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2024-10-24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共12篇)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1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关系到学生语言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其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能力的考量成为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语文功底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其中阅读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去照本宣科,机械地去完成学习中的要求,虽然对课本的解读可能趋于成熟,但对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却不够严谨,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没有兴趣,缺乏动力,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一、小学生阅读基本情况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不乏如是。有了兴趣才会乐于去做一件事而且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处在一个爱玩的年纪,强制着他们去做事很多时候只能适得其反。对于当前的教学状况,我们大多是比较原始的教学方式,用口述、学生自己看教材来共同理解。显然,这样的静态枯燥的方式是容易使他们厌倦的。所以教学方式上老师们需要加以改进,用吸引人的方式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驱动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贯彻到生活中去的,并且需要长久坚持的努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还能去选择好的书,达到鉴赏品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冰心老人说过“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成了最被看中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很多的时间学生都用在了教科书上,虽说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被选中,但是也不免太片面刻意,在教科书外有大批的好书值得去欣赏拜读,而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意识到需要准备好众多的内容广泛的书籍在学生能拿得到的地方,学生手中没有书籍,大部分学生便不会主动去接受阅读,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给学生准备一定量的阅读,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读书品味和阅读习惯。

(三)老师明确责任制定计划

小学语文阅读非常重要,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正是萌芽阶段,基础打不好,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以及今后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但现在的教育现状,小学语文老师对课本的认识虽然趋于成熟,但对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不够严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所以就需要老师家长双方联手,共同因材施教,让学校家庭两个场所都能够为孩子的阅读学习提供帮助。

二、对小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改变载体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通过声音,给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书中的内容,或者带着很多的小朋友让他们扮演书中的角色。一起模拟书中发生的情节。还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动态形式,使视听、图像、文字融为一体,刺激他们的不同感官,激发求知欲,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应该刻意的,有目的地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兴趣爱好、读书习惯。

(二)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习惯的建立以及养成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应该通力合作,教授他们实用性高的阅读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师与家长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领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老师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老师应该成为小学生、文本、思考三者的桥梁,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并且还要善于思考。阅读之后的思考是阅读者最直接的成果,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并且也是小学生认真有效阅读的表现。权威的话语权几乎不会有人敢担当,所以敢于质疑是不论对何人何物都可持有的,老师与教材不例外。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他们把自己在阅读方面记住的好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领域,这可以作为检验他们阅读成果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并不是短期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养成阅读的习惯尚且不易,更何况要再用文字表达地有深度有内涵呢。腹有诗书气自华,将领悟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老师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们去写日记,比如定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日记,然后根据内容和写作技巧选出写得好的进行奖励等。

(三)细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指标是学校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然而要想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能力却远远不止。老师需要采取相应可行的方法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对于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采取他们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教授,并且要灵活机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否被学生所吸收,更应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学得出色。同时在教材学习之外也要注重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老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向学生积极推荐不同类型的名著,教科书上的内容难免局限,而小学生的想象与潜力却是无限的,在越是小的时候给了他们越多可以培养的方向,他们的选择就会越正确,所以在课外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触手可及的广泛的文学作品,当然要适合他们的年龄。还有一点,小学生见到和接触到的东西毕竟是很有限的,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所以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多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以及课外活动,这是对身心都有益的。

三、结语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宣传语我们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对孩子的教育的重担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在语文阅读方面,老师要把课堂延展至教室之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以及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尽量有效的语文教学计划,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2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团队

当前高校都开始着手开展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正如全国高校的教育改革一般,高校舞蹈教育专业也在推进改革,改革后的舞蹈教学目标既要重视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技能技巧和舞蹈艺术修养,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改革的浪潮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没有适应改革的浪潮,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组织滞后,很难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完成当前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科学的舞蹈教学认识。在固有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大学阶段才开始学习舞蹈,感觉这样的学习为时已晚,错过了舞蹈教育的好时期,这些教师认为只有从小学习舞蹈的人才能获得理想的舞蹈教育效果。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采取应付教学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舞蹈专业的学习,导致了学生也没有认真对待学习,教师的固有观念和教学态度影响到了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从而也就使得舞蹈教学难以顺利完成。这种片面的认识忽视了舞蹈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第二,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舞蹈教师还在进行传统的教学,例如理论知识传授呆板、直接示范舞蹈动作后让学生模仿等。这样“死板”的舞蹈教学缺乏和学生的学习沟通,也不能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新教育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第三,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当前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然而缺乏实践能力,有的教师有实践领导能力,然而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中来,出现了高校的舞蹈教育不能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难以训练和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过硬的舞蹈人才。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高校舞蹈教学有效的策略

新时期,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国家在对高校教育改革中也强调了艺术教育及其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培养更高层次的艺术人才的要求。舞蹈专业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前高校在教育改革中纷纷开设了舞蹈教育专业,以此提高学生在艺术上的修养,提高其审美。开展舞蹈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在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创新舞蹈动作及其表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所以,推行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第一,转变高校舞蹈教师的观念,加强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校舞蹈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认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目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舍弃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人性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认知,加强和学生进行沟通,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要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体验和感悟。例如通过多媒体的民族舞动作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自编一段民族舞,并表演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二,发挥教育机智,创新舞蹈教学。教师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能有效激起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舞蹈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舞蹈教师需要发挥教育机智,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编创一些有趣的舞蹈动作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好处。比如对于一段现代舞的教学,教师将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给舞蹈小组编排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一段音乐来编排一段舞蹈,最后来展示各小组的成果。这种小组教学法就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此外,还有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都可以灵活地应用到舞蹈教学中来。第三,建立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为舞蹈教学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教育改革下,新的教学目标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及时建设一支能顺利开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提供一支强大的舞蹈专业教师团队,保障高校舞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述,只有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育改革下新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时期新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思想,针对新的教学目标,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本,进行舞蹈教育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出合格的新时期的舞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原春.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探析[J].黄河之声,,09.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阅读教学是积累,习作教学是综合运用。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主要是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单一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这种墨守成规的小学语文教学风格,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缺乏有效的阅读目标

目前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应试。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生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非常的少。要充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好习惯,主要还要依靠课外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谈化个性化阅读

教学方法单一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现象,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思考被教师的经验代替。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有些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反复朗读、练习课后习题,阅读过程由教师安排,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体验、理解、独特感受没有充分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路

(一)创造充足的课外阅读条件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但是目前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能够真正用来阅读的课后时间非常少。各学科教师应当相互合作,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给小学生们课外阅读创造充分的条件。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们创造的这个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导入艺术的形式,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分角色表演等,小学生们参与在其中,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三)重视开展有意义的朗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大声的朗读能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四)加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自己解决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答案,应当辅助学生们使用学习工具,多启发学生们,组织小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渐的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意识。

(五)变被动为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兴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注意在合适的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考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对问题能够豁然开朗。当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能够引起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探讨兴趣,小学生们对阅读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发自内心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整体过程中的关键,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就是小学时期,小学生在小学时期能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阅读习惯,对与小学生来说可以受益终生。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更加的生动。

参考文献

[1] 徐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8).

[2] 周丽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2).

[3] 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4] 郑秀珍,张倩.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4

一、优化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思路

1.科学设计教学要求,强化模仿听说训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教学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是经过学习和努力后可以达到的。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高于学生现有的英语知识与英语能力水平。唯有如此,学生的英语知识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与发展。交际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过好语音关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条件,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与语言的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使学生学好语音,教师必须强化对他们进行模仿和听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更多的时间、更好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和听说训练,并进行丰富的语言实践。在训练中尤其要注重方法,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英语知识之外,更高层次、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与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性是交际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际性和实践性训练的密度和力度。我班大部分学生能坚持在课后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每周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在下周的早读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演讲。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抓好衔接过渡环节。

英语与我们的母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序等方面。一些学生在理解内容出现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单纯的讲授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避免枯燥、单调、乏味和学习心理疲劳,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效率。教师要切实重视复习所学知识的问题,重视提高所学知识的再现率,及时地加强复习,尤其要反复地强化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加深记忆。

从浅显到深刻,由简单到复杂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语言体系本身的一些因素,使得中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知识跳跃性过大甚至脱节的的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必要的衔接与过渡环节被忽视了。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遵循由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繁杂的原则,把教学的标杆定位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程度上,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科学恰当,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合理高效,将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坡度降低到最低,尽可能实现“无缝对接”,力促学生娴熟地掌握好每一课所学的新知识。

二、优化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也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课型是综合性讲授课。突出讲授新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是综合性讲授课的特点。这种课型有这样三个关键点。

第一关键点:日常生活工作会话。处理好这个关键点就会使课堂洋溢浓厚的英语气氛,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这样实施:上课开始简单地聊聊市场行情、气象变化、重要新闻等,在这些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所运用和训练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型。需要指出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话与交际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这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教材中的句型放在日常生活工作会话中进行训练,把这种会话作为有效提高词汇和句型的复现率和应用率,以及分散词汇和句型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完成课文和新句型的教学之后,教师应将讲授过、但学生容易忘记和在应用中容易出错的语言材料,有针对性地编成对话或问答形式,在日常会话中让这些语言材料高频率地出现,以增强练习的密度,巩固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在日常会话中适当地将在后面新授课中的新词汇、新句型放进去练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在听了和说了之后可以对新的词汇和句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加深印象。这样,当这些生词和句型在新授课中出现时,学生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理解与掌握就比较容易了。

第二关键点:做好复习检查工作。复习的具体内容是前一节课所讲所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力求温故而知新;检查的具体内容是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的程度,以及对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复习与检查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例如小游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复习检查知识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其中以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对白。这样的复习检查手段对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效,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新授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很自然地衔接了旧知识与新知识。当然,要实施好这种复习检查,需要教师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

高校舞蹈教学策略与改进措施论文 篇5

一、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组织、实施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门的东北民族舞蹈教材

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组织、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时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当前,舞蹈教师们向学生传授东北舞蹈知识与技能,通常是通过一本(或一套)综合性的舞蹈教材进行讲解,如高校舞蹈教学中常见的《大学舞蹈》《舞蹈舞蹈鉴赏》《中华民族舞蹈》等。在这些教材中,东北民族舞蹈知识只占有很小的比重,甚至是一两段话带过。在此条件下,舞蹈教师想给学生多讲一些东北民族舞蹈知识但碍于教材上没太多资料,只能自己在其他文献或网络上查找,然后再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讲解。还有的舞蹈教师嫌查找资料浪费时间与精力,直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学习。东北民族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师顺利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载体,缺乏这个载体,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很多舞蹈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法与示范法进行教学。固然,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让舞蹈教师在很短时间将大量的东北民族舞蹈知识传授给众多的学生,能够保证教学效率。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也非常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例如,舞蹈教师在给大学生示范东北秧歌舞蹈时,舞蹈教师只给大学生示范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动律,如上身的左右摆动、前后扭动与下身的压脚跟、双膝屈伸,但不给学生示范东北秧歌如何做到“艮劲儿”“美劲儿”“火爆劲儿”与“泼辣劲儿”等,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跳起东北秧歌来显得比较表浅,缺少灵魂,没有感染力。

(三)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配套知识不足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东北民族舞蹈教学,其教学的重点依然放在东北民族舞蹈的动作技能教学上,而对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舞台表演知识等都很少涉及。以上诸多不足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东北民族舞蹈时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影响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最终质量。

(四)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不浓厚

相比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如新疆民族舞、蒙古民族舞、云南民族舞等,东北民族舞除了在东北地区的高校中较为盛行外,在我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并不是很常见。这就使得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不是很浓厚,其具体表现在:高校领导与舞蹈教师对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不是很重视,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投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等;大学生选择东北民族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较差,迟到、旷课较为严重,课下实践较少等。东北民族舞蹈作为我国地区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东北丰富的文化与东北人独特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东北民族舞蹈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高校在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面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人数少。高校招聘舞蹈教师时,很少招聘专项的舞蹈教师,如傣族舞教师、新疆舞教师,只要应聘的舞蹈教师会教一些热门的舞蹈即可。然而,东北民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热门的舞蹈,很少有舞蹈教师精通。这就造成了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人数偏少;二是东北民族舞蹈教师教学配置较低。虽然有些高校也拥有一些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但他们存在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

二、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领导应组织舞蹈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交流,认真研究问题的起因与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概括而言,改进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设计与开发东北民族舞蹈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一个好的教材不仅能够极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材缺乏的问题,高校应当突出东北民族舞蹈的特点,建立一套东北民族舞蹈教材体系。在实践中,高校应组织舞蹈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集资料等,突出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教材,如二人转、秧歌等。当然,选择舞蹈时仅仅有代表性还不够,还需要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等。在建立教材体系时,高校应突出东北民族多舞种、多层次的特点,积极构建特有的东北舞蹈教材。

(二)创新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我国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两种创新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方法。一是观摩法。对于大学生而言,现场观看东北民族舞蹈,远比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讲解与示范生动得多。为此,舞蹈教师有必要带领大学生去观看一些东北民族舞蹈演出。观看形式可以是网络观看,也可以是现场观看。二是活动实践法。舞蹈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东北民族舞蹈表演活动或竞赛活动。活动的规模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也可以是年级内部的、学校内部的,还可以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参与表演与竞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东北民族舞蹈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广提高高校民族舞蹈教学水平,为高校形成东北民族舞蹈特色教学打好基础。

(三)构建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配套知识体系

舞蹈教师在东北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将东北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东北人文风情、东北民族舞蹈音乐特点等融入其中。同时,还要学习一些与东北民族舞蹈动作练习与技能训练相关的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保健学知识等,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东北民族舞蹈过程中的科学性。

(四)积极营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

高校领导与舞蹈教师应积极打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良好氛围。措施有四:一是在校内张贴东北民族舞蹈方面的海报、宣传栏,建造具有东北民族舞蹈特色的雕塑、喷泉、花卉等景观;二是校园网上增设东北民族舞蹈板块,对东北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特色以及舞蹈教师风采、优秀舞者进行普及与宣传;三是定期举办东北民族舞蹈表演与竞赛活动,并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四是邀请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面的名师到校上课,邀请表演方面的舞蹈家到学校进行表演,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东北民族舞蹈的兴趣;五是打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组建东北民族舞蹈队、俱乐部、学习小组等,并合理指导他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五)优化东北民族舞蹈师资配置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改进措施:一是改进东北民族舞蹈教师招聘制度。招聘时,高校不仅要认真考察他们在东北民族舞蹈方面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还要综合考虑他们的年龄结构、学习层次、职业道德、个人魅力等。二是对东北民族舞蹈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监督与定期评价。评价时,高校领导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大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要相互结合,力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同时,评价方法也不能太单一,要综合运用当前国内外高校舞蹈教学评价的新要求新标准。三是定期组织东北民族舞蹈教师学习交流与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技能。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在本校舞蹈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高校的舞蹈教师之间进行。培训可以是校内培训,也可以是校外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舞蹈教师前往东北地区对当地的民族舞蹈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三、结语

东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东北民族舞蹈中的动作技能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舞蹈技能,而且舞蹈中蕴含的东北民族的发展历史与人文风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怀,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非常必要,解决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瑶.探究东北地域民风民俗及民间素材在创作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J].艺术品鉴,(4).

[2]宋媛.东北原生态舞蹈提炼为课堂舞蹈的几点思考[J].艺术研究,2016(1).

[3]王海峰.东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试论锡伯族舞蹈的艺术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中外合作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篇6

行分析,就中外合作教学的特点展开研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取长补短,发挥中西方教育各自的长处与优势,提高中外合作教学的

质量。

关键词:合作教学;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一、中外合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不同教育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融催生了中外合作教学的国际教育市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多元化形势的需要,很多国内学校希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开办形式多样的中外合作课程,如中加高中(双文凭)课程,中美大学先修(AP)课程,剑桥国际高中(A-Level)课程,国际高中文凭(IBDP)课程,国际(IFP)预科课程等。由中外双方选派专业教师,通过中外合作教学的方式,优化国内教育,实施国际教育。

1.中外合作教学对中、外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中外合作教学中,中外双方教师的教师水平和应变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方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崭新的国外教育模式,对国外课程、国外教材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从教育思想的高度做到积极合理地利用,积极借鉴国外优质的课程体系、教材、案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外方教师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外方教师只会讲外语,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不了解学生的语言功底和知识功底,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方式、方法,结果表述的意思让学生似懂非懂,再加上学生外语水平的限制,师生交流比较困难,教学难以进行。

2.中外合作教学对中国学生全新学习方式的挑战

中西方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中方学生习惯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与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导致學生重考试、轻参与,重分数、轻学习,重结果、轻过程,很难接受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不适应外教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和讲课方法,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内以听课、记笔记为主,不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这都使得外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用起来水土不服,大打折扣。

二、优化中外合作教学的应对策略

教育国际化给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外合作教学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一定光明。作为国际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要提升中外合作教学的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找到应对策略。

1.教师的外语能力是实施中外合作教学的前提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语言是沟通的载体,良好的外语是中方教师进行国际合作教学必不可少的素质。中方教师不但要学好英语口语,具备基本的生活沟通能力,还要学好专业英语,具备教学沟通能力。在中外合作机构中工作,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有良好的外语氛围,中方教师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纯英语的环境,天天见老外,随时可用英语与外国同事沟通。而且作为教育的合作方,中方教师可以直接走进外方教师的课堂进行学习,了解外教的教学特点,教学思路,教学风格,与外教面对面的进行学术交流,这是短期内提升英语和专业的捷径。

2.合作备课是中外教学理解的基础

中外合作备课是中外合作教学的基础,包括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教材地理解及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材料的准备等各个方面。中外教师在合作备课时各有侧重,教学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中方教师侧重对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学习的继承性,关注教学环节和步骤;西方教师是以学生为主,注重教育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外教最欠缺的是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随意性强。通过合作备课,可以让外方教师在教学中的系统性,严谨性得到

提高。

3.课堂合作教学让中西方教学模式真正走向融合

中外合作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大致有三种,可分为辅助

式、分配式、交谈式合作教学。辅助式中外合作教学即一人主讲,一人辅助,它是合作教学的初级层次。分配式合作教学即两位教师分配课堂内容,分别主讲,另一人加以辅助的教学形式;它是合作教学的中级层次。交谈式双师教学是两位教师通过互问互答、反复诱导、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合作教学的高级层次。

4.中外合作教研让中外教育思想进一步升华

合作备课按时间推进依次分三个阶段:首先是中教主导阶段,多为新聘外教刚接触中外教合作教学工作;然后是外教主导阶段,外教已经熟悉校情、教情、学情,易于与中教形成互补;最后是密切合作阶段,中教、外教彼此了解,能够娴熟地配合工作。合作备课必须建立三种意识:一是合作意识,中教、外教彼此尊重、理解、支持、协作;二是学生意识,关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三是反思意识,及时性、经常性反思合作备课。

鲁迅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中国教育模式和西方教育模式差异很大,各有优劣。中外合作教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成功的合作建立在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的基础上。研究中外方教学的优劣,加强了解与沟通,积极应对,中外教学合作一定能发出璀璨的火花。

农村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篇7

目前, 农村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农村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 教师教学现状

一是师资结构复杂。县级中职学校师资结构复杂, 有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大类, 专业课教师一小部分从企业聘请, 另一部分是通过学校送培, 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 对中职技能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九十年代由于出现了中职招生低谷, 为了维持学校发展, 不少县级中职学校都招过普通高中, 学校有相当多的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调配过来的, 他们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中, 不能适应中职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学方法落后。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职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方法滞后, 重知识技巧的讲授, 轻能力过程的培养;重基础知识的强化, 轻课外阅读、写作的训练, 忽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忽视中职校学生的接受水平,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是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每天面对素质较低、基础知识薄弱、无心向学的学生, 课堂上既要传授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忙于管教不守纪律的学生, 另外, 教师用心备课, 充满热情地给学生讲授, 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 教师体会不到受尊重和成就感, 因此, 教师的积极性渐低, 教学缺乏热情。

(二) 学生学习现状

一是语文基础差。中职生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后无法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笔者对近两年进入该校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表明, 想学好一门技能的占58.7%, 奉父母之命、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占32.9%, 为了混日子的占8.4%。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 字、句、段、篇、语法、修辞知识掌握不好, 不善于布局谋篇, 不善于语言表达, 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自信心不足。中职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得不到同学的认可, 长期处于一种压抑、自卑的状态, 所以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到中职学校后这种自卑的阴影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阻碍他们的发展, 认为自己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不成功, 现在再努力也不会有好效果。

三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成绩好不好, 不是完全处决于智力, 据观察发现, 智商超常儿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学习也会很一般。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引导和后天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若没有形成良好习惯, 学习成绩也只是一般, 甚至很差。大部分中职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制力, 因此, 学习成绩不理想, 无心学习。

四是学习无用论的影响。中职学校存在大量学习困难、组织观念淡漠的学生, 他们不求上进, 每天热衷于上网玩游戏、聊QQ或谈恋爱。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他们受“学习无用论”的影响, 认为学习与赚钱无关,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技能课学得好, 就能找到好工作, 从思想上轻视语文学习。

(三) 学校管理因素

1. 管理模式不同。

部分中职学生习惯于小学、初中阶段家长式的管理, 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于宽松的管理方式很不适应, 加上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 放任自流, 考试存在侥幸心理, 搞突击式复习, 结果学风涣散, 学习被动。

2. 社会实践不足。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展示语文应用能力的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 中明确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展示等步骤,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目前中职学校在语文社会综合实践方面尚有欠缺, 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不能使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整合和运用。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 明确中职教学理念

1. 教会学生做人

做人是人生的第一步, 学做人, 就是要学会做个有道德、有思想、有益于社会的人。中职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进入企业实习, 毕业后成为企业工人, 他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高低与就业联系密切, 因此, 中职学校应定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 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提出做人的要求, 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等。

2. 教会学生做事

中职学校的教育不仅仅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人员为目标, 应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特征的毕业生, 以适应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多样化的需要。如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共事、防止不法侵害等, 使中职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全的“社会人”。

3. 培养学生发展的潜能

中职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们能拿到一张中专毕业证书已很了不起, 而这些老牌中专生并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边工作边进修, 参加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函授、夜校或脱产学习, 最后拿到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文凭, 个别还拿到博士毕业文凭, 这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掘。在能力方面, 他们提升幅度也很大, 经过自己的努力, 不少成为了行业骨干、单位主要领导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很快, 必须培养学生做到不断地学习和充电, 不断地自我提高, 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要培养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能。

(二) 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1.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以讲故事或演讲的方式谈自己的见闻, 说自己的读书心得, 或对社会现象的评析,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结合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增强其学习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 对学生回答问题对的给予肯定和鼓励;答错的要给予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还应通过开展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文本、声音、图像综合起来辅助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刺激其求知的欲望, 提高学习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 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 具体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使学生获得动态连续的知识, 创造最佳教学情境, 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不但可以活跃校园气氛, 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开展读书活动, 教师向学生推荐内容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 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提高学生听说及欣赏能力。

语文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越来越重要, 因此, 重视中职语文教学, 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新路子, 把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 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 .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3月.

[3]黄铖《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

中职体育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我国对社会人才的需要也给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带来新的希望。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就业单位考虑的基本要素。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足够抗压抗疲劳的体魄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 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中职学校, 需要注重体育教学, 加强体育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教学质量,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占据优势。

一中职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1. 中职院校方面的问题

目前, 许多中职院校是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的, 认为职业技能才是教学的重点, 因而忽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 甚至对体育教师的看法比较片面, 不能有效地落实体育教学的法规条例, 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效果。甚至一些学校将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也认为是体育教学, 不能够认真和严格的管理体育教学, 许多职业院校会把投资放在专业技术课上, 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无法感受到体育带来的真正快乐, 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2. 中职体育教师的问题

相对于中职院校其他专业技能的教师, 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资质和水平要求都比较少, 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及进修等方面不够主动, 因此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仅仅具备大专甚至中专的文凭, 既没有对高文凭、高职称的专业体育教师进行引进和招聘, 又不能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和培养, 而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和技术性, 循规蹈矩的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 不能与时俱进, 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3. 中职学生的思想问题

许多学生在家里享受轻松和优越的生活, 对于需要付出汗水和体力的体育学习较排斥, 许多学生宁可在教室上自习和玩游戏, 却不愿参加户外的体育锻炼, 这样薄弱的体育意识对体育学习非常不利。另外,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完全将体育弱化为可有可无的学科, 尤其在中职院校, 体育学科的分数是不计在升学指标之中的, 因此学生遇到不感兴趣的体育课时, 自然不会用心去学习, 身体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 导致身体素质差, 从而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二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策略

1. 兴建体育设施, 注重体育教育

面对目前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状况, 学校要将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实现新课标的全面教学, 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投资, 为体育教学提供方便和有用的设备及场地, 实现体育教师的教学价值, 从而将学生引入体育学习中。另外, 学校在注重设备建设和师资加强的同时, 一定要与时俱进的改变体育教学目标, 将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列入中职教学课程当中, 抓好管理, 保证有效落实, 真正将体育教学付诸行动。

2. 增强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足够重视之后, 体育教师也需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重视和实施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改革, 以适应现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向。另外,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大纲来执行教学, 并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以及上课时间来调整体育上课时间, 因材施教地进行体育教学。最后,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及素质, 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修和专业培训, 为实现高素质高效率的体育教学做好充实的准备。

3. 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积极学习

在学校将一切硬件设备准备齐全之后,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或手段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 如多媒体教育、校广播站宣传、学生会的团体互动平台等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 学校要努力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体育对以后就业的关系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体育学习的好处, 并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意识, 为以后的就业和步入社会练就坚实的身体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 目前我国中职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而就业中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竞技水平快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中, 要具备超强的就业能力, 就需要在熟练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中职院校只有足够重视体育教学, 不断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才能为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秋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8) :14~15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9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学,策略

1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思想

文化是一种精髓, 是一种内涵, 是能够对人性格塑造、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的要素。一直以来, 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茶在我国古代, 被作为接待客人、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品茶、饮茶成为重要的礼仪, 而茶道也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茶文化可以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精华,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归纳与吸收。

1.1 “茶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现象, 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做人的道理, 以及处事的哲学, 将其深化, 就是一种文化内涵, 一种精神素养。茶如君子、如挚友, 人通过饮茶能领悟到一系列人生道理。体系化的茶文化, 是文化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而这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是我们所应该知道和了解的重要内容。

1.2 茶文化里的“素质培养”

一直以来, 茶文化并没有被广泛有效融入到整个素质教学中。之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种文化魂, 正是由于茶文化内融入了太多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文化素养。随着对外接触渠道更加广泛, 如今学生接触到了太多的其他文化, 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学生, 在其看来, 只有发达国家的文化才是精华。我们的文化只是一种过了时的内容。这一片面的认识, 就让这传统的茶文化失去了应有的位置。

现代社会快节奏、重视利益、忽略交往与情感交流, 茶文化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方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教学生应该掌握什么, 应该摒弃什么, 应该具备什么, 以及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只有达到这一效果, 才符合教学目的。因此, 认知茶文化的内涵, 将茶文化融入素质教学对培养全面成长的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教学活动正处于转型期, 这一时期既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机遇期, 但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风险期。一旦缺乏有沉淀的文化素养辅助教学活动, 很容易对学生思想造成极大波动, 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更无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用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就能够让传统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生根, 而这也是升华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 当前教学活动现状的典型特点分析

目前素质教学开展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 还是教师, 都未能充分领悟到素质教学的内涵, 更未能有效开展这一教学活动。而这一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那么整个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教学表面, 学生的成长进步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茶文化是一种凝结了民族精神的魂, 如果能将其有效融入素质教学活动中, 不仅能解决当前学风浮躁、过分媚外的不良状况, 更能从根本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

2.1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期

现在教学活动仍然处于应试教育时期, 或者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时期, 那么不容置疑的是, 这是一种极度错误的教学观念。结合实际, 理性的讲, 整个教学活动, 正处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并没有完全停止, 而教学方法也没有做到全部应用素质教育, 可以说, 整个教学仍然处于转型期。

现代教学已经从以往的单一知识教学升华为以知识教学为基础的综合素养教学。而这一转化是现代教学的最大变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变化, 与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变化有很大关系。以往学生在寻找工作时, 用人单位只看重其学习成绩, 而当前面试已经逐渐成为考核主流。

教学方法不断升华, 师生互动性大大增强。以往教学活动所使用方法比较机械, 教师授课, 学生记忆, 在借助考核,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上, 这一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当前各种教学方法逐渐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将理论讲解与问题讨论有效融入, 通过教学方法的有效丰富, 助推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此外,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 逐渐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课堂关系。

2.2 素质教学“不全”与“教与学”观念“片面”

当前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素质教学并不完善, 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片面, 对素质教学存在应付心理。素质教学活动缺乏实效, 开展素质教学, 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目标来实施, 其涉及内容应该是全面的, 无论是传统的, 还是现代的, 不管是中国的, 还是世界的, 只要是积极的, 只要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 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然而当前教学活动中, 素质教学并不全面,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整个教学活动中, 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素养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进行素质教学时, 其存在应付心理。即在教学压力较小时, 还能进行一些素质教学活动, 而在教学压力较大、尤其是考试临近时, 往往就停止了素质教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心理, 属于片面的教学观念。素质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缓慢进程, 在短时间内, 很难取得成效。而对学生来说, 往往在素质教学开展一段时间后, 认为未取得想象的成效, 就会停止对素养教学的活动, 片面的实用论, 使得整个素质教学进展缓慢。教学的片面观与学习的片面观念都使得素质教学停留在表面, 很难取得成效。

3 茶文化思想融入素质教学的策略分析

3.1 茶文化思想融入素质教学的相关性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中, 为帮助学生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提高学生的面试成绩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进程。茶学文化、思想能够起到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开展茶文化素质选修课, 把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茶文化的历史、茶人精神、茶道思想等知识带入课堂, 增加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知识课程的比重。同时, 通过举行茶文化主题讲座、名著名文导读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播茶文化中所提倡的质朴、奉献的精神面貌;茶人精神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学生能从中汲取精神上的食粮和心灵上的甘露,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此外, 校园文化对茶文化的不断推行, 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培养成高雅的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取代学风浮躁、过分媚外的思想。以茶君子之道告诫广大的学子立人需要“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的气度和包容心, 方可克服个人弱点, 处理好师生、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 塑造出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是推行茶文化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的先导。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 不但能够授予学生职业技能, 还能在正确的辅导学生素质、思想上的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教师之树立楷模, 学子自谋修养”是学生健全情感和意志的两条重要途径。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估考核制度, 督促教师学习茶文化的知识, 是强化教师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杜绝“素质教学不全”的关键。同时, 教师对茶文化中人文素质教育因素的挖掘, 跨越出以史论史的片面教育层面, 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利突破点。不仅增大教师在实施茶文化教学进度, 而且提高学生对茶道精髓的吸收。例如, 在陆纳“以茶养廉”的典故教育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体会。不但使教学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师生之间能有效互动, 学生自觉主动接受喝茶知廉、为人廉洁的思想。

3.2 茶文化思想融入素质教学的效果评价

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开展, 系统化、体系化的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同这一文化内容。认同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陆羽著《茶经》到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历代先人茶业事迹的学习, 毕身事茶, 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他们以身许茶、以茶自勉、以茶励人, 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一种求实向上的精神, 奉献的精神, 探索的精神。“至清导和”、“韵高致静”勤俭朴素的茶之功效和修身养性结合的理念更是改变了人文关怀的淡漠, 拯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危机, 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人生、感悟自我、知行统一、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结论

素质教学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会思考、能实践、会应用的人才。而想要有效开展素质教学, 选择教学素材极为关键。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 美好的事物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养成丰富的人文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可以说, 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如果能将茶文化与学生素质教学有效结合, 那么必定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人文素养教材。因此, 通过有效融合, 结合学生自发学习、教师完善内容、主动引导, 从而实现学生素养的有效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显成.探索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0:136-137.

[2]朱海燕, 萧力争, 刘仲华, 曾斌.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20-22.

[3]沈佐民, 陈念, 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 2008, 03:49-52.

[4]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5:58-60.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10

当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来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众多的事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震动, 阻碍了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根据现状, 我们需要的专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现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性还需要我们根据经验一步步改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从学生开始培养相关的知识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及该法规现阶段的执行情况, 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相关的规定和法律, 以促进我国食品标准的法规方面的建设与改进。还包括食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所需材料, 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要不断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根据实际事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培养优良的食品安全人才为目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食品安全意识。

课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因为课程刚刚开设不久, 在实践上, 会出现很多的实际性问题。

教师授课不专业

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 学校为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临时学习, 学习的知识不专业、不具体, 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 根据课程要求, 国家已经出版了相关食品安全课的教材, 但很多学校仍然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课的教材, 教材与课程不符, 造成了现阶段的课程出现了基本矛盾。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不感兴趣, 造成了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教师们也只是关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们因为没兴趣而学习别的学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们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文字枯燥乏味, 学生们不听教师讲课造成了师生之间零互动, 成为了课堂上气氛的致命之处。

缺乏实践性

教师的讲解不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具备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学生们对知识难以理解, 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觉得难以理解食品安全, 从而逃避问题的出现, 造成了对学科的不积极性。

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改进

对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问题, 我们应给予一定的改进政策。

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应重视起来, 重点培养授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让授课教师不再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对食品标准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的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氛围。

互动法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对了可以坐下, 回答错了要表演节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是害怕教师叫自己的名字, 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到。二是不会的学生也会害怕教师叫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会不会相关的知识, 教师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同学分分组讨论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得到知识的完善。

娱乐法

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适当的知识点叫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娱乐互动, 例如:讲到食物中毒的现象, 教师可让一些同学做医护人员, 一些学生做食物中毒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 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课堂氛围。

多媒体互动教学

在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插入小短片, 或是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的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很多公益短片中都有类似的公益广告剧, 在一些剧情里告诉人们食品安全标准, 在课件中拆入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剧, 在剧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使印象更加的深刻。加上教师的课件分析, 学生们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加以辅助, 会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结语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改进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学生未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就必须从小学起重视起来,用有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调动他们对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整节课大多都是老师在源源不断地讲授知识,学生在讲台下面一直被动听。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虽然穿插着课堂提问,但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太少,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刻领会问题的要点,降低课堂提问效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语文学习枯燥又乏味,从而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以至于出现课堂上交头接耳、睡觉、开小差等各种现象,这样一方面会大大降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2.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心理和身体发展都尚未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不能局限他们的思维与想象空间。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的机会太少,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所要学习的文章,而不是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发挥想象,从而深入领悟和体会文章内容。整个语文阅读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被老师牵引着,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阅读训练,没有提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感受。

3.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按照教学目标进一步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但是就目前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往往,忽略了对阅读教学任务的深入理解,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一些建议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严重脱离了实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领会教学内容,把握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并且要考虑到各个学生性格及学习能力差异,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性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及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你觉得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哪一段话最精彩,为什么?”“通过阅读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章并自主思考及交流讨论,通读完文章之后,学生可以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与内涵。第二,老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知、理解与感悟。例如,在讲授《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及视频等不同方式,向学生展现出秋天的美丽景色,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深入体会文章中鸟儿与树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而且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老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空间,进一步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精髓。例如,在讲授《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通过这篇文章的题目你们能想象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桥、流水与人家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小桥”、“流水”、“人家”构建出不同的情景与画面,并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3.拓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内容,更应引进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活动,使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学习。比如,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定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读书交流活动、经典名著阅读等,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校外图书馆进行参观和阅读。通过这些课外阅读实践,一方面拓宽学生学习与阅读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立足于实际,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注重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梓武.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6:81.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教学思路与策略改进 篇12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常见误区

1. 课堂角色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传道授业, 我们往往就会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所要传授的知识具有权威性, 不容许学生质疑。这种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师生双方的对立, 进而演化成双方在课堂中的不配合, 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其实作为教师应该深知“我们的学生虽然只有十五六岁, 但是其兴趣的广泛程度和各方面知识的饱含量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样极富主观色彩和感官体验的活动中, 发挥其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音乐不是靠“教”的, 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传授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一节欣赏课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 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 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 都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用仅有的45分钟时间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音乐背景及所表现的情感目标, 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一节课, 学生只会置若罔闻, 毫无兴趣。

3. 教学模式

说到音乐欣赏课, 无论是平时的日常教学还是很多作为公开课展示的优质课, 都无外乎讲解和欣赏两个交替出现的教学方式。“讲”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听”, 听懂音乐, 体会音乐的思想, 这无可厚非。可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无疑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不要忘记, 坐在讲台底下的毕竟都只是孩子, 他们的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随着外界的刺激而决定的。

二、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1. 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授新课的重要环节, 它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导入如果标新立异、精彩纷呈的话, 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兴趣。

要导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做到:迎合新课内容;简单易懂;增加导入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视频导入。

视觉的刺激往往来得更为直接, 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好的影像资料不仅在一节课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他们对所涉及的知识的兴趣。

(2) 话语导入。

可以用贴合音乐的一些诗歌或者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音乐的兴趣。比如在上《梁祝》的时候, 我请一个同学简单地为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接下来, 我却告诉了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其实祝英台比梁山伯大了整整两百岁。只是很凑巧地他们的坟墓埋叠在一起, 所以有了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整堂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游戏导入。

好的音乐课不可能是一节悄无声息的课, 如果在一开始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猜与音乐标题有关的字谜, 让学生来范奏一些乐器等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2. 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 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 而是以学生为主, 师生共同探索的课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 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这样的一节课和大家分享:在上《新疆之春》这一单元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新疆歌舞的特色, 我让班上会跳舞的女同学, 换上新疆的传统服饰合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跳一段新疆舞。舞蹈结束后我问:“刚才的舞蹈有什么特别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扭脖子的动作很多。”看来同学看得很认真。我接着说道:“这在新疆舞中叫做移颈。我们说, 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那么这个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又来源于新疆群众的哪些劳动和生活习惯呢?”经过小组讨论后, 学生的答案非常多, 想象力的丰富在我预料之外。于是接下来的“移颈律动”以及新疆舞典型的“点踏步律动”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 把很难学的“移颈”, 在头顶货物打招呼这一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一会儿就学会了, 并真正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自由热情的民族歌舞特色。因此, 我觉得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 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 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 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能力, 陶冶性情, 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 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纵观整个音乐教学, 每个老师都离不开多媒体, 甚至有些老师一旦离开多媒体就到了没法上欣赏课的地步。可是我想说, 我们要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 尽管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 但受到年龄和阅历的制约, 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 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对于不同的音乐种类采取不同的态度。多表现为对流行音乐痴迷和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排斥。可在新课程的安排中, 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学习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如何激发学生对这类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欣赏中来, 成了我们规划每节欣赏课的重中之重。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集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 能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 想象、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

我们知道, 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离开学生这样一个主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 音乐欣赏课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 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达到丰富学生情感,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很好地丰富学生个人修养的作用, 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 提高学生认识、评价、鉴赏音乐的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水平, 提高一代学生的音乐素质。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使命。

摘要:音乐教育是初中生审美教育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欣赏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笔者主要对日常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常见的三个误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 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音乐,欣赏能力,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军.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和思考[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6 (10) .

上一篇:高校资产公司下一篇: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