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配套服务业(精选9篇)
综合配套服务业 篇1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状况
(一)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近几年,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7-2011年全国平均GDP增幅为16.45%, 黑龙江省为15.37%, 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 黑龙江省GDP突破10000亿, 达到10368.60亿元, 超过全国GDP增长幅度, 2011年黑龙江省GDP再次如破10000亿, 达到12582亿元。经过分析得出, 黑龙江省的经济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 10年间波动较小, 平稳增长, 农村GDP发展趋势虽然与全省相比增幅比较接近, 但是总量仍然偏低, 在绝对值上与全省相比差将近十倍。
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增长态势, 但全省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低于城市, 差距较为明显2007年到2011年,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率均在7%以上, 2011年增长率最高达19%,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增幅最低为7.02%, 2007年和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约为14%。
小企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贷款额度依次变大, 多为扶持性金融。黑龙江省的大型乡镇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为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更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服务。然而, 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规模较小、资产质量状况欠佳、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的状况, 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政府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方面。
近年来, 全省的金融机构改变以往做法, 主动去研究一些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 根据当地的实际金融需求去调整各机构的信贷结构、努力做到服务意识有所提升、金融产品有所创新、金融覆盖面得到拓展。2012年, 全省的涉农信贷投放在数量和增速上均有较大提高, 1-6月份, 涉农信贷余额为3889.5亿元, 同比增长25.30%, 增速比其他各项贷款高1.94%, 金融对现代农业正在展开全面支持。
(二)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逐渐呈现出一种合作性金融作为基础,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合作, 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作补充, 保险补偿机制做后盾的多层次供给体系。2011年末, 黑龙江省有金融机构6153个, 与2010年相比, 增加126个。营业网点虽然增加了, 可是仍然存在很多“抽水机”, 将农村地区的资金抽走, 而不对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只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主力军没有变多, 仍然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充当。
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两部分, 分别是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保险公司属于正规的金融组织, 而私人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等则属于非正规金融组织, 它们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与正规金融组织并存。中国农业银行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但是, 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建设项目支持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不足作出补充, 支持的资金对农业开发和建设的投入很少, 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投入较多。农村信用社在黑龙江省的分支机构占比高达黑龙江省所有金融机构的31.75%,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服务力量。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比例占6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并且将长期成为支农贷款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 正规金融组织供给不足, 非正规金融组织起到补充, 民间借贷有了生存空间, 但仅局限于一些小额信贷, 手续简便、灵活。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的全新战略调整不佳, 导致农村资金总量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对运营成本的考虑, 信贷天平正在向利润高的高新产业和重点行业倾斜, 县以下的金融服务网点正在大幅减少, 资金大量流出农村, 许多农村接受不到贷款和结算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日益偏向高利润地区而远离农村, 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变弱、授信严格, 部分客户只能获得担保和抵押。没有有效抵押和担保的客户, 即使信用记录良好, 也很难获得所需资金, 尤其是新建成的企业和民营企业, 大都无法获得贷款支持, 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资金需求, 农民贷款难。
(二) 农村保险发展过于缓慢, 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的媒体相对较少, 农民自身对保险可得的认识不足, 再加上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自身素质及工作宣传不到位, 使得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拓展缓慢, 远不能匹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其提其的需要。
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占总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非常小, 2010年占比4.08%, 2011年占到5.16%, 虽然农业险的参保数量少, 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从2005年至2011年, 参保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7年以前, 农业险的赔款及给付占保费收入的比重是极低的, 2008-2011年以来, 农业保险的赔款及给付在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大幅提高, 这说明农业保险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 险种的开发更加合理, 宣传力度更广泛, 但是, 这一比重仍然很小, 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 管理水平欠佳, 员工素质不高
在组织机构的设立方面, 有着专门的电子银行部、农村金融部等, 但却没有设立服务管理部门;有些机构虽然设立了服务管理部门, 但是部门的分工比较混乱, 导致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的为农户解答相关新政策。统一有序的创新管理是金融服务行业目前迫切需要的。金融机构的总部有着足够的研发人员涉及金融产品, 但是这些研发人员很少能够接触到农村企业和农户, 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绝大多数是专科学生, 参加的培训和工作经验都比较少, 不能及时的将农民最需要的金融产品反映给研发人员, 使得产品设计与需求脱轨。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对策
(一) 规范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为垦区提供信贷支撑
规范黑龙江省的金融服务创新, 建立起金融行业管理创新的机制, 形成差别化的金融服务, 规范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使得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 将这些服务通过一个平台组织起来, 建立起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支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促进信贷额度平稳较快增长, 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有效地信贷支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行支农再贷款的创新,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支农信贷投放。
(二)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改革
做到农村经济资源在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归属清晰, 明确地界定各种产权的融资属性。建设产权交易中心, 将抵押担保的渠道拓宽。产权交易将产权作为商品进行的经营活动, 企业所有者可以将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让也可以仅转让经营权而不改变所有权, 产权交易中心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进行产权交易应该先通过产权担保公司担保产权抵押物, 但是现有的产权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不能用于抵押的权利不进行担保, 如果建立产权交易中心, 便可以将以上资产激活,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黑龙江省应创新建立垦区直接融资机制, 推进直接债务融资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如: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多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可以采用打包发行和集合授信等创新形式, 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发行, 同时也应该探索更新、更优的债务融资工具, 以此来加强政府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 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有着巨大的农业保险需求群体。农业属于靠天吃饭的行业, 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威胁, 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损失特别大, 补偿农业损失的负担很重。2008年至2011年, 黑龙江省农业保费收入57亿元, 覆盖农户383.9万, 风险保障为647.3亿元, 支付赔款34.3亿元, 受益农户达到150.9万, 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广, 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民缺乏保险知识, 投保意识较差, 对购买保险的目的、意义不理解, 农业保险的险种确实太少, 保费有比较高, 导致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很小, 通过创新可以丰富农业保险的品种。
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相互制的保险公司, 公司采用的是会员制, 参加保险的每一方既充当保险人又充当被保险人, 目的是使被保险人利益最大化, 农户比较容易接受, 符合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的现状和农业保险发展所处的阶段, 值得在黑龙江垦区大力推广。通过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为农业生产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罗玉冰.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9 (4)
[2]李剑锋, 等.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J].农业经济, 2010 (2)
[3]张莹莹.论金融创新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4]付一书.上海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与调整[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1 (5)
综合配套服务业 篇2
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总占地33.75公顷,自北按顺时针方向为规划路——海泰南北大街——海泰内环南路——海泰内环北路——海泰内环二路。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取得了商务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号2010园区地证申字0032变更。整个中央商务区拟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商务区规划已经取得规划批复。其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117大厦、商业裙楼、靠山楼一号、08、09R住宅、马球会及主题公园,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均已履行完毕环保手续、在建;二期主要包括双子塔办公楼、“O”表演馆、服务式公寓、特式酒店、会展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9.3万平方米,均已履行完毕环保手续、在建;三期主要包括总部办公楼9栋、10R住宅、11R住宅及R住宅,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已经履行完毕环保手续。本次评价的项目为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三期 6B号、9A 号及9B号办公楼项目为9栋总部办公楼中的三栋,规划占地面积28261m2。建设符合国际甲级标准、节能环保的商务写字楼,集中金融、信息、办公、科技研发等产业,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场地及设施。
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三期 6B号、9A 号及9B号办公楼工程由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总投资16.77亿元建设,为外资项目、核准制。用地西至西至中央商务区一期地界、南至规划的双子塔办公楼北座、东至海泰南北大街、北至规划路,占地面积为28261m2。项目总建筑面积182332m2。其中地上80290m2,地下102042m2。主要建设地上18层、高91.65m的6B号、地上16层、高87.48m的9A 号及9B号办公楼,6B号、9A 号及9B号办公楼与117大厦的东商业裙楼有桥梁连接,桥梁仅作为走廊使用、不承载。并在规划可用地范围内布置地下三层及一层夹层,主要安排地下机动车与非机动停车库、机电用房。卸货区车位布置于地下一层夹层,机动车车库设于地下一、二和三层,出租车及自行车于地下一层夹层停泊。项目建成后,预计本项目工作人员5000人,物业服务人员200人;年均运营300天。运行时间为每日9:00—22:00。本项目计划于2015年3月开工,2017年9月竣工。
项目为核准制、已经取得用地许可文件。项目选址位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上、高新区的城镇中心区,且选址区域已经规划为商业金融用 1 途,与本项目建设性质相吻合,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选址外部基础配套设施良好,周边建筑环境及社会环境适宜,符合相关规划和国家相关法规,选址可行。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该地区常规污染物SO2、NO2均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的年均值限值要求、PM10超标。
本项目选址区域东侧、北侧场界能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4a类标准要求。西侧、南侧昼间超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要求、主要是施工噪声的影响。
本项目位于天津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内,本项目周边多为空地和正在施工的工地和道路(南侧为规划的双子塔办公楼北座、东侧海泰南北大街),北侧为规划路,西侧为中央商务区一期地界、界外为在建117大厦和商务裙楼,毗邻的建筑均在建、均规划在2016年开始招租或入住、届时本地块施工已经接近尾声,故不再考虑施工期对上述区域的保护。本项目东侧隔海泰南北大街为滨渠里小区、相距约120m。将其作为本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目标。
运营期主要保护项目本身及东侧120m以远的滨渠里小区。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扬尘
本项目施工期扬尘影响范围在下风向150~200m之间。建设单位遵照《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有关要求及本评价提出措施建议,将扬尘污染降至最低。
(2)施工噪声
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认真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以有效减轻施工噪声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3)废水、固体废物
施工期废水包括现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泥浆废水等。生活废水可以就近排入市政管网、含泥浆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排放,工地内临时厕所委托市容部门定期清运。
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民工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现场应设立建筑 3 垃圾暂存点,并加罩棚或有效苫盖,及时清运到市容部门指定地点;生活垃圾要集中袋装、定时清运,禁止随意乱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2 运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环境空气影响
●汽车尾气
本项目停车位主要设置于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地下车库每一个防火分区均设置两组排风系统,每组排系统都设独立的排风风管接驳到地面一层的排风口。停车场通风换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低于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NO2二级标准0.2mg/m3,CO二级标准值为10.0mg/m3),废气排放量相对较少,预计汽车尾气亦不会对外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建议本项目排风口集中设置,并结合绿地景观、以建筑小品等形式加以美化。
●柴油发电机废气
本项目发电机以清洁能源轻柴油为燃料,燃气废气经柴油发电机房各自正上方屋顶排烟竖井至楼顶排放。燃油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相对较低,且仅在停电的非正常情况下使用,预计其废气不会对区外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须对其备用储油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和预案。
●垃圾房异味
拟建项目每楼地下一层夹层电梯大堂旁设1处垃圾房,共三处,收集拟建项目产生的垃圾,不进行破袋处理,仅是临时存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垃圾房为全封闭式结构,采用排风扇排风,排风扇后方位置安装离子空气净化器,减少排空气内的臭味及细菌含量。污物外运时开启强制排风至西侧地面一层排气筒排放。垃圾由有具有资质的单位及时清运(一天一运)。垃圾房经常进行灭菌避免垃圾产生的异味影响。垃圾房垃圾清运应采用专用通道,避免使用人员车辆通道,防止垃圾异味对正常工作环境影响。在采取以上控制措施并进行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垃圾房异味对周围产生恶臭的影响很小。
(2)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日常生活污水250t/d经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水质可达到 DB12/356—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要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不会对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本项目排水口设在海泰南北大街,其中9A及9B共用一个化粪池及一路DN300 污水管排入海泰南北大街,6B 单独设置一个化粪池及一路DN300 污水管排入海泰南北大街。按照天津市环保局津环保水[2002]175号《天津市水污染物排放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津环保监测[2007]57号《关于发布<天津市污染源排放口规范化技术要求>的通知》的要求,本项目排水口日排废水量均达100吨以上,应在污水排放口处安装污水流量计及明显标志,做到排污口规范化。
根据《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本项目施工图设计中使用中水供水管道,将中水回用于本项目冲厕、绿化用水等。
(3)声环境影响 a、地下设备噪声
本项目于地下建筑内设置机电用房,其中的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建设单位设计上应采用消声减振措施,选用低噪声设备,安装消声设备,在防振方面加上软垫。采取以上消声减振措施后,预计地下室设备不会对地上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b、冷却塔及风机噪声
6B、9A和9B屋顶设备层各设有5台冷却塔(每个屋顶还另外摆放一台备用冷冻水冷却塔),选用超低噪音型设备,叠加噪声源强为72dB(A)。每台冷却塔均安装消声器、底部安装弹簧减振器并垫以橡胶等,消除设备与基础之间的刚性连接,同时加厚屋顶层隔音顶板,、并在铝合金格栅增设隔音挡板。综上,隔声量在10dB(A)左右。6B楼顶冷却塔东西平行置于屋顶南侧、9A楼顶冷却塔东西平行置于屋顶南侧、9B楼顶冷却塔东西平行置于屋顶北侧,距离最近的西侧场界还有20m的水平衰减距离,即冷却塔噪声衰减到项目最近边界时,噪声影响值小于49dB(A),满足《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的昼间标准、能够做到场界达标。以此类推,再经距离衰减后,不会影响到距东侧界外120m处的滨渠里小区的声环境,也不会影响到彼此的办公环境。本项目运营时间为每日9:00—22:00,夜间不运营。
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50118-2010等隔声设计规范,通过增设消声器和消声镶板及室内隔音和消声减震等措施,倍频带声压级可以大幅降低,预计冷却塔噪声可以满足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B类房间昼间50、夜间40分贝的要求。
c、电梯噪声
电梯操作间内电机配备隔声罩、减振座、避振喉,操作间墙体为一定厚度的减力墙,墙体隔声量应达到25dB(A)以上,电机噪声经消声减振和建筑隔声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以上室内噪声,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50118-2010等隔声设计规范,通过增设消声装置、采用墙体隔音等消声减震措施,倍频带声压级可以大幅降低,预计冷却塔和风机噪声可以满足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B类房间昼间50、夜间40分贝的要求。
e、机动车交通噪声
建筑管理部门对停车场车辆进行严格管理,场区机动车辆进出口应设置禁鸣标志,禁止车辆鸣放喇叭;场区及地下停车场机动车辆进出口设置减速路拱,控制车速降低噪声;同时控制营业时间。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本项目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483t/a,区内生活垃圾应严格采用垃圾分类袋装,设置符合规定的容器储存,定时由市容部门清运,采用密闭运输,预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问题。
(5)电磁辐射
本评价拟类比津汇广场地下35kV变电站的运行情况预测本项目箱式变电站运行后的电磁辐射水平,由类比对象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地下变电站站外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亦均可达到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推荐值。本项目三处35kV变电站位置上层为地下一层夹层自行车停车区,下层为地下二层机动车停车位,变电站周边主要为配电站及机电用房等,人员较少,因此35kV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建议建设单位于地下一层三处变电站构筑物屋顶和地面铺设一层钢板,可形成良好的电磁屏蔽。预计本项目三处变电站不会对站外环境产生明显 电磁辐射影响。
(6)外环境影响
本项目主要受东侧海泰南北大街及北侧规划路交通噪声影响。由于本项目严格遵循《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7号、《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50118—2010进行隔声降噪设计,各房间安装具有良好隔声性能的“中空双玻窗”,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道路噪声的显著影响。
为综合考虑上述周边企业对本项目的潜在影响,本评价选择臭气浓度这个因子,委托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10月28日对选址该因子进行了实测,监测结果为12-14,低于DB12/-059-9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恶臭污染物控制标准20)。即选址受周边企业影响轻微。
4、公众参与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本项目公众参与分公开环境信息和征求公众意见两个阶段进行。
本项目在编制环评报告书过程中先后两次在 “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网站()公示本项目相关环境信息,并在报刊上进行公示,均未收到有关公众的反馈意见。
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进行了公众意见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建设单位同期发放了30份公众参与意见调查表,调查对象为本项目周围滨渠里居民、宝德学院、城建学院师生、绿色时代饭店职员、华庄村民等。受访公众对本项目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普遍对本项目建设持支持或赞同态度,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关心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施工扬尘、噪声污染及运营期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本报告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保措施,以尽量减轻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避免运营期固体废物造成二次污染。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选址符合天津市和华苑产业区(环外)总体规划,其建设能够推动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区域景观,环境效益明显。经采取本评价提出的公用配套工程设施的合理建议及大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工程措施后,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本项目建设具备环境可行性。
6、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联系人:范莉 电话:83717757 环评单位: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联系人:孙艳青
电话:87671820
传真:87671820 邮箱:tjeia@126.com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102号
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三期 6B号、9A 号及9B号办公楼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
二O一三年十二月
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三期 6B号、9A 号及9B号办公楼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委托单位: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项目负责人:周广琨
高级工程师
登记证编号A11020191000 报告编制:周广琨
孙艳青
高级工程师
登记证编号 A11020060300 许凤霞
工程师
登记证编号A11020201200 葛
春
助理工程师
环评岗证字第A11020065号
技术审核:邢海涛
高级工程师
登记证编号A11020040400
审
定:张海燕
高级工程师
综合配套服务业 篇3
关键词:统筹城乡,司法行政服务,途径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为重庆的司法行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行政服务如何在这一社会变革中与时俱进,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 是整个试验区在改革中能否保持稳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的重要保障。
一、司法行政服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针对我们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为解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任务而展开得一项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依托的新发展模式的探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 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生态环境维持良好,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这场巨大的社会探索与变革中, 必然关涉到各方利益异动, 如何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实现利益公平分配、权益不受侵犯和纠纷有序解决, 从而形成和保有安然稳定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这是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否则, 一变即乱将会损坏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创造公平、稳定的改革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正是司法行政服务长期致力的价值所在。司法行政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劳动教养、帮教安置、司法鉴定、司法考试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司法行政服务就是要通过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等职能的发挥, 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观念, 提高各级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不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并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财富得到保护。司法行政服务通过充分实现人民调解职能, 可以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多重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司法行政服务可以为社会进步起到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 任何社会改革都只有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持久, 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司法行政服务恰恰是我们塑造优良法治环境不可或缺的最要环节。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 离不开法治的环境, 离不开司法行政服务。研究并重视在城乡统筹发展这一特殊使命下的司法行政服务,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司法行政服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立足点、切入点和结合点
司法行政服务要服务于大局, 重庆司法行政服务, 应着眼于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定位、战略目标、现实任务和基本途径, 自觉地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服务, 作为司法行政服务的基本立足点。
当前, 重庆已逐渐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市资本技术进入农村的双向流动格局。司法行政服务应积极探索在这种格局下如何创造性地构建法律保障、提供法律服务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并自觉地将服务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资本技术的双向流动作为工作的重点关切领域。
三、司法行政服务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
在统筹城乡发展环境下, 司法行政服务应特别凸现全民普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 将此作为司法行政服务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 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工作创新发展
我国的全民普法教育虽然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 但包括重庆在内的广大地区, 民众因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各种阻碍社会进步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 全民普法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重庆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 在土地流转、移民搬迁、旧城改建和各类资金利用过程中, 必然会牵涉到众多法律问题, 人们都希望在法律的框架中明白、清楚地完成流转、搬迁和改建。因此, 对法律的需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实施全民普法教育工作, 应该抓住人民急剧需要法律的这一最佳时刻, 把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亟待获知的法律知识送进农村、工棚和城镇的千家万户。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实际, 应十分重视农村普法教育,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是良好法制环境形成的内部因素和最根本因素。对此, 首先应该在农村树立法律的权威, 让广大农民相信法律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生活更加美好;其次在普法内容上需更有针对性, 针对农民普遍关心的民主管理、农村婚姻纠纷、土地征用、减轻农民负担等热点、难点问题, 充分利用本地案例、身边案例以案释法;最后在普法方法注意把面授教育与其他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 把以前抽象、呆板、单一的说教形式变成鲜活、生动、丰富的宣传教育, 从而推动农村普法教育的深入。
(二) 重视向广大农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
在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和公证机关公证业务, 营造良好法律服务业从业条件的同时, 要大力指导和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与司法行政部门一道, 积极投身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需面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 以提供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代写法律文书、办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和协办公证等服务手段为主,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基层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预防经济交往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矛盾, 把矛盾和冲突消除在萌芽阶段。司法行政机关在面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将大量出现的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应该从法律服务的角度早调查、早研究, 提前做好司法服务准备。
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力度, 特别应重视向农民工提供法律帮助。统筹城乡发展, 需要转移数百万农民, 欠发达地区目前纷纷以推动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第一要务, 大量离开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社会的农民工, 在法律规则浩瀚的陌生城市世界中, 亟待法律帮助。司法行政机关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研究制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结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明确用工单位法制宣传教育责任, 指导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用工中介组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利用各种形式, 引导广大农民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预防和减少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
(三) 完善法律援助机制
法律援助的宗旨, 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是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法律援助相对其他法律服务方式而言, 还是个新生事物, 因此首先应加强全民对法律援助的认识和宣传, 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从业者都必须对法律援助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要争取政府的最大支持, 进一步落实政府在法律援助上的责任。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配, 需要各级政府及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法律援助仅靠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与管理, 是远远不够的。再次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 夯实法律援助的经费基础。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是法律援助经费的基本保证, 应当争取当地财政部门尽可能多的财政支持, 从而调动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 要积极争取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筹集的社会捐赠款, 保证专款专用, 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发展。最后要积极推进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 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司法行政机关需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 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包括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指派、办理规范, 工作人员教育管理规范, 经费管理办法, 案件质量测评监控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制度, 以保障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运作。同时, 应定期开展对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培训交流制度, 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和业务素质, 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
(四) 改革和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在统筹城乡发展环境下, 人民调解作为纷争解决方式和诉讼替代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人民调解以其自愿协商性、过程相对保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们欢迎, 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环境中起着第一道防线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加强和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对重庆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进行, 意义不言而喻。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 人民调解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重构, 以发挥其更好的社会功能。第一, 逐渐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专业化的调解委员会可以建立在街镇一级, 专门负责调处居 (村) 委会调解不了上报的以及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的重点是解决调解队伍不稳定、调解干部不能胜任的问题。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在具体形式上可逐渐以一批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调解员为核心, 配备一部分专职调解员,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调解机构, 同时可以吸纳高校、司法等系统的法律志愿者, 以提升人民调解的法律专业水平。第二, 建立多极调解网络。可以在居 (村) 委会、街道 (乡镇) 、区县、市等建立各级调委会, 同时建立行业调委会、市场调委会或企事业调委会。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调解格局, 将使人民调解工作在新的条件下获得生机, 功能将得到更大发挥。第三, 促使调解程序规范化与方式多样化, 在程序规范化中注意保持调解的灵活性, 在实践中重视情理法的结合,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第四, 政府需进行财力投入, 在经费上保障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组织和队伍的持续发展。
总之, 统筹城乡发展中, 社会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 司法行政服务主管部门应该在社会急需的全民普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服务中开展更加高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廖元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与战略思路[J].开放导报, 2007, (04) .
[2]江恩, 宋赟, 朱帆.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初探[J].发展, 2008, (09) .
[3]何侍昌.农村基层视角中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J].探索, 2007, (04) .
[4]刘卫东.浅谈目前我国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导刊, 2007, (11)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篇4
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体制创新优势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重庆市 成都市
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了 成渝经济区 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根本目的在于 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成渝经济区 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中部地区 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深圳市深圳是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他的目标定位是 建立成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仅
次于香港结构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科技竞争力 都很靠前。
素有 “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之称;目标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以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圳品牌。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 :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发展主题突出了新型工业化 不仅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传统工业由大变强。
沈阳经济区是 副产品生产基地、新型建筑材料供应基地、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汽车配套制造业基地、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基地、钢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山西省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山西地处中部,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占全国的1/3。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
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改革要求是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义乌市
义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发展目标是 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
综合配套服务业 篇5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在“公益性”
1.政府主导, 供给主体多元
凡公共服务, 政府必然是主导者, 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现代社会, 政府是公共服务主导者, 但并非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一方面, 许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益, 政府更倾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去实现, 这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也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他们是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必要补充。公共文化服务, 一方面,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由政府向公益性文化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采购供给;另一方面, 由群众性文艺社团、志愿服务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向城乡居民供给。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 就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发展实际, 出台政策和措施, 大力发展文化类公益性社会组织, 让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例如, 成都市2011年5月30日出台的《成都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 (2011~2015年) 》, 提出“支持各区 (市) 县开办市民文化艺术学校, 建立艺术团队, 成立群众文化协会, 扶持村 (社区) 特色群众文化队伍”, 旨在加快社会组织发展, 尤其是加快农村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多元供给”新格局。
2.财政支撑, 社会力量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决定》精神中, 我们明确感知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财政是支撑。财政支出水平, 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必须要适当提高公共文化在财政预算的比重。例如, 成都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投入机制,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与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 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1]当然, 我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支出要量力而行, 不能过度超前,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需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在于各地要拿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规划, 真正形成促进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良好环境。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遵循“基本性”原则
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是发展的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 其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列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前, 这些基本文化权益是很难得到保障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将日益丰富。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基本性”原则, 绝非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低水平”。
2.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
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全国各地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要符合本地实际, 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能盲目攀比。例如, 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提出建“数字博物馆”, 成都也在加快实施, 并将此作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的一项举措,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切忌跟风, 不顾财政承受能力搞“形象工程”。成都, 作为特大中心城市,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 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 列为“十一五”的工作目标, [2]这是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但是, 就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 在欠发达地区, 尤其是偏远山区, 在“十二五”实施仍有一定困难。因此,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要实事求是, 切忌盲目超前。
3.要防止公共文化服务“过度福利化”
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要让城乡居民广泛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具有明确的界定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社会福利水平必然会得到不断提升。但是, 社会福利不能过度, 不能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成为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 今天的欧洲危机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不能任意扩展,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能随意拔高, 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4.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依靠群众民主决策
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是广大城乡居民, 城乡居民急需怎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只有群众自己最清楚。各级政府应当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管理体制, 由“政府供给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就享有怎样的服务”转变为“群众需要怎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就组织、供给怎样的服务”。成都市围绕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深入开展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成委发[2008]37号) 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 要建立农民群众民主评议制度;由政府委托村级自治组织实施的项目, 要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并为此推行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 实行“六步工作法”, 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内的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大大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益。
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均等化”
1.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立完善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 达到了富裕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7%, 进入小康。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 》数据,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7%, 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1%。随着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不仅物质消费需求在提升, 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仅限于物质文明成果, 还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当前,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已明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
2.城乡公共文化规划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的根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需要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只有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规划一体化, 才能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被财政遗忘, 才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下乡。成都, 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 大力实施了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意见 (成委发[2005]17号) 、《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成委发[2006]60号) , 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 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刚性保障。
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相比,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 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基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长期不均衡, 其根本缘由就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上, 以财政困难、“吃饭财政”为借口, 以先保发展为借口, 人为压低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并且长期不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要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构建统筹城乡公共财政体制是关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从根本上奠定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为了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成都市2008年11月出台了《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明确提出“以2008年为基数, 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 并设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 将文化类公共服务项目列为七大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之首, 从根本上奠定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基础。
4.城乡文化互动融合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不仅是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均衡投入、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同步提升, 还包括城乡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既要让高雅文化下乡, 又要让乡土文化进城。高雅文化, 农村居民一样需要;乡土文化, 城市居民同样渴求。城乡文化互动融合, 是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和源泉。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 实施文艺院团改制, 仍应保留其“公益”功能, 从制度架构上保证其承担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任务, 继续让他们成为文化下乡的主力军。要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大力扶持传播乡土文化的农村文艺团体和人才, 帮助他们走出村庄、走进城市,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四、城乡居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便利化”
1.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建设是城市居民便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看群众能否就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例如, 成都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就提出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社区是城市的细胞, 要构建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让群众能便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必需完善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全国多数城市, 在历史上形成的老城区, 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缺乏,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载体。要让城市居民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将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刚性规划, 尤其是旧城改造规划, 强制性要求社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与旧城改造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2.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居民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农户往往靠近承包地分散居住。若农民始终处于散居状态, 则很难在农村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便利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悄然兴起, 农民集中居住正在逐步实现。成都, 将“农民集中居住”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 广大农村居民越来越便利地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3.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尤其是“云计算”的出现, 我国许多地区正在推动“三网”融合, 建设“智慧城市”。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 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现实。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 就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1]当然, 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可能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部需求, 人们按照传统方式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 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群聚、面对面交流的精神需求, 这是网络技术无法替代的。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需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 且“四性”原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切实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积极作为、量力而行, 那么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得到建立、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3)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委发[2012]12号) [Z].2012.
茸鹿产业增效综合配套技术 篇6
一、茸鹿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优秀种公鹿的使用价值。麻醉式人工采精对优秀种公鹿造成了一定伤害, 缩短了使用年限, 甚至导致种公鹿死亡。为改变这一情况, 经过反复实践, 研制成功了马鹿采精保定设备——气动式推夹保定器。采取机械保定方法, 两年来成功采集高产种公鹿精液360只次, 成功率98%以上。找到了稳定可靠的采精方法, 筛选出较为理想的鲜精稀释液和冷冻稀释液配方, 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的细管冷冻精液制作方法, 生产高产种鹿细管冷冻精液15000支, 活力均在0.35以上。采用自然发情和同期发情, 两年来累计为国内养鹿场户推广人工输精配种1500只, 产仔1100只, 产仔率70%以上。输精管结扎和阴茎移位手术试情鹿45只,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清原马鹿同期发情方法。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一只优良马鹿种公鹿的精液在一个配种期内可配1500~2000只母鹿, 是本交的100多倍, 加快了鹿群的改良。可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 尤其是生殖系统传染病。便于茸鹿的种间杂交, 克服了不同鹿种之间体型、发情期和择偶差异的困难。利用精液冷冻和人工授精技术, 可长期保存优良种公鹿的精液, 便于运输, 克服了时间差异、地域限制和种公鹿的寿命限制, 可大幅度提高种公鹿的利用率和种用年限。
二、茸鹿性别控制
人为控制茸鹿后代的性别, 对茸鹿保护和对养殖种群高效繁殖都有重要的意义。公鹿产生X、Y两种类型的精子, X、Y精子比接近1∶1, 其后代雌雄比也为1∶1。X、Y精子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DNA含量、表面抗原等方面存在差异, 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分离。在受精前分离X、Y精子是可靠而理想的性别控制方式。哺乳动物的X精子比Y大, 所含的DNA也比Y多。流式细胞分离仪可利用X、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 分离两种类型的精子, 它是目前最可靠且高效的方法。
研究证明, 马鹿和梅花鹿的X、Y精子存在3.8%左右的DNA差异, 且有较大的头部面积, 分选难度不高。分选参数介于奶牛与猪之间, 采用类似牛的基本分选参数, 即可得到较高纯度的两性精子。茸鹿X、Y精子分选和输精存在不同于牛的特殊性, 对鹿需要麻醉, 并要进行一次子宫角深部低剂量输精技术, 受分选过程损害的精子 (高压力和速度及染色) 生产的性控后代也需要评价。流式细胞检索仪精子性别分离速度一般可达到每小时15×106个, 分离精子的产量基本能够满足低剂量输精人工授精需要。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流式细胞检索仪分离精子对性控后代的生长发育等有明显影响, 并且猪、牛、兔的精子分离后代可以正常繁殖。使用流式细胞检索仪进行精子性别分离后产下的后代, 没有明显的表型或基因型变化。
三、幼鹿超常培育
幼鹿超常培育是以仔鹿及时哺喂初乳、提早补饲、断乳期和育成期科学饲养管理等方法, 达到提高成活率、增重快、公鹿早长初角茸、母鹿提前参加配种的综合技术措施。应用幼鹿超常培育新技术, 通过3年对510头幼鹿的培育实践, 公鹿6~7月龄长出初角茸, 杂种鹿毛桃鲜茸平均重2.2公斤以上, 是一般饲养的3倍;母鹿16~18月龄即可参加配种, 比传统的饲养方法提前1年配种产仔, 所产后代与经产母鹿的后代无显著差异, 能使经济效益明显提前, 更早体现人工仔鹿的高产性能, 使优质种公鹿高产遗传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了以幼鹿超常培育来提高养鹿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四、茸鹿活体无菌采血
目前国内利用锯茸或加工排血茸时, 收集鹿血制成鹿血粉或茸血酒, 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鹿活体采血技术, 采集的是9~11月份配种期公鹿的鲜血, 此期的公鹿血液中睾酮的含量最高, 是该产品具备特殊生物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推广茸鹿无菌采血、血液保质及鹿的快速康复, 解决了鹿的大批量、商业性采集和持续利用及采血与生茸的矛盾。推广实施茸鹿活体采血和鹿血产品精深加工, 增加了鹿产品附加值和鹿产品产量, 得到广大养鹿场、户的认可, 效益显著。
五、活性鹿产品加工新工艺研制与推广
迄今为止, 茸鹿已有10多种药用部位及加工产品被用于滋补强身和治疗多种疾病, 但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 要研制成携带、应用和贮存方便的即食性鹿产品制品。
1.确定了活性鹿产品加工新工艺技术参数
采用L Z G-5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将鹿产品升华干燥, 具有传统水煮、烘烤加工等所不具备的最佳保持鹿产品色泽、不损害产品成分的特点, 是目前最为先进的鹿茸系列产品干燥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确定了鹿茸等11种鹿产品共熔点、冻干时序和冻干曲线等加工技术参数,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鹿产品的活性成分, 使新产品的功能效应更加显著广泛。
2.超细鹿产品粉体粒径检测方法先进实用
以FDV型气引式粉碎机、MZ-30型振动磨和RT-34型回旋式研磨机等超细粉体机械设备加工的新产品, 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了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和电子目镜数码检测系统检测了鹿茸等11种鹿产品超微粉的颗粒粒径, 均达到了5~25微米, 新工艺使有效成分得以充分释放, 为鹿产品的充分吸收利用提供了保证;应用在活性鹿产品颗粒粒径的检测方法先进实用, 科学合理。
3.鹿产品生产标准审定备案
依据新产品营养保健成分, 确定了12种新产品生产标准特有的理化指标, 制定的“鹿产品制品”地方标准, 经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审定登记备案, 为组织生产和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4.产品标准和工艺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 篇7
1主要技术内容、技术路线
1.1主要技术内容
推广标准化阳光猪舍建筑
(1) 单面式阳光棚舍 (图1、图2)
1.2推广阳光猪舍配套设施、设备
(1) 电地热。 (2) 地窗 (3) 天窗。 (4) 卷帘机和卷帘被。 (5) 正压通风设备。 (6) 喷淋设备。 (7) 增效料槽。 (8) 可调节饮水器。
1.3技术路线
(见图5)
2技术实施的效果
2.1改善了猪舍环境
在阳光猪舍中, 将塑料膜、阳光瓦和阳光板等与电地热、天窗、地窗、卷帘棉被、正压通风机和喷淋等设施设备配套应用, 为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一是改善了猪舍温度。阳光猪舍通过太阳能、电地热、遮阳保暖被、正压通风机、天窗、地窗、喷淋等设施设备来调节猪舍的温度。据试验, 在寒冷季节, 阳光猪舍比普通猪舍温度可提高8℃左右, 在通电地热时, 猪舍有效温度可提高12℃以上;在炎热的夏季, 猪舍温度可降低5℃左右;二是改善了猪舍湿度。阳光猪舍通过天窗、地窗、前后窗户、正压通风机和阳光棚舍上下通风带等设施设备来调节猪舍湿度, 一般情况下, 猪舍湿度可达到50%~70%, 符合猪舍环境技术标准;三是降低了猪舍有害气体的含量。阳光猪舍通过天窗、地窗、前后窗户、正压通风机和阳光棚舍下通风带等促进舍内空气流动, 降低猪舍有害气体含量。
(2) 双列式
(2) 封闭式阳光猪舍 (图3、图4)
(3) 拱圆型阳光棚舍
2.2改善了猪肉品质提高了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将阳光猪舍、优良品种、优质无药饲料、科学饲养管理等多项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到养猪生产中, 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通过辽宁省种畜禽监督管理站试验,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 仔猪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 保育猪日增重提高8%左右, 料重比降低5%左右;育肥猪日增重提高10%左右, 料重比降低8%左右。
2.3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
玉米优质高效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篇8
一、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播种质量
要选用省市审定或国家审定推广的耐密、抗倒伏、脱水快的品种,杜绝越区种植,所选品种生育期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活动积温少100~150℃的品种。南部乡镇选择东农254搭配德美亚3,中部乡镇选择绿单2搭配38p05,北部乡镇选择德美亚2。
1. 作好种子处理
(1)晒种。晒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发生。
(2)试芽。播种前15天进行发芽试验。
(3)药剂处理。选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0进行种子包衣。
(4)浸种催芽。种子催芽播种是防止早春播种易产生粉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芽宜小不宜大,以根尖长0.5厘米左右为好,俗称“拧嘴”。在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炼芽,待播种。
2. 适时早播、保证播种质量
(1)播种时间。当耕层5~10厘米的地温稳定通过7~8℃,要抢墒播种,南部乡镇4月25日~5月1日播种,中部乡镇5月1日~5月5日播种,北部5月5日~5月10日播种。
(2)播种密度。种植密度应根据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水平,不同地力等因素而定。65厘米小垄标准化栽培选择株型收敛、抗倒伏品种,垧保苗6万~8万株,株型繁茂品种,垧保苗5万~5.5万株,选择110厘米大垄栽培模式应选择耐密抗倒,株形收敛的品种,种植密度增加15%~20%。
(3)播法。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镇压后播深达到3~4厘米,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随播随镇压。
二、选地、选茬、整地
1. 选地
玉米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一般要求耕作熟土层20~30厘米,团聚体占40%空隙度占50%,水稳性团粒占30%以上地块,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排水良好的地块。前茬用过氯嘧磺隆、过量使用氯磺醚高残留农药的地,第二年不能扩用种玉米,易产生药害。
2. 选茬
玉米选茬应选在正茬、肥茬、软茬。应选在大豆茬、马铃薯茬、两瓜茬等。
3. 整地
玉米生产应以三年一深(松)翻耕作制,结合松、耙、旋起垄、镇压,第二三年以破茬、旋耕、起垄、镇压为主的耕作制,实施秋整地达到待播状态。
(1)整地标准。深翻深度20~23重耙深度16~18厘米,旋耕深度18厘米。
(2)起垄标准。选择65厘米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地块起垄规格垄距65厘米、垄台高25~30厘米,选择11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的地块垄距110厘米,垄台高20厘米垄台上宽≥70厘米,总的要求是高、宽、平、齐、匀、直、墒。
三、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
目前全县较为成功推广两种栽培模式,一是65厘米垄标准化栽培式,这种栽培模式对大型农机具要求不高,一般小型农机具即可操作、灵活,而11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需要现代大型农机具,集约化规模种植投入大。农户需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加以选择。
四、合理配方施肥
应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实施配方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稳氮、降磷、增钾、合理补充微量元素的施肥路线。一般65厘米小垄标准化地块垧施优质农家肥30~40吨,结合整地施入,种肥二铵150~200千克,大颗粒尿素100千克,氯化钾100~150千克,缺锌地块每垧增施硫酸锌15千克,追肥尿素250~350千克,在玉米7~9叶施入磷、钾化例1.8:1:0.8,一般种肥施于种侧下5~7厘米,追肥深度8~12厘米,110厘米大垄双行种肥,追肥比65厘米小垄,数量增加15%。
五、田间管理
1. 查田补栽
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粒芽,要准备好预备苗,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及时坐水补栽。3~4片时,要将弱苗、病草、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
2. 铲前深松、趟地
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根据春季当地气候条件,若适于耕地,则应头遍铲趟后,每隔10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3. 化学除草
应以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①播后苗前除草,封闭除草一般垧用99%乙草胺1200~1500毫升+75%噻吩30克+57%2.4D-丁脂乳油225~300毫升对水350~400千克水喷雾。②苗后除草,玉米3~5叶期,40克/升烟嘧磺隆1.5升+38%莠克津1.5升,或100克/升硝磺草酮1.05升+38%莠克津1.5升,对水350~400千克喷雾。
4. 虫害防治
粘虫:6月中下旬,平均100株玉米有3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可用菊脂类农药防治,每垧用量300~450毫升,对水450千克,或用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
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活虫80头,将锌硫磷配成0.3%颗粒剂,在玉米10叶末期撒在喇叭筒里,玉米单株用1~2克;也可推荐使用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福戈,在玉米喇叭口期8~10克/亩,对水15~30千克,均匀叶面喷雾,同时能较好预防蚜虫,飞虱等害虫。
5. 玉米病害防治
玉米的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茎基腐病。防治玉米病害最基本的途径选用经过审定推广的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可降低病害发生,药剂拌种对防治丝黑穗病,茎基腐有一定效果,前面已提过,近几年来绥棱县大小斑病有蔓延发展趋势,要重点防治,可在发病初期使用: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加磷酸氢钾1.5千克,对水400~450千克水隔7~10天喷一次,一般连续喷2~3次;②发生严重地块,可结合防治玉米螟,可推荐使用正达生产的扬彩,亩用扬彩70毫升,对水15~30千克喷雾。如果后期病虫害严重可考虑再喷一次扬彩加杀虫剂(福戈),按说明书上。
6. 化控促早熟
长势不好的地块,在增施追肥情况下,可喷施1~2次叶面肥;长势旺盛易徒长地块要进行化控,化控时间玉米可见叶9~11叶进行,使用时要按说明书使用方法和用量。
7. 其它管理
(1)打丫子。及早掰掉丫子,避免损伤主茎。
(2)放秋垄。8月上中旬,放秋拿大草1~2次。
(3)站秆扒皮晾晒。玉米蜡熟末期,扒开玉米穗苞叶晾晒,降低水份。
8. 及时收获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抉择 篇9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价值选择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必然有其十分明确而具体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
1.普世价值:基本人权要体现公平正义
自由和权利是人性的根本需要和普世价值。公平正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 就是要着力破除城乡分割和差距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度歧视, 促进工农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 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国民待遇,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普适价值:利益分配要体现共同富裕
大同世界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最高境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是调整利益关系。城乡共同发展是手段, 共同富裕是目的。各地情况不同, 发展和改革可以有不同思路, 但是, 必须以共同富裕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核心价值:主体地位要体现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应同时成为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就是要着力解决当前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特别要让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家属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民生上。
由此可见,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场发展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伟大变革。发展历来都有盲目与自觉之分, 而科学和谐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过程, 而且也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同时更是人的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尊严不断得到认可、人的自由选择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的过程。改革正是要按照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利益需求来纠正其价值取向的片面性, 消解其各种体制性障碍, 使之沿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正确轨道快速前进。因此,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更不能以GDP或人均GDP论英雄。否则, 改革试验区就根本没有必要选择在西部的川渝落户了。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结构选择
结构是价值的载体。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 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选择。在工业化中期, 以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一元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二元结构乃是历史演进的必然。
1.所有制结构:必须明晰农民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 使用权则归家庭承包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 必须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农村土地所有制主体和兼容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 又能适应土地规模经营和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形式。而当前由农民自己创造的各种合作经济和合作组织, 完全可以通过以土地经营权置换股权或以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置换住房等多种形式, 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 (基地) 集中、人口向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并成为破解“三农”难题和谋求长期发展的新体制基础。
2.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的相融互动
产业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但是, 我国传统产业结构却长期呈现比例失调和彼此孤立状态。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着力点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整产业比例与布局, 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 实现城市产业扩张并向农村转移;其二是改善产业关系与质量提升,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 融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部门及其相关产业且为其服务的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信息等第三产业为一体, 形成一个相互交融、彼此互动的产业链集群和利益共同体。
3.投入结构:政府、农民、社会齐努力
现代农业兼容提供农副产品、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和教育等多项功能, 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因而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农民是土地承包经营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因而必须增加对自身生产和生活的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和农民曾经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 因而新时期理应要求全社会关助“三农”、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
4.组织结构:实行“四位一体”的乡村自治
村民自治及新农村居民向城镇或中心乡镇聚居, 客观要求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现存乡镇政权在取消农业税后, 功能难以准确定位, 权力因缺乏财政支撑而难以正常运转。精心培育并做大做强由农民自主创办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会组织, 迫切需求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 笔者认为, 乡镇政权可以撤消, 原有人马可以由社区内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群团“四位一体”自治组织所择优吸纳或分流消化。
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选择
战略是对城乡发展和改革事业带全局性的统一谋划, 是实现价值选择和结构选择的行动纲领, 因而也同样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1.目标选择:实现工农城乡发展与和谐
这个目标包括发展与和谐两个方面,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工农城乡一体化大发展, 而且也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实现工农城乡利益关系的大和谐。毫无疑问, 上述两大目标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然选择。二者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只讲发展不讲和谐, 或只讲和谐不讲发展, 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求乘改革试验之机向上要资金、要项目、要政策优惠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而回避现实矛盾问题的解决, 或借和谐稳定之名行苟且偷安之实而放松发展, 都有悖于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初衷。
2.途径选择:坚持一切从各地实际出发
首先, 在划分发展阶段上, 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和长远过程来考虑, 依据条件和任务变化, 作出具有预见性的启动准备、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深化完善等若干具体的阶段划分和相应的规划安排;其次, 在战略重点上, 要深入调查研究, 摸清各个不同阶段制约本地城乡发展与和谐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出表现, 从城乡人民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利益问题着手,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进行攻坚。此外, 在战略模式上, 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改革应有自己的特色路径和模式, 因而必须大胆闯、大胆试, 切忌照抄照搬。
3.保障选择:政府主导并提供公共服务
目前, 中央掌握资源配置权限, 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的体制仍在沿袭。地方政府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旦为中央或上级政府所批准, 便获得了相应的政策资源支配权, 因而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为发展和改革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强力的体制支撑。各级领导干部是其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无疑, 政府改革试验权的运用与改革领军人物的任用, 乃是最根本的核心保障条件, 也同样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可见, 价值选择、结构选择、战略选择是科学决策的三大要素,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理性应对。
摘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成败的关键在于决策选择是否正确和切实可行。本文从决策的价值选择、结构选择和战略选择三个层面, 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综合配套服务业】推荐阅读:
综合配套整治10-08
综合机械化配套05-21
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05-31
机械化综合配套设备11-26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05-29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06-14
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10-22
会议配套服务06-17
机具配套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