重的是, 如果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在更大范围内滋生与传播, 无疑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 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将会大大上升。
就整个社会而言, 如果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不大, 就不足以构成大的社会问题。但是, 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 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大体还有将近100万人没有就业, 再加上今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 将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对经济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承受能力最为敏感脆弱, 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等不满情绪, 一旦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 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第四, 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 大学生就业则不仅仅关系到就业, 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要给各个层级之间提供相互流动的渠道, 而教育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在现代社会中, 高等教育在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就业, 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社会职位、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家庭构成及社会生活水平。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将会阻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不利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当务之急是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大学生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局面, 促进就业,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刻。现阶段, 各级政府必须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 采取积极措施,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宏观调控手段改善外部经济环境, 促进就业,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 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制,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员工作, 积极进行就业指导, 纠正错误就业观念, 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做好职业规划,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积极就业。同时, 高校也要对毕业生的心理状态给予高度关注,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心理方面的指导, 帮助高校毕业生自我减压, 重塑信心。
经济学毕业生简历 篇5
姓 名: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0年2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XX邮电大学
所修专业: 经济学
居 住 地: 江苏省 南京市
籍 贯: 山东省 泰安市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山东省 青岛市 ,江苏省 南京市 ,山东省 济南市
期望职位: 销售代表 操作 客服
意向概述: 财务,销售类,不低于同行业薪资标准
教育经历
9月 - 207月 XX邮电大学 经济学 本科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喜欢工作的.人、责任心比较强。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喜欢从事销售工作,并致力于此行业的发展。
工作实践经验
7月 - 2010月 XXXX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顾问
7月 - 209月 XXXX图书有限公司 销售代表
校内职务
2010月 - 2011年4月 学习委员 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6月 - 2010年6月 经管院科协组织部副部长 经管院
2010年6月 - 2011年6月 经管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经管院
2011年4月 - 7月 班长 经管院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XXX@yjbys.com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6
【关键词】毕业论文 选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N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本科毕业论文从出题、学生选题、完成论文到答辩,大体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选择性地出一些具备本科生层次水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二是尽管强调论文质量,杜绝抄袭现象,但从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情况来看,仍然无法达到导师和相关管理者的要求;三是围绕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一些院校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采取了实施严格的开题报告和考勤制度,阅读英文文献并把所阅读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但却没有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甚至指导老师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过于繁琐而怨声载道。为此,笔者在2009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在学生选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改革与探索,以寻求改进和完善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途径和方法。但由于笔者并非校、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者而仅仅是一名普通教师,因此在这方面的探索暂时还属于小范围的尝试。
1 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缺陷
1.1 指导老师出题
本科毕业论文出题,对于指导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先,对于那些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很明确指导老师,如果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出题,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层次,就势必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分拆成一些很小的模块来分配给本科毕业生做,但分拆后的模块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著框架。而且,考虑到本科生所具备的知识层次,很难要把他们完成论文直接或简单加工后放到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里面去。其结果就是指导老师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深度加工。而在深度加工之后,对这篇论文的知识产权到底属于学生还是指导老师又很难界定。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也还不甚明确的年轻指导老师,由于一般指导的学生人数都在5-6人,甚至7-10人。人数多,而所出题目较小而分散,致使他们在工作一开始就不能通过这种途径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培育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由于年轻老师自身经验的欠缺,可能所出题目会偏大,因此单独一个学生很难完成这样的本科毕业论文。
1.2 本科毕业生选题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指导老师出的题目要么是跟他们自己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的,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明显感到相关知识的缺乏,而这些相关知识又难于在短期内学习提高。或者即使指导老师所出的论文题目本身难度并不大,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去太远,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二是由于本科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能力的欠缺,而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因而从一开始就把本科毕业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这种方式排除在外。事实上,无论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至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却无法在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得到体现。
三是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发挥大学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也比较欠缺。多年来,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指导老师给定题目,然后学生围绕指导老师的毕业论文题目采取依样画葫芦的方式完成一篇既定格式、既定字数、既定内容的论文,因此发挥他们自身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观察社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现实问题、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并依照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无从谈起。
第四个问题就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要学生完成一篇具有原创意义的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成为空谈。尽管年年都在强调本科毕业论文要有创新点、不要抄袭,但结果却是年年都获得的是东摘西抄、没有创新意义的本科毕业论文。
2 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基本思路及办法
在考察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完成他们自己感兴问题的研究”。这意味着,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会自己主动去认识世界,思考和发现问题,必要的情况下在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完成寻求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引下,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办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在大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即对他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生活和对社会的了解,提出自己毕业论文要研究的领域、问题和要解释的现象,并据此提出自己药丸承改论文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毕业论文思路,引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拟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框架。事实上,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正是充分发挥了他们在观察和了解社会问题这方面的长处。而且这种选题方式的实行,势必会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更加积极地观察和了解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激发他们毕业后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去。当然,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这种改变,也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因此,在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选题目的情况,由指导老师提出一些题目,供未能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生选择。
其次,倡导和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团队合作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研究一些比较大的社会现象或经济问题。尽管高校本科毕业生对我国一些经济现实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要把这种认识凝练、浓缩到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因而通常情况下就会出现题目太大而本科毕业生自己无法掌握论文的框架拟定并完成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学生的合作,每个人完成论文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个优点是,多个人合作研究某一问题,能够通过相互的讨论,发挥每个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长处而避免短处,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论文的质量水准。第三个优点则是能够通过合作完成毕业论文很好的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无论是到企业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单位工作都十分重要。
第三,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针对我国宏观或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事实上,这种选题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加深大学本科毕业生对我国宏观或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老师也能够通过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研究领域完成毕业论文,加深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深度,并借此培养自的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
3 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实践探索
结合以上笔者提出的改革现象高校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思路,笔者在2009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笔者向即将毕业的本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欲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就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提出毕业论文的基本思路,然后跟我商定本科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笔者的这一号召响应十分热烈。尽管有本校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人数不超过8人的限制措施,但在总计58名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与笔者联系希望以这种方式选定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生仍然超过25%,致使笔者最终不得不按提交选题申请的先后顺序确定所带毕业论文的学生。与笔者一同采用这种选题方式的另一位老师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情况。而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笔者提出的“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理念表示高度赞同。
其次,在实行这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围绕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领域,针对广西的热点区域经济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来选择题目和开展研究。结果在实际指导的十名(其中八名在我名下指导,另外两名在其他老师名下但由我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9名学生的选题都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密切相关。这些有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论文的完成,经过笔者的修改,即可与笔者自身所完成的一些有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论文合成一本专著。
第三,笔者在今年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还进行了团队合作完成毕业论文的尝试。在笔者所指导的毕业生中组成了一个三人团队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在指导该团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强调他们的合作精神,并在他们完成毕业论文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鼓励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和共同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尽管该团队的毕业论文目前尚未全部完成,但从已经完成的部分内容来看的确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通过他们的这种合作方式,其他同学也明显受到了感染,在与笔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流露出了对这种方式的高度认同。但是,稍嫌遗憾的是,由于相关规定要求每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单独提交毕业论文,因此,最终仍不得不将他们共同完成的论文拆分提交答辩。
4 总结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1.就业压力大。由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知,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 其中博士生0.7%、硕士生8.4%、本科生60.7%、专科达到30.2%, 无论从就业人数, 还是学历水平上, 高职生几乎没有竞争优势, 尤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2.就业成本高。调查发现, 尽管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网络选择就业单位, 但是很多用人企业需经过多轮面试, 最后才确定是否录用, 而且部分单位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 学生参加面试需自己承担餐饮费、交通费以及住宿费, 就业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其寻找就业机会的难度。
3.理想岗位少。工资待遇、福利及发展前景是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通常由于生活压力大, 经常会在求学期间会从事兼职或者勤工俭学岗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 知识文化水平的掌握处于劣势, 因此, 很难找到理想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问题, 其中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不仅理论知识水平低, 而且专业能力较差, 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脱节, 导致其四处碰壁不能及时就业。
2.内心期望过高。高职院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内心期望过高, 总想找一个工作轻松、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往往在与用人单位商谈时, 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提出用人单位无法接受的条件, 结果未被录用。同时, 部分学生认为到生产一线工作, 有损自己大学生的身份, 拒绝为其提供基层岗位的用人单位, 结果使自己处于“高不成, 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3.工作不踏实。高职院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受生活和自卑心理压力影响, 不能及时提高自身能力, 尤其存在攀比心理, 认为工作岗位没有其他同学的好, 思想出现波动而频繁跳槽, 结果虽毕业多年仍有较多毕业生的没能长期稳定就业。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由上文分析可知,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不顺利受很多因素影响, 应引起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自身重视, 寻找相关对策, 以确保顺利就业。
1.提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所考虑的重点内容, 因此, 毕业生应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方面, 认真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 尤其在上实践课时, 应积极动手、善于思考, 提高自身理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利用暑假到用人单位实习,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以用人单位人才录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缩短就业时在用人单位的适应期, 及时适应用人单位相关岗位要求。
2.给予政策扶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政策扶持, 尤其当地教育部门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用人单位所需, 积极推荐当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同时, 相关职能部门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以及职业介绍补贴等费用。另外, 为鼓励毕业生创业, 解决就业问题, 相关部门应给予其适当数额的创业补贴, 并简化其在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繁琐手续, 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以创业促进就业。
3.做好就业引导。为防止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时产生心理落差, 学校应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一方面,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 召开毕业生就业指导座谈会, 为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加以准确定位,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能妄自菲薄, 结合自身实际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另外, 注重学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及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使其正确认识自己, 不应将精力放在相互攀比上, 应将重点放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上, 使其相信在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实现自身价值, 为其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四、结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为确保其都能顺利就业, 不仅需要毕业生认清自身的能力水平、准确定位自己, 学校也应做好就业前的引导工作, 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而且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给予政策扶持, 共同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京.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2]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8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 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 年的110 万增加到1999 年的165 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 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 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 余万人,2015 年人数更是增至750 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 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 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 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2]郭明宇,李旺.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2):58-59.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9
新兴产业用人需求旺
煤炭行业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陕西省煤炭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目标是去产能4750万吨,涉及富余人员7万人。来自陕西省统计局消息表明,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露,行业用工需求冷暖不一。截至6月底,已关闭12处矿井,化解产能951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以上。受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新兴市场主体和新兴产业用工增速较快。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8.76万户,全省物联网、智能设备、VR相关产品、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行业增长加快,对人员需求增加。
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同比增长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增幅全国最大,优质岗位减少明显。今年全省共有约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去年增加9%,为全国增幅最大省份。截至5月底,全省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签约24.3万人,签约率67.16%,同比增长2.95%,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趋于平稳,但受到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业岗位数量尤其是优质岗位数量下降明显。传统的优质岗位如制造加工业、能源等大型国企需求减少。根据《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到西北大学招聘的企业数量有932家,同比减少了17%,而且以往省内岗位居多,约占总需求的70%,今年则以外省岗位居多。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10
关键词:工业4.0,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
什么是 “工业4. 0”? 德国技术学院的院长卡格曼曾经做出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 “工业4. 0”就是,生产过程高度的灵活,产品极具个性化,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省地球的资源。在整个智能系统中,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
1“工业4.0”概念的提出
“工业4. 0 ”又称为 “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最早在德国提出并发起,就是指制造业领域,将资源、信息、产品和人相互关联的 “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 实现人、机器设备与物品的有效联通,建立起来一个极其灵活的数字化及个性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工业4. 0”对制造业的未来面貌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继蒸汽机的发明、 机械化生产和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以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目前 “工业4. 0”这个概念在全球工业领域反响强烈,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工业4. 0”可以让设备和设备之间展开对话,生产设备及产品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窗口。也许到了2020年,每个病人吃的药物是根据其个体的独特基因来配方的; 用户的午餐能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营养需求来调配生产; 工厂生产线能够依照员工预期的时间开工; 而正在生产的车间里是由上一台机器来告知下一台机器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这一切都无须技术员亲手操作。“工业4. 0” 时代的特点就是将工作的重心向符合用户个体化需求的生产方式转移。 “工业4. 0”的效率将远远高于以往的机械自动化,甚至也要高于数字制造。 “工业4. 0”在制造业方面更加重视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掌控。以往研发一款新产品需要7 ~ 8年的时间,现在需要两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够了。“工业4. 0”的未来趋势就是使产品设计、生产和上市的时间间隔缩短。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社会,社会每经历一次重大变革, 都要历经由新技术而引发的产业改革,进而引起社会形态的重大改革。21世纪以来,面临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4. 0”时代迎来新的曙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中国,面临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中国在“工业4.0”时代面临的挑战
智能生产、智能控制…… “工业4. 0”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但即便是科学技术水平领先的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想要真正进入 “工业4. 0”时代,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虽然有着巨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然而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特别是近年来面临着高端制造业产品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缓慢等影响制造业转型的特殊困难,通过 “工业4. 0”这项新的工业革命能否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对中国制造行业来说,是异常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跨入了制造业大国的行列。可在产品方面,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有服装、鞋袜、纺织品等,而这些都不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技术产品也主要是靠来件组装或来料加工。是 “中国制造”而非 “中国创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就是 “廉价货”的代名词,也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其次, 在技术方面,中国大量企业主要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技术的对外依赖可以达到50% 以上。中国80% 的芯片, 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及发动机要依靠国外进口。在中外合资企业里,外商掌握着所有的核心技术及售货渠道,而我们只有用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国外的品牌,也只能换来的是少之又少的效益,大量的利润被国外资本家赚取。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世界上实际上是充当 “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最后,在工业制造业行业,中国进入世界前500强中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还严重不足,想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今年的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贯彻 “中国制造2025”做了重要部署,这很快让人联想起德国提出的 “工业4. 0”计划, “中国制造2025”,其主要着眼点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这与 “工业4. 0”中提到的以信息技术带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为了能够迎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在制定 “十二五规划”时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行业,促使新技术与新产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我国研发新技术的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了2% ,甚至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国。政策和资金的转移效果显著,比如在2013年,在全世界制造业的32个行业中,中国在其中的7个行业中地位领先。
尽管中国在工业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 “工业4. 0”时代向我们袭来之际,如果我们不想被这一新的工业革命搞得手足无措、缺乏准备,就需要及时在战略、技术和人才层面上,作出重要的战略调整,推动工业制造业全面发展。
3“工业4.0”时代影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就业能力因素
通过对往年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企业比较关心的是一名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学生在校成绩的重视,他们往往对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因为这些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事管理类职业的人必须拥有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 “工业4. 0”时代, 生产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则需要它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拥有这项技能,他们身上的这些技能能帮助企业实现人、 财、物的最佳调配,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2激烈的就业竞争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因为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白领”,人们认为这一职业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这一趋势使得很多学生对这一专业心向往之,每年都成为大学生选报专业的重点,因此每年都有一大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并且,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入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入学率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人数的急速增加,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就业的难度。在未来十年内,也就是 “工业4. 0”时代到来之前,经管类大学生还会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4“工业4.0”时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利弊及趋势分析
4.1就业前景利弊分析
在未来的 “工业4. 0”时代,由于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实现了全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智能化意味着机器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脑,这都会极大地节省劳动力,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在这样一个浪潮中也无法幸免,这对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但同时,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会带来整个行业高速的运转,这就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来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整合,从而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未来的 “工业4. 0”时代将急需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也为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契机。
4.2就业趋势分析
陈德基教授认为,其实,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没什么大的改变,依然看重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乌守保认为,未来 “工业4. 0”时代需要两类人才: 一是具有系统性思维的人才,能够让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实现互相连接。二是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而这两方面的技能都是经济管理类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要求。在未来的 “工业4. 0” 时代,可以肯定地说,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肯定会对某些从事体力劳动员工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但笔者认为, “工业4. 0”也会给经济管理类人才更大、 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在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行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及销售等环节,大多数都是独立运行,分别是由不同的行业去操控,而要真正让 “工业4. 0”时代转变, 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管理系统把这些环节都整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网络。这就需要经济管理类人员能够高效、及时、灵活地进行分析与决策,充分调动和整合行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1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495万,就业压力再次增大。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
3.2007年,600万大学生要找工作。3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副部长刘永富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当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2006年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再加上今年毕业大学生495万,比去年增加了82万,所以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
4.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加严峻。(见表)。
二、探索建立“实习——预就业”高职就业工作新模式
1.孵化新模式。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极大的难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化”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送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更是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但是,如何将促进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多年的探索、实践,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形成了“实习——预就业”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该模式,对加强高职教育实习、打开学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解析新模式。“实习—预就业”是对高职学生实行的“2+1”办学模式中“1”部分,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殊的也是极其重要的阶段。
3.就业新现象。2004年以来,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相对热门的旅游管理、导游、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明显供不应求,常常是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及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学院2007年7月才毕业的1500余名04级学生,到2006年底,已经有近千名学生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达到了毕业人数的60%。这与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三、“实习——预就业”为企业招聘人才与毕业生就业搭起“沟通”桥梁
“实习—预就业”模式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式下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它为企业招聘人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搭起“沟通”的桥梁,并形成了一条企业、毕业生、学校“三赢”通道。
对企业而言,如何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关键。
对毕业生而言,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及岗位是接受教育目的的表现方式,“实习—预就业”则为学生就业打好了前站。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为自己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赢得了先机,并且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诸多益处:1.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增强专业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而通过实习这一环节,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2.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化进程,使其迅速进行角色转换,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专业技术,胜任本职工作。3.学生在顶岗实践时均为“带薪工作”,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及经济压力。4.“先入为主”,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为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等。
对学校而言,作为教育主体,如何让培养的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是教育发展目标。用实习打开就业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习中历练成长,是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与市场“零距离”对接的有效方式。顶岗实习的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教学效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效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差距,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另外,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生顺利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能够更好地以学生出口拉动入口,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实习—预就业”模式,实现了企业、毕业生、学校三方的和谐融合、顺利对接,有百益而无一弊,真正达到“三赢”。
实践证明,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实习—预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职业教育的日益发展,“实习——预就业”模式还将日趋完善,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还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 篇12
一、选题
首先,要正确把握选题方向,即选题要和所学专业相关。以会计专业来说吧,所谓选题和专业相关,并不是说在论文中非要涉及几个会计分录,或者非要出现个会计报表,你可以写财务会计方面的,当然也可以写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等所学课程方面的内容。当然,在选择写作方向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实际。
其次,要准确把握选题范围。选题范围包括选题的专业范围和使用对象的范围。还是说会计专业吧,如果你的写作方向是财务会计,那么,是想写财务报表方面、财务风险方面、财务预算方面还是财务核算方面呢?如果写成本会计方面,那你是写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还是写成本管理?如果写审计方面,是写内审还是外审?当然还可以再细分,这可以说是写作的专业范围。使用对象的范围简单的说就是你选的专业范围的应用单位,通俗一点就是你选的论题是针对什么单位去写。例如,你是想写企业的会计、审计和税收?还是写学校的、事业单位的或者某行业的会计、审计和税收?当然也可以细分。选题时尽量把范围缩小,范围定的越小,针对性就越强。例如,可以写企业成本管理、国企成本管理、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车间成本管理、班组成本管理。
二、确定写作题目
确定了写作方向和范围后,题目基本就出来了。但是,怎么使题目与你的写作内容更吻合,更能让人接受,而且不落俗套,还需要下点功夫。举个例子,好多学员题目就习惯用“论什么什么”。如果你真是对所写问题理解的特别透,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用“论”也未尝不可。如果你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没有实践经验,我建议还是谦虚一点,用“浅析”“浅谈”“初探”之类的词比较好。不过还要结合选题方向和内容,如果选的是比较老的话题,引用材料也不新的话,就不要再用“初探”,比如,有的学生写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这样的老话题再用“初探”就不太好。
三、结构框架
题目定了以后,自己要根据所选题目要求和工作实际确定写作框架,这时候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所选的这个题目的现状怎样?国内外同行业和自己所在单位对这个话题有哪些先进的、可借鉴、可推广的地方?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去改进和完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写作思路和框架就出来了,也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而且也比较严谨。
四、搜集材料
框架需要材料去填充,材料使框架进一步完善和丰满。一说到搜集材料,学生们就会到网上大搜特搜。到网上搜集材料当然可以,但是要注意取舍,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对网上资料取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看资料是否过时。有的学生把从网上搜到的资料直接粘贴过来,有的资料是七几年甚至更早的资料,当然数据性的资料早点也可以,但是技术方法类的资料就要慎重选取了。在引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要看看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还存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可以引用,若网上说的问题现实中已解决就不要再引用;在引用对策建议时,要看看这样的措施是否已经普遍被采用,如果被普遍采用就不要再引用了。例如,有的学生现在还写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变手工记账为会计电算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普遍使用了会计电算化你再用这样的资料就过时了。
其次,引用资料不能重复。有的学生为了凑字数,把几篇文章都提到的内容全引用到自己文章里,网上有些文章题目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内容有可能说的是一个意思,这样的资料是不能同时放到一篇文章中的。
最后,选择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的学生选择材料时没有考虑选题范围和题目的特点,引用材料的针对性不强,本来是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把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资料都搬过来用,有的甚至还把农村的、学校的财务管理资料直接搬过来用。最后导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料可以通用,企业的、事业单位的、学校的材料也可以通用。
网上搜集资料只是一个方面,现实当中的资料,特别是结合自己本单位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我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特别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上学,联系实际,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也是对工作的促进。
当然,关于开放教育经济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还有许多需要掌握的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文章的摘要要能概括全文,关键词要有代表性,段落间要有过渡,格式要求,文献要求等等。这些都有待于通过实践来细细体会、慢慢摸索。以上提到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家林.毕业论文的基本要素与规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第154-157期.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 (4).
[3]许家林.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4-11.
[4]许家林.论本科生论文写作训练的几个基本问题.财经政法资讯,2005,2: 3-14.
[5]于玉林.现代会计方法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P87-254.
【经济类毕业生论文】推荐阅读: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25
经济专业毕业论文06-20
经济本科毕业论文08-25
经济学毕业选题论文08-22
低碳经济毕业论文08-28
经济学院毕业论文题目09-25
经济毕业论文读书笔记09-3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指导10-21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05-27
我国经济学毕业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