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测定

2024-07-08

DHI测定(通用4篇)

DHI测定 篇1

奶牛DHI测定技术是继奶牛人工受精技术和饲料青贮技术推广应用后奶牛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是奶牛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新技术和手段。

1 三原县推广应用概况

2009年3月三原县的陕西鑫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批参加了DHI测定, 经过两年的推广应用, 三原县目前已有三家奶牛养殖企业参加了DHI测定工作。

我们通过对测试取样人员及数据提供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严格了取样操作, 规范了数据提供, 各参测牛场每月将奶样送往陕西省DHI测试中心进行测定, 现在测试内容增加了尿素氮指标, 奶牛场提供的数据增加了配种、妊娠、分娩等繁殖信息, 生成反映奶牛场配种、繁殖、饲养、疾病、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各类报告29种之多, 信息量更多, 报告更加详细、实用。

在这几年应用DHI测定技术的过程中, 奶牛场“能度量, 才能管理;能管理, 才能改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在奶牛育种、改善牛奶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2 各场DHI测定技术取得的具体应用效果

2.1 准确记录了奶牛场牛只生产性能

以前奶牛场牛只生产性能仅有产奶量一项, 实施DHI测定后, 牛只生产性能不仅包括产奶量, 还有脂防、蛋白质、体细胞等, 使牛只生产性能记录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2.2 有效指导了奶牛群选种选配工作

实施DHI测定使牛只谱系、生产性能记录得以不断完善, 为奶牛场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保证, 我们依据牛只生产性能的高低、乳脂乳蛋白水平、线性鉴定结果等信息, 确定牛群改良方向, 奶牛的选种选配有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指导了奶牛群选种选配工作。

2.3 实现了奶牛场数据化管理目标

DHI测定数据来自于独立于奶牛场与乳品加工企业之外的第三方, 其测定数据的公正、精确性还是值得信赖。通过持续关注、分析DHI测定报告, 能够及时对牛群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群、有效调控奶牛营养水平、改善了奶牛繁殖状况、降低了牛群乳房炎的发生。

2.4 提高了原料奶质量,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营养调控中注重能氮平衡, 提高牛奶乳脂、乳蛋白、降低尿素氮;在乳品质量控制方面, 着力解决了奶牛场环境卫生, 修建奶牛卧床, 加强挤奶环节的卫生管理, 连续跟踪体细胞数大于50万的牛只, 从而有效控制了奶牛质量。而所有这些牛奶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措施, 都离不开DHI报告正确和及时的指导。现在奶牛场的乳脂率、蛋白率、体系胞数平均在3.6%、3.05%、25~30万, 原料奶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目前是蒙牛集团稳定的原料奶供应基地, 奶价高于县内平均奶价40%以上, 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2.5 提高企业生产科技含量, 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员

分析研究DHI报告就是分析研究牛群, 因此通过DHI技术的实施, 奶牛场科技人员得到了普遍培训, 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解读DHI报告、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奶牛场管理者逐渐形成了围绕这些信息进行有序、高效的生产管理的习惯, 陆续培养出大批会技术、懂管理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促进了各场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3 推广应用小结

3.1 三个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 管理人员重视, 技术人员重视) , 使得DHI测定技术顺利开展

认识到位是DHI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牛场各级管理者对DHI工作的必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 专人负责, 严格采样规程, 全力以赴, 克服一切困难, 做好奶样的采集和生产数据的整理提供工作。测定中心每个月及时地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对生产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极大的调动了牛场的积极性, 全场上下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 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 认真应用报告,

提高牛场管理水平, 使推广DHI技术工作的目的得以实现

第一, 应用DHI生产性能跟踪报告指导奶牛场主动淘汰。除了依据奶牛生产性能指导选种选配外, 平时我们能够对于奶量较高的牛只进行持续地关注, 使它们获得良好的饲养和管理, 保证优者更优;而对于奶量很低的牛只也对它们进行持续地关注, 结合测定日奶量和妊娠状况, 如果确定该牛的确生产性能低, 没有饲养价值, 我们采取短期育肥后主动淘汰, 节约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益。

第二, 应用DHI繁殖状况分析报告, 通过调控奶牛营养改善奶牛繁殖状况。2009年7月DHI报告反映一奶牛分场牛群泌乳天数209天, 高于正常值许多, 说明繁殖可能存在问题, 实际情况是奶牛不发情、返情率高的问题比较严重。于是我们在营养调控方面专门配制奶牛高能料、添加β-胡萝卜素, 在奶牛发情观察上制定奖励制度, 对空怀天数超过180天的牛只进行持续的跟踪提示和处理,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该牛场的泌乳天数降到176天, 基本接近正常, 奶牛发情配种情况正常。

第三, 应用体细胞跟踪报告, 有效预防了临床乳房炎的发生。传统的奶牛场兽医工作只是停留在有病治病, 有了DHI报告, 我们要求兽医人员工作前移, 对于DHI报告中产量下降幅度大的牛只及时寻找原因, 持续跟踪体细胞数高于50万的奶牛, 逐头对待, 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 有效预防了临床乳房炎的发生, 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 减少了牛只的淘汰。

在推行DHI技术过程中, 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典型示范带动, 使三原县奶牛DHI测定工作在奶牛养殖生产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现代奶牛育种及DHI测定技术 篇2

传统的奶牛育种工作主要包括开展品种登记、DHI测定、高产奶牛核心群、培育优秀后备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定和推广优秀验证公牛的冷冻精液和改良母牛群等一系列工作。其核心是使用系谱信息和后代的表型信息来估计个体的育种值, 并以此为依据, 选择出最优秀的个体, 再通过冷冻精液将优秀个体的遗传优势传递到整个生产群。这也是被称作以公牛后裔测定为核心的人工授精 (AI) 育种体系。通过后裔测定选育种公牛的优点在于, 可以获得种公牛选择最高的准确性。但后裔测定的主要缺点一是世代间隔长, 一般平均的世代间隔达到5年以上;二是育种成本高, 这主要是由于测定公牛的等待期所造成的。为了避免后裔测定的缺点, 在奶牛群体改良实践中也曾构建了所谓“青年公牛育种体系”, 即青年公牛的选择仅依据其系谱资料。这种选择方法虽然能够缩短世代间隔, 但种公牛选择的准确性降低, 牛群难以获得理想的遗传进展。随着胚胎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 育种学家又先后提出“MOET育种方案”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案”, 研究表明, 这两个方案能够缩短减少世代间隔, 但在牛群中实施后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 由于家畜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检测成本的下降, Meuwissen等提出了“基因组选择 (Genomic Selection, GS) 法”。GS是利用覆盖在全基因组上大量的SNP信息, 更科学、全面地探明影响各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GS利用验证公牛“已知基因型”个体的信息, 估计覆盖整个基因组上所有的有效SNP标记的效应, 并将SNP效应之和定义为基因组育种值 (GEBV) 。依据GEBV可实现种畜早期选择, 可大大缩短世代间隔, 且种公牛各性状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一般可达到0.7以上, 虽然低于后裔测定, 但可加快群体的整体遗传进展。

2 DHI测定技术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又称为奶牛群遗传改良, 英文为Dairy Herd Improvement, 简称为DHI, 是世界上最为科学、最为有效的奶牛生产管理工具。其主要工艺为对每头泌乳牛每月采集1天的奶样, 在测定其产奶量、乳成分和体细胞数等数据的基础上, 收集牛群饲养管理数据, 如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年龄和胎次等, 再将所有这些数据加工处理, 形成DHI报告, 返回牛场, 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通过DHI报告, 牛场可以了解饲养管理、繁殖配种、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状况, 发现问题所在, 为改进工作提供客观、准确和科学的依据。DHI测定的数据也是种公牛遗传评定的依据。可以说DHI是奶牛群体遗传改良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1 DHI技术的发展过程

奶业发达国家, 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对奶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实施奶牛群改良方案。到1953年, 美、加两国正式启动了“牛群遗传改良计划”, 即DHI。当时两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不足5000kg,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 两国已拥有当今世界最好的奶牛群。DHI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是, 1992年天津在“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扶持下开始启动DHI, 于1993年6月开始在国内第一次进行正式、规范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到2001年在天津参与DH测定的牛场为11个, 占国有牛场的65%。1995年以来, 随着中-加奶牛育种合作项目的实施, 我国先后在上海、西安、杭州、北京、山西等地试行了DHI, 其中目前上海有50000头成牛参加DHI测定。2003年9月, 中国奶协在哈尔滨召开会议, 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DHI。2005年, 农业部和中国奶协拟定在全国5个省建立DHI测定中心, 2008年, 全国有18个DHI测定中心或实验室通过农业部相关部门的验收, 到2010年增加到21个, 显著加快了我国DHI测定的步伐。奶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 DHI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奶牛群生产管理工具, 已成为奶牛群改良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

2.2 DHI技术的作用

(1) 指导选种选配。根据个体牛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高低, 选用不同的公牛精液进行配种。如乳脂率、乳蛋白率高, 但产奶量低的母牛, 可选用产奶性能好的公牛冻精配种;乳脂率低的可选用乳脂率高的公牛, 乳蛋白低的选用乳蛋白高的公牛等。通过对个体牛的选种选配, 提高后代的质量, 进而不断提高整个牛群的遗传水平。

(2) 改进饲料配方。在DHI报告中有反映乳脂率与乳蛋白之间关系的一项分析数据-脂蛋比。正常情况下, 中国荷斯坦牛的脂蛋比为1.12~1.36。比值高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 或日粮中蛋白不足。比值低则相反, 可能是日粮中谷物类精料太多或缺乏纤维素, 需对日粮进行适当调整。此外, 乳脂率低或乳蛋白率低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奶牛的营养和代谢状况, 通过分析可以及时找出原因, 加以改进。

(3) 提供整群依据。在正常饲养情况下, 为保持和提高牛群的整体生产水平, 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需要对牛群进行分群管理及淘汰, 分群管理及淘汰牛最可靠的依据就是DHI报告。

(4) 提高鲜奶质量。原料奶的质量是保证乳制品质量的第一关。只有高质量的生鲜原料奶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乳制品。原料奶的质量主要反映在奶的成分和奶的卫生两个方面。在DHI测试中, 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体细胞数 (SCC) 。SCC能反映奶的卫生状况。体细胞数超过标准不仅影响奶的质量, 还影响奶的风味。

(5) 提供兽医参考。通过DHI报告分析个体产奶水平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奶牛是否受到应激刺激或生病, 如肢蹄病、代谢病等。通过体细胞数的变化, 来反映乳房的健康状况, 为制定乳房炎防治计划提供参考。如果体细胞数持续升高, 预示着是传染性乳房炎。如果体细胞数忽高忽低, 预示着是非传染性乳房炎, 可能与卫生管理有关。

摘要:本文对传统奶牛育种技术和现代奶牛育种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 同时对DHI测定的概念、起源、发展历史及其作用予以总结。

DHI测定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基础日粮与饲养管理

1.1.1 试验动物

规模奶牛场的泌乳牛。

1.1.2 奶牛日粮

精料为全价补充料, 粗饲料是由青贮玉米和干草组成, 并且制作成TMR全混日粮, 奶牛精料日粮的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1。

1.1.3 饲养管理

试验奶牛的饲养方式为全天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由专人喂养, 上厅挤奶时由专人做每日产奶量的记录。每日挤奶两次, 挤奶时间为早上六点和晚上六点。

1.2 试验设计

(1) 选用相同胎次为3胎、平均泌乳日龄20天的泌乳奶牛100头,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的牛只进行DHI测定, 但不采取预防改进措施, 试验组牛只根据DHI测定数据的情况对牛只采取预防措施和改进饲养管理;

(2) 试验地点和时间:试验在廊坊市某牛场进行, 试验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 每月28日采集选定的奶牛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并记录每头牛的日产奶量。通过两次测定数据分析, 排除了数据差异显著的8头奶牛, 实际参测牛只为92头。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指标的测定

记录奶牛的每日产奶量, 牛只每月的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

1.3.2 测定方法

注:预混料主要含钙、磷、食盐、小苏打、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部分氨基酸等。

每次采集奶样时, 集奶瓶中放入0.03克重铬酸钾。每头牛采集50ml奶样, 按6:4分早晚两次采样, 并在取样瓶上做好牛号标记。用MilkoscanFT (乳成分分析仪) 和FossomaticFC (体细胞测定仪) 对样本进行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差异显著者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DHI测定对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在测定过程中, 对奶牛泌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的变化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胎次平均泌乳量提了672千克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了11.4%) , 差异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脂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0.09%, 差异不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蛋白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36%,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的脂蛋比对照组比试验组高出11%, 差异显著 (P<0.05) 。

2.2 对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

通过DHI测定结果的利用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对照组奶牛的平均体细胞数是试验组的2.17倍, 显著高于试验组 (P<0.05) 。两组的累计乳房炎发病数分别为对照组15头, 试验组5头, 发病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3倍,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每头牛潜在奶损失对照组是1.4kg, 试验组是0.3kg, 对照组比试验组高于1.1kg,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校正奶量试验组为17.5kg, 对照组为13.2kg, 试验组比对照组高4.3kg,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DHI测定技术指导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注:表中同行数据右上角标注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注:表中同行数据右上角标注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通过DHI测定分析牛奶中乳成分含量变化, 确定饲料总干物质含量及主要营养供给量是否合适, 指导配合日粮, 确定日粮精粗比例。生产性能测定报告还提供直接反映乳脂率与乳蛋白率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脂蛋白比。比值高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 或日粮中蛋白不足;比值低可能是日粮中谷物类精料太多或缺乏纤维素, 应及时对日粮进行调整。此试验过程中, 试验组的牛只根据每月一次的测定报告结果, 我们都对每头牛的状况进行调整。只要脂蛋白比出现在1.12~1.30之外的情况, 就会在牛只的管理上给予调整, 从而保证了牛的正常生产和乳产品的质量。对于对照组的牛只生产性能报告进行关注, 但我们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在饲养管理和奶牛保健上做任何调整。结果两组牛的生产性能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使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有了很大的差别。

3.2 DHI测定技术指导对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

DHI测定数据反应了牛只的健康状况, 通过体细胞数的变化, 能够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 特别是为及早发现隐性乳房炎, 可以为制定乳房炎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当试验组牛只的测定体细胞高于50万/ml时, 在饲养过程中及时进行乳房炎防治工作, 从而有效的减少牛只临床乳房炎的发生, 降低了生产中的损失。在试验过程中, 由于试验组奶牛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大大地降低了奶牛的潜在奶损失量, 提高了试验组奶牛的平均校正奶量。通过DHI测定数据指导奶牛场的生产, 改善奶牛营养与健康状况, 显著提高泌乳期奶牛的体况评分, 且有效提高牛奶真蛋白含量, 改善牛奶品质。

4 结论

DHI测定技术是为奶牛提供了完整的生产性能记录体系, 对牛场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生产性能测定才能准确地了解牛群的实际情况, 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依据DHI测定数据, 可以通过调控奶牛的营养水平, 来科学有效地控制牛奶中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生产出理想成分的牛奶;通过降低体细胞数能提高牛奶的质量, 并且有效地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依据DHI测定报告, 指导调配日粮, 确定日粮精粗比例, 使养牛生产合理化, 从而降低奶牛的饲养成本, 提高奶牛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奶牛场选择相同胎次为3胎、平均泌乳日龄为20天、体况相近的泌乳牛100头, 分为对照组 (进行DHI测定, 但在试验过程中不进行任何调整) 和试验组 (进行DHI测定, 根据测定数据及时对牛群进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调整) 。研究DHI测定技术改进奶牛场管理对奶牛生产性能、牛奶中体细胞数和乳房炎发病率及潜在奶损失的影响, 试验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胎次泌乳量平均提高了11.4%, 差异显著 (P<0.05) ;测定年奶牛平均乳脂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0.09%, 差异不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蛋白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36%,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的脂蛋比对照组比试验组高出11%, 差异是显著的 (P<0.05) ;平均体细胞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2.17倍, 差异显著 (P<0.05) ;累计乳房炎发病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3倍,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每头牛潜在奶损失对照组比试验组高1.1kg,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校正奶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高4.3kg, 差异显著 (P<0.05) 。

DHI报告的正确解读 篇4

1 综合损失报告

1.1 牛群胎次分布比例失调及损失 (表1)

牛群胎次比例失调。理想情况下, 各胎次牛头数期望比例如下:一胎占30%, 二胎占20%, 三胎及以上占50%。从表1可以看出, 此牛场三胎以上牛占泌乳牛比例小, 制约了牛场单产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表明牛场淘汰率高, 奶牛使用年限短。而且可以看出三胎以上奶牛全年平均泌乳量为6096千克, 少于一胎和二胎, 情况异常, 原因可能是三胎以上某些奶牛某些乳区患乳房炎导致乳头坏死, 影响了泌乳水平的发挥。为了延长奶牛使用年限, 建议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保证奶牛日粮的全面和均衡;注重干奶围产期饲养管理, 降低代谢疾病的发生率, 做好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

1.2 高峰丢失及损失 (表2)

奶牛一般在产后4~6周达到产奶高峰。此牛场泌乳高峰日为产后第85天, 表明有潜在的奶损失。建议检查下列情况:产犊时膘情、干奶牛日粮、产犊管理、干奶牛日粮向产奶牛日粮过渡的时间、泌乳早期日粮是否合理等。

1.3 干奶比例失调及损失 (表3)

干奶牛可以有效补充生产力, 干奶牛比例合理, 当前和将来生产就有了保证。从上表可以看出, 干奶牛合理比例为15%。此牛场干奶牛比例为7.04%, 可能会影响到牛场未来的生产水平。

1.4 平均泌乳天数和胎间距过长及损失 (表4、表5)

平均泌乳天数可以反映牛群繁殖性能和产犊间隔, 正常牛群平均泌乳天数应该处于150~170天。表中牛场平均泌乳天数为180天, 有一定奶量损失。产犊间隔小于405天, 牧场效益应该处于最佳状态, 但是如果产犊间隔小于324~339天, 则说明流产牛只比较多。对于泌乳天数过大牛只, 应该检查牛体状况;对于胎次较大, 长期难以受孕牛只应及时采取措施。

2 综合测定结果 (见表6)

表6为廊坊某牛场DHI综合测定结果, 本表中去除了序号列、分组号列、奶损失列、总乳脂列和总蛋白列, 本次采样日期为2012年3月12日, 测定牛头数为150头。可以看出, 泌乳牛平均胎次为2胎, 平均产犊间隔为392天, 平均泌乳天数为180天, 平均产奶量为21.8千克, 平均乳脂率为3.71, 平均蛋白率3.21, 脂蛋比为1.16, 体细胞数平均为79万, 体细胞分为6分, 乳尿素氮平均为18.0mg/d L (浓度单位, 十分之一升的溶剂中含有溶质多少毫克) , 持续力为97.3。

2.1 脂蛋比

荷斯坦牛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比值应在1.12~1.30间。高产牛的脂蛋比偏低, 特别是处于泌乳前期的牛只。高脂低蛋白会造成比值过高, 原因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 或日粮中蛋白不足;脂蛋比低, 可能是日粮中精料过多, 或日粮中缺乏有效纤维。此次测定结果脂蛋比为1.16, 在正常范围内, 表明大部分牛的瘤胃功能和日粮结构比较合理。

2.2 体细胞数和体细胞分

体细胞数 (SCC) 是指每毫升牛奶中的体细胞数量, 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等, 单位为1000个/毫升。体细胞分是将体细胞数线性化而产生的数据, 利用体细胞分评估奶损失比较直观明了。当奶牛乳房有炎症时, 体细胞数会急剧增加, 当炎症消失后, 体细胞数会逐渐减少。因此体细胞数是反映乳房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奶牛身体其他部位的炎症也会导致牛奶体细胞数增加。体细胞数高, 也会影响牛奶质量。体细胞数目过高会造成潜在的牛奶损失, 与胎次相关的SCC与奶量损失见表7。

廊坊此牛场平均体细胞数和体细胞分过高, 说明大部分牛只体细胞数都过高, 建议对体细胞数超过50万的牛只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并采取适当治疗;加强挤奶厅管理, 严格挤奶程序;加强运动场和牛舍粪便清理和环境消毒工作, 关注卧床舒适度和使用率;体细胞数高的牛只安排在最后挤奶, 防止交叉感染。

2.3 乳尿素氮

乳尿素氮 (MUN) 可以有效评估牛群的营养状况, 一般情况下, 牛群乳尿素氮平均值为12~18mg/d L。如果乳尿素氮值高于16mg/d L, 可能是: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 瘤胃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太低;如果乳尿素氮值低于12mg/d L, 可能是:日粮粗蛋白含量过低, 瘤胃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太高, RDP和RUP的组成和比例不当。

廊坊此牛场平均MUN浓度为18mg/d L, 略微偏高。建议认真检查日粮CP或RUP是否过高, 日粮泌乳净能是否偏低。

2.4 校正奶

校正奶 (HTACM) 相当于将抽样值奶量校正成一个标准奶, 平均泌乳天数全校正到150天, 然后按乳脂率3.5%、乳蛋白3.2%、头胎牛占30%、二胎牛占20%、三胎及三胎以上占50%进行校正, 在相同的基础上比较产奶量。可以比较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生产水平和不同牛群间的生产性能。

廊坊此牛场中, 324号牛为38.0千克, 8号牛为28.5千克, 但是8号牛的校正奶量为32.1千克, 高于324号牛的28.2千克, 可以判断出8号牛的生产性能要优于324号牛。

2.5 持续力

泌乳持续力=测试日奶量/前次测试日奶量×100%, 主要用于比较个体生产持续能力。泌乳持续力随着胎次和泌乳阶段而变化, 一般头胎牛产奶量下降的幅度比二胎以上的要小。泌乳持续力是牛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示。如果泌乳持续性很高, 可能暗示泌乳前期的生产性能表现不充分, 可能是前期的营养不足。如果泌乳持续性太低, 则表明目前营养不能满足需要, 也可能是乳房受到感染、挤奶程序或者是挤奶设备有问题。

2.6 高峰奶

高峰产奶量是指牛只在某一胎次中最高日产奶量。高峰日到来的时间和高峰奶量将直接影响到牛只本胎次奶量。影响高峰产奶量的原因很多, 高峰产奶量过低, 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育成牛饲养:头胎牛应该发育良好, 分娩时体重应达到550千克。

干奶围产管理:干奶围产期是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重要时期, 应该为奶牛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条件, 使奶牛瘤胃和乳腺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做好接生和产后护理工作。

体况:良好体况是获得高峰产奶量的前提, 膘情从前一胎产奶后期开始恢复, 分娩时理想的体况评分应为3.5分。

泌乳前期管理:产后日粮改变应需循序渐进, 视食欲情况逐渐加料。

上一篇:冬季砼施工技术质量下一篇:地下连续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