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2024-08-29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精选6篇)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篇1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审计的视角, 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的方法, 突出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功能的作用。当然, 从审计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但伴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 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审计的角度, 更应该基于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功能的研究, 得出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比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更加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论。

一、内部控制起源与演变

现行的内部控制理论, 基本上来自审计研究领域。但从内部控制的起源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作为审计方法和作为管理方法 (李心合, 2007) 。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最初形态是内部牵制, 其典型特征是以执行层面的交易和账务处理为重点, 以职务分离和相互制衡为手段, 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查错防弊为目标。

1938年的“麦克森-罗宾斯事件”促使职业界开始思考审计师的责任界限和审计程序的合理性问题, 并产生了对审计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要求。1949年, 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性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首次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 即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准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进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方法和措施。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是直接的, 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主要关注的还是内部会计控制。70年代中期, 在对“水门事件”调查中, 发现美国不少大公司进行违法的国内捐款, 甚至贿赂外国政府官员, 引起立法和政府部门关注。国会于1979年通过《反国外贿赂法 (FCPA) 》, 规定了与会计及内部控制有关的条款。不久美国SEC发布了《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书》, 强制公司对其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报告书。1992年, 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 1994年又对其进行了增补。该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构成要素重新进行了界定, 提出了以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为基础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

而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也得以产生和发展。1958年, 在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同时, 也出现了内部管理控制。一般人们把后者理解为除了内部会计控制以外的所有控制。而在管理学上, 有关管理和控制的观念早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之前就产生了。18世纪英国的瓦特和包尔顿两人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控制制度, 1911年, 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问世, 管理控制成为系统化的知识替代了传统的经验法则。而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视控制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要素, 并使管理控制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到20世纪中期, 随着控制论、系统论和目标管理理论的出现, 进一步丰富了管理控制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 伴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流程再造、价值链等许多新的概念再次丰富了管理控制的理论。

二、内部控制功能演化文献综述

国外对内部控制功能演化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文献出于1912年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编写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某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 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以便相互牵制, 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

1958年AICPA颁布的《独立审计人员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中提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和内部管理控制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 ”。

1992年, COSO发布了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五个基本要素。

加拿大CICA所属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Co Co) 1995年发布的《控制指南》中指出, 内部控制不是一个过程, 而是一个组织中 (包括资源、系统、程序、文化、结构和任务) 支持该组织实现其目标诸要素的集合体。与COSO框架文件中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术语相比, Co Co更倾向于使用“控制”一词, 并且“控制”一词的含义比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含义更为宽泛。

2001年开始曝光的一系列财务丑闻, 暴露出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 2002年7月, 美国国会发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COSO也从2001年起开始委托普华永道公司组织编写《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 并于2004年9月正式发布。至此, COSO整体框架和ERM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史蒂文.J.鲁特 (2004) 指出:“COSO框架把风险确定以及随后的风险化解视为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固然重要, 但是决定应该利用哪些机会并承担哪些风险的过程更为重要。简单地说, 对于企业的成功来说, 承担风险的意义比避免风险的意义更加重要。”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内部控制功能演化的研究。2004年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 (征求意见稿) ”提出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 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合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活动的监督五个方面刻画内部控制系统。但是该准则只是从审计的角度发布的, 却无法作为指导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

周兆生 (2004) 认为:“在战略风险方面, 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 到财务报告层次, 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 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张砚 (2005) 指出:“纵观内部控制发展史, 其变革往往源于组织管理的要求,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 管理手段及工具的创新为内部控制注入新的血液, 带来发展的动力。”

杨雄胜 (2006) 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是消极地回避这些风险, 而是积极地挑战这些风险, 将这种不确定性对组织未来造成的各种可能伤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减轻到最小程度。”

李心合 (2007) 指出:“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一个开放型系统。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分为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

以上国内外的文献研究为内部控制在功能上的演化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但从演化的角度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三、内部控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内部控制的发展, 不难发现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与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差异。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 其首要功能是维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在描述内部控制的功能和目标始终都是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目标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而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损害价值创造的后果。

由于存在审计风险, 受注册会计师立场影响的财务报告导向型内部控制常常以“风险最小化”为其出发点, 这样做从两个方面对价值创造产生不利影响:其一, 使企业遗失良机。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 选择承担风险比选择避免风险的价值更大, 对风险的把握尤为重要, 而不是逃避风险。如史蒂文.J.鲁特 (2004) 所说的:“COSO框架把风险确定以及随后的风险化解视为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固然重要, 但是决定应该利用哪些机会并承担哪些风险的过程更为重要。”COSO委员会显然意识到基于风险最小化的1992年框架的局限性, 于是开始由单纯的内控转而研究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风险管理框架”。在2004年的风险管理框架中, 风险管理的目标已经不再是风险最小化, 而是使风险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限度之内。这与1992年整体框架已有显著不同。其二, 内控过度的关注也会引发企业失败。由于企业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烦琐的控制程序, 以便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 这会导致企业决策和行动速度的缓慢、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下降, 从而引发企业失败。迈克尔.詹森 (2004) 同样指出“内部控制体制有两大缺陷:它们反应太迟, 以及为了实施重大变革花费时问太久”。可能内控过度的问题与偏重于审计角度的内部控制有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来维护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转, 而这使得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反应能力。

四、内部控制功能转变

目前, 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还经常发生, 不关注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质量维护功能显然是不行的, 而过分关注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那么应该怎样抉择呢?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应当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具备了演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保留有利的因素。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 在控制实施主体上不仅关注企业的员工, 而且更加关注董事会和经理层 (控制实施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控制主体和受控主体, 在内部控制中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控制范围上不仅关注企业内部控制, 也关注控制环境等, 这些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中也都有体现。

二是整合差的因素。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与COSO框架所不同的是, 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密切关联的环境因素, 尤其是价值链。价值是在链条中创造的, 因此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也应当建立在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源泉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公司外部环境和价值链纳入“内部”控制框架, 就等于是超越公司主体来讨论“内部”控制问题;作为开放的内部控制系统, 外部监督也是界定监控要素的结构时所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证券管理机构、外部审计机构监督等方面的监控。

三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 商业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更关注价值创造。尽管对财务报告的关注是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研究和指南制定的主导性动因, 但这种动因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商业竞争的冲击而发生动摇。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使许多企业重新聚焦于它们在产品市场上的能力, 并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设计;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们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口渐增长, 使得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

这三大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一条重要的演化逻辑规则:好的复制者被复制 (Good replicators get replicated) 。在商业变化迅速的今天, 机构投资者给公司的价值创造带来了压力, 使得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的内部控制逐渐被抛弃, 被以管理所愿意承受风险的内部控制所取代。比较传统的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其改进版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则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并不排斥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反而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更加兼容。COSO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同样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 与此同时, 也不忘兼顾财务报告导向的重要作用。安然、世通失败的案例让人们意识到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还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在维护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任何削弱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质量维护功能的做法都难以让人接受。

其次,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更加注重企业的管理方法。关注公司管理人员如何更好的发挥, 如何使公司在竞争环境下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 其框架的设置要能够涵盖公司管理的全过程。在管理学上, 控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控制标准、执行与衡量成效、纠正执行偏差三个基本阶段。考虑到战略导向和风险导向的管理要求, 公司的控制标准主要的是通过战略和预算、风险容忍度等体现出来, 执行与成效衡量可具体化为, 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报告、绩效评价与激励三项要素, 监控可视为“纠正偏差”所采取的行动之一, 所有这些要素都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的。

最后,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在现实中, 许多公司的成本和价值控制都是以价值链分析为前提的, 并且将公司置于价值链之中来进行控制的。因此, 其首要目标更是服务于公司价值创造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从初创、发展、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但对于投资者来说, 企业生存与发展越久, 投资越大, 股东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已经不是风险最小化, 而是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当今众多商业机会转瞬即逝, 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管理者积极面对风险, 愿意有技巧地接受风险。因此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 《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 现状 ; 转变 ;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28-01

在媒介信息的冲击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转变观念、实现数学教学的功能转变和途径的探究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国学精髓的基本传播方式,或者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机遇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功能转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探究

(一)教师教学过于形式化、功利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依然强调成绩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学生能力的体现,对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科改革过于形式化,比如:听课、教师事前先给学生预热,结果“亮了教师的面子,黑了学生的里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抓住考试重点和考试必考教学,忽视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一味地要求学生数数、口算、速算而忽略教学的本意,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策略和目的都显得格外功利化,当然围绕应试教育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便成了摆设、形式。

(二)教师霸权,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都担任着班级的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最多,学生在学习阶段最害怕的就是班主任,这种害怕反映在课堂便是教师的神圣化,家长在孩子口中听到“我们老师说的”,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话不离考,一旦教师押题押中,更会神秘化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受教学压力和教学体制的影响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混淆、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这不但加剧了应试教育色彩的渗透还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三)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此前甘肃兰州被报道称某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制约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出现学生不知道先过端午还是中秋,不知道圆周率是韩国还是中国最先算出的,可谓一笑大方,由于应试教育占据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主导地位,素质教育又未被急功近利的领导和望子成龙的家长所认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笑话,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还表现在教学对小学生缺乏诱惑力,导致教学课堂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在相关知识的扩张方面缩手缩脚,不能更好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必不可少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过于宽泛

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把数学课程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的可能性

(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就目前而言素质教育是消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最佳教学方式,但是从古到如今,特别是小学基础性的教育使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被放大,但是目前素质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不断深入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学生培养计划当中,而这种情况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提供了可能条件。比如: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小学教学中国学课程被纳入教学体系、毛笔等也被纳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也在部分地区被纳入教学当中,比如:算盘三遍九、九遍九都被采纳在教学当中,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替代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二)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技能提升

随着农村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和部分省份特岗教师的普遍推进,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师技能也在不断的人才竞争中得以提升。这种待遇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工资福利的增长会聚了优秀的教师人才和先进教学工作者,强化了小学基础阶段的教师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待遇的提高间接的体现在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使教师从实践性人才向理论性人才的过渡,这种过渡还体现在理论人才的会聚为小学数学教育等学科教学功能的转变提供了人才与理论的可能性,此外,教师技能的提升又为教学的实际化和生活化及当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比如:目前中西部教师的国培项目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媒介的应用能力。

(三)小学教学改革和社会的重视

目前国家为了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小学数学等各科为主的功能性转变提供了可能和必然,小學数学教学的功能化转变或许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应试教育的淡化程度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程度,也可以说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功能化转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种转变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教学效果之一。社会重视也是小学数学功能化转变的主要因素,比如:小学阶段对儿童的培养不在数数、认钱等生活化的培养而是以数学教学为主的而是各个社会学科的总结和过渡,不如:目前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已经设计到了各种社会考试的逻辑推理数学,这种数学功能方向的转变是关键。

当然小学数学教学功能的转变不在可能性的多少而在与具体措施的转变,毕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而言,要做到小学数学教学功能的转变,就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认可学生的创造力和阶段性的想象力,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教学环节,开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习惯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适应教学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媒介,积极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想象力,比如:在图型数学教学中要利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实现要学到我要学,在到快乐学的最终目标,让小学数学教学完全融入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健康.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D].河西学院.2014

[2]刘启斌.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D].兰州大学.2014

[3]赵冬臣.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质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9):23-25

[4]王武.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教育.2013(04):67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篇4

在互联网行业思维的影响下,传统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挖掘适用于本公司转型的健康管理制度。

一、职能管理

1.组织结构:目前组织结构变革的总方向表现出非层级制的趋势。非层级制的组织手段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层级制组织中经常使用的直接监督控制的那些办法。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扁平化、柔性化、分立合并化和网络化四个基本趋势。

2.战略层面:在大数据时代,资产、规模、技术都退出了竞争的主战场,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数据”才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本。企业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市场环境、竞争环境迅速调整战略是互联网企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客户-客户”水平时代的来临,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认同并坚持“客户思维”,在“以人为中心”前提下思考企业的战略管理。

3.企业文化: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与方法,正在渐行渐远。在过程、内容、形式上,从物质、精神、行为三个层面,都更趋向简单化、人文化、用户化、多样化。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的特点,创建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网络化组织和管理相适应的价值观。

4.人力资源:在互联网形势下,人力资源显示出了“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经营与管理”的特质,互联网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力量对比。组织不再界定核心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互联网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和决策成为可能,从大数据分析中进行选人决策;从大数据中分析员工价值诉求与期望从而制定薪酬策略;从大数据分析中寻求职位系统与能力系统的最佳效能匹配关系,剔除人力浪费,从而提升人才匹配决策的科学性。

二、运营管理

1.生产管理: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建立完全以市场导向、按市场需求、任意批量而快速灵活制造产品、实行并行工程、支持客户参与生产的灵捷生产系统。又能极大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保证对客户的需求的快速灵敏的反应。

2.市场营销:互联网时代,营销最重要的特色是,消费者从被动的价值接受者,转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成为创造独特体验的共创者。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思维转向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思维。

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将产品做到极致,创造出“让用户心动”的产品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强武器。随着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以品牌作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标准,更注重互动、人性化服务的消费体验,客户的品牌认知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命运。

实现“三个转变” 深化财政审计 篇5

一、财政审计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

全部政府性资金涵盖了政府公共财政服务的所有对象,是财政预算资金、政府性投资和政府代管的社会公共资金的综合,从而构成了管理公共财政的重要构件。政府在公共财政建立过程中,势必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运行和管理责任作为框架和布局。所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已经成为深化财政审计的战略性选择。

(一)调整预算执行审计的视角,建立财政审计的“大格局”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就是将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度作为审计工作的聚焦点,目标就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深化财政领域的各项改革和提升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二)关注全部政府性投资和资产管理机制,加快政府资金效益审计步伐

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资金、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融资、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审计关注全部政府性投资和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目标是促进建立财政资金(资产)的使用绩效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关注政府性债务,保障公共财政运行安全

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务余额也在逐年增长。受财力限制,政府大多采用土地等公共资源抵押银行贷款、BT方式等多渠道融资搞建设,而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安排不足,偿债风险偏高。因此,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重点目标应该是帮助防范公共财政运行风险。

二、财政审计由注重强化支出审计向支出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转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审计目标是突出体现完善财政体制和机制的促进作用,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绩效。由于国家财政预算投入的专项资金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都需要审计机关不仅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更重要的是对其经营管理决策制度、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和执行结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政府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情况。因此,财政效益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当前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审计监督、评价来规避和减少财政资金使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预算管理不严、决策失误、资金使用效果差、财政债务包袱较大等潜在的财政风险。

(一)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把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要以财政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对拨付到使用的各流转管理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对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的部门,延伸审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专项资金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对财政重点资金及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关注它的使用效益及效果。要抓住资金流程主线,从立项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入手,追踪使用效益,着力分析资金管理中直接影响成本及效益的关键性问题及对策。查处和揭露虚报、转移挪用, 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对被审计对象所领导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会发现这些单位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和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审计机关对查出的这些问题,必须向被审计对象所领导的单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三、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财政审计要着眼于加强宏观调控,积极促进财政政策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有效落实。当前财政审计工作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跟踪审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对税收、预算、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的综合分析,及时揭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提升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防范财政风险,积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在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地方财政隐性赤字、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资金用于过度超前建设、 “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及“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二)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从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高度来整合审计成果,综合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财政审计两个报告反映内容的宏观性和全面性,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审查预决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 篇6

【关键词】 内部审计功能;审计;拓展

内部审计功能是指内部审计在特定条件下功用、效能和作用的总称,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的结合以及内部审计职能与作用之间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内部审计方式与方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等。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域拓宽到任何组织,从而摆脱了国家审计从属的地位,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己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走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责进一步拓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此时,内部审计不再侧重于监督控制,而是着眼于服务,从而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

最后,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经济活动”,使内部审计的外延大大扩展,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此时不再单单局限于积极兴利。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内部审计核心功能、功能作用的内容和功能的服务对象做了倡导性调整,并合理确定我国内部审计功能及其相关方面在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营造利于内部审计功能扩展的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较先进国家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能够充分有效的发挥,咨询功能能够广泛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拥有一个适合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的良好的审计环境,特别是与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紧密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模式和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功能,首先必须营造一个适合我国内部审计功能发展的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对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审计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受公司治理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而审计委员会又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键一环。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选择适当的审计委员会设置模式。

二、积极拓展我国内部审计功能的作用领域

确认和咨询是当前内部审计的两大核心功能,在国外,无论是确认功能,还是咨询功能,其功能的作用内容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财务资料方面,而是扩大到了内部控制和经营活动领域,并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拓展我国内部审计功能的作用领域。

1.风险基础审计和企业风险审计的意义

在组织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和组织的内外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有限的审计资源如何有效满足这些变化的需要,是摆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积极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积极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但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财务活动为内容,以揭示错误和弊端为主要目标的财务审计阶段,这不仅与国外内部审计较先进的国家相距太远,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新职能的要求格格不入,也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真正需要。因此,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积极促进内部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

三、加快内部审计的发展,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职业化的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工作更具客观性,更广泛的服务性。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内部审计的一次革命,也为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提供了一个契机。职业化是强化内部审计功能措施的核心明确了内部审计职业化的特征,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加速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进程。

2.积极建立、健全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在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道路上,首要的措施是积极建立、健全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完善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应该由内部审计立法、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和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等规范措施组成。

3.大力制订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规范,又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标准,这一制定能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4.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细则,以增强审计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细则一定要注意紧密联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有实质的内容。加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主要属于自律范畴,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严守纪律、检点言行,教育应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切忌呆板机械。系统构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社会机制。审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急需相应的社会机制来维护、发展和完善审计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应该把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孤立起来,而应以发展内部审计事业为立足点,把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标准和内部审计原则等的建设看作一个整体,这既有利于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发展完善,又有利于整个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5.注重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

认真确定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内部审计人员持续的保持专业所需的胜任能力,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各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以及技能技巧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内部审计的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组织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特别需要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所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内部审计师三方做出各自的努力:内部审计协会应积极倡导,并制定关于内部审计职业制度和措施;制定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大纲;组织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教材的编写、选定、组织、检查和考核全国性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活动。内部审计所在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并支持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各种活动;考虑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结合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实施计划;督促、鼓励本单位内部审计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等。

各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和所在单位对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要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后续教育,并保证达到应有的效果。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检查与考核。内部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检查与考核应由内部审计协会和内部审计师所在的各企事业单位共同负责,并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着手。在实质上,主要看内部审计师进行后续教育后达到的效果。鉴于内部审计协会所处的位置,难以对内部审计师后续教育的效果真正把握,因此,在对内部审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的检查与考核主要放在形式上。

上一篇: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下一篇: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