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发行机制

2024-07-29

询价发行机制(精选3篇)

询价发行机制 篇1

我国上市公司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等“三高”现象由来已久。那么什么样的发行价格才是合理的呢?

1 影响股票价值的主要因素

正常影响股票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

1) 主营业务收入和未来增长率。

2) 发行规模和行业属性:流通盘小、垄断行业、业内龙头的股价相对较高。

3) 市盈率和未来现金流贴现:股价=市盈率*利润 (通过行业平均市盈率和估计的利润就能估计出股票价格) ;股价=股票未来所有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但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公司每年正常派息。

4) 宏观经济及政策、二级市场的牛熊和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新股发行价也是以此为基础, 所以一、二级市场差距应该不大。但近年来新股破发不断, 拟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承销机构能够从高价发行上市的过程中获取巨大利益, 因此过度包装、哄抬发行价格的现象普遍;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在股价跌破发行价的过程中蒙受了巨大损失, 与躺在新上市公司账面上大量无明确投资需求的超募资金形成了鲜明对比, 监管和自律也形同虚设。如海普瑞发行价为148元/股, 对应73倍市盈率, 但上市后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突然大幅下降, 不到一年, 股价被腰斩。究其原因, 是现行新股发行机制本身的弊端和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链条造成的。

2 造成新股高价发行的原因

1) 新股定价发行制度为“价高者得”:

在询价申报中的高报价者以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按比例配售, 无须用高价购买股份, 既保住了网下配售资格 (报价过低则无法购入新股) , 也为保荐机构捧了场, 使得一些机构敢于报出高价。

2) 证监会定位不明, 不愿放权:

全国几万家企业要上市, 审批和上市后监督仅靠证监会肯定忙不过来。就算每年上市200家, 大多数企业头发等白了也上不了。证监会既要制定规则又要执行规则, 难免有收受利益之嫌, 象重庆啤酒、海普瑞等上市公司的明显违规最后都不了了之。

3) 上市公司:

高发行价可提高公司声誉, 并带来巨额超募资金, 高管通过闪辞套现。

4) 保荐人、承销商:

以各种方式提前入股拟上市公司, 既可按高发行价比例抽取更多佣金, 又取得发行价与入股价的差额。高报价符合券商的共同利益, 各大券容易互相勾结, 相互抬轿, 千方百计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造成了新股发行的“三高”泡沫。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等各大中介, 也都希望新股高价发行, 从而获得不菲的中介费。而保荐机构不需承担被保荐公司的后续风险, 相关法律均没有规定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新股高价发行承担任何责任, 只是不断提醒要本着勤勉尽职、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确定新股发行价格, 但道德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则显得渺小。由于承销商能够从高价发行中获取最大利益, 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哪怕新股上市后破发甚至退市, 承销商与发行人的利益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5) 基金等机构询价对象成为帮凶:

如出价过低会被直接劝退, 而出价再高也是按发行价认购成功, 之后在二级市场拉抬后由散户接手。

3 解决方案

1) 新股网下配售中标价格改为投标方各自报出的价格, 报价越高虽然申购成功的概率增加, 但申购成本也越高, 二级市场上的收益会减少。报价过低则可能申购失败, 而非现在的高。为了避免单一投资者报价过高而全部垄断网下新股配售权利, 可规定单一机构投资者获得份额不超过流通股比例的2%。我国中小投资者居多类似香港, 可借鉴香港的累计投标和公开认购混合的招股机制。这种机制一定程序上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也达到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发行定价的主导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混合机制的股份分配方式;定价过程;回拨机制;超额配售权和后市支持。所谓回拨机制, 即在股票发行时, 有机构投资者决定发行价格, 由散户决定股票在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股票分配比例。如果机构投资者确定的价格偏低, 散户可通过超高认购率使机构投资者配售的量减少直至为零;如果机构投资者确定的价格过高, 散户认购率降低使大量股票高价配售给机构投资者。超额配售权 (“绿鞋”) 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 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可按同一发行价格向投资者超额发售不超过包销数额15% 的股份。在增发包销部分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0 日内, 主承销商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股票, 或者要求发行人增发股票, 分配给对此超额发售部分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主承销商在未动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 通过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 可以平衡市场对该股票的供求, 起到稳定市价的作用。

2) 增加新股定价约束条款:如发行市盈率不得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市净率不超过10倍、市销率不超过10倍、发行价格不得超过同期二级市场可比股票价格的120%、PEG (市盈率除以每股收益增长率) 不得超过3倍、超募比例小于200%、上市高管和公司限售股10年解禁等。

3) 证监会审批监管放权:效仿美国设立多层次的证交所, 将审批、日常监督、退市权力下放给交易所:从审批制逐步过度到注册制, 拟上市企业符合条件后向交易所申请注册, 就可以上市, 证监会有否决权;也可把中小板或者创业板直接下放到地方去, 比如以省为单位或者以地区为单位、以市为单位, 融资和流通就限在本地区, 它的买卖也受辖区的限制, 这样简单、容易, 也能保证透明度。这样证监像人行一样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制度法规制定建设和宏观调控上。

4) 保荐人、券商追责, 简化中小投资者集体向上市公司和券商索赔程序, 严格退市制度:提取佣金的30%~50%作为风险保证金, 如果没有发生违规行为, 风险保证金可分三年等比例地归还。保荐人要定期披露其本人和直系亲属的财产情况, 让其财产处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一旦发现保荐人以各种方式参股拟上市公司、与股评勾结、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 则永久行业禁入、没收全部违法所得。严格限制资产重组, 防范壳资源遭遇爆炒, 采用股价退市法、市值退市法、成交量退市法等市场化手段, 投资者用脚投票, 让垃圾公司直接退市。

5) 询价对象多元化且不同机构之间比例合理。不仅包括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私募基金、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规定覆盖到80%以上的询价机构范围才是有效询价。还可将学者、散户投资者等纳入到询价对象中来, 后者不必购买新股, 后者报价的平均值作为新股定价的比较基准, 如果询价对象的报价较基准报价高很多, 可取消发行。对不同类型的询价对象设定一个权重范围, 例如设定公募基金参与申购的家数在15%~40%之间, 如果超出这个区间, 则视为无效询价。

6) 分流打新资金:新股批量发行、批量上市可防止同一笔资金多次申购新股; 另外鉴于许多打新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 要提高沪深上市风险低收益稳定的公司债、可转债、国债等的规模和流动性, 分流一部分新股申购资金, 从而降低新股发行价格。

7) 鼓励现金分红:上市公司分红意识淡漠, 让长期投资者心灰意冷而参与了市场差价的搏杀。应强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 逐渐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使新股“三高”现象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4 结语

新股发行“三高”现象很多年了, 其本质是发行制度不完善, 上市公司、主承销商和各中介共同谋取短期利益最大化, 是以套牢中小投资者、透支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空间, 剥夺更多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并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证券市场投机盛行为代价的。应该拿出勇气, 从根本上完善新股发行机制和法规, 斩断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链条, 严格惩戒, 共同营造良好的发行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莉.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会计, 2012 (10) .

[2]赵煜程.新股发行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2) .

询价发行机制 篇2

地方债是否应当发行, 理论界对此有诸多看法, 综合各方意见来看, 地方债的发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认可, 但对地方债推出的当前条件还存在疑问, 多方认为目前推出地方债条件不成熟, 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现在还不适宜地方债的广泛施行。

地方债的发行的确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完善地方财政职能, 完备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效果, 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建支出需求。近年来地方政府也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城市基础建设投融资平台, 在企业债市场上进行融资。然而, 当我们看见地方债发行带来的一系列正面经济效应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看到与此同时伴随的风险。地方债的发行在我国尚属首次, 因此, 地方债的发行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和风险都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分析探讨, 能够更多的树立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能够为地方债的发行与运作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地方债在西方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融资工具, 又称为市政债券或州债券等。笔者认为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债券, 即使是名义上称为地方债券, 而实质上也是以国家的信用作担保而发行的, 最终不是地方而是国家作为地方债券的最后付款人。因此, 国内没有出现国外因为地方债的发行的致使地方政府破产的情形发生。

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地方债券, 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而开展的一种融资渠道, 通过举债来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提供本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 满足地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多样性需求, 更好的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在2008年底我国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债也就是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开始正式施行, 当然从现在来看, 地方债的发行的确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挽救了我国经济连续几个季度的缓慢倒退增长趋势。同时, 地方债这道口子一旦打开, 那么就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会让我们面临严峻风险的考验。

从地方债的发行和认购情况来看, 投资者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存在很大的担忧。实际上, 投资者的担忧也是很正常的, 我国无论是国债市场规模还是地方债市场规模, 已经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国际上关于财政对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是25%~30%, 2002~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分别为:87.63%、84.63%、87.10%、80.24%、200.35%和77.78%, 这些都大大超出了警戒线。这也给地方债券的发行买下了巨大的风险, 政府究竟有多大财力为地方债作担保, 从以上数据, 也许我们应该担心的更多是未来将面临的风险, 这也在我们心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 从区域经济划分来看, 我国也面临着地方财力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由于各地发展起点的差异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 这种差距还将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众所周知, 中西部经济发展根基薄弱, 筹措资金有限, 因此, 中央政府为了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 在地方债发行问题上有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见表1) , 以努力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当然这是好的政策, 也获得了诸多学者专家的认同, 但是中西部地方政府究竟能否支撑这笔巨大的地方债券开支, 或许我们会存在疑问, 发行量越多也就意味着未来也就会承担更多的债务, 这其中的风险或许更应当警惕。

其次, 地方债的发行会助长地方政府的政绩攀比之风。地方政府有了地方债券这个理想的筹资渠道, 就会在自己任期, 大上项目, 缩短工程项目周期, 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等问题。同时, 地方政府强化风险意识不足, 一旦风险爆发, 可能会给下届政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严重动摇政府信心。此外, 毫无节制的地方债券发行也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这也会一定程度上会对民营企业造成打击, 不利于健康活跃的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

最后, 地方债券也和其他投资工具一样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地方债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在股市低迷的今天备受青睐, 但我国地方债存在着种类单一, 规模小收益率不高的问题, 这也就决定了它天生的流动性不高缺陷。相对最近时间的CPI指数持续走高的情形下, 地方债券利率风险逐步加大, 这也会给地方债券的发行设置一定得障碍, 同时也加大了地方债券的风险水平。

总之, 地方债的发行潜藏这巨大的风险, 地方债的发行机制是否健全, 到底有谁来充当最终还款人?地方债的发行是否会引发或者推动通货膨胀, 是否会对居民和机构投资造成挤出后果, 一个地方政府到底能够承担多大债务的发行?这些都将为应孕而生的地方债发行埋下随时爆发的风险危机。

针对以上风险的担忧,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采取一下策略来应对债券风险的发生:

第一,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地方债发行的审批严格性, 坚决杜绝盲目扩大发行地方债券的行为。一切从源头抓起, 凡地方债发行必须经过严格审批程序, 反对一切政绩观的发债行为, 增强地方政府和各级工作部门的风险意识, 建立地方与中央监督与群众举报等手段, 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源头及时的切除。上至中央, 下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到财政公开, 及时地公开准确的地方债务信息。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实现地方债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 指定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风险预警指标和判别标准, 对债务的投向, 运作情况作出实时监控, 并匹配债务期限预算功能。与此同时,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并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对各地方政府展开评级, 动员各界力量对地方债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第二, 建立偿债基金和地方债担保机制。一个负责任, 有信用的地方政府, 都会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 而完善的偿债基金和地方债担保机制是确保地方政府信誉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需要, 确定当年筹资还债的准备金和风险保证金。

第三, 对地方债实行综合管理, 努力建造较为完善的政府债务综合组织管理框架。各家地方政府可以对比各国有大中小城市商业银行, 设立独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层级机构, 做到层层把关,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尽管至今为止, 学术界对地方债券的发行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 但从目前来看, 地方债券的发行已是势在必行了, 而且的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在探索地方债券的道路上, 我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 法制的不健全, 税制改革的不彻底, 以及对审批监督机制等等这些方面, 都无疑给地方债券的发行带来隐藏的巨大风险。西方国家地方债券的发行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体系, 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防范机制, 打破地方依靠中央作为最终付款人依靠的历史, 形成地方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债券发行操作机制。中央对地方放权的同时, 又不失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 真正打造具有各个地方特色的债券发展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就地方债发行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作为背景展开分析, 并深入探讨地方债发行背后的风险情形, 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大的财力为地方债发行市场开路?这些都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有望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债,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毛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策分析.财经纵横.2007 (09)

[2]贾洪文, 胡琴.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以2009年地方债券为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 (06)

[3]徐冰清.我国新发行地方债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科技创新导报.2009 (26)

[4]刘刚, 曲升刚.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防范体系的建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06)

询价发行机制 篇3

我国新股发行现行的制度是公司上市实行保荐制, 新股发行定价实行询价制, 新股发行方式实行网上发行与网下配售相结合的制度。该制度是从2009年6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后, 改变此前的新股定价发行方式所采用的市场化发行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 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 新股市场化定价与严格的发行审核存在矛盾。

市场化的发行定价体制有助于新股的合理定价, 缩小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价差, 减少过多的流动资金冻结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有利于股市长远、健康的发展。这是管理层推行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本意。但2009年新股发行推行并沿用至今的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化定价制度。这种不完全的市场化表现为:定价的市场化与发行审核控制。一方面, 宽松的询价制度, 使发行新股的定价依据不再是企业自身的质量和其向市场承诺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 而是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另一方面, 监管部门严格掌控着新股发行的审核权。这种体制造成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脱节。

(二) 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利益密切导致发行价格高估。

八菱科技和朗玛信息中止发行是一次值得寻味的事件。首家中止发行的八菱科技首次询价时, 保荐机构“估算”出的价值中枢为36.92元, 二次询价时降至23.09元, 但最终其发行价定格为17.11元。八菱科技的发行价格与首次的价值中枢相比为何相差如此巨大?被中止后重启发行“闯关”成功的朗玛信息, 最终确定的发行价为22.44元。而被中止的那一次发行, 主承销商给出的估值报告称, 该股的合理价格在30元至40元, 这一价格远高于当时参与询价的机构给出的参考报价区间。无论是朗玛信息还是八菱科技, 保荐机构给出的估值都远远高出二级市场同类公司, 也高于询价机构给出的估值, 除了发行人的原因之外,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保荐机构的推波助澜。由于在现行机制下, 保荐机构与发行人成为利益的相关方,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使得保荐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保荐机构甚至可能为发行人进行包装, 或拔高发行人的投资价值, 或操纵新股询价, 以达到高价发行的目的。主管发行工作的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强调, “勤勉尽责、诚实守信”是保荐和承销业务的基石。但保荐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丧失公正与独立原则, 为拟保荐对象涂脂抹粉、抬高发行价格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三) 新股配售制度不合理使询价机构竞相提高报价。

我国新股询价所采取的是“荷兰式招标”方式, 参与询价的机构按照所报买价由高向低的顺序中标, 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 其中中标价格是以所有投标者的最低中标价格为准, 全体中标者的中标价格是一致的。这一询价机制存在的一个明显弊端是询价机制报价的不合理性和高报价行为的低风险。参与询价的机构如果在初步询价时未中标, 将失去网下配售的机会。其报价没有很强的约束和管制, 初步询价对象为了获得主动权而以最高询价区间报价, 使得询价机构存在虚高报价的现象。累计投标询价时, 由于此前的初步询价已把价格抬高, 询价机构在累计投标询价时会进一步就高报价, 利益的驱使使得机构投资者为了提高网下配售成功率而并不关心发行公司的合理估值。由于是按由高到低的报价排序配售股票, 在询价阶段就高限报价的机构, 越能按申购数量优先获配股票。可以说, 询价阶段的高报价是一种低风险行为, 因为, 机构不需要以最高价成交, 但是报出最高价的机构却能优先配购新股。

现行询价机制从本质来说是报高价的机构能购得新股, 而报价较低的则无法获得配售机会, 这种机制缺乏对高报价行为的惩罚, 诱使部分询价机构出现不合理的报价, 甚至导致滥报高价的行为。这样, 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定价, 新股定价机制被扭曲, “三高”现象由此而生。

新股发行机制存在的弊端, 除了对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外, 真正的危害是其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侵蚀, 扭曲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降低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作用。由此导致的证券市场功效的降低, 最终将影响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股发行机制的建议

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 是在我国既有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条件下, 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针对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不足, 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为注册制创造条件。

我国新股发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股上市的行政审批制度造成的寻租空间, 以及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相关专业投资机构不能对新股的定价独立、客观、专业地表达意愿。要建立起正常运行与有序运行的客观机制, 应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从现行的审批制逐渐创造条件过渡到注册制。

注册制是市场经济、法治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它以企业诚信和法制意识为前提, 需要交易所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需要成熟的投资者、规范的中介机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场要素, 需要健全相应的司法体系和行政监管体制。对此, 应加大市场机制的培育。第一, 要提高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的法制意识, 申请发行股票时, 必须严格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第二, 进一步分清监管部门与交易所的职责, 让交易所真正成为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 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第三, 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 提升投资者的能力, 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第四, 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完善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第五, 进一步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第六, 建立健全相应的司法体系和行政监管体制。

(二) 强化发行市场的监管, 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发行上市的核心在于定价, 解决新股发行定价不合理的问题, 必须切断保荐机构的利益链条, 切断保荐机构与发行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保荐机构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引导机构投资者给出更加理性、合理的发行价格。同时, 应加强对保荐机构的监管, 加大惩罚力度。第一, 明确和细化保荐人的职责。针对新股发行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披露不完全及不准确行为, 保荐人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 严格履行尽职调查, 加大力度完成实质审核, 勤勉尽责, 保证信息的完全披露,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保荐人、中介机构、发行人责任, 并在保荐过程中加强对保荐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的培养, 坚持权责并重。同时, 要及早完善与规范中介机构的工作标准和流程。第二, 监管好市场各类主体、交易所和中介机构, 严惩市场失信与违法行为, 培养和保护市场的良性与可持续生态。新股定价是基于发行人和承销商提供的招股书中的盈利预测, 如果盈利预测出现重大差错, 承销商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应该对发行人和承销商采取惩罚性措施。可以通过建立询价的公示制度, 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通过对询价机构进行跟踪管理, 建立询价失当的追究制度。不仅要建立保荐代表人聆讯制度和未通过发审会审核项目的签字保荐代表人问责机制, 更要引入保荐人的终身制和违规永久禁入制, 加大保荐人违规成本, 降低其道德风险。

(三)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询价方式。

针对现行询价制度存在的不足,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 扩大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 目前询价对象共分为七类, 分别是基金、券商、保险、信托、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财务公司和推荐类询价对象, 其中推荐类询价对象包括私募、创投和民企等。除了上述询价对象外, 应让更多的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以及企业年金等获得询价对象的资格。第二, 加大机构网下配售比例。网下配售比例过低, 基金等询价机构难以发挥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价值发现和估值纠偏功能。加大一级市场机构供给量, 可以有效改善目前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扩大网下配售比例, 提高机构报价的严肃性和敏感性, 缓解网下配售需求远大于供给的矛盾, 让机构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起到价值发现的应有功能。第三, 增加询价对象, 既要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也要顾及中小投资者的意愿。按照现行的询价制度, 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询价。可考虑设立中小投资者参与询价的投票系统, 取最为集中的报价, 按照一定的权重参与网下报价和配售。S

参考文献

[1].杨冬, 陈楚.新股发行改革期待八大制度创新[N].证券时报, 2012-01-31.

[2].周俊生.新股热的始作俑者在市场监管部门[N].南方都市报, 2012-01-16.

[3].李侠.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询价机制改革是关键[N].金融时报, 2012-01-17.

[4].王妍.岁末观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期待进一步突破[N].金融时报, 2011-12-31.

上一篇:幼儿意志品质培养下一篇:Room