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旅游

2024-10-15

丝路旅游(精选6篇)

丝路旅游 篇1

一、研究缘起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 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概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省, 自古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一员, 洛阳、开封位列国家丝绸之路经济规划带重要节点城市。经调查分析, 发现丝绸之路河南段沿线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内涵深厚, 但开发相对粗放滞后。为规避“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配套、四流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发展弯路, 更好地把河南丝绸之路与国家战略举措适时对接, 健康提速河南丝路旅游的发展, 需要对河南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河南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与旅游资源分布

(一) 河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河南古丝路发展以洛阳、开封为中心。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 兴起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衰落于北宋。东汉时期, 都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 洛阳依然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河南段持续繁荣发展;隋唐时期, 都城虽在长安, 但洛阳却借由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北宋时期, 因大运河能从海上直抵开封, 开封遂成为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及目的地;洛阳作为丝绸之路发展的中心地位渐次式微。

(二) 河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

2006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 正式明确洛阳是丝绸之路中国段起点。国内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途径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四个省份。从表1可以看出, 国内22处丝绸之路旅游申遗点, 河南省即占4处, 可形象概括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 (表1)

(三) 丝绸之路河南段旅游资源的特点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河南的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历史名城为最。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已发现数百处之多。全国7大古都, 河南省占3个, 连同商丘、南阳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个省级风景名区, 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隐性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蓄势如虹。

河南省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资源, 涵盖地下型和非物质型两类。其中, 地下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旧城遗址, 如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河南丝绸之路沿线地下文物埋藏丰富, 品质较高, 目前尚只有少部分已发掘, 开发潜力较大。一旦开发, 必将引起新的旅游热潮。另一类非物质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事件和风俗等等, 资源丰富, 内涵隽永, 极具显性开发的旅游吸引力与价值, 大有可为。

3、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众星拱月。

在地域空间上, 河南丝路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目前, 河南全省各旅游中心呈线状分布, 且以铁路为媒交通互联。沿陇海线分布的有洛阳 (市区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占总数50%左右) 、商丘、开封、三门峡旅游中心;沿京广线分布的有安阳、信阳旅游中心;沿焦技线分布的有焦作、南阳旅游中心;省会郑州旅游中心居全国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 交通四通八达, 与全国20多个省会及大城市相连。根据点轴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 洛阳、安阳和开封作为旅游中心城市, 具有声名远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集散便捷等优势, 有助于辐射带动丝路旅游资源开发。

三、河南发展丝路旅游的对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河南丝路旅游, 须在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旅游产品、宣传营销等环节实现与“一带一路”举措的全面对接, 在此基础上创新开拓河南丝路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一) 突出全域旅游, 创新开发格局。

发展丝路旅游, 河南须从全局着眼、系统思维,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旅游发展战略, 发挥“旅游+”功能, 融合相关产业, 形成“区景一体、产业一体”开发格局, 绘制河南丝路之旅全域发展蓝图。首先, 多点开花, 区域互动。密切郑州旅游综合接待中心、洛阳唐东都旅游中心、开封宋都旅游中心、安阳殷都旅游中心之间的联系, 形成区域丝路之旅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 遴选精品, 整体规划。将郑州地区的少林寺、中岳庙、宋陵、黄河游览区, 洛阳地区的龙门石窟、白马寺, 开封地区的包公祠、矾楼、朱仙镇、张良墓以及安阳地区的文峰塔、殷墟博物馆、修定寺塔、岳飞庙等精品景区景点进行整体规划, 打造丝路之旅综合型经典旅游区;再次, 整肃资源, 打造品牌。完善资源保护, 美化景区环境, 增建服务设施, 提升文化品位,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优质品牌;最后, 尽己所长, 创新推广。发挥河南丝路旅游的文化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 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展会;借助新技术、新媒体, 创新推广河南丝路之旅特色文化活动。

(二) 豫陕合作共建, 便利丝路旅游。

推动旅游便利化, 是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地处中原的河南丝路旅游开发需要疏通“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渠道, 近邻丝路旅游开发大省陕西省是其重要的合作发展对象。首先, 资源互补, 双赢共建。即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 开通豫陕丝路旅游专列, 共同营造积极的旅游氛围, 实现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其次, 信息互通, 客源共享。加快建立和畅通豫陕两省丝路旅游信息分享渠道, 及时交换市场信息, 支持相互在对方市场开展丝路旅游推广活动, 共建旅游线路, 共享游客资源, 共推企业合作, 共促人才交流培训。启动豫陕丝路之旅合作投资开发机制, 大力开发区域整体性旅游产品, 合力打造若干条世界级旅游线路;互建旅游展示项目, 打造友城旅游展示窗口和平台;再次, 互联互助, 智慧共建。借鉴旅游服务便利化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经验, 建立完善豫陕丝路之旅信息共享、突发应急、旅游保险合作等机制, 共同做好语言无障碍、多语种旅游标识建设、游客安全保障以及“智慧旅游”等工作, 及时解决旅游纠纷, 保障丝路之旅的游客权益, 确保长效发展。

(三) 专业形象策划, 精准营销推广。

一是明确细分市场定位, 树立鲜明旅游形象。21世纪是形象时代, “形象力”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 个性鲜明、亲切动人的旅游形象对于河南丝路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豫陕甘新不同区段的丝路之旅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同, 丝绸之路河南段须针对目标客源的体验需求, 突出强化自己独树一帜的形象魅力, 巩固自身风格独具的丝路之旅目的地形象。可以组建专业团队, 通过数据采集, 对河南丝路之旅游客的相关信息, 诸如客源地、职业、性别、年龄、体验需求、消费能力等进行专业剖析, 甄别市场偏好, 明确细分市场, 找准市场定位, 并据此设计打造符合目标市场审美, 切中游客情怀的丝路之旅河南形象;二是利用大数据信息, 精准营销推广。在“互联网+”时代, 河南丝路之旅营销推广须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 革新旅游营销模式, 实施精准化、专业化的丝路之旅营销推广, 提升河南丝路旅游知晓度。

目前, 我国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旅游规划官方网站, 主要介绍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情况和资料文库。河南省须以此为平台, 根据对丝路之旅目标市场需求动向的精准分析, 开通并精心运营能详细介绍本省丝路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景区景点的官方网站, 完善丝绸之路的网络营销系统, 增强景区与游客的线上互动, 及时根据游客反馈更新旅游服务。各主要丝路旅游景区及营运旅游企业亦可有的放矢开地通独具特色的丝路旅游宣传网站及自媒体平台, 开发精品景区VR, 拍摄丝路之旅微电影, 等等。

(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整体而言, 河南省旅游服务的游客满意度目前尚且差强人意。提升游客满意度, 创造高游客价值应是河南丝路之旅健康持续发展的第一及终极目标。为此, 须在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水准两方面强化内功。首先, 要强化对餐饮、住宿、公厕卫生质量的制度化监督和检查, 细化惩戒, 责任到人;督导景区整修旅游服务设施设备、完善游览指示及安全警示标识, 为游客提供更加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倡导旅游企业间细化业务分工,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过程边界服务。其次, 着力提升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景点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河南丝路之旅景区、博物馆及旅行社等组织或机构, 要加大对导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讲解能力, 要切实保障导游人员讲解内容的正确性, 着力培养“德美艺佳”的优质导游队伍, 借以将河南丝路之旅的文化内涵与独具魅力进行积极正向的广泛传播, 提升游客的河南丝路之旅满意度指数,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的优秀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石云涛.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J].中州学刊, 2008.1.

[2]曾谦.论河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J].地情研究, 2011.6.

[3]王阳, 付华.论郑汴洛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1.4.

[4]李长秋.河南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4.2.

[5]张旭亮.丝路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进展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生态产业和丝路旅游业的盛会 篇2

5月12日,第三届张交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张掖市副市长赵学忠向与会媒体介绍了丝路明珠金张掖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情况。谊和永邦(北京)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晓虹介绍了第三届张交会的特色及项目筹备进展情况。

第三届张交会由甘肃省商务厅支持,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农民日报社、甘肃省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委员会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谊和永邦(北京)会展有限公司、张掖市商务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张掖市支会承办。展会规模5万平米,目前已有来自台湾、北京、云南、河北、河南、宁夏、内蒙古等省市100余家企业参展,涵盖绿色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养殖种植、加工、产品检测、销售,储运包装设备、推广及服务,生态旅游、文化、户外休闲运动产品,电子商务等各方面,是一届充分体现农业、旅游业全产业链的博览会。

独具特色的张掖生态产业

第三届张交会以“开放开发、绿色生态、互利共赢”为主题,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辐射世界各地,邀请中亚、西亚、非洲及欧洲等地国际专业机构和商业协会参与,努力打造西部会展经济高地,形成西部最具知名度的“张交会”品牌,对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发布会上,张掖市副市长赵学忠着重介绍了张掖的生态产业发展情况。《农民日报》总编孙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析了张掖与我国其它地区生态产业的不同之处。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张掖市的生态资源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张掖是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最丰富、物产最丰饶的区域,水土光热条件独特、搭配绝佳,地势南北依山、东西狭长,既是天然的动植物疫病隔离区,又是西部农牧业生产的精华地带。

在这样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下,张掖的农产品品质好、加工潜力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甘肃七大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之一。玉米制种业、畜牧养殖业和高原夏菜三大主导产业,构成了张掖农业的基础;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和优质林果,形成了张掖的区域特色产业。

天时、地利还得人和。规模化生产加上严格的管理,使张掖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颇高。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12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在90万亩以上,专业合作社近2000家;全市10000多家中小企业中有近300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市场化与专业化的体现

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是国务院15号文件为“十三五”期间会展业发展指出的重要方向。作为张交会的承办方,谊和永邦(北京)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晓虹重点介绍了张交会的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特点。

张交会从2014年第一届开始,就按照市场化方向运作。张掖市人民政府只是在公共服务、安全保卫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他的都通过招标方式交给专业会展公司,从展会的组织、策划到实施,包括宣传、赞助、参照商和客商的邀请等,都完全市场化。比如谊和永邦会把一部分招展招商工作交给代理公司,对此政府没有任何干预。再比如,在跟一些海外机构合作时,包括哈萨克斯坦推介会,也完全是企业在主导,没有政府行为。

专业化是张交会一直坚守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化的参展商和参展产品。第三届张交会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态旅游,将按地方特色馆、品牌展示馆、消费品馆三部分展示,与此不相关的参展企业和参展产品均拒之门外。其次是专业的采购商。去年邀请到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加入主办方,今年又邀请到农民日报社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加入主办方,都是为了强化采购商的专业化。第三,专业的配套活动。第三届张交会在全面做好产品展示的同时,将举办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金花寨小米文化发展论坛、张掖招商引资推介会、企业招商引资路演等一系列务实活动,同期还将举行中国沿黄九省区名优产品博览会。第四,专业的会展团队。作为专业的会展公司,不仅为参展商、观众提供专业会展服务,而且与全国相关农业领域、全国各大超市保持联系,以便更好地为张交会服务。

丝路旅游下的新型营销模式探究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2016年,中国旅游主题年将继续以“丝绸之路旅游”为宣传主题。丝绸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旅游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丝路特色旅游,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目前,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结合“互联网+”,搭建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行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促进着多个行业的发展。笔者发现,目前在国内,丝路旅游还为大力推广,在许多大型的旅游网站上极少关于有“丝路旅游”类的产品,因此人们对“丝路旅游”并不感兴趣,本文探索丝路旅游新的营销模式,寻找丝路旅游的新起点。

2 研究现状

2.1 互联网数据的收集、分析成难题

目前,互联网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数据庞大到不可想象,但掌握数据的机构各不相同,而且不对外开放。随着人们对“大数据”价值的认识,越来越多大型网络平台将数据看做自身优势,不肯轻易透露。因此,要获得海量数据,必须要获得平台的许可。山东省旅游局是较早开展“大数据”收集和应用的行业管理机构,他们通过与百度公司合作获取了其免费提供的数据,但对于普通机构来说,因自身资金和实力不足容易导致数据收集困难。此外,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都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彼此联网,不能彼此融合,想要从一个部门获得另一个部门的数据非常困难。数据开放作为“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条件,数据间的不开放、不流通限制了大数据分析的广泛性,缺少海量数据,数据分析可能会产生偏差,这将影响一个产业的走向。

庞大的数据是分析应用的基础,对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才是“大数据”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处理一般分为四步:采集、导入、统计、挖掘。处理大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例如,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现在计算机处理的大多是结构化数据,互联网上10%是结构化数据。其他90%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数据存储在音频、视频、社交媒体、网络日志等中,不直接以结构化模式储存。想要解析这些数据就需要既懂行业、又懂数据的人进行对此专业化的分析。

2.2 互联网数据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存在阻碍

目前旅游行业对“大数据”还停在挖掘阶段,未能有深刻的分析,缺少广泛的应用,即使是应用也多在线上旅游企业。目前只有同程旅游携程、途牛、艺龙旅游、去哪儿旅行、阿里旅行等大型的互联网旅游APP才能根据顾客喜好,精准推荐。现实生活中旅游行业大多数企业不懂如何利用整合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背后的潜在商机与顾客心理,未能依据数据分析制定营销策略吸引游客。大多数景点、酒店、旅行社等场所未能利用大数据为游客提供差异化服务,带给游客旅游新体验。

2.3 景区管理模式较传统,未能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

近年来,丝路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景区建设缓慢,硬件设施尚未完全完善,软件措施仍停留在规划阶段。通过调查青海、甘肃旅游局官方网站与陕西旅游局官方网站流量数据发现,青海、甘肃浏览量远远不及西安市旅游局。从时下热门的社交应用——微博,得出以下数据:甘肃省旅游局官微粉丝量为837人,总共发布1 583条微博;青海省旅游局官微粉丝量为1 433人,共发布159条微博;而海南省旅游局官微共有91 539人,共发布3 219条微博;西安市旅游局官微共有973 993名粉丝,共发布8 448条微博,粉丝量是青海与甘肃省粉丝总量的429倍(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门户网站建设落后,两省旅游局官微建设并不重视,缺少与网民线上的良性互动,缺少线上宣传营销这一板块。文章还通过调查丝路旅游、青海旅游局、甘肃旅游局,以及陕西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任意挑选几篇文章进行浏览量对比,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青海、甘肃旅游局的浏览量也远远不及陕西,而丝路旅游公众号虽然经常发表文章,但它的文章浏览量确实微乎其微。

调查数据发现,青海、甘肃丝路旅游比例最少,这说明客户在线上接触丝路旅游产品的机会最少,反映出当地景区并不重视线上旅游推广营销。

3 开展线上新式营销

3.1 搭建OTA,创建“丝路旅游品牌”

通过对现状分析调研得出,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社)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丝路旅游在OTA领域还处于待开发阶段。最大限度利用丝路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在线旅游企业打造平台化合作是丝路旅游新式营销的发展方向。整合丝路旅游中的交通出行、酒店、特色民宿资源,行业经营者负责提供线下资源,OTA提共展销平台,职能部门负责监管。丝路旅游与OTA合作推广,将丝路旅游产品放在终端上,采用醒目的宣传效果,使消费者通过最少的操作来实现了解与消费丝路旅游产品为目的,丝路旅游提供各式化服务,在移动客户端提供相关美食点评、旅游攻略推介,不定时推出折扣产品等促销手段吸引用户预订。

3.2 借助热门市场上位宣传

目前,在国内有许多大型真人秀节目,如《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花儿与少年》等,由于此类真人秀节目的推出,许多大型旅游企业看中了其中的商机,与其合作,在推广自己旅游产品的同时推广一些较为偏僻的城市,使该地区的旅游人数日益增多。坐等游客上门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实体店,吸引更多资源构建整体营销,已成大势所趋。而丝路旅游则应注重热门的宣传手段,以丝路文化品牌核心,与实体丝路旅游产品结合,构建互联网时代下丝路旅游新品牌。可通过明星代言,真人秀节目等来推广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丝路旅游的文化。

3.3 开展互联网式新服务

课题组在青海、甘肃等地调研时发现许多当地特有的旅游纪念产品还停留在传统购物模式上,经营效果不尽如人意。与电商企业合作,构建“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设立专业性的商品分类系统,游客通过网上浏览,到线下的实体店选择购买,并采用便利的网上支付;或采用“线上下单,旅游目的地线下提货”新方式,解决游客购物不便的困扰。

3.4 丝路旅游智能化,通过数据引导游客

将丝路旅游景区与线上线下旅行社合作,根据大数据对会员进行旅游偏好、价格预期等因素分析,匹配多款高性价比产品,在游客来咨询之前,就可以在网上先充分了解已定制具有游玩安排、特色甚至全网比价的旅游产品信息。在旅游推介页面应用互联网技术,有条件地配备体验设备,通过图像或者映像的形式,让游客在决定下单前更充分了解丝路特色。重新定义旅游消费模式。丝路旅游景区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景区自助售取票终端系统,各景区实现免费Wi Fi全覆盖;景区内建立智能导游系统,通过游客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游玩;推行电子讲解服务,提供更详尽、更技术化的讲解;建立景区信息推送系统,从游客出行前、旅游中、回程时提供酒店、租车、餐饮、门票的功能服务。建立智慧景区,加快游客与智慧旅游服务体验对接。

参考文献

丝路旅游 篇4

历史上,连接中国与土耳其的古丝绸之路成为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对连接欧亚文明具有特殊意义,而伊斯坦布尔更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8月20日,“中国梦 丝路梦”新华社互联互通丝路行车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土耳其各界人士与当地媒体介绍最新发布的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化信息产品“新华丝路”,并介绍由本刊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主题国际摄影大赛“丝路之光”的相关情况。

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代总领事丁小红、伊斯坦布尔省文化旅游局局长内德雷特·阿帕伊登、伊斯坦布尔市政府外事局局长塞拉米丁·埃尔米什等政府代表,以及当地学术界、媒体界、企业界的代表们出席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首届丝绸之路主题国际摄影大赛组委会副主任臧亚伟表示,赛事宗旨是与全世界关心“一带一路”建设、关注丝绸之路的各界人士共同分享、展示丝绸之路的风光和故事。组委会在洛阳向全世界的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发出征稿邀请,目前已经收到了大量投稿。

此次摄影大赛分为“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丝路见闻”三个组别进行照片征集。大赛由来自中国的荣耀品牌冠名并独家提供奖品赞助,大赛还专设荣耀手机拍摄专区。摄影爱好者通过大赛官网http://www.photoworld.com.cn/2015silkroadcontest或荣耀官网www.honor.cn均可进入投稿系统进行投稿。征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16日。

组委会欢迎伊斯坦布尔各界人士及全球摄影爱好者参与此次摄影大赛,分享丝路风光与故事。

丝路旅游 篇5

“海上丝路”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既丰富了“海上丝路”的内涵及外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为了更好地建设“海上丝路”,法律护航必不可少。本研究从《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 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等出发,讨论了在我国所属南海海域展开海洋开发建设以及“海上丝路”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探析了 “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运用的优势。期望本研究可以为“海上丝路”建设的法律保驾护航提供参考。

1 “海上丝路”的时代特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当下,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我国在和平崛起后面临的日益增强的国际压力,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明确宣布重返亚太的背景下,这种布局更值得关注。“海上丝路”是中国政府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深化区域整合、推进互联互通、缓解海上安全冲突的战略举措,是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

1.1 传递和平发展的亲和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至今已2000 余年,作为早期的海洋强国,我国从未利用强大的综合国力对外掠夺及征服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一个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这与近代西方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充满征服与掠夺的贸易通道相比形成鲜明对照。浸润着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的“海上丝路”战略构想,秉承的是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同于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联合体,“海上丝路”并非一个独立的实体,不再另起炉灶;其完全开放,不限国别和政治制度;其平等互信,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为目的。“海上丝路”为周边各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包容性的合作和发展平台,将中国经济发展同沿线国家的利益实现结合起来,是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亲和之路。

1.2 体现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各国摆脱经济发展迟滞、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及贸易投资格局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各国唯有通过进一步激活区域内经济增长点、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建共赢的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海上丝路”战略正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同时,“海上丝路”战略并不以掌控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体制为目的,其所展现的极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及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区域内合作机制的整合与对接,便于沿线各国协调配合,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海上丝路”有利于实现沿线各国的经济共进及政治互信,与其说“海上丝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不如强调其实现沿线各国合作共赢。

1.3 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民族复兴之路

“海上丝路”开辟距今2000余年,然历经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已由早期的海洋强国走向衰落。尤其是晚清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的耻辱与苦难。实现民族复兴、重振海洋强国不仅是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更是中国人的梦想。历史经验表明,面海而兴、背海而衰。实现大国崛起,我们离不开海洋战略的发展,建设“海上丝路”是我国经略海洋、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海上丝路”将视角拓展至南海、印度洋,打通及稳固海洋运输的枢纽航道,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展开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党的十八大也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对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1]。

2 检索“海上丝路”的国际法依据

作为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截然异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主权国家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并得到整个国际社会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实现 “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必然离不开对国际法的讨论与检索。

2.1 《联合国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总结战争教训、促进战后秩序恢复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并讨论制定了《联合国宪章》。“促成国际合作”是联合国的三大基本宗旨之一,并以文字的形式规制于《联合国宪章》。这一宗旨与我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相契合。同时,也是 “海上丝路”战略构思的法理依据及宗旨。

2.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是实现“海上丝路”战略构想的重要法律基础。“二战”后,世界的发展趋势已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家间公然的陆地领土争夺已不符合国际形势。各国逐步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海洋,纷纷扩张各自的海洋权益。共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区域海洋安全与稳定,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热点和焦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即是在此种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颁布的。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礁,海洋面积达300万km2余。海洋战略的提出与制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我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法一般原则,享有广泛的海洋权益。

2.3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强调各方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宣言》是我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我国主权权益,保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互信具有重要意义。《宣言》签署后,我国和东盟各国一直遵循《宣言》的宗旨和原则,并为切实推进、落实《宣言》积极探讨、沟通。经过多年的和平协商及共同努力,2013年6月,《宣言》各方就推进和落实《宣言》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准则》。

2.4 中国-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

中国-东盟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互通互信是战略性、全方位的。东盟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包含了“海上丝路”沿线众多国家及地区,自1997年共同发表《中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以来,中国与东盟陆续签署一系列的重要协定。诸如:2003年的《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10年的《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等。

2.5 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达成的其他诸多条约和协定

国际条约与协定作为调整主权国家及区域联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关系的书面协议,是条约及协定各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确定各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而缔结的。除前面介绍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 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海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及联盟达成其他诸多条约及协定。如:1 中国-亚太贸易协定组织中与印度于1994 年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两国银行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孟加拉国于1996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2 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商工部关于贸易救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科威特、巴林等国家签署的《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签订的《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3 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签订的条约、协定,如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签订的《中国和博茨瓦纳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中国和博茨瓦纳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中国和纳米比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及《中国和南非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中国与欧盟(27)国签订的《中国与欧盟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中国-欧盟合作论坛。

3 “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运用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争夺纠纷和争端频发、因资源枯竭引起的海洋资源争夺日趋激烈,海上军事冲突与摩擦不断,面对国际环境及国际法的新变化与发展,“海上丝路”通过和平共进联结起来的共同利益及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区域法律制度的整合及统一。

3.1 合作修建及维护海上航道,保障海运安全及投资便利

“海上丝路”是以港口建设以及实现互联互通为重点,互联互通是进行港口建设、实现海运航道安全的制度保障,而港口建设及因此而发生的海上航道安全又是互联互通的前提。如何克服各国法律制度差异则是海外港口建设以及实现互联互通的一个重大障碍。这里要解决的不仅是影响互联互通的各国异同的政治、法律制度、规则以及标准问题,还包括如何克服国际物流对接,监管互认、信息交换、海关合作等。 此外,“海上丝路”沿线各国合作修建并共同维护海上航道,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及实现投资便利是实互联互通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期间的一个重要议题即是关于如何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加强“软联通”。

3.2 合作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实现合作共赢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人类科技的每一次腾飞,对于资源的消耗与需求与日俱增。资源日渐枯竭的现状迫使各国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为保障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实现各国利益,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通识。在海上航运及其他资源开发活动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是有关国际公约和各国国内法的普遍要求。“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有关公约的缔约国,应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法义务。

3.3 共同维护海洋安全与和平,实现国际海洋法律秩序

安全和秩序是国际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海上丝路”的建设,围绕着保障国家的石油、铁矿石等战略物资的航道运输安全展开。因此,需要坚持以和平共处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外交途径,以政治对话、经济和商务合作等方式,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以合作消弭不确定因素,以互信建立共同秩序与安全。“海上丝路”战略构想本身即反映了中国超越海洋争端及局部利益,着眼于国际海洋合作与发展大局。此外,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及秩序,还包括维护海上航道安全、共同打击海上犯罪等。除我国业已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等国际条约外,《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东盟的协定均有明确要求有关各方在维护非传统海洋安全领域进行合作。

4 健全“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评析

“二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成为发展的趋势。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之下,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武力已然被排除于国际争端解决方式之外。通过外交途径又往往因国家综合实力而引致矛盾激化。正是基于此国际背景,促成了以司法化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勃兴,即依据既定规则、通过中立第三方的介入对国际争端加以解决。对此,著名的罗伯特·基欧教授的结论是“国际关系正在法律化”[12]。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大约有国际司法机构100个,常设的国际司法机构约20个,而最近十几年里设立的常设机构就有10多个[13]。

4.1 和平解决领土主权争端

“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合作消除因主权争端等引起的互信缺失。但是,领土主权争端客观上对“海上丝路”构成牵制,并对中国睦邻外交提出“维权”与“维稳”抉择之困[3]。“海上丝路”沿线各国,尤其是与我国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南海各国。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具体而言,主要有3 种方式:谈判与协商,斡旋与调停、调查与调解。

虽然司法化的方式便于摆脱国家利益冲突和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对争端解决的不利影响。但是,外资途径仍然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础和主要机制。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通过海陆争战解决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为主要的方式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传统模式已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国家领土主权争端已是趋势。为切实拓展外交空间、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信、互助平台。

4.2 完善争端协调解决机制

如前所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方式,通过仲裁或国际法院裁判等司法化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适用几率并不高。但是,应看到的是国际关系法律化已是发展的趋势和导向,对于新兴的,可以说是新型的、开创性的国际关系新模式的“海上丝路”的建设,应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完善争端协调解决机制。对此,笔者认为:1 不可忽视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崛起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同时,也是作为世界大国的我们对全世界的承诺。我们应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2 对我国业已缔结的条约、协定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作扩大适用,特别是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缔结的条约、协定。应将共建“海上丝路”过程中所产生的争端纳入,扩大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3 应推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争端解决机制及设立争端解决的常设机构。不应单纯地将“海上丝路”看做是一条经贸发展之路,其同时也是我国走向海洋大国、拓展海外生存空间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区域经贸发展、增进海上丝绸沿线国家的互信与合作,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故其同时也是完善和发展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创举。

4.3 完善司法管辖冲突的协调解决机制

现代国际法范畴之下,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国际争端共有3 种具体的方法:通过国际法院裁决,国际仲裁,以及其他双、多边条约规定的特定司法渠道。无论选用何种方式,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即是管辖及管辖权冲突问题。如目前联合国国际法院共有两种管辖权,分别是诉讼管辖和咨询管辖。诉讼管辖又区分为自愿管辖、协定管辖和任意强制管辖,冲突各国在选取司法途径解决争端时必然会竞相行使管辖权或将冲突提交各自认为有利的司法机构。

“海上丝路”的建设是以消弭冲突、实现和谐为目的。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沿线各国间的冲突是当然之选。司法途径有利于各国避免国家间因综合国力强弱而引致的外交不均势,也有利于第三方介入下的充分协商及调解。但如何克服因管辖权冲突引起的管辖冲突。 对此,笔者认为:1 应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即当事人有权自愿选择管辖法院;2 在尊重专属管辖权的基础上,以先受理管辖为主。即在多方均享有专属管辖权的情况下,以先受理机构管辖为主;3 合理援引“不便利法庭”原则,即尽管该国的法院有权受理该案,但倘若由此给当事人造成权利不公之虞时,则该法院可不受理该案,若各国法院能善用该原则加以自我限制,可较大程度地避免或化解管辖权的积极冲突[14];4 对于充分平衡各方利益,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管辖问题。如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九条规定“这种冲突应在公平的基础上参照一切有关情况,考虑到所涉利益分别对有关各方和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加以解决。”

4.4 深化互联互通,推进区域经贸合作

互联互通是中国在处理与东盟关系时提出的概念,发轫于 《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实践,经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海上丝路”战略的提出,互联互通业已发展成区域经贸合作领域的热点。互联互通作为“海上丝路”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资金配置运用、区域国家间的标准以及经济、文化发展差异等。互联互通的有效开展是以实现共赢而非“零和”的方式扩大我国在“海上丝路”沿线地区实现战略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互信与合作。由于互联互通始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至今并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也未形成正式的规划。如何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当下的点睛之笔。对此,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1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开通及升级、维护“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共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2 增强互信,树立共识,签署互联互通的双、多边协定,为协调各国因标准不统一,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引致的差异,并在协定中明确产生争端的协调解决机制,促成争端的快速、有效解决;3 设立区域性联通机构,由各国交通运输部门、海关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等共同组成,统一组织规划区域内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监督执行情况与解决突发事件[15]。

4.5 完善南海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

海运的廉价及便捷性决定了其在沿海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样作为面向海洋求发展的“海上丝路”的关键环节,南海航道安全对“海上丝路”战略的推动及实现具有关键性意义。虽然南海各国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初步构建了保障南海航道安全的法律机制,但由于南海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是合作各方利益博弈与利益规范权衡的结果,妥协性是其固有的属性,其天生的软法性、履约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使其实效性难以获得保证。随着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尤其是海盗更显猖獗的今天,如何切实保障南海航道安全亟须对现有的法律机制进行审视和改进。首先,强化合作法律机制的约束性。利益是国际交往的永恒主题,为保障国际法主体的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性、拓展合作领域,国际法往往并不具有强制履行的效力。因此,为保障南海航道安全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航运便利,在尊重各国主权及自由表达的前提之下,有必要通过谈判的方式,由南方各方共同签署具有强制履行力及约束力的条约或协定,创建新的、有保障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其次,增进互信及理解,强化合作法律制作的有效实施。 创建新的、有强制力的行为准则仅是制度构建,保障南海航道安全的关键还在于南海各方增进互信、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共同准则的推进及实施。南海各方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法律机制的内在构成,建立航道安全、气象及海洋水文资料的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区域合作执行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5 展望

海上丝路赋 篇6

周朝肇始,为东海丝路。渤海湾畔,蓝光葳蕤,有箕子越者,一衣带水,辅助朝鲜,种蚕养桑,东亚丝织业始祥。秦,大国泱泱,徐福东渡,财神始张。更有江浙吴地兄弟,传蚕桑制衣之巧,罗织提花,刻版印花,镂空绝技,息数传讲,奈良为日丝路之终点,有正仓院丝织宝库之佐证也。况览汉书,乃观百越民间之航线,跨南海,穿印度洋,越东南亚,横孟加拉湾,抵锡兰古国,海路西探,丝路发端也。乃至马六甲,苏门答腊于印度,穿红海,埃及开罗入两河流域。北上希腊,罗马至地中海。

初,三国有东吴之兴,始造巨船,水军立国,创新航海技术,遣航海外,特使亦为历代之先河,拓展贸商,北上黄海,至东海,高句丽。东汉则有罗马帝国之大秦王遣使而来,惊之,叹之,自此风云开阙,波澜壮阔。贸易先行,昌盛诸港。中唐之后,战乱频起,烽烟不止,进而西北丝路阻塞,海上丝路兴盛哉!声教远被,诸国使至逾于前代。乃有南海丝绸之路,始于唐宋,北方兴于黄骅之海丰,汉有徐闻古港,广西合浦,今名为北海,亦为海丝始发港也,银滩号称天下第一,复有雷州半岛之湛江,蜿蜒百载,开辟海丝鸿蒙之篇章。登州之脉,蓬莱亦为良港,宋设刀鱼寨,发明罗针导航,海道针图,明洪武有水城之美誉,蓬莱高閣,名扬八方。诸港名城,繁星列歭。

古有四大名港,曰明州庆元,两制神舟,勘合造船,庆元第一也。亦有扬州,三分明月,中兴之郡也,陆海丝路交汇之港口,枢纽中转,吞吐四海,商贾如潮,货通八方,集散两洲,帆影袅袅,丝竹青青。江南桑蚕,绝胜天下。经千年沧桑而不变者,宁波古港之灿烂也。遗址迭存,古风新韵。东海航路,建康名当。六朝古都,文化兴旅。鉴证海丝之辉煌,郑和下西洋之策源地也,广顺通达,物流汇集。益有光明盛大之德行,永乐修建天妃宫,静海寺,佛教渊然大兴,传扬百济倭国。官办船厂,龙江之宝。盖勃勃生机,勇敢无畏,以其海洋文化,商旅先河,非遗之名城遍列,历久而弥新。

故有百载变迁,渐有广州之兴旺,取代徐闻,合浦为主港,一口通商,藩禺集散,通海夷道,大舶擎天,南大门也。经久不衰,近代辉煌。海丝文化,岭南兴昌。珠江一脉,革命发祥,史上称雄,粤桂为上。粤商云集,万国衣冠,贸易恒强。巨子频出,誉满香江,东方明珠,港澳良骧。

宋元始发,泉州乃昌。闽越风情,樽壘霞光,榤比如鳞,楼船巨张。潜海腾龙,箫鼓声扬。天造地设,贯虹奇观,天下之商者,莫不居之以为荣也。自此号称七闽之都会,东方第一,媲美亚历山大,并称世界第一港。刺桐美誉,海线绵长。三湾十二港,舟车輻楱,鵃鲈相接,万国梯航。先秦属周扬州,周为七闽地,晋中原战乱,氏族大家迁至古南安江两岸,滚滚洪涛。生机勃勃,繁华始昌。开皇九年,方有泉州之美名。唐代开埠,历代为市舶提举,辖澎湖列岛,泉州外府也。至于明,藩汉杂处,国际都会。刺铜锦缎,享誉海疆。迪化陶瓷,声名鼎铛。纸币方兴,闽商豪情。海滨邹鲁,光明之城。佛国蓬莱,敬神穆清。观灵山圣墓,清净寺之佛光普度,名闻遐迩,奇哉石笋,开元寺之殊胜。禅宗兴旺也,迦陵仙音,福十方界,飞天迎宾之妙音传扬,千载而徜徉。天后宫者,护佑渔舟唱晚,平安吉祥,莆田湄州妈祖为最也。洛阳桥畔,潋滟霞光。翠竹掩映,番仔楼之燕尾高耸。吊脚楼旁,茶园青青国际贸易,千帆过往,天下之大泉乃为首港也。亦思法杭兵乱,战乱频起,港口凋零。海禁令下。闭关锁国,私商兴起,转为广州,月港兴盛哉! 闽越之人,习与水斗,善用舟楫。肇造航船,装备精良,太平港为郑和始发之地,五口通商,福州乃臻福之州也。有德化,五代怀安之名瓷,宋元方兴。筚路蓝缕,数代闽商。海上贸易,诚信流芳,和气生财,他乡友邦,融合顾盼,商界巨广,堪称典范,创海洋文化,经贸之先河,嗟乎,历久而不衰者,海丝之首当。

八闽来风兮,尝剑拔弩张。历数英烈,名士倍出。有大师者法显,陆上西行,经敦煌、鄯善、祗洹精舍,游历于东南亚诸佛之圣地,跨海南行,天竺留学之先驱也,立志奉佛,怡然自得者,波光潋滟,大乘乃明。摩诃僧祗律,五大佛教之戒也,见闻著有《佛国记》,乃西域印度重要史之见证,南海交通史之首制宏篇也。信风,航船之系统记载,入史册哉!今我思之,登高遥目,有俞大猷者,志辅于泉。明代抗倭,俞龙戚虎,战功显赫,堪名将列,百雄当关,时隐时扬。赞叹曰戚继光者,经年不綴,盖世奇功也。明亦有郑和,七下西洋,开海运之壮举欤,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壮哉!港阔四海,万船森列,帆影百舸,百国朝贡,何其洋洋大观也,当称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丝绸之路。至于洪武,海禁之启,停泉、明、广之市舶司,禁令通商。方有漳州月港,东进于浯屿,交易中兴,繁盛两百载,吕宋中转,达于西欧。郑和抗清,战火燎原,月港衰落,以商养军,敷设海关,厦门隆兴。创国际贸易之领域,史书其详,宋元有《岭外代答》、《诸藩志》泉州汪大渊也,远航于埃及乃著《岛夷列志》。马可波罗者,意大利威尼斯人士,跋山涉水,游历于中华17载,为海丝之外使也,有《马可波罗游记》,启蒙早期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一大功臣。近代更有法国汉学家沙畹之首提“海上丝路”名辞,著述传播,彰显我中华地大物博、文教昌明之盛世也。

纵揽山川之胜境,乃不负古人。惜我海上丝路之路,彰显中华之儒商,质直而尚义,温良恭俭让,忍辱负重诚。婆娑世界,栉风沐雨,华商之美誉。北有丝路花雨,南则海丝日兴。为人类航海之创始,茶香瓷美,迤逦而行。富东南亚之友邦,辅日韩岛国之商贾,海峡共融,携手同行。云霞缭绕,侨乡古郡。浩然乎水之汤汤兮,沉舟侧畔风之翟翟。拓荒跋涉,开拓进取。讲信修睦,东盟共举。心心相印,夯实根基。同思共嬴,开放包容。当复兴二十一世纪新丝路,续写海丝之繁盛乎!甘雨和风,四海俱望。利海运之志哉,夙兴不衰。仰天长啸,大国风范,守望相助。中华之福祉,山川为晗首。河海浩渺,风雷澈动,响彻寰宇。俯仰百代荣辱,河殇七子之歌,纵横世界贸易,叱咤翱翔,大展宏图,天地永昶。

后记:

上一篇:良性构建下一篇:小管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