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2024-12-29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精选7篇)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是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坚实基础, 是锻造优秀校园作品的基地。大学生艺术团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艺术实践的园地和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自身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 再加上民办高职院校起步较晚, 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基础薄弱, 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理性分析艺术团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高水平艺术团建设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现状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阵地, 它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展演活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 有效地整合了校园文化资源, 特别是艺术资源, 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 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起到了导向、示范的作用, 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

近年来, 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的同时,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重视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已成立了隶属校团委的艺术指导中心, 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艺术指导中心负责学校和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教学和指导, 同时指导艺术团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也就是说, 校团委与艺术指导中心的教师相配合, 组织艺术团队的业务教学、节目排练、大小演出及各项活动和比赛。这种模式较规范、高效, 民办高职院校组建艺术团有领导的强有力支持, 是艺术团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设立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 配备艺术团章程,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2. 大学生艺术团教育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已改变以往单一的形式, 发展以重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活动。目前大学生艺术团主要承担着校内外各项演出、比赛, 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艺术展演活动等, 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和高校的整体形象,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 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经过多方的努力, 大学生艺术团的优秀作品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 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了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处于发展中的起步阶段, 在艺术团建设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缺少专业教师的配备

大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艺术团都属于校团委, 而高职院校团委队伍并不都有专业的艺术教师, 多数是兼职教师, 面对各种团队他们不仅要做管理者, 还要从事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兼职指导各团队的训练, 因此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对艺术团的发展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 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

良好的环境和齐全的专业设施对于艺术团长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专业技术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训练场地、多媒体设备、影音设备、服装等。有些高职院校训练场地很难得到保障, 直接影响到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建设。

3. 艺术团学生选修学分不足

学校已经将部分艺术团的艺术课程纳入公共选修课范畴, 但是学分低于其他选课, 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 产生不平衡心态;上课时间要比普通选修课程的时间要长要多, 时间上与其他课程冲突, 促使学生选艺术团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还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现象。

4. 艺术团教师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

艺术团的训练水平、质量也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准, 如果闭门造车就永远得不到提高, 在业务指导和训练上, 都需要补充养分, 艺术团能否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离不开专业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高水平建设策略

在发挥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积极作用的同时, 要使其健康高水平发展, 必须针对艺术团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寻应对策略。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这几年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艺术团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为学校精品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明确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艺术团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整体上体现协调性、针对性、特色性。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 促进学校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把外在艺术美内化为心灵美。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要立足于打造校园精品工程, 努力打造校园精品文化, 发挥艺术团优势,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 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2. 健全管理机制, 构建完整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艺术团队评比考核机制, 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发展和竞争氛围, 促进大学生艺术团的整体发展;建立淘汰机制, 对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发展滞后的团队, 要进行整改, 不能按要求进行整改的进行淘汰。

3. 完善训练场地, 加强训练与演出, 提高艺术水准

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力争给大学生艺术团队配备训练室, 并按大学生艺术团队训练要求进行场地装修, 让学生艺术团成员感受到环境的温馨而乐于训练。积极参加校外比赛。突出重点, 少而精, 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的特色节目, 代表学校参加政府主管部门或知名行业组织的文艺比赛, 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艺术修养

针对目前艺术师资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提高我校学生艺术团的教学水平, 推动学生艺术教育不断发展, 加强并规范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师的管理, 特制订大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对指导老师专业培训的支持力度, 鼓励并支持艺术团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交流, 提供更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5. 以艺术教育为依据, 加强和普及校园艺术教育

结合学校已开设的大学生艺术团公共选修课,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批次选修,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 让学生能从课堂上真正掌握专业艺术知识, 提高艺术才能, 促进艺术团成员艺术素养的提升。

6. 强化激励制度, 提供动力支持

为加强对学生的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的管理, 调动和激励广大师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特制定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文体活动管理和奖励办法。学校在全校公选课中增设艺术团相关课程。艺术团成员在教务处规定时间内完成选课, 两年修完课程, 并参加相应艺术队活动, 经考核合格, 可获得选修学分。选修学分归入学生应选学分的总学分。使艺术团成员能专心、稳定地参加训练和演出。

参考文献

[1]忻静.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和管理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陈旭.高校学生艺术团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3]顾旻.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及发展前景[J].湘潮, 2009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2

1999年我国确定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连续保持上升趋势, 全国专科院校由1999年的313所增加到2012年的1297所, 到2012年安徽专科院校也已达到74所。但正当高职院校蓬勃发展之际, 一场严重的生源危机悄然而至。

近几年, 高职院校招生普遍遭受冷遇, 招生越来越困难, 安徽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安徽现有70余所高职院校, 2012年安徽文理科高职计划招收204905人, 实际录取仅有17.9万人, 近17所院校录取率不足50%, 按报到率来统计, 生源不足50%的学校超过三分之一。今后几年安徽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还将持续减少, 但是招生规模持平并略有增长, 录取率将持续升高, 可能会出现招生计划与线上生源持平的局面。一些高职、专科院校迟早有一天也会和现在的中专一样, 只要报名就能上。

2 安徽高职院校生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适龄人口减少是高职院校生源危机重要因素

对于安徽的高职院校来说, 虽然有部分院校也招收省外学生, 但其主要生源仍是安徽的考生。但安徽基础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一直处于下降中, 学龄儿童数由2005年的549.35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395.59万人, 8年来共减少了153.76万人, 减少了28%, 受其影响高中生源绝对数量和招生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全省高中院校由2005年的3948所减少到2012年的3635所, 高中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也分别由2005年的1554318人、4608626人和1426129人减少到2012年的1129069人、3422963人和1282292人, 分别减少了27.36%、25.73%和10.08%。在严峻的招生形势面前, 高职、专科学校录取将陆续出现“倒挂”现象。

2.2 本科院校连年扩招, 抢占了大批生源

通过教育部统计的2005~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 (见表1) 可以看出, 2005~2012年安徽省内本科院校的高招人数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总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80486人增加到2012年的150215人, 增加了69729人, 增幅达到86.63%, 而专科院校招生数虽然从2005~2008年也增加, 但从2009年开始逐年减少, 从增幅来看仅有29.29%, 远远低于本科招生的增长幅度。根据安徽省公布的高招工作统计数据, 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三大类十三个批次共录取新生40.9万人, 其中本科20.7万人, 高职 (专科) 20.2万人, 高招录取率达到80.8%, 比2011年提高4.1个百分点。本科计划增加了。据统计, 本科录取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1.2万人, 增幅为6.2%;录取率为40.9%, 比2011年增加4.8个百分点, 本科录取人数首次超过了高职 (专科) 录取人数。其中安徽省内本科院校录取新生150215人, 专科院校共录取152821人。

2.3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 安徽高职院校虽然不断扩招, 以往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与现代生源特点和生源规模极不适应。专业或学科同质化是现阶段制约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同时也是难以招揽生源的一个限制因素。部分高校的专业设计、课程安排及治学理念与现代市场需要相互脱节, 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源规模的拓展。

3 安徽高职院校扩大生源对策

3.1 优化生源结构, 拓宽生源渠道

在中国,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生源结构单一。为优化生源结构, 合理布局, 可将招生对象扩大至岗位经验丰富的工人或转业军人和农民, 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同时, 在进行正规的全年脱产办学的同时,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社会成人考生的技能培训, 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在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 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招生形式, 除了参加常规的高考录取, 可以继续鼓励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自主招生, 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 自行拟定招生条件和招生范围。其实, 早在2009年,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就已经开始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了;2010年, 安徽进行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增加到了3所;2011年, 安徽省可以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增加到了8所, 共计划招生3430人;2012自主招生规模扩大到24所, 招生人数也达到万人以上;2013年, 安徽共42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 招生人数也达到2万人以上。今年, 参加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3.2 加强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生源危机引发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抢夺竞争。高校纷纷转移战略重心, 开始将内涵建设作为争取生源的有效途径。加强内涵建设有助于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一方面, 专业建设是关键, 因为专业历来是学生报考时考虑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 其办学方向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搞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 因此, 安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 要立足安徽、依托行业, 紧紧围绕安徽地缘优势、行业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 将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符合本省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的合理设置和布局上, 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另一方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招聘中严把进人质量关, 对现有教师进行提升学习, 对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 进行“一对一”帮助, 培养和造就理论基础扎实, 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中进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3 提高就业质量, 强化就业优势

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争取生源的一大优势, 也是学生及家长择校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能就业、好就业则高职院校生源危机问题就迎刃而解。目前, 我省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高, 但就业质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通常是一些待遇差、工作时间长、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工作, 职业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就业率固然重要, 但是高校更应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该确立就业为导向的治学理念, 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衔接, 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式培养, 根据目标岗位群进行定向委培, 形成具有支撑性、发展性的核心能力, 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dex.jsp, 安徽省统计局.

[3]彭移风, 宋雪峰.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01) .

[4]唐丁方.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0 (05) .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3

1. 概念界定

生源情况是指与学生来源相关的信息总和或综合, 由生源质量、生源结构和生源数量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分别表明生源个体的质量优劣、生源总体的结构组成和生源数量的对比关系, 其中, 生源质量是核心要素。高质量的生源可显著提高培养的效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其人才的特点在于职业性和技能性, 生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也应紧扣这些特点。据此, 经过分析, 课题组制定了表1所示的生源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和十九个三级指标。

2. 研究方法

调研于2012年9月至12月进行, 选取了苏南五所高职院校作为调研对象, 其中公办院校两所, 民办院校三所。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并与部分负责招生或教学的教师进行了座谈。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种,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入学情况、学习情况和个人感受等。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29份。329名被调查学生中有公办院校学生109人、民办院校学生220人。共发放教师问卷70份, 收回有效问卷69份。

二、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的生源情况总体状况欠佳, 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生源结构复杂及生源数量稳中有升等三大特点。

1. 生源质量情况: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养欠缺、综合能力一般

(1) 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评价由入学类型、学习成绩和文化知识水平等指标组成。

入学类型。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了普通高考或对口高考, 其中参与普通高考的为75.1%, 参与对口高考的为16.4%。从入学考试类型来看, 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学习成绩与文化知识水平。学习成绩的考察采用师生双方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学生方面, 认为学习成绩“一般”的高达200人 (占60.8%) , 而认为“不好”和“很不好”的分别为13.1%和2.1%, 三者之和为76%。教师方面, 认为学习成绩“一般”的为78.3%, 而认为“不好”和“很不好”的教师也分别为15.9%和2.9%。可见, 师生双方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均不高。而对于注册入学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教师也普遍认为不高。

(2) 职业素养。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有特长学生的关键, 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 课题组选择了“个性特长”“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指标来考察职业素养。

个性特长。表2为入学前学生个性特长的调研结果。有高达39.3%的学生没有任何个性特长, 而获得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仅有32人, 全部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 占来源于中职学校学生总数 (74人) 的43.2%。这说明超过半数的被录取的中职学生也没有获得过职业技能证书。此外, 获得过校级及以上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表彰的学生有121人 (36.8%) , 14人获得过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另有32人取得过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的证书。可见, 近半数的注册入学学生不具有任何个性特长, 其职业素养堪忧。

技能水平与发展潜力。对于技能水平的评价, 选择“一般”的教师高达81.2%, 而选择“差”的教师为10.1%, 另有8.7%的教师选择了“高”。显然, 尽管部分学生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 但与统招生相比, 教师普遍认为注册入学学生的技能水平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这也说明中职学校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不够。师生们均认为注册入学学生的发展潜力有限, 但在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适合”读高职的同时, 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或“很不适合”读高职。这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学习主动性欠缺, 应引起适当重视。

(3) 综合能力。学习能力, 采用了两个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否理解所学的课程”和“课堂表现”。调研结果显示, 认为“理解” (占53.8%) 和“完全理解” (占3.3%) 所学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88人, 而认为“说不清”的有123人 (占37.4%) , 还有4.6%和0.9%的学生分别认为“不理解”和“完全不理解”。近半数的学生无法理解或无能力学习相关课程, 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关于课堂表现, 超过半数的学生 (占51.4%) 和绝对多数的教师 (占76.8%) 均认为其表现“一般”。而选择了“不好”或“很不好”的学生和教师分别为11.2%和16%。师生均认为注册入学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实质上, 正是注册入学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不强, 才导致其课堂表现平平。

心理素质与特点评价。教师普遍认为注册入学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而从与教师的座谈结果来看, 部分学生也确实存在着自卑、偏执、焦虑、无法与人有效沟通等心理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 注册入学学生的最大优点是“动手能力强”和“社会活动能力强”, 而最大缺点则是“学习主动性差”“文化基础差”和“文明行为差”。

2. 生源结构情况:背景简单、目的明确、素质差异性大

(1) 学生来源。调查设置了两个问题来考察此指标, “家庭所在地区”和“家庭居住地”。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主要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 (65%) 和农村 (42.8%) 及县城 (21.6%) , 生源区域化现象较明显。

(2) 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均“一般”, 父母学历层次不高 (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83%) , 主要从事生产、加工、服务等一线行业工作。家庭背景的一般化导致其生活环境差、学习条件差, 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并使其高考或对口高考的成绩不理想。家庭背景已成为影响学生教育与成长的重要因素

(3) 学习目的。学习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 注册入学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 “升入本科院校” (占37.3%) 和“直接就业” (占37.2%) , 两者之和达74.5%。需要注意的是, 选择其它三个选项 (“避免过早工作”“随大流”和“其它”) 的学生也有25.5%, 这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不足, 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入学原因。调研结果显示, 有61.7%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了注册入学, 其余学生则是通过“老师推荐” (占18.2%) “父母意愿” (占9.1%) 和“同学介绍” (占6.7%) 等途径选择了注册入学。

(4) 素质状况。表3为两类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公办院校的生源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占比为89.9%, 其余的均为已毕业的中职学生。民办院校的生源则主要由67.7%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23.6%的中职学校毕业生组成, 另有10.5%的中职学校未毕业生及往届生。可见, 公办院校的生源来源简单、质量较好, 综合素质较高, 而民办院校的生源结构相对较复杂。

对于学生总体素质差异性的评价, 师生观点基本相同。有65.2%的教师和59.9%的学生均认为注册入学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素质差异性。注册入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均不相同, 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也不一致, 其总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 生源数量情况:稳中有升、但分化严重

招生计划完成率是评价生源数量的重要指标。此次调查了五所高职院校2011年和2012年注册入学生源的录取情况。2011年, 两所公办院校均未参与注册入学招生, 三所民办院校计划招生数为3815人, 实际录取了3462人, 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0.7%。2012年, 五所院校全部参与注册入学招生, 招生计划数为3509人, 共录取学生3442人, 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8.1%。可见, 生源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宏观层面上,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资料, 2011年江苏省高职 (专科) 院校注册入学招生计划31345人, 最后实际录取考生25580人, 招生计划完成率达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 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 完成计划50%~99%的有12所。2012年, 全省参加注册入学试点院校扩大到37所 (其中民办23所、公办14所) , 注册入学录取各类考生29048人, 占注册入学公布计划数的97.9%, 顺利完成录取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 各招生院校分化严重, 部分地理位置不好, 办学没有特色的民办院校基本招不到学生。

三、影响生源特征的关键因素分析

1. 注册入学招生制度的不合理:准入条件过低

按照江苏省公布的相关文件, 注册入学的基本条件是:普通中学生需参加普通高考并取得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只需取得毕业证书即可,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任何要求。实质上, 这个条件是非常低的, 无任何选拔功能。当然, 省教育厅也寄希望于各高职院校确定具体的入学要求, 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但在高职生源紧张的形势下, 除了部分招生名额少、专业办学声誉高的公办院校外,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不会另行提高入学要求。毫无选拔的录取方法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不可控制和素质差异性的明显加大。

2. 中职教育办学方针的偏离:素质教育缺位导致人才培养的功利化

综合素质提升了, 学生才具有接受高层次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但现实是中职教育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存在着明显的办学方针偏离现象。中职教育过分追求办学效益, 过早使大批学生分流。许多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未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就早早走上工作岗位, 学校只对参与对口高考的学生加强文化素质培养, 致使许多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养欠缺。同时, 过早分流也导致部分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 从而无缘进入高职。中职教育不规范的分流制度导致了中职生源的大量流失。

3.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缺失:吸引力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类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 它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满足了广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理应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但现实是高职院校办学声誉不佳, 除了少数的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和省级示范院校外, 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 存在着办学特色含糊、办学模式类似、专业设置雷同、培养过程粗糙、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而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争抢生源的现象, 又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声誉。多种现象的并存导致高职教育被认为是末流教育, 学生不愿读高职, 读高职成了考生无奈的最后选择。

4. 学生家庭背景的简单化:教育环境的不健全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成长的最关键因素是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环境等均会影响学生成绩乃至个人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理性定位, 科学发展, 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但现实是, 许多农村学生家庭父母学历不高又忙于生计, 根本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子女的教育, 而教师又一切以教学为重点, 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 对学生个性的成长不闻不问。长期的不良教育环境导致学生无远大理想和正确态度, 稍有挫折即自暴自弃, 甚至厌学或产生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代蕊华.高校办学的质量、效益与成本[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5) .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4

1、分数一降再降, 生源仍然不足。据悉, 山东省2012年高招录取线降到180分, 仍有约5万名额招生计划落空;某省交通类高职院校成立于2009年, 当年计划招生1000名, 录取772名;2011年计划招生1000名, 录取633名;2012年计划招生1400名, 只录取552名。

2、为争夺生源, 单独招生遍地开花。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源, 各省高职院校想尽办法。2013年, 江西省78所高职院校中有50所具备单独招生资格。

3、学校热情、学生冷静。不少高职院校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考察, 称高考成绩不是问题。与学校的热情相比, 家长和学生们则冷静得多, 常常选择观望。

4、招生手段不断翻新, 恶性竞争层出不穷。不少省份的高职院校6月中旬就放假, 原因之一就是发动全校师生招生。在招生过程中,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夺生源, 采取互相攻击、给本校老师下指标、给中学老师提成等方式, 恶性竞争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招生难的背后

引起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原因很多, 但由于专业与市场不对口, 一些高职生毕业就“失业”, 是不少考生放弃就读高职院校的重要原因之一。站在交通高职院校的角度, 下面着重分析专业设置问题导致招生难的原因。

1、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同质化、专业设置简单雷同。截止到2012年, 我国有高职院校近1300所, 其中多数曾经是行业院校, 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行业优势, 特别是交通高职院校行业特色尤为鲜明。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 一些交通高职院校逐渐丧失了自我, 盲目跟风, 管理、金融这类专业年年开、校校开, 不仅带来院校间专业重复建设, 而且造成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向方面与本科院校雷同, 因而缺乏竞争力。

2、高职院校办得越来越象综合类院校, 失去了行业特色。前几年, 为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办学规模, 不少交通高职院校都开办了文秘、市场营销等短、平、快专业, 一个教授两本书就开始招生授课, 生源虽然得到了一时的解决, 但交通高职院校的专业与其他高职院校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 交通高职院校办得越来越象综合类院校, 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3、新专业的设置调查研究不够, 缺乏论证。一些交通高职院校尽管在设置新专业时以行业为背景, 但常常在未对市场需要、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等作充分论证的情况下, 不顾自身条件是否具备, 盲目、仓促开设新专业 (如筑路机械、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等) , 表现出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功利性。

4、专业结构自始而终、不思调整。不少高职院校传统老专业作为骨干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但大多数交通高职院校传统老专业在从中专升格为高职后仍自始而终, 没有及时根据层次的提升、类型的变化、岗位的需求等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 由此造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减弱。

三.交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高职院校要想在高校中有立足之地, 就必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中最重要路径之一就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这也正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是交通运输部认定的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近年来, 该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其专业设置与调整遵循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区域行业、顺应社会发展等三个原则。

1、满足市场需求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必须切实做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调查分析工作, 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 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市场为导向, 按大类招生, 宽口径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各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 在进入专业课时根据市场和专业发展的态势确定专业分支方向。汽车工程系是该校的骨干专业, 学校升格后, 汽车工程系大胆进行专业建设与调整。相继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等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同时, 新生入校选择专业后, 前三个学期按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要求组织教学, 第四学期开始学生按需可选择进入丰田班、现代班、中德班、深圳联胜班、人保班等订单班的学习, 使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专业。

2、适应区域行业原则

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行业就业结构的需求相适应, 与区域、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对接, 体现区域、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

近年来,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设置专业为基础, 在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 针对区域经济建设、行业发展需要, 在增设新专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中专时期, 该校主要开设公路与桥梁、汽车运用与维修两大专业。升格高职院校后, 该校新设专业围绕交通行业的公路、桥梁、汽车、运输主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进行设置。先后开设了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机动车保险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目前, 这些专业的开办规模、专业建设等情况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顺应社会发展原则

专业设置与调整在适应区域、行业发展需要的同时, 还应将办学目光从区域和行业转向整个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在经过市场调研后,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开设适销对路的新专业。为了顺应我国房地产开发热潮, 2004年,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首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近几年来, 从该专业逐渐派生出若干个相关专业, 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 以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等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09年, 该专业群从路桥工程系中分离, 成立了建筑工程系。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第一年招生的83名学生, 发展到现在该系在校生1826人, 尝到了按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专业的甜头。

在专业调整方面, 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为导向, 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 也暂停了一些不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路桥工程系暂停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招生;建筑工程暂停了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专业招生;管理工程系先后暂停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公路运输管理专业招生;信息工程系暂停了软件技术专业招生;机电工程系暂停了船舶检验专业招生。在暂停一些专业招生的同时, 该校集中力量加强了一些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管理工程系为例, 该系在暂停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等三个专业的同时, 强化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依年度呈较大幅度递增的趋势。2001年该专业首届招生人数为96人, 到2012年, 该专业招生人数为356人。

面对生源危机, 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已初步形成了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化的专业格局。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生源危机背景下,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设置与调整, 必须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导向。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 不断探索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的有效路径, 只有这样, 才能稳步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确保高职院校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谢君萍.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2) .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5

1 SWOT分析法简介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SWOT模型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3],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 Strength) 代表优势、W( weakness) 代表弱势、O( opportunity) 代表机会、T( threat) 代表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将其同列在一张十字图形表中加以对照,从内外环境条件的相互联系中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评价,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推而及之,招生问题同样涉及高职院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社会环境给校企合作带来的机会和威胁,高职院校如何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几个问题,因此SWOT分析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当前生源危机背景下的招生困境。

2农业高职院校招生的SWOT分析

2. 1优势分析

2. 1. 1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示范及骨干高职学校生源普遍较好,受到考生广泛关注,成为报考的热门院校,而生源缺额的院校主要为一些社会知名度不高、位置偏远以及新升格的院校等[4],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恰恰具备了这种优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份,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农委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 市、自治区) 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公办高等院校。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1月份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 2. 1. 2专业特色鲜明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建立健全招生- 培养- 就业多元联动机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工作中, 牢固树立“紧扣农牧产业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 向动物医药、宠物美容与护理、食品安全与检验等二、 三产业不断延伸,制订了巩固具有传统特色的一产类专业、做强二产类专业、拓展三产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战略。学院现开设了52个专业( 方向) ,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1 /3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的,1 /4的专业( 方向) 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的,这是学院吸引了许多家长和考生咨询和报考的重要原因。

2. 1. 3全国就业50强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招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呈现“双高”态势。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5% 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 以上,连续8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5月份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院积极联合麦可思公司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起薪线最高为3 213元,最低为2 250元,平均达到2 829元; 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8. 66% ; 从起薪线和就业对口率来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2012年毕业生平均第1年工作年薪在4万元左右,部分优秀毕业生两年后就走上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年薪达到10万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近年来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2. 2劣势分析

2. 2. 1社会对学农的偏见高等职业教育能被社会广泛认可,实属不易,“农”字当头的农学类高职专业,要被一心想要跳出“农门”的莘莘学子和家长们认可,那是难上加难。农业是弱势行业,畜牧业又是弱势中的艰苦行业。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们学农存有偏见,个别家长非但不支持还极力阻挠,跳出“农门”的愿望已根深蒂固。高职学校招农学专业学生的时候,虽然学费减免,但影响的学生不多,招生情况仍不如其他专业。

2. 2. 2地理位置不够理想在填报志愿时,院校地理位置是考生、家长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经济、教育发达的地区对学生具有更大吸引力。首先, 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集中的地方集中了各专业、各学科的优秀师资。其次,虽然大学里学习任务都相差无几,但不同城市的学生其思想观念是有差别的,经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从总体上看其思维要活跃一些。再次,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要多一些。最后,发达地区本身经济条件比较好,能给毕业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梯度差异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江苏省的很多考生都想就读于苏南地区的学校,这无疑增加了地处苏中、苏北的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度。

2. 2. 3 “双师型”教师紧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但总体情况还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5月份对辽宁、四川、 陕西、湖南、江苏5省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教师来源仍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企业调入的数量不多[5]。学院专业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超过60% ,任教10年以下的比例超过70%[6]。学院许多教师拥有 “双师”资格证书,事实上所谓“双师型”人才不是仅有一个“双师证”就是双师,而是要真正“能文能武”, 放在学校是老师,放在工厂是师傅。总的来说,与学院的发展建设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双师型” 教师队伍还是显得非常单薄。

2. 3机遇分析

2. 3. 1农业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业有了本质性的飞跃,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现代农业,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已经变成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7 - 8]。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目前江苏省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切为农牧类的高职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 3. 2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决定》提出的改革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也给职业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招生压力。

2. 4威胁分析

2. 4. 1生源数的急剧下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生源的整体下降, 2008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下滑,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态势。 2014年江苏省共有42. 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相较2013年同期44. 86万的报考人数,减少2. 29万人, 减幅为5. 1% ,每年减少数量大约是11所高职院校的平均招生总量,这种下降的趋势依然会持续几年, 预计到2018年基本平稳。另一方面,大学出国留学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下滑,高校扩招现象仍在继续,由此带来的“生源危机”或将使中国高等教育招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 4. 2录取分数线“见底” 自2008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出现“滑坡”,高考录取率持续上扬。2014年全国1 454所高校在江苏省录取新生371 991人,高考录取率达87. 3% ,比2013年提高1. 5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高录取率的背后是录取分数线的持续下降,由于生源不足,加之各院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 使得招生工作供求差别年年加大,很多省份不得不以降低录取分数线来保障供给量,高职院校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底线,因此应运而生的是注册入学这种新的录取形式。在这种形势下, 兼跨农业行业及专科层次的农牧院校,其招生面临严峻挑战。

2. 4. 3 “先本后专”的录取规则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都是在专科层次,而专科招生一直都排在本科之后,本科三批录取完才录取专科。这种录取批次安排是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反映。这一制度的安排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上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 “次等”教育的看法。在现有的规则下,原本录取分数靠后的农业高职院校在分数线一降再降后,势必面临无学生可录的窘境,招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存在着关门的威胁。

3农业高职院校招生战略的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招生战略内外部环境因素,见表1。

在战略管理中,还必须对高校招生战略的内外环境条件综合情况作深层次分析,从表1所列关键要素中归纳出问题的实质,研究潜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见表2。

通过以上分析,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正处于一个充满生机、富有吸引力的发展阶段,同时招生环境中机会大于威胁,但内部优势与劣势依然并存。因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首先应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提高学院的综合管理水平,走内涵发展之路。同时要紧贴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调整,高度重视就业与创业工作,确保以“出口畅”、“出口优”带动“入口旺”,稳定招生规模。

摘要:近年来,受高考生源逐步减少、本科院校扩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招生陷入了困境。笔者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基于SWOT分析,探讨了农业高职院校招生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指出农业高职院校应扬长避短,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同时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适销对路,才能以“出口畅”、“出口优”带动“入口旺”。

关键词:生源危机,农业高职院校,招生,SWOT分析,潜在因素

参考文献

[1]黄娟.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3):108-111.

[2]刘剑峰.西南交通大学招生战略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97-101.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梁国胜,刘言.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N/OL].中国青年报.2014-8-25(11版)[2014-10-29].http://zqb.cyol.com/html/2014-08/25/nw.D110000zgqnb_20140825_1-11.htm.

[5]兰春霞.中专升格背景下的高职教师转型面临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3):13-16.

[6]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1(24):84-88.

[7]郑义,陆辉,朱善元.高等农牧院校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创新[J].江苏农业科学,2008(6):307-308.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6

2012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明确浙江省将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 完善五年制“3+2”, “五年一贯制”, 高职单考单招和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到2015年浙江省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 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 2012) 。以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年,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将从衢州市辖5所中职院校招录189名学生, 生源比例占当年招生名额约十分之一。这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只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传统, 中职学生有更多途径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高职院校中职生源的比重不断增加。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 如何应对生源的显著变化, 积极探索适应中职生源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成为了摆在每一位高职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校教学情况

1.1 学生情况

随着我国招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和普通高校实行扩招政策, 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不断提高。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 高考生进入本科和高职比例约占高考人数的90%左右。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高中然后进入大学学习, 使得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 许多中职学校实行无门槛招生。根据一份笔者对中职学校小规模调查统计, 82%受调查教师认为学生英语很差, 65%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很差。大部分中职生源学生入学英语平均成绩50分左右, 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词汇量不到200。许多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成就感。甚至有学生提出“我学的不是英语专业,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除了小部分同学,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没兴趣。高职英语教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使学生摆脱消极观念, 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1.2 教学情况

2007年7月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肖凡, 2011) 。十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得到普及, 教学方式多样化。与高职院校相比,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模式上, 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教师讲解贯穿教学始终。中职英语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 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自身文化素质限制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等原因, 中职教师在课堂上实行网络教学面对重重困难, 很多中职教师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一项对衢州地区中职院校的调查, 近半数中职英语教师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 尽管黑板变成了幕布, 粉笔换成了键盘, 但传统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学内容仍然以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为主。高职英语教师要面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而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英语失去兴趣和信心的中职生源学生, 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英语课堂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2 网络教学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很容易通过手机从网络获取信息。面对网络的诱惑, 中职生源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很低。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 如果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学生在缺乏真实语境的情况下, 一味靠听老师讲解, 对自控力比较差的中职生源学生来说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教学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多媒体教学中, 高职英语教师能把动听的音乐、色彩丰富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文本直观体现出来, 并建立起真实生动的语境, 给学生多重的感官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进异彩纷呈的英语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语境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源学生来说, 网络教学在克服他们对英语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树立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扩充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中, 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受到极大限制, 教材多数是统一定制的课本, 上课方式以paraphrase即解释为主。这会带来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统一定制的课本很难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如果与高中生源学生使用同一教材, 可能会因难度过大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使用统一的教材很难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其次, 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授课任务繁重, 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和板书, 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和各种健康问题, 影响教师职业发展。而中职生源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 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因此很难做到整堂课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再次, 很多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采用行业英语教学, 把英语和各个专业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门人才。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机电英语、汽车英语、医护英语、艺术设计英语、电工电子英语等行业英语, 而与之配套的行业英语教材在市场上却并不多。而光伏英语、数控英语因为没有相关专业教材, 教师只能把综合英语教材拿来将就着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大大扩充课堂容量,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准备课件, 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获得各种行业英语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 教师把授课内容用PPT、Flash等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大量板书和讲解的时间, 扩充知识量, 增加学生练习机会,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也可以降低上课的体能消耗, 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很多高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都不足, 利用网络教学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 同时保证学生获得优质的教学质量。

2.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师生交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产学研结合为关键,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葛莹, 2014) 。高职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更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职生源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更是欠缺。网络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还能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未掌握的内容可以在课后得以延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英语资料, 如体育、音乐、新闻等, 掌握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借助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培养了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提高了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上传英语学习资料, 布置英语作业, 还可以利用网上讨论区和学生们进行讨论、答疑,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留言和作业, 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从而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3.1 制作多媒体课件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图片、文字、剪贴画、Flash动画等插入或链接到课件中, 在课堂教课时, 向学生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行业英语要求, 整合网络资源, 合理设计和制作生动、美观、有趣的课件。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的同时, 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面对中职生源基础学生, 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降级难度、放慢速度, 让学生们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多媒体课件既适用于课堂讲授, 也可以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3.2 制作视频、音频资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境。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语境。教师可通过教学资源网站或在线语料库获取教学资源并进行编辑, 制作成适合学生水平的音频、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堂学习或在线学习。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语音课以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但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听不懂更不愿说, 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作为语音课很好的补充。对中职生源学生来说, 他们消除了面对教师的压力, 可以单独练习或与同学一对一练习, 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 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一学年, 英语停课之后很多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差, 就停止了英语学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料上网,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既延续了英语学习, 又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3.3 制作微课

2013年, 全国第一届微课大赛如火如荼展开。微课继微博、微信、微电影之后, 成为又一热门新鲜事物。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经过精心的教学化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张一春, 2013) 。微课时长10-20分钟, 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 使用也很方便, 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具有短小、精炼、方便的特点。微课资源放在网络上,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 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方便地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 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 中职生源学生相对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进度会慢一些。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只能统一教学进度, 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微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反复观看, 是个性化教学体现。微课的制作也很简单, 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使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拍摄并上网。微课在实践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3.4 开展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Instruction) 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 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的教学活动。它是强凋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李锐, 2011) 。浙江省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随着信息爆炸式发展, 学生很容易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获得各种相关信息。中职生源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方面可能较其他学生薄弱一些, 但在使用手机或电脑获取信息能力方面却差别不大。高职英语教师应结合行业英语的特色, 设计符合中职生源学生的任务,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动手能力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例如笔者在所教授的汽车营销专业班级开展行业英语教学时, 设计了“汽车展示与介绍”的任务, 4-5个学生为一组, 每组选定一款车型, 每人充当一个角色, 分工协作。有的学生负责查找汽车资料, 有的负责PPT制作, 有些学生扮演“接待员”、“顾客”或“销售经理”, 相互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在这过程中, 有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动手能力方面显出了很强的能力。“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制作的“汽车展示与介绍”PPT既美观又专业, 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汽车英语专业词汇, 同时锻炼了制作PPT能力。学生们对此评价很高, 觉得学习到很多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4 结语

网络环境下, 高职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教学模式, 帮助中职生源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应对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 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 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2002年以来,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有更多途径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高, 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成为重要课题。在此,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就利用网络教学促进高职院校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学习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教学,中职生源学生,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Z/OL].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3-06/news20120306103449.html, [2012-03-06].

[2]肖凡.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现状及利弊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1, 18 (09) .

[3]葛莹.高职英语教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角色探讨[J].时代教育, 2014 (02) .

[4]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3-08].

民办高职高院校生源 篇7

1.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 对学生多加鼓 励 , 使他们在 情绪上得 到满足 , 学习心境 保持“愉悦”,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跃状态, 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 提高学习效果, 取得求知的成功。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 就是赞美和鼓励。”这就是赏识。

2.高职院校 生源质量现状 。作为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 对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尤其是对最近几年的变化有极其深刻的感受。我们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经历了高考, 只是高考成绩不理想,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满意。不理想的高考成绩与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不当学习方法、厌学心理、缺乏自信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几年的高职学习中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 降低录取分数线。这两种因素给老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困难。因此, 高职院校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做好教好学生的准备,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应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和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 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重新肯定自己, 取得成功。

二、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1.赏识教育 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 , 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些老师“恨铁不成钢”, 感叹现在学生的素质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一年不如一年;老师上课如同对牛弹琴, 学生不配合, 也没反应,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一节课上得老师一肚子气, 而学生们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有的老师说, 现在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这和他们以前的学习底子有关, 得慢慢来。总体来说, 还是褒少贬多。实际上这些学生活泼可爱, 各有所长。有的歌唱得特别好, 有的演讲能力特别强, 有的组织能力不错……对同样的学生, 老师的看法差异巨大, 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总是找学生的问题, 那学生在课堂上就打不起精神、不愿意听课, 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对该课程和老师也产生厌恶心理,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现象尽管很多老师不愿意看到却时时发生。虽然教师的初衷是为学生好, 想让他们知道学习, 学会学习和做人, 但学生偏偏不领情, 使得老师非常失落。

俗话说 :“没有种不 好的庄稼 , 只有不会 种庄稼的 农民。”它告诉我们, 遇到事情, 要学会自我反省。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学会反思, 可是遇到学生不好好上课、不听老师的建议的时候, 老师反而不会反思。是不是老师哪里没做好? 方法不得当, 理念太落后, 还是没有换位思考? 如果这样想, 我们与学生就更近了一步, 还怕学生不好教吗? 老师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我们的学生是某个方面的千里马, 却偏偏少了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所以, 我们要给自己装上伯乐般的眼睛, 并努力从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的发光点, 哪怕仅是一点点微弱的光, 也要积极寻找。在实际教学 中 , 应该切实 转变教育 理念 , 提升教育 思想 , 做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老师。对学生的肯定, 即使是一件琐碎的事情也能给学生带来满足和自信。因此, 应极力倡导在教育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赏识教育。

2.教学实施 及效果。从教多年来 , 我们一直在学习 , 学习新的、能被学生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方法, 从不间断。我们认为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地表扬学生。在开学初, 先通过一些活动来初步了解学生, 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作为以后深入了解他们的突破口。在课堂上, 注意每个学生的 表现 , 发现他们 的优点 , 并适时表 扬 , 效果非常 显著。比如:在一个新生班上了几次课, 我发现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一直坐在一起听课, 关系比较暧昧。于是, 我在课间休息时问他们:“方便透漏一下你们的关系吗? ”男生显得比较害羞, 只是笑着, 倒是女生实话实说:“老师, 我们在谈朋友。”通过进一步了解, 这是他们班公认的事实。在下一次课堂上, 我对全班同学说:“可以看出来, 我们班的某某和某某同学在谈朋友, 从他们固定的座位可以看出来。”这时候大家都笑了。我接着说:“没有人说大学里不允许谈恋爱, 如果在合适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 谈朋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我们班这两个同学做得非常好, 他们没有因为谈朋友不认真听讲, 扰乱课堂秩序, 相反, 他们两个上课听讲都特别认真, 有时还相互帮助。看到他们这样, 我好像看到了他们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欣欣向荣的景象。”从那以后, 这两个同学一直表现很好, 认真听讲, 从不旷课。学期结束前, 我让全班同学写下他们上完英语课的感受。谈朋友的那个男生这样写道:“在老师的教导下 , 我在这几周里认真听老师讲课。我原来就不敢读课文, 就怕读错了别人笑我, 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开始读课文了, 上课也开始回答问题, 让自己这几周过得很充实。”他的感受让我深受鼓舞。还有另外一名男生, 上完课他给我发信息说:“老师, 谢谢那天在英语课上夸奖我。大学老师就是好, 让我拥有自信。”有个姓王的同学这样写道:“通过英语课的学习, 让我越来越喜欢这门课。原来英语课上的我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这学期的课堂很有意思。我上课不再开小差, 认真听课、读课文、学单词, 在英语课堂上很有收获, 学到了很多。”还有一个赵姓同学这样写道:“通过这学期的学习, 让我收获了很多。虽说我的英语不怎么好, 但是我从来不讨厌这门科目, 反倒是有些喜欢了。上课不迟到旷课。英语课给了我很多发言和读文章的机会, 让我从不喜欢读课文、上课不发言, 渐渐变得积极发言了, 也不再害怕上课回答问题, 上课也不再想一些无关的事。”诸如此类的感受还有很多。学生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在课堂上, 我都不同程度地表扬或者是关注了他们, 使他们感到老师认可自己、重视自己, 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更认真。学生对这门课的喜欢无疑是对任课老师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是老师价值的体现。这些都是赏识教育的巨大现实作用,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从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实际教学案例, 我们认为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 实施赏识教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 增强教育效果。

1.走近学生 , 了解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多关心他们并适时提供帮助;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突破口, 打开和学生沟通的大门, 让学生愿意和我们交流;尝试和学生交朋友, 为以后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会倾听 , 鼓励学生。“90后”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处事方式, 而老师则要尝试接受新生事物, 适应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经历, 聊聊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只需要倾听。“90后”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 需要理解、关心与支持, 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肯定、鼓励甚至安慰显得尤为珍贵。肯定学生的时候, 可以夸张一些, 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 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付出了, 成就不管大小, 就会有所收获。一旦学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 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3.尊重学生 , 相互平等 。即使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 老师都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交流, 重要的是互相尊重, 而老师应该先尊重学生。老师与学生相处, 必须把他们当做是有独立人格、有尊严、有个性的未成年人, 平等与之相处。对学生来说, 老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都是绝对的, 不可能平等, 但人格永远是平等的, 不分年龄。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某一个错误或缺点反复批评, 希望他们改正, 却不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老师一定要换位思考, 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使学生乐意接受。只有当老师让学生感到, 老师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真诚沟通, 学生才会愿意和我们进一步搞好关系, 促进学习。

4.赞赏为主 , 适当批评 。教学中肯定、赞扬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成绩, 都要表示肯定, 告诉学生他们正在进步, 帮助建立自信、让他们在各方面变得积极、主动。同时,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应适当、委婉、感同身受地提出批评, 并注意批评的技巧, 让学生从心理上、言语上、情感上、思想上都能接受, 愿意改正。

四、结语

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赞美与欣赏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动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改变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重拾

信心和重建希望, 乃至改变一生的命运。赏识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 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是给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要在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 保证精神营养的供给, 让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和赞美学生, 学生心灵的坚冰一旦被融化, 师生就会靠得更近。

摘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高职院校教师, 我们应该适应学生, 赏识学生, 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重拾希望, 快乐、健康、乐观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赏识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日]今村晓.父母习惯决定孩子成绩[M], 2011 (6) .

[2]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 .

上一篇:初支质量下一篇: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