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武术

2024-07-18

少年儿童武术(共11篇)

少年儿童武术 篇1

肌肉记忆理论说明一旦肌肉受到专业训练,它就不会忘记这种状态。专业运动员如中断训练,20年后再重新训练,所需时间比那些从未接受过训练的人少至少40%。而8~14岁这个年龄段是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段如果想培养武术苗子,通过结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趋势,通过合理的训练维护肌肉记忆的最佳状态,遵循肌肉记忆公式:30/48,即做足30分钟强化训练,接下来48小时恢复时间,刺激肌肉细胞储存武术招式信息,并按照这个公式进行有节奏的训练,将促进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并将有助于在少年儿童中继承、发扬中国的武术传统。

一、8~14岁是中国武术运动员的最佳训练时段

肌肉记忆理论表明,很多练习乐器如吉他、钢琴的人都有感受,练习多了熟练了以后好像不要大脑指挥手指,在碰到某个和弦或者某个键的时候手指会自然摆成和弦的形状或者自然移动到钢琴键旁边,组合的时候,手指似乎是自己在动,如果要背出和弦的位置或者谱子倒是需要很多时间,说明人们的大脑并没有记住这些,而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重复使手指肌肉产生了记忆。当人体达到某一个围度或力量水平后,假如停训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当时的水平要比当初练到那个水平轻易得多,应该说大脑能记忆神经在对肌肉的控制过程中,能将肌肉的最大围度与力量作为一个模板保存起来。

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律进行编排,从攻防技艺中提炼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由内向外显现出来的包含飞、拳、击、踢、蹿、蹦、跳、跃等技术动作的运动,武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各种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各种武术套路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旋转等基本动作组成的,基本动作的训练质量直接影响套路比赛的成绩。所以,武术基础训练是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和巩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为构成套路运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和基于肌肉记忆理论的测算:7~9岁是中国儿童进行武术启蒙训练的最佳年龄;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表明,进入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为11.93岁;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名次的平均年龄为14.35岁,所需训练年限平均为6.4年,退役的平均年龄为24.26岁。[1,4]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武术运动训练的最佳时机是在8~14岁。

二、我国8~14岁少年儿童力量素质特点

力量素质是人体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肌肉紧张产生的力量称静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不产生位移,只是使肢体维持一定的位置。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称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可以便肢体或物体产生位移。人体的其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力量的发展。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肌肉蛋白质多、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大,则力量大。力量的大小还取决于神经对肌肉活动的调节作用。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几块肌肉共同参与,有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其中主动肌起主动作用,协同肌起配合协调作用,对抗肌起对抗平衡作用。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配合,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改变协调关系就能增长力量。力量锻炼可以提高运动中枢的同步作用。同步作用越高,肌肉工作时会有更多的运动单位同时收缩,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力量训练还可促使运动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使支配主动肌肉和协同肌肉的运动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同时使支配对抗肌活动的运动中枢产生抑制。动作愈协调,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从我国8~14岁少年儿童力量素质来看,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肌肉快速增长期,如前臂屈肌在8~15岁,腿部弹跳力在7~14岁。从武术训练对儿童力量素质的训练要求来看,一般应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静力性力量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发展肌肉力量的关键是超负荷,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应注意负荷与儿童承受力的关系。不要采用过大的负重练习和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力量训练要全面协调发展,而一般的力量练习都是针对发展某些肌肉而设计的。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发展全身力量与发展局部力量的有机结合。在8~14岁不宜安排专项训练,但是武术训练是最合适的综合训练。

三、基于肌肉记忆理论的8~14岁我国少年儿童武术训练设计

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记忆,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在大脑皮层。体育运动既需要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作用,还有肢体肌肉运动的参与配合。体育运动的动作掌握方式,与一般知识的掌握有所不同:除了大脑有记忆功能,肌肉本身也具有一定记忆功能。运动实践表明,武术套路动作的组合并非完全由大脑控制,因为做动作时有空白的无思索阶段,在此阶段若加入过多的大脑指挥,动作反而失常。很多动作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完成的,这个“惯性”就是“肌肉记忆”。

1. 基于肌肉记忆的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原则

8~14岁少年儿童的武术训练,应有利于少年儿童生理健康发育,他们与青年、成年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三从一大”训练存在天壤之别。对他们的训练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夯基础,注重精气神。练好基本功,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少年儿童阶段,应科学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遵循30/48肌肉记忆公式,科学把握密度与强度要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外练身法步,以求达到外壮;内练精神气力功,以求达到内壮。“精”是指意识、攻防思维活动的自觉心理状态,演练武术时,要求全神贯注,情绪饱满,能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气”是指丹田之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神”是指神韵,内在的修、德行与功力的体现。[2]

(2)求内涵,讲究身心合一。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种不同面向的同构型存在;身体与心灵的活动,便是沿着这种根源性的连结,而产生周密而相关的活动。训练中应注重“意”、“神”内在的练习与外形的统一,“内不动,外不发”,注意与呼吸、意念的配合;应注意武术本身的内涵,注重宣扬武术内在精神及民族特色,在注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同时,应不断强调武术的健身功效和身体价值,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

(3)讲规范,强调动作规格。在传授新的技术动作时,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多示范。教师不应求快、花、多,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

4)抓作息,保证体格发育需要。在武术训练结束后要及时放松恢复。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年儿童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保证休息和睡眠,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2. 基于肌肉记忆的少年儿童武术训练方法

少年儿童8~14岁虽然处于肌肉快速成长期,但是仍然有记忆功能,当很熟练的时候并不需要经过大脑,就能够持续做下去。协同记忆,是在少年儿童无数训练过程中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同时用于记忆某些武术招术。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诗词、歌曲等吟唱的内容次之;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等披露的内容最易忘记。

(1)实现神经冲动程序化。肌肉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控制,肌肉膜的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神经冲动阈值达到引起动作电位的限度,肌肉纤维就会作出最大的反应,不过其收缩速度、力量要受到注入氧供应、肌纤维类型、温度等因素的制约。在8~14岁少年儿童掌握武术入门动作的初期,基本的动作单位在受到冲动、收缩时应该是通过缓慢、持久、从5~10Hz开始的收缩中募集低阈值单位。当发挥的张力达到一定的数值时,一个特定的运动单位即开始工作,并持续到张力重新下降到阈值水平以下为止。随着收缩力量的增强,这些运动单位将其放电频率提高到相对低的最大值(25Hz),新募集的新运动单位都以较高的频率开始活动,有时能达到较高的最大值(65Hz)。这在8~14岁少年儿童掌握武术招式初期阈肌肉用力不准确有关,但也给肌肉本身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有助于对动作的掌握。不过到掌握动作后期,由于动作熟练程度提高,速度加快,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与上述形式有所不同,这时高阈值的运动能够单位最先被快速爆发的放电所激活,形成较熟练动作。快速运动时的神经—肌肉的联络形式不同,这种不同也逐渐程序化。

(2)实现肌肉收缩程序化。8~14岁少年儿童掌握武术动作过程中,肌肉不断、反复的收缩、放松,起微细结构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收缩形式中,其横桥的数目、附着粘结力是不一样的。资料表明,横桥的数目增多,肌肉收缩的力量就大;数目少,肌肉收缩的力量就小,二者成正比关系。一个武术动作的掌握是不断反复练习的结果。至于能够记住动作,就是肌肉收缩程序的动力定型,其生理基础就是横桥数目、附着粘结力、同工酶的相对稳定,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被固定下来。“拳不离手”是储存在肌肉中的肌收缩过程序化的模式在特定条件下被唤醒之故。

(3)实现本体感觉程序化。由大脑皮层启动开始,已经掌握的武术动作基本上由肌肉本身各种感受器接受诸如关节位置、肌肉长度和张力等活动情况信息,并马上按照已形成的“惯性”程序启动脊髓中间神经元或直接到a或y移动神经元,由它们产生一定的冲动,引起一系列肌肉运动以完成已掌握的动作。在有一定训练基础后,少年儿童运动员某种套路熟悉后,其本体感受器便产生一系列特定冲动,由肌肉神经、肌肉构成一套完整的小系统,代替大脑小脑的部分作用,进行程序化的“惯性”活动。

四、少年儿童武术训练立足长远力争实现“两结合”

少年儿童武术训练要有助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少年儿童武术训练的关键所在,因此在8~14岁儿童武术训练中要立足于长远的“两结合”。

1. 群众普及与选拔提高相结合

武术运动中对身体、技术、心理、智能、意志品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身体素质,包括柔韧、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是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少年儿童武术训练要围绕身体素质和人格心理健康发展,使先练好身体,再练好武术,充分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中确保少年儿童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好苗,促使他们崭露头角,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2. 科学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当今独生子女多,多数少年儿童怕吃苦,意志薄弱,他们主动或被动选择武术运动进行锻炼,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对磨练他们自身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独到作用。但是武术有它自身的风格和规律,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对身体柔韧、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和人体内脏各器官机能的要求较高,在技术上讲究姿势正确,方法清晰,姿态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节奏鲜明,脱离了这些要点,所完成的就可能是舞蹈动作了,达不到武术运动要求。所以武术训练要针对武术运动特点,既要磨练意志品质,解决想学怕苦的矛盾,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勿拔苗助长。

五、结束语

8~14岁少年儿童武术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少年儿童正处于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少年儿童实际的科学训练方法,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另外,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智慧,等.对少儿武术套路训练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探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5):102.

[2]徐欣,等.养生与武术中的精、气、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9,6(5):31.

[3]夏五四.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传统身体观[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1):105.

[4]王明余.对江苏省基层业余体校武术训练与比赛内容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9):32.

少年儿童武术 篇2

第1次课

地点:篮球场 班级:403 人数:50 教师:屈风雷

教学内容 学习武术操英雄少年抱拳礼,预备节,抻拉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的学习与练习,掌握抱拳礼,预备节和抻拉运动。

2、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均衡的发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各节动作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节奏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解示范法、纠错法、分组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组织 :×××××

1.整队,检查人数

××××× 2.师生问好

×××××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 4.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环形跑、“∞”型跑 教法:

2、徒手操

1、声音宏亮

(1)头部运动

(2)肩关节运动

2、精神饱满(3)体侧运动

(4)腹背运动

3、语言亲切

(5)膝关节运动(6)踝腕关节

要求:

1、学生集队快、静、齐

(7)弓步压腿

(8)仆步压腿

2、认真练习,动作规范

基本部分

一、抱拳礼

组织: 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抱拳礼动作要领:

教与学:

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1、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练习

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

2、学生练习

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

3、教师纠错指导学生练习

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4、学生练习

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

要求:

1、教师讲解清楚,纠错及时

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

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难点及易犯错误:

两臂不能端

第一节:起势(4×8拍)动作

组织: 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第一个八拍:

× × × × × × ×1—2拍:双掌上托

× × × × × × × 3—4拍:胸前插掌

× × × × × × × 5—6拍:双臂斜举

× × × × × × ×

7—8拍:并步按掌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方向相反。

教与学: 第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二个八拍。

1、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练习。

2、学生练习

第二节:抻拉运动(4×8拍)动作

3、教师纠错指导学生练习

第一个八拍:1拍:丁步抱掌

4、学生练习

2拍:弓步分掌

要求:

3拍:弓步架按

1、教师讲解清楚,纠错及时

4拍:并步抱拳

2、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练习

5拍:丁步抱掌

难点及易犯错误:

6拍:弓步分掌

1、手臂动作不舒展、幅度小

7拍:弓步架掌

2、不在一条直线上

8拍:并步抱拳

第二、三、四个八拍:同第一八拍。

结束部分

一、放松

组织:×××××××××

拉伸练习(1)肩部拉伸练习(2)体侧拉伸联系 ×××××××××▲

(3)腹背拉伸练习(4)膝踝关节拉伸练习

×××××××××

二、小结

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要求:

1、认真练习

浅析青少年习练武术散打的优势 篇3

一、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

1.1民族性

武术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所同步。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运用中华武术各个流派,各种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具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

1.2体育性

武术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技法,并结合步伐和各种战术的灵活运用,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一种是格斗对抗。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从1979年在我国成为正式的竞技比赛项目,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体育比赛项目。

1.3对抗性

徒手对抗是武术散打的基本运动特征,这种对抗是在充分掌握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战术之上,并在规则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在无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斗智斗勇决出高下。

2 青少年的特点

2.1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按照相关标准,青少年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一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态的急剧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激素的旺盛分泌。

2.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心灵不断的丰富、情绪异常波动的时期。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依赖性、人格障碍等方面。

3 习练武术散打对青少年的影响

3.1习练武术散打对青少年生理的影响

武术散打的训练包括拳法、腿法、摔法,以及步伐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习练过程,对上肢和下肢均起到很好的协调锻炼,肌肉和关节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与其它项目相比较更能增强肌肉和协调生长和肌肉的抵抗能力。在进行拳法、腿法结合靶法的练习中,手、脚不断地与靶直接接触,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坚固,从而提高了骨骼的抗压性、抗弯性和抗扭转性。由于武术散打的独有特性使得青少年的关节、韧带活动能力得到了增强,在对抗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形势作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使得神经系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充分突出了武术散打对抗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3.2习练武术散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习练武术散打可以充分的缓解日常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青春期心理躁动,减少了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进行武术散打练习的每个阶段、每个层次,都是对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考验,艰苦、疲劳、竞争、对抗是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训练可以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顽强、坚韧和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以及谦逊、礼让的道德修养。在进行对抗搏击时每次对抗的胜败,都可以培养分析对手、认识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建立改正不足、正确认识成败的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习练武术散打,能够发展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综合素质。同时其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武术散打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灵活等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4.2建议

4.2.1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阶段,在进行武术散打训练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由于青少年骨骼无机成分含量较少,骨骼较软,在进行击靶、击沙袋练习时安排训练的频率不易过多。

4.2.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使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并发扬。

春晚《少年中国》与武术教育责任 篇4

蛇年春晚武术节目《少年中国》是武术与青少年、国家意象的完美融合, 再次提醒人们武术与青少年教育、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节目最后同诵“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寓意深远, 振聋发聩, 叩击着全球华人的心扉。最后, “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让人酣畅淋漓。

根据媒体资料, 2013年春晚主题是“新春中国”。在春晚而立之年之后用“新春中国”作为主题, 是赋予春晚新的活力, 同时, 也意指中国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春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孩子, 因为, 孩子既是家庭的未来, 也是国家的未来。《少年中国》就是描述孩子从少年到青年、壮年的故事, 在此过程中, 孩子与武术一同成长, 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背景中, 最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孩子、武术、瀑布、树的元素组合, 有生机、有活力、有气势, 与武术之培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功能融合, 含义深刻, 意义深远。

追根溯源, 春晚《少年中国》节目名称及其武术内容与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关系密切。其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诞生于清朝末年, 旨在提振国人士气, 意指天下兴亡皆在少年之奋发有为。其“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翕张。”可谓振奋人心。然其另一著作《中国之武士道》应是春晚《少年中国》选择武术作为展示内容的关键。因为武术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强国强种发挥作用, 并曾一度是对抗外来“东亚病夫”贬称的重要武器。《中国之武士道》就是要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 中国有自己的武士道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可以认为, 梁先生之《少年中国说》和《中国之武士道》是春晚《少年中国》节目的源头。

可见, 春晚《少年中国》节目不仅是武术视觉盛宴, 而且赋予了武术历史使命, 寄托了武术教育责任。在此, 我们不仅应看到武术之强身健体, 更应看到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之精神, 看到中华文化之自强不息。这应是当下武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而亟待解决的课题。

毛泽东也曾受梁启超的影响, 梁氏主编的《新民丛报》他颇为喜欢, 并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文章中阐述与《中国之武士道》的同理思想, 指出“国力恭若, 武风不振, 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指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欲文明其精神, 先野蛮其体魄。”把身体好放在首要位置。其中, “仲尼取资于射御”, “日本则有武士道”, 以孔子“六艺”教育之射、御教育为证, 并举日本的武士道为例。

青少年武术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制的基础上, 2012年专门召开中国武术协会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 共同商议武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提升民族文化素养问题, 把武术教育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紧密结合。

武术是体育, 也是文化和艺术, 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在实现身体教育目标的同时, 其给予青少年的精神教育应是当代青少年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关键, 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诚如刘泗先生所言, “所谓武士道, 不是某种身份如武士、侠客、刺客, 也不是某些行为如生猛、鲁莽、讲义气、敢拼命,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刚健昂扬、积极果敢、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猥琐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所必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振兴武术教育, 弘扬尚武精神”应是武术教育的责任,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武术操《英雄少年》教学教案 篇5

第一周第1次课

教学内容 学习武术操英雄少年抱拳礼,预备节,抻拉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的构成,了解武术操在中学生中开展的意义,认识到武术健身操的健身、健心作用。

2、通过学习与练习,掌握抱拳礼,预备节和抻拉运动。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和协调性,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促进身体全面均衡的发展,有效地增强学生地体制,养成良好地身体姿势,健美体型。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勇敢、果断、顽强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各节动作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节奏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解示范法、纠错法、分组练习法、提示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

开始部分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4.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 ××××××××× 教法:

×××××××××

1、声音宏亮 ×××××××××

2、精神饱满 ×××××××××

3、注重仪表

4、语言亲切

▲ 要求:快、静、齐

准备部分

二、准备活动

1、慢跑两圈

组织: 绕田径场慢跑一圈(400m)。

要求:体委带领,精神饱满,队伍整齐

2、徒手操

①头部运动②肩部运动③腰部运动④弓步压腿⑤侧压腿⑥站立体前屈 要求:体委带领,精神饱满,队伍整齐,组织: 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认真练习,动作规范

基本部分

一、抱拳礼

抱拳礼动作要领:

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右下脸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组织: 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与学:

1、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练习。

2、学生练习

3、教师纠错指导学生练习

4、学生练习

要求:

1、教师讲解清楚,示范正确,纠错及时。

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认真练习。

难点及易犯错误: 两臂不能端平,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2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

应对策略:

1、在教师口令提示下,按较慢节拍完成动作。

2、练习动作前,先做几节肩胸部位的伸拉练习。

二、武术基本手型和脚型 手法

1、拳

动作说明: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2、掌

动作说明: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要点:掌心开展、竖指。易犯错误:松指、掌背外凸。纠正方法:讲解掌的攻防作用。

3、勾

动作说明:五指撮拢成勾,屈腕。要点:屈腕。

易犯错误:松指,腕没有扣紧。

脚法

1、弓步: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同时膝关节弯曲,大腿接近水平平行,膝盖不超过脚尖。另一腿挺膝伸直。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

2、马步: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三个脚掌的长度,然后下蹲,脚尖平行向前,不要外撇。两膝向外撑,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胯向前内收,臀部不要撅起。含胸拔背。

3、虚步:两脚平行开立,宽约脚长的三倍,后脚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掌着地,重心落于后腿,前腿微屈,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面。

4、歇步: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脚掌着地,膝部靠于前小腿外侧,臀部接于右脚跟处。

5、扑步:两腿左右分开,两脚距离约脚长的四至五倍,一腿屈膝全蹲,膝部与脚尖外展;另一腿伸直平仆,接近地面。两脚全脚着地。

三、《英雄少年》武术操

第一节:起势(4×8拍)动作图文解析 第一个八拍:1—2拍:双掌上托

左脚向左开步,两手掌由两侧从下经胸前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目视双掌

3—4拍:胸前插掌

两掌向体侧分开,经腹前向上交叉至胸前(左掌在胸前)目视前方

5—6拍:双臂斜举

两掌由胸前向下经体侧分开至侧上举,目视左掌

7—8拍:并步按掌

两掌经头上方经胸前下按至腹前,左脚向右脚并步,头向右摆,目视右侧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方向相反。第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二个八拍。

组织: 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要求:

× × × × × × ×

1、教师讲解清楚,示范正确,纠错及时。× × × × × × ×

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认真练习。

× × × × × × ×

× × × × × × × 难点及易犯错误:

▲ 1 两臂头上上举,掌心向上。

教与学: 2手臂上举和绕环时,动作不舒展、幅度小。

1、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练习。

2、学生练习应对策略:

3、教师纠错指导学生练习

1、在教师口令提示下,按较慢节拍完成动作。

4、学生练习

2、练习动作前,先做几节肩胸部位的伸拉练习。

结束部分

1、拉伸练习①肩部拉伸练习②③腹背拉伸练习③站立体前屈④膝踝关节拉伸练习

2、集合整队,课后小结。宣布下课,师生再见。组织:同上 要求:认真练习课的密度 组织:××××××××× 课的密度 70%—77%

×××××××××

练习密度 30%-35% ××××××××× ××××××××× 最高心率 140次/min ▲

少年儿童武术 篇6

关键词 念动训练法 少年武术套路 应用

一、念动訓练法及其理论依据的简述

念动训练法是通过教练的语言暗示和表象训练有机的结合,使动作影像形成正确概念的基础上,头脑比较清晰,注意力集中,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通过对运动的表象回忆,来实现动作的再现,通过反复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形成大脑表象过程而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它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结合的训练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进行项目训练,能够是训练者全身放松、思维集中、头脑清醒、运动观念明确,更好的投入到训练当中,促使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促使念动训练法具有如此应用效果的原因在于其是以语言暗示和表现训练理论为基础。语言暗示是促使念动训练法具有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语言暗示能够刺激训练者的心理,训练者受其影响而进行认知、情感、记忆调节,进而投入到训练中。表现训练同样是念动训练法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是在语言按时下,训练者大脑中相关记忆被开启,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做出的表现训练动作。语言暗示和表现训练是构成念动训练法的关键,在利用念动训练法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言暗示和表现训练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念动训练法的作用,提高训练者的训练效果,总体来说,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念动训练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促使训练者的水平有很大程度提高。

二、念动训练法在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到今天,其已经被归类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分段结合武术技击等特点,这使得其既复杂又多变,不容易掌握。少年武术套路训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够得以掌握。为此,笔者在下文中就念动训练法在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应用念动训练法能否提高训练效果,使少年快速掌握武术套路。

(一)训练开始前念动训练法的应用

在少年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开始前利用念动训练法是为了加深少年武术套路的标准步骤,以便少年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更好的回忆起教练所教授的内容,进而更加标准的、准确的进行武术套路训练。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前具体应用念动训练法是:首先,教练需要口述整套动作的要领,以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有技巧的进行训练;其次,教练进行整套动作的示范,使学生加深对整套动作的印象,以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的能够更加熟练的进行动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教练在进行整体动作示范时对动作难点、动作技巧、身体重心、容易出错的部分等加以说明,提醒学生不要进行错误的训练。总体来说,在武术套路训练前运用念动训练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标准的训练做铺垫。

(二)训练结束前念动训练法的应用

在此环节是运用念动训练法最关键的部分,一定要合理的、有效的应用念动训练法。在学生进行武术套路训练的过程中念动训练法的应用是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回想教练语言暗示,并进行自我语言暗示,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刺激大脑,回忆起教练示范的整套动作,通过大脑中神经系统的支配,使学生按照教练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训练。这一过程中念动训练法的应用能够强化整套动作训练中所出现的错误动作,学生会因此及时改正错误动作。与此同时,学生在语言暗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放松自我,以良好的情绪对待训练,能够更加专注的进行动作训练。当然,需要的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应掌握念动训练法的应用,这样才能够使念动训练法的作用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学生熟练的运用念动训练法进行武术套路训练,能够大大提高训练效果,

(三)训练结束后念动训练法的应用

武术套路训练后应用念动训练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动脑习惯,增强武术套路的记忆。武术套路训练结束后应用念动训练法的具体内容是:在训练结束后,教练要求学生进行片刻的休息,带到学生处于平静状态时,使同学闭上双眼,集中意识,就教练所讲述和示范的全套动作进行回忆,并回想自己在训练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而提高容易出错动作正确步骤的印象,避免下次训练的过程中再次出错。

三、结束语

少年时期的学生其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的过程中不会良好的进行心态、认知、记忆、情感调节,促使学生不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训练。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在少年武术套路训练的过程中应用念动训练法,这能够使学生头脑更清晰、思维更加集中、回忆更加完整,以放松的状态进行准确的训练,学生训练效果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念动训练法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结合的训练方法,其通过语言暗示和表现训练来使训练者的认知、情感、回忆得到调整,并刺激训练者的大脑,使大脑回忆起规范的训练动作,训练者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专注的进行动作训练。本文就少年武术套路训练中应用念动训练法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有效的应用念动训练法能够促使学生的训练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顾莉.浅析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下的少儿武术训练理念[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06).

[2] 司钦如.念动训练在武术教学中应用效果之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08).

[3] 邓晓峰,吕丹,陈尔静.对提高武术套路跳转难度落地稳定性训练手段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

浅谈儿童武术套路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儿童武术,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1前言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上开出的一朵绚丽之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在新时代的今天,武术作为体育文化来说,因其自身特有的显著优势,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并且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武术教学也逐渐在体育运动中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儿童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深度探析儿童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加以分析并进行合理教学运用,有利于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有利于武术套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有利于中华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与传播。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对儿童(主要针对6-12岁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武术套路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苏州大学图书馆以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大量有关儿童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

2.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最终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套路与儿童在教学中的相互契合

3.1.1 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6-12岁的儿童,即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年级越低、年龄越小其连续注意稳定性也越低,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尤其是体育教学的难度。对于武术套路的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要有效的传授武术套路的相关知识,所以研究合理有效的武术套路教学模式在儿童这一群体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1.2 武术套路的特点分析

武术文化深邃内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具有显著的优势。“就武术项目本身而言,优势是明显的,武术的本质特点和优势即是以技击为核心兼具艺用、体用和德行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此,从比较整个体育体系的体育项目而言:武术优势是指武术所发挥出的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特殊功能、价值和意义。”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武术套路内容丰富多变,有众多拳种林立,另有“刀枪棍剑”等多种器械演练形式,又有单练、对练、多人演练之分,这能大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增加儿童求知欲, 以此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内容丰富的武术套路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点。对儿童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可以促进儿童道德修养,使之能尊老爱幼、以礼待人,继而都可以成长为新时期的翩翩少年。

3.2 对武术套路教学模式的探析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健身的技艺,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是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意识、思想品德教育、人格素质培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武术教学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民族特色。“内外兼修”是武术教学的核心。“注入式”、“启发式”、“情景”和“小群体”等教学模式是儿童武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能够使儿童自己对武术产生兴趣,循序渐进,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学习武术。而“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 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所以,对儿童的多种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这对儿童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 传统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

武术套路自起源始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公孙大娘舞剑器”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术套路的表演。而武术套路的传统教学则是非常严格的,一般都是先进行拜师才能学到技艺,而且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磨练才能真正学到关于武术套路的技击功法。届时,师父会进行言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多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技艺的授受。加之先前的“江湖世界”中又有众多武术门派林立,分门别类所导致的现象便是:习武者被分为多种派系,不同派系所传授的“功夫”也大相径庭,如“峨嵋派”的“七星拳”、“少林寺”的“罗汉拳”等,皆有不同的演练形式及功法特点。且众多拳种的传承具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说。这些传统武术套路传承的特点直接导致了众多拳种的流失,武术发展至今,显然已经经过了改革与创新,“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无疑增加了武术的受众人群,更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如今,武术不仅进入了科学殿堂,成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武术学习浪潮中,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去研究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这对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及增强国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2.2“注入式”教学模式

“注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也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注入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看到、了解动作的运行路线及演练风格, 继而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提示、纠正,以求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也就是说,“注入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动作以达到掌握动作的目的。

虽然“注入式”教学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 但因此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常常带有“教条主义”,在教学中刻板、机械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动作的学习、死板的记忆,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注入式”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着众多不足。

第一,教学主体的本末倒置。从事教育的人肯定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注入式”教学模式中,在“教与学”这一层关系上,学生却沦为了教学的“配角”,被看作是教学中的客体,导致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目的的刻板教条。在“注入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教而教,单纯的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智能培养、心理情感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

第三,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在前文中也提到了“注入式”教学的方法,即教师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看到、了解动作的运行路线及演练风格,学生在教师的提示、纠正下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强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给予学生点拨、启发及诱导,而是过分强调知识的注入学习。长此以往会逐渐磨灭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儿童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第四,教学内容选择的缺失。因“注入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运用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启发及诱导,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缺乏其潜在的意义及迁移的生成能力,这就导致了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不可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也不能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第五,师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教学中,因是教师一方面强制进行知识的灌输注入,就导致了教师的主导性,即处于领导地位,而学生则为被迫接受者。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一种授受关系,但所传授的个体是活泼的儿童,所以不能让他们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重视个人的领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个体情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注入式”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主体的本末倒置、教学目的的刻板教条、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教学内容的难以迁移以及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教学思想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成为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桎梏与枷锁。恩格斯对欧洲中世纪的教育进行过尖锐地批判: ‘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的时间就会使学生变成一个傻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针对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瘤疾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强烈呼声。”所以,在儿童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中,并不建议采用此种教学模式。

3.2.3“启发式”教学模式

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愿、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质在于教师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提供指导和帮助,其目的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并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智力的发展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第二,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重点是要求教师能准确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递进、步步分析,最后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教学现象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主体与客体、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第三,“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放松、欢乐的学习气氛,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轻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思考,愿意思考,喜欢思考。创新学习的前提在于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学习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

第四,“启发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知识的传授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其中情境教学法和逐步归纳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两个教学方法步骤简单,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身心及生理特点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五,对于教师而言,“启发式”教学能充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明确方向,教师只有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我国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株常青藤,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3.2.4 情景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双边教育活动。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能在宽松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教学的必然选择。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周边地理环境、教学设施、语言描述等为学生设置场景或还原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轻松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景须充分与教材相结合。教材是运用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材,深入探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的。利用所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技术与技能, 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所设情景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应注意此情景在运用过程中给学带来的正面的影响,是积极、乐观、生动、活泼、向上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远远高于父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模式,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第三,所设情景应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相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加深而有所改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广泛,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情景,讲究科学性和时效性。另外,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先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及时带出所设情景,控制课堂秩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

3.2.5 小群体教学法

对于社会而言,群体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在群体中生活,人成为群体的原因在于他们身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由于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群体性质的不同。“小群体教学法”是国家级课题项目,它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曾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所谓“小群体”教学法:是根据班里学生的特长、能力(领导或辅导能力) 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利用小组之间的协调学习,同学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采用小群体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仅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显著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群体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学生自选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所学知识的练习,可自由选取练习方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第二,为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组练习,可自行选择同学自成一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采取这种方式在一起的学生,从一定程度讲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宜、身体素质相近的学生。不仅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脾气性格及内在涵养,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第三,小群体教学法注重对小干部的培养。“小群体”教学法采用分组练习时,可由教师指派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练习,在此期间,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挥引导, 这可间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第四,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长期以来,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而“小群体”教学模式则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总的来说,小群体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一般在教学开始都有一个分组和集体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学习目标,在课程的前半段,一般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在课程的后半段,主要以促进学生间交流为主,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结论与建议

“注入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等都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虽然每种教学模式间都有着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注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不建议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与“情景”教学模式是融会贯通的,其本质都是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引导学生主动学、愿意学为目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儿童武术教学模式中可以广为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自学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有利于儿童能力培养的。

另外,儿童武术区别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与其他项目有所不同。所以,在儿童武术教学中, 应以基本功训练为基础,注重基本动作的练习;在教学方法上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强化动作攻防技击特点,突出不同的拳种;教学与训练相结合,提升整体演练水平。

浅谈青少年武术训练的方法 篇8

一、结合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 即“求知欲”。针对某些学生提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 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 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 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基本功, 基本动作训练, 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 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 以及配合“内外合一, 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 进行重点训练。所以, 抓好基础训练是学习武术技能的前提和保障。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完整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 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 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 最后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刺激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全正确的技术造型。

二、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点进行教学。青少年的骨骺比较柔软, 软骨成分多, 故弹性大而硬度小, 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青少年的关节窝较浅, 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 故青少年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 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 但关节牢固性较差, 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多, 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 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 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 易疲劳, 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 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 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 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 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 负重练习要慎用, 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青少年喜欢表扬, 一经表扬, 信心倍增, 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 可让他们谁完成得好, 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 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 使学生自信心下降, 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 反而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训练效果不佳。另外, 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 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 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三、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理安排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青少年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要有长远规划, 合理搭配, 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 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 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 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 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 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 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 难度增大, 要求逐渐提高, 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青少年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 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项能力, 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 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注意恢复, 控制无形训练。不懂得恢复, 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青少年消除疲劳有良好作用, 应引起重视。另外, 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 控制青少年训练后仍去玩耍, 如打游戏机等等, 晚上要按时睡觉, 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青少年不挑食, 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 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青少年时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是打基础的良好阶段, 这一时期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以后运动能力的发展, 因此, 青少年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通过以上阐述可知, 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和老师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安排教学与训练任务, 实施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从而促进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达到预期的教学与训练目的。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不完善, 因此, 在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他们应具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从而促使他们对“武德”有深刻的认识, 使他们的身体与思想得到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 科学的安排武术教学与训练, 从而促进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达到预期的教学与训练目的。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不完善, 因此, 在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他们应具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从而促使他们对“武德”有深刻的认识, 使他们的身体与思想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学,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7-60.

[2]马启伟.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236-241.

[3]蔡仲林, 等.武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9-38.

少年儿童武术 篇9

关键词:武术,基础训练,儿童,相关因素

前言

随着竞技武术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积极对外推广,国际间的流势已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的武术面临技术上更大的创新和挑战。基础训练阶段是每个运动员竞技生涯的开始,是训练阶段中最敏感和有效的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其基础性和无功利性,迟迟未引起相关部门及武术科研工作者相当的重视,问题的长期不断累积使武术基础训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帮助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健康、科学的发展,使之成为整个训练周期的坚固磐石势在必行。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各武术训练单位(学校)从事武术训练工作多年的一线、二线武术教练员以及多位武术界专家学者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参阅了大量的有关生理、心理、训练、体操、武术训练及武术基础训练等方面的论著及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运动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门类。

1.2.2 调查访问法

问卷于2005年6月台州武术教练员培训会议和2005年8月深圳全国青少年冠军赛以及2005年10月12-15日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武术分会场向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武术教练员、武术裁判员、武术教师随机发放,数量分别为40份、60份和50份,当场回收为39份、60份和48份。最后的有效问卷分别为34份、50份和42份,有效百分比分别为87%、83.3%和87.5%。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五分制评价)86.3%。

2 结果与分析

2.1 领导重视与科学的管理定位

在武术基础训练中,领导的全方位重视与科学合理的管理直接保证了整个训练过程的高效、有序地进行。据调查,管理层在单位内部的团结合作、运动员的选材以及训练经费的投入三方面的总体评价最高,当然这是保证武术训练正常进行的保障,也是直接影响训练成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次,教练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的问题在现阶段矛盾突出,普遍存在上层管理机构由于各种原因还未合理有效的处理好教练员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长此久远将间接影响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态度,淡薄竞争意识,不利于武术项目的发展。所以,作为管理层面除了保证显性的利益外,还应更多重视关心隐性问题。

此外,本文以教练员考评依据为例作了一项调查,各单位除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教练员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将运动员的输送率、竞技能力、健康体魄以及心理品质四方面作为评价的次要依据。而对于训练人数、儿童的武术兴趣培养以及教练员科研能力基本不作为考评项目。从所获取的信息来看,在基础训练阶段,除比赛成绩与输送率这些重要的外显因素之外,儿童武术兴趣的培养以及基础训练人数的保证也是此阶段非常必要的内在因子。特别对于兴趣培养,国外研究发现大学生水平和奥运会水平的运动员将享受、乐趣作为他们首要的三个目标之一,即使在承受着获胜和出色发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运动员仍然乐趣作为继续运动生涯的关键因素,而缺乏乐趣和动机成为退出训练的首要因素。所以只有从小注重培养运动员强烈的兴趣和内部动机,才能承受艰苦的训练考验,保证运动员后续潜质不会因为心理耗竭而中断运动生涯,才能为竞技武术稳定高速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所以,现有的武术基础训练考核管理制度更趋向于竞技武术的管理体制定位,相对应基础训练阶段,应该积极调整改革,使现有的管理定位和理念更为科学、合理,在管理制度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定势。

2.2 武术基础训练的基础结构建设

在武术基础训练中,硬件和软件系统是创造优越训练环境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武术训练高质高量完成的基本保障。关于硬件设施配备、单位支撑度以及人力资源结构配置方面基础结构建设调查访问,我国武术基础训练的情况基本呈现发展与问题共存的状态。

2.2.1 各地区设施配备层次呈离散状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等关联,使得基础训练设施配备的层次较为离散。调查发现有32.1%左右的单位其性质为有偿训练,以较发达和发达地区为主,具有相对较好地训练设施配备。单位通过自身的自负盈亏提高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避免了过于依赖或保护而萌生的惰性,通过逆境中求生路求发展,主动的去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寻求社会政府的保护。所以,相比较传统型体制,有偿训练是值得广家(省)的财政拨款来维系,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添置或置换新场地和器材设备的条件,甚至有一些业余体校的经营创收只是出于经费不足的无奈之举。所以政府需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鼓励单位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单位间资源优化共享,有效改进基础训练硬件设备条件。

2.2.2 基础训练单位的支撑度

任何训练单位的支撑程度与生源、输送率都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本文通过对各单位的生源和输送率调查来说明当前我国武术基础训练单位的外部支撑情况。全国业余武术体(学)校的生源分布情况集中于较好与一般。从武术后备人才选择空间与人才储备以及家长对武术项目的积极性、认同度方面来讲形势尚佳,基本呈良性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有投入必然要输出,据各单位近五年内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年平均百分比的调查显示,有55.6%的单位输送率基本保持在5%~10%左右,即100个运动员将有5至10人将会输送到上一级的优秀运动队。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生源与输送率之间是否有关系,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我国武术基础训练各单位生源与输送率之间相关性较弱,两者关系不紧密。对于这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从基数与成材率的比较来看,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的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样化的,解决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2.2.3 基础训练的人力资源结构分布

据统计(见表2),我国武术基础训练的职称结构主要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中级比例微高于初级。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平均每个单位所拥有的高级职称教练员平均为0.3人左右。相对而言,本科(肄或结业)以及上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这种高学历低职称的普遍现象是人力资源结构中“年轻化”的特有症状。针对这种结构分布状态,相关部门及各单位不仅应对年轻队伍积极培养、创造机会,还应提供平台,开阔视角,挖掘他们潜力和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逐步优化教练员整体资源结构问题。

2.3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科学化研究

2.3.1 武术基础训练研究的不同观点

不同时期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延长优秀武术运动员运动寿命、保证体格健康与大运动量训练、保持最佳运动成绩之间建立一个天平,即如何达到最优化效果。目前关于武术基础训练的内容体系的构建基本趋于两种态度,一种观点以根据儿童的生物年龄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其主要以联系教练员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对身体素质和技术进行主观分析达到训练目的,教练员提出在不同时期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以及专项技术训练的侧重点,并以此作为训练根据。另一种观点提出以儿童的生理机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发展规律等特征为主导安排武术基础训练结构体系。在当前各单位的武术训练中,前者的观点在基础训练实践中趋于成熟,也是当前最常用的方法。而后者提出的训练新思路是从客观分析的角度对现有基础训练体系作的重要补充,合理运用将事半功倍。

2.3.2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指导依据

据调查,当前开展的武术基础训练主要以武术规则为主要指导依据,2003年武术竞技比赛新规则的颁布,代表着武术今后发展走向与趋势,其动作难度系数提高,连接难度出现等特征,积极引导教练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其次,运动员兴趣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武术基础训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引起极大的重视。有研究显示,12岁及以下年龄组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心理技能即为享受乐趣。当前几乎多数的教练员都能认识到培养运动员兴趣的重要性,但由于教练员缺乏针对性教育,不了解操作的程序、内容和方式,以及教练员并不善于从心理上进行教授,超出他们擅长的领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被忽视。

2.3.3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内容研究

调查显示,武术基础训练系统性研究的不足(包括训练内容和方法)和指导性文件的缺乏(如训练大纲)百分比各占56.3%和37.5%。显然当前的武术基础训练正是处于“先干后识”,先实践后理论的时期,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训练理论作为武术基础训练坚实的靠山,科学研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武术基础训练的不平衡发展,抑制了训练的健康发展。当然,为了弥补这种现状,调查也显示已有74.2%教练员参加了进修或培训,多数单位在定期安排教练员进修或培训的同时已意识到只有不断给教练员充电,获取最新信息,提高教练员的意识敏感程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科学训练,将“先干后识”提升到“先识后干”,逐渐走上理论指导实践的路线。

3 结论与建议

(1)武术基础训练的管理定位是引导儿童训练走上正确路线的主要因素,作为延续运动生涯的内在动机和最终目标之一,重视儿童武术兴趣的培养,带给儿童享受其中的快乐,是当前武术基础训练在管理定位上的一个重要忽略点,可采用的方法为加强教练员教育,弥补不善于教授心理技能的事实;设计有趣、具有吸引力的操作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为教练员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借用多种媒介如录像带、CD、计算机游戏和网站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引导和讲解信息的途径。

(2)面对当前社会办体育的不成熟性,政府应积极鼓励改变原有传统型的政府办体育的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单位间资源优化共享,改进武术基础训练的基础结构建设。

(3)解决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科学化是提高训练水准的关键因素,首先,明确改善现有训练方法的重要性,对各种主观训练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形成系统的理论,教练员负责对训练过程进行监督和判断,并适时适人调整部分内容。其次,借助现代化分析研究方法,如客观法、预测法等,辅助训练过程的进行。

(4)将教练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管理部门组织建设相关联,形成系统规范的教练员培训制度,合理规划培训大纲及计划,内容应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技能操作;提供深入细致的各种与训练有关的实践技能操作方法,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田麦久等.少年训练向导[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3]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徐才等.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少年儿童武术 篇10

力量作为武术运动的专项素质之一, 是进行各种难度武术动作的生理基础。当前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难度大, 用力突然, 连贯性强, 武术套路运动主要是由各部分肌肉驱动身体各关节及全身整体配合的运动, 在运动时各关节肌肉会同时作用于它所跨过的几个关节, 如果没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做保证的话动作就非常的容易变形,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这就要求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力量练习, 以获得矫健的身姿和充足的力量。

武术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除了教练员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之外, 更要通过日常训练的实践来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以改进和充实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尤其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武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力量训练与身体发展

一般来说, 武术训练的开始年龄都比较小, 基本上都是从10岁左右的年龄开始练习, 这个年龄段的少儿心肺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等等都远未发育成熟。国内外大量的关于力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的研究报告基本上都认为男子在14~20和女子在12~18之间, 因此在刚开始进行武术练习的时候不宜进行过大负荷的练习, 主要是以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来达到武术技能和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程度的加快, 以及武术技能、身体素质的提高, 教练员此时应该适当的增加武术练习的强度和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个阶段, 在进行力量素质练习的时候同样要注意不能进行大重量和大强度的负重练习, 主要应该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本体力量练习, 同时应该注意到在每次力量练习之后要做整理运动, 使肌肉和韧带得以牵拉放松。当运动员进入16周岁以后基本上就可以比较放心的进行大强度大负荷的力量练习了, 此时的练习方式除了可以是克服身体重量的本体练习, 更多的是借助于一些专门器械来发展力量。需要重点提出的是, 不管练习强度的大小在每次力量训练之后都必须花上一定的时间做整理运动, 以防止肌肉僵化。

2. 力量训练与心理发展

力量训练是枯燥与艰苦的, 很多的青少年运动员因为害怕力量练习而错失了提高力量素质的关键时机, 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我们教练员在安排力量练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安排一些新鲜的、有趣的、乐于被接受的内容。

例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推小车”比赛的方法来锻炼上肢肩肘腕关节的力量。在进行下肢力量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蛙跳、背人障碍跑以及跳马接力等锻炼方法来进行力量训练。学生们进行这种游戏式的力量练习的时候, 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趣味性上, 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了显著的提高。

3. 力量训练与武术本身

武术中的力量训练不是健美训练, 不需要每一块肌肉都很粗壮, 我们必须结合武术项目的特点进行全面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武术运动员要求肌肉的相对力量大, 而且要能够全身协调用力形成威力巨大的爆发力。例如, 武术中整体发力的要求是:力发于腿, 主宰于腰, 送于肩, 顺于肘, 达于手。意思是通过脚蹬地产生反作用力传至腰部, 继而拧腰送肩后顺手打出。由此可见腰部在整个发力过程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又有俗话说:“运动在四梢, 关键在于腰”。所以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结合武术项目特点重点安排训练内容以发展腰部的肌肉力量。又例如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 翻腾跳跃动作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腾空飞身起, 霹雳响九天”即说明对于跳跃的动作要求是跳得高, 落地轻, 因而对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量好与否, 将直接影响高难动作技术的掌握和完成质量, 从而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在训练下肢力量的方法与手段上我们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和科学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有“站桩”等, 主要是锻炼下肢静力性力量, 这样就能步法稳重。现在的一些训练方法主要是采用小力量快节奏负重或不负重的杠铃练习, 每周2一3次。同时, 每周安排1次最大重量的杠铃练习, 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发力, 负荷为身体重量的80%一90%。训练中腿部发力特点、动作方向和动作幅度要接近于武术实际的技术特点。

4. 力量训练与饮食营养

力量训练的运动强度很大, 这就要求运动员在确保拥有足够的能量来进行训练的同时又要注意自身形态和体重上的控制, 此时, 合理科学的运动膳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 很多教练员认为只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就能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 实际上如果蛋白质摄取过多的话会转变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体内脂肪过高不但影响身体形态, 更会使身体内部轻微酸化从而容易产生疲劳, 所以对含蛋白质类的食物补充要适量, 只有在进行绝对大力量训练的期间加大蛋白质的摄取。武术运动员的科学的饮食方式应该是少食多餐, 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以高碳水化合物 (包括面食、米饭、绿豆等) 的食物为主, 适当加强蛋白质 (肉类、鱼虾、豆类, 牛奶等) 的摄取, 加以一定量富含纤维素 (燕麦片) 的食品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蔬菜水果等。有了全面充足的营养保障, 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高质。

5. 结语

少年儿童武术 篇11

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不仅是最古老的养身健体的体育形式,也是当代青少年强身健体最有效的体育项目。由于它内容丰富、项目繁多,受场地、器材、时间、季节的影响很低,对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体育项目,但是在初级训练中往往由于启蒙教练方法不当,使得青少年儿童对武术运动产生了厌倦与抵触。因此武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作为启蒙教练,如果能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武术运动中体会快乐、体会健康,达到身心的愉悦,才能让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武术训练。

2 兴趣的定义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有趋向性的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从兴趣发展过程来看,兴趣分为三个阶级三种水平,即有趣———乐趣———志趣。当一种兴趣产生后,我们就要评价它的价值,并不断使它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兴趣作为中心兴趣,争取把这兴趣与自己向往的职业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志向结合起来,从而上升到志趣水平。

2.1 照顾兴趣

有趣是兴趣的第一阶段,低级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属于一种直接兴趣和短暂兴趣。起初刚进入武术队进行专业训练的青少年,都有几分天才的表现,只知道舞刀弄棒好玩,但对武术运动到底是什么却一无所知。对在训练中的苦与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青少年儿童不同于成人,自制力、自律性较差,兴趣容易转移和消失。刚进队时,或许是“好玩”的心理,可能是通过武打影片对武术动作产生兴趣,但当好玩变成又苦又累的“作业”和任务时,就会产生了厌烦或恐惧的心理。实践证明,有的启蒙教练员机械地按照训练计划让孩子进行专业训练,或者让初入队的孩子去学习老队员的吃苦精神,效果都不是很好,很容易让孩子逃避训练。照顾兴趣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能凭孩子的喜好尽量迁就,而是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把兴趣与训练要求结合起来。在训练时,如动作单调且有一定难度,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如果采用游戏的形式对动作进行规范,孩子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劳累。

2.2 培养兴趣

照顾兴趣是为了把青少年引进武术训练的门槛。但训练是有目标的,在青少年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基本稳定后,就必须考虑让他们在武术训练中感受到乐趣。

乐趣是兴趣的第二阶段,是兴趣的中级水平。乐趣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其本定向,为时较长。教练如果对刚刚进行武术启蒙训练的青少年急于求成,训练要求过于严格,没有把孩子的兴趣与训练方法相结合。在训练中当孩子动作完成不好,没有进步时,就训斥甚至打骂,结果使他们散失练习武术的乐趣,从喜爱变成害怕,在行为上就会逃避训练,甚至最终离开武术训练。如果能充分考虑启蒙训练孩子兴趣的培养,科学合理地编制训练计划,让每一堂训练课都充满乐趣,使孩子们在玩耍中练习,那么就会使孩子们既完成了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内心又充满了愉悦的体验。每次训练课都能让他们得到某种满足,让他们体会到习武的快乐。这样孩子的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后,就会对武术运动有割舍不下的感情,训练也就成为他们自主的活动了。

在武术专项化训练中,由于新规则实施,越来越难的动作、高规格的要求就像一道道越来越高的门槛,随时都可能使青少年望而却步。尤其是启蒙训练,正是兴趣性年龄阶段,再好的苗子,教练员如果不设法引导他们跨越这道门槛,他们就可能放弃训练,而引导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武术训练具有一定的乐趣。培养兴趣必须讲究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训练阶段的青少年,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入队训练的动机。

2.2.1 正面激励

在武术启蒙训练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别,技术动作质量的差别较大。把一些完成动作好,尤其是刚入队时比别人差、进步很快的孩子作为榜样,使孩子感到稍努力,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能赶上或者超过榜样队员,这样使孩子不致于因暂时的落后而灰心丧气,以提高练习动作技术的兴趣。每次训练结束进行总结时,可以找一个或几个动作完成好的队员进行“表演”,树立正面形象,同时指出动作较差的孩子差距在什么地方,但要对其长处要进行表扬,让他也有一种心理的满足感。

2.2.2 注意挖掘每次训练课中的乐趣

培养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启蒙阶段的兴趣引导成功后,应让孩子“上套”,使每次训练课都能体验到乐趣。如果每次训练都能让孩子体会到一种乐趣的体验,一旦不让孩子进行训练,就会成为对他们的“惩罚”,在孩子的生活中,武术训练就会成为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也就会深深喜爱上这项运动。启蒙教练员要挖掘每堂训练课中的乐趣,要让孩子笑着累倒在训练场上,决不是哄着孩子去训练。

2.2.2. 1 训练的难度要适中,让孩子都有进步的体验

训练武术难度动作时必须要适中,要循序渐进,力争使每一个孩子感觉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进步,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没有成功的喜悦,就决不会对这项运动有兴趣。孩子的自尊心很强,总是得不到肯定和表扬,就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训练的难度要适中,有意识地促成每个孩子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孩子乐于训练。

2.2.2. 2 教练员要做到语言风趣,表情可亲

每一位启蒙教练员都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儿童化,用幽默有趣的语言讲道理,让青少年觉得好玩有趣。讽刺、挖苦、简单否定的语言万万使不得,即使批评,也要让孩子能听懂是在关心他、鼓励他,强调语气都应注意。教练员的表情,既要严肃认真又能透出和蔼可亲的神态。许多孩子是因为感到教练员容易亲近而努力训练的。总之,青少年在入队时向教练员表示“想练”和“愿练”武术的简单对话,不是他们以武术作为唯一运动项目的承诺。如果他们真正有了兴趣,其可塑的潜力将无可限量。所以,启蒙教练员除了要考虑传授武术技术外,还得下功夫认真研究怎样使孩子始终保持对武术运动的浓厚兴趣。

2.3 深化兴趣,形成志趣

兴趣的第三阶段是志趣,是最高级水平,是在乐趣和理想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甚至终身不变的。青少年时期是立志的时期,要根据他们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立人生志向和理想,这样他们的兴趣爱好就更具有社会性、方向性,也就更能稳定和持久。如果青少年把习武健身当作自己的远大志向,那么在今后的武术训练中无论多苦多累,道路多么坎坷,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迎难而上,从此武术运动也就成为他们一生的挚爱。

3 结语

兴趣是智慧的火种,求知的源泉,成长的动力,它的作用和力量是很大的,对青少年武术启蒙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青少年武术启蒙训练阶段如果能使孩子培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对后期专业的武术训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启蒙教练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让青少年带着愉快的情绪投入到训练中,以武为乐,以武为友,最终使武术运动成为他们一生的挚爱与追求。

摘要:中华武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列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启蒙训练兴趣的培养可以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是促进其终身武术观形成的前提,也是搞好武术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武兴趣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武术启蒙,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红波,王兵伟.论中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1(5).

[2]赵建芳.武术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探讨[J].体育世界,2012(4).

[3]刘玉金,邹勇,李印东.体育教学中情感效应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体育学刊,1997(04).

[4]许景行,黄春雨.儿童早期工具行为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2(02).

[5]王新华,崔喜灿.谈如何培养少儿的武术兴趣[J].辽宁体育科技,2000(10).

上一篇:林场的绿色财务管理下一篇:煤炭采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