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式主体教学(通用7篇)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1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中,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探究式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校自从2004年以来,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构建了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前参与、课上研讨、课后延伸)教学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这里,我详细阐述一下“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一)课前讨论参与
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预留一定的预习作业,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然后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向教师咨询等途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最后思考教师所留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前的参与不仅熟悉了教学内容,减少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使学生带着事前的准备进入课堂,不打无准备之仗,促进课上的学习研讨,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上研讨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一般形式为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为4人或者6人。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且在小组讨论中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自己倾听、思考、质疑的习惯。
研讨时要做好指导工作,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相互交流,一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赏、共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进而使今天在校的学习成为明天做人的基础。
“课上研讨”突出一个“研”字,强调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前参与状况,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
(三)课后延伸
这一阶段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要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要改变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在讲课之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在备课环节需要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统一课前参与题目,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再将教学内容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实际相结合,进行具体的修改,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有简洁精练,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拓展性。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要想真正落实讨论,不落入形式主义的套路中,教师就必须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方法、技巧的训练。还要对学生交往、倾听、互动评价等能力进行训练,只有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下,所进行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实,才能确保研讨的质量和效果。
三、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学校要重视课堂模式的改革和组织
校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在经过认真的探讨和调研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步骤。各级领导和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认识上要统一起来,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要有阶段性的考核制度,确保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二)对于一线教师要加强理论的指导
我校一般会采取集中辅导、学科辅导和教师自学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辅导的主要材料由学校在经过实践调研之后统一印发,教师在经过辅导和学习之后,要形成学习笔记,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规范落实教研活动,以“课例研究”突破口进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实施和推广
在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根据师生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学校将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开学初由主抓领导进行理论辅导, 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立标示范,通过说课———评说课———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的教研活动,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意。学期中同学科组教师间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的交流活动,彼此借鉴,相互提高,人人争上模式展示课,学校进行跟踪听课,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主抓领导结合教研组长、区级骨干教师进行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并随机展示,及时进行研讨总结,循序渐进地推行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进行全员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及时给与评价,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评选出校级优质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落实。
(四)狠抓常规落实,细微之处求创新
把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查考试等常规教学的细致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并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加以创新和优化,让每个细节都彰显课改的新理念。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2
关键词:四段式教学法;大学体育;体育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四段式教学法借鉴了王庭槐(2017)的激越四段式,他提出以“导学—自主学习—互动激发—超越”为要素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到有针对性地成果分享反馈,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教学模式[1]。导学即教师精讲,就是教师选择经过提炼整合后的教材精华部分加以解释、论述和说明,或对某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着重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抓住知识要点,解放更多的时间应用在运用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自主性充分实现的一种学习活动。互动激发阶段是指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组成团队进行学习的方式,可以以讨论、实践等形式进行,目的在于形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超越即学生的自我超越,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步、升华并获得成就感。四段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四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大学体育课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师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某一体育技能。由此可见,四段式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是切实可行的。
1大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段式教学法
1.1大学体育选项课运用四段式教学法
大学体育教学,很多学校采用选项课的形式,即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选课,参与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教学中去。以体育舞蹈的华尔兹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左足并换步、右转步、右旋转步、左转步、左转前进、左转后退、扫步、追步、外侧右转、踌躇换步等基本舞步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的任务是,利用学过的5个基本舞步,串联成一个动作串,并请各小组成员进行展示。在这些基本动作组合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要考虑动作衔接的科学性、连贯性、优美性和可操作性,在讨论和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讨论、实践,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各小组编排动作串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保证各组顺利完成任务。最终,教师根据各组编排的动作质量和演示的效果,给各小组评分。四段式教学法可以运用到各种球类项目、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瑜伽、拓展训练等很多体育课教学中。
1.2身体素质训练课运用四段式教学法
在身体素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教师在介绍锻炼原则和注意事项后,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负责一个锻炼主题,例如有的组的任务是锻炼上肢力量,有的组的任务是锻炼下肢力量,有的组是锻炼腹肌力量,有的组是锻炼背肌力量。领到任务后,每组成员课后收集资料,查找锻炼方法,并经过实践来确定每种锻炼方法重复的次数和组数。各小组准备好后,教师安排一堂课,请各小组成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实践,教师根据各小组选取动作的合理性、重复数量的科学性以及组织练习的表现就行评分。
2体育课运用四段式教学法的效果
2.1四段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法比较单一,主要由教师统一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再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练习,形式比较单调,而且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接受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对体育课的三部分: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耳熟能详,毫无新鲜感可言。因此,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也缺乏积极性。四段式教学法的运用,打破常规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一个聆听者、被组织者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主动学习和实践,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下一步的小组展示做好准备。四段式教学的小组学习阶段是一个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最佳阶段,学生间通过讨论、实践等形式把小组成员的想法汇集起来,取其精华,这一阶段小组成员的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得每个学生都对实践自己的想法跃跃欲试,在体育实践中得到肯定,这种成就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小组展示阶段,整个团队也会扬长避短,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安排展示任务,使每个成员都能展示到自己的特长,在展示中收获自信,运动中自信感的建立,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最有利因素。
2.2四段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老师“教”是为了学生“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具有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在一个学期时间内都能有所收获。“好的更好,差的不差”是每个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四段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这样就增强了“体育差生”的信心,在团队成员的带动和鼓励下,使“体育差生”也敢于参与体育活动,敢于展示自己。小组中“体育骨干”在帮助“体育差生”的过程中,收获到成就感。“体育差生”的自信心与“体育骨干”的成就感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整个小组成员的体育参与度。
2.3四段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良性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体育习惯是促进健康的有力保障。大学阶段,体育课通常一周只有一次,并且只在一年级、二年级阶段开设,这个体育活动量并不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和自我锻炼的习惯。四段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有一定的运动量,还需要小组成员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商讨和锻炼,为小组展示做预先的演练,这个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量。学生在自我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感受,使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小组交流中,个人的想法和体验在团队中得到肯定,使个体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巩固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结语
四段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3
一、课题界定
所谓四段式教学,可以归纳为四句话,即“大段预习提疑——综合讲解答疑——集中训练解疑——写出论文”。
所谓“大段预习提疑”学生已不是一个框地读书,而是集中课时,内外结合,以一课为一个单元预习。学生先是粗读一课书的各个各框,然后精读各节各框,最后找出重点,写出整课书的综合预习笔记,提出难点,互相议论,经过议论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在预习本上,由教师讲解回答。这样的读书,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不仅要基本上读懂,还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写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讲解答疑”,讲解课文不是孤立地逐框讲,而是按体系将一课书串起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搞清楚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解也不是空空洞洞,讲条条杠杠,而是结合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有分析地讲,否则就会干巴巴,理论脱离实际。讲解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讲重点,学生懂的少讲或者不讲。答疑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自己讲讲、议议,最后教师归纳。
“集中训练解疑”,就是在前面两段教学的基础上,集中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疑难,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小型题目,比如改错、填空、选择之类的,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概念、原理部分,由学生自编题目交换练习,自己批改;中题、大题教师有重点地选择学生中提出的疑难,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认为题目已经理解,只要写几条提纲即可以。
“写出论文”,是这种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学完一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联系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社会现象的实际,写出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论文,先是小组交流,进行评议,最后教师给每篇小论文打上等级,选择有质量的进行演讲,提高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
二、内在联系
四段教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段侧重学习理论,二、三段是学习理论分析问题。一、二、三段是为第四段打基础,写论文是前三段的综合训练和运用,是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高一、高二打好了基础,具备了一定自学、分析能力,为高三“选读——调查——复习”作了必要的准备,也是学生踏上社会进行自学的战前练习。“选读”,让学生自己选一两篇马列的著作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借助于工具书,基本上读懂原著,并能联系我国四化中实际问题,写一点心得体会。定期举办一、二次马列著作心得交流会。“调查”就是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去商店、农村、工厂进行一点社会调查,写出一篇调查报告,返校后进行交流。“复习”就是系统地复习两门政治课,搞一点综合训练,为学生就业、升学作好准备。我们认为,从高一到高三,经过三个阶段教学,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升入高等学校或者踏上社会就业,都具备了一定条件。
三、具体实施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在进行四段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有了知识才能不断进取,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清概念、原理,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能够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师给学生教得越多,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效果就越低。所以我们从高一到高三,都紧紧抓住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不放,教师尽可能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⑴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胡,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我们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保护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命题,不一定带有普遍性,有些事物可以一分为三,例如“左中右”,“分解、化合、中和”、“上中下”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写小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有位同学提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改为“知识加能力才是力量”,这种观点有创见,符合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而且论文很有说服力,我们就推荐在学校黑板报上,并记上“100”分以资表扬。
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培养,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新型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门类应运而生,需要解决的课题不断增多,自学将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从高一到高三始终狠抓学生自学预习这一环,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是批判和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了坚信,必须从怀疑开始,在读书中提倡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克服学习障碍,坚持独立思维的有力措施。很多知识渊博、年逾花甲的老科学家之所以思想活跃,能继续作出有影响的成果,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改革考试方法,把创造性思维纳入考试范围。
考试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我们现在的考试还存在很多弊端,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的各种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以至于答题搞统一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为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我们在考试中注意以下几条原则:⑴检查学生的双基,因为这不仅是进一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⑵增加小论文,并把它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论文能够考察学生洞察力、想象力、直觉力,一事一议,理论联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⑶在考试中,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以利于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即使新观念还不完善,甚至有错误,也应持保护态度。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4
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 让我的生物课堂教学更科学。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参与、课上研讨、课后延伸。
课前参与包括教师的课前参与和学生的课前参与。教师的课前参与即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家常便饭”, 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但真正备好一节课并不那么轻松容易, 教师要投入很多精力。学生的课前参与是通过观察、搜集、查阅、小组合作交流等为本节课积累要研究的素材和问题。我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鲫鱼, 了解鳍的特点和作用, 并通过和家人交流、查询资料了解鲫鱼的生活习性等。在讲《种子的萌发》时,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自己种下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可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
课上研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究问题, 得出问题的结论, 在教师的主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课上研讨就是把课前参与中发现的问题、搜集的素材、看到的现象、准备的材料等等都拿到课堂上来一起交流、实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得到共识, 找到答案。教师在课上研讨中就是导演, 学生就是演员, 要使每一个演员都有激情, 都表演出色, 教师就要有技巧和方法。在讲《血液》里的血细胞时, 我让学生在家找了几块白纸板, 在上面分别画了较大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按形状剪下来, 再找三条宽一点的松紧带, 把这三种血细胞做成了三个头饰。在课上研讨中, 我让表演红细胞的学生戴上红细胞头饰, 通过表演讲述了红细胞的特点和作用, 或者三人各戴头饰合作表演一个小品。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终身难忘。
课后延伸也就是课后作业, 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一堂好的生物实验课, 不仅要值得学生经常回味, 而且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传统的方法就是做几道强化巩固性练习, 太单调、枯燥、乏味, 应付了事。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 回家认真观察看看什么鳍是奇数的?什么鳍是偶数的? (2) 除了课本中的水生动物, 还有哪些动物是水生的?通过资料或网络查查看。上面的作业可以两三个同学就近结组进行研究, 下节课汇报交流。这样的作业, 学生积极性很高。实践证明, 下节课调查时完成得很好, 很积极。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5
一、英语教学课堂参与是关键
课前参与自由交流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开展英语课学习, 不感到太多的压力, 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好学习情绪上的准备。另外有时也可以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flash动画视频等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紧张感。
二、英语教学课堂互动培养能力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适应实际, 投其所好。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例如, 在检查学生记忆单词时, 我让学生玩Bingo的游戏。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形式, 既达到了督促学生记忆单词的目的, 又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循序渐进,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在安排活动及考虑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 注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同样情景的创设、语言信息的大量输入及实物图片的恰当运用, 对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操练新句型前先大量输入所要新授的语言信息, 让学生先听、多听, 再模仿, 联系实际自由发挥, 以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的主体。
(3) 创设实践活动,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例如, 在学习“What do you like”句型及食品单词的时候, 把学生分成小组, 一人为售货员, 另外几人为顾客, 根据采购单上的内容去买东西。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学句型及词汇, 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三、英语教学课后延伸有差异
课后延伸环节中作业的布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兼顾个别差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确保“优等生吃的精, 中等生吃的好, 后进生吃的饱”。如:在学完“Where is my backpack”之后, 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小组合作练习该句型。学生们涨红着脸兴奋地在寻找东西, 在活动中既练习了所学过的句型, 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段式主体教学 篇6
1“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和目标
“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两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均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探究活动。
1.1 细化学习目标,编写“自学指导方案”
设计“学习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预期学习结果,以及达到预期结果的具体途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和自我评价学习的标准;设计恰当的达到目标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顺利而尽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等具体情况,同时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易于评价。“自学指导方案”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学情,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导学新知识,问题讨论,拓展延伸,归纳总结,达标测验,反馈矫正七个栏目。
1.2 依据“自学指导方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中将已经编写好的“自学指导方案”事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依据“自学指导方案”阅读教材和自主钻研教材,回答“自学指导方案”中设置的问题。自学探究栏目的设计原则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而展示,且问题形式最好是填空或简答的形式,难度不要高,让80%以上的学生通过独立自学的方式掌握80%以上的基础知识。问题的覆盖面尽可能的要广,最好覆盖全部要学的基本知识点[1]。学生自学过程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或不明白的问题,甚至产生疑问,疑问的产生自然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尝试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和解决疑问,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散,同时为合作探究设下伏笔。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是为体现教学设计的“引导性”原则,体现学习中的层次性和满足螺旋上升的认知程序,是对“自学探究”栏目内容的运用、延伸和提高;二是“合作探究”栏目的问题属于较高层次,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才能完成,自然训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方法;三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培养其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能起到巩固基础、升华知识、展现风采、分享成果、提升自信的作用。取材要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通过小组成员的会话和展示,学习者的个体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这是达成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1.3 达成检测,反馈矫正
“达成检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当堂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测自己学习任务完成和目标的实现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最终的反思提供依据。达成检测习题的设置、选择要遵循全面而不能漏检的原则,照标设题、覆盖全标,但切莫超标和重复设计。
“反馈矫正”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给学生的知识内化整理提供机会。教师应仔细查看每个学生的练习,对个性问题可以让学生相互纠错,而对共性问题巧妙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画龙点睛,整合提升的效果。
1.4 拓展延伸、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题目按“巩固、提升、开放”三个层次设置。“巩固”部分的习题应体现学习内容最重要的知识点,“提升”部分习题要有一定难度,以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开放”类习题答案应具有不唯一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方可完成。拓展训练不占用课堂时间,可以利用辅导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学生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问题而训练和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内化知识”正是通过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知的深度,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奠定基础。
2“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2.1“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设计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安排所教学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而且还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下列策略:
(1)时间策略。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自学指导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作用[2],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2)问题策略。“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学指导方案”中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当然也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精心构建问题链,将知识点转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创新素质。
(3)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形成一般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更重要的是设计让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优化融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梯度策略。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要有梯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到学习目标,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情境策略。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若教学活动在和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发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不但可以在提高其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而且还可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的作用也不同,情境的作用主要可分为动机激发和学习情境。若为激发动机,情境的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学生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若为学生的学习进行的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将对现实生活经过抽象和学习内容的提炼,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2“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图1“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流程
3“三段式六环节主题学习”教学模式的反思
3.1 编写“自学指导方案”要紧扣课标,换位思考,防止价值取向“异化”
编写“自学指导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自学指导方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主次不分,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自学指导方案”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多地体现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基础与拓展兼顾;二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假想为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如何接受新知识,如何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理解,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针对上述问题编写的学案,对于学生才最具有实用性[3];三是防止把“自学指导方案”等同于作业,失去了引导学生学习作用。
3.2 注意交流的规模和频率
交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交流,“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交流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即教师预先设计问题和习题,又要适当拓展,及时引导学生就探究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交流。
但是交流的规模和频率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给教学本身带来影响,交流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主题。一是交流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学生优良品德、学德、行为习惯的体现;三是即时点名让参与度低的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或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即兴评价。
3.3 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提高“导学”能力
“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应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若教师知识面窄,对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一方面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时刻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的挑战与考验。为了避免在面对学生的思维亮点或者质疑发问时,缺乏化平庸为神奇的点拨能力及知识素养不足,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在“三段式、六环节主体学习”教学中,如何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尺度,使自主学习不流于形式,或者过于自主而放任学生,完不成教学任务;是否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合作学习,学习小组是同质好些还是异质更好;如何实现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1]袁玖根,邢若南,张翌鸣.学习理论研究的主要取向及其教育启示-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26-28.
[2]赖丹凤,伍新春.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64-68.
“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浅用 篇7
比如, 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 采用“四段式”教学方法:首先, 要求学生看教材, 并出示思考题 (1) 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是什么? (2)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是什么? (3) 洋务运动分哪两个阶段?代表性的企业各是什么?除此外还有哪些活动? (4)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约5分钟) 其次,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精讲: (约20~25分钟)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威胁;统治阶级内部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热心参与;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推动。
二、洋务派和顽固派
分歧: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相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他们都是地主阶级。
三、洋务运动的经过
时间: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分期:前期 (十九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性的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 (最早)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 、福州船政局 (设备最齐全) 、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代表性的企业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洋务派还创办近代海军, 包括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舰队。
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创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等。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标志: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原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缺乏一个领导核心;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就想使中国富强, 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再次, 师生相互提问共同讨论: (1) 近代的含义 (2) 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3) 洋务运动的评价以及启示 (约5分钟左右) 。
最后, 布置课堂作业: (1)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约3分钟)
这样, 学生就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节的重点历史基础知识, 理清了这一节的线索脉络, 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段式主体教学】推荐阅读:
“四段式”教学模式教学实验总结12-03
四段式06-11
三段式教学11-17
“分段式”实践教学10-29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10-27
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01-07
爱与自由三段式教学法07-27
以“三段式”教学增强培训实效性05-30
五段式05-29
M20—什么是蒙氏三段式教学法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