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课程

2024-10-10

必要课程(共12篇)

必要课程 篇1

摘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分析法对高等院校开设广场舞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结合广场舞蹈的发展、特性及功能, 阐述了广场舞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 分析了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对促进教学改革、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的重要意义, 认为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是必要的。

关键词:广场舞,高校,必要性

现代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正朝着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广场舞作为遍布祖国各地大街小巷的一项健身娱乐活动, 它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融为一体, 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众所周知, 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 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2]。针对这一现状, 在高校体育课中开设一门有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课程, 必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同时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置起到积极的意义。

1 广场舞的特征及健身价值

1.1 广场舞的发展

广场舞是指在公共场所, 有多人参与的, 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非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它集健身性、观赏性、自娱性、趣味性和群众性于一体, 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 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 发展于民间, 它是群众创造的舞蹈, 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已深深的扎根于社会群众的生活中, 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

1.2 广场舞的特征

广场舞具有:集体性、自发性、自娱性、观赏性、主题欢快、简单易学和动感性强的特征。

广场舞是在观众中自发表演的舞蹈, 具有表演人数多、主题欢快、场面热闹的特点, 而且舞蹈分段进行, 动作简单易学, 不会使人产生疲倦感, 民众在参与时是一种纯粹的健身娱乐形式, 在舞蹈中人们可将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将快乐情绪传递给他人, 在舞蹈中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通过个人魅力的展现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3 广场舞的锻炼价值

广场舞练习是在富有动感性的音乐旋律中进行的, 舞台和观众又是融为一体的, 表演者和观众能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表演者在美妙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把激情注入舞姿, 向观众展示着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和美的心情, 使健与美、运动与艺术达到完美结合。这种意境能够让人忘记烦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愉悦身心和增强自信, 同时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改善心肺功能, 加速新陈代谢, 促进消化, 达到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等作用。

2 高校开设广场舞必要性分析

2.1 在高校开设广场舞课的必要性

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生通常都面临着考试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如抑郁、轻生等不健康的心理疾病, 因此,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目前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排除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根据PYAN (美) 的调查, 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有效手段之一”[3]。依据广场舞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可谓是一剂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又是学生的需要。

2.2 大学生对广场舞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广场舞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本市4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有或无广场舞锻炼经历的120名学生 (其中男生42人, 女生78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喜欢广场舞并且愿意将其引进课堂的学生占89%, 认为广场舞对缓解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的占94%, 剩余部分学生认为个人条件较差, 担心动作不协调会被嘲笑, 因此本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调查结果看出, 参加问卷的多数学生表示对广场舞感兴趣, 并且赞成体育课中开设广场舞课程。同时问卷结果也表明, 有过广场舞锻炼经历的学生对广场舞的兴趣高于没有广场舞锻炼经历的学生, 说明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广场舞, 但部分没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担心动作不协调或接受能力差而信心不足。由此看来, 一项好的健身项目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言传身教, 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 将广场舞引进体育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2.3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的意义

2.3.1 利于学生的健康状况的改善

WHO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完满的状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压力, 生活节奏的压力, 学习的压力均对他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压力急需得到释放, 有资料证实舞蹈类运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而广场舞又是舞中之舞, 它对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2.3.2 利于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的贯彻

“快乐体育既是一个口号, 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提倡让学生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运动的不同乐趣, 使学生认识这项运动, 并热爱这项运动, 把运动学习作为重要的目的, 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 理解运动的意义, 为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5]”。广场舞是一项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通常是在优美欢快、激昂热情、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 曲目通常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 很容易带动人的情绪, 练习者随着优美音乐舞动过程中会完全陶醉在舞蹈的世界里, 沉浸在音乐的快乐中, 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 为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广场舞教学中很容易将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

2.3.3 利于完善课程体系

开设一门符合当代潮流的体育课程有利于改变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趋于平淡化、单一化、缺乏娱乐性的现状, 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年代, 各种知识体系冲刺着这个群体, 他们喜欢带有激情的音乐、歌曲、舞蹈;喜欢在公众场合彰显个人魅力, 而广场舞的运动形式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目前, 多数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科目都是以三大球、体操、田径为主, 而且教学内容单调、平庸、缺乏娱乐性, 使学生的厌烦情绪越来越重。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将改变这一现状, 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2.3.4 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 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说明习惯是慢慢形成的, 应尽早培养。由于广场舞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感觉体验到的, 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运动与学习的双重乐趣, 因此, 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广场舞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 将广场舞引进高校的体育课堂对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2) 广场舞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强健体魄等作用, 对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3) 针对高校学生特点以及他们对广场舞的喜爱程度, 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是必要的。

3.2 建议

(1) 针对初学者进行广场舞教学时, 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舞蹈种类也应有变化, 避免舞蹈种类单一化。

(2) 课堂上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动作录像, 对比分析学生动作完成情况, 教学方法以激励法为主,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广场舞的内容丰富多样, 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筛选或编排。

(4) 用于课堂教学的广场舞建议选用操化动作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简单易学, 并且适合男女学生的舞蹈, 音乐宜选用欢快、动感、符合时代潮流的曲目。

参考文献

[1]邓嘉, 蒋雯.我国高校开设排舞体育课程可行性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4) :30-33.

[2]许向阳, 何学华, 余跃生.医学生孤独、自尊、自卑对抑郁影响的通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 :92-94.

[3]毕秀淑, 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像[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3) :30-31.

[4]张晓波.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应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0 (4) :82-86.

[5]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必要课程 篇2

论文摘要:定向运动是一钟新型体育项目,在高校中开展定向运动课程能满足大学生身心、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拓展体育课程的空间,对丰富学校体育理论具有一定意义。根据贵州省特有的地形地貌,对目前贵州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定向运动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定向运动;贵州高校;必要性

定向运动(Orienteering)最早起源于瑞典,是运动员借助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规定顺序独立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面检查点,并以最短实际跑完赛程为胜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山地定向、滑雪定向、定向越野,定向越野是定向运动的典型形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定向运动是我国新近引入并主要在成人和高校中开展的一项寓教于乐、让参与者充分与大自然接触,并在运动中更了解自然、熟悉地理环境的体育项目。定向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是健身和智慧开发同发展的体育项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身健体,丰富地图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及启发智力的特殊优势,是目前高校推广和普及的新体育项目。定向运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是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要,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定向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6月在国家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定向运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高校中快速发展起来,受到广大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着特殊作用。在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将定向运动设为体育教育学的主干课程。

一、贵州高校定向运动发展现状

目前贵州有省属和地州属本科院校17所,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有7所高校,比例为41.2%。在这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具有专业的定向运动教师,占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71.4%,这是开设课程的主要条件;有6所高校是依据校园的周围环境有山、水和茂密的树林等有利的地理环境条件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这是开课的关键条件;有3所高校认为,有无定向运动器材也是开设定向运动这门课程的重要条件;有2所高校认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定向运动课程的开设。

就目前贵州省高校未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其中没有引进和培养定向运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主要因素;没有定向运动器材和专用教材也是影响学校未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又一因素;考虑到学校环境、学生安全和学校责任等因素,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重视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贵州各个高校间的校园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体育设施等没有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因素对定向课程的开设影响很小,只占8.3%;其他原因占了28%。

二、定向运动的功能

(一)促进体能发展

定向运动是参与者在山地、丛林、田野、草地、溪流等自然风光之间自由快乐地奔跑,促进心肺和肌体功能的发展;同时参与者行走在零乱的地形环境中既能产生兴奋感,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一种有氧运动。定向运动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在复杂地形、地貌上做到身体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协调,培养自我控制、身体协调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定向运动中的跑步而言,由于应对智力挑战转移了对身体运动的注意力,在运动过程中的刺激性、娱乐性增加了吸引力,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运动起来更投入,运动的时间和距离也更长,也就促进了体能和机能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的提高和丰富知识结构

定向运动涉及到环境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应用。野外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复杂的地形,这些都会给参赛者带来新鲜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会强烈地刺激人体的大脑,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能。长期进行定向运动,能让学生掌握地图知识和指北针的使用方法,提高掌握地图、指北针与地形的关系;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助,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度和友谊,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精神。

(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定向运动有助于培养参赛者综合分析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独立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锻炼者在面临困境时,冷静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走出困境。定向运动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未知性和挑战性,要求参赛者在行进中必须频繁的读图,对照地形,准确确定自己的方位。参赛者确定了目标点和方位后,个体积极性更高,激励着参赛者寻找更多的目标点,当通过自己的正确判断坐标、方位,选择捷径,最终顺利找到点标时,内心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当出现坐标、方向判断失误而迷途时,参赛者通过冷静地思考、团结协作、排除干扰,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时,内心将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体会到的是一种自信和激励;在定向运动中,参赛者要通过团队协助和独自思考、分析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及路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最终到达目标。

(四)协作能力的提高

定向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参赛者相互交流、协作和团结的项目。在高校定向运动的开展,通常以2--3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和比赛,这就要参赛者通过相互切磋、积极协作、互相信任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比赛。经过在运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不断寻找目标和方向,最终到达终点,在整个过程中可充分体验和享受合作带来的兴奋、喜悦和快乐。

三、贵州省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符合现代教学趋势

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欲望,体验挑战的乐趣,锻炼学生野外生存的.意志和能力,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随着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定向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把定向运动列入体育课程内容,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势必在贵州省高校中推广和普及,

(二)培养学生自我挑战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贵州省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贵州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培养学生自我挑战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入主动学习状态当中”这一理念。定向运动主要在植被覆盖较好的森林、公园和校园中进行,是一项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育项目,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魅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定向运动课程

贵州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独特的卡斯特地貌,重峦叠嶂,山脉众多,绵延纵横,有丰富的森林、田野、河流、山地。只要充分利用和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再加上近几年来我省加大高校园区建设(高校集聚区),贵州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弥补师资、经费、场馆及器材的不足

目前,随着贵州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在不断的扩大,学校的校园面积、教学设施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完善。但由于我省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力度不足,体育场馆、教学设施和健身器材的健身和投入上相对不足,这些直接影响高校体育的发展。在贵州省高校中开设定向运动课程,除了可以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充足的阳光、水、森林及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条件进行教学,缓解学校体育设施、场地不足的矛盾,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定向运动的组织方法简练,不需要在场地上、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具有娱乐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我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四、贵州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措施

(一)做好定向运动课程的宣传

认真做好宣传、指导工作是推广普及定向运动的前提,通过报纸、电视、校园广播及校园网站等媒体加大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和喜欢定向运动,使广大学生对定向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之成为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定向运动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定向运动课程在贵州省高校中开设时间短、普及率低、从事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加大力度引进定向运动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目前加强定向运动专业技术人员在知识、组织比赛、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是贵州省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贵州省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有经验的专家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对高校定向运动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受训教师在组织比赛能力、教学训练水平及裁判水平等业务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三)完善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设置

贵州省高校由于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时间短,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内外一些开展定向运动较早的高校的成功经验和教材,通过优先在高校中开设、开展定向运动课程教学,然后再全面的广泛普及开来。

谈大学开设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高校 体育 舞蹈 必要性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的现实意义

1、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对培养高校学生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形体姿态,陶冶性情,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体育舞蹈所运用的走、跳、转等动作,有利于培养人体的正确姿态,具有促进体型协调发展,防止和矫正不正缺体型的作用,进一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

2、有益于陶冶大学生的欣赏情操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一种练习形式,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和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作师范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优美姿态,以便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觉的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体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心个性的陶冶,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特性。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体育舞蹈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优良的思想品质;使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情绪了解自我。体育舞蹈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集体动作的统一性,特别需要两人或多人动作配合的协调一致性。因此,通过体育舞蹈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形成与他人合作实现集体目标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正趋于发展或逐渐成熟阶段,他们除了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外,更需要充分言语和肢体的相互交流,由于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学生通过体育舞蹈课堂的有效参与可以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的重要性

1、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教育宣传作用作为教育手段,体育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身体,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力。同时由于体育舞蹈经常是在集体参与下进行的,所以通过体育舞蹈课教学对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有帮助。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体育舞蹈课以它特有的魅力感染和教育着学生。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健身强体作用体育舞蹈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具有丰厚的富时代气息。跳舞时学生的心肌收缩加强,血流加快,对心肺机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它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体育舞蹈对女性而言,表现其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个性、充分表达其青春欢乐的气息;对男士而言,可展示其剽悍刚强、气势轩昂、威武雄壮的个性美。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之一。

3、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体育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项全身性娱乐的运动项目。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参加体育舞蹈锻炼时,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活动氛围、美妙动人的舞姿会使学生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学习中的烦恼和困难,使人的身心在娱乐中得到放松。大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对技术掌握从不会到会,对理论从不理解到理解,男、女动作配合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中,他们享受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引发了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会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该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体育舞蹈课的这种双重功效,对于现代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样重要。同时,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学习思路清晰、理解深刻、推理严谨、记忆力强;而心情沮丧、抑郁寡欢时,则思路阻滞、动作迟缓、错误百出;长期的郁闷,过度的忧思和情绪不安,还会增加心理负担,最终导致精神与肉体上的疾患。而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将会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通过美妙动人的舞姿、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感染每一位参与者,在机体的展现和心灵的陶醉中体验振奋与欢跃,以便促进大学生心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当今科技信息社会里,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到大学生们的喜欢。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势在必行,同时对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物理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性 篇4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也是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原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受到强烈的冲击, 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成为当前极富活力的领域,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催生了众多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从DNA结构的探索开始, 就已说明了物理学向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渗透, 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引导与推动作用[1]。

1. 物理学的发展

1.1 概念与分类

物理 (Physics) 全称物理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在物理学的领域中, 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物理学中的五大基本理论——牛顿力学, 电磁学, 相对论, 量子力学, 热力学, 表明了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 最古老, 发展最快的科学;派生出来的分支及交叉学科, 构成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被应用到所有自然科学之中。

1.2 发展

●热机的发明和使用, 提供了第一种模式。

●电气化的进程, 提供了第二种模式

●1925年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6年建立了费米-狄拉克统计。

●1927年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

●1929年派尔斯提出禁带, 空穴的概念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 布拉顿和肖克来发明了晶体管, 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1957年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晶体晶体管的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

2. 化学的发展

2.1 概念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其涉及面广泛, 是医学, 生物学的基础。人类的生命活动、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化学。

2.2 发展状况

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 已经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从定性走向定量, 从描述进入推理, 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一方面, 19世纪形成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学科的内部, 在分化和综合、交叉、渗透发展中已经填平鸿沟、模糊界线;另一方面, 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乃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相互促进, 衍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能源等问题都与化学有关。因此, 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 教学内容要社会化、现代化, 这也正是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3. 物理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性

3.1 物理与化学的交叉科学

3.1.1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 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物理手段来研究化学现象, 以找出化学过程中某些最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物理化学课程被称为“化学的灵魂”。该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2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 已经由过去的宏观研究和发展进入到微观分析和研究, 用电子、原子、分子的尺度来研究改变物质的性质, 发展新兴的材料。它给现代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3]。

3.2 物理与化学的交叉发展

物理与化学的交叉是紧密联系的。20世纪初, 居里夫人用化学分离和纯制的方法, 发现并制备了钋和镭, 并建立了放射标准。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粒子的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模型, 并研究了核衰变, 于1908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可见, 物理与化学的交叉是很紧密的。在物质科学领域里, 物理侧重于单一分子构成的固体和流体, 而化学则侧重于分子。研究有机分子, 特别是有共轭结构的分子构成的固体, 即有机固体是门新兴交叉学科。

3.3 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

物理学和化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化学运动是从物理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更复杂、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对物理运动和机械运动这些较低级运动形式的研究, 有助于把握化学运动这个较高级的运动形式的规律。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认为,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 必须建立在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采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化学, 他用定量测定的方法来证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化学跟物理学、数学的关系更加密切, 出现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等交叉学科。

物理学和化学作为基础的物质科学要承担起中心科学的使命和作用。这就更需要科学工作者放开眼界, 拓宽思路, 不断推进学科自身的改革和发展[4], 扩大学科间的研究范围, 开展多种层次的科学研究, 打破二级学科的束缚, 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5], 这是发展物理学科学与化学科学的两个研究方向。那么在高校物理专业开设特定的化学课也将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化学与物理学无论是教学目的、发展过程, 还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方式, 都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物理系开设特定的化学课可以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打好专业基础。在基础的物理课程学习中, 掌握化学理论与方法对物理知识基础的奠定是很必要的。物理系开设特定的化学课不仅是专业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求。开设化学课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提高自学的能力, 以便在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碰到问题时, 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结束语

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6]。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 广博的知识能使人利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差异, 更好地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获得直觉和灵感。同时, 科技创新的广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也要求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单靠掌握一门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总之, 物理专业开设特定的化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 建构一个具有相对整体性、综合性、合理性的知识结构, 促使大学生挖掘发展潜能, 提升综合素质。最终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科技的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 以及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可以相辅相成, 因此, 有必要针对物理系学生开设特定的化学课程, 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物理学,化学,交叉学科,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曾泽培, 王桂蓉, 阮祖启译. (美) 学科交叉和技术应用专门小组.学科交叉和技术应用 (90年代物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2~5.

[2]R.NATA.New Direc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5:20~23.

[3]姜振寰.科学分类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交叉科学体系[J].科学学研究, 1998, 20 (4) , 105~109.

[4]吴厚铭.化学生物学: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领域[J].化学进展, 2000, 12 (4) :423~426.

[5]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t al.[J].Physics, 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0, 165 (4) :1986~1990.

必要课程 篇5

高职高专商务日语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作者:田静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4期

[摘要]虽然日企所需要的人才迅速地增加着,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在日企就职的并不多。如何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有竞争力、有高素养的人才是目前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主要的是要重视商务礼仪课程,通过对日本礼仪文化及职场规则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在就职活动中及职场生活中占有优势。

[关键词]日语人才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 商务礼仪课程 必要性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90-02

随着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日语继英语已成为第二大外语,对日语人才的迫切需求持续升温。需求是变大了,但是高职商务日语毕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日企需求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有各种因素所在,但最重要的是反映在面试时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文化、日本商务礼仪而给企业留下不良印象。因此,在高职高专开展商务礼仪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日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日语人才?校方应怎样培养有竞争力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呢?本文从日语人才市场的现状着手,分析日企对商务日语人才所具备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探究商务日语专业开设商务礼仪课的必要性。

一、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日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急剧增加,日本成为亚洲地区对华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大面积向中国转移的除了制造业外,还有金融、物流、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日企人才需求不断高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当前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中的语言课程,从整体思路上看,既兼顾理论学习又重视培养实践能力,目的是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明显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对于实际在校时间为两年半,零基础的高职商务日语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扎实的日语知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难度大。所以在学好基础日语课程的基础上应增加适当的商务类课程,并且要选择成体系的商务课程来系统教授,在提高学生日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职业运用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商务礼仪的综合能力,进而在求职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二、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及面临的问题

日企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致要具备以下四方面能力:

第一,商务日语的能力。针对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不同目的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特别要求能够有在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对领导和部下所使用不同的敬语的能力。还有接听电话和发送邮件等“非对面型”的交际能力、并有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第二,了解并理解日本商务文化及商务知识。包括日本企业特有的文化习惯、企业理念、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等能力。

第四,注重中国和日本两国存在的文化差异,能够理解日企“异文化”的立场、进行“异文化”交流。

第五,工作能力,不仅要有专业性(专业知识、专业用语、业务知识、专业技术)也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事物。接待客人的能力,实际翻译能力等都是作为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但对作为商务礼仪的“汇报,联络,商谈”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总而言之,理解日本的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作为社会人对公司有忧患意识,收集情报,有集约能力,有规律意识,项目管理能力,也就是有“广泛的能力”才是真正有“工作能力”。换句话说“语言运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为一体的“实质行动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的日语课程偏向于读、写、理解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的对策上,并没有充分地培养好学生们的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具备真正对工作指示的理解能力。据日企透露,即使是日语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法,却不能进行真正的交流,对敬语恰到好处的使用感到迷惑,通过能力考试一级的职员也对日语的暧昧性难以理解。商务工作现场所必要的不仅仅是日语沟通能力,还需要和日语没有直接关系的复述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复合型人才。正是这样的社会需求和日资企业的人才要求,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商务礼仪课程是势在必行的。

三、商务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数据来看一下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日本问卷调查公司(workium)从2005年到2009年对公司职员进行了四次有关商务礼仪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第一回:2005年

1.对于“是否接受过商务礼仪的教育”的提问有68.9%的人回答“没有”。

商务礼仪是在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礼仪,只有三成的人接受过培训,大部分都是在没有商务知识的情况下直接参与接待、接打电话等工作。

2.对于“认为商务礼仪重要吗”的疑问99.8%的回答“重要”。

3.对于在“说话的要领”“寒暄”“仪表”三个中认为哪一项最重要的提问的回答是“说话的要领”为75.1%居首,其次为“寒暄”70.5%,最后为“仪表”46.6%。

第二回:2006年

对于“对你的接听电话的能力有自信吗”的提问,“非常有”为1.2%,“多少有”为27.1%,“不怎么有”为59.3%,“一点都没有”为12.4%。接打电话,看似简单,可是作为商务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九成以上的人群由于对方电话态度不好而导致对其企业印象也相对下降,或早或晚地离开那个企业或店铺。电话回应的态度的好坏,可以说左右着企业或店铺的命运。第三回:2007年

在四人当中就有三人对不能够正确使用商务语言而感到困惑。为了在客户面前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商务语言需要更多的训练。对“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你感到不快呢”的疑问,回答最多的是“熟不拘礼的说话态度”为47%,第二为“呶呶不休”为42.2%,最后是“拉长句尾”占35.1%。

第四回:2009年

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80%以上的人对敬语的措辞上没有自信。表明“非常自信”仅为

0.7%,“多少有点自信”为17.7%,“没有自信”为65.5%,“干脆没有”为16%。大部分成年人对敬语的使用感到不安。

对“你认为在商务活动中哪些是最重要的”的提问,进入前三名的依次是“措辞”85.6%,“打招呼”81.6%,“仪容”72.7%。根据年代来看时,哪个年代都举了“措辞”这一项。由于年代不同而显示出明显差别的项是“电话回应”“表情”“汇报、联络、商谈”,其中“电话回应”是随着年龄越高,所占比例也越多。“表情”是年龄越低,所占比例越高。有关“电话回应”按性别来看,女性为39.2%,男性为25.5%,男性和女性在意识上有差别。在这点可以窥视到相对来说女性从事秘书、接待等接电话频率较高职种较多,因此在此项比男性的意识较强。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对商务礼仪及商务语言表达感到非常困惑。在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本国的商务活动当中也有这么多人对商务语言及商务礼仪难以把握,更何况对我们刚刚步入日语世界的作为外语来学习的高职商务日语学生来讲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认为在中国国内日企工作的职员们一定也面临着以上诸多问题,如果就职活动时有商务礼仪课并且得到重视了的话,那学生们肯定受益匪浅。

理光图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管理部人事经理何苗表示,“新入职员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报(汇报)、联(联络)、商(商谈)。商务礼仪也非常重要,职场礼仪会贯

彻到整个职业生涯”。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在中国企业,特别是在日企工作时的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电子化、情报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日本企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国际化推广,社会结构发生任何变化,支撑着企业的还是“人”。在产品和产品之间的品质没有太大区别的现代社会,能够拉开与其他公司的距离的只有由“人”来提供的服务及其形象,因此在企业面试时,对求职者的内涵及外在的商务礼仪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笔者认为任何企业都想以最少的本钱和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利益。每个企业都希望新入的职员通过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公司内部的各种业务。为了高职高专的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们有更多的竞争力,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要加大学校的商务礼仪课程的力度。

日本商务礼仪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日本企业的相关文化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既是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日本企业环境和提前做好就业面试的准备过程。

任何人一进公司就是独立的社会人,应该有与学生不同的心态和表现;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准备是否充分是能否进入目标企业的关键;了解日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流程,对企业需要什么养的人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就业活动大有益处。商务礼仪课程介绍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及模式,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在商务礼仪方面,先向学生完整介绍商务礼仪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使其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商务礼仪各个分支部分所包括的各种礼仪规范。具体还介绍服装仪表礼仪、商务会话礼仪、相关仪式礼仪、会务用餐礼仪、访问礼仪,打电话和发邮件时的注意点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全面掌握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为其踏入社会、发展自我、开拓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论

在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在了解中国和日本的一般礼仪文化和商务礼仪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中日两国各种具体而实用的商务礼仪规范和要求,以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品行,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礼仪素质,提升其职业素质、职业品行与职业形象,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成功地开展,维护并增强其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只有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日企文化及日本商务礼仪。

不同的环境要求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够运用标准的商务用语是最基本的。为了成为合格的商务工作者不仅在言语表达上,还要在心理素质及仪表等非语言上下功夫。在给日语学习者授

课过程中,只重视探究日语语言的话很难靠近日本企业所希望的人才标准。作为今后要在日企工作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懂得什么才是日企所希望的人才这一点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正是商务礼仪课的宗旨及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刘绮霞.论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第22期

[2]卢学梅.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谈高校的日语教学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06.12

[3]朱思金.浅析交际教学法在“商务日语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09.9

必要课程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193

2007年中央第38号文件中明确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北京市教委发布中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到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中语文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1-2]。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有被进一步重视的趋势,特别是中学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院校,因此专业课常常被放在首要位置,在近几十年的学科开设中,大学语文逐渐缩减,有的甚至被取消,不被重视[3]。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讲话的流利性、幽默性、专业性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都缺少不了语文, 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维的创造性、丰富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人才的必然要求。

1.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就强调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尽管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均未忽略人文精神的培育,例如邓小平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里的精神文明强调的仍然是人文精神的塑造。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用一些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 形成良好的“三观”,这也是大学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则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4]。

2.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精神藏在文化里,文化是民族的根,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维护自身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是文字,没有文字,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5]。在世界其他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例如:法国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写入法国宪法,国际教科文组织也相繼出台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和《普及网络空间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等文件,意在提醒各种保护自身语言的多样性。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高潮,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背道而驰,汉语学习已陷入“外热内冷”的怪圈。所以,“汉语热”现象对我们的大学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3.增强就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存在欠缺,再加上某些院校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减少语文课程,使得高职学生学习语文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匮乏,演讲稿的空洞乏味,正常的交流语无伦次。“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合格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交流表达能力的水平对吸收信息和沟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表面看,大学语文课程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毫不客气的说,语文素质是人所应该具备的第一大素质[6]。只有掌握这门工具,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完善能力的人,在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都是在语文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开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4.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能

语文能力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接受文字信息,从文章或者别人的讲话中得到启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快,网络聊天、短信、微信等工具的使用均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对其他学科会产生影响,培养较高的语文学习素质,对于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造思维培养都有良好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优势。

5.增强人格和谐性

“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他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江泽民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显得及时又必要,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不可或缺。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与他人产生的矛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6结语

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前人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注重系统观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多学科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均认为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必须开设语文课,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同样不可缺少,语文教育的德育作用也不能忽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情感教育作用。相关的研究更表明:相比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其实只占少数,更需要接受通才教育, 才能很好的与人交往和求职并推销自己等,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对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必要性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9,9(4):7-8.

[2]董奇峰.从“大一国文”到“大学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演变

浅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73-175.

[3]刘翠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重要性的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9):39-41.

[4]姜利波.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4):10-12.

[5]王淑娟.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2):35-37.

[6]艾菲菲.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汉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88.

作者简介:

必要课程 篇7

一、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舞蹈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和表演, 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等“综合性美育教育”, 以开发少儿的潜在特长。这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让少年儿童作为一个兴趣主体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来,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修炼艺术素养。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本身就蕴含着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舞蹈还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承载着人类文化映射、情景和情结, 是引起情感共鸣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 舞蹈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艺术修养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塑造形体。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 舞蹈的修习可矫正骨骼、肌肉的非良性发育, 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身姿。二是审美鉴赏。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激发其感知美和表现美的兴趣, 并通过整体调动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和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生理机能, 为他们构筑富于童心的创造空间。

2. 提高文化素养。

少年儿童在舞蹈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受去领悟其文化内涵。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很多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口号响亮而形式单一, 舞蹈教育能以体验的形式补充进来, 以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传递思想内涵, 淡化对少年儿童的空泛说教, 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形式, 让少年儿童在舞蹈学习中增长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3. 磨炼性格。

舞蹈教育还能更好地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自治能力、坚韧的意志品格、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拥抱变化的创新意识。舞蹈载歌载舞, 生动活泼, 教师可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 激发学生的全情表演。通过排练、演出和集体活动, 让少年儿童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帮助他们树立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信念。同时, 孩子们还能够在步调一致的训练中养成一种“自觉自律、关心他人、主动负责、互帮互学”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校园舞蹈教育的建议

校园舞蹈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近年来, 小学对舞蹈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 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应该纳入小学课程系列。从教育对象的需求来看, 爱好群体表演、群体游戏和玩耍的小学生, 需要舞蹈课程来满足其综合发展的要求。从传播文化的需求来看, 学校的课外活动、各类节庆日, 需要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传播校园文化, 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从舞蹈教育的设施来看, 近年来, 很多小学校已具备了舞蹈训练的教室, 有的甚至建有了很漂亮的排练室, 学校的操场也是一块很好的舞蹈教学场地。从“减负增效”的要求来看, 当前,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增设舞蹈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剂学生的学习节奏, 回应“减负增效”的社会需求。

当然, 舞蹈教育在小学校园的实施仍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当前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 健全舞蹈教育机制。

健全舞蹈教育机制需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师资配备, 各级学校需配备一批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教师, 从事舞蹈教育的组织、安排和教学工作。二是课程设置, 需根据学校各类课程及学生学习周期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置课程, 可整合美术、音乐等课程资源, 开设“艺术综合课”, 动静结合, 室内室外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三是教学管理, 有序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和表现, 用更鲜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基本的舞蹈知识和技能。

2.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浅谈高中美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篇8

一、培养审美, 陶冶情趣

1.培养审美的眼睛。高中阶段的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外貌和穿着, 也有很多盲目追求时尚的同学, 以为穿得与众不同、打扮得花里胡哨就是个性。很多男女同学留长指甲、染头发、穿低腰裤等不合自己身份的装扮, 破坏了校园这本纯洁神圣的殿堂。高中绘画课中的“色彩课”能够为学生如何搭配色彩、如何搭配服装、如何欣赏美、如何表现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了解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感情倾向和色彩的搭配,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颜色的上衣搭配什么颜色的裤子比较美观, 并在课堂上互相评论和互相欣赏, 同时对彼此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装扮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 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学习和互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追求适合自己身份和气质的服装、发型等, 比起上一节仪容仪表教育课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陶冶学生的情趣。美术鉴赏课中, 我们在欣赏名人名画的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晰的画幅, 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时候, 我播放了一幅“山水瀑布”的画面, 让学生根据画配诗,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学生们一起朗诵了这首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美好画面。很多的学生诗兴大起, 并要求我多放几幅画让他们配诗。一节课下来大家合作非常愉快,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陶冶了学生的情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二、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1.增长学生的见识。高中美术鉴赏课如果完全按教材一幅幅画地讲解, 不仅内容多而杂, 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 所以必须重点突出, 以点概面。比如:我们在欣赏印象派绘画大师梵高的作品时, 我提问大家:“你们知道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他的代表作都有哪些?”有的说:“他是个疯子”, 有的说:“他的画很难看, 看不懂”。不过大家都知道他的名作“向日葵”, 但却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位荷兰伟大的画家的特殊画风,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介绍美国欧文斯通《梵高传》的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不仅介绍了画家的生平和他的绘画生涯, 还让学生了解到了画家的作品如今在市场上的拍卖价。学生们认真地听着、看着、思考着, 他们明白了梵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 也懂得了梵高这种点彩状的流动笔触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画家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必然命运。

2.开阔学生的视野。随着数码产品的发展, 照相机、摄像机、DC和DV器材早已普及到几乎每个家庭。他们都具有强大的自动功能和多种模式可供使用者选择使用。视频的应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欣赏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时, 我采用了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栏目中对黄土画派代表人物——刘文西教授的一段采访。通过朱军声情并茂的讲解和观众与画家的互动, 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黄土派创始人的绘画人生, 尤其是讲到第五套人民币上面的毛主席头像的设计者是刘老时, 学生们开始纷纷掏出钱对比和讨论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带领着大家继续探讨和学习。

三、发挥想象, 激发思维

必要课程 篇9

一、高职院校普及动画概论教育的必要性

动画概论课程教育, 旨在介绍动画影片的一般艺术规律, 讨论动画片与一般非动画影片的区别, 与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之间的关系, 介绍世界动画发生发展的历史, 以及中国动画片的历史。

笔者在研究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状况后发现, 相比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动画产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尤其是中高级的动画创造型人才严重缺乏, 跨越式动画发展思维稀缺, 在动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开拓中存在着错位。

目前, 在我国谈及动画或中国动画, 还是会有很多人, 甚至一些动画专业的学生, 认为中国动画是肤浅的。这种现状实在让人堪忧, 国民对动画产业表现出普遍的漠不关心与认知偏颇。

根据中国动画学会的统计, 截至2005年末, 全国开办动画类专业的院校有287家, 学生约有25000人, 对于动画行业的人才需求来说, 这些人才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同时, 现有教育中还存在着学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 动画理论与实践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必须使动画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动画教育中普及, 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国的动画人才。

二、动画概论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 高职高专的动画教育针对的是年轻、充满朝气的大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喜好、一定的阅历、一定的思想。他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 像诗人一样感受着爱与梦想。所以, 在课程选材上应更广泛, 更具人文内涵。

1. 选材要具有广泛人文内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与一般的动画不同, 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 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 浑然天成, 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 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 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 意境深远。笔者在《动画概论》课程中为学生选播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 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对于本片导演以及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取得的成就, 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意艺术与经济的结合。

中国动画注重美术思维, 汲取了我国丰厚的绘画遗产加以创造而形成“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风格, 在世界动画影坛独树一帜。然而, 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思维模式, 致使其“美术思维大于电影思维”, 从而使动画艺术变成了绘画艺术的动画化。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相脱离, 使得中国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而相对于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 美式动画的主张“娱乐至上”。沃尔特·迪斯尼曾经说过:“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 而是为我们所有人的童真制作电影。”美国动画追求的童真满足了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个地区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自从1907年美国推出第一部动画片以来, 至今已生产了约3000部动画片。美国近百年的产业化运作, 成熟的动画文化产业链系统, 清晰的动画市场定位, 都是中国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论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篇10

健康, 是现代人最大的需求。众所周知, 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 像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 且不断趋于年轻化。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 中医治欲病, 下医治已病”。而现代医学更注重的是治已病, 而不是治未病。所以即使医学再怎么发展, 治疗疾病的手段再怎么高超, 始终无法防止人们不生病、少生病。其实, “治未病”预防疾病才是最好的获得健康的途径。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在机体里分布、运输、消化、代谢等方面的一门学科。营养学, 不仅包括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变化, 还包括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食物以保障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所以营养学除了有其生物学意义外, 还有其社会经济意义。

二、均衡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足以预防大多数疾病, 人们对优劣利弊也有能力进行鉴定, 但有四项因素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可见, 营养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和保障, 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共四十余种, 可以分为七大类。每类营养素在身体里都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作用, 它们相互协作、缺一不可, 共同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导致文明病发生的最大原因。任何一种食物都可提供某些营养物质, 关键在于如何搭配均衡营养合理的膳食。

三、高校大学生营养现状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的优劣直接

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均衡合理的膳食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大学生身体发育以及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业的重要保证。根据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 发现一些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不良的饮食习惯。

1. 不重视早餐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 丰富的早餐能够为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所需的营养, 保持充足的精力。但是, 部分大学生因起床晚或头天晚上吃的太多, 而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这将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 不仅影响身体健康, 也会影响学习成绩。

2. 饮食无规律

部分大学生认为, 有时间就多吃点, 没时间就少吃点, 饱一餐饿一餐对身体影响不大, 年轻无所谓。但长期无规律的饮食, 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 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 饮水少, 喜欢碳酸饮料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一个成年人每天饮用至少1200毫升的优质饮用水才能满足人体的最低健康需求。由于大学生在学校饮用白开水不方便, 很多学生就选择少喝水或者在超市购买有一定口味的碳酸饮料, 而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危害的。

4. 偏爱零食

现在零食已经不是女生的专利了, 很多男生也喜欢吃零食。

过多的零食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主餐, 而大多数零食是没什么营养的垃圾食品, 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 不利于身体健康。

5. 有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

事实上, 适量饮酒是对身体有一定好长的。但是, 大多数大学生喝酒往往不会控制酒量, 导致过量饮酒, 对身体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正是由于一些不正确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所致,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营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根据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好者占36.9%, 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可见, 大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而无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是造成大学生营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 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四、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意义

一般认为, 人们选择食物的行为和对食品营养的认识有关, 人们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必须以知识和态度为基础。总的来说,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对营养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 膳食结构不太合理。但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0.9%的学生想知道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有78.2%的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 只有9.1%的学生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所以, 在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是大学生的心声, 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21世纪是国与国的竞争, 是科技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决定了人才的竞争力, 人才的健康指标是衡量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指标。在中国, 营养健康的教育相对比较薄弱, 人们的健康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人们的营养学知识非常贫乏。虽然在中学也有类似的教育, 但是相关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重视程度还远达不到要求。而大学生无论是在性格的成熟度和生活的主动性上都是最合适的阶段, 也能够更好的转换到生活中去。总之, 在高校开设营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大势所趋。

摘要:通过对营养学知识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大学生营养现状及导致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 唤起人们对营养学知识的重视, 强调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健康,营养学,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建华、陈晓、鲍茵茵, 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2) .88-91

[2]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1

[3]邓杰, 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和体质状况的调查, 贵州体育科技, 2005, 80 (3) :58-60

高校职业生涯课程改革必要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职业生涯课程也随之设立。虽然课程开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而使得广大学生认清并设定自己大学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但是从目前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高校职业生涯课程有待改革。

一、目前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的单位主要是各高校学生处,而主要负责的部门或是就业指导部门或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之所以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希望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开设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则侧重于理论教学,强调从心理学角度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展开职业探索、人职匹配等方面思考。

而直接参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专职辅导员,而这些辅导员老师对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知识更多来自短期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所规定教材的复述,其讲授的目的或是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促进学生就业。

课程设置方面,绝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课程是针对全校范围的公选课,教学班容量较大,选修课程的学生也多是为完成学校规定的选修学分。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利用网络平台,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职业测评、职业解读、生涯规划等指导,更多的是引导毕业班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发现和规划的思考,使其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以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国内高校目前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的现状基本属于上述情况,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校学生处就业中心开设了两门职业规划方面的选修课,分别是《大学生择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概论》。选修的学生大二至大四不等,每门课程每学期开设一班,人数约为200人。担任主讲的教师有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有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老师。除了选修课之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在所辖网站链接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人职匹配方面的测评软件,但仅供大四毕业生应届当年使用,其他年级的学生无法登陆浏览或使用该软件进行自我评估。

二、目前职业生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的现状,势必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偏差。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单位的限制,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认识上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就业工作的开展,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广泛兴趣的培养、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引导不足。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视为完成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项工具,而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并非专职负责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专业上无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要具备的素质相匹配,因此从客观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方向和方法恐有偏差。

(三)课程设置死板,缺乏阶段性。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开设的形式上过于单一,或以必修课或以选修课出现,都摆脱不了课堂教育、职业生涯理论的学习,而不是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终身实践的事情;而且,大学生在各年级阶段所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而呆板的课程设置使得各年级混合在一起授课,或是错过了指导的时期产生懊恼,或是未达到所需指导的阶段而对课程不重视、丧失兴趣。而网络课程虽然形式上可以丰富,但是全凭学生自觉学习,其指导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其指导人群也会降低。

(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效果差。学生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多是以凑学分为目的,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而期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丰富自我,指导今后学习、生活的学生,也因职业指导课程的非持续性、非阶段性而造成兴趣的逐渐消减,最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际效果微小。

三、职业生涯课程的改革方向

职业生涯课程目前的设置以及所产生的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长期应试教育,造成了大学之前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更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涉及终身的事业。因此,当学生进入大学后才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而收拾这一烂摊子的任务全都抛给了大学,而直接面对这一问题的更多的是辅导员老师。所以,辅导员老师的压力巨大,要求辅导员老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职业生涯课程的现况可以说根源上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改革来逐渐使我们的教育环境愈加合理。

所以对于职业生涯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也应当及时改革,以纠正错误,使教育回归本真。关于职业生涯课程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正确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让学生就业这么简单,更重要是让学生树立合理的、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认识自我,按照自己的理想以及结合自身的条件,来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自己无限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准入制度以及合理的发展制度。这就要求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辅导员工作明细化,不要让辅导员成为打杂的“万金油”,而要使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就要成立一支单独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员队伍,这支辅导员队伍不仅要搞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而且必须立足实践,通过对大学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职业规划、兴趣发展、就业入职等全方位辅导来丰富理论,并利用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评级定岗也不仅将理论研究、文章发表、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更多的是让职业指导工作发挥实效。

最后,在前两条改革思路的为前提的基础上,对现有职业生涯课程进行形式上的改革。由专职辅导员担任职业生涯课程的任课老师,将一学期的选修课程形成八学期的必修课,每学期课堂教学学时不易过长,一两个学时足矣,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长期指导,所负责学生也不应过多。鉴于此,职业生涯课程應成为每个学期的常态,而由专职辅导员担任,该专职辅导员也应当是两三个班(不超过100人)的班主任,在对学生生活、家庭、学习等多方面细致的了解下,进行定制式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课程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的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建设,来促进职业生涯课程的改革,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后必然的结果,是祖国发展、民族昌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与思考,http://www.dagong.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575,2009.8.7;

必要课程 篇12

笔者对我校女生进行随机抽样发出问卷调查, 对学习瑜伽的兴趣、动机、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共发出问卷205份,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率达97.56%。此次调查涉及我校幼师、动漫设计、财会、文秘、旅游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等十多个专业。

一、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学习瑜伽的内在动力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女生对于瑜伽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女生对运动项目兴趣的趋向为:瑜伽形体占35%、羽毛球28%、健身操20%。学生学习动机明显, 她们选择学习的动机有:一是瑜伽形体课程以前没有接触过, 比较新奇,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二是当今社会健身会所中瑜伽深受广大女士的喜爱, 是一项潮流运动, 追求时尚前卫的高职女生当然也不例外;三是瑜伽形体课可能比较轻松, 不用像跑步那么累, 也不用像球类项目对抗性那么强;四是瑜伽可塑造良好体型和提高气质。其中塑造良好体型和提高自身气质是她们选择瑜伽形体课程的主要动机, 占7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动机是直接推动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直接影响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二、开设瑜伽形体课程是高职女生的身心需求

高职女生年龄大致在16—22岁, 是从少年向青年成长的转型期。由于生理变化, 部分女生性格内向, 在公共场合不爱表现自己, 爱静不爱动。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的身体可塑性较大, 她们的体型、骨架、肌肉和内脏机能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先天的美是父母给的, 而后天的美要靠自己打造, 瑜伽正可以帮助她们提高自身气质与塑造良好体型。

三、瑜伽运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瑜伽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体型、减轻不适和缓解压力, 尤其是对缓解压力、调节心理有特别的效果。随着《全民运动健身计划》的实施, 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增强, 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瑜伽作为一种有氧运动项目, 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 动作简单易学, 强度不大, 练习时间可长可短。瑜伽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既适宜于在课堂上练习, 又适宜于在宿舍、家中、室外练习等, 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和练习难度。瑜伽是所有健身项目中最适合终身锻炼的运动方式, 这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瑜伽形体课程为高职女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 除了专业知识、实际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匀称的体型、良好的气质是用人单位最为注重的。瑜伽练习对幼师、动漫设计、财会、文秘、旅游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等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外在职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对高职女生开设瑜伽形体课程是必要的,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的需要, 高职女生今后就业的需求。将瑜伽课程纳入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作为女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校、教师、学生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如何将瑜伽教学开展得更好、更普及, 还有待于今后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方法。在此提出四点建议:

1. 将瑜伽纳入高职女生体育课教学中, 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

2. 选择适合高职女生身心发展的、简单易学的动作,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

3. 在学校开设瑜伽兴趣社团, 提高学生兴趣。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开设瑜伽教师培训班, 对教师进行培训, 多给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利平, 陈祥慧.在高职院校开设女生瑜伽选项课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学刊, 2008, (12) .

[2]杨如丽, 谭明义.大学女生瑜伽课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

[3]陈素玲.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8) .

上一篇:生物能源下一篇:美化议论文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