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和需求论文

2024-05-17

现状和需求论文(精选12篇)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1

1 智能养老基本情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根据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请报送2013年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3〕2193号)要求,民政部负责实施“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下的“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专项行动。

基于国家关于推动智能养老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发改委2014年遴选推动的重点项目中以物联网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标准化特点分析如下。

1.1 基础设施种类多,覆盖广

在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除了基础硬件设备外,还针对信息采集及传输配备了很多特有设备,包括:智能射频终端(包含电子腕带、电子标签卡)、定位器读卡器单位(包括区域定位器、出入判断控制器等)、骨干网络终端(包括定位控制器、无线网络节点、无线网络控制器等)。这些设备能帮助护理人员随时了解老人的状况及所在位置,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24小时即时状态监护。

1.2 存储处理海量复杂数据(大数据)

各项目需要对每个老人进行数据采集获取更多数据,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同时为更好地做到智能化服务还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为后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打下基础。这就对于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与展现可以帮助护理机构更好的了解老人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1.3 通过健全技术体系在物联应用方面实现连接与互通

探索建立支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老服务职能化的技术体系,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网络集成,即插即用、热插拔等互联方式,实现机构或环境内,日常家用电器、智能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腕式设备等系统的智能化集中控制,设备与系统间的连接与互通。

1.4 平台灵活自由、易实现、可维护

通过对示范项目的建设,实现对各种服务产品、服务系统、服务信息和服务经营过程能够在平台上充分的流动并得到有效地技术支撑。做到方便直观的对平台本身运行状况、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满足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的需要。同时,对于平台的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提出要求,具备满足灵活经营和未来功能拓展的二次开发能力,为日后更多产品和应用服务以模块化方式集成到平台上打好基础。

1.5 各类应用服务系统的多样性、模块化

目前,已存在很多在养老方面的应用服务系统,包括:档案管理、智能呼叫、老人定位、视频关爱、远程健康监护、生命体征检测、安防报警、志愿者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各应用示范项目由于投入不同、建设规模和需求不同,在系统开发和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但是,在项目内可以看到这些应用服务系统的共性特征,即多样性和模块化,同时在统一平台上实现管理。

2 智能养老国内外标准现状

与传统的工业、农业、信息产业的标准发展而言,智能养老是多种技术、管理手段融合应用的领域,是新兴的标准化领域,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组织和机构针对其标准化开展了相关工作,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也同时存在顶层设计严重缺乏,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计划,对于养老领域的技术、产品与管理领域的标准碎片化严重等问题。

2.1 国外情况

(1)ISO

目前,ISO已发布实施了12项养老国际标准,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服务老年人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制定标准时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等方面(见表1)。

(2)欧盟

早在19世纪末,欧盟的部分成员国就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欧洲的标准化机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欧洲各国的国家标准机构以及一些行业和协会标准团体)已发布5项标准(见表2),并在CEN内部成立了技术委员会——CEN/TC385“老年人住房服务”项目委员会。

(3)美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作为世界上养老保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在标准化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早在1997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对所有提供照料服务的养老机构实行准入及标准化报告制度,用于获取顾客满意度、评价和检测照料机构的服务质量。

美国卫生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发布实施了两项养老服务标准,分别规定了养老服务的传统和新兴评价指标,作为对于养老机构监督检查的手段和依据。此外,美国各养老机构都制定了各自的服务标准,涉及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服务技术、设备设施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美国医疗保险计划针对服务质量开展了养老机构五星级评估工作,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管理、从业人员、老年人健康检查等方面,根据评估结果对养老机构评等定级,作为消费者选择养老机构的依据之一。

美国发布实施的养老国家技术标准仅有1项,即ANSI/IES-RP-28-07《考虑老年人生活的灯光及视觉环境要求》。

2.2 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针对智能养老的标准化研制内容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领域。在智能养老的标准体系设计、关键标准布局、养老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标准还处于空白状态,对于智能养老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也处于尚未考虑状态。

2009年,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5)成立,负责全国社会福利领域标准化工作。目前共有标准36项,其中国家标准6项(见表3)。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8)等也从各自的工作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标准的研制与应用。SAC/TC28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推动了网页无障碍设计与应用,智能穿戴设备、RFID技术与接口标准、物联网数据标准等的研制与应用。SAC/TC264、SAC/TC148也分别从服务与残疾人设备等领域推动了标准研制与应用。

3 智能养老标准化需求

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智能养老建设与实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健康档案、远程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新的应用推广领域。从信息技术支撑提供健康养老等服务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智能养老标准化需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3.1 养老产品和系统的标准化空白

目前,针对老年人群的特定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涉及方面多,缺乏规范管理。这些产品和系统参差不齐,往往在技术层面就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新兴产品,如腕式等穿戴设备将率先应用到智能养老领域,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如何保障也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了保障智能养老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可集成性,需要研制对于产品和系统的技术标准来支撑和推动技术研发工作,一方面减小各厂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性,提高产品的性能,真正做到用户的安全放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基于平台服务(云服务或大数据服务),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与产品基础。

3.2 产品与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需求

互联互通目的都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调通过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手段,以松耦合方式实现产品与系统互联。目前,由于养老信息系统各自分散建设,需求个性化与技术产品实现多样化使得产品间、系统间的互联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造成了应用服务需求比较大,但是产品通用性差、产业做不大等问题。

3.3 公共健康医疗相关数据的共享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需要围绕老年人,针对各业务管理条线的部门的流程与相关信息,在服务平台与机构进行落地、融合与服务。这里涉及到多个部门与系统,涉及到多个行政层级间的某个范围内的相关信息开放共享,这就需要有一套整体的数据技术标准体系,数据开放共享技术管理规范,以及配套的相应部门或国家规章。

3.4 智能养老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养老服务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在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很难应付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

智能养老从老年人养老服务看,需要涉及民政、社保、卫生、社区等多个部门的业务管理流程,从实现模式讲,存在居家、医养、养老服务院等多种形式,也存在公益性、私营、公私合营等多种模式,但是从信息技术应用与数据共享利用的角度看,是围绕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将相关的主数据与应用数据,在有关业务流程下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应用。因此,从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化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有统筹规划和相应的服务市场化原则的技术管理约定,从不同层面,共同监督约束有关各方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为此,需要针对智能养老的信息化产品,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机构实行技术监督,对于其信息安全性、去隐私化、物理安全等提供技术管理手段,需要统筹规划,规范化管理健康医疗档案等公共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3.5 智能养老服务的质量评估

尽管智能养老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但是对于获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而言其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服务。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从多个层次和方面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进行评估评测是整体提高智能养老服务的有效推进手段。

4 结语

2016年1月14~15日,以“标准-推动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老龄产业标准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中提出了应借鉴国际经验,让老龄产业从业者和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加强对智能养老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和参与。

针对当前智能养老建设现状及国内外标准化现状,建议我国标准有关部门从基础类、产品类、互联互通类、评估管理类标准入手,开展提高智能养老服务水平的系列标准研制。此外,建议优先选择区域性基础好、社会认可度高的机构开展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通过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推广,以试点和示范作用带动智能养老规范化水平,提升智能养老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智慧城市实践指南——SOA支撑解决智慧城市核心问题:共享和协同[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有效性;需求;现状;分析;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有效性需求的现状分析

1.1企业管理层对当前会计信息有效性的需要

会计是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严格来说,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提供企业经济信息的系统,一方面从企业日常经营与企业管理活动中收获信息,加工处理有效信息[1];另一方面又对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层两个层面上体现:从管理层来说,管理层需要从人事部门获得劳动情况信息,据此实行工资核算以及人事战略管理;需要从销售部门获得销售情况信息,据此核算利润以及编制预算;需要从生产部门获得生产信息以及从质检部门获得消耗率等会计,据此进行成本核算和售价的核定。从基层来说,负责销售的业务机构应该向企业财务会计机构提供企业销售的详细信息,认为需要时,财务机构和销售机构应该核对有业务的应收账款的明细信息。负责采购的业务机构向财务机构提供企业采购的信息,财务机构根据采购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和库存成本等核算。负责采购的机构和财务机构应定期核对企业应付账款的明细。动力和燃料部门向财务部门输送的是燃料动力的消耗等消耗情况方面的信息;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待摊费用的分摊、分析企业成本等工作。维修的制造车间向财务部门提供的是维修等相关费用信息;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费用的合理分摊、分析企业成本等工作。企业负责运输的部门向财务部门提供的是有关运输方面的信息;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费用分摊等方面的工作,会计信息再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有序的联系到一起[2]。

1.2外部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

1.2.1股东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使股东不需要再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股东们在进行投资等活动之前,进行决策时要重点考查企业的财务情况,评估股东的市场风险及投资回报情况,应该调查清楚企业的股权结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企业预期的收益率等方面[3]。这些方面就决定了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股东对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需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预期,从而决定是否对公司进行投资。并在公司经营出现重大选择的时候,提供决策的参考和意见。当公司发展与投资者预期不符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退出自己的投资。另外,当公司涉及到资产重组或者资产注入的时候,投资者也需要通过公司的会计信息来决定投资的选择性[4]。1.2.2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债权人在对企业进行发放贷款前,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例如负债过高和所有者权益过低且超过正常规定水平,营运资金、股东投入资本未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应该停止或限制公司的股利分配。债权人通过分析和考核企业的财务信息,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更加合理有效,重新考核确定企业的资信额度,避免发放贷款后形成不应该发生的坏账,影响各方的利益[5]。债权人通过会计信息一方面可以科学的决策是否为企业提供债券服务,成为其债权人。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其获得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偿债能力,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选择[6]。1.2.3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国家统计、财政、税务等机关对各个有关基层单位的财务方面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分析等,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控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节约能源和资源,使企业的生产创造最优规模的经济效益;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就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促使市场闲置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整个国民经济能够良好的运行。因此,会计信息能够影响经济的安全健康运行,要想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真实、全面和充分的会计信息。政府机关利用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制定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并且能实现国家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7]。

2会计信息需求的社会变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不断的丰富和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单一个体式转变成了全社会性的会计的信息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年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和商业交流的语言,已经成为政府机关、股东和投资者、银行和债权人及社会大众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改善企业管理、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和理财决策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应该在会计信息时效、会计信息范围、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3会计信息需求存在的问题

3.1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方面的问题

3.1.1使用者信息需求内在动力弱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来看,政府机关所要求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控股股东在获得会计信息方面拥有优势,缺少对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小股东没有控制权,往往对会计信息需求没有动力。我国的审计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审计服务部门,但是目前的有些审计需求并不是市场的真正内在需求,企业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后出具审计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需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有在审计中为了获利企业是拥有决定权,决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支付费用,所以出具的审计意见往往受到被审计单位的较大影响[8]。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很难发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这样就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需求不足[9]。3.1.2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利用效率低信息使用者的成熟度是指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和效率,这会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政府机关有专业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审核、分析和汇总,但机关单位对这些信息的总体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率不高。如:我国证监会掌握着全国的大量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监督方面却常常不主动检查,经常是在出问题后才发现会计信息不真实;我国很多的个体投资者不具备证券、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使用会计信息。3.1.3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作用力影响较小在国外建立完备市场经济的国家,使用群体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已经成熟,能对会计信息供给者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政府机关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部门,其对各种信息供给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例如:财政部在我国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权威发布部门,会计准则经财政部会计司制定并公布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这样将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

3.2会计准则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形成信息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之一。全面且完善的会计准则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会计准则制定和供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将决定企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不完整和不全面。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值得关注的是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完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融合。然而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是在2003年立项,于2006年制定并完成的,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过程相比我国制定过程时间比较短,即使有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体系提供参考,但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忽略某些问题[5]。

4完善会计信息需求的改进建议

4.1会计需求主体方面的改进建议

在我国,由于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具备会计知识,建议通过后期的定期培训和网上平台学习等方式,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变成有效的需求主体,增强他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动力,这样就可以影响到政府机关制定各种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影响,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影响向政府机关直接表达,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到政府机关制定像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来,使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经过会计信息需求者主体的充分沟通与争辩,这样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得以实现[10]。

4.2会计准则方面的改进建议

4.2.1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在会计准则制定时就要明确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11]。当前我国实行的新会计准则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均需提供大量的财务附表资料,对上市公司来说,提供大量财务附表资料能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全面生产运营过程的了解,能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但是对同样执行会计准则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样的要求就有一些的不合理性,需要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人员不多,披露较多的财务附注信息意义不大,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希望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能够考虑到不同的信息作用者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出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制定会计准则[12]。4.2.2扩大准则制定人员覆盖面在准则制定的公开性方面,相对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并不十分透明,在制定过程中,有些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会计准则制定者几乎没有收到有价值的意见[13]。

5结论

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二者之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14-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个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的更加有效。但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使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之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样这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16]。(1)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较低,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方面的原因、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原因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三个方面。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没有完成形成真正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这样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影响力比较弱,使得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表达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披露。(2)对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建议我国形成有效需求主体,使其有足够的能力渗透到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制定过程中。然后通过我国与会计准则制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准则比较,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促使我国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增加会计信息供给的有效性。最后从会计信息披露看,通过对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对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会计信息披露表达形式和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等方面对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树民,吴旺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上海会计,2000,10.

[2]王文莲,李大玲.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学科基础.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

[3]王文莲,孙玉甫.会计基础理论及创新探讨纲要.会计之友(上),2006,01.

[4]王文莲.会计信息生产模式研究.财会月刊,2005,07.

[5]王文莲.论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

[6]李萌,王文莲.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扩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1.

[7]孙玉甫,王文莲.论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会计之友,2005,11.

[8]王文莲.试析会计信息潜在价值.会计之友,2005,02.

[9]王文莲,张国旺,孙玉甫.经济信息生产的社会化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06.

[10]傅建设.财务管理中心论.会计之友(上),2006,04.

[11]傅建设,范小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

[12]孙玉甫.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初探.会计之友,2005,04.

[13]孟俊婷.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组织结构的研究.会计之友(B版),2005,07.

[14]孟俊婷.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控制模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6.

[15]孟俊婷.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2.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3

【摘要】在本校“五三一”高效智慧课堂下,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研究对象,教师为指导组织在化学教学中课堂上下实验的安排和布置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实验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调查为主体,展开和建立起不同层次中学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需求的调查。通过对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不同角度的调查和总结,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和需求,凝练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调查资料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学中相应的应对和解决措施、建议等。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实验教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1-3]。中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发展史。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树立起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教学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和要求,而目前对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需求和特征调查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紧要。

作为化学教育者我们众所周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4],而且是實施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地位[5]。因此备受化学教师重视。实验及实验教学的改革也因此成为化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们化学课题组本着“奇妙世界,化学主宰。化学课堂,你我做主。兴趣为师,思想为舵,积极探究,共获新知。”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下开展实验教学。并在现行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在不同层次和区域学校间进行调查研究。

一、校本调查研究

1. 在本校“五三一”高效智慧课堂下,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在化学教学中课堂上下实验的安排和布置(主要涉及到课前辅助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后巩固实验、学生基础实验、家庭兴趣实验等其他探究性实验)以此对实验教学与知识传授及获取方面的矛盾性、一致性进行研究[6]。旨对目前存在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学和老师教的主体和主导的矛盾统一性问题的分析,从学生和教师双重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总结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特征、需求、及改进方法等,从而找出教与学知识体系连接的最佳契合点。其调查和实践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基础实验这一类教学必须和考试必须达标的实验的完成率基本达到近100%,而像为了引发和巩固课堂趣味教学的课前辅助实验和课后巩固实验的完成比例却显得有所下降,同时课后巩固实验的完成率和优秀率比课前辅助实验的比率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学生心理上比较重视和考试相关的化学实验,而对于如何在实验中学好化学却显得无所适从。

1.1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可知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好化学,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觉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常规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未知的实验 (而不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加上精彩的实验现象,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本质的探索,长此以往,学生的觉察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觉察能力强的人往往就能利用这种特殊察觉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奇迹 。灵敏的感觉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不仅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关,而且还与注意力和好奇心有关 。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知识传授与获取的矛盾性,使得课堂教学更为和谐。

1.2加强学生基础实验的同时开展探究性和趣味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的表述:“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态度等”。但现实是这些评价要求只停在书面,只是通过试卷上体现。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来评价,实验观察 、实验操作 、实验态度怎么能通过书面形式来得到体现呢,它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到培养 ,也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体现些能力。

二、在不同层次、区域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与现状的矛盾及解决方案的调查研究。为了将研究进行的全面、系统、可靠且有说服性,我们在不同中学展开调查,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工作(其中涉及的主要调查内容有:①实验教学基础设施调查;②教学过程中实验中课前辅助实验的相关调查(可开展的实验约有23个);③教学主体环节中课堂演示实验的相关调查(演示实验约有47个);④课下巩固实验教学的相关调查(可做相关实验约15个);⑤实验技能考试中学生基础实验的相关调查(学生基础实验8个);⑥兴趣实验效果的调查;),主要针对其在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开展情况、完成率和实验效果等相关调查,通过对不层次区域学校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不同角度的调查和总结,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和需求,凝练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调查资料提出一线教学中相应的应对和解决措施、建议等。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7]:

通过对不同层次区域学校间实验调查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哪一区域或层次的学校对于课堂演示实验和基础实验考试都完成的情况都相当,而主要区别在于市级和县级的学校对于课前巩固实验和课后巩固实验的完成率和优秀率相差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层次经济差异所造成的实验基础设施的参差不齐以及区域差异所造成的学生和师资力量的文化层次差异等。

2.1不论是区域和层次我们都是以尊重学校具体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基点,坚持“以兴趣为主,支持课堂教学”的原则,由真正了解学校资源状况、学生具体情况的本校教师,结合必修、必考模块内容和进度,将国家课程“实验化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出适宜本校教育教学的校本教材,形成“实验化学” 课程校本化特色。我们“实验化学”校本化实施的目的是:一是弥补国家课程所无法兼顾到的地区及个体差异性,促进课程改革;二是在实施中探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学评价方式,力求实现中考成绩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2.2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这就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及时、适度地调整提供了可能。具体实施中我们是将《实验化学》教材中的部分活动穿插在必修、选修模块中落实,即与各模块中相关内容合理重组、有效整合,促进有效教学。

结束语: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应满足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即所选实验内容要有时代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环保性,并且与核心化学知识有紧密的关联性[8]。本调查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多角度交叉研究,研究目的旨在分析总结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需求和特征,从而寻求现有形势下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合理方法或建议,使现有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老师教起来更容易,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营造出适合于现代环境下的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起用于大胆尝试和创新的新课堂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赵向军.化学教育,2013,34(1):68-70

2.刘小兵.教育科学,2014,1:64

3.刘一兵,石晓波,沈戮.化学教育,2012,33(2):47—50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4

2016年2月19日, 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略, 进一步指明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全新复杂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对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互联网技术革命强力带动社会变革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Web3.0时代、移动互联网4G时代, 正以层出不穷的交互式技术革命和洪峰般湍急的信息涡流, 冲击并改变着人类世界的传播方式, 设计并构造虚拟社会的语境秩序, 又倒逼现实社会的强制承载和全新转向。人们始料不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带动的社会变革, 重新定义了政治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既有价值观点、活动模式、舆论生态和道德概念, 解构与重构了整个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微博微信微互动, 以及智能帝国主义、社会话语权与公众话语权利等, 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互联网界乃至社会各界探讨最为广泛的话题。

二、现代新闻与传播学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

2014~2015年, 以“联接改变世界——下一个50亿”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分别在北京、浙江乌镇举行。数届全球性互联网业界专家的聚会, 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嘉宾, 就数以百计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包括国家级层面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大数据理论的实践变革、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生态、大数据竞争的网络前沿、微信微博微互动时代的新问题与新思考等议题的讨论。这些议题均呈现当代新闻与传播学在互联网思维变革条件下的新方向与新高度。

在互联网技术革命背后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中, 如何实现对未来的期待与愿景, 如何避免新的“数字鸿沟”和网络社会权力关系异化的不断加深, 如何让普通民众更广泛、更真实、更直接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 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性沟通和良性互动, 如何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和舆论氛围, 如何健全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这些是在互联网时代无可避免地摆在业界专家面前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也是互联网思维横亘在政界、学界和相关产业界, 尤其是高等教育界面前亟待攻克和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三、互联网应用的社会化急需大批新媒体宣传人才

从1994年中国正式触网开始, 经过20余年的发展, 互联网在中国已拥有10亿用户, 渗透率远超70%, 网络的触手延伸到日常社会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触网的第一个10年, 国际互联网更多应用于学术科研领域。第二个10年, 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和平共处, 但迅速催生多种新经济形态。第三个10年, 国际互联网彻底改变进而颠覆大量传统行业, 成为当前社会信息的传播常态, 成为新闻、资讯、人际交流和舆情生发极其重要的聚散平台。至2015年, 凡具一级域名二级域名、独立域名非独立域名, 无论服务器设境内境外、国内国外或规模大小, 中国所有门户、行业、新闻、政务、个人等各级、各类网站, 数量已超千万家。与此形成鲜明落差的是, 千万级数量的专业网站, 均由10亿级数量的网民用户自我操控, 中高级行业专门人才的短缺与党和国家要求、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媒体发展现实呈几何级严重失衡, 形成亟待填补的空白。

四、目前全国全省尚无新媒体专业毕业生

2014~2015年, 全国高校与互联网相关的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 但这些毕业生中无一人为真正新媒体本科及以上专业毕业生, 仅仅是“相关专业”。许多大学的新闻专业, 还是以培养传统媒体人为主要方向, 其专业课书籍十几年不变, 所授课程与新媒体相关的内容很少, 即使有也基本是选修课。

江西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万, 其中媒体从业人员近7万。全省行业调查表明, 权威媒体如江报700名员工中具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仅40余人, 不足0.6%, 新媒体专业毕业生更是为零。当然, 全国任一媒体单位情况均是如此, 因为压根就没有新媒体专业!传媒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单位就业后, 不得不恶补新媒体知识, 并在工作中迅速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当前, 各类传统媒体均在寻求媒介融合机遇, 以突破发展瓶颈;新媒体亦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以实现增量扩张。这一形势决定了我国以及我省新闻传播事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亟需更高层次的新媒体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处理相关专业事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空前广阔, 而传统专业毕业生人满为患的旧有格局面临彻底革新。培养既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规律, 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特殊专门人才, 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及严峻国际形势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责大任。

五、新媒体人才建设是对“实干兴赣”的积极响应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指出, 必须全力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互联网。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的“第五习惯”, 做到知网、懂网、用网, 充分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体察民情, 结合自身实际, 以“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具体行动, 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举措、加快发展, 不断开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局面。

摘要:当下, 互联网新媒体核裂变般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目瞪口呆, 党中央国务院极端重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极其重要的巨大影响。培养既适应新媒体发展规律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新媒体专门人才, 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大职责。本文就互联网新媒体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作出分析探讨。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5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各地民政部门对专业化的民政干部培训的日益重视,因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以建设精品社区为目标的南京市鼓楼区与江苏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社区大学;南京市玄武区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设了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可以预见,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中学教育部门也表现出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例如,南京理工大学98和99届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中都有去各地重点中学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和督导工作,而在全国,仅重点高中就有1000所,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传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以个案或小组工作为重要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可能开始真正发挥其专业特长,这一点显得特别有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学校社会工作有可能成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真正启动的突破口之一。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

现在人们已经认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本身就是资源,社会系统的高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各种社会信息的采集、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信息咨询和统计调查本身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行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日渐增多,接受的调查咨询业务增长迅速。从社会学的专业特征来看,社会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同时就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这与其他人文科学有着显著的区别,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是社会学学科的专业基本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其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能够准确运用调查和分析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方案。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是首先能够对各种社会动态的深入了解和对案主各种信息的准确把握。因此在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行业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就有足够的进入实力,尽管这种进入并不必然完全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职能的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存在着加强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的可能性。当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调查咨询行业的这一现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整体发展的利弊得失,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已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五年的改革,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以至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将被纳入到统一的社会保障整体框架中。随着社会保障机构向管理和服务方向的发展以及商业保险的迅速增长,社会保障系统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和预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能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又要受过严格的调查分析训练并以实务工作见长。因此,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这一领域就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进入的职业领域,这种情形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比较突出,尽管社会工作毕业生在最初实际上从事的可能主要是推销保险的业务工作。由此,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社会工作的宏观和微观方向如何做到适当的平衡,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多元服务机构中最终实现其专业的价值和职能,这将关系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整体的良性发展。

★ 信息专业自荐信

★ 信息传媒专业学什么

★ 信息物理专业求职信

★ 光电信息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 信息与系统专业自我介绍

★ 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自荐信

★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科目信息

★ 信息工程专业自我评价

★ 财务信息服务专业自荐信

果园植保机械现状与技术需求 篇6

【关键词】果园;植保机械;施药技术;现状;技术需求

1.我国果园种植现状

我国果树种类繁多,分布的地域辽阔。果园的地形有丘陵山地和平原、荒滩,造成果园植保机械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果园病虫害的防治作业中,多采用液力雾化技术,由于果树树冠高大,枝叶茂密,纯液力雾化的雾滴很难穿透果树冠层并沉积均匀,往往雾滴在外层稠密叶幕阻挡下,聚集形成水滴滚落流失,造成冠层内部及树干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得不采用“大容量、淋洗式”喷雾方法,增加喷药次数,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果农在闷热、密闭、潮湿的果园环境中人工施药,易发生中毒事件,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果园植保机械化水平,为农民增效减负,以促进我国水果产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我国果园植保机械使用现状

2.1手动药械

我国生产推广的人力施药机械主要有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踏板式喷雾器及手摇喷粉器。喷粉器在果园很少使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工作压力低(0.3~0.4MPa)、射程短,主要用于矮生作物,在果园只能用于果苗、低矮果树、除草或零星喷药之用。在果园使用较多的人力施药机械是踏板式喷雾器,工作压力0.8~1MPa,雾化较好。装有两根喷雾软管,可安装2个喷杆和单头或双头喷头,用于挑杆法喷药。也可配用小喷枪,喷雾射程可调。由于采用双缸双作用泵,压力具有一定得脉动性,喷雾压力不稳定,雾滴粗细变化很大,雾化不均匀,且作业中移动方便性较差。价格适中,较适合规模较小的果园使用。

2.2机动药械

担架式园林喷雾机是我国果园使用最多的机动药械,工作压力可达2. 5Mpa。担架式喷雾机体积较小,可由两人担起转移,也可装在机动三轮车上在田间预留的作业道上运行,其通行能力基本不受地形和果园条件的限制。

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比常量喷洒省药、省水、省劳力,对果树作侧向喷洒时其气流向前推进并不断地翻动叶片,使叶正面、背面皆能较好地喷着药液。但由于现有喷雾喷粉机风压偏低,喷射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产品介绍垂直喷射可达7m,实际喷药时受外界干扰影响很大。对较高果树喷药时上部受药少于下部,使得总体均匀性较差,喷药时雾滴飘移及汽化损失较多,所以在果园使用不多。

果园风送式喷雾机是一种兼有液泵和风机的喷雾机,以液体的压力使药液雾化成雾滴,再以风机的气流输送雾滴,是与拖拉机配套的大型机具,风机产生气流使雾滴进一步雾化的同时吹动叶子而使雾滴滲透至树冠内部,它还能将雾滴吹送到高树的顶部,叶片正反面均能很好的着药。

3.我国果园植保机械研发现状

国内外果园植保机具的发展经历了由手动到机动、粗放到精细的过程,目前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组织以及农户都十分关注植保机械的使用性能、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促使了植保机械在性能上一直在朝着更高的农药利用率和更少的农药污染方向发机普遍采用风送喷雾技术。

我国还开展了一些新型喷雾机的研制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的王贵恩、洪添胜等按照仿形喷雾的原理,研制了一套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非接触式仿形喷雾位置控制系统,采用超声波位置传感器检测果树的位置和实际形状,控制喷头在理想的喷雾距离下工作,并对果树施药仿形喷雾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在后期研究中分别应用神经网络模型、虚拟样机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对影响仿形喷雾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由于我国果园种植模式及果农购买力的限制,取得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科技转化和推广应用,影响了果园植保机械化的发展及果树生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逐步统筹规划,立题研究或引进适应我国国情的,效率高,喷雾质量好的果园质保机械和设施,同时加强了农机与农艺部门的结合,研究适应机械化管理的树型和树种。

4.我国果园对植保机械发展的技术需求

4.1雾滴在冠层中具有良好的穿透性

果树是一个立体靶标,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冠层结构与冠层密度均不相同。而施药最理想效果是将农药雾滴均匀地喷洒到冠层的每个部分,但由于叶幕的阻挡,液力雾化的雾滴很难穿透冠层进入树膛内,造成农药的沉积均匀性差和病虫害的防治不彻底,因此雾滴穿透性直接影响药液在冠层中的沉积分布质量,从而影响最终的施药效果。

4.2工作适应性强,受环境影响小,田间通过性能好

我国幅员辽阔,各果树带自然地理环境、种植模式差异很大,果园种植模式的规范化进程尚需一定得时间,为适应各地区、各种果树的种植要求,不仅需要开发多品种系列化、专业化的施药机械及基础部件,更需要根据我国农民购买力,开发集施药、运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果园管理机,实现一机多用,因此果园管理机需具有较强的田间适应性和通过性成为必然。

4.3工作参数能够灵活调整

对于不同生长期的不同果树冠形与冠层密度,所需的喷雾量、雾滴粒径、风送强度、雾流方向各不相同。对于特定生长期的果树冠层,雾滴过大过小、风力过强过弱等因素同样会引起雾滴的流失和飘失。因此,需寻求喷雾技术参数与果树生长期特征的最佳匹配,提高农药有效沉积减少飘失的同时,为果园喷雾机工作参数的灵活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4.4喷施精准,对环境友好

精准施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热门领域,而果园精准施药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农药的精准喷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最大限度的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使精准施药技术成为环境友好型施药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全球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促使我国果园植保机械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喷雾技术、底盘技术、自控技术三大核心技术的支撑, 喷雾技术是施药作业的关键。其最理想的施药效果是将农药雾滴均匀地分撒到靶标上,由于果树是一个立体靶标,雾滴本身很难穿透冠层,而风送喷雾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雾滴穿透性,它是利用气流的动能把药液雾滴吹送到果树冠层中,大大改善了药液雾化、增强了雾滴穿透性和提高了雾滴在冠层中的沉积,成为了改善药液分布的主要措施,因此风送式喷雾技术成为果园施药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的果园植保机械发展应立足于现有国情,因地制宜地发展果园植保机械化。在不断完善果园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引进新的果树品种,采用规范化的果树修剪技术,为先进果园植保机械的应用提供平台;在基于上述核心技术优化、组合及应用的基础上,研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专业化、系列化果园植保机械,实现农药的低喷量、精喷洒、少污染、高工效、高防效喷洒,满足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果园植保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辉,崔海民.果园植保机械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5B:30~31.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选取2012年6月—2012年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进行雾化吸入疗法病人200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者统一采用德国医用百瑞雾化器做雾化吸入疗法, 机型号为M304020。调查对象的入选标准:意识清醒, 语言沟通无障碍, 身体状况能够配合参与此次调查, 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查阅雾化吸入疗法相关知识资料, 同时咨询呼吸内科专家, 自制雾化吸入疗法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该问卷共18个条目, 包括一般资料、雾化吸入疗法相关知识调查、雾化吸入疗法知识需求状况。一般资料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雾化吸入疗法知识调查表包括10个条目, 每个条目含4个选项, 采用1分~4分计分法, 1分=不知道, 2分=了解, 3分=知道, 4分=非常清楚, 该部分量表得分范围为10分~40分,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克朗巴赫α系数) 为0.79。雾化吸入疗法知识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程度、需求方式、获得雾化吸入疗法知识的途径、第几次接受雾化吸入疗法治疗4个条目, 每个条目包括4个选项, 为单选题。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对雾化吸入疗法病人进行一对一、面对面问卷调查, 调查中对问卷的每一项含义进行充分解释, 以保证参与者能够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 问卷由研究对象自己填写, 对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的由调查者辅助完成。问卷采取当场发放, 当场回收的方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录入并分析, 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P值均取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雾化吸入疗法病人中, 男107例, 占53.5%, 女93例, 占46.5%;年龄18岁~78岁 (47.48岁±14.10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0例, 占15%, 中学和中专90例, 占45.0%, 大专及以上80例, 占40.0%;职业:农民36例, 占18.0%, 工人37例, 占18.5%, 干部49例, 占24.5%, 其他78例, 占39.0%;病人的经济水平: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13例, 占6.5%, 1 000元~2 999元59例, 占29.5%, 3 000元~5 000元55例, 占27.5%, 5 000元以上73例, 占36.5%;雾化吸入治疗次数:第1次100例, 占50.0%, 第2次30例, 占15%, 第3次24例, 占12.0%, 3次以上46例, 占23.0%。

2.2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得分

由表1可见,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良好, 得分为35.27分±5.04分, 病人对雾化吸入疗法的目的、用药、时间、体位等了解程度较高, 对雾化吸入过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不适应停止治疗, 雾化吸入后要进行有效咳嗽或叩背排痰了解程度较差。

2.3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的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文化程度、雾化吸入次数、经济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文化程度越高、雾化吸入次数越多、经济状况越好的病人, 得分较高。

2.3.2 多因素分析

以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得分为应变量, 以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文化程度、雾化吸入次数、经济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见, 影响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有多重因素。

2.4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需求情况及需求方式和获得相关知识途径情况

由表4可见, 85.5%病人希望得到雾化吸入疗法相关知识, 仅有少数人认为不需要或无所谓;病人认可采取当面演示和多媒体形式这些比较直观的宣教方式, 而对传单等方式认可率偏低;大多数病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医护人员得知, 通过传单、专栏、报纸网络媒体等方式较少。

3 讨论

3.1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

本调查显示, 雾化吸入病人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各项得分均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 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得分35.27分±5.04分, 雾化吸入过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不适应停止治疗和雾化吸入后进行有效咳嗽或叩背排痰得分最低, 这与医务人员的宣教不细致、不具体有关。

3.2 影响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的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病人的文化程度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高者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获取有效的医学信息, 对于医务人员的宣传解释能正确理解;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与雾化吸入次数呈负相关, 即随着雾化吸入次数增多, 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也逐渐提高, 这与医务人员宣教和病人间的交流密不可分。提示病人的认知功能具有可塑性, 采取积极的健康宣教多数病人会掌握雾化吸入疗法的相关知识;病人的经济状况与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呈正相关, 经济收入越好, 对相关知识掌握的越高, 这与经济状况越好对健康信息越关注有关。

3.3 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以往有雾化吸入经历的占50.0%, 但调查显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因此, 85.5%病人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普及雾化吸入疗法的知识, 这对自己或家人都非常重要。利用有效的告知方式能充分发掘和激发病人的正性心理, 使他们自觉配合治疗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3]。同时, 调查结果显示, 60.5%调查对象首选当面演示, 可能是因为医护人员讲解更通俗易懂, 并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 更具有针对性[4]。其次, 28.0%调查对象选择多媒体形式, 因为此种方式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88.0%的病人通过医护人员获得雾化吸入疗法的相关知识, 这对于健康教育效果非常不利, 应该运用多种健康教育方式, 让病人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知识。

3.4 对策

知信行健康教育理论模式认为, 认识和信息是形成积极、正确健康信念与态度的基础, 而正确的健康信念与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苏敏等[5]研究表明, 病人的知识认知状况和其依从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 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形成正确的信念, 并能指导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6]。所以, 为了雾化吸入疗法病人正确掌握方法, 使雾化吸入发挥更好的效果, 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是非常必要的。在我院就诊的病人比较认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 因其易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治疗大厅设电子屏幕, 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宣教。同时走廊明显处建立图文并茂的宣传栏。当面演示是病人首选的健康教育方式, 护士根据病人的不同文化层次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提高病人对疾病及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4]。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重点向病人强调雾化吸入过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不适应停止治疗, 雾化吸入后进行有效咳嗽或叩背排痰等。同时, 增加宣教的次数, 使病人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

4 小结

综上所述, 雾化吸入病人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表明医务人员在健康知识的宣教力度和方式上存在着不足, 应加大此方面知识的普及,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能正确全面掌握雾化吸入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依从性, 使雾化吸入治疗手段充分发挥优势,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以促进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了解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及需求情况, 以便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应用自制的雾化吸入疗法相关知识及需求调查问卷对200例雾化吸入疗法病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雾化吸入疗法病人的雾化吸入知识得分为35.27分±5.04分;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和以往治疗的次数是影响其认知水平的因素 (P<0.01) ;85.5%的病人希望获得雾化吸入疗法知识宣教, 医务人员当面演示是病人首选教育方式。[结论]雾化吸入疗法病人对相关知识认知不全面, 希望得到相关知识的宣教。医务人员应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使其能正确掌握雾化吸入疗法的要领, 从而提高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雾化吸入,认知,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莉.雾化吸入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学信息, 2010 (2) :147-149.

[2]潘雅英, 王晓菁, 周金花.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4) :61.

[3]赵丽萍, 黄金.原发性肝癌患者知情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1) :8-10.

[4]李临英, 李忠臣, 左彦珍, 等.243例门诊静脉采血患者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 2012, 19 (2A) :12-14.

[5]苏敏, 杨娟, 郝桂兰.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认知和依从性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20 (16) :2399-2400.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8

一、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与期望,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进行调研,目的是从企业角度寻找高校培养专业学生的方向,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调查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企业实地2种调查方式向山西省62家物流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回调查表50份。在被调查企业中,从企业类型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占45%、运输企业占35%、仓储配送企业占10%、货代企业占10%;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占62%、股份制企业占30%、国有企业占8%。

2. 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分析。在本次调研的50家企业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均较大。他们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高校招聘占38%,企业内部培训占26%,外部招聘占19%,其他占17%。(2)紧缺物流管理人才排名分析。对于紧缺物流管理人才,如: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库存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国际物流业务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每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排序。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山西省紧缺物流人才排名,其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占28%)、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占23%)、运输管理人才(占21%)。(3)物流人才素质排名分析。对调研数据分析后发现,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这四种素质的排序也各有不同,图1为各类物流企业对各项素质重要性的排序。(4)企业招聘参考因素分析。企业对毕业生招聘时,在学历、成绩单、沟通能力、实习经历四个因素中,37%的企业认为学历最重要,29%的企业认为实习经历最重要,24%的企业认为成绩最重要,10%的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最重要。(5)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情况分析。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物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而设计了相应问题。结果显示,内部定期培训的企业占30%,委托高校短期培训的企业占23%,资助本企业员工到行业先进企业深造的占5%,暂时没有任何培训的企业占24%,其他形式培训占18%。(6)企业对高校培养计划方面的要求分析。为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对此进行专门调研,数据结果显示,43%的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环节上,36%的企业认为积累相应工作经验最重要,12%的企业认为理论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重点,9%的企业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键。

综上所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大背景下,山西省各类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呈现以下趋势:高校招聘毕业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企业最紧缺的物流人才依次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46%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习;76%的企业希望和高校有合作;企业内部在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时,内部定期培训和委托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是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最大优势是综合素质高,但专业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二、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期望的调研与分析

要解决山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企业急需物流人才,高校就必须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汇总目前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需求。

1. 调查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研以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58名物流专业在校生和18名已毕业学生,共涉及76名学生。

2. 调研结果分析。

(1)入学时学生选择专业的分析。对76名物流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有6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热爱物流专业,其中四项选择(专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受亲朋影响;热爱专业以及其他)共占39%。这一比例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物流专业及其行业进行过了解。(2)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课题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了问卷。有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有4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9%的学生认为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针对性不强。(3)对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关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学生评教率等。调查结果显示:5%的学生认为很满意;67%的学生认为较满意;2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4)对于物流专业,学校改进方向分析。为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课题专门设计了从物流专业出发,学校应努力的方向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学生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31%的学生认为应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11%的学生认为应采取措施扩大学校知名度;1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专业就业率;7%的同学认为应当增加教学资源。(5)从事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重要性排序,了解课程设置方面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实践经验占40%;专业理论知识占38%;人脉和沟通能力占19%;其他占3%。(6)在校期间,学生自我学情分析。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学生自我学情分析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满意度。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其他方面的基础文化知识、实践经验、其他这四个选项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收获最小的是实践经验。(7)学生应加强锻炼的能力分析。关于实践环节中能力的锻炼,我们设计了人际交往能力、软件使用能力、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43%;软件使用能力占24%;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占20%;人际交往能力占8%;企业管理能力占5%。(8)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关系分析。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设计问卷,目的是找到课程设置中的弱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一致;30%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很有用,但在校学习阶段可以先学些基础知识,就业后再去学习考试内容也来得及;6%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不是很有用;5%的学生根本不计划参加任何职业资格考试。(9)学生竞争实力分析。通过在校学习,学生自我评价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自己的竞争实力体现,以此间接分析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上存在的缺陷。3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与素质;18%的同学选择了优异的学习成绩;24%选择了团队合作能力;9%的同学选择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合起来占19%。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入学专业选择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物流专业及行业有所了解,对学校培养计划有清楚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展开调研的基础;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的问题,反映出在多数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的前提下,存在实践环节比重小及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多数同学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表示认可,但也希望能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应当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所需技能进行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人脉和沟通能力、其他;关于职业资格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应加入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以便更顺利地通过考试,更好地就业;在学生自身竞争实力分析中,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最差。

三、企业需求与学生期望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流实践环节和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强烈。

1. 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

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训,如软件模拟、实训室实训、企业参观、企业上岗实训等,但对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感觉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更是寥寥无几。

2.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

尽管也有一些院校改革导师制,但大多以导师的课题为主,难以发挥其能动性,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制约。

3. 课程体系缺乏适用性。

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很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与职业资格考试不匹配。

4. 学校对专业的支撑力度不大。

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实验室条件简陋,基本没有校外实现基地,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扩大学校知名度,这些都严重制约物流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辉.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1-55.

[2]徐国泉.新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27):271-271.

[3]张鹏伟.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3).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9

关键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需求,特征

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比重, 将知识以实验的形态表现出来,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中职化学新课程增加了许多新的模块, 这些模块的增设旨在突出实验在化学课堂上的作用, 提高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全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效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许多中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频率有所增加, 但具体效果尚不显著,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成果亟待提炼、分析并总结。基于此,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围绕实验现状实验特征和学生实验需求三个层面对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查分析, 以期为完善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建议和意见。

1.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

1.1调查 目 的

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院校开始正式实施新课程标准, 三年来, 许多优秀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全面打造实验教学模式, 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而本次调查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旨在通过调查研究而了解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特征和师生的实验意识, 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2调查 对 象

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本市 (所属县) 具有代表性的3家中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和学生, 所选学生为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共9个班级, 学生计380名, 教师24名。

1.3调 查 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将问卷内容设定为两个类型:一是针对教师, 二是针对学生。派发方法主要有E-mail和实地派发两种形式。

2.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派发调查问卷404份, 其中教师问卷24份, 收回24份, 反馈率达到100%;学生问卷380份, 收回371份, 反馈率为99.2%;有效问卷378份, 占总收回问卷的96.5%。问卷分三个类型, 分别针对实验教学现状、实验教学特征和师生的实验需求, 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2.1中 职 化 学实 验教 学 现 状

如上表所示, 目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中显示, 教师对课堂实验的评述与学生评述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有些教师不愿意说明实际情况所造成的, 诚然, 学生的评述也并非绝对客观, 但综合起来, 可见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有待改进。

2.2中 职 化 学 实 验教 学的特 点

调查表明, 目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讲实验”, 目前许多中职化学课堂仍然存在“讲实验”的现象, 教师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口述的形式表现出来, 很难对学生形成影响;二是演示实验过于频繁, 即准备一套实验材料, 教师示范, 学生观摩, 这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严格来说, 无论教师演示还是采用“讲实验”的方式展现知识, 都相对较为滞后。虽然这可能受制于中职院校的教学条件, 但宏观来说, 实验的形式亟待改观[1]。

2.3师 生 的实 验 意 识

调查显示, 教师群体中, 有较强实验意识的教师占全体的59.22%, 一般意识的占12.14%, 有“无所谓”意识的占28.64%;在学生群体中, 按男女生划分, 其中比较喜欢课堂实验的男生占48.54%, 一般意识的占32.41%, 选择“无所谓”的占19.05%;在女生群体中, 喜欢课堂实验的占56.22%, 一般意识的占18.95%, 选择“无所谓”的占24.83%。由此可见, 师生的实验意识亟待增强。

3.提升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效能的对策

3.1优 化 实 验 内 容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标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许多实验材料极其匮乏, 另一方面这些实验耗时耗力, 一个就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因此很难践行新课标要求。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优化实验内容是唯一出路。实验的目的在于以实践的形态展现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省略一部分实验内容。如将演示实验录制成视频,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 这不仅能够节约课堂时间, 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实验的教育作用。

3.2更 多 地 组 织 学生 自 主 实 验

针对由于课时短、教师精力有限而导致实验效率降低的问题,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采集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生采集实验材料的前提是必须对实验有所了解, 由此,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并切实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功能。

3.3打 造 以 实 验 为 核 心 的 课 堂 教 学 新 模式

有效的实验教学需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验为媒介, 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构建这一模式的主体是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更多地宣传实验的优势, 通过对比法、实验法等方法, 让学生发现实验的作用与价值, 从而配合教师开展实验, 师生共建课堂实验教学新模式[2]。

总之, 普及实验教学的道路坎坷不平, 任务复杂而艰巨, 只有师生共同一致, 才能顺利完成。在新课程背景下, 短期内肯定还会有许多的困难制约实验教学的进行, 但只要不懈努力, 实验教学必然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新有.中职化学演示实验探讨[J].河南教育:职成教 (下) , 2013 (7) :73-73.

现状和需求论文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成长,对策

一、淮安市青少年思想的积极方面

青少年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中一些价值观错位、思想消极的孩子,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得不到积极的教育纠正,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也会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危害,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更应该关注,如留守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

(一)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满怀爱国之情。我们对一些从事了几十年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他们认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豪感不强”,这可能符合事实,由此可见,我们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富有正义感,道德感较强。青少年根本不具备制服小偷的能力,如果轻率地上前去制止,有可能自身也会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种错误观念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致命的危害,我们还是建议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提倡青少年不要立即上前制止,而是应该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报警,在自身不会遭受到不法伤害的前提下灵活地与犯罪行为做斗争,达到制止犯罪的目的。

(三)理想远大。当代青少年大部分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思想积极向上,行为习惯也基本良好。同时也表明,广大青少年具备基本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多数家庭的美好期待,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二、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的青少年思想状况虽然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部分青少年群体或者个别青少年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问题。

(一)部分青少年受各种不良风气影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信息存储、传播的同时,网络上的一些负面因素给人们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又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特别是网络上的暴力游戏、黄色视频或信息、一些歪门邪气对他们具有极坏的影响。

(二)青少年中存在“以大欺小”的现象。调查显示,承认自己曾“欺负过比自己小或比自己弱的同学”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有的方面甚至会影响到一生,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这种现象及心理的存在,对社会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

(三)部分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不足。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格养成,兴趣激发,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促使孩子不断去发展自己。教育要允许一个孩子能够按着自己内心的意愿去生活,按自己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互动,教育才能回归“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才能建立起各种生活情趣,由此才能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目标与决心。

(四)部分青少年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留守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往往比父母在身边的青少年更为严重,由于父母监护缺位,孩子得到的关爱和直接的教育引导很少,导致成长过程中情感支持、价值感、判断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严重不足,他们中有的心理自卑孤僻,有的缺乏自制力,行为盲目好动,脾气暴躁,普遍表现为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

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前,在一些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青少年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学校、家庭和一些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引领他们走上正常的、健康的成长道路。

三、对策

(一)加强党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制度体系。首先要在舆论上倡导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体系,同时要在贯彻执行上跟进。建立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问责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必然会受环境的影响。为了促进青少年思想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合作用。

要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以及居委会、村委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系统,使青少年在大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思想道德。

(三)针对特殊群体,采取特殊的措施。新形势下出现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从完善监护体系入手,围绕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思想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已是网络的一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网络平台信息量巨大,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上思想教育势在必行。

汽车行业市场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篇11

关键词:汽车行业;人才现状;需求

一、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对于汽车行业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同时也把汽车行业的发展放在了重点位置并启动全面的发展,并确立了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汽车工业也业已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旺盛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的人才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最新的高潮。在国内企业不断进步和壮大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人才给予相关行业一定的补给,同时国外市场进入中国,也需要了解本地汽车发展的情况。

二、汽车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一)人才是汽车行业竞争的重点。在“十一五”发展阶段,我国的汽车行业逐渐开始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其竞争的主要焦点内容就是围绕着汽车行业的人才进行的。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行业想要快速发展,其重点内容就是人才,这其中不仅仅指的是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还包括汽车的生产制造、服务、检测等相关人才,这些产业链中的人才发展也是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巨大的人才缺口。据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中的相关在业人员于2010年期间达到了360万人左右,而在2015年期间则快速的突破了500万人,预计在2020年即将会达到8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每年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速度大约在10%左右,但同时现阶段汽车行业人才缺口达到了50万人。

(三)中国汽车行业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汽车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据一项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中,汽车制造行业中的人数和汽车后市场服务相关的从业人数相比较一般情况下为1:10。现阶段我国汽车市场中的从业人员超过了200万人,按比例计算,我国汽车行业中从事后市场服务的人员需求量将超过2000万左右,但是现阶段在岗的仅仅有240万人,呈现出严重紧缺的状态。

(四)汽车行业全线人才缺乏。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个汽车行业呈现出人才紧缺的现状,汽车行业中的高端人员也不例外。在各类研究报告中能够看出,不管是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还是针对国外汽车的研发,人才方面都是比较紧缺的状况。针对中国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现状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供给无法平衡,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需求的矛盾冲突。

三、中国汽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一)技术人才缺乏。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对于汽车专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欧美国家中,汽车研发的人才占有率达到了30%以上,而我国却只有8%。上海汽车行业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乘用车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相关技术人员最终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国汽车行业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技术型人才。

(二)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我国汽车行业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停留在低档阶段。但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汽车行业也需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形势。不仅仅对于相关人才数量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对于技术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等综合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四、汽车行业市场人才培养情况

(一)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针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少汽车专业教育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在实践上重点培养,这也导致很多人员在从业的时候出现了无从下手的状态。不少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出现了书本上的知识难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状况,因此需要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促进产学研,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和应用型人才。

(二)界定专业分工。汽车行业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等环节均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为通识教育,鲜有考虑社会分工。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分工明确的情况,必须做出专业界定。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做更高效率的研发类工作;其二,专业人士在相关领域引入并实践的工作模式为其他部门创造了工作富裕,促进行业未来发展。

(三)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汽车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人力资源第一,这也是汽车人才发展的主要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这一点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我国的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主要分为生产、销售以及后服务等几个方面,但从内部情况来看,这几个部分都是需要人员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汽车行业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基础人力培养环节,在汽车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汽车行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汽车行业能够快速强大的主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孟俊焕.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65-67.

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篇12

笔者的重要研究基础是2007年7月至8月间进行的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研活动的成果。本次调研针对农户, 全疆共发放问卷360份, 其中有效问卷326份, 问卷涵盖了新疆南北疆大部分地区的农户, 且抽样调查的农户经济状况符合正态分布, 即经济水平较高农户和较低农户占比较少, 而中等经济水平农户占比较大, 能较好的代表新疆农户的一般水平并能反映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现实。

一、调研资料所显示的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现状

(一) 农户信贷需求意愿比较强烈, 信贷需求规模不一且内容多样

随着新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户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 调查的对象农户存款数量有限, 多在三万元以下, 还有近四成的农户没有任何存款。看病、孩子上学和购买生产资料是农户存款的主要使用方向。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 现有的存款是远远不够的。本次调研显示,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需要用钱, 79.4%的农户都表示会借贷, 这表明新疆农户无论收入高低, 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贷需求。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 其信贷需求有所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需求规模和内容上。调研中发现, 在信贷需求的数量上, 高收入的农户对信贷的需求数量大, 一般在10万元以上, 最高可达百万元以上, 而低收入的农户对信贷的需求数量较小, 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在3万元左右, 3万元以下信贷需求农户数的比例约为67%, 由此可以看出, 新疆农村的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类型是小额的信贷需求。新疆农户信贷需求量表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调研对象的一些农户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不能清楚表达自己大致的信贷需求, 所以样本农户中只有267户的数据, 但也可以反映基本现实情况。

很明显, 农户的贷款需求与农户本身的经营能力有关, 经营能力包括农户家里的劳动力多少, 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高低, 思想认识水平, 所具备的技能水平高低, 对政策和市场的把握能力大小等等。经营能力强的农户其承贷能力也强, 反之较弱。

在信贷需求内容上, 高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多为了扩大再生产, 购置大中型的农机具和解决生产中临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产生的生产需求。而低收入的农户其信贷需求除了基本的生产需求, 更多体现在非生产领域的教育、看病、婚丧、建房等消费信贷需求。新疆农户总体信贷需求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 由于农户大多有一定的存款, 生活用款产生的信贷需求较小, 而农业生产或畜牧业生产引致的信贷需求是最多的;同时, 孩子上学和看病引起的基本消费信贷需求也较大。有一些较富裕农户还有一定的投资需求, 如购买商铺和土地。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消费的信贷需求, 如购买轿车等。

调研还发现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比较特殊, 一些农户的需求不是生产和生活所引致的信贷需求, 而是一种心理防御需求, 即为了不露富而故意借钱, 不想让村里人和亲戚朋友知道自家有存款。一些农户持有特别的观念, 即存款的偏好, 认为应该把救命钱 (自己的货币收入剩余) 存起来, 只利用贷款生产经营, 这种现象在有些调查地区还较普遍, 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违约心理表现。

(二) 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途径有限

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途径有三种。

第一种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这种途径需要一定的条件。参加了农户资信等级评定并享有一定信用额度的农户可以用贷款证和信用等级证在当地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也可以通过五户至十户的联保申请取得贷款。有一些地区的农户可以在当地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申请贷款;还有就是农户可以用未到期的存单作质押在存单所属银行取得贷款。

第二种是农户向私人借款, 包含亲朋邻居和私人借贷组织。农户向前者不用支付利息或支付较少的利息, 而要向后者支付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利息。调查显示, 表示有意愿向私人借款的大部分农户倾向于向亲朋邻居借款, 借款行为界定在急需用款且金额不大时, 理由是比较方便。调研还显示, 新疆有一些地区的民间私人借贷市场比较活跃, 借贷行为以两种主要的形式存在, 一种是货币借贷, 即以打欠条的方式进行借贷, 如借10 000元, 在打欠条时写12 000元的借条, 其中2 000元即为利息收入, 但是在借条上看不出加了利息;另一种是实物借贷, 如农资经销商经销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时, 农户通过打欠条的形式买农资, 在售出农作物后追加一定的利息将欠款还给农资经销商, 经销商既是出售商品者又是放贷者, 不仅得到出售商品的利润也得到赊销商品的利息收入。

最后一种在新疆个别地区存在, 即某些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新疆博乐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 其发放对象是少数民族妇女, 目的是通过对妇女进行信贷支持以促其发展。再如在福海县开展的联合国LPAC项目即“贫困地区儿童规划与发展项目”, 旨在提高妇女素质、儿童生活质量和改善当地生存环境。这些项目大多在新疆个别地区执行, 不具普遍性且规模有限, 但对项目实施地受益农户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 农户对贷款途径的选择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从农户贷款选择顺序中首先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户首选的借款对象, 其次是亲朋好友, 最后才会选择向私人借贷。首选农信社的农户基本认为, 只有农信社能够满足他们借贷要求, 且农信社借贷方便, 不欠人情, 农信社真正是农民自己的银行。选择向亲友借款的一些农户认为, 对于应急的钱去找亲友借比较方便快捷, 不涉及银行那么多繁琐的手续, 同时, 没有利息支出也是选择向亲友借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向前两者的借贷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小部分农户会选择向私人借贷。在北疆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资金需求旺盛, 而当地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远不能满足需要, 所以私人借贷也较普遍, 但是在南疆的一些地区由于信用社对农户的支持力度较大, 私人借贷现象相对较少。

(三) 农户基本认可现行借贷利率水平, 还款意识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 受调查农户对利息水平的接受程度呈现多样性, 大部分的农户可以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 小部分农户对利率水平表现较敏感。大约64%的农户可以接受5%-10%之间的利率水平;约10%的农户只能接受5%以下的利率水平;约19%的农户可以接受10%以上35%以下的利率水平;约6%的农户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不能接受支付利息, 所以只选择向亲友借款。

就农户的信用状况来看, 农户的信用意识和还款意愿比较好, 对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 受调查农户几乎没有不还贷款的想法, 大部分农户认为, 即使借钱或变卖家庭财产也要偿还贷款。这种信用意识状况一定程度要归功于近两年农信社在农村开展的信用工程建设, 信用社对信誉好的农户通过在贷款期限和贷款金额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强化了农户的还款意识, 让农户认识到信誉对于没有任何可抵押资产的且一直被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边缘化的农民来说也许是支持其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

二、农户信贷市场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提供给农户的信贷期限和信贷金额与农户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为:在信贷期限上, 大部分农户认为期限太短, 与自己生产经营周期不吻合, 希望能延长贷款期限, 认为期限在1-3年较为合理。一些有大中型的农机具投入农户对期限要求更长, 一般希望是5-8年。在信贷需求数量上, 目前农户许多潜在的信贷需求还存在着不能完全满足的现象, 比如, 大部分农户认为, 依据农户资信评定授予农户的信用额度太少, 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二) 存在“借款难”现象

调查显示, 有85%的农户都愿意从银行借款, 但是有32%的农户认为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很难, 有43%的农户认为较难, 只有25%的农户认为不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程序复杂。第二, 农户在银行不认识人。第三, 银行对贷款的条件限制太严等等。另外,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目前还不完善, 在全疆的覆盖面还不太广, 一些调研地区的农户对征信体系还不了解。

(三) 农户的金融素质不高

调查显示, 42%农户对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都不太了解, 一些农户只是了解存贷款业务, 还有36%的农户对金融服务一点都不了解。农户金融知识的欠缺也是农户信贷需求抑制的因素之一。当然, 调研也发现, 农户对金融服务方面的信息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78%的农户表示想接受该方面的培训, 认为该方面的培训对今后的生产和投资是有帮助的。

(四) 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较大

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和农业方面的保险, 以致于一旦发生大的变故, 就会导致农户陷入穷困的境地, 对贷款的承受力会变得很脆弱, 可能会导致银行坏账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

此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 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在数量上大多是小额信贷需求, 且处于需求大于供给, 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第二, 农户已享受的信贷供给产品少且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第三, 农村征信体系覆盖率不高, 其建立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 农户的金融服务知识比较欠缺, 而且农户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其面临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

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区发展的现状来看, 农户未来的信贷需求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会不断变化。随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更高效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户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意愿, 农户的信贷需求在内容上也会有所变化, 如近些年新疆实行的节水农业增加了农户对节水设施贷款的需求, 畜牧业推广的暖棚技术和在许多地区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使得农户增加了相应的信贷需求。面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现实情况和以后可能出现的信贷需求, 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供给及信贷产品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户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发展。

摘要:在新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新疆农户是主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追求自身发展进程中, 新疆农户存在显著的信贷需求, 但是这种信贷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清晰。依据新疆十地州农户信贷需求问卷调查资料, 对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总结, 指出当前新疆农户信贷需求中存在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农户金融素质不理想等问题, 并得出若干结论。

关键词:信贷需求,调研,农户,新疆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刘玲玲, 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董晓林, 洪慧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妙用流行歌曲下一篇: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