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员要求(精选4篇)
译员要求 篇1
摘要:课堂教学翻译, 不管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 是传统口译的一种形式, 而在对外教学中, 对于不具备外语听说能力的讲师而言, 课堂交替传译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部分。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架构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课堂交替传译,语言基础,专业知识架构,服务意识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进行深造和交流, 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文学、医学、科技、艺术, 甚至军事。这其中有很多留学生是进行短期培训, 没有条件通过语言预科来学习汉语。与此同时, 许多讲师也存在着无法以外语直接授课的尴尬。课堂交替传译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授课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求译员能够精准的理解授课人的意图, 并及时的把学员的困惑和意见传达给授课人, 对译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关键在扎实的语言基础
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 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与难点体现在一字一句的具体之中, 但归根结底都会反映出这一点来:较高的语言素质和外语基础, 是做好翻译的根本。茅盾先生认为:“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语文是从事翻译的起码条件”。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翻译工作者应有的语言素质包括二个部分:本族语的语言素质;外语的语言素质。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 认为只要外语水平高, 做好翻译就没有问题。殊不知, 本国语文水平对于翻译工作来说, 才如同盖高楼大厦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驾驭本国语言的能力, 就算外语水平再高, 也无法将精彩的外国文字转化为同等精彩的本国语言, 翻译的水平也将大打折扣。
同时, 只有对本国语言有了深厚的了解, 才会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对两种语言进行深入的比较,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体会出不同的语言的共性, 以及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深深的理解了本国的语言, 掌握大量的俚语、俗语、成语、谚语等, 才能灵活并熟练地运用语法手段和修辞技巧, 在口译时做到信手拈来, 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概念。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本国的语言, 才能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 真正实现翻译的目的。
现今在很多网站和其他书籍报刊中都介绍翻译技巧, 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技巧很难照本宣科的进行运用。尤其在大量的口译工作中, 大脑在高速的运转, 要记忆, 要思考, 不可能再有多余的空间来思索运用哪些具体的翻译技巧。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如对两端语文功底不够, 那些条条你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 那些条条便成了不足取的桎框。”
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 个人认为, 还是要强调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 注重汉英两种语言在词类的分工使用上、对时间顺序、结构关系的不同侧重上等, 通过深厚的语言积累从而自然获得“语感”, 这比一味钻营技巧更为重要。
2 具备专业知识架构和逻辑思维能力
除了良好的双语能力以外, 课堂教学翻译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架构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技语言是以文字语言为主, 辅以数学语言和工程图学语言, 以运载科技思想为职能, 以词汇含义量扩大、句型扩展、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复杂, 用词力求准确经济、语法结构严密和要表达的思想全部化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语言”。
课堂教学, 尤其是理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属于科学语言, 尤其是在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方面, 必须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没有专业的知识架构, 就不能精准的理解相关词句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安全门”, 在公示英语中可以直接翻译成EXIT。而在某些专业中, 机场设备中用于安全检查的也叫“安全门”, 显然就不是EXIT。但是如果直接翻译成security door合不合适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 security door是指保险门或防盗安全门, 但是可以用于海关安检的设备, 因此其也可以称为security door。
课堂交替传译涉及的常常是专业性很强的翻译,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授课人都是各自专业的行家, 但译员没有专业背景, 不可能事事精通。比如, 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接头”, 可以行业的不同而分别译为coupler、coupling、connector、joint、terminal、grapples, wire-rope buckets (钢丝扣, 即钢丝绳的接头) 、junction box、binding post等多种形式。到底哪一种适合当下的情形, 只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由此可见, 精确翻译的前提是词汇的积累, 但准确的王道是结合上下文对原文进行理解, 而上下文则要求译员对相关专业的提前涉猎和消化。
逻辑思维能力是突破翻译的表层化的重要能力, 科技词汇往往偏于艰深, 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学生来说, 如果一味追求字面的贴合, 反而偏离了翻译的真意。只有通过逻辑思维, 理顺了科技语言中的内部逻辑结构, 才能用平实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解。在讲师和学生语言不通时, 翻译往往才是担任讲解任务的人, 讲师讲一遍, 翻译要颠来倒去, 甚至掰开了揉碎了, 用非常通俗易解的语言让学生理解, 因此翻译的专业架构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3 不可或缺的服务意识
翻译固然是门学问、是个特讲水平的行当, 但在市场经济中, 它首先是一种服务。正如现在的学校也讲求服务意识, 课堂翻译工作也同样如此。假设将授课人和留学生都视为客户, 那么课堂翻译需要同时伺候好两个客人:一是授课人, 二是坐于讲台之下, 聚精会神的听课人。对于课堂翻译来说, 最需要的是做到, 不管自己学问有多深或者多浅, 翻译时要尽量做到眼里有授课人、心中有听课人。在听原话或者看原文时仔细点;而译文的遣词行文, 尽量适应目标读者。最好能够抱着“提供一流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句原文、每一句译文。
不管是汉译英, 还是英译汉, 翻译工作都会有一个目标读者或者听众。针对我们留学生的专业特点, 译员在相关专业的翻译上应力求专业准确;而同时针对留学生未必来自同一个国家, 文化教育背景不尽相同的特点, 译员也应该力求给他们提供通俗、易懂、并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尤其是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 或者在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翻译工作时, 不妨可以这么假设:将目标读者降低一个程度来对待。
在课堂翻译时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是追随原文字面结构, 授课人说了什么, 就完全按字面意思翻, 是谓机械主义;还有一种是置原文于不顾, 只拣自个儿认识的只言片语翻译出来、堆积起来, 是谓自由主义。两种情况都是走极端, 都脱离了翻译的本意, 也反映了工作态度的问题, 违背了上文所提到的服务意识。
比如说讲师在授课过程中, 为了活泼课堂氛围, 吸引留学生注意力, 经常会使用一些成语或俚语, 甚至在授课过程中会临时加入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故事, 来增强授课效果。这些内容往往不在译员准备之内, 事出突然, 无法现搬字典, 现查资料。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 首先不要急着按字面意思理解。比如, 在一次授课过程中, 讲师用“海底捞针”表示在某次学术任务执行过程中, 苦心孤诣寻求答案而不得其法的心情。如果按字面翻译为searching for a needle in the ocean。那就根本没有去认真地理解“海底捞针”是什么意思, 听课人只会满头雾水。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该先根据情况进行解释, 再将直译加进来, 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博得留学生的理解和会心一笑。
但是不能机械地对待一切类似的翻译问题, 我们的头脑里应该有一点辩证法。比如在中国的地理文化里, 有一个“鱼米之乡” (land of fish and rice) , 在英语里有一个类似的说法land of milk and honey, 但由于land of fish and rice外国人也能理解, 不会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所以land of fish and rice的说法可以保留, 以展示一点中国的特色。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翻译不是边缘科学, 但是涉及的学科超过了任何一门专业。一个好的译员在课堂之上, 必须具有高屋见瓴的视角, 要真正懂得翻译的真谛是什么。要想提高翻译水平, 必须加强对外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专业背景知识的掌握, 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必须养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习惯。课堂教学翻译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技术援助、实现科技进步的先锋, 将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才.科学翻译与逻辑[J].中国翻译, 1986 (3) .
译员要求 篇2
商务谈判口译是指为中外双方的商务谈判和会谈活动提供口译服务。其特点是:国际商业谈判的语言系复合语言, 是由外交语言、商业法律语言、文学语言和军事语言汇集而成。由于企业涉外商务谈判基本目标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即是进行交流而达成某种结果。所谈的内容可能涉及到投资、进出口商品或者技术。价格通常是谈判的关键, 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双方的利益, 双方都希望达成理想的最后结果———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丰富多变, 且节奏较快。从而在商务谈判中, 口译者应尽力消除谈判者间的理解障碍, 口译者的目的必须服务于谈判者的目的———利益的最大化。这两个目的的内在关系会影响口译者的策略选择。
所以商务谈判译员的素质和职责很重要。首先, 商务谈判译员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人, 但是不亢不卑诚恳谦和的品质是必须首先具备的, 因为只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人, 才能为谈判双方所尊重和佩服, 才能给谈判双方以信任。其次, 商务谈判译员应该具备非常敏锐的洞察力, 洞察不是观察, 观察可能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洞察则能透过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出色的洞察力有助于谈判译员准确迅速地抓住谈判的要点, 帮助谈判双方跟好的沟通。再次, 谈判译员一定要有公正公平对待商务谈判双方的精神, 不要将自己隶属与任何一方, 而应客观的把自己看成谈判双方的桥梁, 不仅要做到业务上的沟通, 还要保证情感上的沟通。不要将自己的位置与任何一方对立起来。要明白这一点, 为双方达成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最后, 谈判译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2 主体性意识在商务谈判译员所采取的口译策略中的体现
主体性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 但不等同于自我意识, 是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 是主体意识到自身是主体, 并能与客体和对象主体对应关系中主动行使主体的权利并承担主体义务的一种属性 (任文) 。而笔者认为, 在商务谈判口译中的主体性意识就是译员遇见不能对等翻译或者遭遇文化差异时调动主体能动性使源语的信息仍能准确无误的译成目的语且让目的语受众能很好的理解源语要表达的信息的一种译员主体的体现, 使之不再是说话者的“附属品“。
在商务谈判口译中,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意义在于超越原语中各种翻译障碍, 促成商务交流, 深入理解并再现话语所传递的说话人的意向、意识形态、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等。商务口译的过程始终体现着译员的主体作用, 映射出口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 译员才能在商务口译活动中表现出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联络性。才能对商务谈判有一个促进作用。而译员的主体性发挥应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 译员的主体性发挥要体现在对商务活动及其相关人员的主动了解。其次, 清楚的了解参与商务活动各方的关系也很重要, 这直接影响到译员在用词、语气、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选择, 从而对交际气氛、沟通效果造成影响。
再次, 在商务谈判中, 译者一定要了解说话者的正真意图, 才能做出正确的表述。所以这对译者的要求很高。译者不仅要具备言内知识, 言外知识, 还要具备百科知识。这样才能准确无误的传达谈判双方的正真意图。
3 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的立场及口译策略
立场就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那么对于译员来说, 立场可以分为中立和非中立。理论上, 任何场合的口译人员都要在口译活动中保持中立, 不偏不倚的对待任何一方说话者。可是“在我们论证了联络译员的现身意识, 特别是赋权意识之后, 译员的中立立场就已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伪命题了。当译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以话语信息把关人、谈话过程参与人和协调人的身份对交际活动进行调停, 当译员运用话语权力向交际环境中的弱势一方进行赋权时, 就已经表明他们不是交际过程中透明的“窗玻璃” (a pane of glass) 、不显露任何立场的运输管道 (conduit) , 而是随时可能根据交际形势向当事一方进行或许是钟摆式的局部靠近, 而且这种有意而为的倾向性也是译员主体性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任文, 2010) 。所以说对于译员来说绝对的中立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商务谈判口译中, 这种非中立立场就更加明显了。所以, 所谓译员的中立立场, 很多时候译员都是受伦理意识驱使和译员守则约束而出现的。可是毕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味不顾口译活动环境, 气氛, 情绪的变化而始终坚持中立的后果有可能会造成说话双方的沟通失败。例如在一次涉外商务谈判中, 在一个条款细节上中外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并且中外双方代表在表达时声音都不由自主的高了许多, 语速也快了很多, 可是译员在翻译时任然是用平稳的口气将说话者的意思表达出来。有一刻在译员译完后双方都没有做声, 谈判会陷入一种尴尬的情况, 谈不拢不能继续下一个议题, 而双方都不让步, 局面一度僵住。这时, 这个译员突然开口:“It’s coffee break now.Shall we have a cup of coffee and then we’ll see…”, 并很快用中文重复一遍:“要不我们先茶休”?此建议一出立刻得到大家的响应。尴尬立刻化解, 休息片刻再回来, 大家又都客气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 译员恰如其分的运用了主体性意识, 将谈判推向了积极的方向, 而不是只一味的中立任凭困局继续。毕竟在商务谈判中有一方拂袖而去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译员作为通晓谈判双方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不应该任由谈判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即使谈判双方没有促成合作, 译员有义务让这次口译活动和谐开始, 和谐结束。中国有句古话嘛:买卖不成仁义在。
可是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由译员自己说了算, 而应该根据谈判进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判断。作为译员在接到口译任务开始是应该抱着中立, 不偏不倚的态度的。所以为了这样的中立立场, 译前准备很重要, 对于谈判双方的了解, 对于谈判的具体内容都要清清楚楚。怎么帮双方争取合作成功, 促成利益, 事前译员都要有所准备。而当译员遭遇非中立立场时, 也应注意口译策略的选择。在商务谈判中, 译员还要随机应变, 不应该只从谈判双方的字面意思去翻译, 译员也不仅仅是翻译的机器, 而应该把自己看成谈判中主体, 所以口译策略中的口译技巧和语言技巧都非常重要。而这一切同样离不开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在交替口译的基本策略中, 译员一定要在说话者表达时记下所有信息, 可通过短期记忆或者笔记, 虽然不用像笔译那样“信、达、雅”, 但是口译中的信息表达一定要达意, 顺畅。甚至作为译员要通过对这次口译活动的准备工作, 可以在口译过程中帮说话者补充一些说话者没有表达完整而确是事实的信息或者帮说话者略去一些说话者表达了确是不必要表达的信息。当然这样一种主体性意识的发挥的前提是一定不能改变说话者的初衷以及任何翻译都要为双方的共同目的而服务。所以在商务谈判口译中的策略要学会运用增译、减译和改译, 以求是双方的谈判顺利进行。
当然, 译员除了要采取合适的口译技巧, 同时也要把握好商务谈判口译策略中的语言技巧。其中包括话轮的转换, 模糊语言, 礼貌语言和逻辑语言的使用。而这些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译员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有两种非中立的情况, 一种是自我选择的非中立立场;另一种就是被动接受的非中立立场, 也就是说一开始一方谈判者就把你看成了另一方的成员。但是不管怎么样, 译员都要做到忠实的传达源语的本意, 不要曲译, 要充分的了解源语双方的文化, 不要使说话者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并且以达成合作为最终目的。
摘要:交替传译是口译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式。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沟通和联络手段越来越发达, 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企业间的交往越来越多。那么涉及商务谈判的交替口译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口译活动中。由于各国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口译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双语知识、涉外商务和涉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不同国家的企业谈判人员进行沟通并达成协议或者签订合同。那么随着译员身份的改变——由最初的“隐身”功能, 到现在的“显身”功能——译员的主体性意识也被大家所认识和认可。那么在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是如何体现的呢?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或者说在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有多大的空间来进行主体性的发挥呢?译员的主体性应该如何发挥才是恰当的呢?这都是本文作者要讨论的内容。通过这种主体性意识的把握, 笔者希望让读者明白译员在商务谈判口译中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谈判的进行。
关键词:商务谈判,主体性意识,译员立场,口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弗朗兹·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古琦慧.商务口译中的译员主体性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李明秋.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素质要求:跨文化交际主体性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1.
[6]廖瑛.论国际商务口译的语言交际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
[7]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口译译员的角色浅析 篇3
随着一战的结束时第一批“谈判翻译”在巴黎和会上的出现, 正规的口译出现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发现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而且各国之间因经济政治等因素也需要不断地交流。因此需要一个媒介来“牵线搭桥”, 以便于双方信息可即时沟通, 科学技术可以互相交流, 商务贸易能够当面洽谈, 科研成果也能得到广泛传播。因此, 口译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得到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口译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传统口译理论认为, 口译活动只是双方通过译员的语言转换进行的沟通互动。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对谈话内容、观点等发表任何看法与建议, 合格的译员应该是“透明的”“隐形的”。这一观点或许过于理想化, 但也表明传统的口译译员只是一个被动的“传声筒”的角色。然而口译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口头翻译手段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来交流的, 因此, 对口译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语言的简单转换, 而是应当把其看作交际行为。因此也就需要口译译员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要有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应正确认识自身在交际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才能消除不同语言的交际障碍, 确保交流能够畅通顺利。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口译译员更应该不断发展自己, 充当一个“多面手”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员, 有的时候或许还需扮演接待员、导游员、宣传员乃至联络员的角色。
二、口译译员的角色
1.翻译员的角色。作为一名翻译人员, 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翻译。这就包括可能既要担任口译, 又要做笔译的工作, 而且是必须是汉英、英汉双向的翻译, 口译又包括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等。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加强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注意丰富知识的积累, 不断提高中英文水平和翻译能力。首先, 丰富的词汇量及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英汉两种语言广博的词汇量和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和表达演讲者的语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 口译任务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作为口译员, 必须积累各个学科的词汇, 同时还应该留心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新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用法。另外, 熟悉讲话所涉及的专业内容也相当重要, 虽然口译员没必要向专业人员那样精深, 但一些术语、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是必要的。此外, 口译的目的是传递意思, 因此不要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结构, 切莫逐字翻译, 想要正确的把握演讲者的意思和意图, 口译员就必须结合自己掌握的语言、背景知识及相关的主题知识等去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创新构想。最后, 熟练的掌握公共演讲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口译员要想扮演好“沟通桥梁”这一角色, 除了全神贯注与口译活动中,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演讲技巧, 在口译过程中应与交流双方有些许“眼神接触”, 并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加强对谈或者意图的传递, 并克服在口译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等等。
2.接待员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全球化发展,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中国对外交往不断加深, 各级政府的外交活动也日益频繁。在这过程中, 作为一名口译译员, 除了完成自己的翻译工作, 可能还需要从事一些外事接待活动。近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地方政府的涉外事务也逐渐增多。除了接待一些商务团体, 民间组织外, 接待一些官方的, 高规格的国外组织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如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办的的中阿博览会等。在这些正式的场合中对接待活动中人员的素养的要求也相应较高。接待工作内容庞杂, 涉及面广。在从事外事接待工作时, 几乎不同程度的都要涉及到安全, 卫生, 交通, 食宿等诸多方面。接待事务的内容也非常庞杂, 诸如安全保卫的落实, 宾馆饭店的安排, 交通的管制, 文稿资料的撰写打印与翻译, 新闻媒体和文艺活动的配合等等。对一批外宾的接待而言, 它包括制定计划、迎送客人、进住宾馆、安排车辆、组织座谈参观、举行宴会、赠送礼品、新闻报道等。这就要求在工作中精明、耐心、机敏和果断。此外, 接待工作的临时性任务多。因外事活动的需要, 日程安排的突然改变, 文稿内容的突然改动, 关键人员的临时更换等, 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3.导游员的角色。口译译员还需具备以旅游“食、住、行、娱、购、游”六个要素为主线的百科知识。一是专题内容的口译, 如要对景点文物或节庆、风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这涉及历史地理生态、文学、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知识。二是游客吃、住、购、行等日常生活的口译, 这一部分较简单, 大都属于常识性的, 但也要对相关事物的准确译法、应急对策等有所了解。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应对宁夏区情银川、吴忠、石嘴山、固原等城市的市情沙坡头、沙湖等景点有所了解。因此要求译员通晓本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风俗民情。此外可能会时常碰到如“经络、太极、风水、麒麟、摇钱树”等文化含蕴很高的词汇, 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元素的概念译成英文是导游口译的难点及重点。
4.宣传员的角色。作为一名口译译员, 熟悉我国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 宣传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国情。大体上国情可分为两大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国家自然方面的情况, 例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矿藏物产等等; 一个是国家社会方面的情况, 例如社会性质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民族等等的状况。此外, 将中国灿烂悠久的五千年文明传播出去, 让外宾了解中国, 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5.联络员的角色。口译员有时还需做好联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如协助负责人业务联络, 负责文档管理工作, 文书写件, 文档打印, 酒店预定及其他外联工作, 协助负责人进行重要日程, 协调同其他各部门的关系。负责日常工作资料管理, 归档的事务。这也要求译员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讲效率, 向前赶。当接受了一项任务后, 要迅速展开工作, 及时搞好有关协调, 同时要讲求成功率。这对口译译员也是一个挑战。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及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 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叉和碰撞。在这种交流中, 口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口译, 语言互不相同的双方能得以顺畅交流。因此, 作为一名口译译员, 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 让自己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口译工作中不同角色的要求, 从而使口译活动顺利进行, 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国情, 简要梳理和总结口译译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以及在口译的学习实践中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起沟通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口译译员,角色
参考文献
[1]P?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译员要求 篇4
“交替传译被许多人看成是口译的最高端形式, 超过同声传译, 因为它要求在形成译语阶段 (formulation stage) 之前就要完成理解源语阶段 (comprehension stage) , 绝大多数话语至多在几秒钟后会从记忆中消失, 被其他内容所取代” (Gile. 2005) 。短时记忆是在口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记忆形式, 而“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1分钟, 容量为7±2 (个信息单位) ” (鲍刚2011;Bad-deley 2000) 。因此, 笔记在交传过程中所起的储存并提取信息, 减轻短时记忆负担的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国际交流的频繁促进了口译行业的发展, 国内外对于交传口译的研究数量也不断增长。聚焦到口译笔记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大问题, 即口译笔记应该“记什么”和“怎么记”。关于口译笔记记什么, 从已出版和发表的口译著作和文献来看, 观点基本一致, 即译员应记录原文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以及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等 (Seleskovitch 2002) 。关于口译笔记应该怎么记, 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从笔记形式来看, 专家及学者提倡在笔记中使用符号和缩写 (Nolan 2005) , 但应因人而异, 没有统一规定。从笔记语言来看,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使用源语做笔记, 因为译员可以专心听信息, 语言转换应放到产出阶段进行 (Alexieva 1994) ;也有专家认为笔记语言最好是用目的语 (钟孔述1994;朱佩芳1995) , 这样能训练译员理解源语信息, 抓住信息实质。
以上这些倾向性的结论大多数来源于经验总结, 而非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口译界的专家及研究人员在英汉双语间口译实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炜栋、徐海铭 (戴炜栋2007) 通过对比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特征, 得出了两组译员笔记特征与其口译表现的关系。刘建军 (刘建军2010) 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交传笔记, 研究了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那么, 在英汉交传中, 口译笔记的特征, 即笔记的数量、形式、语言与译员口译质量有无关联, 有何种关联, 能否将其应用于口译教学中, 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展开了实证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实证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职业译员:10名, 受过专业国际会议口译培训, 有半年左右会议口译实践经验。第二组为非职业译员:10名,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上过两学期口译课, 接受过针对口译笔记的训练, 但未受过职业译员培训, 没有会议口译实践经验。
2.2 数据收集
1) 口译材料
本研究的口译材料为两段通识话题的英语篇章, 一篇话题为近10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概况介绍, 全文共525词;另一篇为亚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共543词。经济与教育是常见话题, 篇章的难易程度适中, 尽量降低生僻词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 更好地将分析目标集中于口译笔记而非学生的语言水平上。
2) 口译任务
口译任务于语言实验室完成。实验对象戴上耳机, 边听文章录音边做笔记, 即时完成交替传译口译任务。
3) 口译过程
实验对象的口译全过程有录音, 然后由研究者转写。口译任务完成后, 笔者对实验对象进行即时采访, 确认其笔记中单词及符号的含义, 以便划分笔记特征的类别。
4) 笔记手稿
本研究的重点即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因此受试的笔记手稿对于本研究至关重要。
2.3 数据分析
完成录音转写后, 笔者结合录音及实验对象采访, 统计每位实验对象的笔记特征 (笔记数量、形式及语言) , 并分析其笔记特征与其口译产出的关系, 试图从中找出共同性模式。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笔者参考了戴炜栋、徐海铭 (2007) 在汉英交替传译实证研究中的分类标准, 从笔记数量 (包括中英文字词、缩写及符号的数量总和) 、笔记形式 (笔记中使用的中英文字词、缩写词、符号) 和笔记语言 (源语和目的语) 三个方面来分析实验对象的笔记手稿, 并分析其与实验对象最终口译表现的关系。
1) 关于笔记数量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对职业组与非职业组译员的笔记数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结果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 职业组在平均笔记数量上比非职业组要少, 第一篇少8.7%, 即约少记46个 (字、词或符号) , 第二篇少10.3%, 即约56个 (字、词或符号) 。那么笔记数量对口译表现的影响如何呢?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产出进行分析与对比后发现, 职业译员的表现明显优于非职业译员。这说明“经过严格培训的译员或富有经验的译员…口译笔记是以内容要点、关键词语等予以作为主导型信息‘路标’, 初学口译的人出于害怕遗漏源语信息的忧虑, 笔记时常记得过多, 复述时却反倒显得丢三落四” (鲍刚2011) 。这一结果也与 (戴炜栋2007) 中就汉英口译中职业译员与非职业译员笔记数量研究结果一致。
那么, 这是否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则口译质量越高呢?不然。比较两组内部各实验对象的表现情况来看, 非职业组内部受试, 有2名受试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相对较差;职业组内部, 有4名受试笔记量多, 其口译产出也更全面。所以, 本实验表明, 交传中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并无显著相关性。
2) 关于笔记形式的结果和讨论
考虑到本次试验为英汉交传口译, 因此笔记形式统计包括英语词组的数量、英语单词的数量、缩写英语单词的数量、单个汉字的数量及符号的数量。其中英语词组是指与原文一致, 完整记下的词组, 如higher education, set up等名词及动词短语;英语单词指的是拼写完整, 并未省略或缩写的英语单词;缩写英语单词包括简写、首字母缩略词等, 如UK, edu (教育) , gov (政府) , d (day) ;符号包括各种表达源语意思及上下文逻辑的标记或图形, 如 (上升) , (下降) , (正确) 等以及划分译文段落的标志 (林超伦2004) 。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2能够看出, 从职业组内部比较, 职业译员记下的英语词组较少, 而单词缩写和符号较多, 而且从口译产出来看, 职业组的表现也更好。这就说明了职业译员经过系统培训, 掌握了“理解—逻辑整理—记笔记” (Gerretson 1981) 这一过程, 记下的内容是经过理解加工后的产物:职业译员不仅能够记录下关键信息点, 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表示文章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笔记能够有效帮助译员“回想、减轻记忆负担、固定分析结果” (郑仰平1991) 。相反, 非职业组在面对英译汉口译时, 由于缺乏专业训练, 其“笔记行为常常不够自动化, 因此要求注意力的很大投入” (仲伟合2013) 。结合采访, 我们发现, 学生译员仅仅匆匆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很多情况下并未理解原文意思。此外, 学生译员在记录过程中“贪多求全”。根据“认知负荷模型 ” (Gile 1985, 1997/2004; Setton 1999; Pochhacker2004) , 在交替传译的第一阶段, 如果在“听”方面花费太多精力, 则会导致在“理解”及“协调”方面的精力不足, 最终影响口译产出。
3) 关于笔记语言的结果和讨论
笔者分别统计了职业组与非职业组在两个篇章中使用的源语 (英语) 及目的语 (汉语) 数量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
结合表2及表3可以看出, 非职业组以源语 (英语) 作为笔记的主要语言, 而且写下的完整词组和单词较多, 缩写较少。综合实验对象的访谈, 我们得知, 非职业译员在听到英语时, 不能像母语一样驾轻就熟, 听辨完成后来不及迅速抓住原文意思, 只是机械记录听到的字词。但职业组能平衡地使用源语和目的语做笔记, 用源语记录时更多地使用缩写, 而且目的语的使用比非职业组更多。此外, 从两组实验对象的口译表现来看, 可以得知职业译员能够脱离文字字面意思的束缚, “抓住语音在上下文、语篇逻辑、话语内容等层次上的作用” (鲍刚2011) 。
4 结语
本研究发现, 在笔记数量上, 非职业组比职业组平均字数多, 但字数多并不代表笔记的质量高, 更不能代表更高的口译水准。相反, 职业组译员笔记数量少, 但口译表现更佳。但这并不说明笔记数量越少, 口译表现越好。职业组内部有受试笔记数量多, 口译产出更完整。因此, 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在笔记形式上, 职业组记录的词组比非职业组少, 记录的单个字词、缩略语和符号较多, 这说明职业组译员能够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和符号记录信息, 而不是“贪多求全”, 从而口译的表现也比非职业组要好。在笔记语言上, 职业组比非职业组使用了更多的目的语,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口译产出时的负担。这一点也说明了职业组是在对原文信息加工后再记录, 但是否目的语数量越多, 口译质量越高则有待进一步验证。
【译员要求】推荐阅读:
口译译员10-27
译员资格认证07-05
专业译员怎样写英文简历08-10
西班牙翻译员个人简历09-09
实用要求07-19
接地要求07-21
电力要求10-14
考核要求10-16
法治要求10-17
统一要求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