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工作室制

2024-07-21

专业工作室制(精选12篇)

专业工作室制 篇1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及结果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课程安排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并没有突出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大而全,盲目追求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与设计实践相剥离;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前继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侧重于虚拟课题的训练,局限在教室内进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教师缺乏一定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针对每位同学的设计提出相应指导意见。种种因素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致使大部分毕业生不能真正步入设计行业。因此,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通过多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出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现代精典设计发源地——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早在1919年就提出“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强调实践教学。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实践、工学结合的新型模式。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等也尝试着以“理论与实践同步”为基础开展了教学改革,成立设计工作室,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国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和国内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来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改革教学机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构建和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加强实践教学。

2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建设

所谓“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是指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成立设计工作室,引进公司管理模式,以就业岗位点的设置和各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进行项目的安排和实施。它是以一个具体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岗位点的技能为要求,以专业理论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为评价体系,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教师在实践中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就业意识,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1 工作室的组成

工作室由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教师和企业员工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本工作室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

1)本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教师。

学科带头人主持工作室教学和科研工作,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和专业发展方向,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并且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参与过重大项目的设计、施工,能够面向社会承揽大型项目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同时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工程项目的竞争,发挥专业人力资源优势,为设计中心获取经济利益。

2)本专业学生。

设计工作室的学生成员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首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与自己一致或相近的专业方向的工作室,然后是工作室老师通过各方面渠道了解该生的课堂表现、人品素质及专业素质,决定取舍。

3)专业设计公司及员工。

专业设计公司为工作室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同时为工作室教学提供生产一线的实验教学条件,由工程师、技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使学生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熟知工艺制作和流程。设计公司与学校合作,提高信誉度,共同参与社会竞争,获取优质服务和经济利益。

2.2 工作室实践教学设施

建立配套设施是完成项目工作室教学的保证,要根据工作室不同项目的特点来进行配套设计,尽可能地模拟公司场景,打破传统的教室布局。这样一方面使教学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且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要求,必须具备以下硬件设施:1)可上网查询资料的专用教室或电脑机房,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制图台、电脑桌(可合二为一,但要足够大,1 600×700桌面大小),以满足学生使用;2)投影仪一台,用于作品展示交流,作品评估;3)资料室或资料柜,老师和学生查阅本专业资料;4)学生自备相应的手绘工具。

2.3 工作室实践教学管理

工作室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采取企业化的方式管理,用企业化标准培养学生,营造一种企业的氛围。教师担任双重身份,既是导师又是项目的负责人。工作室的员工与学生之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形式。“师傅”与“徒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最终每位“师傅”指导2名~3名“徒弟”。师徒关系正式确立之后,师傅通过“讲授、辅导、练习……”多种形式,传授知识与技能,使徒弟有事可做、有兵可练,尽快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工作室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也为自己增加好的帮手。

3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

3.1 教学设计

教师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将授课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教学情境,每个情境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工作岗位群能力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通过导入真实项目展开教学。每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真实项目的导入也是针对相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直接相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可以转变为设计总监,学生转变为设计公司的员工,引导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教师也可以成为设计顾问,督促、监督学生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并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并且非常明确自己在项目设计团队中扮演的角色,齐心协力地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导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设计按照教学内容、项目导入、项目分工、分组讨论、项目计划、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完成、项目评价、展示等步骤进行。

3.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按教学设计的步骤开展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步骤如下:

1)资讯:通过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传授,将项目导入课程当中。2)计划:根据情境要求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小组根据任务的内容拟定项目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并且列出多种可能性的计划方案。3)决策: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分工,教师审核工作计划与方案,引导学生修改并确定最终实施方案。4)实施: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按照公司设计的程序完成项目设计。5)检查:每一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方案实施过程及完成效果用ppt课件的形式进行讲述,并自我评价。6)评估:各小组展示项目完成成果,教师、小组成员之间对任务完成的正确性,对学习态度、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教学”是实现工作室教学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小组教学”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3.3 教学评价

工作室教学评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评价的主体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而是来自三个层面: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三者分别占有不同比例。

2)评价的内容也不只看作品的最终效果,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a.社会能力。从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习、工作态度等方面来评估。b.方法能力。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包括对项目的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等)。c.专业能力。以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表达、设计报告整体效果等来评估(包括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题的原创性、设计项目的可应用性、对设计过程的诠释等)。

4 结语

专业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它不仅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它比传统的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激烈竞争的形式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无疑应该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针对该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提出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于会见.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探索[J].2004 (3):55.

[2]王茂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论坛,2010(1):30-31.

[3]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25-26.

[4]江楠.照明教育在四川美术学院环艺系的实践和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21):211-212.

专业工作室制 篇2

1.教学行为单一

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更需要“因材施教”。学生的专业条件、学习能力不同,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所不同。现行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生源为经过播音主持专业选拔,具备了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潜质的学生。在这一前提下,教学行为可以相对统一。但随着本科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数量的大规模增加,高职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生源总体质量下滑,生源质量两极分化明显。生源情况的变化也必将给教学行为带来变化。

2.教材、教师的脱节

广电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远跟不上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更新。如果完全按照书本进行教学,必然与实践脱节。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一个教学内容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调整,时间较长,程序较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带动教学,通过设计相关教学项目,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在学校的“教”与社会的“用”之间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

3.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是以“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考核体系。这种考核体系“重表现”、“轻能力”。其结果就是学生注重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却忽视了平时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成绩单很漂亮,却不能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者的毕业生不乏少数。相对于本科学历毕业生,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动手实操的能力。而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丧失,也必然造成了“毕业即失业”。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致使目前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低,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与社会的“用”脱节,“实操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实行更具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艺术潜质在某称程度上决定了艺术成就。现行的招生政策下,有部分生源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如形象、音色、感受力等),无法胜任播音与主持工作。在以“精、尖、专”为特点的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这部分学生很难学有所成。因此,需要有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播音主持工作只是“采、编、播”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完成不了播音主持工作任务。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以该专业的职业核心课《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为例,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受自身专业条件所限制,注定将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进行教学,使不能掌握主持能力的同学,可以掌握“采、编”等其他能力。在完成一个项目(一档节目)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主持人”这一岗位,还需要其他岗位的互相配合,包括采访、编辑、摄像、灯光、导播等等,让不同条件的学生在工作室中扮演不同角色,锻炼不同能力,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角色互换。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差异性,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缩短上岗培训时间,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三、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现行“课堂”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将单一的“课堂”为载体转变成“课堂+工作室”双重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平台

构建三级教学平台。一级平台:学校总体协调控制、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提供政策。二级平台:系是工作室所依托载体。可以聘请有行业丰富经验的行业人员进入工作室教学,为工作室引进项目输出服务提供便利,同时建立校内外工作室实训场所。三级平台:教研室是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织者,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负责,以实际项目为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师资、教学设备和实训室等,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2.构建“1+1=1”三段式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术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型、任务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高职的3个学年按照“1+1+1”的三段式课程进行构建,即“职业基础阶段+模拟项目阶段+真实项目阶段”,每个阶段为一个学年。

(1)第1阶段,职业基础阶段——高职一年级:以课堂为载体,课程包括所有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要求掌握职业发展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第二阶段的模拟项目阶段奠定基础。

(2)第2阶段,模拟项目阶段——高职二年级:这个阶段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阶段,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阶段,是职业能力的养成阶段。这一阶段由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共同组成,课堂教学为职业能力拓展课。职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校内实训室以“虚拟项目”带动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这一阶段开设若干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设计出若开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获得学分。一个学生即可以选择不同工作室的不同项目,也可以选择同一个工作室的不同项目。教研室对学生选择的项目类别不做要求,但对完成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在项目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要求。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开设了播音主持工作室、采编工作室和礼仪主持工作室。每个学期每个工作室要开展5个项目,一共是15个项目。每位学生至少要完成一半即8个项目才能获得应有的学分。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课程所要求掌握的能力。

(3)第3阶段,真实项目阶段——高职三年级:这一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选择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围绕工作任务,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动态联系,进行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训练。聘请行业教师以行业标准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艺术创作生产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阶段的“工作室”项目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分方向教学,项目教学面对所有学生,由学生选择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第三阶段,是直接面对就业的顶岗实习阶段,基于学生已经对于自己的专业适用性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一定了解,可以采用分方向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一个工作室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和所属工作室都是固定的,如:播音主持工作室的教学对象为具备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能力的学生。采编工作室的教学对象为具有较好的采编能力,有志于从事采编工作的学生。礼仪主持工作室针对具有良好的活动策划执行能力、从事礼仪主持活动与策划的学生。

3.构建“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

(1)素质要求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行家专家来校讲学,担任工作室导师;对在职教师进行选拔、培养,到行业一线挂职锻炼。鼓励工作室教师到社会上兼职,承接项目,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整合社会教学资源,为工作室教学服务。构建、实践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协作要求

在工作室模拟项目阶段,课程与课程之间无缝对接,因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配合协调能力,组成教学组。甚至在项目执行阶段,不再是“一课一师”而是“一课多师”。由若干老师同时参与指导,分别从各自课程所要求的能力出发,教授相关技能,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这就要求老师之间要有较高的协调配合能力。

四、结语

作为艺术类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化、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用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工作室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直接用作品来检验教学成果,也更符合高职教学特点。这一模式很好的结合了职业教育和播音主持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实战性、应用性的艺术高职人才,实现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付百学,刘耀玉,杨林,王兴彬.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

[2]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

[4]徐玉娟.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

[5]王焕波.浅谈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实施规划方案[G],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

专业工作室制 篇3

摘要:当前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相比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有所落伍,未能跟进现在学生学习和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注重实践教育的同时,“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应运而生。在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当中,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主体,探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在此学科中的构成体系及价值。

关键词: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环境设计

长期以来,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先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其间安排一定量的认知与实习内容,但实际效果欠佳,课堂理论教学所占比重极大。其优点是使得学科课程涵盖面广、体系结构清晰,目的是力求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专业设计知识。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出现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纯理念性学习,造成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的差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可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共同进行实际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达到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一、“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特色与制约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是廿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的学院。包豪斯在教学结构上,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与艺术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坊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手工技师的手工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材料、手法、肌理等技术和工艺的关系。也由此形成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即艺术设计教育由美术型引导到与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学生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不仅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和技能,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还使教学的成果以产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通过这一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投入。

随后的欧美设计艺术院校继承了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成立各种类型和功能的工作室,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方面的教学,甚至给学生配备了相对独立的工作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有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特点,其特色就在于以项目、课题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社会实践项目,利用工作室这种开放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互动中通过实践的方式理顺各专业课程的关系,调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实战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最终更好地规划和适应职业发展道路。

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配合原教学模式建立起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产生影响,也会使习惯了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师生带来某种程度的困惑,如新的评分机制与学分制的关系等,从而影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而,需要对这种过渡采取一些措施,做好新旧衔接的工作准备。具体措施的制定,则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打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如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广州美院等院校开始陆续引入这一教学模式,一部分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地方院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工作室,如在环艺专业领域上分有家具设计工作室、展示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等,从形式上分有大师或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室等。在这一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肖勇的论文“设计:教与学——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的教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王刚的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这些实际案例以及理论研究都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意义、实施途径、教学方法等提供了可供参考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结合这些案例与实践操作,打造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构建:

(一)工作室课程安排

1.基础课程。在入学阶段掌握专业的最基础知识,树立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框架的认识。同时,学习期间组织开展相关讲座和学术报告,让大家在学术交流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2.应用性课程,即实践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进行设计、施工的前后分析和对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实际案例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并对案例分析的内容加以印证,使得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在实践和实际案例中检验所学知识,深化对设计方案因地制宜以及空间尺寸的把握。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当工作室接到新的实际项目,工作室小组成员分组进行方案设计。专业老师给予指导的同时,并选出最优秀的方案进行竞标,由相应小组成员参与项目的实际方案设计,并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使得专业技能在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室种类及人员机构组成

1.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种类也可以根据具体方向,可以分为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园林设计工作室、建筑环境表现工作室等。

2.专业老师或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进行带队对专业和科研进行指导工作。并负责宏观的把握教学理念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和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学科带头人要有参与过相关专业重大实际案例和项目设计的经验,专业技能过硬。专业教师负责基础课程的教育以及实际方案设计的指导工作,并共同参与承担实际的项目案例,发挥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为工作室的实际案例赢得中标,获得相应经济利益来提高工作室的质量及更好的运营。

3.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爱好进行选择具体工作室,也可以在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选择两个及其以上的工作室学习,但要保证相应工作室的课程学习及专业考核的通过。再者,就是工作室的专业老师也要对所选择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确定其是否适合这个方向的学习,并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最终确定是否留取。在工作室专业成员确定之后,也要选出相应的学生负责人,协助专业老师负责工作室的学习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

4.专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以及相关专家。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设计师和专家前来进行讲座和实际经验交流,为同学们带来当下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的分享。让同学们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学习掌握新的工艺、技术、材料,以及它们的工艺制作和流程。并与设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做好定向培养工作,达到教学與就业的双赢格局。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质量评估体系

1.专业教师的考核。为避免专业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甚至有些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使用的陈旧教学案例和大纲,学院助管或学科带头人要对专业教师也要进行学期考核,促使专业教师也能够在新的教学和实际项目的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提高。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授课。

2.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试卷考试,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评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分析案例设计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并对案例中不合理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良设计方案,绘制草图和效果。并由多位专业老师给予综合平均打分。并对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组织专业导师和学生对此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得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深刻的掌握和认识。

3.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在工作室获得新的实际项目的之后,由学生小组进行随机分组组合,针对项目主题进行方案设计,选择出来优秀的前三名小组案例,由专业指导老师带队进行甲方竞标,通过竞标者的小组,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之中。在工作室设置成果奖励墙,积极参与方案设计的小组和竞标成功的小组分别在成果墙上做好标记,每个学期进行综合评定,通过竞标成功获得的实际经济效益,对同学们以及相应的带队老师进行奖励。激励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语

通过“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量与成果质量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形成了一个数量与质量并行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着重加强自身的特色化建设,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法,使得“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不断加强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和商业性知识的接触与学习,强化实践过程训练及理念训练,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终达到本科学生专业教育与社会专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海景,韩振坤.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J].职业技术,2010(09).

[2]秦臻.艺术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时间制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3]王刚.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监控体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2(09).

[4]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21).

专业工作室制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开始从理论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化。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没能与现代社会的行业需求联系起来, 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均难于达到企业或行业的要求。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艺术设计类专业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动画专业作为艺术中最强调实践创造能力的一门专业, 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校中最为人关注、最急需改进的专业之一。动画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受到科技发展影响的学科, 与数字艺术一样是当下最前沿、最有发展空间、最为实用的专业。

动画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它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掌握动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成为能胜任动画制作、漫画与游戏美术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向21世纪教育事业的需要, 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动画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根据现实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优化与改革。以此不断提高动画专业的教学水平,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动画方面的课程重点在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与承接, 前、中、后三期的协调。动画作品是集体创作的结果, 而非一人能完成。如学校不提供给学生组成团队的机会, 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动画作品。以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 学校没有与动画相关且成熟的实验室, 不能使学生进行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教学中虽然讲授了相应的动画理论知识, 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其实践与应用, 也就不能充分地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进行联系进而转化、创作作品, 无法通过实训得知自己擅长哪部分动画制作环节。这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根本无法领会到动画创作的真正含义。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确立能将每门课程融会、贯通, 形成联合机制, 很好地解决动画学习和创作中的这一问题, 也能充分完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国内外动画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 存在着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这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效仿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经过了高校扩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三个大阶段。尤其是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打破了高校只负责培养学生、不问人才去路的模式。如今高等学校的职能更多了, 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 促进学生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学生有自主择业、订单培养、继续深造等多种就业渠道, 然而, 近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 当前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严峻。一边是招聘单位用工荒, 另一边是高校毕业生过剩。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深究起来则是由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教育薄弱、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等因素造成的, 而创新素质和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才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质量的优劣, 决定了其就业的成败, 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非985、211的地方本科院校尤为缺失。动画是一项应用与创作要求极高的综合性学科, 要想制作出一部动画片必须掌握文学创作、人体工程学、运动学、美术学以及软件操作等多门学科及技艺。从本科教学来说,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最终应用于社会, 而大部分高校在有学时学分限制的本科教育中都将是无法完成的。

(一) 国内外教学定位

美国动画教育, 他们把动画运动原理作为主要的教学要求, 兼修文学创作, 提倡培养学生动画的制作能力。中国动画教育一般把传统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对绘画材料、技巧的探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要求, 弱化了动画的创作能力。在亚洲其它国家如动漫强国日本已经形成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日本动画教育中, 提倡对动画造型创作与文学的研究, 重点放在于艺术表达,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中不难看出其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动漫界新崛起的韩国, 特别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强化学生应用制作能力。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再好的艺术理论不能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就是空谈。这与新加坡的教育相类似。新加坡在动画教育上, 特别强调技术性与开发性, 这与他们的历史有关, 他们没有文化的根基, 也没有对动画原理与艺术理论探讨的能力。而在北美大学动画教育中, 产业动画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制作能力。他们培养的学生大概90%都走向产业了, 剩余的学生于部分研究型高校探索实验动画, 也可能去探索其它的动画形式如动画装置艺术或是观念动画等。而在我国动画教育中, 研究与实践的比例与他们刚好相反, 大部分的学生都在探索动画理论或实验动画, 对于动画的制作技能训练很少, 这是我国目前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如何改变我国动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如何使教育与企业、高校与市场的无缝接轨,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日本早已经注意到动画工作室教学的重要性, 工作室制教育已经成为其动画教育模式的主流, 如以宫崎骏为首的吉卜利动画工作室, 就为日本培养出了大量动画设计人才。美国在这一方面则走得更早, 发展得更好。

(二) 国内外教学方法

美国是影像文化强国, 电影、动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日、韩等国亦是如此, 这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美国的大学教育职能分工极为明确, 培养理论与实践两种人才。在美国开展动画教育已达一个多世纪, 形成了较为合理而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注重实践培养, 组建实验室、工作室、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不到20年, 教学体系还不尽完善。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设备投入更是滞后。中国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可动画专业学生毕业后却不能立刻适用市场需求, 这已经成为中国动画教育与动画市场的一个怪圈。如何改变中国动画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成为动画教育问题的关键。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申请创办了“动画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 目的在于加强实践环节,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教育, 增强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营销的联系。这样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一定帮助, 在创新实验区里也能够产生一些创新性的作品和创新性的技术。

二、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对动画专业的影响

(一)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针对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动画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开展工作室教学, 将实践课程导入教学中, 能更好地实现课程间的衔接。工作室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 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工作室亦可由多个年级组成, 形成良性循环与传帮带。低年级学生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吸收低年级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动画创作中来, 为自己解决助手和人力问题。

(二) 因材施教, 提升教学特色

动画创作是一个分阶段的设计制作过程, 它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每个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有所不同。工作室根据这一特性, 对学生开设专业指导性课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与兴趣发挥学生专长, 布置安排适合学生兴趣的任务,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相应的部分重点研究,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也不用担心学生的偏科问题, 一旦组成团队, 在工作中势必要进行交流沟通, 相互渗透、相互学习, 使到前、中、后期的工作无缝结合, 共同完成作品。这样学生既突出了自我能力, 又掌握了普遍知识, 并很好地完成了作品,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三) 弥补实训资源节约成本

各个高校的动画专业都是最近几年新开设的, 在配套设施与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上还不尽完善, 因资金等问题, 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二本院校基本上都无法配备针对性的实训室, 而工作室的建设就不同, 它比实验室、实训室要灵活的多。学生可以自带学习工具, 大大降低学校的设备投入。工作室建成后, 老师通过布置实训任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训进度, 做出及时的补充和调整,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对于学校来说也大大节约了资金成本。

(四)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动画制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一部动画片的完成是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有利于学生分工合作, 组建优化的团队完成既定项目。以《动画联合作业》、《毕业设计》为例, 制作完成一部动画短片需要前期的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镜设计、场景设计, 中期的原画绘制、动画绘制、造型上色, 后期的剪辑、配乐、合成等工序, 单个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任务的。动画的创作不是个人艺术的展现, 更像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加工, 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后续产品的完成情况。因此, 组建团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实现自我价值。工作室构建的团队工作模式可以让学生们提前适应实际工作中的状态, 为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五) 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

现在高校中从事动画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公司工作经验, 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对企业需求何种动画能力的人了解不详细。这对于教师自身发展与提升是不利的, 也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开展工作室教学, 可以将有能力的教师组建教师团队, 对于教师来说也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互通有无, 也为教师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动态提供更广泛的帮助, 推动教师时刻关注发展的前沿动态。

(六) 提前感受工作状态, 缩短适应时间

以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动画工作室为例:工作室采用真实的公司工作作息时间安排与规章制度, 每周工作5天, 每天上午9:00—11:30, 下午14:00—17:30, 6小时工作制。采用签到作为量化考核的评定依据, 以学生在工作室期间完成的作品与学到的知识为依据, 进行综合评定, 最终给予成绩。在没有其它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情况下, 必须按照公司制度, 规定到工作室完成既定项目、作业作品等。在工作室期间时常会有无课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更能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同时也解决了高校学时的限制问题, 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自由度,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公司上班的模式, 可以缩短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七) 搭建校企互动平台, 加强联系

现在各所高校都已发现动画专业教育需要有动画企业的参与与合作的必要性, 纷纷与相关企业建立联合教学。但部分高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没能真正地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没能为企业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实体交流平台, 工作室的建立能有效地保障人员数量的固定性, 也能让企业直观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程度。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可以让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更深入地交流, 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高校之中, 对于高校与企业来说是双赢的, 既能提升学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 也为企业节约了制作成本, 同时企业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八) 展示专业教学特色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 动画专业多是从传统的美术教育或是艺术设计专业中衍生出来的,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虽然有所不同, 但是动画专业的专业特色并不明显。动画工作室教学可以有力地展示动画专业特色。动画与其它设计不同, 更需要长时间的团队磨合, 若想展现动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必须走实战之路, 实战需要平台, 工作室就是最好的平台。建立动画工作室是动画教学、动画发展的基石, 也是成功的保障。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 动画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从对外交流沟通上来说, 我国动漫专业教育与国外的交流较少, 地方性二类本科院校更甚, 积极改革动画教育模式与现状需要各所高校群力群策。我们相信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大背景下, 动画以及整个动漫游戏产业在中国必将大放异彩, 享誉国际。

参考文献

[1]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西]卡马拉.动画设计基础教学.赵德明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篇5

——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2011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强调,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校抓住课改契机,努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联姻”的合作有效形式,翻开中职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浙江省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湖州市埭溪中学,创办于1956年。1985年,经教育改革布局调整后开始招收涉农专业职高班,2001年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挂牌,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纯涉农的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农业类学生共计1092人,已开设现代农艺、园林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商品花卉、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专业。2010年秋季开始承担招收中职西藏学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任务,至今已有两届。学校现为浙江省中职农经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

一、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几大条件:

(一)专业提升:专家引领,联袂前行

在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下,我校已聘得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8人为我校外聘教师,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专家资源库。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基地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供咨询。这些正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软件基础。(二)课程改革:坚守专业,重点突破

我校坚定围绕品牌专业特色和本市经济发展要求,不搞大而全,而是有重点地就一二个专业进行突破。如为了做强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借助省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2011年6月我校成立项目研究课题组,同时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我市首家中标学校。这些成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课程基础。

(三)基地建设:精心规划,打造品牌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008年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同时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示范基地;2010年成功申报了省级养殖示范专业和市级园艺品牌基地;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市级品牌专业,并成功注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现了基地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投资260万元,开始建设一座建 1

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花卉大棚,基地建设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实践场所。

(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为尽快深入落实“现代学徒制”,我校园艺、园林技术、养殖等骨干专业都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上挂下联模式、横向联系模式、校校联合培训模式、校村结对辐射指导模式。拟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职业高中”,下与德清阳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派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种模式的灵活推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几步探索(一)中职西藏班

本学期初,我校中职西藏班学生分三组奔赴各实习单位开始第一期实习,一周一轮训。此次实习的单位主要有:浙江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湖州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尝试,得到了吴志广经理、褚国平主管的大力支持。

内地中职西藏班学生顶岗实习责任大,任务重,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习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给每位实习生配备了工作服、鞋帽、劳保用品等。

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点每天都安排了带队老师,并确定学生实习小组长,明确责任。每3-4位实习生分别和一位师傅进行师徒结对,落实实习任务,并要求每位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分别填写工作日志和实习日志。为确保中职西藏班学生的安全,加强住宿管理,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早出晚归、教师带班护送的形式。

在总结上学期第一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等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创新实习方式。试行创业承包式实习,小组合作比赛,分阶段分项目安排分配实习内容,定期轮岗实训,践行和诠释湖州市中职现代学徒制。(二)涉农职高班

本学期学校探索实训实习新举措,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尝试开展创业承包式实习,分班级承包了埭溪镇小羊山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五个瓜果大棚。

每个大棚由各班主任当“班级农场主”,分别种植新品种甜瓜、樱桃番茄等,由班级学生亲自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学校专业老师和吴兴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师傅给予技术指导,进行师徒结对。2

师生主动参与性空前高涨。

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分阶段分项目制定实习内容成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市中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而创业承包式实习无疑为涉农专业实习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学期结束前,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种植的新品种樱桃番茄、甜瓜等喜获丰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品走向商品”,师生们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小羊山瓜果团”成员对产品进行包装,走进埭溪中心农贸市场等,进行农产品营销。真刀实枪体验,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尤其是至尊金珠樱桃番茄的味道,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反馈较好。实训基地引领示范,许多教师、农户回家亲自种植,学校提供技术,大大提高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三、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困惑

实践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当前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都存在欠缺,如在校企合作的合同协议签订、执行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得合作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就难以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奖励和督促。(二)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在合作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本补偿和收益,即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合格人才的不断补充,因此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欠缺,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不少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暂时用工困难的手段,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储备规划。(四)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协调管理不足。

部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当,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并未起到企业对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五)课程体系未能满足企业需求,针对性不强。

学校培养学生受多方面客观条件制约,多侧重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强调基础技术教学,而针对企业具体用工要求的系统能力训练不足,针对岗位工作过程 3 的训练不足。

(六)师资理论扎实,技术更新落后。

由于缺少更多的实践历练,在推行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不足。

四、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的体现现代学徒制精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一种形式,是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的合作,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权益平衡,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作为一所办学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中职农业学校,我们期待来自上级领导部门更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展开合作。(二)合作层面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需要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只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才能积极地开展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试点,论证、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协调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形成最佳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也希望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学徒工,应认可并像培养自己的员工一样开展培训教学,激发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认同感。(三)学生层面

专业工作室制 篇6

关键词:工作室 开放式 实际项目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和实际项目融为一体,将枯燥的传统授课和做作业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一些工作室的项目放置到课程内容里。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如今,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现有体制下,很多学校的艺术类专业的授课和考评方式都按照固定的规程来,但是艺术类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和普通专业混为一谈。 而且对于高职类学校来说,我们艺术类的教学相比其他的专业会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是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固有教学方法转变成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制,是要求在一定的实践中进行有专业有实操能力的充分培养,通过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好的硬件设施,最最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授课形式的转变,这样所带来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工作室为老师和工作室里的同学营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情景模式。现有情况下,很多学校的实验实训室所往往只在上课期间对学生开放,使得课余时间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全天24小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地方。所以展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尤为重要,所以硬件上,工作室根据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配置不同的硬件设施。学生用的计算机由工作室的负责老师统一配置,工作室的管理由工作室老师专门负责。工作室既是教学场所,可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习地点,同时还可以鼓励老师带领工作室的学生参加竞赛、对外服务等。

在很多学校由于工作室可以提供的工位有限,所以一个工作室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这时候可以要求更多老师参与到工作室的创建中,根据老师自己的专业以及特长共同管理同一个工作室,或者开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室。然后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工作室,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工作室的学习中,如果有部分同学对多个工作室表现出兴趣,这时候就可以用一点带面的方式,用学生指导学生的形式进行下去,比如让每个工作室由指导老师带领出一批精英骨干。这样,这批骨干学生就可以帮助老师在其他的课余时间指导其他工作室的同学,做到共同进步。

教学的实质可以看作是教学的一个双向过程,教师与学生这个过程中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把这两者怎么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非常重要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要求是比较高的,希望在发挥工作室负责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的去调动工作室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参与实际项目就是一个能很好的提高师生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引入项目也是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环节。除了纯理论课和某些课程初期必须进行的理论授课外,课程的其他教学内容我觉得全部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进行授课。同时还要根据同学学习阶段的不同,选用难度不用的项目可能初期的简单项目可能就要选择一些虚拟项目。因为在工作室制教学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没完全认清自己在工作室里所需担任的岗位职责,在专业知识的了解和业务能力方面都比较生疏,很难完成实际项目,因此在教学的初期先以一个以虚拟项目作为引导。而在工作室值教学的后期,随着学生对专业指示认识的加深,这时候就可以引入实际的项目。

工作室兼具了对内教学和对外扩展业务的双重属性,如果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本身就有很多来合作企业,那这些企业带来的项目就可以很好的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如果每个工作室都有一家设计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那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工作室之后就同时意味着已经进入企业,这样学生就具有了学生和辅助设计师的双重身份。由此就能做到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的对接,能够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成就感,并且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气,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真实项目的运用对教师的要求就变得更加高了,如果老师没有实践能力,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就相对困难,这样就同时要求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校外企业对接,来获得大量的实际项目。工作室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大赛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将他们在工作室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大赛平台表现出来。同时,大赛如果获得奖项,还可以提高工作室的知名度,实现学校与公司的双赢。

专业工作室制 篇7

“STUDIO”即“工作室”是指由几个具有共同爱好的成员或个人建立的组织, 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 结构较小、成员不多、但运作方式灵活、工作效率更高, 工作更具专业化, 因此, 创建工作室平台, 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与实战场景, 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态度与团队精神、创新思维与就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的有效手段。根据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求,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服装专业的环境、设备、师资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的良好基础, 尝试以工作室教学模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经过5年多的实践, 学生不但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到新颖的专业技术及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 而且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现将服装专业工作室做法加以总结,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提高。

1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的工作室建设发展思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院服装专业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秉承“融入行业, 整合资源、开放办学”的思想和“三位一体, 四方合作”的发展理念,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根据服装专业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学院实践教学资源, 积极探索工作室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特色教学方法, 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型项目、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研发新产品等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结合目前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导向, 服装专业工作室将进一步本着建成校、企、行业协会和专家四方融合共建功能完备, 硬件设备先进完善, 环境高雅, 专业氛围浓厚, 管理制度科学规范, 专业教学创新特色, 教师团队职业能力强, 社会服务成果丰富的集教学、社会服务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化实践平台的目标而努力, 使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系统规划工作室功能, 多元化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全面促进专业教学, 多元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拓展工作室功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工作室现已发展成为集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孵化3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平台。

2.1 教学服务功能

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协助服装专业实训和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完成样衣、部件样品等教具的制作工作;并组织工作室教师申报, 完成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等任务;此外工作室教师组织完成国家级、省级及行业学会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培训。

2.2 社会服务功能

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方面向服装企业提供产品创新和技术攻关服务;另一方面, 针对企业展开员工技术技能培训, 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专业兴趣培训, 并开展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夏令营等活动。

2.3 创新创业孵化功能

依托创新试点二级学院项目, 工作室展开指导学生申报学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引领、支持和指导学生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生产等创新及创业活动;同时, 以工作室为载体, 根据地方文化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开发特色新产品, 进行创业孵化项目。

3 构建工作室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体现在工作室制项目实践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和组织管理企业化等各项内容。

3.1 项目实践过程

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均为真实的实践项目, 是工作室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 以工作室为载体将项目引入教学, 由教师引领学生完成服装产品的设计、研发、样品生产及技术研究等实践活动, 促进了教师教学角色与岗位职业角色相融合, 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市场、把握客户需求、创新构思产品、表达设计意图和制订设计方案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产品质量标准、实际生产环节、过程运行的把握, 使学生学习到各种技术和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锻炼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3.2 教学环境职场化

针对工作室功能需要, 学院对工作室内部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将工作室分成业务交流、产品设计、技术操作和产品展示等不同的工作区域, 并对室内进行适度装修, 形成整体功能明确、环境格调高雅和专业氛围浓厚的室内格局;按照工作室功能, 通过整合、修复和购置的方式, 配置了完善、现代化的办公及专业生产设备, 满足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制版、样品制作和产品展示等服务项目、实践任务的需要, 为工作室完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还引入了工厂的企业文化, 以文字、图表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布置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内, 使学生身临其境, 时时刻刻感受企业文化, 接受职业素质的潜意识教育, 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3.3 工作室制项目实践过程的组织

在以工作室为载体完成各类实践项目时, 针对时间紧急, 任务难度较大的项目, 由教师引领工作室内部的优秀学生, 在小范围内, 师生共融、协同实践完成项目任务, 此部分为工作室内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 集中完成项目任务时, 可采用工作室项目实践学分代替部分实训课程学分;另一方面, 针对中长期普通的项目任务, 可按照涉及到的知识及技能范围, 分层将实践性项目引入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项目内容以课程任务形式布置给使学生, 使学生广泛参与项目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中真题真做, 锻炼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学生普遍性培养。

4 工作室实践特色

服装专业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 本着企业、协会、学校和行业专家四方融合共建工作室的理念, 积极集结四方力量, 互通共融, 开展工作室建设及项目实践合作, 形成了资源优化配置, 合力创造优良成果的良好格局。响应中央“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为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打下坚实基础。为学校专业建设奠定了稳固的人力资源关系, 形成了创建优质专业技术团队的建设优势。使专业教学紧密贴近行业产业信息、企业生产实际,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工作室建设三位一体多功能规划, 能够全面服务于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校企合作和专业技术服务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全面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工作室学生与项目联合课程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一方面工作室教师引领, 师生共融, 协同实践, 共同提高, 达成了优秀团队、品牌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 项目引入联合课程, 学生集体参与项目任务, 真题真做, 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了学生普遍性培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工作室为载体, 学校积极为地方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实用性服务, 在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时、开发服装新产品时, 充分展示出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陕西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使我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作用。

5 结语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工作室”在通过各种实践性项目, 完成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孵化三项功能的过程中, 促进了工作室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推进了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练做考一体化、工作过程流程化和组织管理企业化, 有效完成了专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专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很能力的培养。标志着学院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改革达到新的高度。今后将面对经费来源缺乏、功能单一、师资能力不到位、技术服务能力弱、引入项目难和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 需在进一步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A]. (2015-05-04) ﹒

[2]刘立新﹒以产教融合理念统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15-10-8.

[3]李玉兰﹒“互联网+”时代职教内涵发展之路怎样走[N].光明日报, 2015-08-21 (6) .

[4]蔡锦锦﹒“校企一体”理念指导下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以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时代文学, 2014 (7下半月) .

[5]凡欣, 杨燕群.工作室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36) .

专业工作室制 篇8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采用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办学的方法来完成, 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适合的实习岗位, 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 实习单位会安排优秀的设计师作为学生的实习老师, 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公司的运作及设计流程, 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根据学生的座谈情况、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对通过与实习单位经理和实习老师的沟通、调研, 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实习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 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 毕业实习传统模式的问题分析

1.1 学生角色的转化问题。

在实习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角色的转化, 要进入到公司员工这种身份当中去, 摆脱学生的稚气, 谈吐、思维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在学校, 学生在老师眼中就像孩子一样, 尤其在当今教育领域大多进行的是一种鼓励式教育方式, 学生在这种鼓励中获取信心、获得创作的动力, 让自己变得自信, 但同时也使他们变得异常脆弱, 抗击打能力、抗挫折能力大大降低。而这种心态一旦带入到实习岗位上, 就很难适应, 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甚至对行业产生畏惧。这个心理上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 打击就业的信心, 对就业造成困扰。

1.2 设计能力的应用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设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种专业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名设计师, 驾驭设计、享受设计, 但是, 学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阶段, 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更多的是从事一些制图工作, 尤其在比较正规的大型公司, 这种阶段往往要持续很久, 这就需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特别是制图的规范化、效率化、整体化、细节化, 是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达到的。所以这种技能上的培训断档又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困扰。

2. 毕业实习专业工作室制模式产生的背景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 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 其“知识与技术并重, 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 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意图引用工作室这种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工作室模式在我国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学制形式的问题, 因为相对于学群制、分段制、专业制等学制形式来说, 完全学分制最能够满足工作室模式的需求, 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艺术类院校在我国还不多, 因此, 在这里我们提出将毕业实习这一部分实行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培训、设计、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同时又不必苛求外在配套条件, 可以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实施开拓出一种新的模式。

在我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常常会过多地关注虚拟课题的实践, 以致使艺术设计教育很难适应企业、行业对高技能设计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专业工作室制毕业实习模式, 无疑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 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3. 毕业实习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实施程序

毕业实习专业工作室是创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工作室其实可以看作一个模拟的设计公司, 工作室即是他们学习、培训的教室, 也是他们的公司, 工作室主要进行基于企业岗位的、任务驱动的生产性实训, 进行校内外专业工作室的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专业工作室中, 教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 教师以企业设计师或者虚拟公司的老板身份参与管理、指导学生学习, 而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生产过程, 定期轮岗, 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师生在现场教学与项目教学过程中,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工作室的教师有两部分人员组成, 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组成。对校内教师而言, 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实用的专业设计技能, 如较强的专业认知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电脑制图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等等, 这些方面很少有专业教师同时具备, 因此, 专业工作室就需要由几名各有所长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可以解决学生从实训单位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专业工作室, 教师的责任感、钻研能力、个人的综合设计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

专业工作室中的学生, 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 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学生需要在工作室里完成教师布置的虚拟课题, 在指定的公司里面完成企业实际项目, 进行设计的再创造。通过这样的实践,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综合素质。针对学生在实训单位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老师可以给予及时的、耐心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实训单位的需求, 同时也能使学生卸下心理包袱, 轻装上阵, 这就要求专业工作室的老师们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方面的问题, 还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对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通过这种专业工作室制的毕业实习模式, 可以解决传统实习模式带来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台, 在这里, 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把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技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占军.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J].设计艺术, 2004, (4)

[2]吴国强.设计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J].装饰, 2004, (9)

专业工作室制 篇9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上的一种全新认识方式。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与艺术训练的结合从而产生了作坊式教学, 开创了我们今天工作室的雏型。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艺术与技术并重, 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念。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授课方式和授课效果上相比较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当下的艺术设计院校都已经采用了工作室制的授课形式, 其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的将校企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运用, 让学生在工作室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体验完整的设计工作过程。在接收任务、策划方案、设计评价到结果反馈的全部过程中, 获得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在实践行动中即学会了专业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又获得处理问题, 团队合作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现阶段针对于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培养, 大力提倡“工学结合”, 即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则更加贴切地实现的“工”与“学”的自然融合, 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实践教学中的各种教学问题, 并活学活用于教学各个环节。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色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校企共建的前提下, 通过专业工作室实现“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实施过程中转变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着重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本着对实际工作过程的体验为教学设计项目化课程, 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授课课堂中去,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 充分利用创建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 在授课之余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方式检验教学成果。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 重点培养以面向设计、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学与应用实践的内容整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职业动手操作能力, 积累相应的市场经验, 缩短日后就业的磨合时间, 拉近工作岗位距离。工作室制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三、工作室制的运行策略

“工作室”区别于教研室或教研组, 是以项目教学为主导的模块教学。形成了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工作室”中的学生, 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 更多时候是以设计师或公司员工的角色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或实际项目。工作室的教师有两部分人员组成, 本校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组成。企业专家和本校教师一起优势互补组成教师团队, 可以使实践项目真实前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学生更好与市场接轨。

“工作室制”通俗讲, 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工作室, 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 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室内设计工作过程。

四、现阶段高职院校运作现状分析

高职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艺术类本科院校是起步较晚的, 但是由于高职类院校培养人才本着“实用、适用”为培养目标, 一直都收到用人单位和企业的欢迎, 因此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还是参照本科院校较多。根据调查, 当下很多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中都已经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面, 大量的学者专家都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但是,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思维观念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教学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工作室制”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对接的情况。使专业“教、学、做”严重脱节。这将严重影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转。

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 理论基础过硬, 但是实战经验薄弱。这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严重影响实训项目的完成质量。因此, 从公司里聘请有设计经验的一线设计人员, 与对教学过程中知识构建饱满的院校教师按比例结合, 组成教师团队进行授课, 可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和单一情况。

2. 教学设施配备方面: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很多相关教学资源。有很多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问题, 使用设备投入不足, 导致在实训环节捉襟见肘, 很多学生亲自操作的环节形同虚设;除此之外, 还存在工作室空间就是改装的教室, 不能提供仿真的岗位环境和开展业务流程, 工作室的存在名实不符。

3. 实训内容设定方面:

实习基地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实训的内容缺乏真实案例, 与市场的对接薄弱, 导致实训课时比例缩水, 学生不能将授课内容及时进行动手检验与提高。

4. 教学成果评估方面:

由于在教学内容上的禁锢, 产生在教学检测与评估方面的滞后, 存在一卷定分数或最终作品定分数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阶段性检测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应针对学生的中期学习和阶段性学习制定细化的检验评比标准。

5. 校企合作方面:

针对于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产生了校企合作的参与程度比较弱, 企业的积极性和开放性有待加强, 学校也应在薪酬方面加大力度, 吸引企业的优秀设计人员参与。

摘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整个教学实施的载体, 把教学内容、教学场所、课后实践三部分融合在一起。将传统教学的课堂授课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打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校企共建的前提下, 通过专业工作室实现“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一体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

专业工作室制 篇10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现代设计作为社会新兴的产业集群, 对人才需求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形势下,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要, 使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发展, 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些年,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探索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的运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 毕业进入企业后适应期明显缩短。工作室的运作过程实施企业化管理, 老师能够紧随进行业发展潮流, 学生同时得到实践锻炼, 从而真正实现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 国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在欧洲的艺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 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2. 国内“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在国内, 由于资金不足、硬件陈旧以及教学观念落后等种种原因,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采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多见。根据调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工作室为基础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些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为我们研究该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还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更趋一致, 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职场环境, 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 免除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

艺术设计专业对“项目化”工作室的构建及模式的研究, 大量的学者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但是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思维观念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仍然存在“项目化”工作室与诸多因素无法有效对接。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单一, 制度不健全, 思路不清晰, 落实不到位, 限制了专业的发展模式, 导致教学内容和办学理念无法衔接, 使专业“教、学、做”严重脱节。

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各方责任利益不够明确, 校企合作机制亟待完善;校企合作项目导入的课程, 需要有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予以实现;专任师资“双师型”队伍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完善;现代媒体教学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训教学的需求;工作室如何运转?学生角色如何转变, 如何激励学生, 如何接纳项目等诸多问题仍需思考。

四、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广泛的吸收、借鉴国内外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方法;研究国内外典型院校“工作室制”教学的发展理念, 学习他们的专业建设思路、工作室运行模式, 再结合本专业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 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入手, 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 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 加强校企合作联系, 优化实训环节, 提高师资能力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推动专业的稳步发展。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出发, 探索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实现企业项目为主导, 课程教学与实训为途径, 任务驱动、证书对接、顶岗实习的运行管理流程和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工作室制 篇11

摘要:我们不能对欧洲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其他高职院校“工作室”制模式进行照搬照抄,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工作室设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职设计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工作室 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大前提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广阔。社会上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成为热门专业的同时,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学观念的落后等种种原因,在高职艺术设计中采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很多见。通过调查发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开展了教学改革。这些学校“工作室制”的研究,为我们研究该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宁波大红鹰艺术设计专业逐步认识到“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为此从05年开始就逐步开设了相关的工作室。我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它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实习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还可以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免除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一条极好的途径,为社会极大地减轻了负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2.1 工作室设计 “工作室制”是创建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其实可以看作一个模拟的设计公司,学生除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有的专业课程将在工作室里完成。学生们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就是他们的教室,也是他们的公司,本来的画室就是学生们校内的职训工场。工作室主要进行基于企业岗位的、任务驱动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大红鹰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工作室和职训工场15个,学生们在工作室进行项目实践。

2.2 工作室运行 将工作室的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自拟的课题任务,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外面企业的项目。将若干门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型打包,以任务为主题分解原来的课程教学。教师自拟的课题来代替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基础课程,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形态构成)等,而以前的职业技能课例如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课程被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所代替。当然除了工作室的任务以外,学生们必须参加社会上的各类招标活动,参加各个类型的设计比赛,同时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的设计师考证。学生们在工作室的三年里完成设计项目,参加设计比赛,积极考证,修满了大学的学分,在顺利毕业的同时,他们还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岗的社会工作能力,使就业“零距离”。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师生角色转换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授课地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师生角色必须要进行转换。工作室区别于教研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在工作室中,教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教师以企业设计师或者虚拟为公司的老板身份参与管理、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师生在现场教学与项目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工作室的教师有两部分人员组成,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组成。对校内教师而言,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用的专业设计技能。通过工作室“教”,教师的责任感、钻研能力、个人的综合设计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工作室”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学生需要在工作室里完成教师布置的虚拟课题,在指定的公司里面完成企业实际项目,进行设计的再创造。通过这样的实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2.4 工作室管理 工作室准确到位的有效管理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构建时组织上应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室建设工作小组”等机构,起草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整体规划,在充分听取企业、兄弟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经过试点运行后,组织召开企业、教师、学生座谈会和“工作室建设专家小组”会议,总结经验,就如何深入开展进行探讨。并借这个平台,制订开展师资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为对口支援建设单位服务的方案,进而形成产学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3 结论

专业工作室制 篇12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师徒传承技术模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 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为代表。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递进, 但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又突出了企业和学校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等特点, 尤其是强调了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 注重做中学、学中做。

大师工作室是将企业代表———大师直接引入学校, 从学生招生开始, 招生即招工, 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 全程参与其中, 真正做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广州铁路技术职业学院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影视艺术工作室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计算机仿真工作室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3], 但是这些工作室都局限于艺术和计算机类专业, 对于大部分工科专业, 尤其是传统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以下简称焊接专业) 未见有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因此, 本文以大师工作室建立和实施为基础, 探索研究了焊接专业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些借鉴。

2 专业特点及需求

高职焊接专业是面向装备制造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 具备相应实践技能, 能从事焊接操作、工艺设计、质量检验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所对应的岗位就是一线的焊接操作工和焊接质检人员。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 几乎每门专业课程都需要有动手实验或训练, 以往高职院校在培养焊接专业的时候往往认为课程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实践环节应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再去练习, 即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认识, 也是“学校本位”的体现。但企业往往认为毕业生无需过多的理论知识, 只要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即可, 而学校的毕业生恰恰不具备立即上岗的条件, 培养的学生质量还不如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效果, 即存在着“工作本位”的思想认识。

那么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 是以学校本位还是以工作本位来衡量培养目标的实现呢?从高职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角度分析认为,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立刻上岗的能力, 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 本文认为应该以“能力本位”作为衡量标准, 即以校企双方均认可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能力本位目标实现的衡量依据。这就是大师工作室建立的目标。

3 大师工作室的建立

3.1 大师工作室人员组成。

焊接专业大师工作室改变了以往由学校出场地和设备, 企业出大师的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派人员组成。双方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实施, 即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保证了企业需求。

3.2 大师工作室工作职责。

焊接专业大师工作室不仅将目光放在了为对口企业培养人才这一个角度。工作室的职责要求学校教师要和企业大师共同开发项目, 这一方面为专业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提供了素材,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 同时解决了企业项目开发的问题, 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开展焊接专业大师工作室两年多的时间里, 已完成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 获得专利发明6项。

3.3 大师工作室的招生与就业。

现代学徒制要求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专业方向与企业岗位一体化、课程内容与生产项目一体化、毕业证书与岗位需求一体化, 即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学习即学徒、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因此, 焊接专业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角度, 与沈阳锅炉厂、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了大师工作室, 并制定了《焊接专业与对口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室协议》、《焊接专业学生与对口企业学徒合同》、《焊接专业学生学徒阶段薪酬标准及保险标准》等一系列文件, 学生一入学就和对口企业签订协议, 保证了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劳动报酬和人身安全。在开展以大师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两年时间内, 焊接专业实现了年年招生一志愿入满和100%就业的良好局面。

3.4 大师工作室采取工学交替学习方式。

学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大师工作室指派一名师傅, 有的是一师多徒, 有的是一师一徒, 师傅不再是企业退休返聘人员或长期脱离一线工作的人员, 而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线技术工人。在师傅离开工作岗位参与教学活动时, 企业照常开工资同时学校也有课时补助。师傅与学徒同进退, 师傅在岗工作, 学徒即在岗培训, 这时以师傅传授为主, 教师辅助;师傅离岗教学, 学徒即离岗学习, 这时以教师教授为主, 师傅辅以指导。

3.5 大师工作室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 即学生学习期满后即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又在工作室指导下获取国家电焊工四级资格证书, 以及对口企业颁发的岗位聘书。但专业又不局限于职业资格证书这唯一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由政府、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 甚至参与到大师工作室的专利申请都可以作为学生具备毕业的条件。

4 实践应用效果

以大师工作室为基础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本文在高职焊接专业中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既尊重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 使教学更具特色, 又为学校和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增加了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建设, 本校的焊接专业实现了连续两年第一志愿招生即满和100%就业的局面, 经问卷调查, 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达95%, 企业满意度达98%。同时, 本专业大师工作室的尝试也为相关工科专业开展同类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宏.现代学徒制与双师工作室一体化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2) :120-123.

[2]王世安.高职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27) :14-16.

上一篇:抗菌药物的滥用下一篇:现代人的情感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