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同销售

2024-07-27

视同销售(共11篇)

视同销售 篇1

一、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应记入哪个账户

对于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价内税费应记入哪个账户这一问题,在理论与实务界中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应记入“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有的认为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

笔者认为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理由为: (1) 从财务报表来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已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而是统称为营业利润,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并为“营业收入”,将“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合并为“营业成本”。与此相对应,“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所核算的内容应既包括主营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又包括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 (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说明,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相关税费,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基于以上两点,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应在“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中核算。

二、视同销售行为是否确认营业收入

企业将外购或自产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投资转出,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是否视同销售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视不同情况而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4)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通过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一个隐含条件,即销售必须发生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具体分析如下:

1.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实质上并没有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也没有流入的可能,因此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收入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对外捐赠既没有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又没有导致企业负债的减少,因而不能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按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将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对外无偿捐赠,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应计算销项税额。

2.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虽然导致“在建工程”这一资产的增加,可以理解为导致了经济利益的增加,但也不能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因为销售收入应该是在企业与外部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中产生的。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是企业内部事项,不属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按照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此类业务应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3.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职工福利。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职工福利,导致“应付职工薪酬”这一负债的减少,并且职工个人与受雇企业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可以理解为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又符合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因此可确认为销售收入。根据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应视同销售,若将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则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三、还本销售的会计处理

还本销售是企业将商品销售以后,在未来把一部分货款归还给客户的销售方式。按照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销售额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不得减除还本支出。从会计角度分析,企业收取的货款中含有的未来还本支出,是需要向客户支付的款项,应确认为一项负债,不应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 篇2

一、视同销售的内容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会计准则中收入的确认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

目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视同销售业务发生时按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按税法规定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会计准则与税法无差别,称为“统一法”;二是在视同销售业务发生时按税法规定计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但是却不确认收入而直接结转相关货物的成本,计算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会计准则与税法有差别,称为“分离法”。

上述(1)(2)两种代销行为,可以按实质分为视同买断和收取手续费两种方式,视同买断方式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合同或协议,委托方按合同或协议代销的货款,实际售价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合同或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代销商品交易,与委托方直接销售商品给受托方没有实质区别,在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时,委托方应确认相关销售商品收入。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将来受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受托方因代销商品出现亏损时可以要求委托方补偿,那么,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不确认收入,受托方也不作购进商品处理,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并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再确认本企业的销售收入。收取手续费方式,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受托方应在商品销售后,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的手续费确认收入。会计准则与税法无差异,应按“统一法”,确认收入并缴纳增值税。

上述第(3)种行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确认条件可以判断,商品的所有权并没发生转移,不能确认为收入,但是属于应纳增值税的行为,采用“分离法”处理。

上述第(4)种行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确认条件可以判断,商品的所有权并没发生转移,不能确认为收入。如建造固定资产领用自产商品,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采用“分离法”处理。

上述第(5)种行为,应当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其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采用“统一法”处理。

上述第(6)种行为,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指出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如果企业与被投资方形成合并关系的根据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需要划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分别采用购买法或者权益结合法进行企业合并投资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合并,合并双方可视为同一集团会计主体的内部单位,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投资,按账面

成本进行结转,无需确认收入,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双方应视为不同会计主体,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投资,应视为交易,需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上述第(7)(8)种行为,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根据收入准则判断,其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应按分离法进行处理,即不确认收入但计提相关税金。

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探析 篇3

【关键词】 视同销售;税法规定;会计处理

所谓视同销售, 就是经济业务本身不是销售,但纳税时按照税法的规定要视同正常销售一样计算纳税,因此视同销售是税法概念, 而不是会计概念。视同销售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些这样的事项:将自产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职工奖励、捐赠、利润分配、抵债、进行非货币资产交换等。

一、税法对视同销售的规定

(一)增值税上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二)视同销售在所得税上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比如用于内部在建工程、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

二、 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会计实务中对于视同销售行为处理产生困惑的焦点在于是否确认收入以及是否缴纳所得税。增值税法规中的八种视同销售是否确认收入,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而是分散在部分准则中:(1)《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应付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2)《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3)《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应用指南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存货抵偿债务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等。这样零星分散的规定学习者难以掌握把握,不便于记忆。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

视同销售是否确认收入,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收入的定义及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判断。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收入必须同时满足大家熟知的五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中认定的几种视同销售不管其会计处理上是否确认收入,都需要缴纳所得税。

第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及销售代销货物

税法中规定的这两类视同销售业务,在会计上的处理基本不存在争议。

委托代销有两种方式:视同买断方式和收取手续费方式。在视同买断方式下,将货物交付代销方时,委托方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人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在收取手续费方式下,将货物交付代销方时,委托方应借记“委托代销商品”,贷记“库存商品”,不确认收入。当委托方收到受托方开来的代销清单时,根据代销清单列的已售商品金额确认收入。

受托方销售代销货物的会计处理也要看委托代销的方式是视同买断方式还是收取手续费方式。在视同买断方式下,受托方销售代销货物时,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在收手续费 方式下,受托方销售代销货物时,按收取的手续费,作为劳务收入 确认人账,不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在所得税上,双方根据确认的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

第二,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或提供的非应税劳务等非应税劳务,从增值税法规方面看:货物在企业内部转移使用,企业不会产生经济利益总流入,不符合收入定义。同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没有发生转移,其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仍归企业,也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这种情况不是视同销售,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增值税上,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同用于非应税项目一样,货物仍在企业内部转移使用,不符合收入定义,也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就是会计上的用于支付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这种行为符合收入的定义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因此,《指南》明确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可以看出在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时,仍在同一企业内部使用,不需缴纳所得税;当用于个人消费时,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首先要判断该项交换是否存在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够计量。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应用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如果未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应当以换出货物的账面价值和销项税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为:

借: 长期股权投资 770,000

贷:库存商品 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000

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从而影响应纳所得税额。

由上可见,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确认损益,这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致;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不确认损益,这与税收处理产生差异,需进行纳税调整。

第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企业将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是企业的日常活动,表现为企业负债减少,是一种间接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因此符合收入定义,同时也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的确定条件,因此,应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这种情况在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也很明确,应将其视同销售,计缴所得税。

第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增值税上,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也不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即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也无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结转。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企业将货物用于对外捐赠,按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要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会计上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捐赠支出,要看其是否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如果没有超过,可以在税前扣除,此时会计和税收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如果超过则超过部分不能税前扣除,需纳税调整。

综上所述,从增值税法规方面看,在视同销售的8种行为中,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中的视同买断方式,非同一县(市)将货物移送他机构用于销售,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支付非货币性薪酬,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并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都按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计算销项税额。其他视同销售行为不确认收入,货物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

企业所得税法建立了法人所得税制,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转移, 如用于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研发、分公司等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 不需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都作为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M].法律出版社,2007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8

[3]高霞.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会计处理解析[J].财会通讯.2008

[4]梁俊娇.纳税会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视同销售收入确认探讨 篇4

一、存货对外捐赠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对外捐赠, 不确认收入。对外捐赠, 虽然产品离开了企业, 但并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 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所以不确认收入。

[例1]甲企业为一般纳税人企业 (下同) , 2012年通过政府机关向青少年基金会捐赠自产毛巾一批, 该批毛巾的实际成本为20000元, 市场不含税价格为30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企业发生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对外捐赠, 由于税法上作为收入处理, 为了避免纳税调整的麻烦, 会计上也应作为收入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是公益性捐赠不应作为收入处理, 而如果是非公益性捐赠应该作为收入处理。贵刊2012年第8期 (上) 70—71页刊登的骆国城的文章《企业存货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分析》三中的例题, 关于对外捐赠的处理, 对非公益性捐赠, 骆国城确认了收入, 笔者认为欠妥。笔者认为不论是公益性捐赠还是非公益性捐赠, 都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4) 个条件, 经济利益没有流入企业, 不应该确认收入。只不过是, 对于公益性捐赠, 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 税法允许税前扣除一部分, 而非公益性捐赠, 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 但这跟却确不确认收入没有关系。所以笔者认为骆国城该笔业务的会计处理应为: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二、存货对外投资

存货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对外投资。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 在会计上可以看做是把存货先作为销售处理, 然后用销售取得的款项对外投资, 这个过程的发生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应该确认收入。此种情况, 一般应分别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包装物等按其公允价值确认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按其账面价值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在此说明两点, 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合并方不确认收入。原因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双方已构成关联方关系, 同一集团内部的企业合并, 付出的对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 所以以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利润的操纵。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方以转让非现金资产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方支付的非现金资产以账面价值转账。二是,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第六条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 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所以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如果换出方是存货的, 也不确认收入, 而是以账面价值转账, 这样的处理理念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样。上述两点是特殊情况, 特别规定, 除此之外, 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都应该确认收入。

[例2]甲企业2012年6月1日与乙企业原投资者A企业签订协议 (甲企业和乙企业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 甲企业以存货换取A企业持有的乙企业股权, 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000元, 甲企业取得70%的份额。甲企业投出存货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 增值税税额85000元, 账面成本400000元。

甲企业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 例题中的存货若为库存商品, 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应以存货成本转账, 不应确认收入。如贵刊2009年第7期 (上) 87页刊登的冷琳的《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一文中认为企业以存货对外投资不确认收入的处理, 笔者不同意该文作者的处理方法。

冷琳给出的例题为:某企业以原材某企业以原材料对外投资, 双方协议按成本计价。该批原材料的成本为料的成本为200万元, 计税价格为220万元, 原材料的增值税税率为17%。

该文作者的会计处理为:

笔者认为, 作者给出的例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该项投资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 作者的处理正确, 如果该项投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或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会计处理应为:

同时结转原材料成本:

三、存货用于工程建造

存货用于工程建造是指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的存货用于企业内部在建工程的建造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存货用于建造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二是企业的一般工程建造, 如办公楼等。笔者认为不管用于什么工程的建造, 均不符合收入确认的第 (1) 和 (4) 个条件, 所以上述两种情况均不能确认收入。下面以例题说明, 若是自产、委托加工的存货的会计处理。

[例3]甲企业在办公楼建造过程中, 领用本企业生产的A产品一批, A产品的实际成本为50000元, 计税价格为70000元, 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甲企业会计处理为:

该笔业务中, 如果工程建造领用的是外购原材料, 购买价格为70000元, 则会计处理为:

存在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如果用于职工医务室、职工浴室、职工食堂等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应该确认收入。笔者认为, 不管是用于企业一般工程建造, 还是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应该是一致的。而且, 企业会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统一用书上明确规定企业“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所以笔者的处理既符合收入确认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四、存货用于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包括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其中集体福利一般包括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存货用于集体福利部门提供的补贴, 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工程的建造, 其处理上面已经说明, 不确认收入。如果是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福利部门提供补贴, 或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作为个人福利发放给个人, 因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笔者认为应该确认收入。

[例4]甲企业下设的职工食堂享受企业提供的补贴, 领用自产产品一批, 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为60000元, 市场价格80000元 (不含增值税) , 增值税税率为17%。甲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如果是外购存货, 若例题中外购价格为80000元, 增值税额13600元, 会计处理如下:

这种情况可以看做, 存货购进的目的就是要给职工发放福利, 这个过程中企业并没有经

济利益的流入, 所以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购进存货后存放时间较长, 此时的市场价格与当时购进时价格有很大变化, 购进时肯定作为库存商品入库了, 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下应该按照领用时的市场价格确认收入, 并同时结转存货的成本更为合理。会计处理为:

综上所述, 税法上视同销售的处理, 会计上是否要确认收入, 关键是看该项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收入的概念及是否同时满足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若满足就确认收入, 否则就不确认收入, 实际处理时千万不要和税法上是否作为收入处理相混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冷琳:《再议视同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9年第7期。

无偿提供劳务应否视同销售 篇5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联络感情、宣传推广企业、拓展市场等经营目的,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赠送礼品、招待用餐、招待娱乐等交际应酬性支出,那么,这类将货物、劳务用于交际应酬所涉及的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应当如何处理呢?

流转税处理

(一)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负有增值税纳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销售货物。因此,企业将资产、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即使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也负有增值税的纳税义务。

1.自产产品用于交际应酬的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该产品同期销售价计算确定)

2.外购产品用于交际应酬的会计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进一步作出解释,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以上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且进行抵扣的会计处理,如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二)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不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餐饮企业、高尔夫球场、KTV等在本单位以本单位提供的服务招待客户、运输企业在交际应酬中使用用本单位运营车辆等类似行为,就是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称应税行为)。前款所称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一是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二是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三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因未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同时不是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所列举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因此不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

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一是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二是用于交际应酬。

因此,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那么,收入额如何确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确定收入额。由于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见本文开头“流转税处理”),因此,纳税人如有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的行为,应当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按货物市场价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发生的支出,属业务招待费支出范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应限额扣除。这个问题的处理和企业其他正常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处理是一致的。

(二)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所列举的9个项目,虽然不包括交际应酬,但笔者认为,这条规定中“等用途的”字样表述说明,这一条款并非正列举(类似的业务不可能穷举),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业务性质与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等相同的,均可依此规定判定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性质上等同于将劳务用于广告、职工福利,应当按规定视同提供劳务确定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与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一样,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应按照所提供劳务的市场价格确定收入额,同时,由于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计收入,因此应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按照市场价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其支出按规定列入业务招待费范围,限额扣除。

如某餐饮企业在本酒店内招待客户用餐,按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假定用餐消耗的主食、菜品、酒水成本1000元,招待用餐市场价1500元):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营业成本--餐饮成本

视同销售 篇6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会计核算

学习《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规定,正确组织增值税视同货物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和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合理把握以下要点尤其重要。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其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

二、视同销售行为的增值税处理

视同销售行为中销售额的确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一般不以资金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出现无销售额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下列顺序核定其销售额。

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核算

1.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转出

区分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和进项税额转出有两个标准,一看是否增值,二看是对内还是对外。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都属于增值,无论对内(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非增值税项目),或是对外(分配利润、投资、捐赠)都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如果未增值,则看是对内还是对外,对内(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非增值税项目)不能抵扣,要作进项税额转出;对外(分配利润、投资、捐赠)都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故上述视同销售行为均应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核算“销项税额”。

2.收入的确认与核算

企业销售商品时,能否确认收入,关键要看该销售是否能同时符合或满足以下5个条件,对于能同时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商品销售,应按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反之则不能予以确认。在具体分析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計量。

对于视同销售,以上8种情形中,3、4、8及7项中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形成福利设施资产的,不能同时具备以上收入确认准则规定条件,会计上不能确认为收入。会计处理分别为:

情形3不确认收入;

借:库存商品——接收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移交方(账面余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情形4及情形7中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形成福利设施资产的,不应确认收入。

借:在建工程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账面余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如涉及的话)

情形8不确认收入:

借:营业外支出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账面余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如涉及的话)

情形5应确认收入:

借:长期对外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贷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如涉及消费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情形6应确认收入: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贷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如涉及消费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情形7中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未形成集体设施资产的)或个人消费的,应确认为收入。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如涉及的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

如涉及消费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篇7

一、视同销售的概念

1.《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1)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 销售代销货物。 (3)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4)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6)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7)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8)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2.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偿债、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除外。”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相比, 应征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只注重货物的用途或去向, 不考虑货物来源如何。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转移, 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 因此不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视同销售业务通常不会导致货币资产的增加, 而通常表现为负债或者是损失的减少, 其取得收益有时难以准确计量。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其在会计上能否确认收入。

二、视同销售行为常见会计处理方法

1. 会计核算上作为销售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是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在发生当期确认销售收入, 计算缴纳增值税,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2. 会计核算不做销售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是将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收入处理, 而是直接按成本结转, 但应根据税法的规定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

在实际工作中, 常会出现这样的会计处理:将应确认销售收入的业务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直接按成本结转, 而将应按成本结转的却确认销售收入, 这样处理的结果不仅不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会计信息, 而且也会影响到企业税款的及时缴纳。因此, 明确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性质并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就非常重要。

三、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具体分析

1. 企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捐赠、赞助、广告、样品等。

企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捐赠、赞助、广告、样品等, 货物的所有权虽然发生了转移, 但企业没有取得资产或抵偿债务, 而且还发生了费用。因此, 会计上不应确认收入, 只按成本结转。但应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 计算缴纳增值税。

会计处理时, 应将产品成本按用途转入相应的科目中, 借记“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等科目。因此而应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及其他相关税金, 按用途记入相应的科目, 借记“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或“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等科目。

2. 企业将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企业将货物用于对外投资时, 货物的所有权虽然已转移, 但企业取得的是股权证明, 而非现金或等价物, 未来投资收益能否实现、投资能否收回, 实际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所以这类业务并非销售业务, 不能确认收入, 但在货物移送时, 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

3. 企业将库存材料、商品用于偿还债务。

企业以库存材料、商品抵偿债务, 应视同销售进行核算。企业可将此项业务视为两部分, 一是将库存材料、商品出售给债权人, 取得货款, 其发生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以取得的货币清偿债务。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进行会计处理。

4. 企业将货物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相关规定, 对于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5. 企业将自产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的规定, 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探析 篇8

一、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

(1) 税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了八种视同销售行为,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2) 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关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在部分准则中有相关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应付职工薪酬》应用指南明确规定, 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明确规定, 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作为销售处理, 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同时结转相应成本;《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明确规定,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存货抵偿债务的, 应当作为销售处理, 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同时结转相应成本。

对于会计准则中未作明确规定的其他视同销售行为, 由于税法是本着保护税基和公平税负的原则对上述特殊的业务定义为视同销售, 并在发生时确认销售收入交纳增值税和所得税, 而会计准则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规定了收入确认标准, 只有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视同销售业务才能确认收入, 于是就出现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理论分析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应采用哪种方法处理, 多数学者都支持两个判断标准: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业务还是企业内部业务;企业是否因该业务而获益。如该业务是发生在企业与外部之间并能获益的采用“统一法”, 反之采用“分离法”。但笔者认为这两个判断标准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在实务中难以操作, 理由如下:其一,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 这些主体包括企业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职工、政府、供应商及客户等, 在企业契约论下很难确定企业的界限。其二,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所有的交易与事项都是为了获利。仅是显性的、可计量的“利”和隐性的、不可计量的“利”的区别。

笔者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 寻找更有利于符合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对于视同销售业务要看其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 还是涉及到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业务。如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职业集体福利设施, 应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如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职工个人福利, 应属于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外的个人业务, 如果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 应采用“分离法”, 如果涉及到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业务, 应采用“统一法”。这样在理论上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在实务中也容易操作。

三、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建议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按其与会计主体的关系, 可将其归为以下两类:第一, 属于会计主体内发生的内部转账业务, 主要有: (1)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2)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设施; (3)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这些业务发生不存在销售行为, 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 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 而按成本结转, 采用“分离法”。但按税法规定, 视同销售行为应计算并交纳各种税费。对于“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行为, 虽然体现了会计主体与主体外部的关系, 但未能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是企业单方面的无偿支出,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二, 属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业务, 主要有: (1)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 销售代销货物; (3)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4)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这些业务发生存在着销售行为, 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因此, 会计上作销售处理, 采用“统一法”。

[例]某企业在建工程领用一批自产的产品, 其产品成本为100万元, 销售价为120万元。

由于在建工程领用是属于会计主体内部的转账业务, 会计处理应为: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 不管采用什么核算方法, 在计算增值税时税基是一样的, 即都按销售价计税, 但第一种情况按产成品成本结转, 不确认销售收入, 因此,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而第二种情况要确认产品销售收入, 因此不需再作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参考文献

视同销售会计与税务处理分析 篇9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中规定的“视同销售”包括: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非同一县 (市) 的其他机构用于销售;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是指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中对企业处置资产的视同销售情况作了补充规定。除了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如果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那么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不视同销售。

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与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规定存在以下差异:其一, 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标的物仅指货物, 即有形动产, 而所得税视同销售的标的物既包括货物, 也包括不动产、无形资产和劳务。本文在后面的论述中对所得税的“视同销售”, 只考虑有形动产, 暂不考虑不动产、无形资产以及劳务情况。其二, 所得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只强调货物的用途, 与货物的来源无关;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不仅强调货物的用途还要考虑货物的来源。其三, 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定的范围比所得税“视同销售”规定的范围大。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以及将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但由于没有改变货物的所有权属, 不属于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差异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增值税确定“视同销售”的目的和所得税交纳所采用的模式。增值税法规中规定“视同销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 不致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各相关环节税款抵扣链条的中断;避免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 防止以上述行为逃避纳税的现象;体现增值税计算上的配比原则。目前, 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模式, 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内部之间的转移, 如不变更所有权属前提下改变货物的用途以及不同机构之间移送货物均不视同销售。

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原则

对“视同销售”进行正确会计处理的关键是发生税法中规定的视同销售是否确认销售收入。确认收入和不确认收入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确认收入, 则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 同时, 还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等。视同销售概念是税法概念, 不是会计概念。视同销售情况下会计不一定确认收入。会计确认收入必须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 当货物的转移体现为企业与外部的关系, 并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时, 会计基本上可以确认收入。

如果某行为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且满足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条件, 则会计确认销售收入, 结转销售成本, 同时核算销项税额。若这一视同销售行为也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则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如果某行为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但不符合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条件, 则会计不确认销售收入, 只按成本结转, 但要按计税价格确认销项税额。若这一视同销售行为也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还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三、“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例析

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定的范围比所得税“视同销售”规定的范围大。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基本上都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笔者将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按照会计上是否确认收入划分为三大类: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不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可能确认收入也可能不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1) 会计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包括: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且没有形成福利设施;将货物进行利润分配。以上四种视同销售行为均体现为企业与外部的交换关系, 并且取得了相关的经济利益, 因此, 应该确认销售收入, 结转销售成本;同时, 确认应纳增值税额。由于这些行为也属于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并已确认销售收益, 无需所得税纳税调整。

[例1]甲公司2010年2月将其生产的A产品一批分配给投资者, 产品账面成本16万元, 计税价值20万元。假设未计提跌价准备, 不涉及补价。其他税费略。会计处理如下:

将自产产品分配给投资者也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会计已经确认了产品销售收益, 无需所得税纳税调整。

(2) 会计不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包括:将货物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机构进行销售;将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并形成福利设施;将货物无偿赠送。前三种视同销售行为, 均体现的是企业内部关系, 属于企业内部资产的不同形态转化, 不具有销售实质, 因此, 会计不确认销售收入, 货物的发出只按成本进行结转, 但要按计税价格核算应纳增值税额。将货物无偿赠送这种视同销售行为虽然体现的是企业与外部的关系, 但未能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是企业单方面的无偿支出, 因此, 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 会计不确认收入, 只按成本进行结转。其中, 将货物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机构进行销售以及将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不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会计没有确认相关收益, 当然也就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以及将货物无偿赠送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会计没有确认相关收益, 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需要注意的是, 所得税对于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 超过部分, 不得扣除。企业对外捐赠的支出记录在“营业外支出”账户中, 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捐赠支出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 不得税前扣除, 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例2]甲公司将A产品用于本公司厂房建设, 其他条件同例1。会计处理如下:

将产品用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 会计不能确认产品销售收益。如果确认产品销售收益, 则虚增资产、虚增利润。另外, 这项行为也不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会计没有确认相关收益, 不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3) 将货物进行投资这种视同销售行为, 会计可能确认收入也可能不确认收入。对于用货物进行投资, 会计应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判断投资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计量, 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 会计确认产品销售收益;否则, 不能确认产品销售收益, 只能按成本结转。将货物进行投资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如果会计确认收益, 则无需所得税纳税调整;如果会计没有确认收益, 则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例3]甲公司将A产品对外投资, 其他条件同例1。

若该投资具有商业实质, 会计应确认产品销售收益。则:

若该投资不具有商业实质, 会计不能确认产品销售收益。则:

上述两种会计处理对报表的影响如下:若确认收益, 会计利润增加4万元, 且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增加4万元。由于将货物对外投资是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如果会计确认产品销售收益, 则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在投资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 会计不确认收益, 但企业仍需交纳所得税, 因此必须调增所得税4万元。

综上, “视同销售”是税法概念, 税法中规定的“视同销售”, 会计不一定确认收入, 会计确认收入需要依据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标准;“视同销售”规定存在于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法规中, 流转税中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与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不完全一致。另外, 对于不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 会计实务中, 为了简化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 往往以税法为导向。如果该视同销售行为需要缴纳所得税, 那么会计确认收益, 反之, 则不确认收益, 按成本结转。

参考文献

视同销售:概念调整与处理改进 篇10

(一) 视同销售概念

视同销售, 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不做销售核算, 而税法中认定销售已实现, 要求计算并缴纳税金的行为。因此,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 视同销售在会计上应该是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 不计入企业收入, 但税法上要求比照售价计缴税金的商品和劳务转移行为。本意上, 就是一个比照销售计列并缴纳税金的过程。

(二) 视同销售业务在税法中的相关规定

1. 增值税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 列举了8种应视同销售行为, 具体包括: (1)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 销售代销货物; (3)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4)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应税项目; (5)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6)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工商户; (7)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8)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 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视同销售行为包括: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对处置资产所得是否视同销售进行了补充说明, 若资产所有权属改变属于企业内部转化, 则不视同销售确定收入;若资产所有权属不属于企业内部处置资产, 则视同销售确定收入。通常, 企业将资产用于继续加工制造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或性能结构、改变资产用途 (自建自用或用于经营) 等属于内部转换行为。而将资产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或福利、股息分配、对外捐赠等属于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行为。

3. 两者的差异与法理比较。

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范围比所得税要大, 代销货物以及货物在同一机构间的转移行为都包括其中。而不同税收法规之间之所以还存在差异, 原因在于法理依据不同。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个税种。但在实际当中, 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该法理设计中, 只要新增了流转环节, 均应视同销售。而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 着眼点在于货物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流转的问题。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 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均不作为销售处理。可见, 一个着眼于流通增值, 另一个着眼于所有权属改变。

二、现行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目前, 视同销售业务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确认收入, 即与正常销售情况相同, 按售价确认收入, 再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 正常计税;第二种方法是不确认收入, 直接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 但依据售价或计税价格计列销项税额。

会计上对于一项业务是否确认销售收入, 是有严格的确认标准的——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是否保留与所有权相关的继续管理权和实施控制;收入能否可靠计量;经济利益是否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否可靠的计量。再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的定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视同销售到底是否在会计上确认收入实现, 目前实务界大体有如下判断标准: (1) 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发生的业务还是企业内部业务。 (2) 企业是否因该业务而获得经济利益。如果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易并且能使企业获益, 则企业确认收入;反之, 则不确认收入。

(一) 不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1.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该业务是自产自用的性质, 属于资产的内部转化。由于不改变资产的所有权属, 不具有销售实质, 因此不计收入, 只按成本转出, 但需计算列报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所得税额。该项业务通常处理如下: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2.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这种行为虽然体现的是企业与外部的关系, 但由于捐赠的无偿性, 使得该行为不能带来等价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从会计角度看, 不能确认收入。其会计处理如下: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3.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由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所有权归属于企业, 所以该资产属于企业内部转化, 资产所有权属未发生变化, 只需要按产品成本转账, 同时反映应纳税额。其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4.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质但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该种情况下, 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在使用价值或价值上没有明显改变, 本着谨慎的原则, 会计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无论是否支付补价, 均不确认收入和转让损益, 只按成本转账。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二) 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1.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换入资产, 虽然不直接增加现金流入, 但会带来其他资产的增加, 体现的是企业外部的实物资产交换关系, 具有销售实质。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并且按税法规定的公允价值计算缴纳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应付账款等)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 结转换出资产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与上述业务类似的还有以资产或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债务重组。在产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 企业债务减少, 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

2.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分配给投资者或者职工个人。

随着实物的分配, 资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不再归属于企业, 企业虽然没有借此业务直接获得利益流入, 但可以等价减少相应薪酬和股利的支付, 即带来企业负债的减少, 因而符合收入的主要特征。该业务可以理解为两笔业务的结合: (1) 将薪酬或股利支付给职工或投资者; (2) 职工或投资者用获得的薪酬和股利购买本企业商品。企业交付商品给投资者或职工, 减少直接现金支付, 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流入。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借记“应付股利或利润 (应付职工薪酬)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3. 附赠品销售。

附赠品销售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相当普遍, 虽然赠品没有额外收取价款, 但所有权实质已发生转移, 其价值回报隐含在主销物品的销售价款中, 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且赠品也确实发生流转, 符合增值税的计征条件。赠品的收入确认处理如下:借记“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 借记“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三) 两种视同销售会计处理的比较

无论是否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业务有关增值税的核算都是以售价或计税价格为计税基础, 对增值税的计算缴纳金额上没有差异。但是否确认收入, 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缴存在明显差异。确认收入情况下, 相关收入和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与所得税处理流程一致, 不需进行纳税调整;在不确认收入的情况下,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一致, 年末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三、现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

(一) 混淆了视同销售业务与正常的销售业务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之一, 就是会计处理与税法要求的相互协调。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视同销售的单一处理, 符合收入实质的可以确认销售收入。其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方法协调性, 避免了计税时的纳税调整,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使财务报表上的某些项目反映的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和公允。但由于名义上同称为视同销售, 某些行为确认收入, 某些行为又不确认收入, 笔者认为这混淆了视同销售业务与正常销售业务, 使得视同销售概念与最初设定不一致。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 实务中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 且目前的趋势是大多数视同销售业务都按商品销售处理, 这表明现行会计准则更多考虑到增强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一致性, 减少纳税调整工作。但这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会计准则规定了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具备的条件, 而以这些标准来判断视同销售业务似乎有些牵强。二是视同销售的原意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 而在纳税上参照销售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转移行为。按照这个概念, 所有的视同销售业务都不应确认收入, 而应按成本直接结转。而目前, 大部分视同销售业务采用了确认收入的做法, 混淆了一般商品销售业务和视同销售业务的区别, 使二者界限不明。

(二) 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致使实务操作混乱

对视同销售业务确认销售收入, 在所得税的缴纳问题上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但收入最终影响损益,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渗入包括企业经营成果在内的会计信息中, 随着信息的披露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决策, 可能致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样看来, 似乎不确认收入更具稳健性。不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成本使会计处理不与利润表发生联系, 而是直接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 着重揭示资产变动细节。但不确认收入在核算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这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税务机关的工作增加难度, 提高了纳税成本。再加上,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处理标准, 某一项视同销售业务, 可能小企业不确认收入, 但上市公司却需要确认收入。由于各企业的利益不同, 各阶段的目标也不同, 这就使同一项视同销售会计业务在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既导致了实务操作的混乱, 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三) 为企业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

视同销售行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 其是否应确认收入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本身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商业实质的判断、经济利益可能流入的程度等。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从而给企业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有研究表明, 盈余管理在企业中大量存在, 而将视同销售业务确认收入, 则是多数企业通常采用的增值手段。可见,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规定的模糊性, 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当此类业务金额较大时, 对企业的利润指标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完善视同销售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 规范视同销售的定义

关于视同销售业务, 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权威性解释, 所以, 要解决视同销售会计处理问题, 首先要规范视同销售的定义。笔者认为, 视同销售就是税法上认定按销售实现计税而会计上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行为。

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属于视同销售业务, 首先要看税法对其相关的规定, 是否需要上交税款, 然后再检查该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会计上收入确认的所有条件。如果这项业务在税法上确认为销售并需要进行征税, 而其在会计上却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所有条件, 就作为视同销售处理;若其在税法上确认为销售并需要进行征税, 并且满足会计上的收入确认条件, 就应作为正常的销售业务进行处理, 而不再属于“视同销售”。如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 在税法上作为销售进行确认并且需要征税, 在会计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所以就属于正常销售而非视同销售。

(二) 视同销售在税收层面的重塑

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法规对于视同销售的规定基本沿用1994年增值税法规的内容, 明显滞后于实务的发展。事实上, 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变化, 视同销售无论其内涵还是其外延都已迥然不同, 增值税法规对视同销售的规定亟待明确和完善。同时, 现行税法在视同销售相关问题上缺乏协调性, 因此呼吁视同销售在税收层面的重塑: (1) 重新定义视同销售行为。既然视同销售行为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未做销售处理而税法中要求按照销售行为缴纳相关税费的行为, 那么在会计准则中已规定确认收入按销售核算的业务则不应继续列入视同销售行为。对于这些内容, 税法应做相应的删减或修改。 (2) 视同销售的新业务。近年来, 会计实务产生很多新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 会计准则对这些新业务有明确的规定, 而税制方面却相对滞后, 再加上税法与会计收入观念和方法固有的差别, 由此产生不少新视同销售行为, 对于这些内容, 也必须在相关税收法规中明确, 或至少及时予以解释。 (3) 协调和完善增值税和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鉴于转型后的增值税允许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额, 因此, 对于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视同销售也应明确相关税收规定。 (4) 现行增值税和所得税法规对视同销售业务列举的内容在行文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不便于比较和记忆, 应予以统一。

(三)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视同销售作为一项特殊的销售业务, 对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无论是在会计上还是税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前已述及, 对此类业务向来存在着两种观点。但笔者认为, 视同销售业务应着重强调其“视同”的概念。既为“视同”, 会计上就不应确认收入, 只是参照公允售价纳税即可。理由如下:

1. 体现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服务于不同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给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及时足额地按税法规定核算企业应纳税额。当前, 我国会计改革正逐步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开, 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不考虑纳税的影响, 具体要核算应纳税额的时候, 由税务会计依据税法规定进行调整计算, 以核定最终的税款。针对所得税来说, 如果税法规定视同销售业务利润为应税所得, 则可以将会计利润加上视同销售利润得出应税所得, 这正体现了税务会计的目标。这一点也与国际通行方法相统一。因此, 不能简单以是否与税法规定一致来作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标准, 而应看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自身特定的目标。

2. 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产品未流出企业, 不形成资金的来源, 所以不能确认这部分产品的利润, 将成本结转体现了实现原则的要求, 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利润;相反, 如确认收入则会高估利润。同时, 按成本结转能正确计量资产的价值, 如确认收入则资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未实现利润部分, 这必然会导致高估资产。从这两个方面看, 按成本结转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兼顾财务会计和税法的要求。

一方面, 资产计量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产成品的成本是过去交易和生产过程发生的实际成本, 以产成品的成本结转符合稳健原则, 满足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另一方面, 税法要求这种业务作视同销售处理, 本质上是从纳税角度考虑的, 是为了保证计税依据的完整性。因此采用按成本结转而不确认收入的方法, 既兼顾了财务会计的需要, 又不违背税法的要求。

摘要: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立足点不同, 在收入的确认上, 二者之间一直存在差异, 视同销售就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近年来, 随着会计准则的完善和税法的调整, 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缩小的迹象, 但由于确认标准和认定范围的变化, 使得视同销售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会计处理上都愈显混乱。本文分析了现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缺陷,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法规完善和核算完善的建议, 以期对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收入,盈余操纵

参考文献

[1].王璐华.视同销售的分析及重塑——基于新税制与新会计规范的交叉影响[J].经济师, 2010, (9) .

[2].陈世辉.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探析[J].企业导报, 2009, (7) .

[3].李京志, 邵娟.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理论探析[J].商业会计, 2008, 2: (3) .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视同销售行为涉税账务处理分析 篇11

1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则指明了几种特殊情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视同销售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相当于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的收入和按账面价值结转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也即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部分予以列示。《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规定:资产转让损益, 是指抵债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按照相关准则规定处理, 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 应作为销售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当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计量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金额, 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 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2 税法有关视同销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号) 第四条债务人 (企业)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 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 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第二条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 用于交际应酬; (三) 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 用于股息分配; (五) 用于对外捐赠; (六) 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国税函 (2008) 1081号补充规定:“销售 (营业) 收入合计”:填报纳税人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以及根据税收规定确认的视同销售收入。本行数据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扣除限额的计算基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 视同销售货物: (一) 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 销售代销货物; (三)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四)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3 通过以上会计税法规定对比分析, 在视

同销售这类业务的处理会计税法的处理不尽相同, 因此, 对视同销售业务的处理应区分对待。会计核算规定按销售处理的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确认收入, 同时结转成本, 是一种实质销售行为, 因此这类业务处理同时涉及所得税和增值税, 会计与税法处理是一致的。对于会计核算中没有规定, 为了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 不致造成税款抵扣环节的中断以及避免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 防止逃避纳税的现象出现, 会计核算不确认收入而增值税法规定在视同销售行为发生时按公允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确定销项税, 以及企业所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行为的期末要进行纳税调整, 将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处理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种情况:

3.1 会计核算和税法都作为销售处理

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 ;委托代销;代销商品 (视同买断方式) ;用于债务重组;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个人消费。以上视同销售行为实质是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用的流入 (或阻止经济利益的流出) , 企业会计准则和增值税法、企业所得税法都作销售处理, 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是一致的。

3.2 会计核算不作销售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都作销售处理

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不具有商业实质、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 ;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以上视同销售行为不能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因此会计核算不作销售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都作视同销售处理。因为这些资产企业在取得时产生了“进项税”并从当期销项税扣除, 以及为了防止企业之间互赠行为发生而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税务处理要按视同销售计算应交增值税, 年终计算所得税时要调增应纳税所得。

3.3 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法不作销售处理, 增值税法作视同销售处理:

企业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非同一县 (市) 将货物移送他机构用于销售;代销商品 (收取手续费方式) 。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法不作销售处理, 增值税法作视同销售处理。从财务会计制度上分析, 这些业务并非销售, 但是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所消耗的原材料、支付的加工费中已有部分“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扣除, 为了防止增值税款流失和增值税抵环节的中断及使各项非应税项目成本便于比较, 上述业务从增值税法方面确定为视同销售行为, 计算应交增值税。

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税法的法定性原则造成会计和税法对待视同销售这类业务的处理上产生了一些差异, 以上是笔者对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异同和原因所作的归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63号)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12国务院令第512号) .

[3]国家税务总局.财务会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7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盖地.税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3.

上一篇:做法体会下一篇:动物陶瓷雕塑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