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规划

2024-10-24

能源规划(精选12篇)

能源规划 篇1

2月8日, 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 要围绕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总体目标, 突破重点, 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 为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能源科技发展迅猛, 但当前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针对这一现状,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能源科技发展目标, 即力争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 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上实现自主化, 部分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国际竞争力。

《规划》划分的4个重点技术领域是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新能源。在这4个领域中, 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 提出了37项重大技术研发、24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课题。

到2015年, 在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 将完善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煤炭及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探技术, 形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在加工与转化方面, 要突破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 实现炼油轻质油回收率达到80%;自主开发煤炭液化、气化、煤基多联产集成技术, 以及天然气、煤制气以及生物质制气净化技术等。在新能源领域, 要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降低成本, 自主发展100MW级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丁醇等生物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实施替代燃料乙醇技术工程示范。

《规划》同时提出了4个重点领域的2020年发展目标。如在加工与转化领域, 要开发加工重质、劣质原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炼油技术, 实现炼油产品清洁化和功能化;开发新型气体加工分离技术和高效天然气吸附、贮氢等新型材料;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煤基多联产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部主任胡迁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石化行业与能源领域相互交融, 能源科技规划的发布, 将有助于引导石化行业开发能源技术, 对于实现行业原料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能源规划 篇2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与我国能源安全 篇3

为了实现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4月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能源战略的十六字方针:“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能源“十二五”规划重点围绕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和碳减排40%-45%这两项目标展开。为此,各类能源在“十二五”能源“饼图”中的份额将出现明显变化:煤炭占比将逐步减少,天然气消费占比要翻番,而新能源比重将显著上升。所以,能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我们国家未来5年能源领域的重点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物资,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的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在相当大程度上就等于石油安全。根据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方针、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国内外石油资源、石油经济与石油政治格局的最新发展,笔者认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石油领域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石油领域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规划最根本的战略目标之一是要将国民经济这一“蛋糕”做优。所谓做优就是要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决策机构统筹经济社会与能源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制定能源规划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能源替代、科技创新、能源效率等多种因素,结合我国主要能源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情况,以能源结构优化、碳排放控制总量等为约束条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时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具体到石油领域,就是要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

第二,建立健全石油期货市场。所谓石油安全,必要条件之一是合理的价格。我国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量都非常大,但是至今未建立健全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从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对石油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国际上应对油价大幅波动的有效手段是建立石油期货市场,通过购买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由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缺乏,我国企业在与外国油商进行交易时没有国内期货市场提供的基准价,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石油定价权的丧失对我国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国际油价反应的并不是我国的石油供求情况。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缺乏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承担溢价和安全的双重风险。

事实上,我国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首先,上海期货交易所曾经在1993年开展过石油期货交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构架,石油相关企业规避风险的意识也不断加强,这为我国重新开启石油期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最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中国作为石油生产、进口和消费大国,尤其是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完全有理由成为亚洲地区的石油定价中心,也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石油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快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安全的首要条件是持续的供应能力。除了油源的多元化等方面,持续供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稳定石油市场价格、保持石油持续供应、遏制石油供应中断威胁的有力武器。国际经验表明,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能源安全目标越高,国家石油储备的目标规模就应该越大。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近年来呈现加快局面。2004年3月开始,国家选定第一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浙江宁波、舟山,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开工建设,2008年底这4处基地建设完成并开始注油。此间2008年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我国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基地建设增加石油进口,同时制定《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确定2020年之前国家要完成第二、第三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形成相当于我国100天的石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决定比照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其成员国的储备标准,近几年内要逐渐达到90天消费量的国家石油储备规模。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第四,大力加强管网建设,提升天然气的消费比重。经验表明,天然气领域受能源地缘政治影响十分显著,呈现出“管网决定一切”的特点。我国天然气开发应用的核心工程是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已经于2004年12月实现全线商业运营。在此基础上,西气东输二线也于2008年开工,计划2011年全线贯通。该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并联通中亚数国,东达上海,南至广州,加上8条支干线总长度超过9000公里,以中亚地区引进天然气为主供气源,国内西北地区气源为补充,联通我国中西部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天然气消费市场,可稳定供气30年以上。这对于实现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善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长远的意义。

“企业能源规划”的编制分析 篇4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规划日益被企业领导所重视, 因为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 迫切感受到要有效地利用自身积累的资金, 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在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 被格外重视的是产品产量、品种结构、资金平衡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 对能源的需求一般只作粗略的估计, 有的甚至只按单位产品能耗发展趋势及上级部门或国家规定的能耗要求拟定1个能源消耗量, 以说明能源消耗增长比产品产量增长速度低, 并未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以及节能措施等能源规划的编制。事实上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 若没有1个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能源规划相辅, 其经济规划的实施必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能源规划是根据发展的要求, 预测能源供、需平衡, 分析影响因素, 制订能源政策, 编制能源投资以及能源科研的计划, 以便确保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对企业来说, 其能源规划是预测企业的经济规划目标实现时, 所需要的能源种类和数量, 副产能源的种类和数量, 能源来源, 节能措施规划, 获取需求能源所需投资的设想以及提请上级部门审批供给能源的类别和数量。目的是在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 通过行业间的协作和自我努力能得到足够的能源供给, 从而保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显然, 企业能源规划的编制极为重要, 而且应与企业的经济规划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相结合。根据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最近对柳林煤矿公司、离石电厂、吕梁东辉焦化厂等企业所作能源规划的实践, 对企业能源规划的编制谈些看法, 以促进企业能源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1 能源规划的基本内容

1.1 企业目前能源状况的阐述

要阐明现有能源供应体系, 能量流向以及需求部门终端用能的情况, 能源供求平衡状况。常以能源网络图和能源平衡表表示。

1.2 预测能源需求量

根据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和上述基础数据, 采用数量经济学法、趋势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专家调查法等进行能源消耗预测, 进行终端用能效率研究, 趋向分析和对预测值的修正, 提出各类能源需求量。

1.3 供需平衡

根据现有能源的供应渠道和预测可能供给能源的种类及途径, 编制能源平衡表, 提出实施企业经济发展规划所需要的各种能源量以及获取途径。

1.4 能源供应途径的评价

对所预测的能源种类、供应途径、能源存储、转化、输送技术及节能技术, 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为获取能源规划目标值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提请上级部门审批配给的能源种类和数量以及需要外部协调解决的能源种类、数量和方式。

1.5 能源管理的阐述

为保证能源规划的实施, 提出设立能源管理机构、建立管理系统、制定能源政策 (含节能要求和奖励) 的议案以及请求上级部门协调的要求和所需给予的优惠政策。

2 能源规划编制的步骤

2.1 建立数据库

建立能源数据库是能源规划编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目的在于确定、收集与整理能源分析及决策所需的信息。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贯穿于能源规划过程的始终, 也是1种分析的过程。

收录于能源数据库的各种数据, 应当进行整理分析, 确保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科学、准确, 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收集、整理和统计的方法。

2.2 了解和掌握企业经济发展规划

企业的能源规划旨在辅助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 是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是基于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上编制的。因此, 需充分地掌握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建设计划以及建设项目能源种类和能源数据, 以预测能源需求的增长值。针对能源供应渠道存在的实际问题, 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或工厂组成以及能源结构提出修正意见。

2.3 进行能源需求预测

能源需求预测方法很多, 简列3种。

a) 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过去趋势的外推, 是用过去能耗统计资料按时间序列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也称时间序列分析法。其数学模式有移动平均预测, 指数平滑预测, 最小二乘预测等。通常用的是最小二乘法, 其表达式是: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为所需求的预测量, a, b, c为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回归分析出的常数和系数, t为时间;

b) 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也是经济计量学法中1种, 也存在着不能确切反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耗变化趋势, 因此, 还需在时间序列法推测的数值基础上, 根据工艺技术的发展、工厂组成的变化、节能计划的实施, 加以趋向去势修正, 以求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出能耗发展趋势;

c)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能综合地、协调一致地确定能源消耗与企业经济或生产诸变量的关系, 有利于定量求解。

应用投入产出法时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数据的可得性, 投入产出系数的不变性以及对动态行为的处理。

由于投入产出法是静态模型, 在数据处理时, 假定其系数作为常数处理, 即投入能量和产出产品量严格地按比例变化, 且此比例不随时间而变化。但是,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不可能是恒定的, 且目前各企业能耗差别较大, 节能的潜力也很大, 企业的技术变化行为势必带来单位能耗的变化, 则会引起系数的变化, 因此, 还需要进行动态行为的处理。

2.4 能源供需平衡

根据已取得的各种数据, 采用能源平衡表和能流网络图, 按照供应与需求预测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 制订多个能源平衡方案, 从能源种类获取难易程度, 供应渠道情况进行分析, 选择适当的供需平衡方案, 作为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一起上报主管部门。

2.5 对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要选择合适的能源供需平衡方案, 还需要进行企业经济发展规划影响分析、能源获取途径分析和环境污染影响分析。恰当获取能源途径的能源供需平衡方案才是可行的。再对预定的多套能源供需平衡方案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工厂组成、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以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 优先选择适合企业生产活动、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方案。

2.6 能源管理措施的制订

为实施能源规划应制订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战略方针。如, 企业的能源政策、节能奖励政策以及企业自己可以解决而又必须请求上级协调或给予特殊政策的内容和设想。

至此, 企业能源规划编制才算完成, 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 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总之, 企业要实施其经济发展规划, 能源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规划, 是总体规划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叙述了企业能源规划的编制的基本内容、能源规划编制的步骤。指出, 能源规划是企业实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辅助规划, 是总体规划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源规划 篇5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

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能新能[2016]314号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各派出能源监管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电投、神华、三峡、华润、中核、中广核、中节能集团公司,水电总院、电规总院、风能协会、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为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我们制定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2016年11月16日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二)建设布局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六)加强国际合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二)环境社会效益

前言

风电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目前应用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发展风电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我国风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创新发展方式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指南。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主要表现在: 风电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风电作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开发应用。到2015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2亿千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时期,全球风电装机新增2.38亿千瓦,年均增长17%,是装机容量增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风电已成为部分国家新增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风电占欧洲新增装机的30%,2007年以来风电占美国新增装机的33%。2015年,风电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用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2%、19%和13%。随着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识不断增强,风电在未来能源电力系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美国提出到2030年20%的用电量由风电供应,丹麦、德国等国把开发风电作为实现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核心措施。

风电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显著提升。随着全球范围内风电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及应用规模持续扩大,风电开发利用成本在过去五年下降了约30%。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家的风电招标电价已低于当地传统化石能源上网电价,美国风电长期协议价格已下降到化石能源电价同等水平,风电开始逐步显现出较强的经济性。

(二)国内形势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开发布局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 风电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风电开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15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风电机组高海拔、低温、冰冻等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并网友好性显著提升,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技术经济性明显增强,全国风电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大幅增加。

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出台了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并网、运行管理及信息监管等各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简化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完善了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了风电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型式认证,建立了风电产业信息监测和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了规范、公平、完善的风电行业政策环境,保障了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但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发展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

现有电力运行管理机制不适应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需要。我国大量煤电机组发电计划和开机方式的核定不科学,辅助服务激励政策不到位,省间联络线计划制定和考核机制不合理,跨省区补偿调节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需求侧响应能力受到刚性电价政策的制约,多种因素导致系统消纳风电等新能源的能力未有效挖掘,局部地区风电消纳受限问题突出。经济性仍是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电力相比,风电的发电成本仍比较高,补贴需求和政策依赖性较强,行业发展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同时,反映化石能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税收机制尚未建立,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环境效益无法得到体现。

支持风电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风电开发地方保护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对风电“重建设、轻利用”,对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产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低水平设备仍占较大市场份额。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总书记能源发展战略思想,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方针,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不断完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和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的监管,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风电的经济性,持续增加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风电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纳优先,加强就地利用。把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作为指导各地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作为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坚持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促进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和节能低碳的调度机制。完善和创新市场交易机制,支持通过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实现风电多发满发。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功能,确保风电依照规划实现全额保障性收购。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把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引导风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和升级产业链,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度电成本快速下降,提高风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风电产业管理和运维体系,提高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以竞争性方式配置资源。严格风电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产品检测认证与技术检测监督,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风电产业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和开发企业开拓国际风电市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

消纳利用目标:到2020年,有效解决弃风问题,“三北”地区全面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的要求。

产业发展目标:风电设备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3-5家设备制造企业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二)建设布局

根据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的资源特点和并网运行现状,“十三五”时期风电主要布局原则如下:

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 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发挥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和应用灵活的特点,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考虑资源、土地、交通运输以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它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到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为确保完成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相关省(区、市)制定本地区风电发展规划不应低于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见专栏1)。在确保消纳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区、市)进一步扩大风电发展规模,鼓励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地区积极接受外来风电。2.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就地消纳利用

弃风问题严重的省(区),“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存量风电项目的消纳问题。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省(区、市),有序新增风电开发和就地消纳规模。

到2020年,“三北”地区在基本解决弃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就地消纳和利用现有通道外送,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左右,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5亿千瓦左右。相关省(区、市)在风电利用小时数未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之前,并网规模不宜突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3.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

借助“三北”地区已开工建设和已规划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统筹优化风、光、火等各类电源配置方案,有效扩大“三北”地区风电开发规模和消纳市场。

“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跨省区消纳4000万千瓦(含存量项目)。利用通道送出的风电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需落实消纳市场并明确线路的调度运行方案。

4、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

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探索性推进辽宁、山东、广西等省(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风电能力,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切实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合理规划电网结构,补强电网薄弱环节。电网企业要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加强风电项目集中地区的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送出断面、风电汇集站、枢纽变电站进行补强和增容扩建,逐步完善和加强配电网和主网架结构,有效减少因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大面积弃风限电现象。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的重点跨省跨区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确保按期投产。

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加快提升常规煤电机组和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和辅助服务政策激励,增大煤电机组调峰深度,尽快明确自备电厂的调峰义务和实施办法,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参与调峰,重视并推进燃气机组调峰,着力化解冬季供暖期风电与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矛盾。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开展和推广可中断负荷试点,不断提升系统就近就地消纳风电的能力。

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系统接纳风电潜力。修订完善电力调度技术规范,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推动风电参与电力电量平衡。合理安排常规电源开机规模和发电计划,逐步缩减煤电发电计划,为风电预留充足的电量空间。在保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将风电充分纳入网调、省调的运行计划。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优化省间联络线计划和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省间调峰资源,推进区域内风电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通过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提高风电外送电量,促进风电跨省跨区消纳。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做好风电发展规划。将风电作为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以及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各省(区、市)资源条件、能耗水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引导目标,按照“本地开发、就近消纳”的原则编制风电发展规划。落实规划内项目的电网接入、市场消纳、土地使用等建设条件,做好开发建设规模的分解工作,确保风电快速有序开发建设。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完善风电开发政策环境。创新风电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措施。简化风电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制定风电与林地、土地协调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提高风电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健全风电项目投资准入政策,保障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在设备选型、安装台数方面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提高风电开发技术水平。加强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机型、塔筒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加强设备选型研究,探索同一风电场因地制宜安装不同类型机组的混排方案。在可研设计阶段推广应用主机厂商带方案招投标。推动低风速风电技术进步,因地制宜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升风电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体系。

促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加强大数据、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风电机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突破10兆瓦级大容量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掌握风电机组的降载优化、智能诊断、故障自恢复技术,掌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风电场智能化运维技术,掌握风电场多机组、风电场群的协同控制技术。突破近海风电场设计和建设成套关键技术,掌握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一体化设计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设全国风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分辨率的风资源数据。建设近海海上试验风电场,为新型机组开发及优化提供型式试验场地和野外试验条件。建设10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链地面测试平台,为新型机组开发及性能优化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研发的保障,切实提高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水平。

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咨询服务业,鼓励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咨询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电力电量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做好市场管理与规则建设。创新运营模式与管理手段,充分共享行业服务资源。建立全国风电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基地,为风电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资质能力鉴定,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深入落实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继续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建立保障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加快建立能源、国土、林业、环保、海洋等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运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和审批环节手续流程,为风电项目健康有序开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分散式风电项目管理办法,出台退役风机置换管理办法。

完善海上风电产业政策。开展海上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完善沿海各省(区、市)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鼓励沿海各省(区、市)和主要开发企业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规范精简项目核准手续,完善海上风电价格政策。加强标准和规程制定、设备检测认证、信息监测工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成熟的设备制造和建设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实现行业信息化管理。结合国家简政放权要求,完善对风电建设期和运行期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风电工程、设备质量和运行情况的监管。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风电全生命周期信息监测体系,全面实现风电行业信息化管理。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纠正“资源换产业”等不正当行政干预。规范风电项目投资开发秩序,杜绝企业违规买卖核准文件、擅自变更投资主体等行为,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制度、负面清单等管理制度,形成市场淘汰机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采购市场环境,杜绝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及时纠正违反公平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强化质量监督。建立覆盖设计、生产、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风电机组运行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风电机组运行情况综合评价。落实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有效进行资源整合,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

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风电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风电机组、风电场、辅助运维设备的测试与评价标准,完善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施工装备、工程技术和风电场运行、维护、安全等标准。加强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开展风电机组项目认证,推动检测认证结果与信用建设体系的衔接。

(六)加强国际合作

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把握全球风电产业发展大势和国际市场深度合作的窗口期,有序推进我国风电产业国际化发展。

稳步开拓国际风电市场。充分发挥我国风电设备和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深入对接国际需求,稳步开拓北非、中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和深耕北美、澳洲、欧洲等传统市场,鼓励采取贸易、投资、园区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风电产业领域的咨询、设计、总承包、装备、运营等企业整体走出去。提升融资、信保等服务保障,形成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风电设备骨干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坚持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原则,加强质量信用,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出口规范体系,包括质量监测和安全生产体系、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规范管理体系等。严格控制出口风电设备的质量,促进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塑造我国风电设备质量优异、服务到位的良好市场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国内风电设计、建设、运维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鼓励与境外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增强技术标准的交流合作与互认,推动我国风电认证的国际采信。积极运用国际多边互认机制,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认证互认体系合格评定标准、规则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提升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测等领域的话语权。积极促进国际技术合作。在已建立的政府双边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合作,建立新型政府间、民间的双边、多边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开展国家级风电公共实验室国际合作,在大型公共风电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建立互信与共享。鼓励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联合国外机构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支持成立企业间风电技术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做好国际风电技术合作间的知识产权工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积极促进风电产业与金融体系的融合,提升行业风险防控水平,鼓励企业降低发展成本。

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提升风电行业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健全风电保险基础数据库与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风电设备、风电场风险评级标准规范,定期发布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推动风电设备和风电场投保费率差异化。建立覆盖风电设备及项目全过程的保险产品体系。创新保险服务模式,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投保。鼓励保险公司以共保体、设立优先赔付基金的方式开展保险服务,探索成立面向风电设备质量的专业性相互保险组织。推进保险公司积极采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在全行业推广用保函替代质量保证金。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手段,积极利用低成本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将风电项目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以较低利率等方式加大对风电产业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推进项目融资模式。鼓励风电企业利用公开发行上市、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工具,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兴融资模式。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增加风电项目经济收益。充分认识碳交易市场对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积极作用,重视碳资产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积极进行项目注册和碳减排量交易。完善绿色证书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实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并做好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衔接协调。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在蒙西等一批地区,开展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政策机制等方面创新实践,推动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消纳示范省(区)建设。制定明确的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目标,开展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着力提高新能源在示范省(区)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实施电能替代,加强城市配电网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在示范省(区)内推动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在京津冀周边区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目标,开展区域风电协同消纳机制创新。研究适应大规模风电受入的区域电网加强方案。研究建立灵活的风电跨省跨区交易结算机制和辅助服务共享机制。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为外送风电调峰,推动张家口、承德、乌兰察布、赤峰、锡盟、包头等地区的风电有序开发和统筹消纳,提高区域内风电消纳水平与比重。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发挥风电与水电的季节性、时段性互补特性,开展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示范,探索风水互补消纳方式,实现风水互补协调运行。借助水电外送通道,重点推进凉山州、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乌江、北盘江等地区与流域的风(光)水联合运行基地规划建设,优化风电与水电打捆外送方式。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丰枯电价、峰谷电价及分时电价机制,鼓励风电与水电共同参与外送电市场化竞价。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在北方地区大力推广风电清洁供暖,统筹电蓄热供暖设施及热力管网的规划建设,优先解决存量风电消纳需求。因地制宜推广风电与地热及低温热源结合的绿色综合供暖系统。开展风电制氢、风电淡化海水等新型就地消纳示范。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和售电侧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分布式风电的市场资源组织形式、盈利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风电的分布式发展和应用,探索微电网形式的风电资源利用方式,推进风光储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结合简政放权有关要求,鼓励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风能资源。对风电发展较好、不存在限电问题的地区放开陆上风电建设规模指标,对完成海上风电规划的地区放开海上风电建设规模指标。结合规划落实、运行消纳等情况,滚动调整风电发展规划。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确保规划内的风电项目优先发电。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外的情况下,若因化石能源发电挤占消纳空间和线路输电容量而导致风电限电,由相应的化石能源发电企业进行补偿。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加强对风电调度运行和消纳情况的监管,完善信息监测体系,定期发布风电运行消纳数据。由国家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定期开展弃风限电问题专项监管,及时发布监管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限期整改。建立风电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对弃风限电问题突出、无法完成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的地区,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再新增风电并网规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改变目前基于分区域标杆电价的风电定价模式,鼓励风电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市场竞价基础上固定补贴的价格机制,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适时启动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

(二)环境社会效益 1、2020年,全国风电年发电量将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按2020年风电发电量测算,相当于每年节约1.5亿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8亿吨,二氧化硫130万吨,氮氧化物110万吨,对减轻大气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起到重要作用。

能源规划 篇6

《规划》在上述4个重点技术领域中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制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路线图,并针对重大专项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规划了37项重大技术研究、24项重大技术装备、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

据悉,这是国家能源局成立后发布的第一部规划,也是我国第一部能源科技规划。

新能源自主科技攻关

虽然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例如,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风电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控制系统、叶片设计以及轴承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等。

为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在能源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以及新能源领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上实现自主化,部分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在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方面,将完善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煤炭及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形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及配套装备。

在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方面,突破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实现炼油轻质油回收率达到80%。自主开发煤炭液化、气化、煤基多联产集成技术,以及特殊气质天然气、煤制气以及生物质制气的净化技术等。

在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实现大容量高电压输电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化,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智能电网、间歇式电源的接入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消化吸收三代核电站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及相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掌握6-10MW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海基和陆基风电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发展100MW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等。

提前布局长远目标

据悉,《规划》将通过各地能源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能源企业等共同落实完成。

《规划》提出,各地能源部门等方面要结合《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重大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选择并确定重大能源试点示范项目。优先核准自主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斱案完善的重大示范项目,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同时利用税收及首台(套)设备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同时,《规划》将已具备一定基础并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为主要仸务,同时部署未来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如700℃超超临界机组、高温高强度材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示范工程、大规模储能等。

除此之外,《规划》在上述四方面还提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目标。例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及高值化综合利用。

(上海证券报)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框架 篇7

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形式之一, 长期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特别是开发利用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其应用通常被局限于建筑单体或孤立的系统层面, 缺乏区域层面的统筹和规划, 割断了与区域能源需求和传统能源供应系统的联系, 加之相关配套保障政策不完善, 导致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出现节能效果不明显和回收期过长等现象, 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仇保兴博士曾以太阳能路灯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每个太阳能路灯仅是独立的体系, 则浪费了50%太阳能产生的能量, 增加了30%的蓄能电池成本。在太阳能路灯40年的理论寿命期内, 蓄电池更换占整个成本的90%, 废弃的电池还会导致新的环境污染。因此, 仇博士提出了新的微循环共生理念, “白天太阳能路灯产生的多余电力供应周边建筑使用, 然后晚上路灯利用大电网供电, 这样路灯上产生的太阳能白天得到高效的利用, 而且省去蓄电池, 节省了30%的初期成本。”可再生能源规划正是秉承循环共生的理念, 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整合, 与能源需求、传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不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匹配协调, 力求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 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全球趋势, 也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有170余座城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或绿色城市的目标。在低碳生态城市中应用可再生能源,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城市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 更能够开拓新经济领域, 创造就业机会, 推动技术进步, 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能源规划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规划, 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虽属于非法定规划, 但在现实中却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依据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 在当前能源供应紧张、环保压力加大等发展趋势下, 在城市发展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具有显著的意义。

2、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简介

可再生能源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之下的专项规划, 目的在于对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 考虑未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特征, 系统的、全面的对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进行布局, 制定不同时期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技术体系, 并提出可行的规划实施策略、激励政策及发展目标。

可再生能源规划属于新兴的规划领域, 是从供需平衡、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优先的角度, 对城市发展中的能源利用问题、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评价和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 应定位在总体规划指导下, 对城市的节能减排等规划目标进行论证, 是对总体规划内容的延伸、细化和落实, 是对传统电力、燃气和热力等专项规划的集成和提升。目前, 我国可再生能源规划刚刚起步, 尚未在此领域颁布对应的技术指导文件。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的技术流程和方案构成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专门的编制办法来规范和指导。因此, 目前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在体系上存在与上位规划之间的不衔接、可实施性差、规划编制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等问题。作为南方地区乃至国家层面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技术支撑单位, 深圳市建筑科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 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需要重点考虑:

1) 可再生资源量的评估

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是整个利用规划的基础, 目前可再生能源主要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虽然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大、无污染, 但往往同时具有不稳定、密度低、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这是其规模化利用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可再生资源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 可将其储量细分为理论储量、 (技术) 可获得量、 (经济) 可开发量, 分别对应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的实际资源可利用量和程度,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2) 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的设定和分解

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设定和分解是规划实施和衔接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实施效果评价和反馈的有效途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标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情况、能源现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结合上位总体规划的目标, 分阶段、针对不同发展情景开展论证。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 一方面需要体现对于上位规划目标的支撑, 另一方面把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到不同阶段, 以便对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监管。

3) 可再生能源规划的柔性

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偶然性成为影响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可再生能源规划过程中, 要注重多种情景的分析, 充分考虑各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实施难度。各利用情景中将主要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来源的组合、各类能源的资源量、生产率、经济性和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等要素, 并采取相应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 以理论储量为依据, 通过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和成本投入, 形成不同的利用情景, 对多个开发利用情景进行比较和选择, 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4) 能够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协调性、可操作性。

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编制还应强调建立在“反馈评估、结果导向”的思路上, 突出具体执行和实施效果的反馈, 将规划的可实施性、落实机制与规划方案本身等同考虑, 较好地发挥专项指导作用。

3、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属于区域能源规划范畴, 目的在于对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能源需求特点, 综合考虑未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特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的、全面的对区域可再生能源进行规划布局, 制定不同时期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方案, 并提出可行的建设管理和实施办法、运营机制和激励政策[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实施技术路线由规划流程和规划内容与工具两方面共同构成。规划流程主要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负荷分析及设施规划, 通过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系统管理与情景分析实现合理利用。各阶段均有相应的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方法对其进行支撑。

3.1 区域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方法

资源评价模型是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基础模型, 通常情况下,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热能。

1) 太阳能资源的储量评估方法主要源于气象观测和地表辐射数据。太阳能资源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以及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储量评估方法主要源于气象观测和地表辐射数据[4], 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QX/T 89-2008) , 对区域的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以光伏利用为例, 应掌握近30年的日照情况 (日照时数、地表辐射) , 通过长期气象观测和地表辐射观测, 计算出地表总辐射密度和可转化为电能的比率, 最终核算出区域内的太阳能资源量。而其可获得量主要取决于可用于建设光伏电场的土地规模, 应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选取气候资源丰富、同时土地条件难以作为常规耕作和建设的地区, 核算其规模, 最终获得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开发的可获得量。

2) 风能资源的储量评估方法也主要源于对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对长期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核算, 利用威布尔 (Weibull) 风能公式计算出区域风能资源的总量,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对其进行插值作图, 结合可建设风电场的用地分布, 得到该地区风能资源开发的可获得量。

3) 城市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主要有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气体燃料和生物质固化等技术。生物质能资源的储量评估方法主要从原料类型、产量及各类转换系数、收集利用系数出发, 测算区域生物质能资源数量和分布[6, 7]。其可获得量取决于规模化利用设施的收集半径和收集系数。

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 首先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时间维度的分析上, 主要依据累年的气象数据, 通过统计方法确定不同时段的能源强度, 可利用资源的小时数和比率。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某城市太阳能和风力资源的逐月能源强度和分布频率。

在资源时间维度的分析中, 同时结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方式, 确定可实际利用的资源量, 根据上位规划的用地类型、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能源需求种类等信息, 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量和空间分布。图3、图4显示了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两种利用方式在同一园区的可利用资源强度和总量的空间分布。对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地域适宜性及潜力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的指导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手段, 制定能源集约利用方案, 明确能源利用目标, 落实生态指标体系。

3.2 区域建筑能源消耗的预测

区域建筑的能源消耗预测, 主要目的在于估算规划区域建筑总用电量、单位建筑面积用电强度、燃气消耗量及单位建筑面积燃气消耗强度、最大电力负荷及单位建筑面积电力负荷强度等参数。建筑能源预测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预测, 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即首先根据城市的建筑现状 (包括围护结构参数, 设备效率, 服务水平和使用规律等参数) , 建立各种类建筑的典型能耗预测模型, 采用DEST, DOE或Energy plus等动态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对建筑全年使用能耗的情况进行预测。在典型建筑能耗模拟的基础上, 根据上位规划中的地块内建筑的功能混合比等参数, 考虑一定的同时使用系数, 将单体建筑的能耗集合计算区域建筑的能耗。另一种方式可称为自上而下的方式, 即在多年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手段建立区域建筑能耗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宏观趋势之下,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预测建筑能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最可能的变化范围。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能够给出建筑逐时的负荷和能耗的变化规律, 有利于各种技术措施的具体分析和技术方案的落实;自上而下的方式能够将除技术之外的社会经济等间接因素包含在建筑能耗预测中, 并且能通过能耗变化趋势的预测, 给出规划期内逐年的区域建筑能耗, 方便规划的控制和实施。本研究将结合这两种方式的优点, 根据规划阶段和开发时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形成既能反映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又能具体支撑能源系统规划设计的建筑能耗预测方法。 (见图5)

3.3 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

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是核心, 图6显示的通过GIS工具对建筑能源需求和不同可再生能源的分布进行匹配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框架是:在给定资源分布、能源需求和政策情景下, 给出每一地块各阶段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结构, 其中规划方法重点的研究内容包括:

3.4 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资源的匹配方法

建筑中能源需求一般包含设备和空调所需的电力, 采暖、生活热水和炊事所需的热力, 不同的能源需求除了有量值上的差别还有能源品质上的差别。一般说来, 电力属于高品质能源, 而采暖和生活热水所需的热水温度在50~90℃左右, 属于低品位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应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 满足不同能源需求的量值和品质, 优先考虑供应经济性较好的低品位能源, 实现能源供应品质的匹配和高品质能源的阶梯利用。另一方面要考虑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在时间维度上的匹配, 以常用的照明系统为例, 照明系统的能源需求在全年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分布比较均匀, 而如果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供电, 能源供应就会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呈现夏天高冬天小的变化规律, 在此情况下需要考虑采用太阳能并网、太阳能风力互补系统或增加蓄电池组等技术方案, 使需求与供应在时间维度上匹配。另外, 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现阶段其建设成本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 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中, 还要通过收益率等指标, 对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进行测算, 寻找最优方案, 实现可再生能源经济性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匹配。其中尤其需要考虑使用煤炭、石油等替代能源的环境和经济成本。

3.5 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反馈评估方法

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具体内涵可理解为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实现什么样的规划目标, 规划内容包括方法、时机和量三要素。但在规划期内, 随着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位规划的调整、建筑能源需求的变化和具体项目开发进展, 可在生能源的规划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修正, 为规划部门掌握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因此要实现整个规划期内可再生能源高效供应和利用的总体目标, 不断的反馈和评估就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可再生能源规划的反馈评估是对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劣性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研究实施情况的反馈机制, 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的理论依据, 评价规划实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同时结合上位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分解, 量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贡献。本研究将包含能源系统的影响评价、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价、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评价和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评价, 输入规划目标、方案和项目实施情况, 输出不同目标和政策下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变化情况。

3.6 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

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和效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将逐渐成为城市能源供给的常规措施, 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也成为区域能源规划的重点。近年已有许多规划项目开始重视和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 但大多停留在理念与概念阶段, 操作性不强。究其原因, 除了规划技术方面的因素外, 缺少或不完善的相关落实机制和政策引导, 是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 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编制要以实施效果为导向, 注重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和协调, 特别是落实机制、配套政策、财政激励手段以及领导监管能力的建设等方面。

4、结语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是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主体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正经历城市化高速进程, 同时要面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应对能源紧缺的双重问题, 可再生能源规划是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在可再生能源规划的框架之下提出了一系列广泛的研究课题, 如区域建筑能源的预测, 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实施效果的反馈评估及保障落实机制, 以期对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确定区域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领域、具体项目的实施和优先布局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框架上的支持。

云南新能源规划研究初探 篇8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新能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

1 前言

随着云南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常规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而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减轻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积极发展新能源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为首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这些新能源中, 风电所占比例最大。

以下介绍了云南“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研究的初步成果, 以及新能源接入对云南电网可能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合理建议。

2 风力发电

2.1 建设规模

截至2010年年底, 云南省共投产的风电场有4个, 其中大理3个, 曲靖1个, 总装机341MW。

根据初步规划研究成果, 至2015年, 云南省风电装机约7069MW, 其中滇中片区装机1385MW, 占全省份额20%;滇东片区装机1653MW, 占全省份额23%;滇南片区装机820MW, 占全省份额12%;滇西北片区装机3142MW, 占全省份额44%;滇西南片区装机69MW, 占全省份额1%。

全省风电规模最大的是大理州, 2015年拥有风电装机2823MW, 占全省总装机的39%。各地州风电占比见图1所示。

2.2 出力特性

由于云南特殊的气候和地理位置, 云南汛期6~10月风速较小, 10月中下旬后, 云南近地面风速增大, 冬春季风力最强, 5月后渐渐减弱, 风能资源总体呈现冬春季大, 夏秋季小的特点, 因此风电场出力也具有枯期出力大、汛期出力小的特性, 与水电的丰枯季出力特性正好相反, 因此, 风电对改善云南西部电源结构特性有利好作用, 有利于改善云南西部电源的结构特性。但同时, 由于风能的不可控性, 风电还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难以调度的特性。

如图2至图5所示, 根据已运行的曲靖杨梅山风电场 (滇东) 和大理者磨山风电场 (滇西北) 2010年出力数据, 得出其年平均出力曲线和典型日出力曲线, 可以以此作为滇西北和滇西北以外地区的风电出力特性。

3 太阳能光伏发电

3.1 建设规模

截至2010年年底, 云南省共投产太阳能发电项目1个, 即石林光伏电站, 位于昆明市石林县东部, 分老挖村、北小村两个片区, 其规划设计容量分别为100、66MW, 现已建成投产20MW。

云南省规划光伏电站总装机为702MW, 其中现有装机20MW, “十二五”新增482MW, “十三五”新增200MW。2015年全省光伏电站装机达502MW, 分布在昆明、楚雄、大理3个地区。

3.2 出力特性

可以参考老挖村光伏电站2010~2011年的出力数据, 得出其年平均出力曲线和典型日出力曲线 (见图6、图7) , 以此作为云南省的光伏电站出力特性的参考。

老挖村光伏电站2010年全年发电量为0.084亿kW.h。按老挖村电站月平均发电量估算其年利用小时数约为1260小时。枯季较丰季阴雨天几率小、光照较好, 因此, 光伏电站在枯季的平均出力较丰季好, 经由出力曲线分析, 在枯季平均出力在30%左右, 丰季则在25%左右。

4 生物质能发电

2015年云南省生物质能电站装机约279.1MW。其中, 秸秆发电项目总装机为171MW;沼气发电项目总装机为3MW;废弃物发电项目总装机为65MW;能源林发电项目总装机为30MW;其他装机为10MW。

生物质能发电是以秸秆、树枝、稻壳、能源林、灌木林、林业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等为燃料进行燃烧发电的, 其发电原理和火电相差不大, 只要有稳定的燃料供应, 就可以保证额定出力, 其出力特性与火电一样。

5 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1) 由于风电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很强, 大量风电并网将对电网的调峰调频带来显著影响, 到“十二五”末期, 电网调峰能力很可能将成为限制风电接入水平的制约因素。

2) 大量风电场接入电网后, 将使电网动态稳定水平有所降低, 滇西北相关断面外送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 虽然风机拥有低电压穿越功能, 但是由于目前风机设备质量、性能水平的限制, 在实际运行中, 部分电网因故障或负荷转移等原因引起的短时电压波动时, 导致风电机低电压切机的几率仍然较高。

4) 风电场接入将对并网点电能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需引起重视。

5) 云南多雷区, 风电场处于高山上, 且其轮毂较高, 存在雷击的可能性, 雷暴天气严重的情况下, 考虑风电场的安全运行, 防止雷击过电压导致事故面积扩大、电气设备损坏, 风电场也会安排全场停机, 将对电网运行方式带来一定影响。

云南光伏电站以及生物质能电站单个规模小, 而且较为分散, 就近接入当地电网即可完全就地消纳, 对于电网来说其影响较小。

6 结论

根据初步规划研究成果, 到“十二五”末期, 云南省风电总装机将达7069MW, 太阳能光伏电站将达502MW, 生物质能电站开发建设规模约为279.1MW。

新能源特别是风电大量接入, 将对云南电网的调峰能力、动态稳定水平、电能质量、电压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需要在规划运行中引起重视。

建议大力推进中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研究, 严格审核新投产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实施情况, 加快制定风电并网技术规范, 积极开展风电接入对地区电网特别是滇西北地区电网影响的专题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云南电网公司.云南“十二五”新能源规划[Z], 2011.

[2]卢勇.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 2010年03期.

[3]宋春.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共同发展[J].云南电力技术, 2011年03期.

[4]魏伟, 许胜辉.风力发电及相关技术综述[J].微电机, 2009年04期.

能源规划 篇9

《规划》指出, 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低水平过度发展、比重偏大, 钢铁、有色、建材、化工4大高载能产业用能约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 单位产值能耗高。要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 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 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规划》要求全面推进节能提效, 把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发展工业节能重点工程。加强建筑节能, 推行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与标识, 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 加快既有建筑和城市供暖管网节能改造, 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 着力增加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 实行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能效公示、能源计量和能源审计制度。

能源规划 篇10

1月23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下称《规划》) 的通知, 将智能电网列入其中。

《规划》强调, 加强智能电网规划, 通过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和示范项目建设, 确定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 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建立有利于智能电网技术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 推行与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的电价政策。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 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 提高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并网输送能力。积极推进微电网、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建设和智能电表应用。“十二五”时期, 建成若干个智能电网示范区, 力争关键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走在世界前列。

能源规划 篇11

2月20日,作为长春市研究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示范基地之一,总投资达8.5亿元的华奥汽车工业园正式投产,投产后将实现5000辆新能源动力客车的生产能力。目前新源汽车装配线已进入试生产阶段,3月份将试制成功第一批新能源混合动力客车。

吉林辽源雷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于去年投资建设的,主要研发新型汽车用动力电池。今年2月24日,公司又投产了磷酸亚铁锂材料及电动汽车组装生产线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由磷酸亚铁锂材料、高性能隔膜纸和动力电池、电动汽车运营等项目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据了解,公司还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入力度,计划到2012年达到年产1亿安时动力电池和2000吨磷酸亚铁锂材料的规模,实现总产值10亿元。

能源规划 篇12

“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包括节能减排的规划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控制能源总量, 抑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第二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第三是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第四是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能源供应。

第一,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个最大有3个特点:总量大、份额大、而且在继续增长中。同时, 我们也是进口大国。第二个背景是, 金砖五国中,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比其他4个国家, 主要是其他3个国家份额大很多。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都是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到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点多, 在发展中大国里占的比例遥遥领先。这样, 在整个国际能源市场和整个国际能源发展中, 如果我们不控制能源需求总量, 就会带来更多的碰撞, 我们的“走出去”、保障资源供应, 等等, 都没办法实现。同时, 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不控制的话, 有可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总量超过100亿吨, 我们也就成了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变成了“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的一个主线。

关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落实细化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我们的研究, 实际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第一是要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高耗能产业按照我们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或者工业化率达到一定比率, 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发展的目标来讲, 高耗能产业还是要进一步增长, 而且总量要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但是, 今后要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 同时对它的总体规模进行控制。第二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 减低单位GDP的能耗。比如说工业部门、建筑、交通, 等等, 要降低单位能耗, 提高能源效率。第三要加强管理。要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加强对耗能产业的管理, 对用能单位的管理、对生活方式等的管理。现在, 控制能源总量有几种方案:一是按照“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办法, 把能源消费总量分配到各个省, 试行总量控制。但这有点难办, 同时也涉及到标准问题, 即按照气候标准、GDP标准、发展权等标准的确定问题。第二是基本依托市场机制, 采取宏观综合调控措施。比如用控制总能耗、控制高耗能工业等间接手段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当然最终的办法还没出来,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跟踪研究。我的看法是这几个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就带来了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要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前景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如果不限制发展, 就会越来越被动;第二就是要抓紧真正地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使节能减排真正取得实效, 而不是像“十一五”末采取短时间的拉闸限电。

第二,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实际上就是要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这也是从气候变化, 从我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态势来看的。国家能源局提出, 要控制煤炭的使用量、生产量。因为煤炭年产量已经33亿吨了, 再增长就可能达到将近40亿吨, 这就达到了全国环境容量的上限。要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 同时又要发展。根据各种预测, 在今后10-20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还是要增长的。所以, 今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能源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什么地方, 一是要应对气候变化, 实现高碳能源尽可能的低碳化应用。但是这种低碳化应用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煤炭变成气或者油, 仍是要进行大量排放的, 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二是要从现在开始, 使能源供应中间增量部分更多地依赖清洁能源, 特别是非化石能源。这要作为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从整个欧洲来讲, 欧洲现在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都是靠天然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来满足的, 几乎已经不增加煤电了。大家最近也都看到, 像德国, 它把核电要逐步地关闭了, 就是要去核化。核电关闭了以后, 就需要可再生能源来承担。日本经过这次大地震以后, 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这也有难度, 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到的, 但也反映出一种民意和动向。所以,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使我们的增量更多地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来满足, 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十一五”末, 国家领导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指示, 同时, 十七大报告里也写明, 十八大肯定也要把这些内容进一步地提出来。

第三,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国能源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矛盾, 像煤电的矛盾、国有企业发展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政策上的矛盾、资源上的矛盾, 等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推进改革, “十二五”的能源发展就不能够走出困境。所以“十二五”期间肯定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加大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现在已经提上日程, 中央文件也有所表述。但对垄断的改革, 社会上、产业界、包括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我的看法是,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在能减少垄断的领域减少垄断, 引入竞争;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对应有的、必须要垄断的行业进行更加透明、更加科学的监管, 使它适应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进程。比如说我们的石油公司, 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把石油、天然气引进到国内, 这保证了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 保证国家长期的能源供应, 就像内蒙古在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作用一样, 带有战略性, 是有巨大贡献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天然气距离很远, 进来以后价格高, 面临着售价的问题。价格不提高, 进口公司就要亏损;价格提高以后, 老百姓就感觉承受不了。同时, 这也同目前国家发展民生是不和谐的。国有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 利用政策的背景, 把高价格强加给消费者, 消费者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现在的发展和消费背景。我们叫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这是民主发展的最新形式。要是不改革的话, 必然会发生碰撞。第二, 要改变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提高或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值。我们节能减排也罢, 发展低碳经济也罢, 最终都要通过市场手段, 通过价值的信号。如果产品的价格很低, 浪费就很严重。但是, 提价也面临民生的问题。所以“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价格, 当然也包括资源税费的改革, 等等, 这些就是为了体现和谐的发展。资源地, 如内蒙古, 就是给国家提供能源资源, 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税务分成、更多的利益。另外, 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资源的生产地、资源富集地, 通过推进改革, 使产业有更多的发展后劲。比如, 山西的煤炭就是要改变“有水快流”变成“细水长流”。不要短时期间挖太多的煤, 可以少一点, 细水长流, 这样价格也能体现出来。

第四, 全面加强国内合作, 保障能源安全。现在我们的能源市场已经与世界的能源市场融为一体, 高楼价冲击着各个国家, 也冲击着我国。今年上半年, 各个国家进行密切的磋商, 这就说明能源合作非常广泛。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的能源合作要进一步地加强。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领域、能源的技术发展领域, 这些方面国际合作加强的趋势非常强烈。一方面是我国的需求。现在很多国家都进入了中国, 比如欧盟、美国, 他们首先在清洁能源领域放宽接受和谈, 希望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同时, 从我国来讲, 我们也要进一步“走出去”, 要改变、丰富和完善我们“走出去”的战略。要向非洲国家包括中欧的产油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尤其是全面的能源方面的合作。

二、对内蒙古能源发展的建议

上一篇:涉外介绍信下一篇:公路设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