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免疫标识(共7篇)
畜禽免疫标识 篇1
2004 年至今,100 多起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大陆地区暴发,给家禽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2006 年开始,我国实施全面免疫方案,到2010 年,我国禽流感的发生次数减少至0。但2011年后,禽流感在个别省份零星式爆发[1]。为寻找背后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对每只肉鸡接种疫苗的养殖户比重高达97. 89% ,但免疫失败率却达到29. 91% ,且在免疫前能搞清当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养殖户比重只有40. 48% 。这表明,全面免疫策略在农村的实施效率并不高。因此,除了要规范免疫程序,还要做好畜禽标识义务。依据《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定义,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它不仅可以保障畜禽产品安全,还能证明动物已做过免疫。《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因此,本文拟从畜禽标识的免疫识别功能为切入点,了解养殖户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有很大的帮助。
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农户防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Arunava Bhattacharyya等[2]分析发现,电脑的使用、兽医检查、养殖规模是美国内华达州大农场主采用疫苗的影响因素。Nell和Schwalbach[3]采用Logit模型对南非绵羊和山羊养殖户较多采用抗菌素而不是接种疫苗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当防控动物疾病时,农户对亲眼所见的才有反应”的解释。闫振宇等[4]研究发现,从技术员、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信息显著影响湖北省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靳淑平[5]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家庭劳力数量对接种疫苗有正向影响。张桂新、张淑霞[6]分析发现,农户的已投成本、预期风险、防疫效果、信息渠道是养殖户禽流感防控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林光华、汪斯洁[7]研究发现,参加家禽保险的农户对防疫要素投入有负向影响。现实中,养殖户的防疫行为很多,且多数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如免疫档案、隔离措施、防鼠防鸟等行为尚未被深入剖析和研究。
1 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2015 年6 ~ 8 月,课题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6 省373 个商品代肉鸡养殖户,获得33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88. 74% 。问卷内容主要调查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是否对每只鸡采用脚环、电子标签或在其他身体部位烙印、纹刻或者对群体批次进行编码作为免疫标识。根据我国肉鸡生产呈现“北方白羽、南方黄羽”的格局,在北方选择河北、吉林、山东3 个白羽肉鸡生产大省,在南方选择湖北、广西、广东3 个黄羽肉鸡生产大省。样本的区域分布也比较均衡。
1. 2 分析方法
根据因变量分类,将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行为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式( 1) 中,y为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行为。本文采用Logitm模型,具体模型形式[8]如下:
根据式( 2) ,得到:
式( 3) 中,Pi表示个体做出选择的概率; 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P /( 1 - P) ; 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α 表示回归截距; m表示影响这一概率的因素个数; βi表示第i个因素的回归系数。
1. 3 变量选择
1. 3. 1 因变量
以肉鸡养殖户是否加施畜禽免疫标识为被解释变量,y的取值为: 当养殖户回答加施标识取值1,回答没有时取值0。
1. 3. 2 自变量
由于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效率,故该行为属于防疫行为的范畴。影响养殖户防疫行为的29 个自变量,如表1 所示。
在个人与家庭特征方面,性别[4,9,10,11]、年龄[5,10,11]、婚姻状况[9]、文化水平[4,9,10,11]、健康状况[12]、是否村干部[12]、外出打工经历、是否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家庭劳动力数量[5]等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养殖户具备外出打工经历和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专业可能影响他们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行为。而且,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的养殖户,他们的畜牧兽医知识丰富,也尝试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在养殖特征方面,养殖年限[6,10]、养殖规模[2,11,12]、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6,12,13]、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出栏家禽收购价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禽群的更新采用“全进全出”制有利于避免不同出栏期的肉鸡交叉感染,可以认为,采用的养殖户往往具有疫病防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加施标识。养殖小区是新型的畜牧业养殖方式,而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应具备良好的防疫意识,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肉鸡的收购价越高,意味着利润越大,越能调动防疫的积极性,返过来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
在疫病认知特征方面,疫病知识认知[6,9,10,11]、防疫法规认知[11]、疫情风险认知[4,11,14]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
在社会环境方面,防疫信息渠道[6]、参加产业组织[13]、参加政府组织的防疫培训[10,12]、周边动物疫情发生状况[4]、地区因素[9,11,15]、周边技术服务的便利性[6,16]、防疫补贴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及产业组织的免疫补贴反映了组织的重视程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使养殖户有动力加施免疫标识。赋值方面,在防疫信息渠道,根据韩军辉,李艳军[17]的方法。在地区方面,由于南方地区湿热多雨,易滋生细菌,禽流感疫情较北方重,故赋值1。
在饲养管理方面,懂防疫的雇员占总人数比重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一般而言,专业畜禽防疫员具备防疫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比重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
在防控信念方面,防疫效果认可[18]、禽流感联防联控系统参与意愿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
在风险偏好方面,风险偏好[10]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赋值根据林光华、汪斯洁[7]的衡量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样本基本特征
受调查的养殖户8 成以上为男性,6 成为中年人,接近6 成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中低等家庭收入水平为主,7 成养殖户的收入为2. 5万元~ 10 万元,养殖年限一般在5 年以下,多数养殖户从事养殖的时间还不长,64. 65% 养殖户饲养10 000 ~ 49 999 只肉鸡,以中等养殖规模为主,养殖户以“公司+ 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居多,占53. 78% 。
2. 2 养殖户加施肉鸡养殖标识的现状
在331 个受调查的肉鸡养殖户中,45. 32% 的养殖户以标识方式登记了肉鸡的免疫信息,尚未加施养殖标识的养殖户占54. 68% 。继续调查发现,一些养殖户以肉鸡体积小、饲养量多,每只加施标识成本高或容易脱落为由拒绝加施标识。
2. 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法发现,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性( < 0. 8) 。其次,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 VIF) 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多重共线性要同时达到两个标准,即最大的vif大于10 和平均的vif大于1,否则,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19]。如表2 所示,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Stata12. 0 进行Logit模型分析,为消除异方差,加入稳健标准误,估计结果见表3。
年龄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随着年龄越大,由于思想保守,养殖户越不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外出打工经历、家庭劳动力人数均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养殖户,更容易接受并采用畜禽免疫标识; 家庭劳动力越丰富,越能解决劳动密集型养殖业对劳动人数的需求,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倾向于执行畜禽免疫标识。
养殖年限、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过的养殖小区等变量分别通过5% 、1% 、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年限越长的养殖户,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对如何提高免疫效率有越多的见解,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养殖户,常会以饲养批次进行编码,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如果养殖户的养殖小区为政府规划,则有规范的免疫流程可循,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注:*、**和***分别表示在10% 、5% 和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防疫法规认知通过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户的疫病认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疫病风险认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即使养殖户的疫病风险认知不高,但可能通过参加专门的免疫培训,了解了畜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从而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防疫信息渠道、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变量分别通过10% 、1% 、1% 、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如果养殖户的防疫信息渠道越多,则从更多途径深入了解加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 如果养殖户加入产业组织,公司或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则很大程度上会协助农户加施标识; 如果养殖户在南方,则较多面临禽流感风险,更有动力加施标识。如果养殖场周边有提供免疫技术服务的兽医站或动物医院,则大大提供了养殖户寻求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便程度,加强了畜禽标识的使用力度。
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越大,会从整体上提高免疫的科学性,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风险偏好通过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养殖户越厌恶风险,为规避亏损,会投入越多的防疫要素,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3 结论
畜禽免疫标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用于识别畜禽免疫情况,加强免疫管理的重要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4 政策含义
4. 1 大力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提高安全养殖水平
研究发现,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能提高养殖户建立免疫标识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强化疫病防范意识,对进行饲养模式转型的养殖户给予优惠政策倾斜。
4. 2 加强防疫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法律意识
现阶段肉鸡养殖户的防疫法规认知介于一般和了解之间,禽流感的法规认知程度不高,未能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有必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报纸、期刊等信息渠道对所有养殖区,尤其是未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的区域进行防疫法规的宣传使养殖户加大对防疫相关法律法规的关注,从而提高法律意识,依法做好免疫标识的准备工作。
4. 3 鼓励养殖户参加生产组织,提高技术服务便利性
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司+ 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在规范养殖户饲养管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为规范养殖户的免疫标识工作,建议以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户加入当地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新型产业组织的扶持力度。此外,应在养殖场社区周边提高兽医防疫站、动物医院等提供防疫技术服务机构的覆盖面,并为养殖户提供上门技术指导。
摘要:通过收集全国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发现,目前仍有一半以上养殖户缺乏执行畜禽免疫标识的自觉性。采用Logit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很多,但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养殖户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禽流感防控法规认知程度越高、参加生产组织、处在南方、周边有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禽流感风险,肉鸡养殖户,畜禽免疫标识,防疫行为,Logit模型
动物免疫标识(耳标)脱落的调查 篇2
通过对全市11县区的99个规模场、 (33个猪场、33个牛场、33个羊场, 每个场调查100头、只) 33个散养户 (11个猪养殖户、11个牛养殖户、11个羊养殖户, 每户调查10头、只) , 共调查3630头猪, 3630头牛, 3630只羊进行调查, 猪耳标脱落508头, 占14%;牛耳标脱落267头, 占7.36%;羊耳标脱落682只, 占18.8%。
2 耳标脱落的原因
2.1 互相啃咬和刮擦
尤其表现在对断奶仔猪免疫后佩带耳标, 相互啃咬相当厉害, 对耳标部位造成豁口致使脱落, 更有甚者将副耳标吞食, 致使死亡。对于圈养的羊, 挂耳标后脱落的较少, 对于上山放牧的羊来说, 耳标脱落的原因主要是刮拽, 灌木、荆棘对暴露在外的主耳标轻易产生撕扯, 轻的耳标脱落, 耳朵形成长条口子, 重的耳朵的三分之一被硬扯掉。
2.2 耳标钳和耳标钉不配套
猪、牛、羊三种耳标没有固定统一的耳标钉, 耳钉与耳标孔也不配套, 即使耳标能卡上, 也卡不到位, 使耳标易脱落。如牛的耳朵相对厚重, 脱落的主要原因是耳标钉与耳标不配套, 使用耳标钳难以将主辅耳标卡到位, 即使勉强卡上也易脱落。
2.3 耳标钳的质量问题
耳标钳的压片弹簧软, 弹性不够, 主、辅耳标卡上后不能立即弹开, 有时牛、羊或大点的猪能将耳标钳子带飞或带走, 有时在耳朵上撕成一个血口子, 耳标直接在耳钳上扯下来;再就是耳标钳的槽口表面直上直下, 棱角对辅耳标产生极大摩擦, 造成阻力增大, 有时不轻易脱出。
2.4 佩带部位
在无保定条件下挂的耳标, 多在耳梢或外三分之一处, 根本无法卡到耳的中部, 极易脱落;再就是耳标脱落后重新佩带, 从原来的旧眼处实施也易脱落。
2.5 耳标佩带的正反
从调查结果看, 将主耳标佩带在耳内, 辅耳标在外不易脱落, 从遵化调入的仔猪耳标多正反不一, 从时间上看, 带反的耳标保持的时间久些。放牧的山羊, 佩带的耳标相反时也不易被挂扯掉。
2.6 耳标的塑料尖头要有针对性
牛耳标的塑尖不妨改成铁尖 (以前耳标中尖头也有过) , 就容易穿透厚实的牛耳, 因为塑料尖经常不能一下就穿透牛耳而使耳标弯曲变形, 无法使用。
2.7 感染脱落
由于消毒不严格, 耳标佩戴后感染, 卡孔腐烂耳标脱落。
2.8 老化脱落
饲养时间长的牲畜, 特别是有些种畜耳标佩戴时间长老化造成脱落。
3 改善耳标脱落的建议
3.1牛、羊的耳标厂家应向猪耳标厂家效仿, 每箱耳标内将主、辅耳标分小袋包装, 写上起止号, 便于下面的使用和管理, 同时每箱内附有10枚与耳标相匹配的耳钉 (只是10枚太少, 每箱至少在20枚以上为宜) 。
3.2 耳钉规格统一, 猪、牛、羊都能用, 耳钉应该是合金类制成, 既有硬度又有韧性, 才能经久耐用。
3.3耳标钳的槽口面棱角应打磨, 使棱角光滑些, 减少耳标出槽阻力, 耳标钳的压板弹簧应换成弹性大且不易脱落的, 牛耳标钳最好厚重些。
3.4 耳标、耳标钉、耳标钳保持相对稳定。
3.5 佩带耳标时, 耳标用酒精或来苏水蘸一下再佩带, 或提前向畜舍内喷洒来苏水, 就能减少啃咬和应激。
3.6在佩带完耳标后, 最好把主、辅耳标再用力按压一下, 使主辅耳标确实卡到位, 才能延长耳标的使用寿命。
如何制定畜禽免疫程序 篇3
1 首免时间
首免时间要根据疫病发生规律的不同和畜禽的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
1.1 疫病发生规律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
有的疫病对各种年龄的动物都有致病性 (如新城疫、猪瘟等) , 而有的疫病只危害一定年龄的动物 (如仔猪副伤寒, 主要危害1~4月龄幼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2~5周龄鸡等) 。有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 有的传染病发生有一定季节性 (如日本乙型脑炎、鸡痘以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等) 。因此, 应依据不同疫病发生的日龄、季节设计免疫程序, 确定免疫时间。一般应在该病发病高峰前1~2周实施初免。
1.2 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对新生动物有一定的保护能
力, 但也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初次免疫接种前, 应了解母源畜禽的免疫状况, 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值时, 进行免疫接种, 以免母源抗体水平过高, 中和抗原, 导致免疫失败, 或母源抗体水平过低而未及时接种疫苗, 形成免疫空白期, 加大传染病发生风险。
此外, 也可以利用幼龄动物吮吸初乳前, 抗体水平极低, 而吮吸初乳后, 抗体水平迅速升高的原理, 进行疫苗超前免疫或零时免疫。如猪瘟的超前免疫, 在未吮吸初乳之前接种疫苗, 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2 疫病流行情况
免疫接种前, 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 (季节、畜别、年龄、发病率、死亡率) , 然后制定适合本地区或本场的免疫计划。免疫接种的种类主要是有可能在该地区暴发与流行的疫病, 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对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也没有从外地传入可能性的传染病, 就没有必要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毒力较强和有散毒危险的弱毒疫苗如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等, 更不能轻率的使用。
3 免疫次数及间隔时间
3.1 免疫次数免疫接种的次数, 应根据畜禽免疫接种后产
生免疫力的强弱, 免疫应答能力的高低, 免疫力维持时间的长短, 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的好坏和生产需求的不同等因素来确定。
初次免疫时, 动物的应答能力低, 产生免疫力较慢, 效价低, 抗体消失快, 一般需要再加强免疫一次甚至多次才能起到免疫保护;有些疫病当地没有发生可能, 可以不免或少免, 反之要多次加强免疫;对于种用或饲养饲养周期较长的畜禽, 需要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而商品代或饲养周期较短的畜禽则可以相应减少免疫次数, 如鸡新城疫, 蛋鸡一个饲养期需反复接种6~8次, 而肉鸡因饲养周期短仅接种1次即可。
3.2 间隔时间免疫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免疫后抗体的维持时间决定。
3.2.1 一般首免主要起到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 产生的抗体
低且维持时间短, 与二免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二免作为加强免疫, 产生的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 与三免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有些需经常维持较高抗体水平的疫病, 要根据定期抗体监测的结果, 来确定加强免疫的时间。
3.2.2 对于有季节性流行特点的疫病, 可在流行季节前后缩
短或延长接种的间隔时间,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流感等常在冬季流行, 秋冬季节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
4 生产需求及饲养管理水平
4.1 不同的生产需要, 应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以达到相应
的防疫要求。如种畜 (禽) , 一是其生产周期长, 一次免疫不足以提供长期的免疫力, 需多次免疫。二是种畜禽免疫后还要保证子代母源抗体水平, 应多次适时加强免疫, 稳定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因此, 要根据生产需要不同, 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
4.2 不同的饲养规模、饲养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 传染病发
生的情况及免疫程序实施情况也不一样, 免疫程序设计也应有所不同。管理制度严格, 各种防疫措施有力, 饲养环境控制得较好, 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 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反之管理松散, 防疫制度名存实亡, 各种疫病常发, 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 疫苗性质
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单价苗、多价苗、联苗、基因工程苗等不同性质的疫苗和不同厂家不同质量的疫苗, 其免疫期、免疫途径、用途等均不相同。因此, 设计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类型、合理的免疫途径, 达到较好的免疫预期。一般应采用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搭配使用, 以建立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 达到综合预防的目的。
6 免疫效果
影响畜禽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4
1.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免疫接种的成败, 劣质的疫苗是不能起到好的免疫效果的。因此, 应选择和购买高质量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根据国务院《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除该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用户外, 必须从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取得, 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从各类手续齐全的经营户购进。
(2) 疫苗的保存 疫苗的保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 各类疫苗均有相应的贮存温度和保存条件。若疫苗保存不当, 常常会导致疫苗效能降低, 甚至失效。在疫苗的购买运输过程中, 也应按要求保证低温条件。
(3) 疫苗的使用 疫苗使用不当, 也会影响免疫接种效果。因此, 应严格按照各类疫苗的免疫接种方法、接种部位、使用剂量、疫苗的稀释方法等进行使用, 疫苗一经开封或稀释应尽快注射, 同时遵守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4) 疫苗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在畜禽预防接种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按程序准时接种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的基础。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以及环境的清洁状况、消毒等。由于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因此, 畜禽处于一些应激状态下, 如过冷、过热、通风不良、潮湿、周围噪声过大等, 都会导致畜禽的免疫反应能力下降, 疫苗接种后达不到相应的免疫效果。另外, 环境的清洁、消毒与否也关系着免疫的成败, 如不进行消毒、环境很差,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使畜禽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影响免疫效果。
3. 畜禽体况
畜禽的营养状况是影响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健康畜禽的免疫应答能力较高。如畜禽营养较差, 肥瘦、大小不均或患有疾病时, 进行免疫接种就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下或参差不齐, 对强毒感染的保护率低, 抗体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即使免疫后也可能暴发这种传染病。
4. 药物因素
有许多药物能够干扰免疫应答, 如某些抗生素、抗球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消毒剂和抗病毒药物能够杀死活疫 (菌) 苗, 破坏灭活疫苗抗原性。因此, 在免疫接种的前后3 d内不能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和抗病毒药。
5.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遗传控制的。因此, 不同品种的畜禽对疫病的易感性、抵抗力和对疫苗免疫的反应能力都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疫苗的免疫接种, 其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畜禽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篇5
1 与疫 (菌) 苗有关
1.1 疫 (菌) 苗效价不高
使用的无批准文号的疫 (菌) 苗或疫 (菌) 苗来自于科研院所或养殖场, 而非经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正规产品。生产的产品由于没有试验数据或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操作不规范, 致使部分产品效价不高。或者使用的是假冒伪劣或过期、失效的疫苗, 不但不起保护作用, 反而影响免疫程序。为保证疫苗质量, 应从动物防疫机构购买疫苗, 因其具备与供应品种相适应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1.2 疫 (菌) 苗保存不当
不同类型的疫 (菌) 苗有不同的适宜保存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会使其效价降低。冻干苗一般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 湿苗一般在0~4℃保存, 油苗的保存温度一般在2~8℃左右。如在运输或贮藏环节中处于不适宜的温度, 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 会因为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 导致免疫失败。
1.3 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准
各种疫 (菌) 苗必需按一定的注射剂量使用, 才能产生最好的免疫效果, 因此注射时, 要严格按照疫 (菌) 苗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使用, 如果剂量不够, 达不到应有效价, 则产生的免疫强度不足, 若遇到强毒攻击时, 就仍会发病。反之, 则会因疫苗剂量过大而击穿其靶细胞导致该病的发生。注射器的定量控制不灵敏, 接种时流放剂量过大或过小, 均影响免疫效果。目前, 养殖户多存在宁多勿少的偏见, 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可能造成免疫抑制。鉴于此, 在购买和使用疫苗时, 除考虑到免疫接种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外 (损失量一般按10%~20%计算) , 切勿加大免疫用量。
1.4 疫 (菌) 苗过期失效
各种疫 (菌) 苗都有有效期, 超过此期限就会失去免疫效力。选购疫苗时应尽量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 其免疫效价优于临近失效期的产品。
1.5 疫 (菌) 苗稀释液选择不当
不同疫 (菌) 苗要求不同的稀释液,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 若不按标签或说明书配备稀释液, 将会造成免疫效果降低或失败。另外, 在饮水免疫时, 所选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卤元素, 并在该饮水中加入0.5%~1.0%脱脂奶粉, 以保护疫 (菌) 苗的免疫活性。
1.6 免疫程序不当
由于畜禽的个体差异, 母体抗原水平、饲养条件以及疫 (菌) 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不同, 要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才能获得免疫成功。科学的免疫程序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 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 具体方法:一是在疫病多发季节到来前做好免疫接种。二是不能在同一时间以相同或不同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 或2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很短, 否则会产生相互干扰, 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低日龄畜 (禽) 免疫时还应考虑母源抗体水平。母源抗体可在短期内保护畜 (禽) , 但同时会对免疫造成影响。接种过早, 反而和母源抗体中和;接种过迟, 体内抗体消失, 则易被传染发病。因此, 有条件时应在首次免疫接种前监测母源抗体水平。
2 与病原体有关
2.1 病原体存在多个血清型或亚型
如IBDV、MDV等有多个血清型, 如果使用的疫 (菌) 苗与当地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相同, 则不能产生免疫力或只能产生部分免疫力。
2.2 病原体存在变异株或超强毒株
近年来, PRRSV、MDV超强毒株、IBDV变异株等均能导致原来使用的疫 (菌) 苗不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3 与畜禽本身有关
3.1 动物处在感病潜伏期
在正常预防接种时, 少数动物处于临床感染潜伏期, 此情况下, 接种后往往诱发病情, 造成免疫失败。
3.2 药物使用
畜禽在免疫接种时, 使用了氟苯尼考、磺胺类等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受畜禽体内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影响, 可导致免疫失败。
3.3 应激
各种应激因素, 如高温、高湿、光照、噪音、捕抓、断奶、通风不良等不良刺激可使机体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 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畜禽场舍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对免疫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有些养殖场饲养密度大、卫生差、通风不良、棚舍内湿度大, 如果再无相应的消毒措施, 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有害气体多, 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受损, 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养管理不善, 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缺乏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患消耗性疾病等, 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 抗病力不强,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 与操作有关
4.1 接种方法不当
畜禽的免疫接种方法有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采用哪一种方法,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既要考虑工作方便及经济划算, 又要考虑疫 (菌) 苗的特性及免疫效果, 如果选用方法不当, 就会影响免疫效果。整体来说, 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途径接种, 灭活苗均应注射。家畜接种主要采用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现以家禽为例, 对各种接种方法作如下分析。
4.1.1 点眼、滴鼻。
适用于鸡新城疫Ⅱ系、Ⅲ系、Ⅳ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及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型疫苗的接种。对幼雏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避免疫苗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 从而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而且能保证鸡群普遍得到免疫, 且剂量一致。因此, 一般认为点眼、滴鼻法是鸡疫苗接种的最佳方法, 鸡新城疫疫苗接种更是如此。
4.1.2 饮水法。
对于大群鸡逐只进行免疫接种, 费时费力, 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对于产蛋期和产蛋盛期的鸡群, 为避免骚扰鸡群, 常采用群体免疫法。群体免疫法中最常用、最易做的就是饮水法。目前, 常用饮水法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Ⅱ系、Ⅳ系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及H120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等。
4.1.3 气雾法。
此法是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 使疫苗形成直径1~10μm的雾化粒子, 均匀悬浮于空气之中, 随呼吸而进入鸡体内。气雾免疫不但省时省力, 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 如鸡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但是气雾法免疫对鸡群的干扰大, 尤其会加重鸡霉形体及大肠杆菌引起的气管炎, 应予以注意, 必要时于气雾免疫前后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预防。
4.1.4 皮下注射。
目前广泛使用的马立克氏疫苗, 采用颈背下注射法接种。
4.1.5 肌肉注射。
禽流感、禽霍乱疫 (菌) 苗以肌肉注射为宜, 此法作用迅速, 剂量准确, 效果良好。
4.2 注射操作不当
4.2.1 选用注射针头的长度、口径不合适。
针头口径过大, 注射过快, 造成药液回流;针头过长, 针头内药液残留较多。两者均可导致疫 (菌) 苗注射剂量不足, 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打飞针时注射部位不准, 最易造成免疫失败。
4.2.2 消毒。
浅谈畜禽免疫操作技术 篇6
关键词:免疫,程序,标识,畜禽
开展畜禽免疫是为了提高畜禽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对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科学操作, 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1 疫苗的保管和储藏
1.1 检查储藏设备
冷冻室的调控档位在3~4之间, 冷藏室的调控档位在1~2之间。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1.2 疫苗的保存
按疫苗的种类及要求, 同一种类、同一批次的归在一起, 建立台帐。储藏规范、整洁。活疫苗在冷冻室-20℃下保存, 灭活疫苗在冷藏室2~8℃保存[1]。
2 稀释和抽取疫苗
2.1 稀释疫苗
2.1.1 检查疫苗
使用前认真检查疫苗, 超过有效期, 瓶盖松动、瓶子破裂、失真空和标签不完整, 或油佐苗色泽不正常、有沉淀、破乳和分层等现象, 一律不得使用[2]。
2.1.2 冻干疫苗的稀释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 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稀释剂、稀释方法和稀释倍数稀释疫苗。不带专用稀释液的疫苗选用蒸馏水、无离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 注入疫苗瓶中, 摇匀使其完全溶解。全部抽出, 注入疫苗稀释瓶中, 然后再抽取稀释液, 注入疫苗瓶中, 振荡冲洗, 抽取干净, 注入疫苗稀释瓶中, 补充稀释液至规定量, 确保每个注射剂量含有足够的抗原, 轻轻摇匀。现用现配, 在4个小时内用完, 绝不能使用过夜疫苗[3]。
2.2 抽取疫苗
充分振摇疫苗瓶, 使疫苗混合均匀。但不可剧烈振摇, 防止产生气泡。排净注射器、针头内的水分。用75%酒精棉球消毒疫苗瓶瓶塞, 在疫苗瓶上固定一颗专门用于抽取疫苗的针头, 此针头刺人疫苗瓶液面下。抽取需要剂量的疫苗, 抽出疫苗后用拧干的酒精棉球盖上针头尾部。
3 健康检查
免疫注射前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 凡是患病、体弱、怀孕后期的牲畜实施缓免, 做好记录, 适时补免。
4 免疫注射
4.1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处理
家禽皮下注射在颈部后1/3处或翼下, 肌肉注射一般在胸部、腿部或翅根部肌肉。家畜皮下注射牛羊在颈侧中1/3处, 猪在耳根后2~4指或股内侧, 犬在颈部。肌肉注射牛羊在颈部或臀部, 猪在颈部、耳后、或臀部, 犬在颈部。
4.2 剪毛和消毒
先用毛剪剪去注射部位的被毛 (少毛部位可以不剪) , 然后用75%的酒精或2~5%的碘酊棉球消毒。注意活疫苗不能用碘酊消毒, 如果用碘酊消毒, 必须用75%酒精脱碘。
4.3 注射方法
4.3.1 家禽
(1) 皮下注射操作:使其头朝前腹朝下, 左手食指与拇指提起背侧皮肤并向上提起, 右手持注射器由前向后从皮肤隆起处刺入皮下, 注入疫苗。 (2) 肌肉注射操作:选胸骨外侧2~3厘米的表面肌肉, 进针方向与禽保持45°角倾斜向前进针;腿部肌肉注射应选在无血管处外侧, 进针方向应与腿部平行, 顺着腿骨方向并保持与腿部30~45°角进针;翅根部位应在肌肉较多的地方注射。
4.3.2 家畜
(1) 皮下注射操作: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颈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 使其产生褶皱, 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皮肤褶皱底部倾斜、快速刺入, 缓缓注入。以防刺穿皮肤, 注射到皮外。注射完毕, 将针拔出, 立即用药棉揉擦, 使药液散开。 (2) 肌肉注射操作:左手固定注射部位, 右手拿注射器, 针头垂直刺入肌肉内, 然后用左手固定注射器, 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 如无回血, 把疫苗慢慢注入。有回血, 改变位置进行注射。
5 免疫反应应急处理
要特别留意畜禽在免疫注射过程中和免疫注射后的反应, 如果出现呕吐、全身发抖和神经症状等严重反应时, 应及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或者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进行救治。必要时使用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6或碳酸氢钠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并交待畜主, 轻微反应属正常反应, 不需处理。有强烈反应的, 及时与防疫员联系。在免疫后3天禁止使用抗病毒及消毒药物[4], 免疫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等药物[2]。
6 佩戴畜禽标识和上传信息
6.1 佩戴要求
(1) 新出生畜禽, 在出生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 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 在畜禽到达目的地内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 (2) 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 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 在右耳中部加施。 (3) 畜禽标识磨损、破坏、脱落后, 应及时加施新的标识, 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6.2 信息录入和上传
免疫注射后, 及时将防疫员姓名、畜主姓名、所在地、畜种、日龄、用途、耳标号、免疫日期、免疫数量、疫苗类型和批号等相关信息, 按照操作程序输入识读器。经核对无误后, 按“确认”键把信息上传到数据库。
7 建立免疫档案
免疫结束后应及时填写免疫登记表、免疫证明、免疫户口册, 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免疫档案主要包括:畜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和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和生产厂家、生产批号、防疫人员和畜主签字等内容。填写规范整洁, 记录无误。登记表和户口册的免疫时间一致, 数据统一。
8 清洗器具和处理废弃物
免疫接束后, 要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止血钳、镊子等器具清洗干净, 消毒灭菌。用过的空疫苗瓶, 开启或稀释后用不完的疫苗、回收的消毒棉球等废弃物集中在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统一焚烧或消毒后深埋。
参考文献
[1]王功民.村级防疫员动物免疫技术[G].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 :6-35.
[2]何志伟, 李永吉, 等.浅述规模养殖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1) :41.
[3]容斌.浅谈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2) :43.
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篇7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动物因素
等, 使肌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损害, 免疫必将失败。3.3仔猪受到高强度应激各种应激因素如去势, 断奶转群, 饲料更换, 气候突变, 过度拥挤等都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因此, 免疫注射应避开上述对猪只应激反应强烈的因素。
3.4寄生虫病严重的寄生虫病如疥螨病等, 争夺和消耗猪只的营养, 干扰机体蛋白的生成, 使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蛋白生成量降低。
4管理不善
4.1营养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生产中必须保证饲料营养, 给予能满足猪只需要的全价饲料。
4.2仔猪护理不到位, 未吃足初乳仔猪红痢、大肠杆菌、伪狂犬等这些在妊娠期间给母猪免疫注射过的疫苗, 由于管理方面的因素致母猪产后无乳或奶水少, 仔猪弱小或仔猪过多等使仔猪未吃或未吃足初乳, 仔猪不能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抗体, 得不到强有力保护, 也是
1.1.1 疾病垂直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 存在好多的垂直传播疾病, 这些病在我国都是广泛分布, 这就导致强毒会在畜禽中长期存在, 经垂直传播传给下一代, 再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免疫效果就不好。
1.1.2 多品种混养
在一个养殖场内, 如果存在有多个不同品种的种畜禽, 不同种类的品种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抵抗力, 再按照单一的免疫方式或者程序进行防疫, 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
1.1.3 免疫应答差异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由于品种繁多, 免疫应答各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畜禽, 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畜禽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2 环境因素
1.2.1 饲养管理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期间大群已受到病毒或
疫病发生, 免疫失败的因素。
4.3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弱毒菌苗, 在注射弱毒苗前后的一周内不能使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可以从多方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注射前后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4.4环境卫生不良疫苗不是万能的, 它只可增加或提高猪对疫病感染的抵抗力, 而不能避免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猪只, 时刻都有患病的可能。只有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得以控制或消灭, 才能使猪群处于安全状态。不能因打过疫苗而忽视消毒及环境卫生的治理。。
总之, 在养猪生产中, 应特别注意疫苗的质量、剂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严格认真地进行操作,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减少对猪群的应激, 加强对环境的控制, 消灭和控制致病微生物, 才不致使免疫失败。细菌的感染, 影响疫苗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1.2.2 营养
维生素及许多其它养分都对免疫力有显著影响。养分缺乏, 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免疫反应明显受到抑制。
1.2.3 应激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 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动物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动物的免疫能力。
1.3 疾病因素
1.3.1 血清型
许多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 甚至有多个血清亚型, 某养殖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与使用的疫苗毒株 (菌苗菌株) 在抗原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或不属于一个血清 (亚) 型,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2 强毒株感染
动物在免疫后,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抵抗力, 如果这段时间内, 恰好有强毒感染, 就很容易导致疾病产生, 造成免疫失败。
1.4 疫苗因素
1.4.1 疫苗的质量不好
选用了一些未经批准的中试产品, 因其生产条件和规程的不稳定, 会导致其接种后免疫力下降。
1.4.2 疫苗运输存放不当
运输过程中易造成疫苗的包装受损, 从而造成疫苗受污染或失效。另外疫苗都有各自的保存方法, 如果不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胡乱存放, 就会导致疫苗失效。
1.4.3 疫苗的稀释剂不当
许多养殖户在稀释冻干苗时常采用不合格稀释液 (如自来水、井水) 进行疫苗稀释, 就会因自来水含漂白粉、井水偏碱等原因使疫苗失效而造成免疫失败。
1.4.4 疫苗选择不当
要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 选择合适的疫苗, 如果仅为了安全性好而选用不符合当地当时的流行情况的疫苗, 或者选择了免疫效力较低的品系, 就会导致免疫效果不好甚至免疫失败。
1.4.5 疫苗的使用不当
比如接种剂量过少;滴鼻滴眼免疫时, 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等。
1.5 免疫方式方法因素
1.5.1 免疫程序未根据当地疾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 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
1.5.2 操作不规范
如针头未及时更换和消毒, 免疫接种时, 要做到一畜一换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疫苗经稀释或开瓶后, 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等。
2 免疫失败的防治措施
(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的专营商店购买。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检查, 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疫苗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使用后, 疫苗瓶不能随意乱扔, 要及时处理掉, 更不能和其他疫苗混合在一起。
(2) 畜禽免疫接种期间, 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畜禽生活环境的清洁, 保证营养全面,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要充足。另外, 要避免养殖密度过大、栏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接种期间对于发病的畜禽要及时治疗, 治愈后再及时进行预防。
(3) 做好消毒工作。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
(4) 深入了解和随时掌握本地区的疫情, 结合本地区的疫情和本饲养场的病史, 根据所饲养动物的用途、种类及饲养规模, 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绝不能生搬硬套。
(5) 采用正确的免疫操作方法, 保证免疫质量。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
(6)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全面贯彻综合防治措施,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 严格防疫操作规程。
总之, 防止免疫失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指望只做好某一项工作就可避免出现免疫失败。只有做好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控, 才能有效地防止免疫失败。
【畜禽免疫标识】推荐阅读:
畜禽免疫08-19
畜禽免疫技术08-11
做好畜禽免疫工作06-26
制定畜禽免疫程序06-29
畜禽免疫失败原因分析11-19
霉菌毒素与畜禽免疫抑制06-14
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06-01
畜禽消毒10-18
畜禽品种10-19
畜禽兽医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