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科医院(共12篇)
儿童专科医院 篇1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运用家长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作者对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62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年龄组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和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调查对象均为2010年元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0~6岁患儿家长162人,其中母亲98名,父亲42名,祖母12名,祖父4名,其他监护人6名;文化程度:不识字4人,小学14人,初中54人,高中或中专58人,大专及以上32人;患儿年龄:1岁以下58人,1~3岁50人,3~6岁54人。
1.2 方法
采取无记名选择题型问卷,由护士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不识字者由护士代念并作答。共发放问卷162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100%。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为3个部分: (1) 一般资料:包括就诊科室、与患儿的关系、家长文化程度、患儿年龄; (2) 家长健康知识需求,采用多项选择法,包括现患疾病知识、小儿常见疾病防治知识、儿童保健知识方面共10个问题; (3) 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由家长从备选答案中多项选择或根据自己的喜好填写。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需求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2.2 家长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见表2)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应明确不同年龄组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本组资料显示不同年龄组患儿的家长均最希望了解现患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该结果与廖灵敏[1]、刘燕青等[2]的调查结果相似,而在其他健康知识方面各年龄组患儿的家长需要了解的重点有差异。<1岁患儿的家长希望了解儿童营养、小儿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早期教育方法与内容次之;1~3岁患儿的家长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依次为小儿常见疾病的防治、小儿体格发育特点、预防接种知识;3~6岁患儿的家长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则侧重于早期教育方法与内容、小儿体格发育特点、小儿心理行为发育特点。该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临床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评估家长的学习需求,向家长介绍患儿所患疾病的病情、治疗方法、护理重点等,在患儿病情稳定恢复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家长的需求选择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和儿童保健知识进行宣教。该结果还提示各年龄组患儿家长对就诊注意事项的重要性都认识不足,需求率不高,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就诊注意事项不了解往往导致家长在就诊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甚至影响医患和谐,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也一定不能忽略。
3.2 护理人员应运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健康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与医务人员面对面单独交流和咨询,是家长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与廖灵敏[1]的调查结果相似。其他家长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为健康教育资料、示范指导和健康教育讲座。该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利用与病人家长谈话、护理、治疗的时机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对于家长需要掌握的一些护理方法如拍背、预防压疮的按摩、脑病患儿恢复期的功能锻炼等需言传身教、示范指导;每个科室可根据专科特点印制健康知识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以内容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宜,免费发放给家长或供家长根据需要索取;对于小儿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儿童保健知识等大多数家长希望深入了解的共性知识可以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定期选派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医务人员来讲授[3];另外还可以利用宣传栏、电视、录像等方式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和保健知识进行宣教,宣传栏的设计制作应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电视、录像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动画片,增加小儿的兴趣;同时医院可以利用网站或者开放咨询电话接受家长的咨询。
参考文献
[1]廖灵敏.儿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138~139
[2]刘艳青, 隋文秀.儿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 2009, (9) :88~89
[3]林小珍, 蔡兰富.婴幼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6) :10~11
儿童专科医院 篇2
全院职工子女,年龄在14周岁以下子女的书法、绘画、手工制品、好书推荐活动。
二、征稿内容:
以培育孩子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关爱家人、崇尚多读书,读好书,记录身边有趣的生活和场景。
三、征稿要求:
(一)形式、内容不限,作品尺寸规格统一采用八开纸(书法、国画作品不超过1米)。字迹清晰,画面干净,无破损。
(二)参展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完成的佳作。
(三)在作品正面左上角用铅笔写明作品名称,在右下角署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在作品背面右下角写明作品类别及父亲或母亲姓名、联系电话。
(四)好书推荐需写明推荐理由,书中精彩介绍等。
四、征稿日期:
儿童专科医院 篇3
【关键词】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93-01
1 前 言
儿童慢性咳嗽主要指咳嗽持续超过4个星期的疾病症状[1]。这是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据统计显示,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高达18%[2]。长期且反复发作的咳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也降低了其生活质量。目前基层医院中,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时,普遍采用单一的办法进行治疗,缺乏探究其具体的发病原因,导致疗效欠佳,甚至令病情继续恶化。本组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经验及体会作如下总结。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儿童慢性咳嗽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男18例,女22例;年龄2.5-13岁,平均(6.8±2.4)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18±2.5)个月。患者的选入标准如下:①咳嗽是唯一的症状表现;②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③既往没有导致咳嗽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④就诊前均接受过至少一次的系统治疗,疗效不佳而再次就诊。
2.2 诊断办法[3] ①患者入院之初,进行详细的疾病史资料采集,主要包括导致咳嗽的诱因;从什么时候开始咳嗽;咳嗽的频率;特征;是否有痰;用药史;伴随症等。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③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鼻窦X线检查、肺部CT、食管钡透、五官科检查、痰与鼻咽分泌物化验、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检验等。
2.3 治疗办法 对于病因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实施扁桃体切除术;慢性鼻窦炎给予免疫调节剂或者抗生素治疗;异性鼻炎进行鼻用皮质激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实施支气管扩张剂或者激素治疗。对于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慢性咳嗽进行非那根口服治疗。支气管异物需要在气管镜检下取出异物。
3 结 果
3.1 病因归类 慢性鼻窦炎9例(22.5%),上呼吸道感染8(20%),慢性咽炎6例(15%),慢性扁桃体炎6例(15%),支气管异物4例(10%),咳嗽变异性哮喘5例(12.5%),药物性咳嗽3例(7.5),变异性哮喘2例(5%)。
3.2 治疗与转归 本组全部实施了对症治疗后,咳嗽症状显著缓解,咳嗽症状消失30例,咳嗽频率降低10例。
4 讨 论
儿童慢性咳嗽主要指咳嗽持续超过4个星期的无明显肺疾病证据的咳嗽症状。这是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通常临床认定慢性咳嗽并非是诊断的终点,只是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存在,所以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寻找到病因,对治疗帮助非常大[4]。诱发慢性咳嗽的病因非常多,包括五官各科的炎症以及肺、气管、胸膜等脏器因刺激发生发炎症状、淤血等。此外,药物及精神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经临床诊断资料的提示,诱发超过90%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上呼吸道感染等。
对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治疗办法不一样,也决定了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所以在治疗慢性咳嗽之前,诊断病因应该为治疗的基础,然后综合各方面的判断分析,可以避免出现误诊[5]。本组研究中,对40例慢性儿童咳嗽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病因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实施扁桃体切除术;慢性鼻窦炎给予免疫调节剂或者抗生素治疗;异性鼻炎进行鼻用皮质激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实施支气管扩张剂或者激素治疗。对于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慢性咳嗽进行非那根口服治疗。支气管异物需要在气管镜检下取出异物治疗。结果咳嗽症状显著缓解,咳嗽症状消失30例(75%),咳嗽频率降低10例(25%)。这表明针对病因实施对症治疗,效果显著,是治疗慢性咳嗽的关键。
由于笔者所在医院为基层医院,一些高科技的检测技术短缺,例如对食管pH的检测困觉较大,在无法确诊是否是胃-食管反流综合征引发的情况下,采取常规抗炎治疗无效之后,进行抗反流药物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总结而言,我国目前对儿童慢性咳嗽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比较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统计资料,治疗标准也未尝统一,这对基层医院实施治疗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制定统一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指南,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与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2):96.
[3] 李丽,王宁宁,葛晓辉.鼻后滴漏综合征[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2005,29(3):164-166.
[4] 李善秀.儿童慢性咳嗽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3):410-411.
儿童专科医院 篇4
现在看来, 如果只注重为家长们提供方便, 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 显然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遗憾。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觉得医院不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 医生和护士也不是一群“很可怕”的人。
设计思维的转变
儿童医院里既有患病的儿童, 也有陪伴他们就医的家属, 而且, 儿童与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着显著区别, 需求也就有所不同, 此外, 患儿和家长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就给儿童医院的设计提出了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医院应该为患儿做些什么, 为家长做些什么?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儿童医院需要为家长带着孩子就医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而对于儿童, 除了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医疗和生活设施以外, 应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感受,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儿童的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适当地从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 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想当然”地进行设计。
对儿童患者心理特点的理解
儿童患者的年龄跨度多达十几岁, 由于他们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 所以生理和心理特点差异很大。鉴于这个特点, 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 儿童医院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室设置和各个功能区的设计。
现在, 儿童医院设计非常简单, 通常是借鉴综合医院的设计标准和方式, 将急救、门诊、住院、康复、预防这五大功能进行整合, 至于如何设计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则考虑得不多。
年龄很小的患病儿童对父母有极大的依赖性, 但是他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述, 于是便用最简单的方式——哭闹来表达, 这就让家长产生焦虑感, 而家长的焦虑反过来又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 通过环境来减轻家长和患儿的焦虑和恐惧有助于整个医疗环境的安静、有序, 也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有的医院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例如:在医院内设置玩具摊, 当患儿被玩具吸引并且有了诉求的时候, 注意力就会有所转移, 从而减少对医院的恐惧感;在内部空间上, 用游戏空间代替候诊空间, 以动漫或其他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
再者, 使用一些儿童喜欢的元素可以增加儿童对医院的好感, 从而减少恐惧感和厌恶感。例如, 儿童容易被轮廓线、复杂化的曲线所吸引,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加喜欢看由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 而不愿意看仅仅由几个大方块组成的图案, 他们更加喜欢看曲线而不是直线, 喜欢有明暗交界线的东西。
在医院中添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物品, 可以拉近他们和医院的距离, 如小桌椅、小板凳, 等等。
当然, 为儿童考虑, 就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 要与时俱进。例如, 很多儿童医院都喜欢使用带有卡通人物的图片, 但是, 如果现在的医院中仍然出现阿童木、孙悟空这样的卡通形象, 就不合时宜了。
门急诊部、病房的设计要点
儿童医院的门诊部环境嘈杂, 人流密集, 就诊时间不规律。门诊部应该提供高效的诊疗空间、诊治过程, 缩短患者就诊流线, 限定人流对特定区域的干扰。
可考虑设置儿童看护区、游戏区, 以便家长可以不带患儿处理相关治疗过程中的事物。
对于综合医院来说, 其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 宜设单独出入口;应设置预检处、候诊处、儿科专用厕所和隔离诊查室、隔离厕所, 隔离区应有单独对外出口;挂号处、药房、注射、检验、输液等用房宜单独设置, 与成人门诊分开, 尽量使挂号、医技检查、输液、交费都在儿科诊室单元内部完成。
在急诊方面, 因儿童急性发病多, 输液量大, 所以儿科急诊部用房比例远大于成人。不少综合医院采用的方法是将门急诊合并独立设置。
除了抢救区域和安全走道, 急诊部应该是封闭区, 因为急救儿童往往因为发烧而行动不便, 需要家长一直监护, 安静的环境就显得很重要。
儿童病房的设计有不同于成人病房的特点。由于儿童的护理工作量大于成年人, 而且有游戏、教育、陪伴室等要求, 其护理单元的床位多在35床左右, 规模比普通护理单元床位少一些。儿科单元应多设少床病室和隔离单人病室, 此外还应有医辅用房和儿科特有的配乳、哺乳、浴室、游戏、教育等用房。另外, 由于儿童身材普遍较小且好动, 安全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 例如, 要通过设计来降低儿童在跑动过程中被餐车、医疗器械车等物品碰到的风险。
设计中的困惑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 现在通常是引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虽然儿童医院的科室比较少, 然而从使用情况来看, 儿童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应该比综合医院更大一些, 因为陪护人员多, 同时儿童医院还有用于保健的区域。
由于没有标准,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经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惑。
一是采用集中病房还是单间病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有些学龄前儿童的病床上躺的是成人, 而且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两个问题:我们应该为患儿的家长们做些什么;病床的大小以及每间病房内的病床数量如何确定更合理?
二是门诊治疗与病房治疗所需用房如何设置?从经济效益考虑, 门诊治疗收费相对较低, 但是量大;病房治疗的收费相对较高, 但是量小;所以需要进行权衡, 这就涉及到门诊治疗和病房治疗的比例, 但是不同医院存在明显差距。此外, 门诊治疗与病房治疗所需用房的设置还与医疗资源、建筑面积、陪护方式等有关。
医院孤残儿童康复培训简报 篇5
为促进我县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杨澜女士“汶川大地震孤残儿童救助专项基金”的作用,1月13日,我院在门诊大会议室开展孤残儿童康复培训会,邀请了全县残疾儿童及其家属、住院病人、社区居民和孕期妇女们参加。
培训会上,我院康复科主任首先介绍了“汶川大地震孤残儿童救助专项基金”的背景,该专项基金帮助对象为14岁以下的儿童,包括脑瘫、肢体残疾、小儿面瘫、小儿肌性斜颈等疾病,以及困难补助申请的有关条件等。
儿童专科医院 篇6
关键词:儿童医院 室内空间 候诊空间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0-02
一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设计考虑因素
(一)不同使用者对候诊空间的需求
儿童医院的候诊空间相对来说涉及的人群比例更为复杂。不像门诊大厅公共区域主要流动人口只是患儿家属,但是在候诊空间中儿童患者、陪护家属、医护人员都占有相对的比例,并且都会出现穿梭在公共空间中,相对频繁和杂乱,因此空间划分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候诊空间的需求。
(二)候诊人流密集、等候时间长的特点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除了人流密集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等候时间长。由于儿童一般不具备独立就医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还不具备完全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能力,因此候诊时间是病人及其家属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等待时间最长的阶段。因此候诊空间的设计更应该考虑长时间的等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儿童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因素
候诊空间应该重点考虑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根据儿童心理行为的分析引入到候诊空间的设计因素中,避免儿童哭闹玩耍给候诊空间带来的嘈杂,同时还应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行为特点。
二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现存问题和改善设计
(一)整体候诊空间面积狭小,功能布局不完善
医院现状:儿童医院的候诊空间具有其他医院不具备的特殊性,即大量的人流与复杂的人员构成以及候诊时间较长等特点。因此从开始的研究阐述中我们就知道很多儿童患者不具备独自表达病情的能力,往往一个儿童患者陪有2-3名家属,因此小面积的候诊空间很难满足儿童医院的需求。
存在问题:现在很多儿童医院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导致候诊空间过于狭窄、冗长,尤其在综合类医院的儿科,基本上仍以单一的廊式候诊为主,候诊空间也变成公共走廊,患者家属和儿童在走廊中来回穿行、往返,流线闭塞、单一,同时也扩大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改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中把休息候诊区与诊室公共走廊通道划分成不同区域,扩大休息等候区的面积。为候诊儿童患者与家属缔造一个宽敞明亮、安逸温馨的候诊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尽量采用厅——廊结合式,或者厅——厅结合式的候诊空间形式,区分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
在候诊家居的细节上注意区分儿童、成人座椅,满足各类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尺度。并且设计中可以把厅式等候区与儿童活动区、阅览区、游戏区等辅助空间并联,使得增加整个家属以及儿童患者的活动空间,以此更好实现空间的各项功能。
匹兹堡儿童医院就通过分诊台巧妙地把空间分成宽广的候诊区和相对安静的诊室廊道,并在候诊区旁边设有儿童餐厅和活动室。即将就诊的儿童在候诊区候诊,其他等待时间较长或就诊排号较后的儿童患者以及家属可以到休息室玩耍等待,医护人员在就诊走廊服务。这样合理的分区很好地分散了人流,为患儿提供愉快舒适的场所,缓解就诊的焦虑心情,并为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的就诊环境,是我们在儿童医院空间设计中最理想的模式状态。
(二)候诊空间中,儿童活动区域的缺乏
医院现状:儿童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性、注意力都较差。天生好动的性格,导致儿童患者安静的在候诊空间中等待很困难,并且儿童患者在公共空间中哭闹,既不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其他病人患者,引起更多孩子的不安响应,还会给陪护家属带来很多的麻烦与干扰。因此在候诊空间的邻近区域安排设置独立的儿童空间对于创造一个安静愉悦的候诊空间很重要。
存在问题:(1)但就目前很多儿童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儿科对此虽有所意识,空间安排仍然比较保守,综合类医院的儿科大多仍以廊式候诊为主,只是在公共走廊中稍加卡通形象或稍变动墙面色彩,在角落空间为儿童设置简单的休息座椅或娱乐设施。并没有单独划分区域从而进行空间的围合与半围合,这样隔靴搔痒的办法既没有切断噪音来源,也没有对儿童安全进行很好的保护,并未解决候诊空间嘈杂、混乱的空间局面。
(2)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置不一样的活动室,不同儿童对活动娱乐空间要求不同,儿童医院的儿童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婴儿到18岁的青少年不等,所以让所有的孩子待在一个活动休息区显然不现实。但大多数儿童医院很容易忽略这一点。而是简单的娱乐角落空间提供给所有的孩子。
改善设计: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设计中可以为较小的儿童患者提供攀、爬等色彩娱乐设施丰富的活动室;为青少年儿童患者提供阅读、绘画馆;另外患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婴儿,他们不分时间、场所随时随地需要良好安静的睡眠或进食环境。因此对于这个更加特殊的群体,医院应提供安静舒适的母婴候诊室。
并且每一个活动室要相对独立,既要开阔,还应距离各诊室较近,避免在候诊走廊过多穿插迂回。医院还应在每一个活动室配置高候诊叫号设备与滚动液晶屏,保障每一位患者能够及时就诊,使他们可以更加安心的等待。
(三)候诊空间功能单一
医院现状:对于很多儿童医院来说,候诊空间仅仅是满足病人等候的功能区域,空间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与引导性。儿童医院的候诊时间是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最长的阶段,如果让儿童长时间的沉浸在一个相对封闭又陌生的环境中,不仅会增加压抑、紧张、烦躁的情绪,还不利于下一步病情的诊治与康复。
改善设计:设计中应改变传统候诊空间功能的单一性,增加宣传文化、医疗教育、儿童娱乐等辅助功能。丰富空间功能性,从各方面吸引儿童患者的注意力,从心理上减少长时间等待带来的不良情绪。
像Wellstar儿科医疗中心的磁共振检查候诊区,就从儿童心理出发,因为孩子经常不理解医学测试,这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因此设置“小猫扫描仪”游戏互动设施,分布在候诊区内,用于教育孩子磁共振是如何工作的。仪器上配有交互式动画,将准许孩子扫描大象、机器人等玩具,看到仪器怎样对玩具进行扫描。通过游戏,这些小病人会了解他们自己的医疗测试,通过有趣的工具来帮助孩子们冷静面对未知的恐惧,把经验变成新的东西和乐趣。这样长时间的候诊就不单单是乏味的等待反而是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体现儿童医院对儿童的细致关爱。
三 结语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进,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受到极大的关注。传统的儿童医院候诊空间功能模式以不能满足儿童患者以及陪护家属的心理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陪护家属要求医院在完成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外,应更多关心病人在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尤其是在候诊这个整个医疗过程中最紧张、焦虑的环节里。因此儿童医院候诊公共空间设计要打破一般医院室内空间的局限性,改变呆板、冷漠、无趣的空间氛围,注意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人性化的意境营造。根据儿童的视觉特点,创造独特、有趣的空间形式,消除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创造令人愉悦安心的候诊空间室内环境。
儿童专科医院 篇7
1 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人数少, 教师缺乏锻炼的机会
实习人数少的原因为:儿科风险大、收益低、报酬低, 医学院校中学习儿科专业的人数非常少, 且现在各大医学院校已取消儿科专业, 使得儿科学生数量减少, 且这些学生大多安排在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对于临床非儿科专业的本科生来讲, 因儿童医院为专科医院, 不能提供临床其他专业的实习, 故临床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不会被派来。基于上述原因, 来该类医院实习的学生人数少, 这样很难专门抽调人员拟订相关规则、进行教学活动, 临床带教教师得到教学锻炼的机会也少, 在教学技巧及学生沟通方面也没有经验;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来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实习的学生往往准备考研究生, 实习热情低。
1.2 教学队伍梯队不合理
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的教学队伍梯队不合理, 高年资医师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具备教学能力, 但是主治医师以及住院医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教授即将退休, 而新的教学队伍尚未培养出来, 出现了梯队的断层, 缺乏教学中坚力量, 对以后医院教学发展有不利影响。
1.3 儿科教学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众所周知, 儿科往往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 且医务人员缺乏, 对于儿童专科医院更是如此。临床工作任务繁重, 无法安排专门人员从事儿科教学, 临床带教教师无足够的时间备课, 更难以集体备课, 而且多数临床带教教师未进行专科教学的规范化培训, 不能把握教学进程, 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使用不熟练, 教学效果较差。
1.4 带教意识不强
对于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来说, 主要的任务仍然是医疗, 各级医师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医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人, 查房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病人的诊断及治疗问题, 带教准备往往不充分,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4]。
1.5 配套资源不足
附属医院有多年来已经成套的临床教学、考核机制, 有医科大学的教学资源可共享, 比如学生对某个部位的解剖位置不清楚, 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立即去解剖教研室进行咨询、学习, 甚至亲自解剖, 而这正是非直属附属医院所缺少的。除此之外, 对于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也不健全, 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无从评价。对于实习学生而言, 实习流程、轮转科室的安排及相关科室的教学内容无相应的规章制度, 使得大家都有些茫然。另外, 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等缺乏预案及切实的解决方案。
1.6 缺乏学习场所
附属医院大多配备较多的电教室及完善的图书馆, 医务人员及学生可以在完成临床工作之余随时到这些场所学习、研究、讨论。而非直属附属医院相对缺乏这些场所, 有学习需要或查找资料时较难找到合适的场所。
2 对策
2.1 与多家医学院校进行合作
与多家医学院校合作可使实习生数量增加, 这样既可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又可分担直属附属医院的压力, 实现双赢。另外, 可以将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及规范化培训学生一并纳入教学体系中, 为医院未来培养人才做准备。
2.2 加强医疗教学梯队建设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加强对年轻医师的培养, 尤其是其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各个科室树立榜样, 培养骨干, 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增添活力。我院近些年在这方面积极努力, 已经在各个临床科室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
2.3 加强儿科教学的规范性
包括课程教学、临床实习、技能培训、考核。课程教学应尽量安排集体备课, 这样能互相学习、丰富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临床教学方面, 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等, 都要做预先的规划, 明确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途径, 让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
2.4 建立激励机制
要增加医生在医疗工作之外的工作量, 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以调动带教教师的积极性, 其中包括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审的优先性。同时, 可在教师节举行优秀带教教师表彰大会[5], 让大家知道教学也可以体现学术价值。除此之外, 通过举行临床教学比赛, 激励大家的教学热情, 并对优秀教师给予较丰厚的奖励。在职称评审上, 对于教学工作突出者给予优先或破格提任。
2.5 强化教学意识
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带教意识不强, 那么要扭转这种局面, 就需强化教学意识[6],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1) 向带教教师宣传教学的重要性, 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使教学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再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带教教师的责任感, 让他们明白其带教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前程及以后的职业生涯。
2.6 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及考核机制
先采用“拿来主义”, 借鉴甚至照搬直属附属医院的成功经验, 进行相关政策的制订, 然后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持续改进, 在5~10年的时间内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及考核机制。另外, 需安排人员外出学习、进修, 与合作的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学习, 对于这些学校举办的教师比赛等积极参加, 在比赛中学习, 在比赛中成长。
2.7 重视平时临床教学资料的收集
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有大量的病例资料, 平时将典型病例资料以图片、录像等多媒体形式保存, 将典型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整理保存, 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料。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另一方面在制成影像资料后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另外, 与就近的医学院校进行定期交流, 平时将需要的基础学科教学设备进行登记, 集中在双休日与医学院校进行实地讲学、交流, 解决基础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 非直属附属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科教学一定会稳步发展, 并逐步走向更加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彭成华, 耿景海.大学与非直属附属医院联盟化——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优化发展之路径选择[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4) :659-671.
[2]王宏, 李红, 刘文红.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45-46.
[3]毕云霞, 曾力群.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工作难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7) :1007-1008.
[4]罗光辉, 苏兴桂, 吴国彪, 等.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医学, 2010, 16 (8) :1021-1022.
[5]钱立桃, 吴向辉.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理论课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2) :260-262.
儿童医院室内色彩设计策略 篇8
色彩在儿童医院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能够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
色彩有冷暖感、有距离感、有大小感亦有重量感。其中由色彩联想到温暖和寒冷程度是学习的结果,生活经验告诉人们:红彤彤的火焰是温暖的,而蔚蓝的大海是凉爽的。色彩的距离感是指有的色彩看上去近在眼前,有的色彩看上去却比较遥远。色彩的大小感是指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有的色彩看上去较大,成为膨胀色,反之称之为收缩色,例如同等大小的黑色块显得会比白色块小。色彩的重量感是指人们认为表面色彩较暗的物体与表面色彩较亮的物体相比,看上去有重量感,黄色就是让人觉得重量最轻的一种颜色;如果有重量感,还会有深度、强度、内里的充实感、潮湿的感觉。
儿童的心理状态容易通过色彩表现出来,并容易受到色彩的影响。因而在儿童医院这类特殊的建筑室内设计中,应注重合理的运用色彩设计来改善医疗环境,对患儿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色彩能对儿童生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色彩能够对人类身体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利用色彩进行治疗的科学方法,既光谱疗法,比如,人们沐浴在有色光中或置身于有色环境中,为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色彩对人类身体产生积极作用。
红色能够刺激心脏、循环系统和肾上腺素,提升力量和耐力,促进低血压患者的康复,对忧郁症患者有一定刺激缓解的作用。
粉色的刺激作用则相对柔和,同时它能使人们的肌肉得到放松,给人安抚宽慰,唤起希望;橙色刺激腹腔镜丛、免疫系统,肺部和胰腺,同时能更好的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喉部、脾脏等疾病有辅助疗效,一般多为医院的餐厅、咖啡厅所采用。
黄色则刺激大脑和神经系统,提高心理的警觉性,活跃肌肉里的神经,帮助治疗体内某些病症现象,如感冒,过敏及肝脏疾病等问题,浅色调的米黄、乳黄是医院室内色彩的基调。
绿色能够安抚情绪、松弛神经、对高血压、烧伤、喉痛者均为适宜,国外有人提出“绿色率”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到25%左右时,人的心理感觉最为舒适。
蓝色影响着咽部和甲状腺,能降低血压,有利于患肺炎、情绪烦躁、神经错乱及五官疾病的患者。
紫色可松弛神经、缓解疼痛,对失眠、神经紊乱的患者可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可使孕妇安静,在相关科室内可选用浅紫罗兰色调。
美国加州Coastal Kids儿童医疗机构候诊室中,大量运用了黄色,可帮助患儿治疗体内的病症图/高明
1.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接待中心及走廊图/赵翔2.美国华盛顿Melinda French Gates护理机构具有想象力的儿童活动角图/高明
综上,色彩对于人类身体所产生的这些生理学作用都是潜意识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亦不例外。设计师若能合理运用到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当中,既能利用色彩的积极作用辅助治疗,又可以改善医疗环境。
★儿童的色彩天性,偏向暖色调
人类的色彩偏向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宗教、地域、民族等,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所以很多研究者为了减少学习和经验的影响作用,他们更愿意在儿童中展开调查。经过多项调查研究,儿童更偏向让人激动的暖色调颜色,如黄色、红色等,但是成年人则偏向于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有报告称,红色是儿童最先理解和掌握的一种颜色。
色彩是一种原始的反应,成人中90%的人是以形状主导,而儿童却是以色彩为主导的。以色彩为主导特征的成年人是不成熟的、冲动的。人类的眼睛在有光线的条件下,可以分辨出大约一百多种不同的色彩。两个色彩区中间包括了丰富的过渡色彩,如黄绿、蓝绿、紫红等,并且还有许多难以用具体语言表述的色彩。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不会费脑筋去想复杂的颜色名称,儿童主要是对单一色彩反应敏感,所以在儿童医院的室内设计中,单纯的色彩更能提起儿童的兴趣。而对于较大一些的儿童,单纯靠色彩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更需要复杂一些的艺术形式,如颜色丰富的卡通人物、玩具和木偶等。
★*色彩对于医护人员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使用色彩调节医护人员的视觉、心理疲劳的作用。利用色彩在人们生理、心理上形成的错觉效应,缓解医护人员的视觉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色彩设计还有助于治疗过程,适当的背景色可以增加医疗器械的清晰度,保证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色彩与医院形象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利用色彩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效果,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充分体现医院对患儿的人性化关怀,使医院建筑远离死亡、病痛等传统观念。患者心态平和,减少医患纠纷,有助于医者与患者理性的沟通与交流,体现医院的亲和力,从而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色彩还往往起到了诠释医院文化与独特品味的作用,小到窗帘、工作牌、员工的制服……大到医院整体的整体规划,环境设计……处处能发现色彩,一家医院专有的色彩色调,可以让该医院的品牌得以传递与延伸,为医院集聚无形资产。
★色彩设计3原则
在儿童医院的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色彩,不仅要照顾到儿童们的心理需求,更要考虑到利用色彩的影响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建筑师在创造高规格就诊条件的同时,还应创造出对儿童病患者感到温馨的环境,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就医体验。设计有3个原则——
创造自然的气氛:结合墙面、地板等处利用动、植物进行装饰。
营造安全感:让儿童病患充满希望。
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创造活泼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色彩设计4策略
★走廊
走廊里可以适当使用蓝绿色调的墙面涂料,涂料的墙面高度与儿童的视线大致平行,这样可以使儿童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平缓。
★候诊室设计
在候诊室、儿童活动空间里可较多地使用大面积暖色调来让儿童们感到温暖、有趣,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化解他们对治疗产生的抵触情绪。地面可采用暖黄色,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悦的颜色,被认为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可以激发人的活力。
儿童活动区是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儿童医院或是儿科诊所应需要更大更宽阔的候诊室。儿童们会在候诊室里常做一些吵闹的游戏,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管会造成混乱,所以需要一些独特设计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有事情可做。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铺着彩色地毯的儿童活动角,空间要足够大,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玩具让儿童们开心玩耍,这对分散他们来看病形成的恐惧心理,对他们顺利地接受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利用儿童对色彩天生的喜好,在候诊室中应尽量多使用暖色调,这会比使用大面积的冷色调更能平抚儿童的心灵。与成人医院不同,儿童医院白色、蓝色等冷色调的大面积运用不仅不能消除病童的紧张情绪,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更加陌生、惊恐。儿童医院如果在候诊室内大面积使用红色、粉色、黄色等暖色调,对儿童产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使他们感到亲切;如果在局部点缀一些蓝绿色调,还会消除儿童的烦躁感,起到一定程度的镇定作用。
候诊室通向诊疗室的走廊应避免过于单调、冗长,可使用镇静色系——蓝绿色系,来让患儿的身体机能从尽情玩耍的兴奋状态中冷静下来,准备接受治疗。虽然使用的是冷色调,但可运用亲切友好的彩色图形,且正好是儿童能欣赏的高度,使患儿从暖色调的活动角走到冷色调的走廊,心理不会产生巨大落差。
光是设计师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色彩,应最大限度地引入充足的阳光。阳光之于儿童就好像燃料之于机器,阳光带给儿童的是温暖和亲切,是一种能抚平儿童心理紧张情绪的无形力量。阳光不仅带来温度,也会使得各种色彩更加鲜活,使医院如同儿童活动中心或是儿童图书馆般易于亲近。
总之,一个充满亲和力和想象力的候诊室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诊疗室设计
诊疗室则适宜用蓝色等使人感到平静的颜色作为背景色调,让患儿沉静下来,消除紧张感;同时适当用黄色、粉色等暖色调来装饰,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欢快的墙面彩绘有辅助诊疗的作用,它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使医生问诊更加容易。靠着诊查台的一面墙上应绘制图案,使患儿可以躺下来欣赏。画面可以有很多细节,如用来识别物体、计数、辨别颜色等,以便于医生检查患儿的发育情况时,儿童能够安静的配合。
意大利佛罗伦萨Meye儿童医院家庭化活动角图/刘欣彦
多种鲜艳颜色的家具搭配,能让儿童们觉得活泼亲切而不是死气沉沉。儿童们精神放松,治疗能更有效。所有的医疗器械均应收藏在特制的家具当中或是特殊空间中,尽量避开儿童的视线范围。
★病房设计
儿童康复中心及病房设计中宜使用橙色、黄色等色调,以刺激儿童食欲,有助儿童对钙质的吸收,橙色、黄色对康复有辅助作用。
现代儿童医院室内设计研究 篇9
医院在当代室内设计领域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设计空间。随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 它除了满足各方面使用功能外, 还与病人的身心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病人的活动尺度、就医方式、心里感受、情绪波动、不同科室的设备要求等等, 通过医院环境的良性感观, 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 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 这是现代化医院,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规划、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
儿童医院又是医院环境中更为特殊的一部分, 儿童医院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儿童和家长。儿童由于生理和心里的差异较大, 对医院环境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这种特殊性, 营造出一个和谐, 舒适, 健康, 美观的就医环境, 对设计师来说是有较大挑战的。
我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于1937年成立于上海, 经过多年的建设, 当代的儿童医院在设计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逐步把探讨人性化放在首位, 儿童医院的设计日益成熟, 但还未形成体系。同时, 在看病过程中还是存在看病难, 就医效率差, 空间环境嘈杂等情况。因此要设计出以病人为中心、多功能、动态发展、创新型的儿童医院是当代设计师要追求的目标。
二、现代儿童医院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一) 满足生理需求
1. 儿童人体尺度
为了使儿童医院室内空间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满足各种活动需求, 需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儿童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如椅子的高度及陈设和家具的造型等等, 都将严格按照儿童心理和生理尺度来设计。不适用、不符合儿童身体特征的设计会给儿童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儿童的尺度是指儿童身高的平均值。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地区, 儿童的平均身高是不同的。因此, 不能机械照搬已有设计, 应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舒适的环境。由于儿童医院的护士、医生都是成人, 因此, 工作、生活的环境应按本地成人身高的平均值来设计。
儿童的年龄跨度是比较大的, 一般认为从婴幼儿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属于儿童的范围, 但是他们对医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婴幼儿就医区域应设计母婴喂养室, 方便换尿布的服务台。对于学龄段儿童要考虑心里接受能力, 减少就医的恐惧感。对于陪同的家长要保证休息和看护的区域。
相对应的娱乐设施是不可缺少的, 一般会在等候区域的一角设置游戏设施。有时可以设计各种主题乐园, 或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区分各诊室的就诊区域。利用安全、环保的游乐设施让儿童在候诊的时候可以嬉戏, 减少等候时的烦躁感和恐惧感。
2. 材料环保
儿童医院的装修材料的选择和特性跟其他医院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主要考虑安全和环保。在选材上避免尖锐、坚硬、冰冷、有气味的材料, 应该选择软包、皮革、织物、实木、PVC、地毯等柔和的材质。此外, 材料的环保指标也很重要, 不达标的材料对儿童的成长会埋下隐患。比如, 甲醛、甲苯等化学物质会隐藏在很多装饰材料中, 这是导致儿童白血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儿童病房的装修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3. 设施安全
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对新奇的事物始终都充满了好奇, 但安全意识却是最薄弱的, 在设计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检查任何一个空间细节, 有时一点很细小的设计失误都会对儿童构成威胁。如突出墙面的悬挂物, 尖锐的边缘, 大尺度的台阶、踏步, 电源插座等。因此在设计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1) 木质构件应该保持光滑并且没有裂纹, 金属和木头的边角都应磨圆或有圆形保护盖。
(2) 在使用者经常走动的区域, 不应悬挂低于1.8米的绳索、线缆或类似的悬挂物。
(3) 栏杆间距要小于0.11米, 防止儿童坠落。
(4) 不得安装突出于地面的构件, 以防止绊倒儿童。在容易跌倒的地方安装护栏;
(5) 对各种形体的边角要进行处理, 一般都选用圆弧角, 避免出现锐角;
(6) 在人流量大的区域要保留充足的空间, 应避免发生拥挤、碰撞、挤压等情况发生。
(7) 避免在儿童够得着的地方安排插座, 必要时可设置安全保护罩。
(二) 提高心理需求
1. 布局家庭化
儿童医疗环境是非常特殊的环境, 儿童患者有着特殊生理与心理需求, 他们对环境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有依赖性, 容易产生焦虑继而造成啼哭, 给就医带来不便。为了减轻小朋友的恐惧感, 在室内设计中要尽量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强化家庭化的倾向。同时也给前来的家长创造舒适的环境,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吵。
在病房布局上应创造出类似儿童卧室的温馨感受。床上用品和窗帘尽量使用接近家庭使用的色彩和花纹, 避免苍白的色彩。墙面装饰应可爱温馨, 使用可定期更换的卡通造型装饰。病房应设置可供家属陪护的家具, 减轻孩子就医的焦虑感。
2. 环境趣味化
利用色彩所具有物理、心理和生理的性质, 为医院环境提供舒适、美观、高效、安全、方便的配色设计, 成为现代医院环境调节手段的一个重要技法。但对于儿童医院来说色彩是必不可少的, 色彩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里有色彩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好奇心。
3. 色彩丰富化
儿童的色彩天性, 偏向让人激动的暖色调的颜色, 如黄色、红色等。红色是儿童最先理解和掌握的。譬如在候诊室、儿童活动空间里客较多的使用大面积的暖色调的来让儿童们感到温暖、有趣, 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地面可采用暖黄色, 黄色是令人愉悦的颜色, 可以激发人的活力。走廊应避免过于单调, 可以使用镇静色系——蓝绿色系, 这样可以是儿童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平缓。儿童医院的色彩运用重整体上看要使整体上的色调统一, 不可显得杂乱无章。
(三) 适应季节性需求
儿童医院秋冬季节的病人需求量非常大, 门诊非常的拥挤, 病房经常不够, 需要有大量灵活的空间来使用。譬如可以利用休息大厅、娱乐区域搭建成就诊区域和临时性的病房, 来满足秋冬季节等疾病高发期扩大就医区域, 提高接诊能力, 因此合理的流程对于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有很大的作用。而相对的夏季病人较少可以把临时搭建的区域再恢复成休息大厅、娱乐区域, 供他人休息、娱乐。
三、儿童医院环境设计展望
儿童医院环境的设计在不断探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就医环境和质量的提升。设计师需不断探索, 让儿童医院的设计更具人性化。未来儿童医院环境空间的设计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不断强化人性化设计理念;
2.结合科技与网络的发展, 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探索远程就医等新科技;
3.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 创造健康、环保、生态性、多元化儿童医疗环境。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儿童医院设计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阐明了医院空间在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也是多元化的, 应用实例再现了设计所体现的个性魅力。
儿童医院的设计包括了色彩学, 心理学, 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设计师, 在着手室内设计时, 应理性地运用设计的感性倾象, 发挥色彩的功能特性, 大胆地追求创新的设计表现, 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原则性又有艺术性, 既能满足功能要求, 又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
[2].郑曙阳《环境艺术设计及表现技法》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73
儿童专科医院 篇10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网络
郑州市儿童医院始建于1960年, 是河南省规模最大、设备技术力量先进的综合性专科医院。医院智能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从最初的网络布线到如今智能化系统已遍布全院。2009年开工建设的郑州市儿童医院 (东区) 位于郑东新区熊儿河畔, 包括门诊、医技和病房楼, 总占地面积为296亩, 建筑面积为12.98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1000张。在医院的初步设计中, 明确了医院建设思想为医疗现代化、建筑智能化、病房家庭化, 其中核心在于医疗建筑的智能化运用。
1 医院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般医院的智能化分为三部分:通信高速化、医务智能化、楼宇自动化。医院的智能化建设以网络布线为基础, 对网络合理布局优化, 把数字化医疗影像、办公管理, 楼宇运行信息纳入到医院智能化的统一集成平台中, 为医院的“医、教、研”功能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载体, 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水平。
2 医院智能化系统构成
2.1 通信网络系统
医院的通信网络系统 (CNS: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是医院建筑群内传输语音、数据、图像并且与外部网络相联接的系统。可分列如下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兼有内、外网和支持远程办公的网络系统, 其中内外网采用物理方式隔离, 外网与办公网则采用同一硬件平台, 数据主干均采用单模光缆, 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对数双绞线, 内外网配线均采用六类非屏蔽双绞线, 从而在硬件上实现网络数据的传输, 并为其他系统提供物理传输媒介。
公共广播系统用于走廊、休息区域等背景音视频播放, 对于紧急事故发生时则强切为事故广播报警, 即紧急状态的消防广播。
2.2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 (BAS)
楼宇智能控制系统功能为医院空调温湿度调节、变配电系统监控、照明调节及电梯集中控制管理。集成系统对各分系统进行监测、控制、记录, 实现中央控制和集散控制相结合, 为医护和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医疗诊治环境。主要子系统如下:
变配电、给排水、空调温湿度与通风调节管理系统, 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 通过现场测控层、网络通讯层、系统管理层, 实现对医院整体的水电能源调节, 根据季节采用自感调节明暗度、温湿度、水温度及室内空气循环。从而确保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医院运转, 给患者及工作人员提供舒适、温馨的仿生空间。车辆引导管理系统是以分散车流、合理调配车位为目的的智能系统, 以车辆查测、诱导为调控手段, 实现车位快速显示引导, 对公共场合车辆疏散、停泊频繁进行有效调配。
2.3 医务智能化系统 (BAS)
医院医务智能化系统是基于网络平台, 解决传统医学诊疗的时空限制, 实现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及行政管理网络化运作。医务智能化系统包括HIS、CIS、RIC、LIC及办公自动化 (OA) , 上述系统实现多平台、多方位、全关联医务诊治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临床信息系统CIS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主要为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 收集和处理病人诊疗信息, 同时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 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决策, 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医嘱处理、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都属于HIS、CIS范围。医院在运营中, 一卡通、排队叫号、电子处方、药事管理、病案记录等方式, 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验室信息系统LI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 提高了医学标本传递、检验的效率, 降低差错率, 同时也减少了检验、人力资源运行成本, 费用漏洞也得以严格控制。
放射科信息系统RIS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与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 通过RIS实现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信息查询、统计等工作, 而PACS把患者的各种医学影像资料 (CT, 核磁, 超声, X光, 各种红外、显微等设备产生的图像) 储存在存储服务器中, 以授权管理方式调回使用, 同时增设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 各种影像设备间可以互相传输数据。系统平台大大扩展了教学、学术交流水平。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Office Automation) , 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 以方便行政文件处理、会签, 员工管理、后勤调配等。
在建设新一代的专科医院时, 既要考虑医疗建筑的功能布局, 也要兼顾现代医院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打造一个高性能、高效率、安全的智能化医院,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便利、舒适、人性化的就诊环境。
参考文献
[1]崔云高, 文香兰.我院信息化建设与体会[C].医药信息化, 2012, 8 (24) :189-190
[2]李莉.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策略研究[A].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7 (6) :5647-5648
儿童专科医院 篇11
关键词:儿童需求候诊设施接触点服务设计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儿童医院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型医疗观念影响下“医学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但与国外重视服务、体验的程度相比,国内仍存在很多问题,反观这些不足,不单是服务的不完善,更多是设计思考的缺失。急需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再设计。
1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现状
候诊在门诊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清华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5年门诊将突破4000万次。国家为了适应门诊量的激增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我国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仍不容乐观,候诊空间的设计往往只重视解决基本的功能问题,而对患者情感体验的关注则相对缺乏。通过实地调研将问题现状归为三个方面:
1.1 候诊设施方面
医院空间设计中虽重视医疗功能区,但忽视候诊等非医疗区域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候诊空间常出现以下问题:设施分布不合理。采光差,空气不流通,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座椅安置缺乏规范,容易干扰周围患者;候诊服务流程不协调。缺乏对患者人性的关注,致使候诊过程中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空间信息流不完善。缺乏标识向导等。
1.2 候诊服务方面
国内儿童医院候诊服务种类和设施较为单一。服务设施未突显人性关怀,尚未将陪护人员的需求纳入服务范围;缺乏人性化服务。如缺乏个人隐私、就医咨询等服务,也缺乏为特殊人群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方便儿童换尿布、方便为婴儿哺乳等。儿童医院在提供候诊人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细节的缺失,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患者最为关注的。
1.3 候诊体验的现状
现有儿童医院候诊空间设计缺乏对候诊者情感体验的关注。候诊空间本是为患者和陪护人员提供放松、休憩、舒缓压力的场所。但是现实中却忽视了候诊人员的情感诉求,使其成为矛盾的多发场所。
反观国外儿童医院的空间设计,在设计中始终把患者的感受放在首位,常引入HCD的理念。使患者融入候诊的环境,舒缓候诊的心理。例如台大儿童医院就通过八个不同的主题空间发展儿童的身心,并以“森林”为设计概念,缓解候诊的恐惧感。这种新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医疗空间的面貌,提供了看诊的新视野。
2 HCD理念对候诊的分析和运用
2.1 HCD理念的引入和影响
HCD(Human-Centered Design)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常被用于设计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其目的是把人作为设计开发的中
心。
在医疗服务领域,同样也是将‘人’(患者)的概念放在首位。通过研究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取向,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
辛辛那提大学的LiveWell设计工作室就以HCD作为核心理念,专注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如通过分析患者的可移动能力,设计不同的防压疮医用长袍。并考虑不同患者的生活环境、精神状态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定制服务。
国外很多儿童医院也将HCD的理念运用到医院空间设计当中。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医院就诊环境中融入大量的公共设施和私密空间,为患者营造家的感觉;再如美国孟菲斯市的sT Jude儿童医院也在HCD理念的指引下,营 造花园式的候诊室。通过在墙壁内建造水族箱,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为患儿提供不同的感受,缓解儿童的病痛和就诊压力。
相比国外,国内儿童医院虽然也受到国外先进理念的影响,对候 诊空间进行了升级和再设计,但方法还较为单一,常流于空间墙面装 饰,也有些医院参考国外成功案例,但因为地域差异,收效甚微。虽然 这些尝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对医院的恐惧。但都未能让患儿 主动参与治疗、与环境产生互动。
2.2 服务接触点的引入和影响
服务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链条”,它是一个过程,对终端用 户富有价值。服务接触点是互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不论是内部还是 外部;可见的产品行为互动或是不可见虚拟流程与服务。这些接触点不外乎是人、对象、环境和流程的组合。但基于不同的研究群体和目的,服务接触点的分类迥异。广义的界定接触点是指所有的沟通传达,涵
盖在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中组织与客户间所有的人与物理性的互动(B
rigman,2004)。从服务的整体体验角度,英国国家议会定义接触点为
组合服务整体体验的有形物或互动(Design council,2009)。可见接触 点是与用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之所有沟通、互动与连结的整体。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接触处点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人”和“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环境”是医院的候诊空间,研究的“人”是患儿、陪护家长、医护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物”是候诊过程中“人”所接触的设施。通过对“人”与“物”的交互行为分析,发现设施提供的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将矛盾进行再设计。发现原候诊服务中“流程”的问题,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如韩国儿童牙科医院服务诊所Kidspapa。发现患儿在使用候诊椅时的矛盾心理,通过采用动态、柔软的设施缓解消除矛盾,为患儿提供柔软舒适的玩耍的游戏空间。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nlc202309032220
3 基于HCD理念的儿宣医院候诊设施服务系统的定义
3.1 基于HCD理念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和英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提出通过设计使产品适应人的特点、认知特征和行为习惯,给人提供思维和行为条件。基于HCD理念的儿童医院候诊空间需要通过设计满足儿童医院中各用户群体的心理特点、认知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目标在空间内提供相关的便捷设计和服务。
结合相关概念,基于HCD的儿童医院候诊空间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需要满足儿童生理、心理特征(2)满足候诊人群的使用需求和情感需求。(3)满足通过对环境氛围和设施的再造减少患儿的恐惧感,缓解陪护家长心理焦虑和烦躁。(4)满足提高候诊的服务质量,提升就诊的服务效率。
3.2 儿童医院候诊设施服务系统中系统要素的定义
儿童医院候诊设施服务系统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候诊人群,在基于HCD理论的系统中,“人”作为研究的核心,要满足从基础五感需求到更为深层的情感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是通过候诊人群与候诊设施之间的交互关系体现的;其次是候诊设施的构建,候诊设施是系统中“物”的体现,是服务系统中物化的产品,其与“人”共同参与完成服务的整个流程,是流程中矛盾的焦点;最后是候诊环境,环境影响服务的发生、发展,会对人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及应激作用。环境的特殊性直接影响环境中人的情感体验。以服务系统中三要素的相互接触作为切入点,在HCD理论的构架下引入服务接触点的概念,作为服务流程中的主要关键点,亦是通过设计切入服务的起始点。透过服务流程的观察与体验,进而分析现有接触点,以及规划潜在的接触点与创建新的接触点,可为服务设计寻求设计方向与范畴。服务接触点贯穿整个候诊的服务流程,体现服务中候诊人群、候诊设施和候诊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对原接触点服务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候诊人群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做为评定的标准,创建新的接触点。并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再设计,最终创造出符合相关利益人群价值需求的候诊模型。
4 基于HCD理念的儿宣医院候诊空间的设计策略思考
通过对未来儿童医院候诊设施服务系统各要素的分析,落实到设计策略,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4.1 候诊信息的再设计
儿童医院信息种类多样,如患者的病例信息、就诊和候诊流程信息等。未来儿童医院候诊空间将构建在电子技术和智能网络管理系统之上。服务环境将由技术作为指导。有别于简单的物理空间环境,而是通过局域网将候诊空间各接触点的信息和所涉的设施进行链接,采用声音、图像和VR虚拟现实的方式。通过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对流程中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存储和分享。信息的展示和传达也从过去注重准确性、及时性转向更高层次对患者个性需求的解读。信息传达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同用户互动方式的转变。候诊信息的再设计通过对信息载体的再设计,将信息以图示化的方式传达给用户,使用户获得物理感官和内心情感的双重愉悦,激发用户的使用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适应信息。
4.2 服务流程接触点的重塑
人和物的流动是产生有形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接触点作为服务流程优化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流程重塑的核心。服务流程的再设计不是简单的流程简化。而需要通过系统的认知,以用户的行为和情感需求为导向,整合冗余接触点,完善服务缺失的接触点。如以无锡儿童医院输液区候诊服务流程为例,以图中六个接触点为优化服务流程的切入点。
在流程中接触点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长时间的排队,影响陪护家长的情绪。可以通过在排队时添加相应的服务,如提供疾病预防知识,缓解了家长焦急的心情。使家长轻松地度过这段时间;接触点四是服务流程中关系最复杂的接触点。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观察,确定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如对休息、卫生设施的改造,为患儿提供游乐设施等。通过对服务流程接触点的重塑,使患儿能够克服候诊的恐惧,同时缓解陪护人员的焦虑和烦躁,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提升就诊的效率。
4.3 基于互动体验的情景的营造
互动体验情景的构建,为了让用户群体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候诊环境,使设施更好的被用户感知和使用,满足使用的需求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
互动体验情景的构建包括互动体验设施的构建和互动角的营造。互动体验设施的构建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个方面稳定陪护家长的情绪,缓解焦虑。通过家长与设施的互动,让家长主动了解孩子的病情,并明确治疗方案;第二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疾病预防知识;第三个方面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设施确定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通过智能信息平台,依病情程度对等候顺序进行调整,缩短等候的时间。互动角的营造,目的在于引导患儿积极参与治疗并产生情感互动,通过采用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如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治疗细节告诉患儿,或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参与进来,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如伦敦的GOSH-GreatOrmond Street儿童医院采用交互墙技术,当患儿触摸墙壁时会显示多种动物与其互动,以此舒缓孩子们的就医心情。通过互动角的营造,使患儿更好地融入候诊的环境,安抚患儿的心理,提高了看诊的效率。5结语
通过以上三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策略设计,在先进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整合现有儿童医院的优势资源,建立基于HCD理论的儿童医院候诊设施服务系统,提高医院候诊就诊的效率,满足候诊人群生理和心理需求,为新医疗模式提供新的案例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0.
[2]李轶南互动设计新趋势[J].包装工程,2010,(8):5
[3]Briginan,K(2004)Defining Customer Touehpoints Retrieved Mar 24,2010,from http:∥wwwimediaeonneetion.com/content/4508.imc
[4]Design council(2009).Service design glossary Retrieved Jan 08,2010,from
[5]http:∥www.designeouneil.org.uk/about design/Types-of-design/Serviee design/Whatis-servleedesign/.
[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9
[7]杨小军,蔡晓霞空间·设施·要素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
[8]邓成连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06(2):13-15
沈阳市儿童医院标识系统设计 篇12
空间信息是医院与来访者之间的沟通媒介, 可以增添人对医疗品质的信赖感与安全感, 是构成舒适空间的重要要素。在沈阳市儿童医院的标识系统设计中, 我们选择容易阅读的字体, 采用图形符号直接传达信息, 尽力提供清晰易懂的医院空间信息, 力求建立没有迷失的标识体系, 帮助就诊者顺利达到目的地;同时医院导诊标识系统可以满足不同人不同目的的使用需求,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用与装修相协调的色彩体系, 清晰易辨;不采用具有凹凸造型的端部设计。
儿童来医院就诊, 因为病痛会心情不快, 乏味。用卡通图案和活泼、亮丽、清新的颜色做装饰, 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我们在方案设计中采用了12生肖作为辅助图形, 选出了9个可爱的卡通动物形象, 分布在九个楼层, 让就诊的小患者感觉这里处处有惊喜, 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不同的图案采用不同的色彩, 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各个区域不同的卡通形象会让小患者对每一个区域都充满好奇心, 从而冲淡他们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缓解疾病给他们带来的不适。
各层以12生肖为主题元素, 根据各个生肖的特点提炼出主色调, 并以此贯穿于整层标识设计当中。用各个生肖的生活环境作为背景, 与底纹完美结合, 迎合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缓解儿童就医的不适。
【儿童专科医院】推荐阅读:
杭州儿童医院05-14
西安市儿童医院09-17
儿童医院进社区方案10-03
儿童影楼与医院合作策划方案07-23
儿童医院护士长竞聘演讲稿06-20
上饶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2018年第二批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10-11
口腔专科医院08-01
中医骨伤专科医院06-15
心血管专科医院05-09
精神病专科医院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