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2024-09-29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共12篇)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厦门作为全国17个国家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是海西经济区的国际物流接口,闽南地区的货物集散地,被列入全国首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厦门市政府计划以特区扩大到全市为契机,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突出发展现代物流。

湖里区拥有海港、空港及陆路运输的火车货运北站,是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厦门现代物流的主要集聚地。湖里区拥有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现代物流园区(即东渡—象屿—航空港物流园区),为厦门市港口、陆运和空运交通枢纽。

随着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对所辖东渡、海沧、嵩屿、招银、后石、刘五店、石码和客运等八个港区功能的界定,既给湖里区物流业带来了挑战,也客观上提供了一个产业升级的机会。如何更好地配合厦门港总体建设,利用东渡港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快湖里区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留住现有物流企业,并吸引新的高端物流企业入驻,是湖里区物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

1 湖里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湖里区以现代物流园区和东渡、湖里、高殿临港服务区为依托,聚集了TNT、伯灵顿、大通、中外运、联邦快递、弘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形成海港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城市物流配送、大型专业市场等较为完整的物流业体系,目前湖里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民生物资的集散地和全省最大的物流平台。

湖里区紧紧抓住海西发展战略机遇,紧扣建设国际性港口城市主题,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与“两港两区”联动,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据统计,目前物流业约占湖里区GDP的15%,已成为湖里区的重要产业。

2 湖里区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厦门市物流业区域结构的规划调整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是厦门市重大发展战略,不仅制造业大规模向岛外转移,第三产业也向岛外布局。根据规划,厦门市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的布局将做出重大调整,海运重心移至海沧,空运重心将移至大嶝新建机场,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调整将对湖里区物流业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已获批的《厦门港总体规划》,厦门港未来的集装箱干线运输将逐步移至海沧、嵩屿、招银等港区,东渡港区未来将重点发展客运、旅游、仓储、商贸、后勤保障等港口业务,突出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很明显,在此规划调整中东渡港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约束。

实际上,近年来东渡港自身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一是由于港区饱和,航道拥挤和货物滞留时有发生;二是受水深限制,东渡港只具有5万吨的靠泊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航运的要求。而海沧港作为厦门最优质的深水良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定位于发展成以中、远洋航线为主的集装箱作业区及临港工业码头等。招银港则致力于发展10万吨以上的深水港口,成为干散货的重要枢纽港。

2.2 湖里区海港、空港功能的改变,会带来相关物流企业的流失

笔者对湖里区物流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当初选择入驻湖里区时,所考虑的因素如下:(1)靠近机场,开展空运物流方便;(2)湖里为东渡港的集散地;(3)物流企业比较集中,联系业务方便;(4)码头、货代、拖车等很多物流企业集中在湖里区;(5)选择靠近港口的场所办公,方便与口岸查验部门、码头、船代相关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提高工作效率。

很明显,众多物流企业当初之所以选择湖里区,是因为湖里区有东渡海港、高崎航空港,以及由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各种便利。现在东渡港、高崎航空港功能定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剥离给其他港区,势必会有不少企业为了工作便利而转至其他港区,如果湖里区不加以高度重视,出现了物流企业大面积迁出,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湖里区的物流产业受到较大影响。

2.3 陆路运输和空运方面面临的挑战

厦漳大桥建成将加强漳州与厦门岛的联系,特别是漳州物流与厦门航空港的联系,提高其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龙漳铁路的投入使用加强了漳州与闽西南腹地的联系,扩大了与周边的江西省和广东省经济往来。厦漳大桥建成和龙漳铁路投入使用使得漳州的中银港以更快的速度向闽西南、江西、广东北部辐射,其在闽南物流中的地位将迅速上升,这势必给东渡港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里区物流业的发展。东通道的投入使用将缩短货物进出厦门岛的时间,提高岛外物流企业的效率,再加上岛外场地租金较便宜,从而增强了岛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给湖里区物流业增加了竞争难度。

在空运方面,大嶝新建机场投入使用也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近期对湖里区物流业影响不大,但是长远必然产生巨大影响。

2.4 湖里区物流企业的用地和用房极为紧张

据调查,湖里区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用地和用房紧张问题,表现为:(1)港区用地紧张。(2)靠近港区一带没有配套建设适合物流企业办公大楼,刚落成的“物流中心”属象屿保税区,只能租,不能购,且租金贵;湖里商会物流行业公会的“物流大厦”筹建多时,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用地,至今尚未兴建。(3)机场附近很难租到仓库及办公场所一体化的建筑;机场附近水、电费偏高;且缺乏生活配套,物流人才落户、租房困难。(4)仓储用地岛外有较大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纷纷迁往岛外建设仓库。如大顺集团公司已经在同安有100亩的货场,湖里严重缺乏物流用地,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发展,仓储收入被自然流失。

3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湖里区物流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对策建议

3.1 吸取湖里区工业外迁的经验教训,抓大放小

前几年工业外迁,湖里区本可以把大型工业企业的高端如研发、营销、财务管理等留下来,在工业区升级过程(腾笼换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服务这些大型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工业产业升级。但是在工业外迁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湖里区丢掉了一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工业产业升级的机会,一些大型企业如:厦顺、金龙、灿坤迁往岛外,一时间对湖里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湖里区要吸取先前工业转移的经验与教训,抓住物流产业升级的最佳时机,留住大型物流企业的高端部分。尽快建成物流大厦,打造出湖里标志性物流中心,解决中小企业办公用地问题。

3.2 以海港、机场、保税区外迁为契机,完成湖里物流产业升级

海港、机场的外迁必然会引起大量的物流企业随之外迁,保税区的外迁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跟随其迁移。表面上对湖里物流产业是致命的打击,其实不然,其一,湖里属地的物流企业多是保税区的企业,物流产业在湖里经济地位不高,对湖里经济的影响有限;其二,大量的操作型企业会随港口、机场外迁,如果湖里区把环境建设好,管理型企业会因人才、技术、管理、金融等服务因素选择留下来,这对湖里区而言是发展高端物流产业的机会,湖里区政府可以有针对性从政策上支持管理型、科技型的物流企业,促进湖里物流产业升级。

3.3 发挥湖里区属地物流人才优势,建设厦门与全国其它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通道,壮大厦门物流产业

厦门虽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7个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但厦门与国内其它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通道还有待进一步建设,与闽西南各二级、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通道也需要加强。湖里区可以利用属地物流人才的优势,引导企业建设各级物流通道,为厦门成为真正的国家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为厦门及周边企业物流提供资源支持的同时壮大湖里物流产业。象屿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湖里区物流业的中心地位,湖里区应致力于建设真正的物流业中心。

3.4 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厦门大型批发市场不多,规模也比较小。批发市场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里区是厦门市最适合建设批发市场的区域。湖里区靠近厦门市商业中心,但又不同于厦门市的商业核心区思明区,在商业核心区更适合于零售业。批发市场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岛外各区虽然地域广阔,但是距离商业中心较为偏远,也不适合建设批发市场。湖里区拥有以果蔬、水产、汽车、建材为代表的几大专业市场,在营业面积和市场摊位数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其成交额在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数中占全市的四成以上份额,体现了湖里区商品交易市场集约型高效发展的市场领先地位。湖里区应当成为厦门市批发市场的集中区,发展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可以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3.5 扶持湖里区重点物流企业

湖里区政府应该扶持一些骨干物流企业,为外资、高端用户提供服务,打造湖里区的名牌企业。扶持对象在区一级不一定选择厦门最大的物流企业。政府在招商引资当中,应当考虑其物流方面的配套服务,把重点物流公司介绍给外资,进入高端物流行业,否则市场将被国外大物流公司占领。国外的物流公司这方面比较有经验,他们是伴随大型工业企业共同发展的。现在湖里区本地物流公司基本是自生自灭,政府扶持不够,如能得到湖里区政府的帮助扶持,他们不但会留下不走,而且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摘要:厦门市以特区扩大到全市为契机,积极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作为厦门现代物流发祥地和主要集聚地的湖里区,将面临集装箱干线逐步迁向岛外港区,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将面临适应性调整的挑战。湖里区需要更好地利用东渡港区的功能定位,通过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留住现有物流企业,并吸引新的高端物流企业入驻,藉此实现本区物流产业升级。

关键词: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湖里区,物流产业

参考文献

[1]胡小京.加快厦门物流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6:47-51.

[2].集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厦门市物流协会.厦门市湖里区发展临港物流业研究报告[R].厦门:2007-3.

[3].张小燕.厦门港将成海西物流中心,《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出炉[N].厦门日报,2009-2-6第001版.

[4].港口规划[EB].厦门市港口管理局网站[EB/OL].http://www.portxiamen.gov.cn/xmsgkglj/zjshmg/gkgh/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阅读一体化;毛泽东“长征”系列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56-02

南京市鼓楼区力学小学李琳名师工作室与琅琊路小学周益民名师工作室曾联袂举办了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为专题的展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长征’系列诗词诵读与欣赏”。在学习苏教版五下《七律 长征》的基础上,我确立了诗词诵读与欣赏的目标:整体诵读与欣赏毛泽东“长征”系列诗词五首――《清平乐 会昌》《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 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沁园春 雪》,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这段革命历史,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进而尝试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一、从课本出发――诵读《七律 长征》

在请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七律 长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历经两年的长征岁月里,毛泽东写下了多首诗歌,今天就让我们诵读这些诗歌,重温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1935年10月,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 长征》,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自豪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编者选择了《七律 长征》,也就定格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教者选择了《七律 长征》,也就重温了那段如歌的岁月;学生吟诵了《七律 长征》,也就走进了那应该铭记的时空!编者、教者、学生,一起从课本出发,携手向历史的更深处追溯、行进!】

二、在精选诗词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我的学习”,整体感知诗词风貌

我课前给学生分发毛泽东的《清平乐 会昌》等五首诗词,并进行相关的说明和注释,以期学生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面对这五首经典诗词,我这样设计了“我的学习”过程――

第一步:请朗读讲义中与长征有关的五首诗词。

第二步:从五首诗词中,选出最感兴趣的一首进行精读(包括说明和注释),同时把你对毛泽东诗词的感受,用关键词写在诗词旁边,并划出最能表现这种感受的诗句。

第三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建构整体性的儿童阅读”是“从课本出发”的重要策略,也是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因此,面对《清平乐 会昌》等五首长征系列诗词,让学生从“整体朗读―研读一首―练习有感情朗读”等学习过程中,展开真正自我意义上的个人学习活动。开展真实而深入的个人学习活动,既要确保个人学习真实而深入地发生,又要为后面的交流奠定基石。】

三、在“伙伴对话”的过程中,选择开放性的儿童话题,初步领略磅礴的气势与乐观的精神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结合儿童的选择,我依次开展了以下教学――

1.略读《清平乐 会昌》《十六字令三首》。面对毛泽东所写的这两首词,我选择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诵读《清平乐 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面对毛泽东的这两首词,在和学生一起读、说的基础上,我还请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精读《沁园春 雪》。在交流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以此展开教学。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选择了《沁园春 雪》这首词,假如让你来拍摄《沁园春 雪》的视频,你会选取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音乐呢?下面前后四人组成拍摄团队,讨论讨论。

(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生:我会选择那绵延万里的长城作为背景。我觉得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缩影,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画面一定让人非常震撼!

生:你选择长城,我就选择长江,长江最能代表中国!

生:我会选择黄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代表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

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拍摄的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其中涉及《沁园春 雪》这首词,让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视频《沁园春 雪》)

师:当我们脑海中呈现这样的画面、回荡这样的旋律时,你又会怎样来读这首词呢?

(学生齐读)

【教者选择“假如让你来拍摄《沁园春 雪》的视频,你会选取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音乐呢?”这样一个颇具开放性和整合性的话题,原因有三:其一,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该有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该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其二,让学生去想象合情合理的画面,让学生去选取契合主题的乐曲,定会让学生从一个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视角去理解诗词、诠释诗词,并描绘自己眼里的诗词。其三,清晰而有层次的画面、流动而有意味的旋律,有利于创设一种具体而又鲜活、灵动而富有色彩感的情境,而类似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定是大有裨益的!】

4.回到《七律 长征》,请学生读一读。

5.从诗到人。引导学生由诗及人,谈谈对伟人毛泽东的认识。

四、推荐毛泽东诗词的相关书目,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我给学生进行了四个“一”的推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选》;由三联书店出版、斯诺等著的一本传记――《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由中央电视台等摄制的一部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由中央电视台等拍摄的一部电视剧――《长征》。此外,我还精选了毛泽东有代表性的九首诗词,并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欣赏中,领略诗人毛泽东的魅力,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从一首《七律 长征》到五首长征系列诗词的学习,再到四个“一”的主题式、立体化、全方位的阅读推荐,依托的是课内阅读的成果,丰富的是课外阅读的天地,提升的必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从群体性阅读到个体性阅读,从师生共读到独立阅读,从文本式的阅读到形式更加多样、视角更加丰盈、材料更加翔实的阅读,这是“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建构的必然举措,符合儿童阅读规律,更满足了儿童阅读的迫切需要。】

五、在学生评教中聆听自主性的儿童评价

当诵读与欣赏结束后,主持人以“你觉得张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为话题,让学生“即兴评教”。

生:张老师好像是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带着我们走进了毛泽东的诗词。

生:老师准备很充分,但让我们讨论的时间比较匆忙,我们的发言有点儿一带而过,其实还有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同学没有发言。

…………

【立足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的建构,课堂中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对课堂、对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方式。具体到这节课,在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评价的是教师这个人,有的评价的是这节课……不同的声音,那是教师与学生的共振;不同的评价,那是心与心的碰撞;不同的表达,那是来自内心的渴求!引入学生的评价视角,是课堂确立儿童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是儿童主体性真正彰显的有益实践,更是改变教师“一言堂”这一格局的有益尝试!】

从课本出发,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于一体,让儿童阅读始终以儿童的方式行进,使儿童阅读从狭小的教室走向无垠的天地,从单一而扁平的课堂走向如火如荼的生活。

“内外贸一体化”大有可为 篇3

目前,我国正采取一系列发展外贸新政策,包括投资、税收、金融等新的政策措施,已经显现效果。但我们应当充分估计这场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我国进出口贸易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将要相当长的时间。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如美国中产阶级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高额负债的方式进行消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业的格局和产业模式需要做适应性的调整。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们在追求人民的福祉,满足13亿人民的基本需求,这是举世无双的事业。面对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外贸企业转攻内销市场,这种策略是可行的,也会是必然的。

事实已经证明,由于实施内外贸相结合的营销措施,一部分原有外贸企业尝到了甜头。

外贸企业要转变成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我们认为,在制定企业转型战略时,绝对不能靠企业家个人的经验、直觉或者冒险精神,而要靠科学的规划与有效的实施。

在制定企业的战略方案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要有战略依据,要充分分析相对优势,更重要的是正确分析企业的相对劣势,据此制定的企业战略。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4

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科学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的最核心素质和能力。如何建设高效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已成为当前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层次, 以往这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设一般是相对独立和自成体系的。事实上, 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为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亦可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引领作用, 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因此, 现今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分别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时代要求的。

鉴于此, 本文面向当前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需求, 围绕当前协同创新背景,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探讨本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 为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合肥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是以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研究生“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人才培养方针为指导思想, 有机融合本科生、研究生资源, 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前进入科研和生产;培养研究生从事实践研究创作能力, 更好地进行科研和生产。

(一) 本研一体化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不仅是建设一批满足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室, 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科学合理规划, 为有机整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 同时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采取院校共建、校建为主的模式, 通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本科教学工程”加强教学实验条件建设, 由学校教务部和研究生院组织严格论证, 科学规划, 按学科分布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因素。

2. 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基地建设新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平台, 将各类科研实验室纳入到实验教学平台中, 把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我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本研一体化的创新实验教学平台, 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创新训练项目, 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实验项目和科研团队, 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科研引领能力。

(二) 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高质量、稳定的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与有能力指导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坚持“互惠互利、共建双赢”的基本原则, 提高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学校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地则可从参与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 (3) 坚持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三结合的重要场所。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依据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的原则, 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基地管理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深化“三项改革” (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 加强“三项建设”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一) 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管理体系

1.加强规划, 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不是简单将本、研的实验叠放在一起, 而是从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将两者有机的整合,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 优化实验教学, 统筹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2.加强管理, 实验教学实行学校、学院、系 (教研室、实验室) 三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务部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 组织全校实验教学检查、监控与质量评估, 统筹安排、调配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负责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 安排、落实学期实验教学任务, 组织学院实验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 制定和汇编本单位实验教学文件、资料。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条件的维护、教学计划的落实、实验准备、操作指导、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三级管理模式, 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不留盲区。

3.加强建设, 实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建立网上动态监控评估系统。

(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1.执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程序。我校制定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 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行程序化管理。学院根据基地建设需求, 选择符合基本条件并有合作意向的单位, 交由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 将基本情况和详细的建设方案报学校教务部备案。由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肥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双方合作目的和建设目标、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合作年限等方面的内容。

2.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建基地管理机构, 基地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包括:学校教务部和专业课教师、企业素质高、业务强的技术骨干, 双方人员共同承担基地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管理机构要建立章程, 分工协作, 各负其责, 贯彻落实。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 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 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考核、动态调整[2]。保证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有章可循, 有计划地实施。学校教务部负责对全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并不定期到基地检查、评估实践教学成效;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由落实学院负责。学院需加强对基地的管理, 建立联系制度, 建立学年实践教学计划, 使基地实践育人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实践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要遵守协议, 保障经费落实, 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人力物力资源。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其各项指标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教学效果[3]。

四、小结

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的评价体系还尚待完善;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稳定, 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的总体素质水平偏低, 缺乏创新精神, 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现实矛盾。我们期望通过推行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校内外优势资源办学, 解决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 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背景,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介绍了工科院校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 对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协同创新,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毛峡, 舒毕磊, 郑志明.“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

[2]黎月玲, 袁式亮.谈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4) .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5

高校对课堂之内的体育课程一般都有统一、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俱乐部活动却大多不太重视,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缺乏管理与组织。很多高校课外活动,都是大学生自主进行,没有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语帮助。体育俱乐部也多由社团内同学在一块进行交流与学习。

2.2 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 教育部办法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可以得知,目前大部分高校人均数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特别是两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场馆数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体育场地实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很多学校的项目开展由于场地实施缺乏而无法开展。造成这一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的大量扩招,使在校生的数量大幅增多,而学校对场地设施的投入却没有相应加大,造成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

2.3 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缺乏特色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目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高校中,突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单一发展模式,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运动项目的设置较之以前有所增加,但是开设的项目仍然不足,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三大球、乒羽网和健身及健美舞蹈类等项目,而新兴的毽球、高尔夫、排舞等项目却十分少见。开设的十余门体育项目对于课内外众多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开设的项目不能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使他们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达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2.4 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

根据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学生在一、二学年里身体素质呈上升或保持的趋势,而到了到了三、四年级呈逐渐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一、大二的专业学习任务较轻,开设体育课,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学生体育锻炼基本得到保障,因此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到了大三、大四以后,很多高校不再开设体育课内学习,只有课外体育活动与俱乐部锻炼。受到学生专业学习的任务加重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其课外锻炼就得不到保障,导致学生体质不断下降。这也是影响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因素之一。

3.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

3.1 正确认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念

当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性与必要性,关键是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学主管部门是否能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得到各层次领导的重视,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场馆保证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体育职能部门工作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将课外活动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纳入到体育工作计划当中并形成制度。

3.2 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力度,拓宽经费来源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改善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无偿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切实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俱乐部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在现有条件允许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济功能。尝试与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合作,把学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向社区开放,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过提供体育消费获得经费支持。鼓励体育俱乐部自主经营、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3.3 课内体育教学管理与课外网络课堂学习相结合

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应该进行分层管理,在不同学期内项目设置考虑内容的深度,将开设的所有项目分成不同等级,保证学生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深度,以利于其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善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学校大三、大四没有开设课内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能够给这些学生群体提供运动处方,引导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增强体育课的互动,对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重要作用。

3.4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在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体育教师自身在运动技术能力理论水平上必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注重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思想品质素质、精神境界、教育思想观念、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创新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勇.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6).

2016加博会力促内外贸一体化 篇6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李贻伟在加博会上表示:“东莞有1万多家加贸企业,虽然转型困难,虽然可能会产生利益的冲突,但我们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就应该要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

从内销到内外贸一体化

加博会组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吴军介绍,今年加博会的买家定位也做了相应调整,从以内销为主变成内外贸一体化,积极开展海外推广工作,加大对国际买家的邀请力度。

除了国内采购商,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中国意大利商会、意大利外贸协会等多国重点商协会组织近2000名国际采购商到会,其中六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初步统计,已有6个境外采购团、36个境内采购团(协会)到场采购,预计专业买家将比去年增加40%。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副会长孙岩表示,以前外国采购商来参会一般是零星的个体行为,今年各大商协会应邀组织大量国际买家与会。为了吸引优质采购商,主办方有重点地将最新卖点提前展示,让商会有针对性地向会员宣传,而且今年在接待方面也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优质服务。

4月22日,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在加博会上强调,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加贸业功不可没,“加工贸易不仅是贸易政策,更是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所以说,加贸符合中国国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

实际上,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果,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发展目标。这一文件,被视为中国政府对外释放的重要信号:中国会继续支持和发展加工贸易业。

外贸企业如何走得更远:输出自主品牌

《意见》中提到,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贴牌生产(OEM)向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方式发展。

东莞市商务局局长陈仲球认为,东莞作为中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之一,在创新发展和制度创新方面,有不少的责任,“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怎么做好服务。一个是在技术研发,技术进步方面加大投入;另一个就是在后端,在市场拓展这方面,给制造业插上新的翅膀。”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东莞市7688家外资企业从加工贸易转向一般贸易或混合贸易形式,其中5036家全部转化为一般贸易。而在5036家企业中,有950家设立了研发机构,此外OBM的企业共1315家,占比26.1%。

实际上,比社会整体意识走得更前的永远是在市场中实践的企业。在加博会现场,广东比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BILANG比朗”男装定制品牌备受关注。

近几年,这家传统制衣企业开始从OEM转型到ODM。但董事长王大孟发现,委托设计生产的衣服质量再好,由于价格和渠道等原因也很难卖掉。“我们要知道客户的痛点在哪里,现在普遍要求订单小一点,那我们干脆就一件一件来做好了。其实我们一直在转型的路上,从客户的角度思考,用客户的需求驱动企业转型。”王大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2012年,王大孟投入近千万元开发前端全平台的深度定制系统以及后端的智能纸样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消费者能够进行服装DIY定制,比朗也从而实现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转型。

而东莞市鑫盛手袋工艺公司,为了在大环境中生存下,目前仍坚持两条路,一是继续代工为别人做品牌,二是转型做自己的品牌。“不管怎样都要做自己的品牌,做大众化的消费,让每个人看得起你的款式,付得起你的价格。虽然不一定一下子做到顶尖品牌,但是产品质量、价格优势也要慢慢从中端开始往上走,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向。”鑫盛手袋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顺应“互联网+”新机遇

加工贸易业创新发展,需顺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实现价值链攀升。

在2016加博会上,“互联网+”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在本次展会的宣传动员上,加博会组委会广泛使用了“互联网+”手段,开设了专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许多参展企业在开展之前,就已在这些平台上亮相。此外,组委会还举办了“制造业+互联网”峰会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活动。

东莞市副市长杨晓棠认为,“互联网+”是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借助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新的工具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变化,零售业也产生新的需求。华阳信通通过创造“互联网+零售”商业新模式,帮助企业将线下零售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创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服务体验与交易手段,打造智慧门店,快速实现商业模式升级。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涌现出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即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所谓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 就是使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让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 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 早在2002年,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就已经明确额提出过。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经提出, 就得到了很多院校体育教育学者的积极反响。例如在湖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中, 就把“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育理念中, 并且已经实践了五年之久,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体育教学旧模式, 构建了一个课内和课外相通的开放式的体育课程新局面。本文将结合当前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 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很多院校体育教学中, 仍然采用体育教学的旧模式, 课内和课外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难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发展身心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许多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以技术教学、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仍然是以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为主, 项目具有局限性, 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教学方法上, 教学方法陈旧, 仍然是老师讲解示范, 学生没有真正体现出主体地位, 没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不能够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也就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二) 体育学时相对较少

对我国普通高校来说, 体育学时相对较少, 有的甚至每周仅安排两个学时的体育课,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锻炼身体, 难以满足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和拥有强壮体魄的需要。

(三) 体育设施缺乏

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数量相对较少, 不能够安排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场地进行运动锻炼。场馆的设施配置单一, 主要以球类项目为主, 也不能满足学生锻炼和教学需求。

2 课内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1)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注重长效性、多元化, 可以多开展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有群体参与的项目, 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开展体育课。例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田径运动会, 为使运动会开的精彩、热烈, 使更多的学生参入到这项活动中, 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即考虑到田径项目, 又兼顾设有群体项目, 在竞赛中强化学生参入意识、规则意识和育人意识。

(2) 建立多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学, 采用课内教师指导的小组训练为主与课外体育单项协会组织的训练形式练习为辅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内教学中, 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辅助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进一步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外教学是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开展不同院校之间的竞赛, 按计划有规律的组织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增加校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拓展了体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二) 合理分配体育学时

学校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 在课内体育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合理安排分配学时。例如, 第一学期可以开设必修基础体育课和体质达标测试内容, 课外开展选修课。这样可以调动学生适应大学体育学习的状态,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的训练活动。

第二学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可以增加一些课程:形体课, 体育舞蹈, 健美操, 花样跳绳, 武术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课程,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三) 完善体育设施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 在大学校园里, 主动运动的都以男同学为主, 而女同学很少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人认为, 这个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和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女同学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动的群体, 而我们的操场上偏偏又都是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器材, 比如单双杠, 吊环, 足球场, 篮球场, 这些根本不适合女同学进行运动, 所以运动场就成了男生的天下。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完善体育设施, 让全校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够动起来。比如说, 多开辟一些羽毛球场, 排球场场地。同时开辟健美操, 形体舞等女生喜爱课程的场地, 这样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这种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 大大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多, 不仅巩固和拓展了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内容, 还能够自由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体育文化、练习体育运动, 这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体育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 学校体育更是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 发挥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增强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体育课程却存在着很多弊端, 难以满足学生提高身体健康的需要。所以把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之中, 两者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 是目前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当前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8

日本综合商社起源于日本明治时代 (1867年) 初期。当时, 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 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迅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换,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 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以当时垄断国内外贸易的财阀为主体, 组建起以资源性进口业务为主的企业集团。当时三井和三菱这两大财阀便是这一企业集团的支柱。后来这些以进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集团, 除了开展进出口主营业务以外, 还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不断向金融、商业、贸易代理等领域扩展业务, 其企业性质逐步地便与一般性的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社区别开来, 成为一种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综合商社依托于政府的特殊政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逐步发展成为可以与欧美等国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力量, 但从本质上讲, 这时的日本综合商社具有很强的国家垄断特征, 作为财阀的附属经济组织, 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军事扩张需要。

二战以后, 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西化的改革, 按照美国模式建立起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 并在制度上根除了封建遗迹。但后来,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进入快速成增长阶段, 资源短缺成为阻碍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原先随着财阀一起解散的综合商社, 应时代要求, 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又复活并发展起来,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开始活跃于国际市场上, 在原材料进口和工业品出口, 包括钢铁、石油、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纤维、食品和能源等方面, 发挥出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的日本综合商社已经济完全具有了现代企业特征和超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如以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丸红和岩井这六大综合商社为例, 它们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都在前40位以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 年销售额大都在1000亿美元, 有的超过了2000亿美元。这些大型综合商社, 在贯彻政府行政命令方面则毫无保留地执行, 特别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 成为推行政府国际战略的一个载体, 当然综合商社也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可以说, 从二战结束后, 到冷战结束前, 日本综合商社的主营业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 其他业务主要是围绕主营业务进行的, 并为主营业务服务, 具有明显的附属性。

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大量从海外撤资, 综合商社作为贸易一级批发商, 交易规模也大幅度缩小。日本各大综合商社, 为了维持庞大的组织和经营体系的运转, 强化了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以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弥补因对外贸易规模的缩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向国内贸易倾斜, 将原来单纯侧重于国际贸易的经营战略, 转变为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同时并重, 有机结合, 互为促进的经营战略。

2综合商社实行内外贸结合的立足点

一是进入正常国际贸易体系的战略抉择。上个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 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冷战宣告结束, 世界贸易也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原来注重于政治利益的美国政府, 也逐步将利益重心移向经济发展。此时, 在冷战时期受益最大的日本经济, 无论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政府制度和市场组织等方面, 都与正常的世界经济秩序, 特别是贸易规则存在着很多差异, 由此而产生出的持续性的巨额贸易顺差, 使欧美等国越来越难以容忍。这样使得日本与欧美等国原来贸易上的伙伴关系, 开始转化为竞争对手的关系, 矛盾也越来越激化。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综合商社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开始遇到了欧美等大型跨国公司的联手抵抗, 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国的压制下, 日本政府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放弃一部分国际市场。而开发国内市场, 向流通领域全方位渗透, 则是这一时期日本综合商社进行多角化经营的主攻方向。

二是实施国际竞争战略的必然选择。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发展的特殊经历, 形成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错位性的畸形。虽然综合商社等大型跨国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国内流通领域由于市场长期封闭, 市场主体具有明显的弱质性, 竞争能力低下, 特别是流通体系的零散性结构, 一时很难抵御国外强大资本的冲击。另一方面, 欧美等国对日本国内市场构造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强烈批判, 并压迫日本政府立即撤消市场壁垒, 为国外资本的进入扫清障碍。在这种国内国际形势的逼迫下, 日本综合商社一方面有条件地收缩国际市场的阵地, 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 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回过头来, 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已有的经营体系、网络布局和交易关系, 对本国流通领域进行重组和再造, 构筑起新的经济性壁垒。

三是日本市场有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由于长期以来日本市场是在一个相对封闭性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内外价格差, 同一产品, 即使是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 国内市场价格要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这种状况在消费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综合商社在国际市场发展受到阻碍之时, 自然会想到利用自己从事国际贸易的便利条件和经济优势, 向利润丰厚的国内市场寻求发展。这样, 日本综合商社便将国际贸易和国内流通结合起来, 从纵向看, 构成了国际贸易→国内批发→国内零售的相互联通和衔接的利润链条, 从国际贸易和国内流通中获取双重好处。

四是功能转换的结果。日本综合商社是一个多功能结合体, 包括交易功能、信息功能、金融功能、研发功能等等。还有一种功能便是中介功能。对于综合商社来说, 中介功能除了广义的包括贸易中介以外, 还有就是商务中介功能, 包括投资、产品开发、资产转让等内容。中介功能是日本综合商社的主要利润生成源, 其构成有中介费、贸易差价、流通差价。原先, 日本企业对于综合商社的依赖性很强, 后来经过多次的全国性企业重组和改造, 出现了一大批大型和超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近些年来这些大型企业大都依靠自身力量组建起自己的贸易和流通体系。提出了“不要中介”的口号。还有一些大的系列化流通企业、大型批发企业甚至零售企业, 开展了“自主进口”的业务, 以从较大的内外价格差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另外, 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溶通, 国外商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加上以物流系统加以贯通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的迅速展开, 综合商社的中介功能开始弱化。这就迫使综合商社在国内市场建立起自己控制的商流和物流体系, 进一步加强与外贸进行对接和结合。

3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的策略和做法

(1) 发挥优势, 强化功能。

综合商社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功能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 虽然其经营范围和活动领域极为广泛, 但也并非盲目扩张, 而是有目的地扩展经营空间, 准确地把握自身的市场定位, 以求持续性地保持竞争优势。例如, 有的综合商社的母体是大型生产企业, 有的综合商业与很多大型生产企业有着广泛的业务关系, 通过联营、参股和融资等方式参预生产, 兴办企业。但总体来看, 综合商社从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 而是利用自身优势, 发挥综合性服务功能, 以此与生产企业建立起极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分工协作关系。目的是通过参预生产, 在取得产品贸易代理权的同时, 在源头上构筑起本公司的价值链, 掌握产品贸易和流通上游的主动权。

(2) 加强对流通末端——零售俯的渗透。

主要措施是与大型零售商包括大型超市、连锁集团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 最为典型的是综合商社利用进口优势, 为定点零售商提供国外知名品牌产品, 包括服装、手表、化妆品、洗涤用品、体育用品等。在二十世纪80年代, 日本各大型垄断厂商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营销网络, 综合商社垄断贸易业务的局面被打破。加之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务市场逐步完善和健全, 一般性生产企业调剂资金铁直接渠道也变得多元化了, 这样这些企业对银行、综合商社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存度大大降低。为此, 综合商社将市场开发的重心由原来的位于经济流程上游的大型生产厂商, 向经济流程下游的流通领域, 特别是零售领域延伸。例如, 住友商事全额出资在东京建立了超市总部, 并在全国设点组建零售网络;伊藤忠商事、丸红等综合商社还与一些大的通信销售公司和医药零售商共同出资建立商业网点, 开展零售业务。

(3) 目标市场的科学定位。

以前综合商社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大量进口的石油、木材、矿石等原材料,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中,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而最终产品的价值含量越来越高。因此, 当日本经济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向内需主导型结构转轨后, 综合商社也从原来单妨纯注重“上游产品”的经营, 转化重视“下游产品”的经营。在二十世纪80年代, 综合商社的功能退化便已有征兆, 主要是日本各大型垄断厂商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营销网络, 综合商社垄断贸易业务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 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务市场逐步完善和健全, 一般性生产企业调剂资金的直接渠道也变得多元化了, 这样这些企业对从银行、综合商社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存度大大降低。

(4) 找准进入国内流通领域的切入点, 通过构建物流体系掌控流通全程。

最初的综合商社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组织, 后来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范围日益广泛, 开始涉足到国内流通领域。那么, 综合商社进入国内流通领域的切入点为什么选择物流环节呢, 主要原因是日本流通环节具有明显的零散性特征,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 大型流通主体不是很多, 从而对物流的集中投资受到了限制, 导致物流业发展相对处于落后状态。而综合商社经济实力雄厚, 有能力兴建一些其他流通企业无力举办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在高起点上介入流通过程, 掌握流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首先, 综合商社通过投资, 在一些大城市、沿海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大型仓储和运输设施, 作为一级进口基地, 再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价位, 组织进口, 进行储备, 适时地将储备产品运送到各地市场。其次, 通过与国内流通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进行协作, 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 构建多层次的包括全国性、县级、市级物流体系, 形成一级进口基地→二级批发网→三级批发网→零售网的商流、物流周转网络。再次, 综合商社还将自己的物流体系与各批发团地进行对接, 加大了物流的扩散力和幅射力。另外, 日本各大综合商社都很注重信息建设, 在企业内及下属单位均设立有信息中心或信息室。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设施也极为先进。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9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就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 是充分的把课外的活动也纳入到体育的课堂之中来, 能够使课内外形成有效良好的补充。新课程标准的推出, 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加快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学校的体育课堂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 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长,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自我良好的锻炼习惯, 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每周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在传授课程中很难满足学生课外的身心需求, 也就很难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也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场, 但课外的体育锻炼也是对体育课的很好的补充和延伸, 是实现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此次研究意在创建一种突破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达到学生身心锻炼的需求,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这对开发学校体育的价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图探索适合本校并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体育模式, 它的顺利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学校的体育工作, 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健康锻炼理念的形成和理解,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实效性的挖掘。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部办公厅 (教体艺厅函[2004]33号) 文件的精神, 教育部将在全国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教体艺[2006]6号)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以“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靠每周的几节体育课, 是不足以完成体育课堂的目标。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新目标, 就必须把课内教育和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互动结合起来。是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学生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体育的教育当中来, 能够形成课堂学习, 课外互动的有机结合。在当前如何构建学校可以课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就成了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对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进行研究, 并据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 就是将体育课堂、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到体育教育中, 形成一个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外体育活动的虚设现象, 形成了课内外一体的管理格局。

3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的途径

3.1 重构课程体系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就需要把学生的课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以及校外的一些活动都纳入到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来。对于体育课程的目标课程, 是分为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的目标, 学习体育的运动技能的目标, 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适应社会的目标。对于以上目标的实施, 除了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外, 课堂中的体育教学需要充分的引导。课外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体育素质, 能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加以锻炼,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课外的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的重要手段。建立体育课程课内课外的一体化的教学管理, 是课内外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有效的过程。

3.2 转变教学组织模式, 推行“1 2 1”一体化模式

3.2.1 结合“体艺2+1”推行选项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 内容的筛选, 选择更加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结构, 在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上灵活转变,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结合“体艺2+1”的教学实践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基础的同时, 能够做自己必要的体育活动。在学习的同时, 学校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竞技体育中充分的再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提高学生的锻炼自我锻炼的能力。

3.2.2 推行“1 21”一体化模式

“121”一体化模式为“1”即保证每天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 “2”即二种途径:基本途径——体育课;拓展途径——体育活动周、体育社团活动、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及“体艺2+1”活动;最后一个“1”是业余体育训练。

3.3 有效的推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活跃的程度最大的表现是体育课外的活动, 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活跃针对性最强的一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学生体育学习、体育意识的熏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体育课外的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体育知识演讲、体育专题讲座等一些列的形式, 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3.1 培育有特色的校园体育项目

校园体育的特色项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校园竞技体育的发展、校园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校园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以及校园体育演讲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实施必须要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 在体育项目建设中, 突出娱乐性,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课内课外互动等不同形式, 不同层次的体育项目, 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开展工作,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在特色体育项目中, 体现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价值, 这是体育课内课外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3.3.2 健全学校体育组织管理

学校的体育组织管理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 在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中, 有些学校不重视组织管理松散, 组织结构不清晰、不健全的现象。要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 就必须要健全学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学校要成立体育组和学校的体育兴趣小组, 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负责学校正常的体育工作开展工作, 为校园体育的项目文化建设, 提供有力的团队保障。

3.4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

考核是保障和检验校园体育量化建设的一个理性指标。学校实施体育改革就必须建立一套课内外一体的考核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综合考评体系, 是需要以体育课堂考核为基础, 综合课外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一并进行综合的体育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方式、教学质量的评定等一些量化指标, 有效的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一体化, 让整个考核贯穿学校的整个体育教学中来。

3.4.1 考核方法的动态模式

动态的考核方法, 就是要对学生的整个体育课程, 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评价过程, 是对体育课程学习的量化, 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定量定性的分析, 通过过程评价、总结评价, 综合反映学生学习体育的效果, 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4.2 考核内容设计的全面性

在考核评价体系中,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意识。课堂的考核体系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和体育素质的评价体系, 课外评价中, 要注重学生在特长兴趣、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兴趣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 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4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1) 针对课内外体育一体发展模式要加强学习, 从思想上认识课内外体育一体化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完善一体化的发展, 才能有效的提高体育的效率和学生的体育素质。 (2) 课内外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需要有灵活多变的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体育的教学深化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3) 课内外体育的组织形式, 要保证课内的管理优势, 课内形式的多元化形式, 课外活动的独立参与性。 (4) 学习形式的多元针对性。对于课内外的学习形式,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改革, 在课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课外主要是实践的学习, 要课内外学习形式的有效结合, 课内有课外, 课外也有课内, 在学中练, 在练中学, 以便全面掌握提高。 (5) 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一体化是对课外的归纳, 是需要将课外像课内一样对待, 才能有效的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重要途径。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 重构课程体系, 真正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狄彩萍.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浅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11:74-75.

[2]马雷.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J].运动, 2012, 13:125-126.

[3]李淑菊.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袁广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袁野, 张蕴琨, 陶新, 等.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体育学刊, 2002 (1) :91-94.

[7]王家宏, 王维群, 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2 (6) :73-75, 49.

[8]万朝阳, 魏登云.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 2001 (2) :56-61.

[9]周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漳州师范学院2006级武术选项班女生82名,其中实验组40人,对照组4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改革和课内外一体化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在对五步拳和身体素质进行摸底测试后,将武术选项班女生随机分组,两组学生的武术基础和身体素质在实验前表现基本一致。实验干预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均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就是每周2课时的武术课教学,而实验组则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武术锻炼相结合。两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时数和教学外在环境等均相同。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结束前就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兴趣、认知,对武术运动的理解,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及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等方面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2份,回收82份,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96.3%。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武术选项课授课形式

武术选项课是武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侧重于体育知识、运动意识、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武术教学体系运行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体育,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2)通过相关的身体练习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3)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表象能力以及记忆等心理品质,且通过学生互帮互学互教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意识。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分组练习为主,突出“教”与“学”的互动,在分组练习后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培养她们分析动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创编徒手操,让她们在课的准备活动中轮流带做,拓宽她们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武术课外锻炼形式

体育课程的目标单纯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武术课外锻炼是武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通过继续实践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学生健康的目标得以实现。武术课外锻炼为每周三个时间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择时,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活动,并登记考勤,课外锻炼以20%的比例纳入体育成绩总评。教学组织主要由体育系武术专修班的6名学生进行指导和学生自主练习为主,锻炼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身体素质的练习和其他武术技能的介绍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由于教学模式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水平方面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实验组身体素质练习的选择紧紧围绕测试项目来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了身体素质。从表1中可看出,实验组学生在立定跳远、800米两项身体素质测试中,平均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800米的成绩,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照组学生除了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外,在课外时间很少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有也只是少数有一定体育爱好或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的学生参加,考试一结束就不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而实验组的学生由于被纳入了“一体化”的管理,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参加课外的武术锻炼,而这个课外锻炼组织为她们营造了锻炼的氛围,让她们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尤其在身体素质练习这方面有所侧重,因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武术技能掌握的影响

武术专项技能的成绩是评价武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实验结束前由专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各项指标均按10分制进行评分,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学方法T检验,结果差异显著性的标准为P<0.01(见表2)。从表2看,无论是动作规格还是演练水平的掌握,实验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武术运动技术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和巩固,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使学生基本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并利用课堂时间来巩固所学的内容,由于课外缺少必要的辅导,她们想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运动技能就很难实现。而实验组的学生除了参加常规的武术课堂教学外,还参加了课外有计划、有组织的武术锻炼,这就为她们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进一步掌握下次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学习基础,同时对于那些课外习武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起到监督和帮助的作用,形成了以课上带课下,以课下促进课上的学校体育运动新体系。另外这个武术组织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以外不同的武术运动形式和内容,从而拓展了她们对武术的了解和掌握其他武术技能的途径,学生习武的动机得到进一步改善,有效地促进学生了个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武术专业的学生在通过对选项课学生帮助与指导的同时,他们本身的教学示范能力、组织能力等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为他们今后顺利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心理素质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表示,在学习和练习中逐步体会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信心、表现力大大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的初步形成、提高,是学生们亲身体验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虽然两组学生在课的准备活动中都有带操,在练习后都有学生相互观摩表演,但在时间和表演次数上是有差别的。对照组学生只能是在分组练习后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小组间的观摩表演,或各组推荐比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演练;而实验组则不同,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单独演练,这就大大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加强了她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实验组把课外考勤纳入体育成绩总评以及得到更多的引导,学生坚持多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步体验到体育锻炼所带给的快乐感和喜悦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正逐步形成,有92.5%的学生认为这对她们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形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为学生的习武和锻炼提供了较大自由空间,通过课外武术锻炼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的武术内容,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更多地了解、吸收新的武术技能,为下一步武术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而学生通过武术观摩、表演,有效地促进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自信心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摘要:文章在问卷调查和实验对比的基础上,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武术课堂教学和武术课外锻炼有机联系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武术技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赖锦松,余卫平.普通高校武术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96-98.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11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展变化很大,只要孩子想看书,家长是愿意慷慨解囊的,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首先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所处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劳动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更不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他们认为孩子在家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少看电视就行。在家长和小学生的潜意识中,对于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选中的是优秀作文方面的书籍。这种狭隘的概念束缚了学生放眼看世界的视野,从而使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与学生失之交臂。阅读无深度的第二个表现是:学生阅读的方法粗糙,缺少引领。小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略浏览,没有心灵的碰撞,只能是“大雪无痕”。而且很少有人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好句而已,受益不深,思想无法受到启迪。

二、 课内引领,课外延伸:珠联璧合活水来

1. 课内引领:让兴趣激发、习惯培养。农村学生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种危机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尤为严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我们教师课内引领,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不愿读”为“我想读”。

首先,用榜样激励。教师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言语营养、精神食粮。

其次,用名言启迪。教师时常在课内有意识地用名言警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或在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阅读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或床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再次,稳定兴趣,养成习惯。我每周利用阅读课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次选择一名学生当主持人,其他同学为观众,轮流上台讲述自己本周读过且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则故事等。然后评出一周阅读之星,充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形成阅读期待。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有效的活动,让这种阅读期待经过时间的锤炼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力,从而养成阅读习惯,终生受益。

2. 授之以渔,驾轻就熟出异彩。有了阅读兴趣,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要教师“授之以渔”,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第一,要培养“读书莫放拦路虎”的精神。阅读时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等阅读障碍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莫放拦路虎”。

第二、要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自己的图书资料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如果是别人的书籍,则可以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还可以分类摘抄一些句段,以备日后习作之用。

第三,学会精读与略读。所谓精读就是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因此我们还须要学会略读,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第四,结合教材指导阅读。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在学完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既进一步领略到法布尔的人性魅力,又品读了文美辞丽的佳作,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第五,督促训练有保障。课外阅读一味依赖课外是不行的,课内应适度让位于课外,为课外阅读大开绿灯。每天要求学生利用下午上课前的时间自主阅读,专人负责,轮流值日。值日生次日晨读时向老师报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要求。另外,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老师利用家长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所读书籍及数量,对书香家庭予以表彰。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篇1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辽宁科技大学2011级大一武术体育课学生541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326人, 女生215人。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从辽宁科技大学体育部资料室及中国期刊网检索1994-2012年的文献资料百余篇, 收集并参考国内相关资料十余篇。 (2) 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科技大学2011级大一武术体育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41份, 回收541份 (男生326人, 女生215人) , 其中有效问卷522份 (男生316人, 女生206人) , 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为100%和96.49%。 (3) 逻辑归纳法。在研究的过程中, 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4) 数理统计法。将在研究的过程中, 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计算机上用SPSS11.0for window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

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1. 教学目标。

坚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熟练掌握武术健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积极设立自身运动目标、选择运动内容, 自主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2. 教学内容。

武术课堂教学在重视武术类课程徒手 (器械) 的组合或套路的同时, 增设徒手对练的组合或套路, 满足学生表现欲望强烈、乐于凸显自我的心理。武术课外教学开设了传统套路、竞技套路、散打、擒拿、健身气功等课程,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 满足了学生武术学习的需求。

3. 课程设置。

在保障武术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武术的考核体系, 要求学生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4周课外的交换体验武术类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内容和上课的教师, 这样学生必须完成武术类课程学习的频率由每周一次变成每周两次, 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参与体验不同的课程内容。

4. 教学方法。

武术课程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意念教学法和分组竞赛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理解动作技术及意义, 启发并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通过意念教学来想象动作应用的情景, 反复模拟攻防实战来更深刻地理解动作原理和意义;通过教学分组竞赛, 从学生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组织形式。

各项交换式体验课程以学生个体兴趣、时间为主, 进行周期性循环, 督促学生可以完整体验课程, 体验不同项目带来的本体反应, 吸引学生的兴趣。

6. 教学评价。

武术课内教学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重点考察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技能提高的水平;而课外交换体验武术活动则以过程评价为主进行考核, 重点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 男生喜欢武术运动的比例高达74.1%, 而女生只有56.3%喜欢体育运动。而对武术课的态度上, 男女学生的差别并不大, 但男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喜欢武术运动的比例, 女生则略高于喜欢武术的比例;在对待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的态度上, 男女生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武术课, 女生明显高于对武术运动的喜欢程度。学生对武术类课程及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的态度, 反映武术类课程并未因徒手 (器械) 单练、对练组合或套路的内容陈旧而令学生产生“喜欢武术类运动而不喜欢武术类课程”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学习武术类课程及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的运动感受进行调查, 发现女生超过一半感到身心舒适, 另有一半感到身心愉悦。而男生则是身心愉悦者超过一大半, 近一半的男生身心舒适。这也充分证明学生学习、参与到运动中来, 既满足了学生强身健体等的最初需求, 还能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目的。

针对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内容是否在课时内设置上, 从表1可以看出, 课时内设置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内容, 男女参与度存在一定的差异。61.4%的男生和74.8%的女生喜欢, 7.3%的男生和2.4%的女生不喜欢。课时外设置交换体验武术类课程, 男女参与度差异不大。54.4%男生和56.8%的女生喜欢, 12%的男生和7.3%的女生不喜欢。从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有很强的课外武术学习需求。

四、结论

1.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对增强学生体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自我调控力、培养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民族自信心、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启发引导、及时交流,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掌握武术类课程中的基础内容, 利于学生日后自主学习同源内容, 持续终身体育活动。

3.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利于针对大学生心理、性别特点, 因材施教, 弹性安排教学时间、内容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项目,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运动、我阳光、我快乐”的思想并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劲松, 李玉玲, 彭彦铭.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20.

[2]葛彤, 王喆.浅析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N].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8) :149.

[3]李胜恒.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8) :59-60.

上一篇: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下一篇:修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