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精选12篇)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1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 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 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其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达到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目的。
一、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运行效果以及效益情况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和财务准则, 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有效地监督和服务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对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经营流程比较熟悉的优势, 根据本部门、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本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 首先判断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重点内容, 以及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 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完善性;其次应审查被审计单位已有的制度是否符合行业规定, 是否适用于本单位实际并得到贯彻执行, 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 评估控制风险, 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检查内控制度的管理控制效果, 验证下属单位各部门为实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否有效履行职责。
二、审计各种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靠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与经营计划、投资计划、信贷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等, 并贯彻在整个年度。内审人员应首先从各计划制定的可行性入手, 分析其是否符合本企业实际, 存在多大风险, 各个因素是什么, 通过风险评估, 最终能否化解风险, 能否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其次, 各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 对于客观因素的变化, 是否对有关计划及时得到补充、调整、完善。内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其加以评价, 比如可采用计划成本降低额与计划成本降低率, 实际利润与计划利润, 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指标。
三、通过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 掌握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债权债务情况以及财产物资情况
1. 审计资金来源的正确性和收入的完整性。
首先理清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 对各收入款项逐一清理, 审查其收入来源是否正确、合理;其次审查其是否区别经营性、非经营性、专项项目等资金性质, 是否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和核算, 有无隐匿收入、账外设账等违法行为;第三审查其收入确认的正确与否, 是否存在应该确认收入的记入往来账户;最后审查确认收入的税款计提与缴纳情况。
2. 审计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和效益性。
对于被审计单位各项资金支出, 应分别对待。对于一般性支出, 重点审查支出内容和支出结构是否真实合理;对于项目支出, 还要审查是否专款专用, 有关手续是否完备, 资金使用效果如何, 有无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现象, 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大额资金支出和专项项目资金支出为突破口, 可以采用延伸审计、进行审计调查的手段,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检查, 发现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各项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部门经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审查债权债务情况。
主要审查债权债务是否按明细列明账目, 其形成的依据、原因及形成过程是否载明, 是否及时清理, 有无呆账、死账, 有无利用债权债务谋取私利, 有无用公款借贷情况等问题。
4. 审查财物、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性。
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处置等情况的审查, 主要通过检查其账实、账物、账账是否相符, 资产处置手续是否完备, 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有无非法处置资产情况, 处置资金有无不按规定入账;检查其有无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 有无现金保管制度, 是否符合内部牵制的规定等。
四、审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主要审查投资与融资、承租与承包、招标与投标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是否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以及执行结果如何。经济合同的订立相关经济指标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或有关规定, 是否公平, 双方是否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 尤其对于承包经营合同, 还要审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有无重大遗留问题、是否给单位造成损失等。
五、审查基本建设工程情况
按照事先编制的审计计划, 逐项实施。首先审查建设项目的立项情况, 项目建议书, 可研报告, 初步设计是否齐全, 是否经批准;其次审计施工企业的确定情况, 审查其是否通过招投标确立施工企业, 企业是否具备资格, 招投标情况如何, 合同订立与执行情况如何;再次, 审计工程监理情况, 看其是否具备监理资质;第四审计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来源及概预算执行情况, 审查其资金来源是否正确, 是否按批准的概预算执行, 是否有变更, 变更是否经批准;第五审计基本建设支出情况, 审查工程造价情况, 工程支出是否合理, 工程价款结算情况, 未完工程的原因及所需资金情况;第六审查交付使用资产情况;第七审计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情况;第八审计项目节余资金情况。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2
【摘要】货币资金是单位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完善而有效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对加强单位经营管理、保护单位财产安全、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货币资金是单位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业务收支十分频繁,流动性极大,此外货币资金既是资本运动的起点,又是资本运动的终点。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单位在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核算,对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资金的定义及特点
货币资金是指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组织经济业务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具体表现为库存现金银行结算户存款、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和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货币资金特点为:流动性强;具有同其他经营业务的广泛联系性;国家宏观管理要求严格。
单位根据货币资金业务的特点,结合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和核算方法,对货币资金实施严密的管理,可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从而更有利于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职责分工和职权分离制度
货币资金收支应由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分工负责、分别办理,职责分明、职权分离。应设置专职出纳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收支原始凭证的保管和签发、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并且所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都必须通过经办会计在审核原始凭证无误后填制记账凭证,然后由出纳员检查所附原始
凭证是否完整后办理收付款,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二)授权和批准制度
所有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必须按权限进行调查批准。单位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控制。要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时也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办理货币资金支付的经办财务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财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三)内部记录和核对制度
所有货币资金的经济业务必须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记录,并且各种收付款业务应集中到会计部门办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或付款凭证。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把好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符合三道关,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
出纳员要自觉进行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包括每日货币资金的账面数字和实际数字,应定期核对相符;每月末都要向银行索要各存款户的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未达账项。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内审人员应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及银行账的定期核对。
(四)安全制度
对货币资金须有健全的保护措施,有专人负责保管,有专人进行内部监督。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只能由出纳员负责,其他任何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非经单位领导集体特别授权,不得接触货币资金。出纳员应对购入票证及时登记、统一编号、妥善保管。开具时必须按编号顺序连续使用,对已经使用和作废的支票要在登记簿上作详细记录,作废票证应加盖“作废”章,全份保存,并详细登记,由领用人员签名作证。银行预留印鉴分别由两人掌管,财务专用章由出纳员保管,公
司总经理私章由财务部指定专人保管。建立复核制度,定期审查有关凭证的填制、记账及算账工作。
(五)严密的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
货币资金的收支事项,均应有一定的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使各项业务按正常渠道运行。每笔收款都要开票;每笔支出都应有单位负责人审批、会计主管审核、会计人员复核;尽可能使用转账结算,现金结算的款项应及时送存银行。出纳员收妥每笔款项后应在收款凭证上加盖“收讫”章;支付每一笔款项都应以健全的凭证和完备的审批手续为依据,付款后,须在付款凭证上加盖“付讫”章。
(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现金,在允许的现金开支范围内进行现金支付;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应按规定及时存入银行,遵守关于库存现金限额的规定,并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不得开发空头支票和空白支票,不得出借银行存款账户。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就是将某些职务分别由两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担任,合理设计各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这样既可避免或减少发生差错和舞弊行为,又能防止掩盖错误。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组织分工和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即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应该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各业务的授权者、审核者、记录者、执行者应当分离;财产、物资、现金、有价证券等资产的批准者、保管者、记录者、报告者应当分离。
(二)依靠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控制
手续控制任何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应按其业务规律建立管理手续
制度。内部财务控制就是要使这一审批手续规范化、制度化,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并揭示出与货币资金业务有关的其它业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货币资金的收付必须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经审批、复核后方可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依据。
(三)对现金收支业务审批权限控制
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方式、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授权批准要求单位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四)对货币资金的安全性控制
对货币资金的安全性控制可通过库存现金限额控制。库存现金额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应送存银行,可降低货币资金被盗风险,还能高度集中货币资金,统筹使用;会计主管人员应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盘点,以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就是实施账实定期盘点控制;现金支出尽可能通过银行转账,签发支票应有授权和批准手续;对于重要资金支付业务,应经领导集体决策和审批;采取妥善措施确保除实物保管员外,其他人员不得接触实物,选择合格的保险箱、安全的场所等保障措施,确保库存现金实物安全。
(五)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对货币资金效益进行控制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方法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使单位获得最大的收益。如结合货币资金的预算编制,在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进行合理预测的情况下,可通过实施一些推延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回笼的销售政策;还可以通过收回投资,如转让债券、股票或进行票据贴现等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同样,可以通过加快采购
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降低采购成本、推行一定的赊销政策、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或参与各种投资,以降低货币资金的储存量。为有利于单位货币资金收支不断、保持平衡,要从事前对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加以控制,使单位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为实现以上目的,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时,对各种方案要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六)对银行账户、票据控制
对于银行账户管理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制度来执行。严格按规定开立银行账户、办理存款和结算,不得出借账户;应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对背书转让票据应有原始记录或复印件;不准签发空头或远期支票。加强票据管理,明确各种票据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并且备查簿需作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约束比个人的自觉性更可靠、更有效。
(七)建立内部稽核制度的控制
实行内部稽核制度,以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货币资金在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笔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经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审查其手续是否完备、数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对一切现金、银行存款应及时入账,加强稽核工作。在核算和管理货币资金的过程中,认真审查货币资金的收付凭证,以及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大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行为、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同时检查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以及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保管情况。
(八)内部报告制度的控制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货币资金控制环节适时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应切实发挥好内部报告控制方法的作用。其一,货币资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3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管理审计工作;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91-1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审计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机具购置补贴目的调动广大农民购机热情,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机具产业发展多赢共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象(即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为轴心,结合其自身特点,开展好农机具购置补贴使用管理审计,审计重点围绕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执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及效益等重点环节展开。其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围绕资金使用管理
审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审核事项:
一是检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管理。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收支为切入点,检查财务管理是否实行了“三专”(配备专人、开设专户、建立专账),审查资金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二是查看地方政府财政配套的农机具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三是查看是否存在挤占、截留和挪用农机补贴资金情况,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套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四是查看县财政部门对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是否存在拖欠农机企业资金的现象。通过内查外调,单线取证,多方核实,揭示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2 围绕资金的分配,审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重点查看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分配安排是否符合中央和省农机具补贴资金安排提出的“四项”原则。
2.1 是否按照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原则
对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急需的步进式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旋耕机、全喂入收割机、半喂入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拖拉机、挤奶机、动力喷雾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四冲程)、静电喷雾器、秸秆还田机等12种机具是否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实行普惠制。农民需求较少、操作不规范及产品技术不体现农机化发展方向的农业机械退出补贴范围。
2.2 否按照因素分配、定额补贴原则
财政补贴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对补贴机具在科学分档的基础上,实行同一种类、同一档次机具统一的定额补贴标准。
2.3 是否按照全价购机、县级结算原则
购机者按实际销售价购机,县级财政通过购机者账号(农民为一折通账号;其他购机者应提供开户行、开户名称和账号。下同)支付补贴款。
2.4 是否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原则
围绕优化结构、促进高效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可以采取座谈、现场观察、调阅文件资料等方法和手段,并通过数据结构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地评价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分配上是否科学和合理。
3 围绕两个效益,审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给农民、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带来的聚变
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是必审的内容。随着中央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加大,审计可以与调查结合起来。为节约审计成本,对县级财政、农机主管部门管理的效益实施全面审计,对乡镇财政、乡镇农机部门、经销商、购机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抽样审计。这样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又能评价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可以采取走访、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式。重点对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所发挥的效果;农机企业售后服务是否能满足购机农民的需要。是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机具的零部件供应是否到位,机具损坏是否能得到及时修理,农民的售后培训是否跟上;购机手续是否简便,农机销售网点是否合理;农民对机具价格是否能接受;补贴名额是否能满足农民购机的需要;机耕道建设是否跟上;推广的农业机械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通过专门的绩效评估,对补贴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4 围绕制度的落实,审查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一是查看是否根据下达的补贴资金计划,制定本地补贴资金使用具体方案;是否做到科学统筹好普惠制机具与非普惠制机具的资金安排。二是查看是否建立了机具核实制度。县、乡农机财政部门是否按照规定的比例,对补贴机具实际在位情况进行核实。有无建立机具核实台账,机具核实记录是否保存完整。查看是否严格按照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中的主要配置和参数,对照具體补贴机具的规格型号进行核实。三是是否严格执行了公示制度。乡镇农机部门对补贴机具逐台核实后,是否将核实结果在乡和村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无异议后,才出具补贴资金结算审核意见的规定。具体方法可以采取查阅会议记要、文件资料、走访了解等多种形式,真正搞清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执行及落实情况。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4
会计工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会计业务流程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初审关。指村级财会人员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认定。二是理财关。指由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事项实施全面监督。三是审批关。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按权限审批经济发生业务。四是报账关。指村级财会人员将符合规定的票据上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上述环节中每一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业务的顺畅进行。审计工作要首先对报账不利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查处, 分析理清非正常业务堆积的原因, 扫除人为羁绊, 找准拒报、漏报、迟报的症结, 采取有效对策, 分门别类, 因地因情制宜, 依法积极稳妥解决。
二、资金管理审计
资金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现金清查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村财会人员库存现金进行清查, 看账款是否相符, 出现长短款要查明原因, 严禁挪用集体资金或设置“小金库”。二是现金保管制度审计。审查集体资金是否由村财会人员专人保管, 禁止非财会人员插手现金管理, 禁止在收款业务中各自为政形成“口袋账”, 禁止票据交接中推诿扯皮、责任不清。三是资金账户管理审计。审查村集体资金是否按“委托代理制”的相关要求, 实施专户存储并落实支领审批制度, 查明有无集体资金私自外借、坐收坐支和占用、挪用现象。
三、农业承包合同审计
农业承包合同是村集体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 严格承包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审计, 事关农村发展与稳定大局。其主要内容是:审查合同订立的合法性, 包括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以及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 内容是否正确, 权利义务是否明确合理;审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包括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标的、数量价款、时间期限、交款方式履行以及对违约责任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
四、工程项目审计
工程项目建设是农村集体资产增加的主要途径, 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程项目审计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审批程序是否合规, 是否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议定程序;工程质量标准与结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工程价款的确定是否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 是否签订工程承包协议书, 是否出具工程验收报告或工程预决算报告, 有无暗箱操作行为;工程投资是否符合集体承受能力, 有无盲目上马大量举债行为;业务核算过程有无项目不分、管理混乱、长期不清理不报账行为。
五、债权债务审计
债权债务审计主要审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基本内容包括:村集体对债权债务的认定情况, 账面记载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以兴办公益事业为名擅自向单位、个人借款, 导致新增债务;是否存在为规避新增债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应付款项浮记账外, 形成隐形债务或未确认债务;村集体化解旧债的能力与对策, 是否完成偿债指标等。
六、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当前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和国家扶持项目广泛的情形, 全面掌握村集体的收入项目, 审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收入的及时性、合理性, 是否存在少收、迟收、少记账、不记账现象, 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围绕村集体费用组成和开支取向, 审查开支的内容、标准、额度是否与其收入状况及收入潜力相适应, 对于非生产性开支除按正常业务审查外, 还要审查其开支依据是否充分, 开支标准是否超越规定, 开支审批是否符合程序。
七、资产管理审计
资产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村集体是否建立规范的资产登记台账, 账实是否相符, 能否及时准确反映增减变动情况;集体资产核算是否准确, 有无资产类开支与费用性开支混用现象或多头核算现象;经营性资产或资源性资产的发包、租赁是否执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资产处置或产权转移是否通过价值评估和公开招投标程序。
八、专项资金审计
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上级单位拨付的项目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是否专户管理、专项使用;来自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帮扶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 有无挪用行为;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收取和分配情况, 集体和个人的分配额度是否清晰;涉农专项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入户, 有无截留或挪用行为。
九、廉洁自律审计
廉洁自律审计是针对农村干部的经营管理行为而开展的财经法纪审计, 审查重点是:集体资金管理制度是否严格, 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账外账”、“小金库”问题;费用报销和支出项目的管理是否执行相关审批程序和报销程序, 有无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 提高开支标准, 乱发奖金、补助、实物的问题, 有无挥霍浪费集体资金问题;集体资产管理是否权责明确、制度健全, 有无滥用职权侵占、平调和长期占用集体资产问题, 有无未按民主程序擅自处理、变卖集体财产和土地资源问题。
十、财务公开审计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5
本文介绍了银行票据业务的主要审计内容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评审银行票据业务的相关内控制度
1、通过审阅相关政策、制度,如相关从事票据业务的申请和人行的批复文件、有关业务办理的制度规定、相关业务流程图解说明、各岗位责任制度等,了解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通过询问有关票据业务接受申请、记录、审查审批、检查等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银行领导,了解他们对控制票据业务重要性和相关法规制度的认识、对本岗位工作的认识和熟悉程度。尤其要注意各项制度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等是否一致。
2、抽查票据业务的整个流程及其有关表单记录,关注主要的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主要有票据查验、批准、检查等职责是否分工明确、保证相互独立;有无按审批权限的要求得到有效的批准;业务的记录是否及时准确完整;银行空白票据、票据业务档案是否及时得到安全保管等。银行内部稽核检查有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有无对有关业务作出评价、提出意见。
3、选取关键的控制点进行测试,判断其有无真正发挥作用,对相关内控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以便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二、审查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以及票据业务反映和揭示的及时性和充分性
1、抽审业务档案,包括正在审批尚未办理的、已办理未到期的、已过到期日的票据。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审查持票人承兑或贴现申请书以及所附有关营业执照、与出票人或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的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申请人及保证人近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申请人提供的抵押担保或质押等保证资料或是证明保证人资格和保证能力的资料等;
审查银行查验票据情况的工作记录,包括用以核实汇票的真实性查询电报或信函及其回电、回函,或其他方式的查询记录。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信情况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调查和评价的资料,业务审批书上逐级报批所签署的决策意见;
审查相关协议,关注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条款。
2、抽查有关会计核算资料。
审查相关业务本金部分是否及时准确进行核算,表内、表外资产负债的反映是否真实可靠。审查有关的收入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完整、正确地记录到相应的会计期间。对于付款人到期不能付款需要银行垫付时,银行有无及时进行正确有账务处理;
审查会计有关的保证金是否及时足额人账,对收到的抵押、质押资产是否进行了登记; 审查银行各类报表资料是否与账本凭证相符,全面、准确地反映银行票据的情况。
3、可抽取部分票据业务向有关票据各当事人进行函证。
对在合法性、真实性等方面存有较大嫌疑的票据可安排对有关当事人进行外调,或到税务、工商求证等。
三、对银行票据业务进行分析性测试,分析其合法性、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
1、通过计算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等来分析判断银行承兑、贴现总量是否控制在核定的限额以内;
2、将贴现申请人按某一期间内平均授信金额大小排序,并可结合贷款等其他授信情况,综合分析银行主要授信的行业、集中于某一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资金量有多少,计算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金余额的比例;
3、计算无力承付银行垫付资金的业务量占相关业务总量的比率,并对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在付款人方面,是确实有支付困难还是有意抵赖或者一开始就有意舞弊;在银行方面,是审查不力、还是有关人员知情;不报或者确实是超出银行可控范围、或者由突发偶然因素等造成的。
谈锅炉检验的内容及方法 篇6
【摘 要】锅炉作为一种承压设备,能否安全经济运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种种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解决处理。在锅炉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其检验检测工作,保证锅炉的质量及运行的可靠性。文章探讨了如何做好锅炉的检验检测工作,对锅炉检验的要点及检验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锅炉检验;压力容器;水压试验;白粉煤油检查法;无损检验检测方法
0.概述
锅炉是一种承压容器,一般以水或有机载体为介质,常运行在高温、高压、复杂的恶劣工作环境下,容易出现变形、腐蚀、泄漏等问题,并有出现爆炸的潜在危险。所以,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加大锅炉检验检测工作的力度,确保检验质量,控制事故发生率,保证其高质量运行,仍是我们面临的一种重要的任务。
1.锅炉的定期检验检测工作
在合理的时间段对锅炉设备做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具体检测方式包括内部检验、外部检验及水压试验三种。质量控制手段要结合设备的实际情况和检验方式及特点等因素确定。
1.1内部检验
内部检验指在锅炉在停炉、放水、冷却、通风后对其进行的检验工作,具体检验内容为:对锅炉安全运行起负面作用的因素,如裂纹、起槽、过热、变形、泄漏、腐蚀、磨损、水垢等。检验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要拆除妨碍检查的汽水挡板、分离装置、给水、排污装置等锅筒内件,并准备好用于照明的安全电源。若检验部位高出地面超过3m,需搭设脚手架。检验人员应根据锅炉的实际运行状况,确定重点检验部位。检验时,对重点检验部位要重点检验,并做好检验记录。检测完毕,要及时出具检验报告,做出允许运行、整改后运行、限制条件运行、停止运行四种检验结论。
1.2外部检验
外部检验指锅炉在运行时对其进行的检验工作,检验内容有锅炉管理检查、锅炉本体检验、安全附件等方面。例如检验人孔、手孔是否漏水、漏汽,汽、水阀门和管道的情况,安全附件是否齐全、灵敏,锅炉的岗位责任制、交接班情况等。主要是在不妨碍锅炉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宏观检验。检验人员需提出针对问题的建议,出具检验报告、做出允许运行、监督运行、停止运行三种检验结论。
1.3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要依据《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或《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相关规定,对锅炉受压部件强度和严密性进行检验。具体检验內容包括试验周期、准备工作、环境要求、试验压力值取定、合格标准、处理意见及检验结论等。
2.锅炉常用的检验检测方法常用的检验检测方法主要依靠看、听、摸或利用简单的小工具进行
如外观目测检查法、锤击检查法、白粉煤油检查法、灯光检查法等。对此下面进行简略的介绍:
2.1外观目测法
此方法主要就是通过人的肉眼检查来找出缺陷所在,对于发现壁板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腐蚀,变形、磨损、裂纹、焊接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适用的。特殊情况如灰尘覆盖导致不确定钢板表面是否存在裂纹时,可先对其进行砂纸打磨,再用10%~14%的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利用放大镜检查。对板边有怀疑时,可用小锤将铁锈、水垢敲掉并擦净,再用5~10倍放大镜检查。
2.2锤击检查法
检查锅炉另一个很常用的方式就是锤击检查法,检验锤以0.25~0.5kg为宜,一头圆,一头尖。为了保证敲击对锅炉问题反映的客观性,首先要确保检验锤手柄木料的坚实度,牢固且不带裂缝。通过锤击检查,听锤击发出的声音和检验锤回弹程度,检验人员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锅炉裂纹、松动、腐蚀、焊接等缺陷。例如,对于锅筒、炉胆等部位,质量完好的情况敲击声应该清脆、单纯,反之腐蚀反映出的声音为混浊、迟钝;若敲击声沙哑,则表示受压元件已经产生裂纹;若出现发木的闷声,提示着水垢积存或夹灰、夹层情况。
2.3白粉煤油检查法
对于通过锤击法发现的金属裂纹,为更深入了解裂纹的具体情况,就可利用这种方法。先用擦净金属表面,用砂纸打光,接着用10%~14%硝酸溶液浸蚀清洗。待其自然干燥后,涂上煤油,再待约半个小时,擦掉煤油,在裂纹部位涂上白粉。在用小锤轻轻敲击金属裂纹附近或其背面,就能够清楚地看出裂纹形状,长度及去向。
2.4灯光检查法
灯光检查法对锅筒、集箱、管子等不均匀腐蚀、变形和粗裂纹等缺陷的检验最为适用。就是对金属表面用灯光依次照射,灯光检查时,尽量使灯光与金属表面平行,若金属表面有腐蚀现象,就会在灯光下发现黑色的斑点;而对于变形,则有明暗相间的现象;对于金属表面的粗裂纹可在灯光下显示一条明显的黑线。
2.5其他检查方法此外,还有检查弯曲度的拉线检查法,检查腐蚀深度或鼓包的直尺检查法以及检查尺寸的样板检查法,测量焊接接头的高度、宽度、以及装配元件的相对位置的焊缝检验尺检验法等。实际检查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检查方法
3.无损检验检测方法
3.1 X射线检测
X射线探伤可用来检验设备的内部缺陷,需根据检测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及检验方式对被检对象进行射线透照,接着做好潜影处理工作,取出X探伤底片,以便对设备的内部缺陷进行准确的判定。评片工作要求准确提出缺陷性质、大小、位置、形状、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工件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判定其是否合格,同时,推断缺陷的未来发展趋向。
3.2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探伤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查出平面缺陷、钢板的分层及焊缝中裂纹、未焊透等缺陷。其在板、管材等原材料以及锻件、铸件等加工产品的检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选定探伤时间、方法、仪器、方向、频率、晶片直径及折射角。对于不满足检验条件的工件,要进行适当的修整,选择合适的耦合剂和耦合方法,确定探伤灵敏度,进行粗探伤和精探伤,最后对探伤结果进行分析、评定,出具检验报告。
3.3表面渗透检测
渗透探伤是以毛细管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查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探伤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查各种表面开口缺陷,如裂纹、折叠、气孔、疏松和冷隔等。其不受材料及化学成分限制,亦不受缺陷形状和尺寸的影响,不仅可检查黑色及有色金属铸件、焊接件及锻件等,还可以检查陶瓷、塑料及玻璃制品等。但如果工件表面过于粗糙,其造成的假象会降低检验效果。探伤前,应考虑到被检物表面上可能出现的缺陷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表面粗糙度及探伤剂性质,然后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接着进行渗透、乳化、干燥、显像等处理,并注意对探伤剂、对比试块、探伤结果标识记录的质量检查。
3.4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是利用磁现象来检测铁磁性材料和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方法.,适用于检测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裂纹、白点、发纹、折叠、疏松、冷隔、气孔和夹渣等缺陷。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和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及其他非铁磁性材料,也不适用于检测工件表面浅而宽的划伤、针孔状缺陷、埋藏较深的内部缺陷和磁感应线方向夹角小于20°的缺陷。检测时,应根据工件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对工件进行预处理、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的观察与记录、缺陷评定、退磁、后处理等,并注意区分由于工件的几何形状不连续产生的伪缺陷。
4.结语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效益审计,内容,方法
企业效益审计的客体内容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管理效益审计的主要任务从揭露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到促进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转变。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选择有效的审计方式,运用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管理层对效益审计高度重视,将管理效益审计作为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有效监督手段。
1企业效益审计的立项原则
(1) 重要性原则: 选定效益审计项目时应紧密围绕提高企业效益的审计目标,以财务资金为重点领域和范围,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为重点问题,以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主要目的。 以资金投入大、监管机构重视的业务为关注重点。
(2) 实效性原则: 效益审计应从经营管理活动中选择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改进的环节出发立项进行审计。
(3) 可行性原则: 效益审计要充分估计对被审计事项及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审计的复杂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应统筹兼顾所立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要选择被审计事项不易观察和计量、信息和数据不易获取,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项目。
2企业效益审计重点关注的内容
效益审计项目的内容宽泛,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应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模式,选择相应的审计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中应以企业某一单项或多项经济活动为基本对象,评估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分析和预测经济活动实现效益和未来效益。 审计实务中应将以下内容作为审计重点。
2.1 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从成本、费用等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 审查各项成本要素的实耗水平,检查各项成本超支的原因,对照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以及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从影响收入因素的角度审查和分析产品销售过程中定价、销售费用控制、产品发运、销售收入核算等环节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估和分析影响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2.2 企业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损失和浪费
从生产物料能源投入产出情况审计和评价企业物料、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物料能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根据物料、能源平衡原理和成本分析原理,对企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目的。
从评估采购活动对整体效益的贡献情况,分析和评估采购活动的效果。 确定采购活动在提供质量保障的基础上,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
2.3 重要投资项目的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
从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方面评审资金筹集的合理性、 有效性,评审资金管理的可行性、风险性;评价企业资金分配、管理与占用方面存在的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和薄弱环节。
2.4 管理控制效益情况
从管理角度考察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效益情况,审计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有无管理漏洞等,从而健全管理系统,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 生产技术利用和创新情况
从推动技术改造、 科技成果应用与开发实现增产增收、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 评估企业生产技术组织、工艺流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利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内部潜力。 审查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安全情况。
2.6 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
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检查有关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关注企业员工合理化建议中提到的管理和效益的问题。
3选择恰当的效益审计评价方法
3.1 经济性的审计评价方法
经济性是指投入的节约,即是否经济节约地获取和投入资源,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等。 审计人员在评价经济性时要关注资源获取和投入的时间、种类、数量、质量、成本和相关的决策、管理等方面。 方法包括:投入合理性的评价、投入充分性的评价、投入时机恰当性的评价、投入管理和控制的评价、投入环境影响的评价和利用本量利关系对投入分析评价。
3.2 效率性的审计评价方法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一般用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来反映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效率使用资源的特征是:一定产出条件下的投入最小化; 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或更多的产出消耗更少的投入。 审查评价效率性时可使用的方法有成本收益法、成本效果法、价值分析法等。
3.3 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方法
效果性是指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即产出的结果和影响达到或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 有时对产出的结果和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时可以认为目标是产出的正的结果与影响达到最大化,负的结果与影响达到最小化。 在审查评价效果性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产出成果对环境的影响。 方法包括:目标评价法、目标成果法、事前事后法、杠杆法、评分法等。
3.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审计评价方法
影响效益的因素复杂,一些评价项目很难用具体的数据去评定,需要用模糊分析理论进行审计评价。 在企业效益审计过程中,能够量化的项目应坚持定量评价,不能量化的项目应结合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8
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机构和人员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 为满足项目目标和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管理活动。它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 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起源于美国, 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由华罗庚引入我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项目管理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水利、建筑、化工、IT、软件管理、机械、航空等各领域的企业都更多地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社会的发展, 项目管理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政府审计项目管理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按照审计标准对具体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政府审计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管理、审计实施阶段的管理、审计报告阶段的管理和审计后评估阶段的管理。政府审计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效率、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目前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对审计现场管理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审计管理和探索审计工作方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质量意识淡薄, 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应有的职业关注;审计人员的分工不够合理和明确, 多头领导和重复性工作引起管理摩擦和审计效率损失;缺乏审计项目管理标准,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流程靠经验的多, 靠既定标准的少, 难以形成全面的审计结论, 制约了审计功能的发挥;审计沟通不到位, 极大地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造成审计组难以形成团队协作, 各自为战, 使得审计资源浪费严重, 审计信息不能完全掌握, 间接影响了最终的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未来和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弥补我国当前政府审计项目管理出现的缺陷, 本文将现代项目管理引入到政府审计项目管理, 以加强对政府审计项目管理的控制。现代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成本、项目集成、项目范围、项目风险、项目沟通与协调、项目采购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一共9个方面的内容。结合现代项目管理可以将政府审计项目管理分为政府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果管理和沟通管理7个领域。
2 政府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政府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项目团队成员发挥最佳效能的管理, 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 以及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如何分工等。为有效使用审计资源, 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政府审计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针对一些大型复杂的审计项目, 我们应该采用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对一些中小型的审计项目, 我们可以采用层级组织管理模式, 也可以采用混合组织管理模式, 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扁平化管理主要是为解决层级结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由于项目管理层级过多, 信息从最开始的发起者最后传递到最终执行者, 不但时间极其缓慢, 而且传递过程中失真、扭曲现象时有发生。
(2)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政府审计项目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事项, 按照其特点和要求, 选派适当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 并指定审计组长。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或主审负责制。对一些较大型审计项目, 可以在必要时打破部门界限, 审计机关可以从外部聘用有关专家。
(3)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大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把审计业务、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狠抓不放, 坚持实务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 在政府现场审计中, 不要让某个审计人员自始至终只从事一种工作, 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 应对其加强培养, 使其从事不同的工作,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单一手”逐渐过渡到“多面手”、“全能手”。
3 政府项目审计进度管理
审计项目进度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时间和调整审计力量, 降低审计成本, 节约审计资源, 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可以运用工作分解图来进行项目进度管理。工作分解图 (WBS) 就是把一个项目, 按一定的原则分解, 将项目分解成任务, 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工作, 再把一项项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 直到无法分解为止, 即:项目→任务→工作→日常活动。工作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类比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和使用指导方针等。在政府审计过程中, 随着审计的深入, 审计情况可能会不断变化, 审计组长必须在审计现场获取审计工作各方面信息, 重新组织资源, 对审计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统筹安排审计事项具体进度, 留出必要的调整时间, 使项目进度在整体上服从项目的总体安排。
4 政府审计项目成本管理
政府审计项目成本管理, 是指在政府现场审计过程中,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项目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可运用SWOT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分析方法对政府审计项目进行成本管理。SWOT分析即根据政府审计项目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 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并将它们结合起来, 形成审计项目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SWOT分析中有4种不同的类型组合:优势—机会组合, 是一种发展审计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劣势—机会组合, 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 使审计改劣势而获得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组合, 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 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劣势—威胁组合, 是一种旨在较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
建立审计现场成本考核制度, 通过对投入的经费、人力、时间等成本指标与审计项目取得的效益效果进行对比, 评价和考核审计现场成本, 增强审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5 政府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 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在规定程序中运作, 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 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 我们要依据2010年国家审计署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 (审计署第8号令) , 严格现场取证程序, 加强审计底稿的规范化管理和审计现场复核, 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体系。
(1) 严格现场取证程序。审计组小组成员要按规定方法收集证据, 审计组要对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合法性、相关性、目标性进行鉴定, 对不符合要求的, 应当责成相关人员进一步取证。在形成审计报告前, 审计组要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 形成审计结论。
(2) 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管理。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和监督审计质量的基础, 因此, 对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不能认为只是工作底稿, 就可以马马虎虎、草率从事, 而必须认真对待, 在内容上做到资料翔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在形式上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正确的审计意见应当建立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和准确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 而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和专业判断都应当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3) 对审计现场工作的复核是确保审计质量的第一关口, 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 忽略审计现场复核的情况较为普遍, 一般都在现场审计之后才进行复核。制定现场审计复核管理办法, 确保现场复核及时到位。在审计实施现场, 对每位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以及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 把不完善、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解决在审计组撤离审计现场之前, 这是审计现场复核的优势。要制定审计现场复核管理办法, 对审计现场的复核内容、复核重点、复核时间、复核程序、复核人和被复核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
(4) 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审计现场管理制度, 不断修订和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应从加强规范入手, 认真研究审计程序公正、结果公正和效率的关系, 探索审计程序在实践中的应用, 按照合法性、科学性、高效性的原则, 健全完善审计复核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计过错追究办法、审计工作方法、机关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廉政纪律落实等提高审计质量的规定, 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 形成工作讲规范、办事讲程序、管理讲制度的良好机制。
6 政府审计项目风险管理
政府审计项目风险是指政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含有重大舞弊现象的财政、财务收支没有发现, 而做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 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 以规避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审计风险 (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测风险 (DR) 。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有关, 它和控制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检测风险, 它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与审计人员自身有关。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可以先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测风险进行评估,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7 政府审计项目成果管理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 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 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提出抓好审计成果管理, 解决“三多三少”, 突出三个“再”。就是要在提高成果质量上狠下功夫, 切实解决审计成果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 就事论事多、分析挖掘少, 反映个性问题多、综合共性情况少的“三多三少”问题。提高成果质量方面突出三个“再”:内容要再贴近, 质量要再提高, 时效要再增强。在日常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勤动脑、勤动手、勤动笔, 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注意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及深层次的问题, 向政府各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审计精品, 为完善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做出贡献。
8 政府审计项目沟通管理
所谓沟通, 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 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 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 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政府审计沟通管理可分为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两种情况。
(1) 为了更好地促进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 应建立审计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审计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2011年上半年, 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审计署计算机中心建立了审计管理平台, 实现了审计重要信息共享以及审计进度的实时动态监控。此外, 审计人员利用OA腾讯通进行审计信息传递, 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保证了整个审计项目能快速有序推进。此举将我国政府审计项目管理推向了新的高度, 对今后政府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 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协调规范, 促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活动行为的正常化。在审计工作中, 有的审计人员由于沟通不当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使审计工作进度和效果受到影响;有的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往中太过随意, 不仅影响了审计质量, 也影响了审计的形象和威信。因此, 有必要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协调规范, 对沟通协调原则、内容、方式方法和程序等进行明确规范, 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宁安.国家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2][英]丹尼斯.洛克.项目管理[M].第9版.杨爱华,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赵爱玲.项目管理技术在国家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 2011 (5) .
[4]刘兆明, 李娜, 刘旸.论审计项目管理的架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9
任期经济责任, 是指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 (部门) 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和国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应负有的责任, 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以校 (院) 长为例, 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 财务责任
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 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是否真实有效;是否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是否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有效配置资金;是否加强日常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率;债权、债务是否清楚, 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有无完善的经济责任制, 对财务的约束是否科学有效。
(二) 会计责任
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业务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上岗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是否安全、真实、可靠, 有无化公为私、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 有无授意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有无设置账外账等问题。
(三) 管理责任
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否有效;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是否能在充分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互相约束与牵制。
(四) “经营”责任
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责任是否分解落实, 有无保证经济目标实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
(五) 财经法纪责任
任期内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真实性, 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等违反财经纪律情况;任职期间有无利用职权侵占、挪用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 擅自对外投资、拆借、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弄虚作假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的行为;任职期间, 在对外交往中, 有无不顾国家和企业利益利用职权索礼受贿, 或内外勾结, 牟取私利。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并力求在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
(一) 根据高校的特点和评价内容, 将评价指标分为五项一级指标和十五项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表1所示:
(二)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际不清、不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从多个因素对评价事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判, 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判, 首先, 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U={u1, u2, u3, …………um}, 刻画因素所处状态的评语等级集V={v1, v2, v3v4…………vn}及评语等级尺度集E={e1, e2, e3, e4, ………em}, 这里m为评价对象因素的个数, n为评语等级个数。其次, 用专家评定或其它方法生成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 即评判矩阵 (Rij) m*n, 这样由 (U, V, R) 三元构成了一个模糊评判数学模型, 由于对象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要引入一个权重分配集A={a1, a2, a3, ………am}, 其中ai>0, 且∑ai=1。最后, 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决策, 引入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 一般地令B=A*R (*为算子符号) , 称为模糊变换。考虑评语等级尺度集, 可以最终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Z (Z=B*E) 。在该模型中每个因素对评价的结果都做出了贡献。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
利用上述评价方法, 可选定能客观反映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评价因素, 如从上述五项一级指标中选定评价因素U, 确定因素所处状态的评语等级集V, 由此构成责任审计评价表, 评语等级尺度集E。得出如下图表 (见表1) , 可得U到V的评判矩阵:
同时讨论确定对象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A={0.03, 0.07, 0.1, 0.04, 0.06, 0.05, 0.1, 0.1, 0.04, 0.06, 0.15, 0.05, 0.08, 0.03, 0.04}, 进行综合分析评判, 由B=A*R={0.1, 0.29, 0.24, 0.3, 0}, 最后将综合向量B和评价尺度E相乘, 即Z=B*E={0.1, 0.29, 0.24, 0.3, 0}*{1, 0.75, 0.6, 0.45, 0.3}=0.5965, 所以综合评价在一般和较差之间 (0.6>0.59 65>0.45) , 偏重一般。同样可以对“财务责任”做出评价, 即可得出U1到V1的评判矩阵:
各因素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A1={0.03, 0.07, 0.1, 0.04, 0.06}, 由B1=A1*R1={0, 0.1, 0.1, 0.08, 0}, 归一还原后得到B1=A1*R1={0, 0.3333, 0.3333, 0.2666, 0}, 最后将综合向量B和评价尺度E相乘, 即Z1=B1*E1={0, 0.3333, 0.3333, 0.2666, 0}*{1, 0.75, 0.6, 0.45, 0.3}=0.5699, 所以“财务责任”评价在一般和较差之间 (0.6>0.5699>0.45) , 偏重一般, 同理还可对会计责任、管理责任和经营责任进行评价。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在审计评价过程中, 由于涉及因素较多, 且具有边际不清和不确定性, 往往对被审计人员很难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价。运用本评价方法, 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一定的权重, 使一些边际不清、不定量的问题予以量化。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基本可达到对被审计人员客观的综合评价, 它分别对一级指标和具体的底层指标进行剖析和分析, 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也放、沈国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期。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10
(一) 信息化条件下, 审计风险呈现新特点
1. 转型风险。
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瓶颈”。比如在信息化条件下, 被审计单位的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 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财务处理过程由软件自动完成, 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 这无疑给审计人员带来了转型风险。
2. 系统风险。
比如电子化会计数据可能被滥用、篡改和丢失, 电子化的审计线索易于减少或消失, 原始数据的录入可能存在错漏以及不可预计的突发灾害、软硬件故障等都会给系统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危害。
3. 控制风险。
比如权限设置或职责分工导致约束机制失效, 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会使审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 审计软件对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等。
4. 检查风险。
比如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 增加了历史数据难以采集汇总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 难以全面检查测试。
(二) 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发展的制约
1.审计系统的灵活和高度可扩展性面临的挑战。被审计单位业务的不断发展, 监管条件的不断变化, 审计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在建设审计署信息系统时, 需考虑审计系统的灵活性和高度可扩展性。如何将审计业务与IT资源有机的结合, 如何利用IT系统促进信息化审计业务的发展, 避免因IT系统架构上的缺陷制约信息化审计业务的快速发展, 是建设高性能的审计信息系统的重心。这需要考虑引入系统架构方法论来构建审计系统。需要以审计业务架构为基础, 业务架构包括审计所需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组织等规划, 用于引导信息系统数据架构、应用架构的建立, 以数据架构 (是指审计所需信息实体如何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分布, 以及数据在审计系统不同应用功能之间如何有效的流转、共享、整合、存储) 、应用架构 (指支持审计业务发展的所需信息系统应用功能组成, 即构建信息系统) 为支持, 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架构, 这给审计带来较大挑战。
2.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 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操作的语言需要较长磨合过程。虽然, 审计署培养了大量中级计算审计人员, 但由于多数属非计算机专业毕业, 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技能, 与被审计单位信息化人员专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很难完成较大的实质性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审计程序的实际运用与评价工作。审计人员的结构在短期内难以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内容方法
(一) 国家审计组织方式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进程, 在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即实行“五个统一”和“六个结合”基础上, 一些新的审计组织方式将随着信息化进程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1. 打破业务、行业界限, 开展项目审计和建立组织机构。
目前上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审计署各业务司工作重复交叉, 人力也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已不能停留在脚疼医脚、独立作战的阶段。大项目、综合项目逐渐开展, 财政审计与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和涉外审计等各行业审计开始结合, 在审计组织上, 客观要求打破各司局界限。而要真正打破各司局界限, 只能靠行政手段, 调整原来的机构设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审计数据库的整合和数字化审计方式的推广, 为审计组织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 审计署应建立一支强大而稳定的综合统筹指挥部, 在此架构下, 建立一支支数据分析非现场审计团队, 以及分布在各地以现场审计为主的审计机构, 形成“总体指挥———数据分析———延伸核查”的组织模式和方式。这对按行业设置部门、分行业开展审计工作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在现有组织结构下, 可以采取发挥综合协调部门的力量。如在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中, 可进一步发挥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打破司局界限开展工作和成果利用。在组织方式上, 改变过去按派出局成立审计组, 采取按财政部资金科目成立审计组, 如成立教育资金审计组、科技资金审计组、卫生资金审计组、水利资金审计组、农业资金审计组、社保资金审计组、环保资金审计组、国土增值资金审计组等, 确保每个审计组从资金源头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只有打破传统的组织方式, 才能实现有效整合, 服务于两个大报告的需要。
2. 非现场审计成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方式。
数据中心的建立、以及金审三期工程规划的5大应用系统的建设等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都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保障, 非现场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重要的方式。非现场审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能够弥补现场审计人手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将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在审计组织模式上, 将形成两支审计力量, 一支是非现场审计人员, 这将成为审计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力量, 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在线审计监督, 发现问题线索;另一支是现场审计人员, 以非现场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线索为切入点, 到现场核实取证和延伸调查。
3. 大型审计项目为主的审计模式。
一是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由“松散型”向“集中型”转变, 实现了对各审计组审计全过程的统一指挥。二是审计质量控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控”转变, 项目组长和质量控制人员不在现场也可随时查看现场审计工作情况, 实时了解和核查审计查出的问题。三是信息资源管理由“单点分散独享”向“全面幅射共享”转变。通过审计专网, 时时实现上下左右沟通、及时反映和掌握审计情况、汇总提升审计成果。
(二) 国家审计内容方法的发展
信息化发展, 使审计内容和方法发生技术性革命, 审计由传统的现场审计发展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结合, 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非现场审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事后审计发展为事后、事中审计。审计方法中的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各种方法得到综合运用, 尤其是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分析研究数据之间的合理关系, 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等重新操作和分析方法得以普遍使用。
1.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准确的特点, 不仅能提高审计效率, 而且能更加系统、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 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一方面, 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筛选, 摘取审计疑点, 寻找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的数据挖掘技术, 高效、准确地收集各种电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抓住审计重点, 审计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 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管理, 便于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整体进行分析、对照、比较, 从宏观上、总体上、系统上去把握审计对象, 总揽全局, 结合在审计环节上设置疑点控制, 实行实时全面审计。
2.跟踪审计成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政府管理方法发生深刻变化, 重大政策措施和投资项目的实施, 战略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置等, 具有周期长、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 采取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达到“免疫”的要求。跟踪审计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进行追踪, 通过对资金的监控和对政策执行力度的关注, 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跟踪审计常见的难题是资金和项目执行的分散, 两者皆呈“扇形辐射”, 如何确定重点, 来保证审计的时效性、准确性, 信息化条件为跟踪审计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数据分析, 确定资金、项目、执行政策的审计重点内容。一是利用电子数据, 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 对资金的收、支等环节及时跟进, 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防范资金风险,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 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利用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对项目的规划、论证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三是通过以资金为主线, 以项目为基数, 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促进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和连续性。在审计方法上, 要充分利用好金融数据库与各行业数据库的结合, 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和跟踪审计。如结合好财政、投资项目数据和银行账户审计数据的结合, 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分析技术, 沿着资金流向的轨迹开展数据分析。
3.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信息化一方面给犯罪分子带来了更为诡秘的犯罪方式, 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发展, 也给监管提供更为广泛、系统而全面的信息资料。长期的审计实践表明, 几乎所有的犯罪需要借助银行账户, 尤其是一些高端犯罪离不开账户的运作。经济领域中的违纪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能从资金往来中查出蛛丝马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 运用独有的技术方法, 能及时发现一些犯罪线索。在审计内容上, 一是可以整合金融、财政、企业有效的数据, 全面分析项目资金摆布, 突出重点项目和资金的分析, 注意发现可疑问题;二是整合银行间的数据, 以资金异常流动为线索, 分析账户的网络关系, 重点查处违规资本运作的高端犯罪线索;三是可以结合审计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围绕单位账户开展审计, 设定一个金额界限, 对账户之间的流转查深查透。在审计方法上, 主要是运用数学算法对指标进行采集和分析评价, 运用数据模型分析资金流动。
4.信息系统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根据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发布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8号》, 国家审计探索了对部分行业信息系统的检查。随着信息化进程, 信息系统的审计成为必然。《审计署关于印发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逐步加大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力度, 关注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信息安全。”这也表明信息系统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11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基础会计的特点
在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们很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和管理课程的基础。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好坏程度度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直接关系到进一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从事会计工作所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将来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对教材的选择。目前基础会计学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在内容的编排上相差不大,具体都包括了总论、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基本内容,这些较教材在内容上都很好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会计实际工作发挥了较好的指导性作用。因为对基础会计教材的使用存在针对性、使用对象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使用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在内容上和难易程度上本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都要超过中专所用的教材,教材在内容上讲解该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原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及难易程度上介于本科和中专之间,因为还要与后续的相关课程相衔接,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自己的特点。有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时所选用的教材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用书等,这不是很合适,因为各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偏重于理论,有的则注重于实务。
对于刚刚接触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水平和专业培养方向,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加快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另外,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考虑充满人性化设计的会计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上生动、有趣,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层层递进。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好的教材是教授好基础会计课程的开始,教师如何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课时和学习的顺序等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
第一、基础会计课程需要安排足够多的课时,以便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前提是改变对基础会计的错误认识:基础会计内容少不重要,所需课时也较少,实际上基础会计同样需要安排足够多的课时。授课老师必须在既定课时下根据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不同的章节内容的重要程度合理的分批各环节的课时,如会计报表等重要章节就需要分配较多的课时。
第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到会计政策、法规的不断变化和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改变以往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静止的状态,在主要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最新的会计政策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与其他后续课程的衔接。
第三、在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只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或者虽然设置了职业道德课程,但是都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会计的教学中去,无法适应会计专业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阶段,对该专业还只是初级的认识阶段,这时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授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对学生灌输坚持诚信和职业操守、不做假賬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兴趣。把以往的教师一本叫俺、一支粉笔的单项方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既能快速的理解和牢记相关课程内容,还可以增加对基础会计的新鲜感,学生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也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会计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更新的非常快,学生往往尚未毕业学习的知识即以过时,所以如何教授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授课时挑选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并针对自学的内容让学生来回答相关问题或者做练习题,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容易的内容,可以通过指导个别较好的学生进行备课、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再次,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是仅仅简单的通过大屏幕来展示枯燥无味教案内容,这样的话丝毫不能起到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考和物证举例的效果,教师要制作具有直观效果、比较生动的课件,营造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会计环境,如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比较真实的接触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所涉及的会计资料,提高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
四、结束语
基础会计作为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会计专业也凸显重要性。基础会计教学中既要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兼顾,从整体上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又需要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设计,采用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基础会计得学习从接受到喜欢,再到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基础会计的相关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毕业后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娜儿.浅析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3).
[2]雷丽芳.浅谈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3]孟莉颖.新形势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考.科技信息,2011(2).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篇12
目前, 对于信息审计的定义, 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20世纪80年代, 许多学者开始着手将信息审计研究的重心放在对于正式信息源的甄别方面, 研究的重点是文献管理。到了9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开始进行拓展研究, 比较重视从组织和信息资源的序列考察信息审计的内涵。对于信息审计, 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是:首先审查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中找出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是信息审计。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经过研究和总结, 得出以下几个关于信息审计的目标的结论: (1) 确定组织的信息资源; (2) 调查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 (3) 对信息资源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 (4)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把握机会; (5) 培养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经营战略适当结合; (6) 信息流和过程的确定; (7) 制定信息发展战略; (8) 培养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增设相应岗位进行管理、控制和监督, 使得信息能够准确地、统一地进行传递。
二、网络信息审计分类
网络信息审计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为的监控, 它是一种基于报文结构格式的审计技术, 它是在完整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对于一些病毒和黑客程序进行审查时, 我们可以把病毒和黑客程序作为审计的内容;它主要用于对通过网络进行攻击的病毒和黑客的入侵进行检测和防御, 还可以对网络的安全运行进行适当的监控, 但不能对于网络上应用层数据的内容进行审计和监控。二是内容的监控, 它是一种基于报文内容的信息审计以及监控的技术。它主要采用一些智能化的处理技术和网络信息的报文采集等方面的技术, 可以对网络报文的内容进行处理, 只要是含有有害的、非法的信息内容, 就可以记录它的根源、IP地址、服务的类型以及报文发生的时间和内容等信息, 在搜索到这些内容之后系统就会把这些信息提供给网络管理员, 管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和分析, 之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这些不安全的、不合法的信息进行追查。
三、系统模型的现状及发展
目前, 已有的系统模型主要是针对于局部的网络区域内容进行审计, 对于较大规模的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变的审计无法使用。在现在的审计中, 网络流量的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超出了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 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使用负载均衡算法才能满足大流量的内容审计需求。但是, 现在的分流技术存在不足, 无法实现真正的负载均衡, 我们必须对数据的负载均衡算法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的审计体系对于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的考虑是比较少的, 审计系统内部模块存在漏洞, 极易受到黑客程序的攻击。
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在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中, 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就是对于安全态势的评估。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网络化系统的物理安全进行的, 并没有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态势进行评估, 内容安全态势的评估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来自内容安全警报的记录和信息传播过程的规律, 它是与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估不同的, 前者注重的是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层次的研究。除了需要评估内容的安全历史, 还需要对于内容的安全态势变化进行相应的预测。可以说, 网络用户在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对于热点信息的关注并传播的问题就是网络内容的安全态势问题。
五、结束语
目前,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对于研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来源和传播以及怎样去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审计, 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琦, 李建华.网络内容安全监管系统的框架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 2003, 29 (2) .
[2]周亚东, 孙钦东, 等.流量内容词语相关度的网络热点话题提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1 (8) .
[3]李卫, 刘小刚, 等.网络安全管理及安全联动响应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39 (26) .
【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方法】推荐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内容12-20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7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2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08-23
内部控制及审计09-23
内部审计职能及转变06-16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05-23
合同审计的重点及方法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