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表达

2024-10-14

日本式表达(精选8篇)

日本式表达 篇1

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它可以产生于某个国家,但为全人类共享。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些年海外影视作品在我国荧幕上的兴盛,开始是以欧美国家的电影居多,后来则扩张到亚洲其他国家,表现为如韩国,新加坡,日本,泰国,菲律宾的影视剧作品的增多。这类作品由于与中国观众具有地域、文化以至心理的接近性,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剧情设置都比较符合中国观众的影视口味,所以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影视市场。作为其结果,这些国家的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了解以及追捧。表现突出的有中国的“日饭”群有扩张的态势,他们欣赏甚至迷恋日本的文化,生活方式,当然他们也喜欢日本的电视剧,其中不乏有人由于喜欢日剧而自学日语的,把日本文化在中国从小众文化发扬为流行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是笔者接触到的日剧中最早的一部,稍晚一些年上映的《爱情是什么》则是笔者接触到的韩剧当中的最早的一部,它们都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儿时美好的记忆,虽然那时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就觉得这两部剧很吸引人,对于还没有接触过日本及韩国文化的我们来讲很新鲜。不知道这两部电视剧里哪个给其他中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记得当时在国内的荧幕上能看得到的多是我国国产的电视剧,以及来自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电影,而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影视剧作品还不是很主流。

之后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股日剧热潮的隐退,韩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活跃至今,根据内容对韩剧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都市言情剧类,多以20集见长,如广为人知的《浪漫满屋》;第二类是家庭伦理剧类,比较长,能拍上百集,如早些时候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到后来的《人鱼小姐》,这类作品多以家庭中的家长理短为内容,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并以此引起人们对家庭与爱的向往;第三类是历史类剧集,也比较长,如《大长今》等,这类作品多为励志类作品,通过故事主人公面对坎坷努力奋斗的故事激励在现实中的人们努力拼搏。

文章是讲日剧的,似乎没必要讨论韩剧。但笔者认为,相对于日剧来讲,中国的观众对于韩剧有着更多的了解,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韩剧比日剧要多得多。要了解日剧,需要从日剧与韩剧的差异开始。目前国内电视台播出的韩剧中很多都是近些年拍的新作品,如2008年上映的《白色的谎言》,而播出的日剧很多都是与现在时间距离较远的年代的作品,如最近在中央电视台8套热播的日剧《庶务二课》以及其他的一些日剧,距离现在的时间差比同期在我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韩剧都长,形象地讲,只比韩剧《澡堂》剧拍的年代晚一二年。可见将日剧与韩剧在内容方面的差异抛开不论,从作品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我国日剧与韩剧的播出状况的巨大反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近些年来日剧好的作品太少了么?不是。而是由于日剧在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日剧热潮结束后就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而是被韩剧的热潮所取代了。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剧情更贴近普通人家庭生活的韩剧上,并被其深深地吸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剧中有着国产剧没有的细腻和温馨,人们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在欣赏韩剧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韩剧能在我国荧幕上如此被追捧的重要原因。如果以内容对日剧也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为日剧主要有:都市言情类,如《唯爱》《萤之光》;社会类,如《白色巨塔》;侦探破案类,如《神探伽利略》《七个女律师》;励志类,如《料理新鲜人》;历史类,如《大奥》;以及家庭类,如《冷暖人生》。因此,从分类上看,日剧与韩剧很类似,都属于一般的剧作品类型,即二者主要的区别不是在剧集的类型上,而主要是在剧情的设置以及表现手法上。韩剧的立意大都比较简单,没有很深刻的思想,节奏比较慢,看的时候不需要专注地思考,也许从剧集开始就预示着剧集的结尾,但其中的种种琐碎的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但日剧的立意比较深刻,剧集的结尾往往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而且在看日剧时,需要必要的思考,有很多场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如果你是日剧的“新饭”,那么你被日剧吸引的重要原因里一定有日剧里多样的色彩以及温馨的家装。看过一些日剧之后,你会被日剧中更深层次的方面所吸引,这就是在这些剧情以及场景后面透露出来的日本文化。这里先不讨论日剧的内容取向与韩剧有着怎样的差异,而先讨论电视剧这种文化现象与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有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艺术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这句话很短,但很充分地表达了电视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电视剧这种文化现象是剧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状况进行选择及浓缩,提炼,升华之后的艺术品,或反映作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表达作者心中的某种渴望。作者创作时对于现实元素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反映出一国的社会文化状况。韩剧之所以多取材于家庭生活的琐事,是由于他们对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地位划分的明显痕迹以及深刻的长幼观念造成的。同样是岛国,他们似乎没有日本以剧作表现出来的那种明显的危机感以及迷茫,而是更注重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浪漫爱情的追求。而日本影视剧则表现着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危机感。由于土地以及各种资源的匮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的影视作品反映着一种对于未来的危机感和严肃的思考,相对于韩剧的温馨,日剧则显得严肃些,这里的严肃指的是剧作的立意比韩剧的要严肃,除了展示美好的一面,也多出了一份对于现实的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提到日本文化,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日本的樱花以及日本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书道。这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比较讲究礼仪和心性的培养的。记得一位作者在文章里讲到,在看韩剧的过程中发现韩国人似乎很擅长把拉面煮得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开,而且吃拌饭的时候用很大的勺子等等,这些看似生活细节其实都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韩国文化的符号。在日剧中,其实也处处体现着日本的和文化。比如在日本,下级对于上级或者新人对前辈所表现出来的以及所需要的尊重在中国观众看来可能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日本文化礼仪的要求。类似的还有,在日本,人们在吃饭以前要讲“ぃただきます”这句话,意在表示要开始食用饭菜了,如果一家人从旧的居住地搬到新的居住地居住,一般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住在新的居住地的附近的邻居表达问候,以及日本很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看日剧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的,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鲜,处处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精致和细腻。

然而,在通过日剧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日本文化符号中,笔者认为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日本文化中对于团队精神的重视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的赞扬。日剧《医龙》刻画了一组为了成功实行一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对外面对强大的对手,对内顶着医院内部派系间复杂的斗争,无所畏惧,淡薄名利,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苦心钻研医术,救助患者的可爱的医生们。在一次次的诱惑与考验面前,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念,面对重重压力,团结一致,消除隔阂,学会信任为救治患者而努力。全剧透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观众的心。在看过这部日剧后,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剧中医生那高超的医术而是这个医疗团队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支团队中有从各个科室抽调来的最优秀的执刀医,麻醉医,内科医以及工学士,护理人员等,大家在一起,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就像一部机器的一个个零件,为了机器能够工作而转动。在这样的团队里,人会有一种责任感,因为自己的队友都在努力,如果自己疏忽了,那将可能影响整个团队的成功,别人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所以,为了其他的队友,每一位成员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剧中每位医生坚毅的眼神可以看得出。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他们战胜了医术也很高超的对手。笔者猜想,作者想要表现的也是这种可贵的团队精神,它表达的内涵是即使在某领域很优秀的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及时有效的帮助也无法取得成功的含义。这是日本文化中比较看重的一方面,人们对于自己的约束感比较强,有责任感,社会成员的素质也比较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种精神是很难得的。记得日本在早于中国很多年的时候就提倡并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及循环再生以保护生态环境,这说明日本早在那时就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危机感转化为他们进行环保研究的动力,由于国家资源的缺乏,日本人深知资源的宝贵性,日本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普遍较强,大家都很自觉。这也是团队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谈到团队精神就不能不谈责任感,日剧中也有表现人物强烈的责任感的作品,比如在2007年日剧《工作狂》中女主人公松方弘子表现出的对于从事的杂志社编辑工作的尽职尽责,为了工作,她甚至失去了男友的爱情,但她依旧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虽然这部剧有些夸张,但却成功烘托出了人物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日本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资源条件都不是很理想的国家能够高度发展,入列发达国家,能够在诸如电子业等世界尖端科技产业业绩不凡。

笔者认为这种对于团队精神的重视是日本的隐忍的处事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不强调某个人的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要将团队中各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与欧美影视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赏是不同的。比如,前些年热映的美国电影《蜘蛛侠》《金刚》等,都是表达出一种对于英雄人物及英雄主义的向往和尊重,虽然电影是科幻的,但确实反映出了这些国家的人们心中的对于个人表现的看重。但在日剧中,作品侧重的多是对于1+1>2的团队精神的赞扬,这是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

此外,日剧中也表达了其他方面的一些人生道理。在《料理新鲜人》中,表达了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不用心的,不努力就能轻松获得成功的观点,大到经营一家企业,小到烹饪料理。不是用了心就一定能够成功,但如果不用心,就无缘成功。

笔者发现日剧中多从小处切入,与韩剧的琐碎不同,日剧虽也从诸如普通的工作,做饭,爱情,居家等的看似琐碎的场景切入,但能反映很多睿智的道理,多为对于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没有美国影视剧中那些宏大的场面以及激烈的交战,但表达的道理并不琐碎。日剧主要以描写年轻人的生活及情感状况为主,笔者认为这对与他们同龄的中国年轻人来讲是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客观上讲,日本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中国孩子强,在看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打拼的场景后,中国的年轻人也许会进行一些有益思考。(下转第34页)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和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并带来诸如巨大的贸易逆差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竞争力的过去与现状,对未来两国贸易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予以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贸易竞争优势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31-02

为了综合评价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首先考察以贸易竞争优势为中心的产业领域的动态竞争力的变化,然后再一同考虑市场显示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程度,以不同技术水平产品为中心,进一步分析韩国的产业品种在中国市场的哪一领域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一、运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评价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贸易优势指数是在分析特定市场具有竞争关系的两国之间竞争力程度时经常使用的指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它表示出口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TSC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用公式表示为:TSCi=(Xi-Mi)/(Xi+Mi)。在公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的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如果TSC>0,表示该类商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即其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如果TSC<0,则表示该国是该类商品的净进口国,该类商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因此,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值位于只存在出口时的最高值“1”与只存在进口时的“-1”之间。

在[表1]中,TSC0和TSCt分别表示基准点及比较点的贸易优势指数。因此,出口主导产品群(竞争力加强Ⅰ组)的相关品种从基准点及比较点角度看,应均具有出口优势(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应大于零),而且其在比较点的出口优势度应大于基准点的出口优势度。同理,出口战略

产品群(竞争力加强Ⅱ组)虽然在其基准年度的竞争力较弱,但是在其比

韩国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任泽洙

(上接第31页)讲到这里,笔者认为,如果韩剧有人缘的原因在于它通过温馨或琐碎的点点滴滴,能够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烦恼,那么日剧的魅力就是它能够使人认识现实,并引起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并不是说日剧是过于现实甚至消极的,日剧中也不乏有很多场景是很温馨的,比如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但日剧中对于爱的表达是比较有深度的,往往能震撼观众的心灵。日剧的那种有超强感染力的精神,可以通过很多精心安插的情节,甚至是人物的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以及剧中的配乐来表现。情节设置只是表达这种精神的方式,巧妙的情节设置是服务于作品精神表达的,是第二位的。在日剧《新娘和爸爸》中,女主人公的平时性格开朗的爸爸为了女儿的男友的父亲同意两家孩子的婚事,甚至给对方的父亲下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笔者相信这种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感情的最朴素的方式了,朴素到没有任何的修饰。因此,从作品的立意高度方面讲,笔者认为日剧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日剧所反映出的日本文化中的最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高度的团队精神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如果只是为了娱乐而创作,那看过笑过也就忘记了,但很多日剧是在看过之后让人想再次欣赏的,因为观众追求的不只是剧中的某个场景,而是观众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的那种或被激励,或被感动的心灵的触碰;是被日剧的精神内涵吸引着的,其实也就是被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吸引。剧是不同的,表达的精神含义也是不同的,但日剧吸引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它是有精神内涵的,并非空洞无物的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无厘头地高于现实,脱离实际,而是在以高于现实的方式讲述现实,并回到现实,引导人思考现实,有现实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日剧是能够充分体现日本各个阶层和时代背景的一种文化内容,以文化产品的方式表达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内涵。通过它,我们认识日本,了解日本,也思考现实,反思人生。

日本的文化是独特的,悠久,厚重;虽不夺目,但充满神韵,耐人寻味。笔者认为作为日本文化的表达者的日剧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值得中国的观众一看的。在欣赏异国的人文风光,领悟日本文化的同时,在被其中故事勾起的某些记忆中,寻找心灵的净土。

(责编:郑钊)

日本年轻人的恋爱表达方式 篇2

在东京、大阪、京都、仙台等大城市,除了本地籍的大学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外,大部分外地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校外租房住。因为,大部分大学在校园内并不为学生提供宿舍,即使提供少量宿舍也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外来大学生。这些宿舍一般只会提供给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以及一些体育特招生。据我所知,住在学校宿舍的外地学生应该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那些住在校外的学生,除了上课、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咖啡厅与同学聊天、在食堂吃个便饭外,活动地点都在校外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里。日本大学生的私人生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私密空间不会受到室友的干扰,他们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不会有中国大学生近乎急切的心态。跟居住在学校宿舍的中国大学生不同,日本学生能随时享有私人空间,这一客观环境的差异产生了不少影响。

日本大学生离开高中,走进大学校园后,离开了父母,获得了自由身份,在恋爱上同样有激情。他们大多住在校外,跟其他大学的学生之间交往相当普遍,跨校发生的恋情也相当普遍。不过,由于所处的客观生活环境,他们的爱情表达方式比较低调。恋爱中的人,手牵手往来于校园、商店、游乐园之间的情景,十分常见。不过,拥抱和亲吻在公共场所比较少见,除非是晚上在公园的角落里。不仅是大学生,普通日本人一般也不太可能在公共場所毫无顾忌地拥抱或亲吻。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在公共场所拥抱与亲吻是一种低素质的行为,也会有损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形象。

除了刻意回避拥抱和亲吻之外,日本人在商店、交通工具、超市等公共场所,也往往会主动避免那些干扰周围人的无礼行为。

东京的地铁安静而有序,即使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们也会规规矩矩地上下车,不会喧哗,也不会发生抢占座位的事情。当然,偶尔也会有不良少年坐在地铁车厢的地板上大声喧哗,一些年轻女性偶尔也会坐在地上化妆,不过这的确只是偶然现象。这样的人随着日本社会封闭性的加深而增加,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里一般不会大声说话,不会吃东西,也不会接电话。大家一般都在安静地看书、看报或者睡觉。假设自己的孩子在地铁里任意胡闹的话,家长就会当场教训他们,有的甚至会痛骂或者动手教训(比如我父亲),还会向周围的乘客们鞠躬、道歉。

在公共场合,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以最简单的方式明白是非对错,这样孩子下一次自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大部分日本人在公共场所扮演着非常礼貌的角色,对周围的环境也密切关注。在他们看来,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良好秩序压倒一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注重培养国民的让步精神,换个角度说,它是每一个国民放弃个人自由而形成的产物。

加藤嘉一:“80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专栏作家、知名媒体人,精通汉语和英语。著有《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思想 篇3

关键词:暧昧语,日语,日本人,日本文化,和

一、暧昧表达的含义和“和”思想

1、暧昧表达的含义

所谓暧昧表达是指不清楚地说出来, 话中有话。一般暧昧表达所表示的含义并非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根据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话外的含义。暧昧表达的作用有很多, 主要是为了不引起对方的不快, 将话题更好的继续下去, 这时便会将一些拒绝的话语或者其他建议等带有消极、否定的话语委婉地说出来。暧昧语的另一个作用是谈话中的润滑油。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 有很多话是不需要清楚说出来, 这时便需要使用大量的暧昧表达。

2、“和”思想

“和”的观念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论点, 是日本精神的核心, 更是日本人价值观的基础。所谓“和”有着“平和”、“和睦”、“和谐”以及“适合”等诸多含义。早在飞鸟时期, 圣德太子曾经在《17条宪法》中明确指出“要以和为贵”, 或许就从那时开始, “和”便成为这一思想便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传统思想, “以和为贵”也成为日本人的一种行为准则。在生活中, 对于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和”更重要的了, 让周围人或者谈话对象难堪或困扰的话语, 是要尽量避免的, 这种行为是一种美德。总之, 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直接、带有冲突性的表达方式, 会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选择间接、委婉的暧昧表达方式, 来达到人际关系中的“和”。

二、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思想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感情的交流。从上文可以得知, 在日语中, 暧昧表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日本人在说话时会尽量使用暧昧表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暧昧表达中的“和”思想。

1、特别的省略来体现“和”思想

省略是任何语言中都会有的一种表达形式, 一般是对一些大家都熟知的部分进行省略, 来达到更为简洁表达的目的。在日语中, 特别的省略是暧昧表达方式的一种, 在非常重视“和”的日语中, 省略的现象非常多。金田一春彦曾经说过:作为日本人说话的一种特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 一些东西没有被说出或者写出是被允许的。他曾经评价日语是比汉语还要注重省略的语言, 因为日本人是生活在一种无法彼此言明的文化氛围之中, 所以繁多的省略现象加强了日语的暧昧性, 也使得日本文化中“和”思想被无形地蔓延开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我强调的回避

贺茂真渊曾经说过日本人的优点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从不过分强调自我, 他们会尽量弱化自己的存在感, 不会明显地站在他人对立的一面。这表现在暧昧语中便是当自己有着不同看法的时候, 不会直接说明, 会省略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既可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也可以让对方思考自己省略的内容, 给对方一个反应和思考的时间。例如:A在看电视, B觉得较为嘈杂, 这时B说:「ええ、ちょっと…それに、野球を応援な声がちょっと…」 (那个…电视里棒球的加油声有点…) 这里便是省略。

(2) 避免让对方感到困扰

受到“和”思想的影响, 当日本人想要摆脱对方一些事情的时候, 不会直接地说明, 而是使用省略的方法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这种省略方式可以更为柔和地将自己的请求说出来, 而不给对方过多的唐突和困扰, 例如, A想要邀请B去参加下周的送别会, 这时A说:「来週送別会をするけど…、都合はどうかな?」 (下周的送别会…, 你有空么?) 这里的省略就是一个给彼此时间和空间的用法。

2、委婉的前置体现“和”思想

前置就是在和对方说话之前, 作为两人交流的润滑所使用的话语。日本人在传达自己想法的时候, 会特别注意不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人在说某件事情之前, 都会说一件与这件事情完全无关的话, 之后才逐渐进入主题。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和对方得到一种共同感, 并确定对方的心情是否适合接下来的话题, 这正体现了日本人的“和”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贬低自己的立场

在“和”的思想下, 日本人非常重视思考对方的立场, 贬低自己, 呈现出一种谦逊诚恳的形象, 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从而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例如, A在考试中得到了比较不错的成绩, 在受到别人的夸奖的时候, A说:「おかげさまで、友達が親切でわからないことをいろいろ教えてくれたんですよ。」 (哪里哪里, 还是多亏同学很热情的给我讲解我不懂的地方) , 在这里「おかげさまで」便是前置语, 如果不说这句话就会给人一种很自大的印象, 不符合“和”思想。

(2) 避免麻烦别人

日本人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时候, 会非常注重考虑自己的请求是否会对对方造成困扰, 这时便会通过特定的前置, 在加强委婉说法的同时, 避免给对方带来麻烦。例如, A刚来日本, 想要从B那里学习日语, 这时A说:「日本に来て初めてのことですので、ちょっと教え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 (我刚来日本, 还望你能多多指教) 。在这里「ちょっと」便是前置语, 使话语更加委婉。

三、结语

日本是非常重视“和”的国家, 而暧昧表达是日语中常见的委婉表达方式, 它在维护日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减少矛盾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暧昧表达方式的了解, 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贺静彬.日本混成文化中的“和思想”探析——以「神仏习合」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 (01) .

日本式表达 篇4

一、伪纪录片概念缘起及美学特点

在人类电影史的发展过程中,故事片、纪录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对内容、技巧、剪辑等有明确的界限。人们习惯将故事片看作是情节、画面、冲突、人物等各种内容的综合展现,“故事即虚构”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对应地,纪录片不具备融汇人类思想情感的功能,“应该且必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这种相对禁锢的创作思想在电影史上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坚守,因此也构成了纪录片狭隘的展示空间,如针对人物、事件的纪录片作品,在早期也被视为标准的历史史料。

(一)伪纪录片的概念缘起探究

“伪纪录片”的形态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国家中一些广播电视、电影等作品中出现了雏形,主要内容以娱乐、恶搞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严肃、传统的情节来掩盖荒诞、搞笑的本质,为受众设下圈套而达到娱乐效果;英语中伪纪录片“mockumentary”就是一个合成词,包括“mock”和纪录片documentary的结合,其中mock就具有愚弄的含义。但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伪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简单的娱乐因素所致。

电影《菊次郎的夏》海报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大国阵营的分化,形成矛盾激化和关系缓和的双重机制,带动了第三世界力量崛起,世界范围内的融合进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科技、经济等物质性基础的增长,尤其是西方世界涌现出大量技术发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破坏逐渐得到了修复,相对发达的物质文明,这些都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而影视作品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代表之一,更急于寻求一种颠覆传统的模式发展。

1965年,“mockumentar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收录在剑桥英语词典中,这表示“伪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形式得到了承认。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伪纪录片”开始从简单的虚构内容衍生出成熟的类型风格,并开始商业化尝试;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伪纪录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所涉及的题材逐渐增多,如现实题材、科幻题材、政治题材、惊悚题材等,同时开始向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二)伪纪录片的美学特点分析

由于早期影视作品制作技术水平的不高,对人们视觉冲击感受有限,因此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叙事式”的表达,如早期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更多的是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对多种素材的剪辑拼接,展现、还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记录。本质上说,通过胶片记录与其他方式并没有区别。如果把“伪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且不限于形式,则很多文学、戏剧作品中都有存在。如我国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提到过贾宝玉杜撰一说,“杜撰”本身就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处理形式,与“伪纪录片”中基础的美学宗旨殊路同归。

第一,伪纪录片中对现实主义的模拟。从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来看,构成两大阵营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各有缺陷,简单地说,故事片不够正式,而纪录片不够艺术,因此两者谋求完美而相互靠近是一种必然。在这一基础上,讨论“伪纪录片”的划分是不具备意义的,把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更加科学。“伪纪录片”的中的“伪”即表明这一形式的虚构性,创作者以故事片创作的方式来设定情节和主旨,但拍摄手段却完全依赖于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实景拍摄、长镜头、非专业演员、非专业设备、镜头晃动处理等手段,让受众进入一种模拟的真实环境。简单地说,“伪纪录片”借鉴了影视作品中直接拍摄的表现手法,展现和表达一个与现实完全脱离的影片主题,但却让观众深信不疑。

第二,伪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要素的杂糅。“伪纪录片”也是一种重要的影视作品表达手法,它的神奇魅力在于,能够从受众角度营造一个虚构的时空,在观赏期间内形成与影片同样的认知水平。并非所有加入伪纪录片技巧的作品都是“伪纪录片”,但利用“伪纪录片”所营造的真实感却可以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前提。如近年来反映政治题材的作品中,会通过虚拟技术加入一些领导人的讲话,而这些内容是通过3D技术构造的虚拟影像;通过大量史实资料的剪辑拼接,在不知不觉中加入混淆和伪造的成分,从而实现真假难辨的效果。

二、日本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风格

(一)典型的日本文化象征对影视风格影响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他国文化的国家,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近代的西方国家,都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日本在文化传承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如相扑、歌伎、浮世绘等,又完全避免了被干预的可能。由于文化主体性的缺失,也被一些学者誉为“洋葱头文化”形式,即在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体系,但每一种体系被剥离之后,缺乏紧密的相关性,彼此是独立构成的,由此凸显了“杂糅”的特征。

“杂糅文化”呈现出一种纷乱复杂的文化特征,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日本影视作品的发展,一方面遵循传统,将日本本土文化要素大量融入海量新元素创作背景中,尤其是在动漫作品中表现突出。另一方面,主要借鉴西方影视作品创作的途径和规律,完全避开日本本土文化的要素,体现出一种社会先进性和制度先进性。同时,在影视作品内部,也将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推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表现出暴虐、恐怖、惊悚的“恐怖系”文化,一个极端则表现出浪漫、温暖、积极的“治愈系”文化,用典型的日本文化象征物表达,分别是武士刀和樱花。

从这两项事物中不难发现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同样作为日本文化精神表象的传达物,武士刀所代表的是摧毁生命的残酷本质,除了人性中所携带的残忍嗜血之外,也包括对自然恐惧所带来的生命敬畏,把将生命归于自然是“自然”的,而武士刀可以看作是人性不甘而抗争的工具。而樱花则代表的是生命的华丽与尊贵,即便是凋落也展现出了生命的美。

将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作用于日本影视作品中,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日本影视作品中“极端”特点,在“恐怖系”作品中,大量惊悚、杀戮、暴虐手法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将死亡、恐惧、压抑、悲伤等隐晦情感极度夸张,不断挑战受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日本此类影视作品中也被誉为“血浆成分最多”的存在,典型的如《十三刺客》《豚鼠系列》等;相对应地,“治愈系”作品则呈现出人性关爱中最基础的部分,缺少华丽的场面和惊心动魄的对白,却能够给人心灵的平抚,典型的如《菊次郎的夏》《星守之犬》等。

(二)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伪纪录片风格

从现实角度说,伪纪录片的创作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发展方向有很大关联,这其中也涉及到文化背景、文化政策、文化市场等诸多因素。

以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例,伪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有政治题材、末日题材、危机题材等,风格迥异,往往设计一个较大的故事背景展开情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出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特征,如《总统之死》《柯诺佛档案》等,其中不乏严肃题材并揭示人性的深刻作品,如《第九区》,通过不同种族之间歧视、敌对、镇压、理解等行为来彰显出生命的平等;而国内的伪纪录片风格较为一致,主要通过镜头以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切入直接,旁引较少,如《三峡好人》《24城记》等。

相比之下,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伪纪录片”风格则呈现出明显的“杂糅”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布于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伪纪录片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恐怖系作品、综艺类作品和治愈系作品。

日本热衷于“恐怖系”影视作品的创作与生存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在“空间焦虑”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各种都市传说,已经成为日本神话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恐怖惊悚类的纪录片为例,如《地狱为何恶劣》《灵异咒》《鬼影实录》《POV 被诅咒的胶片》等内容,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出的内容十分空洞,可以明显地看出模仿西方影视作品的痕迹,但在后期的处理上加入了大量的视觉冲击效果,将受众所能承受的底线不断击穿,由此形成一种“真实性”的效果。

同样具有“伪纪录片”特征的还包括各类电视综艺节目,如“情热大陆”“黄金传说”“请勿拍摄!偶像内幕!”等。此类伪纪录片主要以娱乐为主,同样存在挑战观众心理承受底线的问题存在,但相对而言恶搞的成分较多。

“治愈系”是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都将人文情怀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创作者尽最大的努力抹除掉自己的痕迹,场景、舞台、道具等大多以现实中的存在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治愈系”伪纪录片的低成本、亲民性特征,如《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花的懒人料理》《午夜咖啡馆》等。与其他两种类型伪纪录片的风格差别较大的是,“治愈系”的伪纪录片大多选择一个固定的拍摄场所,通过人物表情、心理、语言、行为等展现出影片的主旨。

三、日本典型伪纪录片作品表达艺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量日本影视作品被引入国内,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伪纪录片”作品,以下以《孤独的美食家》作为分析案例,并结合我国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中的表达艺术特点。

(一)作品概述

《孤独的美食家》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单集约33分钟,讲述主人公在工作之余邂逅街头美食的故事。整个作品中的主人公只有一个,突出了“孤独”的主题,在主要场景描写中着重表现主人公吃饭的情景和心理,并对食物的烹饪方法、特色、历史文化等做出评论。该剧的一大特点是拍摄场景完全真实存在,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真诚、平实、幽默的语言来实现“治愈”的目的。

(二)作品表达艺术分析

第一,时间结构。影视作品的时间结构包括五种,分别是顺序、倒叙、插叙、混叙和循环,为了突出故事的内容的趣味性、矛盾性、悬疑性等特征,很少有影视作品只选择一种叙事方式,事实上,时间结构的混搭也是构成受众对内容真实性感受的关键。《孤独的美食家》一剧采用了顺序时间结构为基础,以插叙的方式来辅助故事发展,例如主人公在即将选择一种美食的同时,会联想到曾经接触过的关联事物,并由此得到启发进行新的选择,这种表达方式有一种“戏中戏”的效果,看起来主人公因为某种突然的情绪而改变了初衷,观众不会因为顺序时间结构而产生实现安排好的想法。

第二,叙事语态。《孤独的美食家》每一个剧集的模式几乎是相同的,即,主人公因为工作的关系出门,完成工作后感觉到劳累和饥饿,随即展开美食搜索行动。整个故事情节中只有一个人在“自言自语”,配合表情和动作,观众甚至会因为画面感到同样的“饥饿感”,急于跟随主人公进入饭馆;在选择美食和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主人公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而是通过画外音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这与一般的影视作品中通过与不同人交流而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大相径庭。很显然,观众接受的叙事语态是基于主人公表现的,但实际上在电视剧集中具有“隐藏作者”,即文本作者,却被人为地隐藏了;由此一来,受众也就变成了“隐藏观众”,如同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次,这样就增加了“伪纪录片”的真实程度。

(三)《孤》与《舌》之间的表达艺术对比

《孤独的美食家》与《舌尖上的中国》都属于美食类节目,都具有“伪纪录片”创作的性质,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孤独的美食家》具有比较明显地故事片特色,流水线一样的故事结构和情节是依赖于主人公的行动为主线展开的,从空间存在感而言,《孤独的美食家》剧显得更加独立,它所强调的美食环境、对象等并不是完美的,主人公也时不时的进行吐槽,以人物的个性来强调作品的客观性;而《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明显的纪录片形式,整个作品中不存在表达主线(针对美食不同类型),跳跃式的拍摄手法侧重反应美食的来源、技巧、特色等,给人一种“教科书”式的权威性,配合丰富、动人的解说,呈现出较强的客观、独立特点。但是,在关键细节的拍摄中过于完美,就让人产生了人为操作的嫌疑,反而造成了作品本身的美感降低。

简单地说,《孤独的美食家》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故事片,而《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很像故事片的纪录片,二者对“伪纪录片”艺术的运用各有特点。其中,《孤独的美食家》在表达艺术上倾向于一种暖色,人文关爱方面的切入点很小,更容易引发一种心灵慰藉,而《舌尖上的中国》在表达上侧重精确、细腻的评述,是优质文化的传播。

四、伪纪录片题材趋势及受众心理评价

针对近年来典型的“伪纪录片”作品调查结果显示,119部影视作品中,灵异恐怖类所占比例高达84%,其中也包括一些政治、喜剧等元素。这给出了“伪纪录片”发展的现状,也给出了“伪纪录片”为了实现真实性效果而受到的发展限制。典型的作品如《女巫布莱尔》《POV 被诅咒的胶片》等,在镜头的处理上模仿DV推拉效果,结合晃动镜头,以体现“伪纪录片”制作人的身份是个体而不是团体。但长远来看,伪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够仅限于此类内容,应该针对“伪纪录片”的创作技巧进行研究,使其得到更高的应用。

此外,受众心理也是需要考虑的。由于“伪纪录片”可以反应更多具有争议性的题材,具有更多的拍摄合理性(如个人隐私),一些创作者为了袭人眼球,不断地加入恐怖、暴力、色情等负面能量内容,典型的如伪纪录片《马赛克日本》,以解密为噱头夹杂着大量色情元素,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对“伪纪录片”这一艺术类型的长远发展并没有贡献。

结语

日本式表达 篇5

关键词:日本鳗鲡,绿色荧光蛋白,克隆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是日本料理的传统食材,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喜食的鱼类之一。日本鳗鱼具有长途迁徙生命周期,生长于内陆河中,在海洋中长距离游至菲律宾附近公海产卵[1]。孵化后仔鳗(larvae)随海流需几个月时间才能返回中国、日本等淡水栖息地。然而直到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淡水鳗鱼的生物学研究仍然很少。2013年日本RIKEN脑科学研究所(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的科学家发现了鳗鱼肌肉的绿色荧光蛋白,并命名为Una G[2,3]。GFP绿色荧光蛋白以前只在水母等低等生物中发现[4],Una G是第一个发现的来自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与传统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相比,Una G需要一种天然的化学物质胆红素(Bilirubin)来激发其绿色荧光,且绿色荧光不依赖于分子氧,这一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检测应用前景。日本学者研究了Una G在临床检测未结合胆红素的应用[2],Una G在蛋白荧光标记、蛋白相互作用及低氧环境如:厌氧生物和肿瘤深层组织的蛋白标记方面也将会有广泛应用。为了Una G荧光标记应用研究,作者从日本鳗鲡中克隆了Una G基因,并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并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同时原核表达了Una G蛋白,下一步将进行Una G蛋白发光特性及荧光标记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尚未有Una G研究的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日本鳗鲡玻璃鳗3月初采集于南通长江入海口,水深8 m、水温4℃,共采集雄性日本玻璃鳗2条,每条约0.1 g。人胚肾293T细胞株,克隆所需的质粒有p ET28a、pc DNA3-Flag、大肠杆菌菌株E.coli DH5α等均由作者实验室保存。

1.1.2 试剂

DL2000 DNA marker、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和HindⅢ、T4 DNA连接酶等购自NEB公司;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和PCR纯化试剂盒等购自Tiangen公司;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质粒抽提试剂盒等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公司;Neo DNA聚合酶购自Toyobo公司;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购自Invitrogen公司;英骏生物公司上海合成部合成所需的引物;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1.3 仪器

CO2培养箱为Thermo公司产品;电泳仪和电泳槽为上海天能公司产品;PCR仪为Eppendorf公司产品。

1.1.4 培养基

DMEM高糖培养基、双抗和胎牛血清FBS均为HYCLONE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日本鳗鲡Una G基因的克隆

取日本鳗鲡少量肌肉组织,加1 ml的TRIzol试剂抽提日本鳗鲡总RNA,并逆转录成c DNA,然后再用设计合成的Una G引物扩增出日本鳗鲡Una G基因。

引物序列如下:

Una G F:5’-CGGGATCCATGGTCGAGAAATTT-GTTGG-3’;

Una G R:5’-CCGCTCGAGTCATTCCGTCGC-CCTCCGGT-3’。

PCR反应程序如下:95℃变性2 min;然后98℃变性10 s,68℃退火和延伸1 min共循环40次;PCR反应最后68℃继续延伸5 min。扩增的Una G 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纯化后,再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XhoⅠ37℃双酶切10 h,并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pc DNA-Flag和p ET28a克隆载体用同样的方法双酶切并割胶纯化。纯化双切的Una G、pc DNA-Flag、p ET28a,经连接、转化和涂板,用菌落PCR和酶切方法鉴定阳性克隆,摇菌后抽质粒由上海Invitrogen公司测序,正确的克隆命名为pc DNA-Flag-Una G和p ET28a-Una G。

1.2.2 细胞培养及转染

用含10%胎牛血清、双抗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人HEK293T细胞,培养条件为37℃、5%CO2。每3 d换1次培养基,传代用0.25%胰蛋白酶消化293T细胞。转染前细胞接种到6孔板中,待细胞长到90~95%汇合度时用LipofectamineTM2000 Reagent转染,将pc DNA-Flag-Una G质粒转染293T细胞中。

1.2.3 荧光显微镜观察Una G的绿色荧光

将pc DNA-flag-Una G转染入293T细胞后,培养24 h或48 h,用荧光显微镜蓝光激发观察Una G蛋白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

1.2.4 Western Blot检测Una G蛋白表达

将重组质粒pc DNA-flag-Una G转染293T细胞48h后,PBS洗2次,通过离心收集细胞,用IP裂解液冰上裂解细胞,14 000 g离心10 min。然后再取适量的细胞裂解液加2×SDS煮样、离心,上样跑12%PAGE胶,经过转膜,孵育一抗、二抗后,最后用Odyssey扫膜仪扫膜,用odyssey v3.0软件分析实验结果。

1.2.5 Una G绿色荧光蛋白的原核表与纯化

将测序并比对验证完毕的重组p ET28a-Una G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涂布卡那平板,将平板在37℃倒置培养过夜。挑单克隆摇菌,摇菌至OD600达到0.7~0.9,加入终浓度100μmol/L的IPTG,25℃低温诱导2 h后收集菌体,Western Blot检测Una G蛋白表达,并用His Beads纯化His-Una G融合蛋白。

2 结果与分析

2.1 鳗鱼绿色荧光蛋白Una G基因克隆

用Una G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Una G全长的ORF为420 bp,片段长度与预计相符。将Una G克隆到p ET28a和pc DNA-Flag质粒中,用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鉴定结果如1,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送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上已公布的日本鳗鲡Una G核酸序列比较,结果完全正确。

2.2 Una G与人脑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氨基酸序列比较

根据克隆到的Una G基因的DNA序列,发现Una G属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家族[5,6,7](图1),它与脑(B-)FABP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56%)。像FABP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7],其蛋白结构由N端的2个α螺旋和10个反向的β折叠组成,2个α螺旋结构域作为帽子覆盖顶部,形成一个桶状胆红素配体结合口袋。胆红素的外乙烯基二吡咯环部分(吡咯环C/D)和B-环丙氨酸是位于桶状结构的深处,而内乙烯基二吡咯环部分(吡咯环A/B)和C-环丙氨酸则位于口袋的入口处。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代谢的产物[8,9],Una G与胆红素通过氢键特异、非共价结合结合(图2),相比于低亲和力、宽谱配体结合的其他的FABP蛋白,Una G与胆红素复合物具有独特的协调、紧密结合特性,这解释了胆红素与Una G结合的高亲和力和特异性。

2.3 日本鳗鲡绿色荧光蛋白Una G的真核表达

用Invitrogen公司的Lipo 2000转染试剂将pc D-NA-flag-Una G转染至293T细胞中,转染48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蓝光激发后观察到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与GFP没有差别,转染24 h后就有较强的绿色荧光,比GFP表达更快(图3)。日本鳗鲡Una G的绿色荧光蛋白与GFP发光特性不一样,需要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在细胞培养基中有胎牛血清,而血清中就有未结合的胆红素。

2.4 Western Blot检测Flag-Una G的表达

用转染Flag-Una G质粒的细胞裂解液做Western Blot,再用Sigma公司的mouse Flag抗体检测Flag-Una G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内参用mouse Actin抗体。Western Blot结果见图4。从结果中可见Flag-Una G融合蛋白能很好地表达,分子量约为16k Da,与预期完全一致。

2.5 Flag-Una G融合蛋白的纯化

将IPTG诱导后的菌体离心沉淀,用25 ml Lysis buffer重悬菌液,超声破碎后,低温离心。用His融合蛋白亲和纯化柱His60 Ni Superflow TM Resin处理离心后的上清,经漂洗后,用500μl的elution buffer洗脱,用3个1.5 ml的离心管收集3次洗脱液。取适量诱导前的全菌、诱导后的全菌、洗脱液分别加入等体积2×SDS上样Buffer,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经过亲和纯化,得到较纯的His-Una G蛋白条带(图5),分子量约16 k Da与预期的分子量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纯度更高的His-Una G融合蛋白(图6),我们得到高纯度的Flag-Una G为以后Una G抗体制备、蛋白性质研究及Una G荧光标记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Before IPTG induction;2:After IPTG induction;3-5:1,2,3 elution.

1,2 were elution 1 and 2.

3 讨论

日本鳗鲡绿色荧光蛋白Una G的研究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我们纯化得到的Una G蛋白分子量为16k Da,而GFP的分子量为28k Da。小分子量的Una G更适合作为荧光标记,对目标蛋白的影响更小。同时我们也发现Una G比GFP能更快表达,据我们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6h后就可以观察到Una G的绿色荧光,而GFP需要12h,这个特性让Una G比GFP更适合在蛋白荧光快速标记实验中的应用。我们应用His-beads纯化Una G蛋白后,用凝胶过滤的方法进一步纯化了Una G蛋白,得到了只有单一条带,这比日本学者纯化的蛋白更纯。这些为下一步研究Una G蛋白性质及应用研究做了很好的工作。

Una G蛋白分子量小、不依赖于分子氧、需胆红素激发绿色荧光的特性,除了在临床检测胆红素含量外,将会在像GFP荧光蛋白一样,在蛋白荧光标记方面有广泛应用[10]。最近Erapaneedi raghu等[11]将Una G基因接在HIF1启动子后,低氧条件下低氧触发Una G在细胞和活体移植的肿瘤组织中均能很好的表达,结合m Cherry荧光蛋白的应用能清楚地标记处于低氧条件的细胞和最近复氧的细胞,这为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和肿瘤代谢研究提供非常理想的荧光标记手段。To Tsz-Leung[12]等根据Una G蛋白的晶体结构将Una G基因分成两部分,在载体上分别与能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相连,当药物诱导两个蛋白相互作用时能激发出绿色荧光。目前,关于Una G应用研究的文章非常少,值得深入研究。

我们在克隆日本鳗鲡Una G基因的基础上,细胞验证了Una G确实能激发绿色荧光。并进一步纯化了Una G蛋白,得到高纯度的Una G的蛋白,为下一步Una G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sukamoto K.Discovery of the spawning area for Japanese eel[J].Nature,1992,356(6372):789-791.

[2]Kumagai A.,Ando R.,Miyatake H.,et al.A bilirubin-induci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eel muscle[J].Cell,2013,153(7):1602-1611.

[3]Hayashi S,and Toda Y.A novel fluorescent protein purified from eel muscle[J].Fish.Sci.,2009,75(6):1461-1469.

[4]Tsien RY.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Annu Rev Biochem,1998,67(1):509-544.

[5]Storch J,and Thumser AE.The fatty acid transport function of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J].Biochim Biophys Acta,2000,1486(1):28-44.

[6]Qu,H,Cui,L,Rickers HJ,Haunerland NH,et al.Fatty acid-dependent expression of the muscle FABP gene-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 control in functionally related,but evolutionary distant animal systems[J].Mol Cell Biochem,2007,299(1-2):45-53.

[7]Balendiran GK,Schnutgen F,Scapin G,et al.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human brain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J].J Biol Chem,2000,275(35):27045-27054.

[8]Kapitulnik J.Bilirubin:an endogenous product of heme degradation with both cytotoxic and cytoprotective properties[J].Mol Pharmacol,2004,66(4):773-779.

[9]Stocker R,Yamamoto Y,Mc Donagh AF,et al.Bilirubin is an antioxidant of possible physiological importance[J].Science,1987,235(4792):1043-1046.

[10]Chudakov DM,Matz MV,Lukyanov S,et al.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imaging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J].Physiol Rev,2010,90(3):1103-1163.

[11]Erapaneedi A,Belousov VV,Schfers M,et al.A novel family of fluorescent hypoxia sensors reveal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tumor hypoxia at the cellular level[J].EMBO,2016,35(1):102

从委婉表达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篇6

关键词:委婉表达,表达方式,语言心理

委婉表达是日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 委婉表达在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日语中的委婉表达类型多样, 这与日本人内在的语言心理是密不可分的。透析委婉表达, 挖掘日本人深层的语言心理, 有利于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形式

“委婉表达”是指避开直接、露骨、断定性的说话方式, 含蓄委婉地进行表达。委婉表达在日语中随处可见, 常见的委婉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故意省略

省略是日语委婉表达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日本人一般不喜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时通过故意省略来让对方心领神会。例如:

(1) 田中:晩ご飯、一緒にどう?

鈴木:今日は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って……。

(2) 橋本:今晩、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小林:あしたは朝早く起き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で……。

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的邀请时讲究委婉含蓄, 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采用故意省略的方式, 尽量避免明确的、直截了当的拒绝。

(二) 暗示

在某些情况下, 迂回曲折、暗示的表达方式, 往往会令谈话气氛保持和谐。

在打电话时, 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对方声音太小而听不清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人一般会习惯性地用“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お電話がちょっと遠いようなんですが… (原意:不好意思, 电话有点远) ”这样的表达, 而不会直接说“聞き取りにくいのですが (听不清) ”或“もっと大きい声でお願いします (请再大点声讲) ”。尽管两者传递的都是“电话有点听不清楚, 请您再大点声”的信息, 但区别在于:前者将听不清的原因归结于电话, 含蓄地向对方传递其声音有点小的事实, 而后者将其归因于接电话的人。采用前者这样暗示性的表达, 避免了直接触及对方的问题, 有利于营造的和谐气氛。

(三) 主观表达客观化

日语中常常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来代替主观判断和决定, 比较常见的是通过“~と思われる”、“~と考えられる”、“~ように思われる”、“~とされる”等之类的被动句式以及“~ことになる”等表示“非个人意志决定”的表达方式, 将主观意志和想法委婉地、客观性地进行表述。例如:

(1) 今の医療技術では、この病気は直せないとされている。

(2) この仮説に基づけば、実験結果は次のようなものになるように思われる。

(3) わたしは来月、結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1) 用客观叙述的方式, 表达了不太确定的信息, 说话留有余地。 (2) 被动形式“~と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的使用, 使说话者的主张“~と思う/考える”变得柔和, 使自己的想法、意见的表述显得客观, “~ように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与“~と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相比, 更加婉转、更加避免了武断的印象。虽然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事项, 但不想向他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意志时, 可以向 (3) 那样委婉地表达。

(四) 模糊替代断定

日本人在交际中常常使用“でしょう”、“だろう”、“ようだ”、“そ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かもしれません”等表达方式, 例如:

(1) 田中:どれにしようか。

森山:これがいいだろう。

(2) 田中:こちらの方がちょっとおいしいようだ。

(3) 田中:もしかしたら、約束を忘れ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ね。

以上表达方式避开了直接断定, 避免了主观武断, 使表达变得柔和、委婉, 起到了缓和语气的作用。

(五) 委婉表达禁忌

日语中与死亡、性、生理缺陷等相关的一些词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粗俗的、带有歧视性的, 因此受到人们的避讳, 常常用一些委婉的词汇来代替, 以此来避凶求吉、避俗求雅, 扬长避短。如用“あの世へ旅立つ”替代“死ぬ”, 用“お手洗い”代替“便所”, 用“生理”替代“月経”, 用“足が不自由な人”替代“びっこ”等。巧妙地使用委婉语来表达禁忌,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委婉表达隐藏的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日语委婉表达是日本人的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通过对日语委婉表达方式的考察, 我们发现日本人在语言交际中往往转弯抹角、含糊其辞, 不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 说话含蓄、委婉。其语言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的以下语言心理特征。

(一) 以和为贵

日本是一个岛国, 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以及稻作农耕的相互协作中, 日本人形成了对集体强烈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集团意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等“和”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提出了“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的主张, 积极倡导“以和为贵”。经过几千年的沉淀, 如今“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并深深融入到日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 以“和”为最高美德, 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为了避免摩擦、冲突, 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日本人说话往往转弯抹角, 含蓄委婉。

(二) “耻”

日本文化被称作“耻文化”, “耻文化”强调“他律”, “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耻文化”下的日本人特别注重世人的“目光”, 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时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们往往谨小慎微, 谨言慎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耻文化”下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同时“耻”作为一种外部规范, 对人们的语言行为又有约束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日本人说话往往特别注意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喜欢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 以心传心

日本文化是“体察文化 (察しの文化) ”, 是尽量减少语言的交际, 通过察言观色等实现沟通的文化。日本人崇尚“以心传心”、心领神会的交际方式, 对语言期待不多, 常常点到为止。

单一民族的同质性, 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 造就了日本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 并使他们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给他们的交流沟通带来了诸多方便, 很容易形成语言上的默契。人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表达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以心传心”。当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主张或拒绝对方的请求、邀请时, 他们一般不会直说或明确地回绝, 而喜欢用省略、暗示、模糊等不明确的语言表达来间接、委婉地传递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在含蓄、朦胧中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

(四) 体恤他人和内敛自我

受稻作文化及集团主义的影响, 日本人十分看重与周围人“和”, 习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时刻不忘关怀体恤对方, 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维护他人的体面, 不令对方难堪。

在日本社会谦虚至上是美德, 过度的自我主张和个性张扬会遭到打压或排斥。内敛矜持、谦虚谨慎, 是日本人得以在集团中生存的重要条件。“出る杭は打たれる (枪打出头鸟) ”“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 (真人不露像) ”俨然已经成为多数日本人的处世哲学, 因而含蓄委婉、含而不露的委婉表达也就受到了人们的钟爱。

(五) 逃避责任

委婉表达的使用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不伤及他人, 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保护的“盾牌”, 是日本人的一种趋利避害或掩饰的心理需求。

日本人不喜欢直截了当表明和陈述自己的看法, 常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来代替主观判断和决定, 说话多采用留有余地的委婉表达方式, 这一方面展现了日本人的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尊重客观事实的优点, 但同时也为他们逃避责任提供了方便。“大家都那么说”“不是我个人的观点”似乎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三、结语

委婉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折射出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潜伏在委婉表达方式背后的以上语言心理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语言行为, 左右着他们的语言交际。正确理解和把握日语委婉表达背后的语言心理, 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实现沟通。

参考文献

[1]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79.

[2]稗島一郎.言葉の心理[M].東京:北樹出版, 1994.

日本式表达 篇7

关键词: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株,NS1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JEV)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其长度约为11 kb, 编码3种结构蛋白:衣壳蛋白 (C蛋白) 、膜前体蛋白 (PrM/M蛋白) 和囊膜糖蛋白 (E蛋白) 以及7种非结构蛋白 (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 各基因组之间无重叠, 其中NS1基因具有可溶性补体结合活性和较好的免疫原性。NS1不是病毒毒粒的组成成分, 因此无中和活性和血凝活性。NS1蛋白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保护性抗原, 免疫动物能抵抗病毒的攻击, 但比E蛋白诱导的抗体保护力低[1]。

试验根据 GenBank中的JEV SA14和SA14-14-2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NS1基因特异性引物, 对JEV贵州分离株 (GZ株) NS1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表达载体,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NS1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因子IL-2对NS1基因真核表达的影响奠定基础。

1 材料

1.1 病毒、质粒、菌种及细胞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株 (GZ株) , 由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分离、鉴定;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购自TIANGEN公司;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 和BHK21细胞, 由中国兽药监察所赠送,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生物技术实验中心保存;pcDNA3.1 (+) -IL-2真核表达载体, 由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生物技术实验中心构建。

1.2 主要试剂

RPMI-1640培养基、GoldView, 购自Hyclone公司;TRIzol LS® Reagent, 购自Invitrogen公司;pfuDNA聚合酶, 购自默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MD19-T载体试剂盒、Taq 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 (Hind Ⅲ、BamHⅠ、EcoRⅠ) 、DL-2 000 Marker、DL-15 000 Marker等,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Amp、IPTG、X-gal, 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凝胶回收试剂盒Gel Extraction Kit (50×) 和质粒提取试剂盒E.Z.N.A.TM Plasmid Mini Kit、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 购自OMEGA公司。

2 方法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JEV强毒株SA14序列和SA14-14-2序列, 通过比对分析, 运用Oligo6.0和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1对扩增NS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预扩增片段1 300 bp, 并分别在引物的5′端和3′端设计BamHⅠ和EcoR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下画线部分) , 引物由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合成, 其序列为P1 5′-CGGGATCCGACACTGGATGTGCCATTGAC-3′, P2 5′-CGGAATTCAGCAGC-GACTAGCACCACATACCTC-3′。

2.2 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

2.2.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贵州安顺某发病猪场疑似患日本乙型脑炎的种公猪肿大的睾丸, 剪碎, 加入3~5倍体积的PRMI-1640营养液研磨后, 转入匀浆器制成匀浆悬液, -20 ℃反复冻融3次, 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直径为0.22 μm的一次性滤过器过滤, -80 ℃低温冰箱保存, 备用。

2.2.2 细胞的培养

取1 mL处理好的病毒悬液上清液接种于生长旺盛的BHK21细胞, 待细胞出现70%~80%的细胞病变 (CPE) 时收毒。

2.2.3 总RNA的提取

将上述出现70%~80% CPE的细胞悬液于-20 ℃反复冻融3次, 12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细胞沉淀及悬液250 μL, 按TRIzol LS® Reagent试剂盒操作说明提取总RNA, 并在生物安全柜中干燥15~20 min;加入0.1 mol/L DTT 2 μL、DEPC水7 μL、RNA酶抑制剂1 μL, 充分混匀, 65 ℃ 溶解5 min;冰浴1 min;进行RT-PCR。

2.2.4 RT-PCR

RT反应体系为总RNA5 μL、5×Superscript Ⅲ Buffer 2 μL、0.1 mol/L DTT 0.5 μL、10 mol/L dNTPs 0.5 μL、RNase-Inhibitor 0.25 μL、Superscript Ⅲ反转录酶0.5 μL、10 mol/L下游引物1.25 μL, 42 ℃ 1 h, 即得cDNA模板。PCR反应体系:10×pfu PCR Buffer 5 μL, 10 mol/L dNTP 1 μL, 上、下游引物各2.5 μL, pfuDNA聚合酶1 μL, cDNA 2 μL, 加ddH2O至50 μL。扩增NS1基因的反应条件: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 56 ℃退火30 s, 72 ℃延伸90 s, 共35个循环;72 ℃终延伸10 min。反应结束后将50 μL PCR产物与10 μL 6×loading Buffer混合, 用1%琼脂糖凝胶、100 V、30~50 min电泳观察结果, 并按照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说明书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2.2.5 pfuDNA聚合酶扩增产物的加A反应

取NS1基因的pfuDNA聚合酶扩增回收产物30 μL、10×PCR Buffer 5 μL、10 mol/L dATP 2 μL、TaqDNA聚合酶1 μL, 加ddH2O至50 μL。反应条件:72 ℃ 30 min。反应结束后取50 μL PCR产物与10 μL 6×loading Buffer混合, 用1%琼脂糖凝胶、100 V、30~50 min电泳观察结果, 并按照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说明书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将回收的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MD19-T载体上, 连接反应体系为pMD19-T载体1 μL、目的DNA片段4 μL和SolutionⅠ5 μL, 16 ℃过夜后,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涂布于含IPTG和X-gal的2×YT琼脂平板 (含50 μg/mL Amp) 上, 37 ℃恒温培养12~16 h, 挑取单个白色菌落接种于2×YT液体培养基 (含Amp 50 μg/mL) 中, 37 ℃、180 r/min振荡培养, 提取质粒DNA, 经 BamHⅠ、 EcoRⅠ双酶切鉴定正确后, 将阳性克隆菌液送Invitrogen公司测序。

2.4 基因的序列分析

应用DNAStar等生物软件对JEV N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

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对构建成功的pMD19-T-NS1质粒用BamHⅠ、EcoRⅠ双酶切鉴定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NS1基因条带, 再对pET-32a (+) 、pcDNA3.1 (+) 空载体及pcDNA3.1-IL-2重组质粒用BamHⅠ、EcoRⅠ双酶切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线型载体, 分别将NS1基因与线型pET-32a (+) 、pcDNA3.1 (+) 空载体及线型重组质粒pcDNA3.1 (+) -IL-2进行连接, 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取100 μL 均匀铺于2×YT琼脂平皿 (含70 μg/mL Amp) , 37 ℃恒温培养8~12 h;挑取数个白色菌落接种于 (含70 μg/mL Amp) 2×YT琼脂平皿 (含70 μg/mL Amp) , 同时做菌落PCR, 37 ℃培养5~6 h;取出, 封口, 4 ℃保存。PCR鉴定含有目的条带的菌落接种于2×YT琼脂平皿 (含70 μg/mL Amp) , 37 ℃振荡培养12 h;提取质粒, 再用BamHⅠ、EcoRⅠ双酶切鉴定pET-32a (+) -NS1、pcDNA3.1 (+) -NS1 2种重组质粒, 同时用HindⅢ、BamHⅠ、EcoRⅠ三酶切鉴定pcDNA3.1-IL-2-NS1重组质粒。取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送Invitrogen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RT-PCR扩增结果

取RT-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1条约1 245 bp片段的目的条带, 见图1。加A后电泳检测得到预期目的条带, 见图2。

M.DL-2 000 Marker;1, 2.NS1 基因RT-PCR扩增结果。

M.DL-2 000 Marker; 1.NS1基因加A产物。

3.2 pMD19-T-NS1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将pMD19-T-NS1重组质粒进行菌落PCR鉴定和双酶切鉴定, 得到了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 初步证明pMD19-T-NS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见图3、图4。

M.DL-2 000 Marker;1~10.菌落PCR产物。

M1.DL-2 000 Marker; 1.质粒双酶切产物;2.对照;M2. DL-15 000 Marker。

3.3 序列分析结果

重组质粒pMD19-T-NS1经Invitrogen公司测序, 得到了完整的JEV NS1基因cDNA序列, 全长为1 245 bp, 编码415个氨基酸, 与预期结果相符, 说明pMD19-T-NS1构建成功。

3.4 pET32a (+) -NS1和pcDNA3.1 (+) -NS1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结果

将原核及真核重组质粒分别进行菌落PCR鉴定, 得到了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 在原核重组质粒中选择1, 7, 8号菌株扩增抽提质粒双酶切鉴定, 真核重组质粒选择2号菌株扩增抽提质粒双酶切鉴定, 初步证明表达质粒pET32a (+) -NS1和pcDNA3.1 (+) -NS1构建成功, 见图5~8。

M.DL-2 000 Marker;1~10.菌落PCR产物。

M.DL-2 000 Marker;1~10.菌落PCR产物。

M.DL-15 000 Marker;1, 3, 5.质粒双酶切产物; 2, 4, 6.对照。

M. DL-15 000 Marker;1.质粒双酶切产物; 2. 对照。

3.5 pET32a (+) -NS1和pcDNA3.1 (+) -NS1表达载体的测序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 pET32a (+) -NS1和 pcDNA3.1 (+) -NS1序列与预期相符, 说明JEV NS1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2a (+) -NS1和pcDNA3.1 (+) -NS1构建成功。

3.6 pcDNA3.1 (+) -IL-2-NS1融合表达载体的鉴定结果

将构建的pcDNA3.1 (+) -IL-2-NS1重组质粒进行菌落PCR鉴定, 均得到了与NS1大小一致的片段, 选择1#菌株扩大培养抽提质粒后用HindⅢ、BamHⅠ、EcoRⅠ三酶切, HindⅢ、EcoRⅠ双酶切及HindⅢ单酶切鉴定, 结果初步证明pcDNA3.1 (+) -IL-2-NS1融合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见图9、图10。

M.DL-2 000 Marker;1~5.菌落PCR产物。

M1.DL-2 000 Marker; 1, 2.质粒酶切产物;3.对照;M2.DL-15 000 Marker。

3.7 pcDNA3.1 (+) -IL-2-NS1融合表达载体的测序结果

测序结果 (见图11) 表明, JEV NS1基因与IL-2融合表达真核载体pcDNA3.1 (+) - IL-2-NS1构建成功。

4 讨论

根据P.Shirish等[2]对JEV基因的分型方法得出, 我国分离的乙型脑炎流行毒株至少有2个基因型, 分别为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其中基因Ⅰ型毒株多数从蚊虫和猪体内分离[3,4,5], 此次分离的乙型脑炎病毒和国内大多数分离株同为基因Ⅲ型, 其NS1编码一种高度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 富含甘露糖寡糖基团, 是第1个被翻译的非结构蛋白, 可在感染细胞的表面表达, 以溶解或与胞膜成分相连的形式分泌到胞外, 这种分泌形式只限于NS1的二聚体, 胞外的NS1又称为可溶性补体固定抗原 (SCF) , 与胞内的NS1具有相同的抗原性。NS1蛋白含有12个恒定不变的半胱氨酸残基和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 通过二硫键形成二聚体NS1蛋白, 可由NS1-NS2A前体经过蛋白酶切割产生, 并通过其上游的结构蛋白羧基端信号序列插入内质网腔[6], NS1被认为是病毒蛋白中最适合作为疫苗抗原的蛋白之一。

试验成功构建了JEV GZ株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 -NS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 -NS1以及IL-2融合表达载体pcDNA3.1 (+) -IL-2-NS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S1基因与GenBank上公布的JEV NS1序列 (SA14-14-2) 同源性为98.1%。该研究结果为JEV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免疫活性及细胞因子对真核表达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SHIRISH P, BANERJEE K.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envelopegen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Virus Res, 1996, 42 (1/2) :107-117.

[3]王环宇, 付士红, 李晓宇, 等.我国首次分离到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4 (24) :843-849.

[4]王俊文, 付士红, 王环宇, 等.辽宁省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6 (20) :61-65.

[5]王作虪, 安淑一, 王燕, 等.辽宁省乙型脑炎病毒分离及进化树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3) :341-343.

日本式表达 篇8

技术发展的初衷是去除冗杂的部分来保持精确,对极致的追求是技术的本能,技术对人类持续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及审美。建筑从最初的古典建筑的石头般的庄严厚重,到哥特教堂的高耸轻盈,再到现代建筑的多米诺体系、晶莹剔透的水晶宫、膜结构建筑等,每个时代的建筑都依靠着当时的技术表现着自己轻、薄的特征。“像一只鸟儿一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1]。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引用诗人保尔·瓦雷里(Paul Valery)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轻盈的理解。对于建筑而言,轻薄更多的是在视觉或者心理感觉层面上的表现,很多时候为了追求轻、薄,可能会损害建筑其他方面,比如说悬索桥,如果过于轻、薄,那么它的抗风能力就会减弱,所以轻、薄对于建筑本身并不都是好处。

那么建筑师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兼顾?桢文彦意识到轻盈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自己建筑的一个特点,通过细部设计进行表达。细部设计是面向使用者,是使用者看到的、触摸到的、使用到的建筑细部,是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2]。细部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从属于整体,却可以从整体中独立出来加以设计和进行独立表现。本文从建筑形体、材料、结构三个方面的细部设计阐述桢文彦对于建筑“轻灵化”的表达策略。

1 建筑形体对建筑“轻灵化”的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体量较大的建筑比体量较小的建筑显得更加“笨重”,所以在视觉追求层面上,对于体量较大的建筑,可以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细部设计使建筑的体量变“小”,我们首先应使建筑的细部呈现出轻巧、轻灵的特点,进一步来表达出我们所需要的“轻灵感”。美术馆通常给人的感觉一般是体量较大,并且作为博览类建筑,开窗少、小。桢文彦是这样通过对形体的塑造来处理建筑“轻灵”这个问题的:1通过化整为零,离散建筑的整体体量,使得大体量的建筑由多个体量较小的方盒子叠加而成,给人以更小、更轻的感觉;2对建筑的细部处理:首先是建筑外墙的凹缝处理,墙体上的凹缝,可以理解为对大尺度实墙的消减,这一处理手法既丰富其细节,又使得建筑墙体尺度变“小”,促使建筑变得更加“轻灵”,其次是建筑中工字钢的运用,桢文彦将工字钢用在建筑中来表达自己设计语汇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表达建筑的“轻灵化”,工字钢本身具有的凹缝使得其既有丰富的细节,又对自己进行消减,这一手法在桢文彦以后的自宅和代官山集合住宅中均有所运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早期的建筑语汇,最后是建筑的接地处理,桢文彦在建筑场地中遍植草坪,以及在建筑底座将横梁延伸,延伸出来的横梁在此处并没有结构上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就是弱化建筑底座,使得建筑的漂浮感更强,使得建筑的“轻灵化”表达得更加极致。

2 表皮材料的精致制造对建筑“轻灵化”的表达

桢文彦对表皮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是对时代技术的反映,以及能够更好地对建筑的“轻灵化”进行表达。安藤忠雄对自己所使用的混凝土评论到:我所用的混凝土并不给人一种实体感和重量感,它们形成一种均质化的轻盈表面[3]。当然均质化表皮并非只有混凝土这一种材料,譬如桢文彦在螺旋大厦等建筑中采用的金属表皮、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公共中心中采用的玻璃也是这一类材料。均质化的建筑表皮体现纯净简洁的形态、细腻的质感,是采取一种凹凸变化少的界面形态来呈现光细特征[4]。正如彭一刚先生所说,越少越高雅,越雅才越能体现出建筑的轻灵之美。但是桢文彦并没有停留在材料的运用上,而是通过对材料的特别处理而获得更好表现效果。

对于混凝土材料的处理,桢文彦的处理方法不同于安藤和妹岛,桢文彦对于混凝土的处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在千叶大学纪念讲堂中节点的交接的简洁化处理以及将功能与节点构造一体化均是“轻灵化”的体现。风之丘火葬场中门廊本身是起着连接门厅和入口的作用的,一边是墙,一边是景观。廊柱采用钢柱,另一边虽然采用的是混凝土墙体,但是混凝土墙体与屋顶并不是直接相撞不作任何处理,而是将屋顶与混凝土墙体分离开来,留一定的距离再采用钢柱进行连接,此处的受力完全由钢柱承担,将面-面相交转变为点-面相交,使得屋顶似乎是漂浮在门廊之上。葬礼厅的悬空墙采用的也是分离的手法,但与门廊的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悬空墙在表现其“轻灵”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将墙体从楼板往下挑出,与地面分离开来,这里不再使用钢柱向下进行力的传递,而是通过墙体向上将荷载传递给楼板。这种处理手法不仅避免了与门廊的手法重复而显得单调,而且对空间的气氛烘托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其次是金属表皮的处理,桢文彦作品中主要采用银色金属板。银色属于具有轻盈感的清淡色彩,对于金属板的处理主要是采用细腻的高技派手法的线性划分,与其说是受制于金属的规格,不如说是为了能够更加体现金属的“轻灵”,其中的凹缝与岩崎美术馆外墙预留的凹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金属进行消减,从而使得金属表皮更加轻盈。

最后是对于玻璃类幕墙的处理,桢文彦对玻璃材质的处理主要采用的是层叠式处理。建筑今后将不再靠传统的体量和体积来表现,而是用轻质的结构加上多层次叠合的透明体作为主要形象[5]。层叠表皮实际是对透明界面的朦胧处理,是多个界面的混搭。这种“轻灵感”表达主要来自光线在不同界面中的游离变换、反射、折射所形成。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公共中心就是运用这种处理手法,建筑表皮一共分为4层,第一层玻璃幕墙体现出建筑的开放性,将室外景观纳入室内,第二层木板是对周边环境做出的回应,同时起到调整立面和光线角度的作用,第三层玻璃幕墙是内部的围合,第四层则是活动的遮阳设施。由此可以看出,表皮的界面不同,形成的效果也不同。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空间更加通透、精致、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3 结构的精细化设计对建筑“轻灵化”的表达

桢文彦的作品中结构和构造节点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采用的结构和构造节点既与时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也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功能以及表达自己建筑的“轻灵”。在采用结构构造节点时,非常擅于运用力学传递原理,传力构件按照力的分解而分解,使得传力构件离散成更小的构件。

清水表演中心(见图2a)所采用的树状柱就佐证了这一特点,首先由树状柱支柱将不同点的楼板的荷载沿斜向向下传递,最终汇聚到柱子顶上的一点,再通过柱子向下传递,如此一来使得楼板的受剪更小,建筑的传力更加合理,也离散了柱子与楼板的交接,使得建筑的传力构件相比于柱子直接与楼板相交接更加的小、巧。与此相类似的是幕张展览馆,但是二者原理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将多处荷载汇聚到一点离散传力构件来凸显建筑的“轻灵”,而后者则是将屋顶的荷载集中到一个点,然后向下分解、传递,并且传力的柱子采用钢桁架,使得柱子的体量感更加弱化,体现了建筑结构的“轻灵感”。在幕张展览馆(见图2b)中,屋顶庞大体量如蜻蜓点水般落在下部钢桁架柱上,以建筑屋顶的重反衬节点的轻,进一步凸显建筑的“轻灵感”。在东京都体育馆中,桢文彦运用了相关的力学原理,主要从结构的弱化、承重体轻化两个方面来实现理念上的“轻灵”。桢文彦首先将建筑基座和屋盖分离,下部基座的承重采用的是倾斜的混凝土墙,营造出飞翔的感觉,而在其屋盖部分则采用拉索将屋顶荷载传递到6个巨大混凝土梁上,然后通过屋盖与基座之间的短钢柱进行力的传递。这种屋盖与下部墙体的处理手法与风之丘火葬场的门廊相似。

桢文彦这种将力集中到一点进行传递的做法,除了表达建筑“轻灵感”这一强烈的目的性以外,事实上,这种交接也更符合力的传递特性,屋顶的荷载沿着柱子的中轴线向下传递,从力学的观点上看比直接交接更符合结构计算时的假设条件[6]。

从建筑结构采用这一层面来说,桢文彦的结构选型不仅有着合理的力学原理、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而且对于表达自己对建筑“轻灵”的追求上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柱子在角部时,建筑具有较强的围合感,在世贸中心四号楼中,桢文彦将建筑四角柱子都向墙体的中间靠拢,使得建筑角部解放,使建筑形成向外的扩张力,从而具有浮动的感觉。桢文彦在柱子形式的选用上也进行了考虑,没有采用传统的柱子形式,而是采用的类似“桁架”形式的柱子,柱子在接地处两两相交于一点,一方面可以使下部空间更开阔,另一方面使得建筑更加通透轻盈。

4 结论

桢文彦在表达建筑“轻灵”的时候,根据建筑不同的功能形式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建筑“轻灵化”的表达一方面是因为材料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对形体、表皮、结构等的细部设计上,化整为零、构件消减、节点简化,离散受力构件等均是桢文彦在表达建筑“轻灵”所采用的手法。正如桢文彦所说:“能够把握细部是建筑师成熟的标志”。桢文彦在设计中不仅仅在于采用了薄膜这类“去-构造化”的材料所形成的“去-物质化”之后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构造本身或者说是对建筑的特别处理而获得的。但是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作为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一直受到建筑师的重视,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与时代技术相适应。“轻灵要跟精确和坚定走在一起,而不是和含混与摇摆在一起”,体现了桢文彦在表达“轻灵”时在细部处理上的态度。换句话说,桢文彦的细部设计并不是仅仅是技术的忠实反映,同时兼顾到空间气氛、功能等方面,也是对建筑在一定背景下的“轻灵化”的呈现。在当下中国,很多建筑在追求“轻灵”的同时舍弃安全、节能等,像桢文彦这种通过在建筑整体中通过考虑细部设计的来表达建筑“轻灵”的设计方法,对表达建筑“轻灵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柳亦春.像鸟儿那样轻——从石上纯也设计的桌子说起[J].建筑技艺,2013,20(2):36-45.

[2]舒沐晖.“几无一物”——浅谈同技术条件下非物质化趋势[J].南方建筑,2000,20(4):85-88.

[3]马磊.建筑的轻盈感表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4]饶晓晓.连接的建筑解读[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符晓风.关于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家槙文彦作品系列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0.

[6]《大师》编辑部.桢文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设计管理重要性研究下一篇:制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