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和挑战论文(共12篇)
现状和挑战论文 篇1
关于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然而, 争议也同样一直存在。对不同的肿瘤, 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各异, 如何正确合理地应用新辅助化疗, 是妇科肿瘤医生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
1 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
2010年, Dewdney 等在美国妇科肿瘤协会的1137名会员中做过一次关于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问卷调查, 在339名会员的回复中, 大多数不认同对晚期卵巢癌用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的比例不足10%。但其后发表的另一个对欧洲妇科肿瘤协会1177名会员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 在469个回复的成员中, 70.2%的人认为对于ⅢC期及Ⅳ期卵巢癌患者使用新辅助化疗的证据充足。可见, 对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 在不同地区争议颇大。现阶段晚期卵巢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仍是直接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进行辅助化疗,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 (FIGO) 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中均有对于卵巢癌手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的建议, 但只推荐用于肿瘤体积过大、不适合立刻手术的Ⅲ/Ⅳ期患者, 并要求在化疗前取得病理学确诊。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更加备受争议。NCCN指南一直没有对任何期别的宫颈癌推荐应用新辅助化疗, 但FIGO指南则认为根治性手术前短期内给予3疗程新辅助化疗, 术后根据病理情况辅助放 (化) 疗, 对ⅠB2期和ⅡA2期的患者是一种治疗选择。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转移和复发的风险, 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response rate, RR) 是肯定的, 文献报道有效率多在80%左右。并且, 新辅助化疗可使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受累和脉管间隙受累等预后不良病理因素显著减少。但其远期疗效还未能确定, 可能与以下的原因有关: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还不足以显现新辅助化疗的优势, 新辅助化疗的疗程数不足, 新辅助化疗的用药方案和剂量不统一, 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方式和范围不一致, 以及术后给予辅助治疗的标准不一致等。
其他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的使用很少, 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包括晚期子宫内膜癌和外阴癌等。这些病例的新辅助化疗也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但远期预后有待更长时间及更大的病例样本量的观察和评价。目前对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应用新辅助化疗, 还需要非常个体化的考虑, 并没有大宗的临床资料和临床实践指南。
2 新辅助化疗的利弊
对于晚期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欧洲妇科肿瘤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 所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对有大块转移病灶 (腹腔病灶直径≥2 cm) 的ⅢC和Ⅳ期卵巢癌患者, 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其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不差于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者, 满意减灭术的比率提高, 并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随后发表的一项包含21个研究的Meta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但对EORTC的研究结果仍存诸多质疑。其中最大的质疑是, 以往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发现, 初次手术后残留肿瘤病灶的大小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因素。而该研究的直接手术组满意切除肿瘤 (残留病灶直径≤1 cm) 的比例是39.1%, 而新辅助化疗组高达80.7%, 手术满意度有如此大幅度地提高, 却为什么没有明显改善总生存期呢?对这种情况可能的解释有:在肿瘤负荷较大时给予化疗, 更容易诱导耐药;新辅助化疗延迟了卵巢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术治疗, 这可能对预后带来危害;新辅助化疗会引起盆腔内纤维化和粘连, 影响术者对肿瘤播散程度的评估, 最终可能影响手术的彻底性。Johanna 等的小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了上述的后一种推测。他们的研究表明, 在直接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诊断性腹腔镜探查组, 手术医生肉眼评估的敏感性达98%, 特异性为76%;在新辅助化疗组, 手术医师术中评估腹腔病变情况的敏感性只有86%, 手术医师对新辅助化疗后腹腔内病变评估的敏感性明显不及直接手术。Metser等的研究发现, 多向螺旋CT扫描对于直径≥1 cm的腹膜转移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准确性与手术探查一致;对于直径<1 cm的腹膜转移灶, 多向螺旋CT扫描的敏感性就不及手术探查。因此, 对进行了新辅助化疗的患者, 术中探查时参考术前CT检查, 有利于发现隐匿病灶, 以做到真正的满意肿瘤细胞减灭。Lim等提出, 新辅助化疗会诱发肿瘤耐药干细胞, 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时若是不能将之清除, 则会影响预后。Johanna也支持Lim的观点, 认为在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时, 应当考虑切除化疗前所有的腹膜病灶;新辅助化疗后留下的纤维化和瘢痕组织, 不仅不会缩小, 反而可能会扩大手术范围, 这对新辅助化疗的意义提出了挑战。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利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1 放疗前加新辅助化疗与直接放疗比较
当宫颈局部肿瘤很大, 或宫旁明显受累时, 有的主张先做新辅助化疗, 缩小肿瘤后再放疗, 以期改善肿瘤缺氧情况, 从而提高放疗敏感性。然而, 多项Ⅲ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RCT) 的结果一致表明, 在放疗前加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两项研究甚至显示, 新辅助化疗对生存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可能与化疗相关的死亡、患者对长时间治疗的依从性差以及化疗后残余肿瘤加速再增殖而影响后续放疗的效果有关。一项Meta分析显示, 放疗前新辅助化疗的间隔时间 (<14天) 及顺铂的剂量强度 (≥25mg/m2/周) 与远期疗效有关。在没有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之前, 放疗前的新辅助化疗不宜提倡。
2.2 手术前加新辅助化疗与放射治疗比较
对早期宫颈癌, 目前的共识是根治性手术与根治性放疗的疗效是相同的, 虽然治疗副反应和并发症各异。如果在手术前加用新辅助化疗, 其疗效是否就会优于放射治疗呢?一项对5个RCT共872例宫颈癌 (ⅠB2、ⅡA2和ⅡB~ⅢB期) 的Meta分析表明, 与放疗组相比, 新辅助化疗加手术组患者的死亡危险减少了35%, 5年生存率由50%提高至64%。因此,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加手术的治疗模式可能优于放射治疗。正在进行中的EORTC55994研究目的就是比较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与同期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情况, 我们期待这个随机对照试验给出更好的证据。
2.3 手术前加新辅助化疗与直接手术比较
根治性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在既往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结论。早在1997年, Sardi等的研究就发现手术前辅以新辅助化疗可延长ⅠB2期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但是10年后, 美国妇科肿瘤学组 (GOG) -141研究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结果。该研究纳入了288例ⅠB2期患者, 在随访62个月后, 手术前加新辅助化疗和直接手术两组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几近一致, 因此被提前终止研究。日本GOG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RCT研究, 由于发现新辅助化疗未能提高手术的疗效, 甚至还有负面影响也被提前终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资料分析发现, 术前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较直接手术组小, 化疗毒性可耐受, 两年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与直接手术组无明显差异。华西第二医院的研究也发现新辅助化疗不会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但能够减少复发和术后辅助放疗的使用。最近, Rydzewska等发表的Meta分析表明, 新辅助化疗加手术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高于直接手术组, 新辅助化疗组的局部复发、远处复发、淋巴结转移和间质浸润均有减少的趋势, 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优势得到肯定。
3 新辅助化疗的指征
在EORTC研究中, 虽然总体上新辅助化疗组与直接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没有明显的生存差异, 但在分层分析中发现, 最大转移瘤大小为50~99 mm和100~199 mm的这两组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 其总生存率优于直接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的生存率, 提示新辅助化疗可能对转移瘤最大径在50~200 mm的患者有益。EORTC研究的分层分析还发现, 直接手术组中肿瘤完全切净、残余病灶直径为1~10 mm和残余病灶直径>10 mm 3个亚组的平均总生存期分别为44.98月、32.26月及25.66月, 而新辅助化疗组中上述相应3个亚组的平均总生存期分别为38.18月、27.01月及25.49月。可见, 如果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能达到完全切除或满意切除肿瘤, 其总体生存期优于化疗后才能完全切除或满意切除肿瘤的患者。Sehouli等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 直接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能达到完全切除病灶, 其患者生存情况明显优于新辅助化疗后手术达到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 (平均总生存期分别为64.5月及37.9月, P=0.005) 。提示只有直接手术无法切净病灶的患者才可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对于能够直接手术满意切除肿瘤的患者, 不必要的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影响其预后。因此, 术前如何判断手术能否达到满意切除肿瘤, 以及评估直接手术是否会产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十分重要。遗憾的是, 目前尚没有一个有效的、准确的评估方法。
既往的一些研究显示, CT或者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判断晚期卵巢癌能否达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CA125作为一个与肿瘤负荷相关的指标, 能够间接反映肿瘤的播散程度, 也在多个研究中被用于预测能否满意切除肿瘤。但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 仅CA125水平一个指标不能准确地做出预测。2011年, Leuven大学医院制定了卵巢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标准 (见表1) , 符合其中任意一项标准的ⅢC期及Ⅳ期卵巢癌患者, 可先给予新辅助化疗, 再行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但Leuven 2011标准只是一个中心制定的标准, 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研究发现, 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反应率与预后相关。新辅助化疗后达到临床或病理完全缓解 (CR) 的患者, 其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化疗后肿瘤部分缓解或稳定的患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报道117例接受了术前新辅助化疗的ⅠB2和ⅡA2期宫颈癌, 16例化疗后达到CR的患者在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时无一例死亡 (总生存率为100%) , 提示对新辅助化疗反应好且能达到CR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较好。该院的另一研究也显示, 宫颈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是影响预后的唯一独立因素, 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任何临床特点能够提示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据文献报道, 如果宫颈肿瘤大于5cm或影像学检查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 约40%~50%的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无反应, 新辅助化疗后的CR率显著降低。因此, 研究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寻找预测化疗敏感性的方法, 以避免化疗不敏感病例接受不必要的化疗和延误手术时机影响预后, 在目前新辅助化疗远期疗效尚存争议的情况下十分必要。
由于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被诊断时尚未生育, 保留子宫的愿望强烈。而目前对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只适用于≤IB1期的患者。2000年, Andrade首次报道1例ⅡA期宫颈癌患者, 接受了2疗程新辅助化疗后经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未见肿瘤, 达到CR, 患者拒绝手术和进一步治疗, 3个月后妊娠, 孕38周剖宫产一健康女婴, 未行子宫切除和淋巴结切除, 至文献报道时无瘤生存35个月。此后, 又有一些作者报道对IB1期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后缩小手术范围, 做宫颈锥切代替宫颈广泛切除, 长期随访无复发, 而妊娠结局明显改善。据此, 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课题中, 设立了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锥切及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保留宫颈癌患者生育功能的临床研究, 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但是, 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判断化疗敏感性, 做到“预见性”新辅助化疗的问题。
4 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卵巢癌进行新辅助化疗的目的, 是要创造能满意切除肿瘤的手术机会, 提高手术满意度;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目标也是完全切净病灶。因此, 新辅助化疗的疗程数要依据对能否满意切除肿瘤的评估。如果肿瘤对化疗敏感, 则术前疗程越多瘤灶缩小越小, 肿瘤越易切净, 但新辅助化疗也会带来诸如诱导耐药等危害。但另一方面, 也同样没有有效的标准来评估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能否达到满意切除肿瘤, 所以新辅助化疗后何时手术并无统一标准。Bristow等在一项综合了22个研究的Meta分析中得出结论:新辅助化疗达到3个疗程后, 每增加1个疗程化疗, 平均总生存期会降低4.1个月。而更近期的一项Meta分析则发现, 新辅助化疗的疗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两个研究的结论不同, 可能主要是因为各研究的入选标准及统计方法不同。Stoeckle等最近回顾性地比较了使用短疗程新辅助化疗组 (≤4个疗程, 平均3.6个疗程) 患者和长疗程化疗组 (≥5个疗程, 平均6.3个疗程) 患者的预后, 发现两者总生存率相似, 长疗程组的手术切净率更高, 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差异。一些研究者建立了以腹腔镜探查为基础的评分系统, 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病灶的可切除性。但腹腔镜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缺陷, 将其仅作为检查手段较难被接受。
5 小 结
目前临床上对妇科恶性肿瘤应用新辅助化疗应当谨慎和个体化。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使用, 应当建立在专业的妇科肿瘤医生认真评估能否直接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基础上, 可考虑对直接手术不能满意减灭肿瘤、腹腔转移瘤大小在5~20 cm的病例给予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 可考虑对局部晚期病例给予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有望改善预后, 也可能成为保留宫颈癌患者生育功能的新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的疗程和化疗敏感性的预测等问题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现状和挑战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企业基层统战干部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随着企业现代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党委统战工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就新钢公司来说,近几年党的工作机构有了部分精简,统战工作者极大部分也实现了本行业或跨行业兼职,特别是在该公司技改新区的“金山角”区域,一大批单位已实现了高效化管理新模式,这就更要求统战工作与时俱进,与新的管理模式进行
相应的改革。作为统战工作一部分内容的统战工作,就笔者对金三角4年来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认为统战干部在这种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为改革实践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企业基层组织干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统战干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企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的新钢公司,50多个下属单位中,单位属性有中外合资单位,有股份制单位,有金三角新区主体生产单位,也有辅后单位。不同的单位,生产组织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实行高效化管理是现代企事业管理的大势所趋。
高效化管理的特点就是办事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人员少,机构精简。线材厂是新钢公司最早实行高效化管理模式的单位,高速线材生产线的设备由意大利进口,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厂于2003年1月投产,第一年就顺利实现达标,现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已进入国内同类企业第一方阵。该厂包括老线生产线共有员工800人,统战对象52人,在实施高效化管理模式中,该厂统战工作与行政模式同步进行的,党支部设在部门,统战工作的办事机构在综合办,组织、纪检、宣传、保密、统战以及日常工作由一人负责,在这种模式之下,统战工作兼职较多。在这种形势下,统战干部面临哪些挑战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新观念的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任何工作都是以务实的作风出现,一切以效率为中心,反映在具体工作上,就是工作上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再不是过去的工作那么单纯,而且要经常下基层,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因为人员的确精简,支部书记也大多是兼职,没有更多时间来主动请示汇报,只有统战干部主动的下去,才能满足统战工作运营的需要。而在日常会议上,多采取开综合会,开短会,因为提高会议效率是高效化的重要体现,如果统战干部自己的观念还是老一套那么,统战工作可能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导致辞党建工作不能正常地开展。然而长期以来,统战干部旧的观念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二)新知识的挑战。最突出的是互联网的应用给统战干部提出了新的知识要求,公司组织部在5年前看到了这点,给每个单位组织部门配备了一台电脑,虽然经过几年的操练,全公司组织式作已基本上实现无纸办工,但是还有 一部分新手没有掌握电脑知识。可以说,熟练掌握信息化是向每个统战干部提出的第一个重挑战。
其次新钢公司三轮技术改造的进行,一大批先进的设备已在新区安家落户,而一大批大学生党员科技人员,在这些单位的各个岗位上充当主力军,作为一名统战干部,不象过去那样,不看书不学习,也可以对生产说出过大概。在线材厂,统战工作者每个星期五都要参加该厂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学习该厂的生产工艺等知识。该厂党委认为,作为一名党务干部,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了解生产一线的基本工艺流程,否则,在工作时就没有取得主动性。同样,在生产管理等方面该厂对统战干部也提出了学习要求,笔者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对统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每个统战干部都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提出自己更新知识的学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形势淘汰。
第三,当前,新的管理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管理成果每天都在出现,该公司每次行政例会上,总经理都会进行介绍,新钢报上也经常会刊登一些管理理念,并且许多管理成果已在各单位实践,如果统战干部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你可能会听不懂领导的讲话,看不懂报上的文章,更不要谈主动地开展工作了。
(三)新方法的挑战。新的工作方法是跟随信息化部分不断提出的,在新钢,首先大家感受到的是年报的网络传递,接着2002年新钢组织部(统战部)还率先在公司经验交流会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使交流效果生动活泼。公司销售部还充分利用了远程多媒体,使远在广东、浙江的统战销售人员,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上党课和讨论交流。又比如,对一些流动统战对象的管理,有的单位已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汇报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使党组织有及时了掌握在外的统战对象的情况,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交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新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是企业统战工作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统战干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结合实际不采用新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二、统战干部的努力方向
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挑战 篇3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杂草抗药性;长残留性;杂草种群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111-03
除草剂是当前农田杂草防除中最有利的工具,具有经济、高效、省时、省工等特点,有的品种还兼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除草剂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是农业高产、稳产的保证。农田杂草是一类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19世纪末期,欧洲人在防治葡萄霜霉病时,发现硫酸铜能防治麦田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作物,这是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与地乐酚的发现,使除草剂进入了有机化合物的领域[1]。1942年美国Zimmerman等发现了2,4-D具有生长调节作用,并具有内吸传导及选择性除草原理作用,就此开辟了化学除草的新纪元。自此许多除草剂新品种不断涌现,主要有二苯醚类、苯氧羧酸类、酰胺类、环己烯酮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脲类等,并以杂环类和含氟化物发展最为迅速[2]。1975年,使用范围极广的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问世,由于其优良的传导性,很快成为全球除草剂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品种[3]。我国从1956年开始在稻田试验2,4,5-T,1958年沈阳化工场开始生产2,4-D丁酯,揭开了我国除草剂工业的历史。1960—1970年,敌稗、除草醚、扑草净等除草剂的开发使水田除草有了较大发展[4]。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代类、三氮苯类一些品种陆续开始生产并投入使用,我国化学除草面积达170万hm2,之后化学除草面积进一步扩大[5]。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除草兴旺发展的时期,化学除草面积达脲1 300多万hm2,其中以磺酰脲类(绿磺隆、甲磺隆)、咪唑啉酮(咪唑乙烟酸)、磺酰胺类及嘧啶水杨酸为代表的超高效除草剂系列品种,开创了化学除草剂的“超高效时代”[6]。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化学除草面积达 4 000万hm2,占我国播种面积的1/4[5]。然而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与长期使用,除草剂药害、毒性与污染,杂草抗药性,杂草种群变化,病虫害变化,施药技术落后等问题随之产生,近年来除草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2002年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田草害发生面积503.5万hm2,由于杂草危害减产粮食达175亿kg[7]。
1 除草剂药害
高活性除草剂的开发应用在为农业带来益处的同时,由于使用不合理、误用、滥用、混用不当,除草剂药害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984年,陕西省冬小麦应用2,4-D丁酯大面积产生药害。1988年,江苏省盐城地区冬小麦应用百草敌大面积产生药害。1993年,江苏省冬小麦使用氯磺隆·甲磺隆混剂造成后茬逾133.3 hm2玉米、甘薯、大豆受害[8]。2000年以来,安徽省每年发生除草剂产品质量问题或不正确使用导致药害事件数十起,每起受害面积1 300~33 000 hm2不等,直接经济损失700万~4 500万元[9]。2005—2006年安徽省五河县各类农作物发生药害面积约 2 110 hm2,经济损失3 322.4万元。据不完全估计,2009年仅湖南省因除草剂造成的药害面积就有666.7 hm2左右,其中长沙县有一户烟农就达近 6.7 hm2,几乎绝收[10]。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有很多。作物敏感期施药造成药害,如棉花对二甲四氯、2,4-D特别敏感,稍有其气味,棉叶就成鸡爪叶,需特别小心。使用长残留除草剂造成药害,如磺酰脲类除草剂使用后残留期较长,对后茬敏感作物容易造成药害[11]。除草剂本身安全系数小造成药害,除草剂的安全系数应达2以上,但有一些药剂达不到2,如48%百草敌麦田安全化除,用量需 3 000 mL/hm2,但超过375 mL/hm2就可能产生药害,安全系数只有1.2[12]。除草剂杂质的影响造成药害,如杀草丹常会混杂邻位杀草丹,邻位杀草丹对稻芽的毒害比对位杀草丹大17倍。除草剂的淋溶性影响造成药害,如稻乐思即都尔,水溶解度达530 mg/L,在土中很易淋溶,漏水稻田或药后2~3 d 放水,农药就随水渗至稻根,造成药害[13]。农田操作管理不当造成药害,如稻谷萌芽前排水不及时,或田面不平、排水不净均会产生严重药害。除草剂使用方法不当造成药害,如在使用除草剂乙·莠时,它的用药时期较短,适宜在玉米播种出苗期使用,而有的农民在玉米出苗后3叶期还在施用[14]。除草剂飘移药害,如2,4-D防除小麦水稻中双子叶杂草时,雾滴飘移到双子叶作物蔬菜、果树、敏感作物上产生药害;玉米田应用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在稻田坝埂上使用草甘膦,如果防护措施不严,会有少量雾滴落到玉米下部的叶片上或稻田边缘的叶片上,极易造成局部药害[15]。施药器械不标准、喷雾器清洁不彻底、作业不标准造成药害,如喷药仪器不标准,造成喷药量不均匀,使作物局部受害;稻田毒土法施药时,土壤与除草剂混拌不匀,造成水稻局部受害[16]。使用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时,不及时清洗喷雾器,使喷雾器中残留药液,就进行下一项操作,容易造成药害,如喷过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高效除草剂的喷雾器械,未及时清洗就喷施其他杀虫、杀菌剂防治蔬菜病虫,引起严重药害[17]。除草剂施用时期不当造成药害,如在玉米田应用2,4-D丁酯,苗后茎叶处理比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易产生药害[18]。异常环境条件造成药害,如稻田应用丁草胺、莎稗磷,在低温多雨以及水层过深时,水稻幼苗显著受抑制,甚至有死苗现象;苯达松、氟磺胺草醚等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喷洒,会使大豆叶片有烧灼状的褐色枯斑[19]。除草剂混用药害,如防除大豆田杂草时,将三氟羧草醚与烯禾定混用,会加重三氟羧草醚对大豆的危害;敵稗与2,4-D、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混用,严重抑制水稻体内使敌稗水解的芳基酰胺酶的活性,从而使水稻受害[20]。
2 杂草抗药性
近年来除草剂高频率、大面积的使用,在给农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伴随杂草产生抗药性的问题。目前,杂草抗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备受全球关注。杂草种群内,个体的多实性、易变性、多型性及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是产生抗性的内在因素[21],而除草剂的选择压力和作用靶标单一诱发抗性个体的产生起到筛选抗性的作用[22]。多年连续使用某单一选择性除草剂或作用机制相同的不同除草剂,杂草群体中敏感个体被不断杀死,而抵抗力和适应性强的抗性个体被保留下来,并不断产生种子,种群中抗性个体不断增加,这样年复一年,种群中抗药性生物型逐渐成为主体[23]。据统计,全球共有200多种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24]。例如加拿大由于使用均三氮苯类除草剂,玉米田施药量大,杂草抗性增加,已出现禁止使用阿特拉津和西玛津的情况[11]。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抗激素类除草剂的生物型[25]。1970年Ryan报道了欧洲千里光(Senecio dubitabilis)对三氮苯类除草剂产生抗性,之后全世界报道的抗药性杂草种类不断增加[21]。据LeBaron报道,1990年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共发现113种抗性杂草[26]。1995—1996年,国际抗除草剂杂草调查委员会记录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3个抗除草剂杂草生物型。2000年,全球44个国家已发现233种抗性杂草生物型对17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抗除草剂杂草的种类呈上升的趋势,其分布范围已遍及六大洲[27]。到2012年11月4日,美国杂草抗性网上公布了37个生物型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28]。抗性杂草生物型最多的是ALS抑制剂,涉及五类化合物:磺酰脲(SU)、咪唑啉酮(IMI)、三唑嘧啶(TP)、嘧啶氧苯甲酸(CPOB)及磺酰胺羰基-三唑啉酮。ALS抑制除草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除草剂,因为其高效、广谱、低用量、选择性强而在世界各地迅速大面积应用[29]。截至目前,全球共计报道127个生物型的抗性杂草,抗ALS抑制剂的杂草数量99种,远超其他除草剂的抗性杂草数量。其次是光系统Ⅱ抑制剂,抗性生物型69个。第三为ACCase抑制剂,抗性生物型42个[24]。1997年发现,在马来西亚连续使用草甘膦10年后,牛筋草(Eleusine indica)产生了抗性,抗性提高了8~12倍。1999年末,在智利果园农民发现草甘膦防治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效果很差,连续使用草甘膦8~10年造成的选择压力是杂草抗性发展的结果[30]。我国在黑龙江省大豆田广泛应用的咪唑乙烟酸与氯嘧磺隆,这种单一靶标酶(乙酰乳酸合酶,ALS)的除草剂的轮回或重复使用,对作物田杂草产生高选择压力,杂草对靶标ALS的除草剂抗性明显增加[2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发现,在连续6年使用绿磺隆的昆山市,牛繁缕的抗药性明显增加。华南农业大学提出我国稻田稗草在使用丁草胺8~12年的地区,对丁草胺的抗性比为1.27~5.42,在使用禾草丹10年以上的地区,对禾草丹的抗性比>2.8[18]。
3 除草剂的长残留性与污染
长残效除草剂有莠去津、咪唑乙烟酸、胺苯磺隆等,它们对土壤、水源、环境等有残留毒性,有的除草剂还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例如,在德国和荷兰等国发现地下水源受到莠去津的严重污染引起人们的不安;意大利和越南大量使用2,4-D引起了当地新生婴儿畸形,妇女流产增多[31]。长残留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一般可达2~3年,有的可达3~5年,在轮作农田中使用极易造成后茬作物药害,植株无法正常生长,减产甚至绝产,造成严重损失。如前茬施用2,4-D丁酯、2甲4氯除草剂的田地里种植蔬菜,可使其根、茎、叶、花和果畸形;上茬作物应用莠去津后,下茬不能种植黄瓜、甜菜、谷子、水稻、大豆、烟草等[32]。1981年Richardson首先发现了氯磺隆对后茬甜菜有着严重的药害。1983年Zim等发现氯磺隆对后茬玉米、向日葵及菜豆有药害[17]。1994年,四川省冬小麦使用甲磺隆造成后茬逾467 hm2早稻与 200 hm2 玉米、棉花受害。1993年江苏省在麦田使用氯·甲磺隆混剂,在近140 hm2农田中对后茬玉米、大豆和甘薯造成药害。1994年四川省使用甲磺隆防治麦田杂草,使近 2 000 hm2 后茬玉米、棉花受害[33]。1994年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冬油菜使用胺苯磺隆,造成后茬逾 2万hm2 早稻受害[34]。2000年黑龙江856农场 66.7 hm2 向日葵因上茬玉米和大豆分别使用莠去津及赛克津导致下茬向日葵产生药害[34]。2006年河南省由于苯磺隆除草剂的长残留影响,致使 7 000 hm2 后茬作物产生药害,受损严重[16]。
4 农田杂草种群变化
除草剂之所以能引起杂草群落的变化,是由于对杂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除草剂可用在禾谷类田中防除阔叶杂草,有些则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有些虽能兼治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但对不同杂草的毒性仍有差别。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除草剂后,大量对除草剂敏感的群体被杀死而减少,而另一些不敏感或已产生抗性的群体得以存活,致使杂草群落发生改变而逐渐演替,使次要地位的杂草可能演替为优势杂草。在杂草地和弃耕田作物生态环境,连续1~4年单一使用 2,4-D、西玛津,杂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显著变化[15]。例如美国西部的禾本科杂草发展成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与2,4-D类除草剂长期广泛使用分不开的。禾谷类作物田连年使用2,4-D丁酯,导致阔叶杂草减少,而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逐年增多[18]。我国1948年开始在稻田使用2,4-D类激素型除草剂,使双子叶杂草受到抑制,而稗草上升为主要杂草;1959年后推广除稗剂,有效抑制了稗草,但又使某些莎草科及多年生杂草有所发展,如野慈姑、莎草等[34]。在上海地区,冬麦田长期使用 2,4-D 等选择性除草剂后,阔叶杂草逐渐减少,而看麦娘、日本看麦娘与禾本科杂草增加;改用氯磺隆后尽管减少了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等杂草的危害,却又使硬草等种群迅速增长,上升为优势群体,也使得原先仅分布于非作物生态环境的棒头草侵入麦田成为恶性杂草[1]。黑龙江省在大豆田使用氟乐灵防除杂草后,鸭跖草、苍耳、狼把草、风花菜、龙葵、苣荬菜等阔叶杂草取代了稗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在玉米田使用西玛津控制了多种一年生杂草,却使一些耐药性的禾本科杂草及一些多年生杂草增加[35]。草甘膦的连续使用,促使杂草群落发生显著变化,如连续应用草甘膦3年以上,番薯、小白洒草、刺莴苣、地肤、苍耳、苋、藜、猪毛菜等增多[36]。在多年连续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劑防治麦田落叶杂草,引起麦田杂草群落变化,原以播娘蒿为主要种类的双子叶杂草群落演变成以雀麦、播娘蒿为主的单、双子叶混生杂草群落,并且雀麦的数量逐年增加[34]。
由此看来我国除草剂使用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这与部分使用者尤其是农民知识水平欠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不了解除草剂选择使用知识密不可分。除草剂使用者应多了解除草剂使用知识,合理安全地使用除草剂,减少对农作物的药害,提高配制和使用水平,不要随意加大配药浓度。注意喷药方式,及时清洗机械等。除此之外合理交替使用除草剂,作物轮作,土壤耕作以及栽培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杂草抗性。施用除草剂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避免超量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只有在正确合理使用除草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提高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更高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奇祥,常中先,李正先. 农田杂草化学防除图谱[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46.
[2]陈铁保. 我国除草剂应用的现状及问题[J]. 农药科学与管理,1989(2):43-44.
[3]魏福香. 除草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安徽农业,1999(3):8-9.
[4]苏少泉. 农田化学除草的发展现况与展望[J]. 世界农业,1979(2):40-61.
[5]陈志石,李 贵,吴竞仑. 玉米田化学除草剂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杂草科学,2008(2):1-4.
[6]张敏恒.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现状、市场与未来趋势[J]. 农药,2010,49(4):235-240,245.
[7]彭学岗. 我国水稻田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及防治策略[J]. 湖北植保,2012(3):62-63.
[8]张宏军,刘 学,沙虎全,等. 我国除草剂登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 杂草科学,2011,29(1):7-11,16.
[9]刘 延,刘 波,王险峰,等. 中国化学除草问题与对策[J]. 农药,2005,44(7):289-293,305.
[10]薛元海. 除草剂的药害及其预防[J]. 杂草科学,2003(3):1-4.
[11]张 辉,唐国强. 除草剂产生危害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7):174-175.
[12]陈一品. 除草剂药害原因及预防[J]. 杂草科学,2008(1):53-55.
[13]张林华. 浅谈除草剂药害及其补救措施[J]. 杂草科学,2009(4):63-65.
[14]苏少泉. 我国除草剂造成作物的药害与预防[J]. 现代农药,2006,5(4):1-4,12.
[15]苏少泉. 除草剂药害的诊断与预防[J]. 现代化农业,1988(7):13-14.
[16]苏少泉. 除草剂使用中的若干问题[J]. 现代化农业,2008(4):3-5.
[17]苏少泉. 我国东北地区除草剂使用及问题[J]. 农药,2004,43(2):53-55.
[18]张朝贤,张跃进. 农田杂草防除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6-258.
[19]李书武,徐玉芳. 除草剂药害原因及救治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6):110.
[20]张永红. 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及补救措施[J]. 中国农技推广,2009(5):41-42.
[21]韩庆莉,沈嘉祥.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5):556-561.
[22]马 红,陈亿兵,陶 波. 影响抗药性杂草发生的因素[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2):275-278.
[23]张 武. 抗药性杂草产生原因及治理策略[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5):52-54.
[24]彭学岗,金 涛,张景远. 除草剂面临的挑战及草甘膦复配的意义[J]. 杂草科学,2013,31(1):5-9.
[25]苏少泉. 激素类除草剂的发展与杂草抗性[J]. 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15(6):1-6.
[26]钱 希. 抗性杂草发展概况[J]. 世界农业,1994(12):37-38.
[27]杨彩宏,田兴山,岳茂峰,等. 农田杂草抗药性概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36-240.
[28]金景学. 杂草抗性发展趋势及杂草综合管理策略[J]. 湖北植保,2012(6):56-58.
[29]張朝贤,黄红娟,崔海兰,等. 抗药性杂草与治理[J]. 植物保护,2013,39(5):99-102.
[30]苏少泉. 杂草对草甘膦抗性的发展及其治理[J]. 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2(2):1-5.
[31]赵长山,何付丽,闫春秀. 黑龙江省化学除草现状及存在问题[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136-139.
[32]姚东瑞,陈 杰,宋小玲,等.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与降解研究进展[J]. 农药,1997,7(7):29-34.
[33]张朝贤,钱益新,胡祥恩,等. 合理用药预防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J]. 杂草科学,1998(2):2-4.
[34]华南农学院. 除草剂引起农田杂草群落的改变[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22-325.
[35]王险峰. 黑龙江垦区农田化学除草引起的杂草群落演变及对策[J]. 农药科学与管理,1991(4):25-26,47.
MR-PET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篇4
近几十年来,多模态成像设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两种或更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最初,多模态成像的实现是通过对不同成像设备获得的图像进行叠加融合,如采用软件对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图像融合、显示和分析[1]。但这种方法存在着无法同步成像等不足,因此需要开发更有效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即采用复合成像设备提供两种模态的图像,而不需重新定位病人的技术[2]。1998年PET-CT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SPECT-CT也相继出现[4]。尽管CT获得的信息非常有价值,但较MRI仍有较大不足。MRI不仅可通过多参数序列显示出结构细节,还可以进行多种功能成像。然而和PET相比,MRI进行代谢物成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PET分子成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显示出微量的放射标记分子。正是由于MRI和PET的互补特性,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一体化的MR-PET扫描仪。
1997年,Marsden等[5]将闪烁晶体置于0.2T开放式MRI成像系统中,通过3 m长的光纤将其与MRI磁场外的光电倍增管(PMT)连接,进行模型的MR-PET成像研究。从那时开始,人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MR-PET扫描仪,进行小动物及人体成像研究。这些扫描仪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在MRI扫描仪的强磁场中PET示踪剂的放射活性。之后,商业化的成像仪也陆续产生,显示了同步进行MR-PET成像的可行性[6]。
在MR-PET成像仪的发展中,探测器技术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组与Marsden一样,仍然采用PMT作为读出电子元件,将其与磁场分离。而另一些研究组采用对磁场不敏感的硅光电倍增管(雪崩光电二极管,APD)[7]。因为MRI和PET成像元件会相互干扰,如PET元件的材料和电子设备可能会干扰MRI成像,而MRI磁场可能会通过衰减及散射作用干扰PET成像。采用APDs可有效减少这种干扰,从而具有显著的优越性[8,9]。飞利浦、西门子等公司进行的商业化MR-PET小动物成像仪及人体MR-PET的开发,采用的也是APD作为读出元件。尽管如此,PMT仍具有增益较高、对温度不敏感等特点,因此仍有多个研究组在进行其改进研究。
1 小动物MR-PET成像
自从Marsden等首次研发了MR-PET成像仪后,人们开始致力于小动物MR-PET成像的研究,他们将MRI作为一种解剖成像手段,将其与提供功能信息的PET结合,即采用解剖-功能成像模式,见图1。MR因其卓越的软组织分辨率、无放射性损害、适宜纵向研究等特点,相较CT有较大优越性。因此,尽管目前已有很多商业化的小动物PET-CT成像仪,但MR-PET仍是小动物成像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多种小动物MR-PET成像仪用于研究,不同研究组因其研究背景及能力不同,设计的成像仪不尽相同,部分采用PMT,更多的则采用APD[10]。其发展方向主要为更小的震荡晶体及更好的磁场相容的PET元件开发、亚毫米级空间分辨率及更高的敏感性[11]。与人体扫描仪不同,动物MR-PET扫描仪很多都采用高场强[12],从而提供出色的磁共振特性,如高信噪比、fMRI中BOLD敏感性的增加、波谱成像中更好的谱线分布、解剖图像中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等。
在MR-PET成像中,MR不仅是一种解剖成像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还存在自身的功能成像特性,如MRS和fMRI等。因此,小动物的MR-PET研究将在临床新药开发、转化医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a.注射了多巴胺转运体放射性配体的C57BL/6小鼠的PET图像,显示出纹状体区有特异性结合,副泪腺有非特异性结合;b.同时采集的MR图像(3D TSE序列);c.融合图像显示PET和MRI的完美匹配。
2 脑部MR-PET成像
在人体MR-PET成像方面,2005年西门子开发了首台人体MR-PET扫描仪[13],并于2006年11月北美放射学会展示了其首幅脑部MR-PET图像[14]。他们将一种新开发的脑PET元件插入商业化的TIM-Trio 3T磁共振中,可同时进行PET和MRI成像,即在PET扫描检测脑中氟脱氧葡萄糖(FDG)积聚的同时,MRI进行多种序列的扫描[15],而两种模态之间并没有严重的干扰。多所机构针对该设备进行了大量的测试,获得了很多人体成像的经验[16,17],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该新型PET元件与MRI成像仪具有相容性;(2)MRI图像没有因PET干扰而产生伪影;(3)MR脉冲对PET测量有微量的影响;(4)MR梯度磁场对PET的影响非常小;(5)在完成多项校正,如考虑到物体和线圈的衰减及散射作用后,PET图像没有伪影;(6)在冷却空气的帮助下,脑部MR-PET的恒温性能良好。图2为德国Jülich医院采用该成像仪完成的MR-PET图像。但研究认为该成像仪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包括探测器直径过小、模块间空隙的存在、APD低增益等。改进的方案包括探测器设计及可读元件的改进等。
关于西门子脑部MR-PET成像仪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还需要更细致的包括各个相关MRI序列和PET方案的研究。目前的脑部MR-PET研究主要是“质”的研究,尚需向“量”的研究发展。例如在神经递质作用的研究中,放射性核素浓聚的改变常常是微量的,需要定量研究方可显示。PET图像定量分析的算法研究包括衰减、散射、运动的校正等[18]。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测量必须是准确的,不受MR序列选择的影响,该方面仍需复杂的测试来证实。
虽然对MR-PET有很乐观的预期,但仍有人在复合成像设备的耗费及其组件的有效利用方面提出疑问。在脑部MR-PET的研究中,MR-PET设备和MR设备的耗费差别主要在于MR扫描仪内PET组件的价格。有些生产厂家通过对现有的MR成像仪进行扩展,增加PET组件,进行MR-PET复合成像,有些则将PET检测仪置于MR扫描仪之外,进行单纯的PET脑部研究。
3 全身MR-PET成像
随着小动物和脑部MR-PET成像的发展,全身MR-PET成像仪的研发也受到了关注。20世纪PET-C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CT相比,MR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不仅没有电离辐射,且具有卓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并可提供血流、灌注、弥散等信息[19]。人们开始思考研发全身MR-PET,试图取代PET-CT。尽管PET分子成像分辨率高于MRI,全身MR-PET的优越性也不仅仅是解剖-功能成像,还包括集两种模态优势于一体的复合功能成像,从而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飞利浦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均开发出了全身MR-PET成像仪,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和临床前实验。
3.1 飞利浦公司全身MR-PET系统
如前所述,将PET和MRI结合起来的想法甚至早于1998年PET/CT的首次临床应用。1997年,Marsden等[5]第一次进行了PET和MR结合扫描仪的设计,从那时开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快更好的闪烁体(如LSO或LySO)以及新的基于APD的对磁场不敏感的探测器的出现。但是,之前出现的成像模型由于技术和经济的限制,只能通过减小视场(FOV)来完成[20,21],全身MR-PET的研发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难题。
飞利浦公司与Mount Sinai医院转化和分子影像研究所合作开发了第一台全身MR-PET系统,并在Mount Sinai医院进行了安装。该系统将两个独立的PET和MR扫描仪组合在一起,并有一台创新性的旋转床可在两台扫描仪中准确定位病人。
Mount Sinai医院使用联合全身MR-PET扫描仪进行了一些临床和临床前实验,得出的结果非常有价值且鼓舞人心。图3显示了一个病人进行标准临床PET-CT扫描和新型联合MR-PET扫描的图像,可以看出,MR-PET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床并进行定量测量(主要是主动脉和颈内动脉)。在病人中的研究也表明,MR-PET与PET-CT有高度一致性,并可得到比PET-CT更高的图像质量[22,23]。图4显示了Mount Sinai医院进行的最早的心脏门控血管成像及其早期进行的脑部融合成像。图5显示了在动脉硬化兔模型中采用PET和MR成像进行主动脉成像的图像[24]。
上述研究表明,MR-PET是非常有价值的心血管疾病成像工具,对血管床损伤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飞利浦联合全身MR-PET成像在多系统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但其卓越的诊断及科研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3.2 西门子公司BiographTM mMR系统
飞利浦公司推出的全身MR-PET成像仪令人鼓舞,但其两种成像模态仍是相互分开的,MR成像与PET成像相继进行。2010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第96届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西门子推出了第一台完全整合的全身PET-MRI,西门子公司将其称为分子磁共振生物成像仪(BiographTM mMR系统)。该设备为世界首台同时进行MRI和PET成像的全功能成像系统,而不像PET-CT和SPECT-CT一样相继进行扫描。整个设备由一个MRI成像仪和一个整合的PET探测系统组成,已经在德国Munich科技大学医院安装。
过去,将MR和PET技术进行整合并同时成像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述,传统的PET探测器,采用的是光电倍增管,因其可被磁场干扰,不能够用于MRI产生的巨大磁场中。BiographTM mMR系统采用的是APD探测技术,APD技术可使PET对磁场不敏感,可获得非常好的PET成像结果。此外,MRI设备中的狭小空间也限制了MR-PET的整合。因此,以往MR-PET成像仪多分为两种独立的扫描,中间有一段较长的延搁。而BiographTM mMR系统将MR和较小的、特制的PET探测器整合在一起,在技术上实现了很大的进步。
相较于分开进行的MRI和PET扫描,BiographTM mMR系统有以下优点:(1)可提高诊治质量,降低其成本。该检查仅需一次扫描,病人无需分别进行MR和PET扫描,节省时间和检查费用。(2)仅30 min即可完成全身MR-PET扫描,而分别进行两项检查则需要1 h或更多。
3.3 全身MR-PET的优越性及应用
全身MR-PE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MR可以提供丰富的形态学和功能信息,而PET可以在分子活动和代谢的水平对人体生理及疾病状态进行研究[25],从而可以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合理制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MR-PET的出现同时也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如在新的生物标记物[26]或新的治疗手段方面的研究。
MRI和PET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工具。这两者在同一系统中的完美结合将可以对很多疾病的诊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全身MR-PET的优越性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对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和肿瘤[27,28]的诊断和治疗的优化带来巨大的转折。
(2)有MRI的出色的软组织分辨率和高诊断效能,同时具备PET评价生理和代谢状态的高敏感性。
(3)将为神经系统疾病、某类肿瘤、中风和新兴的干细胞治疗研究提供很好的研究手段。
(4)将促进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理解[29]。例如,PET可以区分轻度认知障碍和早期阿尔兹海默病,但是不能够分辨出萎缩导致的脑容量减少。将MRI和PET进行结合,医生将可以作出更确切的诊断,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脑萎缩[30]。另外,将MR-PET和新兴的神经生物标记物结合,在提高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效能和评价价值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
(5)在中风病人中,该技术将帮助医生确定中风后可修复的脑组织范围。
(6)对心血管疾病的成像与评价起到重要作用,见图4~5。
(7)对于治疗性的研究也有巨大意义,如在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中[31,32],可将MR和PET的结果结合进行研究。
4 展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挑战 篇5
摘要:无可置疑,改革以来我国硬实力取得巨大的发展,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可我国文化软实力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都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所以说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挑战。
关键词:软实力现状挑战
我国软文化实力的现状和挑战,可谓是内忧外患。
对内来说:
一、民族文化流失严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二、文化产业落后,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
三、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
四、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对外来说,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 19% 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 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
但我们也不得不觉得欣慰,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提升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政府开始用越来越大的力度发展软文化,加上我国文化固有的优势,发展的潜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 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网络营销传播的现状,挑战与趋势 篇6
2008年,中国市场整个媒体的格局、传播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互联网已经从边缘地位一跃而成为主流媒体。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阶段,电视、互联网这两个主流媒体的位置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
现状、问题与趋势
随着互联网基础人群的扩大,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扩大,企业对互联网传播的认识、需求更加强烈,对互联网传播的运用也会更加充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互联网行业也许是最温暖的一个领域。
我看到一些预测,对2009年业内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互联网传播、广告还会曾现出增长态势,增长速率应该在30%左右。我还有一个预测,如果保持30%的速度增长,在五年之后,互联网广告的盘子会接近中国的电视传播规模。这种发展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
但是,问题在哪里?回顾2008年,互联网传播可以借用三个对比来形容:
第一,影响与问题。互联网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其负面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果不进行规范的话,互联网现存的一些问题就会恶性蔓延,这样就会给互联网未来的传播带来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第二,规模与渗透。预计中国市场的网民数量在2008年要接近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9年,应该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影响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还需要有更快的发展,比如如何向老年人口渗透、向农村人口渗透。
第三,增长和实效。互联网传播增长虽然非常快,但是从客户(广告主)角度来说,传播效果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来证实。
所有问题的根本是我们对互联网在营销传播方面还没有一个说法。关于互联网传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比如从媒体的角度是一种说法,新浪、搜狐、百度、腾讯等会从自己的角度讲怎么帮助企业做营销传播,讲自己的价值。但是对于企业,或者广告主而言,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如何让企业获得可测量的、最大化价值,一直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说法。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研究或者关注的角度。在这样一个角度下,我提出了创意传播管理的理念。
挑战依旧
创意传播管理是从广告主、企业主的角度来谈的,而不是从网站角度来的。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面对的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以及衍生的挑战是过去企业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是想都想不到的挑战。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已经不是个问题了,对于在这样一个新的传播形态,有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是复合型传播,互联网是多种传播形式的复合,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在互联网上综合了起来;第二是全员型传播,从传播者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都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没有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对企业而言,一个传播渠道复杂化和内容多元化的时代已全面到来;第三是无边界传播,从传播范围来看,互联网传播是无边界的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上,所发布的内容理论上都是可以面对全球所有的网络使用者的;固时型传播,互联网消除了大众传播中信息组织方式的时间性,所有信息都被固化在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使得企业,或者说广告主,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传播信息的分散化,传播者的复杂化、多元化,使得企业想要传达的信息非常容易被淹没在众多的信息噪音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消费者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也不一样,使得企业如何接触到目标消费者成为一大挑战;其次,各种不同利益的代表都可以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非常容易聚合起来放大影响,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使得企业面临空前的风险;固时型传播的特征使得消费者能够获得企业几乎所有的信息,历史的,现在的,这样,企业几乎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也就是说,企业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几乎是透明的,这种环境下,企业的任何传播都面临着高度风险性。
这个挑战怎么解决?企业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何掌控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和传播内容。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使企业所要传达的信息产生影响?如何接触自己的目标人群?用传统的方式解决不了,或者没有办法全面地解决。而且有时从原来的角度来思考,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伤害。对这样一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说法,需要我们总结、提炼、概括形成新的传播理念、新的传播理论。这也是我提出创意传播管理的初衷。
创意传播管理
创意传播管理分成三个框架:传播管理、创意传播、传播接触。这三个框架有的企业过去也在做,但是在互联网传播突起之后,它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先说传播管理,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企业遇到的问题太复杂、太痛苦,变化太快。因此企业首先要了解自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传播环境,然后才谈得上再怎么样利用这个环境解决和消费者沟通的问题。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企业的任何失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可能带来传播上的巨大灾难。传播管理必须成为企业核心性的需求,企业首先要管理好所有对外的信息。同时,互联网传播时代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这些机会企业如果不会应用,就会比竞争对手失去很多的可利用的资源。可喜的是,有些企业对这个问题非常清楚,最典型的是汽车行业。有些汽车甚至主动地和给他服务的公司商量,做什么、怎么做,讲的很清楚。传播管理这一块,通过新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迅速筛选、分析,包括人工智能,这是今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我还关注一个问题,就是用户接触信息的方式、习惯和过去不一样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互联网上这么多正面、负面的信息,负面的信息到什么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也应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
再说创意传播。怎么样利用这个环境产生效果?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广告,不仅仅是公关,不仅仅是话题,不仅仅是活动。现在是真正的整合营销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意。没有创意,企业在现代的环境里面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没有创意,在这个环境中就等于没有传播。我们所处的传播环境,信息、传播非常方便,但是产生效果极其难,必须要有创意。创意的产品,我叫做MIMI。这个词是非常感性的一个词,就是一定要能够触动传播的神经,然后迅速地扩散。
第三是传播触发。过去接触消费者,通过媒体渠道就可以了,那现在企业必须通过更复杂的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接触方式来影响和触动消费者。现在媒体只是跟目标对象接触的一个环节,企业必须通过更复杂的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接触方式来影响和触动消费者,要利用企业网站、公众传播、精准传播和口碑传播各种方式组合,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我反复强调企业的官方网站越来越重要。过去企业没有这个机会,只能靠广告进行传播,但是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企业要充分把握这样的机遇。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并不是很重视,花十万块钱做一个网站,很多企业都觉得没必要,因为它认为五千块钱可以做。企业网站不是一般的网页的问题,是企业和消费者沟通的最重要的一个平台。
在创意传播和传播触发这两个层面,现在很多企业公司是合起来做。因为在传播触发的时候没有创意,也很难,必须把创意融合进来。我预测,将来会就这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还有一点,线上线下相融合是一个大趋势,这对企业的传播管理又是新的挑战。@
现状和挑战论文 篇7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因此入世以后, 国外农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影响有多大, 我国农业能够经受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激烈国际竞争吗?农业开放的承诺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是否会给我国农民的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是否会造成1000多万农民失业?在我国加入WTO之际, 对这样的问题社会各界都没有底。随着农业过渡期的结束, 有必要对照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 重新审视并评估我国农业在开放环境下的表现。这对于认识我国经济运行规律、考察农业及其与农业相关的其他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 笔者首先介绍了我国“入世”时关于农业的主要承诺, 然后分析了我国近6年来的主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入世关于农业的主要承诺
我国“入世”关于农业的主要承诺的正式法律文件, 都包括在《中国入世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这两份文件中涉及农业领域的承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削减 (见表1) 。我国大幅度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 平均关税水平由入世时的19.9%降低到2006年的15.5%。其中, 水果、肉类、葡萄酒和奶制品等产品的降幅更大。降低关税意味着增强进口产品的竞争力, 但对进口数量的增长作用有限, 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仍将显著高于国内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整理所得。
2.关税配额 (见表2) 。关税配额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关税削减。棉花、糖和油料的配额数量超过国内生产量的20%。棉花配额大于历史上任何一年的实际进口量, 食用植物油配额则是历史上最高进口量的两倍, 糖的配额仅小于历史上个别年份, 而玉米每年的配额数量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实际进口量。同时, 配额内关税除糖和食用油外均为1%, 这意味着国内市场将与国际市场高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目前这些产品的国内价格均高于国际, 因而这些产品也将受到显著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附件8》整理所得。
3.出口竞争。我国承诺入世后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取消补贴对农民影响是有限的、局部性和短期性的。影响有限是因为出口补贴的好处并没有直接为农民所得;局部性是指在主要产区会较强烈一些;短期性是指从长远看,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 玉米不是过剩产品。如果将取消补贴省出的钱用于“绿箱”政策支出, 农民的获益将大得多。
4.国内支持。我国对国内支持的基本承诺是:“黄箱”政策的微量允许水平为8.5%。现在的问题不是国家有钱担心有违世贸规则发不出去, 而是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得更有效率、更为合理。
5.卫生和植物卫生检疫。这些措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都有重要影响。就进口来讲, 我国已经解除对美国部分地区小麦、柑橘和肉类的禁令, 入世后, 我国在进口检疫措施上的透明度势必要加强。就出口来说,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将是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很容易引起贸易争端。
6.特殊保障措施。我国承诺不寻求采用特殊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但是, 其他国家将有可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采取特殊保障措施。
7.保障条款和过度期的特殊保障机制。我国承诺在入世后的12年过度期内, 如果来自我国的出口对别国造成市场损害或出现市场损害威胁时, 该成员可以对我国的产品采取一种特殊的过度期保障机制。这是一个对我国十分不利的条款, 由于保障措施不需要做太多的调查, 因此, 这将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构成主要威胁。
8.反倾销和反补贴。反倾销、补贴和反补贴、保障措施这三个协定对进口国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有被滥用成为保护主义借口的危险。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可能就是与反补贴相联系的反倾销措施。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对来自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竞争感到压力很大, 必然会不断利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其国内产业。
二、我国农业国际竞争的现状
从我国的入世承诺看, 2005年、2006年标志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2007年以后, 意味着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第一, 我国农业的出口近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6%, 但进口增长率有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 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从2004年起出现贸易逆差的现象。也就是说, 入世之后, 我国的农业出口额有所增长, 但进口额增长更快, 2003年净出口开始下降, 2004年以后则出现了净进口的格局 (见表3) 。这说明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 农业的安全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和重视。
第二, 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4个特点:①谷物进出口均下降, 呈净出口格局。其中, 粮食出口同比下降9%, 进口同比大幅下降56%以上, 粮食由2005年同期净进口近12万吨转为净出口167万吨。②食用油籽出口下降、进口增长, 食用植物油进出口双增长。③棉花、蔬菜进出口双增长, 食糖进口量下降, 水果出口量下降。④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扩大 (见表4) 。
用Eview对表3数据作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两类趋势图形。第一类包括大豆、大米和棉花, 这三类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特点是随着年份的增加, 我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说明我国在这三类主要农产品上的竞争优势相对较弱。其中, 随着年份的增加, 我国大豆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表明我国大豆生产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随着年份的增加, 我国大米贸易出口由正值变为负值, 且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表明我国大米生产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同时, 随着年份的增加, 我国棉花也由进出口平衡逐渐变为净进口, 且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表明我国棉花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第二类包括食糖、小麦和玉米。其中, 我国食糖净出口总值的实际值的曲线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说明我国食糖的生产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小麦净出口总值的实际值的曲线也不存在线性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说明我国小麦的生产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玉米净出口总值的实际值的曲线也不存在线性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而且玉米的净出口表现为贸易顺差, 这种几乎平行的趋势说明我国玉米的生产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三类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在最近6年的趋势都不是很明显, 特别是小麦和玉米, 净出口额的起伏特别大。这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国在这三种主要农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 我国农业“一般贸易方式”的净出口近年表现出下滑, 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是“其他贸易方式”项目带来的。农业的一般贸易在2000年的贸易顺差约为40亿美元, 但随着我国入世, 其值出现持续下滑的状况, 2004年甚至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约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农业其他贸易的贸易逆差也逐年快速递增, 从2001年的约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增长到2005年的约2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年平均增加378.3%。由此可见, 我国农业的一般贸易的净出口的趋势是逆差在不断快速增加 (见表5) 。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统计资料 (2000~2005) 计算所得。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从整体上看, 说明我国农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农业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方面, 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的因素将逐步消失, 不利因素正在显现, 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 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从目前来看, 挑战的形势更为严峻。
另外,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 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和日本的1/10。也就是说, 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 我国农业要融入国际农业市场, 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即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都将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在如此紧迫的现实情况下, 一方面, 我国仍需要通过产业化、规模化来加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另一方面, 从国际贸易与WTO谈判的角度来看, 也需要我国政府在WTO自2001年启动的还远未结束的全球多边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 中, 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加强自己的谈判立场, 并与其他发展中成员在农业谈判中加强联合, 改变过去主要由发达成员国制定贸易规则的不公正现象, 以利于发展中成员国和发达成员国的共同发展。不仅如此, 还应该以农业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名义向世贸组织提交关于农业问题的提案, 要求美国和欧盟大幅削减国内补贴和取消出口补贴, 并要求在农业的保护问题上, 给予发展中成员国更为优惠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崇仪, 丁任重.WTO与中国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读本 (一) (二) (三)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余永定, 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加入WTO的中国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刘学忠, 崔茂森.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J].农村经济, 2006, (07) .
〔5〕蒋和平, 辛岭, 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J].科技与经济, 2006, (04) .
智能汽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篇8
原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在会上致辞, 分析了近年来智能汽车的发展主题与政策关注, 也提出了智能汽车快速发展进程中,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在汽车行业, 与此相关的智能汽车、车路协同、出行智能化、便捷服务、车联网等, 都已成为目前的发展技术热点, 并且正在引起行业的巨大变革。
众所周知, 汽车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载运工具, 其电子技术研发和应用, 对于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传统汽车技术作为基础平台, 将汽车电子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融合而成的智能汽车, 正在成为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什么是智能汽车?我想智能汽车是指搭载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 控制器, 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 具备了复杂环境的感知, 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控制的功能;使得车辆和外部的节点之间, 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控制的协同, 实现了零伤亡, 零拥堵, 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尤其是自动泊车技术, 自适应巡航系技术, 智能互联技术, V2X技术, HMI交互技术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
智能汽车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近年来汽车业的动向, 我们不难看出, 智能汽车的发展有两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 智能化, 网络化和电动化。汽车作为重要的运载工具, 通过车载的传感器, 红外设备, 可视设备, 控制器, 执行器等等电子设备, 形成一种可以在任意地点, 任意时刻, 能够接入任意信息的模式, 为汽车提供智能环境的支持, 达到提高车辆安全性的目的。安全辅助驾驶系统, 车载信息服务系统, 这两个系统目前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的一大亮点, 而且是个卖点。
另外随着专用短程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车辆控制技术越来越成熟, 像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 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比如去年的特斯拉、谷歌、百度等等相继进行了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测试, 像奔驰、宝马、奥迪、本田等等厂商, 都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
未来的智能汽车发展的另一个主题是互联化随着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和标准逐渐成熟。在车辆高速运行的时候, 车与车, 车与路之间可以建立起稳定的通信的链路, 这就为汽车互联网, 提供了应用的场景。各大汽车制造商, 零部件制造商还有通讯设备, 通讯装备制造商, 他们联手开发以车与车信息交互为主的系统, 欧洲和美国还把专业短程通讯技术和4G, 和未来的5G进行融合设计, 在网络管理层实现统一的协调。
另外我们看到一些互联网企业, 都在研究互联网汽车, 他们将互联网操作系统, 大数据, 通信, 导航, 多媒体这样一些信息, 和汽车集团的车辆信息, 以及整车零部件的服务信息, 整合成为线上线下, 为用户提供了智慧出行。比如两大巨头苹果和谷歌, 都分别出台了关于互联网汽车的操作系统, 并且今年已经在一些车型上得到应用。
现今, 智能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前沿之一, 像智能汽车的发展就带动了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 推动了交通运输产业的革命。因此, 我国政府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度在不断地提升。“十二五”期间, 国家863计划对智能车路协同的关键技术立项进行了研发,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基于车路交互技术的车路合作系统, 在实际道路上进行了应用试验。比如, 我们的国防科技大学, 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他们分别在长沙到武汉, 北京到天津高速路上成功地完成了无人车的试验。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作式的智能运输系统, 专用短程通讯等等一批国家标准, 也在去年正式发布。今年, 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 到2025年, 我国将掌握自动驾驶的总体技术以及各项关键技术, 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研发体系, 生产配套体系以及产业群, 要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 我国的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迅猛, 智能汽车领域相关系统以及应用的软件发展, 已经初步成形。
多方合作成为这个阶段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特征。比如, 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发互联网汽车, 北汽集团和乐视控股共同打造智能汽车的生态系统, 富士康科技集团与腾讯和谐汽车开展了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合作, 奇瑞汽车、易道用车和博泰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互联网汽车共享的计划, 长安汽车 (微博)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车联网, 智能汽车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跨界合作等等云起风涌。
智能汽车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
当然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进程中, 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 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汽车还缺乏协同发展, 目前国内领先的汽车企业已经有了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划, 有的已经开始实施, 但是缺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的规划, 导致智能驾驶难以实现;
第二, 由于对智能汽车价值的认知不同, 合作还缺乏顶层设计, 整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还不够清晰;
第三, 中国道路的环境复杂度非常高, 道路的适用性验证难度比较大, 传统的验证体系还难以适合智能汽车的需求;
第四, 我国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还缺失, 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成为我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 迎接智能汽车为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们如何结合国情, 利用新技术手段,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发展, 来加快智能汽车的研发, 将是我们国家汽车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给我们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我们汽车领域, 智能汽车被赋予了更多的期盼。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 智能汽车将引领智能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要把握好这次历史机遇, 积极创新发展, 立足汽车的产业创新,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来实现弯道超车。重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来构建智能交通技术的创新体系。为了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要加强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像昨天成立的联盟就属于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其中政府有关部门, 能不能完善政策法规的环节, 加快制定智能汽车标准法规体系, 因此制定智能汽车的国家战略规划, 建立正确的技术发展路线, 来组织跨行业, 跨部门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 攻克智能汽车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统筹规划道路和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
行业, 要加强智能汽车跨行业产业链的构建, 建立第三方测试评价的服务平台, 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来促进智能汽车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
企业, 作为创新的主体, 要加大对智能汽车创新的投入, 充分发挥在创新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面向市场的需求来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模式, 成为业态的新生力量。刚才在开会之前我听了北汽张部长给我介绍, 北汽准备动真格的, 准备成立智能汽车的实体。
第二, 要以创新作为引领智能汽车发展的第一动力, 加快推广车联网、车路协同和智能汽车融合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车与车, 车与路通信的协议, 要加强海量异值的车辆数据采集、存储、发布的技术研发, 特别是要在车辆动态主网, 状态实时获取, 环境智能的感知, 车路信息的交互等等这样一些前沿技术领域, 能够取得突破。要综合交通出行相关数据集, 要完善汽车相关的大数据采集和交互的技术体系, 提升车辆感知智能化水平, 而且要和新的汽车技术结合起来。
第三, 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作为依托, 来推动产业和资本的有机结合, 来创造智能交通建设运营的新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基于数据的交通信息服务的方方式式和和商商业业的的模模式式也也在在不不断断创创新。以Telematics为代表表汽汽车车信信息息服服务务, , 受受到到了了众众多多汽车厂商的关注。许多厂商商将将采采集集到到的的车车辆辆运运行行工工况况数数据和交通路况等信息融合后后, , 提提供供给给用用户户服服务务。。
比比如如生生态态驾驾驶驶, , 安安全全驾驾驶驶, 经济驾驶等等一系列智能能驾驾驶驶服服务务, , 成成为为汽汽车车服服务务领领域里新的业态, 吸引了汽车车、、互互联联网网企企业业以以及及众众多多资资本本的加入。政府在加大对智能交通的基础性, 公益性系统投入的同时,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营资本参与智能汽车的研发和运营, 要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 来引导新的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来创新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运营新的模式。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与挑战 篇9
关键词: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络
经过长达十多年之久的等待和争论, 在其中两个关键主体广电和通信不断地市场竞争过程中, 各主体在业务、终端、服务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步伐却在不断推进。国务院在2010 年1 月13 日组织召开的常务会议中, 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的具体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三网融合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虽然在市场发展过程中, 三网融合必然受到各种利益、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阻碍, 但是从用户和国家角度来说, 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我国, 对于已经建设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来说, 只有三网实现融合, 其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同时我国信息传播产业结构才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扩展产业市场空间和提高信息传播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本文正式应对在这种背景下, 对于三网融合的大潮, 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广电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和挑战。
1 三网融合的出处和内涵
三网融合不是一个技术性术语, 通常情况下三网融合代笔着信息传播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 所以其定义也是比较宽泛的。目前, 对于三网融合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比较权威, 所谓三网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 三者都属于通信范畴。目前的改革主要是推进电信网 (侧重信息传输渠道功能) 和广电网 (具有内容传播优势) 之间的融合, 通过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
通过对三网融合的内涵进行分析可知, 三网融合是一种相同业务和信息传播服务既可以在电信网络又可在广电网络上被提供的模式, 又可以是另外一种融合主体各自承担某一优势业务和信息服务内容, 例如:一方负责视频资源传播服务, 另一方负责信息交互和互动服务功能。三网融合旨在从网络物理层———网络架构角度来打通传统的三网“各自为政”的分立格局, 从而构建全业务传送网, 突破传统的不同技术类型接入网连接的技术障碍, 未来可以设想三网融合以后的用户体验将会是:居民家中传统的电视线、电话线和宽带上网线三者合一, 使用一条线路即可完成所有的信息传播内容和服务, 甚至是如果用户选择无线接入服务, 家里将不需要任何一条有线线路了。一方面节省了传统的大量重复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另一方面实现了数据、音频和视频等业务在同一个网络和同一个平台来提供服务, 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丰富了服务内容, 为创新业务创造了发展空间, 同时带动了信息传播产业的发展。
2 三网融合背景下, 广电如何应对挑战
2.1 网络方面:加速整合, 形成提供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大网
据相关资料显示, 截止2014 年底, 我国已有16 个省级主干有线网络率先完成了省内范围之内的网络线路整合, 预计2015年底,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将基本完成省内的网络线路整合, 同时并逐步放开地方网络市场, 允许网络服务企业跨区域的兼并、合并和业务整合。尤其是NGB的提出, 为形成一个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作为广电网来说, 应当进一步丰富现有业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例如:让用户使用电视时能够自主的点播、时移、回看和搜索视频, 同时借助智能电视终端能够上网浏览和冲浪, 并加强互动业务内容, 如:在线缴费、购物、唱歌、组建好友圈等, 构建一个服务于家庭消费和文化需求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2.2 内容方面:优质多样、推进三网联动, 共谋内容产业的发展
广电行业与其他网络企业相比, 其强势、优势主要集中在提供优质多样的资源内容方面, 广电借助三网融合, 进一步与其他通信企业展开竞争与合作。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虽然在节目的频道数量、播出时长和用户群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依然存在着节目质量不高、同质化情况严重、图像传输质量低、信号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因此, 打造优质多样的内容资源将是广电在三网融合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现在的广电, 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局限在广电系统和电视播出方面, 而是要为三个网络 (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 , 以及电视机、电脑等终端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移动手机电视、IPTV等渠道作为广电的服务覆盖对象, 实现电视、电脑和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多终端覆盖和服务。
2.3 服务方面:全方位服务, 应对用户管理新挑战
服务内容的融合是三网融合从用户角度来说的最直接体现, 目前, 广电网络已经具备了音频视频资源、互联网宽带接入、通话和各种增值互动点播等服务内容, 而在三网融合阶段, 以高清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类服务, 将是广电网与互联网、通信网竞争的有力武器, 截止2015 年初, 广电已经陆续开通了20 多套高清电视频道以及多套收费高清频道, 各种相关频道也在计划之中, 这必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与此同时, 借助于三网融合, 以往难以开展的互动类广播电视服务也将在各地普遍开展, 据相关调查显示, 电影、电视剧的点播一直在各地数字电视的收视排场榜中位于前列, 同时通过有线网和电视机来玩游戏、炒股票、在线购物等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内容。
在话音业务方面, 虽然广电网没有真正地展开, 但是,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 广电网完全可以开展VO IP电话业务, 并且具备了技术条件。
3 总结
总而言之, 三网融合是当前互联网、通信网和电视网发展的必经之路, 各种新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极大地推动三网融合的前进步伐, 但是由于我国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在传统业务上的差异性和用户群体的层次性的不同, 必然使得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而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广电网更应当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进一步强化在电视节目和视频互动资源上的优势, 全面升级电视内容的内容渠道适配体系、制作体系和传播体系, 按照“六个带动”、“七种融合”的发展观要求, 积极构建内容升级的五大体系, 实施三大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三网实现融合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抓住机遇, 不断拓宽市场空间, 做强做大自身产业,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 从我国管理体制来看, 进一步健全我国三网融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三网融合实现以后, 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服务应用的选择空间, 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服务的质量, 并且信息传播的服务成本、价格等, 也将会明显下降。也就是说, 在我国信息传播领域, 三网融合的圆满实现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更为活跃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 塑造更为开放、均衡的信息传播产业体系, 形成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融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与挑战 篇10
国务院在2010年1月13日组织召开的常务会议中, 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的具体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三网融合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虽然在市场发展过程中, 三网融合必然受到各种利益、竞争和技术等因素的阻碍, 但是从用户和国家角度来说, 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我国, 对于已经建设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来说, 只有三网实现融合, 其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同时我国信息传播产业结构才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扩展产业市场空间和提高信息传播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本文正式应对在这种背景下, 对于三网融合的大潮, 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广电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和挑战。
1 三网融合的出处和内涵
三网融合不是一个技术性术语, 通常情况下三网融合代表着信息传播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 所以其定义也是比较宽泛的。目前, 对于三网融合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比较权威, 所谓三网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 三者都属于通信范畴。目前的改革主要是推进电信网 (侧重信息传输渠道功能) 和广电网 (具有内容传播优势) 之间的融合, 通过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
通过对三网融合的内涵进行分析可知, 三网融合是一种相同业务和信息传播服务既可以在电信网络又可在广电网络上被提供的模式, 又可以是另外一种融合主体各自承担某一优势业务和信息服务内容, 例如:一方负责视频资源传播服务, 另一方负责信息交互和互动服务功能。
三网融合旨在从网络物理层———网络架构角度来打通传统的三网“各自为政”的分立格局, 从而构建全业务传送网, 突破传统的不同技术类型接入网连接的技术障碍, 未来可以设想三网融合以后的用户体验将会是:居民家中传统的电视线、电话线和宽带上网线三者合一, 使用一条线路即可完成所有的信息传播内容和服务, 甚至是如果用户选择无线接入服务, 家里将不需要任何一条有线线路了。一方面节省了传统的大量重复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另一方面实现了数据、音频和视频等业务在同一个网络和同一个平台来提供服务, 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丰富了服务内容, 为创新业务创造了发展空间, 同时带动了信息传播产业的发展。
2 三网融合背景下, 广电如何应对挑战
1) 网络方面:加速整合, 形成提供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大网。据相关资料显示, 截至2014年底, 我国已有16个省级主干有线网络率先完成了省内范围之内的网络线路整合, 预计2015年底,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将基本完成省内的网络线路整合, 同时并逐步放开地方网络市场, 允许网络服务企业跨区域的兼并、合并和业务整合。尤其是NGB的提出, 为形成一个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作为广电网来说, 应当进一步丰富现有业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例如:让用户使用电视时能够自主的点播、时移、回看和搜索视频, 同时借助智能电视终端能够上网浏览和冲浪, 并加强互动业务内容, 如:在线缴费、购物、唱歌、组建好友圈子等, 构建一个服务于家庭消费和文化需求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2) 内容方面:优质多样、推进三网联动, 共谋内容产业的发展。广电行业与其他网络企业相比, 其强势、优势主要集中在提供优质多样的资源内容方面, 广电借助三网融合, 进一步与其他通信企业展开竞争与合作。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虽然在节目的频道数量、播出时长和用户群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依然存在着节目质量不高、同质化情况严重、图像传输质量低、信号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因此, 打造优质多样的内容资源将是广电在三网融合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现在的广电, 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局限在广电系统和电视播出方面, 而是要为三个网络 (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 , 以及电视机、电脑等终端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移动手机电视、IPTV等渠道作为广电的服务覆盖对象, 实现电视、电脑和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多终端覆盖和服务。
3) 服务方面:全方位服务, 应对用户管理新挑战。服务内容的融合是三网融合从用户角度来说的最直接体现, 目前, 广电网络已经具备了音频视频资源、互联网宽带接入、通话和各种增值互动点播等服务内容, 而在三网融合阶段, 以高清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类服务, 将是广电网与互联网、通信网竞争的有力武器, 截至2015年初, 广电已经陆续开通了20多套高清电视频道以及多套收费高清频道, 各种相关频道也在计划之中, 这必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与此同时, 借助于三网融合, 以往难以开展的互动类广播电视服务也将在各地普遍开展, 据相关调查显示, 电影、电视剧的点播一直在各地数字电视的收视排场榜中位于前列, 同时通过有线网和电视机来玩游戏、炒股票、在线购物等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内容。
在话音业务方面, 虽然广电网没有真正地展开, 但是,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 广电网完全可以开展VO IP电话业务, 并且具备了技术条件。
3 总结
总而言之, 三网融合是当前互联网、通信网和电视网发展的必经之路, 各种新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极大地推动三网融合的前进步伐, 但是由于我国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在传统业务上的差异性和用户群体的层次性的不同, 必然使得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而作为参与者之一的广电网更应当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进一步强化在电视节目和视频互动资源上的优势, 全面升级电视内容的内容渠道适配体系、制作体系和传播体系, 按照“六个带动”、“七种融合”的发展观要求, 积极构建内容升级的五大体系, 实施三大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三网实现融合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抓住机遇, 不断拓宽市场空间, 做强做大自身产业,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 从我国管理体制来看, 进一步健全我国三网融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三网融合实现以后, 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服务应用的选择空间, 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服务的质量, 并且信息传播的服务成本、价格等, 也将会明显下降。也就是说, 在我国信息传播领域, 三网融合的圆满实现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更为活跃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 塑造更为开放、均衡的信息传播产业体系, 形成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融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付玉辉.三网融合:格局之变和体制之困[J].今传媒, 2010 (3) .
[2]胡瑜熙, 郑毅.三网融合发展现状探讨[J].电视技术, 2008 (5) .
现状和挑战论文 篇11
一、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现状
台湾将当前中小学国际教育的情况概况为:融入课程、国际交流、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国际化四个方面。
(一)课程融入。各学校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国际素材融入课程与教学”、“自编教材”、“自编学习手册”、“自编学习单”、“办理外语及文化教学”等。如台北市丽山高级中学就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特点,发展“学校本位课程”、“融入式之课程”或“活动与非正式课程”,将国际教育的目标纳入这些课程之中。桃园县在初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以文化学习为主轴,首创低年级的国际教育课程。台中教育大学颜佩如博士与“苗栗县客家国小”携手合作,进行小学全球教育课程发展与课程融入的实践研究。涉及小学1~6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健康与体育、艺术与人文、综合活动等几乎所有学科,学习领域有世界公民素养的养成、全球问题的解决、国际依赖与合作、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和平的能力、本土关怀与全球课题关系的平衡等。这些融入课程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理解意识。
(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中小学国际教育的常见方式,具体有“教育旅行”、“增进国际视野”、“国际高中生奖学金”、“境外游学”、“姊妹校交流”、“国际志工服务”、“参与国际会议或竞赛”、“教育专题访问交流”、“英语村”、“参与网络国际交流”等。其中“英语村”、“教育专题访问交流”、“教育旅行”三项最为热门。如桃园县为营造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率先成立台湾第一个英语村,通过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育旅行(英语用语有Educat ional;Trip;School Trip;Study Tour等)是指学校借助旅游活动实现多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台湾“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宣导国际教育旅行之理念,初期参考日本推行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修学旅行”,在2001年5月制定“‘教育部’推动高中职学生国际教育旅行策略”,开始推行高中职校学生国际教育旅行活动。
(三)教师专业成长。2006年,时任台北市丽山高级中学校长陈伟泓通过对英国的“教师国际专业成长计划”的研究,并结合丽山高中的国际教育实践,呼吁学校中应有专人负责国际教育,鼓励教师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能力。如今,在台湾国际教育人力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行政支援人员。据统计,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总计4405人次(占台湾中小学教师总数2.1%)。其中,高中职教师占33.7%、国中教师占20.3%、国小教师占46.0%。
(四)学校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包括校园国际化、人力国际化、行政国际化、学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及建立国际伙伴关系六个方面。据统计,办理学校国际化共计1644校次。其中,校园国际化占32.9%,人力国际化14.3%,行政国际化16.1%,学习国际化20.1%,课程国际化7.5%,建立国际伙伴关系9.1%。台北丽山高级中学在学校国际化上,规划专人负责国际教育交流业务,教务处为国际教育办理单位,负责课程教学与综合行政业务,学务处负责教育旅行与学生交流事项。招考学生担任学生大使的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参与国际事务能力,能接待外宾,也能参与国际性活动。
二、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的推进
台湾中小学国际教育在推进中,坚持政府主导和学校本位相结合。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加强国际教育的方向引导和条件保障,扮演协助、认证、推广宣传的角色。学校则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国际教育,同时作为改革支持者和执行者的教师,他们的国际教育专业素养,也是台湾推动国际教育重要的一环。因此,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体现出以政府主导为主,学校为本的态势,教师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主导中小学国际教育。台湾在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国际教育,台湾《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国民,而且應于国民教育阶段、高级中学、职业学校中落实。因此,台湾将“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列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之基本能力之一。同时,台湾“教育部”在2008年6月公布的施政蓝图中,确定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未来的施政主线之一。台湾教育当局认为,国际教育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过去台湾在高等教育有较多的回应,但在中小学多专注于交流。为了把国际化持续从高等教育向中小学扎根,必须从小唤起足以培养国际视野的意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理解、环宇伦理意识等,这些都是国际教育培养世界公民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校为本自主实施国际教育。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以学校自愿参与和学校本位为原则,通过以校为本的方案规划加以实施。中小学推动国际教育,首先着力唤起学校成员国际教育的意识,把意识唤醒作为学校进步的动力引擎。从深层次而言,国际教育强调不同观点的了解,无论是相似的观点还是不同见解,都需要加以保护,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强调学校课程的发展,并通过提升学校与不同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使得学校通过推动国际教育催化教育生态的丰富性及教育品质的提升,进而积淀和掌握社会进步的知识、技能、态度;强调学校国际化议题的剖析,作为学校推动国际教育的素材,并使学校革新发生聚焦效应,为台湾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开启教育与社会进步之窗打下基础。
台湾在2011年出台了主题为“扎根培育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中小学国际化教育白皮书》,把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下移,坚持向下扎根,致力于从中小学阶段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把中小学生培育成认同“国家”、国际素养、全球竞合力、全球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一大举措,台湾强调四轨并进,推动学校本位的国际化。以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本,从融入课程、国际交流、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国际化四个方面入手,齐头并进,希望将国际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学校办理国际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计划”、“学校办理国际交流计划”、“学校办理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和“学校办理学校国际化计划”,以更好地落实各方面的政策。
同时,建立系统的组织架构与支援系统。台湾“教育部”正着手从上到下建立一个系统的组织架构,以支援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经成立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领导机构——“中小学国际教育指导会”和协调机构——“工作协调小组”,前者负责中小学国际教育各项工作的推动,后者负责规划、协调并执行中小学国际教育政策推动与控管,整合中小学国际教育推动经费与人力资源。另外,还设置了“中小学国际教育中心”作为行政和技术援助机构,并鼓励各地方和学校设立专门组织和人员负责中小学国际教育工作。
现状和挑战论文 篇12
一、日本LTC系统现状
长期护理是对独自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生理及心理上的帮助, 日本为老人提供支持的形式主要有护理机构、辅助性保健机构、成人日托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和临终关怀, 日本目前实行的是由政府主导的护理保险以及以家庭照顾为辅的模式。
(一) LTC的护理供应。
2000年, 日本推出LTC系统, 日本卫生、劳动和福利部门确定该系统有四个关键目标。其一, 这种方法是为了减少家里照顾老人的负担, 而这种负担传统上由女性承担, 该项目表明了护理老人的责任由家庭向政府的重大转变;其二, 新系统寻求在收益和支付之间更透明的关系;其三, 新项目保险试图整合健康、医疗和福利服务这种操作相对独立的系统, 这就为客户选择各种服务机构的全面服务提供了一种方式;其四, 通过将LTC与保健医疗保险分离, 新保险计划旨在减少老年人因没有其他方式而选择社会化医疗。从1973年开始, 虚弱的老年人有权免费住院治疗, 即使他们不需要集中的医疗护理。到1993年, 老年人几乎占到了一半的病床, 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在那里住院超过了一年。
(二) LTC的福利项目。
日本公共LTC系统的福利主要体现在提供上门服务 (以家庭为主) 以及设施服务 (以机构为主) 上。所有65岁以上的人都有资格, 30~64岁的患有残疾等相关疾病的人也有资格, 这种资格建立在条件合适的基础上, 而不是取决于收入或资产, 而且每六个月会重新评估一次。为获得LTC福利, 个人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信息披露过程。基础的设施服务只提供给由专家委员会认证的需要LTC的客户, 长期护理认证标准是全国统一认定的, 当一个人被证明需要长期护理时, 其需要根据健康程度进行划分, 不同的福利权利对应于每个护理水平, 且所提供的服务跨区域可能会有所不同。LTC系统提供两种服务项目:第一种是家庭护理服务, 包括每天家访服务、短期服务或护理、家庭医疗管理咨询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保健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盈利性私人住宅, 为购买福祉设备提供津贴, 家里装修津贴;第二种是设施服务, 有三种类型疗养院, 老年人长期护理福利设施 (特别是老年人疗养院) 、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医疗卫生设施、疗养院式的病房以及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房以及增强长期护理服务供应的医院。
二、LTC模式的挑战: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权衡
(一) 政府举办比私人举办更有效率。
首先, 消费者不能很好地了解到私人LTC的风险和成本, 必须依靠家庭护理式的公共LTC系统来获得支持, 而不是去购买私人保险;其次, 私人LTC保险市场将遭受逆向选择, 那些参与公共护理需求的人将购买私人保险, 这会抬高其余人的保费并且破坏风险系统;再次, 私人LTC市场将遭受道德风险, 那些缺乏保险的人们不会使用私人LTC服务, 但如果有保险则可能会过度使用服务, 会导致购买保险的费用增加;最后, 私人LTC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许多人买不起保险。如果他们需要私人LTC的保护, 老年人可能会被迫卖掉房子, 花掉他们所有的资产。
(二) 强调私人护理的作用。
以市场方法满足LTC有如下理由:其一, 消费者可能不会购买公共LTC保险, 因为如果他们成为贫困者, 政府的“安全网”项目将照顾他们。因此, 公共LTC保险的低需求现状, 至少部分来自于政府效应;其二, 有护理补贴的政府供应可能会提高使用率, 而私人保险需要通过免赔额和共保来减轻这种趋势;其三, 许多人也许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晚年储蓄来负担LTC, 由清算私人资产 (包括房地产股权) 去替代成本, 或接受来自他们家庭的护理 (许多老年人更愿意这样) ;其四, 有政府补贴的供应会导致公共LTC市场劳动率低下, 还有重新分配税收时会出现逃税的情况;其五, 私下购买私人LTC保险将允许改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和愿望, 比政府提供的单一的菜单更好。换句话说, 很多支持以市场为基础的LTC保险供给的人认为, 市场可能会比政府更加有效地建立长期护理服务的价格和出售的数量与质量。
(三) 未来的不确定性讨论
1、公共LTC成本上升。
预测表明, 在未来公共LTC成本可能会大幅上升, 这毫无疑问将变成全面审视日本LTC系统计划的一个核心。作为一个应得权力项目, 人口老龄化和对公共LTC的预测将推动需求的增加以及成本压力的加大。而免赔额、小额费用和上限额确实减少了需求, 同时加大了支出, LTC的实质性补贴肯定会提高未来的使用率。现在, 资源配给已经出现紧张, 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更多问题, 这些因素无疑将在未来几年里造成政治压力, 成本压力和逃税问题的将可能继续扩大。
2、私人保险在市场中的限制。
在日本, 一些人赞同扩大私人融资医疗市场, 但目前扩张受到一些阻碍。首先, 供应商是不允许结算账单的, 市场上也没有投资者所有的医院。此外, 政府目前限制私人保险提供家庭保健福利, 除非允许私营企业开老年人疗养院, 否则市场对LTC的挑战都不太可能获得成功, 但家庭保健服务却并不因此受到限制。出于这个原因, 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在政府经营的业务问题的不利地位。引入公共LTC计划之前, 私人LTC保险在日本不是很流行。现在公共LTC项目已经确定保健需求和保健水平需求, 这可能使私营保险公司更容易去预测和计算价格风险。
3、私人医疗保险的家庭供给受到挑战。
在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发达国家, 考虑到长期护理潜在的巨大费用, 私人保险市场扮演着一个小角色。例如, 美国卫生保健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能发展出私人保险部门。在美国, 只有五分之一的夫妇被认为能够负担得起私人LTC保险, 这一缺点影响着公共项目, 如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 这往往会排挤私人供给的LTC保险。富人们往往可以自保, 这让中产阶级成为可能对私人LTC最感兴趣的群体。然而, 普遍认为, 中产阶级的LTC将通过医疗保险来保障自己, 因而不去购买单独的私人保险。保险公司如果能更好地营销也许可以纠正这一行为, 当然这还任重道远。
在日本, 大多数家庭护理的提供者是盈利性机构的客户, 因为公共LTC保险不允许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进入市场。家庭保健需求较高的或有熟人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的家庭更有可能选择一个非盈利提供者。可能是为了应对法律要求, 这些公司是唯一允许提供医疗机构, 且非营利组织是市场的早期参与者, 对于LTC改革早就有先决权。然而, 盈利性供应商也有缺点, 研究发现更加了解供应商的家庭是选择盈利性公司作为看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积极作用的非盈利公司会在家庭护理市场更具竞争力。
(四) LTC项目解决措施
1、增加家庭服务供给。
专家们对LTC的理解各有不同, 但日本对LTC的解决方法大多集中于向需要的养老机构和家庭提供家庭 (非医学) 服务以及食宿条件。由于历史原因, 卫生保健一直由独立的国家健康保险系统来支付。今天, 日本的LTC系统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税收转换制, 由地方政府强制征收有低保证明的工人和退休人员的保费, 一般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来维持。受益资格由当地董事会任命的直辖市决定, 但福利费用由国家设置。在家庭护理领域是允许市场竞争的, 但医疗机构领域只能由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提供。尽管现在对私人出售的LTC产品的需求很小, 但似乎这种需求在过去三年内一直保持持续增长。
2、建立国家LTC普遍标准。
人口分散化的系统趋势反映了年老体弱的老年人集中的区域性差异。虽然中央政府的标准里有一些交叉补贴, 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 如果国家出现LTC短缺将如何运行。为此, 需要更多的去研究日本不同区域的LTC分散福利需求与供应以及利用模式的问题。在未来, 减轻融资负担, 确定资格条件和利益条款将变得更加有可能, 甚至促使完全国有化的融资和服务交付向前迈进一步。国家标准的资格认证也刺激了私人LTC保险政策的发展。建立有关国家LTC机构和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标准很有必要, 这对于纳税人、消费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十分有用。
3、扩大私人保险供给。
如何提高额外的私人提供的LTC保险, 这对于扩大有能力购买保险的老年人覆盖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市场运行良好不仅取决于LTC消费者和他们的亲属能够及时获得关于LTC质量和服务价格的消息, 而且取决于私人保险公司实施LTC策略的能力, 能力强的公司既能吸引消费者, 也能减少逆向选择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 向年轻的工人出售以雇主为基础的保单, 意在限制道德风险, 这样可以利用一些已经体现在当前公共LTC系统中的内容, 包括共同保险、免赔额、与第三方利益不冲突的内容。此外, 私人提供LTC现金福利也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向。
三、日本LTC系统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启示
(一) 提高养老机构整体水平。
日本LTC系统致力于提高整个养老服务的水平, 不仅在于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养老服务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 而且也鼓励个人参与到家庭养老的服务中。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 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人们越来越多, 现有的养老院也缺乏有水平的护理服务, 能为老人提供的更多的是日常照顾, 要提高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和护理服务人员的素质, 将极大改善老年人的老年养老问题。
(二) 出台相关立法和法规,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其在法律规范上的不断调整和改进对我国有借鉴意义。长期护理保险计划的实施, 完善的立法是基本保障。目前, 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立法, 因此下一步重点就应该放在法律的进步上。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督和保证, 我国的护理保险发展仍将面临风险。
(三) 鼓励私人机构进入市场。
尽管日本关于私人提供LTC存在很多问题, 但其在促进保险市场竞争方面有重要作用, 给消费者和政府双方都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给予老人关爱和支持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更需要社会的力量。国家应当逐步放开对养老机构的经营限制, 让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参与其中, 共同促进我国的养老事业。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如何制定私人养老机构的标准, 培育更好、更合适的私人机构尤为重要, 可以在全国开展私人机构试点, 逐步推行鼓励。
(四) 以居家养老为主, 实行多元化养老。
日本对LTC系统的解决方法大多集中在为需要服务的养老机构和家庭服务上, 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鼓励以家庭为单位, 分散集中养老压力。依据我国现实国情, 人口众多家庭传统氛围浓厚, 不可能安排解决所有老人的需求, 所以居家养老是最适合我国的养老方式。但同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可以实行多元化养老, 比如社区养老、机构推送护理服务、日托照顾老人等。
参考文献
[1]日本公布人口普查数据老龄化趋势加快[EB/OL].http://www.517japan.com/viewnews-64334.html.
【现状和挑战论文】推荐阅读:
“一带一路”现状、挑战及对策分析11-21
建筑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论文11-04
电子商务在普适计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论文11-21
威胁和挑战08-13
机遇和挑战出路10-20
新机遇和挑战05-22
应对经济风险和挑战11-14
数字银行的前景和挑战09-04
食品企业的挑战和机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