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对周期

2024-11-06

灾害应对周期(精选7篇)

灾害应对周期 篇1

1 居住区防灾规划

1.1 居住区防灾规划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 城市居住需求的人口和面积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发展的“节地、节能”政策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区空间向高层化、紧凑化发展[1]。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增大, 开发强度增加, 加之现代城市生活对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使得一旦发生灾害, 城市居住区面临全面瘫痪的危险不断增加, 居民的生命安全可能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 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升级的趋势, 因此在居住区内进行防灾规划设计十分必要。

1.2 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的概况

1.2.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逐步开始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实践。第一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于1994年正式出版。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和住宅市场化初步完善的新形势, 又颁布了2002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直是我国城市居住区空间规划建设标准的主要依据。

1.2.2 与居住区防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区级总体尺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GB 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各地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条例。

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尺度:城市居住区规划、道路、绿地等相关规划规范标准中关于防灾、疏散、救援通道等的规定。

建筑群、单体建筑尺度: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他建筑设计规范中关于防震、防火、逃生及疏散的规定[1]。

1.2.3 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

目前, 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 对于新建的居住区一般是在规划设计中进行考虑, 不单独进行规划设计, 对已建成的居住区相关的防灾规划设计较少。设计主要依据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与其他专项城市规划、建筑法规。

1.3 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 居住区防灾规划体系不完善。2) 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的依据相对独立, 口径不同。3) 对居住区防灾规划没有形成具体的指标要求。4) 较少考虑应急预案的规划。5) 没有结合灾害的周期性考虑防灾规划设计。

2 灾害应对周期

2.1 灾害应对周期的概念

灾害应对周期由Disaster Life Cycle翻译而来。灾害应对周期的定义是FEMA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 提供应急管理指导与支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 降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免遭破坏) 在2007年提出的一个针对灾害管理的理论概念:突发事件和灾害应急管理准备, 灾害发生时的对应, 帮助群众和组织从灾害中恢复, 减轻灾害影响, 减少灾害损失以及防止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的过程。

2.2 灾害应对周期的四个阶段

灾害应对周期主要被分为四个阶段:减灾 (Mitigation) 、预备 (Preparedness) 、应对 (Response) 、恢复重建 (Recovery) [3], 见图1。

减灾: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少灾难发生的影响, 并降低了不可避免的灾害。预备:当灾害即将发生时, 通过使人们做好恰当的应对以挽救生命和减少损失的行动。准备包括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时计划应对措施和增加有效控制的可能性。应对:在灾害正在发生或者紧随其后采取的行动, 目的在于对事件中的受害者提供帮助救援, 减少次生灾害可能性的同时加快重建进程。恢复重建:传统的恢复重建是指在一场灾难发生后, 与联邦追加的灾难恢复援助相关的行动。恢复重建包括个人和公共补助计划, 这些计划提供临时房屋援助、赠款, 以及贷款给合格的个人和政府实体从灾害中恢复。

3 灾害应对周期概念在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中的应用

灾害是有周期的, 所以应对灾害的过程也有周期性。灾害应对周期是个过程概念, 是人们从这一次灾难结束后到下一次灾难发生时间段内的一系列行动。居住区防灾规划应该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应该是随着灾害发生后时间的推移, 制定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同时在前一阶段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见图2。

3.1 减灾阶段

减灾阶段是我国城市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目前涉及的主要内容, 主要从建筑减灾、土地利用减灾和人口密度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建筑减灾包括建筑抗震设计、建筑防火设计以及建筑防止火灾蔓延的设计、建筑应对特殊气候的设计、建筑应对突发恐怖事件的设计等。土地利用主要是用地适宜性的选择。

3.2 预备阶段

预备阶段主要是为应对阶段做好准备。体现在居住区防灾规划上主要是空间场地规划和设施条件规划。这两方面的设计应该是柔性化的, 能为下一阶段的行为做好充分的准备。空间场地规划是为应对阶段人员的避难疏散空间做准备, 而设施条件规划是为避难疏散生活必备设施做准备。其中空间场地规划包括城市避难空间规划和居住区应急避难空间规划。设施条件规划包括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3 应对阶段

应对阶段包括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人员避难空间的规划, 另一方面是应急预案的制定。人员避难空间的规划是承接预备阶段的空间场地规划和设施规划, 针对不同灾害发生后的避难行为, 在避难空间中安排相应的设施, 这些设施具有平灾结合的特性, 平时能为居民正常的使用, 到了灾害发生时能作为应急设施。如日本的街头公园, 平时作为市民的生活绿地使用, 当灾害发生时, 作为避难疏散场所, 街头公园中配有应急给水装置, 可在紧急时候安装水龙头供避难饮用水使用。应急预案是防灾规划实际可操作性的保证。应急预案应该包括预案宣传教育与预案的实施细则, 这些都应包含在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之中。

3.4 恢复重建阶段

恢复重建阶段在居住区防灾规划中的设计, 是基于假设状态下的设计, 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灾后重建依赖空间与设施, 所以根据恢复重建的要求, 针对空间和设施等方面, 对新建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要求, 对已建成的居住区提出完善措施。

首先要评估所设计居住区的灾害承载力 (最大能承受的灾害能力) ;进行分级:不可恢复、最大承载恢复、严重破坏、一般破坏、轻微破坏;并制定相应程度灾害的恢复重建计划。对相应的建筑、土地利用、人口、空间和设施等提出基于重建的要求。

将灾害应对周期的概念运用到居住区防灾规划的设计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

1) 使居住区防灾规划更加系统化。

2) 通过一个灾害应对周期内的特征, 以此为突破口, 综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与居住区防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3) 通过了解不同灾害应对周期中各个阶段对居住区空间、设施、建筑等的要求等, 对居住区防灾规划各具体措施提出指标性要求。

4) 完善灾害后的应急预案, 增加规划的实际可操作性

5)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通过一个个灾害应对周期的过程不断完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从而提高居住区应对灾害的能力。

4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已建成的居住区和规划建设新的居住区, 这些居住区中都急需做专门的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设计不应只是停留在设计表面, 应该是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灾害应对周期概念, 为居住区防灾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灾害周期的不断循环, 提高其防灾能力, 将我国居住区建设成为柔性、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摘要:运用灾害应对周期的理论, 对减灾、预备、应对和恢复重建设四个阶段在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为我国居住区防灾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以期完善防灾规划设计。

关键词:灾害应对周期,居住区,规划设计,防灾

参考文献

[1]卜雪?, 曾坚.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 2009 (1) :28-29.

[2]GB 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3]O.Murao.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DESIGN ON THE DISASTER LIFE CYCLE IN JAPAN[J].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8 (11) :4-7.

灾害应对周期 篇2

关键词:煤矿水灾害,全生命周期,危机响应,流程优化

煤矿突发水灾害是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 每次煤矿水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主要包括经济损失、煤矿工作日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 严重损害了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的形象。1950年以后, 我国煤矿曾发生过数百次水灾害事故, 平均每起死亡人数为10.7人。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目前为止, 2012年共发生煤矿突发水灾害14起, 造成128人死亡。鉴于此, 如何降低煤矿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在水灾害发生后的抢救过程中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成为煤矿突发水灾害应急救援研究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将站在煤矿突发水灾害危机响应的角度, 系统建立煤矿突发水灾害应急救援流程, 包括:灾前准备子系统的预警方案的实施, 灾情救治子系统的救援流程的改善, 灾后处理子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从危机响应的层面上, 系统整合各类人力、物力、资源、技术、信息资源, 对煤矿突发水灾害应急救援流程进行系统管理, 以提高煤矿水灾害快速救援为目标, 实现对煤矿突发水灾害进行主动救援。

1 煤矿水灾害的特点及救援难度

1.1 煤矿水灾害的特点

(1) 煤矿水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我国大型煤矿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其复杂的占25.04%, 因此采空区、老窑积水已成为煤矿一大隐患, 水灾害时刻可能发生;此外, 我国煤矿数目较多, 仅河南省就有两千多个煤矿, 这使得煤矿开采缺乏系统的管理, 某些违规开采的煤矿随时可能发生水灾害。

(2) 煤矿水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范围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目前, 在原统配煤矿中, 约有18%待开采的煤矿储量受到较为严重的水灾害威胁。煤矿水灾害广泛的发生在十几个省, 包括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在内的七十多个煤矿。煤矿水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失及煤产量降低, 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

(3) 煤矿水灾害的差异性。我国煤矿水灾害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水灾害起因的多样性和水灾害形式的多样性。煤矿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多种水源 (暴雨、地表水、地下水) 引起的水灾害;人为原因则是违规开采和不成熟的防治技术。水灾害的形式主要有突发式和缓发式, 突发式水灾害来势很猛、冲力强, 而缓发式强度和危害较弱。

1.2 煤矿水灾害的救援难度

我国煤矿水灾害具有以上的特点, 加之应急救援系统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应急性, 使得在水灾害发生时不能有效采取的应对措施。现有的救援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救援系统不能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应对水灾害的发生。相关救援人员需要迅速的建立符合煤矿地形和水灾害的特点的救援方案,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的影响, 现场救援人员很难建立快速有效的救援方案, 进而丧失了最佳水灾害的救援时间, 最终造成严重的损失。

(2) 物资的调配困难。当煤矿水灾害发生时, 需要迅速将相关的救援设备、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调送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在实际救援过程中, 很难迅速将救援设备、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送到现场, 而造成应急救援的困难。

(3) 被困遇险矿工不能和救灾指挥中心进行信息沟通。水灾害发生时, 救灾指挥中心不能第一时间获取遇险矿工的位置信息, 所以很难进行迅速搜索和采取快速救援措施。

2 煤矿水灾害现有流程分析

目前, 我国煤矿水灾害救援单位都隶属于政府, 由政府统一管理。灾情发生后, 需要逐级上报, 故运作很不灵活, 不利于救灾水平的提高, 并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现有的煤矿水灾害救援流程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对于煤矿水灾害救援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应急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没有从系统的高度来分析、计划和开展煤矿水灾害救援工作, 从而使得煤矿水灾害救援缺乏整体性和计划性, 只是被动地对水灾害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2) 对于煤矿水灾害救援设备以及各种物资缺乏合理和科学的管理和调度。

(3) 各个专业煤矿水灾害救援单位之间、专业煤矿水灾害救援单位和各个煤矿之间以及各种社会资源、专家之间没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信息库。

(4) 对于煤矿水灾害救援工作的开展缺乏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手段, 主要是凭借救援人员的经验来进行, 没有制定合理和科学的救援流程、计划和实施体系。

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矿水灾害危机响应救援流程改善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灾情指挥中心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一个系统中的所有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 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使所有能够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以实现对系统中各个元素实时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

由此, 在煤矿生产中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将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人员、设备、矿井等与煤矿信息共享平台相连接, 对生产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跟踪, 从而在灾害发生后可及时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信息, 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援措施。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 物联网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 在矿井中可安装湿度感应器和水位监测器, 以不断感应矿井中湿度和水位的变化, 达到水灾害发生之前进行防治、水灾害发生时进行及时响应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安装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 在水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将救援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遇险矿工和设备的位置及突水水源) 传送至信息共享平台, 采取高效安全的救援方法;网络层由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信息管理平台等组成, 网络层将矿井下的所有元素连接起来, 并把他们的所有信息传递到信息共享平台, 以实现煤矿生产中井下元素和井上信息的交换;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煤矿生产系统的接口, 包括井下的所有生产要素和救援系统的所有要素, 实现具体的生产要素与信息管理网络的连接。

3.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三个子系统

基于上述理论,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即建立以煤矿为中心的救援流程。并将流程分为灾前准备子系统、灾情救治子系统、灾后重建子系统, 研究各子系统内部流程运作和功能。对现有的煤矿水灾害救援流程进行分析, 并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对流程进行改善,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把整个救援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

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对煤矿突发水灾害应急救援流程进行改善后, 整个流程如图2所示。

所谓灾前准备子系统, 即以煤矿为中心, 为煤矿量身定做水灾害防治和救援方案, 为水灾害的救治工作做好各种准备, 帮助煤矿实施水灾害的预警方案。包括救援设备的购买, 设备的库存管理和保养维护, 设备的运输分析和运输方案的制定以及救护人员的培训。因此, 灾前准备子系统的重点是帮助煤矿建立水灾害防治体系, 并和煤矿一起对水灾害进行实时监控, 以防止煤矿水灾害的发生, 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灾情救治子系统, 即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中心, 实现煤矿和煤矿救援单位之间的互动, 建立一个煤矿与煤矿救援单位、政府以及其它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各类救灾专家的邀请, 水灾害的险情分析, 排水方案的制定, 动力的供应, 人员的安排等活动。该平台可以在确定煤矿水灾害发生后, 根据本次水灾害的特点, 调集各救援单位的力量, 制定出有效率的救援方案, 使各个单位之间更好的合作。

灾后重建子系统, 即以煤矿为中心, 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主要是对灾害救治工作完成后的一系列工作。在救援方案实施之后, 恢复重建方案的制定也直接关乎煤矿的命运。该系统的建立可以使重建工作更好地开展, 而且可以总结此次矿难的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救援工作积累经验。

3.3 改善后的流程运作分析

对改善后的流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整个流程有三个核心部分, 即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煤矿水灾害的预警方案的实施和煤矿水灾害的救援。而这三个的核心部分都有同一个支撑部分——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流动。在整个煤矿水灾害的救援过程中, 信息的利用和管理贯穿始终。因此, 信息系统的建立至关重要。

灾前准备子系统是灾情救治子系统的基础, 为灾情救治子系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灾情救治子系统的实战经验也为灾前准备子系统提供经验支持和技术支持。灾后处理子系统是灾情救治子系统的总结和延续, 为将来的灾情救治提供保障, 同时也为灾前准备子系统在将来发生水灾险情是做好充分准备。这三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点, 同时又相辅相成、密切配合, 为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应急救援做好准备。

在整个流程中,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共享平台是整个流程的关键。煤矿和各个救援单位之间可以通过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以及直接到信息共享平台处等方式发送需求信息。平台可以根据煤矿的特点进行信息检索, 以准确断定最好的救援方案。如果煤矿是老客户, 可以立即从数据库中调集煤矿的基本信息和以往的服务记录, 并根据煤矿当前的服务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如果煤矿是新客户, 则需要建立以煤矿为中心的客户资料, 然后进行信息处理。同时整个流程精简了政府部门逐级上报的过程, 并将之与平台连在一起, 以快速准确的制定预警方案。

4 结束语

本文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对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应急流程进行改善, 从管理的角度, 提高煤矿水灾害的防治和救援效率, 加速了对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响应速度, 并提高了煤矿的服务满意度。对于我国频发的煤矿水灾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对于煤矿水灾害的救援仍需许多的工作。如何根据改进后的流程设置合理的管理协调, 并相应改进组织结构的设计, 进一步加强煤矿水灾害救援单位之间的协调以及专业化程度, 使煤矿水灾害救援走上市场化的道路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峰, 李从东, 冯立杰.基于灾情互动的煤矿水灾害救援流程改善[J].工业工程.2007.10 (5) :46-49

[2]冯立杰, 李宣东, 王金凤.基于多代理系统 (MAS) 的煤矿水灾害事故响应系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09

浅谈应对经济周期的策略选择 篇3

一、经济周期含义及其阶段特点

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 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简单的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繁荣期是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特征是生产迅速增加, 投资增加, 信用扩张, 价格水平上升, 就业增加, 公众对未来乐观;衰退期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 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 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萧条期是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此时生产急剧减少, 投资减少, 信用紧缩, 价格水平下跌, 失业严重, 公众对未来悲观;复苏期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 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 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既是繁荣的极盛期, 也是由繁荣向衰退转折点。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既是萧条的极点, 也是复苏起点。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 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二、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策略选择

1. 投资策略选择

经济周期由扩张到收缩, 由收缩到扩张, 循环往复。投资策略必须依据经济周期确定, 不同的经济周期投资的侧重点就是不一样的。在上升阶段, 可多投成长型的股票、房地产等;在下降阶段, 侧重银行存款、债券和黄金等。具体来讲, 在经济复苏阶段,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投资者应更多更快的增加自己的财富。繁荣阶段财富增加最快幅度最大, 投资者应该把增加的资产变成自己实实在在获得的财富。衰退阶段宏观经济萎缩, 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甚至是负的, 投资者要尽量持有现金。萧条阶段资产价格低廉, 把现金转换成资产的时机到了。以股票投资为例, 经济衰退股票价格逐渐下跌, 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 经济复苏时股价又逐步上升, 繁荣时股价上涨至最高点。根据经济周期投资股票的策略是:衰退期以保本为主, 投资者多采取储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证券等形式, 避免投资损失, 以待复苏时适时进入股市;繁荣期, 大部分产业及公司经营改善和盈利增加, 不懂股市知识而盲目跟进的散户, 往往也能从股票投资中赚钱。

2. 消费策略选择

对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是消费价格, 影响消费价格的重要因素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的基本现象, 因此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的选择。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对于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往往针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政府就必须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往往会加息) 来抑制总需求增长。在复苏阶段消费者具有较好的未来预期, 消费信心较高。但是繁荣阶段往往也是通货膨胀时期, 此时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 如果是贷款消费又遇到政府加息政策, 消费的成本大大提高。在衰退阶段尽管还贷计划没变, 但由于收入预期下降, 利息加重, 债务负担也会越来越沉重。在萧条阶段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企业效益不佳且竞争加剧, 但是消费品质量好、种类多、性价比高, 消费者应该抓住时机消费, 此时利率较低可以贷款消费。以购房为例, 房地产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繁荣时期房价上涨, 国家就会加息, 一旦经济进入衰退期, 房价下跌, 贷款购房者有可能出现负资产,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就是例证。反之, 在衰退阶段, 房价较低, 国家还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减息, 如果是短期贷款购房, 基本上是一路春风。1996年~2003年我国八次降息, 此期间贷款购房, 不仅房价低廉, 而且利息负担较小。

3. 就业策略选择

宏观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 影响着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就要求劳动者依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做出就业的选择。在衰退期需求减少影响生产, 部分行业会进行结构调整, 企业减薪裁员也不可避免。面对“潜在失业”的压力, 在业者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佳的选择, 只有收入的稳定, 自己的资产才不会因为通货紧缩而受到影响。在经济衰退时期, 多数行业的不景气将使众多企业很难扩大生产, 择业者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也不易。对于失业者, 即使是差强人意的工作也要接受。在复苏和繁荣时期, 经济扩张导致了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劳动者就业环境相对宽松, 在业劳动者者工资上涨, 择业劳动者岗位转换比较容易, 失业劳动者就业机会扩大。

4. 经营策略选择

如果对宏观经济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经济活动就出现大起大落。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对经济不断地进行宏观调控。一般说来, 在萧条阶段国家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鼓励企业投资, 通过减税、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实现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企业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在繁荣时期国家会实行紧缩性的调控措施, 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复苏和下降阶段往往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因此, 在复苏阶段企业应该不断的扩大生产, 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繁荣阶段企业不但要利用有利的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 还要开始考虑经济衰退时期的对策。衰退阶段市场的需求开始减少, 企业要不断减产, 还应考虑产品更新换代。萧条阶段企业生产到最低点, 企业应该研究如何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和复苏生产。

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投资收益、消费价格、就业状况、企业生产效益, 因此,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就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

国外应对极端灾害天气做法及启示 篇4

国外普遍遭遇极端灾害天气

英国:大雪造成交通受阻

英国各地1月5日普遍遭遇严寒和大雪, 多个机场被关闭, 交通受阻, 数百所学校停课。据统计, 有关部门共接到1.5万起汽车抛锚、人员被困的报告。英国气象部门预测, 严寒天气将持续2周左右, 随着风雪南移, 苏格兰南部地区的降雪量最高可达40cm。

印度:寒流致40多人丧生

1月2日以来, 寒流肆虐印度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 由于寒流袭击, 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1月4日最低气温降至-15℃, 寒冷已导致印度北部地区一些人死亡。其中, 北方邦至少有30人被夺走生命, 比哈尔邦也有11人死亡。

加拿大:发布极度严寒预警

加拿大东部地区1月2~3日遭遇严重暴风雪袭击, 至少已造成2人死亡。据当地媒体报道, 加拿大东部的新斯科舍、新布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3省两天来连续遭遇暴风雪、冰雨等恶劣天气, 平均积雪达30cm左右, 部分地区风速超过100km/h。爱德华王子岛省一家临海饭店的铁皮屋顶被狂风像剥香蕉皮一样撕裂, 碎片被吹至500m开外的地方。

韩国:暴雪创历史纪录

韩国大部分地区1月4日遭遇大雪, 首都首尔地区积雪累计超过28cm, 是自1937年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气象厅向首尔、京畿道等地区发布了大雪警报。

大雪造成出行不便。韩国陆、海、空交通运输受到全面影响:7处高速公路出入口被关闭;首尔近郊金浦机场和仁川国际机场的多架航班暂停或延误;仁川至西海岸的11条海上客运线全部暂停。由于路面湿滑, 车辆只能以极慢的速度行进, 很多路段成了“巨型停车场”。

首尔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加开了地铁班次, 但最为繁忙的1号和2号线地铁, 晨间因遭遇大雪冰冻而发生线路故障, 部分旅客受到影响。

发达国家应对之策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 十分重视对民众普及应对灾害的知识, 有的国家从小学就开设专门课程, 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灾害天气, 使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 而不会处于单纯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2005年美国东北部普降暴雪, 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 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 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 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 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早, 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卫部门提早紧急行动。如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 并准备随时再雇1 100辆车, 还准备了15万t除雪剂。

严密的纵横合作机制

英国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国政府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不同的预警防灾体系。一旦发生灾害, 政府会调动所有应急机制, 从陆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英国气象局将“全国恶劣天气预警服务”作为向市民和政府机构服务的一个重点。一旦出现大风、暴雨、暴雪、浓雾和大面积冰霜等灾害天气, 英国气象局就会启动预警机制。在警告发出后, 该系统会在短时间内, 通过因特网、电台和电视台向英国13个区域提供极端天气信息。在风灾频发地区, 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管理部门都设法减少在道路两旁植树, 以防恶劣天气到来时树木被刮倒, 阻碍交通。2007年冬季, 威尔士地区发生洪水, 完整的防灾体系帮助政府在短期内控制了灾情, 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突发灾害联动防范机制

德国的灾害预防机制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有机组成。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雪崩等自然灾害时, 他们各司其职、协力合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冲击。

德国还重视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虽然没有《防洪法》, 但就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洪水预警、抗洪抢险和灾后救济等方面设立了具体法规, 并指定执行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由德国各州的内政部负责。整个救灾工作由州内政部长统一指挥。如果洪灾涉及到多个州, 则由这几个州的内政部长相互协调。救灾所需经费, 主要由保险公司、红十字会、教会和慈善机构承担, 联邦政府承担的部分相当有限。

重视抗灾减损科技的创新

瑞士是世界著名滑雪胜地, 也是雪崩频发的地方, 预测和防范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务之一。为预防雪崩, 瑞士境内不少滑雪场都设立防护网, 进行雪道监控, 开通警报系统。为降低雪崩带来的危害, 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还设立多个远程自动观测站, 站内配备测量风速、积雪厚度和温度的仪器。观测站收集到的数字传送到达沃斯之后, 研究机构即刻分析, 每天两次向公众发布雪崩预警报告。

瑞士一家体育公司向滑雪爱好者推出名为“生命包”的气囊滑雪服, 据说能帮助他们在遇上雪崩时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类似救生衣。遇到紧急情况时, 使用者拉下自动充气装置拉绳, 气囊开始充气, 为使用者提供头部保护, 保证使用者在随崩塌的积雪下落时不发生翻滚, 头部始终向上。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头部受猛烈撞击而昏迷。据统计, 雪崩遇难者中约20%死于昏迷。这套气囊滑雪服重3kg, 充气状态形似飞机上供乘客使用的气枕, 但体积更大。一旦被埋在雪下, 气囊中储存的约150L空气可作氧气补给, 延长使用者存活时间。

应对极端气候的启示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易发类似雪灾、旱灾、洪灾等的灾害性气候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物资准备, 就不可能对灾害性天气下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生活进行有效调节, 提供相应的救助与服务, 势必会带来种种新的社会问题。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而言, 所有突发事件都不应当成为意外, 面对各种事件, 要能成竹在胸地应对。这种从容, 不仅源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 更在于把应急预案体现在行动中。只有建立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 城市才能处变不惊。应急预案的成熟程度是政府应急机制成熟程度最基本的标志。面对突发性灾害, 需要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大众提供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 形成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

针对极端天气事件多发的情况, 要加强应对极端灾害性气候的技术创新, 通过各种媒体、网络, 加大科技救灾的宣传力度, 普及科技抗灾技术, 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保障生产;组织专家进一步提炼科技攻关项目, 加大中低纬度地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等重大生命线抗灾工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将先进成熟技术集成配套。国家科技计划应重点支持, 地方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也要结合地方需求, 在安排地方科技项目时对防灾减灾给予重点支持, 为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重视次生灾害防范

重大灾害过后, 人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然而恰恰相反, 要高度重视消除因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房屋坍塌、冻坏冻死动植物处理等次生灾害, 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通过科学的灾后重建得以尽快恢复。

精确预报能力

俗话说, 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无常, 而天气预报的一个“预”字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100%准确, 这是客观事实。气象部门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增强监测能力, 特别是针对结冰状况的观测, 除利用国内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结果外, 还可以参考欧洲、日本、美国的数值预报结果, 提高数值预报产品的分辨率, 有了精确天气预报, 党和政府就有了夺取防灾抗灾全面胜利的决策依据。

提高民众综合素质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民众教育, 尤其要突出防灾自救、全民抗灾等方面教育。面对极端灾害性气候, 大家要团结一心,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保证防灾抗灾工作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 使他们对未来的极端气候变化有新的认识, 从而能够坚决执行国家在环境问题, 节能减排问题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法令。

关于档案信息系统应对灾害的思考 篇5

一、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的指南》对灾难给出的定义是“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 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 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从档案自身具有的特点来分析, 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档案凭证信息的损毁。档案是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一旦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必然会影响到机关行政工作和企业生产建设等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二是对档案史料信息的损毁。由于档案具有孤本性, 一旦损毁就很难恢复, 将给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巨大损失。三是对数字档案信息的损毁。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数字档案信息成为了人们利用、查阅档案的重要渠道, 一旦数字档案信息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不但会造成数据失真或丢失, 而且对一些珍贵档案史料进行重复数字化操作也会加速原件提前老化破损。四是对档案信息科学整理体系的损毁。档案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有序的科学系统, 一旦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这个有序的整体将被打乱或破坏, 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重复性劳动,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五是对档案信息所依赖的软硬件系统的损毁。档案信息系统主要依赖于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和系统软件等软硬件系统, 一旦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遭到损毁, 档案信息系统将会出现故障甚至瘫痪, 无法正常使用。总体看来, 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损毁是巨大的, 有些是无法弥补的, 为此, 我们要充分做好档案信息系统应对灾害的准备工作。

二、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

1. 影响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众多。

一是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存在档案信息集中化、存储载体脆弱、对系统具有依赖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不可回避的课题, 也是档案信息系统自身难以克服的安全隐患。若平时没有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备份, 那么灾难一旦发生, 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外在安全隐患对档案信息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灾难, 如地质灾难、气象灾难、水灾、火灾等对档案信息均可造成大范围内的丢失或损毁, 系统将陷入完全不可用状态。另一方面来自人为灾难, 如战争、恐怖事件、危险物质、故意破坏、管理不善、操作失误等也可能造成局部范围内的档案信息丢失或损坏, 造成系统业务中断。

2. 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现状不容乐观。

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是指当突然发生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灾难时, 档案信息系统应具备及时转移档案信息载体和启动档案信息备份系统的功能, 以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 由于认识不足和经费紧张等原因, 档案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备份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档案信息系统都设置了备份功能, 但是普遍存在本地备份和备份不足的现象, 处在容灾级别的最低端, 若没有异地备份数据, 事实上根本不具备真正灾难恢复的能力。二是备份技术落后。目前, 档案信息系统的备份技术多采用档案信息拷贝备份、磁盘阵列方式备份和双机备份等三种备份技术。这些备份技术应对一些局部范围内的小灾难尚还可以, 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性, 一旦遇到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是根本不具备抵御灾难的能力的。三是备份管理不科学。目前, 许多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档案一经备份就不需管理的现象, 对备份数据的管理维护不到位。一旦发生灾难需要利用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时, 许多备份却因为载体损坏、数据无效、系统不兼容等问题而无法起到备份作用。

三、制定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方案应注意的事项

鉴于档案机构规模不一、经济实力不一、档案信息重要程度不一以及灾难备份系统投资较大、使用概率较低等情况, 在设计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方案时, 一定要因需制宜。笔者认为应注以下六个问题:一是灾难备份原则的遵从。 (1) 安全原则。针对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使用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技术与备份设备, 对软硬件系统及人员等进行严格管理, 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绝对安全。 (2) 使用原则。由于不同档案信息系统所管理的档案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档案信息的重要性、面临风险的大小、业务中断所带来的损失等因素, 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 防止过度保护和欠保护的现象发生。 (3) 兼容原则。为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需要充分考虑档案业务的扩展性和软硬件系统的兼容性, 选用的备份方案应符合国际、国内的相关技术标准, 能支持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典型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系统升级带来的信息迁移和数据导入、导出问题。 (4) 经济原则。在选择灾难备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回报率问题, 选择适宜的备份设备和技术, 选择最经济适用的灾难备份方案。二是灾难备份存放地的选择。档案信息的备份可选择本地存放和异地存放, 其中异地的程度决定了抗灾的能力, 异地备份站点的选择“至少要大于20公里, 最好在200公里之外”。三是灾难备份内容的选择。灾难备份内容应包括对档案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档案信息所依赖的软硬件系统数据的备份。首先要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进行优先备份;其次要将使用频率高、时效性要求高的档案进行备份, 以确保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使用。四是灾难备份方式的选择。灾难备份方式的选择是灾难备份方案实施的核心, 主要存在非实时备份和实时备份两种方式。非实时备份主要是基于磁带的远程数据备份, 实时备份主要是磁带库、光盘库、远程镜像磁盘备份。五是灾难备份类型的选择。根据备份的更新能力、使用频率, 可分为活备份和死备份。根据备份与服务的同步性, 可分为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根据备份的策略, 可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六是灾难备份周期的选择。备份周期常见的有实时备份、日备份、月备份、年备份等。对于一些使用频率和时效性要求高的档案信息、网上办公流转形成的电子文件等可采取日备份或月备份的方式, 数据库要每周做一次备份, 差异备份要按天做。

参考文献

[1].谭晓虎.由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对城建档案信息容灾的思考.消费导刊, 2009.6

灾害应对周期 篇6

目前互联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网络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负面效应。网络灾害作为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之一,正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各个行业。如何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网络灾害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人员从网络安全技术、网络道德和相关法律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1,2]。

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检测技术、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一个网络检测平台,用于掌握网络的结构及其他动态属性,构建网络地图,为网络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依据。

2. 网络检测平台的应用

依据国内外对网络地图的研究现状,在构建网络地图进行网络灾害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时,需要解决网络检测点的部署问题,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网络检测平台,以便从检测点出发对互联网的状况和配置进行检测,并最终构建出可用的网络地图。网络拓扑结构作为网络地图的最基本元素,通过该图就可以简单直观的了解到用户的分布状况、用户的特性、网络跳数、连通性、地理位置、失效链路以及新增链路等方面信息,是进一步丰富网络地图的基础,也是网络检测平台优先实现的检测功能。

本文采用已有的网络检测点选取方法,在网络中部署检测点,通过对当前网络检测技术、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一个网络检测平台。应用网络检测平台中多协议活节点检测方法和多协议路径检测方法,对有防火墙干扰的网络进行网络拓扑结构检测,得到相关的网络拓扑结构图。通过对比传统拓扑检测方法和网络检测平台探测得到的网络拓扑图,说明网络检测平台拓扑检测功能的可用性和实用性。根据初步构建的网络地图,说明其在解决网络灾害问题中的作用。

网络拓扑根据不同的网络拓扑检测粒度可分为自治系统(AS)级拓扑、IP(或路由器)级拓扑和物理拓扑。其中,作为一种粗粒度的拓扑,每个网络节点在AS级网络拓扑中表示为AS;此外,作为中粒度的拓扑,每个网络节点在IP级网络拓扑中表示为一个路由器或者子网;另外,作为一种一种细粒度的拓扑的交换机、网桥和主机终端存在于物理拓扑中的节点。而且,不同的拓扑检测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拓扑类型。

2.1 AS拓扑检测方法

对于AS拓扑检测方法在Internet中主要存在两种,即BGP路由信息分析法和Traceroute探测法。

(1)对于BGP路由信息分析法来说,边界网关协议(BGP)是从从外部网关协议EGP发展而来,而作为一种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

其主要功能就是与其他自治系统间进行路由协议的交换可达性,这其中包括着到达其他自治系统所要经过的自治系统列表。

另外,首先在进行路由信息交换前,大量的信息路由进行聚集在此,通过多路径分析从而寻找最优路径进行路由交换,同似乎可以用BGP数据来构造AS级拓扑图。

(2)作为Traceroute探测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先需要利用基于通用协议的算法获得网络的IP级拓扑图,然后再利用其他信息将图中的节点划分到不同的AS内,从而得到AS级拓扑图。

2.2 IP拓扑检测方法

针对IP拓扑检测方法设计的问题比较多,由于TCP/IP协议只是一个工业标准,所以相关的网络拓扑检测的规范比较少,这样使得网络拓扑检测的规范性缺乏参考标准,这就要求进行广泛的IP网络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得出各类路由设备所能提供的路由信息数据。

另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拓扑发现方法种类很多,不好进行辨别。第三,网络拓扑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其中涉及到的网络安全问题显得比较重要,其中,由于路径信息不具备访问权限而无法获得,或者由于防火墙过滤等原因,这些问题都对于网络拓扑检测造成一定影响。

正对上述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IP级别的拓扑网络监测方法。

(1)基于SNMP协议的拓扑检测方法

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基于通过SNMP协议查询各网络设备的MIB信息,这样影响这种方法的覆盖率的重要因素就是网络设备是否支持或允许使用SNMP协议。

(2)基于通用协议(如ICMP、DNS)的拓扑检测方法

这种重构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Traceroute和Ping工具的探测结果,由于谈响应时间比较长的缘故,这种方法较为适应于较小的网络拓扑结构。

(3)基于路由协议的拓扑检测方法

这种网络拓扑接哦股主要通过收集RIP、OSPF等协议的路由信息,可以通过监听网络中数据或者查询各路由器的MIB数据来获得这些路由信息。

3. 结束语

网络检测平台的多协议活节点检测方法和多协议路径检测方法比传统的网络检测方法更好,能够更全面地检测到网络拓扑结构,并构建相应的网络地图。根据得到的网络地图,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网络跳数、连通性、失效链路以及新增链路等方面信息。应用网络检测平台其他相关功能,将得到其他预防和检测网络灾害所必需的网络属性数据,例如,用户的特性、网络的负载、地理位置、网络延迟、延迟抖动、丢包模式、拥塞状况等。

摘要:网络灾害作为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和负面效应之一,正在影响着社会各个行业。除了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道德和相关法律等方面开展研究外,网络检测平台通过检测网络拓扑结构和其他网络动态属性,构建网络地图,可以为网络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网络灾害,网络检测,网络拓扑,网络

参考文献

[1]许彪.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航运企业如何应对周期性波动风险 篇7

航运业的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行业, 是指与国内或国际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其中包括大宗原材料(如钢铁,煤炭等)、工程机械、船舶、贸易等。航运业是贸易的派生产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当贸易量大幅缩减时,航运企业的运量也会随之急剧下降,运价跌入低谷,甚至船舶出现抛锚停航,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乃至出现亏损,并面临严峻考验。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altic Dry Index, 缩写BDI) , 是由波罗的海航交所发布的综合运费指数。如果该指数出现显著的上扬, 说明各国经济情况良好, 国际间的贸易火热;相反, 则说明大宗商品市场需求萎缩。2003年, 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还只有不到3000点, 而到了2004年, 该指数就翻了一番, 达到了6000点以上。在2008年甚至高达万点, 然后又从万点急剧下跌至600多点。一般而言,该指数处于2500~3000点已是航运业的成本价,再往下走,航运企业就是亏损。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航运市场也在波动中上扬。据我国最新统计数显示, 2011年1~4月, 上海口岸共出口集装箱12.61万个, 货值达7.17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了120.84%和169.55%, 实现了集装箱生产出口量的快速增长。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继续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我国将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航运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将周期性波动危机的影响减到最小, 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周期性波动对航运企业的影响因素

1.经济贸易周期对运量和运价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特点, 是国民生产总值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的波动, 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是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异常活跃的时期。此时, 市场需求旺盛, 订单饱满, 商品畅销, 生产趋升, 资金周转灵便;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萧条阶段, 市场需求疲软, 订单不足, 商品滞销, 生产下降, 资金周转不畅。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航运市场带来直接影响。以我国为例:2008年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运价, 8月份为1600美元, 9月下降到1550美元, 最后降至12月的1400美元, 平均每月下降50美元左右。其他港口到洛杉矶港的情况也基本相同。2009年前三季度, 海集运亏损53.5亿元, 中国远洋亏损53亿元, 各船东企业开始大批裁员。此外, 一些中小航运企业由于资本有限, 经营业务单一, 企业单纯依赖运输收入, 当运输需求急剧下降时往往面临破产的危险。

2.船舶制造的特殊性对投融资的影响

一艘大型集装箱船一般要花费两到三年左右的制造时间,其间,市场行情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因此,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投融资时机。一般在经济繁荣期,周期性行业会产生大量现金流入,企业管理者会产生投资冲动。例如,2006年航运行业鼎盛期间,中远和中海都订购了近十艘8500标箱乃至9600标箱的超级“巨无霸”货轮,因为,运力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最佳捷径。但是等到船舶交货的时候,金融危机突然来临,航运市场萧条,船舶供给过剩,企业蒙受了重大损失。

3.汇率波动对企业收支结算的影响

外汇风险是国际航运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又一重大的风险,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其中人民币升值是导致航运周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国际航运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上升。有关数据表明:以远洋运输为主的航运企业,其收入结构90%以上是用美元结算,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造成这些公司收入的减少。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在2011年上半年明显减弱,美联储可能继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进一步加大。

4.燃油价格变动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

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燃油费、船舶折旧、港口使用费、修理费和船员工资等, 其中燃油成本是主要成分,约占总成本的20%~50%。因此,油价的波动是航运企业不容忽视的风险之一。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船用燃料油的价格变化,进而影响航运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自2011年2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出现直线式拉升,在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之后,纽约市场油价涨势丝毫没有放缓的意思。截至3月7日收盘时,纽约市场油价突破105美元/桶,创过去29个月的新高,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则率先站稳110美元/桶。

应对周期性波动风险的策略

1. 完善航运金融机制

船公司和货主都需要一种金融工具来对冲运价波动风险,利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对冲,来确定货主的成本和船公司的收益。上海航交所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如今,这个指数已成为继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运价指数。在此基础上,上海航交所于2009年10月,又推出了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IF)。该指数在时效性、表征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作了重要改进,在反映现货市场的灵敏度方面更有明显提高,为开发航运指数衍生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支持大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为发展我国航运金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实行改革创新试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适应航运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为航运金融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

2. 准确把握投、融资时机

航运企业要想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建设施工周期的长短,在经济复苏之前选择适当的时点进行投资,从而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在航运市场复苏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一方面应保证足够的现金流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或者积极进行并购重组,实现战略转型和扩张;此外,在市场要素价格比较便宜的时候,提前消费掉一些今后必然要支出的成本,也成为航运企业应对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提前修理船舶、加强员工培训以及招收优秀员工补充紧缺岗位等等。

3. 实施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航运企业分散风险、保证企业原有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经营,就是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和市场范围,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海运业巨头马士基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战略。马士基的业务结构主要包括五大类,如果按收入规模排列,分别是集装箱运输(52%)、零售(20%)、石油和天然气(18%)、油轮等其他海上运输和服务(9%)、造船以及其他工业和银行投资(3%);如果从利润贡献方面分析,排在前列的业务则是石油和天然气、海油轮运输和海上服务以及零售业务,而收入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运输则减小为6%,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战略最大的作用就是利用不同业务的周期性差异,平衡海运业务周期性风险,从而在海运业务周期下行时,能够维持均衡的现金流量。

4. 应对外汇汇率风险

航运企业应该对汇率变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前瞻性判断,选择适用的外汇避险工具和方法。目前的汇率避险产品主要有远期结售汇和结构性结汇,而远期结售汇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避险方式。企业还可以通过合同条款回避汇率风险,如与进出口保险公司合作,或者,在合同协议中注明汇率变动后的措施等,来达到保值的目的。此外,应尽量减少以外币结算,而改用人民币直接结算,以降低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汇率变动风险。

5. 降低燃油成本

上一篇:管理施工下一篇:停车场的民事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