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题目

2024-09-26

小说题目(共4篇)

小说题目 篇1

1 引言

书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我国与外国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英语等读物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关于其题目的汉译研究随之兴起并发展。

题目最先进入读者视线,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读者是否产生阅读行为。至此, 英语小说题目汉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著名翻译界学者戈保权先生于《漫谈译事难》一文中提到译事有五难, 其中一难即“翻译书名难”。17世纪以来, 翻译理论常把翻译分为3类:严格的直译;自由的意译;创造、解释性的对译。英语小说题目的汉译同文章的翻译一样, 要采取合适方法, 遵循相应原则。斟酌对比之下方能更加合理, 更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英语小说题目汉译的方法

2.1 直译法

国外小说不乏有许多以主人公名字命名, 此类小说题目适宜采取直译方法。这样可以使原题目的精髓得以保持, 是忠实原著的体现。

以夏洛蒂·勃朗特的Jane Eyre为例, 中文译题“简·爱”是对两个英语单词的直接翻译。看似朴实的两个汉字背后涵盖了夏洛蒂描绘的浪漫神秘情节, 突出女主人公Jane简单、朴实的爱情观以及追求平等、真实婚姻的愿望。

2.2 意译法

正如前文提及, 小说题目汉译不是文字上的机械对译。在忠实小说主题基础上可以另辟蹊径, 采取意译法, 达到灵活变通、吸引读者的效果。

将Oliver Twist译为“雾都孤儿”, 即是意译法的成功体现。“雾”暗指令人迷茫的黑暗社会;“孤儿”点明主人公失去双亲的身世。事实证明, 这一形象勾勒出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译题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推崇和喜爱。

3 英语小说题目汉译的原则

3.1 注重文学性原则

题目作为点睛之笔, 概括作品内容的同时, 还要体现文学审美功能。这就要求翻译小说题目时要注重文学性原则, 彰显文学色彩。

英国作家爱米丽·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曾被翻译成“咆哮山庄”, 与“呼啸山庄”这一现代读者广泛认同的译题看似相差无几, 但风格和意境却大相径庭。“咆哮”二字缺少文学底蕴, 降低了小说中凄美爱情故事的感情色彩, 使一部分读者对其敬而远之。

3.2 力求简洁的原则

汉语中包含许多能够吸引眼球的四字成语, 读起来琅琅上口。采用汉语成语作为汉译题目, 可以收到以简洁形式蕴藏丰富信息的效果。

小赫胥黎的小说Two or Three Graces, 将其汉译为“二三其德”, 避免了强加修饰下译为“女神的故事”的误译之嫌, 以简洁的字眼一语道破女主人公Grace随波逐流的人生经历:一生三次改嫁, 轻易随着每一任丈夫改变性情、爱好和人生追求。

3.3 揭示原著主题原则

小说作者往往是通过内容的构建突出特定主题, 优秀的汉译题目应从揭示原著主题原则出发, 成为沟通作者和读者的快捷桥梁。

以海明威的小说A Farewell to Arms为例。题目的意思为告别“arms”。众所周知, “arm”有“武器”和“怀抱”的意思。普遍认同的译题“永别了, 武器”着重突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 却忽视了贯穿作品始末的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从充分揭示原著主题的原则出发, 考虑arm的双关意义, “战地春梦”这一译题不失为权宜之策, 它更加贴近原著主题, 通过“战地”和“春梦”分别指明故事的战争背景和爱情线索。

3.4 顺应读者心理期待原则

小说题目的汉译还要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心理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的大背景下, 小说题目的汉译也要随之适时更新, 顺应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心理期待。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David Copperfield, 最初被译入国内的汉译题目为“块肉余生记”, 这一译题迎合了积贫积弱时代下我国读者的心理期待, 在当时不乏生动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 遵从顺应读者心理期待原则, 以文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中文题目则更加符合读者期待多元文化的心理。

4 结语

本文结合前人提出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选取个例加以探讨, 未能详尽。翻译并不完全局限于固定的方法和原则, 在具体实践中上述列举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实则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统一体。总而言之, 若要翻译出“立片言以居要”的好题目, 译者需要在掌握正确翻译方法和遵循必要原则的基础上, 具备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反复推敲, 不可大意。

摘要:题目是一部著作的浓缩, 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长期以来关于外国文学作品题目的汉译研究是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英文小说题目的翻译为例, 列举两种主要翻译方法, 强调遵循力求简洁、注重文学性、揭示原著主题、顺应读者心理期待原则的重要性, 以期鞭策译者不断提升个人翻译能力及素养, 促进英语小说题目汉译活动的日臻完善。

关键词:英语小说题目,翻译,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兵.漫谈书名的翻译[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1999 (4) .

[2]黄龙编.翻译技巧指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4]刘孔喜.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5]王明元.漫议外国文学名著题名的汉译[J].中国翻译, 1994 (6) .

[6]王育伦.书名翻译琐谈[J].现代外语, 1993 (3) .

[7]徐育才.试论书名与标题的翻译[J].语言与翻译, 1991 (2) .

[8]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8 (1) .

小说题目 篇2

一、【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学*科网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试题解读】文本内容选取的是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小说《小哥儿俩》,《小哥儿俩》中的儿童文学部分,实在堪称精品。凌叔华的童心童趣,保持得细微丰满,她的表达,显得平实、清浅,适合儿童的接受。

第一题考查的是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治。从文中小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二、【2018届5月广东省中山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作用:①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②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③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小说开头两段中环境的描写,可以用段落和环境描写综合分析。“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几句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几句环境描写为接下俩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用环境的恶劣反衬玛霞的美,带给我的直觉冲击以及心理反应,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

三、【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六)】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每点2分,意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通过一面镜子侧面照出“人心”和“人性”,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开篇环境描写,可以从段落的作用和环境的作用两方面去综合分析。开篇的段落作用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引出下文、开篇点题等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旨等作用。结合开篇的句子可以看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为接下来故事的发生做了推动;“弥漫着霉气和潮气”“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等环境描写,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能够引出接下来的物象“镜子”,为镜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四、(2022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 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有删改)

问题: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照应小说第一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②“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作了铺垫。

【解析】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另外,小说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情展开的,所以此段描写的“祠堂”是小说的一条线索。而何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此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五、(2014年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 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 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現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与内涵,品味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古城的概貌,可以看出其内容上的作用是突出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本段的末句,点出了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再联系社会环境对体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是在为人物提供特定的环境依据。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叫

甘应鑫

(1)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2)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3)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4)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5)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6)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7)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8)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

(9)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10)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11)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12)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13)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14)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问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有关社会环境描写的部分,然后归纳。根据原文第(5)段“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可知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由第(6)段“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可知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由第(7)段“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可知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路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问题:小说第五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经济的落后和学校的破旧。②为下文表现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

【解析】第五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分析他的作用,可以根据其内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旨的表现等方面入手,内容上,文中描述可以说明学校非常偏僻,交通不方便,镇子比较落后,暗示了学校的破旧。人物形象塑造上,交代人物所处环境的恶劣艰苦,为表现人物坚强执着的性格作了铺垫。主旨表现上,这一环境描写为揭示青年人经历磨炼后成长成熟的主体创设了条件。

八、【2022届山东省七校联考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

下山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

(1)特点:①原始落后。②地处偏远。③清新干净。④自然古朴。(一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2)作用:①环境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1分)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搬离下山生活的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的坚守、顽强,对故土的热爱。(1分)④主旨上:随着社会进步,对偏远恶劣环境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矛盾。(1分)(共3分,一点1分)

九、【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乌鸦》(节选)

翟芳桂家的店铺,在埠头区的斜纹二道街,是最招乌鸦的。一是因为门前那两棵粗壮的大榆树,使乌鸦有落脚之处,再就是她家开的是粮栈。五谷的味道,对乌鸦来说,无疑是诱人的。

乌鸦喜欢群飞,所以落在榆树上的乌鸦,三五只那算是少的。通常,翟芳桂清晨打开店门,会发现榆树矮了一截,乌鸦好像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你若想让榆树恢复原样,就得舍一把谷子,将它们撒到树下,乌鸦便纷纷落地啄食。榆树颤悠几下,个头又回去了。

翟芳桂不讨厌乌鸦,首先它们会穿衣服,黑颜色永远是不过时的。其次,它们性情刚烈,不惧寒冷。到了冬天,那些色彩艳丽的鸟儿,都扑扇着翅膀南飞了,乌鸦却仍在北方的雪野中挺立着。还有,它那粗哑的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有人间的色彩,不像画眉、黄鹂、燕子,虽然叫得好听,但太像天上的声音了,总觉得无限遥远。翟芳桂因为爱乌鸦,有时会偷着撒几把谷物给它们吃,若是被她男人纪永和看见,他就把她和乌鸦连在一起骂:“有本事自己找食儿去呀,白吃我的,小心烂嘴!”在他眼里,乌鸦穿着丧服,叫起来跟哭一样,不是吉祥鸟。乌鸦也认人吧,若是先打开店门的是纪永和,不等他驱赶,它们一轰而起,朝松花江畔飞去。

纪永和厌恶乌鸦,粮栈的生意只要稍差一点,他就会赖在乌鸦身上。为了阻止它们来,他曾爬上榆树,将乌鸦蛋悉数掏了,再将巢捣毁。乌鸦蛋是绿皮的,纪永和打碎它们的时候,不怀好意地对翟芳桂说:“哼,藏在春宫里的,就不会是什么好鸟!”翟芳桂想起自己在娼寮的日子,只能叹息一声。乌鸦有记性,它们被端掉窝后,不再来筑巢,可是那两棵榆树,它们还是恋的,依然一早一晚地光顾。气得纪永和直想把那两棵榆树拦腰截断。可是树虽然长在他家门前,却不归粮栈所有,是俄国人的。伐掉榆树,等于是在洋人头上拔毛,纪永和没那个胆子。

纪永和骂乌鸦的时候,也避讳人的,比如在斜纹三道街开糖果店的陈雪卿。她是满人,传说乌鸦救过清太祖,乌鸦在满人的心目中,就是报喜神和守护神。朝廷里特设“索伦杆”,祭祀乌鸦。满人看见乌鸦,分外喜欢,撒以五谷,从无伤害。陈雪卿有一件宝蓝色的织锦缎子旗袍,胸前就绣着一双乌鸦。有一回纪永和骂乌鸦,正赶上陈雪卿来粮栈,她气得扭头就走。纪永和追上去,一迭声地赔不是。纪永和抠门得出名,但在陈雪卿身上,他不敢不大方。她来买粮,他舍得低价出售。纪永和惧怕的是陈雪卿背后的男人,因为他是胡匪。其实,几乎没谁见过那个男人。他回到哈尔滨,似乎永远是在夜间,而且进了家也不出门,待个三两天就走了。平常的人,就只有从陈雪卿生的儿子身上,揣测胡匪的相貌了。那人应该是方脸吧,小眼睛,蒜头鼻子,长着一张可以吃四方的阔嘴巴。陈雪卿的店面不大,卖的糖又都是阿什河糖厂产的,单调,生意算不得好,但她吃的穿的,却比谁都精细和讲究。人们背地议论,陈雪卿的糖果店,不过是个招幌。她真正的财路,在那个神出鬼没的男人身上。他为她送来了大把大把的银子,陈雪卿花钱时,才能挺直腰杆。就说埠头区吧,自中东铁路修建之后起,这里就是俄国人的天下了。他们开的面包坊、咖啡店、香肠铺、冷饮亭、鲜花店,去的中国人少而又少,可陈雪卿常去。她夏季的各色旗袍,十几套不止,光冬季的旱獭皮大衣,就有两件,一件雪青色,一件深黑色。陈雪卿常在周末时,扯着孩子,去商务街口的伊留季昂电影院,看直接从巴黎和柏林购进的外国电影。这家影院开业之时,翟芳桂恰好从门前路过。看着影院门口燃起的上千支庆典的蜡烛,翟芳桂心想,要是能跟个知冷知热的人,坐在里面看上一场电影,多美!在她想来,看场电影不难,而能跟意中人看电影,就难了。

因为纪永和在身后盯着,所以这个早晨,尽管是翟芳桂打开的店门,栖息在榆树上的乌鸦,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装满五谷的屋子。不过,合该它们有口福,正当它们要飞离的时候,陈雪卿出现了。陈雪卿穿着蓝色的棉布旗袍,肩上搭着洋红色披肩,足蹬半高跟皮鞋,把整条街巷踏得有声有色的。纪永和从窗口发现陈雪卿,连忙抓了两把米,撒到榆树下。乌鸦落地啄食的时候,陈雪卿停下脚步,微笑着看了片刻。不过她并没有走进粮栈,乌鸦没走,她先走了。翟芳桂见纪永和拉长了脸,知道他在心疼那两把米,很解气,忍不住笑了起来。

(选自迟子建小说《白雪乌鸦》)

长篇小说《白雪乌鸦》讲述了1910到1911年哈尔滨鼠疫大爆发期间的悲欢生活,选文作为小说的开头部分,虽只写到两条街上的几户人家,但也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结合文章分析,上世纪初哈尔滨的社会环境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经济繁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城市兴起。②深受外来文化影响,面包房、咖啡店、电影院等事物逐渐被富裕家庭接受。③满汉中俄杂处,既有民族矛盾又有融合。④社会不很安定,胡匪依然存在并且让人畏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特点的分析能力。回答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应关注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及其与情节、人物、情感或主题的关系等。小说环境描写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等作用。

①“就说埠头区吧,自中东铁路修建之后起,这里就是俄国人的天下了”反映了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带来了城市的经济繁荣,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兴起。②“他们开的面包坊、咖啡店、香肠铺、冷饮亭、鲜花店,去的中国人少而又少,可陈雪卿常去”“陈雪卿常在周末时,扯着孩子,去商务街口的伊留季昂电影院,看直接从巴黎和柏林购进的外国电影”,这里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原本是外国人的东西,也逐渐被哈尔滨本地富裕家庭接受。③“气得纪永和直想把那两棵榆树拦腰截断。可是树虽然长在他家门前,却不归粮栈所有,是俄国人的。伐掉榆树,等于是在洋人头上拔毛,纪永和没那个胆子。”这里写出了满汉中俄杂处,既有民族矛盾又有融合。④“纪永和惧怕的是陈雪卿背后的男人,因为他是胡匪。”此时的哈尔滨社会不很安定,胡匪依然存在并且让人畏惧。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灵之夜

[法]莫泊桑

她去世时并无痛苦,就像一生无可指责的女人那样平静地死去。现在她的脸纹丝不动,闭着双眼躺在床她那银白色长发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刚刚打扮过。苍白的面容非常宁静、安详、虔诫。显然,这躯壳里的灵魂多么的温顺。心地纯洁的老妇人度过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谧。这个贤淑的妇人死得一定从容不迫,问心无愧,这是善良妇人的命运。

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跪在床边。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他们已经泣不成声。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他,儿子,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

他们全然不记得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给母亲带来不幸。

修女发狂般吻着死者垂下的手,一只像躺在床上的耶稣圣像的象牙色的手,另一只手还保持临终前抓床单的姿势。

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的座钟,在黑暗中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伴着淡淡的月光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有时,夜间昆虫像子弹一样飞进窗口,撞在墙上,发出嗡嗡的叫声。此外,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

法官一直跪在床前,头埋在被子里,用一种低沉的、令人心碎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妈妈!”姐姐则仆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像癫痫发作似的,全身颤抖,呻吟:“主啊!主啊!妈妈,主啊!”

俩人悲痛欲绝,哭得喘不上气来,声音都嘶哑了。

很久之后,他们站起来,又悲痛地看着刚刚故去的亲人。遥远的回忆,昨天的欢乐,而今如此痛楚的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生活中的各个片断情景,她再也不能和他们说话了。他们再一次看到她是那样幸福、安详,看到她轻轻的手势,像打拍子一样,这是在她讲到有特殊意义的话时,常有的动作。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她。她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青春的化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快乐。

修女对兄弟说:“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反复看自己的信。信都在那儿,在她的抽屉里。我们看看这些信,让我们今夜在她身旁重温她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经历一下她苦难的旅程,了解一下外祖母和我们不熟悉的祖先。”

于是,他们从抽屉里拿出几十打发黄的信笺,都精心捆扎在一起,摆得很整齐。他们找出一叠写着“父亲”字样的信拆开看了起来。开头写着“这亲爱的”“我可爱的小孙女儿”“亲爱的孩子”等。突然,修女高声朗读起来,停下后说:“我们把这些信放进她的坟墓里,用这些信做一件白色殓衣,裹在她身上。”

这时她又拿起另一打没有任何签名的信,高声念道:“我最崇拜的人儿,我爱你,简直发了狂。从昨天起,我感到很痛苦,我像被判要受地狱苦刑:对你的思念在炙灼着我,我感到你的芳唇在我的嘴唇上面,你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下面,你的身体贴着我……”

法官站起来,修女不再读了。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

他收起那些信,扔回抽屉里,随后放下床帐。

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

(节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第四卷,李显扬译,有删节)

试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

【答案】①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②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暗示母亲的纯洁,与下文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③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解析】抓住“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发出嗡嗡的叫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等分析,主要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以动衬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分析,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结合“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分析,暗示母亲的纯洁,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

小说题目 篇3

一.五个故事的设置:小人物与大题目。

《职业》中本有五个故事。即:中年妇女专收旧衣烂衫维持生计;异乡妇女常年在外卖化风丹, 生意不太好做;一位老者在暮色中凄凉地卖壁虱药;秀气的苗族女孩卖杨梅、粑粑;不能上学的小男孩卖椒盐饼子西洋糕贴补家用。这五个故事中分别出现男、女、老、少, 有本地人, 也有外地人, 基本上概括了下层劳动者。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共同的主旨:牺牲自己部分的权利和自由, 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

“《职业》是个很大的题目。职业是对人的限制, 对人的框定, 意味着人的选择自由的失去, 无限可能的失去。”[3]若真将每个故事独立成篇, 则难以达到大题目的要求。若将五个故事并列叙述, 虽能合乎要求, 未免太繁琐。

而小说的妙处在于:将前四个故事用并列结构合成一体构成前半部分作为背景略写, 将最后一个故事作为重点详写以深化主题。

它的好处有三:

一是在内容上扩宽了反映现实的广度。

前四个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已做好了选择, 有老者、中年人、少女。既有本地的, 也有异乡人。再加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也进入劳动大军, 一幅完整的职业图景就形成了。正如汪曾祺所说:“这样, 内涵就更丰富, 主题也深化了, 从‘失去童年的童年’延伸为‘人世多辛苦’。”[4]

二是在结构上更紧凑, 有利于主题的深化。

前四个故事是并列结构, 因为都是略写, 实际上每个故事仅仅只是劳动职业的一个场面, 它们的作用限于合为一体地提供后面小男孩出场的背景, 或渲染气氛, 或提供一幅南方小城小巷的民俗画卷。

那为何只选择小男孩的故事详写呢?

因为小男孩太小了, 他是最不应该过早去工作谋生的。他本该无忧无虑地上学, 就像那些学他吆喝的小孩一样天真快乐。小男孩的故事是最能引人同情和反思的。汪曾祺对这个故事挖掘很深, 利用小男孩失去人世间最美好的童年, 以小见大, 反映了问题的深度。

三是利用前后故事间的联系, 有效地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象:那个专收旧衣烂衫维持生计的中年妇女可能也有一个儿子, 他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吗?那个常年在外卖化风丹的异乡妇女, 为什么不回家?是为了家里的小孩能过得更好吗?卖壁虱药的老者有一个孙子吗?他的吆喝声是多么低沉苍老啊!他还有人生的希望吗?卖杨梅、粑粑的苗族女孩该有弟弟吧, 他能在家读书吗?

若从小男孩的角度去联想可得到更丰富的内涵:小男孩的给人家洗衣服的妈妈会像中年妇女样辛苦吗?若家中有变故, 她会离乡背井在外谋生吗?小男孩长大了, 他在人生的暮年又会成为卖壁虱药的老者吗?当然读者可以有更多的合理的想象。

二.同中有异、多姿多彩的“吆喝叫卖”声:劳动的辛酸和美。

《职业》不仅是写劳动的辛酸, 更突出写了劳动的美。这正是汪曾祺小说独特之处。“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 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 有诗意的, 生活是可欣赏的。”[5]这充分体现在对贯穿全文的“吆喝叫卖”声的多次描叙上。令人称奇的是:文中有十三次不同场面的“吆喝叫卖”声, 而每次写法均不同。真可谓奇葩摇曳, 多姿多态。

先听前四次“吆喝叫卖”声。只要是关涉美的地方, 作者就浓墨重彩。

第一种吆喝重在写声音本身的特点, 比喻和夸张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声音由衷的赞美。“有旧衣烂衫找来卖!”这是一位专收旧衣烂衫的中年妇女的叫卖声, 作者突出了声音的特点:一是“脆”, “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二是音调高, “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三是音气足, 可以一口气拉得很长, 传半条街远。这种特点的声音大概只有唱高音的女人才能发出。另外还注意到她声音中方言特点:“有”字切成“尤”字音。

第二种吆喝重在写叫卖之物, 五个连续问句表现了作者对人的关注。“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这大概是另一位卖药女人的吆喝。作者不再重复写声音的特点, 而专写自己听吆喝声的思考, 通过对叫卖之物中出现的两个名词的自问自答, 表达了两重含义:异乡人在外生意不太好做及“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第三种吆喝重在抒写自己对它的感受, 情境交融的画面传达出人生的悲苦“壁虱药!蚤药!”这可能是一位老者, 他聪明地选择了黄昏后才出来叫卖。昏暗的暮色光线与低沉苍老的声音交织, 在逐渐宁静的夜色小巷中回荡, 显得格外凄清、悲凉。

第四种吆喝妙在写哟喝之人, 通过对叫卖少女的肖像的着墨, 散发出清丽、明快的色彩, 也使文章增加了亮色。“卖杨梅_____!玉麦粑粑_____!”作者仅仅通过对哟喝之人, 即当地的苗族少女的肖像描写, 以及对她们所卖之物的大小、颜色、清香的描述, 让人产生对吆喝之声的美好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吆喝声从音调的变化角度看, 分别是从高音到过渡音, 再到低音, 最后转变为欢快的音调。从节奏的变化看, 四种声音分别从悠长到缓慢, 到短促, 再到绵长。从音质的变化看, 四种声音分别由中年妇女, 老人, 少女所发出。从听众的心里感受看, 分别由赞美到思考到叹息再到愉悦。虽重复同写吆喝之声, 但文章笔法既循规律又极尽变化之能。

再听小男孩出场后奏响的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主旋律。这种吆喝先后出现九次, 每次描述各不相同, 每次都只突出小男孩的一个方面, 渐渐的, 小男孩的形象就清晰了, 丰满了, 叫人难忘。

“椒盐饼干西洋糕!”

前三次是间接写, 写吆喝声背后小男孩的故事。吆喝声只是一个引子, 分别引出了他所卖的食品, (这应该是一种适合小孩子四季早晚都能卖的小商品) , 他独特的小贩形象, 以及他的身世介绍, 使读者明白他不能上学的原因。

中间三次写了小孩两个细节和他特有的吆喝声。工作时, 小男孩尽职尽责, 严肃、认真, 像个小大人。他会像成人一样抵制各种对小孩的诱惑, 这使他与普通的同龄小孩区别开来。但若稍有闲暇, 他也会在路上痴痴地看马, 百看不厌。天真、好奇, 他毕竟还是个儿童。

当正面直接写他有腔有调的吆喝时, 作者特意给它谱了曲, “556--532.—”这也是汪曾祺唯一谱曲的小说, 通过语言陌生化的手法, 读者似乎从曲谱中能够学唱这句, 可以听到小孩那抑扬顿挫的、稚嫩的而又熟练的叫卖童声。

后三次写学吆喝的调皮同龄小孩和小孩自己学自己的吆喝, 童趣盎然。

由于小男孩的吆喝声好听, 也引起了众多同龄小孩的好奇。“捏着鼻子吹洋号”, 他们随口一溜就作了诙谐的改编。游戏本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趣味, 只是这建立在小男孩的尴尬、无奈上。“少年不知愁滋味”, 只管好玩, 哪有什么恶意呢?

最后写小孩学自己的吆喝, 属全文点睛之笔。当他放工去外婆家吃饭, 见巷子里没有人, 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看到这, 读者该会扑嗤一笑, 完全被这童真感染, 感受到小孩略带幽默感的苦味。的确, 远距离的回忆淡褪了生活本身的沉重与悲凉, 留给我们的是温馨与平和。

由于作者热爱生活, 观察精细, 善于挖掘, 尤其是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以小见大, 以小题材表现了大题目。《职业》宛如一首复杂多变的多重奏乐曲, 余韵悠长, 让人回味无穷。

摘要:《职业》讲了劳动的辛酸和美, 由五个小题材故事分两部分构成, 分别体现了劳动的广度和深度。“吆喝叫卖声”贯穿着五个故事中的五种职业, 共出现十三次, 每次写法均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 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关键词:汪曾祺,职业,叫卖声,重复

参考文献

[1][2][3]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 《晚翠文谈新编》, 三联书店, 2002年版P80。

小说题目 篇4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苏轼的词“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的是()。

1.0 分

诸葛亮 A、 

周瑜 B、 

孙权 C、 

司马懿 D、

我的答案:B 2

把《水浒传》归入讲史类的是()。

1.0 分

 A、胡适

 

孙楷第 B、 

闻一多 C、 

鲁迅 D、

我的答案:D 3

刘姥姥一共进了几次贾府?()

1.0 分

一次 A、 

二次 B、 

三次 C、 

四次 D、

我的答案:C 4

“借王垕之头”的故事中曹操为什么要杀王垕?()

1.0 分

 A、王垕叛变

  B、平息军队哗变

  C、谋士献策

  D、皇帝要求

我的答案:B 5

谁做的灯谜被元妃退回来了?()

1.0 分 

贾环 A、 

贾瑞 B、 

贾兰 C、 

贾宝玉 D、

我的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

1.0 分

贾宝玉 A、 

王熙凤 B、 

林黛玉 C、 

薛宝钗 D、

我的答案:B 7

《宋史》中的张顺是()。

1.0 分

 A、抗击金人的民族英雄

  B、抗击蒙古人的民族英雄

  C、抗击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  D、抗击突厥的民族英雄

我的答案:B 8

评价曹操时说“无容于天地之下,人人得而诛之”的是()。1.0 分

司马光 A、 

罗贯中 B、 

翦伯赞 C、 

朱熹 D、

我的答案:D 9

“义释曹孟德”的地点是()。

1.0 分

华容道 A、 

街心亭 B、 

鸟林 C、 

麦城 D、

我的答案:A 10

“白帝城托孤”发生在什么事情以后?()

1.0 分

 A、伐东吴失败

  B、七擒孟获

 

空城计 C、 

斩马谡 D、

我的答案:A 11

胡适认为《西游记》是()。

1.0 分

 A、滑稽小说

  B、刺世小说

  C、讽刺小说

  D、官场小说

我的答案:A 12

在鸦片战争以后,哪个西方国家最先有《水浒传》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

1.0 分

法国 A、 

德国 B、 

英国 C、 

美国 D、

我的答案:A 13

贾宝玉为晴雯写的悼词的名字是()。

1.0 分

 A、芙蓉女儿诔

  B、菡萏女儿诔

  C、茉莉女儿诔

  D、海棠女儿诔 

我的答案:A 14

戴宗送假信的故事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夷坚志》中的()。

1.0 分

 A、桂林走卒

 

铁塔神 B、  C、黑风大王

 

李尚仁 D、

我的答案:A 15

《三国演义》中曹操派谁去说服关羽归顺他?()

1.0 分

许褚 A、 

郭嘉 B、 

张辽 C、 

夏侯惇 D、

我的答案:C 16

张宜泉怀念曹雪芹用到了“谢家池塘”,其实是引用了谢灵运的诗句()。

1.0 分

 A、池塘生春草

  B、采菊东篱下

  C、芳草萋萋鹦鹉洲

  D、莲子清如水

我的答案:A 17

()劝说关羽接受了五虎上将的评价。

1.0 分

刘备 A、 

张飞 B、 

诸葛亮 C、 

曹操 D、

我的答案:C 18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中的典故出自()。

1.0 分

 A、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  B、孟姜女和万喜良

  C、梁鸿和孟光

  D、蔡文姬和卫仲道

我的答案:C 19

被脂砚斋评为“悲壮之极,北曲中不可多得的”是哪一首曲子?()

1.0 分

终身误 A、 

枉凝眉 B、 

乐中悲 C、 

寄生草 D、

我的答案:C 20

武松打虎主要用的是什么手法?()

1.0 分

白描 A、 

比喻 B、  C、细节描写

  D、环境描写

我的答案:A 21

描写宋江上山过程没有过多的犹豫的版本是()。

1.0 分  A、“吴读本”《水浒传》

  B、《夷坚志》

  C、《大宋宣和遗事》

  D、《水浒传》

我的答案:C 22

林冲和卢俊义被发配时什么是相同的?()

1.0 分

 A、发配地点相同

  B、罪名相同

  C、判官相同   D、恶公差姓名相同

我的答案:D 2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的原型?()

1.0 分

 A、明珠家事说

  B、鳌拜家事说

  C、和珅家事说

  D、傅恒家事说

我的答案:B 24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1.0 分

施耐庵 A、 

吴承恩 B、 

曹雪芹 C、 

罗贯中 D、

我的答案:D 25

武松主要传达出的是()。

1.0 分

 A、侠义心肠

  B、忠义果断

  C、反抗精神

  D、智慧精明

我的答案:C 26

下列哪个人物不是孙吴阵营中的?()

1.0 分

黄盖 A、 

吕蒙 B、 

陆逊 C、 

秦朗 D、

我的答案:D 27

公孙胜没有出场诗的原因在于()。

1.0 分

 A、在小说流传过程中遗失

  B、人物形象属于临时添加,没有相应准备

  C、身份发生变化,出场诗被删除

  D、次要人物,在创作阶段被忽略

我的答案:C 28

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列为四大奇书的是()。

1.0 分

冯梦龙 A、  B、李渔

 

王世贞 C、 

王国维 D、

我的答案:A 29

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根本原因是()。

1.0 分

 A、个人恩怨

  B、朝廷挑拨

  C、阶级矛盾

  D、经济原因

 我的答案:D 30

没有因为后人续写而改变人物形象的是()。

1.0 分

薛宝钗 A、 

袭人 B、 

晴雯 C、 

王熙凤 D、

我的答案:C 31

《取经诗话》中没有出现哪个形象的影子或原型?()

1.0 分

沙僧 A、 

白龙马 B、 

白骨精 C、 

猪八戒 D、

我的答案:D 32

《红楼梦》中警幻仙子掌管人间什么方面?()

1.0 分

功名 A、 

生死 B、 

情爱 C、 

子嗣 D、

我的答案:C 33

白胜的绰号是()。

1.0 分

 A、浪里白条

 

九纹龙 B、 

活阎罗 C、 

白日鼠 D、

我的答案:D 34

《东坡志林》的作者是()。

1.0 分

苏洵 A、 

苏辙 B、 

苏轼 C、 

苏文 D、

我的答案:C 35

程高刻本系统又叫()。

1.0 分

 A、脂本系统

  B、刊本系统

 

甲寅本 C、  D、庚辰本

我的答案:B 36

调戏林冲之妻的人是()。

1.0 分

高俅 A、 

蔡京 B、 

宋徽宗 C、 

高衙内 D、

我的答案:D 37

水浒一词来源于《诗经》的哪一首诗?()

1.0 分

 A、公刘

 

绵 B、  C、君子于役

 

生民 D、

我的答案:B 38

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不包括()。

1.0 分

曹操 A、 

关羽 B、 

刘备 C、 

诸葛亮 D、

我的答案:C 39

《水浒传》中出场诗的位置不可能在()。

1.0 分

 A、第一次出场时

  B、第二、三次出场时

  C、最后一次出场时

  D、第四、五次出场时

我的答案:C 40

《水浒传》从第十三回末开始,叙述雷横、朱仝奉命巡视,在东溪村头的灵官庙里捉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流浪汉,他是()。1.0 分

晁盖 A、 

刘唐 B、 

吴用 C、 

关胜 D、

我的答案:B 41

薛宝钗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中劝黛玉吃些什么?()

1.0 分

肉桂 A、 

人参 B、 

燕窝 C、 

当归 D、

我的答案:C 42

《三国志》的作者是()。

1.0 分

罗贯中 A、 

陈寿 B、 

裴松之 C、 

司马迁 D、

我的答案:B 43

曹操的父亲原来的姓氏是()。

1.0 分

刘 A、 

夏侯 B、 

杨 C、 

李 D、

我的答案:B 44

现存的《三国演义》的明代刊本有多少种?()

0.0 分

 A、二十多种

  B、四十多种

  C、七十多种

  D、八十多种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A.二十多种

以下哪个人物没有称帝?()

1.0 分

孙权 A、 

曹操 B、 

曹丕 C、 

刘备 D、 我的答案:B 4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拳所用的视角是()。

1.0 分

 A、镇关西的视角

  B、鲁提辖的视角

  C、旁观者的视角

  D、全知视角

我的答案:A 47

说话是在()时期成为了一种技艺的。

1.0 分

隋唐 A、 

宋元 B、  C、五代十国

 

两晋 D、

我的答案:B 48

书中出现的对于女性的不公正行为主要因为()。

1.0 分

 A、女性自身不符合小说需要

  B、保证全书内容的逻辑性

  C、作者的失误之处

  D、民间帮派由于强调内部的团结往往视女人为禁忌 

我的答案:D 49

颜良是哪个阵营的大将?()

1.0 分

孙权 A、 

曹操 B、 

吕布 C、 

袁绍 D、

我的答案:D 50

写《三国志》的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

1.0 分

 A、三国时期  

西晋 B、 

东晋 C、 

南北朝 D、

我的答案:B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从神话传说民族文学的角度来看,宋江漫长而曲折的上山历程,是其经受磨练性格成长的过程,体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传统儒家公式。()

1.0 分

我的答案: √

《铜雀台赋》的作者是曹植。()

1.0 分

我的答案: √

《红楼梦》中青埂峰上的石头就是神瑛侍者。()1.0 分

我的答案: ×

高儒的《百川书志》中认为《忠义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罗贯中编辑修改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1.0 分

我的答案: √

刘知几认为曹操用替身接见匈奴使者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大多数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后续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宗教家是把人变成神,《西游记》发生了一个逆向性的转化,就是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来,还给他们世俗人的性情品格。()1.0 分

我的答案: √

公孙胜没有参加智取生辰纲的活动。()

1.0 分

我的答案: ×

脂评本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写作情况。()

1.0 分

我的答案: √

根据贾仲明“与余为忘年交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矣”等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罗贯中是明中期人。()

1.0 分

我的答案: ×

鸡肋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

1.0 分

我的答案: ×

曹操的性格属于极端的利己主义。()1.0 分

我的答案: √

罗贯中提到“平阳侯陈寿”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0 分

我的答案: √

林冲在林娘子被调戏后痛打了高衙内。()

1.0 分

我的答案: ×

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在三十六回出场的。()

1.0分

我的答案: x 17

袁无涯本是百回本。()

1.0 分

我的答案: ×

《水浒传》中杨志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代。()

1.0 分 我的答案: √

今天研究界一般把《平妖传》归入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别中。()

1.0 分

我的答案: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度狭小,妒贤嫉能。()

1.0 分

我的答案: √

李逵在《水浒传》中多是作为陪衬人物或笑料人物出现。()

1.0 分

我的答案: √

西方如来佛所在的寺庙是净因寺。()

1.0 分

我的答案: ×

蔡义江认为,曹雪芹并没有想把宝、黛、钗写成三角关系。()

1.0 分

我的答案: √ 24

“德乃天理,色乃人性”是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说过的话。()

1.0 分

我的答案: ×

《蜀书》中刘阿斗被写进本纪中。()

1.0 分

我的答案: ×

贾母称王熙凤为“凤辣子”。()

1.0 分

我的答案: √

越剧《红楼梦》是根据《红楼梦》来拍的,拍的是一场红楼之梦。()

1.0 分

我的答案: ×

刘备在举兵过程中打出的口号是“兴复汉室”。()

1.0 分

我的答案: √ 29

金钏是因为受了王夫人打骂而上吊而死。()

1.0 分

我的答案: ×

《西游记》故事本身就含有道家的“金丹大旨”。()

1.0 分

我的答案: ×

林冲在逼上梁山前是地位很高的高级军官。()

1.0 分

我的答案: ×

《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是杨志押解的生辰纲。()

1.0 分

我的答案: ×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以算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之一。()

1.0 分

我的答案: √ 34

中国古代详尽的历史典籍是促进历史小说创作的根源之一。()

1.0 分

我的答案: √

武松的故事在百回本的《水浒传》中多达十回。()

1.0 分

我的答案: √

两晋以来,文人的笔记小说里就记载有三国故事。()

1.0 分

我的答案: √

《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在改编过程中,利用后四十回把小说改为向良缘梦方向发展对前八十回并没有影响。()

1.0 分

我的答案: × 39

曹操行刺董卓没有成功。()

1.0 分

我的答案: √

曹操身边有很多文治武功都很棒的全才。()

1.0 分

我的答案: ×

武松打蒋门神是为了帮柴进出气。()

1.0 分

我的答案: ×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作者是鲁迅。()

1.0 分

我的答案: ×

在明清时期,从心学角度解说《西游记》是比较普遍的。()

1.0 分

我的答案: √ 44

清代《西游记》的注释本,大多数是由道士或者准道士们做的,他们都是根据《西游记》主体故事西天取经来提升出的解释。()

1.0 分

我的答案: ×

吃菜事魔在《宋史》中是对摩尼教的敬称。()

1.0 分

我的答案: ×

不存在水浒原型的五代史是《五代史平话》。()

1.0 分

我的答案: ×

历史上的孙权强调“存不忘亡,安必虑危”。()

1.0 分

我的答案: √

曹操的性格是通脱与残忍的统一。()

1.0 分

我的答案: √ 49

《红楼梦》的小说兼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式。()

1.0 分

我的答案: √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巧姐的判词。()

1.0 分

上一篇:货位优化下一篇:PKPM计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