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通用10篇)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1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办产业对接的意义
(一) 有利于创新目标, 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
对于广西独立院校而言, 破解实践教学创新的难题, 比公立高校更具有优势。在企业办学的基础上, 遵循校办产业的思路, 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策划能力为出发点, 立足高校、校办产业, 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实践基地, 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全面创新, 构建特色一流的专业体系。
(二)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价值, 促进校办产业发展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创新思路是一个系统工程。依托学校后勤、学生宿舍、学校经济、高端关系和社会资源等综合性资源, 进行校办产业的大思路延展。以企业办学为基础, 以独立院校资源为依托,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学校食堂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大学生旅行俱乐部经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方向性开拓、国际帐篷营地的社会性合作进行全方位尝试, 可以校办产业发展。
(三) 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 提高竞争力
当前, 随着中国高校产业化进程趋向明显, 民办学校的数量与日俱增, 而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 广西独立院校必然遇到生源紧缩的困境。因此, 独立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要以教学质量为其立足之本, 学生就业为其生存之道, 校办产业为其创新之路。校办产业是独立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是实现产业办学综合效益的有效路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 学生专业知识有限, 战略思维缺乏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学旅游而学旅游, 以学酒店而学酒店, 不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 知识面的狭窄和专业知识的不精通, 致使学生在综合性专业的需求面前束手无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面对专业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这样学生的战略思维已经失去了竞争的基本条件。
(二)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非正式实践缺失
目前,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参加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太少, 对社会实践环节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 认为只有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才是实践, 是老师分内之事, 而暑假、周末的实践安排是分外之事, 节假日非正式实践就流失了。而学生在进行正式专业实习时, 由于没有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质疑而积极性受挫, 从这一层面分析, 旅游管理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又存在着缺陷。
(三) 学生操作能力不强, 解决实际能力稍差
不同的行业对学生专业和技能要求是不同的, 旅行社更注重旅游实践能力, 酒店注重操作和管理能力, 景区、旅游事业单位注重管理能力, 而规划设计院看重文字写作、文字策划和创意的能力。当前, 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根源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不能有的放矢的刻意训练企业需求那些操作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办产业对接形式
(一) 与独立学院的后勤食堂对接, 构建酒店管理专业餐饮实践阵地
重点针对大二和大三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从学校后勤食堂专门划拨1~2个窗口供给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进行经营与管理。组织机构完全按照酒店餐饮的组织机构模式, 餐饮管理小组和后勤餐饮管理人员一起对餐饮的卫生、安全、质量、服务、销售进行集体负责, 后勤餐饮管理人员重点对其指导和协助。实习所需费用从专业实习经费中划拨, 盈利部分, 一部分作为资金预留, 一部分作为学生的奖学金和专业带队教师奖金进行发放, 如若亏损, 亏损部分不得超过预定的数额, 若超过, 则要对餐饮管理实习带队老师和监督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
(二) 与学生宿舍的宿舍对接, 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客房实践阵地
重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 以学生宿舍作为主要实践阵地, 把学生的宿舍作为客房的缩影进行实战演习。选择本专业宿舍住宿楼栋作为实验点, 完全按照酒店客房的组织机构模式, 建立严格“客房”实习制度, 设置客房总监、经理、员工等几个层次。总监、经理、员工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生分组担任, 每一组根据所需人数进行分配和组合, 每个小组负责两个星期, 轮流替换。在此期间, 客房管理实习小组和后勤宿舍管理人员一起对宿舍的卫生、安全、质量、服务、进行集体负责, 后勤宿舍管理人员重点对其指导和协助。定期进行做床、宿舍服务模拟大赛, 分优、中、差等以此进行奖励。以此扩大规模, 推广到全院, 提高全院宿舍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 与大学生旅行俱乐部对接, 构建导游的实践阵地
大学生旅游性俱乐部的目的以学生实习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具赢利性质。大学生旅行俱乐部是高校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由校方出资筹建具有旅行社性质的俱乐部作为运营机构, 组织机构设置总经理、导游部、计调部、外联部, 建立严格的俱乐部经营制度, 总经理对俱乐部进行全权负责。此俱乐部重点培训学生的旅行社经营能力和导游能力, 经理、员工由学校领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生分别担任, 从大一优先选择优秀的学生进入旅行社, 熟悉旅行社业务。在经营的过程中, 根据相关学生的特长和能力负责不同的业务。旅行社与高校周边景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开展相关旅游线路推荐、线路组织、产品开发、票务预订、导游讲解等相关业务, 组织本校学生、外来学生、散客、团队进行旅游。旅游俱乐部以高校周边的景区为中心, 重点推荐和开发野外露营、野外拓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考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 与国际帐篷营地对接, 构建自助游服务的实践阵地
建立国际帐篷营地的目的是为学院寻找一个战略性合作伙伴, 为学校建立一个特种旅游的实习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性、社会性、服务性的实践能力。国际帐篷营地建设遵循合作双赢模式, 学院与北京特种旅游培训公司建立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国际帐篷营地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在学院建立“户外运动领队证”, “手语证书”培训基地, 负责面向全院乃至全区进行招生和培训, 为帐篷营地提供优秀、专业人才, 并优先吸纳和培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学院可依托大学生旅游俱乐部与国际帐篷营地建立一体化的合作关系, 大学生俱乐部把国际帐篷营地做特色的优先推荐和选择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以上实现旅行社———景区一体化服务, 并为学生特种旅游能力的提升和未来就业开辟一个新渠道。建立户外运动扩展实习基地, 实现学校培养、学生培训、景区实习、学生就业综合一体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本文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创新型的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办产业对接的形式与路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校办产业
专业建设对接产业文化 篇2
专业建设只有与产业发展、产业文化进行良好对接,才能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技能人才,在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和培养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本期我们选取了第二批一体化改革试点专业中四个专业的行业企业调研的部分内容,希望给相关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
——调查概况——
本次调研涵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20家广告设计制作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其中国际广告公司3家,国内大型综合性广告公司4家,国内大型企业广告部3家,国内中小型广告公司6家,印刷公司1家,平面媒体1家。
广告设计制作人才有了新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人机互动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广告设计制作行业正在经历信息化技术发展带来的又一次变革。顺应信息化的要求,广告设计制作也越来越多地需要依托互联网进行工作,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机交互、个性定制、即时更新、多媒体的设计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设计理念、功能、语言表达和形式上都将出现许多新的课题,这将迫使我们不断思考新的发展方向,积极研究新的技术问题。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目前广告设计制作人才应当是基于互联网交互技术的新一代设计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扎实的广告设计基础和逻辑思考、交互媒体的开发制作能力,是能更快速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并且能更好地实现设计意图、表现设计创意的高技能广告设计制作人才。
高技能人才缺乏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从2009年到2011年,调研组对20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记录了企业员工级别与人数的数据。通过研究,调研组发现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在20家被调查企业中,助理设计师的员工数增幅不大,而设计师与高级设计师的增幅明显,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在三年中,助理设计师的薪酬增幅不大,而设计师尤其是高级设计师的增幅明显,进一步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
2011年,调研组对20家企业进行的用人需求调查显示,对于国际广告公司来说,设计师、高级设计师的需求远大于助理设计师,而印刷企业则更多地需要助理设计师,对于高级设计师需求并不强烈。所有企业均有很强的设计人才需求,调研组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技能设计人才缺口庞大,各企业互相争夺,导致有经验设计师频繁跳槽的必然结果。
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
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技术更新迅速
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汽车维修行业潜在市场巨大,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汽车车身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被不断应用于工作中。在钣金方面,现代汽车车身除满足强度和使用寿命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性能、外观、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需要。自石油危机爆发以来,作为轻量化材料的高强度钢板、表面处理钢板的使用量逐年上升,有色金属材料使用有所增加,其中,铝的增加明显。非金属材料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增长,近年来开发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不仅替代了普通塑料,而且品种繁多,在汽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车辆设计和生产工艺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高级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汽车维修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在汽车维修企业的汽车维修作业内容中,机电维修占到2/3左右的比例;钣金与油漆作业的工种比例约为1/3,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作业的项目主要为小型附件的钣喷作业、事故车辆的维修作业。但在机电维修中,主要以零配件更换为主;而钣金与油漆作业的工种需要更多的人工。
根据对浙江杭州、绍兴地区的调研统计,目前该地区从事汽车钣金与涂装的一线人员中,学历层次都集中在专科以下(不含专科),占92%;从技术等级看,大都为中级工或未获取技术等级,占74%。
从深圳的调研情况来看,技术人才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深圳目前有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技术人才特别是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的高级汽车维修工人才严重短缺。持有深圳高级汽车钣金维修工证书的只有300多人,其中技师30人、高级技师仅10人。另外,企业反映钣金工、喷漆工、前台接待及售后经理等也同样存在人才缺口,在维修企业钣金喷涂作业车间里,主修、副修、实习生的缺口较大。
人才培养要与实际岗位对接
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油漆两大块岗位内容。在汽车钣金中,主要从事部件拆装、车身及覆盖件修复、板件更换、车身测量与校正等工作;在汽车油漆方面,主要从事底材处理、中间涂层处理、面漆喷涂、抛光打蜡等工作。
以修补涂装人员为例,其工作是多元化的,要负责除了维修以外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工作。应该掌握汽车涂装技术、车身修复、色彩原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品牌管理、汽车涂层质量检验、化学等知识,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汽车涂装技术以及色彩原理。一个普通修补涂装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维修车身涂层,恢复车辆外观,同时还要注意礼仪,提高客户满意度。而车身修补涂装的组长或主管,除了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培训外,还需与客户或4S店的业务接待员进行沟通,并且对所维修的车辆进行相应的质检,因此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保证更好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是一名出色的汽车从业人员。
当前汽车钣喷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从业人员数量偏少等现状,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掌握现代汽车的车身结构特点、汽车金属材料特性加工处理、汽车表面及内饰修复处理养护原理工艺、汽车涂料原理及调配技术,熟练运用汽车车身修复专用设备和工具,具有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的综合实用型人才为当前汽车钣喷行业所急需。
通过调研,调研组对钣喷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定位。对钣喷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定位建议为: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技能教育,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培养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及现代汽车维护、车身修复等技术,具有汽车整形、美容护理、修补涂料调制与调色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此次调研还发现,企业人员对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需求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集中,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集中的培训需求,其次是学习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则需求最低,只有不到15%的参与调研的企业有需求。
——调查概况——
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校是杭州技师学院、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6所院校。调研对象为浙江、深圳、北京、南京、武汉和成都等省市的不同类型的78 家汽车维修企业的企业老总、人事主管(人力资源总监)、服务经理、售后经理、车间主管、钣金或油漆技术主管和一线工人;各地区的汽车维修行业主管部门、维修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同时还调研了各类开设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教务科研负责人、专业教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产业发展四个新趋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消费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规模达7.8万亿元,增长29.5%。消费电子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明显。
中国电子行业继续以消费电子产品、仪器仪表为核心,却呈现出四大新的发展趋势:新能源、绿色工程为新亮点;平板显示为新力量;汽车电子为又一新主流;智能家居为又一新应用。
技能人才是产业从业人员主体
在电子企业的运营中,需要的人才包括以下几类:操作者、技术员、工程师和行政管理。
电子企业对劳动者文化程度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在企业里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多,占45%,是电子企业人员需求的主流;其次是大专,占30%;再次是本科,占20%;比例最少的是硕士学历,只有个位数的数量需求,占5%。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是电子从业人员的主体。
调研组对68家企业调研后得到了一份企业员工技能等级结构,发现中、高级工是企业的主要力量,约占53%;其中,中级工的人数比例要高于高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也较大,占25%。但这并不能说明企业淡化了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只是反映了出现“招工难”现象,企业“饥不择食”。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企业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将是大势所趋。
成都技师学院对成都地区的15家企业进行深入摸底,发现该地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装配、调试、维护等岗位。珠海市技师学院对珠海地区技能型人才需求统计的结果显示,该地区最需要从事生产装配的技能型人才,此外,产品质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设备维护等岗位需求较多,研发助理等岗位的需求则最少。
经过对几所院校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调研组发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在电子行业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他们的职业成长历程分析,他们之所以能快速地成长,存在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第二,用心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第三,首次进入职场时,就遇到一份适合自己那个发展阶段的工作;第四,在工作中参与了不同的项目,不断精益求精,自我不断发展。
高职、中职、技工院校
专业培养各有特色
调研组还调研了开办电子技术专业的同类职业院校,并总结出了高职、中职、技工院校同一专业的办学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一般都围绕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进行专业定位,专业方向一般分为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汽车电子、节能工程技术等;从就业情况分析,传统的电子行业不如新兴的电子行业理想,环渤海地区的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岗位较为热门。
中等职业教育学院一般也都围绕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进行专业定位,培养从事电子产品生产、检测、安装、维护、维修及产品营销等工作的人才。专业方向一般分为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设备维修等。从就业情况分析,传统的电子行业依然不如新兴的电子行业理想,如服务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专业,出现招生难、生源不足的情况;而汽车电子、移动通信、办公设备等专业,从专业方向上选择某一子行业相结合进行办学,定位为该子行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更大吸引力,生源足、就业好。
各大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般围绕着技工院校的专业目录所设置的四个专业方向来进行办学,分别为通用电子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音像电子设备应用与维修方向、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办公设备维修方向。各大技工院校在各区域人才需求下,分别开办一些紧缺型的专业,如光伏应用技术、制冷设备制造安装与维修(中央空调方向)等。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三个层次
调研组通过调研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定位为:为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传统的电子子行业及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绿色照明等新型电子子行业及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办公设备、精密仪器SMT等人才紧缺型电子子行业及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从区域来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福州厦门电子带区域可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脑零配件以及部分电脑整机等生产制造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消费电子、手机及零部件等生产制造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上海、无锡、苏州等的中国硅谷区域,可为IT、太阳能、绿色照明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为通信、软件、元器件、家电、仪器、汽车等生产制造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可为家电、元器件和军工电子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除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研发职能,可为高端技术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同时,调研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定位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在企业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一线,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按照生产制造工艺和售后服务作业规范,能胜任电子产品生产组装、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保养等常规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是在企业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一线,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按照生产制造工艺和售后服务作业规范,能胜任电子产品生产组装、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保养等常规工作;并能熟悉企业产品的设计文件和生产管理、服务安排,根据设计文件独立胜任电子产品故障检测及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在企业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一线,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按照生产制造工艺和售后服务作业规范,能胜任电子产品生产组装、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保养等常规工作;熟悉企业产品的设计文件和生产管理、服务安排,根据设计文件独立胜任电子产品故障检测及维修等工作;熟悉企业产品及生产运营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合理化的、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建议,胜任指导产品工艺、技术改造升级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
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
——调查概况——
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校是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深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四所院校。本次被调研单位包括物业管理公司、楼宇智能化工程公司、楼宇智能化设备制造企业、楼宇智能化教育装备公司以及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等,调研对象为上述单位中的一线骨干、技术主管以及人力资源主管等。
行业发展催热人才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的产值从2000年的25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00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安防市场;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行业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到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541.5亿元。据世界建筑师协会预计,今后10年内,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都在中国。种种迹象表明,智能建筑行业的大发展时期已经来到中国。
智能楼宇涉及电工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现代控制、建筑基础等多种专业,且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这些都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很高要求。但因为智能建筑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才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新行业,目前全行业各层次专门人才整体缺乏。
同时,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对楼宇智能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由于智能建筑对防盗报警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自动抄表装置系统、车辆出入与停车场管理系统、应急广播和背景音乐系统、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电话系统、宽带接入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的大量需求,促使从事这方面一种或多种产品开发、设计、销售的公司异军突起,这些公司需要大量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智能楼宇方面的外资企业的投资和新产品引进,也大量需要从事安装、维修、销售的技术型人才。
行业人才要求:
不重证书更重可塑性
从智能建筑行业社会化分工角度考虑并结合技校学生就业实际,可将就业目标企业分为物业管理公司、楼宇智能化工程公司(包括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楼宇智能化设备制造企业(包括楼宇智能化教育装备公司)等三大类。其中工程公司又分为消防系统工程公司、安防系统工程公司、楼宇自动化工程公司和网络工程公司(包括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按照社会行业企业分工,不同企业职业岗位及其职责如下表所示。
注:
(1)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大多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视频监控、防盗报警、设备监控等系统的布线。
(2)楼宇智能化设备制造企业一般不进行设备的安装服务。
(3)物业公司的电梯、空调、消防设备一般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维护与维修。
(4)大型公共服务建筑一般包括机场、港口、金融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会展中心等。
(5)工程项目经理一般要求有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协调沟通能力强(可胜任与业主、管理公司、分包单位、内部团队的多方面沟通),管理上能独挡一面。还要熟悉工程管理的各种程序和手续,能熟练操作CAD、office等软件,熟知工程预决算,懂成本控制,会编写报告文件。
(6)对于工程项目的技术主管要求能够使用CAD作图,熟悉了解智能化行业。有多年弱电施工经验,有协调沟通能力,有应变能力、管理能力。
在此次调研的受访企业中,中技人才主要集中从事生产、销售、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而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岗位基本由具有高技、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担任。针对生产、运行、维护、销售和技术服务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希望员工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与沟通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特别是在服务型岗位上,企业对员工要求更多的是专业技能以外的部分,包括服务态度、礼仪、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现在一些毕业生缺乏自信但又好高骛远、适应能力差,面临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动辄辞职,这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
其次,对于技校学生,企业并不太看重证书及所学知识、技能的多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可塑性、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定性,因为学生的可塑性直接关系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了让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一些企业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岗位工作流程等内容。此外,企业每月会定期进行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专业培养定位为两个层次
通过调研,调研组发现企业对楼宇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员工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各不相同。调研组根据《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同时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即管理员层和助理管理师层。
第一个层次(管理员层)是数量需求最多的一个层次,从事各系统的施工安装和值机操作。这个层次的员工主要突出个人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必须具备中技及以上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就是助理管理师层,这个层次负责各系统的调试、测试、维护、故障排查。这个层次侧重于综合能力,注重知识面和知识程度,在技能上的要求更高。这个层次必须具备高技及以上的能力。
——延伸阅读——
被调研单位对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识读专业图纸、使用CAD绘图的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设备维修方面的技能。
加强课程建设和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加快知识的更新,对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对相关工程案例的剖析和点评,使学生及时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接咖啡产业办专业可行性探讨 篇3
一、对接咖啡产业办咖啡相关专业的必要性
(一)咖啡产业发展需要有学科专业的支撑
咖啡与茶叶、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是当今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非酒精类饮料。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喝咖啡,就世界每年的消费量而言,咖啡消费量为可可的2倍,为茶叶的3倍。世界咖啡种植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总产量为900多万吨。作为世界重要的饮料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南亚、东南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
我国咖啡的引进试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区分布在云南、海南和四川等少数区域,而咖啡的消费遍布全国。云南省发展咖啡产业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5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187万亩、产量12万吨,均占全国的99%以上,属全国最大的咖啡产区,咖啡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根据我国咖啡产销形势分析,到2020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有望达到250万亩以上,年产咖啡生豆20多万吨,实现总产值350亿元以上。
当前在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咖啡的良种繁育、种植技术研发问题;咖啡种植的环境问题;咖啡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集约化、特色化等发展问题都非常突出,急需解决。需要有学科专业的科研技术体系的支撑。
(二)咖啡相关专业的开设将为咖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石油交易的最广泛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超过60个国家进行着咖啡交易。全世界人口约70亿,而其中竟有10%依靠咖啡产业链为生。咖啡不仅对近7亿多以咖啡产业为生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10亿多消费者的生活。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2500万小生产者以生产咖啡为唯一收入来源,每个这样的小生产者平均养活5个家庭成员。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上第8人口大国———日本全国的人口总数。世界银行进一步估计,全球竟然有5亿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卷入咖啡贸易中。
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比较低,年平均咖啡消费量仅为5杯,国内咖啡年消费量仅在8万吨左右,但中国潜在咖啡消费者达2~2.5亿人;从市场上看,目前中国全年咖啡行业销售额为700亿元,全世界为12万亿元。据农业部南亚办统计,2011年中国出口咖啡豆36538.00吨,进口咖啡豆39886.00吨。据2006~2012年中国咖啡产量、出口量和进口量统计分析,中国咖啡消费增长率达25.71%,2012年咖啡豆消费量达87311.00吨;全国有13600家咖啡馆,2200家咖啡相关企业,从业人数达到50万人。
预计从2015年起的10年内,中国咖啡行业销售额将达到1~2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及中国咖啡文化的融合,消费笛声越奏越响。据估计,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还有95%以上空间未被开发,预计10年内,国内咖啡豆消费量将达到20万吨,2030年达到30万吨,咖啡消费市场有望达到3万亿元,中国将成为世界咖啡消费大国。
尚普咨询《2014~2018年中国咖啡饮料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年平均咖啡消费量仅为5杯,远低于日本(200杯)与韩国(140)杯。从市场上看,目前中国全年咖啡行业销售额为7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世界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2%;预计10年内中国咖啡行业销售额将达到1~2万亿元,2030年达到2~3万亿元,成熟咖啡消费市场应该在3~4万亿元,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还有95%以上空间未被开发。因此我国咖啡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而咖啡产业快速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的总体目标,开办咖啡相关专业将为咖啡产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当前,云南省咖啡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总体服务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咖啡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对咖啡企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咖农种植管理技术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咖啡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整体上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咖啡产业产品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是现阶段推进云南省咖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当前咖啡产业链上的工作人员更多来自非专业,对咖啡产业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咖啡产业发展,咖啡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前段产业咖啡育种、栽培管理、初加工、深加工等相关行业将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端末端产业产品营销、文化传播、服务行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也将大大推进,整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缺口很大,也为学生就职就业、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二、咖啡相关专业的开设将为咖啡产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建立平台
我国咖啡行业有近150万的从业人员,他们也有继续学习的愿望,但目前没有这样对口的专业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关于“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的要求,指出开设咖啡相关专业有其必要性。
三、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有利于重构专业体系
咖啡产业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目前,国内尚无能完全对接咖啡产业人才培养的高校相关专业,只有相关的农学、食品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设置咖啡相关专业能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四、开设咖啡相关专业是地方性大学特色办学的发展需要
区域型大学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当前云南农业大学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设了相关专业,比如:茶学、烟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蜂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专业,专业的设置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四大板块的定位为高山农业、热区农业、都市农业和跨境农业,咖啡产业是热区农业和跨境农业的重要产业,咖啡相关专业的设置将有利于专业体系的完善,不断增强地方特色办学和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接产业办专业,能够为专业良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有效提升专业的发展力。对接产业办专业为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使之与时俱进,为区域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有效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接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置咖啡相关专业可行且必要。
摘要:对接产业办专业将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将大大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咖啡为纽带的农工商三产融合的咖啡产业链庞大体系,咖啡相关专业的开设值得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咖啡,产业,专业
参考文献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4
因此,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具有不同的需求,各地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职业教育会形成不同的需求。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动力。
一、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产业相关性的分析
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专业布局以及整体水平,必须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共有学校387所。由于缺少全省专业设置情况相关的统计数据我们从将苏省四星级、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计114所)和江苏省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计113所,两者有重复)中选择了6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2010年招生计划中的专业情况进行分析。
6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职业教育的专业布点和招生数增长主要集中在投入相对较少的专业,应用性专业相对较少。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一些非类专业(非主导专业的通用技术专业)不断增多,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等,现在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在开设这一专业。据统计,按招生班级数排名前5位的专业大类(班级数/招生数)分别为:电子电工类(122/2455)、机械机电类(118/8852)、计算机类(117/9346)、财会类(62/5876)和数控车床类(61/3605)。相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在逐步增大,职业学校的专业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没有形成合理的阶梯规模结构,这将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根据《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475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6.1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3.4亿元,增长13.6%。三产的比重分别达到6.46%、54.07%、39.47%,与2002年的10.53%、52.21%、37.26%的比例相比,在江苏整体经济中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份额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30年的就业结构变化情况统计,江苏省的就业结构明显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严重滞后。
根据统计数据,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按照三大产业分类的比例分别为5.08%、30.74%、64.18%。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职业教育比重的滞差最大。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在对就业人员的技能层次要求提升的同时,其吸纳中初级人员就业的能力也开始下降,而服务业则成为吸纳底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江苏省也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势。
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优势产业匹配的角度分析(见附录)。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则为江苏各地市的主导产业。在江苏各地市的优势产业中,中职学校缺少开设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电力能源、纺织、建材等区域优势产业方面的相关专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规模与各地优势产业结构脱节,职业教育尚未充分发挥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的作用。
二、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为了适应江苏工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逐年提高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比例,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均衡,特别是要建立并严格实施地方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职业教育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同时要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实验实训设施,形成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新体系。主要有:
1、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实验实训中心:2、在企业建立中职学生实习期的岗位技能培训规范(上岗证书+毕业证书):3、在职业学校建立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和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中心(教育券)。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职业教育发展内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它在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契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吸收与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基础性措施。
职业学校全面开放,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和辐射源,面向社会,主动迎接企业教育社会化的任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和人力资源外包,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孵化学生创业本领。特别要发挥基地的作用,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每个学校在建设基地的同时,就要制订两大工程的实施方案。
(二)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布局调整,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形成高新开发区、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区、产业孵化区基础上的区域创新体系,进入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标志的区域创新发展阶段。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存在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建议在对职业教育广泛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一个与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机制灵活、产教结合、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职业教育要针对区域的产业特点,进行特色专业设置和特色人才培养,提升整个区域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为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瞄准产业布局,培育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鼓励优势专业实现跨地区招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江苏省要实行沿沪宁线建设高新产业、沿江建立基础产业、沿东陇海线建立加工产业的“三沿”战略,以及电子信息等双倍增计划,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产业
布局的调整来安排自己的专业布局,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有用人才。
2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明晰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边界及其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要求_并建立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满足职业发展的动态性,社会、个人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构建“校企一体、产教一体、学用一体”的开放办学模式,有效地促进STW(School to Work,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实施。
3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的更新机制。根据地区支柱产业发展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布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水平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地方政府主导,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融合、相促进的专业更新机制。
4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在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由于目前职业教育的体制障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上是相互脱离的,由于各自的培养年限太短,两者都无法培养工业经济发展紧缺的大量高级技能人才。因此,一方面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扩大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实现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高级技能人才的一体化培养,即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研修生制度(3+3+2)的一体化培养体制。
(三)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新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一是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组建具有区域特征的集群式、集团式、集合式的集约化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鼓励与企业形成合作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开放办学,另一方面形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联盟,形成一体化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教育部将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是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毕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对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奖励与表彰实行产教结合做出贡献的行业或企业。大力促进“订单式教育”,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从事教学或开设讲座,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等。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涉农专业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从目前就业与职业教育专业的滞差分析,随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农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和转移培训的任务相当艰巨。要继续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省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均应面向农村扩大招生,积极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并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村青年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两后双百”工程。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100%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城市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要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基地。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5
1 把握航空制造产业发展方向,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不断引进先进航空制造技术, 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术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1]要做好高职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了解该专业人才市场的过去和现在, 准确预测其未来, 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的人才培养决策。我院依托“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进行了广泛的行业发展调研。
1.1 行业发展背景: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军用航空领域, 随着战斗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的型号和技术突破, 我国已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全系列航空器研制能力的国家, 跻身航空工业强国。大飞机、大运输机、大直升机、大发动机等一大批项目的成功将使得中国航空工业面临数千亿的新增市场规模。以中航集团为例, 歼10、歼11、直9等先进产品完全成熟, 出口加内销将促进行业平稳增长;除上述产品外, 预计航母舰载机、枭龙、L15、直8 (AC311) 、直10及直15等新机量产将推动行业快速增长。
在民用航空领域, 无论是干线还是支线飞机在我国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 2020年我国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将超过500架份, 销售收入有望超千亿元, 需要新增干线客机1600架左右, 总价值为1500亿美元至1800亿美元。在通用飞机方面, 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 未来5-10年, 其增长率将达到30%, 未来十年通用航空市场需求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
2008年2月29日, 国家批复“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湖南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国家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 即株洲中小航空动力产业核心区和长沙航空工业园。目前落户“一区一园”中的中航起落架责任有限公司、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608所) 、航空动力机械公司 (331厂) 和中南传动机械厂 (300厂) 等几家大型企业年生产能力都在10亿以上。2011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的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 总投资50亿元, 规划用地830亩, 预计到2020年实现年产60亿的产值。
1.2 人才需求背景:旺盛的行业人才需求为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全国及湖南省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熟悉航空产品制造的机械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航空机械产品材料多为铝合金、高温合金以及复合材料, 加工困难, 对刀具和工艺要求高, 且结构复杂, 精度要求高, 质量控制非常严格。航空制造行业对机械制造技能人才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常规的机械加工技能, 同时需要掌握飞机钳钣铆;铝合金、高温合金以及复合材料加工;多轴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等技术, 熟悉各种机械加工刀具, 同时要求具有高度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等, 因此普通机械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难以满足航空制造行业需求。
根据我院对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有限公司、四川成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航空制造企业的实地调研了解到, 仅上述企业近3年每年对高职层次的熟悉航空产品制造的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就达到1500余人。在湖南省, 以中航起落架责任有限公司、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608所) 、航空动力机械公司 (331厂) 和中南传动机械厂 (300厂) 等航空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株洲中小航空动力产业核心区和长沙航空工业园, 对熟悉航空产品制造的技能人才需求年均增幅为10.2%, 人才需求缺口近3年年均超过500人。航空制造企业不得不每年花大量时间、大量资源对招进的普通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基本的航空产品制造和职业素养的再教育, 加重了企业负担。
随着全国及湖南航空产业的发展、升级, 制造产品呈现高端发展趋势。产业升级对机械制造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掌握多轴数控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特种加工等技术, 熟悉航空材料加工性能, 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高端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以航空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契合点, 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应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因此, 我院针对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以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激光快速成型、数字化工艺设计等新技术、新工艺为契合点, 重点建设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学六合”的特色化航空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 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校企合作新模式。我院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依托“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长沙5712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制造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安排学生到航空制造岗位顶岗实习;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任务等。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本专业逐步推进和完善了“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即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 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相结合, 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加强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航空制造产业对接, 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本专业依托学院协同创新平台, 每年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议, 及时跟踪航空制造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分析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变化、岗位要求变化状况等, 每年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有针对性地为合作企业选拔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 储备技术人员;为企业举办了多期在岗研修班, 解决行业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的需求。
2.2 建立校企人才共育机制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将学院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将航空工业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 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合作开发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教学资源, 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要求相一致;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 大大提高了实习实训质量。如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引入了航空发动机蜗轮轴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多轴加工等典型案例。
2.3 以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人员互动交流
本专业教师定期进入中国南方航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践, 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企业专家定期进入学院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南方航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长沙5712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的多名专家、首席技师不仅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 还多次担任我院承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裁判。
2.4 与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成果共享
学院为合作企业选拔输送优秀学生, 并充分利用自身师资优势, 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 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也引进企业专家为师生开展新技术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本专业有多名教师先后承担了航空制造企业、军队航空修理企业的技术课题。
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构建“工学结合、知技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3.1 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航空制造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着手, 按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确保核心课程, 综合相近课程, 删除不合理课程, 增开新技术课程。加宽加厚基础课程平台, 夯实专业基础;大力推动多轴联动精密加工、激光快速成型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 持续改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增加综合性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 强化学生拓展能力培养,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教学设计和管理,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为主线。
这样设置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职课程的特殊性:既保障了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又强调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既保障了同一专业不同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 又强调了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它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构建了“工学结合、知技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3.2 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密切理论教学与机械工程生产实际, 强化大学生生产技能的重要手段。[3]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主要是机械制造中各种制造手段的训练, 包括普通机械加工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机械装配与调试训练等。训练过程以实际航空零件加工为载体, 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刀量夹具准备、零件加工操作、零件尺寸检测等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图2) 。
综合技能训练主要是航空零件加工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标杆, 由教师指定产品项目。学生以产品项目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指导下, 分别从工艺设计、刀量夹具选用、加工操作、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最终完成航空零件的加工。整个综合实训项目教学遵循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素质提高为基础的原则, 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养成, 强化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 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图3) 。
4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效果
4.1 全面推行“工学交替、知技融通、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航空工业标准, 加强基于6S管理与星级评价体系的实训教学场所建设, 完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模拟企业生产现场教学;加强与本地区航空制造企业合作, 采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法,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水平。
本专业依托学院智慧校园网络平台, 开展了《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核心MOOC课程和《多轴联动加工》SPOC课程建设, 建立数控编程、仿真加工等网络仿真学习平台, 强化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推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学习模式改革。
4.2 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
我院已广泛开展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轮训活动, 本专业的六位专业教师都在企业挂职或顶岗工作半年以上,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模具设计、加工案例。在此基础上, 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了案例教学。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前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精心挑选案例, 编制成案例资料, 提出需解决的问题, 拟定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的程序。让学生凭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然后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理论。随着课程的进行, 教师在教学案例之外再给学生另行布置工作任务, 学生根据教学案例中学到的知识逐步完成自己课题的分析设计。在一个项目理论授课结束时, 组织学生交流经验, 总结学到的知识。教师参与其中, 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和纠正。
4.3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 加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在, 只有让学生接触实际、切实观察与体验, 反复训练, 才有可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本专业实训场地齐全, 设备先进, 针对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建立了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为例, 我们从航空制造企业选取了航空发动机蜗轮轴 (高温合金材料) 、支承座 (合金结构钢30Cr Mn Si A) 、航空发动机喷嘴 (高温合金材料) 、航空发动机叶片 (硬铝LY12) 等代表性案例来阐述轴类中等复杂零件加工工艺、薄壁及外形不规则零件的加工工艺、小型超精密零件加工工艺、精密复杂零件多轴联动加工工艺等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广泛采用上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模拟企业的生产实际, 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训练, 从而不断深化学生职业能力, 提升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积极开发、完善项目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多思路、多角度学习, 并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强化职业能力。我院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依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工学结合、知技融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行项目化专业教学改革等举措, 大大改善了本专业的教学效果, 学生多次在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 毕业学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摘要:为满足航空机械制造行业人才需求, 本文结合学校特色, 分析了我院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背景, 制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日标, 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为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快速形成品牌特色、打造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白雪宁.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52.
[2]金莹, 赵云龙, 洛辉, 韩明刚.简述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 2:210.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6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广东省区域产业的特点, 根据岗位要求设计研究新的教学形式, 应用新的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更适应岗位需求。
1 广东省医药相关产业现状
广东省是医药大省, 医药相关产业发达, 行业需求旺盛。根据2010年药剂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制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 广东省零售药店近30 000家, 药品批发企业1 300多家, 药品生产企业300多家, 注册许可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84家, 医院上千家。各地“一甲”、“二甲”医院所占医院总数比例较小, 乡镇医院较多, 且乡镇医院对中职药剂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企业中, 零售药店的数量庞大, 且对中职药剂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1]。
2 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主要岗位及能力
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中职药剂岗位涉及领域广泛, 有零售、批发企业需要的药品营销岗位群:如营业员、购销员、验收员、养护员、保管员等;乡镇医院、社区卫生院需要的药剂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制剂工、检验工、仓管员、销售员等。
在这些岗位中, 以零售药店营业员为主。营业员岗位能力除需具备临床医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中医中药等基础知识外, 还需要学会服务礼仪,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需要具备熟悉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正确保管药品和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养护能力;合理采购药品保证药品正常供应能力;具备药品销售技巧和方法、收集药品市场信息能力;合理指导顾客购买及正确使用药品的能力。
3 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相联系[2]。尽管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 但由于传统模式难以改变, 致使目前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脱离本科教育的框架。众所周知, 我国本科教育沿用的是苏联模式, 以科研为目的, 培养的学生比较适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特别是药剂专业。传统的本科教育以化学为主, 使得药剂专业的学生精通药物生产制造, 不懂药品使用和销售常识。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班出身, 行业经验不多, 没有药店销售经验, 教学模式也照搬传统模式, 重知识、轻人文、不沟通。另外, 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偏理论化, 教学方法以说教为主, 因此, “教”与“学”都不能满足药店营业员的岗位需求。
4 结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形式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校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鼓励教师活跃的教学思想, 并尝试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药品营销方向的学生, 服务意识、仪容仪表和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因此, 必须有意识地将团结协作、文明礼貌和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4.1 小品表演法
对于医药商品营业员这个岗位, 对顾客介绍药品时, 需要亲切的表达和运用礼貌用语。但是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小, 社会经验不足, 往往心理素质不稳定, 容易害羞、不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小品, 通过表演锻炼学生的胆量, 使其在表演中学习文明礼仪和沟通、表达能力。在药品营销、药事管理、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学习“药物治疗和使用知识”时, 教师选择解热镇痛药、降压药、降糖药、抗菌药等常用药物,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一种药, 以此为主题自编自导表演小品 (见图1) 。为了编写剧本, 学生就会反复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学生中, 有人扮演患者, 有人扮演医生、护士或营业员, 患者描述病情, 营业员介绍和推荐药品。这种小品表演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对枯燥难懂的药品知识有了深刻的记忆, 也锻炼了其职业素养, 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2 知识竞赛法
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且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荣誉感。
例如, 药物化学或药剂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觉得其枯燥无味, 即使学完了也没什么印象。所以, 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 第一轮为必答题, 第二轮为抢答题, 第三轮为加分题等。将学生分成5~6组, 每组中的每位学生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每组学生的成绩之和就代表本轮比赛中本组的成绩。
在竞赛过程中, 由于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答题, 因此, 个人成绩就会影响小组成绩, 从而让学生为荣誉而战, 有压力也有动力。课后学生表示心跳加速, 注意力很集中, 学到的知识终身难忘。还有一些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 经过几次竞赛锻炼, 增强了自信心, 也变得活跃开朗, 善于沟通。
4.3 体育比赛法
体育比赛往往能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游戏, 寓教于乐, 通过互相帮助, 争取胜利, 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友谊。
例如, 作为药店的营业员, 中药的性状鉴别 (认药) 和调剂知识必不可少。特别是认药方面, 药材品种较多, 容易记混。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 可以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 每组10种药材, 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辨认, 之后轮换。待全部学生准备完毕后, 参照体育比赛的淘汰制, 两小组之间进行对决。教师任选几种药材, 每组抽出一名学生为代表进行辨认, 正确者胜出。当然, 要想获得比赛胜利, 只靠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 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上互相帮助, 才能取得好成绩。
4.4 视频制作及应用
近年来,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药学类专业的在校生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均呈现增加的态势[3]。班级的人数较多, 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特别是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往往会被忽视。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实验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 让学生在实验前观看视频, 不但能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现场演示受局限的问题, 而且学生能在课上课下反复多次观看, 既强化了知识点, 又节约了教学成本。
药物分析是讲述药品质量控制概念、药品检验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学科。学好药物分析必须掌握基本的分析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根据学生喜欢声音和图像的特点, 按照检验岗位需求, 选择了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将其制作成药品检验操作技能的系列电视教材, 以供教师和学生点播。
例如笔者编辑制作的系列视频之一——《苯甲酸溶液摩尔浓度测定》 (见图2) 涵盖典型的溶液定量配制与浓度测定所必需的“移液”和“滴定”工作任务, 主题突出、逻辑合理, 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观看过视频的学生反映“看别人做一遍, 比听教师讲许多遍还明白”。过去实验中的许多细节教师反复强调, 学生还是注意不到。在播放视频后, 学生都会按照视频中的要求去做, 模仿视频中操作者的动作, 还互相讨论, 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药品检验操作技能的相关视频采用非线性编辑, 其特点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效果变换无穷。视频的画面色彩明快又不失朴素, 较适合教学, 有配音、配乐、解说和字幕, 操作细节部分有特写和标记, 计算部分有公式和运算过程, 便于学生课上学习和自学。
另外, 视频中的操作者是我校学生, 学生在观看时很有亲切感。经过培训, 操作者仪表端庄大方, 动作娴熟规范, 操作面干净整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教育, 事半功倍。
5 结语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
笔者介绍的包括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法, 引入了竞争意识, 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中职药剂专业岗位需求的是具有医药常识的、有推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使学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大方热情、文明礼貌,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更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四)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春玲, 武昕.中职药剂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6) :45-46.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药学专业,校企合作
涂冰, 魏来, 谭敏, 刘汉, 肖玥, 王威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415000)
药学专业是我院2004年新增专业, 在本土医药产业集群异军突起时应运而生, 发展迅速, 2012年成为湖南省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笔者对紧密对接产业、校企双赢的药学专业建设长效机制进行了不懈探索与实践, 提出了建立满足医药产业需求的“三方联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共建共管、共育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 紧密对接产业, 形成“三方联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紧跟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 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三方联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即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动态调整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1.1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整机制
我院药学系是常德市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联合办学的金健药业、康普药业、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企业是湖南和本土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副会长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以医药行业协会为班底, 动态调整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吸纳三金、洞庭、金健、康普、老百姓、益丰、养天和等规模企业高管和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研发、营销、调剂的一线专家, 不断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形成来自医药企业、药监局、药检所、教学科研单位的27名专家组成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 根据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需求, 共同确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讨论重大建设与合作项目, 制定发展规划。
1.2 人才需求反馈机制
关注行业新动态、国家新政策, 在合作企业设置岗位变化观测站, 及时了解专业发展态势。遴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增进校企互动。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等人才需求反馈机制, 毕业生反馈信息包括就业岗位分布、岗位适应能力、个人升职空间、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企业反馈信息包括岗位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前景评价和同类学生优劣评价等。专职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轮岗培训并完成药学专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等调研报告。利用药学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平台, 设置合作企业栏目, 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等。完善专业调研途径与方法, 及时收集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信息, 获悉新技术、新岗位、新标准、新知识、新能力等, 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
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利用校企互访、企业调研、医药行业协会年会及会长会议、药师学会年会及理事长会议、药监局召开的会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等, 全面了解药学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与金健等药品生产企业、益丰等医药商业企业合作, 共同将原有的大药学专业分为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营销与调剂两个专业方向, 明确各方向的就业岗位、人才规格、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等, 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量身打造”企业满意的人才。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 每年4月召开药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更新教学内容。
2 深度合作, 形成“共建共管、共育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我院药学专业与省内外8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 开办了订单班29个, 其中“益丰店长班”1个, “益丰班”7个, “养天和班”8个, “海王星辰班”“康普班”“民康班”各3个, “金健班”2个, “三金班”“老百姓班”各1个。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全面参与药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形成“共建共管、共育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1 校企共建长效机制
校企战略联手, 构建合作办学机制, 践行合作育人模式, 瞄准合作就业目标, 激发合作发展动力。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 共建促进药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软、硬件设施。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和药学文化, 提升学生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成了5家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 校内药品生产工厂、西药房、中药房、药品检验中心等“校中厂”, 注册成立了常德市济世药物研究所。依据真实生产项目和经营案例, 校企共同确定课程教学模块, 遴选教学项目, 构建融知识、技能、态度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校企互培互聘, 建设了一支由42名专职教师和35名兼职教师组成的德技双馨、充满创新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鹰雁团队”。我校药学专业还与15家企业深度合作, 主持开发了湖南省高职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展各类培训、应用技术研究等, 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药学文化。
2.2 校企共管长效机制
校企联合成立了以学院为主体, 药监主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教学科研单位全行业参与的药学专业建设理事会。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规范、教师企业轮岗培训制度、兼职教师引进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与专业资源建设、顶岗实习与就业、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进行管理。利用药学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设置实习就业企业栏目, 及时通报企业新动态, 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实习交流群组和空间链接表, 将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三者相连, 便于校企、师生间的交流, 达到校企共管的目的。
2.3 校企共育长效机制
示范性特色专业与示范性医药企业强强联手, 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我院药学专业联合办学的8家企业中, 有5家湖南省示范性医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联合办学协议, 企业指派专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制度宣传、生产工艺和产品知识介绍、职业化培训、拓展训练、专业课程教学等, 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目前, 先后有4位董事长、83位企业高管和主管来我校上课。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多元质量评价等人才共育机制。基于药品生产、检验、营销、调剂等实际岗位需求,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遴选基于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的生产项目和经营案例, 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组织教学和生产性实习实训, 开展教育教学评价、组织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共同开发了6个职业培训包,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100%。校企共育的药学专业学生“就业广、上手快、成长快”, 企业“用得着、留的住”, 深受行业认可、企业欢迎, 享有良好社会声誉。一大批学生刚毕业就成为经理、店长、车间副主任和QA, 海王星辰等企业给了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四个最”的评价:综合素质最高、心态最阳光、适应性最强、稳定性最好。
2.4 校企共赢长效机制
与三金、金健、康普、海王星辰、老百姓、益丰等8家企业深度合作, 形成了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理事会的优质资源,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丰富合作形式, 及时对接有效需求, 优势互补, 资源互用, 利益共享, 实现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同创新, 共同发展。校企互相开放基地和厂房, 共享设施设备和资源, 实现了“学生当员工, 员工来培训, 教师当技师, 技师来教学”的互动双赢。学校给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 并对企业员工进行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GSP与GMP培训等, 提升员工业务水平;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进,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优质资源, 如场地、设备、技术等, 提供教师培训岗位, 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派专家和技术骨干来学校教学, 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和良好发展平台, 使学生迅速成长。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8
关键词:区域医药产业,高职教育,药学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实践教学则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1,2,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医药行业GMP、GSP、GL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 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 实践教学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这也是目前高职药学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4]。我国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医药行业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 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 高职院校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药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药学专业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个领域, 涉及职业岗位多, 实践教学顾此失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阻碍了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 本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以下简称联盟) , 对接生物医药行业, 研究、设计和建设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推进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 湖南省规模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04.5亿元, 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66亿元, 工业增加值122.3亿元, 利税42.8亿元, 年均增长31.4%。目前, 我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 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物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等为主的产业群, 现有规模企业51家, 总产值达60亿元。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县/区/镇或社区医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全市基层医院达348家, 但大多缺少专业的药学人才, 通过正规学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不足30%, 基层医院不足10%, 很多从业人员尚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按照岳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未来十年全市医药企业每年将需要新增800人左右, 县/区/镇/社区医院每年将新增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约260人, 生物医药行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2 四方联动, 组建产学研联盟, 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由地方政府主导, 医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联盟由理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秘书处组成, 秘书处在本院。签订了联盟协议, 制定了联盟章程, 协议和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联盟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 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 以契约关系和项目建设为纽带, 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联盟内生物医药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联盟成员中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大纲的编写等, 鼓励企业为联盟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则在相关政策如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和培训项目建设, 签约各方根据各自在项目合作中的贡献大小, 合理分配项目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等利益。因此, 通过组建联盟, 既整合了资源又实现了互惠互利, 明显提高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 依托联盟,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CBET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等国外职教模式[5], 依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的职教新模式。通过借鉴该模式, 依托联盟, 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构建药学专业“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宽基础”是按现代医药行业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 所设课程实训不是针对药学专业单一专业方向, 而是针对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和素养,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药学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着眼于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较宽厚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模块化的专项技能后, 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强化专项技能, 在顶岗实习阶段先进行药学三领域的宽基础技能实习, 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 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活模块”是以药学专业某一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为核心设计的适应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单元。该模式结合了区域医药行业产业的特点, 依据医药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及个性特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拓宽专业基础, 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强化训练专业专项技能。
3.1创新“三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根据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定位[6], 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校内专任教师与联盟内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对药学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和药学专业三领域实际工作流程, 遴选源于工作岗位项目, 明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三领域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 提炼药学职业核心能力, 融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遴选试验实训内容, 开发源于真实工作任务实训项目, 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模块和基本技能学习、专业专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四阶段[7]。
3.2构建模块化师资培训教学体系,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把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能力模块 (下分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项目) 、专业教学能力模块 (下分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制定考核评价方案五项目) , 构建“两模块、八项目”的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 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 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 实施三阶段实践教学流程, 强化实践技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 依托联盟, 采用“岗位体验→岗位演练→岗位实战”三阶段实训教学流程实施实践教学。
岗位体验主要是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模拟生产和在联盟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参观学习, 了解药学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 以便了解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岗位演练是让学生在校内外基地中轮岗实训, 通过职业岗位的模拟和真实训练,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学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了解药学专业三领域不同行业企业文化, 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岗位实战是让学生学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 依据药学专业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试行“3331” (三阶段、三导师、三领域和一定向) 式顶岗实习模式。三阶段即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 在实习前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先分别在三领域 (药品生产领域、药品流通领域、药学服务领域) 实习10周, 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选择一领域进行定向实习10周即一定向 (职业选择定向) , 以备在实习完后选择该领域就业。在实习过程中实施三导师 (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 制管理[8], 全过程监控, 优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管理制度和文件, 形成高效、规范的高职教育药学专业“3331”式顶岗实习模式。
5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教学做合一
随着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尝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文献较多[9,10,11]。本院药学专业借助联盟内企业的师资和场地, 实习实训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先按课程实训项目进行单项实训, 再将同一模块中不同课程的项目实训任务进行整合, 开展综合实训, 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做合一。
如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维生素C片剂的制备环节, 教师按基于工作过程的“提出任务、明确目标、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检查结果、评价总结”展开教学, 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经过多次循环, 获得物化的成果, 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单项实训项目完成后, 再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如维生素C的合成、制备和分析检验实训项目, 按上述步骤开展综合实训。学生利用自己合成的维生素C制备维生素C片, 再将自制的维生素C片进行分析检验, 与市售标准品进行比较, 寻找自制药品和标准品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原因。经过试行,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了成就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如自制的药品和标准品比较差别在哪?原因在哪?等) , 主动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6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创新评价体系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9
【关键词】广西邮轮产业 专业人才培养 对接 契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40-04
邮轮产业作为旅游业的活跃产业之一,经济效益显著,强大的拉动能力和吸附能力是城市经济的新动力,能够刺激周边地区经济增长,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2014中国邮轮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接待邮轮数量占亚洲龙头地位,大陆游客乘坐邮轮出游超过100万人次。广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邮轮旅游发展潜力巨大。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及将加强环北部湾沿海地区的旅游基础等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邮轮、游艇码头及配套的口岸联检系统、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这将推动邮轮产业跨越式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广西培养邮轮服务和管理人员、培养适应于国际化邮轮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广西邮轮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广西邮轮产业初具规模,港口资源丰富,分别有北海港、钦州港、梧州港、防城港、南宁港等港口。广西要发展邮轮产业,首先要了解自身优劣势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Strengths)
1.广西发展邮轮产业地理区位优越。广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临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与东盟“一湾连七国”,并拥有覆盖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我国沟通东盟各国最便捷的国际大道。同时,广西(北海、防城港)—越南下龙湾的“海上黄金旅游线路”是最早开通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海上旅游航线,邮轮旅游经验较丰富。
2.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广西山海兼备,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可接待旅游景点达400多处。比较出名的有桂林山水、民族风情、海滨风光、中越边境游以及探险旅游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广西风景游览区的主要内容,为邮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广西邮轮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相关文件见表1。
(二)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就港口而言,由于条件限制,广西大部分港口无法停靠大型邮轮,硬件设施不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足,休闲娱乐、购物场所缺乏。虽北海市建有国际邮轮两个万吨级专用码头及邮轮码头泊位,仍然无法满足国际大型邮轮的停靠要求。就邮轮产业而言,支柱性产业如经融、保险、信息、物流等还有待完善;与邮轮自身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垃圾处理设施、货物作业区、交通设施等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交通运输体系不够快捷发达,增加了港口到景区的时间距离;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形成港口经济。
2.产业基础消费标准高。邮轮旅游产品以高消费、高品质著称。据统计,豪华型邮轮出行所需要费用日均600美元左右。广西邮轮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未得到广泛接受,游客对邮轮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还需进一步接受和认可。广西及相邻西南省份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市场还不成熟,邮轮乘客并不多,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成行的邮轮游客数量有限,不利于邮轮产业的发展。
3.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邮轮产业专业性强,产业链长,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严格的同时数量也非常庞大,据测算,一艘豪华型邮轮需配备海乘人员1300-1700名。随着广西邮轮产业的兴起,对邮轮专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广西对邮轮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较短,不具备快速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条件,邮轮人才匮乏问题突出。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鼓励性政策。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08年出台《促进我国邮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豪华邮轮列入今后两年中国船舶工业的投资方向;2009年出台方便中外邮轮旅客出入境边防检查的4条新措施等。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正式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以结合的“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此外,近年召开的“中国邮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会议也为邮轮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国内邮轮市场持续扩张。虽然北美地区一直保持着全球邮轮行业领军者的地位,而且全球最大的两家邮轮集团——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海邮轮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美国,但近年来,随着北美邮轮市场的成熟和其他地区新的邮轮目的地的兴起,全球邮轮市场的格局在慢慢地发生改变,全球邮轮市场正在东移。而且随着传统邮轮市场的渐渐饱和,邮轮公司开始加快拓展新市场的步伐,而中国正是他们必争的一块市场。目前,国际邮轮三巨头公司相继在华开展业务,开辟了从中国出发到东南亚和东北亚的航线,在该区域投放了好几条新的邮轮航线。
3.未来规划。“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其中滨海旅游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而邮轮产业将是滨海旅游业产业升级的最佳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邮轮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表示,广西要积极争取将北海市建设为邮轮母港城市,重点推进广西—东盟海上旅游合作,开发海上游,滨海休闲度假等旅游路线,打响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四)挑战(Threats)
1.产业链不成熟、国际化水平低。我国的邮轮市场起步晚,发育不完善,邮轮产业链发展不成熟。就广西邮轮产业链而言,由于上游的邮轮设计制造环节主要为欧洲国家(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等)所垄断,广西邮轮产业链的上游环节非常薄弱,目前主要发展邮轮的维修部门。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邮轮人才和与国际化的政策法规,因此广西在标准制定、运作模式等方面很难与国际市场接轨,邮轮产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国内及亚洲港口竞争激烈。广西发展邮轮旅游主要威胁是国内邮轮港口城市竞争,大连、上海等城市占据了邮轮旅游发展的先机,它们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邮轮经济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投入打造了新的邮轮码头建设,建设母港,抢先进入了母港网络和体系。除了国内激烈的竞争外,很多亚洲国家也早于中国发展邮轮业,相对中国来讲经验更加丰富。例如,新加坡2012年5月斥资5亿新加坡元建成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加上现有港湾城的新加坡邮轮中心,预计三到五年内,可吸引150万邮轮乘客。这些都对广西发展邮轮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威胁(详见表2)。
二、广西邮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邮轮产业相关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共涵盖中等职业、专科(含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专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2015年,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http://gaokao.chsi.com.cn/)发布信息,广西目前共有50所学校培养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本科院校21所,专科院校29所。按照每所院校招收100人计算,每年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应量约为5000人。在本科及专科院校中,仅桂林旅游学院开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详见表3)。
(二)存在问题分析
1.专业人才数量少。邮轮旅游专业性强,产业链长,一艘豪华型邮轮需配备海乘人员1300-1700名,区域人才储备是邮轮公司选择总部和管理机构驻扎地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566所,其中高等院校565所,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广西仅有50所,占全国旅游院校1.94%;2014年旅游院校在校生165957人,其中旅游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167人,硕士研究生1569人,本科招生53386人,高职高专教育110835人。广西仅有5000人,占2015年全国旅游院校招生人数3.01%,旅游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2.人才培养层次偏低。从以上广西开设邮轮专业的学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广西众多学校当中仅有桂林旅游学院开设了相关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并且多年来一直以专科学校层次水平来进行培养的。这表明,广西区内邮轮人才培养依旧是注重基本技能操作的低层次的人才,至于邮轮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拥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则尚未进行培养,很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与邮轮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3.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改善。邮轮旅游业与一般的客源船舶不同,不仅需要邮轮产业建设、邮轮战略规划、邮轮文化构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国际邮轮管理知识、酒店服务技能、英语对客交流、乘务沟通技巧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服务管理人才。目前广西高校大多根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安排,而邮轮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不相符,没有相对应的实习基地,这使得邮轮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邮轮迅速发展的实践要求,从而导致学校邮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欠佳。
4.师资力量不足。邮轮产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邮轮人才培养体系。虽然经教育部批准,我国已在中等职业院校和部分高校开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但因我国对于邮轮产业研究的时间较短,教学和科研能力十分有限,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数量相比,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适应邮轮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三、广西邮轮产业与邮轮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战略措施
(一)扩大邮轮人才来源渠道
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邮轮经济的产业链长,人才类型需求多,不仅需要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基层服务人员。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结合可满足邮轮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要。学历学位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邮轮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从酒店、旅行社“半路出家”具有服务管理经验,但需进一步结合邮轮实际强化的邮轮专业人才。两者相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管是对邮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邮轮人才的自身职业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官产学研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即政府、高校、旅行社、邮轮公司合作,改革课堂理论教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国际知名的邮轮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行业协会领导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或授课,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共享。另一方面,邮轮公司、旅行社可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优化邮轮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模式,一站式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公司招聘问题。
(三)注重培样和提高邮轮人才的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专业邮轮人才不仅要懂经营管理、国际司法、多国语言、掌握核心技术,还需熟悉邮轮基础知识,知晓出入境常识等知识。因此,作为现代服务型复合人才,高校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促进邮轮产业和邮轮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本科院校可以实施“2+1+1”的培养方式,通过校、港、船、地“四位一体”的专业实践、实训和实习,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大专院校则可以实行“2+1”的培养模式,第三年直接到邮轮上实习。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的对接。
(四)培养多层次的邮轮专门人才
邮轮产业对邮轮专业人才学历结构方面呈金字塔结构。需要硕士研究生进行邮轮系统优化,需要高素质的本专科战略管理人才和一般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基层服务人员。邮轮产业要求邮轮人才面容姣好,形象气质俱佳,有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适应全英文工作环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国外集体生活。同时对身高、社交能力、服务态度、服务精神也有一定的要求。随着邮轮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邮轮人才需求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出现层次化需求,既需要从事战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中层的管理与操作型人才,也需要基层的服务人员。广西可以在现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基础上,选择若干职业学校培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干型人才,也可以选择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办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培养本科、硕士层次的邮轮人才,以多层次的人才来满足多样化的邮轮产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庆虹.邮轮经济撬动城市发展[N].中国水运报, 2015-01-14
[2]吴俊.“一带一路”的旅游愿景如何实现[N].中国旅游报,2015-04-01
[3]周桂琴.上海邮轮经济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运,2010(3)
[4]曹木旺.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0-11-26
[5]孙晓东,冯学钢.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2)
[6]叶欣梁,黄燕玲,丁培毅.中国邮轮母港旅游服务接待质量与标准体系探析——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1)
[7]张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与邮轮专业人才培养对接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 篇10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
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转变交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同时湖南的智慧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正在形成“透彻的监测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分析决策、人性化公共服务”的智慧交通发展格局。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并重点建设智慧交通, 出台了《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构建了智慧交通“1842”发展框架。高素质技能型智慧交通人才的培养是保障有效地对交通进行管理, 合理地控制和均衡交通分布, 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率, 为安全快速行车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基础, 对改善和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和交通秩序的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落脚点和核心是课程,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对接智慧交通这一战略新兴产业, 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与实践具有积极可行的意义。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对接湖南智慧交通产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 因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是高职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其它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专业课程中来, 课程是宏观的教育思想与微观的教学活动之间联系的纽带, 课程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 课程体系中符合当前时代特征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不合理;课程基本上以学科系统化为主, 忽视了与企业合作的工作过程的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还很严重。关于高职课程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在己有研究成果中, 对于智能交通行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的总结和经验介绍比较少。因此以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特色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研究与实践特色专业与智能交通产业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特色专业课程研究, 这对于建设好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极其重要, 对于我国的高职课程实践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高职课程理论。
一、课程体系发展开发新运行机制
在我国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社会背景和公路高速化、汽车普及化以及大力推进交通智能控制以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和减少交通污染的行业背景下, 为满足公路高速化、汽车普及化的发展, 急需智能交通行业从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 我们进行了对接产业的专业课程研究与实践。以产业特色课程为基点, 通过实践建设, 密切联系湖南以及全国的智能交通行业, 围绕特色课程与课程体系, 将其建设成为在湖南特色专业群中的特色品牌专业, 有效满足湖南及中南地区智慧交通行业企业对智慧交通项目实施工程师人才的需求, 对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的需求, 对产业升级服务的需求, 以寻找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校企合作建设的课程体系。
(一) 构建以四共为内容的双主体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以“共专业建设、共人才培养、共工程施工、共教研科研”四共为内容的校企双主体长效运行机制, 实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 实现专业全面对接智慧交通行业, 重点在增强课程教学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以及教师课程研究与建设的实效性,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二)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其由现有的“3+3大循环”提升到“双主体承担、三系统循环、三能力层级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专业培养定位及时调整机制、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模式、多学期 (分段式) 教学组织模式。落实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机制和“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 保证生产性实习实训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50%, 顶岗实习时间半年以上, 落实与境外职教交流与合作。
二、校企合作开发和完善专业课程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与实践, 应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围绕智慧交通项目实施工程师这一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 运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论, 在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先研究指向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在充分进行智慧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的岗位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特色专业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 利用行业技术专家和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力量, 提出智慧交通专业人才需求报告, 研究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产业行业对接的课程与课程模块, 开发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框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见图) 。
形成与培养智能交通项目实施工程师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 以“三种基地、三种教学形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型实训基地, 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在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展教学工厂项目化教学;在顶岗实习基地, 开展现场教学。做到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 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 遴选课程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融入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实现教、学、做合一。
与企业和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接触, 组织相应校企合作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可行性研究、课程研究与开发、教学试点, 编写系列适合本专业发展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课程与对应教材, 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理实一体课程子课程体系, 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理实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工厂项目化课程子课程体系, 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教学工厂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顶岗实习课程子课程体系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顶岗实习课程体系 (见表) 。
三、总结
以课程建设为主体的智能交通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得益于国家正在实施的信息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政策, 更得益于湖南省把智慧交通建设作为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的主攻方向, 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对接战略新兴行业, 培养高端复合型技能型紧缺人才, 在对接的行业和培养的人才方面独具特色。专业所对接的智能交通行业, 是典型的战略新兴行业。专业培养的智能交通项目实施工程师, 是一种高端复合型紧缺技能人才。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独具特色。探索出“双主体承担、三系统循环、三能力层级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出“三种基地、三种教学形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程体系, 适合智能交通项目实施工程师的培养。
推出教学工厂项目化教学, 开展课程研究与建设, 在专业建设措施方面独具特色。将“项目化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创新性地吸收运用了国外“教学工厂的项目化教学”这一职教形式。以“教师深入开展课程研究与建设”为专业建设的抓手, 这一举措将教师培养和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和关键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2]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 2004 (8) .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 2007.
[5]姚波, 佟艳芬.浅析高职高专课程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6) .
[6]杨丽英.关于校企合作共赢实践途径的探讨[J].职业, 2011 (17) .
【专业对接产业酒店管理】推荐阅读:
财会专业对接11-21
对接产业集群05-30
产业与资本的对接06-08
提速农商对接助推农业产业化10-24
轻纺产业对接会"上的推介辞07-03
资源异地对接管理办法09-07
农超对接的SWOT分析管理论文05-22
市场对接10-18
三对接05-20
对接方式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