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会

2024-11-08

和平社会(共10篇)

和平社会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和平玫瑰》绘本的内容, 初步懂得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

2.通过“和平玫瑰”情境迁移, 学习相互倾诉、友好协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

3.体验同伴间接纳、关爱的温馨情感。

活动准备

本班幼儿发生矛盾冲突的视频, 《和平玫瑰》绘本的PPT, “和平玫瑰”若干朵, 《朋友越多越快乐》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本班幼儿发生矛盾冲突的视频, 引发讨论

师:你和班上的小朋友闹矛盾了, 心里难过吗?

师:你们想听听佳佳小朋友当时的心声吗?

佳佳:那本书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元元不经过我同意就抢走了, 我很生气。

师:元元你想和佳佳和好吗?

师:怎样才能和好呢?你会怎么做呢?

元元:我下次不抢了, 想看就和佳佳商量。

佳佳:好吧, 你想看我的书, 你告诉我一下。

师:我们为佳佳的大方, 为元元能友好商量鼓鼓掌。

师:闹矛盾的时候, 大家心里都很难受, 都有心里话要跟对方说, 有什么样的好方法能让我们听到同伴想说的话, 又能很快解决不开心的事呢?

二、欣赏绘本, 学习相互倾诉心里话, 通过协商友好解决矛盾冲突

1.欣赏绘本, 引发讨论

师:绘本中的小朋友遇到冲突时, 怎么做的?

师:他们共同来到“玫瑰角”, 拿着玫瑰说了些心里话, 怎么说的, 我们来一起学一学。 (教师用语言创造情境, 引发幼儿学习说心里话的方法。绘本中有三个小故事, 可以根据班级状况重点和幼儿讨论一个故事。)

师:听了对方的心里话后, 他们和好了吗?看到他们和好,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2.创设情境, 同伴间倾诉心里话

(1) 师:我们班也有了“和平玫瑰”, 它也想听听小朋友的心里话。请你拿着“和平玫瑰”, 找一个跟你发生过矛盾的小朋友, 到你们都喜欢的地方, 相互说说心里话。

(2) 幼儿拿着“和平玫瑰”找同伴说说心里话, 最终友好抱抱。

三、交流自身感受, 分享同伴间接纳、友好的温馨情感

师:刚刚看到好多小朋友拿着“和平玫瑰”都开心地笑了,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小结:当我们都想要一样东西, 都想争先, 或者做了让同伴不开心的事情时, 我们可以像故事里的小朋友一样, 放下争吵, 共同来到“玫瑰角”相互间说说心里话, 最终友好地抱一抱。这样, 你会发现你的朋友越来越多。

四、在《朋友越多越快乐》的音乐互动中, 结束活动

师:去邀请你的好朋友, 手拉手围成一个圈, 一起开心地唱起《朋友越多越快乐》。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创设温馨的“玫瑰角”, 摆上一瓶玫瑰花和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 还根据孩子们的提议准备了头饰。鼓励有了矛盾的小朋友到这个温馨的角落, 扮演绘本中的角色, 停止争执, 放下不满, 友好地说说话, 拉拉手, 把“和平玫瑰”送给对方。

活动分析

维果斯基的鹰架理论指出:教师的角色就是在讨论中, 以逐渐引导大家完全参与对话, 来鹰架孩子的参与。为了促进大班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帮助他们“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我通过班级中孩子实际发生的冲突视频, 引发幼儿讨论如何解决矛盾冲突, 让孩子结合自身的前期经验进行情感及方法的分享。

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就像童年时其他的能力一样, 是一种发展的才能, 因此, 在第二个环节, 我通过引导幼儿欣赏绘本, 激发起幼儿对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模仿指导, 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从故事角色的角度看问题时, 幼儿往往能够较为快速地转换思维, 接纳教师的指导。

附绘本故事和平玫瑰

在我们教室里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一朵和平玫瑰,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和平玫瑰能帮我们表达我们的感受心情。

有一次, 约翰和威廉准备同时画画。

于是他们两人走到和平玫瑰前, 开始轮流说话。

“威廉, 你要和我同时画画, 我觉得很难过, 请让我先画吧。”

“好的, 约翰, 抱歉, 请你告诉我你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这就是朋友!

还有一次, 汉娜拿了雅各的积木玩耍, 雅各对汉娜说:“你再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

汉娜和雅各走到和平玫瑰前, 拿起玫瑰, 两人轮流对着玫瑰说心里话。

“雅各, 当你那样说时我感到非常伤心, 你说我再也不是你的好朋友了, 请不要这样说。”

“好的, 汉娜, 可是你抓着我的积木不放, 我感到很生气, 所以才说出那样的话, 你应该先征询我的同意。”

这就是朋友!

其实你可以不需要和平玫瑰就能解决一个问题, 就像这次希瑟推了杰基, 两个女孩相互交谈。

“希瑟, 你推我, 我感到很愤怒, 请你好好管好你自己的手, 好吗?”

“好的, 杰基, 很抱歉, 我错了。”

这就是朋友!

和平社会 篇2

全力推进和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和平镇地处淮安市区“南大门”,北与武墩镇毗邻,东接盐河镇,南与洪泽县相连,西濒日出斗金的洪泽湖,长深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330”省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穿境而过,素有“水上立交”、“鱼米之乡”、“滨水福地”的美称。2007年以来,和平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群,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进富民壮村强镇”为总目标,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争先进”总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凝心聚力,奋力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排名榜首,全市排名进位明显,先后获得“清浦区2011目标管理一等奖”、“清浦区2011招商引资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淮安市2012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

一、“三农”事业实现重大进展

和平镇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粳米基地,具备优越的农业生产基础。“十一五”期间,和平镇强化农业服务工作,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观光农业、现代化农业迅猛推进。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和平新模式已日渐成熟。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完

善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打造标准化粮田,发展观光高效农业。积极鼓励引导现有高效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抗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工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工业强则经济强。和平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立镇之本、强镇之基、富民之要,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范化的思路,推进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壮大,形成了医药、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多门类支柱型产业格局。

随着镇工业集中区的建立和市工业园区的伫立,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工业经济不断翻番。镇工业集中区位于镇区东北,规划征地1000亩,一期开发核心区470亩。现已建成区内水泥路面80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5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500米。集中区内的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基本实现“六通一平”,能够满足进区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

中石化、诚意药业、纳科科技、广和管桩等亿元以上项目的成功落户更是开启了和平镇工业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镇正在向新型工业化强镇昂首迈进。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05%;财政收入6146万元,同比增长925%;列统企业产值16.8亿元,开票销售16.2亿元、利税5100万元,分别增长615%、627%、463%;共引进淮安热再生环保材料、正方墙体保温材料、新铭建材、广和管桩、精密机械等28个质态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完成协议引资额26亿元,重点项目到位资金7.65亿元,注册资本金1.15亿元,注册外资到账2700万美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成功,成为我镇未来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有力的经济支撑点。

结合当前实际和发展状况,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总量增一倍,财政翻两番,建成卫星镇,全区保先进,全市争一流”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末,全镇生产总值超过23亿元,比2010年净增1倍以上;财政总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5亿元,力争实现1.8亿元。围绕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抓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着力推进产业集聚。2012年末确保全部投产达效。完成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任务,全面打造现代化工业集中区。注重发展村级工业,到2015年末,确保引进年纳税不低于50万元的“总部经济”10家以上,全镇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50亿元,新增列统企业10户,开票超亿元企业1-2个,利税超千万企业2-3户,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招商环境实现重大改观

自2008年以来,和平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树立了一切为了招商,一切服从招商,一切服务招商的理念,对引资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内容涉及土地、税收、规费、服务等重要环节,同时,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坚决落实服务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追究制,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共识和氛围。实现了全镇上下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全面提速赶超,2011位列全区榜首。“十二五”时期,全镇将在招大引强、项目倍增上务求突破,确保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积极搭建招商平台,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感召人,让和平成为项目想进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福地。

四、集镇建设实现大突破

和平镇依据功能定位,强力推进集镇三大板块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第一、第三”板块房产、商贸、休闲三产项目市场运作稳步进展;投入3000万元,全面推进集镇“五横五纵”路网建设,府前路、二支路、泉秀路一期、为民路一期路段已竣工通行,加大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功能配套。随着集镇工作快速推进,集镇面貌全面改善。小康路路面沥青铺设、街道立面出新、店招店牌安装、集镇线网入地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投入300余万元,建成8000平方米的市民绿化广场和3000平方米的主出入口景观工程,实施小康路人行道压模与绿化工程,提升了集镇亮化、绿化形象;秦墩村群众已相继入户居住金康花园安置小区。集镇建设和环境综合提升工作得到了市、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已顺利通过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组织的规划评审,被

确定为江苏省30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十二五”是和平镇发展加速赶超、大有作为的重要五年,是实现“富民壮村强镇”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平镇将紧紧围绕“十二五”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把和平建成“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示范镇和令人向往品质一流的商住休闲之地。2015年末,集镇人口规模达1.5万人。加大集镇开发招商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全力推进集镇三大板块建设和三产服务业发展。府前路板块:富康小区建成使用。以小康路、泉秀路和为民路为轴线的公共服务核心区完成90%规划建设任务。建设新的商贸市场和商业用房。注重集聚连锁店、专卖店和总经销等行业,着力发展名品、精品专卖、美食、娱乐等特色服务业。金康花园对面板块:星级餐饮、宾馆确保建成使用。加快发展物流、建材等重点服务业,建成和平村建材市场。二河风光带板块:开放式星星湖公园完成建成。利用二河风光、地热等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同时发展星级宾馆酒店、会展中心等高档服务业,提升镇域接待服务水平,形成园区策应经济。提升集镇整体形象,打造名镇、名校、名院“三名”集镇品牌,完成集镇休闲绿化广场建设,打造集镇循环绿色通道,实现镇村交通公交化。

五、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

过去的五年,和平镇自警自励,不懈不怠,忘我奋斗,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和平镇中心小学加入市实小教育集团顺利推进,市二院集团和平分院已建成使用,和平派出所新建了办公大楼,计划生育工作以世代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统筹推进,民政保障工作切实开展,镇内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建成室内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和平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开展集镇与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绿化美化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经过镇村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

“十二五”时期,和平镇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作为镇党委的工作根本。2013年前,确保完成名校、名院规划建设任务和教育先进区创建任务,让和平人民切实享受到优质品牌教育和优质卫生医疗服务。

滨水福地,未来之城。和平镇正乘着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大潮,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扬帆起航,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有作为的坚定决心,勇立潮头,争创一流,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齐驱并进的现代化新城镇快速迈进,为和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和建设一个富庶美丽宜居的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3

中国画学会理事

福州画院院长

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会长

福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福建省人大代表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和平 1949年出生于福州。先后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曾发起“新文人画”活动,参加历届“新文人画展”。作品《祥集大地》长期陈列于天安门城楼。多幅作品由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收藏。评为福建当代优秀国画家,为“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福建作品展”十人晋京画家之一。作品《花间群鸽》搭乘神舟七号、《和平颂》搭乘天宫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王和平作品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共出版个人画集十四种。

案头上摆着新出版的《王和平作品精选》,看了好几天,断断续续,全然没有一气读完的意思。这种感觉,并不是和平的作品不好读,而是画家的笔墨智慧和诗词内涵,好让我琢磨品味,不敢一睹罢了。

我之所以这样品读王和平,不仅仅因为画家的创作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和高度;也不仅仅是因为画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渲染了一道道多姿多彩风景;更重要的是画家用自身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信仰,为我们创造出属于他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独特的花鸟画文化符号。

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以为在王和平写意花鸟画中表现为:气旺神畅、笔墨有序、潇洒清新、厚实灵动、浑然天成,堪称一家。我一直认为和平的写意花鸟画更为突出的成绩是,经过他在多年探索渐进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简约体”写意花鸟画图式。这是画家对传统图式的成功突破。

我和评论界的朋友谈及王和平的智慧,在于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不断在题材上拓展,大胆画前人没画过的形式,并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在布局上,和平写意花鸟画很注重气势。在经营整体气势时,他却注重局部质的表现,给读者一个“远取其势,近摄其质”的视觉效果。不难看出和平是用心灵和笔墨为我们创造具有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生命意识的作品。

于是乎,我又想和平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语言和形式的驾驭,既给画坛带来新风,又给自己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从新书新作中,我们高兴地读出了画家在对人生的感性上,把对生活的积累、认识,转化为一种凝重而灵动的笔墨符号。在凝重中,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灵动中,释放自己的艺术才华。这种碰撞,使他的作品在线与水,水与墨的交替中,构建出质朴简约的气象,透露出画家对大千世界的和平向往与追求。这种简约,才是王和平真正的智慧。反映了他的一种自信、一种成熟和一种境界。

这种成熟和境界,体现在画家画的和平鸽等禽类及松林、牡丹、枫叶等生态上。这位出生在有福之州的画家、福州画院院长,先后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他曾发起“新文人画”活动,参加历届“新文人画展”,作品长期陈列于天安门城楼,多幅被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收藏,评为福建当代优秀国画家。有《王和平作品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共出个人画集十四种。我惊喜地读出了他的作品中,似乎注入了更多的与自然和生命的互动基因。在他笔下的禽灵、松林不仅是都市生命的象征,也是他情感笔墨的符号,而憇静可爱的和平鸽,仿佛是他内在性格的表现。禽类在王和平画中,往往是表现内容的一部分,但我尤为喜欢他的和平鸽,因为那姿态和神情,折射出画家内心的一种原始的善与美。

当代画家中,和平就是这样一位以人生和艺术为终极目标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创作既要跟随时代,又要不被时代所左右,艺术家的责任主要是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多少年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每年都用大量时间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足遍大街小巷、小桥流水,体悟榕城的历史民俗、人文风情。经过他的消化、升华,吸收到他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作品,既有内涵的秀丽,又有外观的壮美。

在中国画作品中,诗是画的灵魂,书法是画的骨架,画才是作品的视觉形象,王和平的作品,诗、书、画三者都优秀,组合画中,给人一种完美的中国画形象,人见人爱。

和平的那份对艺术和人生的追求信仰,在他的画作诗文中表露的更充分。他的诗词,大多数是“咏物寄情,托物寓理”,如《题水墨风竹》:“淋漓水墨意无穷,浓淡相宜入境空。一片筼筜明月里,千竿脱手起狂风。”又如《书枕多梦》:“净几明窗翰墨香,图书伴我几檀箱。有时书枕作长梦,醒后依然续梦长。”这些作品大都倾吐了诗人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可见和平的画意文心之高远。

在和平的诗词中,我发现画家是个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能以适合个性的兴趣情调,融入现代主义手法,对诗词的比兴意象能娴熟地运用。把个人的审美追求、人生的感悟、际遇的感慨、风光的欣赏等借助诗词的载体,如意地表达、抒发、描绘出来;文字疏朗清俊,让人享受画家带给的美感。

于是,我又想到王和平诗的生命意识和浪漫情趣,如《求镜》中,诗人咏道“求镜磨砖妄自持,真如本性不能欺。忘机物外非禅榻,微笑拈花三昧知。”又如《游春》“一夜暖风吹碧纱,清江晓日映朝霞。春林处处都红遍,半是霓裙半是花。”让人读出了诗人体物颇为工细,缘情颇为凝重。和平讲诗境重意情,情潜于景,景现于情,情景交融,新颖独特。许多诗篇都出于作者细心观察,用他慧眼捕捉的精彩镜头。在他题画诗中,甚至寥寥数语,也馨露出画家兼诗人瞬间的闪光点。于是,我又想,和平的题画诗是主观灵性与客观现实碰撞的光花,沾染了画题主旨,又突兀另起感慨人生的真谛。如《松林栖雀图》,题“山间更待秋云净,图画天开仔细看。”又如《蔬藤双雀图》,题云:“境愈清思愈远也。”寥寥数笔,抒发了画家的主观灵性。读画品文,相映成趣,让读者与画家一起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从中享受艺术的美感。

一位真正的书画家,都应有其独特艺术修养、都应有独到艺术语言。王和平的题款诗文美,书法也美。他的成功在于,在自己画作中能创造出属于自我的、和能体现画作风格的书法语言。王和平的书法,我以为是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几十年来,他博采众长,各体兼通。其风骨似乎是从“二王”而来,瘦而不弱,壮而不俗,飘逸而不失稳健,刚毅而不失温柔,挺拔而优美,灵巧而厚重,俨然自成风格。其题款小字注重谋篇,大字讲究气度,功力足而不拘气韵。我尤为喜欢他的行书,最能折射出书画家为人处事、谨慎持重的性格特点,人见人爱,堪为书坛一秀。有人说和平的题画书法是“靓女满屋,灵气伴舞”。我以为是。在我认真读完王和平的书、画、诗时,我清醒地发现他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明智的灵魂飘荡在他的画作中,弥漫出一种祥韵和近乎神祗的韵味,那绝不是抽象之美,而是画家对人生、对现实、对古典、对艺术乃至生命的一种追求,一种感动的写意。这种感动与写意,在画家巧妙组织下,同处一幅画中能协调统一,虚实相映,融为一炉,展示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平世界。

和平社会 篇4

民族心理学是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 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 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 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自心理学成立以来, 和平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受西方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等哲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影响, 西方主流心理学把人类的攻击性上升为人类好战的思想, 进而产生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把人的攻击性视为“死本能”, 洛伦兹则把其引申为本能攻击论。

而民族心理学则为和平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据统计, 世界上存在着40多个和平社会[1], 有些和平社会只有几百人, 有些有数万人, 分布在世界各个大洲 (除南极洲以外) 。这表明和平社会存在的证据是无可争议的, 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创造和生活在一个暴力冲突很少的社会里, 并且具有非暴力化解冲突的能力, 即用和平的方式达到和平。尽管每个社会拥有确定的历史、经验、世界观、文化、社会制度、地理背景等, 但和平社会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和平。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下列问题:和平范式社会中的人怎样保持和平?为什么现代社会有这么多暴力并认可战争的做法?需要调整什么样的价值观?

二、和平社会范式的典型特点

据笔者研究, 和平社会范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非暴力的世界观, 相互尊重的价值观与非暴力的家庭教育观。

1. 非暴力的世界观

了解一个社会的状态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考察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哲学系统, 即世界观[1]。人们所有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当地风俗及他们的理想。和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作是人们非暴力社会理想和信仰作用的结果。尽管, 非暴力的世界观并不能解释他们的所有行为, 但对于任何社会而言, 大多数和平社会人民的行为都是受其信仰引导。

(1) 信仰和谐。

和平社会的人们信仰和谐, 与他们接触的和谐度不高的社会相比, 他们对这种和谐感到由衷的自豪。从文献资料来看, 对于非暴力认识越肤浅的社会, 其暴力事件就越多。非暴力的强烈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世界观之中。比如马来群岛的赛买人 (Semai) 将建立和谐的群落视作他们的最高理想[3]。在集会上他们一遍遍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住在马来西亚热带森林中的奇旺族 (Chewong) 甚至没有争斗、战争、侵略和犯罪这些词汇, 并且他们面对外族侵略时的典型反应就是立刻逃避[4]。东南亚原住民孟-高棉语族人 (Batek) 则更讨厌人与人之间的暴力, 他们通常避开他们的敌人而不是去打败他们, 当被问及为什么他们的祖先不用吹风管放毒标攻击统治他们到19世纪20年代时, 他们令人惊讶地回答:“那样会杀死他们的”[5]。Ifaluk是西太平洋岛群中一个渔耕社会。Spiro写道:“他们的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互不侵犯的道德规范, 以及对互助、共享、协作的强调[6]。”Burrows也详细描述道:“向他们传播谋杀的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恣意的伤害别人与他们的思想背道而驰[7]。”Ifaluk的人们认为和谐利于身体和情绪的健康。他们相信, 健康明显地依赖于下面的这些信仰:“maluwelu、fago、mweol、song”等。在Ifaluk, “maluwelu”意味着平静, 不仅用于人还有风平浪静的环礁湖。在他们的观念中, “maluwelu”的人是乐于付出的。“maluwelu”是互帮互助, 按需索取。“fago”代表了爱和同情。“mweol”代表了慷慨、友好、孝顺以及他们理想的品质——互惠共享。“song”, 意思是情有可原的愤怒, 在没有按应该的那样分配的时候会激怒他人。互惠的共享、互不侵犯、团结协作以及平静, 在Ifaluk, 这些品质用来形容理想的人。其中, 和谐是最核心的品质[8][9]。据Lutz观察, “在Ifaluk, 谋杀从未发生过;一年中最严重的争端不过是一个人的肩膀撞到了另一个人的肩膀, 和一个及时上缴罚款的违规[10]。”

(2) 不抵抗的世界观。

阿们宗派 (Amish) 信徒的世界观集中在不抵抗上, 他们相信这是耶稣留下的训诫的核心。他们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团体, 不与非Amish信徒结婚、合伙做生意, 以及成为亲密的伙伴。用德语词汇“Gelassenbeit”可以理解Amish信徒的世界观, 它代表了朴素、谦卑、节俭以及遵从权威。Amish信徒服从上帝的意志, 遵从组织的意志服务他人, 谨慎小心地谈话、行动以及穿戴。“Gelassenbeit”意味着克制个人的意志以遵从神的意志, 就像耶稣所做的一样。它建议人们要爱自己的敌人, 为他们付出, 永远不要谈论仇恨——正如耶稣所告诫的。对于Amish信徒, 他们的不抵抗表现在避免所有人际关系中的武力:当被攻击时他们不能反抗, 不提交诉讼, 不做治安人员或陪审员, 不在行政部门或从事竞赛。当面临敌对的邻居或政府时, 他们只是卖掉或放弃自己的农场并离开。他们坚信耶稣禁止他们陷入战争和暴力。他们用沉默和逃避应对冲突, 在Amish信徒中几乎从未有过暴力和犯罪[11]。

(3) 保持思想和心灵的纯净。

在地球的另一端, 在印度以北的喜马拉雅谷底, 与Amish人完全不同, 生活着以耕作和捕猎为生的Ladakh佛教徒。他们坚信要帮助他人首先要努力保持自己思想和心灵的纯净, 只有排除了错误、贪婪和占有欲的思想才能指引一个人的行动。一个充满内在力量和宁静的灵魂是他们的信仰和本质, 它会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力量。个人处在污浊的世界却不被它污染, 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仅要追求思想和智慧的尽善尽美, 同样还有心灵和爱。两方面在佛教思想得到统一[12]。一个在Ladakh佛教徒中间生活了16年的观察者, 用“极为稀少”来描述这里的争论和侵犯;人们告诉她“在记忆力里这里从未有过战争[13]”。

生活在奥利诺科河流域的皮亚罗亚 (Piaroa) 人“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肢体暴力, 这里的孩子、青年、成人几乎从不用武力发泄自己的愤怒[14]”。他们的世界观集中体现在拒绝参加竞争, 他们认为这等价于自相残杀。他们还拒绝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欲。皮亚罗亚人认为能够毁灭人类的疯狂的、危险的、致命的力量掌握在天上的众神手中, 他们慎重地处理这些力量以使得皮亚罗亚人生活和谐。为了维持这种生活, 皮亚罗亚人每晚都要祭祀祈祷, 并将祷告寄予蜂蜜中。第二天早上孩子、成人食用蜂蜜, 以求平安保佑[15]。

Ifaluk、Amish、Ladakh以及Piaroa人的信仰完全不同。但是他们都将和谐——内在的和谐以及非暴力作为信仰的中心。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和谐, 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和谐是他们世界观的核心。和谐在不同社会中的相对作用揭示了信仰和谐程度与社会暴力程度的关系。

2. 相互尊重的价值观

从一定角度说, 尊重他人的权利意味着和谐。在和谐社会中尊重不仅仅是人们能深深体会的, 也是一直被强调的。

(1) 尊重女性。

在墨西哥, 拉巴斯的萨巴特克族 (Zapotec of La Paz) 人身上就体现出了只有在祥和社会才能见到的性别平等。在那的女人几乎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地位。相互尊重也体现在夫妻相处与两性之间。妇女们时常相互走访, 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节假日期间, 男女聚集在一起聊家常。在日常生活中, 主动向异性打招呼或者寒暄一番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在拉巴斯, 由妇女经营陶器行业的传统, 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 拉巴斯的妇女制造陶器用以商贸或是外销。因此, 有一段时间, 她们承担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拉巴斯的男人对妇女大多来自母亲真传的陶瓷生产技术心怀敬仰[16]。

(2) 尊重个人意见。

本质上, 尊重是可被感知的。菲律宾Mindor小岛的Buid人是这样表示尊重的: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 他们并不直接面对对方或发表评论或直接质疑;他们经常背对背坐着, 做出一些不受别人影响的评论。

同样, Paliyan人在定居印度南部平原之后, 也依然极力维护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这与大多数仍生存在附近山区游猎的Paliyan人相同。几乎所有的Paliyan人对于一些人更高的能力和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行为表现出极不舒适。对于生活在平原和山区的Paliyan人, 在经历过无数的事件后, 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忍耐而不是冲突。例如, 对于不听话的孩子们, 他们只是轻轻地打屁股处理[17]。

(3) 淡化领导权威角色。

位于奥特兰大南部的Tristan da Cunhan岛上的渔民起源于200年前就定居于此的欧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他们对领导的权威角色非常淡化。岛民所有的习俗及领导形式只是以一种很分散的形式存在和传承, 尽管如此, 这里仍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里和谐的社会生活。几乎没有指挥和命令, 即使这样, 在一些特定的比如操纵帆船上的大艇那样需要精准技术和大家协同操纵的情况下, 舵手几乎不下任何命令和做任何指挥, 他只需要像在其他安静的场合一样, 用柔和的声音做一个让船员改变一点操作的暗示, 便可以调整船的行驶状态, 使船能够在风浪中安全靠岸。在这种工作关系中, 他们都很谦逊、有品格, 并且会很平等地对待别人。重要的是在Tristan岛, 居民生活的记忆中没有战争的阴影, 就连吵架的事都很稀少。在这里, 基本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并且没有激烈的竞争, 可能是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已经承认不如别人有能力, 那么选择尊重别人就显得更合适。生活在安宁社会中的年轻人们玩的许多游戏在本质上几乎都是没有竞争性的。

3. 非暴力的家庭教育观

(1) 不严重体罚孩子。

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人们则希望他们的孩子生活在无暴力的环境里。他们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现代西方人有着本质区别。在和谐社会中生活的人们认为体罚孩子是不对的。各种形式的体罚在和谐的社会都被禁止, 在墨西哥的拉巴斯的萨巴特克人只允许一种形式的惩罚, 比如推孩子的胳膊、轻拍额头等。许多形式严重的体罚从来没有出现过。在Paliyan, 据报道, 父母们连很轻微的惩罚手段都极少对孩子使用。Gardner在那里进行观察的202天的时间里, 只出现了10次轻微的体罚事件。Gardner描述说有这样一个很典型的情景:母亲跟在几个4~7岁之间的孩子后面追赶, 用柔和的声音规范他们的行为, 还会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这是一片青草, 这是一片枯萎的树叶”, 她用这种温和的行动教育后代有关其传统和文化的准则和常识。

(2) 父母为儿童树立榜样。

在非暴力的社会中, 父母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和平举止, 是为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最好榜样。父母通过与犯错误的孩子谈心以纠正和教育他们, 因为父母认为向孩子解释正确的行为模式和其他非暴力的方法是让年轻人生成非暴力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 非暴力世界观是在非暴力的环境、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正像一位父亲所说的一样:“如果我们的孩子看到我们并不尊重他人, 嗯……他也不会去尊重别人。不过当我表现得去尊重别人的时候, 他也会试图去模仿, 事实就是这样的。所以, 父母必须要以自身为表率, 去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尊重他人。”

(3) 对儿童暴力倾向的疏导。

一些和谐社会如Ju/'hoansi, G/wi, Kadar, Pliyan等教育孩子学会不要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无论何时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 成人会上前干涉同时让另一方离开。当孩子试图去辱骂他们的父母或者对其他成人或同龄人表现出攻击性倾向时, 成人会很妥善地用大量的欢声笑语或其他方式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当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的时候, 成人也不会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惩罚他们。

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而言, 能够阻止和禁止儿童的攻击性是最重要的。在非暴力的社会里, 成人无法容忍打架和其他攻击性的行为。大部分父母都教育孩子不要去打架。Ifaluk岛上的居民会告诉他们的孩子自己对爱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也包括对同情的理解。

三、结论

本文探讨了和谐社会对于维持和创造和平的三个方面的作用:非暴力的世界观、相互尊重的价值观、非暴力方式的家庭教育,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 人类有约束暴力的能力

以上对和平范式社会的研究, 表明人类有能力在人际关系和暴力的谋杀与战争中进行自我约束, 然而, 人类被描绘成了一个天生的杀手, 这体现在一些急切地为暴力辩护者在作品中宣扬暴力的威力, 他们夸大人类对暴力的容忍力, 认为人类天生好战,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2. 和平信仰需要落实到行动中

和平社会 篇5

一是领导重视,做好信访工作不放松。街道党工委每月定期召开稳定会议,围绕重点问题引发的纠纷和上访案件,专门进行研究与部署解决方案,努力使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早、抓小,深入排查不放松。实行主要领导包片,街道干部包社区,广泛搜集信息,把好排查第一关。

三是注重实效,全面化解不放松。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处理信访案件承包责任制,以消除苗头、化解新户、转化老户为信访稳定工作重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尽快结案,防止矛盾激化。四是重点部署,强化稳控不放松。街道及时与辖区重点对象进行谈话,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一时解决不了问题户,在“盯死看牢”上下功夫,实行24小时“盯防”,全力做好近期准备越级上访及非正常上访的群体人员工作。

和平社会 篇6

10年后,类似的和平机会和死亡威胁再次降临这片冲突不断的土地。

在中国人的鸡年新春刚刚开始的日子里,在并不遥远的红海海滨“和平之城”沙姆沙伊赫,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双手再次握在一起。美国国务卿赖斯说,这是“最近数年来巴以之间最充满希望的时刻”。

然而,就在曙光微露的时候,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女儿发表公开信称“不祥的征兆已经出现”——死亡威胁已经直接指向了沙龙。极端分子的一份海报甚至声称,拉宾和沙龙已故的妻子利莉正在等待着沙龙。

“重要而困难”的时期

沙龙受到死亡威胁的直接导火索是,他发表讲话称希望从加沙地带撤出犹太人定居点的单边行动计划能在启动后12个星期内完成。多名以色列政府高官也因为支持沙龙的撤退计划而受到了死亡威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伟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向沙龙发出死亡威胁的主要是加沙的犹太人宗教极端分子,但与拉宾时代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死亡威胁还只是出于“施加压力”的目的。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马弈良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与拉宾时代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以色列方面已经把这次的死亡威胁视为“真正的威胁”。

1995年拉宾遇刺之前,他本人对行刺预警一笑置之。而如今,以色列的安全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特别是沙龙本人的安全保护。据报道,以色列警方已经制订了一份包括84名政府官员的“84人名单”,提供特别安全保护。

但是,马弈良也表示,以色列不会因为受到威胁就放弃推进和平。他说,目前巴以处在“重要而困难的时期”,“变革会很困难”,但他们“愿意冒险”。

李伟健研究员则指出,巴以和谈虽然曙光初露,但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目前双方所做的主要是“建立信任”和为和平路线图的实施做安全上的安排。一旦谈判进入边界、难民和耶路撒冷等实质问题,加上国际社会的介入,极端分子是否会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就很难预测了。

解决中东问题的主流心态已经变化

有专家在评论巴以重开和谈时说,历史一般不会重演,因为时间在流逝中通常会留下印迹。沙龙此次遭受死亡威胁与拉宾遇刺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时代变了。

在全球反对恐怖主义和暴力威胁的大背景下,“以恐怖换和平”的路线图已经渐渐泛黄。在沙姆沙伊赫峰会上,阿巴斯郑重承诺,巴方将停止任何针对以色列人的武装袭击。并且,这是他同巴各派密切磋商后所取得的成果。

作为回报,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将停止任何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行动,并逐步向巴方归还5座巴勒斯坦城镇。

马弈良说:“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是不现实的,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家都做出让步,一起前进。”

李伟健认为,中东正在进入“以和平换和平”的时代。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化,解决中东问题的主流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和平社会 篇7

一、“和合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与活力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 “和合文化”是内涵深刻、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程思远先生认为 (1) - (2)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含有和谐、协调、结合、合作等意思。中华“和合文化”, 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思想核心。先秦时期, “和合”概念开始出现。《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 。”《管子》中正式对“和合”概念进行了表述:“畜之以道, 养之以德。畜之以道, 则民和;养之以德, 同民合。和合故能习, 习故能偕, 偕习以悉, 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 认为学习“和合”, 就是学习道德, 民众只要能够“和合”, 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把“和”与“合”联用, 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如孔子说的“和为贵”, 其实质就是“和合”的整体含义和价值观念。《尚书·尧典》还曾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 即“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这个模式要求由近及远, 逐步搞好团结, 依次协调各种关系, 直至“协和万邦”, 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 (1) 。

(二) “和合文化”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优秀的大众文化

由于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 崇尚“人和”, 主张“和为贵”, 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时常听到。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 在生活、工作中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 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 “和合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 倡导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民间, 长期以来以“和合二仙”为吉祥、喜庆、团结的标志。这说明, “和合”思想在民俗民风中广为流传 (1) ;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 强调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向往‘人人相亲, 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3) 。

(三) “和合文化”是中国杰出人物大力弘扬、倡导的先进文化

程思远先生曾以20世纪的历史为例, 说明中国无论在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年代, 中华民族“和”与“合”的优秀“和合文化”传统, 一直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和杰出人物所不断继承并综合创新为先进的思想文化, 经常运用于处理党派、民族和国际关系等。如孙中山提出的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在文化观念上, 就是运用“和合精神”, 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遗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实质是要实现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团结、“和合” (1) 。再如毛泽东同志, 不仅重视党内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 而且重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注重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他曾亲自决策,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以后, 他十分注重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4月, 毛泽东同志就处理台湾问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的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 他又亲自决断, 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万隆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 宣言把和平、合作联在一起提出, 使中国“和”与“合”联用的文化传统, 有效而成功地运用到了处理较广泛的国际关系方面 (1) 。改革开放以来, 和平、合作更加被中国政府所重视。邓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时代主题, 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处理国内关系方面,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成功范例, 为国家统一和国际和平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二、高扬“和合文化”旗帜, 促进21世纪和平与合作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反对台独、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长远任务, 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长期以来极力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中华民族应当以怎样的文化旗帜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理解与沟通?1997年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和在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中已经精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江泽民指出:“阳光包含七种色彩, 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应该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 。“东亚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 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 以社会集体为重, 崇尚自尊自强、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谦逊好学的美德, 处理人际关系提倡和洽协调, 对待国际关系主张和平共处。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要东亚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 顺应时代的潮流, 弘扬和运用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和智慧, 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进步文明成果, 就可以为不断发展东亚经济合作提供精神的动力” (5) 。江泽民同志这两段话实质也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深刻阐述, 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完全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的重要文化旗帜。

(一)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 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这说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民族团结等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 失去其特有的文化, 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 国将不国。近年来, 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建设一个全社会互帮互助、全体人民融洽相处的诚信友爱的社会, 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 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舆论氛围、和谐心态等, 都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以“和合文化”为旗帜,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由于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贯穿渗透在儒、释、道和中华文化各学派之中, 它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武器。为了有效地反对台独、藏独等分裂祖国的势力,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我们必须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高举中华“和合”精神的文化旗帜, 牢记江泽民同志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合则两利, 离则两伤;捐弃前嫌, 携手并进” (6) 497;“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 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 501。2005年4月29日,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指出:“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谋求台海和平稳定,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维护两岸同胞利益, 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有助于消弭隔阂, 增进互信, 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7)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表明,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有助于消弭隔阂, 增进互信, 累积共识”;中华文化, 是全民族共同认可的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

(三) 牢记世界上歧视、排斥、对抗、冲突的沉痛教训, 促进和维护21世纪和平与合作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正确处理世界上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相互之间应提倡兼容而不歧视, 交流而不排斥, 对话而不对抗, 共处而不冲突, 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 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古往今来, 在一些不同民族和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人民之间, 发生的这样那样的相互歧视、排斥、对抗、冲突, 不仅给相关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灾难, 也影响了不少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安宁和发展。这种沉痛的教训, 国际社会应该普遍记取。那种在世界上‘唯我独尊’的做法, 那种挑动民族分裂甚至民族仇视的行径, 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都是有害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崇高事业的” (8) 。

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两次全球性冲突;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人类在以和平为主旋律的环境中, 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岁月。在这种战争与和平两种历史背景的相互对比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形势下,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总结过去, 面向未来, 我们需要确立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方式。因此, 中华“和合文化”, 恰是顺应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时代主流的一面重要的文化旗帜。应当说, 程思远先生的这一预言正在实现。今天, 中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 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 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 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 。

参考文献

[1]、程思远.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 1997-06-28.

[2]、程思远.二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 1998 (1) .

[3]、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06-04-23.

[4]、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N].人民日报, 1997-11-02.

[5]、江泽民.携手合作共创未来——在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7-12-16.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7]、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N].人民日报, 2005-04-30.

和平社会 篇8

一、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租金收缴及修缮各项任务指标

租金收缴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房管站的服务工作是否到位, 群众对房管站工作的满意程度。白楼站住宅租金收缴率今年达到99.54%, 小白楼房管站一直重视租金的收缴工作, 密切管修。通过多年实践摸索, 建立了维修单确认制度, 是在实践中创新琢磨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周由维修部门打印出这一周所有的任务单, 包括施工时间、施工人员、施工项目、是否办妥等, 交给管理组, 再由房管员认领自己的户, 逐个回访, 或入户或打电话, 核实维修情况, 在汇总单上签字, 再返回维修处, 有异议的再次落实。这样, 碎修单回访率可以达到100%, 自然, 管修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 工人仔细修, 房管员认真查, 得到好处的是住户, 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 也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白楼站不存在因为修缮服务不到位而造成的收费空白, 领导工作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租金收缴率也保持在一个比较满意的水平。

二、严格执行直管公产房屋各项规定, 无违章现象出现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对待修缮工作, 2008年站里主要把修缮重点放在迎奥运、创卫和切实解决住户实际问题上。由于老房偏多, 给修缮带来一定难度。房屋房质差, 这是事实, 但绝不是借口, 责任心和技术同样重要, 要把住户当成自己的家人对待。我们建立了重点监控对象, 在恶劣天气入户走访, 提前预警, 防患于未然, 人性化服务, 换得的是互谅互利的良好效果。

针对住户反映集中的问题, 投入财力、人力给予重点解决, 尤其小白楼站所管辖的地段, 房屋大部分已超龄使用, 特别是拆迁遗留问题使破损面严重, 对修缮的要求比较高, 在此情况下, 站里加大对房屋细致的查勘工作, 对有危险的房屋随时严密监控, 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查看, 研究制定修缮计划, 全年未发生一起塌房伤人事故。

三、按照直管公房网络化管理, 提高房屋管理现代化水平

改革创新促发展, 从2008年9月份房屋租金收缴工作, 打破以往手写小票结算租金的工作方式, 由POS机代替引导册全程详细记录各户经营全过程, 并打印租金凭证小票。这一新生事物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账务管理和使用POS机整个过程中, 全体人员认真学习、积极练习总结经验, 从不熟悉到熟练掌握, 确保房管员使用POS机收缴租金的推行, 积极组织房管员向住户宣传使用银行卡交租。自此甩掉了使用多年的手本账, 从微机记账的方便快捷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开启了租金收缴工作的新纪元。

四、严格按照ISO9000认证标准进行管理

创建文明氛围。只有自身素质提高, 才能树立房管职工新形象, 自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住户来到房管站, 站容站貌是给住户的第一印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 站里使每一个窗口都干净整洁, 井然有序, 多一些温馨提示, 多一点绿色花草, 多一个问候笑脸, 会使人如沐春风, 心情愉快。站大门口悬挂昼夜值班水电灯箱, 设有“住户您好”的标志语, 接待室有用户等候椅, 办公桌椅整齐有序, 就连房管员的水杯都统一。职工心齐气顺有干劲, 班子团结实干有合力, 这样一个集体, 往往是战无不胜的。遇到急活难活, 职工特别做劲。在小区整修时, 要求的时间紧, 职工连夜抢活干一宿, 早上接着上班。房管系统窗口岗位规范化服务有自己的规定, 例如维修工人入户干活有“三稳”、“四不”的要求, 既眼稳、手稳、嘴稳;不吐脏字、不打逗、不喧哗、不损坏住户物品。小白楼站通过ISO9000认证, 更加明确细化了这些服务规范。通过建立本单位的质量体系文件, 全员质量贯标, 确立了自己的质量方针, 规章制度, 其中重要一部分就是关于服务的有关标准, 把无形的要求转化为文字, 再根植于职工的观念当中。比如, 接听电话使用文明用语, 上班着装整洁, 佩带胸卡等都有要求, 从二线工作人员的接待用语、微笑服务到一线工人入户维修完活后料净场地清、不喝住户水、不抽住户烟、不用住户厕所、不在住户家洗手等都一一做出明确规定。通过认证过程, 房管站规范了管理, 改善了服务环境, 提高房管站认知度、信誉度, 有利于长效管理和长远发展。

和平社会 篇9

这次“和平之战”引起的争议, 还引发了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体育人才的“全球化”说明,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商品、人才的跨国流动, 而且交流着思想和观念。各国之间在加强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往的同时, 也加剧了国际竞争, 增多了国际投机, 增加了国际风险, 并对国家主权、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对我们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与国际主义连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限制, 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而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某一诸侯国、某一民族的界限, 从而表现出“国际主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商贸的互利往来中, 体现出和平友好的国际主义的特征。近现代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并把握中国当代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思想。他们在主张维护民族利益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 也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应该说, 与世界相联系的爱国主义,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 是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2]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 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内涵更加丰富。在现阶段,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3]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 树立对祖国的信念和信心, 并形成稳定的爱国行为;同时也要进行关爱人类、关注世界的教育, 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行为与世界、全球利益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进行教育, 即教育人们在处理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时, 只有在把爱国主义变为一种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而理性的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的时候,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才有可能有稳定的、自觉的、理性的爱国行为。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和平时期, 经济全球化虽然使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产品、技术、信息、服务等可以进行普遍的流动, 但这种普遍性并不能必然带来全面的平等性。因此,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间的贫富、利益、权利、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和对立, 国家主权仍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爱国主义仍然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旗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1. 鲜明的开放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多元化, 原有的封闭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与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格格不入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 以海纳百川的气势面对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 包括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 以一种开放的意识和精神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从本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清楚地认识到, 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 是和而不同。只有具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胸怀和态度, 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 发展自己, 突出特色。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 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 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 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4]

2. 健全的理性意识。

从近代屈辱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 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和极度的敏感, 从而产生出非理性的情绪甚至行为过当。而理性正是和平时期里爱国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特征, 其表现为:冷静、现实、温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 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辨别国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只有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 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为重, 不意气用事, 才能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 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壮大,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互利的合作意识。

大学生必须认识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的爱国主义决不是允许排斥、歧视、压迫和侵略他国, 而是与人类的进步事业相联系、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一致。中国正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 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以互信为本, 加强了解、沟通, 促进共同安全:主张互利原则, 追求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普遍发展;以平等合作为途径, 确保彼此安全、世界和平, 共同繁荣。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是和平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 都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勇于开拓和创新, 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只有以创新的姿态, 切实探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才能使它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之中,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在维护国家利益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创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 只有祖国繁荣, 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应当停留在口头上, 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和平时期, 爱国不需要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表达, 而要把它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国家意识, 及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毫无疑问,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奉行的长期政策。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可以说, 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标准。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 我们应该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今日的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 是为了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与爱国主义的要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在实践国际主义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心, 并不意味着要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立足国内, 不是要固步自封;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全球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局面的形成。[5]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和平时期, 实践国际主义就是通过扩大国际知识的传播, 使学生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认清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 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维护世界和平, 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 反对霸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 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 培养全球眼光, 一切以全球为背景来思考问题、采取对策, 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学会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尊重、宽容和关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既是国际主义者, 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汪大昭.如果郎平执教美国女排, 人民日报, 2005.2.2.

[2]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

[3]唐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4]邱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青海社会科学, 2008.5, (3) .

和平社会 篇10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平重建国际领土管理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作为唯一具有普遍性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在冷战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应对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据统计,1990年前实施的18项维和行动中,15项是用于解决国际冲突;而1990年后实施的45项维和行动中,35项是为了处理一国内部动乱。 回顾60年的历史,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曾面临重大挫折,出现重大失误。然而,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中,维和行动的作用日益彰显,作为具备普遍性和合法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所组织、领导、协调进行的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安全、发展及人权问题日益密不可分的形势下,联合国维和行动所承担的使命也日益艰巨,它必须具备更多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并且要容纳更多行为体的共同参与。

一、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

(一)全球安全共识的增进

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一方面,虽然大国之间敌对与冲突的可能性已经极大程度地降低,但冷战时期地区性热点问题仍旧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尽管国家之间的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但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却日益凸显,威胁到国际和平与安全局面。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联合国一直致力于阐述关于安全的国际共识,其成果体现为联合国千年宣言所提出的核心原则,即所有人有权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生活,并免于饥饿以及对暴力、镇压或不公的恐惧。 这一原则从人所具备的基本价值出发,涵盖了源于不同层面对人的安全形成的威胁。2005年世界首脑峰会通过的《成果文件》就强调了“应对世界面临的多层面和相互关联的挑战和威胁”的必要性,国际社会务必“致力于把这种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包括下决心,坚决消除产生这些威胁和挑战的根本原因”。各国首脑还承诺,将努力建立以下列认识为基础的安全共识:即各种威胁相互关联,发展、和平、安全和人权相互增强,没有任何国家通过单独行事就能够使自己获得最佳保护,所有国家都需要一个符合《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有实效和效率的集体安全体系。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全球安全共识,维护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地位,妥善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二)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多维性

联合国在多个层面上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其集体安全机制的多维度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危机及冲突预防方面,联合国正在从“应对文化”转向“预防文化”, 加大预防性外交的力度,致力于使预防性外交成为联合国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手段。联合国的多个机构都加强了在危机和冲突早期的介入,增强了联合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职能。2005年《成果文件》中就提出了增强联合国秘书长展开斡旋、调解解决争端的能力。 中国前任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也指出,“预防危机是解决复杂危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安理会负有重要责任,应根据复杂危机的特点,制定综合预防战略。大会、经社理事会等联合国各机构则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参与预防冲突的努力”。 其次,在缔造和平方面,安理会承担了采取行动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宪章》第七章赋予安理会采取“执行行动”的权力,其核心在于,实施执行行动的责任不属于联合国个别会员国,而属于安全理事会。安理会负有断定需要采取强制行动的情势的法律职责。 第三,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全球许多遭受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国家或地区进行部署,其职能也由最基本的监督停火、隔离冲突、防止冲突升级等向建立及维持安全区等模式发展。第四,对于冲突根源的探究促使联合国更加注重采取措施夯实和平的基础,和平重建活动已经成为联合国争端及冲突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还有如何巩固冲突后社会的民主法律制度的问题。正如潘基文秘书长所指出的,联合国的责任在于确定如何支持成员国通过有效的制度实现持久安全。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发展

总体来看,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获得新的发展,具备新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新挑战。正如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副秘书长所言,一方面,维和行动已经被该组织越来越多地用于应对国际和平及安全所面临的威胁,这清楚地表明一种信任的态度。另一方面,维和行动现在已经达到了其能力的极限,可用资源日益缺乏,所承担的使命日益复杂和强硬,所处的环境却越来越艰难甚至充满敌意。 传统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临时性措施,帮助处理危机,为谈判创造条件,以达成长久的和平协议。就本质而言,传统维和行动负责执行的任务为军事性质,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国家间冲突。 与之相比,当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宗旨和原则已大为不同,它日益由单纯预防武装冲突向注重根除引发冲突的根源问题转变,由单纯军事行动向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行动转变。伴随着理念与指导原则层面发生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也呈现出功能趋于多元化的特点。 这也意味着维和行动在规划时期方面需要加以延长,并且也需要在经济、政治、安全各方面更大程度的协同与合作。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目前的维和行动或和平重建活动实际上包含了联合国通常所划分的“缔造和平”(Peacemaking,采取行动促使敌对各方达成和平协议)、“维持和平”(Peacekeeping,实地部署联合国军事、警察以及文职人员以监督停火或和平协议的执行)以及“重建和平”(Post-conflict peace-building,采取行动避免战火重燃)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 联合国领导维和行动的综合性实施机制在增强,致力于将军事安全的保障、社会秩序的确保、消除贫困以及保障人权制度的确立这些相互联系的方面置于综合性、全面性的规划及协调过程中。

(一)维和行动的基本要素

1. 维和行动基本原则的变化

传统的维和行动以“当事方同意”、“自卫”以及“中立性”作为三项基本原则,其特点在于强调冲突涉及各方的共同同意、武装部队的完全自卫性(仅配备轻武器)、中立性以及任务的简单性(隔离冲突双方或几方)。在联合国关于维和行动新颁布的文件中,“中立性(Neutrality)”原则已经被“公正性(Impartiality)”原则所取代。“公正性”原则意味着,如果当事方违反对和平进程的承诺或者维和行动遵循的国际规范和原则,那么这种行为将不会由于中立性而被姑息。 这一点也体现在关于自卫的立场上,目前的维和部队日益奉行所谓的“积极自卫”原则,即除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之外,还可以将这一范围扩展至其执行任务的领域中,例如维护安全区或者实施人道主义救援,都可以以武力保障其使命得以顺利执行。

2. 维和行动基本功能的扩展

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新一代的“多维度”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应运而生。这些行动一般是在惨烈的国内冲突的危险背景之下部署的,可能动用军事、警察以及民事混合性的资源来支持一项综合性和平协议的实施。在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联合国多维度维和行动的核心功能包括了如下内容:(1)在充分尊重法治和人权的前提下,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增强所在国保障安全的能力;(2)通过促进对话和解以及支持建立合法及有效的治理机制来促进政治进程;(3)创立一个框架,以此确保所有联合国以及其他行为体在国家层面以一致性和协同性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机制建设

1. 安理会的职能和权限

根据《宪章》第七章赋予的权力,安理会负有断定须要采取强制行动的情势的法律职责。第三十九条规定:“安全理事会应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并应作成建议或抉择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之办法,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这种强制行动不一定要以有关国家事先违反其不诉诸战争或武力或不作战争或武力的威胁的义务为条件。从冷战后的实践看,安理会在不断扩展其基于《宪章》第七章的权力,也即将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或侵犯人权的情势也视为“和平之威胁或和平之破坏”,从而使得安理会拥有了采取行动的权力。安理会还通过事前或事后授权方式,便利区域组织实施和平执行行动。在维和行动任务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安理会也日渐摒弃以往独自处理涉及国际和平及安全事项的做法,越来越多地强调与联合国其他机构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合作,发展共同的全球伙伴关系。

2. 建设和平委员会

在2005年世界首脑峰会的最终《成果文件》中,各国首脑同意建立一个建设和平委员会,以应对在国际和平重建活动方面缺乏战略性规划及一致性的问题。该委员会获得授权管理由各成员国及一些国际组织资助的建设和平基金,通过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密切协调及合作,有效地发挥该基金在和平重建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该委员会还寻求在和平重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该委员会已经开始针对特定国家制定和平重建综合战略(IPBS),这一战略是基于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就巩固和平所面临的挑战与威胁进行磋商的基础上作出的。同时,由于该委员会被设立在安理会管辖之下,因而它更进一步寻求在和平重建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即在建设和平基金运作基础上,吸引、聚集并有效协调、利用和平重建所急需的各种资源。其所处的关键地位以及与安理会的密切联系,可以认为通过建设和平委员会的运作,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和平重建进程未来可能在战略性、前瞻性、协调一致性等方面有所增强。

3.维和行动事务部与维和行动支援部

为了更好地领导、组织、实施维和及和平重建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任后对于原有支持上述行动的联合国行政部门进行了改革,目前由联合国维和行动事务部和维和行动支援部专门负责与此相关的工作。这两个部门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维和行动事务部的使命侧重于计划、筹备、管理、指挥维和行动,以此来促使各类行动能够有效地完成安理会和联大在其权限范围内所作出的授权。 维和行动支援部则专门负责维和行动实施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事宜,将在人员、资金及预算、通讯、信息技术以及后勤等方面提供“应急型专业知识”。 经过改革重组后的部门将会有利于联合国更加有效地实施维和及重建行动。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战略性规划的欠缺

第一,维和行动的任务目标必须明确、清晰。从20世纪维和行动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具有清楚的授权范围的维和行动更能够得到成功的执行。这就要求在部署维和行动之前,联合国安理会以及主要参与国应制订战略性规划,一方面要清楚了解维和行动接受国内部形势的发展,以及其所需求的和平及安全方面的支持程度;另一方面,则要清楚了解维和行动部队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审时度势,给实地执行任务的部队指挥官以明确清晰的指令。随着维和行动任务范围和内容的日益复杂化,清楚明确的事先授权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并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维和行动能否成功顺利地进行。

第二,维和行动应具备过渡和退出战略。随着联合国在维持和平及安全方面介入力度和发挥作用的增强,维和行动也越来越多地与其后的和平重建行动相结合,共同组成复合型的和平行动。然而,由于执行维和行动使命主要以军队为主,其执行任务的方式与和平时期的执法部队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适当时期,维和部队须要退出接受国,而将更多的维持秩序的任务交由维和警察以及接受国国内武装及警察力量。安理会2009年8月就此展开公开辩论,其后发表的主席声明中指出,安理会确认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强论证,以增进维和行动的筹备、规划、监督、评估以及履行工作。其中包括:(1)确保维和行动授权的清楚、可信、可行以及足够的资源支持。(2)信息共享的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有关军事行动面临挑战的信息。(3)在行动规划及部队部署期间增强安理会与秘书处的交流及互动。(4)增加与部队及警察贡献国的接触。(5)安理会应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其决议在资源及战地支持方面的影响。(6)安理会应更清楚地了解维和行动执行中的各种战略性挑战。

2.全球伙伴关系的确立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维和行动显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全球伙伴关系。它集合了以下各种因素,即安理会的法律和政治职权、成员国的人员和资金供给、东道国的支持以及秘书处在管理实地行动中所积累的经验。这一伙伴关系赋予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合法性、可持续性以及全球性。 首先是联合国和区域组织之间的协作。冷战结束后,区域组织所采取的集体行动不断增多,并且这些行动涉及的领域、范围也日益广泛。在传统的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织、执行的维和行动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即经由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后由单个国家或某个国家间组织采取行动,这支部队的指挥权由该国家或国家集团拥有。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和平纲领(补编)》中就提到了这种形式,即安理会授权成员国组建并部署一支中立且公正的武装力量到紧张或冲突地区,而且并不须要获得所有相关各方的同意,而其授权的目的是有限的,并不包括阻止入侵者或强制敌对行动的终止。联合国在波黑、科索沃等国家或地区都曾采用过这种与区域组织协同工作的形式。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第四次“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合作会议”发言中指出了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合作的五个领域,即和平协议的谈判与执行、促进安全和稳定、推进有效治理、民主化和人权保护进程、实现正义与和解、寻找有效途径将紧急救济和长期发展援助相结合。2007年7月,安理会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实施联合国/非盟“混合行动”,由联合国提供主要资源,与非盟共同部署维和行动。这创立了联合国加强非盟能力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值得国际社会加以总结和推广。 鉴于非洲需要部署的维和行动数量不断增加,而以非盟为代表的区域组织在维和行动能力方面还相当不足,联合国与非盟应当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合作。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建设和平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等机构,应与非盟建立并加强多层次的协调和磋商机制。

3.国际领土管理(International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1999年6月,联合国科索沃工作组得以创立,并对该领土实施“临时管理”。就在同一年,联合国东帝汶工作组开展了有关东帝汶未来地位的广泛磋商,其后不久就设立了联合国东帝汶过渡性权力机构,其职责是管理该领土直至实现独立。在这一意义上,“领土管理”是指一个正式创立且具有地区导向的关于特定领土单位的管理结构;就范围而言,它可以是有限的(例如与特定事项有关的领土规划)或者最高级别的(例如领土性政府)。国际组织拥有如下权力,即或者监督和控制地方行为体有关这一结构的运作,或者直接运作这一体制。这一权力是在该领土得以行使的,可以与整个结构或者其特定部分有关(例如立法)。

从世界外交史的角度看来,将某一领土的管理置于一个国际统治机构之下的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手段。凡尔赛条约就赋予国际联盟针对萨尔自由区和但泽自由市以重大的管理责任。而1945年之后,联合国自身就依据《宪章》第81条的授权对包括在联合国托管体制中的领土进行管理。然而,将领土管理用作冲突解决的一种工具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则标志着联合国法律实践的新发展。联合国在科索沃和东帝汶建立的管理机构为这一全球性组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两个案例中,联合国不仅对相关领土行使了充分的行政管理权力,而且还负责推动这两个地区最终领土地位的解决。 例如,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第11段(e)款就规定“创立一个政治进程以确定科索沃的未来地位,其中应参考郎布依埃协议的规定”。安理会第1272号决议第3段前言也提出“在联合国的统治下走向独立的过渡性进程”。因此,联合国在这两个案例中的实践,也成为联合国通过创建一个领土内部的政府体制以重建和平的检验标准。这种新的冲突管理模式为国际法提出了不少重要的问题,例如联合国管理机构的地位、《宪章》对于联合国管理活动的授权、联合国管理机构的性质及其限制。 从其法律基础来看,普遍认可的一点是,第七章为部署一项领土管理行动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包括如科索沃特派团在科索沃那样完全接管政府职能的情况。从支持安理会此项权力的法律和政治理由来看,其依据在于《联合国宪章》第39条所规定的“和平”的概念必须被理解为包括建立长期和持久的和平。就领土管理必须被视为达成此项任务的必要手段而言,安理会有权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1条决议成立这种管理机构。

以科索沃为例,第1244号决议决定在科索沃部署“联合国监督之下的国际文职机构和安全部队”,该安全部队应“处于统一的指令和控制之下”,并有权使用“所有必要手段”来确保安全的环境和便利流离失所的人们安全返回家园;同时授权秘书长在科索沃“建立国际文职机构执行临时管理科索沃的职责,以确保科索沃人民在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之内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在建立和监督民主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过程中发挥过渡性管理的作用”。 上述不同的国际组织在科索沃重建中的参与形成了四大支柱:第一支柱专门负责人道主义援助,由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领导;第二支柱负责民事行政,由联合国负责;第三支柱专门负责民主化与制度建设,由欧安组织负责;第四支柱专门负责重建经济与发展,由欧盟负责管理和控制。

三、中国的政策变化及地位提升

(一)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和参与

近些年来,中国的支持度和参与度的增强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迅速扩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自从1990年首次派出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先后参加了23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维和民警近1.5万人次,此外还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等事务。目前,中国有2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11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广大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加强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997年,中国政府原则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机制。2001年,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正式成立,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事务。2002年,中国正式指定成建制非作战部队参加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排机制。此外,公安部也已建立维和民警的派出管理机构。 公安部还专门设立了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主要针对以下任务进行培训:维和法律与秩序(人群控制、VIP保护、人质援救)、培训当地警察、重建当地法律系统、协助执法、保护平民权利、协助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等。 国际危机组织的一份报告就此指出,中国对维和行动的兴趣与参与度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一进展势必将使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受益。中国的态度转变源于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下稳定与繁荣重要性的认知。中国融入这一机制以及承担的更大责任有助于增强联合国的维和机制。

(二)中国未来的政策考量

上一篇:《绿》教学设计及反思下一篇:固定正畸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