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零差率

2024-10-23

药品零差率(精选9篇)

药品零差率 篇1

摘要:ZJ省自2014年4月1日起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 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保险支付制度、财政投入保障政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五环联动”改革。本文分析了省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实施情况及成效, 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类收费价格, 降低药品特别是进口药品与卫生材料的价格, 并在各环节加强监督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医院,实施,成效

2011年9月, Z J省启动以实施药品零差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切入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保险支付制度、财政投入保障政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五环联动”改革, 经过两年半的改革试点, 于2014年4月1日零时正式启动, 这标志着ZJ省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的省份。经过两年的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运行,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 提高了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优化了医院的收入结构;通过医疗保险支付与服务价格调整的联动, 确保不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通过财政的激励奖补政策确保医院在医疗调价不能弥补原药品差价的情况下根据考核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 提高了财政对医院的保障水平, 确保医院的可持继发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监管, 进一步规范医院的各项管理,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通过医院加强内部管理, 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病人的满意度。

一、省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

ZJ省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依据浙价医[2014]63号精神,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综合配套、同步实施、统一政策、适当兼顾的基本原则, 以达到患者负担不增、医保资金保障、医院健康运行的最终目的。

为了不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 要求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因实行药品零差率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 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 医院按政策即时更新医保信息系统, 确保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按时结算。

(一) 调价总体情况

省级公立医院销售的所有药品 (中药饮片除外) 实行按进价“零差率”销售, 同时调整诊查费、护理费、治疗费、手术费、病理服务价格。

根据调整价格政策, 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同步,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量不超过药品综合差价的90%, 通过调整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项目价格, 弥补约90%的药品差价, 其他10%通过医院加强精细化管理进行内部消化。对就医影响较大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等项目价格不做调整, 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提高群众满意度。在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价格调整中, 手术费根据手术类别 (1-5类) 分别按0%、10%、23%、35%、50%幅度调整, 肝、肾、心脏移植手术按100%幅度调整, 口腔手术按15%幅度调整, 中医诊疗按35%幅度调整。

(二) 具体调价情况

(1) 诊查费 (含挂号费、药事服务成本) :普通门诊诊查费 (门急诊留观诊查费) 10元/次, 住院诊查费15元/日。

(2) 护理费:等级护理费20元/日, 特级护理费5元/小时, 精神病护理35元/日, 其他护理费相应调整, 按次计费的按特级护理费调整幅度调整。

(3) 治疗费 (包括病理检查、精神心理卫生检查、康复检查评定收费) :按平均30%幅度调整, 其中口腔科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项目按10%幅度调整;介入治疗按25%幅度调整;放射治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及淋巴系统治疗、血液病毒灭活等项目价格不做调整。

(4) 手术费:平均按30%幅度调整, 其中口腔手术按15%幅度调整, 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按35%幅度调整。

(5) 病理费:平均按30%幅度调整。实施药品零差率后, 笔者所在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价后与调价前比较, 诊查费增长218%, 护理费增长110.9%, 治疗费增长6.8%, 手术费增长32%, 病理费增长30%, 根据2014年数据分析, 总体补偿率在80%左右。

二、各相关部门联动积极推进、保证目标的实现

(一) 卫生主管部门

(1) 加强药品、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管理, 药品实行集中采购, 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根据各医院采购量情况进行二次询价, 开展用药阳光公示;对介入、骨科耗材、高分子材料等进行集中采购, 放射胶片等材料实施阳光采购, 2016年又着手对外科的吻合器、防粘连材料等实行集中采购。

(2) 对各医院的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进行考核, 从2010年开始将均次费用纳入单位考核。

(3) 推进临床路径, 实行各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管理措施。

(4) 开展对各大医院的巡察工作, 加大对各医院在人、财、物管理的监管力度。

(二) 财政部门

(1) 财政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笔者所在医院2014、2015两年财政投入较2013年分别增长91.15%、84.48%, 其中因实施药品零差率而投入的激励奖补资金分别为905万元、702万元。

(2) 制定综合改革补偿办法, 加强对医院的考核。2014年与省卫计委联合印发《ZJ省省级医院综合改革财政补偿调节办法》 (浙财社[2014]69号) , 对省级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形成的政策性净减收部分, 纳入财政补偿和调节范围, 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激励奖补, 激励奖补与工作量、药品、卫生材料、检查、检验占医疗收入比的控制与管理挂钩 (考核期限2014年-2016年) 。

(三) 医保部门

H市医保从2010年开始对医院实行总额预算管理, 采取均次费用与人次人头比控制相结合的控费政策, 对因实施药品零差率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2015年开始将易瑞沙、赫赛汀等8种贵重肿瘤治疗药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 减轻医保病人的负担。2016年将对部分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试点。

(四) 医院管理部门

(1) 对各业务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将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卫生材料占比、均次费用、病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下达到各科室, 并将考核结果在院内网公示, 与绩效奖挂钩。

(2) 加大医院的信息化投入, 将物价及医保政策转化为计算机语言, 将信息化管控手段前移到医师诊间系统, 明确违反物价及医保政策的行为通过信息化管控措施予以杜绝或减少。加大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信息化管理力度, 共设置8级限制134条规则, 6级提醒153条规则, 对于超药品说明书及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适应症范围用药的设置8级限制, 通过信息锁定避免临床医师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3) 药师深入病区参与查房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定期进行处方及医嘱点评等。

三、医院的改革成效

根据省卫计委2010年核定笔者所在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考核指标, 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相关数据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省财政厅与省卫计委2014年核定的每百元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检查收入、检验收入及四项合计收入占比考核指标, 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相关数据完成情况如表2所示。

(一) 医院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门诊人次较2 0 1 3年分别增长10.34%、14.95%;出院人次较2013年分别增长14.48%、30.09%;手术人次较2013年分别增长30.74%、43%。

(二) 各项考核指标得到了较好的完成

近两年来, 四项考核指标除卫生材料较2013年有一定的增长没能完成省财政厅与省卫计委核定的考核要求外, 其余三项指标及四项合计指标均较2013年下降并完成既定的考核目标, 近两年通过财政考核给予医院1607万元的专项激励奖补资金。

(三) 均次费用增长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2014年和2015年, 门诊均次费用分别较2013年增长5.20%、12.14%, 较2 0 1 0年制定的控制目标分别增长7.8%、14.95%;出院均次费用分别较2013年增长2.36%、6.42%, 较2010年制定的控制目标分别增长5.69%、9.88%。

(四) 病人满意度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病人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材料近两年在每百元医疗收入中占比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病人的快速增长。门诊及出院均次费用较2013年有一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从2014年开始医院为了减轻病房压力, 引导病人在门诊开展化疗, 导致门诊和出院均次费用同时增长;二是医保政策调整的影响, 2015年ZJ省医保将易瑞沙、赫赛汀等8种贵重肿瘤治疗药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 使原来没有条件而放弃治疗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根据医院统计数据, 2015年因该政策的实施而导致每人次门诊、出院费用分别较2014年增加了40.63元、417.25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本次改革的标准以弥补药品差价为主要依据, 未能充分考虑物价水平, 人力成本上涨, 以及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和应用等因素, 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还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2) 药品、卫生材料在流通领域的改革涉及不深, 特别是进口药品、卫生材料价格还是太高。

(二) 建议

(1) 不断探索完善药品、材料定价与采购机制, 并逐步建立药品、耗材从出厂价 (到岸价) 到最终销售价的跟踪监测系统, 来降低药品与卫生材料 (特别是进口药品、材料) 价格。

(2) 不断完善医保支付制度, 通过对支付范围、支付比例的差异化管理来控制辅助药品、材料在临床的不合理使用。

(3)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并鼓励新技术及新项目的开展。

(4) 加强医保、物价、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的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 积极有效监控参保人员住院自费率、药占比、均次费用、平均住院日, 复诊率、人次人头比、转诊转院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等相关指标, 为完善各项政策和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药品零差率 篇2

为配合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进一步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保证临床供应和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用药安全,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要求,现对我院药品耗材的采购及使用制定以下管理规定:

一、药品耗材的采购管理

1.实行规范化管理,具体工作由药剂科负责实施,严格执行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的现行规定:对临床必须,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严格执行省网中标价格;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与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医院谈判机制进行采购;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应量小的、常用低价药品实行集中挂网由医院议价采购。

2.医用耗材由药剂科统一招标采购,高值耗材优先采购省招标平台中标的品种,省招标平台未有中标品种,则由我院根据实际情况招标采购。

3.临床需要,我院无采购计划的药品耗材,由科室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药械会统一研究,确认必需时方可购进。对临床急需的药品耗材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报分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见。

4.药剂科负责全院的药品耗材采购储存和供应工作,其他科室和个人不得自购自销。采购药品必需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要求执行验收入库制度。

5.采购过程严格执行卫计委“九不准”相关规定,杜绝采购中的不正当行为,不得通过采购谋取私利。

二.药品耗材的使用管理

医院药品与耗材的使用,应当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经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对临床科室药品和耗材的占比率、基药和常用药的使用比率,以及药品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作出如下要求。

1、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实施零差率销售后,我院整体目标为药品收入金额由占总收入的50%,下降到30%以下。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的卫生耗材收入降到20元以下,整体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到30%以下。(调整后的各科室药品占比率见附表)。耗材收入应占比率根据各科总收入计算。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销售额占全部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不低于80%。

2、零差率后,我院将全面落实《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杜绝无适应症用药,超适应症用药,重复用药,无正当理由使用高价药等违规现象;加强处方点评和医嘱点评力度,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和过度输液治疗;制定本院辅助用药目录,严格控制辅助用药过度使用;降低耗材使用比例;提高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使用率。

三、相关要求

各科室要根据本办法,加强管理力度,对临床使用的药品耗材严格把关,做到因病施治,首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的药品耗材,在保障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下,降低药占比和耗材占比,提升基药与常用药使用比例。

四、处罚措施

为加强本管理办法实施,约束、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经研究决定,依据调整后的各科室药品占比率(见附表):

1、根据科室药占比超标金额的10%对医生予以处罚并从绩效工资中扣除;无绩效工资的科室,按照超标金额的5%予以处罚并从工资中扣除;

2、门诊医生按照超标金额的10%处罚(每月超标金额超过2000元的)。

药品零差率 篇3

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1.1 数据来源

从本中心医保结算系统数据库中用PL/SQL工具提取福州、厦门、三明三地市二级及以上计20家定点医院的职工门诊、住院数据,样本总量为门诊481,170诊次,住院10,113人次。

1.2 样本说明

厦门市所属公立医院自2011年7月起将药品加成取消了5%,同时提高治疗费、手术费部分项目收费标准;2013年3月起,厦门所有公立医院则全面取消剩下10%的药品加成,并大幅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门急诊诊察费、住院诊察费和中医辨证诊治费价格。[4]样本中厦门有4家定点医院,采用的是单纯改革措施。

三明市所属公立医院(不含妇幼保健院、部分一级医院)于2013年2月起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含医疗器械、耗材),提高医生诊察费,并调整护理项目、治疗项目、手术项目等114项医疗服务价格,以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收入的影响;同时实施推进单病种付费改革、控制“大检查”和“大处方”、实施重点药品监控遏制药品浪费、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改革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5]样本中三明有5家定点医院,采用的是综合改革措施。

样本以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即2013年4-11月门诊、住院数据为改革后组,上年同期数据为改革前组。12月-2月因医保年度结算以及春节影响,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支出较其他月份偏离较大,3月份为改革过渡期,故12-3月期间数据不列入统计范围;三明市个别一级医院尚未改革,且一级医院对基金支出影响很小,故也不列入统计范围。自2012年1月起,样本定点医院医疗费用均采取总额预付管理进行结算,两年间基金支付政策一致。

2 统计方法

根据定点医院所在地市分组统计药品改革前后医保管理指标。统计方法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前后医疗数据的变化

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前后医疗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显示,改革前后样本医院的门诊总费用占其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从35.86%提高到40.04%,门诊总人次略有增加,住院总人次略有下降,百人门诊住院率从2.15%下降为2.06%,但各地区差别较大。未进行改革的福州定点医院医疗费用、基金支出、药品费用均有所增长;已进行改革的厦门、三明两地市定点医院医疗费用、基金支出有所下降,药品费和药占比明显下降,诊察费及其占医疗费用比重明显增加,但仍然低于5%;三明定点医院医疗费用等下降幅度大于厦门定点医院。改革前后样本医院的医疗总费用同比增速从7.60%减缓为1.54%。

按药品加成率15%计算,取消药品加成使厦门、三明两地市定点医院药品加成收入(不含医疗器械、耗材)分别减少95.62万元、89.22万元,而两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提高的收入分别为53.63万元、35.83万元,均不足以弥补因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政策性收入减少,减少的收入分别占其医疗费用比例为3.00%、3.55%。

3.2 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对门诊医保管理指标的影响

不同地市定点医院药品改革前后门诊医保管理指标统计见表2。人均诊次各地市区别较大,福州最高,三明最低;次均医疗费用、次均基金三地市均显著增加(P<0.05);福州、厦门两地市次均药品费显著增长(P<0.01); 厦门、三明两地市药品平均占比显著降低(P<0.01),次均诊察费用、诊察费平均占比均显著提高 (P<0.01)。

*P<0.05,**P<0.01

*P<0.05,**P<0.01

2.3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对住院医保管理指标的影响

不同地市定点医院药品改革前后住院医保管理指标统计见表3。未实行改革的福州定点医院次均住院天数、次均医疗费用、次均基金、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诊察费等指标变化均不具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而实施改革的厦门、三明两地市次均住院天数、次均医疗费用、次均基金、次均药品费用明显下降(P<0.05),次均诊察费显著增加(P<0.01);诊察费平均占比虽有提高,但占医疗费用比例仍较低;次均基金降幅略低于次均住院费用降幅。三明次均药品费用下降幅度与次均诊察费增幅均高于厦门。厦门药品平均占比略下降,三明下降幅度最高,达48.61%;次均诊察费增长幅度最高为厦门定点医院达302.42%,其次均诊察费是三明、福州的3.16、6.71倍。福州基金平均占比高于其他两地市,主要原因是三地市基金起付标准一样,次均医疗费用越高则基金起付标准占比越低。

福州、厦门、三明三地市改革前后住院次均费用比(以厦门为参照组)为0.59:1:1.16与0.53:1:1.38,药品费用比为0.70:1:1.53与0.51:1:2.21,改革加大了三地市之间的差距;三明市医疗费用改革前后增速分别为2.52%、-11.57%,厦门市医疗费用改革前后增速分别为7.29%、-2.67%。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抑制了医疗费用增长势头,甚至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

4 结论与建议

4.1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需采取药品零差率销售综合改革措施

住院费用一般占医疗总费用的60%以上,控制住院费用就控制了医疗费用。统计显示,医疗费用增速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说明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有利于直接降低药品费用进而降低住院费用。同时显示采取综合改革措施医保管理指标比单纯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的降幅更大,原因是药品加成政策只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2],督促临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减少过度医疗行为、挤出药品及耗材虚高价格中的水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问题。

4.2 门诊、住院基金合并计算总额预付额度有利于减缓医疗费用快速增长

次均费用、基金占比、药占比等是常用的医保管理指标,也是计算总额预付额度的主要依据。统计显示,门诊次均费用、次均基金、次均药品费用无论是否实行改革均显著增长,说明药品改革不是门诊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三地市百人门诊住院率下降,门诊费用占比上升,医疗总费用增速减缓,显示该现象可能与总额预付管理的设计有关。本中心总额预付额度的计算方法是将门诊与住院合并计算,目的是引导定点医院减少门诊挤住院的现象,从而减少住院基金支出,减缓总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统计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厦门人均诊次增幅明显高于福州、三明,提示可能存在分解门诊处方以提高诊疗费收入的行为,在总额预付时应予注意。

4.3 化解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对医院收入的负面影响需加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力度

统计显示,改革后门诊诊疗费占门诊医疗费用比例提高到12%-15%,但住院诊察费仅占住院医疗费用的2%-4%,两者合计占医疗费用比不超过5%,医疗服务价格提高的收入与药品改革引起的政策性收入下降之间缺口较大,医院收入减少造成的补偿问题突出。因此,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前应科学测算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引起的收入下降,考虑到经济较不发达的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短期内要加大投入有困难,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住院诊察费、护理费、治疗费、手术费、麻醉费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落实药事服务费,增加的部分主要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通过调整医疗机构收入结构以防止医院因补偿缺失导致负债经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实施药品改革可以显著降低药品费用,减缓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压力,但医院收入减少造成的补偿问题突出,对合理用药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对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前后定点医院的门诊、住院医保管理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需采取药品零差率销售综合改革措施;采取门诊、住院合并计算总额预算额度的办法有利于减缓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应加大调整力度,以减少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对医院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医疗保险,总额预算

参考文献

[1]何英,钱文璟,李澎灏,等.取消药品加成对深圳市某三级医院业务收入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24(36):3382-3383.

[2]傅炽良,阳建民.深圳市实施药品零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12,33(2):4-6.

[3]周武,项莉,薛秋霁.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4-6.

[4]蒙少祥,杨珊珊.厦门彻底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高医生诊察费[EB/OL].(2013-02-27)[2013-12-10].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2/27/c_124394675.htm.

药品零差率 篇4

2012年5月23日 **县人民政府县长(根据录音整理)

刚才**同志就我们农村医改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下一步部署做了简要的报告,内容很详实,总结很客观,部署很全面细致。希望同志们认真做好落实工作,特别是刚才**局长对我们的工作从三个方面给予了肯定,对下一阶段怎样推进医改,特别是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和希望。

目前,**县是湖南省实行基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县,也是唯一的一个县。如果说我们**的医改到今天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卫生局局长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对于医疗改革,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看待的问题

我们已经实施医改两年多了,第一次是在2010年,周强书记任省长时来我们宁视察,他说你们作为医疗改革的试点单位,应该扎实做好推进工作。那应是第一次引起重视。原来我们的医 1 改,只是讲一讲或是提一提,此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医改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了。从那时起就开始琢磨、思考:我们要做医改就要做好,而且要认真好,争取做好。两年多来的医改工作,我有很多感触和深刻体会。我们有几个同志是专家,在各地做过指导和交流,但是我们不能讲是**模式。因为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更需正确看待。

第一,我们所取得的医改经验和经历的探索,要正确看待。我们**是在医疗改革上的探索,从接到任务时,从财政支持和规划、关键环节和重点的把握都没有整体概念。通过我们的探索,我认为,在整个的医疗改革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创造成绩,实现了破冰。虽然说目前还不够完善,但这对我们今后的实践是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在怎样激发乡镇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保障老百姓的良好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这些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当然,我们曾经碰到过疑惑,也听到一些反馈和碰到一些情况;曾经出现过反弹,病人认为基层医院不看病,拥挤在县级医院,从而造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短时间压力剧增。这是其中一个挫折的案例。如果说医疗改革没有出现挫折也是不现实的。目前为止,我们所取得的经验,经历的探索,要正确看待。

第二,医疗改革是件难事,不可一蹴而就,要抓全面。全世界医疗改革成功也只有几个国家,如古巴、利比亚和巴西这几个极少数的国家。因为医疗服务对于每个人事无可避免的,是牵涉个人、家庭、社会和人类的大事,正因为如此,改革涉及的面广,跨度宽,这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国常务副总理专门负责医疗改革,2 这也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医疗改革工作的重视。

而对于我们**目前卫生改革工作的情况,首先,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我们进行了相关制度的保障、人事制度的改革,但是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其次,怎样放下乡镇医院的包袱,这个问题也应要解决好。第三,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基层医疗服务,特别是享受药物的基本价,这还需要继续努力的问题。医疗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药物配置不到位,这既有配置本身的问题,也有机制的问题。既有任务,也有现实所需。

第三,医改不是我们目的,而是老百姓是否受益。医改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减负和提效。所以需要把目的认清,以免迷失方向。我们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能走形式、不能走过场、不能只当完成任务。

二、扎实推进医改的问题

1、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是此次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性层次。首先,财政支持要到位,从而使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等老百姓最关键的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落实。第一是扩大受益面。要保证每一个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第二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如前面报告所提到的按人头支付、按病床支付以及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形式合理采纳实施。第三是加强医疗救助,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医疗保障是面的问题,而医疗救助是点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保障既兼顾面又考虑点的问题,这也是作为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我县 3 接到两次反馈报告,关于解决医改落实问题确实有困难,病人因病致贫等,我们应该从基金保障方面继续努力,特别是大病救助基金应进一步落实,救助真正困难的群体,减少因病致贫的几率。举一个例子,老家一个病人,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因治病已是倾家荡产,每次去看望送的几百元,那是不能实际问题的。所以,我们各级单位应该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面的同时实现点的突破,这也要求我们在大病救助基金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2、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这是落实医改工作另外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农民的交谈了解,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医院医疗状况,据他们说,如果碰到急性病如心脏病突发的状况,医院直接派遣直升机紧急救助,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医疗保障能力。所以说,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走,需要继续努力。我们也应该结合自身的状况,采取措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加速发展。省市级已经引起了重视,从2007年起提出改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议案,一直强调医疗服务建设方案。第二,改善条件。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要配置有基本的监测设施以及基本的急救设施。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完善医疗设施。第三,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医疗人才能力提升、引进人才和改善医护人员待遇留住人才、激进机制等方法,大力建设医师队伍。第四,信息化建设。省级领导曾经在会议上部署**应该走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建立起**医疗信息网络,实现医疗信 息网络化。

3、探索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学习、思考、尝试步骤,走上探索实施的道路。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示范、进行推广。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要严厉整治,形成舆论力量,扭转不良风气。医疗行业是辛苦的,也是崇高的,但仍有少数个别医生医德让人汗颜,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这个方面的落实,展开医德医风的建设工作,让老百姓在就医中能享受到微笑服务。

5、推进村改。这是今天的主题。刚才郭局长说的很好,刚才利仁县长部署的很明确。应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落实。第一,全覆盖。药品零差率要做到全覆盖,任何一个村卫生室都要做到,为什么先搞乡镇、还要搞村,目的是为了全覆盖。不能搞到最后还有些村卫生室没有实行药品零差率,比如甲村是,乙村不是,这样不行。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33个乡镇来了,我们分管的同志也来了,任何一个村都不能搞例外,**县412个村都是共产党的天下,谁都不允许唱反调。第二,真零率。即真正做到零差率,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我听到有些地方卖东西,有些人打招呼,原来五元一斤,马上提到7元一斤,现在朋友来了,降到5元一斤,卖了很大的面子,有这种情况没?有。药品不能这样的,要真正按照我们的采购价格销售,任何医生不能像在饭店里点菜,两套价格表就不行了,一听是长沙话就一套,一听是北京话 又来一套。两个菜单就不行了,真零率是我们这次基层医改很重要的环节。请卫生部门喻国军同志加强督查,而且要抽查,喻国军可以派人下去抽查,不打招呼,去抽查下,去看下到底村卫生室实施的情况。你们可以装病人去看病。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做到。第三,稳队伍。关于乡村医生这块医生队伍问题。刚才钟利仁同志说得很好,请你们好好琢磨一下,一是关于乡村医生人才流动,绿色通道问题,二是关于乡村医生保险问题,请你们好好探索。一个目的就是要把这个队伍稳定下来。在稳定的同时,我们县里还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定好了村,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第四,提水平。我们建议实行行业评比,全县四百多个村卫生室,我们可以搞一次评比,我们的经费拨付这块,我们进行绩效考核,在考核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一次横向评比,你们可以挂牌,一类卫生室,二类卫生室,三类卫生室,搞几项指标,请卫生局的同志们好好思考琢磨一下。你们搞一套指标,搞一套体系,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问题,服务态度的问题,服务质量的问题。

三、切实保障医改。

药品零差率 篇5

1 推进卫生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合理用药组织网络

药物获得和合理用药问题复杂, 涉及政府、卫生、药品管理、医疗保险、社会团体、医疗机构、医药产业界以及动植物养殖、医务人员、消费者等多个部门与环节, 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持续努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整合机制措施, 将以上这些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整合到统一管理体制中, 组建可持续、常态的合理用药监管组织体系, 设置专兼职人员, 采取统一的指导与协作互助的方式, 协调药物使用政策措施, 开展多部门、跨学科的合理用药促进工作, 使合理用药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方式、方法与强度达成一致[3]。

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建立行业协会对临床用药行为进行合理规范约束。通过技术支持与信息化监测等方式, 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开展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与检查评估, 制定完善临床用药指南、监测、处方调查、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工作, 建立健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管理者组成的不同层次的药物和治疗学委员会, 研究合理用药多学科的干预技术, 针对不同年龄层 (青少年、中年与老年) 和不同群体 (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居民) 开展针对性持续监测—培训—计划干预活动, 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用药安全及不良反应监督监测网络, 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机制, 强化审查与反馈机制, 建立监督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用药绩效监管体系,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用药错误等行为监控并采取措施, 防止药品过度使用, 并定期通报合理用药干预情况及其成效, 真正使合理用药绩效管理不留死角, 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用药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2 强化立法, 构建政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将促进合理用药放在大卫生系统中统筹考虑, 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更需要制定系统化促进合理用药的整体策略及其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整体性合理用药管理体制, 强化与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合作, 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合理用药绩效监测和协调干预政策的落实, 制定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与消费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筹资机制, 制定落实政府经费投入法定保障机制, 将不低于药品支出的5%用于促进合理用药项目研究, 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 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 完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统筹推进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患者负担等方面综合改革, 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 逐步建立以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预付制代替按项目收费的后付费制, 发挥政策的联动与综合效应, 消除现行以药补医的负面激励机制影响, 明确责任, 建立合理用药绩效监管和问责制, 将合理用药工作成效好坏纳入医疗机构和管理者的医疗质量评价、绩效考核体系, 通过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来促进合理用药[4,5]。

3 确保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持续供给

积极关注基于循证医学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 探索制定在国家药物政策框架下, 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理念的合理用药绩效管理政策措施, 大力宣传推广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基本药物遴选程序、办法和更新机制, 与区域基本医疗需求相挂钩, 不断完善基于最优治疗方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从基本药物生产配送、配备使用、价格管理、报销支付等方面健全规章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要根据区域疾病负担、用药需求及政府财政能力、居民支付能力、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增补区域基本药物目录, 适度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重点慢性病与妇科、儿科等常见疾病用药的选择范围与品种[6], 制定基于实证的合理用药临床指南与处方集, 加强其具体实施力度, 结合临床路径及按病种收费方式, 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提高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和信赖, 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首选机制, 并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 鼓励基本药物的优先使用, 重点保障患者获取基本药物需求, 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满足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4 建立合理用药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相应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应用, 但是, 总体上来说, 其覆盖面、适应性和执行度明显不够。要积极借助国际合理用药监测网络 (INRUD) , 建立完善与合理用药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信息系统融合, 构建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信息化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与优势互补, 全程、全方位和全覆盖地持续监测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及其对公众健康影响情况,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获取合理用药知识和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建设, 及时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治疗指南、处方集、独立无偏见的药品信息、细菌耐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最新权威技术资源信息, 向医药行业反馈临床用药趋势、药品安全与质量信息, 评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情况以及潜在的药物使用问题, 认真检查和改进药品处方与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改进抗菌药物的获取方式, 优化治疗方案,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为政府制定合理用药绩效管理政策提供长期的数据支持依据, 实现安全、经济、有效、适当的合理用药目标。

5 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耐药监测覆盖面

开展细菌耐药流行状况及其相关的抗菌药物生产、流通、应用的动态监测分析, 是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 对于掌握药品消费及其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资源, 建立健全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包括多个层面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立体化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信息化体系, 对人和动物细菌耐药、各级医疗机构、药店的药品销售用量与使用情况开展多角度、点面结合的全面监测, 加强对药物的处方、调配和使用的监控, 不断提高处方监测、重点单病种用药监测等临床用药监测质量, 逐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主动性与实时性, 建立分析报告制度, 及时分析与反馈有关监测信息, 关注社区感染耐药情况, 建立完善定期处方点评制度,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通过处方点评、审计与反馈, 强化处方质量监管, 对抗菌药物进行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 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细菌耐药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应用预警机制, 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 不断提高预警能力与不良反应处置防控水平, 有效减少患者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7]。

要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合理用药法规性文件与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完善以抗菌药物、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可操作性程序, 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规范与促进包括动植物使用的药物合理运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类、分线使用管理, 尤其是联合用药与预防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感染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抗菌药物本身特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明确各级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制定正确用药方案,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选择、给药途径、方式与时间, 实现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用药, 确保医疗质量[2]。

6 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医务人员与居民合理用药认知度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仅源于医务人员的知识不足, 而且与居民的不正确认识及其错误医疗保健意识有密切联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专题讲座、社区培训、学校教育、报纸、专业杂志、指南手册等多种途径与方式, 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提升服务意识, 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广泛开展全方位、多种形式促进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活动与药物信息咨询, 并要考虑不同目标公众群体的文化信仰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加强分类用药指导与管理, 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差异性问题, 普及合理用药基本知识, 加强与居民、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 消除“新药、贵药就是好药”的错误心理, 努力提升宣传实效, 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认识到细菌耐药的危害性, 充分理解用药的利益与风险, 改变公众不良用药行为, 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避免过度依赖与迷信抗菌药物,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 掌握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主动配合治疗, 提高合理用药依存性[6]。

要积极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培训与指导, 在各级医学院校中开设合理用药课程, 建立强制全员医学继续教育机制, 将合理用药知识贯穿到医学生的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教育中, 开展基于循证疾病标准治疗指南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与培训考核, 加强医院内部的正面宣传与引导, 加强医疗机构制度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同行评议,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药物合理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 强化使用药品通用名, 及时更新用药知识结构, 掌握各种新疗法、新药信息, 拓宽临床治疗途径, 促进医患沟通。要结合绩效工资改革, 将合理用药纳入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 建立健全临床医生合理用药责任追究制, 实行严格的经济与行政处理奖惩制度, 以减少医生用药的随意性与习惯性, 有效遏制大处方、滥用药现象, 不断减少用药差错, 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确保医疗安全[8]。

总之, 合理用药涉及社会体制、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 是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从大卫生视野, 多部门协调制定执行系统化的合理用药整体性策略, 并将其制度化, 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跨学科、包括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用药组织体系, 开展监督监测、干预、培训及其公众影响研究, 采取宣传教育、技术支持、行政干预等综合措施, 不断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提升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Kathleen Holloway, Liset van Dijk.The world medicines situation 2011.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EB/OL].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WHO/EMP/MIE/2011.2.2.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policy/world_medicines_situation/WMS_ch14_wRational.pdf.

[2]肖永红.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6) :3-8.

[3]杨军华, 张新平.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6) :53-56.

[4]孙统达, 李冠伟, 卢素芳, 等.基层医疗机构公共财政分类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9) :936-937.

[5]孙静.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2, 23 (14) :1249-1252.

[6]孙统达, 严敏华, 谷占强, 等.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9) :941-943.

[7]肖永红.开展细菌耐药监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 2009 (3) :3-5.

药品零差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一家县级人民医院,对其药品零差率改革前后分别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比较其盈亏平衡点工作量、业务收入、安全边际率与财政基本补助缺口。该医院为一家三乙综合性县级公立医院,2012年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以现场社会调研收集该院2011年及2013-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2011年作为改革前分析对象,以2013-2015年算术平均数作为改革后的分析对象。用Excel WPS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处理[3]。

1.2 盈亏平衡分析

1.2.1 收入确定

统计该医院2011年及2013-2015年的业务收入(S1)、财政基本补助收入(S2),其中业务收入(S1)为医疗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合计。

1.2.2 支出(成本)确定

将公立医院业务成本归类为变动成本(V)和固定成本(F),成本总额与相关工作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药品费、卫生材料费等,称为变动成本(V)[4,5];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作量范围内,保持固定不变,不受工作量的变化而变动,如人员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称为固定成本(F)[4,5]。

1.2.3 综合工作量(Z)确定

统计该医院2011年及2013-2015年的门急诊人次(A)、实际占用总床日数(B),以每1个实际占用床日数按3个门急诊人次统计[7],统一单位后,折算得出住院工作量(C):即C=3×B,最后计算得出该医院的综合工作量(Z):即Z=A+C。

1.2.4 计算单位收入、支出、结余

单位业务收入(W0):W0=S1/Z;单位变动成本(C0):C0=V/Z;单位固定成本(F0):F0=F/Z;单位收支结余(R0):R0=W0-C0。

1.2.5 计算盈亏平衡点工作量、业务收入及安全边际率

盈亏平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财务管理分析方法,简称“本-量-利(CVP)”分析,其为会计预测、决策和经营规划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7,8,9]。该方法通过分析业务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工作量和收支结余等变量的内在联系,计算得出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的工作量或业务收入,这些变量间关系:收支结余=收入-成本=业务收入+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当收支结余=0时,即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点,这时盈亏处于平衡状态,医院业务收入刚好弥补业务成本,就是盈亏平衡点,所对应的工作量(X0)或业务收入(S0)的计算方法为[10]:

业务收入+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即:S1+S2=V+F

经过转换计算可得:

X0=(F-S2)/(W0-C0)

S0﹦W0×X0;当不包含财政基本补助收入时,盈亏平衡点工作量(X0′)或盈亏平衡点业务收入(S0′),计算公式如下[10]:

业务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即:S1=V+F

经过转换计算可得:

安全边际率(J0)是指实际工作量(或收入)与盈亏平衡点工作量(或收入)之差与实际工作量(或收入)之比,是以相对数来反映公立医院收支盈亏的安全性,便于多家医院进行分析比较。安全边际率是检验经营安全的正指标,即安全边际率越大,医院经营越安全。通常认处于安全经营状态该指标需达30%以上,处于比较安全经营状态该指标需达20%以上,而如该指标不达10%则表明处于危险经营状态[10]。

1.2.6 计算财政基本补助缺口

安全边际率J0=(S0―S0′)/S0,经转换可得目标业务收入S0=S0′/(1―J0),目标财政基本补助=目标业务收入―实际业务收入,财政基本补助缺口=目标财政基本补助―实际财政基本补助。

1.2.7 对安全边际进行敏感性分析

由安全边际率公式可得,安全边际率与单位业务收入、综合工作量正相关,与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负相关,分别计算以上四个变量变动1%时,安全边际率的变动情况,找出敏感因素。

2 结果

2.1 医改前后收入、成本及工作量情况

由表1可见,改革使医院的业务收入由35 636.00万元上升到50 775.07万元,涨幅为42.48%;业务支出由38 512.00万元上升到53 233.20万元,上涨了38.22%;业务收支结余由-2 009.00万元上升到-923.59万元,涨幅达54.03%;综合工作量由1 621.34千人次上升到1 890.49千人次,上涨16.60%。

2.2 盈亏平衡点工作量、业务收入及安全边际率情况

由表2可见,医改使医院的单位业务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固定成本及单位收支结余都有所提高,分别由21.98万元/千人次提高到26.86万元/千人次、17.15万元/千人次提高到17.89万元/千人次、6.60万元/千人次提高到10.27万元/千人次和4.83万元/千人次提高到8.97万元/千人次。其中,单位收支结余涨幅最大,达85.70%,其次是单位固定成本,涨幅达55.51%,单位业务收入上涨22.2%,单位变动成本上涨4.31%。

由表3可见,如考虑财政基本补助收入,该医院的盈亏平衡点工作量由医改前的2 037.24千人次下降到医改后的1 993.45千人次,下降2.15%;盈亏平衡点业务收入由医改前的44 777.05万元上升到医改后的53 540.43万元,上升19.57%,安全边际率由医改前的-25.65%上升到医改后的-5.45%,上升了78.77%。如不考虑财政基本补助收入,盈亏平衡点工作量由医改前的2 216.72千人次下降到医改后的2 164.52千人次,下降2.35%;盈亏平衡点业务收入由医改前的48 721.95万元上升到医改后的58 135.04万元,上升19.32%,安全边际率由医改前的-36.72%上升到医改后的-14.50%,上升60.53%。

2.3 财政基本补助收入预测情况

由表4可得,当安全边际率分别为0%、10%、20%时,医改前后目标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分别为13 085.95万元和7 359.97万元、18 499.5万元和13 819.42万元、25 266.43万元和21 893.73万元,分别下降43.76%、25.3%和13.35%;相对应的财政基本补助缺口分别达12 218.95万元和5 825.43万元、17 632.5万元和12 284.88万元、24 399.43万元和20 359.19万元,分别下降52.32%、30.33%和16.56%。

2.4 安全边际率的敏感性分析

由表5可得,单位业务收入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最大,其提高1%,安全边际率上升56.28%;其次是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其节约1%,安全边际率分别上升37.42%和21.02%;业务量的影响最小,增加1%的工作量,安全边际率上升19.17%。

3 讨论

本文发现,综合考虑医院医疗设备更新、医疗服务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对医院业务收支的影响,药品零差率改革前后某县级公立医院的安全边际率有明显提高,但均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改革后,在包括与不包括财政基本补助收入下的安全边际率分别上升78.77%和60.53%,但只有-5.45%与-14.5%,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在不包括财政基本补助时,安全边际率明显下降,医院的财务风险显著提高,增加了安全正常运行压力。对财政基本补助收入预测可得,目标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及其缺口与安全边际率成正比例变动,其改革前后增减率与安全边际率成反比例变动。对安全边际率的敏感性分析可得,单位业务收入对其影响最大,其次为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业务量影响最小。当医改前后的固定成本保持不变时,在包括和不包括财政基本补助收入下,盈亏平衡点工作量分别为1 022.65千人次和1 193.72千人次,安全边际率显著提高,分别为45.91%和36.86%,可见医改后医院固定成本的增加是造成其安全边际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医院业务经营状况来看,要改善医院的盈利能力、实现盈亏平衡或目标结余,除了政府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力度以外,医院更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要从提高单位业务收入、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控制固定成本、增加业务工作量等方面着手,积极改善其经营现状。由于目前医疗机构的药品和服务收费与监管制度都有政府制定[11],医院主要从控制固定成本和增加业务工作量两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医院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控制人员数量,严控人员经费支出。其次,要积极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以控制医院的固定成本。最后,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使个人收入与其服务质量、数量、群众满意度等相结合,促使其争取更多的业务工作量,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目的:为及时掌握药品零差率改革对县级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与成本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以某县人民医院为例,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法比较改革前后盈亏平衡点的工作量、业务收入、安全边际率及财政基本补助缺口,并对安全边际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药品零差率”改革后某县级公立医院的安全边际率从改革前的-25.65%上升到改革后的-5.45%,上升了78.77%,盈亏平衡点工作量分别为2 037.24千人次与1 993.45千人次。结论:改革后医院的安全边际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均未达到盈亏平衡点。政府需加大财政基本补助,医院需通过增加自身工作量和控制固定成本等,改善其盈亏经营状况。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县级公立医院,盈亏平衡分析,安全边际率,财政补助

参考文献

[1]李叶菡,初炜,车成新,等.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对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的影响与补偿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91-193.

[2]姚月宁.盈亏平衡分析法在医院管理决策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0(3):241-242.

[3]杜茂宝,戚兆川,王晓勤.利用Excel建立项目投资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模型[J].财会通讯,2007(2):69-70.

[4]王燕.本量利和因素分析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以医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25(9):75-76.

[5]隗茂利.应用本量利分析预测医院经济运行与经济效益[J].经济师,2016(10):253-254.

[6]董星明.建立医院经营盈亏平衡分析模型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0(8):48-50.

[7]徐凌中,董树山,孟庆跃,等.山东省医疗资源配置标准测算方法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资源,2001,4(6):275-277.

[8]孙统达,任光圆,李冠伟,等.药品加成率变化对传染病医院的经济运行影响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13-16.

[9]康云凤,尤宁,于茜,等.本量利分析在医院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3):191-192.

[10]孙统达,陆红娟,张秀娟,等.盈亏平衡法在公立医院收支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31-33.

药品零差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四川省内27家实施药品零差率试点县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分布,随机抽取了成都、南充、遂宁、眉山、资阳、西昌6个市下辖6家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现场调查。因实际工作中,试点的各家医院是2012年下半年才开始陆续推行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改革前2012年1 ~ 6月以及改革后2013年1 ~ 6月有关数据。对样本医院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1、3、5月份中随机抽取1天,并在抽取到的该天随机抽取20张处方,即60张/年,共计720张处方。对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利用SPSS17. 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 1 药品加成率变化

2012年医院A各月份药品加成率在15% ~ 22% 之间,2013年实施取消所有药品加成政策后,各月份所有药品加成率均为0,可见该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得很彻底。医院B、C、D、E在2012年各月份所有药品加成率均为15% 左右,2013年实施取消西药、中成药加成政策,由于中药饮片加成未取消,故药品加成的情况仍存在,总加成率为1% 左右。医院F仅取消基本药物加成,由于基本药物大多价格比较价廉,故医院F药品加成率下降幅度较小,2013年1月和5月与2012年同期相比,所有药品加成率分别下降3. 94% 、4. 74% ,其他月份下降比例均在1% 左右。见表1。

2. 2 患者就诊次均费用变化

2. 2. 1 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及构成变化

由表2可见,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后,医院D次均门诊费用降低,降幅为5. 1% ; 其余医院门诊费用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医院E,从2012年的117. 23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 98元,增长率为22. 82% 。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医疗费用下降的为医院D,次均药品费用下降了7. 06元,降幅为8. 46% ,而次均医疗费用降低2. 16元,降幅为2. 62,其余医院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医疗费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次均药品费用涨幅最大的是医院C,增长了16. 52元,增长率为24. 18% 。次均医疗费用涨幅最大的是医院A,增长了16. 7元,增长率为37. 91% 。

2. 2. 2 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变化

从2012 ~ 2013年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院C、F次均住院费用下降,降幅分别为0. 46% 和9. 11% ; 其余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医院A涨幅最大,增加753. 79元,增长率为17. 41% 。医院F次均医疗费用下降,降幅为9. 99% ; 其余医院次均医疗费用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医院A涨幅最大,增加837. 25元,增长率为37. 26% 。医院B次均药品 费用增加85. 27元,增长率为4. 45% ; 其余医院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医院C降幅最大,下降309. 12元,降幅为12. 17% 。从构成比情况看,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院F次均医疗费用构成比下降0. 59% ,其余医院 增加; 医院F次均药品 费用构成 比增加0. 44% ,其余医院下降。见表3。

2. 3 门诊处方情况

2. 3. 1 门诊处方药品费用

由表4可见,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6家样本县级公立医院处方药品平均费用略有所增加,增幅为4. 14% ,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医院A、B、E平均每张处方药品费用下降,医院E降幅最大,从71. 27元降至47. 22元,下降33. 74% 。医院C、D、F平均每张处方药品费用均呈不同程度增加,医院F增幅最大,从54. 69元增至92. 72元,增长率为69. 54% 。因处方费用未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变量变换,取常用对数后进行t检验,发现医院E和医院F处方费用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注: * ,P < 0. 05

2. 3. 2 门诊处方用药行为

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样本医院处方用药行为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所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医院A、B、D平均每张 处方针剂 品种数减 少,医院D降幅最大( 69. 05% ) 且有统计学意义( Z = - 3. 091,P = 0. 002) ; 医院C、E、F平均每张处方针剂品种数增加,医院F涨幅最大,从0. 10增加至0. 17,增加70. 00% 。医院B、E、F平均每张处方药品品规数增加,医院B增幅最大( 15. 64% ) 且有统计学意义( Z = 2. 058,P = 0. 04) ; 医院A、C、D平均每张处方药品品规数减少,医院D降幅最大( 23. 10% ) 且有统计学意义( Z = - 3. 127,P =0. 002) 。医院B、F所有处方中含有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增加;医院C、D抗菌处方比例下降,医院D降幅最大( 51. 06% ) 且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179,P = 0. 007) 。根据《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在本次调研的6家医院中,2013年仅医院C( 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5. 00% ) 符合国家规定,其余医院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远大于20% ,特别是医院B,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高达55. 00% 。医院A、E、F有输液的处方比例增加,医院B、C、D有输液的处方比例下降,其中医院D输液处方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771,P = 0. 05 ) 。除医院B外,其余医院有激素的处方比例均有增加。见表5。

注: * ,P < 0. 05

2. 3. 3 门诊处方用药医保类别

由表6可见,2012 ~ 2013年720张处方自费药构成比从23. 19% 增加到26. 13% ,医保甲类药品构成比从40. 95% 减少到31. 22% ( χ2= 25. 055,P < 0. 001) 。医院A、B、D和F自费药使用构成比出现增加,医院C和E自费药使用构成减少。医院A、C、D的处方用药构成改变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987,P = 0. 050,χ2= 10. 982,P = 0. 004,χ2= 14. 819,P = 0. 001) 。

注: * ,P < 0. 05

2. 3. 4 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由表7可见,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医院A、B、D所有处方基本药物使用总次数下降,医院D降幅最大,从121次下降至75次,下降38. 02% ,医院A和D基本药物使用次数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Z = - 2. 497,P = 0. 013; Z = - 2. 695,P =0. 007) 。医院C、E、F所有处方中基本药物使用总次数增加,医院E增幅最大,从115次增至134次,增长率为16. 52% 。医院A、B、D、F基本药物使用率下降; 医院C、E基本药物使用率增加。

注: * ,P < 0. 05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率大幅度下降; 门诊次均费用和门诊次均药品费用绝大多数调查医院出现上升趋势,门诊患者并未从这项改革中获得太大的益处; 虽然仅两家医院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但大多数医院次均药品费用及其构成下降,与沈荣生研究结果一致[3]; 门诊处方药品费用略有增加,不同的医院呈现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3家样本医院费用上升,3家医院费用下降; 一些医生用药行为仍然逐利,平均每张处方针剂数、药品品规数、医院抗菌处方比例、输液使用率、激素使用率均存在部分医院上升而基本药物使用率下降的情况; 另外,门诊处方反应出医院对于药品医保类别的选择也发生变化,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保甲类药品使用率下降,医保乙类药品和自费药的使用率上升,这将必然导致药品价格的升高,也是造成次均门诊药费升高的原因之一。医生处方行为与处方费用密切相关[4],药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也为部分医生开高价贵重药品提供了基本条件[5]。本研究显示: 医生对药品医保种类选择的改变可能是门诊药品费用高居不下的原因。由此可见,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未完全达到政策实施的目标。

3. 1 控制药品价格关键还是在于消除药品“返点”和“回扣”

研究表明医院销售药品的利润率( 含回扣) 大致在20% ~50% ,医生等相关人员的回扣大致在10% ~ 30% ,仅这两部分就占了药品零售价格的30% - 70% 左右[6]。由此可见,药品加成的15% 仅是医院药品利润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实施药品零差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要真正降低药品价格,必须打破医院“垄断性”买药的市场地位,在有监管的情况下,允许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形成价格竞争; 另有学者建议对医院参考零售药店的管理模式,以省级集中招标价格作为医院实际药品零售的最高限价,医院实际的药品采购价由医院和药品流通相关企业议价确定,实际零售价格由医院自主确定,批零差价收益归医院所有,这样医院可以合法获得卖药收益,也使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实惠[7]。

3. 2 提高医生待遇,加强医生不道德行为的监管

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虽然减少了医院明面上15% 的药品加成收入,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医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拥有患者在药品使用上的决定权,在医生与药商之间利益链仍未切断的情况下,正如本研究发现,一些医生在用药行为上必然还是会因考虑自己的“垄断”利益而选择价格更高的药品。要减少医生趋利的用药行为,建议在改革医生收入分配制度和提高医生待遇的基础上加大对医生行为的监督。新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间的直接关系,建立与公立医院改革方案相配套的以岗位和职称为基础、以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为依据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医务人员行医行为; 另一方面应提高医生待遇,充分承认和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既要减少医生因从业带来的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又要增大医生因不规范用药行为而受到取消执业资格等相应处罚的成本。另外,医院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制定出医生行为的监督制度甚至是法律法规,共同加强监管力度,遏制其不道德行为再生长。

3. 3 推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院和医生行为

目前,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按服务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此种支付方式由医疗服务的支付方承担所有的财务风险,医疗服务提供方无任何激励机制降低医疗费用[8]和规范医疗行为。改变目前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变“后付制”为“预付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 DRGs) 方式,增加医院的财务风险,促进医疗机构和医生产生成本意识,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从体制上保证医生选择经济、有效、廉价的药品,改变医生逐利的用药习惯,最终达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目的。

摘要:目的:评价和分析四川省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后对降低医药费用和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从四川省27家试点县级公立医院随机抽取6家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现场调查,并抽取了6家医院2012~2013年共计720张门诊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后,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率大幅度下降;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及其构成下降;门诊次均费用和门诊次均药品费用绝大多数医院有所上升,门诊处方药品费用略有增加。医生用药行为仍然逐利,处方中自费用药的构成比上升,而基本药物构成比下降。结论:控制药品价格关键还是在于消除药品“返点”和“回扣”,提高医生待遇,加强医生不道德行为的监管,推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院和医生行为。

药品零差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保康医院, 于2012年11月~2013年1月对前去两所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共计550人发放问卷。同时对了解“零差率”政策的10名患者、对“零差率”政策有深刻认识的10名医院医生进行深度访谈。

1.2 方法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对于“零差率”政策的知晓程度、社区药品价格以及购药的便利性、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门槛费和报销比例的差异以及关于药品零差率满意度及其待改进的建议;访谈内容主要针对前来医院就医患者的购药行为, 与患者、医院医生共同探讨患者用药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相关用药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

2 结果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0份, 有效回收率为90.9%。

2.1 问卷调查个人信息

调查患者中男性191人 (占38.2%) , 女性309人 (占61.8%) , 年龄以19~25岁为主, 占38.0%。见表1。

2.2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患者用药行为的影响

2.2.1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患者购药地点的影响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 被调查患者在购买医保药品时211人 (42.2%) 选择去定点药店, 93人 (18.6%) 选择去一级医院、97人 (19.4%) 选择去二级医院、99人 (19.8%) 选择去三级医院。患者了解“零差率”政策程度 (P=0.006<0.05) 、去社区医院看病与大医院报销比例的差距 (P=0.007<0.05) 以及与是否去社区医院获取医保药品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患者用药品品种影响

天津市2010年度基本药物目录医保域名库共收录药品3633种, 其中西药2914种, 中成药719种。调查显示, 被调查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医使用医保药品时有249人 (49.8%) 选择中药、251人 (50.2%) 选择西药。社区药品获取情况 (P=0.007<0.05) 、“零差率”政策是否让患者受益 (P=0.010<0.05) 与患者选择药物品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药品“零差率”政策对患者用药行为影响的深度访谈结果

实施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是医疗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通过深度访谈调查, 结果表明, 其通过降低药品销售价格、影响医务人员处方行为、引导患者就医流向等影响机制对降低患者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积极影响[2]。同时天津市社区药品零差率政策在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出现与设计初衷相背离的情形。

2.3.1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知晓程度不佳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知晓程度是其顺利实施的根本。调查显示, 患者对于药品“零差率”政策完全不了解的人群占到调查全体的59.6%, 患者了解医保政策途径主要是亲朋好友介绍 (占38.4%) 、电视 (占31.4%) 、单位的规章制度及报销政策 (占29.2%) 、网络 (占27.4%) 、医生介绍 (占23.6%) 等。社区医院医生也承认自身对于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宣传作用有待加强。

2.3.2 基层药物中标价高于市场价且供给欠妥

由于实施药品零差率之前, 基层医疗机构自主购药, 不参加政府集中采购, 药品价格较低, 但是在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和配送后, 出现基层药物中标价高于基层医疗机构现行零售价的现象[3]。并且基本药品目录中可能不会包含市面上已普遍使用的药品, 对于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的患者, 他们大多都有自己长期使用的一种或几种药品, 但这些药品有些不能在社区医院中买到 (占31.0%) , 大部分患者在医院拿处方, 选择到药店购药的经历 (占67.2%) 。农村患者需到城市就医取药, 增加其负担。

3 建议

药品“零差率”政策作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初始阶段, 对于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引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4]。调查分析表明, 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3年, 对于引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行为等主要政策目标并未完全达到, 所以针对此现状, 提出完善建议, 规范患者的用药行为。

3.1 增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途径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增加药品“零差率“的宣传力度和途径。在本次调查中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电视、工作单位了解药品“零差率”政策的人数较多, 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在社区、单位进行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宣讲活动。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医生介绍等途径增加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如借助社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要统计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疑惑耐心讲解, 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建议益处, 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与政策的完善实施[5]。

3.2 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和财政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配套补贴政策是政府应仔细考虑的问题。如补偿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会规避目录药品的使用或采用其他方法, 致使政策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3.2.1 适时补充修改基本药品目录

定期修改和完善药品目录, 以疾病治疗指南为指导, 适当增加一些普遍使用的非基层药品, 并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药品合理使用, 以保证社区服务机构价格竞争优势, 更好的达到吸引患者、优惠药价的目的[6]。

3.2.2 科学核算补偿费用

除药品差价补贴外, 政府还要采取增设药物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标准以及提高医疗保障基金支付等途径予以补偿[7]。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并对其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3.3 加强监督和医务人员考核、设备更新

考虑寻求“第三方”监督—医疗保险监督, 政府可不必制定价格直接干预, 医疗保险采用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制, 医疗机构将自行控制成本[8]。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规章和技术规范, 依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医疗服务项目的管理, 完善考核评价和信息管理, 定期更新社区医院医疗设备, 加强大医院对社区医院的支援, 实行专家巡诊制度。

3.4 引导患者规范自身用药行为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强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引导患者严格规范自身用药行为, 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听取医师的建议合理用药, 遵守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9], 真正实现“小病到社区, 康复回社区”的政策目标。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天津市药品“零差率”政策颁布和实施情况, 发现其对患者用药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康医院为依托, 针对患者发放问卷550份, 同时对患者、医院医生进行深度访谈, 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患者了解“零差率”政策程度 (P=0.006<0.05) 、社区医院看病与大医院报销比例的差距 (P=0.007<0.05) 与是否去社区医院获取医保药品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人购买药品时仍根据自身需要出发;在社区药品获取情况 (P=0.007<0.05) 、“零差率”政策是否让患者受益 (P=0.010<0.05) 与患者选择药物品种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政策设计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结论:通过增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途径以及政府政策制度和财政支持, 引导患者规范自身用药行为。

关键词:零差率,用药行为,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天津:社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EB/OL].[2010-01-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19/content 12836439.htm.

[2]邹玲红.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 2012.

[3]胡芳.药品“零差率”挑战基层医疗机构[N].中国医药报, 2010-08-21 (B05) .

[4]杜娟, 郑淑美, 徐俊杰, 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对农村高血压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5 (7) :740.

[5]白德华, 徐俊杰, 郑淑美, 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病人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137.

[6]历李, 陈瑶, 姚岚, 等.成都市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效果评价[J].中国新药, 2008, 17 (21) :1822.

[7]马洪兰.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天津市三级医院影响的预测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 2012, 28 (5) :332.

[8]肖南梓.药品零差率销售的经济学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9:30.

药品零差率 篇9

本研究通过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进行调查, 分析政策实施几年来对中心城区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和政策实施效果, 以期对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有所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表,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人均收入、支付方式)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费用和药品种类满意度以及每月门诊处方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就医行为意向进行调查。

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随机选择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服务站就诊的患者, 分别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4月、7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共计824人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Binomial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患者的基本情况:

对四次问卷调查的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支付方式等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除了月人均收入外, 患者的其他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均衡可比性, 见表1。

2.2 门诊患者对药品价格的满意率:

表2结果显示, 四次调查中门诊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价格的满意率从61.26%升至79%, 不满意率从38.74%降至21.00%。采用Binomial检验, P=0.000, 有统计学意义。

2.3 药品种类是否满足门诊患者用药需求:

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 对现有药品种类是否能满足社区居民用药需求的调查显示, 尽管药品种类满意率在52.48%以上, 但满意率逐年从56.30%降至53.00%, 不满意率43.70%升至47.00%, 采用Binomial检验, P=0.024<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在四次调查中发现, 对药品种类不满意的社区居民共计380例, 其中对抗生素类药品43例 (11.3%) , 对降血糖类药品67例 (17.6%) , 对心血管疾病类药品137例, (36.1%) , 中成药67例 (17.6%) , 其他类66例 (17.4%) 。详见表4。

2.4 本社区居民月人均药费和人均就诊次数变化:

本社区居民在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 月门诊处方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逐年比较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本社区居民的就医意向选择变化:

对本社区居民的就医意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四次调查中门诊患者的就医意向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选择“大病去医院, 小病在社区”这种就医模式的患者比例呈递增趋势, χ2=121.197, P=0.00, 具体见表6。

3 讨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全额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对社区常用的基本药物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是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的主要政策之一。所谓药品“零差率”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将基本的、能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药品,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统一配送, 并以购进价格销售给患者, 取消了药品费用加成[1]。居民在社区购买《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范围内的药品, 药品进价多少钱, 患者就支付多少钱。政府将这部分差价损失补贴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

3.1 门诊患者对药品价格的满意率提高, 但对药品种类满意率有下降趋势。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共计药品457种, 全部为甲类药品, 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海市《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录》之中, 主要是治疗常见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药物。这些药物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确定的生产企业出厂价格销售, 取消了15%的药品批零加成。同时, 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个人自付比例为10%, 比二、三级医院低。本研究显示, 2013年社区居民对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较2012年逐步提高, 从61.26%升至79%, 价格优势吸引了居民的常见病到社区就诊, 起到分流作用, 减轻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据本社区卫生中心统计显示, 2012年门诊就诊量为125050人次, 2013年为128474人次, 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2.74%, 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本研究对药品种类是否满足门诊患者用药需求的调查显示, 居民对药品种类的满意率是下降的, 其中对对心血管疾病类药品不满意率最高, 占36.1%。分析原因可能是, 随着医学的发展, 治疗方法不断完善, 原有的药品被新药品取代, 目前的药品目录逐渐不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另外, 患者对药品种类的要求也在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追求“好药”的心理。所以, 药品目录的制定要以疾病治疗指南为指导, 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不断更新, 保证目录的合理性、科学性;然而, 对患者进行基本用药的科普教育也是必要的。

3.2 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实施后,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的门诊处方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无明显下降。

本调查显示, 每月的门诊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并未降低, 2013年4月的数据有所降低, 与上海市年度医保开始时间有一定关系, 且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门诊均次费用并没有因药品零差率实施而减少, 分析其原因可能和目前各种常见疾病社区健康教育普及, 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提高, 治疗逐渐规范化有关, 另外门诊处方是限价的, 均次处方在限价的基础上, 应患者的要求处方药物品种会增多, 这也可能是门诊均次费用不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3.3“大病去医院, 小病在社区”的就诊意向逐渐被社区居民接受。

长期以来, 社区居民认为只有三级医院才有好药、看好病, 造成“三级医院排长队, 一级医院少问津”的局面。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在社区服务中心实施以后, 社区居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药品更便宜, 排队等候的时间也大为减少, 从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单一首选去大医院就诊的居民逐渐下降, “大病去医院, 小病在社区”这一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被社区居民接受。

摘要:目的 研究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全面实施, 对中心城区社区居民就医影响和政策实施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服务站就诊的居民,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门诊患者对药品价格和药品种类的满意度, 均次处方药费和人均就诊次数变化, 以及就医意向选择等。每季度调查1次, 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实施后, 社区居民对药品价格的满意率从61.26%~71% (P=0.000) , 对药品种类满意率从56.30%~53.00%, 不满意率43.70%至47.00% (P=0.05) ;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患者就医意向有所改变。结论 随着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 社区居民对药品价格的满意率逐年提高, 但对药品种类满意率有下降趋势;门诊处方均次费用和人均就诊次数逐年比较无明显差异;中心城区社区居民就医意向逐渐向“大病去医院, 小病在社区”转变。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平, 姚岚.药品销售“零差率”和“低差率”哪个现实[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8, 6 (2) :41-43.

上一篇:行政权限下一篇:区域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