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博弈过程

2024-08-11

会计准则制定博弈过程(共3篇)

会计准则制定博弈过程 篇1

20世纪初, 会计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学科, 这丰富了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促进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准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在会计准则乃至整个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经济色彩。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在不断地影响着会计的行为规范与会计准则模式的取向。会计准则就是在这种经济学科的影响下得到演变和发展并且变得更加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供给, 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协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既是社会的博弈规则, 也是社会的博弈均衡。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 它是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则, 也是利益相关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本文拟借鉴博弈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一、博弈论与会计准则

一般认为, 博弈理论始于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 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 也就是说, 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 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博弈论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并已逐步成为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博弈论方面的学者也充分说明了博弈论受到的高度重视。随着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问世, 中国的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也掀起了对博弈论研究的高潮。在会计领域, 应用最广泛的是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 因为会计准则本身就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目前, 国内已有了一些运用博弈论分析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文献, 如王建新提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公共契约与博弈论有着广泛的联系, 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形成是博弈的均衡”;李高亮提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标准等。纵观这些文献, 一般都是在宏观的层面, 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博弈分析, 得出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各方进行充分博弈, 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博弈过程极度不充分”的结论。但是, 根据运用博弈论研究会计准则的宗旨不仅仅是接受均衡结果, 还要充分了解形成过程, 从而创造条件达到良性均衡。

二、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博弈均衡

制度既是社会的博弈规则, 也是社会的博弈均衡。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 它是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则, 也是利益相关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非常广泛的, 包括政府、债权者、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供应商等, 他们均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 关注会计信息的披露。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各异,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 在会计准则产生过程中的决策也不相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过程显然构成了一个重复博弈过程, 我们把博弈重复进行的方式等同于博弈规则, 并认为博弈规则是由参与者的策略互动而自发产生的, 存在于参与者的意识中。

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理性的参与人均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充分衡量自身的收益和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最佳选择。但是还应当看到, 各个参与人之间的决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的。一方的决策必须以其他各方的决策为前提, 他们的决策过程显然构成了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

政府、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和供应商构成这一博弈的主体, 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 行为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 政府部门关注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以便履行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职能;企业经营者关注企业的利润水平、经管责任的履行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以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投资者关注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以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 取得最大的投资成果;债权人关注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的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以保证其债权的安全性;供应商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以便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广泛、持久、高级的合作关系。

虽然博弈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通过重复博弈, 他们的行动会逐步演化成一个稳定结果 (行动组合) 。博弈参与者基于个人经验对博弈进行的方式形成了大致的认识, 认识的趋同导致其决策结果也逐步趋于相同。换句话说, 参与者虽然不了解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决策规则的全部细节, 但可以知道一些概要表征或称为浓缩信息。博弈参与者依靠这些浓缩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状态下的行动规则。当博弈参与者关于其他参与者行动规则的信息稳定下来的时候, 他们自己的行动规则才能趋于稳定, 成为博弈的指南。当他们在反复博弈中获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种共同的信念, 使博弈参与者的行动规则趋于一致并成为公认的博弈规则时, 会计准则也便随之产生。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纳什均衡”。

在这种均衡状态下, 只要参与者对别人行动规则的信念是可维持的, 偏离自己形成的行动规则就是不合算的。违背这一信念只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可视为对应着利益相关者共享的那部分均衡信念, 可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共有信念, 即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次数越多, 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越高,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状态。

博弈形成的会计准则是一种相对的均衡规则, 即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具有相对性。这样,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利益相关者就必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博弈, 如此循环往复, 纳什均衡就会不断地被打破, 并从低级的一般纳什均衡向高级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迈进。同时, 在整个博弈过程中, 应注意保护弱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使个人理性 (各个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偏好) 与团体理性 (追求全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偏好) 趋于一致, 从而提高会计准则的效力,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博弈理论在准则制定中的应用

博弈理论应用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研究, 拓展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从一般纳什均衡到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体现的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 以及伴随会计环境变迁而螺旋上升的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

作为博弈规则的会计准则, 它能否得到有效执行, 直接与会计准则是否为利益相关者的重复博弈结果相关。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 他们通过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某种制度或信念。只有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在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基础上, 通过合作博弈才能形成一套公认的、最终实现自我实施的会计准则。因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要提高公开性和公正性, 才能推动策略的互动。

在均衡决策下所产生的会计准则将是社会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场规则, 任何人若为暂时获得收益而违反这一均衡策略, 必然遭到更大的损失。这一均衡可以使会计准则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各自利益兼顾, 也只有在这个时刻, 会计准则才可以发挥长期的效力。这样, 会计准则经过多次博弈而不断得到改善, 更严格地说是纳什均衡的均衡点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逼近, 使个人效用最大化与全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趋于一致, 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博弈理论认为, 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权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利益相关者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要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公正、公平、权威和效率性等高质量特征, 就必须保证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及其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因此, 基于博弈理论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参与范式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高亮.博弈论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 2004 (10)

[4].王建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与我国会计准则[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1 (1)

[5].綦好东.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J].会计研究, 2003

论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府间博弈 篇2

一、博弈论与会计准则制定

博弈论是指博弈参与人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从各自可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每项博弈至少涉及两个博弈参与者,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存在不同的行为特征,但是通过多轮博弈,他们的最终行动会演化成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而这个最终的稳定结果就是博弈的均衡。

随着国内博弈论教材的相继出版,如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界越来越热衷于使用博弈论这一工具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而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针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无论是从国际准则的趋同还是从国内准则出台的角度分析,会计准则均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均衡。目前,国内的一些文献已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如刘峰(1996)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在遵循政治化的程序,其过程涉及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王建新(2001)认为“会计准则与博弈论有着广泛的联系,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准则就是博弈的均衡”;冯巧根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分析得出:各国政府通过博弈最终达成“公认会计准则”,这一结果对每个参与准则制定的国家来说这一制度安排都是最能体现公允性要求的。综观这些文献,既有针对宏观层面的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博弈的分析,也有从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利益之争的微观层面的讨论,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得出了博弈的均衡结果,而研究准则制定的宗旨不仅是要接受这些结果,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准则制定的过程,从而创造实现最终良好博弈结果的条件,为国际准则发展以及我们国家的准则制定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会计准则制定政府间博弈的驱动力———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作为产生与发布会计信息的规范,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规范,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在西方的会计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可能被这些个人或团体的决策结果所影响”。在美国,为使最终的准则制定结果能够维护某一方的利益,围绕会计准则制定而展开的强大的政治游说活动数不胜数,各准则制定机构也常常接受来自于政府集团的压力,这些都是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明证。例如,在1947-1948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美国的几家公司的管理者试图降低实行重置成本会计,他们对准则的制定实施了干预,但CAP在1948年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立场,重新肯定了历史成本会计。虽然该项干预未按能实现企业管理者最初的愿望,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针对这些干预还是作出了一定的反应,例如,代表职业经理的财务经理协会(FEI)在财务会计基金会中增设了代表。

很显然,决策有用观是Zeff论断的基础,Zeff论断的背景条件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与Zeff持相似的观点,Scott(1997)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即使在有效市场条件下,会计政策的选择最终还是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他认为会计政策的改变会涉及到公司契约成本的变动,经理人员的决策行为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改变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公司的价值会因投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因此受到影响。

上述Zeff和Scott所提及的“经济后果”是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层面看,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也涉及到对不同国家政府利益的影响。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也成为必然趋势,在会计准则协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国家利益的增减变动,由于各方的利益分配会因会计准则受到影响,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可见,会计准则也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会计准则从许多方面对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引起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及人员培训成本的变动、削弱或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数额、税收利益及外汇管制效率降低或提高、跨国公司的利益分配发生调整、进出口逆差或顺差的增长或降低、经济稳定增长及国家经济主权削弱或增强等方面。因此,国家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也就成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实质。由于协调后的会计准则会对个别所涉及国家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造成削弱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相关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而这种国家利益的损害不是短期的或是暂时性的。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在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宏观上“经济后果”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上利益之争,而这些因素又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其绝对量或权重的不断变动构成了各国博弈均衡变动的内在动因。

三、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府间博弈

(一)采纳与不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分析

各国政府是否会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取决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对各国利益的影响程度。在国际会计准则采纳问题上,有两种类型的参与者,一类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如美国和欧盟,而另一类则是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如澳大利亚。在本文的分析中,即从主导者和主导者之间的博弈以及主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博弈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导者1与主导者2之间的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重复剔除占优均衡视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推动对趋同的会计准则的需求日趋增加,这就导致各主导者在是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上逐渐向采纳倾斜。因此,各主导者之间的博弈就不再是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静态博弈,而是以应关注哪一方先达到博弈的占优策略选择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本博弈分析中,假定主导者1在与主导者2抢占战略主动权时具有更大的优势,在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问题上会先采取主动行为。下面通过主导者1和主导者2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重复剔除占优均衡的扩展式形式进行分析: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博弈的行动顺序是有先后的,即主导者1先动,主导者2在观察主导者1行为后再选择,各支付函数已知。用逆推法和严格占优策略分析该动态博弈的均衡选择。首先分析欧盟的选择:在主导者2不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下,主导者1选择采纳,因为收益4>3;在主导者2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下,主导者1的策略选择为采纳,因为收益6>5。因此,主导者1的采纳策略始终优于不采纳策略。在主导者1选择采纳策略的情况下,该博弈模型的右支被删去,主导者2的最优选择是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因为收益6>5,至此,该博弈达到了利益均衡(采纳,采纳)。

以上的博弈结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欧洲统一的货币———欧元诞生之后,欧盟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越来越明朗,其先动的主导地位也随之确立。在欧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之后,另一主导者美国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美国资本市场跨国融资能力的减弱),也最终决定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来。

2、主导者1与追随者之间的博弈———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鉴于主导者1和主导者2在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上的主导地位,追随者在此问题上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考虑本国国情和国家利益,只能采取与追随者一致的行动。主导者1和追随者的静态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如下:

在这个模型中,主导者1具有占优策略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追随者的策略选择对主导者1无影响;追着这只能在主导者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选择采纳,因为收益4>2。

如以上的博弈,在作为主导者的欧盟在2002年6月7日作出2005年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正式决定以来,追随者澳大利亚也作出实质性的反应。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于2002年7月3日发布正式公告:澳大利亚报告主体在2005年1月1日起采纳IAS和IRFS。

(二)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分析———智猪博弈

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际公共物品,在对待其制定权的态度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能主导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其原因在于这样既可通过国际准则向有利于自己国家的方向倾斜实现绝对收益(这种绝对收益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制度变迁成本也可以节约下来,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也会因此收到维护,这样就可以实现相对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过程实际上展现的是国家(或地区)与国家(或地区)利益的博弈,支付函数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在这场博弈中权衡的主要因素,支付函数的赋值达到最优的时点才会是他们采取行动的时点。

在参与这场博弈的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实力是有悬殊的,有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发达,而有的国家则相对落后,这两类参与者的实力对比就如智猪博弈中大猪和小猪的对比,同时这两类参与者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也可以通过智猪博弈模型来分析。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会计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可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会计发展水平。在智猪博弈模型中,我们令“大猪”代表发达国家(或地区),令“小猪”代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把“按”的指令看成是制度革新,把“等待”的指令看成是制度移植,所形成的博弈模型如下:

针对上述博弈矩阵,最终的纳什均衡是(制度革新,制度移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选择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制度革新。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应选择等待,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移植。例如美国在众多国内财务造假丑闻出现后,逐渐意识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地位后,一反常态,积极地主导并参与IASC的重组,从而对IASC的重组方向产生巨大影响。与原理事会相比,在新的理事会中,美英及其他英语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成员则寥寥无几。

四、会计准则政府间博弈对我国的启示

(一)清晰定位自身角色,积极采纳国际准则

在这场国际会计准则是否采纳的博弈中,很明显,我们国家一直扮演的是追随者的角色,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好的决策就应该是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而这一点,在我们历年来的准则改革中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积极推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财政部提出了在2014年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等效的路线图。在等效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定的制度变迁成本,为在博弈中获利,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我们要有前瞻性,考虑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因素,提高会计准则质量,避免“事后”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以维护我们国家的相对利益。

(二)正确看待制定权之争,维护自身权益

为维护国家自身利益,许多国家(或地区)纷纷卷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仍然为英美等发达国家主导。我国作为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应该在这场制定权之争中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逐渐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通过其制定程序、具体条款等方面维护自身利益。

(三)加强与各国政府的联系,提高自身实力

在会计准则博弈的过程中,最终能否在博弈中制胜,能否让博弈结果朝着自己期望的结局发展,能否在准则制定权之争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最终的准则制定结果能偏向于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决于所掌握信息的充分程度以及自身的实力。因此,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下,我们应加强与各国政府的沟通、交流,掌握充分的信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博弈中能从追随者的身份转变为主导者的身份,掌握博弈制胜的主动权。

摘要: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产生于不同会计准则的不同会计信息,会因此影响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一种纯技术过程,而是各利益集团多次博弈达成的均衡结果。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府间博弈,并就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博弈,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A.Zeff.1978.The Rise of‘Economic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Accountancy,(December):56-63

[2]Scott W R.1997.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p206-289

[3]曲晓辉.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4]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5]王建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与我国会计准则[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

[6]郭道扬.会计史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7]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会计准则制定博弈过程 篇3

1 制约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的各项因素

1.1 经济外向型程度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跨国企业合作关系正在逐步加强, 这也为财务工作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能够避免有关外汇折算、合并财务报告、国内外税金重复征收、不同国家物价变动等会计问题的发生。而这也更加得到社会各方, 尤其是企业有关部门的关注。国际交易频繁的发生, 要求我国会计准则要与国际趋同。近年来, 我国与国际企业财务信息交流不断增加, 我国会计准则自九十年代开始不断完善。但由于国内的各种经济与政治因素, 暂时还无法做到完全与国际接轨, 使得国际上不认可我国提供的财务信息。此前, 众多反倾销案, 我国均因不能提交经过正确审计的财务账目为由而败诉。既然我国要加入到由欧美等国制定规则的国际“经济游戏”, 我国会计准则的重新制定是有其必要性的。

1.2 我国特殊国情制约着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全面开展针对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并取得了骄人成绩。而对于财务人员来说, 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 就是要求财务人员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采用更加实用且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核算模式。自1992年以来, 我国会计准则正一步步由原来国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 转化为国际通用的会计核算模式。

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核算时, 应大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以美国为例, 其国民收入中只有不到2%来自于公有制企业, 可见其私有化程度之高。国内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 有健全的证券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国家干预资源配置的情况少。这些都为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提供了实施基础。而我国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退出经济的大舞台, 但并不是销声匿迹。对于公有制企业如何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 还有待于探讨。

同时, 不能否认的是, 在现今国内的经济环境下, 做到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是存在大量问题的。首先, 我国无法形成较好的公允价值市场。其次, 从事各项资产评估人员的技能水平受到质疑, 普遍工作能力不高。另外, 财务从业人员对于会计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允价值认识不充分。这些都是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制定一个适合于我国国情, 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是一个还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1.3 我国的法律约束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由于我国法律环境与英、美法律环境的差异, 导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结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不难看出国际会计准则不论是所涉猎的假设和概念, 还是惯例的形成过程, 都是以欧美会计准则为模板。其在财务核算过程中, 依靠会计师职业判断的情况多于我国, 同时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更注重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等会计原则, 而我国一直以来都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从法律传统来看, 我国的会计体系大多是依据法律条文来进行实施, 很少依赖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例如在我国, 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非未来现金流量。在这样的政策下, 财务人员编制的利润表只能是传统业绩报告, 要求其由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构成。历史成本法适用于资产长时间不会变化的经济体制, 这样才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信息。而根据稳健性原则, 利润表只确认预计的损失, 却不确认预计的收益。这些看似合理的会计准则实际上早已不再适用于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而由于法律的硬性规定,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4 国内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给会计准则实施带来不便

会计准则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 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准则实施结果的好坏。我国的会计工作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受到轻视, 而如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鉴于此, 会计师需要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下, 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财务处理。如:计提坏账准备、存货的发出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确定、无形资产摊销年限、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都为财务人员留下了更多的职业判断的空间。

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专业与非专业财务从业人员。但是有些从业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财务工作, 甚至连最基本的账务处理都不能完成。其能力无法完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更加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总之, 由于各种原因, 财务从业人员无法达到国际通用惯例要求。此外, 能够正确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 得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系统、连续的经济信息, 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技能。而我国企业管理者由于其自身素质问题, 还无法达到这个高度。以我国广州为例, 大量的企业老板都是白手起家, 没有对企业进行长期规划, 更无法看懂专业性强的财务信息, 这些都为会计准则的实施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 解决对策

首先, 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要求, 对于金融资产等明确规定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并在活跃市场有确定价格的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其他也可以取得确切证据表明能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 也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需要社会、企业双方做好配合工作, 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其次, 完善财务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近几年的财务专业技能考试难度正在加大, 政府在提高财务从业人员基本会计技能的同时, 也意识到财务工作实用性的重要性。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来自于校内专业学习的同时, 更多是要靠实际财务工作确立。因此, 需要全面系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可针对于不同行业, 提供对应口径的后续教育, 使得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从而适应国际对财务的要求。

最后, 再一步完善国家的相关制度, 完善会计监管体制。财务核算是监督机制的基础, 好的监督机制是财务核算的保障。高实用性的会计信息在依赖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同时, 更加依赖于高质量的监管体制。另外, 国内至今还缺乏客观、公正、严谨的会计核算氛围, 更不能奢求通过会计准则在核算技术上的要求, 彻底杜绝财务舞弊造价行为。因此, 必须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与市场秩序环境的同时, 又能保障财务人员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 为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外部支撑。

3 结论

近些年来,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经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不懈努力, 国际会计准则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 但由于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特殊环境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执行依旧有很大的阻碍。因此,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要面对现实, 不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运用国际会计准则, 更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讨论如何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这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

摘要:会计准则在制定实施过程中, 会受到来自于国际和国内双方的影响, 其自身变革自然会受到制约。本文基于此种认识, 简要分析影响我国会计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外部因素, 致力于加快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晗.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5.

上一篇:微核实验下一篇:化工企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