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收期

2024-09-27

不同采收期(通用8篇)

不同采收期 篇1

摘要: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和不同部位川楝子中川楝素的含量, 为确定川楝子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 (4.6mm×150mm, 5μm) , 流动相乙腈—水 (28∶72) , 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210nm, 柱温35℃。不同采收期川楝子中川楝素以1—2月间采收的含量最高;同一采收期的川楝子果核和果肉中川楝素含量最高, 外果皮次之, 种子中未检出川楝素。

关键词:川楝子,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同采收期,不同部位,含量测定

川楝子系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实[1], 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理气止痛中药材之一, 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 临床多用于治疗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等, 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2]。

川楝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川楝素等楝科特征性成分楝烷型三萜[3,4]。有资料报道, 川楝素具有驱虫、抑制神经递质、抗肉毒效应、抑制呼吸中枢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同时又是毒性低、安全性高的植物源杀虫剂[5,6,7], 为川楝子的活性成分和衡量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尚未查阅到对川楝子不同采收期、不同部位中川楝素含量分布的研究。本试验拟采用HPLC法对5个不同采收期及其不同部位的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进行分析, 以期为川楝子最佳采收期的确定、资源的合理利用、规范化种植与采收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Agilent公司) ;W2018型恒温水浴锅 (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 ;RE-2000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SHZ-Ⅲ循环水式真空泵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AE240天平 (梅特勒一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FZ102型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 (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 。

1.2 试药

川楝素对照品 (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经HPLC检测含量≥98%) ;乙腈为色谱纯 (美国Tedia公司) , 水为娃哈哈牌纯净水,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川楝子样品于2007年11月到2008年3月期间采自西南大学校园内同一川楝植株, 并经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白志川教授鉴定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的干燥成熟果实。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柱 (4.6mm×150 mm, 5μm) ;流动相乙腈—水 (28∶72) ;检测波长210nm;柱温35 ℃;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对照品和川楝子样品分离的色谱图见图1。

注:A为对照品;B为样品;1、2为川楝素。

2.2 溶液的制备

取川楝素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mg的溶液, 即得对照品储备液, 备用。精密称取川楝子粉末 (过三号筛) 约1.0g, 置150mL烧瓶中, 加入甲醇30mL, 水浴80℃加热回流1h, 静置放冷, 滤过, 重复操作一次, 合并提取液, 回收甲醇至干, 残渣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 定容至刻度, 摇匀, 即得。

2.3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取2.2项的对照品储备液, 采用逐级稀释法制取川楝素为5μg/mL、25μg/mL、50μg/mL、75μg/mL、100μg/mL、125μg/mL的对照品标准液。按照2.1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 注入液相色谱仪, 平行测定3次, 得进样量X (μg) 与峰面积Y的线性方程。结果表明, 川楝素进样量在0.20—2.00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Y=471.79 X+7.3027, r=0.9999 (n=6) 。根据信噪比S/N=3, 测定川楝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481ng。

2.4 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川楝素对照品溶液 (50μg/mL) , 进样量10μL, 连续进样6次, 测定川楝素的峰面积值, 计算得RSD为0.22%,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取同一川楝子粉末 (1月份果实) 1.0 g, 按2.2项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 平行试验6份, 在2.1项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 计算川楝素峰面积的RSD为2.08%, 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良好。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1月份果实) , 按2.2项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 隔2h进样10μL, 进行测定, 计算峰面积在10h内的RSD为1.12%, 表明样品溶液在10 h内稳定。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川楝子粉末约0.50g (1月份果实) , 共9份, 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川楝素对照品, 按2.2项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及2.1项的色谱条件测定, 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 其平均回收率为98.05%, RSD为1.02%, 符合分析要求。

2.6 样品含量测定

分别按2.2项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 平行测定3份, 按2.1项的色谱条件测定, 以峰面积代入回归方程中计算川楝素的含量, 结果见表2。

注:“-”表示未检出。

3 讨论

对不同流动相体系、检测波长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1,7,8,9,10]进行了考察, 结果显示乙腈—水流动相体系等洗脱所得到的色谱图基线较平稳且分离效果好;检测波长在210nm处特征峰响应灵敏度高;以甲醇为提取溶剂, 固液比1∶30 (g∶mL) , 提取1h, 提取2次可将川楝子中川楝素基本提取完。

川楝素对照品结构中具有半缩醛结构, 始终有两个互变异构体存在[2]。因此, 本研究以川楝素两个峰面积之和计算。由于不同植株同一采收期的含量有所差异, 实验从同一植株的川楝子中采样, 以减少实验误差。由表2可知, 川楝素含量积累受采收期的影响较大, 不同部位的川楝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含量范围为0.0178%—0.1081%之间, 部分样品达到《中国药典》 (2010年版) 规定标准 (川楝素为0.060%—0.200%) [1], 川楝素含量在1—2月之间最高, 但2月份果实已脱落, 不利于药材的收集和保证质量, 建议川楝子的最佳采收期为每年的1月期间, 这与实际生产的传统采收期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基本一致[1];川楝子不同生长部位的川楝素含量差异较大, 川楝素主要存在于果核和果肉中, 外果皮次之, 种子中未检出。同时川楝子果肉、外果皮与川楝子果实在11月至次年3月川楝素积累趋势相反, 两者有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9-40.

[2]刘红亚, 崔红梅, 周绚.RP-HPLC法测定川楝子药材中川楝素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10 (3) :52-54.

[3]程雷, 雷勇, 梁媛媛, 等.川楝子不同提取部位药效及毒性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 2007, 30 (10) :1276-1279.

[4]谢帆, 张勉, 张朝凤, 等.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 (14) :1066-1069.

[5]罗刚, 全钰珠.川楝素药理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 1988, 3 (3) :154-156.

[6]张亚妮, 马志卿, 王海鹏, 等.植物源杀虫剂川楝素对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 (12) :2038-2045.

[7]白靖文, 赵李霞, 冯时.植物源农药川楝素UAE方法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 (1) :81-84.

[8]张秋蓉, 周浓, 杨敏.HPLC测定乙肝宁颗粒中川楝素[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0) :78-79, 82.

[9]杨昱, 白靖文.川楝果实中川楝素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 (4) :240-242.

[10]李洁玉, 沈力, 周浓, 等.回流提取川楝子中川楝素工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8) :4518-4520.

不同采收期 篇2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枳实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辛弗林含量的差异。方法:使用不同采收期枳实的提取物对正常小鼠连续灌胃7d,测定在体小肠碳末推进率和胃残留率;利用HPLC测定辛弗林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枳实中辛弗林含量以及对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均存在一定差异,但辛弗林含量的高低与小肠推进作用并不呈线性相关。结论:枳实促胃肠动力可能是其中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枳实药材宜增加相关活性成分分析建立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枳实;辛弗林;胃肠动力;不同采收期

枳实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江西是枳实的道地产区之一,而江西新干县、樟树等道地产区资源调查表明,江枳实的基源植物主要为酸橙。目前,中国药典以辛弗林含量作为枳实药材质量控制的定量指标。文献分析不同品种如酸橙和甜橙、不同产地如江西、四川、湖南及福建枳实药材中的辛弗林含量差异较大,炮制方法和采收时间也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果实的逐步发育成熟,辛弗林的含量呈降低趋势。关于辛弗林含量测定方法的文献研究也屡见报道,如2D-HPLC、固相萃取-HPLC等。枳实为常用理气类中药,研究表明枳实水煎液和辛弗林能促进正常小鼠小肠推进,枳实还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排空。

采收时间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酸橙在每年春季5月初开花,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自然脱落的幼果作为药材枳实,至7月初果皮尚绿时的未成熟果实则当作枳壳药用;部分植株在秋季可二次开花结果,其幼果也被当作枳实销售。不同采收期枳实药材的大小较为悬殊,从小到大依次称为鸡眼枳实、鹅眼枳实、小片、中片及大片。这些枳实均在市场上销售、使用,然在在药效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尚未见文献报道,秋季枳实中的成分和药效等各方面亦无相关研究。本实验观察不同采收期枳实对在体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率和胃残留率的差异,并结合HPLC测定相应的辛弗林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为制定适宜采收期及完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药材 2014年采集于江西省樟树市昌傅镇下余村,1~4号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及10月中旬采收,经鉴定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aurantium L的幼果。

1.2动物 清洁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5 g,雄性,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阳明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赣)2011-0001。

1.3仪器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G1311C四元泵、G1329B自动进样器、G1316A柱温箱、G4212B DAD检测器、Agilent 1260LC化学工作站,美国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METFLER TOLEDOXS3DU百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

2.小肠推进及胃排空作用的实验方法与结果

2.1药物的制备 分别称取枳实药材适量,粉碎为中粉,加入适量蒸馏水,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30min,合并滤液并浓缩,制成每lmL相当于1g原药材的提取液。

2.2给药及指标测定 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4个枳实样品组和空白对照组。样品组小鼠按4g/Kg分别给予不同产地枳实提取物,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7d,每日1次。末次给药后,动物禁食12h,小鼠灌胃给予炭末混悬液0.5mL(2%CMC-Na和5%炭末),20min后处死动物,剖腹取出上端自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肠管,铺直后测量幽门至回盲部全长(小肠总长度)及幽门至炭末前沿的距离(炭末推进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百分率;结扎上述小鼠的胃贲门和幽门,取滤纸拭干后称全重,然后沿胃大弯剪开胃体,洗去胃内容物后用滤纸拭干,称取胃净重,胃全重和胃净重差值为胃内残留物重,并计算与所灌炭末混悬液质量的百分比为胃残留率。

2.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结果 由表1可知,样品组碳末小肠推进率均大于空白组,其中1、3号枳实组的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采收期枳实的碳末小肠推进率同样存在一定差异性,1号和2号、4号之间存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样品组的胃残留率和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HPLC测定辛弗林的方法与结果

3.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TSK-GELODS(250mm×4.6mm,5lxm);流动相:乙腈-水(25:75,水中加0.1%磷酸和0.1%SDS);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uL;检测波长:275nm;理论塔板数>15000。对照品及样品色谱图见图1。

3.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辛弗林适量,加甲醇溶解于容量瓶中配制成693.00ug/mL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3.3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药材中粉适量,精密称定,按2015版中國药典一部枳实项下含量测定相同方法进行制备。

3.4线性关系的考察 将配置好的母液稀释成693.00、346.50、173.25、86.63、43.31、21.66、10.83、5.41、2.71ug/mL等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对照品溶液。按照“3.1”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20ul测定,计算峰面积Y与浓度x的线性方程、检测限及定量限,得回归方程:Y=4.2843X+5.2456(r=0.9998),在2.71~693.00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1.31ug/mL,定量限为4.36ug/mL。

3.5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按“3.1”项下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6次,计算辛弗林峰面积的RSD为0.49%,表明精密度良好。

3.6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2014年5月下旬采集于江西新干县,批号:S9),分别于0、2、4、6、8、24 h时进样,结果,辛弗林峰面积的RSD为1.0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3.7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份样品适量6份(批号:S9),按“3.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3.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检测,辛弗林含量的RSD为1.9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3.8回收率试验 称取枳实粉末(批号:S9)0.5g 6份,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辛弗林对照品溶液,按“3.2.2”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同上分析条件测定含量并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

3.9样品含量测定 取不同采收期枳实药材的水提物,按“3.2.2”项下方法平行制备2份供试品溶液,同以上色谱条件进样分析,结果见表3。

由含量测定结果可知,不同采收期包括秋季采集江枳实中辛弗林含量均符合2015版药典标准(>0.3%),其中以5月底收集的样品辛弗林含量为最高,随果实生长其中所含辛弗林呈逐步下降趋势,在采收末期6月下旬下降约为一半;药理实验表明枳实的水提物对正常小鼠小肠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无明显影响,不同采收期枳实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5月下旬收集样品的活性最强,6月中旬、下旬收集样品和秋季枳实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虽有所减弱,但辛弗林含量最低的6月下旬采集样品的小肠推进作用并非为最弱,二者对比分析,枳实对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与其中辛弗林含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呈线性相关。

4.讨论

不同采收期枳实中辛弗林的含量以及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均有明显差异,5月下旬收集枳实中辛弗林含量高且活性强,但此时果实极小,直径仅约0.5 cm左右,6月底采收的枳实直径最大,约2~2.5 cm,虽含量最低但活性较好,根据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及药材大小分析,枳实在5月下旬或者6月下旬采收较佳。

不同采收期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郴州市安仁县清溪镇枫树村进行。试验地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1 404.3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663.3 h,无霜期280 d左右。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7,试验田土壤为水稻土,土壤肥力较高,前茬为水稻,土壤基本理化性状:p H值5.52,碱解氮151.4 mg/kg,速效磷(P2O5)53.1 mg/kg,速效钾(K2O)274.9 mg/kg,灌溉方便,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烤烟采收终期7月10日(C1)、7月17日(C2)、7月24日(C3)。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48 m2(8 m×6 m)。烤烟株距50 cm,行距110 cm。烤烟栽培与烘烤技术按郴州市烟草公司技术规范实施。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根据试验设计,分期进行烤烟上部烟叶采收与烘烤,采收方式为上部6片烟叶整体成熟后集中一次性采收,烟叶烘烤按郴州市安仁县烟草公司优质烟烘烤调制技术进行。烟叶采烤后,分析不同采收期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每小区取1 kg等级为B2F的烟叶检测其化学指标。

1.3.1 烟叶等级结构分析。

烟叶等级结构参照闫新甫等[5]方法进行分级。调查统计不同处理烤烟上部烟叶的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橘黄烟比例以及杂色烟比例[6]。

1.3.2 外观质量评价。

外观质量评价参照王瑞新[7]的方法,从烟叶的结构、颜色、成熟度、叶片厚度、油分、色度分析。

1.3.3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烟叶化学成分总糖、总氮、烟碱、氯、淀粉采用SKALAR间隔流动分析仪测定。钾含量用火焰光度法测定[7]。总糖碱比=总糖/总植物碱,总氮碱比=总氮/总植物碱,钾氯比=总钾/总氯。

1.3.4 感官质量评价。

烟叶烘烤调制后,每小区各自均匀选取烟样2 kg,由评吸专家进行感官质量的鉴定。感官质量根据YC/T138-1998的评定标准,用9分制进行量化评定。烤烟烟叶的评吸由安仁县烟草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进行,评吸的指标主要包括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等8个指标。

1.4 分析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处理,用D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时间对烤烟上部烟叶等级结构的影响

烟叶上中等烟比例直接反映着烟叶的经济指标,由表1可知,处理C3的上等烟比例和橘黄烟比例均最高,分别为21.24%、65.46%,而处理C1的上等烟和橘黄烟比例均最低,分别为9.65%、56.92%,处理C3上等烟比例较C1高出了11.59个百分点。3个处理间,处理C2的中等烟比例最高,为60.3%,处理C1的中等烟比例最低,为53.5%,两者相差6.8个百分点。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采收期对烤烟上部烟叶的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以及橘黄烟比例的差异性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杂色烟比例处理C2、C3与处理C1之间的差异性极显著;处理C2、C3之间杂色烟比例的差异性达显著水平(P<0.05)。上等烟比例和橘黄烟比例从大到小为处理C3>处理C2>处理C1。由此可知,处理C3所采收的上部烟叶的上等烟比例最高,其经济性状表现最优,处理C2次之,处理C1最差。

2.2 不同采收时间对烤烟上部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颜色是烟叶内在质量的外观表现,是烟叶内在质量最直观的反映。由表2可知,处理C1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较差,其成熟度欠佳,油分较少,叶片厚度大,叶片结构紧密。不同处理间,处理C3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相对最好,较处理C1、C2的烟叶成熟度明显提高,油分较多,叶片组织构造变得疏松,叶色更浓。这也说明,在上部6片烟叶集中一次性采收的前提下,适当地推迟烟叶的采收时间有利于改善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

2.3 不同采收时间对烤烟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感官评吸专家一致认为,处理C3感官质量主要表现为香气质感上佳,吸味比较舒适,香气量尚充足,烟气较醇且细腻,杂气较少,刺激性较小,余味尚舒适,浓度劲头适中;而处理C1烟样的刺激性偏大且杂气成分高,感官质量表现较差。在3个处理中,处理C3的烤烟上部烟叶在香气质、杂气、吃味以及烟气柔软度等方面相对表现最优。评价结果表明,处理C2、C3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均优于处理C1,处理C1烟样的劲头偏低,得分低于处理C2和处理C3,而不同处理间烟叶的灰分与燃烧性均无明显的差异。从吸评总分统计来看,3个处理的总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C3>处理C2>处理C1,处理C3烟样吸评总分比处理C1高出4.70分,说明推迟采收的上部烟叶的感官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表3)。

(分)

2.4 不同采收时间对烤烟上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般认为,烟碱含量应小于3.5%、糖碱比值(总糖/总烟碱)应为8.0左右。由表4可知,3个处理的总糖含量从小到大依次为处理C1<处理C2<处理C3,最高值为25.72%;烟碱含量最高值为2.96%(处理C1),淀粉含量最高值为2.04%(处理C1),3个处理间烟碱含量与淀粉含量变化表现相同,都是处理C1含量最高,处理C2次之,处理C3含量最低;3个处理的总氮最高含量为2.49%(处理C2),钾的最高含量为2.07%(处理C2),氯的最高含量为0.39%(处理C2),总氮、钾和氯含量的变化趋势表现相同,呈先增高后下降的变化,并且都在处理C2时达到最高值。这说明上部烟叶采收期适当推迟,上部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趋优(表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烤烟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及等级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部烟叶采收期的推迟,上部烟叶的成熟度提高,叶片颜色逐渐加深,油分含量增多,且产出中上等烟比重也有所增加。包可翔等[8]在旬阳对烤烟品种K326进行了上部烟叶分期采烤试验,结果上部烟叶在常规采收基础上推迟7 d,烟叶成熟度和上等烟比例都显著提高,这与本试验结论一致。另外,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各项指标均有提升的趋势,尤其对香气量与香气质的提升非常关键。而烟草自身所产生的香气的优劣是烟草吸食者亲睐与否的关键。刘国顺等[9]研究结果指出,在比正常采收时间推迟1周后采收的烤烟上部叶,会提升烤后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说明,烟叶的外观质量与感官质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均明显得到改善,并且以7月24日采收的上部烟叶质量与品质最优,其所产的中上等烟比例最高,经济指标表现最好。因此,在安仁烟区建议不要过早采收上部烟叶,上部烟叶的终采期可推迟到7月20日以后。

孙敬国等[3]研究指出,适当地推迟烟叶采收时间可以提高烟叶总糖含量,这与本试验结论一致。烟碱和淀粉的含量与采收期呈负相关关系,均为采收终期为7月24日处理含量最低。说明适当推迟烟叶采收能够从农艺角度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及淀粉含量。烟碱是烟叶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含量低,刺激性小,吃味平淡;含量高,刺激性强,吃味辛辣;烟碱含量只有适中并和其他化合物的含量相互协调一致,才能获得优质的吃味。烤烟烟叶中烟碱含量一般在1.5%~3.5%,最适量为2.5%[10]。淀粉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烟叶调制是否得当的依据,若调制后的烟叶淀粉含量过高,对烟叶吃味品质和燃烧性影响较大。不同处理间总氮、钾含量以及氯含量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对烤烟氮/碱值、糖/碱值和钾/氯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氮/碱值、糖/碱值和钾/氯值由大到小依次顺序的采收终期为7月24日>7月17日>7月10日;氮/碱值范围在0.78~0.95,糖/碱值范围在7.93~9.96,钾/氯值范围在5.19~5.81;一般认为氮/碱值为0.8~0.9最好,糖/碱值接近10为最好,钾、氯比值以≥4为适宜。烟叶钾含量是衡量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钾既能够促进烟叶的燃烧性,又能够提高烟叶香吃味,且与卷烟制品安全性密切相关。烟叶钾含量(K2O)在2%~8%,优质烟产区如美国、津巴布韦等地的烟叶含钾量(K2O)多在4%~6%。而本试验3个处理烟叶钾含量普遍在2%左右,这可能是该烟区烟叶品质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综合对各主要化学指标分析结果的考虑,认为采收终期为7月24日的处理采收的烟叶各项化学指标相对较优,采收终期在7月17日的处理次之,7月10日处理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樊芬,屠乃美,王可,等.改善烤烟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1):81-85.

[2]朱尊权.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烟草科技,2010(6):5-9.

[3]孙敬国,项波卡,孙光伟,等.不同采收期对烤烟上部烟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3572-3575.

[4]廖成松,陈懿,潘文杰,等.烤烟上部烟叶质量提升技术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11):38-41.

[5]闫新甫,马建伟,王英元,等.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6(4):1-5.

[6]王能如.烟叶调制与分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7]王瑞新.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52-256.

[8]包可翔,李雨江.不同采收期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5-17516.

[9]刘国顺,张晓远,毕庆文,等.采收时间对烤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32-136.

不同采收期 篇4

1 仪器与试药

岛津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紫外检测器,威玛龙色谱工作站,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槲皮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081-200406),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杠板归药材采自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经贵阳医学院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龙庆德老师鉴定为蓼科植物杠板归poly gonum perfoliatum L.。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 5μm 200×4.6m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流速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360nm。

2.2 溶液配制

对照品贮备溶液:将槲皮素对照品在120℃干燥4h后,称取约15mg,精密称定,置50mL的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0.28mg/mL对照品贮备溶液。

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1mL至10mL的量瓶中,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取药材适量,粉碎过药典3号筛,取约0.7g,精密称定,置100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4∶1) 50mL,称定重量,置90℃水浴中加热回流1h,取下,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均,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滤液作为槲皮素测定供试品溶液。

2.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0.5、1.0、2.0、4.0、6.0、8.0mL至10mL量瓶中,甲醇定容,得线性系列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槲皮素进样量(μg)为横坐标(X),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Y=3.8536×103X-12.8654, r=0.9998。表明槲皮素在0.14~2.24μg的质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4 进样精密度试验

取浓度为28μg/mL的对照品溶液10μL,连续进样6次,计算槲皮素峰面积的RSD为0.18%,表明方法精密度良好。

2.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μL,分别于0、2、4、6、8、10h内各测定一次,计算槲皮素峰面积的RSD为0.26%,表明样品在10h内稳定性良好。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杠板归样品,制备供试品溶液6份,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含量,测定结果RSD为0.24%,表明方法重现性良好

2.7 回收率试验

取6份已知含量(槲皮素含量2.2mg/g)的样品约0.6g,置具100mL塞锥形瓶中,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用甲醇-盐酸(4∶1)制备的28μg/mL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50mL,置90℃水浴中加热回流1h,取下,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均,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滤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RSD为0.21%,表明方法回收率良好。

2.8 测定法

取不同产地的杠板归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杠板归药材茎和叶样品溶液,分别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色谱图见图1~3,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采收时间,同株杠板归药材茎和叶中槲皮素含量差异较大;叶中槲皮素含量均远大于茎中槲皮素含量。

3讨论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采收期杠板归的叶和茎分别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6~10月采收的同株药材中叶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茎的槲皮素含量。6~7月药材叶生长很茂盛,但此时种子尚未成熟,若此时采收,可能对来年药材生长产生影响。9~10月虽然叶茎含量较高,但此时大多数茎叶已枯萎,产量低,综合考虑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及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因素,我们认为就杠板归槲皮素含量而言[3,4,5],贵州杠板归药材采收时间为8月较合理,且采收过程中最好保证叶的完整存在。

摘要:目的 对不同采收期杠板归药材的茎和叶中槲皮素含量分别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不同采收期的药材中槲皮素含量差异较大, 药材叶的槲皮素含量明显高于茎的含量。结论 杠板归药材宜于8月采收且采收时应保证叶的完整存在。

关键词:杠板归药材,槲皮素,茎,叶

参考文献

[1]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19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3]张荣林.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7, 4 (4) 204:.

[4]黄鹤飞, 张长城, 袁丁等.杠板归抗炎及抑菌部位研究[J].安徽医药, 2008, 20 (7) :8.

不同采收期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山西长治山西振东集团院内定植的10 株连翘为采样植株, 9 月30 日至11 月30 日, 每隔10 d, 按照东、西、南、北、中的顺序每株采集200 个连翘果实, 混合称重, 分成等重的3 份进行不同方法的干燥处理。多方位采摘连翘可以避免因光照不均匀而影响连翘的成熟度, 从而影响后续试验。

仪器与试剂有赛多利斯BSA124S电子天平, Agli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试验用水为双蒸水, 乙腈为色谱纯, 其他试剂为分析纯。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试验方法

依照2010 版《中国药典》连翘药材下含量测定项下高效液相色谱法 (附录VID) 测定方法对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期连翘的鲜果、干果重量比较

由表1 可知, 10 月底以后采摘的连翘果实鲜重和干重基本相同, 说明10 月底之前的连翘还属于青果 (青翘) 期, 青翘和老翘中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有所不同, 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是不同的, 因此10 月底前不宜进行老翘采摘, 影响老翘的临床功效。10 月底以后连翘已经熟透, 可以开始进行老翘的采收工作。

2.2 不同采收期老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结果比较

由表2 可知, 10 月以后连翘果实逐渐成熟, 连翘苷的含量均低于2010 版《药典》标准, 而连翘酯苷A的含量都高于2010 版《药典 》标准。这与之前的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同, 同时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均有随着时间的延后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2.3 不同采收期老翘采用烘干、阴干、晒干的方法比较

由表2 可知, 在果实相对发绿、未成熟阶段, 烘干法和晒干法干燥的连翘, 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均高于阴干法。10 月30 日连翘成熟后, 果实呈黄褐色, 3 种干燥方法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接近, 甚至阴干法的含量稍高于其他方法。

3 结论与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 老翘中连翘脂素的含量是青翘的2倍以上, 临床上多用作肿瘤治疗药物, 结合本试验的结果, 可以确定11月初是老翘的适宜采收期, 老翘采收期后含有的水分不高, 不应采用曝晒或者高温烘干的方法进行干燥[5,6]。本试验的结果显示, 在连翘果实未熟透前, 阴干所需的时间较长, 主要原因在于连翘酶活性比较强, 所以降解了老翘中的有效成分, 从而影响老翘质量, 使得烘干和晒干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均高于阴干。连翘成熟后, 采收期越迟、照射强度越大、干燥温度越高, 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降低的越多。结合该试验结果, 笔者认为, 在11月初连翘熟透后, 尽早采摘对保留老翘的有效成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234.

[2]张淑蓉, 裴香萍, 闫艳, 等.不同采收期青翘和连翘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比较[J].中国药房, 2011 (31) :2940-2942.

[3]许佳.青翘的质量标准及合理采收期初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3.

[4]李卫建, 李先恩.连翘果实干物质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J].中草药, 2006 (6) :921-924.

[5]雷敬卫, 张强, 谢彩侠, 等.不同采收期连翘的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4 (12) :1181-1185.

不同采收期 篇6

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采收期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平贝母有效成分生物碱(贝母素乙)及微量元素含量,探讨采收期对平贝母有效成分生物碱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平贝母的最佳采收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

紫茎绿叶平贝母的干燥鳞茎采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九站校区药植园,采收期分别为6月5日(Ⅰ期)、6月10日(Ⅱ期)、6月15日(Ⅲ期)、6月20日(Ⅳ期)、6月25日(Ⅴ期)、6月30日(Ⅵ期)。

2 方法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贝母素乙对照品2.002 1 mg,用氯仿定容到25 m L容量瓶中,摇匀,备用。

2.1.2 贝母素乙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依次取1.0,2.0,3.0,4.0,5.0 m L加到25 m L容量瓶中,精密称取0.2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5 m L加入各容量瓶中,再精密加入0.03%溴麝香草酚蓝溶液2 m L,最后加三氯甲烷定容至刻度,剧烈振摇,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放置45 min。取三氯甲烷液,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对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1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2.2.1 样品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本品粉末2 g左右,过60目筛,然后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浓氨试液3 m L浸润1 h;加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40 m L,80℃水浴加热回流2 h;放冷,滤过;用适量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洗涤药渣2~3次;洗液与滤液合并,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使溶解,转移至25 m L容量瓶中,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摇匀。

2.2.2 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样品2 m L,置25 m L容量瓶中,各精密加入0.2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5 m L,再精密加入0.03%溴百里香酚蓝试液2 m L,用三氯甲烷定容至刻度,剧烈振摇,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放置45 min;取三氯甲烷液,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1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并记录。计算平贝母中生物碱的含量,计算公式:生物碱含量(%)=(y-0.141 2)×n/(W×106×0.057 3)×100%。式中:y为吸光度值,n为稀释倍数,W为试样质量。

2.3 平贝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2.3.1 预处理

参照参考文献[4]中的方法并略做改进。取适量样品,液氮处理后用碾钵碾至粉末;过100目筛,置50℃干燥箱中烘烤3 h;精密称取不同采收期的紫茎绿叶平贝母样品约1 g,加入由硝酸和高氯酸组成的混合液,在调温电磁炉上加热至黄烟消失除尽,使样品充分溶解,溶液呈清亮状态;再转移至100 m L容量瓶中,最后用纯化水定容。

2.3.2 微量元素的测定

按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采收期平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3.1.1 贝母素乙标准曲线的绘制

结果见图1。

3.1.2 平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结果见表2。

%

由表2可知:从采收期6月5日开始生物碱含量逐渐升高,6月20日左右最高,之后生物碱含量逐渐下降。为判断不同采收期期间生物碱含量是否具有显著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843 1<F(6,11)=3.09,说明不同采收期平贝母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

3.2 不同采收期平贝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3.2.1 微量元素线性回归方程

结果见表3。

3.2.2 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见表4。

μg·g-1

经方差分析,不同采收期各微量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分别对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

不同采收期微量元素Fe的含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收期Ⅴ期与采收期Ⅰ期、Ⅱ期、Ⅵ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采收期Ⅱ期与Ⅵ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采收期Ⅴ期、Ⅲ期、Ⅳ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采收期微量元素Zn的含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收期Ⅳ期与采收期Ⅰ期、Ⅱ期、Ⅵ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采收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采收期微量元素Ni的含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收期Ⅳ期与采收期Ⅰ期、Ⅵ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采收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差异不显著(P>0.05)。

不同采收期微量元素Cu的含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收期Ⅴ期与Ⅰ期、Ⅱ期、Ⅲ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采收期Ⅳ期、Ⅴ期、Ⅵ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采收期微量元素Mn的含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收期Ⅵ期与Ⅰ期、Ⅱ期、Ⅳ期、Ⅴ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采收期Ⅰ期与Ⅱ期、Ⅴ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4 结论

不同采收期的紫茎绿叶平贝母的生物碱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微量元素Fe、Zn、Ni在采收期6月20日时含量较高,且Ⅲ期、Ⅳ期、Ⅴ期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可选择在6月中旬采收平贝母。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胡凯文,陈信义.中药活性成分抗耐药肿瘤细胞体外筛选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2):10-12.

[3]张良,李黎,袁瑜,等.中药材贝母中16种微量元素的测定和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62-164.

不同采收期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采集

野生蔓荆子8月下旬取自福建莆田、东山、霞浦沿海沙滩地自然生长的单叶蔓荆灌木丛。栽培蔓荆子采自福建莆田平海单叶蔓荆GAP种植基地,采收期分别为8月下旬、10月中旬和12月上旬。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萼及短梗等杂质,摊晒干制得蔓荆子生药材。经鉴定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单叶蔓荆子正品。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ⅡA药材取样法取样。取蔓荆子生药材约3 kg,粉碎后过60目筛,四分法取样100 g,其中1/3供实验分析用,其余留样保存。

1.2 仪器与试剂

L-8800全自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Windows NT色谱操作系统;AL2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K3310HP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艾科浦超纯水系统(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氨基酸对照品(美国Sigma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氨基酸分析

1.3.1 样品制备

将蔓荆子样品于65℃干燥至恒重后进行常规酸水解处理。取样品粗粉适量,精密称定,置于安瓿中,精密加入6 mol·L-1盐酸溶液10 mL,抽真空后封口,置110℃烘箱内加热水解24 h,过滤,浓缩,加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 mL。取1 mL蒸干,用pH 2.2柠檬酸缓冲液稀释定容,过0.45 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上机测定。

1.3.2 测定条件

色谱柱3 μm×4.6 mm×60 mm,缓冲液流量0.4 m1·min-1,茚三酮流量0.3 m1·min-1。缓冲液及茚三酮溶液以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同时测定样品水分,计算氨基酸含量时以干重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蔓荆子生药材中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栽培蔓荆子早、中、晚不同采收期生药材中全氨基酸总质量分数分别为 44.7 g·kg-1、47.5 g·kg-1和47.2 g·kg-1,平均总质量分数为46.5 g·kg-1,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量的38.9%、41.1%和40.5%,平均为40.2%。

莆田、东山、霞浦三地野生蔓荆子生药材中全氨基酸总质量分数分别为29.3 g·kg-1、30.2 g·kg-1和38.1 g·kg-1,平均总质量分数为32.5 g·kg-1,必需氨基酸占总量分别为40.3%、35.8%和41.7%,平均为39.3%。

* 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3 讨论

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缺乏氨基酸时,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或导致疾病。氨基酸除了组成蛋白质外,还有一些特殊药理功能[3]。因此,中药中的氨基酸往往是治病的主要有效成分或辅助成份。但不同中药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与数量有一定差别,即使同一种中药材,因产地、生长环境与方式及采收期等不同,其所含的氨基酸亦有较大差异。

蔓荆子生药材中含有 17种氨基酸且含量较高,无论栽培品或野生品,水解氨基酸含量多达到3%以上,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文献曾报道蔓荆子生药材中可检出微量γ-氨基丁酸(22.03 mg·kg-1)[4],但本文测定中未能检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四者总和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0%,与常见中药的氨基酸含量顺序相似,这些药效氨基酸均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不同产地单叶蔓荆的花、果期有较大的差异,产于福建莆田、厦门等地沿海滩地的蔓荆花期为7~10月,果期9~10月,而产于福建长乐、福州等地的蔓荆花期为7月,果期7~9月[5]。福建莆田平海蔓荆子GAP种植基地选择一年两季萌芽的长藤枝条作为繁育材料,采用短枝容器育苗技术,不仅移植苗成活率高、不定根发育快速,而且花、果期有所延长。测定结果表明,从8月下旬至12月上旬的早、中、晚三期采自GAP基地的蔓荆子生药材中全氨基酸总质量分数分别为44.7 g·kg-1、47.5 g·kg-1和47.2 g·kg-1,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量的38.9%、41.1%和40.5%,无明显差异,故GAP栽培的蔓荆子采收期可随果期延为每年的8~12月,从而有助于大幅提高蔓荆子产量。

栽培蔓荆子生药材中全氨基酸总量为46.5 g·kg-1,明显高于野生品的32.5 g·kg-1,且不同野生品中全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2.93 g·kg-1~3.81 g·kg-1)。所以从氨基酸含量角度看,栽培品质量明显优于野生品,这与蔓荆子栽培品中总黄酮活性成分含量高于野生品的结果相似[6],提示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规范的田间管理对保证蔓荆子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252~253.

[2]王子勤,邢作山,赵深洋,陈新纪,徐宝法.蔓荆子及其栽培加工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5,4:129~130.

[3]徐琪寿.氨基酸的药理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l996,l8(1):30~32.

[4]陈体强,朱金荣,吴锦忠,余德亿.单叶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初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5):50~52.

[5]《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四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9.

不同采收期 篇8

关键词:不同采收期,广陈皮,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广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其所含的挥发油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的作用。中药材生药的采收期对保证中药材质量有重要意义, 若采收期适宜, 则可保证中药材中的药用部分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以保证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本文采用GC-MS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期广陈皮样品中挥发油成分, 探讨不同采收期广陈皮中挥发油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广陈皮的品质评价和最佳采收期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材、试剂及仪器

供试药材:2009年采收自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陈皮种植基地;分别于5月、6月、8月、9月、10月和11月采收果实, 剥取果皮后阴干保存, 即得药材, 供实验分析。试剂:无水乙醚、无水甲醇、无水Na2SO4等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均购自青岛精科仪器试剂公司) 。分析仪器:Agilent 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美国Agilen公司) 。

1.2 实验方法

1.2.1 广陈皮挥发油的提取

称取适量广陈皮, 粉碎过80目筛。参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 附录X D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连续提取8h, 蒸馏液用无水乙醚萃取, 回收乙醚后, 以无水Na2SO4脱水, 即得。

1.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B-5 (30m×250μm×0.25μm)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进样口温度220℃;程序升温60℃ (维持5min) , 以5℃/min升温至200℃;载气为高纯氦气, 流量1m L/min, 溶剂延迟3min。质谱条件:MSD离子源为EI源, 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e V, 扫描质量范围50~550质量数。加速电压1000e V。

1.2.3 测定方法

将挥发油加己烷稀释10倍, 采用分流进样分析鉴定微量成分, 分流比50∶1;进样量1μL;所得质谱图经计算机质谱数据库检索 (美国NIST05a.L谱库) , 并结合质谱图中基峰、质荷比以及相对丰度, 与标准图谱比较, 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2 结果

不同采收期广陈皮样品挥发油平均得率见表1。得率的计算方法为挥发油的含量/样品质量。不同采收期广陈皮药材挥发油化学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见表2。

3 讨论

广陈皮厚度均匀, 点状油宽且大, 对光照视, 透明清晰, 质地柔软, 优于普通陈皮,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材[1]。广陈皮的化学成分复杂, 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广陈皮挥发油具有促进胃液的分泌, 助消化, 双向调节肠平滑肌的作用[2]。本研究共定性鉴别出广陈皮挥发油中21种成分, 分别占不同月份样品挥发油总量的97.889%~99.819%。挥发油以萜类成分为主, 其中单萜类成分有2-甲基-5-异丙基-二环[3, 1, 0]-2-己烯、α-蒎烯、β-蒎烯、α-松油烯、柠檬烯、1-甲基-4-异丙基-1, 4-环己二烯、异松油烯、4-松油醇、α-松油醇、4-甲基-2-甲氧基-1-异丙基苯、百里香酚;倍半萜类成分有:石竹烯、Z, Z, Z-1, 5, 9, 9-四甲基-1, 4, 7-环十一碳三烯、4a, 8-二甲基-2-异丙烯基-1, 2, 3, 4, 4a, 5, 6, 8a-8氢萘、α-法尼烯、 (1S-cis) -4, 7-二甲基-1-异丙基-1, 2, 3, 5, 6, 8a-六氢萘;单萜含量高于倍半萜。此外, 还有芳香族挥发油成分1-甲基-2-异丙苯、3-甲基-4-异丙基苯酚、2-甲氨基苯酸甲酯、2-甲胺基-苯甲酸乙酯。与严寒静等[3]的研究结果相近。

采收期对中药材生药的质量保障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采收期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表明2009年不同采收期广陈皮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的组分变化不明显, 说明同一来源、同一产地的广陈皮药材有相似的物质基础, 但不同采收期样品在成分的含量上有较大差异。广陈皮挥发油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柠檬烯和1-甲基-4-异丙基-1, 4-环己二烯, 但柠檬烯含量随采收期延迟明显增高;1-甲基-4-异丙基-1, 4-环己二烯则随采收期延迟含量明显降低。此外, α-蒎烯、β-蒎烯、1-甲基-2-异丙苯、4-松油醇、百里香酚、2-甲氨基苯酸甲酯、石竹烯、Z, Z, Z-1, 5, 9, 9-四甲基-1, 4, 7-环十一碳三烯、4a, 8-二甲基-2-异丙烯基-1, 2, 3, 4, 4a, 5, 6, 8a-8氢萘、α-法尼烯、 (1S-cis) -4, 7-二甲基-1-异丙基-1, 2, 3, 5, 6, 8a-六氢萘等12种成分随采收期延迟含量略有降低;β-月桂烯随采收期延迟含量略有增加, 表现出较好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林乐维, 蒋林, 郑国栋, 等.广陈皮基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今日药学, 2009, 19 (3) :42-44.

[2]欧立娟, 刘启德.陈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6, 17 (10) :787-789.

上一篇:专业法规下一篇:背谱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