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配套整治

2024-10-08

综合配套整治(精选6篇)

综合配套整治 篇1

军队给水卫生是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的重要内容, 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部队的特殊性, 一些单位驻扎在条件较差的艰苦偏远地区,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条件、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饮用水水质较差, 对官兵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1]。为了彻底改善水源水质, 需要对这类基层单位进行综合配套整治。主要包括水源水质治理和附属设施改造等。为了掌握水源水质整治落实情况、评价水质整治效果, 我们于2012年对某部综合配套整治的水源水质进行了专项调查,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部纳入综合配套整治的27个单位为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为整治工作落实情况, 综合配套整治水源的类型、水量和水质现状。

1.2 仪器设备

检水检毒箱 (WES-02型,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中国)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2550型, 岛津国际贸易 (苏州) 有限公司, 日本) , 离子色谱仪 (882 Compact IC plus-Anion-MCS型, Metrohm公司, 瑞士) , 原子吸收光谱仪 (Aanalyst 800型, Perkin Elmer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 , 原子荧光光谱仪 (PF6型,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 , 气相色谱仪 (7800型,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 。

1.3 检验项目和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2]进行采样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 、感官性状指标 (色度、浑浊度、p H值、臭和味、肉眼可见物) 、一般化学指标 (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和毒理学指标 (砷、镉、六价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共32项。

1.4 评价标准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为判定标准, 有1项指标超标即判定为不合格水样。按照《全军综合评价标准》[4]对水源水质进行分级和综合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

2 结果

2.1 水源整治工作落实情况

27个纳入综合配套整治的单位中, 有6个单位已经接入市政自来水 (22.22%) , 其余21个单位均为自备井水 (77.78%) 。在27个单位中, 有23个单位已经对水源水质进行了整治 (85.19%) , 有1个单位正在对水源水质整治方案进行论证 (3.70%) , 有3个单位尚未对水源水质进行整治 (11.11%) 。尚未整治的原因是单位准备改换新址。

2.2 水源类型和水量

在被调查的27个单位的64处水源中, 有12处水源为市政自来水 (18.75%) , 其余52处均为营区自备井水 (81.25%) 。采用城市自来水和深井水作为水源的部队, 水量一般常年足够, 且水源不易被污染。采用浅井水作为水源的部队, 水源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丰水期水量够用, 枯水期水量不足。

2.3 水源水质检测结果

水质检测结果表明, 部队营区水源经过整治后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见表1。

2.4 水源水质整治效果

2.4.1 不同水源类型的水质情况

64处水源中, 有12处已接入市政自来水, 水质全部合格, 合格率为100.00%;其余52处自备井水中有12处合格, 合格率为23.08%, 2类水源的水质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44, P<0.01) 。

2.4.2 整治前后的水源水质情况

64处水源整治后有24处水源水质合格, 合格率为37.50%;与整治前的4处水源水质合格 (合格率为6.25%)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9, P<0.01) 。

2.4.3 超标项目改善情况

64处整治水源的超标项目由整治前的15项 (46.88%) 减少到整治后的11项 (34.38%) , 整治后各超标项目的超标数均较整治前明显下降。见图1。

注:a—总大肠菌群;b—耐热大肠菌群;c—氯化物;d—硝酸盐氮;e—浑浊度;f—可见物;g—p H值;h—铁;i—锰;j—总固体;k—总硬度

2.4.4 水源水质综合评价

根据《全军综合评价标准》, 整治前64处自备井水中属于“良好”的为零 (0/64) , “可用”的占56.25% (36/64) , “差”的占43.75% (28/64) 。整治后52处自备井水中属于“良好”的占23.08%, “可用”的占76.92%, “差”的为零。见表2。

3 讨论

本次水源水质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 某部综合配套整治的效果有以下特点: (1) 综合配套整治成效显著。检测结果表明, 多数单位经过专项整治后, 水源水质有明显改善。 (2) 水源卫生防护意识增强。多数整治单位已经清除了水源周边的工农业污染源, 保正了取水点周围50 m范围内的清洁卫生。同时, 为自备井修建了井台、井盖和水房, 并派专人负责上锁管理。 (3) 强化了水源水质的洁治和消毒处理。多数整治单位购置了净化水设备或消毒设备, 加强了水源水质的洁治和消毒处理。此外, 逐步建立了严格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指派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专门负责水源洁治和消毒工作。同时, 还定期清洗和消毒蓄水池, 并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检验, 及时发现和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 (4) 部门间协作意识增强。多数整治单位的领导对饮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把饮水卫生安全作为大事亲自抓。此外, 卫生部门和营房部门之间的协作意识增强, 卫生防疫部门积极参与水源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工作, 营房部门搞建设时认真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建议。2个部门对饮水卫生安全各司其职, 齐抓共管, 共同做好饮水卫生安全工作。 (5) 经费投入加大。近年来, 各级投入大量经费进行了水源水质综合治理。对于具备接入市政供水管网条件的或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可以接入市政供水管网的单位投入大量经费接入市政供水管网,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单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于不具备接入市政供水管网条件的单位配备了净化水设备、消毒设备和除氟除铁除锰等特殊设备, 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单位的饮用水水质。通过多方努力, 艰苦、偏远地区单位的饮用水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6) 监督指导力度增强。近年来, 军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大了卫生监督监测的执法力度, 对辖区内的部队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了有力地监督监测, 有效地消除了饮水卫生安全隐患[5,6,7]。

经过综合配套整治, 某部的水源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少数单位由于方案不完善、整治不彻底, 使得饮水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主要表现在: (1) 水源卫生防护不严。少数单位对水源的管理力度不够, 水源周围的卫生状况时好时差, 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已经清除的污染源可能重新出现。 (2) 微生物污染依然存在。个别单位的水源整治工作不彻底, 没有修建规范的井台、井盖和水房, 也没有上锁管理, 使得水源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个别单位的水源整治方案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的水源洁治消毒措施, 水中致病微生物得不到有效清除;少数单位虽然安装了饮水消毒设备, 但因为使用不当或维护不及时, 达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个别单位的水源整治方案不科学, 水源卫生防护工作时紧时松, 重新出现的污染源导致了新的微生物污染。 (3) 缺乏除氟除铁除锰等特殊设备。个别单位的水源整治方案不够完善, 缺乏针对性, 导致水质仍然超标。上述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改进。

摘要:目的 调查掌握某部综合配套整治水源的卫生学现状, 评价水源整治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部队生活饮用水综合治理、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GB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水样采集、检测, 依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全军综合评价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和评价。结果 27个单位中已有6个单位接入市政自来水 (22.22%) , 其余21个单位为自备井水 (77.78%) ;64处水源中有12处水源为市政自来水 (18.75%) , 其余52处为营区自备井水 (81.25%) ;水质超标项目由整治前的15项 (46.88%) 下降到整治后的11项 (34.38%) ;自备井水水质全部为“可用”以上, 其中23.08%的水源达到了“良好”程度。结论 经过综合配套整治后某部的水源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但部分单位由于方案不完善, 整治不彻底, 使得饮水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改进。

关键词:部队,生活饮用水,水质,调查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军队环境卫生学[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201-236.

[2]GB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

[3]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卫生防疫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2-13.

[5]刘勇, 黄尉初, 刘大星, 等.某区部队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8) :1450-1451.

[6]刘大星, 刘勇, 杨筱筠, 等.驻豫部队水质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及改善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2) :1391-1393.

[7]杨筱筠, 刘勇, 刘大星, 等.驻鲁部队生活饮用水卫生现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 2011, 18 (8) :351-354.

综合配套整治 篇2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沿京海广铁路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带带经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今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材料三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示意图

【试题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_____________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3)长江流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4)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5)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6)简述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优势及其快速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长株潭城市群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是什么?说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8)武汉城市圈周边100千米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其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9)长江中游地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主体的湿地众多,但50年来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0)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与另外三个相比,其区位上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11)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成渝试验区与另外三个“新特区”相比,从区位上看,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12)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简要分析成渝试验区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 带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3)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5)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优势:地处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经济轴线的交汇处,经济区位条件更好;武汉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意义:促进中部崛起,从而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作用,有利于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有色金属冶炼 锑矿、铅锌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8)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较差。

(9)消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10)成渝试验区位于西部内地,而另外三个位于东部沿海。

(11)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现状:农村人口多,农业所占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趋势:成渝两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茸鹿产业增效综合配套技术 篇3

一、茸鹿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优秀种公鹿的使用价值。麻醉式人工采精对优秀种公鹿造成了一定伤害, 缩短了使用年限, 甚至导致种公鹿死亡。为改变这一情况, 经过反复实践, 研制成功了马鹿采精保定设备——气动式推夹保定器。采取机械保定方法, 两年来成功采集高产种公鹿精液360只次, 成功率98%以上。找到了稳定可靠的采精方法, 筛选出较为理想的鲜精稀释液和冷冻稀释液配方, 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的细管冷冻精液制作方法, 生产高产种鹿细管冷冻精液15000支, 活力均在0.35以上。采用自然发情和同期发情, 两年来累计为国内养鹿场户推广人工输精配种1500只, 产仔1100只, 产仔率70%以上。输精管结扎和阴茎移位手术试情鹿45只,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清原马鹿同期发情方法。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一只优良马鹿种公鹿的精液在一个配种期内可配1500~2000只母鹿, 是本交的100多倍, 加快了鹿群的改良。可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 尤其是生殖系统传染病。便于茸鹿的种间杂交, 克服了不同鹿种之间体型、发情期和择偶差异的困难。利用精液冷冻和人工授精技术, 可长期保存优良种公鹿的精液, 便于运输, 克服了时间差异、地域限制和种公鹿的寿命限制, 可大幅度提高种公鹿的利用率和种用年限。

二、茸鹿性别控制

人为控制茸鹿后代的性别, 对茸鹿保护和对养殖种群高效繁殖都有重要的意义。公鹿产生X、Y两种类型的精子, X、Y精子比接近1∶1, 其后代雌雄比也为1∶1。X、Y精子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DNA含量、表面抗原等方面存在差异, 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分离。在受精前分离X、Y精子是可靠而理想的性别控制方式。哺乳动物的X精子比Y大, 所含的DNA也比Y多。流式细胞分离仪可利用X、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 分离两种类型的精子, 它是目前最可靠且高效的方法。

研究证明, 马鹿和梅花鹿的X、Y精子存在3.8%左右的DNA差异, 且有较大的头部面积, 分选难度不高。分选参数介于奶牛与猪之间, 采用类似牛的基本分选参数, 即可得到较高纯度的两性精子。茸鹿X、Y精子分选和输精存在不同于牛的特殊性, 对鹿需要麻醉, 并要进行一次子宫角深部低剂量输精技术, 受分选过程损害的精子 (高压力和速度及染色) 生产的性控后代也需要评价。流式细胞检索仪精子性别分离速度一般可达到每小时15×106个, 分离精子的产量基本能够满足低剂量输精人工授精需要。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流式细胞检索仪分离精子对性控后代的生长发育等有明显影响, 并且猪、牛、兔的精子分离后代可以正常繁殖。使用流式细胞检索仪进行精子性别分离后产下的后代, 没有明显的表型或基因型变化。

三、幼鹿超常培育

幼鹿超常培育是以仔鹿及时哺喂初乳、提早补饲、断乳期和育成期科学饲养管理等方法, 达到提高成活率、增重快、公鹿早长初角茸、母鹿提前参加配种的综合技术措施。应用幼鹿超常培育新技术, 通过3年对510头幼鹿的培育实践, 公鹿6~7月龄长出初角茸, 杂种鹿毛桃鲜茸平均重2.2公斤以上, 是一般饲养的3倍;母鹿16~18月龄即可参加配种, 比传统的饲养方法提前1年配种产仔, 所产后代与经产母鹿的后代无显著差异, 能使经济效益明显提前, 更早体现人工仔鹿的高产性能, 使优质种公鹿高产遗传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了以幼鹿超常培育来提高养鹿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四、茸鹿活体无菌采血

目前国内利用锯茸或加工排血茸时, 收集鹿血制成鹿血粉或茸血酒, 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鹿活体采血技术, 采集的是9~11月份配种期公鹿的鲜血, 此期的公鹿血液中睾酮的含量最高, 是该产品具备特殊生物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推广茸鹿无菌采血、血液保质及鹿的快速康复, 解决了鹿的大批量、商业性采集和持续利用及采血与生茸的矛盾。推广实施茸鹿活体采血和鹿血产品精深加工, 增加了鹿产品附加值和鹿产品产量, 得到广大养鹿场、户的认可, 效益显著。

五、活性鹿产品加工新工艺研制与推广

迄今为止, 茸鹿已有10多种药用部位及加工产品被用于滋补强身和治疗多种疾病, 但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 要研制成携带、应用和贮存方便的即食性鹿产品制品。

1.确定了活性鹿产品加工新工艺技术参数

采用L Z G-5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将鹿产品升华干燥, 具有传统水煮、烘烤加工等所不具备的最佳保持鹿产品色泽、不损害产品成分的特点, 是目前最为先进的鹿茸系列产品干燥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确定了鹿茸等11种鹿产品共熔点、冻干时序和冻干曲线等加工技术参数,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鹿产品的活性成分, 使新产品的功能效应更加显著广泛。

2.超细鹿产品粉体粒径检测方法先进实用

以FDV型气引式粉碎机、MZ-30型振动磨和RT-34型回旋式研磨机等超细粉体机械设备加工的新产品, 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了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和电子目镜数码检测系统检测了鹿茸等11种鹿产品超微粉的颗粒粒径, 均达到了5~25微米, 新工艺使有效成分得以充分释放, 为鹿产品的充分吸收利用提供了保证;应用在活性鹿产品颗粒粒径的检测方法先进实用, 科学合理。

3.鹿产品生产标准审定备案

依据新产品营养保健成分, 确定了12种新产品生产标准特有的理化指标, 制定的“鹿产品制品”地方标准, 经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审定登记备案, 为组织生产和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4.产品标准和工艺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 篇4

关于2010年统筹城乡改革推进情况及2011年工作思路

按照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镇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部署各项工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建设,使得我镇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一、制定新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以盘大盘强企业为抓手,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1、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梁平县天际贸易有限公司,使停产近两年的重庆市嘉元纸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重新运转,解决了260人的再就业,该公司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税收80余万元。

2、大力改造本地企业。整合明达镇堰口煤矿,扩大生产规模后,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50个;盘大盘强梁平县玉竹工艺品厂,使之已成为市、县亮点企业。

3、不断引进规模企业。引进梁平县英杰装饰建材厂,预计投入固定资产10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解决劳动工80余人。

(二)以农户万元增收为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土地流转合理有序。今年全镇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1.48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2.2%;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2458户,占承包地农户33.42%;土地流向农业主导产业4560多亩,为大力发展农村建设提供基础。

2、万元增收卓有成效。一是制定了全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林禽、稻鸭、稻鳅、梁平柚、蚕桑、榨菜”六大特色项目,制定了“3343”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广泛开展“十百千万”农户万元增收帮扶活动,协助县商务局、气象局职工结对帮扶字库村、福来村100户,组织镇机关干部、镇属单位职工结对帮扶853户,组建科技服务组进驻10个村50多个组,协助全镇7897户拟定规划。三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大力发展种养大户,转变农村落后产业结构。全年新增养殖大户9户,专业合作社累计12个。

二、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场镇建设合理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投资261.7万元用于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投资200万元新增场镇天然气管道一条,新增用气户600户。二是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已新建康居新区住房7000平方米,整体建成后可建门市327个,容纳300多户居民。目前,新区土建和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完成,多条干道已铺筑好片石,政府迁建项目拟在年底开工建设,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工程即将竣工,农贸市场已达成初步协议,建成后可设摊位200个,成为拉动明达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城镇发展更上台阶。全年投资1600万元新扩改建房屋150户,新扩改住宅38890平方米。场镇面积扩大到0.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的两横四纵的场镇建设格局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功能更优化,布局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2、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加大村级公路新建、改建力度,今年全镇硬化村级公路2条,总长6公里,辐射3个村,近3000户群众受益;改建约3公里的泥结石公路,使1500余群众出入畅通。二是注重组级公路改善,对村与村相连、组与组相接的断头路进行改、扩建,使各村民小组的组级路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三是加强已建水泥路面和泥结石路面管护,确保约40公里的道路畅通,群众满意率高。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维持可持续发展,我镇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全年投资179.5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95万元实施富民生态家园工程,新建沼气池190个,改建卫生厕所190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投资60万元新建垃圾场,解决多年来影响街道环境卫生的大问题。三是加强创卫工作,划分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组织专人进行检查维护,镇容镇貌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积极投入“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组织各类植树活动11次,栽种寿竹8000余株,栽种面积500余亩,人们生产居住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三、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1、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今年我镇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了全镇居民基线调查。加大医疗卫生硬件投入,完成福来、朝阳两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明达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不断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新设中医针灸理疗科,切实增强医疗救护能力,让农村居民也能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

2、基础教育稳步推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明达镇从基础抓起,继续加大教育硬件设施投入,新建塑胶运动场3500平米,硬化操场2000平米,改造危旧教学楼250平米,新建天台完小标准化电脑室和中学食堂,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服务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3、不断健全。一是五保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详细规划,已选址于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明达老街新建敬老院750平米。同时,优先保证五保供给落实到位,分散五保老人每月零花钱与生活费已达到185元。二是“三保”工作正常开展。全镇560户1167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854400元的农村低保金,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80人。三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10人,培训160人,落实小额贷款6人30万元,提供用工信息82条,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促使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510余人。

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走农村特色文化道路。积极参加全县瘌子锣鼓、广场操舞和健身球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体育运动的热情。镇里的龙灯队、腰鼓队等群众性文化团体不断壮大,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使本土文化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日益精彩。

2、引导主流文化发展。结合“五四”、“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引导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对已建的“农家书屋”加强管理、扩大宣传、完善类别,为农村提供又一个文化阵地。

五、2011年统筹城乡改革工作打算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围绕“五个梁平”、“四大战略”,立足明达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万元增收为目标,狠抓工业经济良性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加,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基础设施再上台阶,康居新村突出形象,民生工程效果显著,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明达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发挥其支柱作用。

1、狠抓现有企业的稳步提高;

2、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4、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到我镇经商办企业。

二、以万元增收为目的,“三农”经济上台阶。

1、进一步引导鼓励群众广泛参与,确保每户农民三年增收一万元;

2、突出“六大主题”,打造万元增收新亮点;

3、放开放活,吸引有识之士到我镇投资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以市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繁荣商贸经济。

1、狠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商贸活跃的平台;

2、规范市场布局,打造专业市场;

3、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四、以康居新村建设为首要,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1、加快康居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2、市场化运作康居新村,掀起建设高潮;

3、强化规划,建成高质靓丽的康居新村;

4、加强场镇综合管理,建设文明的小城镇。

五、以落实民生为根本,狠抓社会事业;

1、认真落实吉祥“三保”(医保、社保、低保);

2、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3、注重救灾扶贫;

4、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6、落实计生优质服务。

六、以平安建设为保障,狠抓综合治理。

1、时刻树立高度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2、认真开展防邪工作,惩治黄、赌、毒;

3、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4、强化群防群治功能,发挥治安骨干作用。

七、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1、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

2、深入开展“三进三同”、“三项制度”;

3、狠抓廉政建设;

4、强化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作用;

6、发挥代表行动,加强监督职能。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 篇5

1主要技术内容、技术路线

1.1主要技术内容

推广标准化阳光猪舍建筑

(1) 单面式阳光棚舍 (图1、图2)

1.2推广阳光猪舍配套设施、设备

(1) 电地热。 (2) 地窗 (3) 天窗。 (4) 卷帘机和卷帘被。 (5) 正压通风设备。 (6) 喷淋设备。 (7) 增效料槽。 (8) 可调节饮水器。

1.3技术路线

(见图5)

2技术实施的效果

2.1改善了猪舍环境

在阳光猪舍中, 将塑料膜、阳光瓦和阳光板等与电地热、天窗、地窗、卷帘棉被、正压通风机和喷淋等设施设备配套应用, 为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一是改善了猪舍温度。阳光猪舍通过太阳能、电地热、遮阳保暖被、正压通风机、天窗、地窗、喷淋等设施设备来调节猪舍的温度。据试验, 在寒冷季节, 阳光猪舍比普通猪舍温度可提高8℃左右, 在通电地热时, 猪舍有效温度可提高12℃以上;在炎热的夏季, 猪舍温度可降低5℃左右;二是改善了猪舍湿度。阳光猪舍通过天窗、地窗、前后窗户、正压通风机和阳光棚舍上下通风带等设施设备来调节猪舍湿度, 一般情况下, 猪舍湿度可达到50%~70%, 符合猪舍环境技术标准;三是降低了猪舍有害气体的含量。阳光猪舍通过天窗、地窗、前后窗户、正压通风机和阳光棚舍下通风带等促进舍内空气流动, 降低猪舍有害气体含量。

(2) 双列式

(2) 封闭式阳光猪舍 (图3、图4)

(3) 拱圆型阳光棚舍

2.2改善了猪肉品质提高了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将阳光猪舍、优良品种、优质无药饲料、科学饲养管理等多项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到养猪生产中, 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通过辽宁省种畜禽监督管理站试验,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 仔猪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 保育猪日增重提高8%左右, 料重比降低5%左右;育肥猪日增重提高10%左右, 料重比降低8%左右。

2.3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

玉米优质高效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篇6

一、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播种质量

要选用省市审定或国家审定推广的耐密、抗倒伏、脱水快的品种,杜绝越区种植,所选品种生育期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活动积温少100~150℃的品种。南部乡镇选择东农254搭配德美亚3,中部乡镇选择绿单2搭配38p05,北部乡镇选择德美亚2。

1. 作好种子处理

(1)晒种。晒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发生。

(2)试芽。播种前15天进行发芽试验。

(3)药剂处理。选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0进行种子包衣。

(4)浸种催芽。种子催芽播种是防止早春播种易产生粉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芽宜小不宜大,以根尖长0.5厘米左右为好,俗称“拧嘴”。在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炼芽,待播种。

2. 适时早播、保证播种质量

(1)播种时间。当耕层5~10厘米的地温稳定通过7~8℃,要抢墒播种,南部乡镇4月25日~5月1日播种,中部乡镇5月1日~5月5日播种,北部5月5日~5月10日播种。

(2)播种密度。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水平,不同地力等因素而定。65厘米小垄标准化栽培选择株型收敛、抗倒伏品种,垧保苗6万~8万株,株型繁茂品种,垧保苗5万~5.5万株,选择110厘米大垄栽培模式应选择耐密抗倒,株形收敛的品种,种植密度增加15%~20%。

(3)播法。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镇压后播深达到3~4厘米,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随播随镇压。

二、选地、选茬、整地

1. 选地

玉米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一般要求耕作熟土层20~30厘米,团聚体占40%空隙度占50%,水稳性团粒占30%以上地块,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排水良好的地块。前茬用过氯嘧磺隆、过量使用氯磺醚高残留农药的地,第二年不能扩用种玉米,易产生药害。

2. 选茬

玉米选茬应选在正茬、肥茬、软茬。应选在大豆茬、马铃薯茬、两瓜茬等。

3. 整地

玉米生产应以三年一深(松)翻耕作制,结合松、耙、旋起垄、镇压,第二三年以破茬、旋耕、起垄、镇压为主的耕作制,实施秋整地达到待播状态。

(1)整地标准。深翻深度20~23重耙深度16~18厘米,旋耕深度18厘米。

(2)起垄标准。选择65厘米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地块起垄规格垄距65厘米、垄台高25~30厘米,选择11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的地块垄距110厘米,垄台高20厘米垄台上宽≥70厘米,总的要求是高、宽、平、齐、匀、直、墒。

三、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

目前全县较为成功推广两种栽培模式,一是65厘米垄标准化栽培式,这种栽培模式对大型农机具要求不高,一般小型农机具即可操作、灵活,而11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需要现代大型农机具,集约化规模种植投入大。农户需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选择。

四、合理配方施肥

应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实施配方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稳氮、降磷、增钾、合理补充微量元素的施肥路线。一般65厘米小垄标准化地块垧施优质农家肥30~40吨,结合整地施入,种肥二铵150~200千克,大颗粒尿素100千克,氯化钾100~150千克,缺锌地块每垧增施硫酸锌15千克,追肥尿素250~350千克,在玉米7~9叶施入磷、钾化例1.8:1:0.8,一般种肥施于种侧下5~7厘米,追肥深度8~12厘米,110厘米大垄双行种肥,追肥比65厘米小垄,数量增加15%。

五、田间管理

1. 查田补栽

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粒芽,要准备好预备苗,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及时坐水补栽。3~4片时,要将弱苗、病草、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2. 铲前深松、趟地

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根据春季当地气候条件,若适于耕地,则应头遍铲趟后,每隔10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3. 化学除草

应以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①播后苗前除草,封闭除草一般垧用99%乙草胺1200~1500毫升+75%噻吩30克+57%2.4D-丁脂乳油225~300毫升对水350~400千克水喷雾。②苗后除草,玉米3~5叶期,40克/升烟嘧磺隆1.5升+38%莠克津1.5升,或100克/升硝磺草酮1.05升+38%莠克津1.5升,对水350~400千克喷雾。

4. 虫害防治

粘虫:6月中下旬,平均100株玉米有3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可用菊脂类农药防治,每垧用量300~450毫升,对水450千克,或用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

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活虫80头,将锌硫磷配成0.3%颗粒剂,在玉米10叶末期撒在喇叭筒里,玉米单株用1~2克;也可推荐使用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福戈,在玉米喇叭口期8~10克/亩,对水15~30千克,均匀叶面喷雾,同时能较好预防蚜虫,飞虱等害虫。

5. 玉米病害防治

玉米的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茎基腐病。防治玉米病害最基本的途径选用经过审定推广的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可降低病害发生,药剂拌种对防治丝黑穗病,茎基腐有一定效果,前面已提过,近几年来绥棱县大小斑病有蔓延发展趋势,要重点防治,可在发病初期使用: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加磷酸氢钾1.5千克,对水400~450千克水隔7~10天喷一次,一般连续喷2~3次;②发生严重地块,可结合防治玉米螟,可推荐使用正达生产的扬彩,亩用扬彩70毫升,对水15~30千克喷雾。如果后期病虫害严重可考虑再喷一次扬彩加杀虫剂(福戈),按说明书上。

6. 化控促早熟

长势不好的地块,在增施追肥情况下,可喷施1~2次叶面肥;长势旺盛易徒长地块要进行化控,化控时间玉米可见叶9~11叶进行,使用时要按说明书使用方法和用量。

7. 其它管理

(1)打丫子。及早掰掉丫子,避免损伤主茎。

(2)放秋垄。8月上中旬,放秋拿大草1~2次。

(3)站秆扒皮晾晒。玉米蜡熟末期,扒开玉米穗苞叶晾晒,降低水份。

8. 及时收获

上一篇:文化品牌开发下一篇:屋顶花园与城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