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职称

2024-10-15

英语职称(共12篇)

英语职称 篇1

摘要:无纸化考试以其方便快捷、稳定可靠、环保节约、自动阅卷、保密性好等优点, 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一种基于职称英语的无纸化考试系统, 并详细阐述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职称英语,自动组卷

1 系统设计

本文以绍兴人事培训考试中心职称英语无纸化考试系统为例, 介绍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 主要分为4个子模块, 即考务管理模块、题库维护模块、实时考试模块和评卷审核模块, 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1 考务管理模块设计

考务管理模块是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考试报名及审核、考场及准考证号安排、相关信息打印,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1.1 考试报名及审核

考试的报名方式分为两种: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 如是网上报名, 则最后需将报名信息导入至考务管理系统, 如是现场报名, 则直接在考务管理系统中添加, 因此考试报名及审核应具有数据导入、添加、修改、删除的功能, 此外, 还应具有报名资格审核的功能, 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报名者, 可按事先设定的判断条件予以鉴别。

1.1.2 准考证打印

相关信息打印包括准考证打印、考场号打印、考场名单打印。打印准考证中提供了两种打印方式:全部打印和自定义打印, 同时提供了打印预览功能。

1.2 题库管理模块

题库管理模块是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基础, 是评价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优劣的标准之一。题库管理系统包括系统设置、试题管理和参数设置。

1.2.1 系统管理

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题型管理;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题型的管理, 并控制各个用户扮演的角色 (通过给不同的用户在相应题型上赋予不同的权限来实现) 。具体分成3个子模块, 即用户管理模块、题型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考虑到用户、题型、权限之间的关系, 合并权限管理模块到用户管理模块中。题型管理针对职称英语, 目前主要有快速听力、短文听力、语法、词汇及阅读理解。

1.2.2 试题管理

主要任务是试题库的建立和维护, 包括试题的添加、修改、插入、存储、删除和打印等功能, 系统根据用户的具体权限来决定其管理题库的权力。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 如:按题型、按难度、按题型和难度的组合等。在题目和答案的录入环节, 系统统一采用Rich Text Box控件来处理。

1.2.3 参数设置

实现难度系数、分值设定, 难度系数是标识试题难易程度的0.5-1.5的一个数值, 值越小表示越容易。这个参数既是抽题的一个难度控制的依据, 也是查看试题结构的一个参数。分值设定是对题库中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设置相应的分值。

1.3 实时考试模块设计

实时考试模块是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核心, 也是系统的开发重点, 分为考试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 下面予以详细介绍。

考试服务端负责考生认证、考场监控、考场管理、自动组卷、试卷回收等功能, 服务端的整个操作流程如图2。

1.3.1 考生认证

考生数据中包含考生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准考证号, 考生在考前登录时需输入正确的信息, 服务端依据数据库中保存的信息逐一核对, 如信息一致, 则允许登录, 并将该考生的准考证号、姓名、计算机名显示在考试监控窗口中。

1.3.2 考场监控

每个考生都有一个对应的栏目, 即考生状态栏, 共有7个状态, 分别为:未登陆、正在登陆、已登录、正在考试、异常退出、重考、考试结束, 监考人员可以很直观地从中获得某考生的状态信息, 此外, 服务端发出开始考试指令后, 在考试监控窗口中, 监考人员还可以查看每个考生的答题情况, 职称英语考试一共80道题, 每道题目都用一个符号表示, “□”表示考生该题还未答, “■”表示考生该题已答。如图3。

1.3.3 考场管理

考场管理主要是通过服务端, 来管理考生的考场情况, 如考生因迟到而未按时登陆, 可以通过服务端予以再次登陆, 考生登录后, 服务端会显示该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计算机名, 可有效防止考生换座位或多次登录, 如遇到一些特殊原因考生需重新考试的, 服务端可设置重考, 重考即系统重新抽题、组卷, 原来的试卷和答题情况作废。此外在服务端的状态栏会显示当前考生总人数、已登录人数、已交卷人数等信息。

考生客户端负责考生登录、考生答题、考试信息提示、答题数据保存等功能。整个客户端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1.4 评卷审核模块设计

评卷审核系统包括自动阅卷、复查审核功能。

1.4.1 自动阅卷

考试结束后, 由管理员将考生回收数据导入评卷审核系统, 系统根据题库中的正确答案, 逐一核对每个考生的答题情况, 并自动将成绩计算并保存入数据库中。

1.4.2 复查审核

对于一些存有异议或异常数据的答卷, 系统提供复查审核功能, 可以还原整张原始试卷的情况, 包括试题内容、考生答题、正确答案等信息, 并提供重新核分功能。

其中, 题号以蓝色显示的表示考生答错的题或未做的题, 黑色表示考生做对的题, 点击题号, 将显示该试题内容, 如考生答题正确, 以“”表示, 如答题错误, 则以“”表示, 并在旁边显示正确答案。

2 关键技术的实现

2.1 自动组卷

自动组卷算法, 以语法题为例,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设置本场考试的预期难度系数, 默认为1, 数值越小, 试卷越简单, 数值越大表示试卷越难。题库中题目难度系统介于0.5-1.5之间; (2) 若需抽取语法题25题, 题库总量为300题, 首先建立一数组a, 将300道题题号依次存入a (1) …a (300) , 再利用随机函数将数组中题号顺序彻底打乱。同时建立一个变量k, 初始值为1; (3) 从数组第k个元素开始, 顺序取25道题的题号, 即a (k) …a (k+24) , 并计算这25道题的平均难度系数, 若平均难度系数与预期难度系数间误差小于0.05, 则停止, 并从题库中抽取这25题。若误差大于0.05, 则转入 (4) , 并记录下当前误差值及对应i值; (4) 判断是否k<276, 若成立则k=k+1, 转 (3) 。否则转 (5) ; (5) 从已记录的所有误差值中, 找出最小误差值及对应k值, 抽取该25道题。

主要代码如下:

2.2 考生文件加密

考生在考试过程产生的临时文件, 包含了考生的试卷及答题信息,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 需对其进行加密, 加密的原理是:先确定一个密钥 (长度、内容不限) , 然后将这个密钥所对应的计算机编码与考生文件中的每个字符按加密算法进行计算, 最终得到密文, 要解密首先要知道该密钥, 还需知道加密算法, 才能解密。加密代码如下:

3 结束语

本系统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适合职称英语考试、简洁高效、界面友好, 功能全面稳定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在系统之初, 进行了较详细的需求分析, 划分了系统的功能模块,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注意考试系统细节上的把握, 在功能上力求做到全面, 在安全上力求做到细致, 本系统主要的特色和创新点有: (1) 实现了对整场考试的实时监控, 随时掌握每个考生的答题情况; (2) 完善的考试安全保障机制, 通过精心设计的抽题算法, 试卷可按难度系数随机生成, 同时考生准考证与计算机IP地址绑定, 杜绝了考生一机多考、互换座位等作弊行为的出现; (3) 对考试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 避免了人为的修改和破坏。目前, 职称英语无纸化考试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 使用单位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姜雷.施泽全.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数据存储处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20) .

[2]田民格.遗传算法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实现随机抽题[J].三明学院学报, 2007 (2) .

[3]罗兵.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安全性能改进[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8) .

[4]涂振宇, 王洪发, 曾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开发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6) .

英语职称 篇2

2、“完成句子”部分

“完成句子”考题(27-30题)一共4个考题(未完成判断句),每题1分共4分。其要求在6个选项(未完成句子)中选出4个选项各填入4个考题,使每个考题成为一个符合语法、符合逻辑和符合原文意思的正确句子。其实,它就是根据原文进行填充的填空题。每个考题都是一个未曾完成的判断句子,其留有一个或两个空格,要求填空,但这空格绝大部分是在句末。

(1)做题步骤及技巧:

做题总思路:根据本类考题的鲜明目的及特点:每个考题只能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是“符合语法”、“符合逻辑”和“符合原文意思”的填空。所以,直截了当,做这类题可直接采用排除法和综合法进行,分四次综合排除:先是根据语法知识,确定一部分考题的可能甚至是唯一的选项;接着是根据考题和选项的关键词的逻辑关系再确定一部分考题的可能甚至是唯一的选项;再接着就是用综合排除法进行排除,最后是以上三种方法都确定不了时,利用还原法,把考题与其可能的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根据“符合原文意思”的要求,做出最佳的选择。

从以上做题思路得出,这类题大部分答案可以直接通过对考题和选项的综合推敲来确定,所以关键是在对考题与选项关系的判断,尽量不要动原文,动原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第一步:从每个考题句子的结构出发,从6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语法结构的选项(ABC…)写在该考题的填空处。关键是看考题句子的填空前的最后一个单词以及选项句子的第一个单词,根据语法结构,做出判断。据统计,从语法结构上80%以上可以把每考题选项排除到只3个答案以下,效果十分明显。常用的语法结构有以下几个原则:

A、完整句子具有基本结构的原则:主语(名词、动名词或代词及其短语等)+ 谓语(不及物动词及其短语等)+ 状语(介词、副词引出的短语),或是:主语(名词、动名词或代词及其短语等)+ 谓语(及物动词及其短语等)+ 宾语(名词、动名词、代词及其短语等)+ 状语(介词、副词引出的短语)。考题句子填空部分(选项)是缺基本结构的某一部分(一般以短语形式),所以,从选项的第一单词的词性是名词、动词、介词等就初步能排除不符合考题的选项;

B、词性搭配一致原则。一般名词(代词)后是动词,及物动词后是名词及其短语,介词、副词后是名词及其短语,名词后短语一般由介词或副词引出;特别要注意动名词(也就是“动词+ing”的形式或者是“to+动词”的形式)具有动词的特性可以后跟名词,又有名词特性可作名词使用;

C、主语与谓语的单复数一致原则。也就是名词和代词与其后跟的动词单复数要一致;

D、特指前面事物(某物或某事)后面应用代词原则;

E、每个句子第一个单词字母大写原则。如果填空(选项)是句子的开头部分,就只能选选项句子第一个单词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了;

F、动词时态、语态前后相一致原则。包括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完成式、被动式等等;特别是被动式:be+分词+by+短语,完成式:have(has)+been+分词+短语,以及这些时态与语态组成的多种形式:被动完成式、过去完成进行式、将来完成进行式等等;

G、及物动词带双宾语原则。也就是动词+名词及其短语+(to)+名词及其短语或动词短语,有些动词带双宾时习惯用法不带to(make、help、keep等),在此不作阐述,

总之记住,如果考题最后部分是动词+宾语的,其要求的选项可能就是另一个宾语,那么这个宾语应是名词短语(含介词)或者(to)动词短语。

总而言之,由于语法结构是最复杂的,一言难尽,只有在做《考试用书》练习时多看“答案与解题”,多总结多练习了。

2)第二步:在用语法知识排除并选出了选项后,再分析考题与可能选项组成的句子是否符合逻辑,排除不符合逻辑的选项。判断是否符合逻辑,主要看考题与选项的中心词表示的意思是否一致,判断是否符合逻辑的情况有:

A、考题与选项的内容或指向的目标不一致。即是两者说的风马牛不相及;

B、考题与选项所描述的对象互相矛盾或不同;

C、选项的内容不符合考题要求,与考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填非所问。

经过这两步的排除后,一个考题的可能选项基本只有一两个了,大部分答案可以确定了。如果这个考题可能性选项还是有多个,千万不要急于在原文中找答案,也不要纠缠下去,而应是暂且搁置,往下做,如此类推,走第三步。

3)第三步:综合排除法。用一二步做完4个考题后,就要把4道题的所有可能选项综合起来考虑了。每个选项最多只能用一次,所以被确定了的选项就可以划去了。如果一个选项在两个考题都有可能性,也可以通过综合对比,看在哪个选项的可能性大就确定在哪里。

经过以上三步,基本上选项被确定七七八八了,如果还不行,只有走最后一条路了。

4)第四步:根据考题的关键词,到原文中找出考题句子所在的出处和对应的中心句,把对应中心句与可能选项进行对照,意思相同或最相近的就是正确答案(具体对应中心句的查找方法请参照“阅读判断”和“概括大意”有关关键词与中心句的寻找技巧)。这一步并非必走之路,并且费时较多,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不得不使用的最普遍方法。

5)第五步:同“概括大意”一样,确定所有答案后,划去干扰项,把各选项对号入座,进行检查和印证。进一步理顺它们的一对一对应关系。如果存在较大的疑虑或者总是觉得不是很顺而是觉得很勉强很别扭,你就要好好重做一遍了,这种情况下一定是乱点鸳鸯谱,搞错了一对或两对。

(2)其它技巧:

1)考题的顺序与原文的顺序基本一致,所以,在走第五步时可以按顺序找对应的中心句。即第二个考题的答案应是在第一个考题的答案之后。如果某考题的中心句不明显,应当继续往下做,找到了下一题的中心句,就可以回头在前后两者之间找其中心句了;

2)绝大多数正确选项来自原文原词,并且是原文连续的几个词;绝大多数正确选项字数不会太长太多并且不会太过嗦;绝大多数正确选项是句词语短语或句子;以上三点仅为经验之谈,不是确定正确选项的方法,请不要滥用,其最好是用来印证所选的选项;

(3)做题注意事项及要求:(同样七个千万)

1)千万不要通读原文;

2)千万不要在此适用“第一感觉原理”。如果出现第四、五步,就必须有错必改;

3)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如果碰到某一考题不能确定答案时,大胆地往前走,因为做可以通过做其它的选项来确定它;

4)千万要把已确定的选项划去;

5)千万要走第一、二、三步,并仔细进行推敲;

6)千万要舍得。区区4分,弄不明白就要果断放弃,不要在这里纠缠了;

王力评职称 篇3

但开始,他们之间的交往有点不同寻常。王力当时在学校讲授的是自己在法国专攻的语言学,开有“普通语言学”和“中国音韵学”两门课程。当初在法国留学时,因为缺钱,王力就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来卖文维持生活。回国任教之余,仍不乐意写那正经八百的“雕龙”大作——学术论文论著,反而继续花时间去“雕虫”——写抒发性情的短文章和翻译法国文艺作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王力翻译出版了多部纪德、乔治·桑、左拉、莫洛亚等人的作品,还起意要翻译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全集……从这翻译的数量及预定计划看,工程还很不小。正干到兴头上,朱自清兜头浇了他一盆凉水。

清华大学有惯例,专任讲师任职两年后就应升为教授,这是章程上规定的。可是,王力两年专任讲师当下来,接到的聘书仍是“专任讲师”。王力不服气了,便找到办公室质问朱自清为何不提升自己。朱自清虽仅比王力大两岁,但却有长者风范,理事十分严正。见到王力前来质问,他只笑而不答。

主任不答话,王力只能回来反躬自省。想想自己讲授的专业,再看看这翻译出的一大堆法国文学作品,主任是觉得他“不务正业”呀!教授升不上,王力当然有怨气,可他不争不抢,只集中精力发愤研究汉语语法,写出一篇《中国文法学初探》的高质量论文,得到朱自清的赞赏。就在任教的第四年,王力才升任教授。当年的聘用升降,系上有很大权力,由此可见朱自清处事作风的严谨正派。

其实,当时他们间的私交也很不错。一次,王力与朱自清、俞平伯在一起聊天,王力因为非常喜爱郁达夫清新俊逸的旧体诗,当时便盛赞郁达夫的诗才。对古典文学有很高造诣的俞平伯回答:“是的,他的诗很浅。”“浅”这个评价,究竟何意?看着王力不解,朱自清在跟前笑着插话:“浅,就是不好。”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成西南联大。朱自清住在司家营,王力住在龙头村,都在乡下。这段时间,他们两人关系亲密。朱自清当时家人不在昆明,每逢星期天,他便到龙头村看望王力,并在王力家吃一顿午饭。当时两人彼此谈论学术问题。朱自清欧游期间,曾在英国研究过语言学,所以对此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连专攻的王力听来也有些惊讶。

1943年,王力写成了两部“雕龙”大著:《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两部书朱自清都审读过全稿。当《中国现代语法》出版时,王力请朱自清为该书写序。朱自清珍重友谊,下了很大功夫,写出长达五千余字的序言。序言以精致明白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为该书勾勒出理路,用王力后来的话说:“这简直可说是这一部书的‘提要’。”在王力看来:“这真是不寻常的友谊,我一辈子忘不了它。”

当时政府为奖励学术著作,设有奖金。王力两部书写成后,朱自清鼓励他将它们申请学术奖金,并认为一定能获头奖。但等结果出来,却只得了三等奖。王力大失所望,便想将那一点奖金退回去,表示不满,可朱自清笑着劝他:“干吗退回去?拿来请我吃一顿岂不是好!”

王力与朱自清的交往是长久的,但从交往情况看,却有些不同寻常,这使得王力长久难忘。朱自清逝世三十多年后的1981年,王力感念旧情,写出一首怀念老友的诗《忆佩弦》:

促膝论文在北院,

鸡鸣风雨滞南疆。

同心惠我金兰谊,

知己蒙君琬琰章。

子厚記游清见底,

伯夷耻粟水流芳。

荷塘月色今犹昔,

英语职称 篇4

修订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标准。为适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需要, 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按照高中初1∶3∶6的总体控制目标, 对河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设置和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拟定了《河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标准》。河南省调整后结构比例控制标准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一是事业单位的分类更加科学、合理, 切合实际;二是体现了向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单位倾斜, 向河南省优势行业、专业倾斜的特点;三是体现社会资源均衡化的导向;四是结构比例控制标准普遍适当提高。

乡镇大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政策有变化。鉴于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已全面推开, 新调整的专业技术职务 (岗位) 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对基层单位已给予了适当倾斜, 与此相衔接,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的若干意见》 (豫人[2006]56号) 中乡镇“年满50周岁或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的规定, 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2010年起不再执行,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2011年起停止执行。

关于乡镇中心校从事教研工作的人员申报职称要按教研员评审。在乡镇中心校从事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人员, 申报中学、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须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 按照教研员的评审条件进行申报评审。对其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要求, 申报中级职务须“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 申报高级职务须“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篇以上”, 其他业绩条件在原教研员标准上降低一个级别。

技工院校毕业生申报职称时学历可以分别比照中专、大专对待。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 为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报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 (执业资格) 考试时, 技工学校毕业生比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学历同等对待, 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高级班毕业并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员, 比照大专学历对待。

申报护理专业主任护师人员要求护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从2010年起, 申报卫生和计划生育系列 (专业) 护理专业主任护师的人员, 须具备护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担任副主任护师5年以上, 且所在医院符合床位和设岗要求。对于不符合学历要求但业绩特别突出的人员, 可以破格申报, 破格条件参照豫人职[2007]17号文件中主任医 (药、技) 师、主任中医师破格评审条件执行。

英语职称 篇5

二、职称英语考试性质。职称英语考试并不是特别复杂特别难的考试,它只是一种资格性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国家设职称英语考试只是想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接轨或与世界竞争的词典:职称英语考试可以带一本词典进考场,我们推荐《新思维英汉词典》,此词典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同义词,如果大家平时对于查字典的速度和技巧有所掌握这15分就志在必得。(教材和词典都是新东方网络课程可以免费赠送的)。c模拟试题。这是我们后期要准备的给大家训练的。对于英语学习以及任何语言学习者来说,光听讲课是绝对不行的,还要做题,不断的重复是学习的关键。

3.要调整好心态,制定学习目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祝福年通过考试学员的同时,也要提醒大家如果是通过B级或C级的学员还需要再接再厉,继续考A级。因为只有考了A级,职称英语考试才算完,一纸A级证书可以评所有职称。但是如果是C级和B级的学员很有可能评高一级职称就不能通过。

钱钟书评职称 篇6

版本一:据欧阳中石先生讲,钱钟书评职称时,评委们一度曾意见有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不知道钱钟书是干什么的。你说他是搞外国文学的吧,他在中国文学方面比谁都强;你说他是搞研究的吧,他又擅长创作;你说他是搞创作的吧,他那几年主要是搞毛选英文翻译……有关评委就此请教欧阳中石的大学老师金岳霖,金先生说:“咱们换一个思路,不要问他是干什么的,而是要问他还有什么不会。”此语一出,众人茅塞顿开,是啊,钱钟书是学跨东西、博涉多能的不折不扣的大家!于是一致通过。

版本二:据说建国初为教授定级时,钱钟书仅靠一本薄薄的《谈艺录》就被评为一级教授,而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王瑶先生著作半身却只评到三级教授(因在建国前王先生主要是研究古代文学的)。

版本三:也有人说,钱钟书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年仅四十出头,评职称时著作只有《谈艺录》,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何其芳认为钱钟书够一级研究员,于是就被定为一级研究员。而另外一位搞当代文学批评的学者以两部专著申请副研究员,学术委员吴世昌说他的著作不能算是学问,結果这个人就没评上。

以上几种说法大约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乏戏说的成分。那么,关于钱钟书职称一事,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1933年夏,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当时学校有意让他留校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结果钱钟书拒绝了。同年8月,钱钟书来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光华大学是1925年6月由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创建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规模较大。按当时规定,一般大学毕业生要工作两年后才能做助教,当上助教后要再工作几年才能提讲师。但光华大学惜才爱才,破例聘钱钟书为外文系讲师,请他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如此礼遇实属难得。

钱钟书在光华大学教书一年有余。1935年春,钱钟书报名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结果名列榜首。1935年夏,刚刚结婚不久的钱钟书携杨绛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37年,钱钟书凭借其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士(B.Litte,一般译作文学学士,也有人译为“副博士”、“硕士”)学位。英国大学不同于美国大学,学制比较保守,并非大学毕业即可获得学位,尤其是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老牌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学校一般是不承认外国学校的学位的,当时这种学位也极少颁发给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钱钟书以留学生身份能在牛津大学得到文学士学位是很不容易的。钱钟书获得的庚款奖学金按规定本来可以在英国留学四年,但钱钟书因为要陪杨绛去法国攻读拉丁语言文学,所以提前两年毕业。当时校方决定聘请他为中文讲师,但钱钟书谢绝了聘任。

1938年上半年,当钱钟书还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时,母校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即写信给他,力邀他回国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冯友兰在信中讲,这种破格聘任在清华大学尚属破例。因为当时清华大学有明文规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只能做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由副教授再升教授,但清华大学鉴于钱钟书的才华决定破例一回。1938年9月、10月之间,钱钟书携妻带女乘船回国。从香港上岸后,直奔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到校后学校聘钱钟书为外文系教授。此时外文系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他当年在清华读书时的老师。就这样,年仅28岁的钱钟书便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摘自《科技日报》)

英语职称 篇7

1 职称评聘工作在我所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20世纪80年代, 我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始实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近年来, 随着我所科技产业化大力推进, 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加大, 职称评审工作任务加重, 评审的规模和频度增加, 职称评审办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2007年修订了《七一二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 2011年进行了量化评审改革, 重新制定了《七一二研究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办法 (试行) 》, 并且出台了纲领性的《七一二所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 (试行) 》, 两份文件相得益彰, 指导着我所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工作。与以往评审办法相比, 新办法具有以下特点:

(1) 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 即适用于所工程系列中职、副高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程系列正高职的推荐评审, 实验系列评审基本条件单列, 评审办法同工程系列, 我所接受委托评审, 为我所控股公司自行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提供了晋升渠道。新办法规定工程系列副高职评审由两年一次修改为每年一次, 评委会任期由四年变为三年。

(2) 规定了参评的必备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学历、任职资历、论文、外语水平、考核等五项基本要素。

(3) 提高了门槛, 严格了参评条件。以往的职称评审, 外语未考, 可以先参加评审过后再补考, 论文未发表可以先参评, 过后补齐论文。新办法规定, 论文和外语为必备条件。

(4) 分类细化了评分标准, 量化了评审因素评分办法, 使职称评审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公平。新办法包含的评审因素与原办法基本相同, 但各因素所占权重做了调整, 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导向。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由20%调整为15%, 工作业绩由25%提高为30%, 工作能力由20%提高为30%, 论著与技术总结权重为15%, 保持不变, 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权重为15%, 保持不变, 外语为参加评审的必备条件, 不占比重。其中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改变了以往难以衡量的定性描述, 采用可度量的指标, 可操作性强。具体评分标准为:

(1) 新办法量化了工作能力要素的评价:根据工作类型细分为军品科研类、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营销类、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等, 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工作中承担任务的角色和作用情况划档计分, 政策考虑了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建设类和营销类等岗位人员。

(2) 新办法、细化并量化了工作业绩要素的评价。新办法对原科研成果的界定进行了量化, 以科研成果的级别为标准进行分档, 其他各类成果用类比法进行分档。新办法以科技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 兼顾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其他工程专业技术岗位贡献。根据参评人任现职以来 (不含任现职当年) 取得的能体现个人最大贡献的工作业绩等划档、评分。考核项目分为:科研技术成果、生产经营成果、技术支持成果、QC成果、管理成果等五项。

(3) 新办法量化了论文论著要素的评价。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论文、著作、国防科技报告、已颁布实施的技术标准以及已出版的译著等情况划档、评分。明确了论文论著类别、数量及对应的分值标准, 其中详细规定了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研究范围、作者有效排名, 期刊类别等。新办法明确界定了几大级别期刊:权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

(4) 新办法量化了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要素的评价, 提出该项要素主要从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界定了第一学历和后学历, 明确了学历类型及对应的分值。首次提出学历应与申报的工程系列具有专业相关性, 否则降一层次确认学历。 (2) 将继续教育纳入评分标准:根据近三年 (不含评审当年) 的年均学时完成情况计分。 (3) 将专业技术技能量化:综合考虑任职年限和工作经验、技能等情况, 确定分值。任职年限从现职被聘任的次年起算。

(5) 新办法量化了对现实表现要素的评价。根据任职期内的奖惩情况和最近3年 (不含评审当年) 的职工年度考核情况计分。

(6) 改革了划档和评分方式, 使评审结果更科学、客观、公正。新办法在遵循原评审流程的基础上, 进行了部分改进。原办法评委根据介绍直接划档、打分, 再进行投票, 评委往往容易根据印象和个人好恶划档打分, 主观性和随意性大。新办法为避免这一问题, 划档评分标准非常详细, 并成立专门的评审因素小组, 各负其责, 严格对照评审办法, 将参评人员的各项评审要素归入对应档级, 提出合理的档级建议, 提交评审大会, 评委会最终确认档级, 避免了随意性, 评委只能在最终确定的档级范围内打分, 大大减少了人情等主观因素。投票环节, 新办法进行了分类, 分为A、B、C三档, 即排名在当年投放指标前30%, 划入A档, 直接投票通过;中职30%-105%以内的, 划入B档, 副高职30%-115%以内的, 划入B档, B档人员进入投票角逐;中职105%以后的, 副高职115%以后的, 进入C档, 不再进入投票环节直接淘汰, 简化了流程, 更好地体现了优胜劣汰。

(7) 严格了破格条件。新办法细化了破格申报条件, 标准更高。原办法规定,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级) 二等奖及以上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人, 及在上述获奖项目中担任主要任务, 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做出突出贡献者;省、部级三等奖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前五名获奖者;获得国家 (含国防) 发明专利的前两名完成人, 或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首位完成人;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和管理做出重大贡献者。新办法规定,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级) 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前五名及以上、三等奖前二名的获奖人;国家 (含国防) 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公司) 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管理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 受到所特别嘉奖的。新办法更严格、量化, 精确性高, 操作性强。

(8) 注重各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 增强了评价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可信度。职称评审涉及到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大家都比较关注,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矛盾和不满, 为切实做到评审的客观、公正, 成立由干部人事处、所办、科技处、民品经营产业管理处、质量管理处、条保办、财务处、科技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因素小组, 协助资格审查, 提出划档建议及理由。各相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及时审核、提供参评人员相关信息, 并对人员信息的准确无误负责。

2 新办法实施意义及作用

2011年评审工作采用新办法, 参评人员和评委耳目一新, 新办法虽然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 具有开创意义, 明确了业绩和贡献导向, 为全所专业技术人员指明了方向。新办法顺应了我所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大势, 激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各类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新办法打破了以往以科研成果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体系, 建立了量化为主、多类别的评价模式, 有效地将军品、民品评价融合为一体, 维护了从事科研生产、民品经营和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 帮助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为我所产业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推动我所从研究所向高科技企业集团迈进。新办法是我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是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员工价值链评价的具体实现。

3 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所, 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按照新办法顺利运行, 但放在整个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来看, 职称评审工作虽经过不断改革,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部分单位为提高评审通过率, 频繁调整本单位设计师人员名单, 报奖时根据评职称需要报项目组成员名单, 而不是实事求是报实际做项目的人员。一些技术人员自己做的项目却不能做设计师, 不能得奖, 却挂着别人做的项目的设计师, 得着其他项目的奖, 失去了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侵占了别人的利益。领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 但有投机取巧之嫌, 挫伤了部分真正为项目做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 非工程系列及政工系列职称评聘难以量化。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从2011年开始量化, 随后每年都进行修订, 不断完善。非工程系列 (在我所主要包括卫生、出版、档案、图书、资料、翻译、经济、统计、会计、审计等) 在我所不是主流, 人员少, 专业分散, 难以量化, 缺乏科学的评价办法, 以往参照工程系列评审办法, 导致无法套档, 不能客观评价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

(3) 评审条件过于刚性, 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不太吻合,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一刀切”, 几乎都包括学历、任职资历、论文著作、业绩成果和职业道德与工作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考试等项目, 而针对具体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 导致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发表论文或科研成果上, 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 尽管可能业绩平平, 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 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4) 岗位设置不科学, 各单位标准宽严不一, 导致水平层次不齐, 存在不公平现象。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控制最高职务档次的办法,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 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 因事设岗”。在我所,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 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受到指标限制, 参评多次也未能通过评审, 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工厂或其他院所, 因为指标富余, 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却较早评聘了职称, 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 由于部门重要性不同, 通过率和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 容易产生矛盾。

(5) 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一是评价方法不尽科学。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评价难以准确完整地考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 统一要求外语考试合格, 才能参加评审, 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大多通过学历来评判, 专业水平则通过工作年限来考量, 非工程系列的考试仅在会计、经济、统计、翻译、卫生等系列开展, 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 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 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 这些限制条件, 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天花板”。

(6) 职称评价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 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要求, 不能充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调动其积极性。现代企业发展, 强调的是业绩和贡献, 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 而职称评聘体现的是任职资历, 论资排辈。当前, 在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职称往往与待遇和福利挂钩, 评上职称则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和福利, 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享受对应的待遇。在新形势下, 职称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人才合理流动才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多种手段激励人才, 才能激发活力和创造性。我所现在虽然实行岗位工资, 但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仍与职称紧密挂钩, 造成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同时评不上职称的人丧失了工作积极性, 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从外企或私企调入我所的职工, 由于原单位没有职称评聘, 到我所就没有职称, 一切从头开始, 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引进社会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适时修订评审制度, 不断完善评审办法。针对评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细化标准, 堵塞制度漏洞, 同时加强协调、沟通, 完善成果管理制度, 联合相关部门做好成果申报名单的核查工作, 尽可能维护实际贡献者的合法权益, 让实干者得到尊重。

(2) 非工程系列职称评审问题。非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不是我所的主流, 但在不同岗位上为我所的科研生产和科技产业化服务, 发挥着辅助作用。我们要根据各专业和岗位特点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运用, 最大限度调动在岗人员积极性, 促进我所各项事业的发展。

(3) 改进职称评审方法, 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实践证明, 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 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 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 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 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 并将其客观量化, 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4) 严格实行评聘分开, 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按需定岗, 按岗招聘, 动态梳理, 优胜劣汰”。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 科学设岗, 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 竞争上岗, 择优聘任, 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优化人才资源,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增强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5)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 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分类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 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区别对待其它要素, 不搞“一刀切”。

(6) 探索并改进评价制度, 淡化职称评聘的福利功能。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职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推进职称分类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健全职称评审和考试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推进职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以分类管理为基础, 以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评价机制为核心, 形成科学、分类、动态、全面的职称体系, 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可以借鉴欧美等外资企业和知名私企的评价机制, 淡化职称的福利待遇作用, 设置多条职业发展通道, 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如设置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职业经理人、优秀设计师和金牌营销师等发展通道, 分类分级管理, 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2]李建钟.论职称制度改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11) :72-76.

[3]董志超.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卫生人才, 2011, (5) :66-67.

[4]李越等.新时期我国职称制度人才评价与管理机制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5]余仲华.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六大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 2012, (9) .

[6]职称制度改革将分类推进[N].团结报, 2013-04-03.

[7]张玉珍.浅议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2) .

让职称回归职业能力 篇8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日益繁琐,弊端渐显。与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初期相比,今天教师参加职评需要提供的材料名目多了数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承担了行政的杠杆职能,客观上增加了教师负担,且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近年来,社会上, 特别是教育界,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无非回到原路,并非良策。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可行制度,对强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治理职业倦怠、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若废止这项制度,也许会出现短暂的非理性的“群体狂欢”,但中小学校有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局面,必定要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予以弥补,最终亦无助于减轻教师负担。废除一项制度一定要深入研究实施的初衷。今天看来,职称制度仍然能够有效地呼应30年前的改革初衷。因此, 不能轻率言废。

但是,不能废并非不能改。 在笔者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涉四项改革大多已具备良好的改革基础,确实到了成熟的时机。 但要确保成效,既发挥其应有作用,又能缓解一线教师的压力, 实现“多赢”,必须让职称回归其专业本位。职称乃专业技术职务, 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是评劳模。显然,现有职称评定标准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用来衡量专业水平和能力的, 如“支教”“轮岗”等;有些是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重复考核, 如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等应当在取得教师资格时考核的技能以及年复一年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等;有些大而无当,譬如不问对象地要求培养青年教师等;还有就是不符合中小学实际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譬如不问质量只要公开发表的论文、不顾实际效果只要有证书的课题研究等等。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用行政职能干涉学术职能,行政推不动的事就绑到职称评定一块儿, 职评成了一只无所不装的筐、无所不能的法宝。泛滥下去,职评就成了行政部门和学校懒政的帮凶,成了教师脖颈上的枷锁。

职称,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9

多年前, 我还是“中学二级教师”时, 因为隔三差五能在报刊发点“豆腐块”, 在一次全市课本剧比赛前, 我被教育局领导钦定担任评委。一千多名各界人士坐满了赛场, 主持人致欢迎词后介绍评委。其他评委都是“中学高级教师”, 介绍他们的时候, 赛场掌声雷动。到我这儿连“一级”都不是, 我明显地听到了嘘声。尽管我自认为是个称职的评委, 但还是觉得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场合。

现在, 我的资历终于够评“中学高级教师”了, 希望却很渺茫。由于名额太少, 很多资历比我还老的同事都还没评上。按理说, 我的业绩条件并不差:带班得过市级奖励, 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赛课曾在全省获奖, 文章发表一百多篇, 年度考核三年优秀, 出版教育专著一部……问题是:如果非要论资排辈, 能让我“插队”么?

不管怎么说, 先得把“硬件”准备好, 我现在只缺计算机成绩了。现在是个信息社会, 将计算机列入评职称的“硬件”实行“一票否决”, 其实用性起码比考英语强。有个同事是教体育的, 课上得挺好, 深受学生欢迎, 却从来没学过计算机。为了评职称, 不得不硬着头皮从头学起, 连考三次都没合格。我上学早, 而且学的是文科, 同样没有系统学过计算机, 现在也只能勉为其难了。那天我去人事部门报名, 被告知考一门要交60元考试费, 必须考四门共计240元;不管参加不参加培训, 都要交培训费320元;教材每本30元, 四本共计120元;练习光盘一张60元, 四张又是240元。也就是说, 餐饮、住宿、路费除外, 参加一次计算机考试至少要花费920元, 不合格还得另交考试费重考, 一直到合格为止。即使四门都合格了, 有效期也只有三年。

之所以罗列这些数字, 是想算算“职称”的成本。当这些经济链条产业化的时候, 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是最广大的奉献者。

当然, 要想评职称, 这是远远不够的。就拿发表论文来说, 不管班带得多好、教学成绩多优秀, 没有发表论文也白搭。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金钱的付出只是一个方面。当老师的, 职称评不上去, 不光别人看不起, 自己也觉得窝囊。在很多人眼中, 职称不仅仅标志着老师的身份, 还意味着教学水平、带班能力、工资待遇等等。但事实上, 很多业绩突出的老师并不一定能顺利评上职称, 很多评上职称的老师已经没有进取心开始吃老本了。为了争那几个有限的名额, 个别老师甚至勾心斗角、暗箭伤人, 丧失了起码的师道尊严。这对于职称评定的初衷而言, 无疑是一种嘲弄。

医生职称晋升制度亟待改革 篇10

由于国内外医疗人才培训体系不同, 在我国, 医生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异, 而且国内医院是分级别的。在这样一个医疗大环境下, 科研、论文“一刀切”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与医务人员成长相违背, 亟需改革。

首先, 一个高水平医生是以综合能力水平来判断, 即临床、科研全面发展, 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是基于我国临床医生尤其是三级综合医院医生的日常工作量, 很难达到科研与临床并重。所以, 对于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 应该大大增加临床能力量化指标和考核权重, 把临床医生的科研论文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考核, 以达到提高临床医生水平的目的。

其次, 建立实用易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可采取单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相结合的方法, 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 针对不同岗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个性化考核, 而不是局限于职称政策的要求。

职称越高看病越好? 篇11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少见病的典型病例,副主任医师的临床水平和经验已经足够应对。90%~95%的病例副主任医师通常都能解决。

一些副主任医师甚至在这一职称上一待就是七八年。一方面,由于医院晋升制度上有名额限制,讲究论资排辈。比如某一科只能有一个主任医师,一些副主任医师工作时间再长,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

另一方面,归根于中国饱受诟病的医生职称晋升体系。有业内人士指出,现有的医生职称体系更多是在考验医生论文写作发表能力、年岁资历,甚至是在地方上或相关系统内足够的人际关系。相反,对临床水平的考量几乎没有。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致力于临床的医生晋升无望,没发表论文的天赋,临床水准再高,也无法评上主任医师。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副主任医师就是不擅长搞研究,写论文,即使再会看病,他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经验的。可惜的是百姓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看病就喜欢找职称高的。

副主任医师“适用”的第二个理由是,他们大多数是30~50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因为当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脑力活儿,更是一个体力活儿。

日本一家医疗信息网站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生在值班时连续工作32小时后,有34.9%的医生表示,有过因值班而出现睡眠不足及疲劳进而导致工作失误的经历。

人们希望可以获得最好的医疗资源,这可以理解的。但是确实没有必要什么病都要找主任医师或大专家。初次就诊的患者,可以先挂普通号。主治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现在很多病对检查的依赖性很强。如果是一上来就找主任医师,也同样是先开检查单,大专家开的检查单和普通医师开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如果患者的疾病已经确诊了,治疗方案也确定了,病情没有大的反复,只需要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也不必挂专家号。

一般来说,很多患者的问题在主治医师这个阶段就已经解决了。

一些患者确实属于疑难杂症,在多次就诊后仍然不能确诊,这种情况需要找专家。大专家因为有多年的临床积累,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上有更深刻的临床感觉。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断别人断不了的症,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大专家要做的事。找大专家开个化验单,开个感冒药,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事实上,很多医务人员或其家人看病时,往往都不是非得找某一科室的专家、主任。只有遇到重大的治疗策略上,才会请专家来会诊,帮忙制定一个治疗方案。

一位来自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透露,该院医生看病从来不找某科室的主任医师,一般都找该科室一位水平很高的副主任医师。“因为那位主任医师就论文发得多,大家都心知肚明。”

而人们挤破头要顶级专家的现象,已经让大专家们感到有些“屈才”。一些大专家也遗憾地称,在出专家门诊时,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看得少。

盲目迷信大专家,不仅是浪费专家资源,也是浪费自己的资源。因为专家号很难挂,可能几天都挂不上专家号,有些患者一味等专家号则可能耽误病情。

大专家的确很忙,而且越是知名度高的就越忙,不仅仅是忙着看病、做手术这些临床工作,还有科室、医院行政管理上的工作以及所在领域的科研工作。一些兼职某些医学学会、协会的大专家还要承担很多行业管理工作。某些大专家长期不在临床,有时对一些新知识的接收反而不如年资较低的医生们。

浅谈职称评审制度 篇12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制度, 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职称评审是指已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 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 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一、职称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一) 职称制度的历史

我国职称制度的变化与发展与各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主要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1978—1983年的职称评定制、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过程。

(二) 现行的职称制度

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其基本内容是: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同时吸纳了技术职务任命制和职称评定制的做法, 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和聘任相结合。与职称评定制不同的是, 专业技术职务被明确为与岗位职责紧密联系的职务名称, 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评聘结合, 有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

我国现行职称体系分为三个等级五个档次, 以专业属性划可分为二十九个系列, 如工程技术、经济、会计等, 涵括了工、农、医科等12个大类学科700多个专业。

(三) 职称制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行, 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正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评价模式。

针对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多且评价模式单一的问题, 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实行专业系列分流、分类管理的设想, 同时开始改革单一评审制的做法, 探讨根据不同系列、不同职称档次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即以考代评、考评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等。

二、现行职称评定制度

现行多数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采用的仍然是由评审委员会考核评议并投票表决通过后, 由相应的人事 (职改) 部门批准确认。

(一) 职称评定基本条件

国务院[1986]27号文件《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规定了专业技术任职的四项基本条件。

(二) 职称评定具体条件

现行的职称评审的具体条件主要有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等条件。其中外语和计算机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取相应等级的证书, 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谈及的职称考试, 而也尤以此两项条件所引发的争论最大。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分别根据人事部发布的《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 (人发[1998]54号) 、《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 (人发[2001]124号) 这两个文件的规定而开始实施的。

三、职称考试的利与弊

外语、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 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国家在职称评审中加入外语条件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学习,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则是为落实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通过职称考试的设立, 使职称评审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开放, 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掌握熟练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对促进工作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已实施多年的职称考试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与缺陷。

外语、计算机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 但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是不是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外语翻译家、电脑高手呢?”

首先,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 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主要是对国外先进技术、资料的学习, 交流之便提供学习的入门钥匙。目前对职称外语的要求分为A、B、C三级, 具体分布对应高、中、初级, 不同的省份对证书还有年份的要求。对于分等级按层次考核是必须的, 但是对于考核年限的要求, 就有些令人不解和困惑了。一门语言的创立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悠久的过程, 其发展变化之处相对与其他领域的发展来说是及其微小的, 无非是一些新的单词、词汇被衍生出来, 但其基本的词汇、语法、构成方式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人通过了相应某个级别的考试, 就应该可以说明其具备了相应层次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随着时间的变化, 是会慢慢减退, 但主要应该还是对于词汇等记忆性东西的遗忘, 其对这门语言的基本掌握能力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词汇等可以借助词典、电子工具等多种方式辅助解决, 想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记单词的话, 是否有些过于勉强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 现在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取消对职称外语考试年限的限制,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改进措施。

其次,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被引入职称评审工作中作用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 提高自身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但考试科目 (模块) 的设置确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些作用。2001年开始实行的考试中共设立了13个考试科目, 包括Win98、Word 97、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等。目前执行的考试科目, 包括了操作系统、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6大类别, 共25个考试科目。

上述这些考试科目中操作系统是必考科目, 其他日常办公软件考试科目是被多数培训机构推荐的考试科目。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无论是2001年刚开始推行的, 还是目前正在执行的, 都存在一个统一的问题就是比当时使用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落后。计算机技术本来是一门发展十分快速的学科, 软件的更新工具更是飞速, 而考试科目设置的落后性, 只会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考试而学习, 对于提高个人计算机应用能力, 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来说无疑起不到什么显著作用。希望能够在今后的考试科目设置中能更加紧密的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动向, 使大家能够通过考试学习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技术和能力。

此外, 从职称计算机考试我们还能更加有理由质疑职称外语考试设立时效性的做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未设立有效期限, 且每个考试科目都独立考试、可多次重复考试, 即应试人员在某一考试中如果未能通过某一考试科目, 可以多次重复报考该科目, 多次参加考试, 直到其通过该科目。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能力考试都如此考虑, 就令人不得不更加质疑外语考试有效期设立的合理性了。

四、结语

本文的初衷是简要介绍职称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同时结合自身参与职称评审活动的一些经验, 提出自己对职称评审的一些看法与读者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文俊.中国职称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2, (04) .

[2]吴海升.职称评审机制探析[J].学术界, 2003, (04) .

上一篇:管理民主的法制路径下一篇:五年制高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