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2024-08-20

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精选5篇)

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篇1

我校特困生的比例和特困程度较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要高, 特困生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经济贫困使他们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他们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现困惑, 对学业、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为了了解和掌握我校特困生的思想现状, 使特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我校6个院系中得到过贫困补助的特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93份, 回收率98.6%。

一、调查结果

(一) 大多数特困生能以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贫困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86.6%的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自立自强的财富”, 9.6%的学生“对贫困无所谓”;当同学们知道自己是特困生时, 78.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18.9%的学生认为“知道更好”;对“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何为更可怕”问题的回答, 84.2%的学生选择“精神贫困”;回答“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问题时, 选择“有一定影响”和“影响特别大, 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学生分别占61.2%、19.3%;问及“对自己的未来”这一问题时, 83.6%的学生回答“有目标, 充满信心”;在调查“是否正在或曾经或打算从事勤工助学活动”问题时, 77.9%的学生选择了“是”。这些均很好地表明了特困生理性、乐观的主流心态。

(二) 特困生一般学习比较刻苦, 以积极争取奖学金来减缓经济压力

奖学金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标准。65.7%的特困生把业余时间用于图书馆看书和自习;荣获奖学金的特困生比例为46.2%。正是因为家境贫寒, 使他们懂得大学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他们急切希望摆脱现状。而对他们现在而言, 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努力学习。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荣获奖学金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也想以此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以及将来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但也有部分特困生在一些无谓的琐事上奔波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影响了学业。

(三) 部分特困生存在自卑、虚荣等心理

1.8%学生认为“贫困很可怕”, 2%的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对自己是一名特困生2.4%的学生感到“自卑”, 0.4%感到“丢人”;选择“曾有过”和“有时会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占到17.2%;对“发生不开心的事时”这一问题的回答, 29.4%的学生选择了“憋在心理”。这些结果表明, 家庭经济的贫困, 给部分特困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产生了严重的自卑, 进而引发了孤僻、封闭等心理。

二、建议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 对我校特困生的思想状况有了一个较为客观地认识。大多数特困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但也有少部分特困生思想偏激、存在心理问题。尽管他们只是少数, 但他们思想心理的异化将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发展。因此, 对他们的关怀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 加强贫困生理想信念及世界观, 人身观教育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广大贫困生的理想, 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作为重要环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贫穷不是耻辱, 要把贫穷当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坚忍不拔的勇气是战胜任何困难的强大动力。

(二) 建立和维护特困生信息系统

建立贫困生档案, 做好贫困生调查、登记工作。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 准确认定贫困对象, 并建立特困生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在新生入学之初, 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 确定特困生名单。要动态地把握特困生情况:有的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好转而退出特困生行列, 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好者因遭受天灾人祸而变成特困生。建立特困生信息源系统, 定期跟踪调查, 动态分析调整, 做好贫困生管理、教育工作。

(三) 经济解困与思想解困并重

经济困难是特困生的主要困难和矛盾。不少特困生一日两餐, 经常以馒头、咸菜度日, 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高校应进一步拓展政府、学校、社会等多维度的救助体系, 加大扶贫的力度, 通过完善“奖、助、贷、补、减、免、勤”等助学帮困制度, 保证特困生能公平、公正地获得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救助。这其中要特别突出激励和鼓励机制。激励, 就是要通过为特困生增设“优秀奖”、“进步奖”、“自强奖”等, 激发特困生奋发图强的积极性。鼓励, 就是要尽可能为特困生提供更多、更适宜的勤工助学岗位, 支持特困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解困”。对特困生来说, 思想、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困难和压力还要大。高校在对特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总之,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国家, 学校, 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 齐抓共管。要及时掌握贫困生的一手资料, 要认真分析贫困生问题, 不断改进和完善贫困生教育工作方法, 不断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充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

中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篇2

本调查旨在通过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以便以后提出相应建议,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座谈(抽样调查),了解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状况。

1.问卷调查

2004、2005年9月,分别对本校当年初一、高一学困生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困生数学学习志向、兴趣、状态等各方面内容。共发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7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率90%。

2.座谈会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其形成原因,整个调查中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每次座谈会人数在10人左右,其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学学困生在现实中的志向水平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有一个远大理想吗?”这个问题的回答,92%的学困生回答有,8%的学困生回答没有。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得到的结果却与之相差很远。“对于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34%的人是因为家长的要求,56%的人是为了毕业证,只有10%的人是为了考取大学。

2、学习数学的动机

首先,在被调查者中有7%的学困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93%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是这样。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有67%的学困生对数学根本没有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23%的学困生虽然对数学感兴趣,但在数学上花费许多时间,而数学成绩不见提高;还有10%的学困生对数学曾经有兴趣,但上了初中或高中以后,慢慢的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目前的数学学困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数学毫无兴趣,约占77%;一种是对数学感兴趣,但数学成绩比较差,约占23%。其次,在调查者中有83%的人觉得学习并不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其余的学困生则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

3、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状态

如表一所示,数学学困生能自己主动学习的有32%,能坚持做到数学课前预习的有6%,坚持完成数学作业的有19%,懒惰在学困生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数学学困生中有67%的人不能完成作业,58%的人对数学课从不进行课前预习。

其次在被调查的数学学困生中有10%的人上数学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85%的人不集中,容易走神。可见,有相当多的学困生(约85%—90%)上课不能注意听讲,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究其原因,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数学课上接受新知识比较吃力,在问卷中有64%的数学学困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时没有顾及到他的情况。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顾及到了他的情况。所以,有半数以上的数学学困生在听数学课时很吃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是阻碍学困生成绩提高的一道障碍。

再次数学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压抑、自卑,甚至出现逆反现象。在调查中发现(表二),有62%的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厌烦和逃避情绪,54%的数学学困生感到学习很没意思,心情很压抑,42%的数学学困生怕同学讥笑老师批评而不敢提问题,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自己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

在与数学学困生座谈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数学学困生临近考试决心要努力复习,期末考试打一个翻身仗,就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后感觉到了疲劳,回想自己一天总算没有虚度,所以决定小小的放松一下,先看一集电视剧再温习功课,但是这个学生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是感觉周围有四只眼睛盯着自己,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安,终于下定决心不看电视要回到自己房间温书,就在他快要进房门的刹那,身后传来了母亲的声音:“快考试了,你要好好复习。”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学生噘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据统计类似的情况在很多数学学困生身上发生过。可以看出,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还存在着自卑、压抑及逆反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在学困生身上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志向水平低。

2、对数学不感兴趣。

3、懒惰。

4、注意力不集中。

5、自卑、压抑、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通过长时间观察,我们还发现在数学学困生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现象:

例如,数学学困生甲经常向数学老师提出一些难题、偏题、怪题,看似数学水平很高,可测验结果却大相径庭,数学成绩少的可怜。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原来他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不过关,而自我感觉却是数学高手。

四、纠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拟定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2、发现闪光点,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篇3

一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概念和界定

1.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概念

所谓贫困生, 是指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6月26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中的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2.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界定

做好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在实践中, 当前多数高校主要依据三个因素来界定贫困生。一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每月消费支出;二是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三是学生交纳学费状况。其中, 学生在校期间月消费支出水平最能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但在实际的认定工作中, 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生活需求变化等诸多动态因素, 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便于操作的定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 建立标准更新的动态机制, 这样才能使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一方面, 在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政治态度基本是好的,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有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 有17.74%的人是共产党员, 有41.13%的人是入党积极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心国家大事;生活上积极乐观, 能正确面对现实, 生活节俭, 乐于助人;学习上勤奋刻苦,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些说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在整体上是稳定的。

另一方面, 通过对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法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贫困给贫困生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 对他们的学习、就业、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 学习生活面临困难

对于贫困生来说, 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无疑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得他们在学校生活得很压抑。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家庭贫困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但从实际学习情况来看, 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难以保障, 使得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勤工助学而无法保障应有的学习时间, 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难学习精力不能集中, 致使学业受到影响, 这使得部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2. 就业择业面临困境

贫困生与同学相比, 就业压力更大。一方面, 贫困生既没有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作后盾, 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 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单薄的力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不菲的就业择业成本面前, 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和还贷的压力, 思想包袱过重。另一方面, 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 职业取向功利, 收入因素往往成为他们考虑的首选, 加上绝大多数贫困生在选择地域时倾向于大城市, 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欠发达地区就业, 择业范围受到限制。

3. 心理状况面临危机

经济上的负担使得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贫困生一般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处事谨慎、情感脆弱, 对事物敏感, 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有了很大的差距, 他们便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感, 常将自己封闭起来, 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多疑、焦虑、孤僻, 甚至形成心理障碍。贫困生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存在, 既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 也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 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思考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贫困生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一些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的贫困生, 由于当地经济文化落后, 教育水平有限, 造成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兴趣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出现偏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有一部分贫困生因经济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 而对未来前途迷茫悲观, 感到消极无望, 由此引发了他们对当前社会及改革的偏激看法和对社会的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5. 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渴望与人交往、得到尊重和肯定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贫困生内心同样也渴望与人交往和交流,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但是, 贫困生由于囊中羞涩, 他们无力承担各种交际费用, 导致一些聚会、集体活动等无法参加;外表上的寒酸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 没有较多的优势, 自信心不足等都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为了缓解生活上的困难, 贫困生课余时间要忙于各种勤工助学, 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参加各种交际活动。这使得贫困生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自我封闭,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常常被边缘化, 久而久之, 容易导致行为孤僻, 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交往恐惧。

三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深入学生实际, 摸清底数,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查阅学生档案, 关注学生缴费情况, 平时学习、生活表现, 与家长沟通, 发放调查问卷及个别访谈的方式等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以需要为原则, 制订科学的贫困生界定标准, 建立贫困生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随着对贫困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 及时调整和更新档案内容,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以确保对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2. 将帮困扶贫与励志育人结合起来

对贫困生经济上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 解决经济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继续完善“奖、助、贷、减、免”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制订严格的评比标准, 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各类奖助学金的评比工作, 让那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生最先得到资助。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工作, 通过启用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等途径, 缓解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帮助贫困生贷款上大学。开辟入学“绿色通道”,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适当减免学费。二是积极开辟勤工助学渠道, 如在高校设立“三助”岗位, 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在校外设立一些长期、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高校贫困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机会, 让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适合于自己的勤工助学活动,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变“依赖”为“自立”。

在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援助的同时, 还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励志教育, 将帮困扶贫与励志育人结合起来。对贫困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使贫困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刻苦勤奋、奋发向上的学风, 培养其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调节能力, 将挫折产生的消极影响转化为前进的积极动力, 确保贫困生特殊群体的精神、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集多种教育形式为一体的、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由于贫困生所处的特殊环境, 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 急需心理健康的教育, 让贫困生得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健全的人格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课, 利用心理专题讲座、报告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当前贫困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剖析, 帮助贫困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提升贫困生的思想认识。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个别谈话、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日常性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 为疏导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三是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防御和干预机制。定期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 发现心理障碍及时干预解决。

4. 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优化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生活上互助、学习上互帮、思想上互动等形式让贫困生从各方面得到帮助和关怀, 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从而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认识自我, 增强适应能力, 消除心理困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教育工作。只有真正正视现实, 从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出发, 关注贫困生生特殊群体的动态特点, 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及心理表现, 深入调查和了解家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增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既有利于贫困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贫困生特殊群体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对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行为状况,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1]赵长渝.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2]徐凤宝.基于心理因素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论坛, 2008 (6) [2]徐凤宝.基于心理因素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论坛, 2008 (6)

[3]陈宋芳.加强高校贫困资助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3]陈宋芳.加强高校贫困资助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4]朱继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5) [4]朱继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5)

[5]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5]王雅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篇4

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持续多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连续多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很多就业单位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如何培养出合适社会的大学生,是各高校和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掌握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择业情况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提供研究依据,并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我校学工部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一次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

二、调查数据分析及应对策略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56份,收回1240份。收回的1240份问卷,涉及专业29个。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77人,占总人数的30.40%;女生863人,占总人数的69.60%。学生的生活坏境结构为城市177人,占14%;中小城镇209人,占17%;农村854人,占69%。调查的内容和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调查中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态度,有4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表示“喜欢”或“很喜欢”,有52%的学生表示“一般”,有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表示“不喜欢”。有66.4%的学生表示在择业选择中希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有13.8%的学生明确表示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另外有19.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结合这两点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在经过大学的三年学习后,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虽然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已经有所下降,但是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希望毕业后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也应该看到,有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有所下降。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尤其要引导部分认为将来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学生,正确处理专业与工作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刚走上社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容易找到合适工作单位,能更快融入社会,有利于先就业再择业。

在学生毕业前的思想情绪变化调查中,有79%的学生觉得起伏变化大不,有11%的学生觉得说不清楚,有10%的学生感到起伏变化非常大。这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平静的对待毕业和就业这一特殊时期,都能平稳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同时我们也应高度关注部分思想情绪波动非常大的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面对毕业和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思想压力大,包袱重,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一毕业生人群,学校要早发现,早引导,多关心,多帮助,让他们能顺利度过这一特殊的时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顺利走向社会。

在择业标准方面,有52.02%的人认为“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是重要的标准之一,注重“具有再学习,培养的机会”的占7.5%,认为“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分别占7.34%和2.34%。认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和“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分别占17.54%和13.26%。在薪酬方面,有51.77%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1000-2000元的月薪,而有44.76%的学生表示月薪至少要达到2000元以上。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择业标准基本正确,能够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薪酬期望较高,对职业生涯发展和自我提高的认识还不够,缺乏对自身职业的科学规划。学校应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工作现状,正确对待起点薪酬,懂得只有通过勤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不断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才能逐步获得较高的薪酬和经济待遇。

在“大学时期主要的学习动力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未来的前途”和“不辜负父母或关心自己的人的期望”的占70.24%,有23.31%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也是自己主要的动力,而认为“获得奖学金”和“获得老师或同学的表扬”分别占4.92%和1.53%。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学习方法并不是很看重。有近70%的学生会利用多种方式学习,但是频率较少;经常利用多种方式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占16.77%;上述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学习动力较为充足,其动力主要源于自身“未来的前途”和“不辜负父母或关心自己的人的期望”。但要长期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关键是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另外,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帮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自身特点掌握和运用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善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尤其要勤于实践,要善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本届毕业生中有52%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对自己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学人员,而班主任、思政管理人员、校领导各占“35%”、“8%”和“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和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渊博的专业知识、丰硕的科研成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调查中,有50.16%的学生认为“好”或“较好”;有40.16%的人认为“一般”;有9.68%的学生认为“差”。在调查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学生中有36.3%的人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有32.3%的学生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有14.4%的人认为“课程内容陈旧,不实用”,有11%的人认为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够,有6%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敬业”和“教师专业能力差”。从上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一般,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并有效的组织实施。同时要提高对实习和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加强教学实习和实践环节,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调查中,认为求职最合适的时间为“毕业前6个月”和“毕业前2个月”的占75.64%;认为毕业前一年的占18.47%;认为“论文答辩时”最适合求职的为5.89%。因此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的2-6个月这一时间段,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多方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有效组织各类招聘会,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便利,努力帮助学生在求职最合适的时间段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服务依次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占47.3%,学校专门开设的职业指导课占38.1,阅读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占11.2%,付费的专业咨询公司占3.4%。从上述数据可见,相对付費的专业咨询公司,学生更愿意接受“学校专门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这样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服务。尤其是喜欢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多聘请、多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来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指导与咨询。同时要加强校内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另外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要增添学生就业以及职业规划与指导方面的书籍、杂志及资料,供学生借阅。这样使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评价感觉“很满意”和“满意”的占77%,“不太满意”的为12%,“无法评价”的为8%,“不满意”的占3%。这说明学生基本能认同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这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肯定。当学生赞同学校的办学模式之后就会对学校怀有感激之情,这是学校将来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

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篇5

一 C村农民思想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C村为研究区域,对农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C村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距离高速匝道口约1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共有两个村民小组,人口 532 人,全部为汉族,张姓占 90%以上,另有 5户王姓、3 户黄姓、1 户高姓,耕地 692 亩,人均耕地 1.3 亩,目前所在村民 406人,男性 230 人,占 56.7%,女性 176 人,占 43.3%。在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帮助下,访谈随机进行,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发放,共发放问卷72 份,收回70份。

二 C村农民思想状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了解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为正确引导农民思想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归纳回收问卷,大致梳理出C村农民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复杂化

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民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性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普遍重视财富,甚至有金钱至上的倾向,在回答“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金钱、26%的人选择地位,14%的人选择文化程度,70%人赞成金钱万能的说法;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有所动摇,有30%的人对此产生怀疑,这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有关;在回答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领导者时,90%的人选择领导者,可见农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同时有8%受访者信仰宗教(天主教),有一些农民家里供奉着菩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不相信共同富裕,自己生活好才最重要,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相当的人认为吃喝享受很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另外农民缺乏主见,观点易变,普遍有跟风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政治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整体认同感比较高,但与基层政府的合作不够,民主意识在增强,但参政水平不高。农民普遍很赞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合作医疗政策;与对中央的高认同相比,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不够,认为基层在落实政策不到位,例如调查显示:农民对国家主席和总理、县委书记和县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认知程度呈递减趋势,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关注程度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基层领导没能切实深入群众,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水平不高,76%的人不知道四民主、差额选举的具体含义,同时一定程度的存在政治冷漠,不关心村事务,对参加村委会选举兴趣不高,认为选举对自己影响不大。

(三)法制观念增强,但应用相对滞后

农民法制意识不要断增强,但对法律的应用还有所顾虑。90%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依法治国”理念,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要看到,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农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民敬畏权贵。例如在回答“假如你遇到纠纷,你会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吗?”时,相当的农民选择不一定,认为没有关系一般不会打官司,花费大还不一定能讨回公道,这也说明法律实施还存在种种问题。

三 提高农民思想状况的建议

(一)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教育主体要在思想上明确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农民既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当前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統筹城乡发展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让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其次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教育主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教育对象——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教育主体,特别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利用三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利用外部资源。教育主体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争取本村的在外发展的事业有成者和当地企业在政治上给予支持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第二,利用好村庄内部资源。一是要利用好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和老党员老红军这一宝贵资源,与乡镇村“两委”干部相比,他们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大的工作优势。二是丰富载体,组建农民自己的群体组织。农民中不乏一些民间特长者,发掘农民自身的资源。成立自己的棋画社、读书会、普法小组、锣鼓队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就沈岗村而言还要利用好文化茶馆这个场所。

第三,利用好媒体资源。收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曲苑杂坛”、“科学探索”、“梨园春”等栏目的录像资料,定期组织农民观看,在娱乐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就淮阳县C村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唢呐、锣鼓、说书等有群众基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

(三)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政治整合能力下降。乡镇和村“两委”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是是必要的,也是其进行宣传教育、政治动员、组织规划的政治保证。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包括三种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另一条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再一条是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乡镇和村“两委”与农民间的经济纽带被割裂,权威下降。乡镇和村“两委”必须转变角色,由索取者向给予者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完善的服务、民主的作风、清廉的正气、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树立一种农民从意识上主动认同和服从的持久的权威,即软权威,从而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有效。

(四)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调查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正积极推进,各种思想观念错综交织,各种问题集中凸现。因此,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特征和潮流,突出重点。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塑造农民的社区责任感、民主科学素养、环保节约意识、市场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明辨是非、开拓进取、自强民主、合作进步、关心集体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以现代化的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注释:

上一篇:土石方施工液压下一篇:节约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