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需求

2024-08-12

节目需求(精选7篇)

节目需求 篇1

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需求所面临的观众群体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观众的喜好不断发生变化。从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节目效果最重要的保障依旧是市场化。本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的对策。

1 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中, 节目的种类不断增加, 同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重视广告效率, 导致其观众感受较差, 这种类型的节目设置并不成功, 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行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进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 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节目定位集中导致受众群体范围较小

当前, 广播电视节目的风格逐渐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更加看重对年轻人观看需求的满足, 而忽视了大部分中年人与老年人的观看需求。广播电视节目将受众定位为年轻人, 导致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有限, 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也更加狭窄。与青年人相比, 中年人在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群体中所占比重更大, 有更多的时间与兴趣观看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定位错误导致庞大的市场资源不断流失, 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市场基础薄弱导致节目推广方式单调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 网络媒体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视频媒体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而且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 因此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视频媒体观看节目。此外, 广播电视节目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广告, 降低了人们观看时的享受, 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流畅的观看。因此, 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推广方式的创新, 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群体。此外, 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抓住网络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通过网络手段实现电视节目的传播。

1.3 明显的广告植入与大众观看需求相冲突

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节目播放过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广告植入痕迹, 广播电视节目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广告所占用。虽然广电总局已经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也带来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广告商并未放弃广告植入, 而是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广播电视节目中广告植入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2 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需求程度的提高对策

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需求并不仅仅是对市场效益进行追求, 而是要为广播电视节目赢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实现其市场发展渠道的不断扩展, 为消费群体带来更加优质的观看感受与体验。在大众传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可能性, 所有的部门都具有同等的发展与创新计划。实现节目创新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寻广播电视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通过市场调查更好地把握节目定位

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 与市场需求之间始终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所有的节目设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实现内容设定的, 所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固定的。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评判效应, 通过明确的内容设定在观众心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时能够更好地调动受众群体的观看兴趣, 使受众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互动活动中。媒体工作者要更加深入的进行市场调查, 从而更好地把握节目定位, 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发展。

2.2 通过多渠道宣传丰富节目推广手段

宣传与推广是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电视节目实际上就是一种产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相关规律, 通过合理、科学的宣传策略实现节目知名度的提升。因此,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与宣传渠道, 更好的实现节目的宣传与推广。只有对电视节目进行有效、到位的宣传, 才能够充分实现电视节目的现实价值。在电视节目进行推广的过程中, 还应该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实现相互结合, 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力促进市场效应的实现, 同时能够强化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 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市场效果。

2.3 结合消费者心理提高广告植入的技巧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 商业支持是其非常重要的保障。因此, 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广告植入的现象。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植入广告, 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节目的市场效应。但是, 缺乏技巧性的广告植入只会降低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导致观众产生反感。商家如何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植入广告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考验。在节目设计的过程中, 要依据节目类型、节目内容等选择广告, 广告在植入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商品宣传, 又不能够影响整体节目效果, 实现节目与广告商之间的双赢。

2.4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从本质上讲, 电视节目也属于商品, 与一般商品具有同质性, 这就决定电视节目在生产与交换的过程中要以相关的市场规律为准, 实现市场化运作。广播电视节目运作的市场化指的是以制播分离为基础, 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经营纳入到节目市场体系中, 实现节目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要在节目制作之前对宏观经济环境、传媒、受众市场、销售市场等进行分析;其次在节目策划的过程中, 要依据之前的调查结果对节目的时长、内容、表现方式、推广等进行确定;最后在节目营销的过程中, 要依据节目营销方针与目标设计盈利模式。

3 结论

在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要顺应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更好地为观众群体提供优质服务, 创造出更多观众群体喜欢的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同时, 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实现营销与宣传手段的创新, 进一步实现节目品牌的创设。广播电视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联系, 通过相互合作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进一步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广播节目应注重老年听众的需求 篇2

1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为老年听众服务是广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截至2014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 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 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 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五个特点。

老年听众, 依然是广播受众中的主要群体, 相较于电视、报纸、网络等, 广播的伴随性更适合老年人, 锻炼、做家务、甚至看书看报时都可以听广播, 而且不累眼睛、不累心。赛立信在全国主要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 2013年广播的人均每周收听时间为112.9分钟。其中, 55岁以上人群收听广播时间最长, 每周113.8分钟。但是老年受众在广播受众中的占比却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诚然有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和手机、网络等客户端的发展, 更多年轻人加入收听广播的大军, 使得老年听众在总受众占比中相对下降, 但同时也有广播自身的原因, 对老年听众重视不够, 甚至在有些决策者的心目中, 认为老年人消费能力弱市场带动能力不强不能给广播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大幅压缩甚至停办老年节目。

2 充分研究新形势下老年听众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 增加节目时段, 丰富节目内容, 创新节目形式

2.1 时段要延长

对于很多地方台来说, 即使不能开办专业的老年频率, 也要在新闻综合类、生活类、戏曲类、故事类、健康类的频率中设置老年节目或适合他们收听的节目。很多老人有起床就打开收音机的习惯, 所以从早到晚, 只要节目有吸引力, 都有老年听众在伴随。因为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听众来说, 老年听众收听节目的时间更长。最集中的有三个时段:7:00到8:00、12:00到13:00、18:00到19:00。可以在此基础上, 上下延伸节目时长, 吸引老年听众的注意力。

2.2 内容要贴近

首先, 新闻资讯类节目, 这在老年听众收听的节目中占有很大比重, 因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 想了解发生在国内外的、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但办给老年人收听的新闻资讯应该注意节奏问题, 不宜播报太快, 也不适宜选择标题式的新闻, 可以在内容上有延展, 作有深度的报道。其次, 健康类节目。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 老年人是最重视养生、最关注健康养生节目的。广播的健康养生类节目目前亟待规范,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医药讲座, 虽然其中也会涉及一些养生保健内容, 但还是以推销药品为主。正是因为老年人对健康需求大, 又容易“信以为真”, 所以健康类节目必须增强科学性、专业性、引导性。第三, 娱乐类的节目。这包括经典老歌、戏曲、评书、相声、小品等。一天当中, 可以在不同的时段安排播出。第四, 文学赏析、情感、法制、生活消费、旅游等节目, 陪老年人说话、聊天, 给老年人讲故事, 带他们旅游、购物, 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第五, 老年人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都会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节目的设置上还应该再进一步细化, 让节目更有针对性。

2.3 形式要多样

人老心不老, 针对老年人的这一特点, 除了在节目中开通热线、短信、QQ等参与方式外, 还应根据不同的节目设置, 在形式上力求多样, 尤其要注重节目的参与和互动。秦皇岛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比如, 开办的《幸福剧场》、《秦皇一家人》等微情景剧, 就邀请老年朋友参加, 组织他们编写剧本、扮演角色, 在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中, 开心与快乐相伴、辛苦与收获同行;《老歌不了情》节目, 开通热线让老年人点歌、唱歌、讲跟老歌有关的故事;《幸福同行》节目以擂台的形式, 让老年朋友进行才艺比拼, 同时请老年听众到直播间做评委, 评出周冠军、月冠军。这些节目, 都极大地激发了老人们的参与热情, 也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2.4 情感要交融

俗话说, “老小孩, 小小孩”, 人到老年, 最怕孤独, 渴望被关心、关爱, 渴望与人交流。除了在节目中根据节目的设置和要求, 通过热线、短信等方式和老年听众加强互动外, 节目外也应多和听众保持联络。秦皇岛广播电台有位年轻的老年节目主持人, 为了方便与听众的沟通, 毅然把自己的手机号公之于众。与此同时, 她还经常深入社区和居民家里进行采访, 和很多社区活动站、养老院、老年休疗院所保持联系, 不仅让节目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也和老年听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节目做调整, 她又去主持一档民生类节目, 她的老年听众又成为新节目的粉丝。

3 依托节目,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同时, 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 开发老年市场

据有关资料统计, 2014-2050年间,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近年来, 秦皇岛广播电台依托节目, 成立老年人幸福之友俱乐部, 组织老年人唱歌、跳舞、挖野菜……与老龄委、医院、老年大学等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 举办老年歌唱比赛、老爸老妈私房菜大赛、老年人健康骑游、九九重阳运动会、老年人用品展示会、健康名家进社区等活动;同时在老年教育推广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举办老年人电脑班、播音主持培训班, 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也吸引了商家的加盟。

在新的形势下, 广播应该不断研究老年受众的需求和老年产业发展的特点, 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 在开发老年市场、服务老年受众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既为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也为广播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积聚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收听市场综述.微信文化产业评论, 2014-5-20.

[2]人民网北京4月14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4月13日在京召开全体会议.

节目需求 篇3

电视以其传播范围广泛, 效率高的优势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最高普及率的传播媒介之一。而电视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 随着媒介功能的强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意义而言, 都对我国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 传播范围最广, 传播效力最强的电视媒介义不容辞担当了重任。[1]少儿节目就在其中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设着良好的环境。

电视和网络作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代表与教育的结合是媒介自身功能的不断扩展, 同时, 也是教育在科技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而教育电视节目就是电视与教育结合的必然产物。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的差异, 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依然存在着差异, 而教育电视节目以其广泛的覆盖率在均衡城乡教育的需求上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职能, 为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提供了优质资源。教育电视节目均衡城乡教育的需求与少儿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怎样的关系呢?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对教育电视节目与少儿节目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教育电视节目与少儿节目的关系

少儿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的关系并没有专家学者给出明确的说明, 笔者认为少儿节目应属于教育电视节目的一部分, 具体原因如下所述。

首先, 从教育电视节目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分类来看, 教育电视节目可分为讲授型、图解型和表演型节目, 而其中表演型是通过讨论、小品、戏剧、游戏、智力竞赛等各种形式来呈现教育内容的节目。[2]少儿节目多数栏目采用的均是表演型的形式, 属于教育电视分类下的子类, 如:央视少儿频道《英雄出少年》、《智力快车》、《大仓库》等, 都是通过表演型节目激发少儿对科学知识、文化内涵的学习兴趣。其次, 少儿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的功能相契合, 教育电视节目的功能就是以电视为中介, 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 它主要包括: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传递教育信息、传扬先进教育理念, 透过新闻信息、资讯服务、访谈对话、纪录片、综艺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 完成与目标观众群之间的沟通。[3]这其中也涵盖了少儿节目的功能, 比如:知识类栏目实现着传播科学知识, 传递教育信息, 促进少儿知识学习、智力发展等功能;综艺类栏目发挥着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少儿个性发展、技能发展等作用。第三, 从传播理念上看, 两者都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十二字方针相一致, 即多启发、少教导、多引导、少灌输。多年来, 教育电视节目和少儿节目都在不断地革新和探索节目形态, 终于逐渐摒弃了“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越发重视启发式教育。第四, 从两种节目的制作原则来看, 两者都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教育电视节目提倡轻松活泼的风格带动受众的学习兴趣, 让受众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受益匪浅, 而少儿节目以顺其自然的方式, 将娱乐和教育同时融入节目中, 让少儿在游戏时、娱乐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 所以, 两者也同时契合了“愉快教育”的理念。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少儿节目应该属于教育电视节目的一部分, 并且肩负着提供知识信息、开拓视野、娱乐身心、引导少儿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使命。

虽然少儿节目隶属于教育电视节目, 但由于少儿节目面向的对象是0-18周岁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特点的特殊群体, 而教育电视节目面向的是全民大众, 因此, 两者又有细微差别。在内容的选择上, 教育电视节目一般具有较明确的题材, 可以是传播时政法纪、文化历史等故事性节目, 或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生产经验等知识性节目, 也或者是运用于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教学辅助节目等, [4]这些内容都相对独立, 题材明确, 而少儿节目为了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会将不同性质的内容融入到一个栏目中, 如:《芝麻开门》就将知识性、故事性内容结合到一起展示给少儿受众, 所以, 少儿节目在内容选择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表现手法上, 教育电视节目采用正常的景别、角度和推、拉、摇、移、跟的拍摄手段, 而针对少儿易动、好奇、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 少儿节目拍摄的镜头一般更生动、更活泼, 更夸张、变化更大;声音语言方面, 教育电视节目采用通俗易懂的成人化语言, 使受众听起来既不会觉得太幼稚, 也能够很好地被理解, 而少儿节目采用的是口语化语言, 根据少儿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使用不太复杂的词语, 语言中也大多充满活泼快乐的个性化情感。

综上所述, 少儿电视节目在微观层面上的确与教育电视节目有些不同, 但是细微的不同不影响少儿节目隶属于教育电视节目范畴的事实。所以, 既然少儿节目是教育电视节目的一部分, 就应该响应教育电视节目的需求, 不断审视节目现状, 与教育电视节目共同发展。

三、均衡城乡教育需求下少儿节目表现方式与收视主体之间的矛盾分析

教育电视能够生动迅速地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给学习者, 满足学习者教育需求。如今, 教育电视已由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闭路教育电视飞跃到了现在的卫星教育电视, 而近几年数字电视技术、数字卫星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教育电视以其广泛的覆盖率, 缓解了城市与偏远地区的教育矛盾, 同时满足了城乡受众对知识的渴求。有学者指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失衡的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传媒手段, 特别是教育电视。[5]但在教育电视节目均衡城乡教育的需求下, 少儿节目的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少儿节目表现方式与收视主体之间的矛盾。

据资料显示, 我国有3.67亿儿童, 而80%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农村, 20%生活在城市。[6]但就目前的少儿节目来说, 面向的却是20%的城市儿童, 也就是说少儿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少儿受众。在央视少儿频道的所有栏目中, 除部分能同时面向城市和农村少儿的动画栏目、电视剧栏目、歌舞栏目外, 其他栏目大多以城市少儿为主要传播对象。如:《动感特区》、《快乐体验》栏目, 所选场景, 所用设备, 都离农村儿童的生活非常遥远;亲子教育栏目中采用的家长儿童共互动的方式也是忙碌于田间的农村家长所办不到的;再如:《绿野寻踪》等儿童剧设置的环境, 使用的家庭摆设, 儿童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的都是典型的城市家庭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栏目中, 没有一个栏目是以农村少儿为题材的, 少数展现农村少儿生活的镜头和语言也是为了体现农村少儿生活的贫苦, 把他们看作是需要帮扶的对象。这就使得城市孩子片面了解农村现状, 误认为农村就是偏远的、落后的, 需要帮助的。正由于少儿节目的表现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受众中占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少儿, 导致了农村孩子在少儿节目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 也感受不到同龄城市孩子的快乐。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的确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但农村孩子也有活泼好动的特质, 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他们虽然没有昂贵的游戏设备, 但他们可以在地上画格做游戏;虽然没有与父母一起参加某些活动或节目的机会, 但他们可以和整个村子的小朋友一起娱乐。所以, 虽然农村孩子的生活条件差, 但他们依然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这些都是城乡少儿需要沟通, 需要互相感受的, 而少儿节目恰恰就应该是彼此的桥梁, 是他们全面了解社会的纽带, 它对城市少儿生活学习进行描述的同时, 也应该表现农村少儿的朴实形象以及农村的民俗风情, 而不应该顾此失彼。

少儿节目制作者带着城市的思维与习惯去制作节目, 难免会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再加上广告利益的因素, 也不可避免地将传播对象集中在了城市, [7]所以, 就造成了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广大农村孩子成了失语的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 近几年,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了能同时为三亿六千万儿童敞开影视大门, 不断推出新栏目。2012年6月重磅推出创新栏目《大手牵小手》, 让艺术家与孩子共同表演, 同时为城市和偏远地区、贫困却有艺术天分的孩子一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为城乡孩子们的成才之路架起桥梁。此外, 经典栏目《芝麻开门》为满足城乡少儿的共同需求, 也经常对所选场景作调整, 如:有一期将场景选在有机农场, 能够让乡村少儿看到农场, 想起身边的农田, 从而体会到亲近感。

因此, 少儿节目要想满足教育电视均衡教育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重塑观念, 正确定位, 像《大手牵小手》类型的栏目可以多设置一些, 也可以专设农村少儿栏目, 正面体现农村少儿的生活方式, 增加城乡少儿之间的了解。

四、适应均衡城乡教育需求下少儿节目延伸拍摄场景到农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远工程的实施, 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少儿节目也必然要能兼顾城乡少儿受众的共同需求, 减少城乡少儿的距离感。所以, 延伸节目的拍摄现场到农村是少儿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与媒介功能的强大, 电视节目的录制不再是秘密, 受众到现场参与各类节目也已成为可能。有研究表示, 参与过少儿节目的儿童得到了更多品格的发展, 他们从中不同程度学会了忍让、合作、利他、助人为乐和注意仪表。[9]目前的少儿节目为了能让少儿参与到其中来, 采用多种方式, 如:留下书信地址, E-mail地址, 联系电话, 访问网址, 等等。CCTV-14的《智力快车》还在节目最后鼓励少儿自拍DV短片, 邮寄给栏目组来参与节目。但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地域差异、交通因素等方面的限制, 参与其中的少儿基本集中在城市, 而农村地区少儿参与节目、制作媒介产品的机会较少, 所以, 相对城市少儿媒介素养也比较低。

因此, 少儿节目应该深入到农村少儿生活当中去, 可以创办类似于“快乐到我家”栏目, 栏目组每期去一个村子, 以一户或多户农村少儿为主角, 以少儿熟悉的农村环境为拍摄场景, 可以选取乡间娱乐、生活片段、亲子互动等乡村生活为题材, 也可以延伸到校园, 选取校园趣事、学习榜样、师生关系等校园故事为题材, 这样他们就能在自己土生土长的村子里以最自由最轻松的状态参与到节目中, 收获与城市少儿一样的参与节目录制的喜悦与宝贵的成长经历。这样的栏目首先可以大大增加农村少儿参与媒介和社会的机会, 其次, 可以使城市少儿全面地了解农村少儿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 还能够让城乡少儿感受彼此快乐, 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因此, 将拍摄现场延伸到农村将成为少儿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既能适应教育电视均衡城乡教育的需求, 又能兼顾城乡少儿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少年儿童是我们重点教育的对象, 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少儿更应该得到长久且持续的关注与培育, 均衡城乡教育策略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城乡教育不均的现状, 而教育电视节目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育电视节目的一部分, 少儿节目也应该重视农村少儿兼顾城乡少儿的共同需求, 针对目前节目表现形式不符合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的现状, 调整现有栏目形式或有针对性地增加新栏目, 以新技术、新媒体为依托, 不断创新和完善自我, 满足教育电视节目的各种需求, 为全国城乡三亿六千万少年儿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田智辉.媒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17.

[2][4]乌美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68-271.

[3]王哲平.教育电视功能探析[J].新闻知识, 2006, (6) .

[5]郭宗磊.新传播时代我国教育电视的定位与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7]谭玲.城市化倾向:少儿电视节目不容忽视的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6) .

节目需求 篇4

一、我国综艺节目特点

综艺节目是指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的, 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的节目, 进过多年的发展, 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综艺节目市场份额高

综艺节目的受众极为广泛, 各类综艺节目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收视人群, 同时由于其趣味性、娱乐性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学需求, 由此导致综艺节目所占的市场份额节节高攀。从日常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来看, 占据榜单前几位的基本上都被综艺节目所垄断, 在网络媒体这一特征也非常明显。

2. 综艺节目传播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综艺节目的传播途径来看, 传播途径多元化是一个典型的特点, 综艺节目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电视传播这一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成为了综艺节目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 除此之外, 户外媒体、车载电视等也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传播途径。

3. 综艺节目产业化运作

目前综艺节目产业化运作的特点非常明显, 很多综艺节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节目的制作与播出, 而是将整个产业链进行不断地拓展, 围绕综艺节目进行一些列的商业运作, 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商业化程度。

二、目前我国综艺节目编辑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 这些年来我国综艺节目的质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与国外的综艺节目相比, 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 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综艺节目创新不足

我国综艺节目数量不少, 但是却少有创新, 综艺节目这一类别起源于西方, 我国大部分的综艺节目都是模仿引进西方的综艺节目, 从最早的《综艺大观》, 到火爆一时的《超级女声》, 再到《中国好声音》, 这些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与此同时, 国内一旦某一综艺节目获得不错的反响, 众多类似节目就会短时间内大量出现, 举例而言, 国内以音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至少有几十个, 这大大削弱了此类题材综艺节目的发展潜力, 造成节目之间的恶性竞争。

2. 节目缺少文化内涵

缺少文化内涵是目前我国综艺节目的通病, 我国综艺节目已经陷入了“三俗”的处境, 一些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 一味地将低级趣味的节目内容进行放大, 虽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但是缺失了其应有的文化内涵, 观众观看以后除了哈哈一乐外, 得不到任何的情操陶冶, 综艺节目本身所承担的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也就丧失殆尽,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 国家开始出台限娱令。

3. 综艺节目形式单一

观察我国综艺节目的编排形式发现非常单一, 对于综艺节目而言, 编排形式对于节目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的编排形式基本上就是访谈加歌舞的形式, 这种形式虽然不至于有明显的缺点, 但是千篇一律的面孔下, 观众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 综艺节目编排形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综艺节目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三、综艺节目编辑创新策略思考

综艺节目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意味着编辑创新必须要被重视, 通过创新来实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具体来讲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节目的创新力度

从目前综艺节目的竞争状况来看, 唯有创新, 才能不断地实现节目竞争力的提升, 毕竟对于观众而言, 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意味着其新鲜感的不断下降。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应在节目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积极地借鉴与探索国内外综艺节目发展的最新趋势, 并结合我国观众的观影心理需求来进行创新。举例而言, 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就是综艺节目创新的典范, 该节目无论是从节目内容上, 还是在主持形式等方面都做到了独一无二, 结果节目获得了巨大成功。

2. 提升节目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是综艺节目生命力永葆的必然举措, 一味地依靠没有文化内涵的取乐不能保证综艺节目的长久生命力。对于综艺节目而言, 娱乐仅仅是其外衣, 文化才是其内核, 针对目前我国综艺节目普遍缺少文化内涵的问题, 本文认为综艺节目编辑中应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创新。举例而言, 央视的艺术人生栏目播出以后就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其不靠挖掘明星的隐私来博取关注, 而是深挖明星的艰苦奋斗故事来感动观众。

3. 创新节目的编辑形式

良好的节目编辑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观众的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综艺节目对于编辑形式不太在意, 结果导致综艺节目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这一意义上来讲, 编辑创新应在节目形式上下功夫, 通过形式创新来烘托、凸显内容, 从而虏获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李萍.综艺节目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J].理论与创作, 2010 (04) .[1]李萍.综艺节目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J].理论与创作, 2010 (04) .

[2]吴文瀚.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现状与发展探析[J].新闻界, 2011 (08) .[2]吴文瀚.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现状与发展探析[J].新闻界, 2011 (08) .

节目需求 篇5

一、文化消费需求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经济社会后,将进入一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并开始进入更高的精神层次追求发展阶段。[1]确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所谓“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影响力非常强,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有:1.广泛性,人人都可以是文化消费的主体;2.共享性,一个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为多数人同时享受;3.多样性,文化消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有文化艺术消费,文化传媒产品消费等。当代文化消费需求则表现出以下特点:1.趣味化,趋向于追求新鲜有趣的事物;2.大众化,符合广大受众的喜好;3.多元化,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爆红的明星亲子节目

继《饭没了秀》、《我不是明星》等节目后,2013年国内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了明星亲子节目。例如,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主要记录儿童在特定情景中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节目采用外拍和明星、家庭现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与之相似,除了儿童的外拍环节外,演播室的现场环节还首次邀请了微表情专家进行分析,用更加细腻的手法去描绘儿童的内心世界。此外,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针对的是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矛盾以及青春期的迷茫,借此来为家庭创造和谐的亲情价值。与《好爸爸坏爸爸》同一天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明星亲子户外生存体验的真人秀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展现明星父亲与子女的交流与互动,让观众更加关注父亲这一家庭角色的重要性,首播的收视率在同时段综艺节目中排名第一,同时还收获了零差评。一时之间,电视荧幕上掀起了一阵“亲子热”的狂潮。这些爆红的明星亲子节目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真实性

明星亲子节目作为一种电视真人秀节目,真实性是其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现场互动,还是外景环节,都是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整个节目的过程与细节都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与其它类型的节目相比,该节目真实的一面更能贴合受众的心理。例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爸爸和孩子去户外体验生活,刚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主持人就会要求所有人交出他们的玩具、手机等物品,力求让爸爸和孩子能最真实地融入每一次生活体验中,而且每一次都是临时才接到任务卡,每个人看了任务卡后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细节都在镜头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的反应也都是最真实的。

此外,由于节目是采取全程跟拍的形式,在大人和孩子们换衣服的时候,还会出现遮挡摄像机以及把机器当作镜子使用这类有趣的镜头。这类节目关注生活本真,在事物的原始状态下,用镜头和文字不加修饰地还原其最初的状态,具有浓厚纪实色彩,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真实性的心理追求。

(二)娱乐性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也曾经说过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娱乐功能、认知功能、交往功能。我国现在已经逐步向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过渡,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与人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但是人际关系却越来越淡漠,人们的心理距离非常遥远。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每个人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压力,受众更加渴望娱乐。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首要工具之一,应该去体现这些功能,而亲子节目正好契合了观众对娱乐的心理需求。

在节目中,孩子的欢声笑语、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做任务时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无不给受众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一期是爸爸们化妆成其他人来逗自己的孩子,化妆师给爸爸们设计的造型千奇百怪,孩子们的反应各不一致,比如张亮反串女人,却被天天一秒识破。此外,每一期节目都会有几个游戏,如捕鱼、抓泥鳅、滑沙等,把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在镜头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节目确实能减轻受众的心理压力,让人处于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解放”状态。

(三)教育性

众所周知,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一个人的个性以及整体人格也许在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因此,童年对于一个人的未来至关重要。大部分的亲子节目关注的都是几岁的儿童,《好爸爸坏爸爸》则针对的是青少年和父亲的矛盾,更多的是反映其成长过程。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类似“富二代”、“官二代”等标签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体制的不完备,亲子节目的出现,让人们进一步关注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在节目中,父母会交流育儿经,还会邀请相关专家分析孩子的心理世界,而随着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孩子和父母也都共同成长了。例如在《人生第一次》节目中,父母知道了让孩子独立的重要性,也明白放手其实是一种更伟大的爱。在《爸爸去哪儿》里,父亲很多的第一次体会,像第一次给孩子扎头发等这些小事情,都让父母明白了他们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就是幸福。而《好爸爸坏爸爸》这个节目也教会了不少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通过这样的节目,父母重新审视了自身的责任,也重新发现了那个未曾了解的孩子。

三、明星亲子节目走红的原因

明星亲子节目之所以走红,主要原因在于其满足了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消费明星的需求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信息都是首先从信息源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传播给一般受众。

明星就是一种意见领袖,他们影响着一部分受众的选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是在寻找着一种意见领袖,一种示范的模板。受众把明星当作自我认同的一个典范,人们接受了某种认同,也就是接受了某种认同的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内从事认同的管理、维护和创作活动。人们的消费活动,实际上也是在特定的认同框架内进行的。[3]因此在节目中,明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此外,受众也越来越趋向于猎奇和窥私心理,亲子节目属于真人秀节目,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众可以清楚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

(二)情感需求

由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化,人们之间沟通减少,直接导致了人们之间情感的缺乏,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同样会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情感已经变得很稀薄很匮乏,但人们对情感的消费欲望却很强烈。[4]

明星亲子节目以家庭情感贯穿整个节目,最打动人的是它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受众也会被感染,融入整个氛围中。

亲子节目中不只是体现了亲情,还展现了孩子们之间互助互爱的友情,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亲子节目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情感的平台,也给大人们一个分享家庭教育的机会,让受众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家庭需求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主要负责教育孩子,打理家务。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上升,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这就意味父母都面临着工作的压力,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也较低,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放在了上一代老人的身上,不仅给家里的老人增添不少负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减少了。

节目需求 篇6

1.1气象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信息覆盖范围扩大。当前,气象类电视节目覆盖的范围日渐扩大,包括传递天气预报、人体舒适度、风向等数据,并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领域, 如开展一些和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播报业务。除此之外,气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加强,开展了森林火险预警、泥石流灾害等播报业务。

播出频率有所提高。目前中国气象频道已经实现了本地气象实时播报,向观众发布最新的天气预报,播出频率不断提高,也进一步提升了气象类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力。

节目娱乐化趋势明显。随着我国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以及受众娱乐消费文化的形成,逐渐的,气象类节目中也会出现娱乐元素。

1.2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节目形式过于单一、节目缺少创意、实用性差, 主持人播报气象新闻时运用过多专业术语也是问题之一。

2社会需求对我国电视节目所产生的影响

2.1社会互动需求

考虑到电视节目受众的个性特征,一般会将社会互动需求分成两类:情感体验需求、人际模拟需求。在情感体验需求中,受众融入情感,而在人际模拟需求中,如人物访谈节目,情景被受众替代。 不同的电视节目也要根据不同的节目效果,制造不同的互动条件,创造出互动氛围,以满足人们情感体验的需求。

2.2自我共鸣需求

在电视节目中,观众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主持人或来宾给予特别关注,这源于观众本身的选择性记忆。除了对熟识的主持人给予关注外,观众也更倾向于观看那些和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的电视节目。比如,小孩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海绵宝宝》 等动画片,青少年更喜欢观看《奇葩说》《康熙来了》 等娱乐性节目,中年人则更偏爱观看家庭伦理情感的节目。

2.3娱乐缓释需求

对娱乐消遣的需求,即为娱乐缓释需求。当一个受众需要娱乐消遣时,往往会对新鲜的、好玩的人事物尤其关注。在电视节目中,如果一个严肃学者将其幽默的一面展现出来,有趣的言谈举止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节目的收视率。在气象类节目中添加娱乐元素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不可低俗化、庸俗化。

制作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就必须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才能让自己的节目被广大受众接受与喜爱。

3根据社会需求对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提出的建议

3.1拓展气象类电视节目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各省市级气象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天气预报,附加一些常规预警信息或是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但这些信息欠缺实用性,也没有给受众带来有价值的指导作用。所以,必须注重对气象类电视节目广度与深度的扩展,为受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参考。在拓展广度上,节目主持人和编导应着力扩大服务的广度。同时,重视对气象类电视节目深度的扩展。1)开设本地化气象类节目。 2)使受众获取到更多的信息。3)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只有了解受众需求,才可以为受众提供更贴心的气象服务。

3.2丰富气象类节目的表现形式

以往的气象节目形式主要是配音辅以解说,形式过于单一,极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故必须丰富当前的气象电视节目形式。

首先,从单一的取景地点,唯一的主持人这样的模式中跳出,考虑由一位主持变为多位主持同时主持,从单独的演播室延伸至多个取景地点。另外, 增加拍摄地点也可给受众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比如增加现场播报的版块。

3.3构建通俗化语言体系

气象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过于专业化。因此,气象节目主持人应该将专业术语“翻译”成通俗语言。这要求节目编导,主持人换位思考,站在受众角度思考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使信息被有效接收,使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增强主持人的魅力。其次,要减少模糊语言的使用,例如“月中下旬、局部地区” 等等,改为准确表述。

3.4发挥主持人个性传播

主持人的存在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就是节目的核心、灵魂。主持人可以塑造不同的主持风格,例如: 知性型、幽默型、专家型。通常而言,幽默型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类型,故主持人如果足够诙谐幽默,将会大大拉近和受众的距离,还可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因此,主持人对气象现象独到的见解, 能使其在讲解天气时更加游刃有余,经得起专业推敲,让受众更加地信服。

4总结

基于我国当前气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情况,我们需要向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多元的气象频道学习, 进一步看齐。这就要求我们致力于电视气象节目的研究与创新,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拓展广度和深度,进行品牌营销,向节目形式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像发达国家的专业频道学习,使中国气象类电视节目成熟起来,向受众提供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气象服务。

摘要:我国的气象类电视节目已经发展了30多年,逐渐成熟完善。但是长期以来,气象类电视节目的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有时大家会把气象节目等同于天气预报。文章分析研究了社会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的心理,对如何更好地制作气象类电视节目提出了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气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完善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社会需求,气象类电视节目,建议

参考文献

[1]林之光.气象与公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李丹.非同寻常的美国天气频道[J].气象知识,2000(5):18-20.

[3]马克·冈瑟.气象频道:你觉得已成为热点吗[EB/OL].(2000-05-01).http://www.fortunechina.com/magazine/c/2000-05/01/content_212.htm.

[4]周丽丹,叶梦书.天气信息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回顾[J].气象科技进展,2011(3).

节目需求 篇7

近年来, 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媒体中的地位日渐提升, 且逐渐成为节目生产、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 电视节目编排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 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由于受众需求逐渐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编排的难度。因此, 加强对频道竞争中电视节目编排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电视节目编排策略概念及特点

节目编排主要是指在节目资源、收视时间有限的前提下,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进而创造出最佳节目效果, 而电视节目编排策略则是指将节目编排作为一门艺术, 融入编排者的思想等内容, 创造一个具有强大整体效应, 且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节目, 从而有效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时代迅速发展, 电视节目也随之发展。[1]

相比较而言, 电视节目编排与平面媒体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 单元性, 主要是指不同的节目类型拥有自己独立的版块。例如, 新闻节目中一定包含新闻报道, 综艺节目中包含游戏活动等。其次, 层次性, 主要体现在节目的推出, 具有固定的名称、播出时间以及元素等。再次, 类别性, 主要是基于节目功能而言, 包括体育、音乐、娱乐等方面。最后, 整体性, 若干频道中的各类节目共同构成了电视台, 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由于电视节目编排基本一致, 使得受众收看主动性较弱, 且随意性较强,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争取更多收视率, 需要加强对节目编排策略的分析和研究, 有效提升节目竞争优势, 树立特色品牌, 从而实现电视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重视电视节目编排策略的重要性

(1) 深入挖掘节目资源, 有利于满足受众需求。节目作为一种资源, 涉及开发、配置等方面问题, 利用有限资源, 满足受众需求, 创造出效果最佳的节目始终是电视台发展的目标, 而电视编排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 其编排好坏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 重视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能够更为客观、理性的找准受众需求, 了解受众观看节目的时间等方面内容, 特别是频道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 电视台从受众需求入手, 实现节目编排能够实现最佳效果。因此, 重视策略就是提高节目资源利用率的具体表现。

(2) 合理控制节目时间, 有利于有效吸引受众。基于频道竞争激烈这一情况, 黄金时间是电视台吸引收视率的关键, 每个电视台都会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在黄金时间, 使得节目之间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因此, 电视台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或者延长时间, 或者开发非黄金时间等, 由于节目具有多样化特点, 受众已经不仅停留在某一个节目上, 而是同时关注多个节目片段。节目编排策略能够加强片段节目的编排, 从而吸引更多受众, 以此来提升电视台经济效益。

(3) 严格把关节目编排, 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节目编排事实上就是筛选电视节目, 编排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 制作、推出符合电视收视需求的节目, 排除质量较差的节目, 吸引更多受众群体观看节目。在此影响下, 电视节目编排会适当增加节目制作人的压力, 促使其发挥自身创造力, 积极了解市场需求, 久而久之, 便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有效提高电视节目质量。[2]

(4) 科学调整广告播出, 有利于提升广告时段含金量。广告作为节目播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仅能够提升节目效果, 还能够增加电视台经济效益, 相关数据调查表明, 媒体广告时间长短及时机的合理安排十分重要, 且严格控制程度直接影响广告商是否投资。因此, 节目编排不仅能够确保电视节目品位, 还能够增强广告效果, 实现良性循环, 为日后电视台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四、基于受众需求视角下, 频道竞争中节目编排策略把握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受众需求分析, 为策略实施奠定基础。信息等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 传媒领域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 与以往大众传媒, 分众传媒逐渐成为传媒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 实施策略过程中, 要首先明确这一点, 并将其贯穿于节目编排整个过程当中,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 受众年龄、性别等, 寻找每一类型受众需求的规律及特征, 为策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 节目制作作为节目播出的重要环节, 节目编排在进行受众分析过程中, 也同时需要参考节目制作针对的受众进行研究, 将二者有机结合。例如, 江苏电视台针对受众在节目之间停留时间进行调查, 结合调查结果, 利用颜色、声音等符号, 将节目理念等呈现给受众, 树立独特的“幸福中国”形象, 增强频道粘性, 提升电视台竞争优势。

(2) 重视新闻节目策划, 巩固节目在受众心理地位。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台的中坚力量, 代表着一个电视台的形象。例如,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 卫视集中播放这一新闻, 停播娱乐节目, 极大地提升了青海电视台收视率。[3]这一典型例子充分证明了新闻节目在电视台的重要地位。面对受众分众化发展趋势, 从央视至地方电视台, 对新闻节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 节目编排策略在新闻节目中的实施, 从多个角度观察新闻, 找到独特点, 要敢于与其他新闻撞车, 并通过多样化方式。例如, 增加节目片花等, 吸引受众, 进而培养收视潜在人群;另一方面, 针对缺少独到性的新闻, 需要增加新闻内容配套节目。例如, 重点新闻点评等, 与受众产生共鸣, 促使受众能够认可和接受电视台, 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 巩固电视台在受众心理的地位。

(3) 加大对节假日节目策划, 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由于受到我国受众习惯的影响, 使得节假日成为电视台竞争的重要时间, 调查证明, 相比较而言, 节假日收视率要远远高于平常日, 在很大程度上为节目编排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机会。[4]因此, 电视台要加大对节假日的关注力度, 将受众需求作为基础, 针对节假日受众群体推出节目, 以此来提升电视台收视率。例如, 北京财经频道作为小众媒体, 在假期收视市场中, 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娱乐元素, 近年来假日特别编排推出的《财富之夜》和《天下财经投资者说》等特别节目, 大时段拦截观众并且在编排上寻求差异化竞争, 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形成了《财富之夜》的品牌化, 而且提高了频道影响力, 从而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为参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受众基础。

(4)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积极引进先进节目编排方法。面对频道日益激烈的竞争, 电视节目要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够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要及时获取收视率数据信息, 进行深入分析, 将其作为节目编排发展的指标, 并将其渗透在节目编排当中, 提升频道节目效果, 即便是已经打造独特品牌的节目也要如此, 只有这样, 才能够适应现代媒体发展潮流, 争取更多机会。[5]因此,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十分必要。另外, 全球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背景下, 电视台要具有长远目标,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并积极学习国外节目编排策略,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 使之能够与电视台节目发展需求相符合。例如, 美国电视剧主要将“季”作为播放单位, 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了解受众需求, 如果收视率较好, 便可继续投资, 有效避免盲目投资, 我国电视节目编排可以引进这一方法。[6]

五、结论

受众需求作为频道竞争激烈情况下, 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依据, 不仅是电视台制胜的关键, 也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核心。因此, 无论是电视节目制作者, 还是电视节目编排者, 都要加强对受众需求的分析, 并采取具有针对性措施, 重视新闻节目, 并加强对节假日等时间段节目的调整, 积极引进先进节目编排模式等, 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从而推动我国电视媒体事业健康、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华.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由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看新闻频道[J].电视研究, 2010, 18 (03) :259-261.

[2]刘颐静.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江西卫视获年度最佳节目编排大奖与张晓建副台长一席谈[J].声屏世界, 2012, 20 (05) :12-14.

[3]王旭婷.以差异化编排开拓“蓝海”——对湖南卫视晚间节目编排的解读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8) :158-159.

[4]张双全.实现最佳配置追求最大效益——从战略层面看电视节目编排[J].当代电视, 2013, 14 (01) :265-267.

[5]王哗.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整合”以“炫动卡通”和“少儿频道”制播分离为例[J].中国电视, 2009, 12 (05) :123-125.

上一篇:公司化办学下一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