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2025-01-09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不断繁荣, 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的发展,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一方面,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大量知识的场所, 更新他们的观念;另一方面,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 使许多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危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端正大学生的道德观, 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鉴别力, 不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及时、综合、开放、交互、便捷和虚拟的特性,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教育途径更加广泛, 教育形式更加多样, 效果更为显著,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平台。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和交流工具, 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其信息共享的特征,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 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 形成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网络使大学生既可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 又可与世界各国的人地进行思想交流, 充分调动了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让大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手段

过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通过报刊、课堂、报告会、专刊等形式进行单向传播,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可以用视频、动画等多种多媒体形式来表达,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图文并茂, 声像交融地开展, 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辟了新的途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可以成为教师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一个渠道, 使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 电子信箱、在线聊天工具等许多交流方式, 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方便开展工作的载体,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在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种合法信息、非法信息、有益信息、无益信息、真实信息、虚假信息等混杂在一起, 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互联网中充斥的有害信息

网络低俗文化的泛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大部分信息起到了开扩眼界、丰富知识、娱乐生活的作用, 但网络中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假新闻等内容也比比皆是。随着上网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多, 网络有害信息的危害传播面也不断扩大, 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发生了动摇,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2.大学生对有害信息抗干扰能力弱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大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过滤有害信息, 对互联网传递不良信息的抗干扰能力较弱, 易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迷惘和蛊惑,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极大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载体的运用效果较差

首先, 个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保守, 不能科学地对待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不能及时地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得到明显提升。其次, 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着价值观的偏移, 对网络中不正确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甄别处理,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错误。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机遇和考验, 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

1.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一直以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体现出新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 高校应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将工作重点放在将传统优秀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与互联网结合,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狠抓落实, 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创新,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创新, 是建设高素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重要前提, 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带来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重视互联网的发展, 利用这种形式, 拓展工作阵地, 增强教育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在观念上要与时俱进, 同时要更注重提高自身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 应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与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同时必须时刻要有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 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团队, 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任, 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一片新天地。

3.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大, 传播也非常快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的这些优势,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根据受教育者思想特点的新变化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 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在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注重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双向交流, 利用高科技手段, 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 实现多媒体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 提升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 优化网络教育环境

在网络已成为当今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的今天, 如何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 优化网络教育环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制订网络行为规范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规范网络运作。应当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管, 防止有害信息进人校园。同时还应利用科技手段来应对各种因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对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加以过滤, 因此来保证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鑫, 张芳.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

[2]罗瑛, 朱志明.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捧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3]陈晶瑛, 单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7, (5) .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2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平台,拓展了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教育工作进入新的领域带来了大好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并创新发展,这是目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

互联网所承载的新媒体形式形形色色、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博客(Blog)、微博、QQ、微信、电子邮箱、视频、音频等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更“新”的形式出现。这些网络新媒体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网络载体,通过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

一、利用博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教师创建自己的博客将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如今我国大、中专教育主要采取大班授课方式,与小班教学相比,这一方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我们班为例,由于班级人数的庞大,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很难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同时由于教师上课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个情况下教师开通博客就成为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发表对自己所授课程的看法,同时分享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文献、学术报告视频。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每篇日志里同教师展开相关讨论。

百度空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如果说新浪博客的娱乐性更强一些,那么百度空间在学术上就体现了它的优势。随着百度学术论文搜索平台的建立,百度空间吸引了很多大、中专院校的大批教育工作者,他们经常会在百度空间上发表一些学术类的博文。据某大学的调查显示,该大学在校研究生更热衷于使用百度空间,因为他们的导师都在使用百度空间,这样可以方便自己和导师在学术上的交流。与此类似,博客在大、中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班主任班级叙事可以以博客为平台。班级叙事,即讲有关班级德育的教育故事,它是班主任叙述班级德育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班级德育故事,体悟班级管理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教学叙事也是一种教师日记,与传统日记不同的是,教学叙事更应该教师之间流通,每一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叙事让其他教师得到德育工作上的启示。博客使教学叙事在教师之间流通。教师可以登录博客,写下自己班级中发生的故事,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做出总结;也可以通过博客浏览其他教师的教学叙事,从中吸取经验,用于班级的日常教学之中。

二、利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此处主要以微博为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微博可以很好地实现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尤其适合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微博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这将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有着很大的不用,尤其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各种事项的通知不再是由教师在课堂中主动传达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浏览本学校的网站了解各项事宜。如果班主任可以开通自己的微博,并要求学生关注,那么班主任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上发布学校的有关通知,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了解学校的各项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没有及时浏览学校网站,错过各种信息。微博中的微群功能更是为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提供了良好平台。微群,就是微博群的简称,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学生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地进行参与和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加入标签之中,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微群,随时随地展开专业上的讨论。班级同样可以建立微群,学生可以在为群里畅所欲言,增强同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微群讨论克服传统教学中讨论问题经常受到时间、地点、学生心理因素等的限制,使讨论进行得不深入、不彻底的问题。

利用微博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微博使学习这一活动变得再也不是单调的灌输,而是一种新形势的头脑风暴和协作学习,从而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校展开微博教学,这些学校专门开课教学生用微博,教师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学校开展微博教研、建立微博群,在微博上布置作业等(当前流行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微博极为相似,此处再不进行介绍)。

三、制作集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教学ppt ppt,即Power Point的简称,其主要的优势点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系统,将图像、音频、视频等现代网络技术元素融为一体。作为目前主流的课程辅助软件,其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制作容易、资源共享

PPT文件的制作很简单,已形成了固定的操作模式,背景已形成了模板,还可以变化改造,将需要的文字与图片粘贴上去即可,其他一切都有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让师生充分共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2.形式多样、变化灵活

PPT文件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其大小、位置、色彩、动态、音效都可以选择,还配备了图表功能,便于数据分析及直观的表达;还可以备注、隐藏某些注解;也可以采取超链接方式,连接所需的补充资料,补充资料还不受限制,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等。

3.界面丰富、并可互动

目前,网页设计的软件是各种各样、绘图软件也层出不穷,Dreamwear和Coredrawn以及Flash的使用,使得教学软件界面非常人性化,可亲可爱,视觉效果和谐,再利用网络技术、视频手段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师生互动,共同适时探讨问题。4.信息量大、修改自如

作为教师,备课的内容必须适时更新,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PPT文件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完善,教师备课内容版本也可随时升级。PPT文件利用它的信息传播快、内容含量多的优势,能适应互移动联网现代的教学所需。

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催生演变的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从而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也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环境发展的新要求,从互联网中寻找突破口,谋求更好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本身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持续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继续强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探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就要了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本部门长期的调查寻访,发现了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一)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管理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的隐形的幕后工作,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较浅,甚至敷衍了事。由于不能制造效益,相关单位领导更是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的科技文件的正规化管理和归档率低,一些大型科技活动和研发实验项目只保存了基本的立项档案,缺失了大量必需的重要数据和原始记录档案。同时,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科技档案的利用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科技档案以纸质形式保存,查阅不变,也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

(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和标准存在漏洞

目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不同的单位存在不同的规定和标准,难以统一,也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基于互联网+进行创新产生了一定阻碍。同时,由于缺乏行业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基于利益关系,可能会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将大量的科技文件据为己有,甚至篡改部分科研项目中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导致科技档案失去可信度和自身价值。对科技档案进行保存,目的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以推动科技的发展。但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存在很大缺陷。没有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和报告制度,对于科技档案的共享与保密与否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不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科学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缺陷。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大部分科学档案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存,纸质易受潮,遭虫害,难长久保存,且保存成本高,不便于查阅。同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分类不合理,从而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和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与此同时,大部分相关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网络设备不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想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明确目标,加快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导致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是一个既复杂有系统的进程,它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下面就具体讲讲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构建健全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

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为科技档案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通过前期合理的设计规划,结合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通过相关的网络设备,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归档和检索指引等目的,有利于科技档案的随时查阅与共享。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求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设备现代化。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才能改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陋习,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才能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实现其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推广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引进互联网+的其他传统行业的现状来看,互联网+并不是普通的与其他行业叠加,而是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推动他们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及时的将科技档案收集上来,以至于在需要参考相关资料时,不能有效及时的提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收集了上来,也由于分类不合理,保存不严谨等问题而不能使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互联网+进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构建巨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科技档案统一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清晰有序,统一调配。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从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应有价值,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

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广大社会人员,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学生,教职工等。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推动了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从而提高了科技档案在全国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不同于以往纸质档案的固定保存,难以运输和传阅,科技档案基于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创新后,借助相关的网络设备,能够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类进行查阅。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科技档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查阅更加高效,便捷,科技资源也被更多人所共享,进而造福大众。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从上文可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可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所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许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还是一头雾水,下面就具体来讲讲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也将受到挑战,要积极应对目前信息化的现状,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用于保存用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已经在不断地研发和发展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利用互联网+我们创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服务,但是包含在内的线上线下的供需对接服务最有争议,这是因为这项服务对公众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作为使用者,他们通过用户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的需求,便于他们进行改进;可是作为用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盗用,而且还“无处伸冤”。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档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很多管理人员和领导对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很多人认为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隐于幕后,无足轻重。因此,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对待,加强监督,确保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严密开展,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发挥出它真正的意义。

(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无论是多么尖端的产品或者技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有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成果在支撑着的。所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科技档案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那么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且履行了归档手续的科技文件材料。只有加强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科技档案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档案详细记录了科研成果的全部的信息,一旦科技档案泄露,那后果也只能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如果被一些有心人加之利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既是对科技档案所有者的伤害,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科技档案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科技档案保密管理,才能有效的保护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档案事业的开展;同时这对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提高公民依法办档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受传统观点影响,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整理、编目、鉴定、统计、排列和检索工作编制等工作。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光靠工作人员的自学是不够的,企业或是管理者必须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当然并不是高强度短时间的去速成,而是要有计划、有方向,深入浅出的分期培养。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学习,一定不能一次就过,要遵从“多次少量”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十分复杂繁琐,但又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改正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陋习和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的创新可以从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具体实施。同时,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才能切实解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创新,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6(03).

[2]郑志凯.互联网+形势下的科技档案工作探索[J].信息通信,2016(0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4

面临我国高校转型期( 2014 年国家提出转型的文件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3],国务院2015 年初又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 ”思维,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如何转型,从哪里入手,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值得我们深思。与此同时,随着民办高校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大,笔者所在学校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校商科办学的领航者,结合“互联网+ ”思维,围绕专业特色发展,创新性地提出“商科+ 互联网+ ”且突出商科4. 0 品牌( 经济、管理、金融等学科融合发展阶段)发展的前瞻规划,将原来经济管理学科分散的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物流学院进行了整合,形成大商科资源凝聚、核心竞争力凸显的大商学院。这对形成“商科教育+ 互联网+ ”的校政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奠定了基础,同时减小了建设分散、成本加大、资源利用率不能最大化、建设重复、特色不够明显、不够突出等系列问题,笔者结合一直主抓的西安外事学院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及商科教育品牌的构建规划工作( 整合后,不会产生资源争抢,专业对应,质量均衡,特色凸显) ,校政企深度合作进展等,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以下几个关键的创新设想及浅显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构建联动育人平台的目标定位及思想

( 一) 目标定位

明确目标,以“商科教育+ 互联网+ ”为驱动,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及专业特色打造,服务专业群,形成高校“社区实验”创新生态( 以学校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区域,联动实验实训资源,实战教学设计,融合创新创业) ,夯实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政校企结合,将校内课程岗位能力培养与校外基地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无缝衔接,打造一批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能力梯次上衔接、延展的校外多方联动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基地,同时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作效率和运行服务水平,加强实验队伍及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资源及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基于设计型、综合型深度设计实验实训能力,充分发挥校外基地的创新、创业实战育人效应,并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联合定向订单培养,最终达到校地结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和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一个满足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示范效应,建成一大批校政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近期目标( 3 年内) : 完成联动育人体系构建,将商科类各专业与“互联网+ ”思维结合,形成特色模式,即“商科教育+ 互联网+ ”新商科教育领航模式,积极拓展校地校政联合共建的各类校内外基地,同时完成省级商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ERP等特色实验精品课建设申报。

2. 中期目标: 建成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

3. 远期目标: 建成国家级商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知名度的联动育人平台等。

( 二) 思想

突显西安外事学院商科办学主体品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积极申报并达到国家级质量工程示范标准。

二、构建联动育人平台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瓶颈问题)

校政校企结合,重要的是要将各自的利益体现明确,同时建立透明的责任和良知规则,通过体系化,制度化,以及灵活的协调运作机制保障,但这几个问题往往是弹性很大的,度量不好把握,也是影响联动育人平台良性运作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讲,制定符合多方合作利益的规划,依赖于多方协商的公平运作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合作顺畅进行。

三、实施规划

围绕上述目标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初步做如下规划:

( 一) 整合打造一个一流的先进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优化师资队伍+ 强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内涵建设= 教学团队+ 课程体系,即大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引进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新技术) 。

1. 聚合十指,形成拳头( 低投入,高效率)

基于大类招生、完全学分制等系列改革瞻量及长远来看,实验教学资源要面向校内外高度共享,学分互换互认是要提前考虑的。同时,实验室越分越穷,越聚越富,从学科发展来看,专业建设来看,以目前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核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合特色,资源共享,把握“室室有特色,总体有亮点”原则,更易构建与社会与企业衔接吻合的实践平台,规范化,体系化,个性化、智慧化、移动化,专业+ 创业,商科+ 互联网+ ,形成西安外事学院以商科为主的特色办学品牌支撑。

2. 五位一体,特色鲜明

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管控等,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已基于“五位一体”模式,构建了“655”体系,将实验实训有序列、有逻辑的分为3 大类( 单项、综合、仿真) ,6 个层次,5个要求,5 个结合,根据655 体系,目标明确地构建大商科实践育人的6 大特色: ERP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跨专业仿真实验、协同创新实验( 商科各专业与‘互联网+ ’结合,专业+ 创业,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整合先进理念,使实验因网络而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兴趣、互动、翻转) ,校际校外联合实验( 校外基地) 、资本运营实训。这六个特色育人层次就是要打造我们西安外事学院商科品牌的基点。这六个特色育人层次约束的整个培养过程是创新性强能力但遵循教育大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会生存创新能力,但还不够,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最终是要经受行业社会的标准检阅,故而发展“校政校企‘商科教育+ 互联网+ ’”校外延展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

3. 组建、优化多层次实验教学团队

围绕“655”,重点落实5 个结合,在目前校企合作、走出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耕细作,做出成效。

4. 课程体系完善及深度设计

校政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加大实验课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项目设计,创新创意,以及课时量认定标准设计等。

5. 校地合作“三结合”模式

学校应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 真实实验”、“虚拟仿真实验+ 校外现场实践”、“虚拟仿真实验+ 课外创新实验”三结合的模式,来有效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学生实战能力。

( 二) 构建联动平台暨实践学院

选择标杆性国内外知名企业若干,校企深度合作,联合、联盟( 国内外) 培养,相互借力,构建品牌实践学院( 国内外高知名度,独具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地位) 。

1. 校企互嵌,精细过程

适合企事业岗位能力需求,主要还是要在学校完成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刚毕业就能适应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岗位要求,否则每年社会是不能完全接纳的。不管怎么样,培养的人都要去企业,但培养过程中却脱离企业的环境,即使将学生短期安排到校外实习,效果甚微,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还是要放在学校里,这就存在学校能否有企事业一样的培养环境,即事实与现实环境,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和企事业岗位业务流吻合,这就需要引入企业,基于双赢,捆绑企业,吸引企业也来投入联合培养( 笔者和企业交流,企业普遍觉得提法很好,企业很愿意,甚至他们愿意投入共建) ,相彰益得,共铸教育品牌,从企事业的角度,在学校联合规划和构建体现强能力的实践学院,是可持续发展、合作的绝佳路径,从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国内外。

过程理想是: 校企联合,精心设计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计划、大纲、教材、质量监控体系等,课程群,序列化,逻辑化,交叉化,每门课程分解成若干子能力模块,每一节课至少一个子能力模块,学完一节课就可以在企事业很容易或者订单式的找到一份单一岗位型工作,完全和现实环境岗位能力需求是吻合的,一门课学完,四年学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一个强能力的人。因为他每一节课乃至四年,都是按照企业的现实的岗位能力需求标准在培养。举个通俗的例子: 假如人文学院开设了“茶道文化”课程,就可以按照文化场所、高雅休闲娱乐场所、茶座等要求,把“茶道文化”分解为很多子能力模块,且有逻辑有序,子能力模块一就是讲解演示操练一般茶的泡制方法,一节课学完就可以课余在一些普通的茶座兼职上岗了,子能力模块二讲解较复杂且一般在较高雅的场所茶道的泡制,课余立刻就可以到较高雅的场所兼职,依次类推,每门课都这样精心设计。

2. 协同创新,实践育人

综上,即可积累形成国内外知名乃至一流的商科办学品牌,而怎样按照企事业岗位能力需求在什么机制下什么样的资源调配下,创新,品牌化,高质量培养人才,笔者做了大胆的思考,在如上大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的联动平台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如共同构建与其他著名企业冠名的“西安外事学院**实践学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育人效应。

( 三)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联动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层次,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等产学研用力度,构建运行高效的赶一流水平的大商科实践平台,同时创新人培养体系,围绕特色专业打造及专业特色凸显,优选试点专业,形成“专业+ 创业”、“商科+ 互联网+ ”以及“商科教育+ 互联网+ ”模式,积极联合著名企业并以企业冠名,共建“实践学院”,搭建平台,将众多校企合作项目实实在在落地,通过事实与环境教育等方式体现,基于大商科实验实训资源整合,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翻转式、创新性、多途径,立交桥,突出强应用能力、适应企事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综合能力,进行实体试点投放专业办学( 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移动商务方向1 - 2 个班,校企联合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计划、大纲、教材、质量监控体系等) ,在国内外形成商科办学的一定品牌效应,并争取在现有省级示范中心的平台基础上,既可继续申报省级以上系列教学成果、质量工程,又可完成培养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商科人才。

( 四) 联动平台暨校政企合作范围、内容( 双方优势融合)

1. 校企深度合作范围、内容( 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来)

( 1) 共建特色一流实验室( 包括联合开发教学软件) 、联合办学;

(2)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是以企业实际运营为背景,让每个学生置身于企业运营的场景中,以各自代表的部门和岗位,通过业务模拟的方式进行企业各岗位的实践教学。

( 3) 加强横向成果孵化合作,包括共编教材;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制出符合学校特色的教材,不仅在本校使用,更能推荐到其它同类院校。

( 4) 共同设计、实施培养过程;

( 5) 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分解,见图2;

(6)共建专业,投放学生培养;

(7)共同申硕;

( 8) 师资培养,相互挂职,共建“双师”队伍;围绕师资“教学原理、专业知识、企业实践、课程开发、授课技巧”等能力维度,以“研修班、企业考察、顶岗实践、挂职、课程联合开发、人才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标准研究”等形式,实现知行合一的师资研修。

( 9) 认证考核; 由电子商务、物流师等一系列认证考试构成。

( 10) 卓越人才计划;

( 11) 联合举办有影响的大赛; 共同申办全国大赛,使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理论知识真正与企业所需能力所对接。

(12)联合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国内论坛;

(13)联合打造西部商科教育联盟;

( 14) 联合打造全国商科教育联盟;

( 15) 联合针对政府、企事业、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 16) 共同申报国家立项、横向课题等;

( 17) 商学院MOOC及系列微精品课、翻转课程、移动学习在线教育开发

在大商科实验课程群里,按照层次、特色,分批筛选实验课程,从两个方面展开系列精品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出具详细申报方案;

(18)共同申报国家立项、标志性成果等;

(19)服务地方,面向地方培养创业硕士。

2. 校企深度合作工作推进计划制定

特色的平台设计理念、先进的人才教学方法、专业的在线人才甄别,具有以下特性: 开放性、全仿真、跨专业、对抗性、易实施。

首先,通过以上深度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体系规范管理和运行( 延伸在外外建的实验室、基地,包括国内外联合实验) ,用友实践学院或国泰安实践学院实体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产学研发展中心,学科竞赛基地,联动平台,各专业的培养,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商科品牌知名度。

其次,成立实践学院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上升到很高的起点,具有国内外的独创性,符合“精益教学”思想,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构建联动立体人才培养平台。“精益教学”思想。麻省理工学院在1985 年发起的IMVP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著作中,提出的“精益生产”理论,在今天更是发人深思,“精益生产”就是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拉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也就是残次品、超需求或无需求的产量、不必要的工序等待、进一步处理或消耗的商品库存、不必要的材料运输、员工工作中不必要的移动、等待,日语称之为Mude”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这在随后的《精益思想( Lean Thinking) 》( 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1996 )中提出的一致,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e,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4]这些思想结合目前我们高等学校转型,体现应用型办学特色,加强、深化教改及内涵建设发展,办一流大学,值得借鉴,在此,笔者提出“精益教学”思想,倡导和呼吁学校把教师、学生、专业、院系、企业等纳入教学体系,同其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深度精细设计,从而组成教学的链式、融合先进信息技术流闭环结构,构建强大的联动教学平台,加强PDCA的深度设计及过程质量监控与考评。结合商学院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发展以及学科竞赛工作,关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转型,实践教学的强化变革创新以及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是基于转型大家思考最多的,包括几乎所有的学校、企业等,但更应反省反向思考,结合“精益教学”的思想萦绕,加强实践教学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固然重要,恐怕其实更在于理论教学的深度设计与创新乃至颠覆变革( 强化知识向应用能力转换转化的过程PDCA) ,暨寻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黄金分割点比例!

资源整合发展战略: 校内跨专业,校际跨专业( 降低建设成本,共享名校平台) ,国际联合实验。

再者,既能很好服务支撑各专业发展及实训环节开展,还能基于长板理论高效利用资源创新的构建独具特色的商科教育品牌。实现“加快转型跨越、再造新商科领航”的发展战略,坚持“室室有特色,总体有亮点”,加快“商科+ 互联网+ ”模式、“两嵌四建”和“六特”建设( 两嵌四建: 校企互嵌,创业扶持嵌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凸显强能力培养与企事业岗位能力需求吻合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质量保障考核监控体系,建设先进一流的智慧实验室; 六特: 即前面所说的六个特色实验层次。) 。

最后,建设智慧化实验室,将商科各专业发展与“互联网+ ”创新思维、平台、技术等结合起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社区实验”新形态,联合著名企业,对大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统一规划,大数据、移动商务,物联网等智慧集成,最终形成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云商学院,与国际接轨。

四、工作实施的切入点

学校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学校的顶层设计要有目标、有思路、有方法。根据笔者考察国内部分名企,如用友新道、国泰安、奥派、博导前程等公司,就西安外事学院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实验室建设、学校商科特色品牌提升、校企深入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初步达成深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找好路径,快速而稳步实施。联动合作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深层次改革,笔者提出“联外、安内”的两大实施步骤:

( 一) 大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造、新建及整合、优化

1. 针对西安外事学院商科实验教学中心( 外事学院南校区6 号楼) 1、2、3、4 层实验室进行统一改造,实现整个实训中心的资源共通、共享。建设要凸显六大亮点及特色,并要覆盖所有商科专业: ①. 特色ERP; ②. 创就业实验室; ③. 跨专业仿真实验室; ④. 协同创新实验室; ⑤. 资本运营中心; ⑥校际联合实验。2. 规划新建资本运营中心( 金融) 实验室,( 债券、期货) 方向。完成各实验室的无缝衔接,达到专业和实验室一一对应,同时考虑高效利用。

3. 各实验室的的文化墙部分,要充分体现到各个实验室的特色与优势,实现强烈的视觉影响。

4. 联合打造校地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学院,借助商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专业化培养,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 二) 基于大商科实验教学联动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及体系完善,在国内外率先成立“实践学院”,解放思想,以“商科教育+ 互联网+ ”为驱动,做好加法合作,校企共建如上所述“创新创业实践学院”,整合校政产学研用资源,学校与政府和企业联姻,打通学校培养和社会衔接培养通道,构建联动育人创新平台,“社区实验”连接“国际实验”,创新性培养高质量的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商科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国家级质量工程示范标准要求,为我校“赶世界水平,创百年名校”添子加石。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9(14)[2014-08-12].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N/OL].光明网2014-04-08[2014-08-12].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4/08/nw.D110000gmrb_20140408_1-15.htm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OL].新华网2014-06-22[2014-08-1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55199.htm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5

目前,高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信息的整合和宣传,更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上,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设计网上系统,突出信息化的优势。比如大学生在申请创办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苗圃、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俱乐部等,首先需要先写纸质的申请,找相关部门领导签字、盖章进行审批,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一般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拓展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信息,都是通过学校纸质文件下发,再由辅导员和教务人员通知学生,延误学生了解信息的及时性。

(二) 机制缺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整合力不够

国家政策一直强调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目标,也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但遗憾的是,从学校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职能部分的管理力量和资源比较分散,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人事部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和统筹主要是由教务处负责,科技项目的申请流程方面主要是科技处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实践、申请创新创业工作室等主要是学生处负责。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不能够有效衔接,无法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校内资源的系统和整合。

(三) 服务缺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满足力不够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1.互联网的开放性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新的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性是其主要的特征,这也就使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避免的要承担网络非法访问与入侵的威胁,一旦系统被攻破,将极有可能造成大量会计信息被窃取,导致极大的损失。这也给内部控制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对于内部控制的技术性与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抵御与防范。

2.商务活动形式的转变,给内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务活动形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便已迅猛之势占据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高效性与灵活性,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而言,无疑意味着极大的挑战,新型电子单据、资金运行模式、资金周转形式都使得传统会计信息管理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其所带来的新的风险因素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难度变得更大,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创新十分必要。

3.内部控制范围扩大,控制难度增加

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与数据在处理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会计信息系统在建设与运行方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化,这也导致了内部控制工作原有范围被彻底打破,新的内部控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网络系统,这也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难度。

4.内部控制趋于程序化,易出现安全漏洞

在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十分广泛,同时应用程序的有效运用也是实现各类功能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内部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相应的应用程序系统的支持,因此应用程序的可靠性与质量,对于内部控制的效率影响是较大的,如应用程序中存在漏洞,或设计人员出于非法目的,在系统中植入恶意代码,都会增加控制的风险性,而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利用计算机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不足,对于系统中漏洞及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创新策略

1.形成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性因素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的,同时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必须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以及长效性,并且要以提前防范为主要方式,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与控制。首先要建立起科学风险评估信号与指标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与管理风险,建立起一套风险预警指标,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其次,要健全风险控制运行体系,在发现风险预警时,立即采取相应反应,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避免风险的出现。最后,要加强风险处理快速反应部门的建设,增强企业在风险及故障发生后的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理能力,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并通过风险原因分析来加强同类风险因素监督的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能力。

2.完善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会计机构组织形式也必须要随之进行调整,增设网络管理与监控岗位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在新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体统中,各个岗位要重新认识和明确自身的职能,并根据新的分工情况对不同岗位进行相应的授权,明确各岗位的权责范围,在系统中根据不同岗位的权限以及相应的密码设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避免越权操作、非法操作等行为的发生,保障系统的安全。此外,还要通过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各岗位人员的隔离,来避免相关人员出于特殊目的在系统中留下可操作系统漏洞,并结合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充分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3.加强新进的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首先,要通过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及应用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访问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权限审核,以及非法访问的控制,建立可靠的防火墙系统,强化访问日志功能,并结合对系统漏洞及网络病毒的深度扫描,避免病毒及漏洞给系统带来安全隐患。其次,运用先进的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以及较为可靠的数据存储介质,以增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会计信息及相关数据的丢失、泄漏以及篡改,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此外,还可通过网络安全协议及自动备份技术的运用,减少突发事件导致的数据丢失所造成的损失。

4.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除技术层面的不断完善外,还需要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度体系予以保障,应结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类威胁因素,以及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对网络安全管理控制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增强制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并通过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的强化,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还要以此为基础,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其他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如网络设备管理制度、员工网络行为管理制度等,形成一套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体系,保障内部控制的效力。

三、总结

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要结合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内部控制的能力与水平,并适应新环境下的工作需求,为财务管理现代化的發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财政支农,创新

一、当前财政支农方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支农的目标不明确,分不清是该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还是农村发展;二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需要受支持的农户并不明确知道有哪些财政资助项目可申请以及如何申请,同时政府亦不清楚农民需要哪些财政支持;三是财政支农程序繁多、层次复杂,支农资金层层转拨,容易造成层层滞留,甚至层层剥皮;四是财政支农系统较为封闭,开放性不足;五是财政支农方式主要以政府部门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容易忽略中小农户的需求;六是财政支农缺乏数据分析基础,支农怎么支、支多少,都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充足的统计分析,以至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

二、互联网思维及其对财政支农的影响

1、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 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和处理创新工作的现代化思维。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方法论。 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 它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体验至上的思维。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企业才可以运用的思想方式,它几乎适用于任何产业。 互联网思维也不仅对商业和生意产生影响,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国家各种政策方针的改进中,也可以运用到互联网思维。 只要能结合实际,把握其中精髓, 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就是在运用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财政支农的影响

( 1) 平台思维 。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免费服务平台 、信息平台、商业平台,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其中。 通过平台整合,互联网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让营销变得更加互动,让供应链变得更加敏捷,让内部沟通变得更加畅通。 平台思维已然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标志性特征,且正向其他领域延伸发展。 在财政支农方式创新方面,可以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支农平台,通过手机为农民提供各类最新免费的农业信息。 同时可以建立全面的通讯平台, 可以直接联系最基层的受支援农户,通过该平台给予每位参与的农户平等参与的机会。

( 2) 追求快捷极简思维 。 互联网思维十分注重速度和简化形式。 互联网在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对所传播内容也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其信息简洁、快速、有吸引力;而我国当前财政支农方式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支农财政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信息滞后不透明,农民不了解如何受惠于支农政策,乡政府也不知晓怎样切实施行支农政策。 若能结合互联网思维,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将资金的约束机制规范化,合理运用科技信息的帮助,订立规范的法律合同,将使财政支农方式简单、快捷化,会使资金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前使用的是先申请、再资助,最后验收的程序。 其实可直接改成“ 以奖代支”,只公开明确地阐明所要支持的农业产业综合开会项目,并清晰标明支持的目标标准如何,以此目标标准来验收项目,在规定时间通过验收的项目就给予支持。

( 3) 社会化思维。 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的研发并不是商家单方的义务,而是买卖双方的责任。 产品研发不是封闭式的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包容式、参与式的,与时俱进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来源狭窄,聚集社会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手段单一、功能不强。 这既不适应农业资金需求增加的形势,也不符合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更不利于高效改善我国“ 三农”问题。 其实政府可以考虑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引发社会投资,依靠社会力量,加大支农力度, 改善农民收入。

( 4) 用户中心思维。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市场早已打破“ 生产什么买什么”的消费方式,趋于“ 用户即是上帝”的营销思维,用户的需求决定着生产需求。 卖家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研发,微小改进,快速迭代;找准目标客户群,研发不同品种,使产品扩大延续。 财政支农政策创新的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只重资金支持的扶持方式,从政策、教育、科技、信息、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开发财政支农新方式。 市场上需要什么就支持农民发展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断开创支农的新方式。

( 5) 数据互动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都已变得极其便利,其成本也在下降。 数据分析预测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资金规模较大,但盲目的投入未能满足农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往往是财政支出很多,但要用钱的地方不够用,在部分环节资金又存在冗余,扶持无法完成一个周期, 常常会导致项目失败。 在财政扶持项目的确定上,还缺乏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

比较而言, 互联网让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更加快速、便捷。 若运用大数据思维尽量让每个农民参与数据采集的过程,加强用户参与和市场调研,可以增强支农信息的反馈, 通过数据分析切实反应支农效率, 以此来调节投入的金额;同时在财政扶持之前,运用科学的数据合理预测,可以尽量避免财政支农周转金大量沉淀,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资源。

( 6) 靶向思维 。 靶向思维是指投资 、生产时思维明确 , 指向清晰,目标精准。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不仅使每个使用者都成为“ 无中心的中心”,而且使每项任务都指向明确。 财政支农也需要靶向思维,需要明确支农的目标。“ 三农” 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 农民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农业发展的主导者, 是农村的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而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二是农民社会地位低,生活环境较差;三是从事农业增收难;四是农村社会发展落后,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 因此财政支农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要明确财政支农的靶向和目标是支持农民增收,确切地说,是通过支持农业发展使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稳定农村的目标。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财政支农方式创新

1、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做到信息公平

由于我国农业地域远离城市,很难共享到城市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运用网络平台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的快速流动,注重用户和制造商信息的对称性。 就社会环境而言, 如果农民能结合起来,共同生产、共同销售,成立一定规模的组织和社会上有需要的机构或是个人进行贸易,就更容易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价格和利润,增加农业收入。 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依靠农民的力量,开展信贷合作,拉近农民与信贷的距离。 同时也可以推进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

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免费平台做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互联网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运作成本。 将互联网思维的社会化运用在财政支农的方式中,可以打开财政支农的资金筹集平台,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参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 三农”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可以是合作社发展的种子基金,更应该是合作社发展的杠杆基金。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政府可以用财政支农资金来建立政府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担保基金,解决专业合作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或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由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 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金融机构也可以考虑将一定的贷款收益注入“ 基金池”,一旦出现贷款损失,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从补偿基金中对金融机构补偿。 财政支农不应是封闭式、固化的系统,而是开放式的。 吸引积极的社会投资,发展合作社,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对于保证优质原料来源、放心农产品供给、可追溯系统的建立等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可以建立高校师生参与的 “ 高校食堂 + 合作社 ”模式 ,城市小区居民参与的“ 小区 + 合作社”模式,机关单位参与的“ 单位食堂 + 合作社”模式等等,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中。

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做到顶端与终端的联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效率一直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监管缺失、信息闭塞,缺乏对免费性质的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营监管,极易诱致寻租式腐败。 同时, 我国财政体制较为庞大,管理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拨款启动了项目后,并没有后续的跟进工作和反馈,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做一半,扶持无法跟进一个完整的周期。 因此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做到顶端与终端直接连接,可以精简财政支农渠道和环节。 经验表明,县级是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汇合点,也是腐败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的支农环节。 因此,以县为主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将中央、省级和县本级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适当集中,并建立与之支持的农户之间的直接联系,精简支农渠道和中间环节,即可增加其跑、冒、滴、漏的难度。

4、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及时创新整改财政支农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8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理念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会计一般意味着对过去的总结和概况。会计工作者一般会基于过往业绩的审查和考核,从中得出结论,用以指导现在和未来的事物。但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大形势之下,一切旧事物、旧观念终将会被取代。“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时至今天,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同互联网的名字一样,社会各界都纳入了互联的“网络世界”,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虚拟世界的信息传输工作,同时也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中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核心,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动态性观念时,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具体变化,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理论创新

(一)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首先就需要改变和更新的是对企业会计目标的认知。在确认会计目标时,必须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方,明确什么是有效会计信息。在互联网这一大数据环境下,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会有一个相对及时和全面的传递。因此,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就有了更大的要求,对于追踪与查询功能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所以,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及时更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然后“对症下药”,一对一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精准的会计信息。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特性,及时在网络上展开沟通,双向交流。所以,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目标就是及时传递有质量的会计信息给决策使用者。

(二)会计基本前提的创新

一般来说,会计基本前提有四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工作的展开和继续都是建立在这一系列假设情况下进行的。会计基本前提中,会计主体就不多说。而持续经营假设,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在未来不会有破产的风险,并且同时能够有序的、正常的、持续的按照原来的目标经营下去。但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对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就需要重新定义。即:“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或各组织,它的存续期间是指从最开始组织建立到最后实现经营目标”。而会计分期,这一假设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持续经营进行补充。将会计期限划分为多个时段期间,其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从而最终保证企业信息能完整准确的传递到信息使用决策者的手。而在互联网络条件下,实时和准确已经成为数据信息的基本特性。对于各个需求者而言,要想获取企业财务信息,可以说是能立即从互联网上共享,从而有效避免企业信息的滞后。并且,网络的出现破开了时间和空间阻滞,电子数据和电子货币的记录和交易都变得更便捷容易。这也有效的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增大了会计信息的容量。而这些“互联网+”时代的会计特性,都需要会计工作者全面掌握和高效运用,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增长。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核算的创新

(一)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规范和会计制度都有了新的模式,那些旧的法规、准则都在淘汰,制度、体系都在不断更新。网络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财务工作的前进,从办公桌到互联网,这是会计信息的与时俱进。同时,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体系,也对会计控制有了更强的挑战。所以,对于会计安全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建立会计局部系统,活用防火墙技术。首先,对于系统实行一用户一密码,设置权限,只允许有权限的用户进入系统,保证硬件本身的安全。与此同时,强化系统人员、电脑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安全管理。其次,对于微机共享资源要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资源共享。最后,在电脑的硬件设备管理上,会计部门要设置专门的微机房,进行专项管理。同时,还需要有财务人员在场,完善机房管理制度,确保系统安全,维护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二)会计核算原则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权责发生制原则已经有了新的更正和完善。会计期间已经没有了前后各期的问题,交易时间和会计期间基本一致。从而,公司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基本在同一时间段完成,就让收付实现制走上了会计的大舞台。我们可以把企业经营期间内所有支出的成本费用以及得到的收入都作在同一交易期间处理。总的来说,就是互联网经济已经打破了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假设,我们可以把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计价基础,使用成本和价值双重记账。

(三)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

会计核算是通过完整、系统的经济业算计算与记录,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准确信息的过程。在网络条件下,企业应根据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度自动化的会计系统,实现与业务数据的无缝链接。然而,会计分析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会计核算,由事后变为事中,静态财务管理转变成为动态,在企业内部或者企业外部发生的所有业务,只要经过了确认,都会通过服务器将信息发送给财务信息系统处理。因此,应用互联网对企业财务实施及时恰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调高企业运营效率。网络时代下,“知识和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需要一个消息高度集中,资源可以共享的财务处理平台,使财务部门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信息一致,实现高度协调,资源共享的状态。会计信息资源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高度共享,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互相协同,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作为基础核算,企业应当创新优化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对于企业最近的财务数据的管理,要引进现代网络系统,有力保障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不断更新生产技术,明确组织特色。对于各个核算对象进行精准明确的分类,保障成本的管理。编制有企业特色的财务报表,让会计报表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同时,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的时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的企业会计工作者,必须是多功能型人才,在精通本行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法律、网络技术都有相应的了解。在“互联网+”会计时代新挑战下,要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职业判断力与决策力的增强,不断跟上大数据时代延伸业务的新挑战,全方位的锻造自己。不仅了解自身行业的发展特性,还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关注,从而最终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传统的会计方法面临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利用网络工具实现会计方法的创新显得十分现实而紧迫。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会计核算,会计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伟国.互联网进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J].会计信息化,2014.

[2]刘媛媛,付晓,兴祉杉.DHC公司以财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整合与资源共享[J].财务与会计,2013.

[3]方宛婷.互联网经济下会计核算问题探究[J].城市经济,2015.

[4]岳东宇.互联网条件下会计方法的创新——经贸实践[J],2010.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9

1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与结构重塑等特征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人员动态使用教育资源,重新设计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开放教育模式。“互联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见图1。

从图1可见:新的培养模式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系统自身及各子系统都具有非线性、自组织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等混沌特征,各子系统与外界及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当某个或几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可能发生突变,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新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稳定有序结构。

在系统中各模块相互关联,在同一模块内各元素高度紧密,但模块间的独立性比较强,高内聚低耦合。学校与学生的耦合性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学校应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实现信息的对等传递,尽可能使学生模块独立存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学校和学生都通过互联网交互信息,容易导致存取信息的局部失真,学校可以对公共信息进行适当控制。

各子系统交互作用具有异质性,系统本身的属性差异和信息的交互作用容易产生特殊现象,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发生较大的变化,形成较受关注的边界。处在边界的人较易形成自己的空间领域,使观察和反映变得容易,进而做出合适的判断与选择。

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分离,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互联网使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导致社会的传统结构和道德法则受到冲击,使价值思维存在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师生群体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使其行为过程充满多样性,致使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

2 培养创新能力的举措

2.1 培养创新意识

2.1.1“互联网+学校”,优化创新环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低级需求得以满足后就会向高级需求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1]。当人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得以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成为一股激励力量。“互联网+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为个体创设外部条件,发挥催化作用。处在混沌边缘的大学生,发展轨迹尚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互联网+”的教育环境应为不同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具有复杂性的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互联网+学校”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发挥着生态自组织的功能,运用催化的手段,使原各要素相互适应、相互生成,形成新的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教育环境,为个体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创设条件。同一个教育环境中的学生个体其自身的各种要素也会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小环境,使自己更好地在其间发展。学校应对每个个体存在环境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减少约束机制,使其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复杂性和适应性。

2.1.2“互联网+学生”,激发创新动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的交换,通过系统内外非线性的互相作用,其秩序和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促使系统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系统内外各个元素有着各自的生境和目标,相互作用时充满内生动力,当某个元素创新成功后,就会带动其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个元素创新,为整个系统的自发展提供重要的源动力。当然由于涨落的不确定性,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成功的,它仍可能对大学生施以扰动,使其脱离平衡态。大学生的创新动力会受到社会氛围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当下社会主流意识“互联网+”的新潮性,大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成为创新的内部动力;而互联网的竞争性则激起了大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其创新的外部动力。交叉互动的内外动力使得大学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心理能量,这种缺乏有效控制的创新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了创新的风险性。学校应进行适当地扰动,使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唤醒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在“互联网+”的主流意识形态下,创新是人们顺应互联网思维的必然选择。

2.2 培养创新思维

“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在新领域创造新生态,其中“+”实质为创新,通过跨界重塑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力度取决于创新思维的广度。“互联网+”的开放性、战略性和系统性为混沌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一方面现有的创新形式为思维的顿悟创设生境;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为思维的涌现提供了土壤,培养具有“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2.2.1“互联网+企业”,为创新思维提供借鉴

阿基米德通过浴缸溢出的洗澡水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体现了思维过程的混沌特性。当解决问题的基本部分与当前情境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察觉时,突然出现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的现象就是顿悟现象。个中情境还能帮助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灵感思维蕴育成果提供累积。在工作机制中的类比迁移还为系统的自组织提供活力。

“互联网+”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促进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其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互联网+”所提供的网络融合环境为创新思维的顿悟提供条件。“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已带来理念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慕课、淘宝、嘀嘀打车等众多基于“互联网+”的成功案例,为人们在技术、理念、管理和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现成经验,为灵感的产生激发出思维火花;然而顿悟需要勤思考的习惯,学校可以结合“互联网+”组织一些创造性的课题,让学生体验攸勒加效应。

2.2.2“互联网+专业”,为创新思维打开思路

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造成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产生新的系统功能并表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现象,实现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2]。这些相互作用的单个个体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微观主体进化的体现,显示了组合物的物质基础,具有涌现性的思维方式会带来信息的创生与消除,形成独特的思路。

“互联网+”教育要求学校转型升级,增强关联性,使变革具备生成性,让学校具备涌现的条件。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在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各专业间通过多种形式探索专业领域的拓展,提出许多新概念。互联网还催生了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增设了若干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专业,这种变革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重构。不同专业的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度也不一致,学校通过增加藕合渠道,使涌现变得更为敏感。复杂的跨专业间的相互密切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杂创新思维。

2.3 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3]。基于“互联网+”的实践教学过程必须加强以基本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思考、设计、实验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2.3.1“互联网+实训”,培养创新技能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的建设,其地位也逐渐从“工具”走向“环境”。其技术助力教学的同时,逐渐深度融合于教学之中。进行互联网技术类的实训,实现自身原创实力和内容优势延伸、扩散,借助新的渠道迎来新的契机,为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资源的重构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兴行业的产生提供后盾。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性能更好地重组教学资源,开发各种虚拟实训教学平台,有效消除技能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反复实践提供机会。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群体结构和互动形式。网络环境的社会化为个体成员满足各种需要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掌握的交往能力、信息能力、分析能力等为个体培养了一定的应变能力。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应用是共同进化的,在与其他系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互联网+”系统会持续地吸纳组织、运作知识负熵,加快了技能创新的混沌湍流度,通过现代“互联网+”环境使技术得以转移与应用,形成基于“互联网+”系统观的思维新趋势。

2.3.2“互联网+实践”,催化创新技能

“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激发信息社会创生的无限可能,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各行业。在校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还只是一厢情愿,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创新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停留在“纸上谈兵”。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类似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学校还应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利用互联网形成援助创新实践的重要智库。学校金融、经营、技术方面的专家应对实践者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法律、财务、营销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共享转化经验和困惑,通过不断整合配置提升自身成功概率。学校实习基地、科研团队等为实践者进行可行性评估,激励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转化途径,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增进创新技能。

3 几点思考

3.1 运用系统理论审视创新思维

信息时代学科知识纵横交错,在具体思维过程中应把思维客体作为整体来考虑,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关注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部位置的不断变化,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定性。开放的系统始终处于动态演化之中,把认知对象作为系统进行综合考察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简化了对事物的认知。

3.2 运用分形思维认识复杂事物

“互联网+”是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内外充满着复杂和曲折,但系统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大规模的终端和大数据的运算呈现系统结构组织的自相似性,各种应用服务智能空间的建设也呈现递归性,对于复杂互联网的认识可以借助相似原理洞察隐藏于混沌现象中的精细结构,从局部认识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发现其所蕴涵的规律,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3.3 运用蝴蝶效应引导混沌思维

“互联网+”是个动态的非线性系统,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由于其发展轨迹具有复杂性,一个机制出现细小变化可能会带动整个系统巨大的连锁反应。所以应重视互联网群体中负能量的积累,及时疏解和引导,消除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混沌敏感于初始条件,如果通过努力能够发现这种行为模式,就可以做微小的调整,从而使系统指向已经选择的模式,让敏感性有益于创新思维[4]。

3.4 运用反馈机制放大创新效益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处于混沌态,最终的涌现具有内在随机性,其期望结果与预期目标可能偏离较大。可以建立反馈机制,在满足特定反馈条件时,经一定的反馈周期和反馈途径,形成输出端对初始端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系统输出端的增益,反馈也会相应放大。依次再循环,系统整体功能会形成自己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整个系统功能。

3.5 运用控制理论实现预期目标

创新思维是个充满奇怪吸引子、混沌边界与紧张对立的矛盾状态,其结果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设定一个有正负区域值,可进行必要调整的目标范围,建立起一条反馈通道,不断改变控制机构对其输入的各种作用与影响,通过观察找出输入与输出间的关联性,使输出逐渐靠近乃至最终满足预期目标。如果反馈说明期望目标与实际相差太远,控制机构无法实现时,则要及时调整控制机构直至改变预期目标。

4 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构建完善强大的生态体系,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提升竞争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大学生正是新思潮、新思维容易形成的群体,高校应重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具有“互联网+”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场所,让大学生在未来万众创新的潮流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丽新.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升职校育人艺术[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8):29-31.

[2]邹丽琴.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黎汝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的探讨[J].冶金丛刊,2003(1):45-50.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10

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内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但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服务呈现结构性缺失的格局。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能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新的融资模式。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有4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健全、间接融资渠道狭窄、内部融资能力不足。且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又凸显出一些新特点。

(一)中小企业钱荒

在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服务呈现结构性缺失的格局更加严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更令人担忧。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钱荒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整个经济面出现了下行的趋势

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支柱型产业经营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会传递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本身就难,在这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其融资会更加艰难。

(三)在创业前期最缺的是资金

在政府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有很多人走上创业之路,而创业前期最缺的就是资金。这些初创的中小微企业如何获得信贷支持本身就是个难题,这些困难能否妥善解决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挤压下催生的金融创新,天生具有“破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因。

二、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适配性”

当前,互联网金融尚无广泛认可的界定,但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典型业态分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开放对称、服务口径大、交易成本低、应用大数据等突出优势,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的“适配性”。这些适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互联网金融处理中小客户贷款审核、资金交易具有比较优势,通过线上网络实现资金融通,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集合大量投资者小额单笔投资的网络平台,在开放选择中扩大服务对象,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二)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托海量交易数据,能够为网络资金融通打造坚实的信用基础,具有较强的征信功能。同时,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征信手段的地域限制,可以较为有效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相对较小,因而商业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时,单位资金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金融信息化技术以及大数据的运用,简化了贷款申请环节,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

(四)有助于建立微风险预警机制

互联网金融能利用大数据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并筛选出合格的企业。这一筛选过程有助于风险预警和管理,成为一种微风险预警机制。

(五)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呈现个性化、差异化特征。互联网金融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和征信记录,对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进行改造与重构,以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

三、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一)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Peer-to-Peer)是资金需求方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贷款需求信息的展示,有资金出借意向的出借人通过P2P网站平台查阅与获得相关资金需求信息后将资金借给借款人,网站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与中介费。P2P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来匹配资金需求方中小企业与资金所有者,最后通过银行托管和第三方支付的配合实现全社会资金的有效融通。P2P是当前中国最常用的、发展速度最快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据盈灿咨询及IT桔子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P2P网贷行业总融资额达到了258亿元,融资次数多达301次,在互联网金融的细分领域中排名第一。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底,累计平台数量达到4 080家,2016年5月P2P网贷行业实现了1 480.17亿元的整体成交量,平均利率10.96%,平均借款期限为7.93月,平均单笔借款金额为153 353.71元。截至2016年5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了20 361.35亿元。根据这些数据,P2P的融资优势在于融资周期短、每笔融资数额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准确、快速地找到资金所有者,降低与避免资金的信息不对称。

(二)众筹

众筹(Crowd funding)是指资金借款人凭借互联网平台上的众筹融资相关网站通过交换实物、期权、股权、可转债等方式来向投资者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的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作为一个匹配资金供需双方的融资平台,可以帮助普通投资者、创业投资者、天使投资者以及创业者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融资目标。

众筹模式从2009年4月开始在全球首个出现并成功实施一些融资项目后呈现出迅速发展扩散的趋势,这也是中小企业破解股权融资难题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根据众筹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第1季度,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有267家。股权众筹是目前互联网众筹行业筹资规模最大、平台数量最多的类别,累计筹资规模已经在70亿—75亿元之间。京东东家、众投邦、蚂蚁达客筹资规模位居前三,分别达到3.45亿元、1.73亿元和1.35亿元。涉及股权众筹业务的有184家,占到68.9%的比例。

表1列出了2006年第1季度15个已知筹资规模靠前的项目,涵盖VC、PE、新三板投资、健康产业、新材料(集成电路)、互联网金融、环保产业、影视娱乐等热门行业,单个项目筹资额度最高为1亿元,募集完成度500%以上。公开资料显示,京东东家上线一年里累计帮助89个创业创新企业成功融资,总融资成功率为92%,总融资额超11亿元人民币,其中23个项目正筹备登陆新三板。众投邦以新三板项目为主,单个项目金额均在千万元级别,2016年以来上线的项目数量有明显增多。蚂蚁达客2015年年底上线运行后共发布6个项目,2006年1季度完成5个项目的筹资,共计1.35亿元。根据可获取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1季度,股权众筹融资平台成功募资的项目共计209个,单个项目平均筹资规模约699万元;筹款金额300万以下的项目有112个,占比53.6%;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计39个,占18.7%。众筹的优势在于项目融资方式多样,回报手段丰富,适合于初步创立的团队项目或中小企业。因此,股权众筹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零壹数据中心披露的数据整理

(三)电商融资

电商融资是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的简称,是指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中小企业融资资金。电商融资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包括零售业、服务业、工业、以及高科技企业等。目前电商平台融资有两种主要的运作模式,一种是与银行、网贷公司等的合作模式,如生意宝、慧聪、敦煌网等,以担保公司为平台内的客户贷款进行担保;另一种是以自有资金成立小贷公司直接对平台内客户放贷的电商小贷,如蚂蚁小贷(其前身为阿里小贷),其融资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蚂蚁小贷依托网络和数据的小贷技术创新,尤其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上海量的客户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实现向小微企业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蚂蚁小贷已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网商贷、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小贷产品。截至2015年3月底,已经累计为超过140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4 000亿元。电商融资平台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清晰地将服务对象定位在中小企业上,电商融资充分利用了电商平台长时间以来所积累的企业数据,融资流程简单快捷、灵活方便。

结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创新的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路径,但也应对其潜在风险作出有效的防范。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主体,互联网融资平台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如此才能够形成互联网平台投融资圈子的良性循环,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同时,应该加强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规范以及政府层面的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陈跃平.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融资模式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金融经济,2014,(12):146-148.

[2]陈侃俊.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以创新创业带就业成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十三五”时 期发展目标,就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其中,就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将“互联网+”写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体现了政府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趋于成熟,“互联网+”迅速向各行业渗透,促进各产业融合。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主要受益者。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方式发生创新性改变,远程教育、翻转课堂、MOOC 等促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到主动的参与学习,而且教育内容也更 为主题化、个性化。“互联网+”顺利打破了知识间的学科界 限,带动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通识知识以及创业等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创业人才。

大学生也是“互联网+”的主要践行者。大学生是社会劳动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也是互联网世界最有创造力和生 命力的群体,在出租司机用手机抢单、商场促销员要会用微信上报和统计业务量、街头小商也用支付宝和微信收款的时代,大学生更是热衷于通过互联网开辟自己的“财经 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他们必将顺理成章地走上“互联网+”之路。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经济市场的开放,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日趋成熟,促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许 多学生都具有创业理想,并愿意为之付诸实践。目前,高 校对于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诸多困境。 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开设课程较少,且以讲授创业过程、创业知识为主,课程体系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依旧以灌输知识为主导,缺乏鲜活的案例教育和社会实践。

二是創业活动成效较低,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依靠学生社团和创业类比赛活动营造高校创业氛围明显是不够的,学生往往将目标锁定在比赛获奖上,而未能真正将参赛作品和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缺乏一种孵化创业行为的保障机制。大学生接受的创业知识仅限于课堂及校内外竞赛,创业学习来源过于单一,并且基本处于虚拟环境中, 缺乏实际开展创业活动的平台,多数限于 “纸上谈兵”。

三是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受师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即使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高校教师本身的创业经验不足,仅凭书本知识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应积极尝试新的模式,从供给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机会。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面对“互联网+”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情况,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另外一方面,还要善用“互联网+”提供的新模式,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一)创新教育方式,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1. 精细化课堂教学。“互联网+”让人类进入了微博、微信的微时代。传统的创业教育课堂也应该迎接挑战,变大课堂为微课堂,将一节课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例如,一节课40 分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5~10 分钟的小段,每个小段讲述一个主题,各个主题间通过轻松幽默的环节过度,这样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聚焦。现在流行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就是通过这种微片段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生的欢迎。

2. 课堂去中心化。传统创业课堂,往往采取教师中心制,以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差,教师还不堪重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一个发声的节点,通过网络的链接,多个人的智慧能够得到整合,过去很难集中的个人力量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这启示我们要重视个人的力量,通过网络把个人链接起来。因此创业教育课堂也要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局面,调动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即把单一中心变成分散中心,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产生各自小的中心。例如,在每个课堂小段中,加入几个思考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形成共识性的圈子相互教育。然后教师通过网络把不同圈子的成功经验再给学生进行共享,这样单个学生的智慧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3.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新平台。创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利用微博、微信、QQ 等新媒体来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也是互联网以人为中心的体验设计在创业教育中的良好体现。

(二)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以往大学生创业项目,多选择生存类的项目,如书店、二手市场、快递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互联网+”给大学生进行机会性创业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业模式,一种是营销创业模式。所谓技术创业模式,即利用网络编程技术制作各类“互联网+”应用,通过客户下载收费或广告等形势达到盈利模式的一种创业模式。这其中成功的应用,有“大姨吗”、“脸萌”等。这类应用利用的专业知识并不高深,但特别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能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特别受用户欢迎。所谓营销创业模式则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这类模式继承了传统营销的优点,同时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制定了非常贴近网络用户的营销方案,从而大获成功,如小米手机、雕爷牛腩、饿了吗等。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业模式还是营销模式,都具有低成本、高智力的特点,是非常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

(三)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教育者的能力与质素

“互联网+”给学生带来学习便捷的同时,对教师同样有鞭策与促进作用。随着全球范围内MOOC 的流行,创业教师也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可以模仿和学习,这对于创业教师团队的提高效应是巨大的。另外,因为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不同高校间教师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不小的冲击,但也带来很大的机遇。相信通过国家、社会、 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的努力,大学生创业将变的不再艰难,大学生也必将在创业领域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面对技术的革新,创业教育者只有一直站在技术的前沿,才能让“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教育加油提速。

参考文献:

[1]程煜,李鹏.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互联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7):73-76.

[2]徐松美,文雅,齐文娟.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61-64.

[3]肖軍.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创业创新,2013,20: 56 - 60.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 篇12

“智慧实验室”建立在传统大学实验室的基础上, 融入互联网+的创新建设理念, 通过网络 (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等) 接入方式,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服务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实验资源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及时反馈, 充分搭建学生自主式创新教学环境, 逐渐改善传统实验教学对于学生“一步一式”的指导模式, 提供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创新实验环境, 但也能完整记录学生实践过程, 建立师生实时通信平台, 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步骤, 约束学生违规行为, 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与推广应用价值。

一、大学数字化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兴起, 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全国各大高校也与时俱进, 并在改革创新的方针指导下提出了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方案, 以此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

大学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之后,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三大主要任务:第一, 加大大学生招生规模, 扩建校园基地建设范围;第二,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层次;第三, 加速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建设步伐, 为国家发展建设储备高素质人才资源。而高校实验室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以上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加强各高校实验室创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 由于受到“重理论, 轻实践”思维的影响, 实验室在我国各大高校中主要处于辅助地位,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大学实验教学从属于大学理论教学的模式定位不准确;第二, 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 实验环境相对较为封闭, 很多学生实验只用来进行特定专业的验证性实验;第三, 大学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足, 人才设置结构不合理, 内部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数字化程度低。尽管国家教育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逐步加大, 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实验室相比, 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国外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发展早、起点高、投资大和速度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就提出了e-campus (即数字校园) 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已构建了一个较成熟的数字校园模型。英国被称作“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英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进行高校实验室教育信息化工作, 1988年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每个学校6%的资金必须作为微机的购置费。并与ICL、SUN以及英国电信 (BT) 合作, 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推行CTI项目, 希望通过计算机、通讯技术的结合实现对高等院校学生实验室从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彻底变革。可见, 国外高校相对于国内高校在实验室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优势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综合中国国情与近年全国各大高校数字化发展经验, 大学实验室的信息化创新建设主要依赖三大方面, 分别为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高校信息资源储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只有将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先进的网络技术、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有机结合, 才能将传统的高校学生实验室逐步建设成为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规范化引导下的创新实验室。

二、大学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推进

加快高等院校信息化创新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和导向。通过实现高校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管理模式科学化, 完成校园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科研是高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 而大学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一个高校科研水平的基本标志。随着大学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大学实验室在日常的运行系统中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日趋增多, 从而, 大学实验室的建设逐渐成为了高校科技方面的基本支柱, 也成了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受传统管理思维的禁锢, 部分大学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 实验资源浪费, 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工作停滞不前。部分学科建设缺少有效规划, 实验资源分配与建制不合理, 学科间缺乏共性联动。而大型设备、专项设备技术昂贵精密, 操作难度大, 较多高校内部开展的专管共用工作开展缓慢, 多数有名无实。

第二, 实验环境安全性不高, 实验室内部缺乏竞争及激励机制。由于现今大多数的实验室成立时间较长, 内部的各项安全设置都承袭旧制, 实验环境的安全系数缺乏有效评估, 导致学生实验安全事故频发。除此之外, 高校实验室基本分科管理, 各自为政, 每个学科点之间基本不存在横向竞争, 导致实验室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 专业技术职能不能与时俱进。

第三, 实验室数字化程度低, 技术力量薄弱。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弊端, 这一弊端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导致国家科研成果受限的重要原因。沿袭传统的管理与教学模式让大学实验室技术力量得不到有效拓展, 创新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 大学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各级管理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实验室建设工作在软硬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实验室仍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继续沿袭老的实验室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校科技发展需求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学校结构功能的创新调整, 全国各大高校都在实施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强化大型设备管理规范、加强实验室教师技能深化、改进实验人员待遇和增进学科间的良性竞争、提升实验室开放程度服务社会等发展战略和措施。其中, 数字化实验室的改革推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就了网格化教育手段的出现, 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提升大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依托高等院校数字化建设, 对校内实验室实现网络化管理与运行, 从而实现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资源系统性分布式管理。

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把手”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从“被动式受教”到“主动式探索”的学习转变, 从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将实验设备真正地落到实处, 提升利用率。除此之外, 作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实验学习系统 (又名:计算机辅助学生实验学习系统) 是高校数字化实验室的重要分支结构, 构建虚拟化的仿真实验环境系统, 可以实现学生的在线实验、在线学习、师生在线讨论、学生在线提问、教师操作演示以及学生在线提交实验成果等, 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展现。

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新实验室”创新举措与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新实验室”是在全国大力倡导“互联网+”时代下, 并在认真学习了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成果、分享全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新理念。

“智慧实验室”是以互联网+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软硬件设备, 实现对实验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创新创业等实验室信息的收集、处理、监管、存储、传输和调用, 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智慧实验室”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将实验室的资源 (设备资源、环境资源、人才资源等) 信息进行更好的分类、利用以及有序管理。为师生提供方便有效和丰富多彩的自主实验环境, 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实验室数据, 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互联网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达到提升传统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室运行效率的目的, 扩展传统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室的业务功能, 最终实现创新实验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把学校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智慧实验室”。

“智慧创新实验室”是集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资源共享、互联网+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学生创新研究实验室。有别于传统高校实验室单纯提供学生实验设备、实验指导与实验环境的教学体系, 智慧实验室系统主要由LCD显示系统 (实验课程名称、环境指标读数等) 、人员登记系统 (实验人员个人信息等) 、资源管理系统 (实验设备名称与数量等) 、灯光控制系统 (环境光感度自动调节、窗帘控制等) 、空调控制系统、门窗监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 实现完全智能化控制。除此之外, 智慧实验室依托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实验教学环境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实验体系, 以物联网的三个层次 (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为体现, 采用传感器与射频识别技术 (RFID) 等技术, 实时了解学生创新实践情况, 并通过可能的网络 (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等) 接入方式,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服务与人的泛在链接, 实现对实验资源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及时反馈, 充分搭建学生自主式创新教学环境, 逐渐改善传统实验教学对于学生“一步一式”的指导模式, 提供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创新实验环境, 但也能完整记录学生实践过程, 建立师生实时通信平台, 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步骤, 约束学生违规行为, 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新实验室”可以通过Android技术或者网络平台进行系统仿真模拟, 包括场景模拟、资源调度、虚拟数据传输、视频监控、实验环境调控、人物活动等, 以此来对“智慧创新实验室”进行有效的可行性分析。

四、结论

“智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和必要性的工程, 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建设的成果和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学校综合形象以及学校科研地位的集中体现。

本文针对数字化工作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开展, 与国外先进的教育体现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创新性的改革措施, 即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新实验室”, 并详细地构建了“智慧型”实验室的整体架构, 进行了功能阐述和分析, 为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积极的设想。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了世界范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创新实验室”是在全国大力倡导“互联网+”时代下, 并在深刻学习了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分享全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新理念。以创新应用为导向,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现代化教学教育系统的创新变革为目标,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互联网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提升传统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室的业务功能, 最终实现创新实验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把学校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智慧实验室”。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智慧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吴玉剑, 焦宇, 汪金辉, 等.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0) :239-241.

[2]朱玉华.德国大学实验室考察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129-132.

[3]郑晓东, 赵月琴.新加坡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室队伍建设情况调研[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9) :168-171.

[4]蒋景华.贝尔实验室创新经验的启迪[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3) :5-8.

上一篇:相关度差异下一篇:高压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