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

2024-10-24

和平教育(共12篇)

和平教育 篇1

在2008年奥运会中美女排的“和平大战”中, 美国女排以3∶2战胜了中国女排。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 因为率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 竟是当年中国排坛英雄“铁榔头”郎平。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针对有些人将郎平是否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视为爱不爱国的标志。中国排协理解一些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感情。可是当今的竞技体育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广泛交流, 中国的乒乓球、体操等优势项目有不少教练在帮助别人提高水平, 男篮、女曲、水上等落后项目则请来美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水平教练, 难道能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国家吗?不能说朗平执教美国队就是不爱国了。[1]

这次“和平之战”引起的争议, 还引发了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体育人才的“全球化”说明,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商品、人才的跨国流动, 而且交流着思想和观念。各国之间在加强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交往的同时, 也加剧了国际竞争, 增多了国际投机, 增加了国际风险, 并对国家主权、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对我们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与国际主义连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限制, 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而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某一诸侯国、某一民族的界限, 从而表现出“国际主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商贸的互利往来中, 体现出和平友好的国际主义的特征。近现代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并把握中国当代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思想。他们在主张维护民族利益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 也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应该说, 与世界相联系的爱国主义,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摆脱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 是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2]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 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在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内涵更加丰富。在现阶段,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3]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 树立对祖国的信念和信心, 并形成稳定的爱国行为;同时也要进行关爱人类、关注世界的教育, 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行为与世界、全球利益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进行教育, 即教育人们在处理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时, 只有在把爱国主义变为一种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而理性的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的时候,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才有可能有稳定的、自觉的、理性的爱国行为。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和平时期, 经济全球化虽然使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产品、技术、信息、服务等可以进行普遍的流动, 但这种普遍性并不能必然带来全面的平等性。因此,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国家民族间的贫富、利益、权利、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和对立, 国家主权仍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爱国主义仍然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旗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1. 鲜明的开放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多元化, 原有的封闭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与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格格不入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 以海纳百川的气势面对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 包括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 以一种开放的意识和精神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从本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清楚地认识到, 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 是和而不同。只有具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胸怀和态度, 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 发展自己, 突出特色。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 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 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的态度, 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4]

2. 健全的理性意识。

从近代屈辱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 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和极度的敏感, 从而产生出非理性的情绪甚至行为过当。而理性正是和平时期里爱国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特征, 其表现为:冷静、现实、温和。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 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辨别国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只有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 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为重, 不意气用事, 才能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 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壮大,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互利的合作意识。

大学生必须认识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奉行的爱国主义决不是允许排斥、歧视、压迫和侵略他国, 而是与人类的进步事业相联系、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一致。中国正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 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以互信为本, 加强了解、沟通, 促进共同安全:主张互利原则, 追求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普遍发展;以平等合作为途径, 确保彼此安全、世界和平, 共同繁荣。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是和平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 都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勇于开拓和创新, 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只有以创新的姿态, 切实探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才能使它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之中,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在维护国家利益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华民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创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 只有祖国繁荣, 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应当停留在口头上, 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和平时期, 爱国不需要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表达, 而要把它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国家意识, 及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毫无疑问,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奉行的长期政策。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可以说, 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国际和平与世界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惟一标准。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 我们应该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今日的改革开放完全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 是为了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与爱国主义的要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

3. 在实践国际主义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心, 并不意味着要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立足国内, 不是要固步自封;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全球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局面的形成。[5]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和平时期, 实践国际主义就是通过扩大国际知识的传播, 使学生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认清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 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维护世界和平, 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 反对霸权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 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 培养全球眼光, 一切以全球为背景来思考问题、采取对策, 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学会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尊重、宽容和关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既是国际主义者, 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汪大昭.如果郎平执教美国女排, 人民日报, 2005.2.2.

[2]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

[3]唐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4]邱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青海社会科学, 2008.5, (3) .

[5]刘智华.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的自我培养, 2006.5, 第4卷, (5) .

和平教育 篇2

——国防教育 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是《和平卫士》。我看了里面的几篇文章,感慨颇深。

我们国家以前科技不发达,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现在我们科技发达了,有枪、飞机、火炮、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等。我们军队有空军、海军和陆军。我不仅知道了我们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还知道了我们国家有航天飞机了,而且现在都已经是嫦娥一号了呢!

七十四年前的八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了上海火车南站,一架架飞机像苍蝇一般在人们头上扔下了一颗颗炸弹,像雨点那样洒在了地上。只听“轰隆卤的一声,街上顿时尘土飞扬,房屋被炸毁了,站台成了“饼”状,原本平静的车站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血,人们叫喊着,呻吟着,人们不知所措。飞机在空中飞着,发动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到处传来小鬼子冷酷的笑声。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妈妈,爸爸,我怕,我要回家……”一个三岁的小孩哭喊着,就在这片刻,日本侵略者杀进了中国,他们像一群疯狂的魔鬼。那个孩子,如果不是日本侵略者,他就不会失去亲人和家庭的关爱,日本侵略者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和平教育 篇3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和平崛起 国际地位

一、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虽然曾经有很多国外的媒体炒作中国已经崛起,且已经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这些炒作让中国深受一定的舆论影响。对于此类炒作,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应认清我国目前所处的状态,让国外媒体的炒作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认清中国的现状,学习和认识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一)和平崛起战略内容

首先提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是郑必坚,他在2003年11月3日召开博鳌亚洲论坛中,在《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说法。其后,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以官方的形式提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以及在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都强调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胡锦涛主席说:“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而后,在2004年3月14日召开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重申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要内容。内容主要有五项:“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努力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以上即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官方内容。

根据和平崛起战略的内容概述,可以将和平崛起战略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归结。中国的和平崛起时间指定在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21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世界的主题即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个大好的时机。我国应该抓住这个重要的时期,并且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在进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的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时刻坚持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是将自己与世界最先进生产力差距缩小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国更富强,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中国崛起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要为中国人民谋求福利,让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和平崛起战略的特征

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温家宝总理阐述的五项内容,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对和平崛起战略的深入分析,得出它主要有四个特征。以下对这主要的四个特征进行阐述,从这四个特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第一力量上,因为和平崛起需要力量的支持,但是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力量来源于自身,这是中国所依据的主要力量,这就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变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和富强,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与世界上大国和强国之间的距离缩小,让中国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第二时间上,中国的和平崛起花费的时间不是几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可能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的努力。之所以要花费这么漫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这个过程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它是我们先辈们没有遇到过的,需要我们这代人甚至是以后的十几代人去共同探索和奋斗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第三方式上,中国的崛起,强调的是和平二字,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实现这一过程的方式问题。中国绝不会像国外的资本主义强国一样用武力去恶意的扩张领土和积累原始资本,这种武力的方式不仅会给国人带来灾难,同时也是损害其他国家各种利益的行为。虽然我国不实行武力的方式来实现崛起,但是并不排除用武力的方式来打击侵犯我国各种利益的行为,我国会尽全力保护人民的各种合法的权力,所以加强国防建设是很有必要的。第四意义上,中国的崛起不仅会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为人类更好地享有现代文明带来各项成果。同时对于国外也是有示范的作用,因为中国是大国,大国的和平崛起会给其他国家的崛起和发展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进而促进世界文明更好地发展。

(三)和平崛起战略面临的挑战

其他国家妨碍中国和平崛起。虽然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秉承和遵守的是和平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我国所遵循的宗旨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的发展。虽然如此,还有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他们国家的利益,一直误认为中国要发展会以他国的利益为基础,在损害他国的基础之上来发展自己。这些想法和观点都是对中国的不信任,中国现在不会称霸, 在将来崛起和强大的同时也不会称霸,自始至终秉承的都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思想。虽然我国秉承这样的思想,但是世界上的霸权主义国家绝对不会对我国的崛起无动于衷,这些国家一定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方式来对中国进行遏制,此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崛起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中美问题、中日问题、中印问题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再次成为热点,成为霸权国遏制和打压中国发展的新借口。

我国国内也存在问题。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探索新的目标实现更好的飞跃。在探索更好飞跃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主权和领土问题。在内地,由于我国的资源分配不均,人口众多等造成了内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铺垫和基础。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稳步实施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爱国主义的要求

爱国主义的要求是以祖国的利益至上。一个人,一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利益来源于祖国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受损,自己的利益也将不复存在。所以,要想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首先必须要以祖国的利益至上。祖国的利益包括方方面面,不仅要保证祖国的领土完整,还要保证主权独立。在此基础之上,要确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和进步,让人民享受到人类的文明成果。总之,坚持祖国的利益至上,是衡量一个人的爱国思想的标准。

(二)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之所以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与中国的历史有关,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辈们不断探索出来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国外以及国内的邪恶势力来妨碍和阻挡中国的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动摇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念。所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三)爱国主义的态度

爱国主义的态度是要包容和取长补短。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的遏制和妨碍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冲突。如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从这些问题和挑战中来提升自己发展是很重要的。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将决定问题的解决方式,我们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当然这种包容是理性的包容。同时对待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要有种取长补短的态度。虽然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但是要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对于国外的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

(四)爱国主义的目标

爱国主义的目标是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稳定。由于中国的崛起让以英美日为首的少数国家感到了威胁,所以以该国为首的国家便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世界的安全,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可怕,这对于中国的崛起很不利。所以,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形象,还要关注外部的环境。正是由于此种威胁论的影响,中国更是要坚信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发展的同时,为亚洲的共同振兴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那些威胁论不攻自破。国外的反华势力可能会渗透到国内,所以保持国内的稳定也很重要。只有国内的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才能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一)衡量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首先,一个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公民的爱国程度。只有爱国才能有志于报效国家,有志于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能够让一个国家的公民有发自内心对国家的热爱,才有动力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在各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崛起,要高于一切,崛起的过程包括各个方面,不仅是经济,还有教育,教育是属于文化这样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提高,让我国在各个层次上崛起和调高,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应地提高。我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高低将是衡量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即反映中国崛起程度的重要指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又有助于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这其中的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

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要体现在文化的软实力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享有公信力的国家地位,会让更多的国家信服中国,对中国的各项发展提供支持的态度,不会或很少有威胁论的出现。而这些的基础都要体现在一个国家公民的爱国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公民连最基本的爱国主义都没有,又何谈让其他国家信服于你,又何谈其他国家信任你,与你合作,贸易,投资呢?所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了反映中国崛起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应该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让每一个中国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切身行动体现出爱国主义的内涵,让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

(二)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发展

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是反应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提高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将是这个国家在国际上起到更大的作用,这个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各个国家的公民能够爱自己的国家,它能够让各国的交往更有效地朝和平方向发展。

国家软实力的上升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可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讲究的是忠诚和奉献。爱国主义也就是对国家和祖国的忠诚,对中国人民的奉献。在我国目前发展的经验来看,爱国主义情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激活以后,能够迅速影响和提高中国的和平发展,爱国能够将整个国家迅速凝聚在一起,这时所放射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迅速让中国从各种挑战和风险中走出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政治文化也会起到提高和促进的作用。另外,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够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输送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提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文化一直作为一种交流的纽带促进了国际上的合作和交流。在东亚圈内,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的文化,它越来越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儒家思想[7]。积极传播发展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表现。文化的渗透和沟通,让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各种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这在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让其他的东亚国家有了经济的发展和飞跃。对于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互通带来的好处,让更多的其他国家加入文化的交流中,从而降低沟通和贸易的障碍,更有利于其世界的和平发展。

(三)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自从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以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于现代各国之间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各国之间和平发展,才能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也就体现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于营造国内和国外的和平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只有落实和贯彻,爱国主义的思想,使之渗透在每一个中国公民心中,潜移默化在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一言一行中。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必要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就必须要有公平制度的支撑和依托,确保每一个公民能够享受到和谐社会带来的优越性,这样反过来便促进了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优良美德和传统之一,这些优良美德传统还包括推崇仁爱、先义后利等思想。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除了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实力,还要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这其中就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和平稳定环境。

总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被确立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这就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所以,此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此,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措施。爱国主义情怀能够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保持一个整体状态,不会轻易受到其他国家或者邪恶势力的影响,让其他国家的一些威胁论不攻自破,真正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战略。我国的和平崛起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爱国主义教育将直接影响到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实施,所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和平崛起战略思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北山.“中国和平崛起论”的由来[N].国际先驱导报,2004(4).

[2]李长久.和平崛起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提升[N].中国经营报,2004(3).

[3]詹勤斌.关于构建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5).

[4]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5-8.

[5]叶自成,王日华.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的理论总结:崛起国与霸权国关系的新模式[J].国际观察,2008,1(1):9-19.

[6]河崎真澄.中国经济迎来重大转折期[N]. 参考消息,2009:3-25.

[7]唐凯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杜威的和平教育思想探析 篇4

一、杜威和平思想的生成背景

1859年10月20号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 后来在佛蒙特大学获硕士学位, 后在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 杜威成为哲学实用主义领域的领导者, 并于1890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青年时代的杜威受到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 热切信奉强调宇宙的精神的和有机的性质的哲学。后来进化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 导致他抛弃黑格尔的理论, 接受工具主义的认识论。他和同事在1903年发表的论文集《逻辑学理论研究》, 宣告一个新的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1904年杜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职, 他对学校和教育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著作《学校与社会》[2]和《儿童与课程》[3]中, 杜威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点: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上, 在课堂上必须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提供机会, 学校应作为一个微型社会, 老师应对学生指导, 与学生合作, 而不是像监工一样, 僵化地讲授一套固定的课程, 给学生布置背诵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儿童成长。杜威1916年发表的著作《民本主义和教育》, 巩固了他在美国教育的历史地位。

1. 早期认同战争的合法性

杜威的和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杜威认同武力的作用, 认可战争的合法性。1914年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既出乎他的意料, 也引发了他对战争原因的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杜威认为:使用武力是保证实现一个民主的世界秩序的有效手段。在撰写的文章《武力和胁迫》和《武力, 暴力和法律》中他认为:武力在道德层面上是正当的, 战争在法律上是合法的[4,5]。

2. 后期反对战争, 提倡建立非暴力世界

杜威的上述观点, 遭受到了自己的学生、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兰道夫·伯尔纳 (Randolph Bourne) 的指责。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 兰道夫·伯尔纳质疑杜威对战争的观点, 指出“这位过于令人尊敬的哲学家的实用主义已经使他错误地估算了真正的战争与国家利益和民主价值观的关系。同时, 他的过分乐观使他高估了智慧的力量而低估了暴力的力量和非理性[6]”。正是兰道夫·伯尔纳批判杜威支持战争中的两个缺陷:技术意识和道德缺陷, 引发了哥伦比亚哲学家提出促进和平教育。在战后的几年, 杜威的兴趣转移到了和平教育的研究上。他认为和平教育是融合了道德信念、民主价值观念和非宗教性道德等因素的综合体。在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在充分信任和平教育的力量的前提下, 1918年后, 杜威开始明确呼吁尽量减少民族主义的宣传。他意识到:为消除战争体制所制定的教育计划能重新改造现有的社会和政治习惯。战争的悲剧使杜威深信, 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态变化。如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校将成为动态的, 而不是反思机构;作为改革的工具, 学校可以探索创建和平社会的具体模式, 同时挖掘每个学生的和平潜力, 建立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二、杜威的和平观点

此后, 杜威积极研究如何使和平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来促对进全球意识的理解, 以此代替传统的学校和课本上灌输的狭义的爱国主义。具体来说, 努力建立世界和平与国际公民意识的基础是采取社会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杜威坚持认为, 地理和历史科目可以分别代表和平教育所需要的区域和国际维度。他认为, 地理和历史使学生能够重建过去, 面对现实, 也有助于防止学校里险恶的沙文主义的抬头。

1. 把全球意识引入地理学科, 培养学生和平思想

在地理学研究方面, 杜威应用“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的概念, 并把全球意识引入和平教育的理念之中, 以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和社会, 这将有助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中[7]”。接受过地理教育的青年学生, 必须把所有人类的文化、习惯、职业、艺术和社会贡献纳入到人类的文化发展之中。身为教师, 他们必须停止“整天忙于记忆山脉的高度和河流的长度等常识, 必须与文化发展相结合[8]”。

地理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图像。“地理是一个引发学生想象力话题——有时甚至是浪漫的想象力”, 杜威断言:“学生会把自己熟悉的场景与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形成对比, 也会引发学生的无限向往[9]。”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 也是为加强全球合作的必要, “地理教学应该逐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现实的现代生活, 而不是让学生脱离实际地死记硬背[10]”。

2. 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历史, 培养学生和平意识

历史教学也应以从过去侧重于研究重大事件的日期、军事英雄、战争等, 转向以促进和平为目标的教育。杜威强调, 教授课程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有社会意义的历史:“历史并不仅是英雄任务的故事, 而是社会发展的足迹, 它为我们提供了过去的经验, 这有助于解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问题[11]”。当今的问题是, 应该审查过去重大事件比如战争的历史背景, “找出引发问题的起因, 以确定问题的根源, 并考察当时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努力[12]”。了解过去, 用前瞻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和澄清价值观念, 杜威的当务之急的历史概念侧重于道义层面。杜威坚持说:“要把历史上有智慧的远见卓识与目前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时候有必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品格宣判无罪。历史知识有助于为人类提供洞察力, 亦赋予了人类用更具有智慧的、富有同情心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的机会,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精神财富[13]。”

3. 主张改革美国国家体制, 实现国际和谐

杜威对和平教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主张进行美国国家体制的变革。他认为:为了实现国际和谐, 首先改革国内体制。在《人性和行为》一书中, 杜威指出, “历史不会证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它证明, 某些风俗和某些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权力模式成为滋生战争的条件[14]”。他主张用人类的态度和努力促进国家之间和平、经济安全的战略中心;使用政治手段促进自由和平等, 并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民主体制。杜威主张和平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培养学生的和平习惯和指出光明前景, 达到和平、民主和经济稳定。他认为减少冲突的关键是控制情绪和改变重视民族主义的价值观, 同时也要改变当时国际法基础上的世界秩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样写道:“声望和荣誉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存在的重要性是战争的根源之一。”另外他还认为:“因为战争的合法化, 也就是没有一个国际法庭能够制约战争。再有, 对技术的依赖使支持发动战争的原因秘而不宣, 直到战争被确认是非法的[15]。”

4. 开展学校计划, 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意识

为了促进国际理解, 杜威从20世纪20年代起, 呼吁开展学校计划, 培育一种赞赏国际主义的意识来挑战美化军国主义的思潮。过去的与国家利益和认同感交织在一起的狭隘爱国主义, 通过后天的训练, 逐渐形成了习惯,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排他性, 猜疑、嫉妒和不喜欢其他国家的文化。

杜威指责说, 当时美国学校使用时事教材不仅减少了创造一种国际友好气氛的可能性, 连国内的一些事件也不宽容。比如重要的反战运动, 对世界法院的呼吁等都没被写入当时的时事教材。为扭转这种倾向, 杜威在他提出的和平教育计划中, 鼓励把发展课程探索的民族主义主题与国际背景相结合。

杜威的和平课程的目的是促进世界的爱国主义态度。“我们需要一个历史, 地理和文学相结合的课程”, 在他的一篇题为《学校作为一种手段, 培养拥有社会意识和社会理想的儿童》文章中, 他告诉读者:

“……这将使它更加困难, 仇恨的火焰和猜疑横扫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实际上将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的时期, 我们将学校这个中介向学生传达世界各个国家人民的尊重和友好[16]。”

因为学生没有接受质疑当代价值观念和信仰, 作为一种制度, 战争将依然盛行。杜威的和平教育计划是在促进学生新的道德观念的发展, 消除旧体制下的好战习惯。而当时很多保守派认为战争是人类的本性, 杜威对此的回应是:“战争与现有的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关联。他们是原始冲动和后天的习惯的关系……真正的心理学应该把消除战争的重点放在人类长久形成的好战习惯上[17]。”

三、评价

1. 把民主主义概念融入了国际视野

对于21世纪的今天而言, 杜威的和平教育计划的关键在于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民族主义概念融入了国际视野。他很清楚民族主义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他试图利用这一历史经验, 在学校发展“新教育运动, 在继承国家传统的同时也满足正在形成的新国际社会的需要[18]”。

2.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和平意识

和平教育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教师对教案、作业、听课的认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日,和平中学进行了教案、作业、听课记录、业务进修常规检查。

这次检查教案和听课记录采取先由各教研组逐本详查并填写检查记录表,再由教导处重点核查的办法进行,教案检查的重点是书写是否认真、规范,有无教后感,课时划分是否适当等方面,听课记录检查的重点是参加听课和评课的次数。作业检查由教导处组织人员直接进班随机抽检部分学生的各科作业,并当场填写检查记录表。作业检查的重点是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学生的书写、作业错误学生更正情况等方面。

从这次检查情况看,我校教师已经“把认真严谨当成一种习惯”。老师们备课非常认真,教案书写格式规范、内容翔实、紧扣新课标,很多老师的教案不乏力图创新的鲜明个性。大多教学反思深刻,极具概括性和典型性。老师们还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大多有激励性批语。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对这次检查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和不足,教导处已及时反馈通报给相关教师。

通过本次教案、作业的检查,老师能及时发现了一些平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一步提高认识,使教师能充分意识到教案、作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加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总结和教学反思撰写,逐步形成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教学技艺,这将更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这次检查,不仅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而且对于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做好教学常规管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提升。

和平的追求和平的世界 篇6

中国画学会理事

福州画院院长

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会长

福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福建省人大代表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和平 1949年出生于福州。先后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曾发起“新文人画”活动,参加历届“新文人画展”。作品《祥集大地》长期陈列于天安门城楼。多幅作品由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收藏。评为福建当代优秀国画家,为“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福建作品展”十人晋京画家之一。作品《花间群鸽》搭乘神舟七号、《和平颂》搭乘天宫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王和平作品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共出版个人画集十四种。

案头上摆着新出版的《王和平作品精选》,看了好几天,断断续续,全然没有一气读完的意思。这种感觉,并不是和平的作品不好读,而是画家的笔墨智慧和诗词内涵,好让我琢磨品味,不敢一睹罢了。

我之所以这样品读王和平,不仅仅因为画家的创作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和高度;也不仅仅是因为画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渲染了一道道多姿多彩风景;更重要的是画家用自身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信仰,为我们创造出属于他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独特的花鸟画文化符号。

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以为在王和平写意花鸟画中表现为:气旺神畅、笔墨有序、潇洒清新、厚实灵动、浑然天成,堪称一家。我一直认为和平的写意花鸟画更为突出的成绩是,经过他在多年探索渐进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简约体”写意花鸟画图式。这是画家对传统图式的成功突破。

我和评论界的朋友谈及王和平的智慧,在于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不断在题材上拓展,大胆画前人没画过的形式,并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在布局上,和平写意花鸟画很注重气势。在经营整体气势时,他却注重局部质的表现,给读者一个“远取其势,近摄其质”的视觉效果。不难看出和平是用心灵和笔墨为我们创造具有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生命意识的作品。

于是乎,我又想和平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语言和形式的驾驭,既给画坛带来新风,又给自己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从新书新作中,我们高兴地读出了画家在对人生的感性上,把对生活的积累、认识,转化为一种凝重而灵动的笔墨符号。在凝重中,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灵动中,释放自己的艺术才华。这种碰撞,使他的作品在线与水,水与墨的交替中,构建出质朴简约的气象,透露出画家对大千世界的和平向往与追求。这种简约,才是王和平真正的智慧。反映了他的一种自信、一种成熟和一种境界。

这种成熟和境界,体现在画家画的和平鸽等禽类及松林、牡丹、枫叶等生态上。这位出生在有福之州的画家、福州画院院长,先后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他曾发起“新文人画”活动,参加历届“新文人画展”,作品长期陈列于天安门城楼,多幅被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收藏,评为福建当代优秀国画家。有《王和平作品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共出个人画集十四种。我惊喜地读出了他的作品中,似乎注入了更多的与自然和生命的互动基因。在他笔下的禽灵、松林不仅是都市生命的象征,也是他情感笔墨的符号,而憇静可爱的和平鸽,仿佛是他内在性格的表现。禽类在王和平画中,往往是表现内容的一部分,但我尤为喜欢他的和平鸽,因为那姿态和神情,折射出画家内心的一种原始的善与美。

当代画家中,和平就是这样一位以人生和艺术为终极目标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创作既要跟随时代,又要不被时代所左右,艺术家的责任主要是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多少年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每年都用大量时间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足遍大街小巷、小桥流水,体悟榕城的历史民俗、人文风情。经过他的消化、升华,吸收到他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作品,既有内涵的秀丽,又有外观的壮美。

在中国画作品中,诗是画的灵魂,书法是画的骨架,画才是作品的视觉形象,王和平的作品,诗、书、画三者都优秀,组合画中,给人一种完美的中国画形象,人见人爱。

和平的那份对艺术和人生的追求信仰,在他的画作诗文中表露的更充分。他的诗词,大多数是“咏物寄情,托物寓理”,如《题水墨风竹》:“淋漓水墨意无穷,浓淡相宜入境空。一片筼筜明月里,千竿脱手起狂风。”又如《书枕多梦》:“净几明窗翰墨香,图书伴我几檀箱。有时书枕作长梦,醒后依然续梦长。”这些作品大都倾吐了诗人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可见和平的画意文心之高远。

在和平的诗词中,我发现画家是个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能以适合个性的兴趣情调,融入现代主义手法,对诗词的比兴意象能娴熟地运用。把个人的审美追求、人生的感悟、际遇的感慨、风光的欣赏等借助诗词的载体,如意地表达、抒发、描绘出来;文字疏朗清俊,让人享受画家带给的美感。

于是,我又想到王和平诗的生命意识和浪漫情趣,如《求镜》中,诗人咏道“求镜磨砖妄自持,真如本性不能欺。忘机物外非禅榻,微笑拈花三昧知。”又如《游春》“一夜暖风吹碧纱,清江晓日映朝霞。春林处处都红遍,半是霓裙半是花。”让人读出了诗人体物颇为工细,缘情颇为凝重。和平讲诗境重意情,情潜于景,景现于情,情景交融,新颖独特。许多诗篇都出于作者细心观察,用他慧眼捕捉的精彩镜头。在他题画诗中,甚至寥寥数语,也馨露出画家兼诗人瞬间的闪光点。于是,我又想,和平的题画诗是主观灵性与客观现实碰撞的光花,沾染了画题主旨,又突兀另起感慨人生的真谛。如《松林栖雀图》,题“山间更待秋云净,图画天开仔细看。”又如《蔬藤双雀图》,题云:“境愈清思愈远也。”寥寥数笔,抒发了画家的主观灵性。读画品文,相映成趣,让读者与画家一起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从中享受艺术的美感。

一位真正的书画家,都应有其独特艺术修养、都应有独到艺术语言。王和平的题款诗文美,书法也美。他的成功在于,在自己画作中能创造出属于自我的、和能体现画作风格的书法语言。王和平的书法,我以为是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几十年来,他博采众长,各体兼通。其风骨似乎是从“二王”而来,瘦而不弱,壮而不俗,飘逸而不失稳健,刚毅而不失温柔,挺拔而优美,灵巧而厚重,俨然自成风格。其题款小字注重谋篇,大字讲究气度,功力足而不拘气韵。我尤为喜欢他的行书,最能折射出书画家为人处事、谨慎持重的性格特点,人见人爱,堪为书坛一秀。有人说和平的题画书法是“靓女满屋,灵气伴舞”。我以为是。在我认真读完王和平的书、画、诗时,我清醒地发现他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明智的灵魂飘荡在他的画作中,弥漫出一种祥韵和近乎神祗的韵味,那绝不是抽象之美,而是画家对人生、对现实、对古典、对艺术乃至生命的一种追求,一种感动的写意。这种感动与写意,在画家巧妙组织下,同处一幅画中能协调统一,虚实相映,融为一炉,展示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平世界。

和平教育理念与美国战争小说教学 篇7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理念,美国战争小说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全球一体化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教育的全球一体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因此, 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平教育理念。

一、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进程

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与人们对和平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最初, 人们把和平看作是与战争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认为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这只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和平的理解。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人们把和平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人格尊严、人与自然联系起来, 形成了广义上的和平概念。在此基础上, 和平教育理念被提出。和平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获得行为改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过程, 和平解决各种冲突,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团体、国家或国际间创造有利于和平的环境。

倡导和平, 反对战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末的法国。从19世纪中期开始, 人们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和平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平和教育应该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初, 和平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分析战争的根源并寻找阻止战争的途径。到了20世纪的中后期, 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与社会的暴力问题, 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进入21世纪,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和平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纵观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美国战争小说的创作与美国历史上的主要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战争小说最早的作品当属詹姆斯·库珀在1821年发表的小说《间谍》。这部小说是以美国独立战争作为背景创作的。在这部小说中, 库珀基本上采用了中间立场, 混淆了敌我的界限, 对后来的美国战争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内战后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被废除, 从而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鉴于美国内战的重要性, 一些小说家以此为背景创作战争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 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从对战争感到恐惧到变得勇敢的心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许多美国青年到欧洲战场参战, 欧内斯特·海明威便是其中的一员。战后,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自己在意大利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 创作了著名的战争小说《永别了, 武器》。在这部小说中, 海明威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来进行描述, 表达了战争是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倍受美国作家的关注。战争结束后, 美国文坛上便出现了许多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比如詹姆斯·科曾斯的《荣誉卫队》, 赫尔曼·沃克的《该隐号兵变》,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争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多少创新, 只是传统的写实作品而已。到了60年代, 随着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刻, 一些具有思想内涵的小说出现了。代表性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 把战争的荒谬性和战争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战争。从70年代出开始, 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描写越南战争本身, 描写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的美国社会现实, 而且再现越战之后的美国现实和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代表性作品有罗伯特·斯通的《狗士兵》、梯姆·奥布莱恩的《追寻卡西亚托》和《他们携带的东西》等。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给越南人民和美国人民带了的灾难。这些小说还提到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和平教育理念对美国战争小说教学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和平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深入人心。鉴于美国战争小说的特点, 用和平教育理念来指导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和平, 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的观念。

首先,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具有维护世界和平, 以和平手法解决国际和地区冲突的思想。美国战争小说中不乏惨烈战争场面的描写。例如小说《永别了, 武器》《第五号屠场》以及一些越战小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战争场面的时候, 可以运用和平教育的观点, 向学生说明和平的可贵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意义。这样,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能够被作品内容所感染, 认识到和平环境的重要作用。

其次,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战争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 而且是对人类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践踏。如在一些讲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 描写了一些越南女性遭到了美国士兵的蹂躏。由于美国军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而使当地很多儿童先天畸形, 成年人失去了生育能力。在讲述这些情节时, 教师要利用和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最后,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战争在毁灭人类生命的同时, 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形在美国战争小说中时有体现。比如美国当代小说家多克特罗在2005年发表的美国内战小说《进军》中, 描写了北方军队摧毁南方佐治亚洲的农田、森林, 造成十万人因此失去生活来源而死亡的悲惨情景。教师可利用和平教育理念指导学生阅读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情节, 使他们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毁灭,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综上所述, 把和平教育理念运用到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中, 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平教育理念的运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战争小说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形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等思想意识。这种方法也使得思想教育的形式变得生动具体, 易于学生接受,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治堂.全球视野中的和平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白治堂.全球视野中的和平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2]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3]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4]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4]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

论蒙台梭利对和平教育的贡献 篇8

关键词:蒙台梭利,和平教育,贡献

一、引言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教育家, 她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法, 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对于如何发展和平教育, 蒙台梭利也有着独特的真知灼见。考察蒙台梭利对于和平教育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她的和平教育本质论、和平教育价值论、全球公民教育论、独立批判精神论、和平教育内修论等不同方面进行考证。

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观点

1. 和平教育本质论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杜绝战争是政治家的工作, 而建立和平是教育家的任务。在研究和平教育的主要人物之前, 首先应当给‘和平教育’下一个定义。‘和平教育’的含义确实很广, 人们常常用它来指代教人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或者教人如何解决冲突, 甚至还可能联系到军队裁员、环保主义和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 这正好说明了和平问题的复杂性, 我觉得这很不错。和平的构建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推动, 而和平教育在为这一事业输送人才。”

2. 和平教育价值论

玛利亚·蒙台梭利 (1949) 的专著明确地为和平与教育建立了联系。她热衷地认为教育是一种途径———也许是唯一真正可以永远消除战争的途径。她相信, 如果没有专门且深入的道德与心灵教育, 人类将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好战的本性。蒙台梭利认为, 绝对的和平教育应当使孩子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教他们理解公民全球化、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并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在蒙台梭利眼中, 这与数学、语言和科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她在《和平教育》一书中写道, “人与人彼此意见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和平。实现和平有两个要素, 一是解决冲突, 避免暴力, 也就是杜绝战争。二是长期努力去维持这样的和平。” (蒙台梭利, 1949:27)

3. 全球公民教育论

玛利亚·蒙台梭利以她独特的方式培养出了全球化的公民, 这些公民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与玛利亚·蒙台梭利同时代的约翰·杜威所强调的那样, 培养公民的独立和批判精神对于民主国家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有自主和前瞻性思考习惯的公民几乎不可能因为受到蛊惑而去参加他们毫不感兴趣的战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声名狼藉的纳兹·戈林在等待接受审判时正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人们理所当然不想要战争?当那些衣衫褴褛的穷鬼可以从农场上毫无风险地获得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时, 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争战呢?人们总会有意无意按照统治者的命令去做事, 这是显而易见的。你所要做的一切, 便是告诉他们, 他们正在遭受攻击, 他们的国家正岌岌可危, 并谴责那些不愿战争的人缺乏爱国主义精神, 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有效的。”培养公民的独立和批判精神正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如此宣传的蛊惑。

4. 独立批判精神论

此外, 和平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伊莉兹·波尔丁 (1979) 曾写道, “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通过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培养想象力, 这对和平而言意义何在呢?我认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和批判精神, 并且在教育中提供了一种保护民主、想象优先的态度。很明显, 这有助于我们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想象力、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是和平世界所不可缺少的。表面看来玛利亚·蒙台梭利式的教育与和平教育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但实际上两者有着密切而确凿的关系。玛利亚·蒙台梭利曾悲叹道德的缺失和社会教育的失败。她认为, 任何拒绝和压制个人道德意识养成的教育都是一种犯罪。当一个国家频频发动战争, 我们必须反思, 现有的公共教育体系是否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和平教育?挪威和平学者约翰·加尔通 (1969) 进一步发展了蒙台梭利的理论, 将绝对和平定义为人类普世的价值观, 倡导正义、和谐、自由和公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和平问题不能只是通过一些否定的观点来讨论, 或是仅仅狭义的避免战争。和平一词的真正内涵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社会改革。”由此, 有利于构建和平的种种活动、社会团体间的交流与建设, 或者抵制贫困的运动都可以成为和平教育的重要因素。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拥护者所倡导的和平教育途径很少与消极主义有交集, 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消极的东西。

5. 和平教育内修论

在有效的和平教育中, 教师与管理者使用的方法应当在教育学生的价值观方面保持一致。教师和管理者本身也应当以身作则。内在的教育要与外在的课程协调好, 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也强调了这一点。它更注重自我修养, 而不是外在的纪律约束。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被束缚于形式上, 受制于团队的规则。当这种不良状态产生时, 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反应和行为。

三、总结

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有可能被视为空想主义而遭到批判。对此, 蒙台梭利及其拥护者有充分的理由反驳。一方面, 蒙台梭利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排除了很多不受学生欢迎的行为, 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投入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许多公共学校辍学的比例很高, 这些学校都没有运行奖惩机制, 如果自始至终从未给予学生真正选择的机会, 而期望他们突然获得毕业的本领, 这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发展内在的自我约束的教育方法是蒙台梭利和平教育的重大成果。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和平教育领域中开创性的人物。她的方法论关注整个儿童世界的发展, 并珍视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独立精神, 为人类产生灵感进而延续和平打下了思想基础。她所发展的具体的和平教育方法与理论, 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运用。

参考文献

[1]Boulding, E.Children's rights and the wheel of life[M].Edison,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9:78—83.

[2]Duckworth, C.Teaching peace:A dialogue on Maria Montessori[J].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2006:39—53.

[3]Galtung, J.Violence, peace, and peace research[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1969, 6 (3) :167—191.

[4]Montessori, M.Education and peace (H.R.Lane, Trans.) [M].Chicago, IL:Henry Regency, 1949:89—93.

和平教育 篇9

罗素认为各国侵略冲动与反侵略冲动都在起作用。杜威和蒙台梭利更偏重于从社会视角探讨其战争基础。“因为战争的合法性, 所以没有一个国际法庭能够制约它。而且, 对于技术的依赖也使支持发动战争的缘由秘而不宣, 直到战争被公认为非法时为止。”[1]p125所以对于保守派认为“战争是人类本性的观点”的提法杜威是并不完全赞同的, 他认为, 正是“社会条件和社会力量把这种本能引入了战争的渠道, 甚至是被强迫引入到了战争渠道。”[2]p231

二、和平教育目的论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都批判西方传统专制主义教育, 而提倡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

罗素批判英国传统的教条专制主义贵族式教育, 而提倡充满创造性的公平、民主式自由主义教育。罗素反对呆板、毫无生气的传统贵族特质教育, 因为它扼杀了人的思维创造性, 而且也缺乏公平性。

杜威也提倡维护西方文明和民主国家体制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杜威宣称:“美国的历史哲学必须成为一种为了美国未来的哲学, 就美国的未来而言, 自由的和全面的人类友谊是目的, 智慧的协作实验是方法”。[3]p204

三、和平教育途径论

和平教育途径论是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探讨和平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就和平教育途径论而言, 三者都倡导面向儿童和成人的全面和平教育理念, 并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和平教育原则, 当然也各有侧重和区别。

首先,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三者都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学校教育应将儿童培养成热爱和平, 具有国际主义理念的全球公民。

罗素批判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军国主义和过分强调合作精神的机械式教育, 因为那只会养成未成年人的偏见和盲从习惯、并限制他们知识的发展和导致他们缺乏新的见解。[4]pp183-187既然罗素反对传统学校教育, 那么又该如何何开展学校和平教育?罗素认为应从如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 尊重儿童的意愿, 实施公民和自由的原则。罗素认为;“一个真正善于施教的人, 并且要使青年生长和发展得完全, 一定要十分透彻地充满了尊敬的精神。”

第二, 削弱民族主义教育, 开展国际主义教育。罗素宣称, 要维持持久和平, 教育应有变化。其民族主义倾向要削弱:1、要确保每一个民族的正当得利;2、任何民族都不能获得更多利益;3、独立仅应当为国家内部事务, 外交事务要服从国际权威机构。应通过教育使年轻人感到自己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由于现代科技使人类互相依存。

第三, 各科渗透和平教育理念。进而罗素以全球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 展开了对各科的国际主义和平教育的详细探讨。他指出“如果要维护和平, 教育必须作出重大改革, 要从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变为全球主义教育, 孩子要接受“人类是一家”的共同理念。

杜威也反对军国主义教育, 提倡实施学校和平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正义养成的全球主义理念。

蒙台梭利更加强调通过儿童实施和平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如果我们思考教育能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我们就应当首先求助于儿童和对儿童的教育。”

四、评价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更为了拯救西方文明,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三位西方学者开始了关于和平教育理论的苦苦探求。可以说,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的诞生恰是西方“战争与革命”和西方和平教育运动催生的产物和时代映照。就三者和平教育思想体系而言, 其都提出了某些面向西方世界所有人采纳的较合理的和平教育规则。当然也各有侧重, 但都充分体现了关注儿童和成人和平教育的全面教育特点。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对于现代西方和平教育思想发展功不可没。而且三者和平教育思想也为当代加尔通进一步发展广义和平教育理论打下了一定思想基础。后加尔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借鉴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的理论精华, 从而提出了广义和平教育理论。当然, 对于三者和平教育思想也不能过于拔高, 因为就其本质而言, 其终究不过是一种为了维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和平教育理论。而且从广义和平学视野看, 其也只属于狭义和平教育理论而已。

总之,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日趋发展的趋势下, 对于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一方面, 我们应摒弃其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偏见, 结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 发展为面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平教育文化。另一方面, 充分吸取和发展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的理论精华。就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中面向儿童和成人的和平教育合理原则, 我们应当适当借鉴, 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人的发展规律, 开展符合人性的和平教育。同时, 还应结合广义和平学理念适当发展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 将环境教育、人权教育、发展教育等也纳入研究范畴。

摘要:就战争根源论而言, 罗素将战争根源归结为人性, 而杜威和蒙台梭利更偏重于将其归为社会因素。三者都批判西方传统专制主义教育理念而提倡民主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和平教育途径论而言, 三者都推崇面向儿童和成人的全面和平教育理念, 并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和平教育原则。

关键词:罗素,杜威,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战争根源

参考文献

[1]Dewey, J.The Schools Means of Developing a Social Conscionsness and Social Ideals In Children[J].Journal of Social Forces, 1923.

[2][美]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Dewey, John.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1907[C].Car 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和平教育 篇10

2013 年, 为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和平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 为推进和平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勾画了蓝图。为实现这一目标, 和平区教育局以“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 进行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出台了“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基本框架, 制定了“奠基未来”教育特色建设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举办了全系统构建区域教育文化体系论坛交流活动, 开展区域教育特色专题调研活动, 举办优秀人才高级研修班。

2015 年4 月,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 和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教科院正式签约,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使和平区成为中国教科院在天津成立的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全方位探索区域性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可行模式。根据《合作协议》, 科学制定了《实验区工作方案》, 系统规划了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等研究项目, 确定了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建设与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品牌塑造与推广等主要工作, 并逐项细化各研究项目的预期目标、责任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 成立了项目工作组, 全面启动了项目研究工作。

驻区专家组会同院区合作办公室, 深入24 所中小学, 就各学校历史积累和发展现状、学校发展优势与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规划开展调研, 为构建和提升教育文化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编写了《和平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科研课题指南》。各校围绕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 挖掘、优化、组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的蓝图, 把“奠基未来”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申报、立项181 项区级课题。通过培养目标的调整、特色建设的升级实现管理转型、课程转型、教学转型、教科研转型、信息化转型等, 优化并提升区域教育文化软环境, 助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在专家团队的具体指导下, 由区教育局领导牵头, 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重点课题“‘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研究”“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制度建设研究”, 并顺利通过评审, 获得立项资助;同时,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指导项目工作推进方案》, 申报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学本课堂创建”三个项目, 以期通过高水平科研指导项目及个性化指导, 深入推进和平区课程与教学改革, 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和强健的体魄。

科学规划, 整体提升, 不断促进资源配置均衡

和平区高度重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区财政预算上优先安排教育经费, 进一步加大专项投入, 对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分析, 准确定位, 统筹规划。2008 年以来, 区政府累计投入近17 亿元, 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校、历史名校、现代化达标学校。实施了校舍的抗震加固及提升改造工程, 34 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改扩建和提升改造。布局调整后的和平区校舍占地面积增加了8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增加了15 万平方米。通过资源整合, 在有限的区域空间中, 基本解决了校舍小、老、散的问题。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学校, 都按照天津市“校安工程”和《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 建必一流, 一次达标。

由于历史原因, 和平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五大道”地区幼儿园过于集中、办园规模较小, 而部分街区因城区改造没有公办幼儿园。和平区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 根据区域出生人口预测、适龄儿童居住分布、外来人口流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等实际情况,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 采取合理调整布局与加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并重的举措, 不断盘活区域教育资源, 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 优先改建成幼儿园, 在进一步实现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同时, 扩大了办园规模, 提升了幼儿园的硬件水平, 促进了学前教育资源均衡。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造, 和平区所有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校舍美观、设备齐全, 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美丽如画的校园已成为和平区的靓丽风景, 和平区的五万多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现代化教育资源, 感受到均衡教育的阳光雨露。

和平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区教育局信息中心拥有一支教育专业程序开发团队, 自主设计开发了学生成绩管理、幼儿园招生管理、特长生认定管理、人事招聘、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管理、网络管理员在线研修等多个系统, 建设了包括和平教育网、和平德育网、岳阳道“三结合”网等五十多个网站。和平区建立了学生学业成长分析系统, 借助网络平台将教育相关的主体融入进来, 利用系统功能, 教师可以精确地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轨迹, 查找到增长点, 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很好地解决了对教学质量的横向比较、纵向跟踪, 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平区充分运用云计算和虚拟技术, 在我市建设了首个区县级数据资源中心, 统一部署了协同办公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上教研平台等十多个应用平台, 实现了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视频会议、跨地域和时空的教学观摩, 均衡了教育资源。和平区借助网络建设基础教育“共享课堂”平台, 录制“首席教师领衔团队”成员和骨干教师的常态课, 制作“微视频”, 通过“共享课堂”平台进行即时发布、同步更新, 形成覆盖义务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视频资源体系, 每一个学生都能聆听名师授课, 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人人上优质学校”的梦想。

多措并举, 创新模式, 努力实现区域校际均衡

2015 年初, 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 市教委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意见》。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扎实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和平区立足未来、科学谋划、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出台了《和平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措施》, 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完善交流机制、实施联合教研、突出素质教育、建设资源平台、营造舆论氛围、加强督导评估等多种方式, 实现校际高位均衡,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区教育局综合考虑全区中小学地域相对就近、学区片之间均衡度相当、学区片之间社会认可度相当等因素, 研究制定了 《和平区初中招生学区片规划方案》, 采取多所初中对应多所小学的多校划片办法, 优质初中全部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将区内12 所公办初中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片, 每个学区片内由优质的公办初中学校牵头, 学区片内4 所中学对应5—7 所小学。新学期开学后, 各学校重点做好了对新初一学生的差异性分析,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数据分析跟踪系统。同时做好学生个性化学法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信心。做好对家长的指导工作, 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 全面宣传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促进家校合作。

和平区积极构建学校联盟办学模式、学区化办学模式、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 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德育联动、信息支撑、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举行了中学联盟学校授牌仪式, 将处于同一学区的天津市耀华中学与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天津市第一中学与天津市和平艺术中学、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与天津市第十一中学结成三对联盟学校, 充分发挥耀华中学、天津一中、第二十中学三所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联盟校间实行“八统一”, 即统一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加快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区积极搭建教研网络, 提升科研水平, 助推教研质量均衡。实施区教研、学区片教研、联盟校教研、互助共同体教研四级教研网络, 开展学情分析、教法研讨、课例分析等教学研究活动, 做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试行行政班和走班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 构建“生本、多元、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 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天津市和平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开展《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制度建设研究》。确立了“课题引领, 项目推动”的教育科研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校际科研课题研究共同体, 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和平区还大胆创新, 在学区内建立微信企业服务号, 实现实名制管理, 每个学区可以发布学区内互动交流、活动消息、通知事宜、名师展示、招生工作等信息,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公用共享,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搭建平台, 锤炼队伍, 全面保障教师资源均衡

和平区在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框架下, 努力拓展教育人才的专业成长平台, 始终坚持实施优秀人才合理流动策略, 深化教师、校长轮岗流动机制改革, 追求人才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引领不同层次教育人才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全面保障教师资源均衡。

2006 年, 和平区在“联校协作”五年实践的基础上, 从小学教师交流先行,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办小学建设, 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平区教育局推进小学区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和规定。2007 年, 在全市率先启动优秀教师互派交流工作。教师交流以顶岗任教为主要形式, 同时积极探索学科共建、研修学习、共同发展等形式。实施中, 明确要求学校要选派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的优秀教师, 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区教育局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小组, 定期对互派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优秀评选等工作中, 优先考虑参与互派交流的优秀教师, 促进了教师交流工作蓬勃开展。经过八年的实践与探索, 和平区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目前, 全区已有包括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等在内的一千余位教师参与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工作, 占一线在岗教师人数的40%, 实现了区属学校与学科的全覆盖。教师在交流中提高了专业能力, 磨炼了意志品质, 鲜活的事例和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几年来, 参加交流的教师中有二百余人次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 其中23 人次获得市级荣誉称号, 129 人次获得区级荣誉称号, 近百人成长为区、校级骨干教师。

2009 年, 和平区制定了干部轮岗制度, 出台了《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 将优质学校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副校长交流提拔到普通校任正职, 把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普通校的办学实际有机结合, 办学活力竞相迸发, 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办学水平日趋提高。目前, 已有近百名校级干部参与交流轮岗, 公办初中的校长100%来自于优质高中, 普通小学校长95%来自于优质小学, 其中近1/4 的校级干部已历经两次以上的交流, 尤其是年轻干部, 经过交流轮岗的历练, 均已担当重任, 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有效辐射。

落实标准, 拓展资源, 助推和平教育管理均衡

和平区教育局扎实推进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实现管理均衡。2011 年底, 受市教委委托承接、启动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和平区以《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为基础, 编制完成了70 条、15 万字的《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 并通过了市相关部门的审核, 成为全市首个公共领域教育服务标准。在此基础上, 和平区把落实标准作为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推进制度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自2012 年初开始, 和平区所辖49个单位, 全面实施了公共服务标准化, 形成了包括中小学体系、幼儿园体系、职业学校体系、直属单位体系、局机关体系的和平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五大体系, 示范、培训、引领其他兄弟区县的151 所试点中小学校推动此项工作。

和平区各教育单位在编制《公共服务标准》时, 补充完善了“办事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投诉监督”五项标准, 并转换成制度, 公开张贴, 做出服务承诺。各单位均建立服务接待室, 公开监督电话, 建立校园网《服务标准》板块, 建立服务咨询平台, 完善服务环境。同时, 和平区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与政风、行风、校风建设紧密结合, 完善了“明确标准化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职责—服务标准培训—制定标准化目标、方针—完善、制定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及配套文件—标准文件发放—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服务标准化的持续改进—自查—处置和改进”等九个工作执行环节;明确了“教育服务公开—社会公众评价—社会公众满意—社会公众协作—社会公众忠诚于教育发展”的教育治理, 产生了一批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典型。

2013 年1 月,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被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并成为全国首个挂牌单位。同年6 月, 和平区又按照市教委要求, 将《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升级为教育行业版, 在全市各区县试点中小学实施。2014年, 经过近9 个月的区、市两级现场检查评估、暗访调查, 和平区5 所中小学被认定为“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合格单位”。2015 年12 月, 第二南开中学以97.3的高分通过天津市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评估。通过推行公共服务标准, 提倡教育的公共服务, 提倡服务的标准化, 有效化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有力推动了教育管理均衡。和平区的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引领全市学校科学化管理的一面旗帜。

德育联动, 艺体融合, 着力落实素质教育均衡

和平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 回归教育本真, 悦纳学生差异, 促进全面发展。坚持做到“三融合”, 即德育理念融合、德育队伍融合、德育活动融合。各学区片以“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德育素养、关注特色品牌”为指导, 组织召开学区德育工作研讨会, 制定实施方案, 携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使学区内学生共同发展。积极推进体育艺术融合。结合和平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实际, 研究制定了《和平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和平区推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方案》。各学区依据实施方案及学区各学校师资素质和专长、传统艺体特色、学生发展潜力等情况确定体育艺术重点项目, 发挥体育艺术教师特长, 成立学生体育艺术社团, 实现资源共享。日前, 和平区教育局与于根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签订了校园足球合作协约, 于根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将选派知名足球专业人员定期为和平区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辅导员和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同时在中、小学校开展足球育人和文化传播活动, 共同举办“足球明星进校园”“快乐足球大本营”“足球大讲堂”“足球夏 (冬) 令营”等活动, 普及足球知识, 传授足球技能, 倡导足球文化, 加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

2015 年, 天津市教委明确要求, 从秋季开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 这既是在“增效减负”大背景下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延伸。和平区认真落实天津市教委要求, 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注重将素质拓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力相结合, 倡导学生自主性、实践性,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区小学采取学生走班、教师走班、课程走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确保每周开展两次, 每次两课时, 学生参与率达到100%。目前全区小学共开设了球类、游泳、武术、击剑、管弦乐、舞蹈、礼仪、国学、绘画、棋类等735 个素质拓展班, 涉及169 种活动项目。在开展传统兴趣活动的基础上, 增设了虚拟机器人、乐高搭建、3D打印、激光雕刻、微电影制作、烘焙、创客空间等近几年新兴的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 而且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今后, 和平区还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学校推送系统和多种媒体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师学生优秀作品及成果,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真正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未来、服务未来、支撑未来的创造者, 使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 成为和平教育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和平教育 篇11

10年后,类似的和平机会和死亡威胁再次降临这片冲突不断的土地。

在中国人的鸡年新春刚刚开始的日子里,在并不遥远的红海海滨“和平之城”沙姆沙伊赫,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双手再次握在一起。美国国务卿赖斯说,这是“最近数年来巴以之间最充满希望的时刻”。

然而,就在曙光微露的时候,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女儿发表公开信称“不祥的征兆已经出现”——死亡威胁已经直接指向了沙龙。极端分子的一份海报甚至声称,拉宾和沙龙已故的妻子利莉正在等待着沙龙。

“重要而困难”的时期

沙龙受到死亡威胁的直接导火索是,他发表讲话称希望从加沙地带撤出犹太人定居点的单边行动计划能在启动后12个星期内完成。多名以色列政府高官也因为支持沙龙的撤退计划而受到了死亡威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伟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向沙龙发出死亡威胁的主要是加沙的犹太人宗教极端分子,但与拉宾时代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死亡威胁还只是出于“施加压力”的目的。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马弈良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与拉宾时代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以色列方面已经把这次的死亡威胁视为“真正的威胁”。

1995年拉宾遇刺之前,他本人对行刺预警一笑置之。而如今,以色列的安全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特别是沙龙本人的安全保护。据报道,以色列警方已经制订了一份包括84名政府官员的“84人名单”,提供特别安全保护。

但是,马弈良也表示,以色列不会因为受到威胁就放弃推进和平。他说,目前巴以处在“重要而困难的时期”,“变革会很困难”,但他们“愿意冒险”。

李伟健研究员则指出,巴以和谈虽然曙光初露,但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目前双方所做的主要是“建立信任”和为和平路线图的实施做安全上的安排。一旦谈判进入边界、难民和耶路撒冷等实质问题,加上国际社会的介入,极端分子是否会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就很难预测了。

解决中东问题的主流心态已经变化

有专家在评论巴以重开和谈时说,历史一般不会重演,因为时间在流逝中通常会留下印迹。沙龙此次遭受死亡威胁与拉宾遇刺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时代变了。

在全球反对恐怖主义和暴力威胁的大背景下,“以恐怖换和平”的路线图已经渐渐泛黄。在沙姆沙伊赫峰会上,阿巴斯郑重承诺,巴方将停止任何针对以色列人的武装袭击。并且,这是他同巴各派密切磋商后所取得的成果。

作为回报,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将停止任何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行动,并逐步向巴方归还5座巴勒斯坦城镇。

马弈良说:“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是不现实的,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家都做出让步,一起前进。”

李伟健认为,中东正在进入“以和平换和平”的时代。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化,解决中东问题的主流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和平教育 篇12

1.和平教育是指透过教育的方式来传播和平的理念, 也就是说, 不只要教育百姓什么是和平 (educationabout peace) , 更要知道如何达成和平 (education for peace) (Brock-Utne, 1996) 。和平教育者相信, 唯有让和平的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 特别是由孩童、青年人着手, 让他们体会到和平是好的东西, 相信采取和平的手段更是一种积极而勇敢的选择, 进而有态度上的变化, 最后才能产生行动上的改变。

2.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其实是一种故事性教学的模式, 它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借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的方式, 有利于吸引小学生易分散的注意力, 激发和维持他们浓郁的学习兴趣。为了弄明白有趣的故事情节, 小学生会尽力地调动注意力, 做到认真聆听, 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语感。

二、青海地区开展小学英语绘本故事的意义

1.和平教育的意义。透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和平的理念, 特别是从孩童着手, 通过理念载体的合理运用, 充分发挥载体优势渗透和评价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 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树立自信心, 学会自律、自尊, 并且让他们体会到和平是好的东西, 相信采取和平的手段更是一种积极而勇敢的选择, 进而有态度上的变化, 最后才能产生行动上的改变。

2.在青海地区和平教育的现状。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 集聚了汉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 由于特殊的地域性, 在不同少数民族区域结合文化差异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文化统一教育, 同时强化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但是就和平教育理念的渗透教育通过搜索没有找到相关的专题资料和专题研究, 因此, 从小学阶段开展和平教育,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 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理念是尤为重要的。

三、将小学英语绘本故事中的内容与和平教育有机结合

关于小学英语绘本故事的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情感体验程度都是不同的, 所以, 在绘本的选择上, 教师也应考虑学生年龄段及知识层次的特点, 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 学习动物和颜色时, 可以介绍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给学生, 故事中的棕熊四处旅行, 在旅行的过程中见到了不同颜色的动物与人物, 除了缤纷的色彩与图像外, 另可搭配歌曲编唱。随着教师的引导: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学生回答: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教师接着问: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学生答: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文字非常有韵味, 朗朗上口, 学生读了还想读。在学习数字的时候, 从简单的绘本penguins 123 和cat count开始认识。penguins123 让学生简单明白1 到12 的大概状况, 接着cat count则从1 数到10, 然后突然到了55, 所以结合这两本书的特点, 孩子一起阅读很快就可以明白英文数字单词的拼读规律了。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单词, 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阅读five little sharks swimming in the sea, five little bats flying in the night.学生在这么有趣的故事书的陪伴下, 先学习英语, 肯定会有更多的体会。一本优秀绘本的阅读过程, 就是一次珍贵的审美经历。

总之, 和平教育在新时期的国际背景环境下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青海这个多民族聚集区域进行系统的文化融合教育, 渗透和平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特殊学科的教师, 运用学科的特殊性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 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 借助英语绘本故事这个载体坚持做到和平教育理念的渗透教育, 从小树立和平意识, 为特殊地域的安定团结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

摘要:随着时代“和平”呼声的不断升高, 当今社会人类和平意识逐渐增强, 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借助绘本故事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 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学生建构精神, 培养多元智能。它的介入,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知识, 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的真实生活情境和丰富的词汇, 能协助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对绘本故事的学习, 教师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 让具有不同信仰的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体验学习的快乐,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共同学习,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能学会专心学习, 增强学习自信心, 懂得自律和自尊。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下一篇:奇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