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种业

2025-01-30

畜禽种业(共7篇)

畜禽种业 篇1

专家顾问组

主任委员:

张延喜 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原任)

委员:

吴常信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熊远著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张子仪 中国工程院 院士

盛志廉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

马宁 (女) 吉林农业大学 教授

赵有璋 甘肃农业大学 教授

陈瑶生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

杜玉川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张英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

梅方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研究员

陈幼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冯维祺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许尚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李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杨炳壮 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 研究员

陈宽维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研究员

宫桂芬 (女) 中国畜牧业协会农业推广 研究员

陈化兰 (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理事单位

王家圣 湖北桑梓湖种猪场 场长

田赋 北京大风家禽育种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柴国祥 北京金星鸭业中心 总经理

李如冲宁 夏农垦鲁宁小尾寒羊种羊繁育中心 总经理

苏雷 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曾浩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主任

陈国 宇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猪分公司 总经理

陈建峰 托佩克 (中国) 国际种猪公司 总经理

林印孙 江西正邦集团 董事长兼总裁

姚彤 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总经理

胡朝阳 北京四方顺通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屠友金 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樊维军 河南华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伟 中国农业大学涿州种鸡场 场长

任相全 山东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世伟 辽宁省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 主任

李建生 内蒙古超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董领全 新疆玛纳斯新澳肉用种羊纯繁有限公司 总经理

潘欣爱 山东省莒南县东峰养殖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旭初 丰城市鹌鹑良种繁育场 总经理

许典新 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 站长

余弟和 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清伟 重庆市渝太Ⅰ系猪原种场 总经理

陈瑞臻 福建省永安市大展牲畜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中国畜禽种业》理事 篇2

主任委员:

张延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原任)

委员: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远著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子仪中国工程院院士

盛志廉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马宁 (女)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赵有璋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陈瑶生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杜玉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英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梅方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陈幼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冯维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许尚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李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杨炳壮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研究员

陈宽维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员

宫桂芬 (女) 中国畜牧业协会农业推广研究员

陈化兰 (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理事单位

王家圣湖北桑梓湖种猪场场长

田赋北京大风家禽育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柴国祥北京金星鸭业中心总经理

李如冲宁夏农垦鲁宁小尾寒羊种羊繁育中心总经理

苏雷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曾浩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主任

陈国宇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猪分公司总经理

陈建峰托佩克 (中国) 国际种猪公司总经理

林印孙江西正邦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姚彤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朝阳北京四方顺通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屠友金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樊维军河南华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伟中国农业大学涿州种鸡场场长

任相全山东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世伟辽宁省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主任

李建生内蒙古超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董领全新疆玛纳斯新澳肉用种羊纯繁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欣爱山东省莒南县东峰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旭初丰城市鹌鹑良种繁育场总经理

许典新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

余弟和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清伟重庆市渝太Ⅰ系猪原种场总经理

《中国畜禽种业》理事会 篇3

主任委员:

张延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原任)

委员: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远著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子仪中国工程院院士

盛志廉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马宁 (女)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赵有璋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陈瑶生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杜玉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英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梅方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陈幼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冯维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许尚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李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杨炳壮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研究员

陈宽维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员

宫桂芬 (女) 中国畜牧业协会农业推广研究员

陈化兰 (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特约通讯员

韩现方养殖网·中国 (河北石家庄) 13931999409

孙旭初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道办事处13879517853

李毅北京市密云县畜牧兽医站15910987070

李国强四川成都农友家禽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5928492009

许建萍江西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13879909813

赵秀丽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13717738378

沈维力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13845666935

高亚莉北京大风家禽育种有限公司13501223451

孙德欣内蒙古赤峰市畜牧兽医科研所13848469772

王栋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13220279368

李晓双河北省廊坊市畜牧局13582648629

副理事长

王家圣湖北桑梓湖种猪场场长

王振华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赋北京大风家禽育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孙皓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余泽君武汉天泽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北辰北京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柴国祥北京金星鸭业中心总经理

李加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种鸡场场长

李如冲宁夏农垦鲁宁小尾寒羊种羊繁育中心总经理

李红发北京爱拔益加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雷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邵世义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主任

陈世富辽宁海城市世富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国宇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猪分公司总经理

陈建峰托佩克 (中国) 国际种猪公司总经理

林印孙江西正邦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姚彤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朝阳北京四方顺通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禄强四川省德福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郭庆江山东爱佳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

屠友金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文勇四川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

樊维军河南华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务理事

马全希河南汤阴全达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伟中国农业大学涿州种鸡场场长

任相全山东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世伟辽宁省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主任

宋先忱辽宁省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副主任

李建生内蒙古超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种猪场教授

陈方斌樱桃谷农场 (香河) 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利北京长城丹玉畜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顾云飞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尚根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领全新疆玛纳斯新澳肉用种羊纯繁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蜀杨北京世新华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欣爱山东省莒南县东峰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魏春儒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理事

尤克强北京达尔曼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军北京桑普科澳饲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科澳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建军四川成都吞拿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照度蓝天伊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晓峰中国种畜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旭初丰城市鹌鹑良种繁育场总经理

许典新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

余弟和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清伟重庆市渝太Ⅰ系猪原种场总经理

张世仁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祖代种鸡场场长

李宁华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春根江西省吉安市春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汪翔广州市奶牛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沈鸿淳吉粮集团天鹏农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瑞臻福建省永安市大展牲畜有限公司董事长

郅英祥山东祥伟鹅业 (郓城) 发展基地总经理

娄连明北京精育种猪有限公司总经理

施克非辽宁昌图金秋豁鹅原种场总经理

郝有彪山东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恒宁夏恒泰元种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涂波涛宁都山凤凰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树国吉粮集团天鹏农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总监

曹金泉浙江省海盐县曹金泉长毛兔良种场场长

盖永增山东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畜禽种业 篇4

本刊面向畜牧兽医,栏目丰富。“动态”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分析解读政策变化,提供政策导向并以行业动态、产业形势、市场预测为主;“交流” 对行业发展和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鸣,探讨解决方案和方法,并探讨与行业相关的其它问题; “资源育繁”以畜禽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评估、开发、利用以及各种育种、繁殖技术、方法、成果为主; “饲养管理”着重于种、幼畜禽的饲料、营养、环境的技术与管理;“疫病防治” 着重于种、幼畜禽的疫病防治; “资讯”跟踪国内外有关时政、新闻等; “行情”刊登主要畜产品的市场价格。欢迎提供相关文章的照片。

本刊为月刊,160页,大16开,每期定价15元。国内刊号: CN 11-5342/S, 国内邮发代号: 80- 222,国外代号: BM6773, 全年订阅180元。

敬请大家踊跃赐稿。本刊诚招稿件特约通讯员,有意者请与编辑部联系。

投稿说明

一 稿件内容

畜牧、兽医、饲料、动物营养、养殖环保和畜产品安全等;与猪、牛、羊、鸡、鸭等其它动物的资源保护、良种繁殖、遗传育种、种业产业化等有关方面的文章更好。

二 投稿注意事项

(1) 稿件字数不限,文章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楚。图片清晰、画面优良。

(2) 投稿请注明姓名、准确的联系方式、邮政编码、E-mail, 如果有QQ,也请注明。另外,务必请注明是否已在正式刊物发表。不愿在网络发表或有版权要求的请注明。

(3) 来稿由我们编辑部审核,对有剽窃和抄袭行为者,文责自负。

(4) 被采用的文章,我们将寄赠1至2份当期杂志,如果需要多份,请提前说明,并按每份15元汇款。

(5) 作者注意保存底稿,恕不退稿。

电话:010-82106253、82106257、 82106255 (兼传真)

地址:北京海淀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科院信息所《中国畜禽种业》 (100081 )

E-mail: zgxq010@ 126.com(投稿)

利用资源促进绍兴畜禽种业工作 篇5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近年来, 国外资本正在不断加大对我国畜禽种业的投入, 占领我国的畜禽种业领域, 由此也给畜禽种业安全带来隐患。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出台了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现代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浙江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 提出全省要在“十二五”期间, 着力打造3~5家现代畜禽种业集团和20家左右区域性、专业性种业龙头骨干企业。

绍兴的畜禽种业有很大的优势。绍兴麻鸭是世界著名的优良蛋鸭品种, 具有体型小、适应性强、饲料转化利用效率高、生产性能优良等特点, 是我国蛋鸭养殖业中的主导生产品种之一。嵊州、新昌的长毛兔是全国乃至世界具一定影响力的优良品种, 其产毛量等生产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市的种兔供应已幅盖17个省60多个县 (市) 。2010年以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为第一培育单位, 培育的浙系长毛兔通过了国家新品种审定, 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毛兔培育品种, 进一步奠定了浙江省长毛兔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嵊县花猪是我国宝贵的地方良种资源, 具有耐粗性强、早熟、产仔多、母性好、杂交配合力、抗病力强的特点。

遗传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丧失, 将无法挽回和复制。因遗传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事业, 近些年, 由于受利益趋向的影响, 使一些具有潜在优势, 而在当前生产上尚未发挥作用的种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有的濒临灭绝的危险边缘。建议:一是要对绍兴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作出具体的规划;二是要出台有利于绍兴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三是针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公益较强的特点, 各级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四是要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家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绍兴的畜禽种质资源, 提升绍兴畜禽种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绍兴畜禽种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畜禽种业 篇6

曾几何时, 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进品种三足鼎立, 各领风骚, 最让人欣喜的是老一辈育种专家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 集团化联合作战, 利用地方良种培育出了众多令人艳羡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既考虑了品质又兼顾了数量, 既考虑了适应性又兼顾了生产性能, 品质、风味俱佳。然而, 好景不长, 洋风吹晕了一批又一批功利主义者, 为了盲目追求生长速度, “拿来主义”盛行, “自由主义”泛滥, 根本不顾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一时之利, 毁万世庙堂。没人再搞费力费时的育种工作, 而是热衷“短、平、快”的项目以获得成果。地方良种, 培育品种, 惨遭凌辱, 许多基因遗失, 很多品种绝迹, 畜产品的民族品质和风味已荡然无存, 令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扼腕长叹!

难道我们仅仅是丢失了民族的东西吗?更可怕的是我们把畜牧生产的“咽喉”和“命门”送到了他人的掌心, 一些人洋洋自得, 不断引进的那些好东西, 尽管耗费巨资, 其实都是末流和枝叶, “源头”和“命根”还在人家手里攥着, 假以时日, 人家一旦翻脸制裁, 将会全线崩溃, 一命呜呼, 我国的畜牧业甚至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国人生存所需的肉、奶、蛋将立刻匮乏, 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们是该清醒了,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组建自己的育种队伍, 运用切实可行的措施, 既保护地方良种, 又培育自己的当家品种, 使得品质、性能、适应性三者兼顾。中国人既然“两弹一星+飞船”都能独立试制成功, 难道“三肉一蛋+二奶”就能甘愿落后?

畜禽种业 篇7

虽然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但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良种匮乏,而主要的肉、蛋、奶类畜禽核心种质资源大部分依靠国外进口。一方面,这些种质资源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畜牧业对国外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也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带来了冲击,增加了病原引入风险,不利于提高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保障我国畜禽产品供给安全。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的育种技术已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也拥有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为何畜牧业的核心种质资源的选育与繁育要滞后于发达国家? 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有效运行? 如何培育与推广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良种? 这是本研究的关键所在。

1 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 一个分析的视角

目前,国内外对于畜禽育种运行机理的研究不多,多数研究集中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生猪、奶牛、肉牛三大品种。我国是畜禽产品生产大国,而主要畜禽品种的核心种质资源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国外核心种质资源的过度依赖会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安全,选育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总结与借鉴国际先进的育种经验,对比国内畜禽种业的发展实践,“取长补短”,深入剖析畜禽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 育种模式与经验分析

1. 1. 1 发达国家育种模式与经验

发达国家在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中非常重视育种,良种对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居各因素之首,要远高于均衡营养、饲料供给及疫病防治等其他因素[2]。梳理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育种经验 ( 见表1) ,尽管各国在相关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及其功能各异,但都存在一些共性的经验和特点值得借鉴,国外畜牧业育种呈现以下特点:

( 1) 从参与主体来说,协会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育种服务功能,在良种化过程中为其他成员提供性能测定、系谱登记及遗传改良指导等各种服务,美国的国家种猪登记协会 ( NationalSwine Registry,简称NSR) 和丹麦的国家生猪生产委员会 ( National Committee for Pig Production,简称NCPP) 都属于行业协会组织,有的协会组织甚至承担了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3]。

( 2) 从育种模式来看,发达国家通过整合资源开展联合育种,充分利用了政府或协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通过选育优秀种质资源,建立统一育种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其他协会组织或育种者开展联合育种,增加基础群选育的数量,进而促进遗传改良的进程。有的跨国育种公司不但整合国内资源,还在全球寻求合作者开展联合育种,走国际化育种的路线,从而对优良种质资源形成一定的垄断[4,5]。

( 3) 从技术角度来看,技术是良种化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运行顺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育种过程中高度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撑,与大型育种公司、生产者、屠宰加工者以及协会等相关主体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6]。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育种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具体育种目标,普及各种育种技术信息。

( 4) 从运作模式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协会组织将育种、种畜生产、商品畜养殖、屠宰加工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关联起来,走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但可以消除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而且有利于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运作,减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的商品化程度高,为了加速良种化的进程,由专门公司对遗传物质以活体、精液或胚胎的形式出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了种质资源的优化配置[7,8,9]。

1. 1. 2 中国的育种模式与经验

养猪业一直是世界各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而我国又是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大国,无论是生猪出栏量还是存栏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0]。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种猪进口大国,以种猪培育为例,探析中国生猪育种模式运作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猪育种效率,加速改良进程以及其他畜禽品种培育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参考。

经过长期的选育和培育,我国目前已拥有众多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尤其自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养猪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我国开始广泛开展生猪品种的杂交改良。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又成为引进国外优良种猪资源最多的进口国,2012年引种数量达1. 77万头,主要源自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凭其种猪品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优势,这些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养猪业的种猪和资源技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选育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尤为重要。综观目前我国种猪的育种模式 ( 见图1) ,以公司化育种模式为主,其核心主体为育种场或以种猪生产为主的育种企业,其中以温氏、长江为公司化育种的典型[11]。

从参与主体来看,育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和科研单位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联合农户育种以扩展基础群的数量。“十一五”以来,种猪的育种工作得到大量财政资助,而且受资助的对象多数为直接从事养猪生产的企业或大型育种企业,因为它们在构建合理的繁育体系、协调各个育种功能群体经营者的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协调统筹的职能。

从技术水平的应用来看,我国从种猪的测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应用技术,到BLUP统计方法使用以及分子育种技术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并且也已应用于种猪培育与选育的过程,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加速良种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从运作模式来看,种猪生产是一种以育种企业为核心、政府为辅、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协作单位的商业化育种模式。企业对品种选育、培育、扩繁、养殖及种猪销售进行管理,育种技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加以扩散,从而大大提高了育种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1. 2 运行机理分析

综观发达国家的育种经验和国内的育种实践,畜禽良种选育、繁育和推广应用的有效运行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在市场需求、资源、技术、制度以及资金投入约束下相关利益主体多目标行为决策整合的结果 ( 见图2) 。因此,基于主体要素 ( 相关利益主体) 和客体要素 ( 市场需求、资源、技术、制度、资金) 的视角,对畜禽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通过对上述各国育种经验的总结,可以得出,政府的高度参与主要为了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比如从宏观角度出发,要稳定畜禽产品的供应,提高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等。育种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从育种本身来讲,品种选育时间长,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与此同时育种组织也面临品种选育淘汰率高,资金回收困难等困境,因此在多数发达国家,育种的主体以协会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了协会组织资源共享和协调服务的功能。对育种农户而言,我国多数育种农户是依附于育种组织而开展的,尤其对于我国畜牧业多以小规模散养为主的特点,短期效益最大化是农户参与联合育种的动力。而科研单位在育种过程中承担了技术支撑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主要为育种组织提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育种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速良种化进程。如繁殖育新技术 ( 胚胎移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 的推广,不仅可以扩大优良种畜禽的利用率,缓解良种供应不足的困境,还可以抑制种畜禽的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其次,良种的选育过程多要受到市场需求、资源、技术、制度及资金的约束。一是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优良品种选育、培育的强大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改良方案,制定选育目标,培育出优质、高性能的种畜禽,能更好地促进畜牧业向现代、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二是丰富的畜禽种质遗传资源是优良品种改良的基础。任何畜禽品种遗传资源都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的结果[12],都具有优良的性状或基因,并且都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良种更是如此。三是技术是育种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良种的选育与培育对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要求最为迫切,良种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技术创新和推广的过程。四是制度因素的影响也是育种过程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可以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育种效率。发达国家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标准体系,如种畜登记制度,跨区域后代鉴定制度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等,都使得本国的育种工作有章可循。五是新品种的培育也是一个高风险投资过程,在整个育种过程中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最后,各国畜禽种业发展中每一种客体要素的欠缺或不足,都可能会引起“短板效应”,进而影响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即畜禽良种化进程。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畜禽育种存在的差距,弥补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短板”,打破我国畜禽核心种质资源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是今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 现实约束: 我国畜禽种业发展中的困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畜禽育种过程中既有主体因素约束而形成的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也有客体因素的欠缺或不足而导致的“短板效应”,两者均会对我国畜禽育种工作产生影响,以下将从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我国畜禽育种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2. 1 主体因素约束

2. 1. 1 与市场相联系的育种经济实体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国畜禽品种广泛开展杂交利用,以获得良好的遗传性状。但是目前我国畜禽育种工作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与市场相联系的育种经济实体比较匮乏,并且各省区相关的种畜禽场规模偏小,不利于育种技术的普及与推广[13]。尤其自“十五”以来,畜禽品种的育种工作得到大量财政资金,但对于提升我国整个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杯水车薪”。我国从事育种的经济实体数量少且分散,育种的核心群规模小,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育种协会,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加之与市场联系不紧密,未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仅靠国家财政资助并非长久之计。

2. 1. 2 未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科研与生产脱节

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育种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成熟的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育种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明确的育种目标,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判断,最终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畜禽产品和良种储备。而我国尚未建立起运行顺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育种工作仍以科研项目进行,大型育种组织参与不多,以至于造成科研和生产脱节,遗传改良速度慢,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新品种商业化程度低,育种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和育种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弊端。

2. 1. 3 育种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从育种主体来说,我国育种企业或育种组织联合育种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共同参与育种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相关的育种行业协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育种专业合作社在整个育种过程中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畜禽良种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公司化育种的模式中,仅凭大型育种公司作为选育和繁育的主体,并不能实现良种扩繁的规模经济。因此,培育与发展育种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与育种企业形成育种联合体,实施规模化联合育种的模式,对提升我国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2 客体因素约束

2. 2. 1 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

随着对优良品种的重视以及繁殖技术的提高,纯繁扩群和经济杂交成为对国外引进品种利用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出现了主要畜禽品种的“引种潮”,由于本地畜禽品种遗传改良需求大,而引种数量有限,各地广泛开展经济杂交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以至于杂交改良后代遗传性能不稳定,杂交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畜禽核心种质资源的大量进口,对我国一些有着优良的种质和生态特征固有的地方品种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出于保护地方品种资源的需要,加速新品种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

2. 2. 2 育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率低

从育种技术的应用来看,我国从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应用技术,到DNA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国际先进技术均已掌握,但关键问题是育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滞后。且多数育种技术仅是应用于局部范围、单一企业或育种场内,尚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应用。从表面上看,各项技术已在我国畜牧业中得到应用,但实际上每项技术仍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还非常大。

2. 2. 3 相关的制度、标准体系不健全

从制度标准体系方面来讲,我国不但缺乏种畜禽从选育、繁育到推广各个环节较系统的登记、鉴定、管理等制度,而且相关的品种选育选种标准及行业标准也相对较少,以至于我国畜禽良种市场“以假充真,以劣充良”的现象时有发生。发达国家都有严格的种畜登记制度,依法建立生产档案,统一编号,形成登记证书,证书就是种畜进入市场的资格证书,没有证书其精液或胚胎也不允许商品化。完善的制度标准体系,不仅可以对畜禽选育和繁育环节进行约束,确保纯种的质量,而且提高畜禽良种的商品化程度,降低整个育种运行机制的“短板效应”。

2. 2. 4 资金投入不足

育种因为其选育期长、风险性高、收益见效慢等特点,充足的资金支撑是育种工作的前提。虽然自“十五”以来,我国已经加大对畜禽新品种培育的财政支持,但实际上引种投入的资金并不低于新品种培育的投入。而且现在财政支持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并不能覆盖一些规模偏小的育种企业和育种场,财政资金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实际中对育种企业或组织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之育种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育种企业主动对其进行投入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进一步约束了育种的进程。

3 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视角,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找出弥补畜禽种业发展中“短板”,探寻出适合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提高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

3. 1 培育与发展育种主体

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增加良种基础群数量,建立了统一的遗传评估和育种信息共享机制,加快了遗传改良速度。相比之下,我国参与育种的经济主体少且规模也小,品种选育多是短期内以实现一定技术目标为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小群体闭锁选育成为流行方式,育种核心群规模小,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因此,培育与发展壮大育种经济主体,包括育种企业、育种专业协会、育种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农户共同参与育种工作,对推动我国基础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 2 整合服务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统筹功能。我国的育种协会或组织还不完善,服务统筹功能比较弱,政府通过积累数据资源,收集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建立育种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各种育种信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以人工授精站或各地区畜禽改良站为技术载体,推广与普及先进的育种技术,也是加快畜禽改良速度,提高畜禽良种化率的重要途径。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种畜禽场和改良站技术设备落后,规模狭小,基础设施差等现状,国家或地区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或财政倾斜,从而稳定精液或胚胎生产,提高我国畜禽良种的供种能力。

3. 3 优化育种模式

以育种企业为主导的公司化育种模式是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一方面,大中型育种企业相对于尚不完善的育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育种主体来说,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推广等优势。另一方面,育种企业在构建合理的“育、繁、推”三级繁育体系、协调各育种功能群体的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协调统筹的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相比,我国公司化育种模式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一是注重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科研单位的最大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任何育种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协调好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实现产学研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二是联合育种专业合作社或育种农户共同参与,从而扩大畜禽良种基础群的数量,实现企业良种扩繁的规模经济。

3. 4 完善与健全制度标准体系

规范畜禽良种市场秩序,不仅要有严格的法律规章,而且要有相配套的品种鉴定、纯种登记、备案及严格的选育选种标准体系等。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对本国出生的纯种畜禽,均实行严格的种畜登记制度,并依法建立档案,且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又如,日本对选育的种公牛生产的牛犊按统一选育标准和程序进行后代鉴定,对种公牛的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达到标准的种公牛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因此,建立健全种用畜禽的制度标准体系,不仅能使畜禽品种的育种工作有法可依,而且能进一步规范畜禽良种商业化运作秩序。

摘要:畜禽良种的选育与培育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育种经验,对比国内外的育种模式,得出畜禽种业发展的运行机理是在客体要素约束下相关利益主体多目标行为决策整合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困境,为提升我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育与发展育种主体、整合服务资源、优化育种模式和完善健全制度标准体系4个方面探寻出适合我国畜禽种业有效运行的建设路径。

上一篇:股票期权投资策略下一篇:综述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