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需求

2024-10-09

照顾需求(精选5篇)

照顾需求 篇1

品牌客户的需求随企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与协作者关系的变化, 不断发展和演变。从过去单纯的销售数据需求到整体收益导向, 从顾客满意 (CS) 到顾客满足 (CR) 的实现指标, 客户对于活动目标的设定也演变的丰富而多样, 但归根结底, 品牌需求通常有三类:

第一类, 单一需求转向复合需求。如某汽车品牌活动不仅要求完成基本的销售数据、集客量、到店量等数据上的指标, 同时要求从风格上贴合品牌的形象变化, 甚至还需要利用慈善公益元素实现品牌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表达需求, 构成相对复杂;而好处是命题清晰, 而且不会有针对性的高难度目标。因此, 采用需求细分的方法和多手段、模块化的应对方式, 结合统一的策略, 通常可以充分满足品牌客户的复合需求。

第二类, 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的综合。此类需求往往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通常, 在一个品牌客户提出的宏大目标之下, 会伴随着若干个并不直接的具体需求。这类需求考察的是服务商对品牌和市场的综合认知, 以及经验积累的程度。海天的应对方式是, 充分利用我们知识管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中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由策略发展部门牵头, 业务部门群策群力, 总结出最佳结论, 直至最终确认客户的真实意图, 并制作出完善的方案。

第三类, 非常规需求。这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类, 通常来自于品牌客户的非常规决策或者突发性意愿, 比如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升的同时, 要求为企业拓展产业面的人脉或渠道资源, 并以此为主要衡量标准, 看似不合乎理论, 却又符合中国基本情况。因此, 对服务商的应变力和影响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即要求服务商在完善自身专业的同时, 要积极构建自身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并设置相关渠道模块, 可以从关键结点上入手, 在适当时机下, 四两拨千斤地解决棘手问题。

以上说的是被动服务的分类, 内容相对微观和细致, 是最典型的供需矛盾的结果, 也是禁锢公关公司业务体系的枷锁;对于公关从业人员而言, 长此以往, 容易使自身疲于应付差事, 从而进入原地踏步的怪圈。那么有没有摆脱被动应对, 仓促应付的办法呢?我们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三类。

第一, 主动预测品牌需求。追溯品牌发展历程, 主动分析企业发展阶段, 并结合财经、市调、人脉等多渠道资讯, 分析今后一段时间企业的可能性需求, 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供随时调用。

第二, 主动培养品牌需求。侧重于分析市场需要和目标客户人群,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拓展新服务手段, 如善于发现数字层面的新营销趋势和执行层面的新技术手段, 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未来市场的超前性营销产品, 于合适时机推荐给品牌客户。

第三, 自主构建整合营销平台。集合服务体系中公关、市场、数字营销、创意策划、渠道拓展等各模块的营销想法、创意, 整合而成, 推演预测其效果, 并反复打磨成精品营销平台, 走出去的同时把客户请进来, 共同分析加工, 使之成为市场、品牌、自身均可取所需的业务新品类。

以三类被动应对措施, 结合三类主动手段, 将可以实现我们全面照顾品牌需求的目标, 并最终将Command付诸施行。

照顾需求 篇2

“我每月有退休工资,她没有经济来源,我选择现在和她扯证,就是担心万一我走后,她的生活没有保障。”

“她没读过书,经常发脾气!虽然她有这般不好,那般不好,但总归照顾了我这么多年,做人也要为别人考虑才行,所以我结婚。”

2013年4月18日,103岁的虞华可与80岁老太刘兴芬结为夫妻,虞大爷正式成为上门女婿。他们这么大年龄了,靠什么走到一起?

百岁老人外貌80岁

近日,我们来到九龙坡区铜罐驿拜访老人家,由于他住的地方比较难找,虞大爷让我们在一个方便的地方等他,他自己过来接。几分钟后,一名身穿蓝布衣服的老人出现在我们视线中:1.5米左右的个头,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身形瘦削,面带笑容健步走来。

“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久了。”如果不是虞大爷先开口,我们真没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80岁左右的老人,竟有103岁了。由于正值中午,虞大爷热情招呼我们先去吃点豆花饭。

带领着我们来到一家炒菜馆,虞大爷安排大家坐下,自己找到饭店老板点菜。一边吃一边聊,虞大爷嘴里就剩了一颗牙,我们担心饭太硬时,虞大爷已端起碗大口大口吃起来了。不一会的功夫,满满的一碗饭就下肚了,像年轻人一样的胃口。正当我们准备悄悄结账时,被细心的虞大爷发现,好客的他争着买单。在与虞大爷争抢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虞大爷的手臂力量不小,怕争抢过程伤到老人家,就动之以情,晓之于理,虞大爷才同意我们买单。

孙子也有60岁了

在虞大爷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他们的家:一处位于江边的老楼房,2楼的两间10多平方米单间。“现在我们都分开住了,一人住一个房间。”虞大爷拿出钥匙打开靠右边的一个门:一张圆桌、一个柜子、一张床、一张书桌。招呼我们坐下后,虞大爷又忙活着泡来几杯菊花茶。

虞大爷说,他的大儿子都80多岁了,最大的孙子也有60岁。自己从小好文习武,103岁的年龄有着50岁的心脏。能活到这个高龄,虞大爷说主要还是性格开朗。

103岁成了上门女婿

谈起与刘婆婆的缘分,虞大爷说,他们原本是远房亲戚,结合也是一种缘分。虞大爷的第一任妻子1956年去世,第二任妻子又在1995年离世了。“那时我一个人生活,没人照顾,后来刘兴芬就来照顾我。”

与刘婆婆的结合开始得好像很自然,没有太多的激情浪漫,却有一份难得的平淡。“她也是个苦命人,我们就这么相互扶持着开始生活。”虞大爷说,刘婆婆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她独自将孩子抚养大。直到虞大爷的老伴去世,在家人的建议下,虞大爷从巴南区来到九龙坡区与刘婆婆生活在一起。

“我们是经过家人同意的,我这下还算是个上门女婿哦!”虞大爷笑着说,自己原本是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人,上个月才正式和刘婆婆到九龙坡区婚姻登记处办了结婚证。

“爱就是她照顾我,我照顾她”

当我们问虞大爷爱不爱刘婆婆时,虞大爷害羞地笑了起来:“她照顾我,我照顾她。”这就是虞大爷对爱的定义,转眼间,他已和刘婆婆生活了18年。

“为什么现在才扯结婚证?”虞大爷悄悄地凑到我们耳边说道:“她脾气不是很好,经常要发脾气。”

“哪个说我脾气不好的,我听到了哈。”正好被刚从外面回来的刘婆婆听见了。见刘婆婆回来了,虞大爷笑嘻嘻地冲着刘婆婆点了点头。

这时,虞大爷的声音又压低了许多:“她没读过书,经常发脾气!”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一起18年了,自己现在才和刘婆婆扯结婚证的原因。

“她说啥子我不往心里去,听听就算了。”虞大爷说,刘婆婆很 嗦,一句话可以重复念很多遍,还很固执。比如说,当初办结婚证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还专门给他和刘婆婆拍合照,原本他的习惯是会在照片背面写上日期和简单的介绍,但刘婆婆死活不让写。“不写就不写嘛,也没得啥子的。”

说着,虞大爷从柜子里拿出一本相册,还有和刘婆婆的结婚证。“这就是我们扯证的时候拍的照片……”

“又在说你那些事,烦不烦嘛!”刘婆婆手里抱着一个果篮过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吃。“他这个人才是 嗦,一有人来就讲他那些事。”刘婆婆反驳。

“你今天脑壳还痛不痛?来我给你按几下嘛。”虞大爷招呼刘婆婆坐下,伸出双手在她额头按了几下,手法十分娴熟。“哎呀,你们先聊嘛。”按了几下,稍微好一些了,刘婆婆又到隔壁房间去了。

“她身体不好,我就是怕我走了,担心她的生活。”虞大爷指着满屋的药草叹了口气说,刘婆婆患有风湿,一变天就全身关节痛。虞大爷又压低声音继续说,自己每月有一些退休工资,刘婆婆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自己选择现在和她扯证,就是担心万一自己走后,刘婆婆生活没有保障。“虽然她有这般不好,那般不好,但总归照顾了我这么多年,做人也要为别人考虑才行。”

刘婆婆开垦爱心菜园

让老伴吃起放心

邻居刘天秀住在虞大爷楼上,一年前搬到这里的。她最初见到虞大爷,一直以为虞大爷只有80岁左右,每天都看见虞大爷在楼下空地上锻炼身体。“老人家眼不花,耳不聋,头脑相当灵活。”刘天秀说,每天早上都看到虞大爷坐在窗边看报纸。对于虞大爷和小他20岁的刘婆婆结婚,刘天秀说,两方的家人都很支持,经常看到他們的子女来看望二老,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们看到,虞大爷家楼下有一些空地,空地上还种着许多蔬菜。刘天秀说,这是刘婆婆为虞大爷建的爱心菜园。

照顾需求 篇3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托,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长春市绿园区某街道为调查区域, 实地调查独居老人社区照顾需求状况, 并且通过对辖区内社区养老服务员、社区书记进行访谈, 明确独居老人的社区照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依据需求调查结果对完善社区照顾模式提出建议。

一、独居老人照顾需求情况

本文对辖区内8个社区的独居老年人照顾需求与社区照顾模式进行了调查与探究。辖区内总人口49867人, 其中60岁以上7880人。独居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数据变化频繁) 227人。

针对独居老年人调查对象受年龄、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独立填写问卷,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选取a社区13位、b社区7位、c社区12位、d社区10位、e社区18位、f社区12位、g社区16位, h社区14位共100位60岁及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访谈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有效问卷96份, 有效率96%。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笔者得到独居年龄分布表。

开始独居的男性独居老人最小年龄为49岁, 女性老人最小年龄为41岁, 独居的男性老人最大年龄为82岁。可见, 独居老人数量众多, 年龄分布分散, 这是导致照顾需求多样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对辖区内独居老人照顾需求进行统计得出独居老人对社区照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医疗需求

独居老年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在调查的100位独居老人中患有老年疾病人数高达96人, 占总人数96%。老年性关节病和一些慢性病, 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 严重影响独居老人生活。这些慢性疾病虽然不需住院治疗, 但却又需要坚持长期服药、恢复治疗, 老人受活动能力等原因限制无法坚持按时到医院复诊。统计结果显示, 89位老人表示需要社区提供及时、经济的医疗服务。如注射输液、测血压、敷药、换药等技术性服务与细心周到的社区护理。这对老年患者来说将是很大的便利, 对老年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二) 精神心理需求

笔者在辖区内对100位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 99%的被调查的独居老人表示其基本生活有保障、衣食住行基本无忧。认为亲情慰藉、心理障碍排解的重要性高于物质照顾重要性。

在亲情、友情等情感慰藉方面, 笔者统计了独居老人因自己子女 (孙子女) 前来探望而获得的亲情慰藉, 其探望频率为, 每周最少一次有49位 (51.04%) , 每月最少一次有12位 (12.50%) , 无子女前来探望的独居老人有14位 (14.58%) 。其中被访独居老人均认为子女 (孙子女) 探望是子女 (孙子女) 孝顺的体现, 这对独居老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在独居老人人际交往方面, 访问的老人中经常打交道的对象依次为:同龄老人、比较熟悉的邻居、年轻时相识至今的老朋友。而当问及独居老人有烦心的事困扰时, 倾诉的对象依次为:家里人47人、邻里38人、不向任何人倾诉10人、社区养老服务员或社区书记0人、专业心理医生0人。通过无人向社区工作人员诉说烦心事的状况可见在独居老人精神心理照顾需求方面社区所做的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三) 生活照顾需求

社区独居老人生活照顾需求。主要是独居老人日常的家务劳动服务, 如日常清扫或定期擦窗户、晒被子等独居老人无法完成的家务劳动。在调查的100位老人中有69位老人表示对以上家务劳动无法完成。有66位老人希望社区开设服务专线电话, 实行上门服务, 但是随着老人需求的多元化, 分居独居老人的增多, 单一的以上门服务为主的社区照顾模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养老的需求。

二、社区照顾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面对辖区内独居老人三方面的照顾需求, 社区提供的照顾现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 在医疗需求方面, 笔者调查辖区内的8个社区, 16位养老服务专员中, 平均学历为中专。仅有1位有过从事护士工作经历。其他养老专员表示不熟悉药理知识, 对于量血压敷药换药方面也未接受过相关培训。14位养老服务员表示面对医疗需求他们能做的仅是帮助老人联系医院预约医生, 或依据处方帮助老人买药品等简单工作。而且辖区内社区诊所分布并不广泛, 在笔者调查的8个社区中, 仅有3个社区的医疗卫生站具有从医5年以上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与相关设施。其他诊所服务设施并不完善, 从医人员不足。这给社区内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医疗需求满足带来困难。

其次, 在精神心理需求方面, 虽然辖区内有很多社区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地、棋牌活动室、健康咨询讲座, 街道办事处也曾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 兴趣爱好, 开设了老年人兴趣爱好活动班, 举办书法、棋牌、唱歌等比赛活动, 对排解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充实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做了很多努力。但是, 面对活动场所的提供, 调查老人中仅59位表示去过相关场所活动, 37位表示经常会去办事处和社区提供的活动场所, 利用率不高。面对心理咨询服务, 笔者调查的100位老人中无人表示愿意将自己烦心事向社区工作人员倾诉。其中包含老人不愿意麻烦他人或不信任社区服务员等因素。并且, 16位社区服务员中也有9位表示, 自己并不熟悉心理疏导等相关专业知识, 认为自己与老人的交流仅能实现老人的交流愿望, 并无能力实际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 在生活照顾需求方面, 虽然辖区内8个社区均已建立托老所对家庭照顾有困难的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的日间照料室, 满足了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心理需求。但是,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仅有34位老人表示他们接受过日间照料服务。34位老人表示他们接受日间照顾服务。而其他老人因还具有自理能力或不愿离开家里等原因表示不愿接受日间照顾服务。辖区内每个社区配备一间老年人日间照料室。然而在对社区养老服务员进行访谈时, 8个社区中有6个社区养老服务员表示社区内日间照料室利用效率不高。老人更愿意养老服务员在老人家中为其提供服务, 而为数不多的养老服务员无法为每位老人进行单独入户服务。

综上所述, 可见辖区内社区对独居老人照顾需求满足状况与独居老人实际的照顾需求存在不匹配之处。

三、完善独居老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建议

(一) 成立社区专业服务队

伴随着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养老照顾需求的增长, 社区照顾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不断提升, 建立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队伍, 是完善社区照顾的首要前提。然而目前从笔者调查的8个社区来看, 社区养老服务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此方面技能训练, 他们的工作人员人数、工作水平、效果目前无法达到满足独居老人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的要求。

(二)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加强辖区内各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培养适合社区独居老人照顾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制定应该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对在职的社区养老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可围绕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学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 通过这些专业培训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提高他们的知识专业性和使其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培训过程中可通过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 使社区养老服务员在从事社区工作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 建构精神关爱体系

面对辖区内老人心理与精神需求, 构建老年人社区精神关爱体系。针对独居老人精神需求方面遭遇的问题, 社区应该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专业社工师和心理辅导师的引进来加强社区服务队伍人员的专业性, 提高服务素质与水平。社工师在这方面,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为独居老人组织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 增进人际沟通。心理辅导师则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为独居老人随时消除负面情绪。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精神娱乐活动, 为独居老人的社会参与拓宽渠道。独居老人长期独居的生活使老人具有较强的封闭心理, 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自卑的心理。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多做动员、广开渠道, 比如可以通过提供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的机会, 使其帮助别人提升自我感觉, 对于高龄或者身体条件不好的独居老人, 可以通过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有用感。

四、结语

伴随着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养老照顾方面, 社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独居老人生活现状的多样性使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变得多元化, 不仅需要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 日常生活的照料、家务打扫等实际的照顾, 还对思想感情交流、心理交流的精神慰藉等方面提出了大量需求。面对此辖区内独居老人的社区照顾需求, 社区照顾模式应该按照老年人需求特点配备社区照顾模式, 使其更有针对性、系统性, 切实满足独居老人照顾需求, 完善社区照顾模式。

注释

11 http://news.qq.com/a/20140219/025856.htm.

照顾需求 篇4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 人口罹患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慢性病是一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严重耗费社会资源, 危害劳动力人口健康的疾病[1]。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疾病负担重, 除了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 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带病生存, 且病人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等, 对病人及照顾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影响。慢性病病人家庭照顾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既要照顾病人生活起居, 陪伴病人诊治, 还要承担一系列护理任务, 承受长期照护的压力。在照顾过程中出现较多与照顾和健康相关的问题时, 照顾者就会产生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需求, 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 影响照顾工作, 进而降低对病人的照护品质。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延续护理人才配备不足, 病人及照顾者护理知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 大量家庭护理工作需由家属照顾者完成, 慢性病病人照顾者在各种慢性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住院适应时, 照顾者支持性需求帮助的信息需求及有效获取疾病照护相关信息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 定义

1.1 家庭照顾者

慢性病住院病人主要家庭照顾者, 病人照顾的主要承担人 (平均每日照顾时间最长者) , 且照顾总时间超过2周;病人的直系、旁系亲属或同事朋友。

1.2 健康信息需求

是指可经过教育、经验、学习, 或由说明而有助于得到知识、信息、了解的一种需求。

1.3 健康信息获取行为

指针对具体事件或情境, 用户在获取、澄清及确认与健康相关知识或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口头或非口头的行为[2]。

2 信息需求现状

罹患慢性病需要长期照护, 家属作为非专业性的照护者背负责任与功能, 病人照顾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照顾者知识不足及应对不适应可能在照顾上引起不必要的紧张。相当多的慢性病病人都是依靠家庭照顾者, 即配偶及成年子女[3]。研究表明, 互联网是美国成人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 70%~80%的互联网用户为自己或亲人在网上寻找症状、治疗、药物和医疗费用。所查找到的这类信息能改善他们对健康问题的了解, 影响他们的治疗决策, 并起到与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分享新的信息的作用[4]。Veinot等[5]认为, 用户搜寻健康信息并非只为自己, 也可能是为朋友或家人, 慢性病病人的家庭成员则希望为其提供支持、缓解压力。

在我国, 关于照顾者信息需求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 调查了患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照顾者的需求和对生活的满意度。苏平平等[6]研究表明, 大多数家属照顾者都表达对疾病相关和照护方面的信息需求, 也有一半多的调查者提出心理社会问题的信息需求。家属需求以疾病知识需求最高, 对自身健康需求最低。王苑蓉等[7]的研究显示, 老年人照顾者在照顾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 “信息需求”排序第一。注重对照顾者心理精神类支持, 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尽量满足照顾者的实际需要, 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郝薇等[8]通过质性研究认为, 替代性照护和专业性支持是居家痴呆老人亲属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重要方面。

3 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3.1 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信息需求类别虽然因人而异, 但是产生需求的原因与其生活习惯及教育背景等人口学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差异是导致许多居民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综合利用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健康网站的可靠度, 网络健康信息查找、筛选以及评价等技能导致获取健康信息的机会差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渠道的多少及信息接收率的高低。

3.2 忽略照顾者需求

鉴于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支持意识的薄弱, 加之临床工作繁忙、人员缺乏等因素导致医护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还很不够。而医护人员往往以老年人为中心, 指导老年人该如何做或者嘱家庭照顾者该怎么去照顾老年人。很少关注到照顾者的需求和负担。

3.3 指导方式单一

医务人员在对照顾者进行指导帮助, 多以填鸭式的说教, 很少考虑照顾者是否真正明白或掌握了所谓的注意事项, 加之信息提供的形式较为单一, 多数以医院诊治流程为框架制定, 如入院宣教、围术期宣教、出院宣教等[9]。而且缺乏后期的反馈评价, 医务人员的指导效果如何, 照顾者做得如何、老年人照护效果如何很少受到关注。

3.4 信息甄别困难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健康信息获取渠道不再局限于医生、家人和传统媒介, 人们更多地利用互联网获取。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百度联合发布的《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 2015年第1季度在8个科普主题中, 医疗健康内容的网络搜索占比为57%。虽然互联网具便捷性、匿名性、交流动态性为人们进行健康信息的搜寻提供了便利, 但是所提供的信息并非都是可靠的, 由于信息量太大, 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老年人由于对网络较为陌生, 因而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健康信息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获取健康信息[10]。2012年, 我国居民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仅为18.16%。由于居民健康信息素养不高, 导致公众很难从海量的健康信息中甄别出科学、适用的信息[11]。

4 信息获得行为策略构建

4.1 信息集成展示

在当前“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下, 建立医院社区间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开发区域性信息平台, 建立多种服务功能模块, 畅通医院和社区间信息共享[12]。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网站向普通民众提供疾病健康的科普学习, 有条件医院开展医院专家网上咨询, 为老年病人及照顾者提供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增加社区群众的医学健康知识, 有利于提高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运用照护的能力, 让老年慢性病病人有机会重返社会。

4.2 主动、直观信息服务方式

微博、微信是一种主动、直观信息服务方式。其理念是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新动向, 即信息服务提供方在不需要健康信息服务需求方 (用户) 的实时请求的前提下, 主动地将感兴趣的健康信息推送给目标用户, 从而实现健康信息主动找人的这一服务模式。有效地捕捉用户需求, 实现了主动推送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13]。

4.3 医患共同参与决策

由于获取网络健康信息的途径越来越方便, 不仅仅是治疗和护理的被动接受者, 对临床决策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医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在医疗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向病人推荐权威的专题健康网站, 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 帮助病人及照顾者鉴别所查询的网络健康信息质量, 为其提供社会资源, 加强社会支持。

4.4 构建可靠、高质量健康服务平台

信息需求者常常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无法判断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因此, 建立高可信度、值得用户信赖的公共网络健康信息平台, 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正确而且可利用的健康信息。在信息时代, 查询者及时、准确地获取公共健康信息, 政府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健康教育人员等有平台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信息服务工作。

5 展望

照顾需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心理衰竭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46例, 女36例, 最小年龄25岁, 最大年龄74岁, 平均年龄43.2岁;心功能分级:22例患者为Ⅱ级, 60例患者为Ⅲ~Ⅳ级。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出院后健康方式等的需求。向患者及其照顾者发放相关问卷调查表, 并由护理人员耐心向其将其填写方式及相关要求, 并且要嘱咐患者及其照顾者应真人填写, 且不可代填。本次研究中共发放82份问卷调查表, 且82份调查表均全部收回, 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表题目类型为多项选择, 以百分率为依据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需求

本组82例患者中, 6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为医护人员针对性指导, 占82.93%, 65例患者为专家教授讲座, 占79.27%, 45例患者为健康教育手册, 占54.88%, 41例患者为推荐相关期刊书籍, 占50.0%。

2.2 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本组82例患者中, 75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为疾病知识, 占91.46%, 73例患者为治疗方式, 占89.02%, 72例患者为治疗疗效, 占87.80%, 73例患者为用药指导, 占89.02%, 55例患者为健康饮食方式, 占67.07%, 56例患者为运动指导, 占68.29%, 43例患者为复诊时间, 占52.43%, 25例患者为疾病预防相关知识, 占30.49%。

2.3 患者及其照顾者出院后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

本组82例患者中77例患者出院后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为电话咨询, 占93.90%, 63例患者为发放疾病手册, 占76.83%, 41例患者为返院咨询, 占50.0%, 35例患者为护理人员家访, 占42.68%。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患者多为老年人, 该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然而,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研究出治愈该病的有效方式, 因此, 通常将缓解患者临床正常、严惩患者生命作为该病的治疗目的。相关研究表明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为依据, 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有有效的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使其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从而有效的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改善患者预后[2]。因此, 及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照顾者健康教育需求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具有以下几种特点:①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具有多样性, 多数患者选择医护人员针对性指导及专家教授讲座, 这就说明患者多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较为信赖医护人员。②在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中, 多数患者选择该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式及效果、用药指导等, 这就说明患者往往注重治疗, 而忽略了对自我保健的重视。③在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中, 多数患者选择电话咨询和发放疾病手册, 这就说明患者较为习惯经济、实用的教育方式。

本院为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其预后, 以患者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 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干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 心理护理,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 极易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则极易诱发心力衰竭[3]。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使其明白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同时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且还要以患者的心理特点为依据,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第二, 用药指导,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因此, 用药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指导的重视;告知患者正确服药的重要性及服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从而使其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服药。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 极易导致漏服、误服等现象发生, 因此, 护理人员还要做药监督工作, 确保患者服药的正确性。第三, 饮食指导,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极易发生血容量增加、钠水潴留等现象。因此, 护理人会员必须要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应以低盐、低钠、低脂肪、限水为主, 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 避免便秘现象发生, 通过及时还要认真的对患者24 h内液体出入量进行记录, 从而防止钠水潴留现象发生。第四,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比如慢走、打太极拳等, 从而有效的增强患者身体抵抗力;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运动期间应随时陪同, 且要做好药物急救准备, 防止意外发生。

摘要: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针对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出院后健康方式需求等方面向患者及其照顾者开展问卷调查, 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护理对策, 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发现可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莺.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7 (2) :176-177.

[2]田震静.整体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9 (21) :98-190.

上一篇:书籍材质与设计下一篇:国际司法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