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

2024-06-27

病媒生物(精选6篇)

病媒生物 篇1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鹤壁市新区建设的加快, 生态环境也在发生不断的改变, 了解鹤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病媒生物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侵害状况, 对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减少其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和《河南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有关要求, 在2011年开展鹤壁市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密度监测

监测布点情况:城市中心抽取2个居民区 (市疾控中心家属院和卫生局大院) , 城郊结合部抽取3个居民区 (市委三号院、福田三区和打柴口市场) , 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抽取2个自然村 (王升屯村和大八角村) , 每个自然村调查4户, 同时抽取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各2个作为监测点。监测方法:5-10月期间每月监测2次, 相邻两次监测之间间隔15天。在日落1小时后, 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 (有的居民区选择在楼道) 捕捉15分钟, 并对捕到的蚊虫进行分类计数[2]。

1.2 蝇密度监测

监测点设置:分别选取九州路办事处、黎阳路办事处和长江路办事处作为监测区域, 每个监测区域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作为监测点, 各监测点相对固定。监测方法:采用笼诱法。在4月上旬到11月底期间, 每月中旬监测1次。监测时在每处监测点放1个诱蝇笼, 9:00~10:00布放, 15:00~16:00收回, 每次放置6小时。收笼后将蝇用乙醚杀死进行分类计数, 统计各蝇种的数量[3], 同时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 (气温、湿度、风力) 。成蝇密度计算方法:成蝇密度 (只/笼) =蝇只数/笼数。

1.3 蟑螂密度监测

选择九州路办事处、黎阳路办事处和长江路办事处3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分别包括农贸市场1处、餐饮业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 食品加工场所布放在销售柜台, 餐饮业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 医院布放在病房和厨房, 居民区布放在厨房。各监测点相对固定。监测方法采用粘捕法:布放统一规格的粘捕盒, 每盒用2克新鲜面包屑为诱饵, 置于蟑螂活动场所, 晚放晨收。将捕获蟑螂分类鉴定[4]。在每月中旬监测1次。

1.4 鼠密度监测

监测点的确定:市区城镇居民区选择辉龙小区及周围, 特殊行业选择淇河宾馆和祥隆蛋糕房;农村选择王升屯和大八角自然村。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 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2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 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 且兼顾各种房间 (厨房、库房) ;农村在室内外均匀布放。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 在每月中旬监测1次, 监测时统一采用中型钢板夹, 以生花生米为诱饵, 晚放晨收。将捕获鼠进行计数及分类鉴定[4]。计算:鼠密度 (捕获率) =捕鼠总数 (只) /有效夹总数 (只) ×100%。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 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 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和鼠爪, 该夹计入布夹总数, 定为未捕到鼠。

2 结果

2.1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

共捕捉蚊虫842只, 平均密度为9.36只/人工小时。其中8月最高, 平均17.47只/人工小时;5月最低, 平均2.87只/人工小时。 (图1)

捕获的蚊虫种类以淡色库蚊为主, 占总数的58.91%;其次为白纹伊蚊, 占39.90%;而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埃及伊蚊很少, 分别占0.24%、0.83%和0.12%。蚊虫的分布情况: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小型积水;中华按蚊主要分布于城郊及公园附近有大面积水体的地方;淡色库蚊分布较广, 主要分布于市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是居室内的优势蚊种。

2.2 蝇密度监测结果

共布放蝇笼120个次, 捕蝇2 295只, 平均密度为19.12只/笼。监测期间蝇密度以7月最高, 平均40.13只/笼;4月最低, 平均4.26只/笼。捕到的蝇种主要为家蝇, 占55.34%;其次为大头金蝇、麻蝇和丝光绿蝇, 分别占12.46%、12.37%和11.72%;而巨尾阿丽蝇、亮绿蝇、铜绿蝇和夏厕蝇等较少, 分别占2.48%、2.44%、0.83%和0.04%;未发现市蝇、厩腐蝇、红头丽蝇和元厕蝇。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蝇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 平均为39.83只/笼;绿化带、居民区和餐饮外环境的平均蝇密度差别不大, 分别为14.46只/笼、14.29只/笼和13.52只/笼。

2.3 蟑螂密度监测结果

全年共布放粘蟑螂纸2 160张, 回收2 160张, 阳性1张, 捕蟑螂2只, 种类是德国小蠊。

2.4 鼠密度监测结果

全年共放鼠夹7 200个次, 有效夹7 170个次, 共捕鼠33只, 其中褐家鼠12只、小家鼠16只、黄胸鼠5只。捕到的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多见, 黄胸鼠较少, 黑线姬鼠等未见。监测期间平均鼠密度为0.46%, 每月之间变化不大。 (图2, 表1)

3 讨论

蚊类监测结果表明鹤壁市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 其次为白纹伊蚊。虽然近几年鹤壁市少见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 但仍应保持警惕状态。蚊虫密度以7-9月最高, 这与该期属于鹤壁市夏季, 气温较高有关, 与蚊类的消长情况相一致。相关部门应提前在沟渠、洼地等蚊虫孳生地使用高效杀虫剂杀灭成蚊与幼虫, 采用纱窗、蚊帐等措施, 预防蚊虫叮咬, 防止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蝇密度监测结果表明鹤壁市虽然还是以家蝇为主, 但大头金蝇、麻蝇以及丝光绿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6-9月是苍蝇活动的高峰时期, 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以农贸市场为最高, 从而为治理苍蝇指明了方向。对苍蝇的治理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防蝇设施, 也要加强垃圾的日常管理, 避免垃圾的长期堆放, 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 进行化学药物和物理防制。

根据对鹤壁市蟑螂的监测结果可以认为就目前来说蟑螂不是主要问题, 这可能与鹤壁市新区属于新建城市, 而老区也在改造过程中有一定关系。

鼠密度监测结果表明鹤壁市仍然以褐家鼠和小家鼠多见, 各月之间密度变化不大, 其季节消长高峰不明显, 结果与何学军等调查一致[5], 只是在冬春季节略显活跃, 这可能于该期间粮食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2]陆宝麟, 吴厚永.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范滋德.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汪诚信.有害生物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何学军, 赵中飞.[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 (6) :620-621.

病媒生物 篇2

根据市、区相关文件精神,我乡积极组织落实,在全乡范围内开展2011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现将活动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夏秋季是病媒生物的繁殖活跃时期,是各类传染病易发季节,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按照区爱卫办的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我乡迅速反应,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健康行动”的阶段性胜利。

一、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组织保障

我乡建立了以乡人民政府乡长为组长,成员包括乡属各单位负责人、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下设办公室,乡属各单位、各村设1名专门工作人员为联络人员,形成了指挥病媒生物防制的指挥中枢。各责任区病媒生物密度情况相关信息第一时间要报送到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快速分析、判断,并形成解决议案;领导小组的解决方案在第一时间传达到乡属各单位、各村的病媒生物防制小组并由小组责任人组织落实执行。

二、重视战前摸底宣传,营造严防氛围

病媒生物滋生范围广泛,需要详细了解各责任区密度情况加以汇总和分析,明确重点区域和范围,同时,病媒生物的密度大小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能否最大限

度地取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将关系此次行动的成败。为了实现群众在此次病媒生物防制行动中成为主角,真正成为健康乡镇、宜居乡镇、文明乡镇的主体和中心力量,我乡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除了采用发放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宣传册、张贴标语之外,主要采取评选病媒生物防制先进单位、先进家庭和个人的方式,予以通报表扬,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病媒生物防制行动的热情和自觉性,共防共管的氛围已经形成。

三、着力开展攻坚战,突出重点范围

经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明确了将辖区内包括餐饮单位、家禽牲畜养殖单位、居民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等重点区域和范围作为此次病媒生物防制行动的重点。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加强农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各村建成一支精干的保洁队伍,每天对村内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确保“垃圾天天清,蚊蝇少滋生”。二是要求餐饮单位和家禽牲畜养殖单位明确一名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本单位的卫生情况,认真记录并上报本单位发现的病媒生物滋生隐患,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三是乡政府牵头组织乡安办、乡卫生院等部门工作人员不定期对餐饮单位、家禽生畜养殖单位的病媒生物防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严重不负责任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

经过不懈的努力,本乡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餐饮单位、家禽牲畜养殖单位的病媒生物密度达到国家标准,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以前的基础上,我乡将继续强化有关措施和制度,确保群众卫生、安全。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的群众性工作。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各项环境治理措施完善,病媒生物孳生地得到有效控制,巩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果,现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工作安全有效

安全措施、防制技术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加大对病媒生物消杀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我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扎实有效安全地开展。

二、加强了防制措施,确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实效

在灭蚊方面,我们因地制宜、集中人力、物力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消杀,采用喷雾器药物消杀方法,药物统一采购,专人管理,统一时间对社区各个区域的居民院落、公共厕所、下水口、家禽圈舍、垃圾桶等场所统一的进行消杀;在灭鼠工作中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投药,并详尽的进行记录,同时在社区范围内清除居民院落的杂物、堆放物,封堵了居民院落房前、屋后,下水道周围的缝隙,对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杜绝老鼠的食源、水源;在灭蝇工作中我们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展板、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社区居民们共同参与,真抓实干。重点抓好环境清理,整理好水沟、垃圾桶附近的卫生,从根头上消灭病媒生物的孳生源。

三、加强领导,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年来我们精心组织安排,制定了扎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各项工作,真正把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层层把关,确保了今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完成。

3、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定期对各区块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落实情况、工作情况及工作效果等进行检查、督促,对工作进行督察,确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病媒生物 篇3

1 组织市场化运作, 取得除四害社会成本最小化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州市萝岗区 (开发区) 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夏港街是广州开发区的发源地, 其产业经济发达 (产值与税收均占全区一半左右) , 随之涉及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目前夏港辖区6个社区、面积14.54平方公里, 人口总计8.48万人 (其中6万外来员工) ;有商铺1044家 (其中餐饮店209家) , 农贸市场4个, 机团单位115个, 各类企业2492家。

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办事处采取市场化与社会化运作模式, 不仅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能够取得较好效率, 而且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这种社会成本不仅包括政府为推动爱卫工作需要设立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 而且还包括“四害”泛滥后带来的社会资源损失, 而要再行治理则会增大社会成本。实行病媒生物防制部分市场化运作后, 政府免除大量事务性工作, 区、街道将工作重心回归到加强监督管理上来。同时, 也减轻了各个社区的负担, 社区干部无需再承担除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具体任务, 而成为社区群众监督、评判中标消杀公司 (以下简称PCO) 工作的代表, 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实施市场化运作前期调研中, 各个社区都大力支持这一做法, 从而为PCO市场化运作的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采取新的模式, 形成了街道开展行业监管、PCO负责具体作业、社区居民参与评判的工作新格局。

2 推动市场化运作, 用市场机制谋求最大社会效益

2.1 公开招标

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这个平台进行市场招投标, 赢得多家消杀公司竞标参与。在实施过程中, 街道以居委为单位, 2个居委形成组团, 由夏港街道办组织向社会公开招标, 吸引一些在工商所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资质、有能力进行病媒生物防制消杀服务的经济实体进行投标。

2.2 公平评审

确定政府服务外包项目之后, 由区爱卫办、街城管科、病媒生物防制专家三方组成评标组, 对除四害各方面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达到的消杀指标值进行研究, 以确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标。

2.3 明确责权利

企业中标后, 即与夏港街签订病媒生物防制承包合同, 明确街道和中标企业的责、权、利, 即明确了街道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企业的市场化消杀服务范围和“四害”密度控制标准。

2.4 科学预算, 落实经费

每年街道根据辖区除四害状况, 确定年度消杀经费预算, 纳入街道年度公共财政预算总额中, 以确保该项工作经费到位。通过对中标企业评估后, 参考市场价格, 并组织专家测算, 再确定各街道公共环境病媒生物防制经费, 由区、街道共同承担。

2.5 制定市场退出机制

为防止各中标消杀公司中标后形成“一劳永逸”的不良思想,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夏港街不断探索实践PCO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比如明确了考核机制, 明确奖惩措施。让中标企业时时保持危机意识, 时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势。

经过竞争, 总共有3家公司成为夏港街消杀企业, 分别是金煞王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健美环保有限公司、广州绿园清洁消毒服务有限公司。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大, 但都有一定技术力量, 能够确保消杀工作到位。 (表1)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全面推行病媒生物防制市场化运作模式, 夏港街在创立新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年和2008年, 夏港街分别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州市星级卫生街等省、市、区的考核;历年来病媒生物防治效果逐年见好 (表2) , 在2009年四个季度工作考核中, 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1.5%、93%、92%、92%。

如表2所示, 病媒生物四项指标自2004年以来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 鼠密度由5.2下降为2.0, 阳性积水由7.9下降为2.2, 蟑螂密度由5.2下降为1.0, 蝇类密度由5.5下降为2.2。上述各项指标均在国家控制标准之内。

3 规范市场化运作, 强化政府有形之手监管作用

3.1 PCO日常工作制度

街道要求各消杀公司每月至少对相关区域进行8次病媒生物防制消杀工作, 力争不留盲点和死角, 对整个相关区域进行全方位消杀。每次消杀均进行登记, 并将检查记录归档进行动态监控。 (表3)

3.2 卫生巡查员日常巡查制度

街道在6个社区居委会分别设立了6名卫生岗, 要求各卫生岗的卫生员日常要做好对“四害”孳生地的巡查、“四害”密度的监测和“四害”防制设施的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求其及时反馈到街道办, 街道办视情况及时向“四害”消杀专业公司反馈, 并要求其及时跟进处理, 确保辖区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实到位。 (表4)

3.3 随机暗访制度

由街道领导牵头, 组织专家、相关业务科室人员, 开展不定时、不定地方、不打招呼的暗访, 随时随机抽查PCO的消杀效果, 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 及时要求PCO进行整改。这使得消杀企业能够时刻保持工作状态, 对所负责区域进行动态管理与服务。

3.4 痕迹管理制度

要求PCO对日常检查情况作好记录, 对日常工作规范建档, 记录作业情况 (表5) (包括消杀场所数量、用药情况、出工情况等) , 并每月上报工作小结等。这一制度对于街道掌握四害动态情况较为有效。

3.5 政企人员培训制度

在要求PCO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 街道加强与区爱卫办的沟通协调, 不定时组织街道干部职工进行培训, 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使得街道的干部职工和社区卫生人员快速成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中坚力量, 不断成为检查指导PCO开展消杀工作的行家里手。开展这项工作以来, 街道已参加了10多期的培训, 各消杀公司除参加区爱卫办组织的10次培训外, 也自行组织了20多次的员工培训。

3.6 PCO考核制度

街道制定了PCO日常工作考核管理制度, 按照考核、监督、监测结果, 结合上级各类检查、新闻曝光及群众反映情况, 综合对PCO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支付相应费用。

3.7 民主评议制度

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评价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 街道每季度组织一次相关的民意调查, 随机对100名居民进行访问调查, 调查结果直接作为街道评价PCO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 也作为制订下一阶段提高工作质量措施的重要参照。

4 推动社会化运作, 构建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4.1 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大力宣传《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 让各行各业、广大居民进一步明晓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自觉遵守《条例》, 共同开展好除“四害”工作。街道2009年向各行各业、居民发放《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爱国卫生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和单张约3万本, 在辖内各个社区派发《预防登革热常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等宣传资料4540份、宣传挂图60张, 出版《人人齐动手, 家家灭“四害》等宣传画报6期, 向居民群众发放灭蚊片11600盒。及时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家居除害防病知识, 提醒和指导居民住户清理室内垃圾杂物和清除盆罐积水, 逐步养成定期清理自家室内外的积水和垃圾的习惯。

4.2 示范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街道、社区的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参加清洁家园卫生大扫除活动。街道干部经常深入社区内街巷和城中村, 参与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2009年夏港街平均出动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约1200多人次, 清理卫生死角约400多处、清除盆罐积水约1000多处。从源头上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营造出浓厚的除害防病宣传氛围。

4.3 启动奖励激励机制

除了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教育外, 现阶段一个可行手段是奖励先行示范者。一方面免费发放灭蚊灭鼠药, 统一时间进行家庭消杀;另一方面开展有奖消杀工作。对于消杀工作成效大的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消杀的许多个体商铺进行奖励, 以调动他们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积极性。2009年, 对于接受广东省病媒生物防制专家检查、且成效过关的个体商家均给予200元奖励。

4.4 整合辖区内全部资源与力量

广泛发动辖区内全部工业企业、临街商铺、物业管理公司积极配合街道做好除害统一行动, 对全街2492家企业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宣传, 要求企业落实上级爱卫部门规定。特别是认真清理企业等单位责任区域的垃圾杂物、清除盆罐积水、清查蚊虫孳生地, 并按要求全面检查并完善店内的“两防”设施。从总体上看, 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与卫生教育, 夏港街在协助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同时, 辖区群众既是参与者, 又是监督者, 提高了自身素质, 增进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机制。

5 工作思路

5.1 进一步建章立制, 完善病媒生物防制运作模式

在抓好现有7项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 街道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需要, 进一步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确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5.2 完善PCO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促进PCO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PCO资质认证实行准入制、公示制、评估制、淘汰制, 促使PCO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以群众满意为目标, 强化社会监督, 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 将群众投诉率纳入PCO考核内容, 使群众评议和专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客观、真实地评判PCO的工作成效, 促进PCO主动提升病媒生物防制的工作水平。对考核不过关的, 将坚决把他们清退出局。

5.3 争取公共财政支持, 保障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经费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篇4

为了切实做好我院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促使我院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制度:

一、健全医院病媒生物防治组织机构,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完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资料。

二、大力开展病媒防治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爱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职工及患者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灭害意识,提高医患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

三、广泛发动辖区内职工参与,组织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病媒防治工作的积极性,采取综合防治手段,除害防病。

四、每年的春秋两季开展集中灭鼠工作,夏秋两季开展灭蚊蝇蟑螂的活动。

五、搞好医院环境,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定期检查医院环境卫生,清除“四害”隐患。

六、完善“四害”防治设施。

*************

病媒生物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杀虫药剂选择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和敌敌畏,均为1%原液,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试虫分别采自辽源市区、东辽县、东丰县,选择健康、活跃的雌性成蝇[1,2]。

1.2 方法

采用点滴法测试家蝇抗药性,此法是将一定量的药液直接滴在昆虫体壁上,是国际上规定的统一标准测定方法之一。一个剂量用30只羽化第4天的雌蝇,每只雌蝇体重在20mg左右,饲养和测定时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从不同的浓度点滴引起的死亡率求出致死之浓度(LC50)和致死中剂量(LD50)。

1.3 准备工作

1.3.1试虫

将野外采集的家蝇于室内饲养一代,取羽化第4天的雌蝇进行测定,雌蝇个体重量标准为20mg(即1g有50只),个体重量<10mg禁用。

1.3.2药剂的配制

以本地区测定家蝇抗性的数据为参考,配制5个等级浓度的药液,由高浓度逐步稀释至低浓度,各级浓度用等比级差配制。准备7个清洁的青霉素小瓶,在瓶上分别标明所需配制的浓度。先从原药中配成母液,然后用交叉法计算各级浓度应吸取的药液毫升量及应加入丙酮的毫升量,配药量由高浓度依次逐步向低浓度配制。取60个清洁的玻璃罐头瓶,分别标明对照组及各浓度组,每个瓶内放少许奶粉、红糖及1个盛水青霉素瓶供家蝇食用。

1.4 测定步骤

全部操作在室温25℃以下进行。用少许乙醚对羽化第4天的家蝇轻度麻醉,待家蝇全部翅不震动,腿不抽动时,立即停止麻醉。挑选雌蝇供测试,先滴丙酮对照,然后滴药,由低浓度开始向高浓度点滴。药液滴加在雌蝇中胸背板中央,每个蝇滴一滴,每个浓度滴30只。滴药后的雌蝇投放在已注明相同浓度的玻璃罐头瓶内,放置25℃温室内等待24h检查死亡率。用电脑演算的方法求LD50。

2 结果

2.1 家蝇对二氯苯醚菊酯抗药性测定

从表1可见,辽源地区家蝇对二氯苯醚菊酯抗药性级别最高(高抗)是辽源市区,LD50为0.109 830μg/♀;东辽县和东丰县稍低些(中抗),LD50分别为0.034 926μg/♀和0.029 172μg/♀。表明辽源市区与2个县抗药性有一定差异。

2.2 家蝇对敌敌畏抗药性测定

从表2可见,辽源地区家蝇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没有明显差异,抗药性最高是辽源市区,LD50为0.202 700μg/♀;抗药性最低是东丰县,LD50为0.041 647μg/♀。表明辽源市区与2个县抗药性差异不明显,都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2.3 家蝇对氯氰菊酯抗药性测定

从表3可见,辽源地区家蝇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没有大的差别,抗药性最高是辽源市区,LD50为0.020 920μg/♀;抗药性最低是东丰县,LD50为0.019 861μg/♀。表明辽源市区与2个县抗药性差异不明显,都是中抗水平。

2.4 家蝇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测定

从表4可见,辽源地区家蝇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没有大的差别,最高是辽源市区,LD50为0.008 153μg/♀;最低是东辽县,LD50为0.004 826μg/♀,都是中抗水平。

3 讨论

从测定结果看,辽源市区及2个县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按照全国家蝇抗级别标准为高抗水平。敌敌畏因为速效、作用快、灭蝇效果好、成本低而长期是灭蝇的首选药物。在辽源市由于较高的抗药性而导致杀虫剂灭蝇效果的降低,给灭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1980年代以来,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虫害防治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此类杀虫剂,也酿成昆虫的抗药性。

实验结果表明,辽源市区及2个县家蝇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仅产生了单一抗性,还产生多种抗药性和交互抗性。多年来测定的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常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必然刺激昆虫产生多种抗性基因,表现出对多种杀虫剂同时具有抗药性。据报道,抗溴氰菊酯的家蝇对二氯苯醚菊酯有明显的交互抗药性,而对氯氰菊酯交互抗药性比抗二氯苯醚菊酯明显[3]。抗二氯苯醚菊酯的家蝇品系与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药性。由于昆虫种群中存在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基因,形成抗药性是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最终形成抗药性种群[4]。因此辽源市区及其辖区的2个县应合理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杀虫剂或改用与此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综上所述,辽源市区及辖区2个县病媒生物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极大影响病媒生物的防治效果;另一方面为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又在不断地加大用药剂量,造成恶性循环。为杜绝上述现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1)减少用药次数,高频率用药可加速家蝇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2)不盲目增大用药浓度,用药浓度的不断提高,不仅使抗药性较快形成,而且浪费药物,一时达到了防治效果,但却留下更大隐患;(3)蝇类孽生地尽可能地用非化学药物防治手段,而以环境防治作为主导防治措施;(4)尽量缩小滞留喷洒范围,保持自然界具有一定数量敏感个体,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5];(5)对一些防治家蝇失效的杀虫剂要考虑用其他杀虫剂替代,替代药物要考虑到无交互抗性品种。在城市灭蝇达标活动中,在着力抓好治本的环境防制措施外,化学防治仍是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和使用药品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切不可盲目使用新药亦不可加大剂量去追求一时的防治效果。可以老药新用,亦可老药新药轮换使用,也可混合复配使用,以增强蝇类防治效果;(6)病媒生物防治技术种类繁多,化学防治不是惟一的手段,要采取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细菌、真菌和病毒防治,捕食物、植物源性杀虫剂,光活化杀虫,转基因技术等综合防治措施(integratedpestmanagement)[2]。

目前各种病媒生物防治单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病媒生物防治应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首先要治理环境,清除积水杂物,减少病媒生物孳生场所,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针对不同病媒生物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或联合应用几种方法,取长补短,以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幼生,金崇成,周良信.临沂市家蝇对5种杀虫剂抗性动态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4,10(4):234-235.

[2]何振毅,陆永忠.病媒昆虫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3):190-193.

[3]程侠,金晓弟,李晓玲.医学昆虫的抗药性现状及其防治〔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2):148-149.

[4]朱文刚.濮阳市城区蚊蝇抗药性及其防制对策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2,17(2):13-15.

病媒生物 篇6

兰州市地处东经102°30′~104°30′, 北纬35°5′~38°, 平均海拔1 520 m, 年平均气温10.9℃, 平均降水量327 mm, 蒸发量1 468 mm, 全年日照时数2 446 h, 无霜期180 d以上,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病媒生物的滋生和栖息。

鼠、蚊、蝇和蟑螂是危害人体健康、传播疾病的重要病媒生物。开展病媒生物动态监测和预防控制活动, 不仅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需要。为了掌握兰州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 给病媒生物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于2010年开展了病媒生物种群构成与季节消长动态观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的要求, 结合兰州市实际

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式形象直观, 要求学生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 同时着重强调了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性,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新课程体系淡化了学科意识, 强调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符合以护理为重点的独立培养模式的要求[1],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容易把握重点。

(4)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整合中, 删减了大量过深、重复的理论知识, 彻底打破了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是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点仍然作为重点学习内容, 且强化了和专业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所以新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考试无明显影响。

(5) 目前, 我国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素质整体较低, 且参差不齐。特别是中职学生, 他们年龄较小, 学习习惯较差,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欠缺。而新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护理专业的特点, 加强了对实践技能的训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其学习效率,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 新课程体系通过内容整合, 在必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情况, 对鼠、蚊、蝇和蟑螂进行监测。

1.1 鼠类监测

选择市内居民区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 用中型钢板夹, 以生花生米为诱饵,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全部放在外环境中, 每5米放一夹, 每次放夹220个, 晚放晨收, 记录有效夹及鼠种。按月份在监测点内的不同街道放鼠夹。

1.2 蚊类监测

选择市内居民区2处、医院1所、牲畜棚1处、公园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灯诱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观察点, 距地面1.5 m, 每次每个观察点设1盏灯, 每半月调查1次, 每次调查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 持续6 h。将诱蚊袋取下带回实验室, 在冰箱冷冻室冻杀后鉴定种类、雌雄, 并进行密度和数量统计。

1.3 蝇类监测

选择市内农贸市场4处、餐饮外环境8处、绿化带4块、居民区4个作为监测点。采用笼诱法, 用红糖和食醋作为诱饵, 每处放1个诱蝇笼, 每次放置6 h, 在上午9~10点布放, 下午3~4点收回, 每月中旬调查1次。将捕获的蝇类带回实验室, 在冰箱

识上, 强化了和专业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把握重点, 而且加深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7)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整合中, 虽然删减了许多系统的理论知识, 缺乏一定的知识连贯性, 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并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仍然能通过自主学习结合教师授课的重点, 掌握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所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 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后, 淡化了学科意识, 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 节省了教学时间, 强化了培养目标, 突出了护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成绩和合格率, 而且也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丁自海, 黄文华, 汪华侨, 等.我国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20年回顾和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34~35.

冷冻室冻杀后进行分类鉴定并计数。

1.4 蟑螂监测

选择市区3个社区为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店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 各个调查点相对固定。采用粘捕法, 统一用粘蟑纸 (规格:17×10 cm2) 监测。以甜鲜面包作为诱饵, 每处放10张粘蟑纸。市场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 餐饮店和宾馆放在操作间和餐厅, 医院放在病房, 居民区放在各户的厨房, 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 (约15 m2) 放置1张, 居民区每户厨房放置1张。每次监测时, 粘蟑纸必须更新。全年监测, 每月中旬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

2 结果

2.1 鼠类

在居民区放置鼠夹1 540个, 其中有效夹1 518个, 捕获鼠14只, 鼠密度为0.92%。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其主要活动时间是3~9月, 其中3月鼠密度为0.92%;4月出现一次高峰, 鼠密度为1.38%;5月鼠密度为0.93%;6月鼠密度降至0.46%;7月鼠密度出现第二次高峰, 鼠密度达到1.39%;8月、9月的鼠密度分别为0.93%和0.92%。

2.2 蚊类

共捕获蚊虫1 539只, 平均蚊密度为3.66只/灯小。以公园蚊密度最高, 为12.80只/灯·h;居民区和医院次之, 蚊密度分别为1.87只/灯·h和1.07只/灯·h;牲畜棚蚊密度为0.71只/灯·h。捕获的蚊虫以淡色库蚊为主, 占总数的99.74%;背点伊蚊占总数的0.19%, 凶小库蚊占0.07%。其雌雄比例为1∶2.38。

蚊虫在4月开始营出活动, 4月蚊密度为0.22只/灯·h;5月达到1.18只/灯·h;6~8月为高峰期, 分别为10.97只/灯·h、7.10只/灯·h和3.88只/灯·h;9月、10月呈逐渐下降趋势, 分别为1.52只/灯·h和0.78只/灯·h;11月后消失。

2.3 蝇类

共放置诱蝇笼140个, 捕获蝇类534只, 蝇密度为3.81只/笼。以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 为5.36只/笼;其次为绿化带和居民区, 分别为5.00只/笼和3.29只/笼;餐饮外环境为2.71只/笼。家蝇占捕获蝇类总数的72.28%, 市蝇占13.67%, 麻蝇占6.74%, 绿蝇占3.93%, 其他蝇类占3.38%。

4月开始有蝇入笼, 蝇密度为0.25只/笼;5月蝇密度升至3.40只/笼;6月达到第一个高峰, 蝇密度为8.00只/笼;7月蝇密度为5.25只/笼;8月达到第二个高峰, 蝇密度为6.35只/笼;9月蝇密度降至2.65只/笼;10月蝇密度为0.80只/笼;11月后消失。

2.4 蟑螂

共放置粘蟑板2 160张, 回收粘蟑板2 146张, 其中阳性张数为144, 共捕蟑994只, 蟑螂侵害率为6.71%, 蟑螂密度为0.46只/张。蟑螂侵害率较高的行业是餐饮业, 为9.50%, 其次是宾馆和农贸市场, 分别为8.99%和8.17%, 医院最低, 为0.28%。蟑螂密度较高的行业是餐饮业, 为0.94只/张;其次是宾馆和农贸市场, 分别为0.38只/张和0.35只/张;居民区蟑螂密度为0.16只/张;医院最低, 蟑螂密度仅为0.01只/张。捕获的蟑螂均为德国小蠊, 其中若虫579只, 成虫415只, 雌雄比例为1.12∶1。

蟑螂侵害率在4月出现波动, 6~8月维持较高水平, 分别达到7.22%~7.30%, 11月为最高峰, 达到14.53%。蟑螂密度于4月、7月和11月共出现3次高峰, 分别达到0.62只/张、1.14只/张和1.56只/张;1~3月蟑螂密度最低, 均为0.12只/张。

3 讨论

兰州市居民区鼠密度总体较低, 鼠类活动有两个小高峰, 4月密度为1.38%, 7月为1.39%, 其他月份均低于1.00%。这说明, 近年来兰州市城区灭鼠工作效果较显著, 对控制鼠密度,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起了重要作用[2], 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 在每年春、夏季节组织开展统一灭鼠活动, 以环境治理为主, 药物杀灭为辅。根据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生态习性, 选择适口性好的慢性抗凝血剂毒饵灭鼠, 并保证投药的覆盖率、到位率和饱和率。

兰州市蚊虫种类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 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故夏秋季应积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重点进行环境治理, 控制蚊虫滋生地, 定期对污水沟、排水井等进行药物杀灭。应完善防蚊设施, 使用蚊香、驱避剂和喷射剂, 防止蚊虫叮咬、吸血和骚扰, 防止蚊媒病的发生和传播[3]。

蝇类常见种有家蝇、市蝇、麻蝇、绿蝇和丽蝇等。季节消长表现为双峰型, 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蝇类的预防控制,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减少和消除蝇类滋生地, 完善防蝇设施。同时, 每年夏秋季应组织开展突击性灭蝇活动, 以降低蝇密度,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4~5]。

兰州市蟑螂呈全年活动状态, 以秋季为高峰, 春、夏均有波动, 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6]。蟑螂的预防控制应以宾馆、餐饮和农贸市场等重点行业为主, 同时兼顾与重点行业相邻的居民区、写字楼和流动人口集聚区以及其他受到蟑螂侵害的场所。在以环境治理为主的基础上, 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预防控制[7,8,9]。根据蟑螂监测结果和兰州市的具体情况, 发挥专业有害生物预防控制企业的优势, 结合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适时组织开展城区统一灭蟑活动, 以有效控制蟑螂危害, 使其密度降至不足以传播疾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试行) [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2]王芸, 李志强, 火照宏.兰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和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 :210~213.

[3]石淑珍, 刘增加, 罗远琼, 等.甘肃省蚊虫的调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4 (30) (专辑) :64~72.

[4]王芸, 火照宏, 陈晓林, 等.2006年兰州市蝇密度监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 (4) :300.

[5]王芸, 李志强, 火照宏, 等.兰州市蝇类种群及防治效果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 2009, 15 (3) :209~211.

[6]王芸.兰州市蟑螂密度监测和防制效果评价[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3) :216~217.

[7]姜志宽, 吴光华, 丁凌云, 等.主要虫媒病的流行概况与媒介防控策略的探讨[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 14 (6) :440~444.

[8]王芸, 李国太, 李志强, 等.兰州市蟑螂侵害和带菌状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9 (2) :144~145.

上一篇:实时评测系统下一篇:菜单式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