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2024-10-21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共12篇)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1

一事业单位的相关概念

事业单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

1. 事业单位的定义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 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组织 (1998年国务院252号令) 。

2. 事业单位的特征

服务性——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公益性——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福祉, 本身是非营利的机构, 重社会效益;公有性——95%的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也有一小部分民办的非企业组织;实体性——是法人实体, 有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文化性——事业单位多是智力密集型组织, 知识分子集中, 大约集中了中国60%的知识分子。事业单位的规模在我国也很庞大, 有130万个事业单位, 从业人员有3000万人, 相当于国企职工人数的2/3, 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34%, 国家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

3. 事业单位的分布

事业单位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技服务等领域, 种类极其繁杂, 属于第二大社会法人。事业单位在GDP中的比重约占5%~10%。规模最大的教育、卫生、科研和文化四个行业, 约占GDP的5.1%。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 如60%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每年经常性财政开支的约1/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大部分、大量国有土地等。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必要性和方向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此, 国家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主要的办法就是改制。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 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与国企的改革很相似。

1. 事业单位的转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 改制有助于服务产业的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标志着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特征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但我国服务业还相当落后, 因为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机制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其次, 改制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诸多改革,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难点和重点;第三, 改制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的社会领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2.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 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的职能;二是事业单位聚集国内大量人才, 通过创新制度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形成人才竞争的新优势;三是形成事业单位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新体制;四是减轻财政负担。

3.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将主要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为行政机构, 或者参照行政机构管理办法管理, 将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单位改为企业, 分类采用不同管理办法。事业单位的转制, 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 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

4. 事业单位改制的基本目标

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三事业单位如何改制

事业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 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 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 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

1.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

一是劳动制度, 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 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 进行按劳分配。现在, 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 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没有行政级别的, 如麦当劳公司等。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转向企业化经营。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 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 即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就要按规律运行。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 保证企业健康的运转。

2. 事业单位改制的规范操作

(1) 事业单位改制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既要因事制宜, 又要大胆创新;既要有利于经济发展, 又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既要切实维护好职工利益, 又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要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 又要妥善安置好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既要统筹兼顾、认真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相关政策, 又要稳步推进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应参照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办理, 通过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2)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规范操作程序。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范操作程序:第一, 进行可行性认证。面临改制的事业单位, 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发展前景、市场竞争能力、改制的方式和方法等诸方面做好可行性研究。涉及到职工合法权益的, 应当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上级主管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审批。

第二, 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 改制单位就进入审计、评估阶段。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等, 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核准;在审计、评估过程中, 中介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独立、公正地执行业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其正常执业行为, 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 确定改制形式。由于事业单位具有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 在改制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要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特点来决定改制的形式。对资产不是很多、参股人数较少的事业单位, 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对于职工入股愿望强烈、人数较多的单位, 可先实行股份合作制, 逐步向规范的股份制转化;对那些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单位, 股份有限公司是最佳的选择;对个别资不抵债、长期亏损且无法正常运作的单位, 可采取合并、关闭、人员分流等办法。

第四, 公告转让项目。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转让项目要委托产权交易机构, 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或与改制单位业务相关联的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网站上, 公开披露20个工作日, 广泛征集受让方。

第五, 确定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信息披露后, 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 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 根据转让标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 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

第六, 签订产权转让合同。采取拍卖、招投标或协议转让方式, 确定了受让方和转让价格后, 经过充分协商, 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涉及的相关事项后, 转、受让方就可以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成交后, 转、受让双方应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事业单位注销证明等,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

3. 改制的难点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 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 这是一个难点;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 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创造效益, 求得生存, 谋求发展;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 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

4. 事业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 要经历巨大的转变, 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报业的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 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 本身就是企业, 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 而报业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 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 因此,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 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 考虑到员工的承受能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的改革, 是人的观念、利益、心态的调整问题;要引导员工树立起市场竞争、客户服务、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理念;要创造科学的竞争、评价、分配机制, 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从而为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另外, 还要注意用规范固化机制和行为、支撑理念, 进而搭建职业化的管理平台。

5.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需注意的问题

(1) 开好“四会”。首先, 要开好班子会, 使班子成员统一认识, 放下“官位”、“权利”的包袱, 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制工作中;其次, 要开好党员大会,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 使群众有榜样、有标准、有信心;再次, 要开好全体职工大会, 宣传相关政策、规定, 增强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能力, 解除职工怕下岗、怕丢饭碗的思想顾虑, 从而使他们理解改制、关心改制、支持改制;最后, 在统一了思想的基础上, 要开好单位改制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会, 做到既有利于单位未来的发展, 又有利于职工的经济利益。

(2) 实行“阳光交易”。事业单位改制,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都应依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和管理层增持股份的, 应当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实行阳光操作,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搞暗箱操作、场外交易。

(3) 转变“十种观念”。在对干部职工宣传教育时, 应要求大家转变十种旧观念, 即“职能服务的事业单位”的观念;“官位、权利”的观念;“国家工作人员”的观念;“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能进不能出”的观念;“大锅饭、铁饭碗”的观念;“没有危机感”的观念;“缺乏市场竞争”的观念;“患得患失”的观念;“聘用固定工”的观念。

(4) 做好“五个到位”。面临改制的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 要做好“五个到位”, 即改制转企工作到位;产权明晰改革到位;人员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新企业发展规划到位。

(5) 协调好“五个关系”。在改制过程中, 职工利益无小事, 一定要协调好“五个关系”, 即协调好职工的劳动就业关系;协调好职工参股与不参股的关系;协调好职工的党、团、工、妇、青等组织关系;协调好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关系;协调好分流、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关系。

(6) 准备好相关的文书材料。主要文书材料有: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改制的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改制事项的批复;法人身份证;其他有关的文件材料等。

(7) 接续好“八项工作”。在改制过程中要接续好八项工作, 即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住房公积金, 人事档案, 独生子女优抚待遇, 住房、煤气、供暖、供电、供水、子女入学、就医, 伤残人员的优抚金等工作。

四事业单位改制带来的影响

改制对各方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对国家政府来讲, 主要是税收与就业。通过政府行为 (手段主要是产权改造) , 让产权能买能卖、企业能生能死。通过企业改制, 理顺产权关系, 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 实现企业角色转变, 将企业推向市场。对企业来讲, 主要是经营与管理。通过企业行为 (手段主要是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 , 让员工能进能出,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收入能增能减。通过机制转变, 理顺劳动关系, 解除企业对员工的无限责任, 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 将员工推向市场。对职工来讲, 主要是职业与发展, 可以有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晓阳.事业单位改革探析[J].辽宁经济, 2005 (4)

[2]徐汉阳.事业单位改制的规范操作[J].产权导刊, 2006 (3)

[3]王玉平.事业单位改制给职工思想带来的波动[J].中共山西省机关党校学报, 2009 (6)

[4]范恒山.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J].学习月刊, 2005 (1)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2

一、行政执法管理类,二、生产、经营、服务类,三、社会公益类。近年来,随着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地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和发展潜力,但是,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事业单位存在着严重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行政权力事业化、事业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产权主体单一,管理机制不活,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事业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这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区的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如何实施,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以党的xx大关于“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要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调整布局结构,压缩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走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起符合城区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依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规定,主要是:

1、中共中央办公厅、xx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6]17号)

2、xx办公厅转发xx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1号)

3、xx办公厅转发中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6号)

4、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试行意见》(宁政发[XX]296号)

5、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委办[XX]21号)

6、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关于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分解意见》(宁政办发[XX]54号)

7、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改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XX]73号)

二、改革的原则和基本思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1、分类改革的原则。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承担的社会职能,对区属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内容、改革方式和相应的改革措施。

2、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本着政事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能和机构调整,改变政事合一的管理状况。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坚持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制为企业;对承担社会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改制为独立运作的中介组织。在衡量、区分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基础上,精简机构,调整布局,开辟社会投资渠道,实现主办主体的多元化。

3、动态管理的原则。取消事业单位机构的行政级别,打破用人关系上的“终身制’’,全面推进聘用合同制,实现人员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逐步建立单位用人、社会“管人”的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依据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将事业单位从整体上分成三大类别:一是行政管理执法类,二是社会公益类,三是生产经营服务类。当前,着力抓好行政管理执法类和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推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与综合执法试点相结合。①对以行政执法检查为主的执法机构,要按照两个“相对分开”的原则,即制定政策与监督处罚相对分开,监督处罚与技术检验、监测相对分开,实行综合执法。改革的重点领域是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机构。②对以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为主的事业单位,要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对应由行政机关行使的职能,要交给行政机关;技术检验认定职能要由中介机构承担;经营服务职能转给企业承担;对职能相近或交叉的管理队伍予以归并或综合设置。③对改革后保留的行政管理执法机构,如市容、环保、城建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管理,使用行政执法专项事业编制,其工作人员依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供给;有执法收费的单位,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以罚代养。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南京市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试行意见》(宁政发[XX]296号),事业单位要在今年底明年初基本完成改制工作。这些单位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二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三是社会中介事业单位。明年继续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改制,通过转企改制,撤销事业机构设置,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承担国家交办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任务主要是“一改、二调、三建、四转”。“一改”就是改革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现行管理方式,主管部门主要是政策引导,进行监督,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同时要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研究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等级规格。“二调”就是重新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的

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对因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而重复设置的,要合并或撤销;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要进行合并;对任务严重不足、社会效益差、职能已转移消失的,要予以撤销。“三建” 就是建立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相应的经费管理方式,即按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多少,核定其人员编制和补贴。对纯公益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实行财政经费供给。对承担政府倡导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如非义务教育、非营利性医疗单位等机构,对其公益性职能部分核定定额或定项补助经费。同时,对纯公益和准公益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形式推进管理方式的改革,促其发展。“四转”就是推动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联合举办事业单位。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营机构兴办公益性事业。同时,要推动有条件的能够面向市场经营的事业单位向改制转企方向发展。当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推开。第一抓好城建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年内完成市政养护体制改革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分批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工作。第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由政府投资办医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为多元化投资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鼓励各类医疗机构的合作、合并,实行多元化投资办医。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联合、合并、撤销的办法,调整学校的布局,完善办学体制;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学校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可吸纳社会资本,拓展非义务教育,走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对非义务教育中产业集团所属中专校、业务相近的要进行合并,职能消亡的予以撤销。第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政府管文化、社会办文化”的要求建立新型文化管理体制。第五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强化旅游业的行业管理,理顺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关系,全面推进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鼓励和支持外资、民资投资景区、景点建设,开展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出让、租赁经营试点。

三、几点建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改革任务,既有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又有分批推进改制转企的工作,需要从总体上加以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为此,建议:

(一)成立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指导改革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各主管部门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区的统一要求,结合部门(系统)实际,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确保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事业单位养老改制走向 篇3

两个不公平

为什么说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是一定要做的?业内人士称,这个其中有两个不公平在里面。

第一点就是事业单位养老金和企业单位的养老金,相差比较悬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相近的退休金政策,退休金待遇差不多。1990年,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年人均离休和退休费分别为1664元,1889元和2006元,差距并不大。2001年分别为6573元,11324元和12215元,企业退休人员的年均养老金仅相对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的53.8%,相对于机关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的58%,差距加大。2004年,中国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职工人均离休退休费分别为8081元,14911元和16532元。企业退休人员的年人均养老金仅为机关退休人员的48.8%,差距已十分明显。时至今日,这个差距仍在进一步加大。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在接受《新理财》记者采访时称:“这确实是一种不公平。比如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留在高校工作,有的去工厂工作。一个是教授,一个是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他们的职称,级别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都差不多。可是退休后,他们的退休待遇却相差了三倍。为什么?因为一个是事业单位,一个是企业。”

另一个不公平体现在养老金替代率差距上。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 = 59.09% 。

1995~2002年,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替代率在103.03%和92.11%之间波动,机关单位的退休金的替代率由94.46%上升到104.56%,企业单位的替代率由1995年的77.3%下降到2002年的59.28%。到2004年,中国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52%、90%、和93%。最近两年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仍在下降。

众所周知,企业的职工是要缴纳养老金的。每个月每个职工要交出工资的28%来作为养老金保险,其中个人账户占8%,社会统筹占20%。那么企业职工交了钱,以后拿养老金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事业单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因为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是靠财政拨钱的,他们是不用交养老保险的。这就产生了个问题,交钱的人退休了,拿的退休金少了;不交钱的人退休了,拿的退休金反而多了。这也是另一种的不公平。

养老改革不用慌

因此,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人员便开始了一轮恐慌,他们在设想如果跟企业一样进入养老保险体系,那就意味着自己的退休金就要和企业看齐了,自己拿得钱就要少了。

其实不然,缴纳养老金的模式在经济学上称作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胡继晔告诉记者:“这个就相当于自行车上的飞轮一样,只能往一个方向走。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这个可以用来形容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可以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在里面,起码是要保持养老水平不降低。”

据记者了解,中央对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是下定决心的,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会采取“新人有新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对应不同的制度安排。

事业单位向企业一样缴纳养老金是一种趋势。首先面临改制的是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比如出版业已率先踏出了一步。截至2010年底,177家中央经营性出版社,都换上了“企业身份证”。至此,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在内的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成为市场主体。

然后,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可实行职业年金,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即以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平稳过渡养老金改革进程。可参照企业,针对事业单位各个行业不同的特点,考虑设立职业年金。这样,总体来看,职工退休以后待遇不会降低。

胡继晔认为,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可以说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是不能让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的,否则改革是无法推进的。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制要实行逐步并轨,首要条件就是要保证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不下降。

制度弊端呈显性

中国的养老模式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它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的退休年龄不提高,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和2050年将占总人口的到15.5%和31.2%。因此,如果不对现收现付制进行改革,那么到2033年,养老保险费率将达到39.27%。这样高的缴费率是企业难以承受的,会造成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也会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胡继晔说:“这还延伸出更深层的问题,人口结构必须要改变。我们现在实行的421的人口结构,我们的下一代急剧减少,这也说明我们数量很少的下一代需要养活更多的老人。如果要维持正常的人口代谢,就要保证每个家庭出生的人口要在2.2以上,可是现在我们每个家庭才有1.3个孩子。照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将会面临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根据这种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我们这种现收现付制,会在以后的道路上更难走下去。在英国,不管是行政单位还是企业,他们都有自己的年金计划。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这种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改成职业年金有什么不好呢?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关心的是这个钱能不能保障他的老年生活,至于叫什么并不在乎。所以要想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不减少,就要建立职业年金。这种职业年金就相当于企业年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这笔年金在职工退休前是不会给本人的,而是把这笔钱存起来了。那么这个账户里面积累起来的钱就会足够老人退休后养老用了。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为支持事业单位改制,现将事业单位改制有关契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的过程中,投资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对改制后的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的,改制后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其中与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原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事业单位30%以上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原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

二、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改制后的企业以出让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取得原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不属于本通知规定的契税减免税范围,应按规定缴纳契税。

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事业单位改制事项 篇5

报道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并不是单兵突进,还统筹考虑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在专家看来,根据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将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属于“政事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目前一些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一部分都具有行政执法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此类事业单位是否应该回到政府体系或将行政职能划归出去,需要明确。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宋世明教授指出,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执法的主体,会导致行政机构的“体外循环”,不利于规范执法,应当加快改革。对那些承担行政职能且需要回归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应考虑与人事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类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属于“事企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

第三类是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在3千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可见,科教文卫是中国事业单位的主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通过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将回归公益性质,以后的事业单位将主要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也有很多类型,其资金投入结构上也应有所区别。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比如公立医院、教育机构等属于基本服务均等化范畴的事业单位,是全民都需要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以政府支持为主,以纠正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过度“市场化”,“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等问题。而以各类基金会为代表的事业单位,服务面相对窄一些,在政府支持之外,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实现自身功能和发展。

而同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畴的事业单位,政府的投入力度也应根据其涉及公共利益程度而有所不同。吴江表示,一些政府和国家控制力度较强的事业单位,如涉及国家安全的研究机构、直接为国家制定政策服务的研究机构等,它们直接为国家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行业风险;产权缺失风险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110-03

1 概述

随着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现属事业性质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着改制,改革会带来活力与机遇,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却更不容忽视:如后备勘查基地不足、地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稳定的效益型的产业较少、发展极其不平衡等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中央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也正稳步推进,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处在改制的重要时刻。改制可以规范并解决其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有利于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性的经济发展。地勘单位需适应国际和国内的形势,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步通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矿权缺失也使地勘单位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找矿者。之前,煤炭地勘单位寻找的煤炭地质成果一般是无偿交给国家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煤炭行业比较低迷,有些地勘单位即使占有一定煤矿资源,也已廉价地将其转让,进入21世纪,煤炭矿权又被社会资本登记占有,煤炭地勘单位成为其打工者。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通过长期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成果,而作为煤炭产业链的最前端,却并未分享到煤炭开采带来的巨额利润,这是地勘单位发展能力薄弱以及职工生活贫困的一个根源。

2 煤炭地质勘查单位改制面临的风险

2.1 行业风险

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能源需求呈疲软状态,煤炭市场在整体下滑,矿权人(煤矿业主)受预期影响或因资金紧张而导致勘查行业社会资金投入减少,从而导致了煤炭地勘单位逐渐出现了地勘业务不景气的现象,煤炭资源的寻找机会也在不断地减少,找矿工作变得日益困难,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减弱。

2.2 产权缺失风险

产权的缺失使煤炭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处于被动,拥有技术与经验的地勘队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拿不到探矿权。此外,拿到探矿权的社会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地质找矿的工作,他们要的是炒作探矿权、待价而沽的效果或者是用较低的价格欺压勘探单位以及地质人员。这样就扰乱了勘探市场,影响了找矿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2.3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20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的极度不景气,导致煤炭地勘单位的人才出现了断档现象,近几年以来,虽加大了人才的引进以及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工作,然而,人才总量、结构和实际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人才较缺乏;第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另外,改制也可能加剧人才的流失。首先,由于机关、事业、企业养老体制下待遇差距较大,为享受事业身份的养老待遇,不到正常退休年龄的职工会提前退休;其次,因管理层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开拓创新的意识较弱,地勘单位在向政府部门争取政策和扶持的意识比较差,对自身困难的宣传尚不到位,很多的煤炭地勘单位职工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与福利普遍偏低,这样的结果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也将成为人才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优秀人才也会逐步向优势企业流动,使得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着人才危机。

2.4 资金风险

煤炭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比较差,在转产以及发展多种经营、拓展业务等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虽然国家对煤炭地勘单位矿权的转让、地勘单位国有划拨土地以及房屋改变用途等有相对具体的优惠政策,但是很多的煤炭地勘单位并没有得到落实,这就使得地勘单位只是靠降低职工的收入福利待遇来增加资本积累,这样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化的改革

目标。

3 有效控制风险的可行性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地勘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在地勘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是面临改制的煤炭地勘单位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树立品牌,首先,加大对内部员工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单位的综合服务质量,在项目的服务过程中加强宣传的力度,增强与业主之间的互信水平;其次,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发挥行业新闻媒介的推广作用,对单位的服务理念、地勘优势予以宣传,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适时召开业主恳谈会,通过交流,对服务方法与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最后,必须夯实品牌基础,地勘服务内容要涵盖地勘业中矿产勘查、水工环调查、钻探(坑探)、物探、实验测试等方方面面,而不能出现短腿现象,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勘查技术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真正为地勘品牌的确立提供技术保障。

3.2 拓展地质服务领域,走大地质发展之路

不断拓展和延伸地质服务的工作领域,实现现有业务的转型升级,同时向大地质市场发展。目前,在煤矿勘探业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应通过对设备的升级及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及时进入新兴的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市场中;大地质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它涉及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恢复、地界矿界勘测、城市建设服务等方方面面,煤矿地勘单位在抓紧地质找矿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大胆涉足地质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创收方面实现“名利”双收。

3.3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要从企业化经营的实际出发,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按需引进,提高层次,在做好地质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接收工作的同时,也要接收适量管理专业学生,更要向社会招聘引进市场业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获取各类执业证书,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体现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就是要结合地勘行业的实际和特点,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把教育培训与本单位矿业勘查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采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重点搞好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应用。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业务精英,培养会管理、懂经营、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改制后实现地勘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4 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合作项目

煤炭地勘单位改制后,投资与融资政策相对宽松,要抓住机遇,发挥所长,多与大型的矿业集团进行互利合作。比如:有矿权的地勘单位,进行社会融资或利用积累地质勘查成果相关的资料以及地质技术来取得商业性矿权当中的股权,合作开展矿产的开发;矿权缺失的单位在依靠技术、设备优势与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业公司提供勘查服务的同时,要扩大合作范围,积极寻找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合作从事境外找矿与境外地质服务,充分利用我国“政府引导、地质先行、优选靶区、企业跟进”的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模式,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铺路。

参考文献

[1] 邢新田.关于推进地勘队伍改革的思考[J].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会刊,2005,(1).

[2] 张盛丰.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J].中国矿业网,2007.

[3] 金航.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勘改革与实践[J].中国矿业网,2008.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7

改革的动机是为了使事业单位顺应社会的进步, 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也与职工的个人利益相冲突, 职工难免会心存怀疑。

第一, 改革的思想核心超前, 职工短时间难以接受, 特别是老职工们。早期的事业单位在职能方面与政府机构平起平坐, “官本位”充斥了所有职工的思想意识, “官办”的身份和稳定的工作成为了事业单位最吸引职工的优势。改革后工作性质不再稳定, 职工们本能地产生内心的不平衡。

第二, 改革后职工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降低。长久以来, 大多附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的实质就是“二政府”, 职工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极强的优越感。改革之后在改变单位的职能的同时, 也可能会降低职工们的社会地位。人事部门对此进行粗略统计, 改革之后, 即使单位采用养老保险的计策来保障退休职工们的利益, 养老金额还是削减了。甚至有少部分员工无法控制自己的忧虑, 做出了离职的计划[1]。

2. 对于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是顺应社会的进步, 不仅满足社会事业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需求, 也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改制的同时, 职工们的心理状态也必须被重视。

2.1 教育职工正确认识事业单位改制的必然性

“事业单位”的称谓和性质都有着浓厚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使事业单位逐渐形成一种政府和企业的中间组织——不仅要开展社会服务, 也要开展公益性服务。事业单位改制的动机是使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在激发职工们热情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加强对职工在改制方面的思想教育, 使之产生强烈的意识——改制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改制是事业单位前进的一大步, 也使社会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由此可见, 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 使他们意识到改制带来的优势, 并且真正拥护改制确保事业单位的改制最终取得成功。

2.2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与方向

对事业单位进行改制有四大目的。第一是让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改革速度变快, 使服务经济高效完成任务, 第二是事业单位把大量国内人才组在一起, 然后再用新的制度好好利用人才, 努力让人才留下来并让人才之间形成竞争的新特点;第三是让事业单位制定新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形成新体系;第四是使财政方面的压力减小。

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将主管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变成行政机构为目的, 或按照行政机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将已达到市场化要求的单位换成企业, 分别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 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 主要为了完成公司化的管理和运转, 使单位运转效率提高。

2.3 党组织应积极主动发挥起作用在制度改革中

在有的人来看, 企业是通过得到最多经济利益为目的, 使用经济措施为主要手段改制后事业单位的性质会转变成企业单位的性质, 所以党组织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有必要在企业党组织中说明这种观点。党从成立时起, 就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通过人民群众和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成功。并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表明, 只要共同团结就可以发展好事业, 兴旺民族, 让祖国繁荣。此时正是改革的好时机, 同时少不了重大的考验。对事业单位进行改制涉及的范围广, 也关乎职工自身利益, 所以, 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对于职工的生活情绪思想等方面要在平时就多关心[2]。

3. 以积极的态度认识事业单位改制问题

关于事业单位到企业的巨大改变中, 最重要的是全体人员的思想改变。相对报业的改革来说国企更难, 因为国企本就是企业, 但其中的僵化体制不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而报业是公共管理, 其重点不是为了得到更多利润, 因此, 这次变革很艰巨。变革中的方案要“目中有人, 要把员工承受力和观念转变考虑在内, 互相平衡;要以大环境下的改革为主要观点, 主要存在于人的观念、利益、心态;给员工树立竞争、服务、创新意识;合理安排竞争、评价、分配机制, 活化竞争机制, 进而给年轻人创造更广阔的表现平台。此外, 标准化管理固化机制和行为、支撑理念, 最终达到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的目的。

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和地点, 事业单位都包含“公益性”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下, 很多事业单位不再遵守“公益性”原则, 而是把获取利益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见,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并不只是推陈出新, 还要将“公共服务”再次贯彻到企业思想中。贯彻“公共服务”思想并不是为了裁员或者削减工资, 而是在制度模式方面做出合理改动。事业单位的改制并不是削减企业责任或者提升企业利益, 而是在公平、公正的准则下去粗取精[3]。

4. 事业单位改制带来的影响

事业单位改制使各方的权益发生变化。就国家政府而言, 税收和就业方面受到主要影响。政府借助产权改造使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在企业改制的同时, 明晰产权关系, 使国家不再无条件支持企业, 企业发生从依靠国家到依靠市场的转变。就企业而言, 经营和管理受到主要影响。企业通过制定合同、用工、人事、分配等制度调配员工, 活化人事和工资管理。明晰劳动关系, 使企业不再无条件支持员工, 员工开始有了从依靠企业到依靠市场的转变。就职工而言, 在职业和发展方面有了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4]。

摘要:事业单位主要经由国家机关或者利用国有资产的组织承办, 该组织的活动对象是社会服务组织, 包含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各个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 早期的事业单位无法顺应新时代的标准 (如政事不分、机构臃肿、管理机制僵化、机构性质行政化等) 。五大省市——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首次对全国进行分类改革。但是员工还未适应新的体制, 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体制,职工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玉平.事业单位改制给职工思想带来的波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 (6) :57.

[2]钟书美.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1) :225-226.

[3]刘海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23) :43.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8

可以说, 价值主张是企业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共享价值观, 而要实现这一过程, 就必须基于合理的价值主张。企业是一个共同体, 股东、职工、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等对其会产生价值主张, 是价值主张的主体, 其价值主张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价值主张能力。对于企业, 各个主体的价值主张能力必须形成合理的结构, 产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作用, 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自由竞争环境中, 客户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具备强大的价值主张能力, 股东和投资者必须围绕其价值主张, 满足其价值主张。至于股东和职工这两者的价值主张能力, 则存在一定的博弈关系, 它们此消彼长, 由此构成了三种形态, 分别是股东强势型、职工强势型、和谐型。

显而易见, 美国管理模式属于股东强势型, 其核心思想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从法人治理结构来看, 股东是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是常设机构, 管理层则接受董事会的委任, 是其代表。在这个体系中, 职工自然处于弱势地位, 价值主张能力比较弱。在美国企业, 管理者通常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风格, 职工只是执行。但是, 为什么美国企业比较和谐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美国企业一般建立了工会组织, 由于集合了个体优势, 工会比较强势, 能够代表劳方和资方进行博弈;二是美国建立了健全的劳动法律体系, 能够对资方形成有力的制约;三是美国人具有较强的契约观念, 认为自身与企业只是契约关系, 是一项法律行为, 合法是基本判断准则。

但是, 在我国, 这三项背景因素或非常薄弱, 或根本不具有, 这样一来, 就“橘越淮则为枳”了。随着作为股东的国家强化了对国有企业的价值主张, 要求其保值增值, 这便意味着, 股东的价值主张能力趋于强大, 职工则逐渐变弱。尤其我国当前待就业人口庞大, 这个大环境更是强化了职工的弱势地位。这就能够明白, 为什么我国发生“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 其实, 不合理的价值主张能力是根源。企业 (股东) 比较容易通过损害职工的价值主张提升绩效和竞争力, 创新动力自然就不足。可以说, 不解决这种不合理的价值主张能力, 不改善微观环境企业的运行, 我国实行的扩大内需宏观政策就难以取得积极效果。

燕山石化推行改制分流, 没有简单地遵循西方管理模式, 而是坚持了一个基本准则: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所有审议事项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程序;所有操作程序全部公开。这一准则, 实际上划分了董事会与职代会 (工代会) 的事权, 对股东和职工的价值主张进行了一定的明确。根据这一准则,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情况下, 改制分流进行与否、如何进行、何时进行均由职代会决定。实践表明, 正是有了职代会和工代会, 职工的价值主张能力才得以充分发挥, 企业 (股东) 和职工的价值主张才都能获得实现, 从而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

然而, 在我国, 不少企业的职代会已经沦为形式机构, 不具有实质性影响力, 职工的价值主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觉悟与素养。当这些企业推行诸如改制分流等重大事项时, 职工通常只是执行者或被执行对象, 甚至不享有知情权。这样, 在实施过程中, 矛盾便会积聚, 直至爆发。

虽然我们不能据此任意拔高燕山石化, 因为其做法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 弥补了所谓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足, 自发的意义更高一些.但是, 对于燕山石化这个案例, 我们也不能仅仅站在职工民主管理的角度来审视, 因为这样会妨碍对其内涵的发掘, 降低其蕴含的价值。我们还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透过企业本质, 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将观察视野引向国际, 将美国式企业管理、德国式企业管理和日本式企业管理作为比较对象, 以燕山石化为案例, 探讨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以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竞争力。

德国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监事会位阶高于董事会, 能够任免和监督董事会, 能够代表公司, 监事会成员四分之一来自职工。德国企业的职工参与制使得职工通过“监督董事会参与决策”, 保证经营决策的公正性。职工参与制保证了职工具有比较强大的价值主张能力, 可以与股东形成合理的结构关系, 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日本式管理的特点是团体主义和员工参与, 其“三大法宝”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企业工会制度。这“三大法宝”, 一方面保证了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团体观念, 认识到企业与职工是相互依存的, 将职工因素纳入其决策之中;另一方面, 由于实行“职工参与管理”, 职工有渠道和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 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而美国也正在注意到这一点。1981年杰克.韦尔奇接任总裁后, 认为公司管理人员太多, 而会领导的太少, “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比老板清楚得多, 经理们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为此, 它实行了“全员决策”制度, 使那些平时没有机会互相交流的职工、中层管理人员都能出席决策讨论会。“全员决策”的开展, 打击了公司中官僚主义的弊端, 减少了繁锁程序, 使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巨大进展, 杰克.韦尔奇的这一政策, 让每一个员工都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 从而真正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绝对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妙招。如果从价值主张的角度考虑, 这个妙招正是运用了“不是以管理者自身为本”, 实现了真正的以大家为本, 从而顺应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心理需要, 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复杂的多。以前, 国家作为股东长期“虚位”, 管理者和职工的价值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随着国资委的成立, 国家强化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东权利, 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代表承担了明确的保值增值的职责, 并受到了一定的激励, 这两者的价值主张趋于一致。

法人治理结构的引入, 更是放大了这个趋势。一方面, 它有利于加强股东的价值主张能力, 另一方面, 它蕴含的“精英主义”与我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不谋而合, 导致其推广和应用异常顺利。尽管在我国, 很多企业都设立了监事会, 职工也参与其中, 但由于股份构成和设计缺陷等诸多原因,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实际上演化为对董事会负责, 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 虽然国有企业均有职代会和工会, 但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 “老三会”基本被边缘化, 和“新三会”没有进行明确的事权划分, 不享有一定的强制权, 更没有良性的工作机制, 沦落为“形式主义”。尤其当管理者强化了自身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部人控制”, 更是没有动力扭转这种畸形结构了。这种管理模式, 导致了职工没有能力表达价值主张, 必然会出现“利润侵蚀工资”现象。

编后记:

燕山石化基于自身传统, 比较好地处理了“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 基本保证了职工的价值主张能力, 当发生重大决策时, 职工与股东的价值主张均能得到较好实现, 企业便处于良性运作之中。燕山石化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启示是, 必须正确处理企业 (股东) 和职工的价值主张, 使其价值主张能力形成合理的结构关系,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培育, 或发挥职代会作用, 或强化工会建设, 或加强监事会, 或兼而有之, 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 价值主张是企业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共享价值观, 而要实现这一过程, 就必须基于合理的价值主张。

“燕山石化推行改制分流, 没有简单地遵循西方管理模式, 而是坚持了一个基本准则: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所有审议事项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程序;所有操作程序全部公开。这一准则, 实际上划分了董事会与职代会 (工代会) 的事权, 对股东和职工的价值主张进行了一定的明确。”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9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制逐渐增多,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资产的流向,使国有资产得到准确核算,财政部门加大对事业单位改制、转体的国有资产的全方位监管。除了在改制前严格执行财政部第36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对改制期间的流动资产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有关制度,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监管资金的分配。所出具的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重新安排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基数,是事业单位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合法凭证。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转移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改制后的剩余国有资产,要进行相应的会计科目及会计核算调整的批复,充分体现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全部在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规范、准确的表现出来。

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会计记账上都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但是,在会计核算上是有所不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即: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进行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由于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式的不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改制后,剩余的资产归并到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时,会计科目也必须对接,通过会计移交表交接后,单位以会计移交表建立总账和明细账,并做相应的会计科目处理,保持会计的连续性,同时要在资产信息数据库调整相关数据。例,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制后,资产负债表数据是: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10

(一) 政事不分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事业智能、功能定位以及政府的职能其分解的不清楚。我国政府其对事业单位在管理上有一定的干预与越位的现象, 导致法人自己的主权不够完整。

(二) 管办不能够区分

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政府来出资举办, 然后由争睹部门来实施、监督与管理。换句话说就是政府不但是其事业单位的出资人, 而且还是事业单位的社会的主管部门, 因此事业单位的“管”与“办”全部都是由一个部门来负责, 而且责任不够明确。因为主管部门在管理下属其事业单位的时候,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部门的利益, 他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够给全社会以及全行业的事业单位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环境。

(三) 投入的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因为是由政府一方来举办, 因此很少会有大量的社会上的公益事业来参与其中, 这也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他们的投入很单一。除此之外, 在这些政府的投入里面, 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例如中央的政府和地方各地区的政府他们在责任的划分上是不够清楚的。到底该由谁来投入, 投入多少这些都没有一个详细的实施措施。因此他们在投入时也就会更偏向于城市的地区, 而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很少能够享受到其政府所提供的公益性的服务。通过这种单一的方式来投入根本就不能够满足人们群众对在公益性服务方面的需要。所以, 需要适当的引入其社会的力量来举办一些公益性的需求, 我们必须及时的将社会的力量引入来举办公益性的机构。但是目前通过社会的力量来举办公益性的机构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四) 人事管理的制度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为行政单位人员, 在此制度下, 工作人员主要都是通过一定的编制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可以说有了身份就相当于有了一切。再加上事业单位的身份和等级均与工资是相联系的, 所以工作不努力也就成为了当前事业身份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 在这样的制度下, 员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是比较低的, 而且主动性也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 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工资, 造成其工作的效率非常的低。与此同时再加上人员在不断的超编, 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可谓是不堪重负。

二、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在改制以后, 对我国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会计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 对会计的核算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 事业单位他们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收付的实现来作基础, 而在企业中的会计核算的体系其是以权责的发生作为基础的。所以, 在转制以后首先需要作出改变的为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在转制以后, 企业他们的经济行为不能只有在支出或者是收到的时候才开始确认其交易的事项。与此同时应该在其财务活动开始发生的时候就要加以确认。第二, 会计核算的科目会发生改变。企业的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两者都会给会计其会计的科目有一定的规定, 主要与会计的额核算要素有一定的关系。在所有者的权益类的科目与净资产的科目相联系, 但是对于负债、收入的科目以及资产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 在会计量方面的改变。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已经严格的规定了每一项财务的资产, 并且应该依照构建的或者是取得的实际成本来计价。根据准则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实质上属于一种仅有历史的一种。因此, 在企业中要比在事业单位中的会计计量上多了更多的选择, 处理起来也就更为的方便。第四、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改变。通常情况下,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报表和企业相比少了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 与此同时在报表中还会包含着很多的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如果从财务报表的情况来看, 在报表中除了应该要展现出特定的日期与特定的财务现象等, 还应该对特定的会计期间中所经营的现金流量与经营的成果做出报表。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相比较, 内容肯定要单调一些。

(二) 对财务的影响

过去事业单位的付款完全是由国家的财务部门来负责, 属于一种分散式的管理。在此种管理的模式下, 只要单位其户头上拥有充足的前就能够用来制度, 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的自由。使用国库式的这种集中式的支付方式, , 会依据支付的主体与类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两者的共同点是所在的单位需要及时的向财政的部门提出其申请, 再由国库来集中进行办理支付。这样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在流向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三、事业单位在改制之后财务会计管理的对策

因为事业单位在改制以后会对其单位的财务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改制成立以后, 每个单位在财务会计上的对策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一) 实行企业化的管理

事业单位在改制之后成为企业, 因此会有很多的财务人员他们不能够立刻就适应一个新的发展形势, 所以对财务的意识并不是能够很到位。包括事业单位会比较关注资金的管理, 而会忽略了资产的绩效与存量的管理, 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导致会计的核算变得混乱。所以, 在改制以后, 事业单位应该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 比如加大对单位中财务人员在业务方面的培训, 并且要及时的更新其财务人员在业务上的知识, 提升会计的核算水平, 尽早的能够适应事业单位在财务上的企业化的管理。

(二) 创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的管理体系

要建立一个新的企业的会计的管理结构, 就需要在改制以后将单位里的会计工作做一个新的定位。而不能单纯的只是将过去事业单位的会计直接转换成企业的会计制度就可以的。应该依据改革以后其其单位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新目标去做梳理, 尽早的将会计体系管理体系完善好, 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目的会更加的明确, 管理的工作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三) 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的制度, 要强化其内部的控制机制

每个单位应该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建立一个健全的、适合本单位的一个内部的会计监督, 要加强其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但是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事业单位一直都有着一种思想, 即财务只是算账而已, 所以在事业单位中会有会计的信息不真实、责任不清楚以及监管不严等等的问题。所以, 改制以后的企业应该尽早的创建与完善其内部的会计制度, 进而提升本单位在财务会计的管理来适其他企业的竞争环境。

四、结语

社会上对于事业单位其改革的热度可谓是越来越高。在当前这个新的社会里, 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能够提供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作为用来弥补公共职能不足那么事业单位也必然要改革。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又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事业智能和政府的职能、企业的职能不能区分。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好事业单位当前的体制给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限制, 事业单位就必须改革, 以促进其健康良好的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当前我们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是集中在人事制度、社会的保障体系、绩效的改革等等,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本文通过对当前事业单位的改制对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分析了能够适应事业单位在改制以后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进而推进财务的制度管理来帮助事业单位改制的进行。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11

转制要立足于打造核心竞争力

王化兵: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时间表确定后,全行业改制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已成功转企的过来人,您对转企改制有什么体会?

何承伟:转制是宏观上的体制转变,必须与出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正像胡锦涛总书记讲的那样:“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柳斌杰署长讲到,出版业改革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必须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我很赞同。

我们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早已转企了,人员身份转换没有什么问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在出版界的转企改制,政府并没有马上给压力,而是给了各种优惠政策,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体制改革,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有多大压力。

改革总要有成本,现在有政策就要抓紧改,等到没有政策,没有钱,改革就很难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中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助,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出版集团的当家人应该清楚,享受优惠政策是有期限的,如果到那时候还没有做好在市场打拼的准备,没有形成面向市场的主体,日子就难过了。

出版业转企改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深层次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企业当家人,应该清楚转制与不转制的关键点在哪里?主要矛盾是什么? 比如105号文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免税政策,但如果企业不创造效益,还免什么税?所以打造面向市场的主体才是根本的目标。而要形成面向市场的主体,就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要不,即使企业改制了,上市了,也不一定能够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每天都有出版社倒闭。

转制要立足于培育核心产品线

王化兵:转制要立足于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又该立足于什么?

何承伟:出版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最关键的是要拥有核心产品。集团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出版社打造面向市场的核心产品线,或者叫核心产品板块。

出版社的领军人物,不能只谈选题,谈项目,应该更多地考虑发展战略,他们思考的不是策划几本书,而是怎样开拓核心项目,并使这些项目形成产业链,在社会上有影响。因此,出版集团要根据所属出版社的传统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进行综合考虑,确立长期发展战略。改革中必须改变零敲碎打的出版商业模式,形成规模、品牌,作者、分销商才会找你,回款也会好。

世界成功的出版集团,刚开始时,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兼并的手段,把这个吃掉,把那个吃掉,规模很大,但效益并不看好。而后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梳理,逐渐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就专注于某一项,开始卖掉异类,购进同类,将核心资源集聚于某一个出版领域。最终,他们走的是一条先是规模化,然后专业化,再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的道路。

借鉴国际出版集团发展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事业转企业,组建出版集团时,虽然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争取到不少政府项目,但因此忽视了企业核心产品的培育是很危险的,很可能使改革的最终目的——培育面向市场的主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出版改革发展到今天,集团的领导层,要改变以往重项目设计,轻战略思考的思维方式,应该在科学制定适合本集团发展的出版战略的前提下,让集团所属的出版机构形成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以确保出版战略的实现。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在组建集团时,领导班子达到高度的共识:所有的改革优惠政策,我们坚信上级领导会参照同一城市、改革的试点单位世纪出版集团给予配置,我们的任务,是对总社今后发展的战略思考及产业结构的设计,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个专业特色鲜明、规模不是很大但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出版集团。

以总社所属的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例,它前身是文艺出版社的副牌,没有独立法人地位。集团成立后,我们通过“裂变”的形式,给予它独立的建制,力争从体制上把它打造成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这种体制的创新,还是容易的,难的是它赖以生存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上上下下都比较模糊。音乐产品有器乐、声乐,有西洋音乐、民族音乐等许多系列,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有一样出版产品很好,那就是钢琴琴谱。钢琴琴谱全世界都用同样的五线谱表现,不用翻译。钢琴已然走进千家万户。今天中国人练琴,不是为了当音乐家,而是一种艺术享受。在社会上,不仅很多小孩从三四岁就在练钢琴,老年人也热衷学弹钢琴。据调查,上海市一所老年大学开设的钢琴班就多达70个,还不能满足需求,要托人找关系才能进去。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文化产业的生产者都享有现成的机遇,需要你去调查、去寻找、去发现。经济的繁荣使公民产生文化享受的需求,而音乐是文化享受的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音乐世界中的皇后——钢琴文化更值得我们关注。音乐出版社引进美国的汤姆森琴谱,截止到现在,仅付给作者的版税就超过200多万美元。

出版产品产业结构的设计,如果看到儿童琴谱赚钱就做儿童琴谱,充其量也仅仅是搞了个项目。没有战略规划下的项目,最终是搞不大的,也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产品。

就钢琴琴谱这个核心项目而言,它的产业结构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基础层:普及的儿童琴谱。而这种琴谱具有世界性,中国与世界有差距,中国的出版人应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占有这个市场。你得思考,儿童琴谱哪几套是全世界最好的,如果全世界有4套最好的,我们只做了1套,那就赶紧把另外3套做了,这就是一种思路。同时得结合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实际,那么多老年人学钢琴,这在全世界都没有的。其中一部分人识五线谱,相当一部人是不识的。你要求所有的老年人从学五线谱开始,不现实。我们就得推出简谱版的钢琴琴谱。

中间层:产业结构的设计,千万不能“哪里有钱,往哪里去”,打造企业的赖以生存的核心品牌,需要全方位的设计,这个主体工程才能在市场上有影响。当然,要把基础层做好,这是产品能够发展的根本,不赚钱,企业没法活,不赚钱,打造核心产品,就不会有持久力。但作为产业结构的设计,必须要有中层和高层。中层的出版产品,以作品为主。

提高层。提高层投入很大,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的顶尖作品,世界范围内的顶尖理论作品,包括有关的工具图书。其效益不一定马上见好。集团的策略是,你所做的高端产品只要得到认可,集团出50%的投资,帮助企业打造品牌。现在,上海音乐出版社所出的钢琴琴谱,基础层、提高层、尖端层都有产品分布。

转制要立足于提升出版物的影响力

王化兵:在改制过程中,您认为出版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有何区别?

何承伟:这个问题还在思索当中。我想,作为一个出版机构的当家人,在作战略思考和战略规划的时候,首先应该对出版业在整个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所了解。出版社转企,表象上看,与社会上一般企业没什么区别,但我想,经营出版企业与经营其他企业一定不一样,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经济属性不是一般的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属于影响力经济。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它的第一目标是追求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它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出版产品对社会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为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做点贡献。最终是通过出版企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实现它的经济效益。

要打造出版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出版社要努力扩大在影响力经济中最为珍贵的注意力资源。这不仅仅是个营销问题,它至少具有五大要素:

1.品牌影响力。影响读者购买的关键要素是图书内容,而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千万不要低估,同样一个出版物,是否在品牌出版机构出版,其社会影响力显然是不一样的。面向市场主体的建设,关键就是品牌的建设。

2.作者影响力。尤其是特定出版领域内占领制高点的作者群体,这是出版社借他们的创新成果,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关键。寻找、发现他们,并把他们的成果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出版产品,这是扩大注意力资源的重要工作。

3.内容影响力。在人均GDP是1000美元时,受众主要是对文化项目的需求,那时出版图书、杂志,都很受欢迎。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所谓“井喷”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到了现在,人均GDP是2000多美元,受众就不是对项目的一般意义上的需求,而是看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可以说,今天文化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关键是看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项目设置。而这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来自出版企业的内部,否则,怎么理解出版是个专业呢?

4.形式影响力。出版业要从传承文化转变为传承文化与传播文化并重,尤其是在面向大众出版时,更要创造和尊重传播文化的表现规律。影响力经济讲的就是在吸引你的基础上,感动你。中国的出版物与国外相比,在形式上的差距比内容上的差距更大。《话说中国》能发到1.8亿元的码洋,取胜的不仅是内容而是形式。作者写了两年,我们用了6年时间去寻找一种适合今天读者的表现形式。你能想象,一套4800面的大书,可以从任何一面读起的表现方式吗?

5.营销影响力。现在出版企业注重营销,但你想想,没有前面四条,营销有什么用?烧掉一点钱,总能把几本书推出去,但出版人享受的不是用钱去推动市场,而是市场对自己出版图书的推动。

出版是影响力经济,而影响力经济中最宝贵的也许是注意力资源,一个出版集团,如何创造、扩大自己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应该是打造面向市场经营主体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转制要立足于做活做强

王化兵:转企改制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何承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建于2003年,是以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画报出版社、百家出版社为基础成立的。总社很快就要更名为“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与生活在同一城市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相比较,起步晚,而且规模小,原先旗下只有5家出版社,现在经过“裂变”已有11个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虽然如此,在规模上,总社赶不上一些大型出版集团,但我们力求在一些特色项目上,如前面所介绍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琴谱类书,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文学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及《咬文嚼字》《故事会》等杂志,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把某些产品做到在全国有影响力。

一个集团,如有几个门类在全国做到第一,那么,这个集团作为面向市场的主体也就有了基础。

做出版,不怕所涉及的门类小,就怕做不到这个门类的第一。

我在参观国外的出版集团时,看到他们都拥有很多著名的品牌,LOGO挂在集团的墙上,很惹眼,很让人羡慕。一个出版集团,如发展到它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大大超过集团的名声,我想,这个集团的老总日子肯定是很好过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建时,尽管旗下只有5家出版社,但不要忘了,还拥有三四个副牌,29个报纸杂志,而所有这些,在读者眼里,谁也没有把它看作是副牌,如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谁也没有把它看作是内部机构,如《故事会》、《咬文嚼字》等。改革中,体制的设制要符合事业发展的需求。把一个个市场已经认可的出版单位从被束缚的传统体制下“裂变”出去,打造成更加完美成熟的面向市场的出版经营实体,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总社已从初建时的5个法人单位发展到11个,随着条件的成熟,可“裂变”的对象还有很多,如果真的发展到这些单位都成为一个顶一个的出版实体,就很难说,谁大谁小。

现在大家都比较看重“健康”,对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企业来说,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出版企业的领导人,你有没有想过你领导的企业健不健康?所谓出版企业的健康,首先就要有活力。企业员工心态好,再造能力强,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产业结构合理,有核心产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总的来说,集团要健康发展,细胞就要充满活力。

转制要立足于产业链的延伸

王化兵:“裂变”其实走的是一种内涵式发展之路,内涵式发展的好处是便于做强,但不可能很快做大。要想做大,必须走上市融资、兼并与并购之路,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大都是走的这条路。出版总社有没有考虑过上市融资、兼并或跨地区发展?

何承伟:现在的文艺出版总社不缺钱。融资来的钱,不是送给你的钱。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太愿意为别人打工,为兼并而兼并,为做大而做大。也许是我看到大而空的现象太多的缘故吧。当然,如果产品到了只有与人合作,才能做大的程度,就会毫不犹豫选择合作。《故事会》杂志积累了那么多故事产品,几十年的资源,如果有影视公司提出合作,把这些故事搬上银幕,就很有意思。这些活,我不会干,这就要找合作对象,兼并或结合的模式都可以考虑。做大了,对《故事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出版业要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到内容产业生产,取保守的心态肯定不行,事业肯定无法发展。你知道《故事会》为什么能连续30年发行量始终在中国期刊中处于第一梯队?甚至做到没有库存积压,没有拖欠款,更没有坏账吗?是不是我们配置了一个强大的发行队伍?没有。我们总共才一个半人参与发行。其中半个人还是我。其关键,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品牌。在这个口号下,我们与市场的合作成功了。参与《故事会》发行的单位肯定赚到不少钱,但其中获利最大的也许是杂志社。

作为一个出版人,时刻梦想着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向内容产业生产发展。要做内容产业生产,靠一家人是不行的,要有气魄和胸怀,大家一起做,但自己要掌握核心要素,那就是内容。我们现在正在把《故事会》的一些故事通过广电影视公司改成剧本,把适合上手机的内容通过移动公司放进手机出版。《故事会》杂志现在出版的图书一年有5000万码洋的规模,相当于中等出版社的规模,而且退货率不到5%,书刊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我梦想《故事会》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样的机构——从单一的杂志内容生产发展到内容产业生产。但碰到的困难,真是难以想象:《故事会》因新华传媒上市要占有它的股份,以增加新华传媒的含金量。为此,组建了“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名称中不容许含“出版”二字,有关出版改革的优惠政策就难以享受。《故事会》要做到书刊互动,但没有书号。当然,在各方领导的支持下,书号肯定能弄到。但借用其他出版社的书号出版,其结果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利于《故事会》品牌的打造,面向市场的经营实体的建设,无从谈起。更没想到的是,所出图书拿到书店发行,书店提出,出版社是按六折结算,你们是公司,只能享受民营书商的待遇。听了这话,难免有点心酸。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篇12

一、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单位,因为其改制后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要承担一般企业所不能承担的社会目标,所以既不能使用原来的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不能套用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一点要有一个能真实反映业绩状况的价值指标。而目前改制事业单位采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指标可以体现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和对外投资收益水平,也能体现投资人对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的增值能力。但是它是在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况下,仅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指标,这一指标下,经营者可能会出现短期行为和对会计信息进行违规操纵。

(二)没有反映社会责任的指标

社会责任是事业单位改制成的企业单位才有的特殊任务,改制事业单位要承担维护经济安全,保证社会稳定等目标,它的这些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是同样重要的,而一般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只有一个高概括性的“综合社会贡献率”,无法详细反映改制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

(三)反映无形资产的指标比例不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和智力资本等,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企业价值的实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数据表明,现代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来源中比例明显超过了有形资产,占据比重达85%。而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发展创新力”和“技术投入比”这两项辅助指标是反映企业这一方面的。

(四)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合理

我国采用专家意见法来确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比,专家意见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业绩实际情况,企业处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很多的利益相关者,比如说顾客、员工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侧重点都是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指标权重系数固定不变是无法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需求的。

二、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所具备的质量特征

改制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除需遵循相应的原则以外,还需具有质量特征。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特征主要指为达到业绩评价的基本目标所提出的质量要求。通常而言,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应有如下质量特征:

(一)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指业绩评价指标需能完整、系统地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此处所说的“全面性”并非面面俱到,而要能牢牢把握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评价指标就是要囊括企业业绩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借助每项因素开展完整、系统地评价,在层次不一的指标之间也要存在对应的因果联系,进而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业绩水平。

(二)客观性

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建立时,要力求以可验证的资料为基本依据,促使业绩的评价趋于客观性,规避评价中的误差。一些指标项目由于很轻松地取得证据而显得相对客观,但也有一些诸如“社会地位”等难以获取证据加以检验的项目,其客观性便会大打折扣。指标体系的评价就要采用切实客观的资料,但不能为此而使业绩指标的评价范围受到制约。

(三)相关性

相关性主要指业绩评价指标要同企业现阶段的运营目标、市场竞争力和战略要求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就是对企业战略目标规划的一一分解,选择评价指标时也要着力保障目标规划的顺利达成。对于财务业绩的评价,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要将日常工作与总目标相联系,切不可出现相互抵触的情况。

(四)简洁性和直观性

该质量特征要求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太过冗杂,易于理解和落实,指标体系的设定要涵盖企业业绩影响的各个方面,并对业绩的提高大有裨益,还要具有科学性。如若指标体系较冗杂,甚至无所不包,那么便会极大地增加指标体系实际操作的难度,显著降低了理解和落实的效率,实用价值势必被低估。

对于改制事业单位而言,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具备上述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那么就需再度审视评价指标,并撤销其中的脱离实际、不符合业绩发展现状、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差的指标,增加可以达成业绩评价目标的各种新指标。

三、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EVA(经济增加值)、BSC(平衡计分卡)。EVA将收入、成本、资本综合考虑,为企业的业绩评价奠定财务方面的基础,BSC用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已采取的行动产生的结果,并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几个维度来考察企业。我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应用了这两种业绩指标评价体系。

将EVA和BSC应用到我国改制事业单位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们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改制事业单位的情况,所以它们在改制后的企业单位中的应用也还存在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构建。

(一)财务指标

EVA是一个经济利润指标,它应用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用现金流量来客观地衡量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EVA会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研发费用都当成投资资本,这样就可以避免经营者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而且由于它考虑了权益资本,可以避免改制后的企业将国有资本随意投资,因此可以将EVA作为业绩评价的核心价值指标,主导财务层面和整个业绩评价指标系统,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非财务指标

在非财务指标方面,我们可以应用BSC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引入客户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客户保持率、客户取得率、市场占有率、客户利润率、产品交货及时率等;学习和成长评价指标,包括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企业研发人员比率、员工淘汰率、员工流动率等;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包括环保投资率、能源消耗成本率、所得税净资产率、主营业务税金率、捐赠收入比、新增就业人数比等等。

(三)指标权重设定

我们所运用的EVA-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其中各项指标都应该随着企业环境、发展阶段、行业环境进行权重的调整,我们可以将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来确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以不同的指标权重侧重点来适应改制后的企业不同战略类型变化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四、结束语

针对改制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事业单位改制的现况出发,引入了EVA和BSC指标体系,将这两种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事业单位改企需求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健全。同时,密切结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特征,在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建立上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创新出适应改制事业单位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肖仙爱.论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当代经济,2009

[2]朱凡.事业单位改制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王国顺,李灿.建立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

[4]郭又铭.对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5]李荒野.建立冶金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冶金信息导刊,2007

[6]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

上一篇:滨海体育休闲下一篇:灰色模糊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