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化办学

2024-08-12

公司化办学(共9篇)

公司化办学 篇1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企入校, 联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企业分公司管理体制并进行运作, 融“教学做一体”于企业经营, 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投入、全方位资源共享、多领域相互合作、办学效益双方共得的校企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模式, 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提出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距离, 难以达到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企业参与的基础上。现行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合作, 企业也没有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只是到了学生实习实训阶段, 才有一定程度的被动介入, 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不了解,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有较大距离;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因种种条件限制, 无法进行仿真度较高或真实项目运作训练。学校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目标、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等教学改革难以落实, 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距离。

2.校企两个主体, 没有找到密切结合的平衡点。两个主体各自的任务不同, 在一般性合作过程中, 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合作处在一般层面或者是松散型合作, 密切程度不高, 双方利益的兼容性较差, 对合作办学存在认识和利益上的差异, 导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商贸类专业具有特殊性, 工学结合难度较大。一是业务的商业保密性, 如客户资料信息、业务价格、渠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保密要求, 学生实习难有真实的数据资料和客户;二是工作的分散性, 受企业的相关条件的限制, 能够接纳学生数量有限, 导致实习布点分散, 管理难度加大;三是技术的经验性强, 如业务指导师傅受利益的驱动, 往往只让学生做一些零碎的辅助工作, 缺乏真实系统工作过程和情景感受, 学生难以学到真本事。

4.商贸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商贸类专业大部分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以模拟软件形式和模拟场景开展的, 由于受场地、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制约, 基地建设一直滞后于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真实企业的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 先进的设施设备的更新, 具有一线经营管理经验的师资聘请, 岗位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企业文化的熏陶等问题突出, 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往往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功能, 因此, 一般性的校企合作难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5.合作领域狭窄, 合作内容单一。由于校企合作停留在一般性合作的层面上, 合作内容基本上是专家讲座、学生见习、实习, 缺乏系统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导致学生对实践岗位的认识理解参差不齐, 对岗位职责和操作步骤仅停留在感性认知方面;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 由于缺乏系统学习培训, 与其他毕业生比较, 没有明显优势。

二、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索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从2004年开始与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以下称总公司) 等多个外贸物流企业合作, 开展了“公司制”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一) “公司制”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2008年学校与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管理委员会, 共同投入140万元在校内建立了学院分公司。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投入相关业务运行软件, 按照总公司的要求进行环境设计、运行机构设置。

学院分公司成立了下属销售部、客户服务部、调度部、财务部等机构。在总公司业务员指导下,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进行跟踪调度、业务承接、流程操作、客户访问、财务核算、客户操作、财务等业务。

校企双方人员经费各自负责, 学校按照实训学生数、课时数的一定标准划拨给学院分公司, 同时双方合作争取政府部门优惠政策和专项经费。学院分公司经营损益纳入总公司财务统一管理, 总公司按学生的业务量发放业务津贴, 学院分公司的办学效益和经营收益由校企双方共享。学院分公司提供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报关、物流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岗位100余个, 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工作过程与开展业务, 合格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总公司就业。

(二) “公司制”办学模式的平台搭建

“公司制”办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总公司与学院分公司融为一体, 形成了“实践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是完整的、真实的工作世界, 学生、员工在参与实践共同体时, 学习便成为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由于现代商贸技术大都是通过经营网络平台开展业务工作, 因此如何共建网络平台, 做到“业务进校园, 专业入企业”,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业务环境中学习, 成为“公司制”办学的核心。

1. 共建、共享经营平台。

学校作为分公司的一员, 提供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与总公司共同搭建经营平台, 共享总公司的内部服务、软件系统、及营销渠道。

2. 共建、共享员工培训标准。

分公司员工 (实训学生) 执行总公司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标准, 使用合作开发的教材。首先, 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和流程为主线展开, 根据各岗位要求和学生情况, 一个岗位一般安排1到3周。其次, 学生按照职业人的要求, 在前台接待、单证操作、客服、跟单跑单与业务调度主管等主要岗位轮训, 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提拔。再次是, 考核使用总公司标准, 最后按照校企4:6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 共享公司业务数据、案例与企业文化。

总公司和学院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业务数据及实际发生的各种业务, 既可以作为学院分公司学生授课内容的数据和案例来源, 也可以作为学生实训工作流程参考。同时, 学院分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与总公司相同, 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企业文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道德修养等职业素质, 促进学生早日成为“职业人”。

4. 共建、共享岗位操作平台。

分公司实训岗位同时对在校专业教师开放, 有利于教师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学院分公司, 学校一方面要安排若干专业教师跟随现场协助进行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教师经常到现场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实训。这样为教师熟练掌握企业一线业务流程和操作技巧, 提高教师的岗位技能搭建了实战实训平台。

5. 共建、共享服务和科研平台。

分公司拥有场地、设备、师资、业务数据、培训与考证等资源, 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平台, 也是培训新老员工的平台。这一平台同时向社会开放, 提供外贸、物流、营销类人才的培训和考证服务, 同时校企还联合申报研究项目, 解决企业经营运作、人才培养等技术问题。

(三) “公司制”办学模式的运行实践

1. 企业化培养职业人才。

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环境布置完全企业化, 其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 开展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和业务经营活动。分公司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经营方式、业务考核等严格按照总公司要求执行。同时, 轮流安排学生到总公司相关岗位进行顶岗训练和操作, 逐步实现企业化培养职业人才。

2. 公司化开设实训课程。

根据学院分公司的经营业务情况和衔接教学计划要求, 总公司与分公司双方师资共同为实训学生开发开设多门岗位实训课程。如《外贸物流营销技巧》、《物流案例与实践》等实训课程。同时, 还为外贸物流类专业的其他同学开设了《外贸物流单证实务》等选修课。

3. 校本化开发岗位教材。

学院分公司所有岗位课程及教学内容均由总公司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反复研讨确定。通过总结总公司多年的业务经营经验, 结合学院分公司的实践教学特点, 从专业教学角度和岗位技能培训需要出发, 校企双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共同合作编写了《九龙公司企业文化与愿景》等8本校本教材, 供学生和企业员工使用。

4. 立体化进行全面合作。

实行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以来, 总公司每年为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所需的人才, 节约了企业员工培训费用;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总公司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审定;校企联合申报并完成了多个政府咨询课题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课题等。

三、实践成效

1.“公司制”办学, 实质性推进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由于学院分公司的业务是总公司业务的组成部分, 业务是实战性的, 因而改变了以往实训时“仿真”业务“仿而不真”的状况, 学院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因而大大促进了学校的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改革。

2.“公司制”办学, 有力地促进了商贸类专业内涵建设。学院分公司可以零距离接触市场业务, 使学校办学与市场变化、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等紧密联系, 有利于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与教学内容, 实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公司制”办学,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根据“公司制”办学实践, 近两年由校企联合申报的《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项目的建设与开发》等课题被宁波市教育局列为经管经贸、港口物流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项目。

4.“公司制”办学, 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公司制”办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实战式的真刀真枪地进行训练, 使学生不断经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岗位的锻炼, 以稳步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稳步提升就业成功率。

5.“公司制”办学, 提升了教师职业教育水平。学院分公司和总公司作为校企紧密合作的载体, 相关专业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进入企业进行实战训练, 与企业业务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零距离接触, 非常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提升。

(沈时仁,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院长、副教授, 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的观点。通过建立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分公司的形式, 对商贸类专业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在合作形式、体制机制、合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其核心是依托企业经营岗位和资源平台, 让学生开展真实的工作流程操作和业务开拓, 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7, 244.

[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07) .

公司化办学 篇2

与烟台职业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协议

甲方:乙方:济南泰石博文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地址:济南市中区普利街3号普利商务中心 电话:电话:0531-86131352

邮箱:邮箱:zhaoshengjn@163.com

针对全国各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济南泰石博文咨询有限公司与烟台职业学院联合进行绿色阳光1+1项目合作(减免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费,毕业后统一安置就业)该项目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和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取得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上海、苏杭、广深、京津等就业渠道运营中心,通过健全的渠道运营中心与国内超过100家工业园区,500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完善的劳动服务网络,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平等、互利、互信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甲乙双方进行绿色阳光1+1项目合作(免费和减免培养就业项目)。

一、合作方式

由甲方提供教学资源(校舍、师资),并由甲方完成相应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工作,乙方负责投资学生学费1500元/年,并负责学生的实习,就业安排。

二、招生层次与专业设置

1、招生人群,各地区初中毕业生

2、办学层次:中专。

3、学制:3年

4、招生人数:1550人。

5、招生专业。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00人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0人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300人

(4)会计电算化专业:50人

(5)电子商务专业:100人

(6)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300人

(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100人

(8)市场营销专业:100人

(以上专业分配去向及实习、就业工资待遇详见附表)

四、甲乙双方职责

1、甲乙职责

(1)甲方负责筹建烟台职业学院绿色阳光1+1学校或组建绿色阳光1+1班。

(2)甲方负责招生计划的审批以及招生工作的开展,并且保证一定数额的招生任务。

(3)甲方根据乙方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甲方有义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保证学生维护绿色阳光1+1项目,使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甲方派遣实习教师,对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协助管理。

(5)甲方按国家规定发放学生毕业。

(6)甲方按协议定时定额输送实习人员。

2、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学费1500元/人。(食宿、教材费用学生自理)

(2)乙方参与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计划的制定。

(3)乙方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事宜,并保证实习期间免费食宿,并负责甲方派遣实习老师的食宿和出差。

(4)乙方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费用(包括实习待遇)

(5)乙方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6)乙方负责监督支付就业人员的保险费用。

五、共同责任

1、甲乙双方有责任共同维护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或不顺利情况,甲乙双方应按国家《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条款进行协商解决。

2、甲乙双方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就业等工作,尽量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

3、甲乙双方一旦达成合作,任何一方都不得中途毁约,以保证该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根本利益;以保证不引发严重的社会事件,确保甲乙双方的名义和利益。

4、未尽事宜,甲乙双方进行合理磋商,以甲方为主,以法律为依据,达成不损害各方利益的协议。

六、付款方式

1、乙方应在甲方宣传发动阶段(即7月10日以前)将学费10万元交付甲方,8月20日前学费40万元交付甲方。

2.甲方按照协议完成招生计划,并按规定时间入学,由甲方仔细核实入学人数名单后,将名单报给乙方。名单上报一个月后,乙方按照甲方的上报名单进行复查,经双方核实无误后,乙方在三个月内按稳定实际人数进行核复,余下学费在本学期末以前全部交付甲方

3.学生3个月内自动退学,该学生的学费补贴1500元/人,甲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退还给乙方。

4.第二年、第三年学费,应在每学年开学三个月内一次性付清。

七、其他

1.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凡因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纠纷,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纠纷发生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3.附表与正文享受同等法律效力。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附:《专业学生分配去向及实习、就业后工资待遇》

甲方:烟台职业学院(章)

甲方代表(签字):济南太泰石博文有限公司(章)乙方代表(签字):乙方:

2007年月日2007年月日

附件: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天津光电集团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800元;

2.摩托罗拉(天津集团50人,待遇:工资1000-1600元;

3.上海中镁科技有限公司(合格)100人,待遇:1000-1600元;

4.蓓亚迪电子有限公司100人,待遇:月工资1200-1500元。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苏州恒联电子100人,待遇:月工资1000-1500元;

2.苏州智英电子100人,待遇:月工资1200-1600元

3.上海益而益电器有限公司100人,待遇:1000-1500元。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含汽车)3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苏州波特尼电器系统有限公司100人,待遇:月工资1000-1500元;

2.比亚特集团(汽车机械)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600元;

3.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600元;

4.天津文洲机械制造公司100人,待遇:月工资1200-1600元;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50人

预期就业岗位:1.上海易初莲花超市(收银)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500.五、电子商务专业1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苏宁电器100人。待遇:月工资1200-1500.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3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苏州可成电脑(制模)50人,待遇:月工资1500-2000

2.宝玛数控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800元;

3.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100人,待遇:月工资1000-1500元;

4.北京万东国际集团100人,待遇:月工资1000-1500元;

七、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100人

预期就业岗位:1万东国际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800;

2.中芯国际(天津)50人,待遇:月工资1500-2000元;

八、市场营销

预期就业岗位:1.恒联电子50人,待遇:月工资1200-1500元;

2.易初莲花50人,待遇:月工资1000-1500元;

以上企业每年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上线实习,实习期间免费包吃住,要照实习质量情况发放生活补贴300-500元。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普利商务中心

电话:0531-86131352

传真:0531-86131339

公司化办学 篇3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支柱, 对提升我国金融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

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是指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银行卡、财务会计服务、内部审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理赔、核保、保单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业务。

信息技术外包, 是指金融类机构将企业中非核心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的金融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提供商完成, 主要业务类型有操作系统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和系统应用服务。

金融知识流程外包, 是指金融机构将知识创新、产品研发、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外包, 金融机构可以节省成本, 改进流程, 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行业, 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禀赋的优势, 有助于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水平, 符合国家转型升级的国家政策。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包方主要是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承包方主要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是发包市场和承包市场并存,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承包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务, 提高了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同时,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承接国内金融类企业的金融服务, 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传播到相应的国内金融类企业当中。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对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水平, 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根据鼎韬第三方独立调研结果, 以2012年北京、天津和山东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为例。

环渤海金融外包发展迅速, 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求旺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需要大量中高端的复合型金融服务人才。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的行业, 对于中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定位应该基于以下几点:

(一) 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面对大量欧美、日本、韩国的发包金融企业, 作为承包方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 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日语、朝鲜语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相关外语的书面沟通能力, 具体包括电话沟通能力与技巧、信函的回复、演示性演讲的能力等。

(二) 良好的计算机能力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必须具备基于操作系统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和系统应用服务上的信息技术设计、研发、处理和反馈能力。

(三)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力

当前大学教育实践中, 高校没有把职业素养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导致大学生职业素质水平不高, 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素养能力一般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会议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管控能力、职业礼仪能力等。实践表面, 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素养能力的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四) 良好的专业能力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业务的类型, 具备金融、人力资源、物流与采购、营销与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能力的人员, 市场严重匮乏。

三、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高校培养定位的不准

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国际化会计趋势, 通过将CIA、ACCA、AICPA考试体系引入教学中, 提高国际化水平。这种定位适用于具备会计学传统优势的学校, 不适合大量的普通高校, 造成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二) 教师理论水平较高, 实践经验严重缺失

普通高校教师学历层次较高, 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经验严重缺失, 很多高校通过会计实训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会计实训形式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填制手工记账凭证、手工编制财务报表的阶段, 没有将具体的经济业务与会计电算化结合, 不能从整体的企业观进行ERP授课, 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能力严重脱节。

(三) 学生没有职业规划, 缺乏职业素养方面培训

很多高校往往在大四才设置了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 其实职业规划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大学期间应该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佳阶段, 职业素养是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学科。如果毕业生不能够解决自身问题, 那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难以弥合。

基于以上原因造成, 传统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仍旧无法满足传统行业的会计人员质量的需要, 造成企业用人培养成本的增加, 进一步造成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现象。

四、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人才培养方式—WRCY公司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急需大量合格的中高端金融服务人才, 另一方面大量会计学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难以找到工作的问题。WRCY公司校企合作共建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 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人才培养的定位

WRCY公司校企合作共建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有二:一是具备企业所需的会计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二是具备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金融会计人才的需求目标。

(二) 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人才培养方式

为实现会计毕业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会计工作能力, WRCY公司采用嵌入式教学的模式, 合作院校将会计实训教学部分或全部外包给WRCY公司的教学团队, WRCY公司的会计教学团队成员一般要求具备多年的会计从业经验并有会计主管及以上的工作要求, 具备中级职称及以上, 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要求。通过团队成员不同的工作经验, 采用专题式和企业模拟会计岗位教学的模式, 将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传授给会计学专业学生, 缩小合作高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差距。

为实现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中高端金融服务人才的需求, WRCY公司将BPO英语和职业素养课程引入到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的教学中, BPO英语是以实际应用为主, 主要是针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设置, 以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授课为主, 帮助学生能够应付基本的对外工作需要。职业素养课程是针对学生缺乏企业的职业素质观, 将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会议管理能力、面试能力、公务写作能力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给学生系统讲解,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进行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规划, 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

WRCY公司通过对大量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一方面采用金融类企业业务专题化教学提高会计学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PE计划书制作、集团下财务公司运行机制介绍、金融企业公司业务流程介绍及操作等;另一方面, 将企业 (特别是金融企业) 方面的高管、专家、中层管理人员引入实践教学中, 通过定期的专家专题讲座、专家研讨会的形式, 将真实企业中的案例呈献给学生和合作高校老师, 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务水平能力。

WRCY公司校企合作共建会计学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的模式, 为会计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摘要:金融服务外包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 是服务外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一方面, 我国高层次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匮乏, 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普通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就业渠道不畅, 形成了巨大的反差。WRCY公司通过和相关院校共建会计学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特色专业, 对现有的传统会计教学进行适度改良, 形成“服务外包培训企业+学校”的校企共建模式, 培养金融服务外包方向高层次会计人才, 为会计学毕业生扩宽了就业途径。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会计教学,校企共建

参考文献

[1]于坤.论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9) .

[2]刘志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05) .

[3]刘尚荣.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09 (11) .

[4]刘海涛, 吕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商品与质量, 2011 (09) .

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目录) 篇4

10、沙子小学校务委员会工作制度

11、沙子小学校务委员会工作细则

12、沙子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3、沙子小学领导班子组织机构

14、沙子小学远景规划图

公司化办学 篇5

为此,2016年3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上海远播教育集团协办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文采撷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主持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龙岗天誉实验学校校长王飞、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张丽清参与的校长圆桌论坛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办学自主权的赋权与分配

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本质上是在讨论学校自主权问题,如何分配、赋予及运用,才能将学校办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各位校长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认识与思考及他们的办学经验吧。

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不是纯粹的公办学校,也不是纯粹的私立学校。它是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改革学校,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它并不是对教育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不是委托教育中介机构或刚刚退休的知名校长办学,而是由企业来办学,将学校和企业、社会等各种资源联系起来。

所谓体制机制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的问题,是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学校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权力是核心。如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分配,二是赋权,三是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能不能很好地使用权力,既高效又规范。分权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赋权的关键在于明确社会中介机构的边界,用权的关键在于明确校长的权力边界。因此,程序建制、明确权力边界很关键。

我的一个教育口号就是要把学校打开。只有把学校打开,才能真正办好学校。在明德实验学校,各个委员会是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的一个优势在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办学自主—经费自主、用钱自主、用人自主(契约型教师)……此外,校长有课程领导权,才能真正实行职权改革,改革课程结构。

曾晓东:其实,教育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就是学校。

卢志文:我比较提倡教育家办学。教育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改革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公办学校本质上是“教育局办学”,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获得源于体制;民办学校中,学校的办学制度是一种法律,校长作为经理进行考察。中国经济的繁荣奇迹,是从解放企业和企业家开始的,中国教育的繁荣也将从解放学校和校长开始。只有每个细节都被激活了,机体的生命力才会旺盛。体制是一种结构,变革体制是以结构谋功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所以体制创新是一种结构创新,尽管都是碳原子,但彼此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物质也千差万别。

教育性质有三种力量。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是内部的力量;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结构的力量;教育技术的创新,是外部的力量。三种力量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以结构的力量最为强大。体制改革和分配管理的意义,首先是要松开民办学校非营利属性对办校者的道德绑架;其次是要借助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政策扶持,让更多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要素聚集;再次是通过多种途径的体制改革创新,使教育家办学成为可能。民办教育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国崛起需要教育支撑,中国创造需要教育转型,社会进步需要教育助推,民生改革需要教育服务。

温州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翔宇教育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旗下有10余所学校,这一多样化的道路生存需要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王飞:深圳市龙岗区实施政府资助学校这一新的办学体制,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它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学校。在这种顶层设计下,校长办学有很大的权力,特别是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办学校不是一两年就能办好的,是百年大计,必须建立一个非常好的管理体制。真正实行委员会制度,就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民主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对校长权力形成监督和制衡,实现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张丽清:华中师范大学C100计划,主要是通过联盟、合作、创新,依托大学教育的特色发展优势,广泛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合作区域内教育的高位均衡、多元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在合作办学方面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基础教育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华中师范大学和政府合作办学,与地方政府、大集团合作,还有就是实现三方合作,政府、机构和大学一起成立学校董事会,培训职业校长,同时管理合办学校。

学校管理采取更多的是一种混合型管理模式。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同形成一个管理团队,大学主要负责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提升及课程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中的一种模式,即正向合作模式,通过龙岗区人民政府与大学合作实现公对公的办学。它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建立的一所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诊断评估,目前运作良好。

此外,龙岗区政府在这所学校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上给予很大支持,形成了专家治学、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基本架构,华中师范大学每月会派出专家进行教学督导。

校长遇到的限制与约束

作为一名校长,他所面临的角色和功能其实在许多方面和教育局局长所面临的有很大不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一名校长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权力、权力分配、民主和权力的分享等,他还要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如师资培养、课程、教学、家校沟通等。那么,处于校长的位置,他们会遇到哪些限制与约束呢?

程红兵: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非常年轻,80%的教师是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生,所以对校长来说,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我想第一阶段是地毯式听课,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好,还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时间非常紧迫,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校长,站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我想把我30多年的想法付诸行动,思考如何将这支队伍带出来,它可能会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改革到底能成就多少。

曾晓东:对程校长来说,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还是一个老大哥,带这么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对他的智力和耐心肯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卢志文:中国校长会遭遇方方面面的限制,但最大的限制主要来自自身及其团队。我们希望他者来改变,但我们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做一些改变,才会变得更好。学校在变成教育集团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不同形态的办学样式。这个过程很有意义,因为我们每天遭遇的困惑和他人有相同的一面,当我们尝试去解决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时,已经在为他人探路,每做一件事其实都是一种摸索,可以叫“实践的思考”和“思考的实践”。大体上,这几乎是所有校长职业生涯道路中的常态,我们必须在道路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每个人都不埋怨,把脚下的路走好。

王飞:现在,学校大体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教务处、总务处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各个部门有一名主任。5个委员会是为学校董事会和学校做出最终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咨询机构,并不是行政机构。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监督,必须成为学校的体制给予固定下来。它的确会给学校增加很大的负担,但却可以保证学校能够健康发展,这是我的一种想法。

曾晓东:王飞校长到这所学校仅数十天,但是他对行政体制是非常有见解的。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也会到各个学校挂职当校长,我的问题是:有时大学教师来学校做督导、评估,当其提的问题与学校提的有矛盾时,校长站在哪一边?

张丽清:对于督导小组和专家小组所提的意见,我会站在学校层面思考,看其是否适合这所学校,再进行相应的消化和处理。

IB课程看课改

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现在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那么,在当前中国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IB课程能够实施下去吗?课程改革会有怎样的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王飞:中国学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高考时要考两门语言,一是语文,一是英文。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学生要考两种语言。怎样减负,当时我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取消英语课。说实在的,增加一门语言课对学生的智慧发展有何作用,答案未必就是肯定的。IB课程发展主要集中在资金较为充足的学校,是为学生今后出国准备的课程。其实,IB课程也就是一门语言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什么时候学都能学好。我认为,办IB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卢志文:不管学校是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其中一个内容是要有特色,满足选择性需求,这是底线加选择的一种思路。在管理中,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叫“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公办校本质上是一种均衡教育,课程教育要整合全国力量,而民办校应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追求极致,在市场中竞争,IB课程在这一体制下诞生,在中国这个环境中还不够好,假以时日一定会好起来。校长领导力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变革领导力,这对校长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校长要为变革而生,如果不想变革,肯定不是一位好校长。

程红兵: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有共同规定,这一共同规定要基于学校、基于实践、基于问题而改革。IB课程,简单地拿过来,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也就是说,有时照搬国外的优势教育资源是可以的,但完全复制就不是自己的了。在中国办教育,可以或者必须引进先进的课程资源,但要整合到我们的课程系统中。我们第一要把学校打开,把课堂打开,结合自身特点做一些课堂结构或者学科结构上的变革,慢慢地走向完善。

张丽清: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需要,其次要看学生自己想要发展成什么样。在这一课程改革方面,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真正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的高中校并不多,到底是课程设计出了问题,还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没有为课程改变提供配套的体制和机制。现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高考改革、用人制度改革、评价改革等,也期待高中课改能够解放校长,最终解放学生。

公司化办学 篇6

一、学院办学的宗旨及特点

1. 宗旨:构建公平、优质、多元的教育生态

2000年3月, 时任教育部长的大卫·布伦基特在题为“改革中等教育”的演讲中宣布设立“学院计划”, 即把薄弱学校改造成学院, 或者在教育成绩长期不达标的地区建立学院。继布伦基特的提议之后, 英格兰于2002年正式建立了三所学院。这些学院担负着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使命:改善薄弱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为此, 学院设立了三大终期目标:

(1) 提高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 打破教育落后地区长期以来成绩不良与人们对其期望值低之间的恶性循环, 从而促进周边学校乃至整个社区学校的学业发展, 提升全国中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2) 在学校管理、教学及课程设置、学年及学时安排、教师岗位及待遇设计、信息交流技术 (ICT) 的使用等等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成为地方教育选择性与多样性的范式策略。

(3) 将具有不同能力、不同背景的学生都纳入教育范围, 建设成全纳性的办学范式。

以上目标表明, 在英国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中, “学院”的宗旨不仅仅在办学形式的创新, 更在于其为建构公平、优质之教育生态开启了一种新思路与新向度。

2. 特点:公立身份与高度自治

由于担负着特殊的教育使命, 学院一开始就有了其鲜明的“身份”特征, 主要体现在学院性质、运行机制两个层面。

从性质来看, 学院具有三大特征:首先, 它是高度自治的公立学校, 可自主制定招生政策、自主管理、设置特色课程、和商业机构及其他团体组织进行合作, 教师则可自主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其次, 它是全纳性、非选拔性的学校, 对于各类不同能力和不同背景的学生, 都必须予以接纳, 但每所学校拥有10%的招生名额来挑选符合本校特色学科学习要求的学生;再次, 它的定位是中等教育学校, 教育对象为中学生。

而就学院运行机制层面来看也具有三个特点:学院必须要有赞助者, 并由其行使学院的经营权;学院的校长由管理委员会选出, 日常事务由管理委员会和校长共同管理;学院的经费主要是由教育部直接发放的, 赞助者需拿出资助金额的10% (约200万英镑) 来资助学院的建设, 而学院日常运作的经费、则由教育部直接拨款。

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其实际运行情势的波动, 学院也呈现出其他一些特征, 但基本特点则是一致的。

二、新政府对学院办学的推进

2010年5月新政府执政后, 加快了学校机制改革的步伐, 其目标指向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办学体制, 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好学校;缩小家庭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成绩差距, 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

英国的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工党执政期间, 曾试图通过强化对公立学校的行政干预与管制来推动学校的发展。诚然, 政府的积极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英国学校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某些问题, 比如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及待遇获得较好的保障。但强力行政干预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学校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 从招生政策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再到测试手段、成绩排名等等, 无一不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当局的严格管制与干预。在这种钳制之下, 最优秀的学校也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活力, 而大量的学校更处于不达标的状态中。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问题也在加剧, 而且, 落后学生占的比率还越来越大。这是新政府推行基础教育改革首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历史教训。而“学院计划”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探索实践与经验积累, 在新政府看来, 它是解决上述困境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 新政府以大力发展学院这一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并对学院的性质、准入条件、运行机制、转化程序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范。

在性质的界定方面, 新学院不再要求为全纳性学校, 现有学校转型为学院时, 不改变其原有的特性, 也不扩大学院的选拔性, 但允许原先就具有选拔性或半选拔性的学校保留其相应的权利;学院扩展为整个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 不再属于单纯的中等教育学校类型, 小学和特殊学校也享有转型为学院的权利。

在学院准入条件方面: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权申请成为学院, 但目前只有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为优秀且没有超过10万英镑财政赤字的那部分学校, 才具有首批学院计划的申请资格。

关于学院的运行机制, 新政府也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1) 优秀学校申请成为学院时, 不再硬性规定必须有外部赞助者, 但鼓励学校与其合作; (2) 学院的经营权属于学院信托, 学院信托由现任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建立, 后者也代表学院信托成员行使学院的管理权; (3) 由教育部直接拨款, 学院将会获得和其他公立学校相应的拨款额, 而且还会获得原本被地方教育当局所扣除的那部分资金, 同时学院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自行分配这些资金, 且允许保留学校的财政余额。

此外, 在学院申请程序方面:政府不再要求在申请前咨询地方教育当局以及学生家长, 但申请者还须获得现任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同时, 优秀学校在申请时, 必须与教育部负责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探讨关于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成绩的计划, 并签署相关协议。

英国新政府的这一方案设计, 从总体上勾勒出了学院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路径:进一步开放学院办学类型, 将中学、小学及特殊学校等各个教育层次都涵盖在内;从政策上支持学院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强化学院办学的公共性、常规性, 彰显其对英国基础教育走向的示范意义。

三、学院办学的启示

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这与国家倡导的教育优质化和教育公平性的战略目标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些现实问题, 《纲要》提出,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并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可见, 英国新政府在基础教育改革上的一些理念和举措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有一定的可比性, 其“先行先试”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可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制度上保障公立学校办学的独立性和自治权

英国新政府允许学院面向所有的公立学校开放。其学院议案明确表态:“公立学校越来越受到过多的约束和管制, 这大大限制和阻碍了学校发展。因此政府更大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的公立学校从不必要的官僚体制中解放出来。”在议案中, 政府还再次强调了学院办学的自治权, 并从政策及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学院组织、管理、运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为“办学活力”、“办学特色”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树立典范, 引领发展方向

英国新政府的议案提出以优秀学校作为首批新学院的建设对象, 在其教育改革构想与发展规划里, 学院办学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它还致力于从根本上使英国基础教育摆脱现有官僚机制的束缚, 培植公立学校的内在发展活力。显然, 它具有打造学院“品牌”, 确立学院办学典范的用意, 从而为后来者开辟路径, 并总结成功经验。

3. 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议案还要求, 若优秀学校要申请转型为学院, 须与政府签署帮扶薄弱学校改进成绩的相关协议。这也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强弱校之间合作的有效进行。凭借优秀学校在学院办学中的示范、牵引作用, 缩小教育质量两极分化的窘迫现状, 从整体上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

4. 多方合作而又保持公共性、公益性

在坚持学院办学性质公共性、公益性的前提下, 英国新政府积极鼓励学院与慈善机构、商业机构合作。这样, 既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而又避免了教育资源配置上的私立化、集团化。

公司化办学 篇7

一、主题文化的确定

温泉小学的主题文化是:泉韵书香。这一主题文化的确定,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 面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思考。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应该尊重生命、尊重成长、尊重规律、尊重个性。而我们的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搞题海,抓分数,整齐划一,呈现出“教师为分苦教、学生为分苦学、家长为分苦工”的三苦状态。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家。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你是怎样把一块石头变成狮子的呢?”父亲说:“石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头中间,我只是唤醒他,把他从石头的牢笼里解放出来。”其实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点燃、激励、唤醒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应该是阳光的、温暖的、科学的、自然的、灵动的和有规律的,是闪现着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二) 面对学校办学现状的思变。

温泉小学是一所大校,更是一所名校,素以“管理严格、作风扎实、成绩前茅”而著称。但新的格局、新的办学思潮告诉我们:温泉小学再像过去那样,眼睛盯着成绩,师生为“分”而教的老守田园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落伍,它必须向更高、更深、更远的内涵发展上定位。如何让温泉小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让教育更厚重、灵动?

(三) 从“泉”中获得的灵感。

泉,乃万物之本源,有清澈碧透之美,又有灵动鲜活之气。它乐观向上、向善向美。温泉小学取名于泉,又坐落在温泉河畔,温泉人所需要的正是泉的精神、泉的品味、泉的灵性、泉的能量。

书,是人类进步之梯。书卷里所蕴藏、渗透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泉携手,共同滋养着学生,滋养着生命,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基于这三点的原因,我们确定了学校主题文化:泉韵书香。植养泉之气韵,浸润书之芳香,实现温泉小学向更高、更远、更深的目标迈进。

二、办学理念的确定

基于学校主题文化的内涵,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生命因教育而阳光般灿烂。

校园文化:植养泉之气韵,浸润书之芳香 (简称:泉韵书香)。

学校精神:孜孜以求,盈而不竭。

校训:思源感恩,开源创新。

校风:求知若渴,行则有序。

教风:诲人不倦,润泽无痕。

学风:自主自立,尚美尚乐。

办学目标:走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塑有活力、有特色、有品味、有质量的现代学校。

培养目标:厚德,乐学,博识,雅趣。

管理理念:易知易行,精心精致,尊重遵循,同和同进。

三、办学思想的阐释

1.“让生命因教育而阳光般灿烂”既是“以人为本”引申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又是充满生命温暖、生命智慧的办学目标。它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关注点,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在发展中享受生命幸福,提升生命价值,追求阳光般灿烂,凸显生命之重。

2.学校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朝气的“生命场”,又是一个充满温暖、充满情谊的阳光地带。学校通过泉韵书香人文环境的构建,让师生在浓郁的水香书香氛围中,健体长慧、生成发展,享受自然的、无痕的、温暖的教育,使生命之花在校园中勃勃绽放。

四、办学思想的践行和实施

为了切实把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整体思想落到实处,我们从整体入手,分解实施。突出一个中心:以全面实施校园文化“泉韵书香”教育为中心;务实两条主线:德育工作主线,课堂教学主线;抓好四个特色:读书活动特色,艺体活动特色,科技活动特色,英语活动特色;优化两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家长队伍建设;依靠四大支柱:文化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

(一) 两条主线的践行。

第一,德育工作:厚重性———营造浓浓的书香。主要从十个角度抓起,力求做到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

1.抓养成教育,用习惯规范人;2.抓主题教育,用思想影响人;3.抓课外活动,用特长提升人;4.抓家校结合,用合力培养人;5.抓常规阵地,用氛围感召人;6.抓课堂渗透,用学科教育人;7.抓环境建设,用文化熏陶人;8.抓心理沟通,用情感疏导人。9.抓读书工程,用知识丰富人;10.抓基地体验,用践行塑造人。

在环境建设上,充分发挥其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养成教育上,尽力做到小步伐、小角度、小细节、小尺度、耐心细致的引导;在活动的开展上,力求有主题、有内涵、精构思,巧创意,有品位,讲实效;在阵地利用上,达到影声文共鸣的立体文化氛围。总之,用丰富的德育文化滋养学生大德、大志、大才、大行、大慧,真正达到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第二,课堂教学:灵动性———散发清鲜的书香。我们提倡真实的、情感的、互动的、个性的、高效的课堂,构建“书声琅琅”“情谊满满”的精彩,提出“情动六环”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四情:情景的创设、情趣的激发、情感的渗透、情商的培养,也就是“课堂德育、课堂美育、课堂文化”的润泽;动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活动;六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的六个环节,温故创境明标———独学自思自悟———分组互助探究———汇报评议精导———小练总结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我们对课堂的要求:1.体现回归———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2.体现培养———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参与、会倾听、会思考、会表达的能力;3.体现训练———读的训练、说的训练、写的训练,思的训练,在训练中提升文化素养,提升做人品味;4.体现个性———让学生学有个性,教师教有个性,每节课都心心相印,个性释放,全员参与。

我们对教师的备课提出四项要求:抓住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坚持两个原则:“启发式”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做到三个追问: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提炼五个基本点:知识点、训练点、生成点、拓展点、点拨点。

通过精心打造,我们的课堂变得阳光、温暖、快乐,智慧,课堂真正变成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书香乐园。

(二) 四个特色活动的践行。

特色之一:读书活动特色———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书香文化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来实施:

1.加强书香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增设读书吧、图书墙,使校园成为大家天然的图书馆。

2.制定完善读书制度。规定学生课外读物每学期不少于两本,每周保证两节读书时间,晚上留适当的读书作业。

3.发挥电子图书功能。完善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在校中午时间或晚上在家时间走进网络图书城。

4.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 (1) 每年一次“读书节”。 (2) 每年两次“小书虫”评选。 (3) “才情展示”活动,开设“小荷露角”“读书感言”“文海拾贝”等栏目。 (4)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号召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评选出“书香家庭”。

5.鼓励教师参与读书。教师也要读书,学名篇、赏经典、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坚持发展“泉涌”文学社,创办《书香月报》,发表教师学生作品。

特色之二:科技活动特色———努力构建富有创意的科技文化。

科普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们据此开展了系列活动:

1.成立校科技活动小组,每周五下午活动。

2.编制七巧板校本教材,全面使用。

3.定期组织学生远足参观,参观飞机场、果树研究所等地,与科学家近距离的接触。

4.围绕科技创新,班班有特色。涉及内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意、小论文、科幻画、七巧板、植物栽培等。

5.开辟校内植物园,组织学生定期培育种植,此外还开展了“科技小报展”等系列活动。

特色之三:艺体活动特色———努力构建健体美智的雅趣文化。

以开展“2+1”工程为契机,在原有的三队两组的基础上,增设古筝、二胡、提琴、口琴、想象画、版画、粘贴画、剪纸等项目;体育开设篮球、乒乓球、踢毽、花式跳绳、棋类小组等课程;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艺术节、体育节。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智健体,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性情。

特色之四:英语活动特色———努力构建情趣盎然的英语言文化。

构建了英语活动小组,班班组队,人人参与。设立课本剧、讲故事、英语书法、唱英文歌活动项目,鼓舞学生学习外文的热情,努力构建情趣盎然的英语氛围。

(三) 建设两个队伍。

书香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培养打造一支“身心健康、有责有爱、举止文雅、明理守纪、乐观智慧、乐于学习、崇尚知识”的教师队伍。

1.建章立制,规范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让教师自觉做文明守纪,举止文雅、有责有爱的教师。

2.以情育情,温暖教师。通过艺体活动、登山远足、温馨小憩、健康讲座、守住美丽交流等形式,培育教师情感,舒展教师心灵,释放教师压力,让教师愉快工作、幸福工作,从而提升工作的激情。

3.搭建平台,丰厚教师。搭建读书平台、练功平台,每周一次三笔字,每月一篇教育随笔,每学期一篇教育论文。搭建培训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展示平台,定期开展活动,给每个老师登台表现的机会。

公司化办学 篇8

1. 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

在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下, 课程互认的目标是在遵守教育法规和保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学生在国外学习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最大化认可国内阶段的课程具有实际意义。一般而言, 国外的大学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普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高级课程, 其中基础课程内容较易达成一致, 而高级课程渗透了比较先进和优质的外方资源, 因此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课程一般在国内大学校园完成, 高级课程在国外大学校园完成。

1.1 课程内容求大同存小异

对于需要互认的课程, 内容相同或接近、大类匹配是基本前提。一部分课程完全满足以上条件, 另有一部分课程间接满足以上条件, 但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很典型的两种是:

1.1.1 内容相同或接近、名称不同的课程。

这类课程在名称上乍一看由于

中外方的使用习惯不同而不同, 再究其教学大纲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那么可以通过翻译名称中作适当的技术处理使课程得以衔接。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类的基础课程, 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授课内容的相似性, 公式、定律和定理等都是统一的, 不想文科类课程差异性较大。

1.1.2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类课程。

这类课程基本在国外大学开始较少, 而在中国大学是低年级阶段的必修课程, 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等, 所占比重并不少, 如何将这部分课程转为外方接受的通识课程也具有现实意义。从前, 由于中外交流刚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大学对中国大学这类课程的设置尚无法理解, 认可这类课程更加无从谈起, 然而随着交流局面的不断打开, 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展, 中外之间的国情、文化和习俗交融与碰撞, 外方逐渐对这类课程从认识到了解, 从了解到承认, 已经变得不是很困难。因此可将这类课程归入外方的通识课程, 尽可能保证学生在中国大学中所学课程不被浪费。

1.2 学分学时灵活转换

即便满足了上述要求, 课程互认也未必能顺利进行, 因为教育体制的差异造成中外方课程在设置和计算学分与学时上的差异。

1.2.1 学分与学时设置差异

笔者借鉴自己参加的课程互认工作, 调查了美国其他高校的同类情况, 发现一般外方学校, 尤其是在美国大学, 每门课程的学分数和学时数的设置有其统一的标准, 不论学校、不论专业、不论授课教师;而中国大学的学时与学分往往与其课程性质、专业类别和授课教师挂钩, 每所高校的教务处也有其自己的标准和规定, 专业负责人在制定学时与学分时会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比如会出现某些专业必修课的学时和某些非专业选修课学时数相同, 学分要多一些的情况, 这给课程互认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1.2.2 学时与学分计算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还碰到一类问题, 即课程的总学时近似, 学分也一致, 只是由于中外方教学惯例不同, 学时的分配和计算存在差异, 比如国内一些艺术类课程, 为了保证学生具有连贯和集中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能, 而安排一学期的某段时间集中学习该门课程, 在课程互认中, 可以将学时总算, 而忽略单位学时的差异;这样计算总学时往往比较粗略一些, 可操作性也大一些, 当然必须是在内容相近和类别一致的前提下。

实际经验告诉我们, 大部分课程通过上述途径得到互认之后, 还会有少数课程暂时无法得到对方认可。短期内必须通过补修或加开达到满足整个课程设置的要求, 从长期来说也许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 其益处不光是为了认可课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途径, 借鉴对方的优势, 取长补短, 优化自身的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 通过补修或加开课程也是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效率。尤其是那些为了满足外方要求而必须开设的低年级课程, 未必需要让学生多花在国外大学的时间来补修, 如果中方自身具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 只是由于专业设置差异而没有设置该门课程, 那么完全可以将该门课程放在中国大学开设, 利用已有的中方教师、教材和一系列符合要求的教育资源;如果确实中方无法提供该门课程, 也可以通过使用外方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聘请外方教师来国内授课。

2. 中外课程互认工作的几点启发

2.1 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契机

对于上述所提到的课程改革, 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双方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也是有益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生素质的改革必由之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其中第三条提到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复核工作审核重点也在于该项目是否成功的引进外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和初衷便是扩大交流平台,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双校园模式的合作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享受到外方优质教育资源, 然而在国内校园学习期间, 是否也应该通过中和合作项目交流的平台, 利用外方的优势, 将国内阶段的课程教育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呢?回答是肯定的。

从笔者接触的实例来看, 有些低年级课程无法得到外方认可的主要原因是中方授课内容过于陈旧, 不符合该学科在其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发展, 因此在外方看来已经不具有教学价值。外方学校往往由于教育资金投入巨大, 在学科发展方面确实有着显著的优势, 有研究表明, 像美国哈佛这样的学校, 每年的预算达到200多亿美金, 普通的美国州立大学每年也至少有四、五十亿美金, 而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校长曾经谈起, 他们学校每年的预算大约是23亿元人民币, 与国内大部分大学相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但是和美国大学相比, 仍然是天地之别。所以国外大学在雄厚的资金背景下, 教学、科研、人才引进都要比我们具有优势。虽然我国大学在资金投入上一时无法与国外大学抗衡, 但是借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渠道, 可以将外方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课程互认的过程中往往也深入了解了外方课程的设置、内容与教学方式, 对于其中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处于科研领域前沿的新信息和新内容, 中方大学理应将此作为优势教育资源引进, 对已有的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剔出不合时宜, 甚至已经被证明有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等一类行业发展速度极快的学科更加要保证其教学内容和其发展现状挂钩。

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借鉴外方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先进的理念, 特别是课程与课程纵向的衔接和横向的互补。笔者在对照中外方课程大纲时发现外方大学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和实际教学经验, 建立了比较科学的课程设置体制, 包括预修课程、衔接课程等, 每一个专业都有课程学习流程, 为学生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选课程序, 即保证学生打好良好的基础, 顺利进行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中方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恰恰缺失的是学科的连贯性,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显得有些局促和混乱, 特别是国内起步较晚的一些新兴学科。所以如果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更加应该利用外方优势, 结合自身实际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一步提高可利用的国内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使得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国外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2.2 实验课程的有效改革

在课程互认工作中, 通过对比, 笔者发现国外大学对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也值得广大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教育者深思。国外大学, 无论是研究型大学, 还是应用型大学, 或是社区学院, 在办学模式上都非常重视和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联系密切而又主动, 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 积极安排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模拟企业环境的实验和企业内实践。对于某些课程, 这类实验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该门课程的平行实验课程享有额外的学分。而中国大学的情况则不尽相同。首先, 实验和实践环节历来是中国学生的弱项;其次, 有些必须进行试验和实践的课程在进行内容设置是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揉捏在一起, 学分和学时也是统一计算的, 这样很容易出现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模糊, 未达到规定课时和效果的局面。因此, 是否可以借鉴外方在实验课设置方面的模式, 引进他们优秀的理念和模式, 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实验课改革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2.3 文化差异影响

由于办学项目是在中方和外方之间共同展开, 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在各个环节, 其中也包括课程互认过程。比如美国大学规定所有外国学生必须学习美国历史和美国政治, 而且只能在美国境内学习, 学生不能用其他已修的通识课程来代替;而中方大学也存在着一些由教委和教育部统一的规定, 无法逾越。面对这些因为国情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无法调和的问题, 一方面应该表示理解和尊重, 另一方面, 也可将其视为文化差异带来的一种契机, 如果说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能多了解些国外的政治历史和风土人情, 也没有什么不好, 利用这些附带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文化差异, 将差异转为优势补充。这也是符合未来国际化人才, 本土优势, 国际视野的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其面临发展迅速, 办学规模扩大, 办学层次提高, 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同时必须首先守住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保证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同时, 国内高校应该着眼“拿来”外方的先进的理念、内容和经验, 从课程改革等各方面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 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裴文英, 引进国外教育资源,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J], 江苏高教, 2003, (5)

[2]程 斌, 程宜康, 2000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 学术论坛, 2007, (5)

公司化办学 篇9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

1.1 工科人才培养场地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很多高校买地新建新校区, 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拔地而起。但供学生实践用的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却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虽然有的企业愿意支持高校购买实训设备, 但学校内却无场地摆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公寓、教学楼、学生食堂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不重视教学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 认为教学实训基地只需利用校外企业的生产场地即可。工科人才培养场地的严重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教学实践机会大大减少, 开设的实训课程也不能顺利完成, 部分实训课程直接变成了案例分析课程, 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在学校校区范围内整合校内资源, 新建教学实训中心。以西昌学院为例, 从2010年开始, 先后在学校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为650 m2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训中心”、380 m2的“汽车与电子工程实训中心”, 2013年又投资2 0 0 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12000 m2的“综合实训楼”;着力培养土木工程类和汽车电子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该校并准备在成都附近新建200多亩教学实践中心, 以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需要。

1.2 缺乏优秀的工科教师

高校工科专业优秀教师较为匮乏,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优秀工科毕业生主要在工程的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而高校的门槛较高, 鲜有工科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造成了高校工科类教师数量的缺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 高校工科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兼职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教学能力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教学, 特别是具有很强工科背景的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建议高校:一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的工科师资队伍;二要出台更好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切实扎根于企业, 增强自身工科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 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先后到凉山州水电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外聘高职称专家来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 学院也计划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 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始实施的时间并不长, 高校与企业的磨合也有待提高, 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但近年来, 随着参加高考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攀升、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让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 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顺利地将学生向企业输送, 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已被高校普遍采用, 在这种运行模式下, 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相对于高校, 企业的积极性却并不高, 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 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走过场”“搞联谊”、帮高校解决就业等。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运行机制, 积极主动地和高校联系校企合作, 一方面, 企业应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 有利于企业优选到优秀的人才, 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校企合作, 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由此可见, 只有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互助作用。西昌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先后创建了“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实验中心。

1.4 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目前, 多数高校并未将学生的实践成绩和奖学金评定、学期评优相挂钩, 也未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单项奖励, 这样就使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 而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 高校要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就得把学生送到企业去, 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 高校和企业应联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立“最佳准员工奖”“最佳实习奖”“最佳实习道德风尚奖”等奖项, 实习结束时, 由企业和学校联合为学生颁发证书并计入学生档案, 以此来激励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积极主动性。西昌学院从2003年以来, 累计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居四川省高校前茅, 这和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议

2.1 开设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新专业

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 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轨, 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不被市场接受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 高校应对校内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全面评估, 逐步取消市场需求较少、就业面较窄的专业, 增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性较强、就业面较广的专业。西昌学院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 于2013年新增市场需求大、就业面较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

2.2 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在高校得到推广, 则必须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证书, 以此来丰富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高校应把与执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针对性地开设考取执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执业要点,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训基地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高校就应和技术先进、行业认可度高、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先进的企业中实训, 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 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 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实训基地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金量。2012年6月, 西昌学院与通威集团首届“通威班”正式开班。双方就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 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按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邀请通威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班授课、指导学生实习, 实训班大多数课程将深入企业实地开展等。由此可见, “通威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预就业”的状态, 实现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工科专业也应尝试与先进的建筑企业共同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班,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又有利于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加速学生和企业的磨合。

2.4 建立实训评估体系

高校应成立实训评估小组, 由高校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高校的实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同时实训评估小组应组建组织机构, 制定评估细则, 按学期对各系部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督导、评分, 评估结果和系部领导的绩效挂钩, 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2.5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

高校要想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要采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实行“2+1”或“3+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或3年, 最后1年到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由于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岗位职责, 承担岗位责任, 因此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到本专业的特点, 能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将课堂理论与专业实训相结合, 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有利于企业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3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高校应着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何与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同时,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施、教学科研等优势, 与企业紧密结合, 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力争共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31-34.

[2]王寿彬.校企合作需演好“三人转”[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38-41.

[3]李明, 郭明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18-20.

上一篇:专营运输企业下一篇:节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