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精选12篇)
食品安全标准 篇1
受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标准间既有交叉重复、又有脱节,标准间的衔接协调程度不高;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等。因此,国家提出要全面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解决标准间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完成食品安全标准整合任务,食品标准清理涵盖以往近5 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标准。除将千余项农兽药残留相关标准移交农业部门清理外,经研究论证,提出其余3 000余项标准继续有效、废止或修订、整合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清理意见,确定整合415项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整合标准已经全部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将在2016年陆续发布实施。
整合部分食品安全标准之后,还有一些缺失的食品安全标准需要制定。目前,已发布68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上待发布的400余项整合标准,已经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 篇2
安全标准化制度记录清单
1.安全生产目标
1)公司方针与目标
2)2013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3)2013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4)安全生产承诺书
5)安全生产责任书及各部门分解责任书
6)各部门安全年生产指标
7)安全生产目标监测记录
8)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办法
9)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考评表
10)新疆金塔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表
11)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记录表
12)内部评价报告表
13)新疆金塔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14)金塔2013年无事故证明
2.组织机构和职责
1)新疆金塔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通知
2)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的成立通知
3)安全生产委员会章程
4)关于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的通知
5)职能分配
6)安全生产标准化职能分配表
7)安全生产委员会章程
8)安全生产责任制汇编
9)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表参照表
10)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记录表
11)安全生产责任制适宜性评审表
12)岗位安全职责评估报告
13)金塔安全生产委员会架构图
14)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台帐
15)第二,三季度安委会会议纪要落实情况反馈表
3.安全投入
1)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帐
2)2013年购买商保明细
3)劳保用品配备规范
4)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表
5)社会保险缴纳记录表
6)征集计划明细单
7)社保明细
4.法律法规及安全管理制度
1)金塔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1)
2)金塔各部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及获取清单
3)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报告
4)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报告
5)各部门法律法规清单
6)金塔消防法培训记录表
7)法律法规电子版
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试试题
9)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
5.教育培训
1)2013年培训计划
2)2013年班组培训计划
3)人员培训档案
4)公司、厂级、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卡
5)上岗及三级教育安全考题
6)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考核试题答案
7)培训登记表
8)培训记录表
9)培训签到表
10)培训评估表
11)班组安全活动记录本
12)班组安全活动记录表格
13)法律法规培训考核成绩汇总表
14)合格供应商名录
15)相关方培训记录表
16)职工岗位培训记录(1)
17)外来人员登记台账
18)外来人员岗位培训记录
19)外来施工单位登记台账
20)特种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名单
21)全员急救知识培训记录(2)
22)培训效果评估表
2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试试题
24)班组活动记录
25)文件发放登记表
26)新疆金塔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资源再生利用分公司外来人员注意事项
6.生产设备设施
1)设备台帐
2)设备设施验收单
3)设备运行记录
4)设备设施管理卡
5)设备保养记录
6)设备设施配置申请表
7)报废设备台账
8)设备设施报废单
9)防护用品台账
10)安全设施防爆、防静电登记台账
11)新疆金塔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记录
12)新疆金塔特种设备登记表
13)危险作业审批表
14)计量检测设备检定表
15)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表
16)特种设备目录
17)设备巡检记录
18)生产设施设备管理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19)安全设施防爆、防静电登记台账
7.作业安全
1)操作规程及符合性评价
2)操作规程汇编
3)安全作业管理制度
4)作业安全管理需完成的工作内容
5)作业许可证
6)安全标志检查记录表
7)安全警示标识发放记录
8)叉车使用记录
9)电工交接班记录
10)车间交接班记录
11)承包商表现评价记录
12)承包商施工现场检查记录、限期整改报告
13)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表
14)供应商资格审查表
15)供应商风险评价表
16)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7)临时用电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8)设备检修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9)特种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名单
20)外来施工工程评价表格
21)危险因素风险评价表
8.隐患排查和治理
1)隐患治理台账
2)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3)隐患排查治理方案
4)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
5)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统计分析表
6)事故预警图
7)预警指数表
8)作业现场空压机及发电机隐患分析
9)作业场所应急设施检查表
10)隐患排查方案
11)设备安全检查表
12)综合安全检查表
13)厂内运输安全检查表
14)电器安全检查表
15)防火、防爆、防静电、防尘安全检查表
16)节假日安全检查表
17)四季安全检查表
18)“三违”行为管理制度
19)防火防尘检查汇报
20)安全月报表
21)安全生产情况统计分析表(1)
22)整改通知单
23)三违行为检查考核记录表
9.重大危险源
1)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2)危险源清单(金塔样本)
3)重大危险源特征表
4)重大危险源检查表
5)重大危险源监管等级划分2
6)危险源管理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7)LEC法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表-汇总
8)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10.职业健康
1)2013年.接触职业危害人员信息档案
2)(2013年)员工职业健康档案汇总表xls
3)公司体检计划
4)职业健康管理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5)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制度
6)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7)职业危害监测结果汇总表
8)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
9)作业场所应急设施检查表
10)职业健康相关表格
11)粉尘告知牌
12)噪音告知牌
13)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台帐(车间)
14)劳动防护用品个人领用台帐
15)劳保用品检查记录
16)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管理制度
17)职业危害培训内容
11.应急救援
1)应急预案
2)应急救援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3)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4)应急救援设施装备物资检查记录
5)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训练计划表
6)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训练记录表
7)作业场所应急设施检查表
8)事故演练报告
9)灭火应急设备登记表
10)安全警示标识发放记录
11)安全标志检查记录表
12)外伤急救知识
13)文件修改记录表
14)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技巧
15)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16)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17)消防设施检查表
18)消防演习总结报告
19)应急预案评审记录
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1)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2)企业事故隐患定期排查分析制度
3)事故档案
4)事故管理台帐
5)事故管理制度
6)事故报告措施及处理意见
7)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8)事故预警图
9)事故回顾培训记录表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记录表格
2)金塔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书
3)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新疆金塔)
4)符合性评价(综合)
食品安全标准不能照搬国外 篇3
近日,潘石屹发了一条微博,“我一直不明白,像水、空气、食品卫生、绿色建筑的标准,国际卫生组织、欧盟、美国都有,能不能拿来就用呢?为什么我们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制定我们自己标准呢?难道中国人的身体与外国人不一样?还是中国人就应该吃的喝的呼吸的比别人脏一些?”这条微博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3天之内被转发了6万多条,不少人在评论中感叹道,这也算中国特色吧?
粗看起来,潘总的论调似乎很有道理,也富有蛊惑性——是啊,欧美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比我们高,他们制定的相关标准应该是足够科学的,也是能保障公众健康的,为什么中国要费时费力去制定自己的标准呢?拿来主义不行吗?
不过,在潘总发问前,其实他可以先问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关标准,为什么美国不去照抄他们呢?可见,“傻”的不是中国一家,实际上,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的标准都不同,世界很少有标准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其中缘由确实如网友所言:“国情不同”。
所谓国情,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五毒不侵”之类,而是说制定标准需要参考的因素不同。以食品安全标准为例,制定标准当然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但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却有很多,除了有害物质的毒性本身,还有饮食结构、膳食消费量等,公众最后看见的也许仅是一些指标和数字,而权衡的过程远比这复杂。
如果说真有什么可以“照搬”的,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是其一,比如说重金属镉是公认的食品中有害的物质,摄入多少会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因此建议,每月可容忍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是25微克,中国也可以采用这一建议,但具体如何控制摄入量,则与食品中镉的污染情况、居民平均消费量有关。
经过综合调查与评估,最后我们会发现,中国将大米中的镉限定在0.2毫克/千克,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是0.4毫克/千克,原因很简单,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吃得多,所以要控制得严一些,但这不能说中国对“镉染污”的标准就更高,因为镉在面粉、蔬菜及其它副食品中都有分布,而我们是要把风险合理地“摊”下去,最后控制总的摄入量。
可能也有人会问,既然镉的危害很大,为什么不将大米中的镉限制为0.1毫克或者更少,甚至干脆不得检出呢?这种观点几乎适用于任何食品,但我们还要考虑到水稻对镉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小麦、玉米等作物,如果把标准定得这么严,可能会有20%以上的大米要超标,即被浪费掉,这显示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食品安全标准可能需要考虑到的因素还有行业现状,比如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有些农药欧洲登记使用,而我们没有登记使用,或者我们有使用而欧洲没有使用,这两者的标准肯定是不同的。还有,作为瘦肉精的一种,莱克多巴胺在中国完全禁用,而美国就可以使用;中国的面粉增白剂以前与美国标准一致,后来在公众的声讨中,卫生部也改为禁用了。
此外,在各个国家,标准也都是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修改的“动力”之一就是它所参考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有既有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还有种植、生产、检测技术的进步,比如高毒农药一直在淘汰中,标准也就需要不断修订。
公众或许不能了解每个标准制定的过程、权衡因素,但需要知道的是,标准不能简单的以数字来论“高低”,更不能动辄拿出“被企业绑架”的阴谋论。从总的趋势来说,中国的标准制定当然是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接轨的不是标准本身,而是标准制定的原则、思路,以及背后的调查和统计过程,只有遵循这一整套科学方法制定出来的标准,才是既能保障公众健康,又能兼顾到标准的可操作性和行业发展的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 篇4
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就是让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都有系统、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这些标准包括食品安全通用基础及综合管理、污染物限量及检测方法、安全生产控制、检验检疫标准、标签标识标准等。
随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许多国家和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选择和控制供应方,纷纷制定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和供应方的质量活动制定质量标准体系要求。这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为适应产品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寻求消除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重要措施[1]。
标准是技术法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标准是指导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工具。任何企业的生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反复使用,扩大经营规模,取得最大效应。作为监督方,政府或特定的团体也需要标准作为检测的尺度。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标准本身是市场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标准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客体,并为市场规则体系提供技术依据。标准规定了产品及其性能、检验方法等基本要求,是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能否获得市场准入的关键;其次,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手段。由于标准对先进技术具有适应性,发挥标准的技术导向作用,引导资金的市场取向,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再次,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密不可分,并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好形式,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保持优势地位;最后,标准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保护国内产业。③标准的作用在于为契约合同提供技术依据,为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契约合同与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法律法规规定的是原则,如果没有配套标准的支撑,法律法规就缺乏可操作性,契约的有效性和法律法规的效能就会降低。
2 标准制定过程
2.1 起草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下称《食品安全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第十八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完善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函(2011)607号文件精神,受卫生部委托,天津市卫生监督所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和修订工作。
2.2 起草过程
标准制定、修定依据与程序: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是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2],并在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生产经营企业的意见,组织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座谈,收集来自监督机构、检验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议。
卫生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是卫生监督的法律依据,必须正确使用各种相关标准才能发挥卫生监督的科学技术性。此次通过征询和收集熟肉制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GB 2730—2005《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反馈意见,拟定初步修改方案,将标准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征求意见稿),并组织第一轮会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会对标准进行修改,且将修改结果于网上进行公示,进一步广泛征集意见。
2.3 主要结果
本次共收到熟肉制品企业14家,卫生监督机构10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家,其他机构4家,共计31家单位(企业)的反馈意见。主要反馈意见见表1。
如表1所示,经过修改后的指标再次征询意见之后,16个单位(企业)对指标无意见,但要求扩大过氧化值指标的有5个单位(企业),要求由现行标准为火腿、腊肉、咸肉、灌肠等制品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0.5 g/100 g,扩大到≤1 g/100 g,但提出修改意见单位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和理由,故此未采纳;此外还有1家单位(企业)要求增加瘦肉精指标,考虑到“瘦肉精”属非法添加物,故不予采纳此意见。其余的意见是对标准单位的格式、符号等提出的修改意见,起草组予以采纳。总体来说,对于本轮指标大多数的单位和企业还是认可的,但对于不同的意见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及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确保人民群众使用腌腊肉制品的安全和健康,规范肉制品企业的有序发展,根据上述反馈意见,依据《食品安全法》,我所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组织召开了第二轮的标准起草工作会议,组织相关专家,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以及企业提供的检验检测数据,对31家单位(企业)的意见进行逐一讨论,最后将标准再次进行修改。在第一轮修改的基础上,对腌腊肉制品的原辅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对腌腊肉制品贮存和运输的基本要求,取消了对酸价的规定;将无机砷改为总砷;修改了铅和总砷的指标。
3 发现的问题
通过参与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我们研究了大量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从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3.1 标准制修订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检验检测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或矛盾,不仅让相关食品生产者无所适从,也使政府部门对相关食品的监管陷入尴尬境地。
3.2 新技术、转基因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标准短缺
一些新资源食品、转基因食品的批准和监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这也对其统一、规范各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3.3 缺少有力的科学依据支持
一些标准指标制定的科学依据较差,造成强制性标准不能有效实施。如此次腌腊肉制品标准中修改取消的“酸价”指标。
3.4 缺少资源共享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发布比较分散,未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讨论
4.1 充分发挥卫生部门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可以进一步的保证标准的合法性、统一性和先进性,同时这也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必要的合法程序。
4.2 科学的组织相关的单位进行标准的修订
应按照统计学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定要抽样的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督机构等,使得样本量达到要求,抽样方法达到要求,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4.3 引用科研方法
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专家咨询法或头脑风暴法的作用,聘用相关的专家,通过几轮的专家咨询,了解各专家对标准指标的协调系数,使得标准的制定更有科学依据。
4.4 及时了解国际食品标准工作进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清理整合现行标准的工作方案,开展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加快推进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等标准清理整合工作。继续推行各部门联系的标准清理整合模式,广泛听取意见,依据实际,实事求是的认真修改整合现行的标准,使得标准修改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及时化。
4.5 跟踪评价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跟踪评价,及时掌握标准的实施情况。应选择部分开展乳品、部分基础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产品等国家标准的跟踪评价;开展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重点标准的宣传培训[3]。此外,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卫生监督机构应组织各级各类相关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培训等工作。
4.6 完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标准的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利用专家资源科学制订和修订地方标准,同时完善相应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备案机制,充分联动各相关部门,使标准的信息及资料的共享,成为执法的依据,使得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完善,切实可行。
关键词:卫生监督,食品安全,标准
参考文献
[1]王保涯.县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5,2(3):169-170.
[2]邢造宇,杨乾.WTO视野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解读[J].行政与法,2009(7):52-55.
电务安全标准线建设标准 篇5
按照部关于安全基础建设的统一部署,以安全标准线建设为载体,全路在2-3年内要建成10条安全达标线,今年首先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四大干线建成。通过建设安全标准线,进一步提高设备质量,使安全技术装备有大的提高,强化安全落实机制,提高班组作业控制能力;使达标线的安全初步达到有序可控,基本稳定,同时大力改善现场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达到外美内实的要求。
为了推进电务系统安全标准线建设,依据通信、信号《维规》、《电务部门整顿安全基础工作十条》和《电务系统安全基础建设工作推进计划》的要求,特制定《电务安全标准线建设标准》。
一、安全指标
1.消灭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人身死亡及火灾事故。
2.消灭责任行车险性事故。
3.信号故障率≤3.5%。
4.信号故障平均延时≤1.5h。
5.消灭通信责任行车事故。
6.消灭通信大通道责任中断事故,非责任中断事故率≤3‰。
7.通信长途电缆故障平均延时;光缆≤8h;同轴电缆≤6h;对称电缆≤4h;冰冻期间各延长2h。
8.消灭电话差错;消灭电报事故和差错.
9.通信一类障碍率≤2‰.
10.消灭无线通信一类责任障碍.
二、主要质量指标
1.信号设备联锁关系正确率100%。
2.地面信号显示合格率100%,信号机设备优良率80%。
3.联锁道岔合格率100%;联锁道岔4mm不锁闭合格率100%,道岔转辙设备优质率80%。
4.轨道电路合格率100%,轨道电路设备优质率80%。
5.机车信号显示正确率99%(带超速防护机车信号显示正确率100%),机车信号出库合格率100%。
6.无线列调机车台、车站台运用良好率98%,机车电台出库良好率100%。
7.电缆有人段合格率90%,数字段合格率100%。
8.电缆保气消灭零气压,干线电缆保气率90%,地区电缆70%。
9.干线电路听音一类率98%。
10.电报、电话优质率,时限率达部标100%,确报优质率达部标100%,时限率由路局自定,涉及邻局由两局商定。
三、管理工作“四化”的要求
(一)安全生产制度化
1.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控制,达标线上的电务段必须自上而下,从段、领工区(车间)至工区建立安全管理网络,明确安全责任制。
2.严格执行电务部门“三不动”、“三不离”、“三不放过”、“三级施工安全措施”、“十二严禁”和“通信电路十不准”等基本安全生产制度和作业纪律。3.认真坚持电务施工的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的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施工报批制度。当前应重点突出小型施工的作业安全控制。
4.强化作业控制,建立防止各类大事故的卡死制度,落实好要点作业登消记制度、控制台铅封管理制度、计数器管理制度、电动转辙机手摇把管理制度、继电器室封连线管理制度、双人维修作业制度和现场作业专人防护制度。
(二)设备优质化
1.要做到室外设备的基础硬面化,无人站地面、内壁瓷砖化,设备内部配线端子标记化,设备防尘、防潮、防水的密封化,设备铭牌、名称标记准确、清晰。
2.进一步提高设备可靠性,积极采用冗余技术和可靠报警装置,实现故障多发设备的双套化、关键设备故障的报警化,为状态修创造条件。
3.“结合部”的设备管理要制度化。例如:联合整治道岔及高强度绝缘、螺栓管理做到工电车各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形成制度。
4.对经常更换检修或断路测试的器件应实现插接化。
5.严格采用部认定或审查鉴定过的产品及器件,杜绝非标设备在电务关键设备上使用。
(三)作业标准化
1.认真执行“日巡视、月检查、季检修、年整治”和“多巡、多测、少动、合理检修”的维修方法。
2.严格按照设备作业细则和通信线路径路进行检修和巡回,落实设备包机人责任制。
3.对关键设备的薄弱环节制定检查、测试方法。
4.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各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四)班组管理规范化
1.计划管理:严格按计表进行检修,杜绝漏检漏修。
2.定额管理:按工时定额和材料定额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时利用率,降低材料消耗。
3.材料管理:作到材料备品定置管理、定量管理,入、出帐目清楚。
4.质量管理:坚持每月质量分析制度,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质量攻关,不断提高维护水平。
5.技术管理:设备台帐记录清楚,技术资料齐全,图纸完整,图实相符。坚持技术业务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重点提高检修作业的应知应会、事故障碍和应急处理能力。
6.安全管理:班组作业做到自控、互控、他控。无违章违纪,班组安全员具有明确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作用。班组 坚持月度安全分析。
7.民主管理:实行工管员分工负责制,调动班组每个职工的积极性。
8.充分发挥好班组长的核心作用。工班长应实行持双证上岗和预备制,落实好工班长的责权利。
9.班组除配备必要的工具、仪表外,还应因地制宜地配备一定的交通和通信设备。
四、工区环境标准
工区环境要达到“五化”。
1.环境优美化.
2.单身宿舍、值班室公寓化。
3.沿线工区生活设施配套化,配备厨房灶具、淋浴设施。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各局可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配置。
4.文体活动设施多样化。
5.物品管理定置化。
五、各专业建线要求
(一)信号
1.设备
各局应重点解决自动闭塞、路网性枢纽编组站驼峰设备的失修,同时应按大修周期,认真安排好大站电气集中、成段电气集中大修。应制定出标准线上消灭设备失修的3年计划并分步实施。
2.室内环境及信号设备
2.1 室内环境要求
2.1.1 信号机械室内应具有较好的防尘、防火措施,地面、墙壁应有必要的防尘处理。地沟(走线槽)、引线口应有可靠的防鼠、封闭和防火、防水措施。控制台前后门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
2.1.2 除寒冷地区外,机械室内应装设空调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工作。
2.1.3 防雷设备及地线应符合标准。
2.2 信号电源设备
2.2.1 电源调压系统良好,电气参数、电气绝缘符合标准。
2.2.2 电源屏熔丝、容量等符合标准要求,标记清晰,编号铭牌齐全,器材、器件无超期使用。
2.2.3 通风良好,并有防火措施。
2.3 控制台设备2 2.3.1 控制台盘面按钮、表示灯、光带完整,需加封的按钮及人工解锁盘按钮铅封完好,加封和计数器有严格登记和管理制度。
2.3.2 新设控制台应采用密封按钮、发光二极管新型控制台。
2.4 信号机械室设备
2.4.1 主要信号设备器材无超期使用。
2.4.2 应配置集中监测设备(含轨道电器、电缆绝缘、电源接地等)。四大干线结合调度监督工程完成微机监测和联网,其余六大干线亦应纳入规划,分步实施。
2.4.3 熔断器应采用双套自动转换及报警装置。
2.4.4 阻容元器件应插接化。
2.4.5 设备及维修工具应摆放整齐,封连线应编号、登记、加封,严格管理。
2.4.6 继电器、组合架(柜)、分线盘的铭牌、标记应清晰完整。
2.4.7 技术资料完备,做到图物相符。
2.4.8 信号设备新建或大修时应采用组合柜。
3. 信号室外设备
3.1 外观要求
信号设备基础应硬面化,排水良好;设备及箱盒的标记清晰,正确,密封、防尘、防潮效果良好。
3.2 轨道电路设备
3.2.1 轨道电路电气参数符合标准,对分路不良区段应及时登记核备。
3.2.2 应采用引接线过道电缆或引接线过道防护。
3.2.3 正线应采用高强度绝缘接头,并有工电联合保证措施.侧线应尽量采用高强度绝缘接头。
3.2.4 接续线应双套化.
3.2.5 积极推广使用粘接式绝缘轨距杆,安全标准线要求站内正线区段在近两年内必须全部装设粘接式绝缘轨距杆。
3.3 信号机设备
3.3.1 地面信号灯光全部实现激光或平行光调整,直线上列车信号机显示距离应达到1200m以上。
3.3.2 信号机灯泡应全部使用定点厂产品,按使用周期更换。
3.3.3 安装双灯丝转换报警装置,电路良好。
3.3.4 灯丝电压调整应达到规定标准。
3.3.5 电压不稳地区应采用稳压型灯丝变压器。
3.3.6 配线图、器材标牌、端子标记清晰正确,测试纪录完整清楚。
3.4 道岔转辙设备
3.4.1 挤切销应采用定点厂产品,按正线道岔半年、侧线道岔1年的周期更换。
3.4.2 应采用高强度接点组。
3.4.3 按周期进行工电车联合整治道岔并达到动作时间、动作电流、转换阻力的规定标准。
3.4.4 道岔安装装置应符合标准,正线道岔转辙机表示杆应具有锁闭功能。3.4.5 动作杆头部直径必须不小于43mm。
3.5 室外电缆
3.5.1 电缆径路上的接续盒,应达到标记化、二次防尘、密封化的标准。
3.5.2 电缆径路标记完整正确。
3.5.3 信号设备新建站或大修时应采用地下电缆密封接续。
4. 机车信号设备
4.1 机车信号设备工作正常,器材、设备按周期检修。
4.2 机车信号设备安装符合标准,设备固定牢靠,防尘、防潮、防震效果良好。
4.3 绝缘特性符合规定标准。
4.4 严格出入库检测,测试记录完整。
4.5 严格执行各级添乘制度。
(二)有线通信
1.设备
有计划地解决设备失修问题,特别由分局管理的区段通信设备,应实现按期大修;标准线内的交换设备,应采用多种手段,在2年内实现程控化,其他设备定出计划,3年内消灭失修。
2.通信线路
2.1 干线电缆气压监测自动化,并100%配置微机气压监测系统,达到实际运用状态,2年内根据情况逐步实现逐级联网,2年内将充气系统改造为浮充制。
2.2 线路质量要达到中修标准,无人井地面、内壁瓷砖化,作到防渗水、防漏水,电气特性指标要符合《维规》的要求。
2.3 2年内解决复线上、下行绕行区段事故应急通信问题。区间通话柱线对要求2-4对。
3.中间站通信机械室
3.1 配备统一的标准综合柜,安装区转机、铃箱、防雷设备、电源系统等。
3.2 在自闭区间的通信机械室电源必须接自闭电源;在非自闭区间,接贯通线电源。
4. 车站专用设备
4.1 要合理安排轮修周期,检修所负责整个周期的设备质量;集中机、分机、区转机等车站主要设备的所有分盘、分机要做到每个工区备用。
4.2 配备统一的高频开关电源及免维护蓄电池,电池备用时间不小于6h。
4.3 已运用的声控记录仪要加盖加锁,电池备用,分局应有车务、电务使用维护管理办法,切实执行。5.应急通信
5.1 “117”系统
严格执行《铁路应急通信系统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机构、人员、设备要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试验,确保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及时畅通。铁路局、铁路分局救援指挥中心设三方通话系统。
5.2 应急抢险要定期演练,组织落实,专人负责,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抢险器材等有固定存放地点,设专人保管并列有清单,能随时携带出发抢险。
5.3 静止图象系统
严格执行《静止图象传输系统管理办法》。
6.通信站
6.1 按设备要求达到所需环境条件。
6.2 所有的遥测、遥控、遥信设备及故障定位和网管系统都要处于良好的运用状态,定期检测。
6.3 各种地线符合部颁标准。
(三)无线通信
1.设备质量
1.1 站台天线的电压驻波比不大于1.5;站台和机车天线馈线余留长度每端一般不应超过0.5m(以不影响维修拆装为宜)。
1.2 车站设备防雷池线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1.3 机车和车站电台通话质量标准在场强覆盖范围内试验不低于五等标准的四等。
2.场强覆盖范围标准
2.1 场强覆盖范围
A制式:两基地台场强应连续覆盖;
B、C制式:站台场强覆盖应不少于两相邻站间距离的
2.2 最小接收电平在场强覆盖范围内应不低于下列标准:
150MHZ非电化区段:6dBμ;
150MHz电化区段:20dBμ;
450MHz非电化区段:0dBμ;
450MHz电化区段:10dBμ;
2.3 区间场强覆盖率应结合(基本建设、大修、改造)工程,在干线达到100%,一般线路不低于80%。
3.其它
3.1 设备中修要按计划落实,资金到位,保证周期。
3.2 实现机车电台跨局(段)修。
3.3 车站设备备用率,主机和控制盒达到100%,2年内完成。
3.4 无线设备应由自闭线路或贯通线路供电,站台备用电池应达到100%,备用时间不小于6h。
3.5 倒修设备及备件应备用明确,性能良好。
六、职工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落实机制的建设,按“安全优质电务(通信)段”标准执行。
食品安全标准如何才能取信于民? 篇6
据中国奶业协会官员透露,“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原来如此!难怪公众不相信现在的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任何事情一旦与利益暗中挂上了钩并偏离了公正原则,无论有什么科学证据,也都无法让公众相信了。
乳品标准不是让公共卫生、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来起草,而让乳品生产的几大垄断生产者来起草,科学标准、行业监管岂不成了空话?如此看来,要想提高产品标准根本就是一个童话。
无论是按照公平和公正原则,还是按博弈的原理,一个人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否则这样的人就永远是赢家,其他人都只能是输家。所以,乳品生产者当然不应当成为产品标准的制定者,而只能由第三方来制定标准。这第三方的组成既有管理者,也有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员,如此,才能杜绝相关利益集团的操控,才有公正可言,也才能取信于民,赢得公众的信赖。
这种原则正如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一样,在发表研究结果时,要公开自己研究的资金来源。如果是公共资金,而非利益方(如厂商)提供的资金,这样的研究结果先不论是否可获得重复性验证,仅从逻辑上和公正原则,如回避和制衡等原则上,就可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反之就会受到怀疑。
食品安全标准 篇7
2013年3月,一句“农夫山泉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揭开了瓶装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标准事件”的帷幕。“标准”是伴随“标准事件”的核心词,同时也是混淆公众视线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该事件折射出以下几个法律命题:(1)如何区分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标准”,它们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2)我国现行法律是否对其适用规则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本事件中最关键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概念进行了厘清,进而从现行法规范以及标准的法律属性等角度分析了前述三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并对标准问题在现行法规范框架下的适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 概念与关系的厘清:食品安全法中的“标准”
“标准”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在诸多法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不仅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成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指导。[1]然而,“农夫山泉标准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混乱。本部分将对该事件涉及的一系列标准进行区分。
2.1 从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到食品安全标准
2009年之前,我国处于食品卫生法时代。国务院1965年8月17日批转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确立了食品领域的双标准体系:卫生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各种主要的食品卫生国家标准,而食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食品产品(质量)国家标准。这一双标准体系此后被各个阶段的食品卫生立法继受,并日渐成熟。[2]其中,食品卫生标准由卫生部门制定,而质量标准分由多个部门制定,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粮食局、林业局、轻工业联合会及其下属机构等。
“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是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并存的具有强制性的两大食品标准体系,[3]同时也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之间相互重复、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此情况对监管部门而言,有浪费监管资源之嫌,对企业而言,当两个标准中的同一指标不一致时又会出现适用何种标准的困惑。因此,《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卫生标准和食品质量标准整合为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并赋予食品安全标准为食品领域唯一强制性标准的地位。
尽管2009年2月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设专章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原则、主要内容、制定程序等予以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该法却未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通过对“食品”与“食品安全”概念的把握,有学者将“食品安全标准”定义为“为了对食品链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全过程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4]
在我国,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可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下称“国标”)、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下称“地标”)、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下称“企标”)三类。
2.2 从法规范的角度区分“国标”、“地标”与“企标”
2.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1条和第22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与公布国标,还应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国标。这也是唯一的强制性食品国家标准。
2.2.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4条,地标的制定应以没有国标为前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地标,应当参照国标制定程序,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尤有制定地标的必要性:(1)需要制定相应国标,但由于技术要求或制定程序等原因,尚未制定国标的。在相应国标制定前,可以通过制定地标来填补该食品的标准空白。(2)对一些地方特色食品,由于其生产、流通、食用受限于一定区域,无制定国标的必要,对此可以制定相应的地标,在该区域内统一公布和适用。[5]
由此可知,在现行法规范下,只有在某食品没有相应的国标或是没有必要制定国标的情况下,地标的颁布和实施才是合法的。那么,当统一的国标颁布实施后,相应地标是否就应废止?对此,《食品安全法》中虽未明确规定,但由于《标准化法》与《食品安全法》是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当特殊法中没有规定时,应适用一般法规定。而《标准化法》第6条明确规定“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故可推出,在颁布实施相应的国标后,地标即自行废止。
2.2.3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5条第1款,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国标或地标的,应当制定企标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标虽只是食品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对其他食品企业都没有强制力,但是一旦制定并经备案就对该企业产生约束力,因此《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归入食品安全标准的范畴。[6]
《食品安全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换言之,即使某种食品存在相应的国标或地标,国家仍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前述标准的企标,并在该企业内部适用。这是因为,由行政机关设定的国标和地标,往往是出自公共利益的考虑,是对被监管者设定的下限,是来自外部的“他律”;而企业可以设定严于国标和地标的企业标准,这是来自内部的“自律”。[7]在这种情况下,企标是可选择的标准,制定该标准的企业在组织相关生产时,也可以根据其需要不适用该标准,而选择国家或地方标准。当然,如果企业选择适用企标,这并不与国标或地标的强制性相违背。因为国标或地标是此类企标的基础,企业适用严于国标或地标的企标,实质上是更好地执行了国标或地标,而不是排除其适用。
综上可知,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仅对制定该标准并对其进行备案的企业具有约束力。一般而言,国标与地标在法律效力上优先于企标。从技术指标要求的严格程度而言,企标严于国标、地标。企业可选择适用国标/地标或是作为“内控标准”的企标。当然,一般企业为了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选择适用严于国标或地标的企标。
2.3 从标准的属性及地位界分“国标”、“地标”与“企标”
在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其中,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性标准。故本文所论及的国标、地标及企标(对于制定企业本身而言)都是强制性标准。《标准化法》第14条、《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23条以及《食品安全法》第19条都规定了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效力。然而,这种强制性标准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其各自的地位又分别是怎样的?本部分将对此进行分析。
2.3.1 食品安全标准是何种性质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现代法治原理,只有法才可以对公民设定强制性义务。从形式上看,强制性标准并不具有法的性质,但实质上其又给公民设定了强制性的法律义务,其功能与“法律规范”的功能几无二致。[8]
从效力来源上讲,强制性标准之强制性效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食品安全法》第21条和第24条分别将国标和地标的制定权授予了国务院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因此,食品安全标准是一种由《食品安全法》授权的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法律规范。
谈及强制性标准,势必会提到技术法规。关于强制性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9]认为,《标准化法》下的“强制性标准”几乎可以等同于欧美国家的“技术法规”,欧美国家都采用TBT协定关于技术法规的定义; 另一种则认为,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并非“技术法规”。[10]在我国现有标准体系下,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原因在于,1979年颁布的《标准化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就是技术法规”。此时的标准被国家法律天然地赋予了强制力,成为我国技术法规的表现形式。1989年颁布的《标准化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标准是技术法规”,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将标准作为实质技术法规来认识。易言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实质上是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法规。
2.3.2 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位阶
法律位阶即法的效力等级,是法律在适用中的重要参照因素。食品安全标准是行政机关判断企业生产的食品是否达标的依据,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在处理食品安全案件时的主要法律依据。对企业而言,优先适用何种标准也是个问题。因此,明确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位阶就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行政规范的渊源是由规范制定主体在行政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在判断国标、地标及企标之间的效力等级时,只要还原其制定主体,便可清楚地得到判断其在整个行政规范体系中地位和效力的标识。国标、地标及企标的制定/颁布主体分别为国家卫计委(前卫生部)、省级卫计委和企业。由于企标仅对制定标准的企业具有约束力,故在此不论。很明显,就国家卫计委和省级卫计委的地位而言,后者隶属于前者,前者制定的国标的法律位阶等同于部门规章,显然高于地标。
前已提及,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在颁布实施相应的国标后,地标即自行废止。那如果该地标严于国标,地标是否还要废止?根据法学基本原理,只要下位法不与上位法相冲突,该下位法有效。换言之,如果地标高于国标,即其与国标并不冲突,则地标应该是有效的。除此之外,从对企标的规定方法可以推导出,严于国标的地标亦是《食品安全法》所鼓励和倡导的。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又能够确保各项指标都符合或者高于国标的地标,就不应当因为国标的制定而废止。[12]因此,《标准化法》第6条应该仅指地标宽松于国标的情况。当地标严于国标时,不适用该条款。
如此一来,又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国标与地标并行,企业是可以择一而适用呢,还是必须执行较为严格的“地标”?根据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4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生产企业所在地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组织生产经营”的规定,似乎应该适用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地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文是在第3条“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规定之后,从体系解释的角度看,适用生产企业所在地地标的前提应该是,没有相应的国标。故本文认为,当较为严苛的地标与国标并行时,企业是可以择一适用的。
3 对“农夫山泉标准事件”的法律分析
《食品安全法》中未规定有监管机构和食品生产者适用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具体规则。当对同一样产品有不同的国标和地标时,就会引起标准适用的混乱局面——利害相关者尤其是食品生产者不知道应当适用何种标准。“农夫山泉标准事件”的关键就在此。
据前述分析,食品安全标准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尽管现行法律尚未明确其法律性质。而在整个行政法规范体系中,根据其制定主体的不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效力等同于部门规章。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一公布之后,相应的地标如果低于国标,则应即行废止;如果高于国标,则可继续使用。一般情况下,国标优先于地标;在存在国标的情形下,必须优先适用国标。当然,如果地标严于国标,适用地标并不会造成不符合国标的后果,企业可以自己选择适用。至此,我们便可以解决“农夫山泉标准事件”中的那些问题。
(1)从产品标识上看,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执行的是浙江省制定的瓶装饮用天然水的地方标准(DB33/383-2005),对此存在两个争议:第一,有人认为农夫山泉在存在国标的情形下采用地方标准是不妥当的; 第二,有人指出该标准对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的要求比此前的版本DB33/383-2002更低,并因此质疑DB33/383-2005的科学性。
本文认为,农夫山泉执行浙江地标并没有错,错在浙江省有关部门并未及时更新该地标使之符合甚至高于国家标准。根据法律规定,地标如果低于国标,即行废止。然而,DB33/383-2005在争议发生之时仍然有效,就企业而言,当浙江省有关部门并未宣告该地标废止时,自然默认其仍然有效,企业并不负有确认某地标是否有效的责任。浙江省有关部门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针对GB 19298-2003发布修改单后,并未及时更新相关指标,可见其之失职。
食品安全标准 篇8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便于选购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4月20日发布了最新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11) , 并在2012年4月20日正式实施。
标准解读
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11) 充分考虑了原《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04) 的实施情况, 细化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食品标签的具体要求, 增强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要求明确标明食品成分, 添加剂标示更通俗, 保质期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计算等, 新标准在食品标示内容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 食品添加剂名称
新标准中修改了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在原标准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要求为, “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应标示具体名称, 其他食品添加剂可以按GB 2760-2011的规定标示具体名称或种类名称。”因此按照旧版标准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的标示即应为“柠檬黄”。而新的标准可以标示其具体名称, 也可标示为其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 (INS号) 。比如,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可选择标示为以下3种形式: (1) 柠檬黄; (2) 着色剂 (102) ; (3) 着色剂 (柠檬黄) , 但不能以“着色剂”这种物质名称不具体的方式进行标注。
2. 标签文字
根据新标准, 食品标签中应强制标示的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 生产者、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贮存条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产品标准代号以及其他应标示的内容。
新标准中对标签中强制标示的文字大小进行了明确规定, 要求“拼音不得大于相应汉字”、“所有外文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商标除外) ”、“当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积>35cm2时, 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1.8mm”、“当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的最大表面积<10cm2时, 可以只标示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者 (或经销商) 的名称和地址”。当最大表面积>10cm2, 但其≤35cm2时, 食品标签应当按照标准要求标示所有强制性内容。根据标签面积具体情况, 标签内容中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可以<1.8mm, 应当清晰, 易于辨认。
以上规定对预包装食品标签上的文字进行了明确要求, 企业应严格遵守并实施, 同时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可根据此要求进行判断, 若发现不符现象, 可拒绝选购。
3. 配料表标示方式
新标准中要求各种配料应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排列。这样标注可令消费者对食品中配料的含量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从而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便利, 但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4. 关于致敏物质
食品中的某些原料或成分, 被特定人群食用后会诱发过敏反应, 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就是在食品标签中标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质, 以便提示有过敏史的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新标准列出了8类致敏物质, 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 (包括乳糖)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鼓励企业自愿标示以提示消费者, 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8类致敏物质以外的其他致敏物质, 生产者也可自行选择是否标示。具体标示形式标准中规定为“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 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
5. 有关保健食品的要求
近期热议的红牛饮料、螺旋藻等保健食品风波令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大减。对此, 新标准中增加了对保健食品的要求“不应标注或者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 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的内容, 此项规定可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而声称食品具有某些特殊保健功能而欺骗消费者。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应注意“蓝帽子”标识, “蓝帽子”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 是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为天蓝色, 呈帽形。
6. 企业联系方式
新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修改了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的标示方式。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生产者或经销者的联系方式应标示电话、传真、网络联系方式等至少一项内容, 或与地址一并标示的邮政地址。
与旧标准GB 7718-2004相比, 新标准中增加了生产者、经销者的联系方式, 且对名称和地址进行了详细规定, 要求是依法登记注册、能够承担产品安全质量责任的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这增加了预包装食品的可追溯性, 令预包装食品的质量更加有保证。
7. 日期标示
新标准要求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日期标示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 应标示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
当同一预包装内含有多个标示了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单件预包装食品时, 外包装上标示的保质期应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的保质期计算。外包装上标示的生产日期应为最早生产的单件食品的生产日期, 或外包装形成销售单元的日期;也可在外包装上分别标示各单件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标准实施问题
在本标准实施日期之前, 允许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执行新标准。为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在实施日期前可继续使用符合原《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7718-2004) 要求的食品标签。在本标准实施日期之后, 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本标准, 但在实施日期前使用旧版标签的食品可在产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
按照新标准规定, 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标签上明显标注, 同时, 食品标签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有科学依据, 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 也不应标示有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在食品包装袋的标示中, 诸如“可能”的字样将不允许出现。
食品安全检验方法与标准探讨 篇9
食品安全作为困扰我国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增强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打击力度,但食品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不仅给人们身体带来伤害,还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检验方法,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多元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检验的主要方法
感官检验法
感官检验法是通过人体感官器官对食品外形、气味、质感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方法最为直观、简单,无需通过先进仪器的辅助便能判断出食品的优劣。这种检验方法常用于食品变质、真假的判断上,对食品质量进行初步检验。
物理检验法
物理检验法即通过对比某种食品物理数据理论值和实际含量间的关系,判断该食品的新鲜度、纯度等。由于这种检验方法仅限于物理手段,可通过简单的物理操作进行。这种检验方法简单、实用,成本投入较小,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较强,在食品质量检验中使用普遍。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起源于西方国家,这种检验方法主要利用液相色谱仪将食品通过物理手段分解,将食品分成固定相和流动相,不同组成部分根据不同性质出现分离的现象,从而实现食品检验的目的。通过该检验方法能确保检验环节的准确性,反映食品质量的真实情况。液相色谱法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最广泛、最常用的方法,极大地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尤其在蔬菜水果残留农药的检验中更是成效显著,有效防止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成分进入市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以原子形式存在的金属和非金属为基础的检验方法,通过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光源辐射出的被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在某种环境下会随着被待测元素的含量出现正比关系,进而计算出该元素在食品中的含量。这种食品检验方法一般需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运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优点,能精确判断出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由于这种检验方法精度高,常常用在食品准备进入市场阶段,增强食品的整体安全系数。
可见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常采用紫外线能够吸收物质分子在一定波长情况下的电磁波,从而对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这种检验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确性高、重现性强的优点,常常应用于水体检验中,能有效检验出水体中是否存在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有效提高水体合格标准。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检验标准缺乏严谨性
我国开展的食品安全检验大部分源自于行业内部的检验准则,缺乏国家检验标准。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某种食品制定相应的国家食品检验标准,这样能针对特定食品采取相应的国家标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对食品安全检验上受到行业内部标准及国家食品检验标准,有时会出现一定矛盾性。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缺乏严谨性。
食品安全检验仪器不健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步进入人们视野,我国先前大部分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建设不健全,检验仪器更是落后,同时缺乏资金。虽然近年来逐渐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机构的建设,引入先进的检验仪器,逐步普及液相色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但仍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仪器的不健全直接制约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在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中,通常的检验方法是定性法,而不注重食品安全检验的定性定量结合,如此一来,在抗干扰的定量分析下显得十分不足。同时,在对食品安全检验中常常使用到甲醛、双氧水等具有危害性的物质。由此可见,在对食品安全检验下,技术的落后性,导致食品安全检验的偏差度较大。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检验的有效措施
积极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机构
尽管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机构的设置上相对全面,横向、纵向都设有相应的检验机构,但很多机构的设置十分赘余。为此,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机构的设置上应积极整合纵向方面检验机构,并加强相应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上担负的责任,对市场食品要定期进行抽查,加大抽查力度,及时曝光不合格的食品。同时,各横向检验机构要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及标准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食品安全检验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因此,我国要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快速革新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和相应标准。有针对性地探索先进的检验技术,研发科技性高的检验仪器,并加强相关食品安全检验标准的建立,有效开展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检验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验质量。
结语
谈如何编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篇10
1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标准文本不规范的问题
标准文本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标准的系统性差、标准内容不规范和产品名称不规范等方面。首先,食品企业标准中的几项主要内容,如规范性引用文件、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等要求是紧密关联、前后相对应的,企业标准中往往由于其中某一条款缺失,就会造成标准的缺项,这样的标准是不完整的。如,某水产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中有理化指标项目氨基酸的含量指标要求,但后面的检测方法却缺少相应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尽管该标准已经有关部门备案,但在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检验中,无法进行发证检验,影响了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证工作。其次,在规范性引用文件、要求、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编排中容易出现前后顺序混乱、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还有就是标准采用偏离产品真实属性的名称,不能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或产品名称偏怪,不能反映产品真实属性,名称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04)有关规定。
上述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标准化人员素质有关,即企业有关人员的标准化知识不够,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没有相应的懂技术、掌握标准化知识的人员进行标准编制工作,对《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3)不了解,对标准编写要求不清或理解不正确,未能真正掌握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编写标准。
1.2 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
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产品特征性指标欠缺、强制性技术要求的忽略形成缺项、技术指标不符强制性标准要求或低于推荐性标准而不予以说明和脱离实际过高制定技术要求等。
1.2.1 产品特征性指标欠缺
2009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委联合发布了84号文,实施新的《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企业标准备案由完全的技术性备案改变为告知性备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标准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是很明确的,企业自行组织专家审查,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法规、强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规定,而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可以制定标准,但产品的特征成分应在企业标准中明确列出。部分企业由于对国家等有关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全和有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等原因,不了解企业标准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或由于企业出于某方面的考虑,认为企业备案标准制度允许企业随意制定标准,因此对企业标准的技术指标随意删减或放松,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将技术要求越定越少,认为这样可更好地操作,可节省有关成本,省去相关的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事项,还可免于担负有关的质量责任,由此造成标准中特征成分指标欠缺,导致备案登记屡次不成功,而就算备案登记完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在接下来申请生产许可证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发证检验项目不全而直接影响获证。
1.2.2 对强制性技术要求的忽略形成缺项
有些企业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及有关强制性规定的掌握不够,出现强制性技术指标未按要求列入标准中,造成备案标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使用。如,水产加工品中水产调味品、风味鱼制品、生食水产品及水产深加工品,以及薯类产品(油炸食品)等的铝限量的技术要求常被忽略形成缺项,《食物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只对面制食品中的铝限量要求作规定,在其他的产品标准制定中常常未予注意,但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检验要求中规定,在对企业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审查时,企业标准中的检验项目未涵盖相应细则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中规定的检验项目,就无法通过审查,也无法对产品是否符合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要求下结论。另外,如果特征性指标等主要指标欠缺,也无法按照企业标准对产品开展形式检验和监督检查。
1.2.3 技术指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或低于推荐性标准而不予以说明
随着企业标准的审查制度改变为备案登记的形式,某些企业没有真正了解新的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目的,认为标准备案只是走形式,因而将标准要求放低而随便制定,完全背离备案新规定的宗旨。同时,一些企业认为资料齐全就可办理备案手续,对标准要求形成的依据没有说明,对资料的真实性不予确认;而有些指标明明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企业却不作说明,有推荐性标准的,企业却故意规避不予以比较,有意绕开强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或不愿意明示自己的产品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规定等。
1.2.4 脱离实际过高制定技术要求
制定技术指标并非越严越好。制定的技术指标既要符合法规要求,还要合理、适用才能达到制定企业标准的目的。有些企业认为有关企业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且越严格越好,导致其最终订出的指标在生产经营中无法应用。如有个食用淀粉的二氧化硫指标定为≤0.002 mg/kg,应用的检测方法是GB/T5009.34,该方法的检出浓度为lmg/kg,由于其指标已低于目前检测方法的检出浓度而无法实施检测。
1.3 标准编制说明等备案登记相关材料欠缺的问题
(1)备案登记表填写不规范,企业标准对比方面内容不全。
具体表现为:①企业标准与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国家标准,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地方标准(包括本地和其他地方),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国际和国外标准的对比信息缺乏。②为了避免贯彻执行强制标准,绕开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认为资料齐全就可办理备案手续,对资料明示的真实性、确切性不予认真对待,出现了有国标、行标或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企业却声明“无标准”,或明明有推荐性标准,企业却规避不予比较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
(2)资料形成程序不符合要求。
目前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应由法人签字的材料未签名,材料形成的日期不符合工作程序等。“批准发布文件”上的标准发布和实施日期一定要与标准文本上的实施日期一致,其法定代表人的签字日期一定要在审查会日期之后。递增交资料要求有法人签字的必须签字。
2 食品企业标准规范编制的建议
(1)提高对制定企业标准的认识,这是制定规范合理企业标准的前提。
虽然食品企业标准是备案登记制,但国家对食品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企业标准备案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大变化,要求更高,既增加了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难度,也是提高企业标准质量的机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提高对制定标准的认识,这是突破标准备案难关的前提。
(2)加强标准制定的组织工作。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配备专业的产品标准备案编制管理人员。对这些企业而言,聘请一位有经验的顾问指导企业进行有关编制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模式,且经过几次办理并积累经验后就不需聘请顾问了。不要将标准备案工作包给专(兼)办标准备案的代理公司(个人)办理,这样不但开资大,而且实质上大量工作还得自己完成,最后还是未能掌握标准备案的工作要领,下次备案还是不会做。而由企业内部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加上顾问的指导,标准的制定就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另外,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要有亲和力,善于沟通和协调,特别是与具体备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要仔细,不然就会由于沟通不良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3)认真学习《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好食品产品企业标准文本。
编制高质量的企业标准文本,是做好备案登记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省制定标准的精力、时间和费用等,另一方面可提高备案的效率,对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等工作极为有利。在编写食品产品企业标准文本时,除按《标准化工作导则》要求外,还要按照卫生部门的格式、内容要求进行编写,确保符合备案要求。
(4)技术要求确定的方法。
备案登记制度下的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分为3类:一是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有安全指标的,企业可直接采用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或制定比国家标准的指标高20%以上的企业标准指标,一般企业的企业标准直接采用国家强制标准中的指标、方法即可。这类有强制标准的指标在制定中问题不多。二是国家或地方有推荐性标准指标的,企业可直接采用推荐性标准指标或企业自定指标,但要有合理的理由。这是比较难把握的技术指标,要根据企业的产品情况制定指标,要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三是没有相应的强制标准、推荐性标准指标的,需要企业制定产品特征性的或特别的产品指标。这类指标要求在有相应的产品检测验证依据的情况下制定,因此,企业备案前要做好相应的产品检测工作,获得相应的检测报告。
(5)聘请高水平的标准审查专家严格把关,是制定高质量企业标准的重要环节。
聘请熟悉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安全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对企业标准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标准的重要手段。在该环节,要充分利用系统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把关,开展标准文本的规范化评审评价,对技术指标进行评审,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标准提出合理修改意见,并评审标准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是否具有可靠性,确保标准的质量水平。
(6)编写备案登记表等辅助材料。
在备案登记中,备案登记表等材料是不可或缺的。要组织标准制定人员规范填写有关内容(例如企业标准主要内容对比情况、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审查纪要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等内容。其中,标准编制说明、标准主要内容与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标准对比情况、标准审查纪要、专家审查结论等一定要符合要求),并备齐参考资料。
摘要:由于备案登记制度及要求有所变化,企业标准文本不规范,技术要求欠缺和标准备案登记材料不全等问题影响了企业食品标准的备案登记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文章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标准备案登记食品企业标准规范编制的建议。
关键词:编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标准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欧盟;食品产业;动态GTAP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2-0097-06
随着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国际贸易方式的跨地区扩散,欧盟提高了入境食品安全标准,并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质检监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提高了我国食品企业的出口门槛,成为影响我国对欧盟食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较低,食品安全风险较大,这会对其自身高附加值食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是作为提高本国食品安全的催化剂,还是作为技术贸易壁垒存在,可能由于不同产品、标准、企业及国别而存在差异。通过完善国内的食品法案不仅能够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还能够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食品标准动态变化以及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差异,如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标准中存在的差异。有学者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研究发现,如果贸易国越是属于农业型国家、GDP越大,则该国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会越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存在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降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出口量迫在眉睫。
从现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产业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多数研究的是关于发达国家食品技术标准影响的定性分析,近期有学者用实证方法来研究食品安全标准的影响,但缺少对影响效果的事前动态分析。本文将利用动态GTAP模型,比较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各类情景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模拟2007至2025年的中国食品产业出口及产出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及影响
欧盟食品安全体系涉及食品安全法规与食品安全标准两个方面。在食品立法方面,1997年的《食品安全绿皮书》初步形成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思想,2000年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了欧盟食品安全的重要改革计划,2002年欧盟制定了《Regulation(EC)No.178/2002》法规,两年后欧盟又公布了四个补充法规,第852/2004号、853/2004号、854/2004号、882/2004号法规。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和欧共体成员国标准两个层次,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欧洲食品标准包括CEN/TC 174、CEN/TC 194、CEN/TC 275、CEN/TC 302、CEN/TC 307、CEN/TC 327等。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可分为食品技术标准和食品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对食品包装、标签、微生物指标、贮藏等方面的规定,管理标准主要是对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近年来,中国对欧盟食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根据GTAP贸易数据(1995-2009),我国食品出口欧盟贸易额从1995年的6.79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63亿美元,蔬菜、水果、坚果、肉制品与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占出口比重较高。根据2009年统计,图l反映了欧盟地区的食品进口结构,欧盟内部食品贸易占主要比重,欧盟从中国进口食品不到欧盟总进口额的0.6%。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通过贸易方式跨国和跨地区扩散,欧盟通过提高入境食品安全标准与更加严格的质检监控措施,防范外来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从技术标准上限制了我国食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在我国已经达到合格标准的食品无法通过检验而丧失出口机会,从而使我国食品失去了贸易竞争优势,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鉴于此,我国食品企业为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需对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加大投入,进行质量控制,并支付较高的注册认证等费用。此外,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需要更改工艺流程、更新设备仪器、培训员工等,以适应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标准。据统计,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共通报中国出口食品882次,水产品、花生、蔬菜水果、肉制品扣留和通报较多。通报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残留超标、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重金属超标、转基因食品及抗生素滥用等。
二、模型与情景设定
(一)模型设定
GTAP-Dyn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全球贸易分析中心开发的动态递归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可用于贸易政策的动态模拟分析。该模型主要采用跨国资本流动、资本积累以及投资适应性预期等理论假设。选择该模型主要有以下原因:(1)运用GTAP-Dyn可进行事前分析,模拟政策在未来可能引发的经济效应,并可考虑不同政策同时实施的全面效果;(2)作为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该政策对其他产业造成的溢出效应,能够比较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避免政策制定中仅考虑单个部门的局限性;(3)与比较静态模型相比,GTAP-Dyn中需要构建基准情景,并且要考虑各种要素的累积效应,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长期分析。
根据我国食品主要类别,将GTAP8数据库中的57个产品部门划分为以下10个大类:稻米及制品、小麦制品、渔业及水产品、蔬菜水果坚果、植物油籽及制品、制糖作物及制品、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其他制成品和服务。根据我国食品贸易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将134个区域划分为如下9个区域: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南亚、东亚其他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区域。
nlc202309032124
(二)模拟方案
为反映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采用AMS作为冲击变量。在GTAP模型中AMS用于度量非关税政策所造成的价格扭曲。设商品i从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国内有效价格为PMS’(i,r,s),表达式如下:
PMS’(i,r,s)=PMS(i,r,s)/AMS(i,r,s)
(1)
其中,AMS为技术系数,AMS增加导致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价格降低,这表示非关税壁垒程度削减;AMS降低导致有效价格上升,表明非关税壁垒程度增加。在引入有效价格PMS’之后,为保持数据平衡,还需要引入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数量QXS’(i,r,s):
QXS’(i,r,s)=QXS(i,r,s)xAMS(i.r,8)
(2)
在本文中,可通过对AMS指标施加负向冲击,模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其他国家的作用,从而分析该政策变量所造成的影响。动态模拟主要有基线模拟、改变闭合条件基线模拟与政策模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线模拟。闭合条件设定各国实际GDP为外生变量,根据预测和估计数据,设定实际GDP、人口、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外生变量的冲击程度,将2007年基期数据动态递推至2025年,在闭合中通过设定技术内生,可得出2007至2025年的各国技术变化率,为进一步模拟准备数据。
第二阶段,采用不同的闭合条件,重新进行基线模拟。通常,设置实际GDP内生与技术变化率外生。根据CEPⅡ的人口、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预测数据,将一般均衡数据由2012年动态递推到2025年,得出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维持不变情形下的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变化趋势,用于在政策分析中作为比较的基线。
第三阶段,政策模拟。预测各国在不同时期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幅度。通过对AMS指标施加负向冲击,模拟国外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情景下的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历年变化趋势。将该结果与基线情景比较,得出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动态影响效应。
由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监控力度较高。假设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发达国家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程度较轻,而对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冲击较重。模拟情景如下:情景1,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导致出口至欧盟的食品有效价格提高,反映食品产业为适应更高标准所投入的更多成本,但设定该扭曲程度对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5%。情景2,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发达国家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10%,情景2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情景3,欧盟针对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不同国家的负面扭曲程度与情景2一致。情景4,欧盟针对果蔬类食品提高入境技术标准,对不同国家的冲击程度如情景2。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GTAP-Dyn模型,模拟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情景,利用Gragg算法,选取外生变量,设定外生变量冲击的幅度与时期。由于模型方程采用线性化处理,模拟结果部分将以变化率表示,即各种模拟情景中各变量相对预测基线的变化幅度和趋势。
(一)我国食品出口与产出变化
由情景1、情景2分析可得,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情景中,我国食品出口量出现下降,以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数量下降尤为明显。情景1中,我国肉制品出口量下降-2.72%,生乳及乳制品下降-2.7%,植物油籽及制品下降-1.38%。欧盟对发展中国家进口食品的负面扭曲程度提高,如情景2所示,对我国食品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到2025年,欧盟提高技术标准的负向冲击将进一步减弱,如在施加冲击的2010年我国肉制品总出口量下降-5.48%,到2025年降低至-3.44%。
由情景3可知,欧盟针对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导致我国肉制品总出口量降低5.63%,而随着中欧经济贸易发展,该冲击将到2015年减弱至3.53%。情景4表明,欧盟的果蔬类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将导致我国果蔬类总出口量降低1.05%,该冲击将在2025年降低至0.24%。在欧盟提高技术标准后,我国出口至欧盟的肉类和果蔬类产品减少,调整期内我国出口可能转移至其它技术标准相对较低的地区。
从中可得出结论:(1)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主要食品部门产出造成了负向冲击,其中以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受冲击最大,在2010年,植物油籽及制品产出减少0.12%,生乳及乳制品产出降幅也较大。(2)欧盟提高技术标准所造成的负向效应逐年减少。(3)我国食品产出影响幅度小于食品出口变化,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食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出口受阻转而向国内市场供给。
(二)贸易转移效应
在情景2中,我国出口至欧盟的贸易额大幅降低,但我国出口至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食品贸易额有所增加。以肉制品为例,2025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肉制品相对于基线情景降低41.86%,出口至日本的增加0.18%,出口至澳大利亚的增加0.42%,出口至东南亚的增加0.07%。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我国出口可能转移至其它技术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反映了我国食品出口过程中的贸易转移效应。
从欧盟的进口贸易方面看,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对不同国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由于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身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所产生的负面扭曲程度较低,而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监控水平通常低于发达国家,提高技术标准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较大。如表4所示,欧盟从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食品进口量降低,而欧盟内部的食品贸易额上升,欧盟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食品进口增加。以肉制品为例,欧盟从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区域进口额降低了42%,但从欧盟内部贸易增加了2.54%,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出口到欧盟的食品量不降反增。这体现了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所产生的国际贸易转移效应,即食品进口来源地从食品安全标准较低的国家地区转向技术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四、结论
运用动态GTAP-Dyn模型对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4种情景进行模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提高了我国食品产业生产与出口成本,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中,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降低尤其明显。一方面因为我国食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因为国际市场出口受阻转而向国内市场供给,所以导致我国主要食品部门产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小于出口所受的影响。第二,欧盟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增加了所有出口国的出口成本,美、日、澳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安全标准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欧盟将更多地从这些技术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
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应重视各国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密切关注国外食品安全法规动态,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之间的差距。应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引进和研究。针对我国食品标准制定存在的部门多、交叉、重复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各项食品标准法规的简化和修订工作,减少和避免食品安全标准过多以及不一致的问题。
与时俱进的食品安全标准 篇12
更新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新问题的必经之路。标准为台, 搭建安全餐桌;标准为舟, 穿越巨浪, 前往和谐彼岸;标准为鞍, 驮起沉甸甸的希望。标准更新, 是检测工作的压仓石, 是机构改革的推进器, 是依法治国的强心剂。对于检测人员来说, 多些统一规范, 才能科学严谨地做好食品工作, 对于普通百姓, 多些统一规范, 才能科学理性地对待食品问题。
更新标准是保障食品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措施。更新标准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从中央到基层, 从领导到职员紧密配合, 通力合作, 协调联动。惟其艰难, 更需勇毅与笃行。努力做好遵循守旧的除法, 探索改良创新的乘法。以最新标准、最快检测、最细评价、最严执行, 倒逼农、牧、渔业科学种养殖, 促使食品企业转型升级, 生产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标准】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10-30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08-15
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性11-16
GB 31637-2016_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11-16
GB 25544-2010_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DL-苹果酸08-29
GB 5009.205-2013_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二f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07-22
食品标准06-02
食品标准法规10-19
标准食品采购合同08-30
食品企业标准编写规范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